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我国影子银行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影子银行毕业论文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我是13年毕业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如果你没有思路,只想写一篇随便过了的话,我建议你不要写实证分析,写一些现状问题描述,做一些数据的统计和简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改进办法就可以了。题目给你一些参考:一、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困境、对策3.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与中国的现行企业制度改革4.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5.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再造6.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7.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8.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建设9.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10.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11.论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问题12.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13.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14.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二、国际金融与汇率问题1.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研究2.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3.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4.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5.银行股外资并购问题研究;6.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与调节机制7.中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与营运管理8.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与香港联系汇率制问题9.人民币汇率机制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10.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11.论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政策搭配12.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数量关系研究13. 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战略与策略三、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1.次贷危机下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4.电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5.论金融机构自律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6.实施信贷风险分类方法的若干思考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8.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9.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0.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1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1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13.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14.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非财务分析15.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的研究.16,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四、投资制度与资本市场1.中国证券市场问题研究2.开发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4.QFII与QDII制度研究5.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完善6.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7.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8.CAPM的实用性分析9.认股权证( 或可转债)定价理论的实证研究10.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11.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12.中国衍生证券市场建立与发展13.银行上市后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五、信托、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1.我国信托投资业的改革与发展2.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3.我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探讨4.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5.我国理财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6.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研究7.中国投资基金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8.投资基金发展趋势研究;9.主权基金运作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0.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1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问题探讨六、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1.当前货币当局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选择2.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秩序的影响分析3.通货膨胀对当前投资领域的影响4.利率调整与央行的宏观金融政策5.当前我国货币流通状况研究6.公开市场业务与我国国债市场的完善7.论利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8.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与选择9.通货膨胀的表现与对策1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11.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1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1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14.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15.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16.久期模型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17.通缩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8.利率工具和汇率工具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七、国际货币与汇率制度1.欧元在今后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分析世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探讨3.欧元;美元;日元的汇率走势及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4.加强IMF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5.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6.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7.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评析八、国际金融市场1.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2.跨国并购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美元汇率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4.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思路5.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范机制6. 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形势与动态研究这些都是我当初学校给的题目参考和范围,希望采纳。

先说句题外话,“监管套利”是指经济行为逃避监管的一种状态,是次贷危机之后才被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凡是涉及监管套利的经济行为都难以界定,包括影子银行。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和影子银行同类的民间金融现象,文章的四分之一都用来辨析概念,结果答辩时老师扔出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民间金融是什么,blablabla”的就给我否了。所以你的担忧真的存在,这点要提醒你。至于你提到的几种定义,我要提醒你以下几点:1、影子银行是一类作用近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一般来说能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且不受银行当局监管的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2、中国的金融体制和欧美国家不同,咱们没有他们那么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他们也没有咱们的地方融资平台。人民大学的徐科越认为“影子银行的核心特征是监管套利”,我认同这个观点,既然监管套利是核心特征,那么监管环境不同影子银行的界定就应当有所差别。所以妹妹你大胆地往下写吧,怕老师抠字眼的话你可以先多提几种定义方式,再根据我国具体的监管环境,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及信托”等等。脑子有点乱,希望能有所帮助。

有呀,比如我从金融这本期刊上看到的这些题目,你可以借鉴下商业健康保险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价值研究安全责任会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影子银行、房价波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基于影子银行资金供需端视角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公司市值管理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考虑碳交易的品牌商主导型绿色供应链融资策略研究

