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两本小说的对比研究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两本小说的对比研究英文论文

角度的话个人觉得可以有“对文化因素的翻译比较”和“同化异化”方面的。这类我看到的貌似经典文章会好比,新的本来译本就少,书不有名的译者水平也不见得太高。。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主要是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一生的经历就体现了这点,自从妻子死后,他对两个女儿疼爱有佳,然而他的两个女儿却因为他的财产开始明争暗斗。最终把他榨干,在自己租来的简陋公寓里悲惨死去。高老头之死是这幕家庭丑剧的高潮。高老头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尽管他哭天喊地,可是谁也没来,死前的高老头才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当拉斯蒂涅为筹款治丧在“纽沁根夫妇与雷斯多夫妇两处奔走”时,他们以“父亲死了,都悲痛得了不得”而拒绝会客。在送葬的行列里,出现的是这两家“有爵徽的空车”。巴尔扎克的揭露与批判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其次,《高老头》对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王政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其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拉斯蒂涅初到巴黎就凭着“鲍赛昂太太表弟”这一称呼在社交界通行无阻。圣日尔曼的沙龙是暴发的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圣地”,为了能够踏进“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资产阶级拼命想挤进贵族行列,但贵族社会却十分鄙薄满身铜臭的资产者,已经得到封爵的许多新贵族仍旧被拒于他们的大门之外。 但是贵族社会的表面繁华后面却潜藏着危机,隐伏着灾难。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在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小姐面前。鲍赛昂夫人的情夫“葡萄牙一个最有名最有钱的贵族”竟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抛弃了她而娶了资产阶级小姐洛希斐特。这沉重的打击,迫使鲍赛昂夫人流着眼泪,焚毁情书,退出社交界,隐居乡下。在告别舞会上,鲍赛昂夫人的强颜欢笑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先前被她奚落的但斐那却得意非凡。

