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浅析云杉繁育技术农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浅析云杉繁育技术农业论文范文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云杉在我国西南高山地区,面积广大、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而且又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作用显著,对调节气候,稳定流量,保障农业丰收,保护水利设施均具有重要的地位。1、圃地规划和选择:各营林单位设置1-2个中心苗圃,其任务培育1-2年生,圃地选在交通方便,地形开阔,海拔较低的阳坡,或半阳坡,含石量少,土层深在30厘米以上的壤土具有排灌条件的缓坡地为宜。土地应休床和轮作,轮作豆类后,云杉育苗I级苗比率、苗高、基径、根深、根幅等均有明显的增大干物质重也大50%以上。2、整地作床:整地一般应进行三次,一次在上年土壤结冻前,一次在次春解冻后,及土壤消毒再整一次。整地深度25-30厘米,必须做到“细、深、平、实”。全层碎土,不留暗硬,不乱土层,播前镇压,有利保墒。这样落种深浅一致。“苗脚”均匀,苗齐苗壮。缓坡地顺山筑床,有利排水。为了便于管理,苗床宽度-米,长度10米左右。苗床高度,干旱地区作平床,少雨地区作矮床,床高8-10厘米,多雨地区作高床,床高15-20厘米。整地作床时要重施肥。每亩施有机肥2500公斤。增施磷肥,土壤肥料均应消毒,用六六粉每亩4-7公斤或五氯硝基苯每亩3-公斤。3、种子处理和播种:云杉种子处理程序是:风选(去翅) 水选(去石块杂杂)温水浸泡(4小时去浮种) 冷水浸泡(20小时) 摊开凉干 消毒待播。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要掌握浸水时间。据试验,浸水3小时,种子吸水率为,6小时为,9小时为,24小时可达100%。如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充分吸水下沉后再选种则良莠不分,故浸种时间以4-6小时为宜。浸后选种、消毒、催芽,能提高发芽率(16-23%)和苗木质量。云杉种子发芽的有效温度为8℃,气温在8℃以上可播种。多年物候证明,山樱桃桃花盛开时,正是云杉播种时间。播种迟了,则越冬困难。撒播每亩播种15公斤。播种后,覆土用30厘米深的心土拌以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腐殖质土,过筛消毒。覆土厚度以厘米为宜,覆土超过1厘米或浅到厘米,会减少发芽率20-30%。4、苗木管理: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确定管理措施:出苗期:云杉播种后20-40天,及时除草。注意控制苗床流水作业发,在雨天用塑料布覆盖床面。连续晴天注意灌溉,还需搭荫棚,其透光度25-50%较好。雨水多时卷帘亮苗。至湿度大、云雾多的地方,可实行全光育苗。扎根期:开始出现侧根,苗茎由红变绿,要继续重视防治病虫害与水分管理。开始施肥,以混合肥为主,有机肥同化肥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浓度要低,半月一次。木质化期:苗茎逐渐变为棕色,并出现纵向皱纹。加强施肥,以磷肥为主。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浓度1-2%,每亩用量3-5公斤。期末重施钾肥,加速木质化。封顶期:地上部分生长停止,顶芽形成。干物质大量积累。有早霜危害地区及时搭霜棚。重霜地区用硼酸钠喷射苗木,浓度-,7天一次。休眠期:苗木生长基本停止。搭好霜棚,霜冻严重地区要注意密盖。越冬期内要注意观察床面干湿情况,注意防止冻拔,春旱时注意灌水。要适时间苗,苗木过密,则壮苗率、干物质重量明显下降。实践证明,云杉1年生原床苗,每年不超过60万株为宜。2年生苗各生育期管理措施:苗木萌幼期应早施氮肥,促进苗木萌幼生长。有机肥5%加化肥-1%,每亩用量500公斤,保留霜棚,防止晚霜危害。出叶期:叶芽开展至完全出叶时,应撤除霜棚。但有晚霜危害,特别干旱的地区,仍需覆盖荫棚。施肥以氮为主,辅以磷肥。浓度逐渐加大,10天一次。抽梢期:总醣总氮含量急剧降低,生长迅速。以速效肥为主,还可根外追肥。木质化期:总醣总氮含量增加,干物质增加,茎干由绿变黄。木质化初期勤施氮肥。后期只施磷,钾肥,加速木质化。封顶期:顶芽形成,总醣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干物质大量积累占总量的31%,应停止施肥,冻拔严重地区,最后一次除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杂草,以利苗木越冬。休眠期:生长活动停止。在霜冻严重、春季干旱的地区注意床面覆盖灌水。3年生以上苗木管理措施与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原床苗应间苗,每亩保留20万株左右。移床苗每亩以15-20万株为宜。荫棚可以揭去。但在气候干冷、霜冻严重、霜期又长的地区仍须保留,直至出圃前一年春开始揭棚,增强苗木出圃上山的适应能力。云杉苗的培育年限,因地区而异。在四川高山峡谷区,以3-4年生较好。高原丘陵区需5-6年。苗木须是生长健壮,茎粗叶茂,叶色正常,顶芽饱满,冠幅均匀,细根较多,无病早侵染的苗木

