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优质特色学校发展文章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优质特色学校发展文章的参考文献

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 在开放教育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电大系统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校园特色文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融合性、服务的宽泛性、方式的开放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电大系统的校园特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还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获得了电大系统的关注,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探索,论文就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 开放教育环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构成的一个以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教学为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开放化、远程化的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深入推广,电大系统的学生团队逐渐壮大开来,通过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初步创建满足教育要求与规范且有着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和谐团结、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电大系统的教育事业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位都能够享受到终身教育,这对贯彻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大众化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解性偏差

1、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没有时间来计划和筹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大部分学生是正在任职期间就读,年龄跨度大,同样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任何大学一旦没有其健全的、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其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统一,人才的培养,向心力的增强,校园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等有着消极影响。

2、电大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部分人看来,电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就读,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在职业与年龄方面跨度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校里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展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校园文化对自身素养的陶冶。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与归属感。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职责存在错误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单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是学生会或者团委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联系。随着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的颁布,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逐渐深入学校各项工作环节,在开放教育环境下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目标。

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在许多人看来,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活动实践,这种看法存在着片面性。校园文化不单纯是展开人文活动,也是在物质环境支持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展现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三、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建设方法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相关责任部门,完善校园管理制度要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在建立特定的工作机构的前提下,保证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把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入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领域。加强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尤为关键。制度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观念,还能对校园文化的有效、顺利建设起着保障作用。健全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不但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起着凝聚作用,还对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的意义关键在于拟定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电大系统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所以,健全完善校园的管理制度,营造科学、良好、有效的校园管理文化,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放教育环境的背景下,达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造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如在网络多媒体资源与学生自主学校相结合的前提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实行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辅助、促进教学为辅的人性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3、重视师生人文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重视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确保教师的开放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指导,保证学生的行为得到科学的约束和规范,彻底贯彻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的办学理念。

4、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

开放教育环境不仅给电大学生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为电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电大系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开放较多的学习通道。创建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学习,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具有专业、班级特色的网站,官方微博或者微信订阅号,创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网络文化,同时对特色网站、微信订阅号进行一定的评比,不断增强专业班级对校园特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还要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自学的要求,推动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消除开放教育带来的距离感,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电大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5、重视开放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平台的建设

电大系统的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渴望,有滋有味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但满足了电大学生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防止电大学生对自身形象的单一化塑造的现象发生,还促使有特长的电大学生找到能够发挥自身特色和才能的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对激发电大学生的自尊心、自立性以及自豪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将具有相同爱好、志趣、专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感情和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得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感,也使得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适宜的沟通交流把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组成各种社团,让他们可以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理的沟通,这对学生认识别人的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受教育者在融入社团活动时,不仅能够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在兴趣爱好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而且,电大还要通过电大系统自身特点和现代化、远程化教育的优点来创建多样化校园文化建设舞台,传承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电大系统老师与学生的归属感、团结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现代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其不仅有大学校园特有的规范性、教育性、创新性、传承性等基本特性,还对受教育对象有着导向、塑造、凝聚、调节等作用。电大系统将远程开放教育、其特有的校园特点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适宜的修正、调整与创新,从而确保其满足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换而言之,在明确自身特色、确定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才能建设电大系统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将工作重心放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样,电大系统在学生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不能单纯依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盲目地生搬硬现有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在切实贯彻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电大系统教育的发展规划上,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持续探寻和不断尝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式与发展路线。在提倡文化强国的建设理念的今天,为了促进电大教育系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要加大电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增强电大系统在办学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电大文化形象,增强电大系统在社会的号召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姚艳.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以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施蕾芬.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3).

