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内美食杂志

发布时间:

国内美食杂志

《美食与美酒》挺好看的,另外还有《餐饮世界》、《滋味》,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名的美食杂志,另外还有《美食堂》、《天下美食》、《食品与生活》、《食品与健康》、《名厨》等等。国外的话有《Taste of Home》(家的滋味)、《Feel Good Food》(享受美食)等出名的英文美食杂志,如果你想顺便学习英语和西餐的话可以看看。

很多的。我感觉现在网络更发达吧,纸质的杂志没落了,

《天下美食FOOD REPORT》杂志是由上海寻味传媒集团于2006年投资创办的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872/TS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542邮发代号:80-911),也是国内第一本主张由美食进入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生活类杂志。该杂志创刊以来,一直以“有色、有味、有劲”为编辑方针,同时立足中华美食传统,探索中国人对美食的态度、情感以及各种心理冒险。杂志试图以美食为线索,透析当代中国人的社交圈以及生活方式,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人美食生活方式的众生态。2009年9月,《天下美食FOOD REPORT》全面升级,更名为《天下美食ZEST》。

美食杂志内容排版

推荐一:文艺范的必备杂志《KINFLOK》

说到排版优秀设计好看的杂志首推《KINFOLK》!这本杂志从国外红到国内,简直是文艺范的必备杂志!

你看各种INS或某宝照片上,只要想拍出彰显文艺气息的照片,主要的拍摄素材选择《KINFOLK》加上你要拍的内容就没错了。浓浓的文艺气息瞬间透纸而出啊!

从英文版开始,每期《KINFOLK》的封面就以其简约、柔和的色彩吸引了一大票粉丝的追捧。而在整体的版式设计中,图片的精美、版式的简约更是在众多杂志中独树一帜。每期杂志中关于旅行、美食、聚餐、文艺等等的推荐内容和这样的版式相得益彰。

推荐二:我想带这本杂志到世界尽头看看《CEREAL谷物》

第一次知道这本杂志是因为某个公众号的推荐,说是两个人行走在世界不同的城市,然后拍摄他们所见、所闻、所食。于是整理出了一本不同于游记的杂志。

这本从国外引进的杂志,除了一贯的性冷淡风之外,最吸引我的就是里面每一张图片的选择。如果不是印在杂志里,绝对放手机里是一张张完美的壁纸、屏保选择,贴墙上就是一张绝佳的风景海报。并且在国内版的制作上,都尽量追求与原版的统一,无论从版式设计、纸张选择都与原版高度统一。所以非常值得一看!

推荐三:我们老板说设计师都要看《周末画报》

也许老板对于《周末画报》情有独钟吧,所以固执的每年都会订阅。并且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强烈安利所有设计师都要看这本杂志。说这本杂志设计感如何之好、说这本杂志的版式编排如何的牛、说整体看起来多么的国际化……总之每次他巴拉巴拉的说完,我们都会讨好领导一样的,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上几本《周末画报》。

其实周末画报的整体设计不错,简洁、大方,每种字体的框架结构是非常合理的,特别是视觉动线的引导,更是做的不错。曾经有一个文案小白,特别苦恼PPT怎么排版,我们的撰文指导就扔给他一本《周末画报》跟她说,就照着这本杂志排,如果排不好就仔细比对!看看人家的字体怎么选的,多大的字号,放在版面的什么位置。如果照着排都排不明白的话,你就不适合这份工作。然后很久之后,这个曾经的文案小白,成为了我们公司的PPT大神。

推荐四:自有自风格的MOOK《知日》、《知中》

《知日》、《知中》都是归属于MOOK类别的杂志,每期一个主题,会采访很多不同的人。这两本杂志,一个针对日本、一个针对中国,都是把各种文化符号做为创意点进行延展发挥。基本可以把这个点说透,然后由小见大,通过这个点让你看到整个社会的文化。

从版式设计上来说,我不太喜欢这两本杂志,但是有很多朋友觉得还不错。主要是在我看来这两本杂志的设计风格有点乱,编排起来比较乱、版式页面纸张选择也比较多样、图文混排的方面也很密集。也许是偏向日式的设计风格吧,但是我个人并不喜欢。

之所以推荐是这两本杂志的文化属性比较强,能把不同的文化通过版式展现出差别。我觉得这是设计的特点,值得肯定。

这些杂志要么是我自己按期购买的,要么是我经常观看的。因为设计师的这个职业的原故,所以真的没办法对设计不够精美的杂志下手。如果没有能吸引我的封面或内页设计,那么内文写的再精彩,也注定不会进入我的购物车。所以看来我天生就和《知音》、《故事会》、《青年文摘》这类的凤姐读物无缘了。

