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了美国国籍。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士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我感觉还是在网站里找比较好,因为网页里的内容很丰富,并且很全面.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 参考资料:爱因斯坦简介韦伯先生的慧眼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科学家!!!
榜样是什么?榜样是一个指挥台,让一架架成功的飞机降落在人生的道路上;榜样是灯塔,给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指引成功的道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榜样高三 议论文 800字五篇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1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人生的道路上,都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榜样就会在这些时刻给你鼓励、勇气,照亮前进的道路,带你越过这些“障碍”,也让你常常会想起他们……
在我6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找老师教我学习弹钢琴。一开始我学得很认真,也很努力地弹奏老师布置给我的每一首曲子。可是慢慢地,我开始厌倦了,每一次的作业也不好好练习了,甚至开始有点讨厌弹钢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钢琴大师郞朗,好奇心强烈的我开始对他的钢琴 故事 产生了兴趣。但是当我读完有关他成长的书之后,才发现原来郞朗也不是天才……
郞朗3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带去 学钢琴 ,9岁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10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但是这光鲜的成绩背后是他不断的努力。郞朗和辞去公职的父亲租住在北京白纸坊一座条件简陋的二层筒子楼里,家里除了一套音响和一架钢琴之外,连电视机都没有。而郞朗每天都千篇一律地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午到校学习 文化 课,下午在老师的指导下弹琴。上完一天的课,郞朗便背着书包,揣着公交月票往家赶,回家后还要继续练琴。有时郞朗连饭都不吃,有时就一个人到小铺里花几块钱买碗粥、一屉小笼包。可接下来的生活让他更加绝望,到北京的第一天被邻居骂,第二天警察上门查户口,第三天居委会说让郞朗不要再弹琴了,第四天楼下小孩说因为郞朗的琴声,他的成绩从100分变成了70分,在学校里还被同学嘲笑,甚至郞朗的父亲还逼郞朗去“跳楼”!在一个个坏消息的巨大压力之下,郞朗并没有被压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了现在鼎鼎有名的大钢琴家。
也正是郞朗十分励志的故事让我重新捡回了以前学习弹琴的状态,也学会更加认真地去对待每一首子。现在的我已经参加了许多钢琴比赛,也都获得了金奖,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我也非常有幸见到了我的榜样郞朗本人并与他合照了,这也算是离我的榜样更进一步了吧!
郞朗既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梦想。在我弹琴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我的榜样,榜样的力量让我越过了那些困难,那些沮丧的日子,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与我的榜样一起并肩同行!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2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事业成功的向导。它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锐气朝气,是必胜的信念,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榜样是一种向上的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有了榜样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在我身边就有很多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王秀华校长,袁延香校长,两位校长的英雄 事迹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想 说说 我的师傅王涛老师。
我很佩服王涛老师。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每件事情都尽量做到。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她不仅业务水平棒,讲课水平也是一流的,思维敏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在刚刚结束的潍坊市音乐课堂大赛中,在高手云集的情况下,王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比赛前几天,王老师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身体非常虚弱,但她还是来到学校,积极准备课。看到她那苍白的脸,我都有些心疼。王老师说要不是为了学校的荣誉,我就放弃了,身体实在受不了。到了潍坊后,王老师先去挂了吊瓶,下午去试了学生,晚上又挂吊瓶,因为第二天还要讲课。在来回的路上都是香香架着她,看着这些我心里有的全是感动。
王涛老师性格爽朗,乐于助人。对我的帮助很大。记得,第一次讲公开课。我很是发愁,从来没讲过,不知道怎样去讲。王涛老师就鼓励我只要肯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下来的时间里,她手把手的教我,每一句话怎么说,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哪个地方应该加一些肢体语言,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找不到感觉,她给我做示范。经过王老师的一番努力,我终于讲出了一节像样的公开课。每次讲公开课王老师都会尽心尽力的指导,从来不吝啬她的 经验 ,有什么好的建议,好的想法都会提出来。让我对着镜子空讲,找出自己的不足,给我当学生,锻炼我的亲和力。
我这人不勤快,经常会有懒惰的心理。有时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不积极参加,王老师就跟我说年轻人应该有上进心,争取每一次锻炼的机会,督促我积极参加,给我出谋划策。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师傅,是我一生的荣幸。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师傅深深的说一声“谢谢”。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3
教室里,似乎只有我的心跳声。
“咳!咳!”李老师虚伪的咳嗽声显得格外刺耳。我几次缩回的手终于碰到了同桌的手臂,“这题……”我尽量将声音压低,这是我第一次作弊,由于过度紧张,声音有些颤。“自己看!”旁边的同学轻声而又果断地说。我心中十分紧张,但还是做了——我轻轻地将身体向后移,再小心翼翼地将头偏向同桌那一边,是那声刺耳的咳嗽打断了我,我吓得差点儿丢了魂。
李老师已低下头批起了作业,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心中又蒙上了一层疑惑:李老师出的题从来都从现实生活中采取,并且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初三知识,但我每次都能对答如流,得到满分。这一次的数学周测却一反往常:题目都是与生活相隔很远的,每一道题都十分简单,几乎不需要动脑筋。这显然不是“李氏出题风格”,但李老师从没有让别人给我们出过题,而且这次竟有一道我看不懂的题!
