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特点及应用论文
摘要: 近几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它也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杂波,全面改善节目的播放效果和接收质量,给广大观众提供良好的视听氛围。目前,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字化已经成为电视广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专门针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特点;应用
从数字电视自身角度来讲的话,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仅开创了全新的传播工具与新的市场,更为重要是对传统传播工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还会使企业的命运发生变化。将来,数字电视必定会引发一场可视用户终端的技术性革命,这次革命将从根本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1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学习与娱乐等多种服务,具备可控性、普遍性和抗毁性等特点,这项技术充分利用电视台天线发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无线数字信号,并覆盖有需求的用户,这个时候,网络客户端就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或者是接收天线获得电视节目。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可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的愿望,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提出的要求已经再是仅看多少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希望可以随时进行收看媒体节目,而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所具备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此外,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有很多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但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进行发展及普及正好可以对这些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更多的应用业务,从根本上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从广播运营商方面来讲,数字电视广播技术除了可以对原本就有的电视频道进行利用外,最重要的是对闲置的无线频谱进行全方位应用,进一步开展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从根本上提高数字电视的便捷式接收服务。除以上这些外,如果在开发数字电视广播与普通数字电视相关业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双向的交互业务以及接收器的定位接收,就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广大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
2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前景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具备了制作和生产以及播送相关节目的自主能力。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有一部分相关的企业也完全掌握了一套非常合理化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运行经验,且在生产能力方面与开发新技术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性提高,全方位整合当前能够利用的资源,通过比较小的代价全方位规划数字电视广播,这不仅对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进一步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可行性。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加强我国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标准的推广及应用,加快终端设备的开发,从根本上推动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移动电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数字电视广播这一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很多进步,且成效明显。从根本上讲,对于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和经营属于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对所观看的节目进行连续播放,而且所播放的节目具有广泛性。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经营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地铁与公交移动性质的平台,事实上大多数经营情况并不是非常的顺利,但如果对以上这些场所进行了详细的统一规划,然后再进行合理建设,数字电视的市场发展前景还是充满阳光的。其实除了在数字电视业务涉及到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外,在其他领域的不同业务也有所涉及,因此可分享比较成熟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然后准确定位相关的市场业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移动电视业务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当然还会开辟出很多与其相关的不同业务,因此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3结语
当前,要求人们准确把握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这个全新的市场发展点,并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创造出广播技术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郑君杰.浅谈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9).
[2]王建亚.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14(3).
[3]韩晓峰.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浅析[J].太原科技,2015(2).
2017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重庆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呢?下面让我来教教大家。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 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
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 再次, 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6年3月8日——4月15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6年4月16日——4月3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6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6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6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王城伟.浅析广电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思路.广播电视信息,2011(1):66-69
[2]候宏.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战略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1(1):78-80
[3]韦乐平.三网融合与3+1行业架构的设想[J].广播电视信息,2011(2):99-100
[4]王峰.浅谈三网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0(6):56-58
[5]张德华.国内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8):33-34
[6] 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7.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8.开题审查小组意见:
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引言
在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电影技术革命经理了三次大变革,改变观众传统的欣赏模式同时,还激发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创造思维。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更是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可以说,电影正在处于一个崭新的数字电影时代,数字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产业的最彻底变革。2002年,电影《西蒙尼》讲述的一个让演员不安的故事,即发明的虚拟演员编码程序,整个电影制作只要有导演操控即可,而演员的表演却被计算机演员所代替。那么这个由数字技术主控的电影表演时代会不会成为现实?
一、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强化了对表演者的表演风格。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不断拓展电影的叙事空间,而多元化的影片题材也给数字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童话、魔幻和更多的未知世界能借助数字技术将电影制作者的想法和构思完好的实现,一些捕捉而成的表演虽然是虚拟而成的,是和日常生活相区别的。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想象力,甚至需要对传统的审美原则大胆颠覆,而去塑造一个与观众审美需求相符合的电影角色。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提高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推进表演者的专业化发展。一个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演员是不能在蓝幕前进行表演的,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蓝幕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虽然很多导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主要是以演员的气质形象为标准,秉着可塑性开展工作,而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完成整个演员创作,但是面对数字特效的时候,演员就无法完全应付了。同时,传统的电影表演,演员是在真实场景下完成的,比较容易发挥自己的情感,但是在数字技术下,搭配的是虚拟场景,演员很难找到情感寄托,对其表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虽然对演员的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促进演员的专业化发展。在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需要更为专业的演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二、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实际应用
1.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空间表演
电影和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影能很好的表现出电影空间,电影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观众能通过电影表现对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和空间有所了解,可以跟随导演的创造力天马行空,而数字技术将电影的这种时空优势扩大化。在影片《乱世佳人》中,导演就是借助多次曝光的技术在影响中重塑空间,影响就是多次借助该技术自由的改变荧幕空间环境。传统的电影表演很难直接将一些瞬间和细节捕捉到荧幕上,但是借助数字特效技术能将不同画面拍摄到的各个元素合成后,制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这就是数字特效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在船上展开双臂相拥,与海水、海风相接融合的场景之所以能成为电影永恒画面,很大程度都归功于数字技术。相信没人会因为拍摄一部影片去特意铸造一艘这样的巨轮,加上四周的灯光、蓝幕及其他虚假的模型,都是依靠数字技术将各种元素组合在一幅画面里,让环境和角色真实的融合在一起。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的应用,给电影发展带来了更高的表现力,也给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合成和虚拟生成的空间越复杂,就更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创作。
2.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克隆