云杉树姿美观、生长快、抗污染能力强、性较耐阴,是营造用材林和四旁绿化的优良树种,那么云杉怎么 种植 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云杉的 方法 ,希望对您有用。种植云杉的方法 1 圃地规划和选择、整地施肥、作床 圃地选址 土壤是育苗生产的基础,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土地的选择,最好是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沙质土壤或轻黏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在50cm以上,黑土层厚度在20cm以上,最好选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域。土地应休闲和轮作,轮作豆类后,云杉育苗I级苗比率、苗高、基径、根深、根幅等均有明显的增大,干物质重也大于50%。切忌在盐碱地、涝洼塘、黄土岗、草炭地和砂石地培育云杉苗。 整地施肥 云杉幼苗阶段,根多纤细微弱,扎根扩展能力极差,没有颗粒细小、土质疏松的土壤条件则苗根伸展下扎困难,所以必须精耕细整,为下步生产打好基础。整地一般应进行3次,一次在上年土壤结冻前,一次在次春解冻后,及土壤消毒时再整一次。整地深度为25~30cm,必须做到“细、深、平、实”,全层碎土、不留暗硬、不乱土层,播前镇压,以利保墒,这样可达到落种深浅一致、苗脚均匀、苗齐苗壮。 在整地过程中要翻耙、捞平、清理剩余物,在整地的同时要施好肥,最好是农家肥,每667㎡施有机肥(用人粪拌腐熟的草炭土及少量锯末,再用一些畜粪堆肥)2500kg,增施磷肥。土壤肥料均应消毒,每667㎡用六六粉4~7kg或五氯硝基苯3~。 作床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作床的高低,低洼地的床要做得高些,原来地势高一些的就要作低一点,因地制宜。一般的床面宽~、长10~20m,步道宽20~30cm,床面要细致平整。干旱地区作平床,少雨地区作矮床,床高8~10cm,多雨地区作高床,床高15~20c。播种前7d要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对床面进行消毒。 2 云杉的种子处理 云杉的种子处理程序是:风选(去翅) ——水选(去石块杂杂)——温水浸泡(4h去浮种) ——冷水浸泡(20h) ——摊开晾干——消毒待播。 在种子处理过程中,要掌握浸水时间。据试验,浸水3h,种子吸水率为,6h为,9h为,24h可达100%。如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充分吸水下沉后再选种则良莠不分,故浸种时间以4~6h为宜,浸后进行选种、消毒、催芽,能提高发芽率(16%~23%)和苗木质量。云杉种子发芽的有效温度为8℃,气温在8℃以上即可播种。根据凌源地区多年物候证明,山樱桃花盛开时,正是云杉播种时间,播种迟了,则越冬困难。云杉种子催芽的目的是促使种子内含物转化,以提早萌发、增强发芽势、缩短出苗时间,从而增强抗寒力和延长生育期,达到出苗快、齐、匀、全的目的。 目前种子催芽方法有4种:①混沙催芽;②水浸催芽;③低温积层催芽;④雪藏催芽。为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可采用雪藏催芽。具体方法是:在土壤结冻前,选择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坑,坑深、宽各50cm左右,长度随种子的数量而定。先将坑底铺上草帘子或席子,铺1层10cm左右厚的碎冰,然后将种子与雪按1∶3的比例混拌均匀(也可用种子、沙子、雪按1∶2∶3混拌)放入坑内,上面培成雪丘,并用草帘或覆土铺盖。春季逐渐撤除积雪,但仍盖草帘,待播种前1周撤除覆盖,每天中午倒翻2~3次,以使冰雪融化,同时注意查看种子,如催芽良好,可控制低温直到播种时取出;如催芽不均匀或没催好,则再日晒或室内加温1~3d即可。如果种子量小,可采用铁桶、大缸或其他容器,但应把容器放到冷房子里,以防日晒,其混雪比例同上。 3 云杉播种 (1)播种时,首先应注意土壤水分是否适宜。如过干,则应在播种前灌溉,保证底墒充足,掌握适时早播,保证早播早出苗、抗害力强、生育期长、木质化好。在幼苗出土期遇到晚霜,则要时刻掌握天气变化情况,作好防冻工作,可用柴草掺锯末点烟防止晚霜。 (2)播种后要立即覆土,以免土壤和种子干燥而影响发芽。覆土厚度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覆土厚度以种子直径的2~3倍为宜。覆土的厚度要均匀一致,不然会使苗出不齐,进而直接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播种后,覆土用30cm深的心土拌以1/3~1/2的腐殖质土,过筛消毒。覆土厚度以~为宜,覆土超过1cm或浅到就会减少发芽率20%~30%。覆土的材料可用一定比例的草炭土、腐熟的粪、锯末细致混在一起,这些材料不但吸水好还具有一定的肥力,覆土后要及时镇压。由于苗木自然死亡率较高,适当密播、撒播,每667㎡播种量为13~15kg,拌沙覆土~,盖草或薄膜。 (3)及时覆盖。覆盖的目的是保持土壤湿润和调节地表温度,以防止表土板结和杂草滋生,对小粒种子的覆盖更为重要。一般采用松针做覆盖物,可达到无菌、省工、省时和大大降低苗木成本的目的,效果非常好。播种后7~15d,幼苗出土,幼苗对干燥的抵抗力弱,耐阴湿,应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幼苗对阳光的抵抗力弱,应架设荫棚,以避免日灼。 4 云杉苗木的抚育管理 出苗期 幼苗出土到脱壳前要防止雀害,可用专人驱鸟或扎一些草人惊吓,或设一些风动的响声。云杉播种后20~40d及时除草。注意控制苗床温湿度,在雨天用塑料布覆盖床面;连续晴天则要注意灌溉,还需搭荫棚,其透光度为25%~50%较好; 雨水 多时卷帘晾苗,至湿度大、云雾多的地方,可实行全光育苗。云杉苗生长缓慢,1年生的苗高仅2~4cm,每天要浇水2~4次,要量少次多为好,雨季减少浇水或停止灌溉。除草用化学药剂可参照落叶松的管理,但药量必须低于落叶松。间苗时,一般2年生苗平均每平方米留苗600~800株,3年生留苗400~600株。 扎根期 此期间开始出现侧根且苗茎由红变绿,要继续重视防治病虫害与水分管理。开始施肥时以混合肥为主,有机肥和化肥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使用浓度要低,毎半月施1次。 木质化期 进入木化期后,苗茎逐渐变为棕色,并出现纵向皱纹。此时应加强施肥,以磷肥为主,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浓度为1%~2%,每667㎡用量3~5kg。期末重施钾肥,以加速木质化。 封顶期 进入封顶期后,地上部分生长停止,顶芽形成,干物质大量积累,有早霜危害的地区应及时搭霜棚,重霜地区用硼酸钠喷射苗木,浓度为~,毎7天喷1次。 休眠期 此期间苗木生长基本停止,要搭好霜棚防止霜害,霜冻严重地区要注意密盖。越冬期内要注意观察床面干湿情况,注意防止冻拔,春旱时要注意灌水。适时间苗,苗木过密则壮苗率、干物质重量明显下降。实践证明,云杉1年生原床苗以每年不超过60万株为宜。2年生苗的各生育期管理 措施 :苗木萌幼期应早施氮肥,以促进苗木萌幼生长,有机肥5%加化肥~1%,每667㎡用500kg,保留霜棚,防止晚霜为害。 出叶期 叶芽开展至完全出叶应撤除霜棚,但有晚霜为害的地区,特别干旱的地区,仍需覆盖荫棚。施肥以氮为主,辅以磷肥,浓度应逐渐加大,10d施1次。 抽梢期 总糖、总氮含量急剧降低,生长迅速。以速效肥为主,还可根外追肥。 木质化期 总糖、总氮含量增加,干物质增加,茎干由绿变黄。木质化初期应勤施氮肥,后期只施磷、钾肥,以加速木质化。 封顶期 顶芽形成,总糖、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干物质大量积累占总量的31%,应停止施肥。冻拔严重地区,最后一次除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杂草,以利苗木越冬。 休眠期 苗木生长活动停止。在霜冻严重、春季干旱的地区注意床面覆盖灌水。3年生以上苗木管理措施与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原床苗应间苗,每667㎡保留20万株左右;移床苗每667㎡以15~20万株为宜。荫棚可以揭去,但在气候干冷、霜冻严重、霜期又长的地区仍须保留,直至出圃前一年春开始揭棚,以增强苗木出圃上山的适应能力。防寒是减少幼苗越冬损失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培土进行,培土厚度应超过苗高4~5cm,撤土的时间是在春季旱风之后,过早会发生生理干旱。 云杉苗的培育年限因地区而异。在凌源地区,以3~4年生较好;高原丘陵区需5~6年。须是生长健壮、茎粗叶茂、叶色正常、顶芽饱满、冠幅均匀、细根较多、无病早侵染的苗木。 5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的发生蔓延与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做好预防工作,这里包括选择育苗土地、加强管理、适时早播,做好整地、喷灌、除草、环境卫生等工作,同时还要及时进行药剂预防。 种植云杉的技巧 水杉一般采用播种育苗或扦插育苗,在1~5年生实生苗上剪取1年生充实枝条作插穗最好,成活率最高。硬枝扦插在2~3月进行,落叶后剪取,捆扎、沙藏越冬,翌年春季插入苗床,喷雾保湿,30~40天生根。嫩枝扦插在5~6月进行,选取半木质化枝条,长12~15厘米,插后20~25天生根。 水杉种粒细小,忌旱怕涝,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为圃地。播种期以土温在12度以上为宜,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种子萌发及幼苗阶段要注意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适当遮荫。 种苗移植,小苗要多带宿土,大苗要带土球。栽植前要施足基肥,栽后水要浇透。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后2年,在春季萌芽前施肥1次,初夏和秋季各施肥1次。苗期适当修剪,并以细竹扶直。 30年生植株才能结实,40~60年生植株进入结实盛期。以3月春播为宜,发芽适温为12~20℃,播后10~15天发芽,发芽率为8%~10%。当年苗高可达40厘米以上。 松天牛:为害多种松类植物。幼虫蛀食木质部,成虫咬食叶片,造成植株枯死,还传播松林线虫病,造成线虫萎蔫病的大发生,大量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①在成虫羽化1周内,羽化盛期1周内,羽化后期,三段时间内各喷施1次50%杀螟松200倍液。喷药要周到全面,不留空白。 ②幼虫孵化时,喷施25%国科3号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 ③幼虫蛀入枝干后,应用磷化锌毒扦插入孔中,杀死幼虫。 松毒蛾:又名松茸毒蛾,为害多种松类植物。幼虫食叶,从叶片中部取食,造成叶片断裂,严重时,把叶片食光。 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成虫。幼虫孵化盛期,喷施3号灭幼尿2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 袋蛾:防治方法:由于袋束明显,可用人工捕捉,采用药剂防治应在初龄期进行,使用敌百虫800倍液或敌敌畏1000倍液喷洒,喷洒时必须把袋束喷湿。 蚜虫:防治方法:可用人工捕捉,蕴含物防治可用乐果1000倍液喷洒。 介壳虫:防治方法:将植株移到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并用人工将其刷除扑灭。药物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600倍液(当气温高于300C时禁用)或1605剂600倍液喷洒。 根腐病:植株没有精神,针叶发黄或针叶突然变为蓝绿,针叶变长,不久针叶细软向四周倾倒,呈灰黑色,有的叶束基部出现少量共同色,以后开始脱针落叶。 防治方法:首先进行控水处理,加速盆土干燥,同时进行通风调养,有必要时进行换盆重植。 叶枯病:植株开始时针叶尖端和中部发生一段一段裉色黄斑,以后黄斑颜色转深,并在深褐色斑上长出许多黑色霉点,在气温250C左右,多雨,阴湿天气易发。 防治方法:发病期部喷施波尔多液(即用500g硫酸铜及500g石灰加50kg水配制而成)。 茎枯病防治方法:用65%代森锌可湿粉剂600倍液喷酒。 赤枯病:发病时局部针叶出现黄斑,色由浅变深并不断扩大,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每年春季3~4月份需连续喷10%硫酸亚铁1~2次。结合翻盆换土,用福尔马林消毒容器和盆土。发现赤枯病要及时清除病叶,连续喷500~10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 紫纹羽病系病菌危害,主要危害根部,出现紫黑色羽状物,最后植株枯萎死亡。以上病害如不及早防治,将有毁灭性的危害。 防治方法:1.对地上部表现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并刮除病部和涂药.挖开根区土壤寻找患病部位:对于主要为害细、支根的紫纹羽病要根据地上部的表现,先从重病侧挖起,再详细追寻发病部位。 2.找到患病部位后,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局部皮层腐烂者,用小刀彻底刮除病斑,刮下的病皮要集中处理,不要随便抛掷;也可用喷灯灼烧病部,彻底杀死病菌。整条根腐烂者,要从基部锯除,并向下追寻,直至将病根挖净。大部分根系都已发病者,要彻底清除病根,同时注意保护无病根,不要轻易损伤。清理患病部位后,要在伤口处涂抹杀菌剂,防止复发;对于较大的伤口,要糊泥或包塑料布加以保护;对于严重发病的树穴,要灌药杀菌或另换无病新土。所用药剂有50%代森铵水剂100~150倍液。此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度石硫合剂、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100倍毒土等也可用。对病株周围土壤,用70%五氯硝基苯粉每株公斤,配制成1:50~1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对病重树尽早挖除,搜集病残根烧毁。3.对于轻病树,只要彻底刮除患部并涂药保护,一般不需要特殊管理即可恢复。 云杉八齿小蠹:筑坑于松树韧皮部与边材之间,坑道为复纵坑,还可直接侵害健康木,常与 其它 小蠹一起发生导致树木成片枯死。 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营造混交林,结合抚育采伐,增强树势;注意林区卫生,清除虫害木和风折木;在卫生条件良好的前提下,于4月中旬伐取小径木,设置饵木诱杀,然后同统一进行剥皮处理。 (2)保护步行虫、寄生蜂、啄木鸟等天敌。 (3)药剂防治。5月底至7月初,成虫飞翔入侵盛期,用敌杀死药膏200倍液或30%氯氰菊酯毒膏500倍液喷洒活立木枝干,防治成虫。 云杉的栽培技术 播种育苗:在播种前5天将种子倒入25~30℃的温水中浸泡24h,然后捞出置于木箱内,每天用30℃的温水喷洒5次,保温保湿,有80%以上的种子裂口时播种。选有排灌条件的壤土和沙壤土,深翻做床,于5月中旬播种,在播种前3天将苗床灌足底水。将床面耙平,在床面上按10X500px的幅距和播幅,均匀撒种,播后再覆盖~25px的混合锯末土,镇压。出苗后,适时适量洒水,保持苗床湿润且无杂草。 云杉栽植要带土球。按50×50×750px或40×40×750px规格,穴状整地。在杂灌木繁茂或过于裸露的地方,采用2~5株丛植,可提高保存率。栽植时在穴内填埋750px厚的栽植土,摆好苗木位置,再填埋1/3的移植土,将土穴填满后踏实。栽后灌足定根水,一周后再灌一次定根水。再搭上保护架、固定苗木。