经典英文小说赏析:天堂还是地狱 After a person died, he went to a beautiful place. The person at the gate looked at his ID card and thenbrought him to a very beautiful villa with lakes, flowers and everything surrounding it, a big garden,birds singing, dogs barking, ducks quacking. Everything was perfect. After a while, someone else took him to another place so that he could have more enjoyment with delicacies like cakes, candies, blessed food, and all the beautiful international cooking for him to sample. After that, they took him out to maybe a night club, so that he could see the dancing or dance himself. After a while, they took him to another place for just enjoyment -- listening to music, watching theater,and things like that. Many days went by and on and on like this -- always eating, sleeping, making merry, and nothing else. So the man began to feel a little bit "itchy". He said, "Well, can you give me some work to do? I'd like to do something." The attendant was very sad and said, "I am sorry. We have no work for you here. With this I cannot help you." So the man said, "My God! If I have nothing to do, this could be like in hell." So the attendant said. "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now?" 有个人死后,去到一个很漂亮的地方,然后有人在大门口看看他的证件,带他到一间很漂亮的别墅,有湖泊环绕,花团锦簇,还有个大花园,鸟儿啾啾叫,小狗汪汪叫,鸭子嘎嘎叫,一切都很完美。 过一会儿,又有人带他到另一个地方,让他饱享美食佳肴像糕点、糖果、等等,所有各国好吃的菜肴都让他品尝。 然后又带他到另一个地方,也许是夜总会,他可以看人跳舞或自己跳舞。 过一会儿,又带他去另一个地方做别的事,光是享乐而已,听音乐或看电影之类。许多日子都像这样的消磨度过,总是吃、睡、玩乐而已。 所以,那个人开始觉得有点「痒痒」的,他说:“可以给我一些工作做吗?我想做点事。” 然而随从却很抱歉地说:“抱歉!我们这里没工作给你,这个我帮不上忙。”那个人说:“老天,没事做,那不是像在地狱一样吗?” 侍者说:“不然你以为在哪儿啊!?” 更多信息请访问:考试大外语站点 考试大外语论坛 转贴于:经典译文考试_考试大【责编:lq 纠错】The Impressive Features of Forrest GumpForrest Gump is one of the most charming films of recent times. Though it is a comedy, it isn’t only for fun. Its humour and symbols are quite complicated. From the film audiences can see Gump’s life philosophies, American social problem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symbols and motifs in this film are very excellent. My favourite symbol is the feather, which had drifted for a long time finally it landed beside Gump’s feet, and he picked it up. The motif of the feather represents Gump’s willingness to be blown around by the winds of fate and history. And I think the box of chocolates that Gump intends to give Jenney is known by everybody who loves films. Gump says that his mother always told him,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The chocolates just represent life. Since the chocolates remind Gump of his mother and they are a gift for Jenny, they also represent his love of these two women. Maybe because of the meaning of the chocolates many film fans would like to choose the words said by Gump’s mother as their motto.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Gump and Jenny we can se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life styles. These are the two kinds of Americans life styles. Like many Americans, Gump is the optimistic side but he gets his fortune without know his harm to others. Like the other Americans, Jenny’s life is a mess she lives with drugs abuse and caught AIDS. Through Gump’s experiences audiences can learn about some social problems in America, such as segregation, Vietnam. Gump always can be the center of many great events of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Gump has a charming character. Though he affected by mental disability he is a credible person. His innocent made him loved by audiences. When Lieutenant Dan loses his legs and said “I was Lieutenant Dan.” Gump said “You still Lieutenant Dan.” He always has powers and passions to face every new day. To Bubba and Lieutenant Dan, he gives them his real friendship. For Jenny, he pays his deep Groom give us a good story, Robert Zemeckis give us a good film. I love this film, because of its humour and its deep meaning. Forrest Gump is a memorable comedy, it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I have analyzed. Since it is complicated the critics are divided. This film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culture about “Gump”, such as “Gumpish” “Gumpnized”. The writer and the editor can be teachers to the audiences to a degree. This film can let people think more about the life styles of themselves. It made me treasure love and the beauties in my life. After all it is a great film for me to appreciate.

论文如下:

Rip Van Winkle is a short story by Washington Irving published in 1819, as well as the name of the story's fictional protagonist. It was part of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entitled 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瑞普·凡·温克尔》是华盛顿·欧文于1819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这是名为《杰弗里·克雷恩的素描集》的故事集的一部分。

The story has become a part of cultural mythology: even for those who have never read the original story, "Rip Van Winkle" means either a person who sleep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or one who is inexplicably (perhaps even blissfully) unaware of current events.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文化神话的一部分:即使对那些从未读过原著的人来说,“Rip Van Winkle”也意味着要么是一个睡了很长时间的人,要么是一个莫名其妙(甚至可能是幸福地)不知道时事的人。

The story, written while Irving was staying with his sister Sarah and her husband Henry van Wart in Birmingham, England, is set in the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A villager of Dutch descent escapes his nagging wife by wandering up Kaaterskill Clove near his home town of Palenville, New York in the Catskill Mountains.

这个故事是欧文与妹妹莎拉和丈夫亨利·范瓦特住在英国伯明翰时写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一名荷兰裔村民在其家乡纽约帕伦维尔附近的卡茨基尔山上游荡,逃离了唠叨不休的妻子。

两部小说对比论文

两本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论文的目录怎么写?文学是一个年轻的、跨国度、跨学的边缘学科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各种文化都有科,是一个与不同语性的学科。所以答案是两本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论文的目录怎么写是知网上的一篇论文