克隆人在电影荧幕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双胞胎,虽然存在真实的双胞胎,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借助电影技术来完成的。最初技术借助多次曝光技术进行原始合成,并用手工操作进行画面分割,但是这种技术制作出的克隆形象多数是固定的.而数字技术在电影克隆中的应用,很好解决了这种问题,电影中的克隆形象和现实中没有什么差别,能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运动。电影《克隆人》就是对数字技术应用电影克隆中的最好体现,该影片导演在美国电视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过90%的观众是毫无问题的。3.数字技术应用于虚拟影像虚拟影像是借助数字软件在计算机工作站上直接生成的一种影像,生成后不需要摄像机拍摄,能直接输出在胶片上。数字技术在虚拟影响中的应用,能很好的结合表演者和虚拟影响,使得演员的表演是在演员和虚拟影响结合后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不单单是演员的简单表演。《终结者2》中,就有数字技术应用虚拟影像的'主要体现。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未来杀手在不费吹灰之力下就穿越铁栏杆的时候,不得不惊叹数字技术将虚拟影像和真人能在肉眼不能分辨的基础上完美结合。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表演中,有项重要技术,即数字合成技术,是在技术条件下,把两个以上的源图像合成为一个单独图像。为了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合成效果,技术人员应该在电脑上把不存在的生物设计形状找到与导演需求相符的物体质感,并为其创作出相应的运动轨迹。一旦导演设计出的虚拟形象能根据导演意图自由运动时候,就可以将虚拟形象和演员真实的行为和表情融合一起。同时,为了能充分表现演员的表情和行为,如捕捉演员微笑时候肌肉运动的形态,可以在演员面部贴上一些感光金属片来提高表演效果。
三、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进行电影制作的高级技术,包涵了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生产图像技术等形式。
在电影表演中应用数字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的虚拟仿真、三维动态和合成技术来对影像进行构成,在计算机上利用数字技术对摄影、场景、剪辑等内容进行构建。数字技术电影表演中的发展路径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构电影时空
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就是使用幻觉来产生一种更高更真实的假象。”电影的最大魅力是能将人类带入更多的未知,而数字技术给这种更多的未知提供了纽带。使用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能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来完成。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时空重构通过以下方法完成,即在虚拟影像的作用下,对传统影像本体核心的真实性进行转变。数字技术下的电影表演虽然保留了传统电影表演艺术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电影的真实,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即超真实。
通过重构电影时空,在很大程度上发散了电影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把观众带领到一个全新的观影世界。但是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演员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求演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哲学思维来更好的进行角色创造。虽然,电影时空重构在我国电影界还未完全形成,但是相信不久将来,这种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2.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数字特效技术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是动作捕捉技术,对演员的形体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是数字技术下电影表演艺术发展的主要手段。比如《指环王》中咕噜姆的表演者安迪·赛基斯就是以一种特殊方式给角色注入灵魂的,是动作捕捉技术的代表演员,其在电影表演中时而四脚爬行,时而直立行走,很好的演绎出了一个有古怪性格的小怪物。如《绿巨人》中的主人翁浩克就是导演李安自己披挂上阵的。张建亚导演在拍摄新版《大闹天宫》电影时候,曾邀请六小龄童参演,但是当六小龄童得知自己只是一个数字道具时,并没有答应。因这部数字技术主导的电影里,导演需要的只是六小龄童“猴化”的形体而已。可见,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对数字电影的重要性。
在电影《德赛克·巴莱》中,影片中的野猪即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但是动物并不受控制,无法进行现场真实拍摄,只能有专业的武打演员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并经过后期数字技术合成而得。当然,另一方面上看,数字特效技术的诞生,对特技演员来讲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可能是专业形体演员的主要机遇.总而言之,数字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演员的素质是专业的、是全面的。
3.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
电影《阿凡达》中蓝色外星人给人格外深刻的印象,很大是因为反射球的缘故。在表演者身上闪闪发光的反射球是一种重要的数字技术表现形式,即表情捕捉和上面提到的动作捕捉技术。
表情捕捉技术是利用演员脸部肌体的表演数据来展现虚拟角色表情的,该技术的直观描述是演员的衣服及其衣服上的感应点。在拍摄中,能使用包括数字摄像机和照相机在内的数字设备多方位的对演员身体的不同位置反射球运动轨迹进行记录,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合成后,制作出动态人物形象,塑造出新的电影表演角色形象。《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中,是数字化电影发展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全片只有三位真人演员,将“抠像技术”这种数字影像技术展现在观众眼前。抠像技术是使用蓝色或绿色幕布搭建摄影棚背景,然后使用反射球对数字进行抠像,使用数字技术构设了一个真实的拍摄场景,最终构建成完整的电影显示空间.
在日本电影界,曾经有人使用电脑绘图技术设计出了一个世界上第一个与真人形似的“计算机活动人物形象”.世界上整部电影都是数字演员的电影已经出现了,《最终幻想》中的全部角色都是计算机制作完成的,具体方法如下:将真人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输入电脑后,使用计算机制作出逼真的数字人物模型,并借助影响捕捉技术成功的塑造出一个有“声明真实感”的人物形象。《阿甘正传》中主角和已逝总体相会的场景深入人心,丹中尉腾在半空中的断腿触目惊心,但却很真实,其功劳就是数字技术中的局部抠像技术。局部抠像技术除了要注重对局部抠像界点外,还要让演员对角色进行创作。
总之,新技术推动下的电影表演正处于飞速变革时期,数字技术在对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在电影空间表演、电影克隆人和虚拟影像合成中都有良好应用,而为了更高的提高数字技术在电影表演中作用,可以通过重构电影时空、提高演员的形体表现力、实现角色形象的多元化创新来实现。
注释:
1.侯李游美。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探析大众文艺[J].2013(20):34-35.
2.李昂。浅析数字时代下电影创作的新方向[J].华章,2013(17):09-10.
3.李立宏,孙德元。新媒体技术趋势下的影视表演与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电影,2013(09):18-19.
4.刘珂珂。数字电影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探析[J].电影文学,2012(02):22-23.
5.喻晓和。现代电影艺术与观众心灵感应[J].影视制作,2014(05):19-20.
6.范倍,程刚。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J].当代电影,2013(03):27-28.
7.万传法。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表演美学及其生态研究[J].当代电影,2015(03):36-37.
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一、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二、英美文学(英美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三、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四、英美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五、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WiFi技术在数字电视的应用论文
[摘要] 电视作为每个家庭的重要家用电器,如果能够将WiFi技术应用到电视中,这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首先分析高清数字电视以及WiFi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然后探讨将WiFi技术应用到数字电视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最后分析了这一技术结合WiFi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WiFi技术;数字电视;网络信号;流量
一、数字电视和WiFi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数字显示,2015年我国的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65%,无线路由器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5%左右,而随着目前的发展趋势,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增长。电视是每个家庭以及超市、酒店、医院等公众场所最重要的电器之一,电视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引导着人们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经过长年的生活习惯,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视了。近年来高清数字电视的画面质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其数字信号、外观形状、智能化等特性迎合了人们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视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手机在目前来说,其主要功能已经不仅仅只是语音通话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主要功能已经转向网络功能。WiFi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机可以通过路由器而获得网络信号,从而为手机访问网络节省了大量的手机流量,同时WiFi的网络速度也相对较高,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因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公共场所,WiFi覆盖已经成为了一个评价生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WiFi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
既然高清数字电视和WiFi覆盖都是家庭、公共场所中重要的设备之一,如果将WiFi技术应用到数字电视中,这将为人们节省采购设备的成本、节省设备的空间占用量、WiFi信号的获取也将更加常态化。
(一)高清互动WiFi一体机
高清互动WiFi一体机是由数字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猫儿”三种设备结合在一起的电子产品。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机顶盒作为电视的重要附属设备之一,其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从而使电视接收到机顶盒传来的模拟信号,再将模拟信号以影像、声音的方式由电视机呈现出来,大大提高了电视的播放质量。“猫儿”是一种调制调解器,要使电脑或电视连接到网络中,就必须依赖“猫儿”来实现,而数字电视、无线路由器都需要网络的支持,因此,“猫儿”在其中便发挥着调节连接的作用;无线路由器是网络无线信号发射的设备,也就是WiFi信号。无线路由器与“猫儿”、数字机顶盒三者共同应用到数字电视中是家电行业的创新成果,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二)高级网络终端
由于无线路由器对用户承载量有一定的限制,普通的无线路由器在网速上和承载量上都达不到公共场所人口数量的要求。基于此,高级网络终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对技术的开发,对电视网络终端进行升级,使其终端的功能更加强大,可以支持更大的用户同时接入。对于酒店、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来说,在安装高清数字电视的同时也提供了WiFi的覆盖。目前我国的城镇基本上实现了4G手机网络覆盖,虽然网速已经达到用户的要求,但面对较高的流量费用很多用户还是为了省流量而放弃使用4G网络,选用较慢网速的3G或2G网络。根据用户的这种心理,实现酒店、商场、车站等WiFi的覆盖,为其提供快速、免费的WiFi信号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途径之一。
三、WiFi技术在数字电视中应用的前景
在目前的家电市场中,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电视换代的周期逐渐缩短,随着4K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中电视行业将出现较大的辞旧迎新潮。而由于人们对手机网络的过度依赖又无奈于流量费用的过高,实现WiFi覆盖每个家庭、每个服务型行业所要达到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将WiFi技术应用到新一代的数字电视中将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普及才刚刚开始,WiFi功能的电视机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张茁.无线WiFi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6):44.
