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工程地质学报为什么有s1期

发布时间:

工程地质学报为什么有s1期

《工程地质学报》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创刊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11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工程地质学报》办刊宗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科学的了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报主要介绍当前规划、设计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实例及其论证;讨论理论进展和方法创新;讨论在土木、水电、铁路、公路及矿山建设、城乡规划、地质环境和灾害治理,以及能源和工业采掘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适用于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阅。《工程地质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研究实验室、协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及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王思敬研究员任本刊主编。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构成 。

我也是这种情况,不过打了电话后给发了一份录用通知

你可以主动在网上联系他们,或者打电话联系他的负责人,这样应该会有结果。

1、《工程地质学报》杂志社要求来稿请注明以下信息:作者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政编码。来稿文章字数以6000-8000为宜,摘要字数控制在300-500字左右,英文摘要控制在300 words左右。关键词3-5个。2、 图/表格:图最好为黑白色,表用三线表。图内、表内汉字为六号宋体,数字、字母为六号新罗马体。通栏图、表宽不超过15cm,半栏图、表不超过。图、表的中英文题目齐全,小五号字。坐标轴上的刻度线朝内。如:3、单位:有关记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例如:sin-1应为arcsin, ctg应为cot, tg应为tan, ppm等表示法已要求停止使用;除特征数外,变量应使用单个字母表示(或带下标的单字母,否则由多个字母表示单个变量,易被误解为多个变量相乘)。4、《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提示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文中以注号(例①、②)表示。5、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在文中相应处用上角标注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请勿引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什么水平

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1、水利学报 2、水科学进展 3、泥沙研究 4、水力发电学报 5、水利水电技术 6、水电能源科学 7、水力发电 8、人民黄河 9、长江科学院院报10、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1、中国水利 12、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13、人民长江

中文核心期刊,双月刊。要求比较高

1.水利学报 2.水科学进展 3.泥沙研究 4.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5.水力发电学报 6.水利水电技术 7.长江科学院院报还有很多国家级的,这些都可以在杂志之家查到,也可以发表!须发表找白du:【壹品】后输入【优刊】对了是这

诸如水文,人民长江都是。

工程地质学报的增刊是什么

《工程地质学报》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创刊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11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工程地质学报》办刊宗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科学的了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报主要介绍当前规划、设计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实例及其论证;讨论理论进展和方法创新;讨论在土木、水电、铁路、公路及矿山建设、城乡规划、地质环境和灾害治理,以及能源和工业采掘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适用于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阅。《工程地质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研究实验室、协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及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王思敬研究员任本刊主编。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构成 。

[1] 胡二帮,彭理通,陆雍森等 . 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黄崇福 .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 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3] 陆雍森 . 环境评价 [M].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 Frank A. Swartjes. Risk-based Assessment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in the Netherlands: Standards and Remediation Urgency. Risk Analysis,19 (6): 1235 - 1247,1999

[5] Imran Maqsood, Jianbing Li, Guohe Huang, yuefei Huang. Simulation-based risk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under remediation scenarios,planning periods,and land-use patterns-a Canadian case study.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005)19: 146 - 157

[6] NRC. Science and Judgment in Risk assessment [M].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1994.

[7] NAS (1983):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National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8] USEPA (1986): Guidelines for carcinogen risK assessment. Fed. Regist,51: 3992 - 4003

[9] USEPA (1986): Guidelines for mutagenicity risk assessment. Fed. Regist. 51: 3400 - 4021

[10] 192. USEPA (1986): Guidelines for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se. Fed. Regist51: 3401 -4025

[11] USEPA (1986):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 Fed. Regist. 51: 3402 - 4040

[12] V. N. Zhukinskii,Environmental Risk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Surface Water Quality: Topicality,Terminology, Quantitative Estimates, Water Resources, Publisher: MAIK Nauka / Interperiodica co-published with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Inc. ISSN: 0097 - 8078 (Paper)1608 - 344X (Online),DOI: 10. 1023 / A: 1022970122076,Issue: Volume 30,Number 2,Date: March 2003,Pages: 191 - 198

[13] Belluck D A, Hull R N, Benjamin S L, Alcorn J, Linkov I,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risk assessment: Definitions and current trends,nato Security through Science Series,Publisher: Springer Netherlands, Volume 5 /2006, Titl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Role of Risk Assessment,Editors: BenoitMorel,Igor Linkov,ISBN: 1 - 4020 - 3891- 7,DOI: 10. 1007 /1 - 4020 - 3893 - 3,Chapter: pp. 1 - 16