不错。因为这两本书有很多相似之处(强调女性个体独立与尊严),你可以谈谈从书中反映出的女性地位的变化,甚至可以联系到现代女权主义的崛起;同时,这两本书在某些方面又是对立的。《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激烈批评《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她着眼的是贵妇,而不是女人。”不过,我得告诉你,这两本书实在太著名了,也太受欢迎了,你的论题肯定有上万人写过,很难脱颖而出。我建议你联系一下《简爱》的后现代主义文本《藻海无边》(看过吗?)和《傲慢与偏见》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彭伯里庄园》作作评述与对比,分析一下时代对文学和女权主义的影响,谈谈这两本经典女性作品是怎样衍变的。我给你一些参考资料:<藻海无边>使英国女作家简·里斯走向了世界,成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代派女作家之一.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世界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作者独创性地续写了勃朗特<简·爱>中"疯女人"伯莎和罗彻斯特的故事,更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是简·里斯艺术创作中的经典,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现代实验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标志着简·里斯在表达主题和现代小说实验性创作技巧方面的炉火纯青.《彭伯里庄园》是埃玛・坦南特为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所作的续集,在英国近几年来的名著续集出版热中,属佼佼者,仅在英国国内发行量已超过5万册。本续集从人物性格、语言到情节发展等各方面都忠实于原作,连主题也是紧紧围绕着“傲慢与偏见”展开,但故事叙述完整精巧,可独立成书。因此,喜欢原作的读者读来会亲切如晤老友,而不熟悉原作者亦不会有突兀感,甚至还可藉此领略到原著的一些神韵。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婚一年来,幸福和美,唯一的遗憾是伊丽莎白一直没有怀孕。照彭伯里的老规矩,如果达西无子嗣,庄园就得传给远亲罗珀少爷。圣诞将临,伊丽莎白请寡居的母亲、两个待嫁的妹妹和姐姐简一家来彭伯里过节。达西则请来冷傲的姨母和曾与之订婚的表妹,姨母还带着喜欢卖弄学问、动辄以主人自居的罗珀少爷。达西的妹妹乔治娅娜未经庄园女主人允许,向曾追求过达西、对伊丽莎白满怀醋意的宾格利小姐发出了邀请。另外,达西为讨妻子欢心,主动派车将住在附近的伊丽莎白的舅父舅母和她妹妹莉迪娅一家五口接来游园,而不计妻妹夫威克姆曾诱拐自己亲妹妹,后又几乎得伊丽莎白的感情。更热闹的是,贝内特太太的追求者、冒充上校的基奇纳也瘸着腿前来造访。关系错综复杂的这一大帮人又因大雪封路全被窝在了彭伯里,一住就是好几天。几天里,矛盾丛生,波澜迭起。这期间,伊丽莎白连听说带猜测,认定达西在村里有个孩子,是他和已死去的法国情人所生,心生怨怒。达西否认不成,反被妻子言语所伤,加上贝内特太太及其追求者等人言行粗鄙局鲁,达西傲然而去。伊丽莎白深思之后,决定远离庄园去做教师。经过一番周折,达西夫妇消除了误解,和好如初,而且伊丽莎白也欣喜地发现自己已身怀有孕。彭伯里庄园重旧平静。我是读外国文学的,今年大一。希望能帮到你!

《傲慢与偏见》作者认为财富与爱情是婚姻完美的充要条件 《简爱》作者认为不管贫富人人灵魂平等 《傲慢与偏见》着重婚姻 《简爱》着重简的经历 比较励志 两本书中心 背景 给人影响 时代印记等等都不同 哈 我还是高2 恰好这两本书我都喜欢 瞎说说啦

两本书对比研究的论文

可以的,不够不能直接引用大的段落。要先进行内容自己总结归纳,提炼之后,进行两本书内容的比较。比较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论断,逐条排列。希望对你有用

可以的,不够不能直接引用大的段落.要先进行内容自己总结归纳,提炼之后,进行两本书内容的比较.比较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论断,逐条排列.希望对你有用