1、首先美食杂志的优点就是可以让用户们得知更多的美食,来供用户选择。2、其次缺点就是只有美食,没有教程来教用户们如何制造美食杂志中的各种美食。

成为一个美食杂志编辑的方法:1、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会基础的摄影、PS、视频制作等能力。2、不仅会做吃的,还要把食物拍的好看,在这个网络时代,颜值还是非常重要的。3、还要不时的冒出些有新意的想法,还需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然后就是坚持。4、有文案、编辑、策划经验,旅游、中文、广告及市场营销经验。5、有美食编辑相关经验。6、具备独立撰稿、优秀选题策划能力,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优秀的美术鉴赏素养。7、出色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8、对数字敏感,善于处理数据并分析问题。9、熟练掌握 Office、Photoshop 等网络编辑工具。10、有新媒体工作经验、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中国美食杂志封面

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中餐馆渐渐再也不仅仅是在外华裔的聚集地,人们选择中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中餐馆之一,被纽约时报形容为"一间屹立不倒的餐厅",它的创始人周英华先生,曾经是唯一被上流社会认可的华人厨师。

辉煌的成绩属于今天,灰暗悲伤的经历从属昨日,周英华以一己之力,缔造了一生的传奇。

周先生与""

是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中餐馆,它一改中餐在西方人眼中低端、油腻、肮脏的形象,周英华和他的餐馆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奢华的装潢,侍应生们身着高奢品牌定制的燕尾服,屋内的陈设充满了现代艺术气息,这里的餐具最低档次也是银制的。

1980年12月8日,约翰·列侬刚刚在纽约57街的用完餐,当他走出餐馆穿过中央公园走回家时,不幸被害,因而被写进历史。

周英华的父亲是我国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周信芳与夫人裘丽琳共生育了六个孩子,很可惜的是除了大儿子周少麟之外,其他孩子为了躲避政治灾难被纷纷送往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地区。

周英华十三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往伦敦,坐船去伦敦需要三十天,一开始周英华觉得兴奋无比,一个孩子终于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穿越印度洋,直抵苏伊士运河。一切都是新的,但是当他下船的那一刻起他开始后悔了。周英华感到了深深的割裂感,他说那好似一只小鸭子误入了鸡群。

挤入上流社会

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这一点让他受伤很深,曾经在家中他所享受的尊重、如同贵族一般的待遇,一去不复返。

周英华只能尽力把自己能握紧的一切牢牢抓住,为了得到认可,他奋不顾身地讨生活,因为在当时的西方一个中国人只有足够富有才有可能被大众尊重。

当他有了足够的能力可以选择自己的事业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开一间与众不同的中餐馆。

1968年的情人节,第一家""高级餐馆在伦敦繁华的Knightsbridge区开业。

你能想象吗?这里连菜单的封皮都是爱马仕的,当然不管是怎样的奢华,都只是为了配得上传统的中国美食。烤鸭、现场特制的拉面,包裹着翠绿青菜汁的虾仁……伦敦人从未见过这样的菜品。

他们疯狂爱上这里的中国美味,周英华再也不是那个饱受困扰的小男孩,他拥有了现在体面的身份,被社会追捧为"华人厨神",同时美女加身爱情相伴。

比他创业故事,还要在传奇一些的就是他的婚姻生活,周英华的三任妻子,每一任都是美貌与智慧并重,她们是时尚与艺术的宠儿,堪称"神仙级"妻子。

三段传奇的婚姻

周英华个子不高,作为一个男人已经失去了在人群中吸引眼球的第一先决条件,所以他选择用衣饰服帽为自己的魅力加成,他总是选择最新潮的装扮,这一点吸引了他第一任妻子——格蕾丝·柯丁顿。

格蕾丝曾经是60年代西方最炙手可热的超模之一,雪白的肌肤配上极具个人特色的血红长发,让她迅速在时尚圈声名鹊起。

1962年,格蕾丝登上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杂志封面,同时事业达到巅峰期,美国版《Vogue》邀请她担任创意总监。

还记得那部经典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吗?其中时尚女魔头的原型被传是当时《Vogue》的主编安娜·温图尔,安娜个性一向说一不二特立独行,然而格蕾丝是唯一敢和她当面叫板的时尚圈人士。