最让人不安的是,同学们都飞快地答题,默不作声。“那我怎么办?”我不禁自己在心中答道。是啊!如果这道题不做,满分和第一的宝座定会与我擦肩而过,我怎么办?不经意地向讲台上看去,李老师镇定地坐在那里,平静地看着我,笑了一下。望着那柔和的目光,我顿时慌乱不已,立马低下头去,慌张地看着试卷。我用余光一扫,他又低下头批起了作业。不行,我必须把这题“做”出来!作弊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发芽。这一次,我是看着李老师把头偏过去的。确认没有“危险”后,我低下头看起了答案,心中暗记:“解,过p……”
“咳!咳!咳!”第一行都没看完,李老师又打断了我。我的脸都涨红了,羞愧不已,将头低得更深了,生怕他点我的名字。他没有,抬起头,迎接我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慌的笑容。两次作弊未遂,我心惊胆战地举起了手。他快步走下讲台,我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他愣了一下,带头鼓起掌来:“找到了试卷中的错误,有批判性思维,鼓掌!”沉浸在掌声的喜悦中,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事后,才明白那份试卷不是他出的。
不知怎么地,在那之后,我竟然变得积极起来。第一个举手,勇敢地质疑,大胆地交流……我似乎不再是以前的我。偶然听到各科老师在惊叹我的转变时,我才蓦然发现:这,正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4
在大浪中行进的船,需要有航标的指引才能驶向远方;在风中寻觅的蝴蝶,需要有花香的吸引才能昂首向前。榜样,是美好的远方,更是近在咫尺的精神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榜样下生根发芽,望得一片碧水蓝天。
大诗人苏轼把庄子视为自己终生的榜样。他钦佩于庄子在一切环境之下内心仍饱有开阔和豁达,于是他将这份精神启迪始终充盈于自己的心灵角落。在他被贬后,他成功地将自己活成了庄子,看得透,撒得开,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察世情而不染一尘。他便在这般宏大的气度中完成了真实的自己,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顶峰。试想一下,若没有庄子作为一个榜样在前方不断地给他充盈精神世界的养料,苏轼还能够上一个台阶观察自己的内心,完成自己理想的生活吗?结果不言而喻。可见,庄子给苏轼留下的是一身坦荡,一份处世的理智哲学,这便成了无穷的力量。
我们都熟悉于爱因斯坦的成功故事,却殊不知支撑着他获取辉煌的背后者——“非洲圣人”史怀哲。史怀哲为改善非洲的医疗环境,毅然放弃了高等学位,和妻子一起创立了麻风病医院。爱因斯坦正是被他这份对全人类的大爱和诚心所打动,将他视为一生的榜样。从此,爱因斯坦也如史怀哲一般怀有一份“为全人类造福”的赤诚之心,开始了自己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之旅。当他为日复一日的实验感到厌烦时,史怀哲就会如阳光般激起他内心的熊熊斗志;当他因无数次的失败而垂头丧气时,史怀哲会如警笛般鼓舞着他一路向前。史怀哲可以说是爱因斯坦成功路上的一架驱动机,他时时刻刻让爱因斯坦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源源不断地给予他前进的动力,这种无穷的力量也终让爱因斯坦到达了科学的颠峰。
在当今文学界,榜样的力量同样令人惊叹。莫泊桑从其榜样福楼拜的身上学习到了写作的 方法 和学习的态度。于是他不断地汲取榜样身上优秀的品质,并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莫泊桑以谦卑而虔诚的态度,把榜样作为自己的太阳,从而实现了一步一步的突破和超越,一位优秀的作家由此浮出水面。这不也是榜样无穷力量的体现吗?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在学习中树立一个榜样,他会给你无穷的力量,让你有非凡的收获。
既然渴望一路向前,何不为自己立一个榜样?既然期盼超越自己,何不从榜样身上获取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请坚信榜样的力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动力,为自己撑起一方璀璨星空!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5
他像指路明灯一样指引我向前,他像灯塔一样坚定不移,他就是我的榜样,焉家祎。他身上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我,使我为之感动,这样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领会,认真学习。
这是一个考试前的中午,大家都趁着午休时间出来游戏、放松,我和焉家祎也不例外,这时只见一个瘦弱的身影,慢慢地走进了我和焉家祎的视野里。
焉家祎难以压制心中的激动,张开双臂向他冲了过去,一边喊着“哇,张智赫!哥们,你可总算回来了!”于是两人拥在一起,真像一对久违的老兄弟!焉家祎又扶着张智赫坐在椅子上,一边说:“你已经有一个月没来了吧?没关系,期中考试的复习范围老师都讲了,我一回家就发给你!加油,你一定能跟上的……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回想起这一个月来,焉家祎给张智赫在群里补课的情景。
自张智赫请假后,班主任庞老师就把我、焉家祎等学习委员和张智赫拉在一个群里,为他讲题。
焉家祎真可谓是有问必答,上到数语英三科笔记,下到今天发生了什么趣事,简直像一台活的摄像机,使张智赫得以知晓课内外的动态,跟上我们前进的步伐。看到这些,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学委,怎么能只由焉家祎讲呢?可我似乎也不知怎么讲才好,这时,只见焉家祎又发出一条信息:“今天数学的笔记我没能记全,要不让吴泓谕来给你讲吧”这一句话点醒了我,从此,我与焉家祎都争着抢着为张智赫讲题。孙婉仪也逐渐加入进来。每次讲完后,我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多了许多。我也在焉家祎的讲解中学习了他那种清晰的思路与 总结 知识点的方法。
快要考试了,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群里讲题的声音也少了起来,唯有焉家祎例外。一次到了晚八点,他还在为张智赫讲题,只见他充满歉意地说:“对不起啊,今天有马林巴训练,发晚了……”,我不禁被他的坚持与无私打动:谁不想多留些时间复习呢,可他却挤出自己复习的时间来帮助别人复习!我与孙婉怡也因此再度加入了进来。焉家祎就像一台上满发条的钟,似乎一刻也未曾松懈。同学受伤或不适,他立刻关切地安慰他,递过不算强壮的肩膀;老师有什么困难,他都乐于帮助解决。而在他的影响下,“担当”在我们班成了一种常态。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样的榜样感染了我,也感染了许多同学们。他就是我的榜样——焉家祎!他,像第一缕直面寒冬的春风,在别人茫然张望时,身先士卒;他像永绿的松柏,在别人不再坚持时,仍以昂扬的姿态面对严峻的挑战。他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更多的人奋发向上、团结进步。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五篇2021相关 文章 :
★ 榜样高三议论文800字五篇
★ 榜样高三议论文5篇
★ 榜样高三议论文范文5篇
★ 榜样议论文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初中800字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700字
★ 800字以榜样为话题的作文精选
★ 榜样的议论文作文600字
★ 关于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 以榜样的力量为话题写800字作文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篇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247-02 摘 要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本文通过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整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自然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的知识范畴,是针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归纳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其涉及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科学的获得方式 中世纪末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期,当时最杰出的人物,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对经验和事实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指出:“大家公认,我们通过三条途径获得知识,即权威、理性和经验;然而,当权威不知道事物的理由;理性也不能分辨是诡辩还是论证时,除非结论为经验所证实。”