关于影子银行的毕业论文

经济奇才的传奇人生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1、基于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2、当前我国P2P网贷内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3、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物风险探究4、中信银行对公信贷贷后风险管理研究5、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6、××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7、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8、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对策分析9、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分析10、××省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11、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12、P2P平台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可持续性的探讨13、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14、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15、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及对策分析(以上选题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我是13年毕业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如果你没有思路,只想写一篇随便过了的话,我建议你不要写实证分析,写一些现状问题描述,做一些数据的统计和简单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和改进办法就可以了。题目给你一些参考:一、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困境、对策3.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与中国的现行企业制度改革4.利率市场化问题探讨5.我国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再造6.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7.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问题8.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建设9.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10.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11.论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问题12.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13.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与模式探讨14.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二、国际金融与汇率问题1.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研究2.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3.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问题研究4.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5.银行股外资并购问题研究;6.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与调节机制7.中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与营运管理8.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与香港联系汇率制问题9.人民币汇率机制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10.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11.论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政策搭配12.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数量关系研究13. 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战略与策略三、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1.次贷危机下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4.电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5.论金融机构自律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6.实施信贷风险分类方法的若干思考7.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8.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9. 我国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0.开放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研究1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1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13.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14.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非财务分析15.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方法的研究.16,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四、投资制度与资本市场1.中国证券市场问题研究2.开发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4.QFII与QDII制度研究5.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与完善6.各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7.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实证分析8.CAPM的实用性分析9.认股权证( 或可转债)定价理论的实证研究10.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11.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12.中国衍生证券市场建立与发展13.银行上市后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五、信托、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1.我国信托投资业的改革与发展2.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3.我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探讨4.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问题研究5.我国理财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6.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研究7.中国投资基金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8.投资基金发展趋势研究;9.主权基金运作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0.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1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问题探讨六、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1.当前货币当局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选择2.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秩序的影响分析3.通货膨胀对当前投资领域的影响4.利率调整与央行的宏观金融政策5.当前我国货币流通状况研究6.公开市场业务与我国国债市场的完善7.论利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8.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与选择9.通货膨胀的表现与对策1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11.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1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1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14.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15.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16.久期模型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17.通缩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8.利率工具和汇率工具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七、国际货币与汇率制度1.欧元在今后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分析世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探讨3.欧元;美元;日元的汇率走势及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4.加强IMF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5.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6.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7.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评析八、国际金融市场1.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2.跨国并购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美元汇率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4.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思路5.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范机制6. 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形势与动态研究这些都是我当初学校给的题目参考和范围,希望采纳。

