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安徽医药编辑部地址

发布时间:

安徽医药编辑部地址

安徽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合肥):6 257 3098 —— 055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经济开发区芙蓉路与观海路交口(合肥医药产业园最南端)

我就住在旁边,上图中的绿云路写错了,那是芙蓉路!观海路往东到宿松南路!

坐602路到医药产业园站下往前走,或是到康利园站下往回走!

再或者坐63路到北塝站,沿观海路往西走一点点就到了!

安徽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销售部(亳州):8550586 ~ 0558

地址:中国安徽 亳州市 亳州市魏武大道188号

刊名: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主办: 安徽省药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6469CN: 34-1229/R邮发代号: 26-17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安徽医药创刊时间:1997 主要报道国内外医药学研究进展,临床药学,药品监督管理及药品生产经营等学术论文和重要信息。

安徽医科大学地址:梅山路校区: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翡翠路校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路15号。东校区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河路(原玉皇山路)。

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侍册派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

师资力量:截止到2022年9月,学校现有在职教姿游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593人,专任教师(含辅导员)88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其中正高职称164人,副高职称345人(含校聘)。

荣获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称号350多人老贺,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杨文明,男,1964年生,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脑病中心主任。曾先后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医学院作专业研修。2001-20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及博士后工作,现为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及重点专病肝豆状和变性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病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常委,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委,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神经科学沙龙会员,北京神经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安徽医药》编委。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复审好过。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1981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创刊;2013年11月,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据2018年4月《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5人,编委96人(其中荣誉编委18人,特聘编委17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6711篇、总被下载683422次、总被引35073次。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载文量为3267篇,被引量为17210次,下载量为88067次。

安徽医科大学编辑部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去医院来学校辅导员会给你打气的

1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月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2008、2011年版收录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9、2010、2011年RCCSE核心期刊排行榜A类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本刊以原始研究论文为主,反映我校在科研、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辟有专家笔谈、基础医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药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综述、讲座等。作者以本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和医务人员为主,外单位稿件必须是省级以上基金项目论文,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医院论文接收范围为:省级以上课题基金项目论文、在高水平实验室完成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信息量的论文、大样本且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临床回顾性论文。2 稿件要求资料真实可靠,内容充实,论点明确,推论严谨,设计合理,数据准确,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文通句顺,字迹端正;统计学检验方法应正确。论著和综述一般4 500~6 000字,技术与方法3 000~4 000字。修回稿的撤稿须提出申请,如该文主要内容在他刊发表,本刊将通知作者所在单位,按一稿两投处理,且两年内将不再接受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文章。3 本刊审稿采用盲审制,即在为审稿人保密的同时,隐去作者的单位姓名;稿件由相关专家审阅。来稿第1页须单独列出文题、作者、作者单位、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作者个人信息在正文中不必出现,以便盲审。来稿须附电子文档。4 简化汉字按1964年《简化汉字总表》规定,不要用繁体字。文题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基金资助课题、攻关或重点项目应在在首页下标注说明,并注明课题编号。来稿一律应附关键词(3~7个)和中国图书分类号。5 论著一律应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中非标准的符号及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用全称;省去“本文”、“作者”、“××年~××年”等用语,采用第3人称表述。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前3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或复姓音节易混淆者应加隔音符号“′”。中英文摘要内容应相对应,字数在200字左右,应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式摘要。结构式摘要分四部分:①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并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②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等。③结果:简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叙述要具体、准确。④结论:简要说明经验证、论证取得的正确观察及其理论价值。6 文内标题层次不宜过多,序号按1;;……的程序排列。标题一律左顶格。各级标题字数不宜过多,同级标题不应时有时无。论文按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次序结构撰写。7 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应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名称和代号。如μm、mm、km、mg、g、kg、ml、L、h、min、s、iv、ip、ig、sc、po、IU、mol、mol/L等。表示物质在人体的含量,统一用L(升)作分母,不得使用带词头的分母(如μl、ml、dl、mm3),更不宜使用不是计量单位的“%”来表示每百毫升(/dl);克分子浓度、克当量浓度应改为物质的量浓度(mol/L)。构成比一律用小数表示(如中性粒细胞占70%应为中性粒细胞占)。压力、压强、应力单位(如mmHg、cmH2O、atm、dyn/cm等)应换算成kPa;Ci应换算成GBq;rad应换算成Gy;Cal应换算成J。8 凡使用阿拉伯数字得体的地方,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尾数有3个以上零的整数和小数点后有3个“0”的纯小数,均可用“×10n”表示(n为正、负整数),但属于有效数字的“0”必须写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时,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数空1/4格。数字与外文字母间空1/4格。小数点后的有效数字位数应前后一致。9 具有单位的数值范围书写应正确,如 ml~ ml可写成 ml。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在最末一个数值后标明单位,如5、10、15、20、25 mol/L。数值偏差如25℃±1℃也可写成(25±1)℃,不宜写成25±1℃,3万~8万不能写成3~8万,50%~80%不能写成50~80%,3×105~8×105不能写成3~8×105。体积5 cm×8 cm×10 cm或5×8×10 (cm3)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10 图表应有自明性,可用文字叙述的则不必用图表,图、表不要相互重复。照片应清晰、对比度适宜,显微镜图应注明放大倍数和染色方法。表用三线式。图表在文中出现处应标明“此处插入图(表)”的方框。11 参考文献仅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最新文献(5年以内),非直接阅读过或内部刊物上的文献不宜引用。引用文献不要超过15条,按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末,并在引用处加注角码。文献人名均采用姓前名后(名缩写)的著录法。常用的期刊、专著著录格式如下:[期刊] [序号] 作者(不超过3人者全部著录,超过3人者取前3人,后加等或et al)篇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 [序号] 作者(著录同期刊)篇名[M]//专著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次(第1版可不标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12 本刊在收稿后立即给收稿通知并审稿,3个月内予以答复。查阅稿件务请注明稿件编号。作者寄回修改稿时必须认真填写修回稿封面,并将原稿和修稿单一并寄回。稿件一经刊出,赠送当期《学报》2份。不用稿回复作者退稿意见。投稿请寄编辑部,勿寄给个人。来稿及修回稿均请自留底稿,以便进一步修改和防止丢失。为适应科技信息交流网络化需要,本刊已通过因特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叶冬青,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安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社会兼职:中华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流行病学会常委,安徽省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世界感染杂志》名誉主编,《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新知》常务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与输血杂志》、《中国公共卫生》、《肿瘤防治杂志》编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医大基层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学习经历及晋升情况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8年晋升教授,1999年入选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专业及主要贡献: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等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基金、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和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安徽省财政厅资助等十余项。近十年在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被SCI收录1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10余本。获奖情况:1.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2005年)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与系列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4. 几种基因多态性及其环境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安徽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5. 影响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因素的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0年)6. 常见结缔组织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7. 献血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1998年)8. 2001年获得校优秀硕士生导师奖9. 2003年分别获得校级名师奖和校级优秀教师称号10. 2004年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称号11. 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12. 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 2012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