杉木良种繁育研究论文

树木育种学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38年,叶培忠在四川农业改进所峨嵋山林业试验场率先在中国进行树木人工有性杂交育种试验工作。在中华民国时期,我国虽有少数林学家、园艺学家、植物学家做过一些树木育种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无人作过系统的研究,各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的必修课程中,也没有单独开设这门学科。叶培忠从华中农学院到南京林学院后,专心致力于树木育种的研究工作,查阅外国有关文献,收集整理自己和国内其他学者在树木育种方面的研究资料,废寝忘食地编写树木育种学讲义。这部讲义集以往树木育种研究之大成,开后世树木育种研究之先声。1956年,他率先在南京林学院开始讲授树木育种学。1960年他主编的《树木育种学》(教学参考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树木育种方面第一本系统、完整的教材。叶培忠除为本科生讲授树木育种课程外,还担负培养树木育种研究生和进修生的任务。他亲自培养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有好几十人。树木育种专家陈岳武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中国杨树杂交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始于1946—1947年。叶培忠是这项工作的开创者。40年代,他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时,首次利用当地河北杨与山杨、毛白杨、响叶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了优于亲本的杂交苗木。尽管当时试验规模小,但积累了宝贵的试验资料,为中国以后开展杨树杂交试验开辟了道路。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职工为纪念叶培忠在天水的功绩,把他培育的杨树新品种中的一个,起名为“叶氏白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各地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基本上是在叶培忠4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进行了400个杂交组合,既有种内、种间杂交,也有派间、属间和复式杂交,其中生长表现优良的杂交组合,包括叶培忠亲自培育的银毛杨、小意杨、赛山杨等约有40个。这些杨树杂交品种已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繁殖。50年代末,他在南京林学院树木园内建立了杨树引种区,引种国内外杨树200多个无性系,成为国内杨树育种研究试验基地之一。1972年,以梁昌武、吴中伦为首的中国林业代表团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第七届林业会议后,考察了意大利林业,带回一批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插穗。吴中伦将这些插穗送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学院、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4个单位分别引种试验。南京林学院引种的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有I—63杨、I—69杨、I—72杨、I-214杨等4个品系61根插穗。由于插穗经旅途耽搁,已开始变色发黑,处于垂死状态。叶培忠在接到这些插穗后,立即组织树木育种教研室部分教师进行抢救。他们把插穗扦插在校内苗圃地里,经过科学培植和精心管理,这些垂死的插穗竟奇迹般地被培育成苗,当年成苗49株,株高二三米。以后他们又用这些苗木进行无性繁殖,到1974年年底共培育大苗1000株,引种试验成功。叶培忠及其助手并没有将引种研究停留在校园里,而是把这些优良无性系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参照这些优良无性系原产地(美国南部)的气候生态条件,他们选定江苏北部平原地区进行小片试种,效果显著,二三年生胸径可达20多厘米。此项成果于1979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末,这4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已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广为栽植。据不完全统计,栽植面积达520万亩以上,年净收益超过5亿元。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引种栽培的成功,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打破了南方不能大面积栽培杨树的传统观点,丰富了林木引种的理论。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叶培忠十分重视杉木的遗传改良工作,从60年代初期开始就指导陈岳武进行研究。为了改良杉木品种,他们深入闽、赣、湘、川、黔等省各个杉木林区,调查杉木生物学特性,选择杉木优良类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杉木自然类型的划分、优树选择方法、早期选择、遗传型与环境互作,以及遗传稳定性、种子生活力的变异、种子园遗传增益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系统的育种试验。运用选择、引种、杂交授粉等技术,培育了一些杉木优良新品系。1966年,他们在福建省洋口林场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杉木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用第一代种子园的子代造林,其产材量比一般商品种子增产15—20%。此项成果对中国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以后又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的农林科技推广奖。此外,叶培忠在长期研究杉木遗传改良工作中,于70年代初发现杉木花粉在一般贮存条件下,能保持生活力达17年之久。由于杉木花粉能长期保存生活力,可以向外地寄送,因此,能简便地引用外地花粉进行杉木杂交育种,对今后杉木引种繁育具有重要意义。叶培忠不仅在杨树和杉木的育种、引种研究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而且对马褂木、楸树、松树、墨西哥落羽松等树种的育种试验,也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例如,他将马褂木用中国马褂木与北美鹅掌楸进行正反人工杂交授粉,得到的杂种马褂木生长势优于亲本,株高和根颈生长比亲本马褂木分别增长42%和137%。杂种抗性较强,秋季落叶时间比亲本晚。楸树具有自花不孕性,年年开花,极少结实,大量繁殖造林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叶培忠用滇楸与楸树、滇楸与灰楸、灰楸与滇楸等3个杂交组合进行异花授粉,获得杂交种子1000多粒,这一成果解决了以往楸树不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问题,为推广这个优良树种创造了条件。他用13种松树先后选配了近30个杂交组合,选育出3个优良组合,即黑松与长叶松、黑松与云南松、黑松与混合花粉(湿地松十火炬松十云南松)。这3个杂交组合的第一代杂种长势都强于母本黑松自由授粉后代,株高生长分别超过母本55%、35%、69%,根颈生长分别超过母本44%、20%、34%。1963年3月20日, 叶培忠用中国柳杉作父本,墨西哥落羽杉作母本进行属间杂交试验,后来奇迹般地得到了3个球果,经播种培育出12株杂交墨杉小苗。经过多年不断扦插扩繁,到1972年,南京林学院林场共培育出6000多株性能大大优于亲本的杂交墨杉幼苗。他将杂交墨杉幼苗分送给了上海、武汉等地很多林业生产部门试种。1978年叶培忠故世,该品种曾一度不为人们瞩目。多年后,该树种的速生、抗台风、抗盐碱、耐水湿、落叶期短、可净化空气等优良性状被上海林业总站总工程师叶增基和站长沈烈英等人发现并努力加以抢救、扦插和扩繁。他们培育的种苗在上海浦东川沙林场营造了一片近2000株的杂交墨杉种群。2003年8月,叶增基、徐炳声等人在美国的SIDA杂志发表论文,向世界介绍了这一新树种。根据植物国际命名法则,他们将杂交墨杉正式命名为“培忠杉”(xTaxodiomeria peizhongii),商品名为“东方杉”。2004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授予“东方杉”植物新品种权,上海市林业总站和南京林业大学是品种权人。2007年,美国联邦专利局邀请世界上同行专家审核,认可东方杉的国家知识产权属于中国,并颁发了证书,获得美国植物专利(美国专利号:United States Patent PP17767),这是我国木本植物新品种首次在国外获得专利,这一杂交新品种得到了国内外一致认可。 水土保持在我国作为生产实践自古有之,而作为专门学科研究,则始于40年代。1943年春,叶培忠参加了以美国人W.C.罗德民(Lowdermilk)博士为首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担任保土植物的考察任务。在4个月的考察期间,他采集植物标本2000多号,其中以西北的禾本科与豆科植物标本最多,较为齐全;采集抗寒耐旱的保土植物种子,计禾本科54种、豆科木本类14种、灌木类10种、其他17种。这些植物标本与种子,为开展西北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工作结束后,他被留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在当时人手少、设备差的条件下,他同傅焕光(实验区主任)、任承统、蒋德麒等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艰苦创业。实验区的具体科研工作大多由叶培忠负责指导和处理。他经常顶烈日、冒严寒,奔波于实验区各个试验场圃之间。1945年6月,傅焕光赴美考察,由他接任实验区主任,从此他的工作更加繁重忙碌。叶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5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水土保持试验,诸如河北省苗圃牧草原种场的建设与育种、选种试验;保土植物试验;特用经济植物的引种与繁殖试验;荒山沟壑造林试验等。这些试验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譬如,他创建的河北苗圃牧草原种场,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牧草试验基地,场内引种的品种300个左右,其中被选出推广的优良品种有草木樨、狼尾草、野牛草、苏丹草、二叶草、葛藤等。草木樨是他1946年引进美国品种培育的,已在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西北的“宝贝草”。狼尾草是全国有名的优良牧草,在西北地区已广为种植,被誉称“叶氏狼尾草”。他培育的野牛草,1959年从天水引种到北京,大量繁殖于“十大建筑”周围,成为北京草坪的主要草种之一。1945年由叶培忠鉴定的产于天水县李子园的天水葛藤,经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种植,较西南引种之葛藤耐寒抗旱;1948年寄往美国贝尔茨维尔(Beltsville)试种,能在-10°C低温下安全越冬,被美国作为推广之良种。此外,在荒山沟壑造林试验中,他还通过20多个树种试验效果的比较,发现刺槐作荒山沟壑造林树种,效果显著。刺槐被誉为天水三大宝之一,不仅在甘肃省广为种植,而且在全国推广。

关于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日期:2004-10-20]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为进一步搞好我省的林木种苗建设,推动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组织力量对全省的林木种苗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意见,现分述如下:一、我省林木种苗建设基本情况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不断加大种苗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建立了一批林果良种繁育基地 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七十年代以来,我省采取自筹和部省联营等多种形式,先后建设了油松、落叶松、毛白杨、刺槐、板栗和金丝小枣等良种基地10处,共亩。其中优树采穗圃亩、母树林亩、种子园亩,年产种子园种子600公斤以上。其中:油松良种基地三处,面积5297亩。其中,优树收集圃(兼采穗圃)55亩,收集优树资源662个。种子园亩,母树林亩,对比试验林亩。通过子代测定评选出21个优良无性系,年产油松种子园种子100公斤以上;落叶松良种基地一处,面积亩。其中,优树资源收集圃亩,收集800个无性系(家系)。种子园亩,母树林亩,&127;试验林651亩。通过子代测定评选出40个优良家系和37个优良无性系,年产落叶松种子园种子500公斤以上;毛白杨良繁基地两处,面积844亩。其中,收集圃50亩,收集毛白杨优良无性系265个。采穗圃50亩,繁殖圃694亩,测定林250亩。已选育出毛白杨优良无性系14个,杂交培育出三倍体毛白杨7个系号。年产良种苗木100万株,种条、接穗等300万根以上;白榆良繁基地一处,面积200亩。其中,收集圃30亩,收集优良无性系131个。测定林150亩。已选育出白榆优良无性系9个,并育出抗虫榆1个;刺槐良繁基地一处,总面积300亩。其中,收集圃50亩,收集271个无性系。采穗圃50亩,&127;种子园100亩,测定林100亩。选育出25个优良无性系;板栗良繁基地一处,总面积750亩。其中,收集圃50亩,收集板栗品种(优系)136个。良种示范园150亩,繁殖圃100亩,试验林450亩。已选育出6个优良品种。可年产良种接穗15万根,良种苗木10万株;金丝小枣良繁基地一处,总面积600亩。其中,收集圃30亩,收集枣树品种203个。采穗圃亩,示范园50亩,良繁圃90亩,决选圃100亩。已初选出30个优良品种,可年产良种接穗300-400万条,良种苗木10万株。这些基地的建立,为选育、引进、繁育和推广林果良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育苗和国有苗圃生产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木种苗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迄今为止,全省已有国有苗圃366个(包括林场下属苗圃120个,非林业系统的某84个),集体苗圃4238个,个体苗圃24362个。全省每年育苗面积保持在25-27万亩,其中新育苗16-18万亩。全省年生产苗量8亿株,其中良种苗木亿株,基本上能够满足全省造林绿化的需要;在国有苗圃中,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所属国有苗圃162个(包括省厅直属苗圃1个,市属苗圃5个,县(市、区)属苗圃156个),总面积万亩,其中可育苗面积万亩,年产各种苗木亿株。随着林木种苗事业的发展,在国有苗圃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威县苗圃坚持以育苗为主,积极开展良种繁育,依靠科技进步,创造了一流业绩,为当地经济和林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赞皇县苗圃通过苦干实干闯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赞皇大枣和优系核桃繁育为突破口,以服务太行山绿化为重点的科技兴圃新路子。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个体育苗户迅速增加,育苗面积不断扩大。(三) 种苗行业管理趋于完善一是建立了行政执法队伍。全省共有67人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各级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其中:省站7人,市级站21人,县级站39人。二是种苗法规建设有了新进展。《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办法》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三是建立了种苗质检机构。为加强种苗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经省编委批准,1998年11月成立了《河北省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于同年12月,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并已行使监督检验职能。四是成立了良种审定委员会。1991年12月成立了河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制文秘杂烩网

