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发布时间: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鲁引弓,男,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资深媒体人,曾任钱江晚报副总编辑,红旗出版社总编辑,现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总编辑。在新闻工作之余,近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文学》、《江南》、《收获》等杂志发表《爱情套餐》、《少年捉奸队》、《我与上一代人的战斗》、《姐是大叔》、《小别离》等作品,取材视角独特,被影视界看好。

李杲,现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总编辑,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长江日报集团总编辑

赵振宇()辽宁省人,满族。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兼任武汉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高级研究员。

《长江日报》于1949年5月23日创刊,报头由毛泽东同志题写,由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办。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成立后,为华中局(中南局)机关报兼武汉市委和湖北省委的机关报。 创刊初期,《长江日报》每天出对开一大张(4版),后来曾经增为一,张半(6版)。《长江日报》报名为毛泽东书写。创刊时,廖井丹任社长,陈楚为副社长兼总编辑。不久,廖井丹离任,熊复任社长。1952年初熊复调离报社后。由陈楚负责。中文名称长江日报语言汉语主办单位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创刊时间1949年5月23日出版周期日报历史沿革 听语音195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报,作为中南局机关报的《长江日报》于1952年12月31日终刊,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接用《长江日报》报名,于1953年元旦继续出版。中南《长江日报》一部分人员参加了武汉《长江日报》的工作。这时的《长江日报》主要担负武汉市委机关报的任务;同时,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南行政委员会有关政策法令及重要指示,仍通过《长江日报》发布,直至1954年大区撤销为止。武汉《长江日报》的前身是《新武汉报》。《新武汉报》是在民营《大刚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建设成为党报的。武汉解放后,武汉市军管会批准《大刚报》继续出版,并派张若达任总编辑,通过这张报纸发布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和重要指示。1950年9月,《大刚报》实行公私合营,陆天虹任公方代表。1951年底。《大刚报》停刊。1952年元旦。《新武汉报》创刊,正式成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从1953年元月起,又接用《长江日报》报名继续出版。1960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长江日报》与《湖北日报》合并,《长江日报》于1961年1月6日停刊,部分人员调湖北日报社,其余人员于1961年5月1日出版《武汉晚报》,为武汉市委机关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汉晚报》于1966年底停刊。1967年1月21日,又以《长江日报》报名复刊。先后担任过武汉长江日报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的有黎智、陆天虹、萧松年、郭治澄、雷行、曾卓、吕梁、黎少岑、黄嘉、孙德华、杨振兴、王保畲、白索、翟玉勋、杨秉林、杨坤潮、张学知、堪根本、陈修诚、熊伟等。《长江日报》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形势,本着“立足武汉、服务全省、贯通长江、辐射华中、面向全国、对外开放”的编辑方针,报道国内外和湖北省、武汉市的重要新闻,介绍武汉市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经验,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具有一定特色;其各具特色的副刊、专刊,适应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1982年7月,长江日报社与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合办《经济信息报》,后人民银行总行、湖北省分行和武汉市经委也参加合办。1981年5月创办《长江日报郊县版》,同年9月恢复出版《武汉晚报》。长江日报社还办有内部刊物《内部参考》、《长江日报通讯》、《来信摘编》、《评报》、《武汉新闻史料》、《学习与参考》和《长江报人》等。1984年,《长江日报》经批准向港澳和国外发行。中南《长江日报》日发行量创刊时为3万份,终刊时为9万份。武汉《长江日报》1985年日发行量为23万份。《长江日报》是中国中部发行量最大的城市综合性对开大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旗舰。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日报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机关报的性质、地位、功能、优势出发,明确提出“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的办报理念,办报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名版、名栏、名篇层出不穷。精心营造的《健康百事》、《读者之声》、《黄鹤楼》、《边鼓录》、《疑点探访》、《九州方圆》、《热线追踪》、《前程招聘》等蔚为大观,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显示机关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全省,辐射华中,影响武汉,湖北及至华中地区舆论走向。这是武汉市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报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从1980年评选全国好新闻以来,《长江日报》获中国新闻奖28件,在全国城市报纸中位居前列,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武汉地区开展的读者调查表明,读者眼中《长江日报》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一张新闻和信息较全的报纸和一张具有权威性的报纸,传阅率达人。与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合办《大武汉新闻》。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厦门、宜昌、等地分别设有记者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委机关报中,《长江日报》发行量、广告额皆位列前五位,彩色报纸印刷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江日报》于1949年5月23日创刊,报头由毛泽东同志题写,由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办。

