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彝族到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彝族到论文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说明他是真心的在感谢自己的老师,感谢自己的同学,所以才能够写出这么多的长篇大论,才能够写到每一个人的名字,说明他对于每一个学生以及老师都非常的关注。

又到一年毕业季,相信在毕业的时候,大家感触应该都会格外的深刻。虽然在上学的时候大家总是觉得学习非常的辛苦,想要快一点进入社会,大展宏图。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生涯是非常令人难忘的,而且也是非常刻骨铭心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学生来说,这是最后的能够在校园里学习的机会了,所以在毕业的时候肯定也是非常难忘的。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那一刻,心里肯定是非常感交集的,当然很多人在写论文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非常的痛苦,不仅要凑字数,还要进行查处。不过在写论文的时候也有着可以自己发挥的空间内,就是在写致谢的时候。因为这些虽然是论文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计入查重的部分,所以大家可以在这一部分写一些自己的感悟。有些人的这些写的特别的简短,但是有些人这些却写得非常的深刻。

比方说像来自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彝族小伙苏正民,他的毕业论文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他有6000字的篇幅回顾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且还对帮助过他的人进行了一一的致谢。其实在他的致谢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懂得感恩的学生,虽然帮助过他的人非常的多,但是他却全部都记得,并且在论文当中体现了出来。

他的论文正文一共有万字,致谢的部分有6000字,其实很多人在完成论文正文部分就已经感觉非常的辛苦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气去置信。但是这位小伙儿却能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致谢,这一部分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生。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苏正民其实只是一名本科毕业生,按道理来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这些部分并没有要求那么严格,不需要写太多的文字。但是他能够写那么多的字,就已经让人感觉到他对于这篇论文的用心良苦了。

他用这6000字回顾了自己,虽然非常坎坷,但是又充满了希望的求学之路,并对65位帮助过他的好心人表示了感谢,从这6000字的感谢信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因为家庭贫苦读书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他的父亲砸锅卖铁将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读书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他也非常感谢那些扎根山村的支教老师,日复一日的细心指导学生们,终于让他度过了语言难关。