影子银行论文答辩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3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一、前言 我国的金融稳定不但与经济的稳定相关,更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密不可分。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突然崛起,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有着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发挥影子银行优势的同时又能很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影子银行双面性的对策或方案,促使我国的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大致由银行外表业务和民间借贷这两大方面构成,具体而言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银信合作为主的理财产品 我国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保本型,到期时银行承诺会还本付息,理财产品的规模被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另一种是不保本型:需要投资者自负亏盈。一直以来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隶属于影子银行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就目前而言,银监会认为银行自主开发管理的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可是在理财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银信合作却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二)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等委托人提供合法资金,商业银行作为受委托人代理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金额、用途、利率、期限等代为发放并且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的贷款。本质上委托贷款即是企业间的资金拆借,是企业对企业的对点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并不对这部分业务担负信贷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行使贷款的职能。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和矿产都是委托贷款资金的主要流向范围,而其盈利能力和调控政策等原因导致了此领域内的委托贷款的风险性增加。虽然如此,我国的委托贷款的资金规模依旧表现为迅速增长的形势。 (三)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一般是指公民间、公民与法人间和公民与其他组织间的借贷,只要借贷双方认同即可有效。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借贷局限于自然人间或是自然人与企业间,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借贷是被禁止的。在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其包括民间集资、典当行、P2P网络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形式,通常他们都是直接向社会发放信贷资金,发挥商业银行的放贷职能。民间借贷由于其特殊的融资性质相对自由,而我国对民间融资这块也一直缺乏规范的引导。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长期处于社会融资的灰色地带,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三、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积极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一种突破,其发展历程也很好地体现了管理与创新的博弈过程。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存在和发展对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民间资本持续进入金融体系中来,为当前金融制度下的有序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的持续出现,完善了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平台,促使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得到的利润之所以会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影子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其稳定性,只好通过金融创新来不停地扩展新的业务,并踊跃地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以此来获得未来的稳定发展。因此,影子银行本身具有的强大竞争力是银行体系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同时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遇到风险时的于应变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拓展新业务的可能。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对完善金融体系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其一,影子银行削弱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为了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通常以影子银行系统来实行信用投放,基本上都违背了信贷政策的目的。它不仅避开了政府对信贷流向和投放量的掌控,也导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的削弱。其二,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作用。由于监管不到位,投机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钻。影子银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投机主义者的需求,他们在监管之外或监管不全面的情况下,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测程度低,投机者恰好能够通过此疏漏和监管的空白来实行他们非法的暴利行为。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措施 (一)规范监管体系、建立有效制度 虽然我国的影子银行已经存在了好些年,但其监管措施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我们要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汲取 经验 ,以此来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评估系统。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是要规划出一套规范化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央行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的主体要按期将影子银行的有关数据汇总并发布出来,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来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主动地探究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合作,推进市场化 影子银行作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通常是离不开国际资本等因素。因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监管自认而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要想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我国就得与多国以及国际组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定,将各国不同的监管准则和惯例逐步的同一,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国际监管体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受到严格管制导致的。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使民间利率和市场利率背道而驰,导致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银行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这对改变目前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影子银行的利率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这对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主要浅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原因进行了说明,全方介绍了影子银行,并联系我国自身的状况,阐述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其构成。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如何影响了我国金融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4 浅谈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引言 我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就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并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融合。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发,我们应该警醒的是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控制其走向就必须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同时,我国也要逐渐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来把握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和风险出,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在未来如何把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信息。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首先,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中的金融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处理的场所。这种操作和处理既包括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也包括非群众之间。从狭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的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不同时期的借贷行为的场所。我们自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当前的几乎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的形式来体现。国际金融市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的不同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国际货币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周期短于一年的。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融通的周期的长短。 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便是通过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资本增加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使得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互相交流。 三、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 (一)价格风险和制度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敏感。首先不可避免的一定就是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由于这种敏感带来的影响会影响到各种金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家金融的发展大大受挫。同时,由于价格上的影响带来的信用危机会逐渐延伸到金融监管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价额风险和制度风险会同时存在。 (二)汇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虽然已经取消了对美元的挂钩。但是,美国当前还是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而存在。所以,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依然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的价值如果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动荡,国际金融的信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动荡。由此导致的后果会使得世界各国调整自身的宏观经济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局势可以知道,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美国会依靠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美元的汇率来获取私利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任何失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两面性,发展机遇也就是潜藏在风险之中。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国家金融市场中的各项交易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实现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统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只受到其中几个主要的世界经济体的主宰。但是,在当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局势就可以代表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要求。由于各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局势的讨论中就可以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不断地减少。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世界金融的发展中来并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二)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以前,资金融通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流通由此导致的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果的不够理想。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不仅可以实现资金的最有配置还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基础和机构使得资金融通渠道和行为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从而降低融通风险。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 (三)实现国际商品贸易 众所周知,当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局势都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某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内进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从传统的国内的商品交易在国内的市场进行转向国内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并同时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服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了相对自由的商品交易之后会把各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其他国家。因此,各个国家可以更方便地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技术和经验。由国家金融市场导致的商品交易的全球化也可以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出发介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然后再分别讨论了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本文认为风险体现在价格、制度和汇率中,而机遇则表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促进资金融通和实现国际商品贸易中。在国际金融市场实务中,我们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并同时积极解决风险以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3.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 5. 金融系论文例文

先说句题外话,“监管套利”是指经济行为逃避监管的一种状态,是次贷危机之后才被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凡是涉及监管套利的经济行为都难以界定,包括影子银行。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和影子银行同类的民间金融现象,文章的四分之一都用来辨析概念,结果答辩时老师扔出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民间金融是什么,blablabla”的就给我否了。所以你的担忧真的存在,这点要提醒你。至于你提到的几种定义,我要提醒你以下几点:1、影子银行是一类作用近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一般来说能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且不受银行当局监管的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2、中国的金融体制和欧美国家不同,咱们没有他们那么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他们也没有咱们的地方融资平台。人民大学的徐科越认为“影子银行的核心特征是监管套利”,我认同这个观点,既然监管套利是核心特征,那么监管环境不同影子银行的界定就应当有所差别。所以妹妹你大胆地往下写吧,怕老师抠字眼的话你可以先多提几种定义方式,再根据我国具体的监管环境,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及信托”等等。脑子有点乱,希望能有所帮助。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中国影子银行研究现状论文

关于银行政策问题倾向 中国特色,阐述 完全之测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指从银行监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随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的杠杆率进一步提高,一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酝酿。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认为,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资本追逐利润的性质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

“影子银行”最早是由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首次出现时提出的。其本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监管。目前,美联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从功能角度对影子银行进行定义,即从监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中介机构,类似于银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为规避信贷规模和投资的限制,从理财产品或银行间业务中获取资金,通过信托、证券、基金子公司提供的渠道业务或通过外包投资的方式,将资金投资于投资回报较高但内在风险较高的非标准化债务资产。