江西日报副总编辑

历史上是有莫循这个人的,是一位爱国人士,下面是莫循的一些简介:莫循,男,原名张昭训,山东夏津县人。北京大学肄业。读书期间,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终生从事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新闻、宣传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江西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14年10月生于夏津县城东苏留庄镇前籽粒屯村。1928年考入夏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卧轨抗议韩复榘政府的阻挠,终于到达南京。1935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了济南学生声援平津学生的爱国运动。1936同年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北京大学执委会执行委员,带领学生不屈不挠同敌人作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平津流亡学生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被民先总部派往聊城开展抗日活动,在齐燕铭主编的《抗战日报》任国际版编辑兼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聊城沦陷。带领几十名印刷工人搬运印刷器械,转移到莘县、堂邑、冠县一带坚持对敌斗争。不久,党组织派去冀南区,任党刊《燎原》编辑、冀南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9年6月,参与创办《冀南日报》,任总编辑,后任社长兼总编辑、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报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人民群众,唤起民众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大量报道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事迹,为冀鲁豫边区的抗战胜利、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秋,奉命南下到武汉,创办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任副总编辑,为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5月,创办《江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其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79年1月19日,病逝于南昌,终年65岁。

1 不知道2 因为黄妈是一个记者的笔名,其真实姓名未公开,我们无法知道她的真名。3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黄妈的信息,可以通过她的报道、社交媒体等途径来了解她的观点和思想。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duo le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在成立报业集团之前,温州的报业竞争与全国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可以说得上是全国城市报业竞争的一个缩影。1992年,《温州晚报》成立,《温州晚报》总编辑黄建省介绍:在《温州都市报》出现之前,《温州晚报》由于比党报更活,在温州一枝独秀,但《温州都市报》的市场化做法比较彻底,《温州晚报》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应对市场乏力,反应速度慢,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很快,《温州晚报》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温州都市报》由原来的《温州侨乡报》和《温州时报》组建而成,依靠都市报的惯常思路与做法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竞争优势。本世纪初,温州市场上每天出版的报纸除《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外,还有由《食品导报》而来的《温州商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杜宇介绍,当时温州城的报业大战硝烟四起,杀声震天,非常激烈,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温州日报》在那时日子就有些困难,为了与其他同城报纸竞争,不得不刊登大量的社会新闻,格调、风格都受到影响。广告乱杀价,发行折扣赠品……这些都是那个时间段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其他城市,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一般都是宣传部门协调,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大家都得不偿失,格局基本稳定之后才会停歇下来。 但是温州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些报纸组建了一个报业集团,用集团的统一管理结束了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 温州报业从2003年8月开始,根据中央“两办”30号关于调整报刊结构文件精神,以原温州日报社为基础,成立新温州日报社,陆续归并了《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新闻网、《温州瞭望》杂志(后改名为《温州人》杂志)等六家媒体。