两部文学作品对比论文内容摘要:自然生活是文学作品中常表现的题材,《千曲川风情》与《瓦尔登湖》同为表现自然生活题材的经典之作,两者均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但又因作者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探究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关键词:《千曲川风情》;《瓦尔登湖》;自然生活;主题学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也是自古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之一。自然因其独具的生态美及与人类密不可分之关系,常成为人类远离世俗烦扰的心灵寄居地,在文学上,许多作家都曾将自己所经历过的“自然生活”写在作品中。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与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的作品。同为作者记录自身“自然生活”经历的散文集,两部作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作者的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就两者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形成原因,以探求作家在处理“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展开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两部文学作品对比...全文限免导长图分享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关于两篇小说对比的论文题目

王安忆可以和池莉的前期作品比较,像《太阳出世》、《烦恼人生》、《不谈爱情》这一类关于小市民生活状态的。我建议你对比《藏獒》和《狼图腾》中的狼的精神与藏獒精神。这两部作品比较新,观点容易写,而且两部作品都很火评论不会少到让你没得写。我去年毕业时想写这个呢,给分到古文学组去了。写论文最好找论点新的,教授们研究的少,容易过。

关于三国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确研究的已经比较普遍,但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写,比如,三国的人物形象和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比较。关于这一点,金圣叹已经说过,是因文运事和以文生事的区别,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详加论证。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题目。下面我就为大家说推荐一些关于古代小说 论文 的参考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2.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3.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4.《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5.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6.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7.《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8.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9. 璩 秀秀形象试析 10.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形象做比较研究) 11.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12.《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13.《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14.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15.《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16.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17.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18.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19.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20.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21.李翠莲形象分析 22.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23.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24.《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25.《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26.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27.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28.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29.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30.《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31.《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32.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33.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34.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35.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36.《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37.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38.《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39.《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40.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41.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42.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43.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44.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45.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46.晚唐五代诗人研究

小说和电影对比研究的论文

其实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便是诗与画的区别。虽然同样是艺术,但是两者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是“诗”,而影视剧则是“画”。对于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便是这个意思。可见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多重性的。但是仅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只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是如何的,可是具体是怎样的呢?每个人心中预设的那个对名著所描绘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心中的那个美的准绳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这种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这与所谓的“情人眼中出西施。”的道理是相同的。读者眼中的作品人物已不复是其原身,而是经过读者理想化之后的产物。一言以蔽之,你所认为的人物已经是“艺术化过的自然”。这以美感为判断虽是主观却具有普遍性。但是这个人物形象须有人觉得典型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来的。而且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是心物相结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所以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现在,我们从审美主体和审美方式的角度看,影视作品的审美主体基本上都是指向大众的,而《水浒传》的审美主体可以说有一部分来自大众,一部分来自知识层面。这样不同的审美主体就使得影视在题材选择和故事的讲述上产生了差异。而且,影视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创设完整的结构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的价值。但是,因为条件的有限,其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倘若将影视作为一种艺术,那么其便是通过各种形式来创造真实,将各种技术元素结合起来,并把工艺变成艺术的美学元素。其既不是单调的信息传递,也不是枯燥的平淡无奇,画面、对白、音乐、音响、同期声等的声画结合,目的就是造就一个生动形象的感性世界。画面的形象引导着作品的主体构成,声音形象充实着作品的内涵,而对白(文字)的空间和回味又使得人们观众虚中见实,意境深远。由于,我们所见的影视作品是编导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在加工之后的作品。是一次“再创作”。所以影视作品与原著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审美主体是大众的缘故,编导需要力求相对的稳定性以适应观众解读能力较低的接受状态。并且,影视作品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剧本虽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确是演员的表演。而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语言与动作。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而在影视作品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时间的评价和态度,一般是依靠任务的对话来完成的。所以当我们看影视作品《水浒传》时,由于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来表现的,那么人物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个演员的形象。这个形象便会定格在观者的脑海中。留给观者的想像的空间就要小得很多,甚至没有。而当这个形象一旦定格,便会不利于对原著的理解,因为这个在视觉上定格了的形象,并不符合你在对原著的理解的基础上,想像预设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影视作品即是“放大了的艺术”,也是“缩小了的艺术”。(分别对于电影与电视剧而言。)而且文学作品侧重于语言的凝练,意境的展开;而影视作品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如场景、特技之类的安排等等。