中国快速上升的融资需求主要来自许多小微企业的成立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银行风险控制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正规的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房地产行业规模大,投资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无论是征地还是建设,都离不开大量的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不仅要支付远远高于影子银行系统正常水平的利率,还需要巨额资金,这是近年来影子银行系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可以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与当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在结构和规模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一个因素的结果,也是特殊背景下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

就整体规模形式而言,中国影子银行更多的是作为传统商业行业的补充模式运作,融资影子银行越来越明显。就整体规模而言,美、欧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总规模远远超过GDP总量,而中国影子银行的信贷额不到GDP的一半。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超过40万亿是什么意思?普通人如何规避风险

影子银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的利率太低,通货膨胀太严重,人民的钱需要增加。同时,大量银行资金被国企和特权企业浪费,而中小企业则没有资金。有了供给和需求,就会有影子银行。如果中国发生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最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其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果房地产泡沫在想想,爆发,老百姓将受到极大的牵连。第二;中国股市长期低迷与影子银行有关吗?

银行存款利率太低,如果没有影子银行,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根本借不到钱,无法持续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股市融资,导致股市成为圈钱的工具。怎么才能变好?现在,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小企业有了资金来源,股市圈钱的现象也会得到缓解。中国政府应该如何解决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首先是利率市场化,其次是国企改革。只有早日实现利率市场化和货币可兑换,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这样才能保证人的钱不亏。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中国应充分吸收欧,美等国的影子银行,认识其合理性,扬长避短,按照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要认识到影子银行的存在价值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尤其像民间信用,是一种对立的金融运作模式。

B;建立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县以下唯一的金融供给主体。社区银行等小机构不发达,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投行在人才、创新手段、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胜利。因此,商业银行应依靠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短信金融等金融服务,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c;为了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和运营,在过去的几年里,储户的资金逐渐从储蓄转向理财产品,特别是对于个人财富价值较高的客户,他们逐渐将其财富转移到理财产品上。对了,天上没有馅饼。综上所述,普通人自己花钱最安全,最放心。什么,这个理财,那个投资?朋友们,这是真的吗?

先说句题外话,“监管套利”是指经济行为逃避监管的一种状态,是次贷危机之后才被关注的一种经济现象。凡是涉及监管套利的经济行为都难以界定,包括影子银行。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和影子银行同类的民间金融现象,文章的四分之一都用来辨析概念,结果答辩时老师扔出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民间金融是什么,blablabla”的就给我否了。所以你的担忧真的存在,这点要提醒你。至于你提到的几种定义,我要提醒你以下几点:1、影子银行是一类作用近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一般来说能够“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且不受银行当局监管的机构都属于影子银行;2、中国的金融体制和欧美国家不同,咱们没有他们那么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他们也没有咱们的地方融资平台。人民大学的徐科越认为“影子银行的核心特征是监管套利”,我认同这个观点,既然监管套利是核心特征,那么监管环境不同影子银行的界定就应当有所差别。所以妹妹你大胆地往下写吧,怕老师抠字眼的话你可以先多提几种定义方式,再根据我国具体的监管环境,指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及信托”等等。脑子有点乱,希望能有所帮助。

影子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机构风险的分析起始点。 (1)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这体现在货币基金久期错配严重、对冲基金杠杆水平过高、ETF占市场规模过大且交易方向一致等问题。 (2) 海外相关因素对评估我国非银机构风险不适用:我国货币基金资产久期受严格监管要求(2020Q3平均久期约74天),且理财子公司等高注册资本(平均50亿元以上)保障了银行类现金管理型产品流动性要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尚未进入资管规模主流(如ETF规模仅万亿元,不到资本市场规模3%),杠杆风险可控。 (3) 考虑到信用和流动性冲击,我国依附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子银行”膨胀/剧烈收缩可能是造成我国非银机构风险的核心线索。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2017-2019”三年去杠杆已显著降低相关风险,但局部和阶段性存在冲击。 (1)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银行表内投资和表外同业理财规模大幅收缩,通道/杠杆/嵌套业务被重点清理。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缩减近16万亿元。 (2) 去杠杆过程中,信用分层和机构分层同时显现:一方面导致过去承担高融资成本的部分企业(如中等房企/融资平台)再融资受阻,加速信用资产违约和信用分层;另一方面导致弱资质(如低资本/弱股东背景)非银机构募集资金困难,加剧产品兑付风险和机构分层。去杠杆节奏过急,相关风险更容易暴露。