2004年9月经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报国家新闻总署备案,组建温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底,根据文化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按照“采编和经营、事业和企业”两分开原则,组建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日报分公司、晚报分公司等几家分公司,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公信印务有限公司等10多家子公司。 为什么只有一个报业集团? 温州报业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从2003年到现在,差不多10年时间,温州这个经济非常活跃发达的城市,也没有引来省城或者其他地方的报业“势力”进入。 在全国相似体量的城市中,大连有大连日报社与辽宁日报背景的《半岛晨报》;青岛有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与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半岛都市报》;宁波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社旗下的《现代金报》;厦门有厦门日报报业集团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海峡导报》。只有温州仅一个报业集团。 看一眼浙江省的地形图就可以发现,浙江省的杭州与温州分别是北部与南部的中心,温州在浙江省的最南边,与福建省相邻,是浙江省离杭州最远的地级市。而且,浙江省的地形,东北部多平原,西南部多山区。从杭州坐火车去温州就可以知道,一过金华,桥梁隧道特别多,很多时候火车都是沿着河流往南开。在金温铁路未开通之前,通过陆路去温州非常不便,近乎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养成了温州的独特文化秉性。外来报纸无法做到既贴近所在地市民,又贴近温州市民。再加上路途遥远,报纸送到温州,报纸时效性无法保证。在这样的地方,外来的报纸自然难以立足。 党报方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方立明介绍,省城杭州的强势报纸《浙江日报》有4万份的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大报在温州都有相当规模的发行量,但都市类报纸影响较小。《钱江晚报》曾经花大力气进入温州市场,当时,还曾设立过代印点、记者站等,《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发行量最多时超过2万。但确实是距离温州太远了,在报纸时效、贴近性方面要竞争过本地报纸有很大难度。现在温州的报业市场经过这些年的挖掘已经基本饱和,难有其他新报纸进入。 报业集团成立以后…… 集团成立之后,整合效应非常明显。 1.办报质量提高。 杜宇介绍,各张报纸的定位更准确了,同质化现象虽然仍然存在,但较之以前大为改进。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现有《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网、《温州人》杂志,共4报1网1刊。各报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比如《温州日报》,成立报业集团之后,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可以花大力气组织主题报道。 2.经营管理结构调整。 2005年开始,集团根据温州报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采编经营分开的原则,把集团内部属于产业经营的发行广告印刷技术服务,投资与物流等经济实体、经营业务,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进行整合,分别改制成公司。两分开以后,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各部的市场定位,调整好报业结构。 3.发行量控制。 成立报业集团后,在管理上,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一配置,优化组合。资源整合的重头是发行网络,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把旗下各报的发行都合在一起,完全实行公司化运作,发行效率提高,减少了人头费和行政管理费。当然,发行整合也有缺陷:各报缺少发行自主权,采编与发行存在磨合联动的难题。 发行整合后,根据温州形成垄断局面的实际,进行发行总量的控制,一个城市一个集团,这也为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创造了有利条件。整合以后,四张报纸在春节、国庆等黄金周期间还试行交叉轮流出报。长假七天,过去各报每天都出,现在是四家报社轮流出版,光印刷成本一项就能节约500多万。保证每天有报出,且大家都能休息。 4.广告资源的整合。 各报从资源独占到现在发挥整体效益的优势,实行广告细分,精确定位,吸引客户,党报主要突出政府工作的广告,而商业广告则分别集中到城市类报纸。使本来分散的广告集中,形成了规模效应。同时,集团成立了监督管理办公室,规范广告和发行市场,分解各部门任务,制止广告发行违规虚假行为,创造比较有序的市场环境。特别是监督办对各报广告进行监督以后,四张报纸、网站和刊物守住了广告底线,改变了过去四个广告部相互竞争的局面。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方立明介绍,集团经营采用二级财务,资金统一调拨,几家财务合在一起,各部门使用资金得到了相应调剂,银行利息就下降了,全年仅银行利息一项也可以少付200多万,所以说资源整合后,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很有好处。