[14] DAVID LEWIS FELDMAN,RUTH ANNE HANAHAN,RALPH PERHA.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riority-Setting Through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Publisher: Springer New York, ISSN: 0364 - 152X (Paper )1432 - 1009 (Online ), DOI: 10. 1007 / s002679900203,Issue: Volume 23,Number 4,Date: May 1999,Pages: 483 - 493

[15] 毛小苓,刘阳生 .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 (3)266 -272,2003

[16]Anon (1994a)Commission regulation (EC)No. 1488 /94 of 28 June 1994 laying down the principl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risks to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existing substances in accor-dance with Council regulation (EEC)No. 793 /93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Official journal No L (161),29 June 1994:0003 - 0011

[17] 刘小琴,朱坦 .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风险评价的一些问题探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4 (3)92 - 95,2004

[18] Ho K, Leroi E, Roberds B (2000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application, myths and future204. directions. Keynote Paper. In: Proc Geo-Eng Conf,Nov,Melbourne,Australia,Publ 1,pp. 269 - 312

[19] 205. Anon (1994b )Resolution of the Slovak Agricultural Ministry No. 531 /1994 - 540 on upper permissible values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soils. Official publication. Vol. XXVI,part 1

[20]Anon (1998a)Methodological directive of 22 October 1998 No. 623 /98 - 2 of the Slovak Environmental Ministry concerning guideline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Stand-points, reports and information of MZP SR,pp. 51 - 71

[21] 中国地质调查局 .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 - 03),2008

[22] 刘长礼,张云,叶浩,董华,侯宏冰,张明,姜建梅,裴丽欣 . 包气带土层的防污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对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影响,地球学报,2006 年 8 月,第 27 卷第 4 期,总 96 期,27 (4):289 - 296

[23] 王秀艳,刘长礼等 . 废物处置场地下水污染地质控制方法新探索,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 第6 期

[24] 刘长礼,王秀艳等 . 低渗透介质孔隙水渗透规律,工程地质学报,2004 年 12 卷,增刊

[25] 刘长礼,王秀艳,张云等 .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粘性土衬垫的截污容量及其研究意义,地质论评,2000 年 1 月第 1 期

[26] Gogu RC,Dassargues A (2000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overlay and index methods. Environ Geol 39: 549 - 559

[27] 142. Gogu RC, Hallet V, Dassargues A (2003 )Comparison of aquif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echniques. Application to the Neblon river basin (Belgium). Environ Geol 44: 881 - 892

[28] Greek Ministry of Environment,Physical Planning and Public Works (1986)Law 1650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ficial Gazette 160 / A /1986

[29]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3)Ground 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predicting relative contamination potential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 Common Techniques for Assessing Ground Water Vulnerability,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Board, Committee for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p. 204

[30] 刘长礼,张云等 . 北京市垃圾处置的地质 - 生态环境评价 [R],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2001 年12 月

[31] George Tchobanoglous, T. , Theisen, H. , and Vigil, S. , (1993 )” Integrated Soild Waste Management,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McGraw-Hill,Inc

[32] Clayey barriers: compaction/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clay mineralogy. Clay-leachate compatibility by Measurement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y

[33] Abdel M. O. Mohamed. etc. ,Contaminant migration in engineered clay barriers duet,to heat and moisture Redistribution under freezing conditions,ENVIRONMENT ENGINEERING (1 - 7)

[34] Walsh,J. J. and Kinman,R. N. , (1979)“leachate and Gas Production under Controlled Moisture Conditions,” Land Disposal: Municipal Soild Waste, D. W. Shultz ed. ,5thAnnu. Res Symp. , U. Protection Agency,Cincinnati,Ohio,EPA - 600 /9 - 79 /023,pp. 41 - 57

[35] Atmaca E (2004)Examination and replanning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of Sivas City Center. PhD Thesis,Cumhuriye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Natural and Applied Sciences,Sivas,pp. 137

[36]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nvironmental Radiction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of Spent Nuclear Fuel,High-Level and Transuranic Radioactive Wastes; Final Rule,”40 CFR Part 191,Fed. Reg. 58,66398 - 66416 (1993)

[37]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40 CFR Part 194: Criteria for the Certilication and Re-Certilication of the Write Isolation Pilot Plant's Compliance with the 40 CFR Part Disposal Regulations; Final Rule,”Fed. Reg. 61,5224 - 5245 (1996)