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三个线索:(1)去杠杆过程中资管机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 如中小券商资管、中小基金等。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导致“预期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资产——估值下挫/客户赎回更严重”的负面反馈,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持续传导,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2)信用风险冲击下,券商违规结构化发行导致机构配置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向机构表内传导, 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3)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部分融资类非银机构结构性资产质量恶化。 如渠道依赖于线上、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机构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而资产质量将恶化,相关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值得重视。

影子银行、非银风险

海外成熟市场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稳定性高度相关。 2020年11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发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全球非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明显暴露,主要体现在:一是共同基金流动性错配严重;二是对冲基金高杠杆积累风险;三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放大了市场波动;四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性增强。12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表《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判别标准、范围和规模,以及影子银行三年治理的背景、过程和成效等。

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和海外不同,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属性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现。 受监管的严格限制,我国公募基金尤其是货币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近年逐步加强,2017年10月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期限错配的资金池业务,针对货币基金组合平均剩余期限有明确要求。截至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的传统货币型基金的平均久期约74天。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约束了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期限错配的问题。相较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初期风险准备金积累有限,但其高注册资本(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及以上)保障了现金管理类产品流动性需求。我国对冲基金和ETF基金规模有限,杠杆风险可控。2020年9月末,Wind口径下ETF基金规模约万亿元(含交易所货币基金),占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约3%;对冲基金规模预计处于万亿级别。

我国影子银行壮大离不开商业银行资产投放模式的变迁,这是理解我国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的起点。 相关工作论文概括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第一,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第二,监管套利驱动的业务形式普遍;第三,存在刚性兑付或具有刚性兑付预期;第四,收取通道费用的盈利模式较为普遍;第五,以类贷款为主,信用风险突出。影子银行将横跨银行、非银机构捆绑,将行业风险扩散成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以广义影子银行 [1] 为代表的非银机构整体相关风险水平经2017-2019年间的专项治理,系统性风险已大幅降低,但局部和阶段性的流动性风险在加剧。 系统性风险降低体现在:影响银行规模大幅收缩、加通道、加杠杆和加嵌套业务重点清理、增加风险资产计提要求、排查风险资产等方面。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万亿元,较2017年初万亿元的 历史 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其中,复杂结构的交叉金融业务大幅压缩,同业理财从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万亿元,SPV投资从万亿元降至万亿元。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局部和阶段性的风险体现在:

去杠杆过程中的流动性和交易对手风险,以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为主,如券商资管、中小基金。 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长期存在,非银机构处于“影子银行”结构的外围和流动性传导过程的尾部,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波动,在风险相互传导时,非银资管机构的尾部风险容易放大。如近期信用债市场高资质信用债出现违约时,引发“信用风险提升——客户赎回增加/市场针对质押券要求提高——非银机构融资困难——机构被迫去杠杆抛售债券——信用利差上升和加剧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的情况,弱资质的非银资管机构受冲击最大。

信用风险冲击下,投行结构化发行中的流动性风险传导,以资本规模较小、弱资质的券商为主。 近年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专项整治背景下,部分低资质的城投、地产、民企等主体再融资渠道受阻,推动其顺利融资的业务或产品如债券结构化发行方式随之产生。债券结构化发行业务模式之一是非银金融机构设立集合信托、券商或期货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私募基金,认购信用评级较低主体发行的债券,再将其质押给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并归还过桥资金;此后重复进行债券质押直至到期。

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点体现在:(1)期限错配:本质上以不断续作获得的债券质押短期资金,匹配长期债券资产,期限错配带来再融资风险;(2)资产信用:债券本身信用等级较低或发行期限较长而不被市场认可,存在信用风险;(3)同业交易对手退出:在信用风险事件下,作为回购交易对手的银行或非银机构,可能出于自身风险考量而暂停接券。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2020年永煤事件的发生,引发市场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波动,债券结构化发行潜在风险暴露。尽管我国结构化发行规模较小(估计在2000亿元以内),但考虑到相关融资主体较为集中,相关流动性冲击对小券商仍有冲击。