一、种苗生产基地形成规模。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逐年扩大,我县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都水资源治理工程,任务量大,种苗需求量大,给种苗生产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全县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上,继续巩固发展国有苗圃育苗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社会育苗,初步形成了以国有苗圃为主体,社会育苗为补充的苗木生产体系。目前全县育苗基在面积发展到4000亩,其中:国有育苗面积达到1800亩,社会育苗发展到2200亩。2005年新育苗面积达到1800亩,年产苗量达到2100万株,基本满足了全县工程用苗,为造林绿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科技兴种,加大种苗科技含量。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是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近年来,我们在种苗生产过程中,加大了种苗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地膜覆盖育苗,营养钵育苗,ABT生根粉,根宝等育苗技术,同时还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先后从中国林科院、辽宁杨树所引进辽育1号、2号、3号、抗虫榆等十多个新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示范工作,逐步培育出适宜当地的良种壮苗,为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技术服务工作。在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同时,2005年国有苗圃又与中国林科院联合开展种苗科研攻关项目,重点研究课题为难生根优良树种的繁育。 三、依法治种,种苗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初步形成了依法开展种苗生产、经营的良好氛围。一是实行种苗生产“一签两证”制度,严把种苗质量关,严禁不合格苗木到重点工程,从根本上保障了林业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二是实行种苗供应招投标制,禁止使用“人情苗”、“关系苗”,将合格苗、优质苗用在工程上,保证了工程造林的质量。三是实行种苗价格听证制,坚决制止垄断种苗市场、哄抬种苗价格的行为。通过听取各方意见,确定合理的苗木价格,有效地维护了用苗单位的利益,保障了苗木生产者和合法权益。 四、夯实基础,全力实施种苗工程项目。2000年以来,我县先后实施种苗工程项目四项,涉及三家育苗生产单位,工程总投资438万元,其中国债323万元,地方配套115万元,按照省厅制定的《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和“慎用钱、质为优”的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认真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确保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安全运行和工程建设质量。2005年上述工程都已全部完工,并通过了检查验收。 五、深化国有苗圃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国有苗圃是林木种苗行业的骨干力量,对促进全县林业种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2年,我们对两国有苗圃进行了内部整合,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了整合资源,合作发展,统一规划,分组管理的体制。规模的扩大,规划的合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国有苗圃的快速发展。苗圃内部组建了“四组一队”,即育苗一组、育苗二组、科研组、营销组、绿化队。内部实行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国有一苗圃,以地理位置的优势,重点以引种、试验、示范新品种和园林绿化树种为主,成为北方林木良种的展示窗口;国有二苗圃,以土地面积大的优势,作为商品苗木的主要产区。同时以国有苗圃技术、信息、市场的优势,与分散的育苗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探索了“苗圃+农户”的联合发展路子,实行了集团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带动了社会发展育苗的积极性。另外,近年来我们在抓好种苗生产供应的同时,拓宽苗圃服务领域,重点在种苗市场营销、营林绿化施工上做了一定的工作,这无疑给苗圃的发展又增添了活力和后劲。一是在种苗市场营销方面,随着种苗基地规模的扩大,加之与河北、河南、内蒙、陕西几家大的种苗基地的经济合作,借助我们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正是东西部的一个结合部,我们围绕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大工程、大苗木、大市场”的形势,组建了北方林木种苗科技市场,建立了一支营销队伍,有效地解决了地区性种苗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二是营林绿化施工方面,随着近年来造林绿化任务大,时间紧的特点,作为林业部门的一个服务单位,技术力量雄厚,苗木品种全,施工设施齐备,2003年组建了一支百人造林专业队,投身到全县的林业生态建设中去,在营林绿化施工中,本着“诚信服务,质量第一”的准则,施工质量达到业主满意为止,在社会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2006年林木种苗工作计划:面对目前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形势,2006年我县林木种苗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绿色应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行业管理,优化生产结构,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努力推进全县林木种苗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别人写的仅供参考哦!!

云杉育种研究进展相关论文

1DaveWenny,YongLiu,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养基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刘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许永林.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刘勇,朱学存.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化学修根效果与根生长潜力测定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3(2):刘勇.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1,4(3):刘勇,龚怀勋.硫化铜对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增刊2)刘勇.从多功能林业的兴起看我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社科版.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丛日春,赵朝中,许广武,李志丹,孙庆杰,孙玉祥,李宝君.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丛日春,张建国,孙庆杰,李宝君,孙玉祥,赵朝中,李志丹,许广武,许辉,邢恩铎.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静.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十大关键技术-西林吉林业局大棚育苗技术经验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李志丹,刘晓娟.兴安落叶松塑料大棚育苗截根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北京林业大报,1990,12(增刊2):田淑静,彭祚登,刘勇,张建国,宋廷茂,李树生,孙庆杰,李志丹,孙玉祥,徐桂林.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出圃苗龄型与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彭祚等,宋廷茂,刘勇.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日期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刘勇.容器移植苗-----一种新的苗木类型.北京林业科技,1990,1:刘勇.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系研究生教学概况.中国林业教育,1990,2:刘勇.碳酸铜在林业中的使用.世界林业研究,1991,4(1):刘勇.法国的地区整治和重建技术.世界林业研究,1992,5(4):(EnglishEdition),1993,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苗木根生长潜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根过程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宋廷茂,张建国,刘勇,彭祚登,赵朝中,李志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针叶树种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刘勇,赵朝中,李志丹,李万棋.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量与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刘勇.适地适苗造林探讨.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与萌芽生理.青年林业科学家论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V)----苗木形态与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长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V)----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刘勇.我国林业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世界林业研究,1995,8(1):刘勇.贮藏对针叶树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响.林业科学,1995,31(5):刘勇.油松侧柏叶绿素含量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刘勇.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9(2)∶刘勇,林平.世界林业推广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50-刘勇.世界林业推广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1998,11:刘勇.针叶树苗木抗裸根晾晒能力的研究.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林业资源管理特刊,,刘勇.98洪灾对制定林业规划的启示.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刘勇,陈艳,张志毅,李新国.不同施肥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唯一作者、世界林业研究,2000,13(5):刘洲鸿,刘勇.不同水分处理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第4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4~刘勇.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技术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4):43-39师晨娟,刘勇,胡长寿.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259~刘勇.加入WTO与中国环境问题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2,81(2):26~刘洲鸿,刘勇,段树生.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29~王继永,王文全,刘勇,魏胜利.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28~,5(3):13~刘勇.让高校领导务“正业”,光明日报,2003,11,李瑞生,刘勇,乌丽雅斯.欧美雄性不育杨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3,4(总第234期):53~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55~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李志丹,陈彩霞.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9~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85~张燕,刘勇,王继永,王文全.药用植物专用肥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19~刘勇.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看图书馆介入途径,2004,见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高校第七届图书情报资料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刘勇,王玉杰,张玉杰,程燕妮,冯菁.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构建与高校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赵世华,刘勇,王玉杰,成惠萍,程燕妮,孙丽川,张宝颖.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9~22.第二作者54白淑兰,白玉娥,方亮,刘勇.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长的影响,林业科学,2004,40(6):194~白淑兰,赵春杰,房耀维,白玉娥,刘勇.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态学报,2005,25(2):220~张燕,王继永,刘勇,王文全.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57~齐涛,刘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库存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26~白淑兰,刘勇,周晶,董智,樊荣.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生态学报,2006,26(3):837~刘建功,刘勇.中国林木种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164(3)22~刘建功,赵淑荣,刘勇,潘玉兴,李钧.平阴玫瑰花器官生长特性调查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82(3):10~师晨娟,刘勇,张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调控技术,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33~刘勇.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的构建,见陈晓阳主编,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7~师晨娟,刘勇,荆涛.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21~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45~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4):369~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38~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70~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育影响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05~郭蓓,刘勇,李国雷,甘敬,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林业科学,2007,43(7):朱芹,刘勇.肥料与调节剂对山茱萸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20~李国雷,刘勇,甘敬,郭蓓,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2~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徐扬,郭蓓.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1):1~李国雷,刘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9~徐扬,刘勇,李国雷,郭蓓,李瑞生.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35~何斌,王兰珍,谢秀丽,刘勇.异株荨麻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48~刘勇,李国雷.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00~刘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国雷.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林业科学.2008,44(7):1~于海群,刘勇,李国雷,李瑞生,吕瑞恒.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65~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徐扬,郭蓓.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52~(3):刘勇,李国雷,李瑞生,郭蓓,徐扬.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吕瑞恒,徐扬.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林业科学,2008,44(9):吕瑞恒,刘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关系.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69-74.优秀论文奖84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姜长吉,刘福森,李雪莲,姜辉.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拟合分析.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尹伟伦,刘勇,李国雷,王兰珍,吕瑞恒.用系统思想提高林业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创造力理论及其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案例.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国北京,李国雷,刘勇,吕瑞恒,于海群,李瑞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1):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生态学报.29(3):刘勇,李国雷,林平,姜辉,于海群,吕瑞恒.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3):吕瑞恒,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杨占军,李秀玲.2009.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7(5):(13):(3):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孙慧彦,刘勇,马履一,贾忠奎,康瑶瑶,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二等奖。96祝燕,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在长白落叶松苗木培育中的应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97金虎范,刘勇,山本福寿,李国雷,吕瑞恒.日本琦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业.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江俐妮,魏红旭,刘勇,徐程扬,马履一.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根系形态可塑性与氮素空间异质性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林业科技,2010,35(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李友安.长白落叶松幼苗耗水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刘勇,何斌.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林娜,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何斌,王兰珍,刘勇.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355-361,,Guo-LeiLi,Hai-QunYu,(5):86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5):88108赵华,刘勇,李国雷,吕瑞恒.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3):6-10,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23(4):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教育,28(5):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ThecomparisonofsoilenzymeactivityindifferentageofPinustabulaeformisaer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徐庆华,刘勇,马履一,贾忠奎,丰庆荣.不同播种覆盖物对种子出苗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5):吴雅婧,刘勇,郭素娟,王静.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及氮素释放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主,39(1):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142:(SCI收录,影响因子).(SCI,correspondenceauthor)120康瑶瑶,刘勇,李国雷;马履一,贾忠奎,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失水胁迫对其活力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6):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林业科学,2011,47(8):李国雷,刘勇,祝燕.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1,47(9):祝燕,刘勇,李国雷,林平,康瑶瑶,孙宇.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9):李国雷,刘勇,祝燕.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林业科学,2011,47(11):赵华,刘勇,金小麒.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康瑶瑶,刘勇,马履一,李国雷,祝燕,马跃.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31-36127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林娜,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吕瑞恒.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3):李国雷,刘勇,祝燕,孙宇,邹尚庆.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2):李国雷,刘勇,祝燕,李庆梅,孙宇,邹尚庆,蒋乐.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贾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祝燕,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水施磷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19-226.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汽车空调技术浅析论文