[38] U. 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riteria for the Certilication and Re-Certilication of the ante Isolation Pilot Plant's Compliance With the Disposal Regulations: Certilicalion Decision: Final Rule'Fed. Reg. 63,27353 - 27406 (1998)

[39]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Preliminary Comparison with 40 CFR 191,Subpart Br the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December 1991, SAND 91 - 0893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Albuquerque, New Mexico,1991)

[40] Michael Angelo B. Promentilla· Genandrialine L. Peralta,An evaluation of landfill disposal of asbestos-containing waste and geothermal residues within a risk-assessment framework,Integrated Management for Hazardous Waste [J],Mater Cycles Waste Manage (2003)5: 13 - 21

[41] MAIKE SCHAEFER,THE LANDFILL OF TBT CONTAMINATED HARBOUR SLUDGE ON RINSING FIELDS-A HAZARD FOR THE SOIL FAUNA-RISK ASSESSMENT WITH EARTHWORMS: 266 - 279

[42] E. Bocanegra · H. M assone · D. Martinez · C. Civit · M. Farenga,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landfills in Mar del Plata,Argentina,Environmental Geology 40 (6 )March 2001·⑥Springer-erlag: 732 - 741

[43] William B. Mills,Christine S. Lew,land Cheng Y. Hung,Sensitivity Presto Technique of Concentration and Risk Predictions in the and MMSOILS Multimedia Models: Regression Assessment,Risk Anaysis,Vol. 19,No. 3,1999: 511 - 526

[44 ] E. Bocanegra, H. Massone, D. Martinez, E. civit, M. Farenga.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for landfills in Mar del Plata, Argent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0(6),2001

[45]Michael Angelo B. Promentilla · Genandrialine L. Peralta,An evaluation of landfill disposal of asbestos-containing waste and geothermal residues within a risk-assessment framework,J Mater Cycles Waste Manag(2003)5: 13 - 21, Springer-Verlag 2003

[46] 刘长礼,张云,殷密英等 . 城市垃圾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6

[47] 朱发庆等 . 东湖水污染经济损失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1993 年第二期

[48] 刘希林,莫多闻,王小丹 . 区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 12 卷第 2 期,2001 年 6 月

[49] 赵源,刘希林 . 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 16 卷第 3 期 2005 年 9 月

[50] 刘长礼 .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10

引言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切实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这种战略就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这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建筑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据已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办法,如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工程地质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工程地质的研究是解决“工程与地质”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谐。工程是人为事物,地质是自然事物,因此,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也就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人类解决这种关系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不管将来的社会将发生什么样的“革命”或什么样的“经济”,这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问题,到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类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遭到了自然界无情的惩罚和报复,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对此,我国非常重视,及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在生产和生活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减少和利用建设中的垃圾,尽可能做到“零排放”,实现循环经济。以下就建筑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某些看法。

一、区划

区划是地学中的基础研究,为某一部门和专业服务的区划是应用基础研究,为工程服务的工程地质区划,即区域工程地质或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是原始创新,是孕育新技术的土壤。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在地质部门,是综合的,如刘国昌、姜达权等的论著。在铁道部门,是部门的,如郑象铣的编著。在建筑部门,区域工程地质也有很好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第一,在编制规范规程方面,那时为了建设大西北,我们在编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以下简称“黄土规范”)时,就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室内外的试验,从气候、地貌、地层、水文地质、动力地质和土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即建筑工程地质分区,亦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为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黄土规范”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如兰州、西安两地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虽有差别,但都不大,而两地出现的湿陷性灾害则显著不同,这种现象,只有从区域系统的地质成因及其物质成分、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明白。因此,区域系统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湿陷类型及其他若干有地方特色的防治技术。这项成果还概括成简图和简表列入“黄土规范”的附录中,向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宏观的先导性的认识和资料。在以后“黄土规范”的历次修订中,都对这个简图和简表进行了研究、完善和扩展,至今继续随时代发挥积极的作用。之后,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编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黄土地下建筑技术条例》,70年代编制《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80年代编制《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时,都进行了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都及时为这些规范的编制,提供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认识,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城建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城市工程地质图及其区划的编制,在80年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编制工作,有些城市还随时代试着建立城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总结这个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地质区划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它不仅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上,地学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是区域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大大小小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建筑工程地质区划就是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的地质发展史和现状,为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和资料。把一般的土工指标,放到区域地质背景下考察和判断,会对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达到好的效益,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区域建筑工程地质体系,加强这类项目的应用基础研究,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目前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电子显微镜、人工智能等的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使用,用这些先进技术来研究区域工程地质,建立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即工程地质数据库,也是发挥区域工程地质的更大作用所不可缺少的。