疫情之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性失衡,如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 对于与住房租赁、部分线下场景消费绑定较深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长租公寓频繁跑路后面临客户还款意愿快速下降和 社会 声誉风险。今年疫情导致租房率整体下降,长租公寓的现金流无法支撑“租金长收短付+租金贷”沉淀资金用以扩张市场的商业模式,出现跑路和爆雷。出现兑付问题的蛋壳公寓2019年末租户中使用租金贷的比例在60%以上,待偿还的租金贷规模预计23亿元。未来关注渠道偏离、场景缺失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对于区域或特定产业集中度高(如城投非标)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等,其资产端依赖低资质主体,负债端依赖于同业和金融市场。在今年信用市场中永煤事件发生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继续发酵后,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公司在资产负债端风险匹配值得重视。

从“资金池”到“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上,非银金融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出清中持续进化 。从监管角度,《影子银行报告》提出未来监管重点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这体现在健全统计监测/严防反弹回潮/建立风险隔离/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从产品角度,未来监管套利和高风险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持续通过回表/转标等多种方式处理表外旧资产,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从机构发展角度,未来商业银行仍是机构募集资金的主力方向,同时市场对机构提供产品及业务的评价标准更加综合细化,这要求机构提升风险管控和产品设计能力。

注:

[1] 根据国银保监会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中的定义,广义影子银行包括同业理财及其他银行理财、银行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委托贷款、资金信托、信托贷款、非股票公募基金、证券业资管、保险资管、资产证券化、非股权私募基金、网络借贷P2P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贷款,商业保理公司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业务、非持牌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地方交易所提供的债权融资计划和结构化融资产品。