正是由于罗吉尔•培根的提出和倡导“实验科学”,强调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可靠性。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利用实验来增加积累事实知识,并提出:“从感觉和特殊出发构造公理,然后是连续不断地、逐渐地上升,直至最后达致最普通的公理。”正是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指导和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作为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获取方式上依然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作为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二)自然科学的归类和整理 当我们在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科学规律。一般而言,从科学知识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过渡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只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 理性认识:主要是在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以便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而不然的联系。 在科学的归类和整理过程中相应发展出各种科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广义归纳法(本能归纳、常识思考归纳和批判性科学研究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为基础,符号化过程,数理逻辑,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法(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统一,推论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类似性;虽然类比法逻辑根据不充分,但是它提供科学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三种方法都体现出科学在推理上的所透露出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法,可以说是将人类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经验提升到基本思维规律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 (三)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可错性 哲学家布朗指出,“合理性”概念的古典模型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则性。科学的合理性首先表现在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逻辑关联中;其次经验和理论规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另外就是理论规律的合理性突出地表现对某些经验规律的矫正;科学规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科学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明。 针对科学的可错性,我们通过20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指出来说明: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科学和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二、逻辑与非逻辑问题 由上面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归纳法作为科学假设或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借助这一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概括,构建解释所观察的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新体系,其可靠程度虽然不够,但却富于创造性,它是作出理论发现的重要方法,然而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获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决不能用归纳法来发现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 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理论来分析解释具体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人们需要借助某一普遍法则或原理,也就是说,演绎法应用的结论受初始条件的制约,前提正确,才能确保演绎正确。但是由于演绎法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现象的过程,很难导出新的概念或经验。达尔文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总结:我必须从大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他看来,用演绎法在生物学领域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的纯逻辑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就如同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分析说,强调科学发现过程中逻辑的作用这样一个惯例漏掉了科学中大量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所有可能的错误,漏掉了科学发现者的所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漏掉了所有对已有发现成果的思考,漏掉了所有对周围世界认真探索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莱恩•杜波斯曾在《路易•巴斯德》中写道:“构成科学的原材料不仅是科学家的观察、实验、计算,而且还有他们的冲动、梦想和愚蠢。” 三、从辩证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看待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创造性角度来看,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逻辑和非逻辑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出现问题,研究者就会出现一个“主观模拟”过程,他们会去主观想象周围事物,并集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现象,运用主观的臆测获取表达形式,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把心中的发现和想法描述出来,形成真正的科学假说,然后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证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互统一。即我们所常说的:“破而后立。”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廷德尔说,知识一经获得,便给自己的周围投射上微弱的光亮。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一旦作出,成功的科学家立刻会从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相联系,以发现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四、几种常见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研究是对先前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所及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想活动,有条理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想法,难以证明的预期,以及推测性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法则和唯一工具。” ――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苏越,黄展骥.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2.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3.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2)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2) 5. 科学论文范文