有点长,但是很中用:一、汽车空调的技术发展自上世纪20年代汽车空调诞生以来,汽车空调技术是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汽车空调的技术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单一取暖:1925年,美国首次采用了加热器对汽车冷却液进行加热取暖的方法,直至1927年这种单一的供热系统才有了质的突破,那时的汽车供热系统初步具备了加热器、鼓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等现代空调结构必备的雏形,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目前,这种单一的供热系统仍在寒冷的北欧、亚洲北部地区使用 (2)第二阶段,单一制冷:1939年,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首次在轿车上安装机械制冷降温空调器,这种单一的制冷系统直到1957年在欧洲出现,并被采用。目前,这种单一的制冷系统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使用。(3)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次在轿车上安装冷暖型一体化的空调器,使得汽车空调具备了调节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目前,这种冷暖一体化的空调系统仍在一些中、低档轿车上使用。(4)第四阶段,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64年首次在轿车上安装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这种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通过各种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节车内温度和空气质量,以此提高车内舒适性。这种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直到1972年才在欧洲出现,并在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5)第五阶段,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197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并于1977年研制成功安装于汽车上,这种由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具备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汽车空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目前,这种由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通常安装在豪华轿车上。二、汽车车空调的特点(1)汽车空调的安装:汽车空调安装在汽车上,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汽车空调承受着剧烈、频繁的振动和冲击,管道连接处容易松动,因此这些地方容易伴随发生制冷剂的泄漏故障。(2)汽车空调的动力:通常汽车空调的动力来源于汽车发动机,汽车空调系统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因此,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也由此减少10% ~12%,耗油量平均增加10% ~20%。(3)汽车空调的取暖方式:汽车空调的供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取暖,另一种是采用电子取暖装置。(4)汽车空调的制冷、制热能力强:由于夏天车内成员密度大,冬天人体所需的热量大,汽车空调的制冷和制热能力也因此设计的比较大。(5)汽车空调系统受汽车本身结构的影响:汽车空调的各零部件形状和安装位置局限性较大,加上汽车本身结构的紧凑,这给汽车空调系统的检修带来了诸多不便。(6)汽车空调系统的工况受汽车发动机的影响: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变化大,而发动机工况变化又频繁,因此,汽车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也由此受其影响。三、汽车空调系统的主要结构1、压缩机 汽车空调压缩机是汽车制冷系统的心脏,它维持着制冷剂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因其对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升温和加压,使得制冷剂大于冷凝器外的大气温度和压力,最终被冷凝器放热形成液态制冷剂。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与普通空气压缩机类似,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压缩机通常可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常见的往复式压缩机有曲轴连杆式和轴向**式,常见的旋转式压缩机有旋转叶片式和涡旋式。2、膨胀阀 膨胀阀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它能将液态制冷剂转化为雾状制冷剂,有节流降压、调节和控制流量的作用。常用的膨胀阀有内平衡热力膨胀阀、外平衡热力膨胀阀和H型膨胀阀等。3、蒸发器 蒸发器是一种换热装置,属于直接风冷式结构,外形近似冷凝器。在空调制冷系统工作时,它能在低压的雾状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吸收蒸发器空气周围的热量,降低车内的温度,同时将低压雾状制冷剂变为低压气态制冷剂,让其继续在压缩机中循环。4、热水阀 热水阀安装在发动机与加热器之间的进水管中,是用来控制加热器的热水管道。根据控制方式不同,热水阀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拉绳控制阀,另一种是中控控制阀5、冷凝器 冷凝器主要由管道、框架和散热片组成,通常安装在汽车的前部、侧部或底部,其主要作用是将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常用的冷凝器有管带式和管片式两种。6、冷凝风扇 冷凝风扇是辅助冷凝器进行散热的一种装置,其装在冷凝器上,用电驱动后能产生气流,内置的扇子通电后,会转化成自然风进而达到冷却的效果。7、储液干燥器 储液干燥器全名为储液干燥过滤器,它安装在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它主要有储存制冷剂,干燥制冷剂中的水分,过滤制冷剂中的杂质这三方面的作用。四、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1、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工作时,发动机驱动空调压缩机工作,在空调压缩机的作用下,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温度约70℃)。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排出压缩机后进入冷凝器,经过冷凝器的冷凝,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变成了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温度约50℃)。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进入膨胀阀后,压力和温度都急剧下降,但体积增大,最终制冷剂以雾状形式进入蒸发器。雾状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因制冷剂的沸点低于蒸发器内的温度,雾状制冷剂又迅速蒸发成了气态制冷剂。在蒸发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蒸发器表面大量的热量,使得蒸发器表面温度急剧下降,最后使得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又进入了空调压缩机进而进行下一次的空调制冷循环。2、汽车空调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汽车空调采暖系统工作时,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已达到80℃,这时冷却系统中的节温器主阀门已经开启,使得冷却液进行大循环。节温器和加热器之间装有一个热水阀,需要采暖的时候,需要打开热水阀,这样从发动机水套中出来的热水流经节温器主阀门后,一部分流到供暖系统的加热器,另一部分流到散热器中散热。进入散热器内的热水向周围的空气传热,在鼓风机的作用下,车厢内或车厢外新鲜空气经过加热器后,冷空气变成了热空气,热空气经过通风管道的不同出风口被送入车内。从加热器流出的冷却水,由水泵吸入发动机的水套内,由此就完成了一次采暖循环。五、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分析1、汽车空调检修的基本工具:温度测量仪表、湿度测量仪表、维修专用成套设备(包括歧管压力表组、漏气测试器、制冷剂罐注入阀、制冷剂管割刀、管夹和扩口工具等)、真空泵、制冷剂注入阀、空调系统检修专用阀、检漏仪等。2、汽车空调的常用的诊断方法 观察法:诊断汽车空调系统,可以先观看干燥过滤器视镜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若流动的制冷剂中带有气泡,说明制冷剂不足,需添加制冷剂至适量。若视镜是透明状的,说明制冷剂添加过量了,需放出过量的制冷剂至适量。若视镜中偶尔能看到少量气泡,说明制冷剂适量。聆听法:诊断汽车空调系统,可以通过耳朵聆听空调系统中的异响,通过异响声源判断发生故障的部位。若听到空调压缩机有刺耳的噪音,说明空调压缩机电磁离合器磁力线圈老化,因而导致电磁力不足,离合片磨损间距过大而发出异响或者是因空调压缩机皮带松紧不当而引起异响。若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能听到液击声,说明制冷剂添加过量了,需放出过量的制冷剂至适量,或者膨胀阀开度过大。仪器诊断法:诊断汽车空调系统,可以用空调专用检漏仪检查空调系统各管道接口处是否遗漏制冷剂。压力诊断法:诊断汽车空调系统,可以用歧管压力表分别接在充注阀上,然后打开风速开关,温控开关至最高档,并保持发动机转速为2000r/min,若高压端的压力均在至之间,低压端压力均在至之间,说明空调系统正常,反之说明空调系统有故障。六、汽车空调的常见故障 1、故障现象:丰田卡罗拉开空调,空调系统不工作,空调压缩机不吸合。案例分析:制冷剂泄漏检修方法:检查空调系统管路的接口处,找出泄漏制冷剂的零部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后,然后对汽车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按汽车空调系统规定的充注量加注制冷剂,故障即可排除。2、故障现象:大众桑塔纳开空调,空调系统不制冷,空调压缩机吸合,但高压压力没有变化,低压压力过低。案例分析:膨胀阀堵塞,制冷剂无法循环。检修方法:更换膨胀阀,然后对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按汽车空调系统规定的充注量加注制冷剂,故障即可排除。3、故障现象:本田飞度开空调,空调系统制冷效果不佳,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均偏高。案例分析:空调压缩机润滑油加注过多或制冷剂加注过多。检修方法:重新回收加多的空调压缩机润滑油或过多的制冷剂至适量,然后对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故障即可排除。4、故障现象:日产天籁开空调,空调系统工作正常,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制冷效果不佳,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均偏低。案例分析:汽车空调管道接口处轻微泄漏制冷剂。检修方法:重新将各管道接口处拧紧,然后对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按汽车空调系统规定的充注量加注制冷剂,故障即可排除。5、故障现象:大众捷达开空调,空调系统制冷效果不佳,出风口温度过高,低压压力偏高,且空调压缩机还伴有碰击声。案例分析:膨胀阀损坏。检修方法:更换膨胀阀,然后对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按汽车空调系统规定的充注量加注制冷剂,故障即可排除。6、故障现象:别克君威开空调,空调系统高、低压压力偏高,压缩机排气管温度过高。案例分析:空调系统管内混有空气。检修方法:重新回收空调制冷剂,然后对空调系统进行抽空,加压至汽车空调标准的气压,放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歧管表示数变化来判断空调系统的气密性,确定汽车空调系统无泄漏后,按汽车空调系统规定的充注量加注制冷剂,故障即可排除。7、故障现象:宝马730Li开暖气,空调系统不采暖。案例分析:热水阀损坏。检修方法:更换热水阀,故障即可排除。8、故障现象:奔驰S500开暖气,空调系统采暖温度偏低。案例分析:节温器损坏或节温器被拆除。检修方法:检查节温器的使用情况或重新安装节温器。七、总结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空调级大地改善了汽车的乘坐环境,提高了汽车的舒适度。随着汽车空调系统的完善,对汽车空调的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日显苛刻。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汽车空调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内容包括汽车空调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基础知识,以及制冷系统、采暖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希望能帮助学**动手解决常见空调故障的汽车空调维修人员。