二、规划

规划通常称为基本建设的龙头,规划需要基础资料才能做,基础资料愈科学愈详细,规划也就会做得愈合理愈实用。建筑工程地质区划是做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实际上是在做规划的基础工作,区划可称得上是龙头的龙头。建筑工程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的需求,研究制定出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需要的对策和技术经济的能力,也就是说规划是对自然、社会、经济三者之间协调,达到整体的效益。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大多数城市和乡村都分布在低阶地上,而低阶地是宝贵的可耕地,这就占据了大量的可再生的良田,显然这是人类历史遗留的产物,那时的耕地和居住地的矛盾还不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矛盾就显现了。现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不管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都不应该去占良田,要让出肥沃的耕地,用荒漠的不宜耕种的土地去搞建设才对,较高的阶地和丘陵,甚至低缓的山地,都将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实际上,许多的城乡建设都这样做了,如西北的黄土地区和西南的红土地区,这就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由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就增多了,因为丘陵山地与低阶地相比,前者的工程地质条件远比后者复杂得多,有更多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等,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以保证既节约土地又能顺利建设。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它既能节约土地,又能节约能源,还有军事用途等。我国利用地下空间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黄土民间窑洞在广阔的黄土地区到处可见。现在,全国的地下仓库、地下人防、地下管道、地下交通等工业与公共建筑也不少,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由于它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洞口稳定等,也需要工程动力地质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支撑。因此,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工程动力地质学的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地质灾害的判别、评价、监测和防治等工作,能正确而有序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期工作,选择的余地大,对地质灾害要尽量避开,规划得好,对后期工作影响很大,好的规划对后期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三、勘察

勘察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共处的前提,是客观反映建设的环境。按照国家规定,任何工程建设不做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这就明确了勘察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为确保勘察工作的有序和质量,建设部门都组织编写了许多进行勘察工作的规范规程。但这些规范规程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技术文件,属于理论性的成果,当用这些技术文件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既有遵守的一面,又有根据鲜活的实际情况,创造发展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优秀的工作者,总是在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创新。我国的国土辽阔,有960万km 2,受三大阶梯和海陆位置的共同影响,构成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成果,会提供许多新的线索和启示,供人们去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勘察工作需要对建筑场地作地貌地质的调查,但更需要按设计的要求进行测试工作,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目前的测试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发展很快,可供人们选择和代替的机会增多,没有代替就没有经济学,用代替来提高效益,这是普遍存在的。岩土的承载力参数是建筑地基评价中最基础的参数,目前,可靠的测试技术是压板试验,也就是载荷试验,因为它与建筑地基的实际工作条件相似,试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际,而其他测试技术的试验结果,距实际较远,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横压试验、取土试验等。但做载荷试验比较笨重,费时费力费钱,相反,其他试验技术就比较轻便,省时省力省钱。能不能既轻便又可靠呢?是可以的,这就要在同一个工程地质条件下做载荷试验,与其他各种试验的对比研究,建立它们之间试验数据的关系,从而获得代替,取得效益。我们在进行我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研究时,曾在我国膨胀土的区划和分类的基础上,做这样的试验,得到了代替,这项成果被列在1992年我国的《工程地质手册》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勘察工作要在需求的基础上,尽快地应用它们,做不断地代替工作,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如电测技术、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微电脑技术等。

四、设计

设计是综合技术,选择的空间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挖自然的潜力,按照国家的规定,没有设计就不准施工,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很明确的。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构思由概括到具体,对工程地质情况的了解也是分相应的阶段,由浅入深,这样的程序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确定建筑场地位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工作的好坏,对后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在选择中,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是地质灾害的有无,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初步设计是建筑的总图设计,主要在选定的建筑场地上思考,也可称为场地设计或景观设计,这个阶段要选定各种建筑物和构建物的位置,要做土方挖堆的移动和平衡,原始地貌会有变化,将呈现新的景观。技术设计是针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建筑要考虑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地下建筑要考虑围岩与衬砌的相互作用,达到结构整体的协调,满足功能的使用要求。地基的评价和计算,围岩的评价和计算,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解答,原因是自然地质体的性质太复杂,用纯数学力学很难完全表达。目前在建设的规范规程中所提供的评价和计算方法,虽然它们都是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供当前使用,但它们都是经验的或半经验半理论的,经验要继续积累,理论要深入研究,从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到数学模型,走模型论的道路,会是一条前进的大道。施工图设计,如果采用的是天然地基,那就简单多了,只做工程地质的验槽就行了。但在用地紧张的城市,要建高层建筑,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要求,要做人工地基。这就要做改良地基的设计,即地基处理的设计。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桩基法,但桩基一般比较昂贵,费时费力费钱,就是桩基法的本身也分好多种方法,至于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那就更多了,加上上部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的多样性,下部地基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施工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或局限性,这许多可考虑的因素,使地基的处理方法,能选择和代替的余地都很大,做得好收益很大,做得不好浪费也很大。好的地基处理,不仅能节约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利用废弃的污染物,如用工业废料的粉煤灰等材料制成挤密桩,城建废料的碎砖瓦块等垃圾制成夯实桩等,能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变废为宝,节约土地,改善环境。地基设计和处理的方法或多或少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很强,科学讲共性,艺术讲个性,地基的设计和处理,既有科学又有艺术,要有以地学和力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有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施工