你好,外国电视剧英语论文有哪些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我认为从欧美影视剧中学习英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很有效的也非常有助于英语能力的提升。
人民网北京6月8日讯 记者张贺从国家广电总局获悉:今年第二批全国电视剧规划共收到27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报送的申请立项剧目共701部19276集,经审查,批准立项的剧目524部14567集。本批申报立项的题材中,现实题材比例有所增加,共计347部,9638集,占立项总数的%。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为推动现实题材剧目创作,广电总局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推荐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通知》,要求严格历史剧、古装剧的审批,适当放宽现实题材的审批,加大现实题材的立项比例。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说,现实题材作品的增加反映了各电视剧制作机构和广大电视剧工作者仍然关注现实生活,着力开掘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美好情感和高尚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他同时指出,现实题材特别是亲情伦理题材还应该有更开阔的选题思路、更具审美理想的立意和更丰富的艺术想象。此前由于单纯追求收视率,古装剧、戏说剧等曾泛滥荧屏,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在各电视台的播出比率较低。一些古装剧、戏说剧内容荒诞、思想陈腐、格调庸俗,引起了许多观众的不满。有观众评论这种现象说:“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全面占领中国电视荧屏。”但是,随着《母亲》、《中国式离婚》、《夫妻》、《浮华城市》、《动什么别动感情》等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和广受好评,这种脱离现实、戏说历史的电视剧播放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我国电视剧题材现状分析一、电视剧题材与长度国内电视剧长度各不相同,其中较长的比如情景喜剧,可以达到一两百集,一些历史大剧也有四五十集,还有些短剧大概只有两三集。我国目前电视剧的制作长度平均约为20集左右,2002年批准立项的电视剧为1544部、31856集,平均每部电视剧长度为集。进入2003年,电视剧平均长度进一步增加。从2003年第一批批准立项的电视剧来看,平均每部长度约为22集左右。其中大约有3/5的电视剧长度都在20集左右,而长剧(30集以上)与短剧(10集以下)两者分别占到总数的1/5左右。在30集以上的长剧中,古装题材为67部,现代题材为61部,而30集以上的现代剧中大多是一些情景系列剧,如果把这些情景喜剧排除的话,现代题材的长剧大约应有40部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因为故事本身的要求,例如一部历史长剧要展现一个历史时代的风采,往往需要比较长的篇幅;二是因为海外市场是古装剧的一个重要市场,而海外市场对于电视剧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三是为了适应一些国内电视台播放的要求,例如有些电视频道选择每天连播3集电视剧的编排方式,这样长度在30集左右的电视剧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四是电视剧制作公司成本的考虑和销售收入的最优组合。对于10集以下的短剧来说,其题材往往偏重于农村题材与少儿题材,例如2003年第一批批准立项的电视剧中,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有38部341集,平均每部的长度约为9集左右。戏曲题材的电视剧也多为短剧.同样是在2003年第一批批准立项的电视剧中,戏曲电视剧为49部268集,平均每部电视剧的长度仅为集左右。二、现实题材成为电视剧主流题材在各式各样的题材中,现实题材占据了目前电视剧的主流。从全国电视剧规划2002年第三批与2003年第一批的具体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数量占到整体数量的2/3左右,而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则约为1/3左右,这一比例保持得相对稳定。三、都市生活、涉案和普通百姓位于前三位但是由于电视剧的题材种类很多,而且目前逐渐呈现出一种题材综合化的趋势,比如反腐、公安、言情等题材的综合,古装、武打、言情等题材的综合,因此如果要对电视剧的题材进行十分精致与完善的划分是非常困难的。根据CSM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各主要电视频道共播出1564部电视剧。从其涉及的时代来看,大致可分为古装、民国与现代三大类,而它们又可以再细分为其它各类,其中古装电视剧的题材主要包括:侠义公案剧如《少年包青天》;武打剧如《笑傲江湖》;历史正剧中既包括《康熙王朝》等宫廷正剧,也包括《一代廉吏于成龙》等根据史实对历史人物进行描写的电视剧;传奇剧则包括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等戏说类的电视剧,以及《钱王》等描写传奇人物的电视剧;而神怪剧是指《西游记》之类的电视剧。在古装题材中,传奇剧与武打剧构成了最主要的部分。现代题材的电视剧则包括涉案题材、改革题材、情景喜剧与本地方言剧、军事革命题材、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题材、普通百姓题材、少儿题材等。其中都市生活题材主要包括反映各类商战与都市白领情感生活的电视剧,如《堆积情感》等;而普通百姓题材则主要是反映城市与农村的普通平民生活故事,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涉案题材反映了对各类案件的侦破过程,例如《重案六组》,这三类题材构成了现代题材的主要部分。民国题材的电视剧中大量都属于言情剧,如《桔子红了》等,还有一些属于动作剧如《霍元甲》等,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是改编自文学名著,反映出整个时代变迁,如《我这一辈子》等。四、特殊类型电视剧的制作状况除了上述主流的电视连续剧与少数电视系列剧以外,在国内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电视剧,主要包括电视电影与情景喜剧。1、情景喜剧日益成熟情景喜剧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十年了,随着《我爱我家》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它已经成为我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类电视剧。情景喜剧虽然目前已经在电视荧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如果与情景喜剧在美国的繁荣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情景喜剧依靠贴近市民生活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以及较强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例如长达280集的《闲人马大姐》连续制作了四年之久,而为了迎接党的十六大,又加拍了20集《党员马大姐》。历年来还有一些其它较好的情景喜剧,例如北京《我爱我家》(1993年),上海《新72家房客》(1999年)、东北《东北一家人》(2001年)、北京《老窦一家亲》(2001年)等等。与普通电视剧相比,情景喜剧的成本低廉,一般每集成本大约为五、六万元左右,目前情景喜剧的制作机构以"北京英氏影视艺术公司"为代表,其每年大约能够制作200集左右的情景喜剧,每集长度为24分钟。2、本地方言剧有所突破在情景喜剧发展的同时,一些具有独特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方言剧也应运而生。与情景喜剧类似,在我国各地例如上海、四川、广东等处还出现了一些本地方言剧,其中较为成功的有粤语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不仅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而且还引发了广东地区制作本地方言剧的热潮。但是无论是情景喜剧还是本地方言剧,目前都无法成为我国电视剧的主流。这一方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因为我国南方与北方文化差异较大,即使是同处南方的湖南在引进粤语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后,收视情况也并不理想。另一方面该类电视剧的质量急需提高,目前有些方言电视剧,由于质量低劣,在送往电视台播放时,往往遭到审片人员的拒绝。3、电视电影的发展所谓电视电影,简单的定义是指在电视上播出的电影。与数10集的电视连续剧不同,它必须在相对固定的1-2小时左右的时间中叙述完成故事。因此,电视电影是介乎电影与电视剧之间的一种叙事形态。自从1999年春节第一部国产电视电影《岁岁平安》播出以来,电视电影已经开始引入我国,而发起者是央视电影频道CCTV-6,因为它每年要播出电影3000多部,而引进电影的数量又有限制,仅靠国产影片数量远远不够。因此,为了给自己培养新的节目内容,电影频道从1999年开始制作了400多部电视电影,如电视电影系列剧《刑警张玉贵的队长生活》,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创作群体,目前国内电视电影的产量大约每年有近百部左右,主要都是电影频道投资,2001年电影频道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拍摄完成大约90多部电视电影。国产电视剧题材多样化 市场需求良好形式活泼、内容生动、传播广泛的电视剧早已成为大众宠儿。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有关统计:每人每天在电视剧前平均花费50分钟。观众手拿遥控器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上天入地,谈古论今,在故事中感受着爱恨情仇。在大量的需求下,2004年国内电视剧总产量为11500部集,2005年达到12000部集,而2006年预计电视剧产量将超过17000部集。数量的快速增长,市场的大浪淘沙,让电视剧迅速脱离了跟风“日剧”、“韩剧”的风潮,摆脱了为重大纪念日应时应景而做的风气,走出了为某位英雄模范树碑立传的束缚,避免了豪华、浮夸、戏说成风的危机,在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构筑和谐社会 家庭伦理剧遍地开花2004年,为了大力扶助现实题材作品,“涉案剧”被请出了黄金档,粗制滥造的古装戏被禁止播放,家庭伦理剧的升温已显端倪。《大姐》、《婆婆》、《香樟树》、《中国式离婚》、《搭错车》、《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守望幸福》等一大批家庭伦理剧压过了风头正旺的韩剧、日剧,开始走入老百姓的生活。据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汪国辉的分析:家庭伦理剧一直是现实题材中非常受欢迎的部分,因为它离生活最近,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几年家庭伦理剧收视率不断攀升,超过了韩剧和日剧的收视份额,口碑也越来越好,重要原因就是编导们不再一味模仿韩剧、日剧的风格样式,开始下功夫挖掘中国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尤其是能够触及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曾经成功执导《空镜子》、《家有九凤》、《浪漫的事》等一批家庭伦理剧的杨亚洲导演说,这几年家庭伦理剧也在悄然变化,那就是更加贴近老百姓。作为创作者,20年前你可能当过工人,现在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你对工人的生活很了解,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工厂、我们的工人每天都在变化,不去下生活,绝对拍不出有时代感的工人形象。编剧万方对此非常认同。她说:早期的一些家庭伦理作品显得比较浅显、直白,比如常常涉及到第三者问题,矛头也常常是指向男人,声讨男人,好像没有这些就没有冲突。现在创作者做到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比如《中国式离婚》以一个多疑的女人的视角展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安定、物质生活中夫妻之间缺乏信任的现状,视角是新鲜的,是富有时代感的,所以才会受到好评,形成30多家卫星台争相播放的局面。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傅思透露,2006年即将登台的家庭伦理剧也让人充满期待。比如《结婚20年》是《结婚十年》后的新矛盾;《金色夕阳》则展现老年人孤独的晚景和社会的友爱;《温暖》把镜头对准普通家庭的家长里短,让人在细微之处体会着温暖。不再应时应景 主旋律剧目经得起考验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批为了这个纪念日赶制的电视剧纷纷亮相:《八路军》、《茶马古道》、《吕梁英雄传》、《记忆的证明》、《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等。这些作品不但有强烈的思想性,还获得了观众的欢迎,收视率名列前茅。《八路军》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热门话题。孩子们评价,《八路军》非常客观,其中有痛快的胜仗,也有失败的教训,更有真实反映国民党抗战的历史镜头,是屏幕上生动的革命历史教材。《记忆的证明》播出后反响强烈。《朝日新闻》、《产经新闻》两大日本报业集团以及日本多家电视台主动联系制片方,打通渠道,向日本观众推介这部反映中国劳工自我觉醒的优秀作品。新浪网上网民的观感留言帖子达到了3000多条,综合评价满意度达到分(满分5分),观众们说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尊严。