[3]洪伟林,刘建平.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创新研究与实践[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

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

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

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

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4]李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12(4):291—294。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蒉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 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是构建学生良好品质与综合素质的胚胎。是否能够构建和谐并且具有良好文化气息的学校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并且责任重大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 学校文化;和谐;责任

1学校文化的基本含义

学校文化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道德内涵的同时,使它的教育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致使在它对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一种有内涵的核心,同时也让培育出的学生无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可以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从而对母校的文化意识具有独到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学校文化是现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最为迫切需要的,亦是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对自我培养的核心。我国在构建学校文化时分为了几个方面: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但无论这些内容怎样被分类,都标志着我国在构建学校文化的迫切和深层次的重要性。

2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2.1贯彻中央精神:可以说学校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曾经根据中央的指示,在北京十一学校,展开了两次重要的改革,其中第一次在1952年,北京十一学校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指导下建校,并且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它的传统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十一学校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学校全体学生和职工的精神风貌和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它的传统精神是:认真、负责、拼命干,团结、勤奋、争上游。而后十一学校的精神逐渐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饱满起来,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它的内涵则演变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的新内涵、新特质,体现出了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所以说中央对于实现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加强是十分重视,对于它的发展是十分关心的。

2.2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在于培养人才和孕育良好的内涵,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所以说拥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和良好的道德理念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小康生活的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学校文化是由学生体现出来的,而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涵养则不仅仅是家长的用心栽培,还有学校的同学们的潜在影响和老师们的精心指导。我们知道,一个合格的人才不止是拥有光鲜的学历,更多的是他可以对这个地域、对这个社会做出多少贡献。这也并不是表明贡献大的就是好,小的就不好,而是他可以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对下一代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的反省和对人性的探讨。我们无法真正的探究什么才是合格的人才,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到的是,真正的人才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做人上,都是完全对得其他的内心,对得起这个社会的。

2.3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我国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日,是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的。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导致人才的流失。是否可以建设学校文化和建设怎么样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课程改革或者说与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不平均并且还覆盖着多数少数民族的居住区,构建校园文化,就是要在他们的文化上构建出属于他们的合理的学校文化。是符合他们自身并且可以达到代代相传、息息相关的特点的。所以说学校文化是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方案,但这并不表明我们会放弃或是停滞构建学校文化。而是要在具体问题上具体分析,来综合地点考虑学校文化。

3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一场改革,是无可避免的与正在发展中的学校有相应的磨合和矛盾的。其中的矛盾之一就是在发展中的学校或是已经初步有模式的学校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需要构建的学校文化。正如上个问题所提到的,我们在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构建相应的学校,这是否破坏了他们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从而致使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所变化呢?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少数民族应该如何建设相应的学校,如何保护和保留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并且在他们的区域该建设怎么样的学校文化才是正确的,我相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学习不断地修改已经制定好的学校文化方案,让它更加地符合现实,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茫然不顾其他。

4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4.1建立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点,可以说现下学校都具有他们各色的创新点,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学校也是在竞争,也是在谋求发展。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光纤时代里,大多数的资源都是在被竞争的,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而学生这就是人的资源,教师是可以被塑造的,所以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学校的文化,学校的氛围,这个后天的可塑的条件就在吸引生源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无论怎样规模的学校,建设具有特色和吸引人并且符合时代背景的学校文化,是极为重要并且价值可观的。

4.2推动学校发展: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说是人的发展,一方面是规模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上我们可以说这需要领导人的先决条件和人力部门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学校全体成员上到学校领导下至学校的每一名学生的共同努力。虽然无法从各个角度来评定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人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人的发展亦是在学校规模发展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因为只有学校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和学校的文化氛围和人员的文化意识在加深,它的核心理念才会真正地被发扬和发展,这才可能真正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并且让它朝着目标更加前进一步。在推动学校的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说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在推动学校的发展,更是在为学校的未来做基础,而这亦是很重要的。

4.3体现文化自觉:只有一个民族,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追随着他们的文化,创造着他们独有的文明,这才能表明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甚至是自己的存在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并且深深地被其吸引、热爱。所以说构建校园文化,这不仅是体现局部地域的文化与文明,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们国家,我们的汉文化和我们的民族存在给予深刻的肯定和支持。与此同时,真正的实施和表达我们的文化、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对我们的切身利益的最大的支持和肯定。在新文化发展的今天和信息流动迅猛的今天,是否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文化,开拓出自我的文明,是我们值得做的课题和终身的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问题[J].视点,2007,1(1):16-19