比较书与电影的区别:1.电影里头多了三处镜头①.多了然放烟花,②.多了两只乌鸦,③.在学校报名动物比赛。2.少了书上三处内容:①.少了21页,母鹅欢呼的叫声,②.少了,本来是母鹅说哪一块板松了,结果是威尔伯自己撞过去的,③.少了威尔伯滑雪。3,我觉得电影里头多出来两只乌鸦的镜头很好。因为那两只乌鸦被稻草人吓倒了,所以我觉得很好玩。4,书里母鹅欢呼的叫声不应该删除。因为少了那句话,我觉得不那么精彩了。-0- 只能这么多 2000字好难,可以参考

从“小王子”变成“拯救小王子”原著是从一个飞行员的口吻写成的,用他的视角,讲述了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和最爱的玫瑰花之后,在各个星球游离的游记。小王子是小说的绝对主角,他在不同星球遇见了国王、商人、蛇、狐狸、玫瑰园等等人和事之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星球。和彼得·潘一样,从“小王子”这个孩子的视角,抨击了成人世界。电影延续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但小王子和他的奇遇本身不再是故事主角,而变成了一个回忆,一种情怀或梦境。反倒是那个飞行员成了电影的主要角色,老去的他变成了社区里古怪的老爷爷。小王子和他的奇幻冒险变成了一个谜,解开这个谜的,正是住在隔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变成了电影的主线,她有一个控制狂单亲妈妈,每天把她锁在家里学习。面对沉重的学业,天生的好奇心让她产生了对邻居家的探知欲,而每天不断收到的关于小王子的故事纸,也让她被这个人物深深吸引。电影其实是通过小女孩的眼睛,为我们还原了原著里小王子的几段主要经历,比如他和玫瑰花、狐狸、蛇的故事。最终小女孩和隔壁的老爷爷成为了忘年之交,满足了童年对父爱的缺失,同时小女孩也从懦弱的少女变成了勇敢的女孩,并在之后担负起了拯救小王子的使命。整个故事的人设如同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由小王子的故事,变成了女孩的成长史,三段式的结构也非常明晰:发现小王子、爱上小王子、拯救小王子。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会通过这部电影,重新领略到小王子的世界。

文学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它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人们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两者的联系与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文学作品,不论古今中外,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了热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作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

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艺术似乎都是间接呈现给大家的,除了戏剧艺术。

因此,艺术的传播是相当缓慢的。

但是现在,电的发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艺术的加入,大大改变了这种局面,自此,造型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种形式互相结合,及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语言艺术也不例外,它也开始从虚无缥缈的世界中逐渐被带到了我们的真实世界中了。

艺术也因此体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局面。

可以说,今天各种艺术之间相融合的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

当今时代,文学传播已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同时我们也已经不满足单单文字带来的愉悦了,电影作品带给我们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电视则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不得不承认,纯粹的文字阅读欣赏已经不再占主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呼吁要重新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但文学要更好地得到传播与介绍,与影视结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

其实,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由来已久,从国外来讲,有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由《简·爱》改编的《简·爱》。

其他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小妇人》等,数不胜数,不论是世界名著还是畅销小说,好莱坞的制片人敏锐地看到了市场的需求量,而改编后的作品也通常比较成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欢迎。

我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旧事》、《林家铺子》、《红岩》,稍后的《红楼梦》、《水浒传》,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红粉》、《红高粱》、《长恨歌》、《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好处是,普及这些古典及现当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过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审美娱乐的同时也学到知识,提升全民素养。

这一点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应该说在最近,人们几乎是相当热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电影和电视这些媒介之后,首先提议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以来,这股热潮经久不衰,从有这种形式开始以来,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息与消沉过。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方面,在改编文学作品上,固然制作的严谨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地方,就是编剧。