我有,你分太少了。

学妹 这个要问度娘

我为大家整理的汽车科技论文题目,希望你们喜欢。 汽车科技论文题目 1发动机排放技术的应用分析 2微型车怠速不良原因与控制措施 3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 4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现状与对策 5发动机自动熄火的诊断分析 6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 7柴油机微粒排放的净化技术发展趋势 8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9现代发动机自诊断系统探讨 10关于****型不能着车的故障分析 11***动力不足的检测与维修 12上海通用别克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3现代伊兰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4广本雅阁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1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16帕萨特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17广本雅阁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18汽车发动机怠速成抖动现象的原因及排查方法探讨 19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 21论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22奥迪A6排放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23丰田凌志400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24奥迪A6B5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25标致307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诊断与维修 27汽车转向盘摆振故障分析 28防抱死系统在常用轿车上的使用特点分析 29汽车底盘的故障诊断分析 30汽车的常用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 31汽车变速箱故障故障诊断 32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 33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34分析国产几种汽车行走系统特点 35分析国产几种汽车制动系统特点 36分析国产几种汽车转向系统特点 37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38丰田系列ABS故障诊断方法的探讨 39通用系列ABS故障诊断探讨 40奔驰560SEL车型ABS系统故障案例分析 41AL4自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42汽车四轮定位的探讨 434T65E自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44上海通用别克转向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45上海通用别克制动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46现代伊兰特转向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47现代伊兰特制动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48SONATA制动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49电控悬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50上海帕萨特B5自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51丰田佳美制动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52丰田凌志400悬架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53标致307制动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检修 54标致307手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检修 55上海通用别克悬架与车桥故障分析与检修 56电控液动式自动变速器的结构控制原理与维修 57分析轮胎性能对汽车行走行使的影响 58捷达轿车底盘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 59汽车转向系课件设计 60汽车ABS综述 61车用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 62汽车蓄电池的维护与故障控制 63信息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64现代汽车渗漏故障与控制技术 65汽车点火系统故障诊断 66丰田凌志400空调控制系统分析 67桑塔纳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68汽车空调技术浅析 69蒙迪欧的空调系统分析 70氧传感器故障检测 71传统诊断在轿车维修中的应用 汽车科技论文范文 现代高科技汽车维修技术浅谈 摘 要:现代汽车行业在高科技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其技术含量与日俱增,传统的修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的维修。现代汽车越来越多的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各系统模块由程序完成执行操作,这样的发展导致现代汽车维修行业成为了一种新兴技术应用的行业,传统维修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现代汽车的现状分析,进行策略改革。 关键词:现代汽车;维修;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给汽车行业的也是新兴技术的革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新技术产物,被广泛的集成于汽车制造行业,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汽车俨然成为了先进技术的集成。随着现代汽车的不断翻新,其产生的故障也越来越复杂,对现代汽车的维修已经不能局限于传统观念,对于汽车故障的诊断不能只靠手摸眼看,汽车维修也不再是一门手艺,而是对与时俱进的科技的调试。所以,伴随汽车行业的成长,现代汽车的维修技术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修车理念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 一、现代汽车维修特征 (一)故障诊断新技术 现代汽车的发展已经与科技的发展相契合,汽车不再是一个代步的机械产物,而是一个集无数高新技术于一身的高科技结晶体。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脑控制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汽车的各个系统。现代汽车中一些系统的故障检测,已经不再是依靠人为触摸、观察可以感受到的,而是依靠电控元件的自我诊断。汽车中一些主要系统总成均由电控元件全面控制,这些系统有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电机、安全气囊系统、加速滑动调整器、电子悬挂系统、自动巡航系统、动力牵引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自动空调系统、动力转向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还有自我诊断系统。这些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如果出现故障,电控单元会自动进行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以程序代码的形式记录,存储到存储器中。然后工作人员再利用解码器解读故障中的诊断报告,得到故障码,从而对故障发生的地方进行定位,也可以通过在线帮助为顾客提供故障排除。 (二)高新技术维修工具 伴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革新,故障诊断系统的升级,现代汽车检修、维修的设备也有了新的突破。汽车维修保养设备不再以机械工具为主,而是以同样是高科技集成产物的检测设备、仪器为主体。上世纪90年代,我国针对汽车行业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以及仪器设备,其中包括一些检测仪器、维修设备等,如四轮定位仪、汽车专用示波器、解码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电脑动平衡机、尾气测试仪等。对于那时的汽车维修行业,这些仪器只能起到精确故障范围、节省人力物力的微小作用,但是现在,这些仪器设备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不可缺少的工具,以其自身精密、高新的技术原理,来应对现代汽车故障,大大增加了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使得汽车维修更加简洁、方便、准确、精密,减少了人工检测时,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失误。所以,现代汽车维修的前提,是要求维修人员了解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脑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维修检修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维修人才培训特征 现代汽车维修的理念与传统的维修理念大相径庭。传统汽车维修,大多以一种“江湖手艺”的形式出现,师傅传授徒弟,大多以实践为主,直接上手,在亲手操作中摸索方法、积累经验来实现维修技术的提高,这种模式直接导致汽车维修行业中维修工人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外语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的维修理念需要改革,维修人员的培训模式做出革新。从事汽车维修的人员首先要进行技术理论培训,掌握现代汽车中应用到的科学技术、设计原理,还需进行各种修车必要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了解其原理,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看懂国外对汽车先进技术的介绍,同时还要求汽修人员能够熟练的使用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和查询,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查询、维修、咨询、帮助。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够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步伐。 二、制约现代汽车维修技术提高的因素 伴随世界汽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汽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对于现代汽车的维修技术,还有待提高,其中制约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从业人员水平偏低 从传统修车方式发展而来,导致现在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文化水平、业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大多从业人员对现代汽车的制造原理、内含的科学技术不是很了解,对于现代设备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不够明确,学习能力较低,不能够很快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从而,制约了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 (二)检测维修设备落后 伴随着现代汽车的迅猛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已经达到高科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但是,我国汽车修理行业一直处在闭关状态,依旧保持原有保守传统的修理模式,与外界的先进技术严重脱轨。现阶段,我国维修行业所应用的检测、维修方面的设备,相较世界先进水平,还很落后,与现代汽车的高新技术不同步,这也是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维修理念陈旧 传统维修理念,周期长,成本高,人力物力消耗过大,主要以对汽车进行大拆大卸的解体方式,和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故障检测,靠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猜测。这样的检测不准确、不科学、不省时,更不能应对现代汽车高新技术方面出现的问题。陈旧的维修理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了,所以,建立现代的维修理念迫在眉睫,必须要向机、电、液一体化的现代化理念转变,以检测、诊断技术为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核心。 三、现代汽车维修策略 为适应现代汽车的发展步伐,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制定现代汽车维修策略,以提升现代汽车的维修技术,使其摆脱落后局面。 (一)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汽车的发展蓬勃迅猛,新技术如雨后春笋相继应用到汽车的各个系统,使现代汽车成为智能化、自动化的产物。所以,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前进入对其的研究,对其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模拟检修。例如,环保作为各行各业永恒的话题,现代汽车为了达到环保的要求,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增加改进了很多装置,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高能电子点火系统、双燃料汽车的CPG系统等。还有,人们对现代汽车的要求已不只是代步工具,而更多地要求其舒适度、安全性,所以微电脑控制系统在汽车中逐步开始应用,安全气囊防碰撞系统、制动抱死系统、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渐进式动力转向机构等。所以,如果维修人员能够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那么当汽车在这些方面出现故障的时候,就可以轻车熟路的解决问题,从容的面对汽车中新技术的改进。 (二)改变传统的维修理念 现代汽车的高科技进程,传统的维修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其需求。传统修理理念是凭借经验、手感、猜测进行故障检测,将汽车大拆大卸之后,逐一排除,周期长、成本高、耗资大,不科学、不经济。现阶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汽车,这种传统的修理模式,只会使系统故障更加复杂,增加汽车故障检测、修理的难度。所以,要想提高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必须要摒弃传统陈旧的维修理念,建立新兴的、高科技水平的维修理念。增加维修人员的理论基础,使他们了解汽车行业现应用的科学技术、应用原理,理论联系实践,将维修重点放在故障的检测及排查上面,善用高科技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建立现代的维修理念,才能适应现代汽车的发展,才不会在面临汽车故障时束手无策,在改进维修理念的同时,维修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眼光见解、维修经验都会得到升级。 (三)提高维修技术水平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越来越向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发展,在维修汽车时,经验不再是修车的主体,技术才是修理现代汽车不可缺少的。基于现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但现代汽车本身为高新技术的产物,而且维修汽车要用到的设备仪器也是高科技含量的,低水平的技术人员如果仅凭经验,是无法诊断故障所在,更不要说进行修理。所以,维修人员作为汽车修理的操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对汽车中各个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较为了解,能够通过使用一些检测仪器对其进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其中应掌握的知识应包括:现代汽车的原理结构、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液压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企业应该积极引进新的技术,为维修人员的学习研究提供平台。维修人员的水平提高,定能够提高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整体水平。 (四)诊断时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信息时代,通讯发达,使各个领域都是一派新气象。汽车行业也不例外,汽车不论从外观,还是结构原理都离不开数据、程序、资料等。对于汽车这样一个高科技产物,其中的数字化、自动化应用设备层出不穷,各种软件控制模拟控制,需要大量的数据、程序。仅靠经验积累已经不能主宰汽车维修这个行业,技术人员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通过对其分析处理来发现故障所在,针对诊断结果进行检修。所以,技术人员在进行诊断时,应该注重数据积累,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以及在线查询帮助等。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熟练查阅各种汽车数据、正确运用汽车数据是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五)配备现代化的检测、诊断、维修设备 现代汽车技术中很多系统都是程序化、智能化,依靠数据、程序进行控制,基本已经实现机、电、液一体化,其中大部分故障是仅靠经验或手感无法检测出来的。应对高科技水平的现代汽车,我们的维修设备不能仅局限于手工工具,而是应该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仪器,对其进行检测,对其内部代码、组成、结构进行自动诊断,发现其内部控制的故障。诊断时现代汽车维修的重中之重,正确的诊断出故障所在,不但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还能够将维修时的失误降到最低,这便需要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对于内部故障,如程序代码、或控制系统出现异常,维修时也要依靠外加设备,进行漏洞修补和完善。针对现代汽车技术的维修,检测、诊断、维修设备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四轮定位仪、汽车专用示波器、解码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电脑动平衡机、尾气测试仪等。 (六)建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目前,我国车辆数目逐年快速增加,进口先进车型也越来越多,品种繁多,车型复杂,各种品牌的车的结构控制方式有所不同,汽车修理人员不可能熟悉所有车型的构造,应对一种车型的经验,也不足以支撑其它车型的修理调试,所以很多汽车维修企业因缺乏相关维修专家的技术指导而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广泛采集各种品牌、车型的技术数据、故障表现、诊断程序、修理工艺以及各个系统的组成原理、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处理预防办法。这样的网络,能够实现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共享,使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七)建立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现代汽车维修设备新、车型复杂、技术含量高,如果没有相应的结构介绍、诊断数据、电路图、相关程序等大量数据信息,技术人员无从下手。而汽车构造越复杂,可能出现的故障越细微,对其检测维修的难度越大,维修人员越是需要数据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排查,但是,对车型的不熟悉、控制的不同会导致维修进行的很艰难,所以建立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能够减轻维修技术人员的压力,能够为技术人员收集数据提供一个平台,解决在维修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四、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 随着局域网控制、数据总线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成熟,汽车电子技术的集成化将成为现代汽车的发展方向,如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将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鲁棒控制、最优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引入,推动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的智能化也将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现代汽车也会向网络化继续发展,车载网络系统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面对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现代汽车维修也应做出姿态,适应汽车的发展,与其同步。总之,在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要不断更新技术,改进设备,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诊断分析能力,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现代观念,注重维护,注重效率,倡导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优质化、品牌化、现代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晶,王云龙.现代汽车维修中应用传统诊断技术浅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14):34-37. [2]潘彩凤.浅析传统故障诊断法在现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5):13-16. [3]张国彬.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与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16):04-07. 看了“汽车科技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关于汽车的科技论文3000字 2. 关于汽车的科技论文 3. 科技论文题目 4.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 5. 浅谈汽车技术管理论文