[2]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学校特色[J].视点,2008,1(1):25-29

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研究论文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特色化办学小学教学论文

(一)优良的教育质量是特色化办学的基础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以人为本,它通过个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它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展现,以实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而小学教育又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因此,学校在其办学过程、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优良的教育质量放在办学的首位。

优良的教育质量是特色化办学的基础,因为学校的多元化、特色化是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优质潜力,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满足后学生的素质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学校特色的基础。优良的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的实际情况,来适应学生的充分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即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基于不同的教育方法,力使所有学生健康快乐、活泼主动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势作为依据,使学生的知识教育发展能够代表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确定特色化办学思想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前提

办学思想是小学特色教育管理的重心,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发展。小学教育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线就是创新性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学校教育就要提高质量,保证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领导者对于学校教育的质量目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学校管理、学校内涵、学校品位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办学理念充分结合学校特点,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活,教育方式要创新,校园文化要鲜明个性。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思想、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力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统一。

(三)开发特色课程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既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本校自身的课程实施特色,满足全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校在学科课程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2)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强调的是共性,而校本课程追求的是个性。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的归宿。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是形成性的,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3)选修课程超市化

课程超市的开实际上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督促了老师进行自我完善,学习许多自己业务范围以外的知识。尤其对课程采取优胜汰的方法,给老师开设选修课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老师们会自觉地进行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学习提高。通过开放选修课,从中选择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选修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启发究式、交互学习式、问题解决式、活动导向式等。在开设课超市的同时,积累、总结形成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地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增加成才的机会,为特色化的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特色教师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保证

特色发展的学校,教师是主体力量。教师的个人进步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根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是一个学校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已不再是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指引学生自己发展,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个人学习对老师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不断地学习可以缩小差距,更好的教学,实现教育中的进步。学校为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和参加学术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拓宽课题的研究思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使教师专业稳定快速成长,建立一支具有全面素质,师资强硬,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教师规范,老师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除学习上教育学生,生活中也要时时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做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五)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必然追求

文化建设如同地基,它是稳固大厦的根本。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组织文化,共有的价值观是它的核心,它指导着组织员工的行为,是引领学校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及学校的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学校特色的物质文化是构建特色化学校的基础,学校特色的制度文化是构架特色化学校的支撑,而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是构建特色化学校这座大厦的重要框架。由于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整体性、潜隐性的特点,所以这三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引领和推进学校发展的是先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底蕴深,人文素质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学校特色化的文化品牌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是顺应素质教育知识经济的潮流与趋势。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创办特色学校文化要根植于学校文化土壤之中,应当“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发展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发展的优势,形成本土气息浓郁,具有社会广泛认同度的学校特色。