爱因斯坦的贡献 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 虽然这两条伟大的定律相继被人们发现了,但是人们以为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定律,各自说明了不同的自然规律。甚至有人以为,物质不灭定律是一条化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一条物理定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然而,在1905年,一个年仅26岁的德国物理学家接连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5篇论文,从一个崭新的高度,揭示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这个年轻的科学家,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他小时候,并没有显示什么天才的象征,他甚至一直到3岁才开始学会说话。 在上学的时候,爱因斯坦很喜欢读圣经,真心诚意地相信圣经上所讲述故事都是真实的。然而,他后来读了许多科学著作之后,就转为相信科学,认为圣经上所讲的故事是荒诞的。在大学里,爱因斯坦深深地爱上了物理学。他非常勤奋,常常沉醉于物理实验而忘了吃饭。爱因斯坦的数学造诣也很深,他认为现代物理学不用数学武装自己的头脑,是无法攻克物理学上的难题的。 爱因斯坦喜欢独立思考。对于任何一种理论,他总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觉得它确有道理,这才接受下来。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很想在大学里担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可是由于他是犹太人,受到歧视,不能留校工作。他经过别人介绍,才好不容易在一个专利局里找到工作,当个职员。在那里,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实验室。然而,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就在那小小的专利局宿舍里,爱因斯坦经常工作到深夜。 在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56]。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能量是运动的量度;能量与质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物体质量的改变,会使能量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物体能量的改变,也会使质量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公式: E=mc2 这里的E代表物体的能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光的速度,即每秒30万公里。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把1克温度为0℃的水,加热到100℃水吸收了100卡的热量,这时水的质量也相应增加了。按照质能关系公式计算,1克水的质量增加了克。 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就拿氦4来说,它的原子核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质量就等于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之和。实际上,这样的算术并不成立,氦核的质量比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之和少了原子质量单位[57]!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2个氘[dao]核(每个氘核都含有1个质子、1个中子)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释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时,大约放出2700000000000焦耳的原子能。正因为这样,氦4原子核的质量减少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在2个氘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4原子核时,似乎质量并不守恒,也就是氦4原子核的质量并不等于2个氘核质量之和。然而,用质能关系公式计算,氦4原子核失去的质量,恰巧等于因反应时释放出原子能而减少的质量! 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就从更新的高度,阐明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指出了这两条定律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没有什么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所不能认识的;但是,大自然的奥秘又是无穷无尽的。人类永远没有一天完全认识得了大自然,没有一天可以完全知道它的奥秘。只有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 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伟大定律。它来自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久经考验。多少年来,这两条定律经受了千万次考验,象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宝石一样,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同时,它也从根本上给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命的打击,因为物质是不能凭空创造的,也不能凭空消灭,所以谁也不再相信什么上帝创造万物,上帝创造世界的反科学的谬论了。另外,它还雄辩地说明,世界上永远不会有“永动机”。想不花费劳动就从大自然中获取能源,是不可能的。 定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人,虽然不能去“创造”定律,“改造”定律,但是,人可以去发现定律,掌握定律,利用定律。现在,物质不灭宣告和能量守恒守律已经被千百万人所掌握。人们正在利用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揭开大自然的秘密!
物理学的进化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因为作弊所以伟大
对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证逻辑的考察
一、引言
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文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质量”概念是我们人类对于感知的物质体的长宽高、体积、重量、数量、刚性等绝对存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有形客观实体)的综合反映和描述。运动则是物质个体在空间姿态、或位置的变化,是物质的第二大根本属性。“力”、“时间”、“能量”、“温度”等事物,以及宇宙间一切美好都是物质的质量、运动这两种根本属性的不同变动、演化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呈现。也就是说,人类迄今已经认知的事物完全能够基于物质的质量和运动的根本属性,给予系统完整的演绎、阐释,无需其他任何不必要的假定、虚设。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阐述物质质能关系的《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以下简称《物体的惯性》)的文章。在这篇仅只有短短三页纸张的的论文中,爱因斯坦被视为成功地论证了 “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 [1]274的观点,并在此论文中推导归纳出了著名的反映物质的质量与其蕴含的能量的数量关系公式:E=MC²。
现代物理学界现在已经普遍认同、并接受了爱因斯坦这样阐述的物质的质量与其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且认定该理论的发表是对物理科学后来发展的原子能的预言,后者则被视为前者的实证。
然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消灭了,没有了运动,表现为物质运动的能量怎么能够存在呢?没有了运动,没有了物质的承载,无形的能量又怎么能够促使物质的运动呢?
爱因斯坦是如何在这篇如此短小的论文中成功地论证、推导出无形的能量是有形的物质湮灭转化结果的伟大结论呢?