关于快繁技术论文范文资料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是著名科技实业家李长潇研究员花费二十余年时间,在国内外首次推出的一个系统配套,用于多种经济植物大规模无性快繁产业化生产的高新技术。此技术是一项崭新经济植物苗木快繁技术体系,它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苗从试管培养基中解放到田间大地,是一场无性繁殖快速育苗的革命!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一大创举!该技术育苗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国内外苗木交易市场和经济植物种苗繁殖工程。绿色快繁产业是一个永久性高效益产业,它可以带动制药产业、林纸产业、林草产业、园林绿化等其它产业,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制药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还有利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无性系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城市绿化工程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如粮食作物、花卉、蔬菜、无公害蔬菜、野生蔬菜、濒危野生植物、果树、山野菜、药用植物、珍稀植物等高效经济植物以及新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植物快繁技术是古今中外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种子育苗,到植物组织培养、王涛发明的abt生根粉、各种生根剂、生根灵诱导生根、全光照喷雾育苗等等各种方法,人类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通路。 以植物组织培养为例,它是快速繁育优良品种无性系苗木的现代高新技术,具有繁殖系数、代数多、育苗时间长、材料消耗少、繁殖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植物组织培养存在一次性投资大,成本高,技术步骤繁杂,技术易传性差,农民在生产上不能直接利用试管苗,成活率低,推广难度大等缺点,该技术在实际工厂化育苗中所形成的生产力还相当有限,真正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的植物品种在世界范围内不超过上百个。常规育苗如扦插、嫁接、压条、分株法、种子繁殖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应用了近2000年。目前国内外还在使用,甚至还用它在作论文。它技术简单,容易推广的优点决定了它使用寿命很长。但繁殖慢,育苗时间长、材料消耗大、受气候影响大,每年生产代数少,不能工厂化生产的缺点,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用许多植物的一叶一芽类似试管茎段、茎尖培养的微型繁殖材料单位,用科隆补液对“一叶一芽”材料切口进行处理后直接接种在辅助有简易条件的大田沙床上(可以是现代化设施农业育苗或用育苗袋容器育苗),使大多数经济植物离体材料在第二代后4-11天获得再生完整植株,并且成活率高达80%至100%。每20-60天繁殖一代,可按几何级数高效快繁。繁殖系数达到2-15以上,比试管内快繁系数高。在完全离开植物组织培养试管的简易条件下,实现了多种植物在试管条件下才可能达到的高效快繁。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经过在全国各地各种气候带、各种土壤连续十三年的研究、试验、开发、生产、推广,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植物高效快繁技术。由于可在简易条件下使千千万万个经特殊训练的普通人员直接在田间实施,增强了快繁技术的易传性和大众化;增强了实际上的综合快繁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工厂化育苗的生产成本(一次性投资比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低几十倍,完美巧妙地克服了植物组培试管快繁和常规育苗技术的全部缺点,并保留和发挥了它们二者的全部优点)。生产投资效益比可达1:5-1:10以上。它非常节约植物种质材料,仅用植物一叶一芽微型材料开始繁殖,对多数植物若连续生产一年就可繁殖数十万甚至上千万株纯种苗。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与植物组培试管快繁和传统育苗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先进性: 1、用一叶一芽植物外植体为繁殖单位材料,直接接种在大田沙床或营养袋中,一次成苗直至供应生产,不需任何移动,成活率高。 2、无论南方北方.不同纬度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一年四季都可用此法连续快繁,从第二代起多数品种均可达6―12代。一年中365天任何时间都可用此快繁技术启动生产,拓展了技术应用的时间和空间。 3、技术操作快已推广。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合格的普通劳动力每天(8小时)可接种3000--5000个单位材料。长期推广实践证明:一是对生产技术人员素质要求不高,技术培训期短、适应性极广,易于推广;二是个人操作速度比组织培养快繁和常规育苗均快,如组织管理得当,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每天每个基地可快速接种20万--100万个单位繁殖材料,技术易于大面积推广,这是试管快繁技术所不可比拟的。 4、经过有计划培训一段的普通人员即能参加快繁操作工作,接种速度极快(超过组培试管快繁接种速度好几倍,从第二代起多数植物既超过了超过常规育苗操作速度,也超过了试管快繁的操作速度。极大地节约了人工开支和提高了劳动效率)。 5、经技术发明人或发明人技术助理指导每个经过一段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每月可生产管理2-10万株苗木,每个骨干加上一定数量的辅助工人每半年至少可生产30万株幼苗,创经济效益极高。新职工经强化培训4个月后在技术助理的指导下可对单一植物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育苗工作。 6、多数植物利用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培养到第2代以后,4-11天即可获得完整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率达90%以上,真正实现了高效快繁。有些科属植物生根繁殖情况特殊,如鸡毛松、云杉、红豆杉、油樟、岩桂、中国兰草、牡丹等生根持续时间较长。但仍然比试管快繁和常育苗要快,综合快繁效率要高。 7、多数植物从第二代后,每一再生植株每30-60天繁殖一代,每代增殖系数为2-15倍(在原种植物数量基数上按几何级数高效增殖)。这一点比组织培养试管快繁的优点还突出。越到后面的代数,繁殖的种质资源材料越多,繁殖的速度越快。 8、技术步骤少,所用时间短,极大地节约了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了人员的生产效率.从微型材料开始繁殖,可直接培育出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株,不需任何移栽对多数植物仅需要15-60天的培育即可用于生产栽培,而且植株均表现开花结果早,丰产性好。(如西红柿,4天开始生根,20天开花结果,枸杞当年在苗圃地就开花结果,脱毒薯一叶一芽材料从接种至40天就能分化出小薯,当年栽培可直接在大地收获大脱毒薯。脱毒薯幼苗当年大田栽培产量可达3至4吨,不仅给农民每亩地可节省300斤种薯,而且可是农民每年都能种上原种种薯.切花月季不需移栽从接种一片叶起70天就开花,花大而艳,开花周期比其它方法培育要长。针叶树种如红豆杉、北美红杉、川西云杉、日本落叶松等一般上山定植需4个月的时间。第一代一般20-40天开始生根,第二代后生根时间约缩短三分之一的时间。而针叶树种有许多植物组织培养难度很大,基本上不能大规模生产。常规扦插又存在着生根慢、成活率低。致使这些品种的苗木一直在用种子繁殖,后代性状变异非常大。 9、此法培养的成熟种苗,纯度高、无病虫、根系发达完整、根长25厘米以上,根数在3-6根,成熟芽饱满,茎高20-60厘米,定植生产大田成活率90%以上。针叶树种5厘米-15厘米,上山定植一般成活率高达95%以上。 10、在植物生长季节中直接接种培养在营养袋中的绿苗纯度高,无病虫,生长3-5片叶以上,腋芽饱满,发枝能力强,根系发达,炼苗质量高,定植生产大田成活率达95%以上. 11、对许多植物来说,第一代就很正常。立即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快繁生产。但有些难繁殖的植物从第2代才能达到该技术要求的指标。对这些种苗第一代主要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原始基础种苗,为第二代后正常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可用于绝大多数曾用植物组培茎尖快繁和常规扦插育苗技术可繁殖的植物,或上述两项技术均不适于繁殖的植物;可用于植物育种工作中固定杂种优势;可用于特种转基因植物育苗工程、太空育种新植物、各种新种质材料或濒危经济植物的快繁推广和保护、林木育苗、种子工程和种子产业化;可用于自然突变植株、优良单株及多倍体优势株无性系的选择纯化和大量生产利用;可用于无病毒原种苗的隔离扩繁;可用于国内外新品种引种扩散、杂交育种等等。在这些方面此项技术具有技术的最佳性和市场的相对无穷性。 科隆苗的生产技术相当于在进行植物克隆,能保持与原种植物相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保证苗木纯度,使植物在组织器官水平达到了大规模克隆的生产目的,而科隆公司就好比一个植物克隆工厂。目前已推广生产各种无性系植物6500多万株,应用生产145000多亩,有许多品种已设立种苗基地并大规模生产推广近15年.通过该技术入股已在全国各地区创建如四川科森克隆这样的联营公司或快繁基地30多家以及许多栽培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农林、园艺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创了网上苗木市场,实现了苗木电子商务,解决了许多地区的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在经济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先后有100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企业家论证、考察、推广,确认这是一项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而且是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技术,被誉为复制绿色的伟大创举。技术发明人李长潇也被誉为“复制植物的巨匠”。 科隆的发展方向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将自己的技术推广到像美国、加拿大、欧洲、荷兰、日本、以色列、台湾等一些农业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的产业化,必将在今后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为人类的绿色产业做出重大贡献!为“绿我地球”而奋斗不息!