特色学校文化的创建,形成了幽雅的育人环境和典雅的文化氛围,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趣和人生追求,绿化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常更新校园里的文明用语,绿化学生的言谈举止,使他们养成讲文明用语明礼节的习惯;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老师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所以老师自身一定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导盲人的工作,不仅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素养,还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做好具有特色化的学校文化能够全面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能够充分调动老师们得积极参与性,提高教学的质量;能够树立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的品牌,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打造特色学校文化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必然追求。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例说学校体艺特色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实践方式来看,学校特色发展有传统优势提升式等实践模式。强化领导管理、加强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创新、校本教研与创建载体、专业训练等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途径。通过体艺教育的正迁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增强。     [关键词]学校特色;实践模式;现实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的指导方针,再次从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对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学校建设问题,提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特色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学校特色”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的颁布。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特色建设基本遵循从发展特色项目到形成学校特色到建设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径。创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压力,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人在改革中奋进,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学校以“以责任创造未来”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体艺教育”的办学特色,努力实现“品德高尚,学业优秀,潜能卓越,身心健康”的学生培养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那么,我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模式是什么?我校特色发展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我校特色发展的成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以下浅述。 一、特色发展的实践模式     从现有的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方式来看,学校特色发展实践主要分为六种模式:传统优势提升式、弊端问题解决式、机遇顺势利用式,空白不足弥补式、困境低谷脱身式和理想信念实施式。 我校属于传统优势提升式。传统优势提升式即学校已经形成了传统和优势,只要学校以这种传统和优势为基础,继续做出努力,将其加以巩固、扩展和提升,就能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的体艺教育这一特色就已经很有成效。根据学生生源的状况及升学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艺特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采取这种实践模式,需要处理好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二、特色发展的实施途径 在这里,我们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出发,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最为直接的几种途径进行探讨。我们主要采取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其他方面配合跟进的策略。 (一)强化领导管理,保障贯彻实施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建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领导体艺工作的管理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其他校级领导和中层正职干部为成员的特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专题工作会,讨论、研究有关工作,分管领导定期对各训练队的训练进行检查记载。领导小组加强指导、督导评估,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体音美课程,做到全面参与,全力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和阳光体育运动,让每位学生均有一项以上的特长,同时我们在做到面的基础上,注重面与点的结合,在高、初中设立体艺特长班,主要目标是为高校或专业艺术团体、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多年来市内外的多所学校就特色教育前来进行交流和学习,我校特色教育已形成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起到了辐射和引领万盛基础教育发展的带头作用。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业务水准 谁拥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高水平的教育。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体艺教育的质量。在培训提高、评职晋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路绿灯。选送教师分别参加市级骨干教师、舞蹈、编导等培训,有多名教师被评为骨干教师、先进个人等称号,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屡次获得大奖。