安徽医科大学编辑部人员

郭顺民 男,1954年7月生,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现任博瑞康体检中心院长。技术5级(正厅级),文职3级(大校)。曾任解放军第105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体检中心主任、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兼任安徽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安徽省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康复学会病毒性肝炎分会常务委员、《实用肝脏病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发表医学专业论文30余篇,综述5篇。参编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感染性腹泻病》第一、第二版的撰写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的撰写。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刘振毅, 男 ,1960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现任博瑞康体检中心主任。曾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内科临床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1994年在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进修一年。曾担任大内科主任、医疗科科长、体检中心主任等职,具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及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全国、省、市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9篇,参与完成4项临床课题。姚国器 男,农工民主党,现任博瑞康体检中心总检医师且是体检质量监控组成员。42年9月出生于安徽歙县,1967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专业。时值“文革”,分配于歙县金川公社卫生院,1973年调入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二甲)1974年6月—1975年6月在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一年。1987年7月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生。本人连续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数十年,对普内科、心血管内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内科主任、业务副院长。

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是解决目前医学和健康重大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医学逐步走向精准提高效果的必经之路。国外已经累积了几十年的经验,近年来我国也掀起了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热潮。以中英合作的CKB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代表的中国大型队列研究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如何契合我国的需要,进一步开展独特的队列研究,充分利用队列研究的成果,为我国卫生和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任务。 4月13日,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季节,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畔,值此广东医科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为了紧跟当前人群队列研究的学术前沿,提升我校在人群队列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由我校主办、科技处和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大数据时代人群队列研究:现状及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东莞校区行政报告厅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围绕大型人群队列建设的时代背景、必要性、建设现状、建设成果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议题与我校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和交流。 开幕式由学校丁元林副校长主持,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余学清教授和教育部国家督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李立明教授分别致辞。 余学清副书记、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欢迎各位知名专家学者、同仁朋友的到来,感谢各位专家对此次研讨会的鼎力支持。余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在精准医学和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复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构建反映国人多样性的国家级人群大型健康队列,将各组学、大数据科学、分子影像等新技术有机整合,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对于精细解析复杂疾病的病因结构,进而提供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早筛分类、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监测的整套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大型人群队列研究已经是流行病学领域乃至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旋律之一。本次大会群贤毕至,人才荟萃,相信定能开启新的视角、激荡起新的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广东医科大学人群队列研究的发展助力加油。 李立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广东医科大学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十九大以后健康中国的建设是每一位医药卫生从业者应担负起历史使命;大数据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并将推动广东医科大学的科研工作以及全国类似研究的进步。随后,李立明教授带来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主题讲座,从人群健康角度以及国家战略高度,介绍了大型队列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大规模队列研究的概况,指出队列研究在研究设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队列研究尤其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以及尚待发掘的弱效应因素的病因研究,特别阐述了超大型人群队列(MegaCohort)的产生、发展及特点,随后介绍了中国50万队列研究的进展情况,强调了大型队列研究的随访流程,而且还分享了中国50万队列研究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将中国50万队列研究项目下的成果《大型人群队列随访标准》和《大型人群队列调查问卷标准》两部著作赠与我校。 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分享了“东风-同济队列”研究,该队列基于职业人群,具有研究对象稳定,随访率高,良好的职业环境监测资料,医疗记录和医疗保险系统基础好以及集团公司大力支持等特点,潘教授详细介绍了“东风-同济队列”的设计、进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后期设想,特别阐述了队列研究中样本代表性问题的思考和判别方法。 中山大学凌文华教授做了“广东冠心病人群队列研究”的主题报告,阐述了营养膳食与心血管疾病,膳食模式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介绍了广东冠心病(CAD)队列的基本概况,CAD队列的相关标志物(体内)研究,如血糖与死亡风险、血清HDL-C与冠心病风险,分析了营养素、食物以及膳食模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为营养流行病学在队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依据。 