二、混淆光(集合体)辐射能与物体动能的区别
爱意斯坦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就论述:“前不久我在本刊发表的电动力学研究结果导致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这里要把它推演来。……我这些基础上,除其他一些结果外,还推导出了下面一个结果:设有一组平面光波,参照于坐标系(x,y,z),它具有能量;设光线的方向(波面法线)同坐标系的x轴相交成 角。如果我们引进一个对坐标系( x,y,z )做匀速平行移动的新坐标系(ξ,η,ζ),它的坐标原点以速度 沿x轴运动,那么这道光线——在 (ξ,η,ζ)系中量出——具有能量:
, 此处V表示光速。” [1]273 (以下简称L'公式)
爱因斯坦在这里提及的“本刊发表的电动力学研究结果”就是他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以下简称《论动体》)这篇文章。此处的L'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也就是《力学》论文中如下的推理结论:
“可注意的是,光集合体的能量和频率都随着观察者的运动状态遵循着同一定律而变化。现在设坐标平面 ξ=0是一个完全反射的表面,§7中考察的平面波在那里受到反射。我们要求出作用在这反射面上的光压,以及经反射后的光的方向、频率和强度。
设入射光由A,, (参照于 K 系)这些量来规定。在k看来,其对应量是: 。” [1]261(以下称A'公式)
爱因斯坦在《论动体》中推导出的A'公式,很显然论证的是光集合体(或光束)的辐射能。所以,在《物体的惯性》文中的公式本质是一个描述光集合体光辐射能量的L'公式。
他在《物体的惯性》的论文中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光的辐射能量公式考察物体的动能,并基于物体动能的变化与物体质量的变化,完成质能公式的推导、物质的质量和能量转换数量关系的论证。
然而,虽然光的辐射能和物体的动能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就像人类生命和矿物石头都是物质,但是物质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的根本性差异,所以,我们完全不可能以矿物石头的存在、发展变化规律作为阐释人类生命的存在、发展变化的科学原理。
而且,我们都知道,光子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E=hv;而动能是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的基本定义为物体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二分之一,其基本计算公式则为: 。前者是量子级别的光子辐射运动外部效果的表现,后者则是宏观物质体的机械运动的外部效果表现,两种物质体的运动形式性质完全不同。还有热能、核能、化学能、风能、潮汐能等,它们都是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的结果,也都不可能以光子运动形成的能量规律进行解释。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文字中的论述(部分文字引用做了加粗处理),爱因斯坦如何非常简单地将原本关于光集合体辐射能量的讨论,直接转变成为了对于物体动能变化状况的计算:
“ 设坐标系(x,y,z)中有一个静止的物体,它的能量 —— 参照于(x,y,z)系——是E0。设这个物体的能量相对于一个像上述那样以速度运动着的 (ξ,η,ζ) 系则是H0。
设该物体发出一列平面光波,其方向同x轴交成 角,能量为 ”[相对于(x,y,z)量出],同时在相反方向也发出等量的光。在这时间内该物体对(x,y,z)系保持静止。能量原理必定适用这一过程,而且(根据相对性原理)对于两个坐标系都适用的。如果我们把这个物体在发光后的能量,对于(x,y,z)系和对于 (ξ,η,ζ) 系量出的值,分别叫做E1和 H1,那么利用上面所给出的关系,……,在这个表示式中,以H-E这样形式出现的两个差,具有简单的物理意义。H和E是这同一物体参照于两个彼此相对运动着的坐标系的能量,而且这物体在其中一个坐标系([x,y,z]系)中是静止的。所以很明显,对于另一个坐标系([ ξ,η,ζ ]系)来说, H-E这个差所不同于这物体的动能K的,只在于一个附加常数C,而这个常数取决于对能量H和E的任意附加常数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设:
H0 - E0 K0 C
H1 - E1 K1 C
因为C在光发射时是不变的。所以我们得到:
”[1]274
上式中K表示物体的动能,L则代表光集合体的光辐射能,在没有任何的论证、说明的情况下,直接将两者等同了起来。
三、忽略物体质量减少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在非常简单地实现了光能与物体动能的转换之后,爱因斯坦紧接着又进行了如下的推理、讨论:
“对于 (ξ,η,ζ)来说, 这个物体的动能由于光的发射而减少了,并且所减少的量同物体的性质无关 。此外, K0- K1 这个差,像电子的动能一样,是同速度有关的。
略去第4级和更高级的(小)量,我们可以设:
(以下简称K公式)。从这个方程可以直接得知:
如果有一物体以辐射形式放出能量L,那么它的质量就要减少 。至于物体所失去的能量是否恰好变成辐射能,在这里显然是无关紧要的 ,于是我们被引导到了这样一个更加普遍的结论上来: 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 ;如果能量改变了L,那么质量也就相应地改变L/9 ,此处能量是用尔格来计量,质量是用克来计量的。”[1]274~275(加粗部分为本文引用时加注)
在混同了光辐射能量与物体动能能量的区别后,爱因斯坦推导出了“K公式 ”的结论。