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播音、主持、编导等专业教师发展呈现出了良好态势,人才荟萃,各具特点。第二支队伍就是班主任队伍,认真做好体艺班班主任的选拔,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明确职责。另一方面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完善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地顺利开展。建立起班主任和专业(术科)教师经常联系交流制度,共同解决专业训练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专业成绩的提升。考前两个月进行集中强化训练,邀请重庆部分艺术名师进行专业点拨和指导,确保大部分考生顺利通过市专业统考。近几年每年95%的高考上线率充分说明了这一举措的有效性。 (三)依托课堂教学,进行学科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中心环节。学校特色发展就是要在挖掘学校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 课堂教学是体艺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对体艺教师提出严格要求: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体艺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有计划地举行校、区、市级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艺兴趣为前提,加强对学生健康情趣的引导,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并获得感染。教师们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积累资料,进行个案研究,撰写论文。增加艺术欣赏课,强化审美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评价能力。 (四)深入校本教研,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教研正好为这种探索、指引和结合提供条件。事实上,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上。可见,校本教研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我校体艺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行教学改革,参与教研科研,主研了近10个市、区级课题,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五)搭建丰富载体,促进共同参与 体艺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抓住体艺教育的独特功能,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艺活动,有展示个人艺术才能的书画单项比赛,有每年度一次的校“体育节”、“艺术周”,有学校各社团的定期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国庆和元旦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和享受中既张扬个性,又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有效地开展好了普及性群众艺术教育。 (六)推进专业训导,提升育人质量 在大力开展群体性体艺工作基础上,加强对体艺特长生的教育管理,形成了体艺工作管理办法等4个管理制度,这也是我校体艺教育和体艺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法宝。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精心选派辅导教师。教师由领导小组考核后确定,每学期宣布名单,对指导教师工作情况由领导小组进行考评,对个别不能胜任指导工作或有违规行为者,学校取消该教师指导资格;二是明确体艺生招录办法。招生领导小组负责体艺生的招录工作,每年印发体艺特长生招生简章进行详细说明,体艺特长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高学生低60分;三是从高一起,就明确体艺学生和班级;四是合理安排课程和配备教师。文化课程设置与普高其它班级一样,下午课后安排学生专业训练;五是加强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对年级体艺工作的管理,抓好体艺特长生培养,积极开展年级各项体艺活动;六是注重考核与奖励。根据体艺教师的教学或高考指导情况,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进行奖励。   三、特色发展的综合效应 通过学校的科学管理,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着力打造“全息式”艺术氛围,在体艺特色教育上收获了累累硕果,参与面达到95%以上,特色效应已经凸现,特色学校已具规模。学校已被评为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体育工作优秀学校、重庆市体育教学常规优秀学校、国家级足球示范学校、万盛区体艺特色学校等。 一是体艺类竞赛方面。几年来,我校学生体艺类竞赛获区级以上奖500余人次,获全国级奖87人次,在重庆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上获取得了好成绩;参加区内各类体育运动会多次夺得冠军,并多次打破纪录。二是人才支持方面。1000余名学生参加重庆电视台《多谢四方众乡亲》、建区五十周年庆典、中国羽毛球文化节、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等17个大型演出活动。凡区内的大型活动基本有我校学生参与的身影。深受领导和企业以及万盛父老乡亲的高度赞誉。三是文艺展演方面。2005年以来的五.一前夕,我校均在文化广场、子如广场等地方,每年都为万盛的父老乡亲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令众多到场观看的专家大为赞叹,评价其有专业的水准;并同时举行书画展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应,深深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个人。 这几年,全市“体育艺术类”考生专业高考上线的比例不到50%,而我们却连年超过了96%,2005年以来,体育、音乐、美术、舞蹈、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685人相继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各类院校体艺专业学习。如2010年体艺高考质量更是喜人,中国传媒大学在重庆只招收2人,我校就有1人踏入该校的大门;3人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在重庆只招录11人),并且有1人文化成绩和术科成绩均居重庆市第一名。以体育、美术、音乐专业为主的艺术教育成果已成为了高考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撑发展的坚实支柱。 “十年磨一剑”,我们用六年的时间引领学校变革,走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革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激流勇进的毅力、敢为人先的魄力,大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引领学校的变革,努力将学校建设成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品牌学校。