不幸的是,格蕾丝二十六岁时的车祸使她的面容有损,经历多次手术修复也未见成效,只好淡出时尚圈。

此时周英华一直选择不离不弃,他们形影不离,格蕾丝渐渐走出了伤病的阴影,周英华的餐厅事业也步入正轨,二人随即选择成婚。

好景不长,婚后格蕾丝发现她与周英华的身家背景悬殊过大,二人渐渐失去了刚刚在一起时的激情,在1969年选择和平分手,这段婚姻仅仅存续了一年而已。

周英华的第二任妻子周天娜,与格蕾丝相似,她们同样美丽,人生同样富有悲剧色彩。

周天娜是混血儿,东西方的美感在她身上达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所有有关美食生活享乐的内容,包括中国地道美食、中国美食文化、饮食潮流、美酒与饮品、高级餐厅介绍与推荐、高品质餐具、厨具等。

酒店业餐饮业集团老总,部门门店经理,酒楼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大学餐饮中心主任和酒店餐饮院校校长及师生是本刊目标读者。韩国《餐厅》杂志与本刊建立友好关系,本刊媒体链界专栏对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厨艺食节饮食节目进行了报道,独家报道、国际视野、全球业界知名人士等为每期封面新闻人物已为本刊特色。《中国食品》是酒店业餐饮业老总、部门门店经理、酒楼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大学餐饮中心主任和酒店餐饮原校校长及师生的最爱。

东方美食杂志董国成

1.红油是凉拌菜中常用到的调料。红油的好坏会影响成菜的色、香、味。好的红油不仅给凉拌菜增色不少,而且还好闻好吃;不好的红油会让凉菜的颜色变得昏暗或无光泽,而且会有苦味或无味。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红油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你需要一两次试验才能掌握好分寸,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红油来。* 以下材料份量做为比例参考,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调整材料:红辣椒粉(海椒面)200克 - 选用新鲜的最好,能闻到香味的那种。韩国辣椒粉100克 - 韩国辣椒粉能帮助成品的颜色变鲜艳。碎辣椒50克 - 碎辣椒可以帮助成品的味道。花椒粒20克熟白芝麻50克 - 增加成品的香味。盐10克菜油500毫升制作过程:- 将干料放入一个不怕烫的容器内混合均匀。- 将油加热到7成热,倒入干料中用竹筷搅拌均匀静止2小时以上。(判断油7成热的方法是,滴一小滴水到油中,如果水马上产生"吱吱"声就可以了;如果油已经冒烟,那是太热了,让它冷1分钟再使用,不然红油会苦。)- 将红油倒入玻璃瓶中储存。* 红油用完后剩下的沉淀物可以再加点热油用一次。用过两次的材料就可以扔掉了。2.火锅的红汤(亦称‘汤卤’)和老油的制作是关系到火锅风味特色重要的两项技术。如果掌握了这两项技术,就基本上掌握了红味火锅的技术核心。原料;陴县豆瓣1500克、朝天干辣椒200克、四川汉源花椒450克、生姜100克、大蒜250克、大葱结250克、永川豆豉250克、冰糖200克、醪糟500克、八角80克、草果(去籽)30克、山奈50克、桂皮30克、丁香15克、小茴香30克、香叶30克、灵草30克、白豆蔻30克、紫草30克、化牛油1000克、化猪油500克、熟菜子油2000克、猪棒子骨6000克、鸡精250克、盐250克。制作:1.干辣椒用沸水焖烫十分钟,用刀剁细(或用机器绞成茸)制成糍粑辣椒。2.将牛油放入锅内烧热,加入一半去皮拍破的生姜葱结炸出香味,(约炸至葱结生姜质地发干为止)拣出生姜葱结不用,放入猪油、菜子油,待油烧至5成热时放入陴县豆瓣炒约十分钟,再放入糍粑辣椒继续炒至油色发红时放入大蒜、朝天干辣椒、花椒、冰糖、豆豉、剩余的姜炒出香味后,倒入汤锅内掺入骨头汤。3.八角、山奈、草果、桂皮、丁香、小茴香、香叶、灵草、白豆蔻、紫草入汤锅内大火烧沸,再改小火烧60分钟。待汤锅内红油浮上表面舀出既得火锅老油。余下汤加入醪糟汁、鸡精、盐既成红味汤卤。备注:另一种做法是把草药加入以炒香的底料中一同慢慢炒出香味,其香味融于底料中再加棒子骨汤中熬成红汤,效果