那么,这样的公式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爱因斯坦这样解读:因为“ 这个物体的动能由于光的发射而减少了,并且所减少的量同物体的性质无关 ”,“ 如果有一物体以辐射形式放出能量L,那么它的质量就要减少 。至于物体所失去的能量是否恰好变成辐射能,在这里显然是无关紧要的 ”,既然是依据物体以光辐射释放的能量确定因此减少的质量,为什么“ 至于物体所失去的能量是否恰好变成辐射能,在这里显然是无关紧要的 ”呢?如果并不确定物体能量的减少与其以光辐射减少的能量的严格关系,那么,如何能够推导确定“ 如果有一物体以辐射形式放出能量L那么它的质量就要减少L/ ”的结论呢?难道公式“”直接计算的是物体辐射释放出的光子的质量?如果是这样,岂不是直接定义了光子的质量是其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比例?这样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的动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其运动速度决定的,如果一个物体因为光辐射释放的光子减少了质量,当其动量“m·v”(或承受的推动力)一定时,其速度v也可能改变,而不会是一个固定的不变量;这就好比一个以一定动力作v速运动的 汽车 ,如果扔掉 汽车 的承载、改变其质量,在动力不变时,其运动速度一定会更快一样,速度v就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上述“K ”公式左边表示动能变化的“K0 - K1”项变动时,可以是右边“ ”、“ ”两项共同变化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并不能仅依据该公式直接判断物体能量的变化就是其质量变化的结果,更不可能因此推导出物体的能量就是其质量湮灭转化的必然结论。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精神,和钻牛角尖扯上关系?这个我必须说几句了。 如果出现这样的公式:1+1=2,你坚持它是对的,这叫做捍卫科学理想; 如果公式变成了这样:1+1=3,你坚持它是对的,那可以叫做钻牛角尖; 但是如果这条不是公式,而是X+Y=Z,大家来证明这三个数是个啥?你坚持自己的理论和推测,我想这应该是科学探讨。 而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精神属于上面的哪种情况呢?我们可以分析分析。 爱因斯坦不仅是相对论的创始人,而且他在光电效应的出色贡献,爱因斯坦同样被公认为是“量子之父”之一。但是出于他对经典科学认知论的坚持,以及他对因果律的确信,他认为量子力学虽然正确,但海森堡等人的核心解释里“不确定原理”却是荒诞的,换一种说法,至少是“不完备”的。他一直不接受根本哈根的量子论核心解释,几乎以一己之力来对抗这股学术潮流,他个人建议引入“隐变量”概念来解释量子不确定性。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因斯坦是不是在钻牛角尖?当然不是。爱因斯坦与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争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场学术争论。谁也不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谁。科学必须依靠坚实的预测和实验,才能确定结果,终爱因斯坦一生,也没有一个称得上严密的实验,来宣告他的失败,所以,出于对未知的争议,这样当然不是钻牛角尖。 当然,现在我们非常清楚,贝尔不等式,已经将爱因斯坦坚持的经典的定域性和连续性宇宙,彻底击溃。量子不确定性原理,这个世界是建立在随机的或者非定域性之上的,已经在科学界取得了相当一致的共识。 爱因斯坦在科学争议之中,具备非常高的辨析能力,也经常知错就改。1936年,爱因斯坦和助手罗森给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期刊《物理评论》投了一篇论文《引力波存在吗?》,结论是引力波是不存在的。但《物理评论》却没有发表,而且要求爱因斯坦实施了修改。爱因斯坦将论文转投《富兰克林研究所杂志》,准备坚持自己的看法。 事情很快起了变化,爱因斯坦助手的好友——罗伯森教授,去信指出了爱因斯坦计算中犯下的错误,在引力波的测算中,应该用柱面波而不是平面波,就可以顺利推导出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得知后,暂缓发表原论文,随后通过仔细比对,同意修改论文,最后论文以《论引力波》题目发表,承认了引力波的存在,并在论文注释中感谢了罗伯森教授的指正。 2017年,我们也终于验证了这项上个世纪最伟大的预言之一——实际观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不是神,他是个人,是个人当然会犯错犯浑,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在科学上钻牛角尖的人。相反,我看这题目的回答中,好几个大佬,反而一直在钻牛角尖,出不来呢。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在他成名前算不上钻牛角尖,因为那时的爱因斯坦确实是想解决物理学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使用的方法不对,他建立理论不像牛顿那样从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入手,运用数学以及逻辑推导建立理论体系,而是首先就建立起无端的假设,然后强行的把假设看待为正确的,而去歪曲基本概念的含义,所以才会得出什么钟慢尺缩的双生子佯谬等奇谈怪论,创造了时空的概念。 爱因斯坦成名后就算是钻牛角尖了,比如原子弹好不容易被研发出来爆炸成功了,那可完全是研究化学元素及实验方面科学家的功劳,本来跟相对论一点关系没有,他却硬是出来发话推广自己的质能公式,说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就是用那个公式来计算的! 这样的结果使得相对论更加火爆了,爱因斯坦的名气也更大了。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本应当是很严谨的,可他却不出来解释下他的质能公式E=MC^2为什么没有普适性! 也就是为什么偏偏要用几百种物质元素中的铀来造原子弹,而不是铜铁等。其实他根本就没法回答,他的结论也是生搬硬套来的,只是为了搪塞观众,属于钻牛角尖的行为。他知道观众没有几个人有那么专业的素质,能够去验证光线不会被引力给弯曲,也没有几个能有机会跟他在聚光灯下辩论,所以一切局势几乎都由他摆布,利用新媒体到处鼓吹自己理论的伟大。成名后的爱因斯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自己在学界的地位,手段何止钻牛角尖能够概括! 钻牛角尖,多数情况下是贬义词,但也不是骂人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人过于执着某件事情某个问题,执着地研究无法研究或者不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点死脑筋,遇事不灵活! 但是不得不说,科学研究确实需要钻牛角尖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很难在枯燥乏味的科学领域取得突破! 最简单的例子,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受到启发,执着地去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而不是往天上飞,这种问题在别人看来肯定是钻牛角尖,甚至精神有问题才会这样问,苹果落地很正常,不落地难道要往天上飞?