吴东,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男,汉族,1958年10月7日生,浙江温州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2月至1974年2月在温州文教用品厂工作,1974年2月至1979年10月在温州锅炉厂工作。1979年10月至1982年8月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学生,1982年8月-至1985年3月 温州一中团委书记,1985年3月至1986年10月温州市教育委员会干部,1986年10月至1993年1月温州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副书记,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温州市龙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长,1997年12月至2005年6月温州市体改委副主任、主任,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审管办主任,2007年5月以后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崔卫胜,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男,汉族,1955年1月11日生,山东烟台人,1969年12月参加工作。在部队服役,温州市卫生防疫站卫生科医士,鹿城区卫生防疫站卫生科副主任,鹿城区卫生局团委书记.副科长.纪检员,温州市纪委.监察局干事,温州市纪委宣教室副主任,温州市纪委宣教室主任,平阳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温州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研员)、党组成员。负责文物管理、文化艺术工作,协助局长分管文化遗产管理处、文化艺术处。赵松涛,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男,汉族,1956年12月14日生,浙江乐清人,1978年11月参加工作。温州商校教师,温州商校教师,温州商校总务科副科长,温州市纪委纪检室干事,温州市纪委副科级纪检员,温州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温州市纪委办公室主任,(下派温州市瓯海区新桥镇任委副书记),文成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温州市纪委常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温州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研员)、党组成员。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和行政审批工作,协助局长分管行政审批处和广播影视处。曾善育,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研员)、党组成员。男,汉族,1954年12月9日生,浙江温州人,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0月12至1978月10温州地区百货批发站工作;1978月10至1980月6温州地委办公室工作;1986年6月至1989年8月温州市公安局工作,1989年8月温州市委办公室工作;1990年8月市委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1992年2月市委办公室秘书二处处长;1994年9月市委办公室任副县级处长;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任副主任、党组成员;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7年12月至今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调研员)、党组成员。负责行政、人事教育、计划财务和文化产业工作,协助局长分管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和计划财务处(文化产业处)。陈朴忠,男,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男,汉族,1958年9月生,浙江苍南人,1977年12月参加工作。— 平阳县越剧团工人、团支部书记;— 平阳县文化局工作人员;— 苍南县委宣传部干事;— 温州市委党校党政专业干部大专班(脱产);— 苍南县委宣传部干事(期间:—借用为温州市委宣传部工作);— 苍南县委宣传部副科长;— 温州市委宣传部干事;— 温州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确定主任科员(期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专业本科函授学习,—下派锻炼任鹿城区城郊乡党委副书记);— 温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温州市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处长;— 苍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温州晚报总编辑;至今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负责政策法规、文化市场、印刷发行版权管理工作,协助局长分管政策法规处、文化市场处、新闻出版管理处。柳升高,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浙江天台人,1984年10月参加工作。 武警上海总队四支队奉贤县中队战士; 武警上海总队四支队政治处电影组放映员; 武警总部电影发行站上海分站检片员; 武汉工学院干部培训队学员;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化站正排职干事;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化站副连职技术员;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化站副连职干事;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化站正连职干事;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秘书处正连职秘书;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秘书处副营职秘书;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秘书群联处副营职秘书;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秘书群联处正营职秘书; 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秘书群联处副团职秘书; 武警总队上海二支队政治处主任(党委常委、纪委副书记); 武警上海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团委书记); 至今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曾恩伟,市纪委派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男,汉族,1966年4月出生,浙江瑞安人,1988年10月参加工作。瑞安市人民法院工作任书记员.代理审判员.审判员.审判长); (参加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读书); 瑞安市法院司法行政科任副科长;(湖南大学网络学院法学专业学习);中共瑞安市马屿镇委任镇委副书记;中共瑞安市飞云镇委任镇委副书记;中共温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科员;派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监察室任副主任; 派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监察室任主任;至今 派驻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纪检组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党组成员。负责纪检和党务工作。