而《茶马古道》充满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刻画;《吕梁英雄传》质朴憨厚的老百姓形象;《亮剑》主人公带点农民式狡黠的聪明智慧更加令人过目难忘。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关负责人王伟国分析说:这批抗日题材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做到了按照创作规律来构筑作品,而不是一味应时应景,所以这样的作品无论是否在抗战纪念日推出都是精品,经得起历史经得起时间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电视剧《任长霞》的导演沈好放深有感触地说:拿着《任长霞》的剧本下生活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想象中的任长霞不是生活中的任长霞,我们不能说教,也不能为了把她写成普通人而故意弱化她的伟大。我们写的不仅仅是劳模,更是一个有事业心、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的女人。遵循了这样的创作规律,《任长霞》才会在几十个频道播出,甚至在深夜播出收视率还能居高不下。建设新农村 农村题材红红火火《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聚集了赵本山、范伟等人气演员的农村戏获得市场好评,似乎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而没有大腕明星也没有大张旗鼓宣传的《当家的女人》、《都市外乡人》取得高收视率,却让不少人着实感到意外,当然也增强了创作者对农村戏的信心。青年评论家秦正贵说,今天的农村戏大不一样了,农民形象不再土得掉渣,粗俗不堪,他们智慧、勤劳,对生活无比热爱,健康美好的形象不仅农民爱看,城市观众也非常喜欢。《圣水湖畔》播出后,编导收到来自各地的反馈,观众们纷纷要求拍摄续集。一位农村观众在给何庆魁的信中说,感谢编剧让我们在捧腹大笑的时候知道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新政策,切实感到了党的温暖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松原日报》刊载了这样的消息:因为《圣水湖畔》的热播,拍摄景点查干湖成了热门旅游景区,带来旅游收入2413万元,是上年同期的7倍,可见这部农村戏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负责人朱彤说,农村戏的热播也让民营资金开始关注农村电视剧题材,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即将播出的《天高地厚》、《乡村爱情》、《叉树岭》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乡之间的融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也将掀起收看热潮。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司司长李京盛分析,题材并不决定胜负,这些农村电视剧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紧扣时代脉搏,视角对准基层干部群众,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介绍说,不仅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拥有海外市场,现代题材甚至农村戏也有了海外固定的收视人群,电视剧将是文化产业中最亮丽的风景。电视剧题材的选择与定位
1. 《批评的“盛宴”与隐忧——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批评樽俎折冲思想的批评与反思》,《艺术广角》2012年第6期2. 《畸零的美学——重审张元电影的影像世界及其叙事范式》,《文景》2009年第11期3.《求索的镜像:中国电影文化的转换与位移》,《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4. 《贾樟柯电影:如菊影像与似酒情怀》,《艺术广角》2007年第3期5.《“疯狂”下的温情与忧伤》,《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6.《〈夜宴〉:冯小刚的裂变与迷失》,《艺术广角》2007年第1期7.《论电视剧〈闯关东〉的叙事学特征及其文化“游吟”功能》,《文艺评论》2008年第3期8.《央视春晚:新民俗更须政策引导》,《广告大观》2007年第4期9.《美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监管体系探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1期10.《简析美国电视节目类型观念及其谱系划分》,《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11.《美国电视类型化制播实践研究》,《国际广播影视学刊》2008年第11期12.《我国IPTV产业运营模式比较研究》,《电视研究》2008年第4期13.《国外IPTV产业运营模式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2期14.《中国电视批评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15.《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16.《2007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2期17.《用真情讲述故事 用爱心温暖人生——四川卫视〈真情人生〉栏目的价值理念与传播定位》,《中国电视》2009年第4期18.《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中国电视》2009年第12期19.《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修辞敏感性》,《中国电视》2008年第9期20.《电视产业化理论探索扫描》, 《南方电视学刊》2008年第5期21.《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论问题争鸣》,《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22.《“限娱令”:机制回调后的卫视变局》,《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6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年第4期转载23.《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2009年卷24.《维度·范式·方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史》,《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9年秋季卷25.《中国广电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几个问题》, 《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10年第2期26.《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及其理论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3.《日本民27.《国家战略视角的“三网融合”与广电业态变革》,《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28.《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现代视听》2009年第5期29.《社交奥运与分享传播》,《南方传媒研究》2012年第39辑30.《场域与视角:电视娱乐化浪潮的多维解读与批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31.《1978—2008:中国电视产业化经营机制流变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32.《对于虚假新闻报道何以治本》,《新闻战线》2011年第3期33.《哲学王国里的浪漫诗情和人文飘带——德国图书出版现状纵览》,《出版广角》2008年第9期34.《法国文学书籍的出版、翻译与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09年第1期35.《经济危机下法国图书出版业的变局调整与应对策略》, 《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36.《商业逻辑下的生存智慧与博弈策略——英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经营状况扫描》,《出版广角》2009年第5期37.《英国童书市场的出版与发行》,《中国出版》2009年第6期38.《俄罗斯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市场化道路》,《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39.《西班牙国民图书阅读状况及其走势分析》,《中国出版》2011年第2期40.《2010:日本电子书发展状况观察》,《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3期41.《金融危机下的民族动漫产业及其结构变革》,《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42.《我国电视动画片的创作现状及其营销变革》,《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43.《2010年度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当代电视》2011年第2期44.《2011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2年第2期45.《2012年国产动画片发展报告》, 《当代电视》2013年第1期46.《人物、故事、情感:“中国梦”的电视剧表达及其美学标准》, 《中国电视》2014年第7期47.《舆论场与产业革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知与行》, 《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 48.《“老路新鞋”搞不好媒体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2日
四、 必要的修养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认识:对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修养之上。 首先,你必须有相当的看片量。一个人如果加起来总共没看过几部影片,就无法展开一部影片与其它影片的比较并对这部影片做出正确的分析了。保证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电影创作动态和现象,也才能将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创作背景和环境下来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鸥》的文章这样说: “尽管《沙鸥》这部影片在今天的观众眼中看来各个方面都显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是必须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是书写在银幕上的宣言。因此,当我们立足于今天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的时候,考证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比单纯分析它的创作技巧重要得多了。 “‘四人帮’粉碎以后的197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春潮。其中,《小花》、《小街》、《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等等一批中年导演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在热热闹闹的创作中,中国的电影人却惊讶地发现,正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中国电影已经与世界电影拉开了距离。尽管这些中年导演从外国优秀影片中学习借鉴了很多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说来还很新鲜的表现手法,例如变焦镜头的运用、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画外音、高速镜头、通俗唱法的主题歌、旋转镜头、女跑男追……等等,但是渐渐地他们就感觉到盲目地从外国电影中拿来一些皮毛无法解决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个是被观众普遍指责的‘不真实’,一个便是电影语言的落后。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影坛的两个年纪已不太年轻的新人——张暖忻、李陀夫妇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呼吁国内同行向外国电影学习,加快中国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尽管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外国电影具体手法的罗列过于琐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统扎实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但作者的热情和直率还是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国影坛的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鸥》这部影片的编导者。”