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在这种“钻牛角尖”的精神推动下,牛顿一步步靠近经典力学的真谛! 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 探索 研究也具有这种精神,所以他用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发现了完全具有颠覆性的相对论,包括狭义和广义相对论! 当然,日常生活中,钻牛角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变通,但对于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有这种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畏惧权威,大胆地质疑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人们把我的成功归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是全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他在1905年与1915年分别提出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医院大多有一台相对论效应的粒子加速器;根据光速原理研制的卫星定位系统;由广义相对论推导而来的引力透镜,用以观测黑洞和暗物质。这些不就是爱因斯坦钻牛角尖钻研出来的么?除了爱因斯坦,哪个科学家不是刻苦钻研才会有所成就呢?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就是因发现了治疟的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她收集了2000多种方药,编写了640多种药物的《抗疟单验方集》,经历了380多次失败…如果不是钻牛角尖的精神,只怕屠呦呦在一次失败就会一蹶不振了,哪里会有后来的获诺贝尔奖、拯救无数生命的屠呦呦呢?不说别的,就说说诺贝尔,他经过反复实验和刻苦钻研,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才研制出了固体韧性燃料,1866年再次研制出了硝化甘油与矽藻土炸药。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多次以身试险,将生死置之度外才会有后来的巨大成就和千古流芳的诺贝尔奖。这不就是某些人口中所说的“钻牛角尖”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曾说过: “思索,继续不断的思索,以待天曙,渐近乃见光明!” 科学家要的就钻牛角尖精神!人类发展要的就是钻牛角尖精神!寻找真理要的就是钻牛角尖精神! 爱因斯坦是一个具有多方面 探索 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可以说他的精神就是科学,他创造了一种科学,爱因斯坦的数理逻辑和哲学思维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你知道吗?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巨人,是能够具有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解释但是也不能够反驳的问题的能力,这种人的创新能力极强,他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专一不分心,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真的可以做到一人顶万人,当然这些人只是少数。钻牛角尖儿是指研究无法解决或一些不值得研究的东西,所以人们都普遍认为凡事都要留一些余地,别死钻牛角尖。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些事情在研究不明白的时候就要懂得放弃,本意没错,钻牛角尖在 社会 上可能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是放在科学领域当中我感觉恰恰相反,人是思维动物,一切能够被人类想象到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大众话解释就是指所有你能想要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现实。爱因斯坦钻牛角尖吗?他如果没有这份专注的心凡事都是干两天就不干了,那即使他再聪明也无法拥有这么高的成就。正是因为他钻牛角尖,所以他的想法才更加的独特,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的理论才被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所接受。楼上各位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1.研究自然类的科学家要想做出巨大成就,就必须坚持对科学课题研究具有钻牛角尖儿的精神和长期实践; 2.研究 社会 类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能力; 3.爱因斯坦是全世界物理学界公认的最具有发明创造力的天才,没有之一! 爱因斯坦发现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是二十世纪全球物理学界公认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4.国际心理学界公认的心理学定律之一是: 对天才而言,普罗大众的高兴和快乐没有他的份,而天才的高兴和快乐也不属于普罗大众; 5.在全世界范围内,普罗大众占全球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全部的天才人数(大人小孩都可以计算在内的)可能仅仅占百分之五以下(这还只是最大的估计数量)而已。 不是,他只是凭感觉认识这个世界! 不能说钻牛角尖,最大程度上是小沈阳的裤子,跑偏了。 搞科学 探索 未知领域,需要的是那些。拥有超前思维方式的学者,只要有超前的意识。才能够创新发明,任何 科技 产品的出现。都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常期不歇的努力。把学术理论变成了现实,搞科学我们就得 探索 未知领域,只有超前意识才能够。为我们人类找到新的文明,。 因为发现了客观存在的规律,不能自拔的钻研下去!!