1947年5月1日《温州日报》前身《浙南周报》遵照中共浙南特委之决定,在浙南游击根据地今瑞安市桂峰乡坳后村小方山创刊,报名暂为《时事周报》。周报由特委宣传部正、副部长胡景 、郑伯永负责。 《时事周报》为四开四版油印报,印数600份,内容主要为由特委电台提供的新华社电讯。首任编辑安邦;刻写、油印分别由洪水平、谢功富负责。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发《浙南周报号外》,标题为《浙南人民解放军解放温州》。浙南地委决定将《浙南周报》改为《浙南日报》,并由军管会接收旧《浙瓯日报》等的设备器材交《浙南日报》使用。5月12日 《浙南日报》正式出版。第一张对开四版铅印大报,按《浙南周报》的编号顺序,第一期为94号。报名四字为夏子颐所书,刊头下标明:“发行与编辑者:浙南日报社、军事管制委员会”。浙南地委宣传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胡景瑊兼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报社社址花柳塘,编辑部临时地址府城隍。每期发行约2000份。1950年10月 高光等8位同志调到《浙南日报》工作,高光任副社长、总编辑,同时从各县报道组抽调力量充实编辑部,采编人员增至20余名。1951年6月17日一版头条刊发中共温州地委、温州区专员公署发出的《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和运用浙南日报的通知》8月1日 《浙南日报》改为《浙南大众》,由日刊改三日刊,仍为直排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1952年1月10日三版开辟“李四喜思想”讨论专栏。“李四喜”是虚拟的人名是一部分政治觉悟不高,土改后满足现状,不愿继续前进的农民的典型。这次讨论历时3个月,收到来稿来信307篇。1954年9月5日报社内部刊物《改进工作》创刊。1955年1月1日《浙南大众》报由三日刊改出隔日刊。1月31日地委组织部批文由张雪梅、林白、吴崇澜、苏虹、殷惠中等5位同志组成编辑委员会,这是本报创办以来开始有编委会。3月19日本报发行达18050份,这是创刊以来最高发行量。1956年1月1日 本报各版由直排改为横排,刊头《浙南大众》四字改为《浙南大众报》五字,系集毛泽东手迹。11月7日 首次发表本报摄影报道。1957年1月 建立制版车间,标志着本报能制作新闻照片,结束了多年来只能用插图、木刻等美工作品的历史。3月1日 《浙南大众报》由隔日刊改出周六刊,报名《浙南大众报》五字改集鲁迅字体。同日,编辑部从县前头迁至公园路。1962年3月29日 一版在“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通栏栏题下,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满怀激情颂先进》并开辟《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专栏,至12月11日结束,共发50期。1963年上半年 本报开始在各县配备驻县记者。1964年7月1日《浙南大众》报名四字,改由郭沫若题写。8月 报社印刷厂更换平板印刷机为轮转印刷机。1965年10月31日今日开始至次年3月15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为实现‘四十条’而奋斗”在套红通栏栏题下,一版连续发表了《台下大队综合治理山水田,低产变高产》等九个典型,并均配发社论。1966年1月20日 开始在报眼位置每日刊登《毛主席语录》。1967年1月3日《浙南大众》报第3971期,报头四字改为楷体字。1月4日 因帮派组织“夺权”之故,《浙南大众》被迫停刊,改出《新华电讯》,刊头下署“温州革命造反临时联合总部”。此后,一批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惨遭批斗迫害。3月4日 《新华电讯》共出10期,改出《新华社消息》,下署“浙南大众报社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大队主办”,共出22期。3月21日 改出《浙南大众》新一号,刊头为黑体字。至6月1日共出65期后,改出《新华电讯》。8月1日 续出《浙南大众》报新66号。8月29日改出《新华电讯》,无编号。1968年4月5日 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管小组到报社实行军事管制。5月1日 红一号《浙南大众》报出刊。6月22日浙南大众报社革委会成立,军代表纪友明任主任。1970年1月18日《浙南大众》报由周六刊改为日刊,逢星期日出二版。1972年10月14日《浙南大众》报第5558号刊登《停刊启事》:“本报遵照上级指示,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五日起停刊”。1979年12月4日 温州地委决定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负责筹备《浙南大众》报复刊工作。1980年3月15日 地委发出《关于浙南日报复刊的通知》。3月 本报招考复刊来第一批采编人员,以后又陆续招考多次,共录用68位同志。4月12日 温州地委任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兼本报总编辑、党委书记,丁春霖为本报副总编、党委副书记,周益林、林白为副总编辑、党委委员。5月1日 《浙南日报》试刊出版,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试刊二个月,共出18期。6月本报《内部参考》创办,不定期出刊。7月1日《浙南日报》正式复刊,当日报纸发行16517份。1981年2月 一版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统一思想认识,振奋革命精神》,对“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引起的讨论”作小结。这个讨论自1980年9月‘27日开始到1981年1月底止,选登了100多篇文章,共34期,对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收效甚好。3月20日 本报《编通往来》第一期出刊。1983年2月17日 本报新闻标题《鱼都“游”到哪里去了?》和连续报道《郑祥育退房记》被评为全国好新闻。这是本报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奖励。5月1日 浙南日报编辑部与市农委联办《浙南日报农村科技版》试刊,两个月后正式出版,每周一期,发行50000份,1984年底停刊。1984年3月 本报购置二台书报胶印轮转机,改凸版印刷为平版胶印,在全省地市报中首家采用此先进设备。4月9日 温州市委任命丁春霖为本报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戴知谦为党委副书记,朱嘉富为副总编辑,周益林、林白为调研员。 7月1日 《浙南日报》改名《温州日报》,报名由舒同题写。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的级别

李婉芬,女,1959年生,研究生,高级编辑,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广州日报社总编辑,中共党员。兼任广州新闻学会会长、广州杰出青年协会主席。曾担任第八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曾获省新闻金枪奖。获第六届广东省“南粤巾帼十杰”荣誉称号、广东省、广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第四届广州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广州十佳优秀中青年新闻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广州抗击非典标兵荣誉称号、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等。2010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四批“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