[1] 王达、项卫星:《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全球金融市场LEI系统的构建》,《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10-14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2]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35-43页。[3] 王达、刘洪飞:《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中国金融》2012年第14期,77-78页。[4] 王达、白大范:《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及其对美中贸易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12年第5期,65-71页。[5] 项卫星、王达:《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7期,51-58页。[6] 项卫星、王达:《论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非对称性》,《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10-16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国研网2012年3月12日全文转载;被收入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丛书《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经济走势与中美经贸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7月版。[7] 王达、项卫星、刘晓鑫:《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及其调整》,《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1期,19-26页;被收入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丛书《后危机时期的全球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6月版。[8] 王达、项卫星、刘晓鑫:《后危机时代的中美经济关系: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视角分析》,《亚太经济》2010年第6期,19-24页。[9] 项卫星、王达:《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FDI增长中的“传染效应”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54-61页。[10] 项卫星、王达:《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0期,85-89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国研网2010年6月9日全文转载。[11] 项卫星、王达:《拉丁美洲、中东欧及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22-28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年8月12日全文转载。[12] 项卫星、王达:《东亚地区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部门FDI的增长及其发展趋势》,《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4期,3-7页。[13] 项卫星、王达:《论转轨国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公司治理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93-9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14] 项卫星、王达:《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91-110页。[15] 项卫星、王达:《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外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26-31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年6月5日全文转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7年9月13日全文转载。[16] 项卫星、王达:《战略引资与转轨国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基于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的案例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68-74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7年6月7日全文转载。[17] 项卫星、王达:《金融支持与吉林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58-63页。[18] 项卫星、王达:《日本经济的复苏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1期,24-29页。[19] 项卫星、王达:《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自由化失败的原因分析》,金华林、张杰主编《中国经济走势分析与东亚经济合作》,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61-270页。[20] 项卫星、王达:《中东欧五国银行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36-41页。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3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一、前言 我国的金融稳定不但与经济的稳定相关,更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密不可分。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突然崛起,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有着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发挥影子银行优势的同时又能很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影子银行双面性的对策或方案,促使我国的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大致由银行外表业务和民间借贷这两大方面构成,具体而言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银信合作为主的理财产品 我国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保本型,到期时银行承诺会还本付息,理财产品的规模被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另一种是不保本型:需要投资者自负亏盈。一直以来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隶属于影子银行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就目前而言,银监会认为银行自主开发管理的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可是在理财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银信合作却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二)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等委托人提供合法资金,商业银行作为受委托人代理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金额、用途、利率、期限等代为发放并且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的贷款。本质上委托贷款即是企业间的资金拆借,是企业对企业的对点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并不对这部分业务担负信贷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行使贷款的职能。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和矿产都是委托贷款资金的主要流向范围,而其盈利能力和调控政策等原因导致了此领域内的委托贷款的风险性增加。虽然如此,我国的委托贷款的资金规模依旧表现为迅速增长的形势。 (三)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一般是指公民间、公民与法人间和公民与其他组织间的借贷,只要借贷双方认同即可有效。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借贷局限于自然人间或是自然人与企业间,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借贷是被禁止的。在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其包括民间集资、典当行、P2P网络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形式,通常他们都是直接向社会发放信贷资金,发挥商业银行的放贷职能。民间借贷由于其特殊的融资性质相对自由,而我国对民间融资这块也一直缺乏规范的引导。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长期处于社会融资的灰色地带,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三、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积极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一种突破,其发展历程也很好地体现了管理与创新的博弈过程。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存在和发展对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民间资本持续进入金融体系中来,为当前金融制度下的有序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的持续出现,完善了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平台,促使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得到的利润之所以会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影子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其稳定性,只好通过金融创新来不停地扩展新的业务,并踊跃地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以此来获得未来的稳定发展。因此,影子银行本身具有的强大竞争力是银行体系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同时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遇到风险时的于应变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拓展新业务的可能。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对完善金融体系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其一,影子银行削弱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为了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通常以影子银行系统来实行信用投放,基本上都违背了信贷政策的目的。它不仅避开了政府对信贷流向和投放量的掌控,也导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的削弱。其二,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作用。由于监管不到位,投机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钻。影子银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投机主义者的需求,他们在监管之外或监管不全面的情况下,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测程度低,投机者恰好能够通过此疏漏和监管的空白来实行他们非法的暴利行为。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措施 (一)规范监管体系、建立有效制度 虽然我国的影子银行已经存在了好些年,但其监管措施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我们要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汲取 经验 ,以此来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评估系统。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是要规划出一套规范化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央行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的主体要按期将影子银行的有关数据汇总并发布出来,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来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主动地探究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合作,推进市场化 影子银行作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通常是离不开国际资本等因素。因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监管自认而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要想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我国就得与多国以及国际组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定,将各国不同的监管准则和惯例逐步的同一,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国际监管体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受到严格管制导致的。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使民间利率和市场利率背道而驰,导致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银行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这对改变目前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影子银行的利率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这对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主要浅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原因进行了说明,全方介绍了影子银行,并联系我国自身的状况,阐述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其构成。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如何影响了我国金融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4 浅谈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引言 我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就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并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融合。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发,我们应该警醒的是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控制其走向就必须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同时,我国也要逐渐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来把握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和风险出,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在未来如何把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信息。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首先,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中的金融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处理的场所。这种操作和处理既包括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也包括非群众之间。从狭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的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不同时期的借贷行为的场所。我们自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当前的几乎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的形式来体现。国际金融市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的不同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国际货币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周期短于一年的。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融通的周期的长短。 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便是通过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资本增加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使得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互相交流。 三、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 (一)价格风险和制度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敏感。首先不可避免的一定就是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由于这种敏感带来的影响会影响到各种金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家金融的发展大大受挫。同时,由于价格上的影响带来的信用危机会逐渐延伸到金融监管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价额风险和制度风险会同时存在。 (二)汇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虽然已经取消了对美元的挂钩。但是,美国当前还是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而存在。所以,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依然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的价值如果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动荡,国际金融的信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动荡。由此导致的后果会使得世界各国调整自身的宏观经济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局势可以知道,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美国会依靠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美元的汇率来获取私利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任何失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两面性,发展机遇也就是潜藏在风险之中。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国家金融市场中的各项交易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实现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统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只受到其中几个主要的世界经济体的主宰。但是,在当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局势就可以代表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要求。由于各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局势的讨论中就可以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不断地减少。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世界金融的发展中来并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二)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以前,资金融通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流通由此导致的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果的不够理想。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不仅可以实现资金的最有配置还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基础和机构使得资金融通渠道和行为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从而降低融通风险。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 (三)实现国际商品贸易 众所周知,当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局势都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某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内进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从传统的国内的商品交易在国内的市场进行转向国内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并同时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服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了相对自由的商品交易之后会把各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其他国家。因此,各个国家可以更方便地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技术和经验。由国家金融市场导致的商品交易的全球化也可以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出发介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然后再分别讨论了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本文认为风险体现在价格、制度和汇率中,而机遇则表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促进资金融通和实现国际商品贸易中。在国际金融市场实务中,我们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并同时积极解决风险以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3.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 5. 金融系论文例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