绵长的中国历史,出现过的美食家,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当属以下八位:第一位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头衔已经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老人家……是长长的一串,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美食家。孔子虽然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的大话,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的人。他的讲究涉及礼仪、卫生、口味等各个方面,《论语·乡党》有一节文字可以视为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纲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不撤姜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言,寝不语。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斋]如也。讲究之多,为常人所望尘莫及。孔子当然还在别的地方发表过自己的饮食见解,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征引。单是这一节文字,已经足以证明一点:生活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美食家!第二位是汉末的曹操。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见识稍微深入者,或誉之为能臣;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诗人;由诗歌而得知,曹操对于酒文化颇有心得,写出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名句。殊不知,曹操还曾经下功夫研究过烹饪艺术。根据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所言,《文选》注所引群书中有魏武《四时食制》。也就是说,曹操可能在烹饪方面作过专门的研究,撰写过专门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辑录自《太平御览》等文献的《四时食制》,都是讲鱼的产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讲到了十四种鱼,有些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出是什么鱼了。这里略举三条如下: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御览》九三六)疏齿鱼,味如猪肉,出东海。(《御览》九四〇)鱣鱼,大如五斗奁,长丈,口颔下。常三月中从河上,常于孟津捕之。黄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初学记》三〇)很显然,曹操是一个特别爱吃鱼的美食家。第三个是唐朝的杜甫。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诗圣杜甫是个一生潦倒、愤世嫉俗的苦情派诗人,其实大谬不然!杜甫出身名门,从小生活无忧,青少年时代曾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后虽然吃过不少苦,但他毕竟是生活在统治阶级集团中的人,山珍海味、龙肝凤胆,全都见识过。在他的诗歌里,宫廷大餐、王公宴会、农家小酌,都有生动的描写。《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一诗中关于吃生鱼片情形的描写;《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朋友招待的一顿家常便饭,主人尽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饭菜,乱世见真情;《赠卫八处士》诗中战争年代一顿简单之极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充满人间温馨……都是文学史上的珍馐佳肴。可以说,杜甫是用诗歌表现中华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说,杜甫是一位超级美食家。第四个是宋朝的苏轼。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为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除了猪肉,苏轼喜欢过的菜肴材料还有各种鱼(包括黄鱼、鮆鱼、鲈鱼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其一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从中可见美食家苏轼的勇气。苏轼晚年兴趣转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广东海南期间,遍尝南国各种水果,杨梅、芦柑(卢橘)、荔枝、龙眼、橄榄、槟榔,他没有一样不喜欢的。这当中,尤其喜欢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名句长留天地间。此外,苏轼晚年还曾着意于汤菜(羹)的研制。他先后发明过几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笋、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儿)、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齑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苏轼在田野间制作的,架一口断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芦菔(就是萝卜)。这款羹大概有不错的保健作用,东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东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更有一款金牌东坡羹,名字叫“东坡玉糁羹”——其实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发明的。“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味道实在是太好了,具体制法苏东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谱,只告诉我们主要材料是山芋。第五位是明朝末年的张岱。张岱本人虽是白衣之身,既没有中过科举,也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道殷实,加之他的家乡又是物产丰富的江南,因此有条件追求各种生活的享受。他自称好精舍,好养婢,好娈童,好鲜衣,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犁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笙箫弦管,蹴鞠弹棊,博陆斗牌,使枪弄棍,射箭走马,挝鼓唱曲,傅粉登场,说书谐谑,拨阮投壶……样样精通。自然,张岱对于各种饮食也都极尽讲究之能事。这其中,他于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张岱便与友人兄弟辈组成“蟹会”,举行吃蟹活动,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为怕冷腥,便轮番煮吃。辅食有肥腊鸭、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鸭汁煮,如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谢橘、风栗、风菱,蔬菜有兵坑笋,饮用玉壶冰,饭用新余的粳白米,漱口用兰雪茶。所有这些,都记载在他的《食蟹》一文中。第六位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以戏剧家著称,但实际上他跟张岱相似,也属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之辈,这可以从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他的美食家修养,可以从《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看出来。《饮馔部》分三节,蔬食、谷食、肉食,也就是说,蔬菜、米面主食、水陆空禽鸟兽畜鱼虾,美食所需各种材料的制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第七位是清朝的金圣叹。金圣叹是清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极力推崇《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等著作,称其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逐一加以评点。可惜的是,只有《水浒传》和《西厢记》两种评点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评点《水浒传》时,见解新颖,才情四溢。金圣叹生活清贫,狂放不羁,言行每每耸人听闻,堪称冷幽默的大师。江苏吴县任维初滥施刑罚,贪贿浮征,金圣叹等十八人鼓动千余学子,于顺治死讯传至苏州之际,聚集在文庙哭闹抗议。结果,惹恼朝廷,下令将包括金圣叹在内的士子们凌迟处死。临刑之际,金圣叹饮酒自若,且饮且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另一种版本是“断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梁章钜《归田琐记》)他给大儿子的临终遗言也不是什么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肴的配方。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种版本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死而无憾也。”就冲金圣叹这种临危之际仍然惦记着美食配方的精神,我们也得将其作为美食家供奉起来。谨以心香一瓣,献于先哲灵前!第八位是清朝的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当时诗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评,立即身价倍增。因此,包括一批达官贵人在内的许多诗歌爱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诗歌作品送去请他点评——他的传世名著《随园诗话》即由此而来。袁枚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三十三岁上于父亲亡故之时,即辞官回家,从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而居,在诗酒悠闲中度过一生。这期间,袁枚撰写了日后被誉为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个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点心,还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涉及。袁枚虽然著有烹饪专书,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是不会下厨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饪大师,而是美食家。