研究彝族服饰论文

同是天涯苦命人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 彝族服饰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 彝族男装服饰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 彝族服饰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称谓研究论文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总人数8714393(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6个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彝族的语言属汉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的由来彝族在中国境外也有少量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口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支的尼苏方言。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6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中国的彝族内部多个分支,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彝族原称夷族,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甄别时改用此名,古代或称乌蛮、秃蛮、倮倮(猓猓)等,内中又有聂苏、葛泼、撒尼等称谓。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 *** 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恭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 、四格彝族乡 、松河彝族乡 、鸡场坪彝族乡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 、保基苗族彝族乡 、淤泥彝族乡 、 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 关于彝族的资料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一)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史诗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以磅礴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乐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种曲调,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这是一种独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种或游玩演唱。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达渴望自由、爱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左,彝族称阿丝木莫左,是一种婚礼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种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动时演唱的歌曲,也是因为“阿古阿……哦叹嘎啦”为每段开头而得名。这是一种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为一队,列队边舞边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席创作,一般是主客双方各自组队演唱,参加者女均可。 乐器,彝族的民乐器较丰富,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唢呐、葫芦笙、皮鼓、铜铃以及木叶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传最为广泛。 彝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悼念舞、或丧事舞、宫廷舞和铃鼓舞、劳动舞和征战舞、对脚舞、赶街舞、手帕舞、手镯舞、轮翻舞等。 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这是一种大型的女子集体舞。舞蹈队形有圆圈式和双行横队排列式两种,而以圆圈式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组成,每圈有一人领舞领唱,其余舞伴都尾随其后边唱边舞,同时,每人左手持一把伞,右手拉着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个个舞圈。一个火把场上,往往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舞圈在跳舞。参加跳舞可达数百人、数千人之多。这是凉山彝区火把节上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 (四)彝族美术 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别具风格。 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艺术,仅在毕摩的经书可以看到日、月、人、鸡、虫等图形,所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形,所画人物则系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支格阿龙。传说支格阿龙曾经射日月,并将地上的动物打小,因而在画支格阿龙的时候,伴随画日、月、人、鸡、虫等。这些由点、线组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 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屋、屋基、柱础、檐柱和锅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此外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的花纹。 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常在擦尔瓦、头巾、衣......>> 彝族的生活习惯和资料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长辈价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土+从)、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用煮过肉的汤煮酸菜加少许的辣椒,可解油腻、解渴、醒酒,并可解轻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时先将黄豆磨成浆,连浆带渣与酸菜一起煮食,味鲜美。 彝族的历史 关于彝族 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氐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此外还有“西方外来人种说”,清末西方人带着人类学的眼光来到彝族地区,调查的结果是:“从彝族在体质上表现出来的体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铜肤色等特点,认为彝族的血缘中应带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缘特征。尤其是当时的小凉山还处于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社会成员在等级划分上与印度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带入印度)有着相似性。并据此认为彝族是来源于西方或至少带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统。戴维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云南――连续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一书中提到彝族:......我们越过4000英尺高的山峦抵达左曲倮倮村,村里的倮倮人可说是我在南方所见过最优良的类型,各自长得很高,鼻子笔直,面貌清秀。 “吕达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种学研究》《建昌倮倮》一文中提到彝族“是一个被战败的优秀人种”。 俄国人人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也提到:“他们身材高大......他们肤色一点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儿,呈现奶油巧克力色,他们大眼睛亮晶晶的,总是炯炯有神,他们的相貌鹰钩鼻几乎像罗马人。他们头发漆黑,稍微卷曲相当柔软“。“现代倮罗中,黑白两个群体是有体质上的差别。黑倮罗体格高大,有人说比欧洲人还高些。他们有鹰钩鼻,隆起的鼻脊与蒙古里亚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彝族”西方外来人种“的说法属于无风不起浪。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分布于部分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时期大部分彝族地区仍然处于奴隶制晚期或封建领主制社会。 ...>>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 彝族火把节的资料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骏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 ***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彝族'详细资料? 彝族年少儿耍猪脚习俗的来历 古代彝族年期间,少儿有耍猪脚的习俗。过年的第二天,村子里少年儿童们带着各自宰杀下来的猪脚聚集这一习俗的来历,有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猎人。这个猎人有个独儿子,他很爱自己的独生儿子,把他当成宝贝,对他百依百顺。 有一天,儿子向父亲提出一定带他去打猎的要求。于是,猎人就带上自己的宝贝儿子上山打猎。 父子俩转了天,直转到下午,也没见有什么猎物。这时,猎狗也由于过度劳累,不肯进入林区寻找目标。无奈之下,父子俩找点水坐下来调点糌粑冲饥。正当他俩吃着,吃着,猎狗揪着了一只彝名叫“果补”的小动物,朝前撵去。此时,父子俩停下吃糍粑,尾随其后。 果补、猎狗、猎人父子均狂跑一阵后,过补被猎狗撵到一棵美丽的树脚下。果补一蹿,蹿到了树上,一晃就不见了,只见猎狗蹲在树下不停地狂吠。这颗树所开的话既有白色的、黄色的,又有紫色的,且花大无比,美丽绝伦,父子俩不知是棵什么树。其实,这是一棵彝语叫“伦补”的树。 这种伦补树属珍稀植物,可以移位。这时,不知道这种树特性的猎人对儿子说道:“你就在这里好好看护这棵书,我返回家拿来斧头和绳子,我俩把这棵树砍回来。”说完,转身走了。 猎人回来后,树子没有了,儿子也不见了。猎人伤心地哭了一场。哭着,哭着,他睡着了。朦胧中,只见伦补树美丽异常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果补在树上蹿来蹿去,自己宝贝的儿子从树上跳下来对他说:“爸爸,你为何如此伤心?我再也不能跟你回家了,希望你不要悲伤,赶快回去,以后过年的第二天,带着两只猪脚来给我玩。”就这样,猎人醒来,更加伤心地回去了。 为纪念猎人的儿子,以后,村子里的人们就在过年的第二天,让自己的孩子们带上宰杀下来的猪脚到伦补树、果补和猎人儿子消失的地方聚餐。从此以后,这一作法迅速流传开来,且延续至今。即使在 汉杂居受彝汉族习俗影响较大的地方,彝族年期间,少年儿童们都要耍猪脚的习俗。 彝族火把节的资料短一点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 等。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 *** 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汉族的火把节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彝族人名字有那些 现在的明星有吉杰、宁静、何洁、前几年的有三鹰组合、动力火车、历史上有奢香夫人、夜郎王