小说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作家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多很大,无论心理描写,抑或时空转换,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观众都愿意买帐。

但是,电影和电视剧是属于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画面,听到许多音响效果,但是,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思维的跳跃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摄需要的却是一个接一个画面的连接,有些在小说里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影视却很难向观众交代。

文学和影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有独立品格的两回事,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可以写一整页,心理描写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书,但是剧本要的是动作行为,语言要简洁、生活化。

这中间的转换就看编剧的功力了。

说到编剧,就要谈谈戏剧,我国的戏剧始于元代的杂剧,是说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达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来解决,而西方的戏剧最初流行的则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编剧们刚开始都是从戏剧开始的。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是西方的戏剧理论,都不能像小说那样篇幅广阔、想象自由,那么,他们在进行影视改编时,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为影视的属性与小说不同,就是本身他们的专业局限也决定了改编的难度和风险。

有的导演避免让作家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是交给别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对自己写的小说总是偏爱,难以取舍;二是在小说中要说的话都说完了,改编时很难有新的发挥。

而就别人来说,这篇小说只是一个模型,提供一些思维的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怎么添就怎么添,删起来也大刀阔斧,一点儿也不心痛。

再来谈谈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及异同。

文学作品有许多的种类,在此以小说为例展开分析。

我国传统的小说是章回体的形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变异地说故事,讲究布局,注重可听性,并且常在关键时刻收住,将玄机留到下一章再讲,所以章回小说更适合以说书的方式来体现。

与其说是读小说,不如说是听人说小说,所以故事性是有了。

这种传统的谋篇布局方法,固然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是手法单一、流于俗套。

如《三言二拍》、《封神演义》,等等。

但是这一类的小说,却很适合改编后搬上荧屏,因为在听说故事这一点上,章回小说和电视剧相同的属性。

电视剧是一项普及艺术,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参与,而对于文化底蕴的要求并不高。

章回体小说的前身是说唱艺术,同时还有说书的成分在内,本身面向的就是各个阶层的群众,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阶层,即使后期发展,文人参与创作,在最初,小说也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

到今天,文学形式虽不断变更,它却恰恰是最受欢迎、最容易普及和传播的方式,这在本质上与电视艺术不谋而和、殊途同归。

(中国古典小说采用说书场“说—听”的传播方式,适应听众的欣赏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叙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说中贯穿始终的说书人的腔调,拟想中的“说—听”的欣赏格局,以及于此相应的一系列叙事规则……种种叙事格局直接影响于电视剧叙事,构成电视剧叙事在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之间清晰而又多样的审美传承关系。

①)也因为这样,我国的古典小说改编成电视作品,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义》、《三言二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所以当这些改编作品一搬上荧屏,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了,后期的观众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比较简单直观的审美了,而编剧和制片人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编的方向开始转换。

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是我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课题的研究深度,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具有一定的价值,充分体现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其中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以及二十世纪新兴的电影与电视艺术。

那么文学当然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

它是通过文字来塑造一系列的形象,传达给读者审美享受的,故而带有更多的想象性。

文学是很奇妙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在这个世界里,思维是可以任意遨游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乌托邦,审美的乌托邦。

文学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都是由艺术家完成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观众只能根据这一艺术现象来进行审美享受及审美评价。

但是文学则不然,首先,作家在创造作品后,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属于一度创作,因为他的作品仅仅是一个个文字,并非具体的形象,然后读者在阅读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脑海中出现,因此文学是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的。

读者虽由人组成,但是文学的读者并非一般的人就能担任,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人群组成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魅力,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读来,由于文化背景、人生经验的差异,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如《红楼梦》只有一部,曹雪芹呕心沥血也只造就了一个林黛玉,一个贾宝玉,但是每个读者心里却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宝哥哥。