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把握《沙鸥》剧作特点的时候并没有就《沙鸥》论《沙鸥》,而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一个大的创作背景中考察,这就使文章作者得以沉浸在剧作手法的具体细节里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一个全面客观的剧作分析应该建立在对电影创作发展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全盘把握上,这就要求作者随时关注电影创作的现实和动向。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剧作分析没有相应的剧作理论准备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上面引述过的分析《沙鸥》的文章中的一个段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制定过戏剧必须恪守的规律,他说:‘有人认为,情节之统一,出于只写一个人物,其实不然。因为一人的遭遇可能很多,甚或无数可计,其中有些无法统一;同样,一人的行为可能甚多,其中有些不能构成一件行为。’据此,他认定,只提写‘一个人’是不能保证情节完整性的,必须提‘一件事’。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持有同样的观点:‘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又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可是《沙鸥》要打破的偏偏就是这条戒律。在影片中,沙鸥的行为虽然依旧是统一的——努力奋斗,夺取金牌,但是影片却没有拘囿于一个单一事件。也许,作者可以把时空和情节框定在最后一次出国比赛上,然后再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法则有层次地展开这个事件。但是这似乎不合《沙鸥》作者的意,他们更关注的就是沙鸥这个人,关注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而在全片之中,构成情节纲索的不是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沙鸥人生中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的事件,例如‘吃牛肉’、‘看病’、‘出国比赛’、‘参加婚礼’、‘失去男友’、‘瘫痪’、‘当教练’……所有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象珍珠一样构成了情节项链,而将它们串结在一起的则是沙鸥那漫长的人生历程线。这样的做法固然似乎不如以一桩激烈的外部事件为情节主线来得热闹,但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使人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深刻的生活内涵。比起今天的影片,也许这养的尝试算不得什么,但比起传统的中国电影,也许它还真就有些‘生活流’的味道了。” 在这个分析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剧作理论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头头是道地对这部影片的情节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它在情节和结构方面对传统的突破。所以,有志于提高自己对一部影片剧作的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要花一些功夫来全面地学习包括戏剧剧作理论在内的剧作理论。 五、 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朋友会问:“电影评论和您说的电影剧作分析有什么不同?”其实在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价褒贬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仅要指出这部影片哪些地方处理得好,而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还要进一步分析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读通常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对学习影片分析的技巧是会有好处的。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于对一部影片的表面现象说长道短,就应该深入地阅读和学习一些必要的剧作理论著作。现在,我就向朋友们推荐一些初级的读物: 1、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本剧作经典理论。今天的很多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创作现象都可以寻本朔源到这一著作中,因此为学习剧作理论者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2、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虽然这是中国较早的(晚清)剧作理论著作,但它却十分英明地总结出了传统戏剧创作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因此被制定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不要小看这本薄薄的小书,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创作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长久以来普及中国电影教育的基础教材,通俗易懂并富有实践性;
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视角转换之于电视文化研究的必要主张从多种视角来研究电视文化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迅猛发展的实践。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 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 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对电视 文化的理论阐释却尚处于“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中,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理论 的滞后、理解的偏差又反过来使实践的发展走向误区。第二,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 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 ,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 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第三,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 它的商品属性使其由以往的艺术文化转变成一种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新现象、新特征由此 频频凸显。对这些新现象、新特征,尤其是其大众文化特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使我们产 生一种“莫相知”的恐慌,而没能从理论高度予以阐释。第四,以往的从艺术单一视角对它所进行的理论研究陷入了阐释的困境。很多问题,例如 大量不具有审美意义粗制滥造的文本却有很高的收视率、文本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的是声像 光电的技术手段而非炉火纯青的艺术手法等等,仅从艺术的角度难以解释。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既要正视电视文化迅猛发展的事实,承认电视文化所蕴涵的商业文 化、大众文化特性,以历史的理性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赋予文化转型的可能; 又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理性的认识,恰当的评价,审理各种理解的 偏差,以期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二、电视文化研究的几种视角多重研究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对电视文化的多重认识,有助于在矫正操作的失误和寻找正确 的发展方向时获得理论上的高度与支持。社会文化视角:以往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这一文化活动的社 会过程全身。随着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演变,电视文化已走出象牙塔,融入广大民众真实生 动的生活中,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品格。作 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学视角、人类文化学视角的关注,也 许能使我们穿越数量众多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文本,抵达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的剖析 。在这其中,意识形态视角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一切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 代码”。从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学说、文化研究学派、后现代主义,意识 形态批评无不是这些理论的重心。大众文化视角: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消费性、大众娱乐性、通俗性(甚至媚俗性) 、技术性、可复制性、程式化、无深度感正是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体现出与电视文 化与大众文化的一致性、同质性。因此,在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中,借鉴西方某些学术思潮对 大众文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虽不能祈望彻底解决中国电视文化存在的问题,也不是无益的。 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使我们认识到电子传播作为生产力给对电视文化生产带 来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造成的新的控制,认识到其意识形态 的操纵性、欺性的一面;后现代主义理论让我们对电视文化的世俗性、扁平性、游戏性、 狂欢化获得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高度;后殖民主义理论则令我们对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中的 全球化倾向、文化同质化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新历史主义提醒我们,以“戏说”为代表的电 视 文化可能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危险;文化研究学派以它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跨学科的学术胆 识,启示我们以宏观的社会文化研究与微观的文本研究相结合,在微观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 展开宏观的文化研究……这些理论奠定了以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审理电视文化的理论基础。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的作用和地位日显重要。然而,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中,物流业的发展显得相对落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物流配送“瓶颈”。本文分析了当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而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对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做一些探讨。【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物流配送结合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其基本流程下的任何一笔完整交易,都会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其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者都可以完全通过信息网络的技术和手段得以顺利完成,而唯独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实物的传递,不能通过信息网络完成。因此,整个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度,物流配送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日益突出。