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研究论文

这个真不好说的啊,你去一五论文网找找看吧

一、特色开发有句话叫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打造学校办学特色,走学校品牌道路,就必须因地制宜,开发和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顺利进行。开发学校办学特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立足学校实际。在开发和选择学校特色项目时,必须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学校的经济状况、教师队伍现状、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等等各种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这样一来,一方面因为立足实际,从而使学校特色的发展成为可能,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奠基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校在某个方面或某一领域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或使之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2.关注学生需求。学校在开发和选择学校特色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首先,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期望,因此,学校选择的特色项目必须考虑家长的因素,家长排斥、否定的项目必然给特色的发展带来障碍,家长支持的特色项目才会给学校带来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特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学生是学校发展特色的主体,因此,学校选择的特色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特色项目的发展应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因此,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校的特色健康发展。3.挖掘本土资源。学校在开发和选择学校特色项目时,首先应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当地民俗风情,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把学校特色与本土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其优点是:一是本土特色资源为学校发展特色服务,本土特色资源得到了传承,并将得到不断地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二是学校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就地取材,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学校风貌和当代学生风采。三是本土特色资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学校的特色又服务于本土,它们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得益彰。二、特色打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打造学校特色,创造学校特色品牌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应精心策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取得实效。根据各校的经验,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校长负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带领全体师生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在校长的牵头下,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学校特色的实施开展工作,校长对于学校特色的开发选择到特色的精心打造等各项工作都要进行全程跟踪,全面负责。2.制度保障。打造学校特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为此,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应明确特色项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辅导教师、培训目标、过程管理、总结反馈以及学校在特色培训上的经费支持等等各项内容。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制度,才能确保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规范有序、稳定健康地发展。3.教师主导。学校特色的打造任务最终落实在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来唱主角,教师在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个人业务能力强;再次,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和实践,有团结合作精神。只有这样,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4.循序渐进。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学校打造特色的工作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应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特色项目进行试点尝试,然后逐渐全面铺开,从而使学校特色的发展水到渠成。例如,学校要把足球打造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可以先从组建校队开始,等待时机成熟,再全面铺开,发展成为班班有球队的良好局面。5.加强反思。打造学校特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开始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学校在特色的打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从而有力促进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顺利进行。三、特色彰显学校特色经过长时间的精心打磨,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才能够绽放出它的光芒,彰显它的独特魅力。因此,学校应依托各种有效载体,展示学校成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的竞争水平。这需要学校精心策划,宣传到位。1.特色展示。学校应定期举办以特色项目为主题的成果展示活动,其目的在于彰显学校特色,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打造学校特色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特色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学校务必严格组织,周密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鼓励学校全体师生踊跃参与,确保师生参与的覆盖率;再次,学校可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邀请家长和来宾参加,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2.竞赛活动。一方面是学校根据特色项目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定期举办以特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另一方面是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加竞赛活动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营造氛围,培养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特色项目的向上、向前发展;二是有利于考核学校特色项目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三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长学生见识,增长学生才干,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展示学校风貌,彰显学校特色。3.加强交流。加强交流能增进社会各界对学校特色的深入了解,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因此,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各种方式,通过与兄弟学校、省内外等各相关学术团体的互动交流,以及参加其它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特色。4.宣传工作。学校还可以通过以下的强势广告效应,以达到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提升学校竞争水平的目的。一是通过学校出版的校报校刊、学校建立的网站等宣传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成绩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学生的个人广告效应。学生是一个活广告,学生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对学校工作的宣传,学生的成就折射出学校的育人成果,是学校办学特色取得实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学生的“现身说法”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一、顺势而为的新课改直木造梁,弯木造犁,为了能满足每位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的发展需要,几所学校都能基于“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客观规律”、“ 办学的客观条件”、“ 学校的客观基础”等个客观因素,提出了“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让师生通过学校高品质的教育活动而获得可持续多元的发展。为此,几乎每所学校都创造性地规划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板块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在国家课程之外积极、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自主选择。二、不待扬鞭自奋蹄在课改中,不少学校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比如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气氛表面火爆异常,实则缺乏师生深层次的思维碰撞和真切的情感交流;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教师在课上仍按着预设好的教案牵引学生;为课程而课程,新课表让人眼花缭乱,结果却是开出了许多无法上的新课,或是带有点缀性质的零散新课,诸种弊端不一而足。“继续推进新课改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们也看到很多前行者在探索道路上栽了跟头,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新课改必须坚持下去。新课改需要的是意识、责任和勇气。这三点我们都不缺,那还等什么呢?”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坚定的说道。“我们追求的是有灵魂的课程改革,这个灵魂就是在多样化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新课程建设。” 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这样说道。“走进北京二中,不仅能体会到精致的设施布局,还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 “相比不少装点门面、乏人问津的中学图书馆,二中图书馆真的能派上大用场。”许多学员在参观后发出的感叹。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走班教学”,这不仅要求学校打破原先的课程管理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敦促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在以“搭建平台,激活内力,实现教师幸福发展”为目标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中,北京二中教工读书吧的建立,为广大教师营造了一个舒适的读书、休闲空间,也成为他们闲暇之余“热身”和“充电”的场所。三、眼界决定世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本清源,几所名校把新课改的突破口最终瞄准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他们眼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新课改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就要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之路”,鼓励学生快乐学习,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幸福成长。“我们考察过国内不少学校,发现它们在开发多样化校本选修课程时,更多的是强调学生高位能力培养这一块,在学生生活情趣的培养上关注不够。对这种情况,我们商量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多样化的课程开发不仅应关注多样化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课程开发中不仅要有阳春白雪,也应当有下里巴人。”负责学校多样化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卢副校长(人大附中)说道。北京二中的钮小华校长谈到“那时候还有一种担心,就是担心万一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校无法承受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再者,我们也感觉到在新课改的步伐上,应当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绝不能试图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但是,以生为本一定是学校新课改所秉持的理念之一。”在参观二中时,带队教师说道:“学生们的需求和想法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比如我们收到并通过的学生申请就包括很多普高不会开设的不少职业技能课程,像“汽车模拟驾驶课程”、“花卉或盆景学”、“简易蛋糕和西点的制作”以及“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技术”等。四、将新课改进行到底“我们乐在其中,没有亲身参与的人,恐怕很难会有那种巅峰体验。但另一方面,你可能不知道,每当我走进办公楼,抬眼看到迎面墙上‘历任校长书记’的宣传栏,心中的那份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我更要强调的是,我心中的压力也会油然而生。正是这种伴随着压力的使命感,督促着我不断前行。”对四中刘校长的肺腑之言我深有感触。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智慧、魄力、勇气。萧山二中目前正积极深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以构建促进学生幸福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积极打造关注学生的完整心灵世界、指向完整人生的课程文化建设,在体现合作、对话和探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必修基础课程、知识拓展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兴趣特长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五种课程板块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完备的课程体系。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我们会踏步地向课程改革的纵深地带高歌猛进。