其实越是间接的表现形式,越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就造型艺术而言,好的绘画作品固然巧夺天工,但是,它所画的是马就是马,虎就是虎,不论观赏者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水平,他们所看到的都毫无例外的是同一事物。

戏剧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文学艺术则截然不同。

所有的形象都是通过语言来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读者的意象中展开并完成。

这是我对语言艺术的一些理解。

再来说说影视艺术,这是一门新兴产业,起源于十九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

我们先来看看电影,电影的起源于1895年的法国,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在二十世纪达到一个高峰。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

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镜头来说话的,因此更多地讲究视觉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时代。

电影的发明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

电视艺术则更晚一些,应该说是目前所有的门类中的“小字辈”了,在我国大概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1958年)。

最早的形式类似于短剧,也有电视小说等。

电视与电影的表现上有相近之处,但又各有不同,电视是小屏幕、大范围普及的传播,它应该说是更侧重于听觉上的效果,更大众性、广泛性。

而观看电影需要一定的场所与设备,对现场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电视则不然,它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所以,接下来要讨论的影视与文学关系,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作者运用符号学、叙事学、接受美学、阐释学以及中国古典文论资源,将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富有个性的理论见解。

现在,侦探推理小说、惊悚悬念小说、都市财经小说都一一地推出展现给了观众,这中间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观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已经不断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叙述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说形式其实并非专为拍摄成电视剧而撰写,它们更适合的是案头和枕边阅读,叙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叙、插叙、时空转换,甚至还有意识流、内心独白、旁白叙述等多种现代描述手法,而这些恰恰是不适合也不容易用电视手法呈现的。

因为当用比较传统和直观的摄像手法来展现作品时,在最起初是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视觉享受要求是无止境的,并且接触得越多,审美的能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小看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在这一点上文学就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因为文字的想象是无边的,也许是早就读过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阅读,并且同样也能得到审美享受。

而电视剧的视觉是固定了的,当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视觉的限制很快就让人感觉到不满足,这一点也是由于人的视野是如此的广泛而不受限制决定的。

②“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

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

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

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

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象的余地”。

而我国的电视艺术又正处于一个初始阶段,那么这种相对直接简单的摄像画面,久而久之就显得呆板和无趣了。

当然,制片人也注意到了,选用了新型现代的文学作品来改编,而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举例来讲,最近内地非常热门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改编,从最初的《笑傲江湖》,几乎是全民运动,不论报刊杂志还是网络媒体,抑或大街小巷的茶余饭后,都相当热切地关注着。

因为金庸小说几乎已经遍布所有有华人的地方,小说包含的东西相当广,地域上,东至桃花岛,南到岭南,西至大理云南,北到 *** ,甚至还有北极风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医学、饮食、琴棋书画、岐黄之术、十八般武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得到很大的满足,可以说人在家中坐,思绪却在不受限制的时空中遨游。

这样的作品,现在终于得到国内正统文化的认同,并将要搬上荧屏,可以想象,观众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当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网络上网友们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讨论,提议角色的人选。

但是当这部作品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大多数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满足,小说中细腻的人物内心描写没能展现,主角的人物形象气质严重不符,挑剔的网友们甚至细致到对服饰、配音、场景布置都一一点评,提出的问题专业而犀利,让那些专业的电视工作者都感到很难逃避。

的确,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达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看到,而就在这时,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的观众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们一直反复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质,已不知不觉中在完成了,而电视工作者们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视艺术的水平已经不够先进,我们现在需要担忧的不是提升全民素养,而是电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与文化修养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于此,尽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说改编已成鸡肋,观众也已对此几乎完全放弃,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红楼梦》又掀起热潮,人们纷纷质疑,它能超越87版的经典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单单是因为文学作品改编太多,观众欣赏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觉得不尽然,更主要的问题是电视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弊端,大家忽然都发现,这是一个成名与获得名誉的好路径。