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与问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开始真正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目前,我国物流配送服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已将大力发展物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但中国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同样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认识不到位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对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出现物流配送系统发展相对落后,没能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忽略了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优势的发挥。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集成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当前物流企业上网率普遍较低,且仅限于介绍企业状况、业务范围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物流信息管理尚未实现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范围有限,企业之间的物流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利用系统集成软件技术优化物流配置的企业非常少,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其主要表现是:小、少、散、弱。“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数量、经营规模小;“少”是指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物流增值少;“散”是指物流企业网络分割,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是指竞争力弱,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另外,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不清晰,物流市场竞争机制、进入和退出机制缺失,行业中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等,限制了物流企业配送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同时,专业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上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主要是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认识不清,企业面对压力所应具备的特征要素不够,当前信息平台对配送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同时企业对如何整合和优化物流配送资源缺乏应有的战略思考。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提升物流配送能力的思考企业如何逐步提高物流配送水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正确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内涵,将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动力 #p#分页标题#e#明确电子商务环境对现代物流配送提出的新要求,理解环境压力所在。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正在快速渗透物流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虚拟化要求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要有新的提高,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高、费用省、距离短、时间少。其二,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现代物流打破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不仅要考虑本企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更要重视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其三,电子商务环境还要求物流企业改变单一竞争状态,突出物流企业间相互联合,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新局面。强化物流配送中与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新观念,形成企业动力源。与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物流配送新观念是物流企业提高配送能力的动力之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首先应树立以最终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即高效的物流服务将最大限度地减少顾客时间和精力的支出,从而使顾客的满意度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应坚持以效率领先为主的现代竞争观念,把物流配送效率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来建设,使物流配送体系对市场反应的敏捷性成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第三,要贯彻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互利合作观念,使协同竞争、合作“双赢”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企业的普遍共识和最优选择。把握与电子商务环境相融合的物流配送新特征,提高配送行动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配送应针对挑战和新要求积极响应,具备不同于传统物流配送的新特征,着实提高配送行动力。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物流信息储存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中。物流配送智能化。提高物流作业过程中运筹和决策的智能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线的选择、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等,可以借助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加以解决。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已不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和其他各种服务,以及一些特殊增值服务。如:在原有基础上把配送外延扩展到上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下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物流配送柔性化。柔性化物流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层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信息化平台软、硬“两手抓”,为配送提供强劲支撑力物流配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建设物流配送信息化平台,首先要应该加强物流硬技术的建设和改造,奠定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物质基础。物流硬技术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道路建设、仓库建筑、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在物流软技术上,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逐渐采用EDI系统;二是计算机在进货、配货和选址等方面辅助决策应逐渐成为主角;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相结合,如与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系统等。同时,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中,要充分利用Internet、POS、电子商务安全等技术。在构筑物流信息系统、控制系统方面,逐步普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卫星导航与定位GPS、移动通信、CD-ROM电子地图等。合理选择配送模式,有效整合配送能力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从物流配送供方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四种配送模式。物流配送模式既对物流配送资源提出了要求,又能够有效地整合物流配送资源,使资源发挥相对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因此,企业应根据环境、自身实力和配送资源分布状况的差异来匹配和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整合配送能力。 #p#分页标题#e#有选择地使用自主配送模式。自主配送是指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它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然而自主配送模式投资规模较大,在企业配送量较少时,配送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企业有时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但这种模式并非完全过时,在当今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如企业对物流控制、处理能力强时,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模式。突出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以第三方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供方提供满足需方的物流服务,并依靠信息的集成产生增值,从而获取利益。第三方物流配送克服了自营物流配送的缺陷,简化企业交易程序,使企业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核心业务上,有利于培育企业核心能力。选择第三方物流,首先要把高信用度作为保证履行合同的前提要求;其次是要强化市场调研,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配送;第三是强调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为商品售后提供技术服务,弥补与自营物流企业相比的技术缺陷。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模式。为提高物流效率,在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时,由许多个配送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配送的模式就是共同配送。这是一种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实现整体配送合理化,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的物流配送服务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它突出“四化”,即配送共同化、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共同配送模式是发挥集群优势、整合分散资源的有效途径。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小、少、散、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模式可以大幅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大胆尝试基于虚拟物流企业的物流联盟配送模式。基于虚拟企业的物流联盟配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外界物流资源为依托进行物流代理业务的企业,它通过Internet从供应商那里获得配送业务信息后,再通过Internet寻找最佳配送代理,并与之签定协议,建立物流配送动态联盟,然后把配送业务委托给代理方,后者根据协议负责完成配送业务。在这种模式下,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流动,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该物流配送模式吸收了其他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扩大了物流配送体系边界,灵活了物流企业的组织资源,提高了物流配送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的配送服务。由于物流配送动态联盟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所以只有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分配。3结束语总之,企业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首先充分理解日渐复杂的经营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这是提高配送能力的前提;其次,物流企业具备了配送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系列化和柔性化新特征,能增强物流配送的行动力,是提高配送能力的重点所在;第三,通过建设好信息化平台为配送提供的强劲支撑力,成为了配送能力发挥的保障;最后,对配送模式的战略性选择将有效整合配送资源,打破配送边界,整体提高配送能力。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我自己的,浅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写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论文要解决的是普遍性问题,以**为例,只是方便说描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你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必须具有适用性