原料:干辣椒10公斤植物油30公斤

方法:

①选用含水量在12%以下的红色干辣椒。要求辛辣味强,无杂质,霉变。

②新鲜植物油入锅中,旺火使油沸腾熬炼,挥发其不良气味,停火待油温自然冷却至四成到五成油温即可。

③将烘焙后的辣椒碎片入冷却油中,搅动,浸渍1小时左右,微火加热至辣椒呈浅褐色,停火。

④将辣椒碎片捞出,待油温回复至室温时,加入浸渍24小时捞出,将红油过滤即可。

材料

花生(少量),芝麻(少量),辣椒面,花椒粉,白胡椒粉,八角,桂皮,小茴香 ,草果,花椒

做法

1、花生炒熟了后,去皮和少量芝麻混合后用搅碎机打碎(或者用擀面杖捣碎),加入适量辣椒面,花椒粉、白胡椒粉、芝麻搅拌均匀。如果想辣的话辣椒面就多放些,我的辣椒面是很辣的那种就没多放。 2、锅内倒入适量的油(想多店红油就多放油)放入八角、花椒、桂皮、茴香、草果,小火炸一会(一定小火,而且注意油会溅出来)。3、然后隔一个过滤勺,将热油倒入辣椒粉混合物中,倒入后会立即起泡沫注意离远点。静止放一晚上,油分离出来变红了就好吃了。前几次做放的辣椒面含量很高结果放一点就非常辣,这次就少量了点,并且用了少量的不辣paprika 做代替,结果辣度就刚刚好。4、放了花生芝麻粉味道更香了,不喜欢就不用放了。这样做凉菜就特别方便,红油混合物再加点生抽、香醋、蒜末或者葱末伴一拌就可以立即吃到好吃的凉菜了。上个红油凉粉,夏天吃很爽~

小诀窍

花生芝麻一定少量放,是个配角,放多了就成了粘稠的花生芝麻酱了

材料

菜子油50kg,二荆条辣椒面,朝天椒辣椒面,大葱节,洋葱块,香菜2kg,老姜拍破,熟芝麻香料:八角、桂皮、香叶、草果、白蔻、小茴、丁香、砂仁适量

做法

1、将菜子油烧至八成热时离火,投入大葱、洋葱、老姜、香菜炸干后捞出。2、待油温降到五六成热时,下二荆条辣椒面、朝天椒辣椒面及香料搅拌均匀后,最后加入熟芝麻即成。

美食与美酒杂志

邮发代号 杂志名称 刊期 单价 80-428 《新旅行》 月刊 20 82=820 《时尚旅游》 月刊 16 4-305 《旅游天地》 月刊 16 4-756 《旅行者》 月刊 18 18-71 《旅游纵览》 月刊 10 22-119 《旅游时代》 月刊 10 46-24 《旅游界》 月刊 12 46-453 《游遍天下》 月刊 18 32-74 《风景名胜》 月刊 15 26-29 《度假旅游》(上半月) 月刊 15 16-219 《度假旅游》(下半月) 月刊 15 42-292 《旅行-商务奖励旅行》月刊 15 46-352《美食与美酒》月刊 20以上杂志均可在邮局订阅或在报刊亭购买。另:《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是地理学杂志。

《中国葡萄酒》《葡萄酒》

昭阳订阅,中国邮政

如果是想学做菜,个人推荐"贝太厨房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