彝族色彩的研究论文

彝族漆器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就有“耕昂头黑牛,用断柄木勺”的关于漆器的记载。在川、滇、黔、桂有彝族居住的地区都曾有过彝族漆器的制作和使用。近现代以来,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最重点的分布区域是在凉山州喜德县境内,髹,就是用漆涂在器物上的意思。过去,主要集中在该县依洛乡依洛村,后来随着农户搬迁,这项技艺随之被带到该县的米市、两河口、光明等乡镇。部分家庭为了带孩子上学方便,也住进了县城,靠彝族漆器制作养家糊口。还有的人在西昌等地开办了彝族漆器销售门市,漆器产品逐渐走向大众。

彝族饰品中出现的线条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现实、以及民族神话的形式的自发表现要素,是独立于被描绘的物体之外的有形结构的聚合和重点凸显。它通过观者主观联想形成一种意识的视觉的传达,这些线因为排列粗细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视觉传达效果,例如两条线的相交或平行可以使我们联想的一个平面或一个空间的边界,例如彝族饰品中常常出现的织布的经纬纹、栅栏纹、节状纹、鱼网纹等等;三条线的成角度的组合可以使我联想到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例如彝族饰品中的绣花中就经常利用三线的原理来突出饰物图案的体积感,让观赏者产生事物的空间的联想;更多的线以一种可控有序的方式来排列组合就可以使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出来,例如我国的山水、兰竹、花鸟、水墨画,实际上更多的也是和彝族艺术一样的是一种用线作为表现形式的朴素的关于线的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由潇洒素雅的感觉,通过寥寥几笔来表达事物的气韵、强弱和力量。 二、色彩分析: 彝族饰品的色彩是突出主色的,用色鲜明对比强烈,表达了彝族人民热情耿直和崇拜自然和祖先的思想情怀。在彝族饰品中的色彩多是有比较统一的色彩倾向的,给人一种十分强烈明快的视觉享受。彝族饰品的总体上是十分注意光感表现的,在饰物的色系选择上非常重视色彩的明度调整和色阶变化,使色彩看上去具有鲜明的变化性和光感美。在一黑色为基础的条件下,发挥了红、黄、黑三色的巨大感染力,又在合乎于色彩韵律的前提下适当的加以其他色彩作为点缀,是强化主次关系用色大胆鲜亮的典型代表。 彝族艺术受到的民族文化影响 值得说明的是彝族的社会制度发展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变了他们的奴隶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彝族的饰品里也会或多或少的带有奴隶制等级和家支区别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彝族饰品的色彩划分和图腾符号上,例如彝族利用服饰的色彩差别自然的划分出了黑彝和白彝的贵族非贵族的不同等级,当然在黑彝和白彝里还有更为精细的划分,这又要用到更小的色彩区分了。色彩的预示功能既色彩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这是和彝族的宗教风俗和生活习惯有关的。例如彝族人民对于虎的图腾崇拜,寅生出了彝族的一个叫“罗罗濮”的家族支系,所以他们的饰品中就会更多的出现虎的图腾形象,而水边氏因为崇拜青蛙图腾的原因,所以他们的饰品中就会更多的出现青蛙的形象了。图腾的象征功能既图腾形象本身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归属感,图腾的产生受到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和彝族神话传说影响的,是彝族人对于自身起源的深层的情感认同和思考。 乐山地区彝族饰品的生命里之所以长传不熄,除了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价值了,就乐山地区彝族饰品而言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无疑具有极强的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的意义差异。这种差异在艺术交流和共同发展上不是互相否定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参照,从而唤醒我们的艺术思想。 乐山地区彝族饰品承载的是一种对于民族的精神上的暗示,是民族性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外在体验的表达形式,是彝族艺术性和生活性的完美统一。彝族饰品上的线条和色彩上的律动感生活气息情感表达。乐山地区的彝族饰品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非常质朴单纯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 总之,彝族饰品是一种厚重而古拙的工艺品,在现存的民间工艺技巧中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研究价值。彝族饰品是彝人对自然的审美表达,是彝人先民审美意识的承载实体 ;用的材料有粗布、麻线、木、皮、竹、金银等等。在结构上是简单朴素,有着纹理的形式美;用的颜料是易得的矿石颜料和植物颜料,自然而鲜明;在纹饰的造型和组织上,充分应用了形式美的法则;在各种制作的技艺上,显出了高超的艺术才华、技能和独特的审美方法,具有充沛的自由想象力。 抛开彝族的民族性在彝族饰品中的具体体现,彝族饰品的对于我们美术领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本身的美感的体现,所谓美感就是人类对于事物表现形式的线条、色彩、体块和人类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结合自然社会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的有规律有节奏的快感。 补充说明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参看了丰富的彝族研究质料和艺术理论,但是没有就质料和理论本身进行直接引用,而是经过我们全体组成员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在结合实地观摩调查后形成了自己的有别于原材料的学术语言和理论论述。是一种对论文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新的探索。在彝族背景和彝族艺术工艺的方面,为了质料的全面和权威性我们主要是参考的