以下论点出自中南大学商学院 罗剑宏 孔金连一、日本、韩国动漫产业市场分析 1.日本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动漫已经渗透到整个日本社会,而且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工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漫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亿美元,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总收入的4倍。目前,日本动画片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相关市场份额,世界上有68个国家和地区的传媒播放日本电视动画片,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上映它的动画电影,这足以说明日本动漫产业在全球娱乐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2.韩国动漫产业的市场规模 韩国虽然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但是目前动漫产业的产量已占全球相关产业的30%,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全球仅次于日、美,成为亚洲第二和世界第三的动漫产业大国。动漫产业现在已经是韩国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3年,韩国动漫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向海外出口约为亿美元。 二、日本、韩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 1.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 日本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套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该产业链始于刊登动漫故事连载,然后根据其受欢迎的程度再决定在某个细分动漫市场出版单行本,单行本热卖后进入动画、影视制作的阶段,同时带动相关产品的开发,进而带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网站资源等的发展。这一成熟的运作模式,以乘数的效果推动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 2.韩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 韩国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全新的产业链是分不开的,这一产业链与日本动漫产业链相比在延伸方向上不相同。韩国从网络着手,通过先开发网络游戏,随后再推出相关的衍生产品,甚至根据游戏角色重新创作漫画和动漫片。通过这样一条新路,使韩国的动漫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原先的外来加工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动画大国。韩国动漫产业链见下图: 三、日本、韩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市场定位 从上述资料看出,日本政府对于动漫产业发展的支持由来已久,动漫产业早已成为国家确立的重要产业之一。韩国政府对动漫产业的重视虽然比日本要晚,但却把发展动画产业作为政府7项施政纲领之一,支持力度非常大,这才使韩国动漫产业有了今天的地位。 四、日本、韩国动漫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动漫产业优势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发展时间的早晚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很早,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韩国动漫产业虽然发展比较晚,但已超过很多国家,在世界动漫产业处于前列。韩国主要是采取了正确的发展模式,政府大力扶持、编辑终身雇佣、发展漫画租赁业等一系列措施,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可见,优势和地位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发展得早晚。先发展可形成先发展的优势,后发展也有后发展的优势。中国现已开始重视发展动漫产业,只要思路对头、政府政策支持到位,同样可以跻身世界动漫产业强国之列。 2.我国应由防御为主的政策转向主动出击的政策 我国动漫市场是以儿童为主的,并且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来创作动画,这种创作思想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缺乏想象力,从而使中国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受众。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只占11%。我国应采取措施促使动漫市场尽快完善,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动漫品牌。 3.更新动漫创作观念,拓宽动漫市场 我国动漫市场目标几乎完全锁定在低幼儿童这一群体。由日韩的动漫市场定位可以看出,动漫消费群体定位不能过于狭窄。也许有人要说日本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动漫作品,这是学不来的。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看待问题的方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生产者不能仅仅迎合和满足消费者,还要引导消费。事实也证明,动漫的消费是可以引导的,如中央电视台根据一些著名相声制作的动漫作品,就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4.构建适合中国动漫发展的产业链 我国动漫产业要重新选择链的起点,顺应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根据自身的优势,借鉴韩国的发展经验,从产业链的开端努力。如我国可从日韩和本国成功的网络动漫形象开始先做动漫衍生产品,再进入音像制品、游戏、玩具模型、服装等衍生产品领域,再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产业链要环环相扣,在各个环节上都要有一定的发展,要能够相互支持。如让出版方和制作方各自都有合理的收益份额,并通过相关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使动漫形象深入人心。
婚庆行业产业链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探析论文
摘 要: 1甘肃婚庆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婚庆市场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朝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全面放开二胎计划,中国正进入新的婚育高峰。调查显示平均每对新婚夫妇结婚花费大约12万元人民币(不含房子和汽车)。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离不开婚庆市
关键词: 婚庆论文
1甘肃婚庆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婚庆市场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朝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全面放开二胎计划,中国正进入新的婚育高峰。调查显示平均每对新婚夫妇结婚花费大约12万元人民币(不含房子和汽车)。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离不开婚庆市场。甘肃省“十三五”期间促进婚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2009年甘肃婚庆协会成立后,对本地婚庆市场也进行了梳理、规范及整合,在2011年也进行了初次的业内评比,甘肃省婚庆市场的细分化也在逐步明朗的建设中,各婚庆服务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着占领市场的尝试。
目前,以婚庆服务、婚纱摄影、婚礼用品、婚庆产品为代表的婚庆产业链逐渐形成,新婚人群逐步发展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婚庆消费由单纯的餐饮推广到婚庆服务、婚礼用车、婚纱摄影、婚庆用品、婚礼服饰、珠宝首饰、家用电器、室内装饰、蜜月旅游、房地产、汽车等经济领域中诸多行业的诸多方面,同时,消费者对婚庆行业的需求和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朝着一站式的方向发展。
2兰州市婚庆服务行业概况
婚庆市场的发展趋势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的婚庆观念,婚庆服务形式变得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婚房装修布置、婚礼主持、婚礼视觉摄影摄像、婚纱化妆、酒店场地布置、婚车租赁、鲜花乐队、婚宴组织等,让人们在高兴的同时更加难忘,见表1。
兰州市婚庆市场消费者分析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和访问,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兰州市消费者情况,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在消费时主要的消费特点。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分成了男女两个不同的方面研究,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男消费者人群和的女消费人群最需要婚庆服务公司为他们安排结婚的场地,有的男消费人群和的女消费人群需要婚庆服务公司提供礼服。的女性希望结婚的时候有礼车服务,并且有的女性希望婚庆服务公司为她们提供化妆。并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的女性对婚庆的要求更高,她们更希望婚庆服务公司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的男性和的女性还是希望更能跟着社会的主流走,选择现代形式的结婚典礼。另外在调查中有的男性和的女性愿意接受举办婚礼的价格在5万元以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工薪阶层的消费者。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以及消费者不同的特点推出我们的特色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兰州婚庆市场主要经营项目分析
这里选取婚庆市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营项目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业务价位及利润、生意来源、消费者注重等方面对其进行表格比较,见表2。
兰州市的婚庆市场的店铺种类主营业务主要以婚纱摄影和婚纱租赁服务为主,仅婚纱摄影行业就占据整个市场近75%的份额,其他分支行业的规模和档次还有待提高。婚庆服务业涵盖了美容、珠宝、摄影、餐饮、酒店、地产、旅游、汽车、保险、家具等诸多行业,已初步形成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行业链。
3结论
本文分析了婚庆行业产业链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概述了甘肃婚庆服务行业发展状况、兰州市婚庆服务行业发展情况,以调查的形式提出了兰州市婚庆行业产业链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巧.高职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5 (18):26-28.