当年的六年出一部《西游记》,三年成就一部《红楼梦》,如今已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是几个月的速成品,临时组就的演职员班底,粗制滥造的后期制作。

俗语说得好,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若想把观众当傻子,最后倒霉的可是你自己。

其实从改编作品上已经可见文化现状的一斑了,现在看似繁荣、人才辈出,各种题材不断涌现,不论是在影视界还是文学界,其实质都是一片浮华与喧嚣,炒作,跟风,什么都有,独独缺的就是沉淀与积累,就艺术而言,不论什么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没有人生的经验与积累,没有反复的推敲与斟酌,怎么可能铸就出传世之作?但是现在,快餐文化、垃圾制作……充斥我们的周围,使我们不得不对电视剧的前途感到担忧,而这种现象又是全社会存在的,要改变,谈何容易。

但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根源,各个阶层也在不断地呼吁改善电视艺术团体素质。

其实电视这种新兴艺术,从最初的萌芽到蓬勃发展,中间不可能不出现问题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自省,并不断完善改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电视艺术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这个浮华的貌似 *** 的实则低回的阶段,能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接下来的必将是真正的春天。

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就要强化电视工作队伍,加大力度肃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种制度。

对这支队伍进行高标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学与影视、戏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转换,成为再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张洁老师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书店里被放在‘散文’书架上。

我如何不让这部作品里的力度与情感散落,又让它适合电影的表现形式,是比较艰难的创作。”青年导演马俪文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说,“往往与原作贴得比较近的,创作上会比较成功,因为原作已经在一个水准之上。”“小说有的部分情节弱,而电视剧主要靠情节,这就需要改编时填充情节。”导演田沁鑫说,“小说用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而电视剧就得改成用对白或情节展示人物内心;小说用10页来展示环境,电视剧用一个一分钟的镜头就把这些交代清楚了。

处理好两种形式间的关系,是改编中的主要工作。”

文学艺术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荣与普及,夺走了我的读者;也莫说是我的艺术质地优越于他的大众性而轻睨他人——不如彼此滋养,成为彼此新的翅膀与能量;不如彼此开掘,滋养同根之树,结出更多更有营养的果实,这是双赢或多赢的合作。

“影视或戏剧可以说是小说的广告,无论是影视的版权,还是小说自身发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提倡原创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将有助于新元素的诞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电视毕竟是一种普及的娱乐传播工具,它的传播属性可能更强些,那么在艺术性上面就难免存在限制,摄影手法处理也好,音效画质上更是局限,这一点与电影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这两者的属性不同。

所以,有些文学作品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有些则非常不容易。

尽管当前电影市场不够景气,大众反映票价过高,也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但是电影的魅力始终是独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认为,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千万不要根据一本书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阅读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有可能凭影视扩大影响,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风险,想品原汁原味,还要读原作,影视只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

让我们来看看作家们对此的看法:“我的原作与剧本改编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改得太匆忙,没有和我认真磋商。

当然改编可以丰富原有的情节,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

我的原著精神是对人间真爱的颂扬,相当于‘正剧’,那是作者确立和倡扬的东西,而剧本却改成了悲剧。

悲剧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灭。

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⑤好看好读好懂的作品,自然会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但也有许多优秀作品,确实无法改编为影视,即使改了也很难成功。

确实,改编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绩,改编得不好责任也不在作家,影视其实是对作品用一种解读代替、抹杀千万种不同的解读,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活的,影视却是死的。

从一部文学作品到一部影视作品,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节奏、结构、情调、冲突……也都是改编的重要部分。

每一部具体的作品,可能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有的小说故事冲突强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说充斥着情绪、描写,和不知所云的回忆。

其中的诀窍和解决的方法,并非只有所谓单一的解决方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对作家来说应是一件大好事。

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亿万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绎成的电影、电视,这与几千、几万读者读你的书,那种影响是无法相比的,作家和导演联姻,小说和影视结缘,会大大促进文学创作。

两者若是相辅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