==================论文写作方法===========================

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参考文献

农业推广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那么,关于农业技术专业参考文献有哪些?

[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2]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3]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4]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5]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8]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9]余春友.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6—317.

[10]马志强、朱永跃.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实践对我国科技评估管理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7(12)122—123.

[1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1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1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1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1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1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1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1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1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2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蔡荣,王学渊. 农业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农业经济问题,2013,04:69-75+111-112.

[2]秦愚. 中国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化发展道路的反思[J]. 农业经济问题,2013,06:19-29+110.

[3]黄祖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8-9.

[4]邓宏图,王巍,韩婷. 转型期农业合作社的现实与逻辑:来自山东寿光的经验观察[J]. 中国农村经济,2014,07:27-38.

[5]谭银清,王钊,陈益芳. 西方农业合作社演化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的启示[J]. 现代经济探讨,2015,05:74-78.

[6]刘颖娴. 当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困境与发展方向——“2012国际合作社年:农业合作社的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2013,03:89-96.

[7]秦愚. 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5,07:60-72+111.

[8]本报记者 高伟山.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的时代诉求[N]. 许昌日报,2012-10-12003.

[9]刘宇 王雷. 农业合作社对提高粮食产量至关重要[N]. 中国改革报,2012-10-19003.

[10]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余爱民 胡小芳. 农业合作社的“华丰样板”[N]. 农民日报,2013-10-28001.

[11]应瑞瑶,何军. 中国农业合作社立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2,07:2-7.

[12]应瑞瑶. 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J]. 江海学刊,2002,06:69-75.

[13]扶玉枝. 农业合作社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4]常青,张建华. 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1,02:25-31+110.

[15]刘洁,祁春节. 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2:192-195.

[16]雷兴虎,刘观来. 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J]. 法学评论,2011,06:100-108.

[17]应瑞瑶. 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 南京社会科学,2004,01:13-18.

[18]米新丽. 美国农业合作社法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4,03:139-141.

[19]潘建国. 美国农业合作社面面观(上)[J]. 中国合作经济,2004,10:55-58.

[20]雷兴虎,刘水林. 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J]. 中国法学,2004,05:90-98.

[21]黄胜忠. 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述评[J]. 商业研究,2009,03:175-179.

[22]周波,万小兵,朱朝晖,唐卫青,万洁. 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8-72.

[23]郑丹. 国外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及启示[J]. 农业科技管理,2009,02:55-59.

[24]黄胜忠. 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J]. 开放时代,2009,04:27-35.

[25]刘勇. 西方农业合作社理论文献综述[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4-63.

[26]李先德,孙致陆. 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2:32-40+52.

[27]秦愚. 组织成本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基本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4,08:45-56+111.