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上,同年,他对狭义相对论作了重要补充,并为辐射问题建立了最初形式的质能关系式。1907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通俗性的相对论文,其中包含一般形式的质能关系式:E =mc2.他的卓越论文建立了全新的质量、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向同时 性观念提出了挑战。相对论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抛弃了“绝对”时空观和空间充满以太的思想;当时,以太被看作是光以及其它形式的电磁波传播媒介。现在看来,1905年6月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开创性论文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物理年鉴》(德语:Annalen der Physik),又译《物理学年鉴》、《物理学记事》,是自1799年刊行至今的德国物理学期刊。期刊刊发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应用物理、数学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原创、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
作文是语文的重点,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作文素材,为了方便同学们查询作文素材,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考作文万能素材经典人物事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球王乔丹》
篮球上帝乔丹在一次中国之行中,拒绝乘坐主办方为他提供的奔驰、宝马,而是点名要了美国的道奇山羊。原来乔丹有一条重要的商业原则,那就是“做广告从来只做美国货”,因为,座驾事件与“尊严”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场外的乔丹给崇拜他的那些青少年们上了堂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这才是一个“星”真正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
相反,我们的各种“星”们,同样作为青少年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我们知道有的歌星歌唱得不怎么样,却热衷于把奇形怪态遁入极端;有些影星不在表演上下功夫,却老是以绯闻来炒作自己;还有那些所谓的足球明星,球踢得极烂,可酗酒、打架等丑闻不断。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的“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学人家乔丹呢?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肯莱文
1926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发现一个大沙漠中有一个叫比赛尔的小村庄。它紧靠一片绿洲,从这里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可是奇怪的是,这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肯莱文问那里的人:为什么不出去?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
原来他们尝试过多次,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回到原地来。肯莱文当然不信,他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儿的当地人,让他带路,走了十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
他由此弄清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原来他们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里没法准确地判断方向,所以他们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
肯莱文告诉阿古特儿,你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颗星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来,阿古特儿就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
如今那里成了旅游胜地,那里树着一座阿古特儿的铜像,铜像的底座上刻着这样一行文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丹尼斯·海斯:地球之父》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杨澜:我没有把她当敌人》
1990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大型综艺类节目,并向全国公开招聘女主持人。有两名女孩子经过六次严格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紧接着,她们将要面临的是第七轮对决。最后,胜出的就是后来为观众所熟知的——杨澜。
有一次,导演辛少英谈到了杨澜胜出的秘密。当时制片方要找的是一位精通英语的主持人。因此,最后一轮的决赛题目是要求她们在门口准备五分钟,然后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并谈谈对节目的想法。
辛导说,当自己进入面试办公室正巧经过她们二人身边时,发现另一个女孩子正在向杨澜请教两句英文的正确表述方式。在这样一个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小的疏漏或者错误都可以让人前功尽弃。所以,对方在英文储备上的小缺失,对杨澜可是个好消息,她完全可以在这时给那个女孩致命一击。
可是,杨澜没有这么做。她立即认真地给予对方相关提示。“我没有把她当敌人,而是当作患难之交。”这才是杨澜获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
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
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挞伐。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哒伐不屑一顾。
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海尔的启发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用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
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
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企业,不要说弱势企业,就是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
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才较为有益,而较少有害。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1、活着的爱因斯坦
霍金,被誉为“活着的爱因斯坦”,在他风华正茂时,却只能摇动三根手指,陪伴他的不动身影的只有那智慧的头脑。与众不同的是,当别人在哀怨时,他的思想已经长了翅膀,飞到浩瀚的宇宙去寻找独特的快乐,摸索打开黑洞的钥匙。
他有“即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的自信,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热诚,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灵魂的残疾。霍金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反抗病魔的折磨。
2、李立三做自我批评
20世纪30年代,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时,推行"左"的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后来,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多次自我批评,还以自己为例教育别人。有一次在部队作报告,讲完那次路线错误后,他大声问听报告的人是不是都认识李立三,许多人说不认识,他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李立三。希望你们从我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的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教育。
分析: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我批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负责。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或许该带着一份超然上路。去领略世界,海阔天空。
2、我们活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之珍瑰,谁愿带着烦恼上路,悲恨不知所终,没有什么忧愁是放不开的。跳出一看,世间如此美好,个人那点小得小失又算得了什么?
3、《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4、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5、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现阶段,小学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人意,关键是作文素材积累不足而导致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科学家的小学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敢于承认错误-爱因斯坦
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直为他“—生最大错事”而愧疚。爱因斯坦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1917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他们发现引力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为求得—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个“宇宙项”。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观测事实。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个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解。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坚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观。
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有红移现象,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去。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称为他“—生中最大的错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评。
后来,在他70岁生日之时,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般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这次失误。
—位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谦虚地回顾自己已被世人承认和称颂的成就,说明了爱因斯坦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坦荡胸怀。这也正是爱因斯坦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科学家达尔文从小爱观察
达尔文是一位世界有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著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他们,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英国科学家焦耳求知的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