所谓植物非试管克隆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育苗技术,通过计算机对环境的精确模拟,为植物离体材料的发育创造了最佳的温光气热营养激素环境,从而使植物的全息性得到尽快地表达,以实现种苗的快速成苗与几何倍增,这就是植物非试管克隆新技术的技术核心,它有别于传统的扦插嫁接,又有别于现代的组织培养技术,但同时又是对传统与现代各种育苗技术之集成与发展,它既有传统育苗的易操作性,又有现代育苗的高效性,也就是说它克服了传统育苗的季节限制与现代育苗的操作繁琐及高成本弊端,而开发成功的一项全新育苗技术。 半叶也能成果植物非试管克隆技术是一项实用技术,它的运用使中国的快繁产业从实验室开始走向田间,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利走向农家,走向苗圃。是农民用得起的高新农业技术。 (1)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易操作与掌握的特点,极利于作为实用技术在农村普及推广,即使没有专业素质的生产者也可以运用它进行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2)建立基地无特殊要求,只要是有电有水有光照的地方就可建立快繁基地,对土壤气候无特定要求。 (3)投资省,只需投入几万元,就可建立一个年产几十万至上百万株苗的生产基地,而且运作成本极低,一般品种培育成本不会超过1分钱,是传统扦插育苗的1/10~1/20,是组培育苗的1/30~1/50,是生产低成本种苗获取市场竞争力最为有效的育苗方法。 (4)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的快繁,包括用于农林业生产及绿化工程的各种经济植物种苗,如农作物、蔬菜、瓜果、林木、绿化、药材等,是当前适普性最强的育苗技术。 (5)采用计算机控制与育苗专家系统,实现种苗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是劳动力成本投入最低的一项育苗技术,也是摆脱传统凭经验育苗走向工厂化科学育苗的一种新技术,生产的种苗整齐度好商品率高。 (6)对离体材料要求不严格,小至一叶一芽大至一个树干的切段都可进行快繁,不像组培与扦插有特殊的要求,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 (7)在隔离快繁情况下可以利用脱毒苗为母本,进行多代循环,大量生产廉价低成本的脱毒种苗。 (8)用于快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可升级多功能的特点,可以用于温室大棚的环境控制,也可用于智能灌溉,还可用于水培生产及芽苗菜智能化栽培,具有软件升级方便,硬件易于更换容易的特点,是农业生产上难得的一机多用产品。 果树类桃的快繁 爆炸式生根

科技论文范文800字(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科技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成为实现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更是如此。对于创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容易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很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永不言败,是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不言败,不是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够百发百中、大获全胜。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创新不言败,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敢于胜利。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面对失败,既不应退缩,更不能失志。因为一着走错,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屡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挠,总能够走向胜利。真正的失败往往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进。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就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在创新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创新是干事创业者的追求,永不言败、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世界在飞速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对科技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可能是利大于弊,亦可能反之。而在我看来,毋庸置疑,科技发展的利大于弊。

纵观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不断发明了各种铁器,到十九世纪初的蒸汽时代,人类的科技已经开始有了逐渐的起步。而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高楼林立,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也比以前更加方便。

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有着许多的便利。如今是信息速度膨胀的时代,想要在信息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一定要好好利用网络。在以前,如果想要具体了解一些什么知识,就要到图书馆去一本一本的查阅书籍,但是现在有了电脑,我们就能省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在电脑上了解到的东西也十分全面。再者,网络给了我们交流的平台,就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校讯通,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朋友,我们在这里不仅是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社交能力有一定的提升,难道网络给予大家的便利,还不够吗?

没有科技高速发展的古代,人们迷信鬼神之说,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天定的,命运是由老天掌控的,但是在现代,人们证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将来;在古代,假如人得了重病,医生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死去,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也带领着医学一路向前,许多古代人看来的疑难杂症都应经被解决,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便捷。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投身到科学事业,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居里夫人…这些名人难道无法判断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是否正确吗?他们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难道没有意义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的美好生活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坚持换来的。科技的发展促使了国家的快速进步,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有能力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顶端。所以我始终认为,科技发展的利大于弊!

每个人都想建造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我也想建造一样东西那就是“高级溜冰鞋”。

我现在就来描述一下我要制造的“高级溜冰鞋”。这双高级溜冰鞋的上面的样子是与普通的溜冰鞋的上面的样子一模一样,可下面却迥然不同,下面有超高速马达,几根电线丝,有八个可以发光的轮子,前面有两个轮子,后面也有两个轮子,中间有四个轮子,溜冰鞋的前面有两个灯泡,在左鞋子的左边有一个调速器,在右鞋子的右边也有一个调速器,在鞋子的里面装了防高温系统,这溜冰鞋还佩带了一个高级盔甲帽子,还有一个戴在手臂上的控制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度、车子的速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东西存放处。我还介绍一下它的功能。这双高级溜冰鞋,它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公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到60000公里的速度;马达最高温度可达到100度,马达也非常非常的耐温;灯泡的瓦数可达到1000度,照得最近是50米,最远是1000米以上;轮子可以承受得起300斤重的东西;鞋子里面的防高温系统可以防到50000度;帽子的外面是钢盔,里面是柔软舒适的海绵,从控制器里可以调节帽子里面的温度,帽子里面还佩带有话筒与耳机,控制器还可以把逆风调成顺风,这帽子上面还有螺旋桨,到了天上帽子还可以挡住大气流和云雾,帽子里面还有无限的氧气,如果在天空看不清前面的航线,只要按一下按扭,帽子里面就出现一个屏幕,从屏幕里看前面的航线,如果看电子世界地图,就可以从屏幕里看到自己所在国家和在国家的哪个位子,上面还有一条红色的线,这条线的作用是怎样返回自己的国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个溜冰鞋会自动转弯;如果买了东西太多手提不了,溜冰鞋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东西存放处,只要把东西放置在里面就可以轻松多了。“有志者,事竟成”,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制造出来这个“高级溜冰鞋”。

去年我参加了洛阳市第三届科技比赛“压气射箭”这个项目,只得了二等奖,很是沮丧。白老师安慰我:文博,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吸取经验教训,明年咱再参加。这不,今年一接到通知,老师就告诉我继续参加洛阳市第四届科技比赛。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一雪前耻的机会到了。

说干就干,一回到家,我就找来600ml的矿泉水瓶、粗细吸管和橡皮泥等,按照去年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制作起来。制作成后,我到体育场进行发射。郁闷的是,结果又像去年一样,8、9米远。这样怎么能得一等奖呢?

第二天一到校,我就向白老师求救。白老师启发我:想想去年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是怎么制作的?我回想了一下:去年得一等奖的学生好像用的管子特别长,最特别的是他们是用脚踩的瓶子,而我是用手捏的。老师问:脚踩的劲大,还是手捏的劲大。我一拍脑门,向老师会心一笑。

回到家,我就让爸爸帮我买了一条长的粗管子。可是安上后,我发现虽然发射的远了,但是粗管子太长,又太硬,掌握不住,有几次我差点踩空,崴住脚。真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呀!爸爸让我不要气馁:硬管子不行,我们试试软管子。

星期天,我和爸爸跑遍了新安县大大小小的商店,终于买来了称心如意的软长管子。这一次,我仔细检查了瓶盖的密封性、箭的长短和轻重。一切准备就绪后,爸爸一声令下:“发射!”爸爸一量,天哪,20多米,成功了!爸爸告诉我,如果调整好发射的角度,射的会更远。我决定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进行练习,一定要发射出最远的距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只要努力,善于动脑,就能成功。这次的事情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扩展我的思维空间。长大以后我要仔细钻研科学,永攀科学高峰!

领巾心向党,未来的机器人,给老师的毕业赠言,古人不小科技小论文的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科技小论文的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春雨不停地下着,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从云层里一直垂到地面上,远处黛色的群山,近处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杨树,柔软的柳枝,都被笼罩在这张无边的大网里,这张网是春姑娘巧手织成的纱巾,盖在天地间,技在群山上。

表姐刚来的时候,身穿一件方格衬衣,补了几块补丁,脚穿一双沾着泥土的白凉鞋,走路说话都不敢大声,我们都说她土里土气。可是现在,我们不敢说表姐了。你看她穿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紧身牛仓裤,一双锃亮的高跟鞋,脖子上戴着闪光的金项链,肩上披着长长的黑发,显得神气大方。回到家里又说又笑,像生活在蜜糖中一样。想》演讲稿,我身边的小能人,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了家里,我闷闷不乐地看着爸爸,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着褪了色的军衣,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额角上已经有好几道皱纹了。这时,爸爸可能发现我在注视他了,就亲切地问:“卿卿,你在想什么呀?”我不高兴地说:“爸爸,你怎么当过解放军还回乡种田呢?别人问我你做什么工作,我都不敢说。”

爸爸听了一怔,闪动了一下大眼睛,忽而眉尖一挑,说:“卿卿,卢不到你也有这种思想,连爸爸也看不起了,没有我们农民辛勤劳动,你们吃的白米饭碗、蔬菜、水果……从哪里来的?”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科技随着人类跃进而进步,进步底下所产生的问题,兴许是向前迈进所不得不面对的阻碍,而如何思索对策必然是新一代人民所要省思的问题。

在不久前风靡全球的虚拟实境“宝可梦”就是一个好的案例。乍听之下它似乎已成为隔时远矣,回头认真一数,却惊觉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却似乎有些被大众遗忘。科技向前迈进的数度超乎我们所想像,一个晃眼便又是一个新得展开,而在这底下所衍生的议题,恰如双刃一般可利人亦可伤人。科技所创造的奇迹百百种,而其中手机虚拟游戏自然不容忽视的大宗,宝可梦初推出之期,因结合了现今最为进步的虚拟实境科技,倏忽成为当时被新闻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当中难免多是负面案件居首位。

手机游戏一词,和桌上型电脑的线上游戏类型原本其实差距不大,除了用手点击之外,之所以越拉越大的原因之由,大概便是它超脱了空间限制。以往的人类所游玩游戏,大致上只局限于一隅,现今它做到了让玩家乐意走出户外,这一点无疑是朝正面看待的。然而,就因为走出户外,它所波及的范围增广,惹得他人不愉快的频率变会增加。游戏易沉迷,当下宛如世界只有游戏跟玩家,其余他人通通见不着,而有因此而闯入住宅,或造成交通安全疑虑的问题产生,这便是最为人诟病的一大隐忧。

虽说如此,一个罪大恶极的人都有可能会有值得学习之处,更何况世间本无绝对之论,处,劣势中必存在优势。根据美国研究人员报告指出,在这些喜爱这种实境游戏的人当中,大部分的人因此更愿意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更乐意助人,伸出援手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在游戏中这样的互助观念慢慢养成,自然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自私是人们通病,却能因而在游戏中找回良善,这无疑是令人诧异的好消息,却常常被人忽略,带着刻板印象的一味认为全都是负面影响而排斥游戏。

偶尔享受科技中的游戏也不全是一件坏事,在进步的底下所造成的好坏,是值得去细细品味的。

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能否长出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否让鱼在天空中遨游;能否发明一个不让我们的手脚起硬茧的机器呢?……。等等。总之,奇思妙想和我做过的补给都在我的头脑中再次出现,特别是水的实验使我记忆犹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在杯中倒入一些开水,我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下几步不就跟顺利了!接着我打开青油将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又会分开,变成了两层:第一层是青油,第二层是开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到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开水便溶合在一起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取出一些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起搅拌,虽然开始和在一起了,但是多了一会儿还是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仍然是青油,第二层是酱油和开说,第三层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问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始终保持三层现象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充满着神秘感对我说:“乖女儿,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

我把这杯液体拿到面前仔细看了看又想了想:重量?液体与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疑问又跑到爸爸跟前问到:“难道这些液体也有轻重之分吗?”爸爸肯定地回答到:“当然哟!”爸爸的一声肯定地回答,突然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哦!原来是这样的,液体最轻的总会在最上层,稍重的在中间一层,最重的液体在最下层。

啊!这杯神奇的水,让我们懂得了油水不相溶的道理,同时让我们懂得了通过实验会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