漆器是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色彩明亮,花纹美丽,改革开放后凉山彝族漆器多次赴海外参与展览,成为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又一载体,是凉山彝族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耀眼的明珠。随着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冲击,凉山彝族漆器在发展中变化,面临着新机遇也出现了新问题。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文章对彝族漆器在原料、市场、传承和政府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对凉山彝族漆器的振兴和发展略有助益。【关键词】彝族漆器;发展;传统工艺振兴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资本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加剧,与之并行的是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更加深入。文化软实力在各国的较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审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非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漆器,作为中国传统造物的重要门类之一,是集审美与实用于一体的设计艺术。彝族漆器,作为众多民族工艺品中独具魅力的一项,以其精美的造型,飞扬流动的纹饰以及亮丽绚目的色彩,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实用需求和审美情感,与彝族服饰、银饰共同组成了彝族独...

彝族文化研究论文下载

专著:1.《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2.《彝族天文学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哈尼族简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6.《彝乡沙村社区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7.《彝族文化放言》,(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论文:1.《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历史研究》,1954年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典型实例》,《历史研究》,1958年3.《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4.《羌戎、夏、彝同源小议——兼及汉族名称的由来》,《思想战线》,1979年5.《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9年6.《“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中国天文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7.《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耳苏人的原始文字》,(合著),《中国历史文物》,1981年8.《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夏小正>原貌》(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1月9.《彝夏太阳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彝族阳历和玛雅阳历的共性与亚、美两洲远、古文化的关联》, 《贵州民族研究》 1983年2月10.《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3月11.《道家和道教与彝族虎宇宙观》,《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1月12.《彝族和土家族同源于虎伏羲》,《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2月13.《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彝族文化》,1984年14.《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1月、2月15.《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彝族向天坟的结构与功能》,《彝族文化》,1985年16.《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月17.《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彝族文化》,1985年18.《现代系统论的历史渊源——伏羲先天<易>与彝族阴阳观》(合著),《彝族文化》,1985年19.《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及其与中华文化的普遍联系》(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20.《峨山彝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十月历及其向天坟“团坟”》(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21.《彝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彝族文化》,1988年22.《中国历代“太一”神与彝族虎图腾——兼释彝族据以观测十月太阳历节气的向天坟与中国历代郊祀“圜丘”》,《彝族文化》,1989年23.《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4月24.《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彝族文化》,1992年25.《昆明市居民的古羌遗俗与国内外的关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3月26.《中国史前神话传说时代》,《彝族文化》,1993年27.《“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月28.《中国文明的又一源头:金沙江南北两侧彝族山乡》,《寻根》,1995年629.《我的学术生涯——寻找“彝族山野妙龄女郎”,创建中国彝族文化学派》,《彝族文化》,1995年30.《彝族在人类学五个“认同”中的变化》,《彝族文化》,1996年31.《老庄“无学”与彝族“无说”》,《彝族文化》,1997年第1期32.楚雄州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1998年第1期33.《“彝族六祖分支故址”碑题记》,《彝族文化》,1998年第2期34.《育人才 见成果》,《彝族文化》特刊,2001年3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重要意义》,《彝族文化》,2004年第4期主编:1.《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004年2.创办并主编《彝族文化》期刊,1984年-2004年已出版50期,约500万字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红河州就是彝族的聚居地,红河州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南部,以蒙自为州府。在红河州有一个地方叫石屏,石屏有一个异龙湖,湖上种满了荷花,当夏季来临,荷花盛开,人们会到那去赏荷,品尝石屏荷花宴,在船上做此生意的农家就会唱歌,以欢迎人们的到来,渐渐形成风俗,当地一些作曲家就把农家唱的歌编制,就形成了海菜腔。它里面夹杂了当地的地方语言。

彝族是中国的第六大少数民族,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其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独特语言与文字,作为它们灵魂和精神支柱,它们的风俗与文化内容丰富,对后人的影响颇为较深。 那么,下面就随我一起从 彝族文化 的角度去看看吧!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