施工是要把设计的设想落实到实处。场地的工程地质的情况,经过勘察,做出了工程地质的预测资料,但预测也不是没有意外,有时甚至要做补充勘察,因此,在施工阶段,工程地质的监测工作仍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要做地基处理的工程。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可用的测试方法有,岩体应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建筑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深层土的垂直和水平位移,等等,可选用它们的一种或数种,监控施工时的质量和安全,检验勘察和设计的合理性,如此做,不仅对工程直接有利,而且总结了经验,对今后的岩土工作大有好处。施工是实际的操作活动,要组织劳动大军和动用各种设备和机具,这些活动会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和人类的环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使其影响或破坏能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如不要破坏肥沃的土地,保证地表径流的通畅,施工用水不能乱流,建筑垃圾要收回利用或作妥善处理等,要有环保意识,做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

六、运营

运营即物业管理,许多建筑物建好了,使用了,但远未到达寿命周期就遭到破坏,不能使用了,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使用不当。对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缺乏了解,不知道,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自然地质条件,是一个开放的复杂体系,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如在我国有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最怕的是水的浸湿,水浸湿到哪儿,哪儿地基就下沉,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裂缝、破坏,过去这样的湿陷灾害出现不少,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管理,最主要的是水的管理问题。又如膨胀土地基,虽然也是由水引起的问题,但它更是敏感的土类,能够随干湿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反复的胀缩变形,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再如冻土地基,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和控制,也有自己管理的特点。因此,对居民普及建筑工程地质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1992.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五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部.199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程部.196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姜达权等.1959.中国综合工程地质图(初编)的编制(比例1:400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刘国昌.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原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7)

铁道部基本建设总编(郑象铣等).1959.中国工程地质分区.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

吴恒,肖明贵.1988.数据率与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翟礼生.1983.中国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工程地质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翟礼生等.1990.中国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选用.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本文原载:《 工程地质学报》,第12卷(增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560~563页)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报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工程地质学报期刊刊号

《工程地质学报》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创刊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11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工程地质学报》办刊宗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科学的了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报主要介绍当前规划、设计和在建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实例及其论证;讨论理论进展和方法创新;讨论在土木、水电、铁路、公路及矿山建设、城乡规划、地质环境和灾害治理,以及能源和工业采掘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经验。适用于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阅。《工程地质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研究实验室、协同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及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中国国家小组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前主席王思敬研究员任本刊主编。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构成 。

会。工程地质学报被拒稿或通过编辑部会发消息通知,因此被拒稿是会发消息的。工程地质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双月刊,期刊创办于1993年。

咱不看这种期刊

1、《工程地质学报》杂志社要求来稿请注明以下信息:作者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政编码。来稿文章字数以6000-8000为宜,摘要字数控制在300-500字左右,英文摘要控制在300 words左右。关键词3-5个。2、 图/表格:图最好为黑白色,表用三线表。图内、表内汉字为六号宋体,数字、字母为六号新罗马体。通栏图、表宽不超过15cm,半栏图、表不超过。图、表的中英文题目齐全,小五号字。坐标轴上的刻度线朝内。如:3、单位:有关记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例如:sin-1应为arcsin, ctg应为cot, tg应为tan, ppm等表示法已要求停止使用;除特征数外,变量应使用单个字母表示(或带下标的单字母,否则由多个字母表示单个变量,易被误解为多个变量相乘)。4、《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提示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文中以注号(例①、②)表示。5、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在文中相应处用上角标注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请勿引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