余学清校长做了题为“肾脏病基因组学与队列研究”的主题报告,充分肯定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队列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其课题组建立肾脏病患者队列的情况,并分享了其基于队列进行研究的进展和所取得的结果。 新加坡大学刘建军教授做了“Genetic Variation inGenomic Medicine: from susceptibility to treatment”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特别是遗传生物标志在麻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临床诊断意义及应用,指出遗传生物标志在流行病学病因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倪进东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公共卫生学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公共卫生学院的部分教授、博士就相关研究领域作了主题汇报,共同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设计及科研发现。唐焕文教授汇报的题目是“PARP-1通路在氢醌诱导TK6细胞DNA损伤修复与转归中的作用”,倪进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Tfh细胞在乙肝疫苗弱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表观调控机制”,杨铮教授汇报的题目是“癌症患者报告结局研究”;黄志刚博士汇报了“胃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功能验证”,邹堂斌博士汇报了“虾青素经miR-29b/Bcl-2通路抑制LX-2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刘小山博士汇报了“有机磷阻燃剂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机制研究”,他们报告的内容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 中山大学余新炳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叶冬青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唐金陵教授和中山大学郝元涛教授应邀担任了本次研讨会学术报告的主持。 此外,北京大学任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毛琛教授以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王岚主任等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公共卫生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人才荟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广纳队列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广聚学术研究资源,广交学术人才,为我校即将开展的新生儿队列研究带来新思路,新途径。通过研讨会增进了与兄弟院校、同行专家学者的密切合作,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徐秀娟 图/廖莹 骆诗凌 张清青 梁蓉 陈桂兰 洪丹凤 王江瑶 王丽君  编/王丽君  审/蔡定彬)

叶冬青,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安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社会兼职:中华临床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学会委员,安徽省流行病学会常委,安徽省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世界感染杂志》名誉主编,《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新知》常务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与输血杂志》、《中国公共卫生》、《肿瘤防治杂志》编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安医大基层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学习经历及晋升情况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系,同年留校任教。1989年获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晋升讲师,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8年晋升教授,1999年入选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001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专业及主要贡献: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等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基金、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和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安徽省财政厅资助等十余项。近十年在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被SCI收录1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书籍10余本。获奖情况:1.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2005年)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研究 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与系列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4. 几种基因多态性及其环境交互作用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安徽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4年)5. 影响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因素的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0年)6. 常见结缔组织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3年)7. 献血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等奖(1998年)8. 2001年获得校优秀硕士生导师奖9. 2003年分别获得校级名师奖和校级优秀教师称号10. 2004年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称号11. 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12. 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 2012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

安徽医专学报地址

安医专新桥校区地址在:新桥国际产业园迎宾大道与寿州大道交口; 芙蓉路校区地址在:合肥市芙蓉路632号; 芜湖路校区地址在:合肥市芜湖路387号。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公办普通专科学校,创办于1955年,现有芜湖路、芙蓉路、新桥、第一临床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四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1600余人、本科生(联合培养)443人。

学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学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校也是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首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安徽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第二批校企合作示范学校和第三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学校以“优秀”等次分别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暨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地址:合肥市芜湖路387号(老区) 邮编: 230061合肥市芙蓉路632号(新区) 邮编:2306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