[28]林坚,马彦丽. 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3:16-20+79.农业经济参考文献

[29]蔡润英. 农业合作社定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 企业经济,2006,03:158-160.

[30]柴效武,叶益东. “农业合作社+农户”——农村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模式的抉择[J]. 浙江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98-107.

[31]丁俊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2]徐小平. 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33]逄玉静,任大鹏. 欧美农业合作社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 经济问题,2005,12:46-48.

[34]米新丽. 论农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J]. 法学论坛,2005,01:59-64.

[35]. 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农村经营管理,2005,04:43-46.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论文

摘要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式。麒麟区畜牧业以农户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为主,这两种模式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养殖区域划定和人畜分居政策的实施正是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契机。基于此,根据种养结合的方式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出栏量,增加畜牧业的总产值,而且能够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出的肉类也更为优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为畜牧业创造了较为规范化的生产标准,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创新农业经济,为农民创收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业种植可以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而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污水的排放量,通过种养结合能够实现畜牧业零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循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农业种植环境,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农业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虽然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标准化机制,规范化机制的缺失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机制方面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流程设置、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严格操作等。

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力度小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总体而言,对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的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业政策培训机制。多数人员并非专业人士,而多为经验丰富者,在操作方面往往存在不规范性,缺乏专业培训。2)专业化队伍构建力度小。我国畜牧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对专业化人才构建的意识较差,导致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品质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仍未形成,现有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自身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发展仍规范度不高,无法在标准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产品品质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畜牧业服务质量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3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

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如实登记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时间、次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实现安全生产,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建立畜禽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

建立专业化政策培训机制,实现相关专业人士的再教育与培训,通过专业部门评价养殖场卫生和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卫生主体工程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机制,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减轻禽畜粪便对农作物的损害,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将禽畜粪便处理为符合有机肥料使用标准的绿色农家肥,通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搭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保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质量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龙头企业的专业化高标准畜禽养殖队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范围内畜牧业的整体提升。基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畜牧业的有机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实现多渠道共赢式发展,通过完善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式,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缓解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方式的总结归纳,提出应该通过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等方法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341.

[2]王建军.围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A].畜禽养殖生态园建设及其他(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8:4.

[3]中共四川双流县委.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J].四川畜牧兽医,2008(4):12-14.

绿色经济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这个选题很好弄的 我可以帮你

选题一版都是举实例证明的。您这个文章肯定会涉及到举例

随着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 措施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12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多人的物质 文化 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而不是再单纯地发展经济,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这是让人们从钱眼里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最好方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身体。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与我们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很大破坏,同时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了很多疾病,如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猪流感、艾滋病以及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疾病的增多,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依托整个自然环境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环境资源作屏障,人类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梦”美好理念的最好印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诚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我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增大,例如城乡差距的加大,贫富差距的增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社会人情的冷漠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他放在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口号 而已,就是要把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去,将很大一部分财政投入到环境、民生方面的建设,使老百姓能够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达到国富民也富的效果。这样也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年轻的美丽梦想。 (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政府 工作 报告 》,2012 [2]《形势与政策》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二:《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调整 均衡 正文 随着党的胜利闭幕,一些新鲜的词汇也走进各大媒体与人民的视野当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其中一大亮点,它也正随着的脚步,渐渐走上经济建设舞台的中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下社会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也正渐渐显露出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的发展也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此,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作为 广告 专业的一名学生,应结合广告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积极倡导环保与生态文明,积极为生态文明事业做贡献。我们可以指定相关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 ,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 ,随手关闭水龙头 ,使用节约型水具 ,一水多用,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 , 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 拒食野生动物, 少使用发胶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不乱扔烟头,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 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积极植树造林;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在房前屋后栽树;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废电池,金属 ,废塑料,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使用无氟冰箱 , 少用室内杀虫剂,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三.宣传: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2017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篇三:《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2. 关于弘扬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3. 生态文明的作文600字 4.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论文 5.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