[2]唐吉.当前我国婚庆市场的现状与思考[J].大舞台,2008(4).
产业链研究对目前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产业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130052【关键词】:产业链;研究;综述【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4059)【分类号】:【DOI】:cnki:ISSN:【正文快照】: 1产业链研究的意义产业链是指一定地域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1]。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组织特定的产业实施产业链式发展,可以实现生产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共(9)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3 条 1 李杰义; 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动力机制及途径研究 [J];理论探讨; 2007年04期 2 陆峰; 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J];商业时代; 2007年36期 3 李杰义,白庆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 [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4 条 1 王朴; 3G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定位与策略研究 [D];北京邮电大学; 2007年 2 陈宝湘; 大珠三角印刷业发展与合作研究 [D];暨南大学; 2007年 3 周萍;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D];浙江工业大学; 2007年 4 万建军; 我国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D];湘潭大学; 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2 条 1 刘贵富;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D];吉林大学; 2006年 2 胡金星; 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 [D];复旦大学; 2007年 【同被引文献】 共(380)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0 条 1 曾楚宏,吴能全; 中间组织的起源及比较优势——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J];财经科学; 2006年05期 2 郝艳莉,张青; 建筑系统与整体生态建筑观 [J];低温建筑技术; 2004年04期 3 刘小兵; 未来零售业:信息共享锻造产业链 [J];电子商务; 2005年10期 4 王艺,王耀球; 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 [J];中国储运; 2004年05期 5 王朴,黄秀清; 3G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竞合策略浅析 [J];广东通信技术; 2006年06期 6 邓汉慧 ,张子刚 ,屈仁均; 组织内利益主体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 [J];财会月刊; 2004年12期 7 曹元坤; 企业败德行为及伦理化趋势的经济学分析 [J];当代财经; 2002年12期 8 汪先永,刘冬,贺灿飞,胡雪峰; 北京产业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 9 芮明杰,刘明宇; 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 [J];产业经济研究; 2006年03期 10 周新生; 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 [J];广东社会科学; 2006年04期
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本文从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所谓的后工业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已具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特征,初步呈现出科技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经济特征。
北京市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第一产业随着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演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崭露雏形。第三产业始终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迅猛发展,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缩小,同时第二产业下降的速度明显放缓,并有上升的迹象。
(一)北京市呈现后工业化经济的特征分析
从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看,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地位转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与产值结构相一致。这种现象表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同时,这也表现出步入后工业化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从北京市2001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折换到美元单位达到3060美金,依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9000美元之间,标志着该地区进入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进入后工业化的前一阶段。
(二)第三产业是首都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第三产业位于三次产业发展的首位,产业比重达到。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工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首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工业,尽管生产资源少,污染严重,比重逐年下降,但由于是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仍需要保有一定的量。目前,北京工业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实施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聚合成一批具有首都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群,建成了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并正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工业更发达的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四) 农业是首都经济的基础
尽管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但农业仍是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产业基础。其农产品生产功能虽已经弱化,但生活、社会和生态功能则有了较大提高,农业已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转为现在的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在向优质、高效方向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观光旅游正成为新的农业增长点,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等七大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动概述
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移出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确立了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变为1994年的,再变为2001年的,到2005年的为,也即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从演变过程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自1991年开始,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国内GDP的比重就以平均每年的速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以每年的速度增长。
到了1999年出现了一个转变,就是该年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目前北京市的格局可以说是转为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共同推动的局面。到了199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大于第二产业的。但是,在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低于第二产业的,可见,目前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动并向高级化发展表明:首都经济结构正趋于健康协调,正在向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大都市型产业结构迈进。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受资源和能源约束不断强化。三次产业都存在布局不够集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低质低效利用和沉重的环境负担,而且还面临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此外,空间上的分散布局也不利于产业链网的形成,使得这些开发区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聚集功能。
2.产业结构不符合城市性质的要求,对环境产生压力。北京市的汽车业、石油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等高度积聚的重型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仍在与首都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建设争夺水源、土地等有限资源和空间环境,对首都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突出,对经济的贡献会下降。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明显不足,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部分比重过高,企业规模偏小,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和优势产业群,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未来对经济的贡献度会不断下降。
4.各产业产品结构超稳态,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差。北京市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刚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作用十分微弱,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不强。一些长线产业几年来生产能力没有明显缩小,落后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不能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转移。
5.产业构成落后,中低技术繁衍。北京市工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现象;传统产业比重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不足;代表高技术档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更新改造速度过慢,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差,而以中低技术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过快;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局面,此外,一些企业生产批量过小,产品成本过高。
6.劳动密集型行业与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不协调。北京市的科学、教育事业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科研人员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量居全国之首。这种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为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大,没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工业技术结构体系。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根据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基本特征,以及到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至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从和服务于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要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继续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产值比重降到2%左右;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提高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五少两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工业比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工业50%,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或略微增加,达到35%左右;相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3%左右,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新兴现代行业,推进运输邮电、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高层次发展。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重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加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融合,把技术开发作为投资的重点,加大研究开发投资。通过税额优惠等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计划,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和智力资源,应充分拓宽渠道,构建平台,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
2.结合首都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所占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不仅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而且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标志。
北京市服务产业具有绝对优势。首都地位是一种特定的资源,为北京市的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特定的市场需求,成为北京市发展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北京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包括邮电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卫生医疗保健设施等,发挥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3.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构想,把握产业链的高端。在现代制造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和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强国来看,它们无一例外具有尖端的技术,主导着现代制造业产品的生产,美国的钢铁、汽车、软件,日本的电子、汽车、数码产品,德国的精密机械等几乎垄断着世界市场。
做大都市工业经济的总量。全面推进都市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加大企业资产兼并与重组力度,力争把同行业中小企业归拢到一起集中管理,或以专业孵化器的形式为小企业提供成长条件,通过信息、设备、人才、研发能力等公共性资源的共享,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各产业层级,产生集聚效应。
4.注重与京津塘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链的衔接,形成优势互补。京津冀都市圈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都市圈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和各自的产业基础,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北京市都市工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的合理与协作发展、沿海与内地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