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5000字

发布时间:

天文学选修课论文5000字

浅谈天文学 摘要:宇宙中有第二个地球吗?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地球能产生生命?玛雅人为什么会消失?天文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和许多概念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天文观测采用的是目视方法,直接观测天体在天空的视位置和视运动,另外也粗略的估计星星的亮度和颜色。17世纪以后相继有了望远镜、分光镜和光度计,不仅提高了天体位置观测的准确度,而且扩大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到了20世纪,由于大口径望远镜的问世,使得人类探测宇宙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不少模型、学说由观测得到证实,新天体、新发现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无线电方法研究天体和宇宙间的辐射,从而诞生了射电天文学。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把观测范围由地面扩展到地外空间,天文学家可以自由地探测天体的各种辐射。现代,天文空间探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不仅把望远镜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飞行器踏上月球,或把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进行直接观测或实验。 我一直都觉得天文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对于天文学,我最感兴趣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比利时牧师、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①首先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但他本人将其称作“原生原子的假说”。 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描述这一模型的场方程由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②于1922年将广义相对论应用在流体上给出。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③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的距离正比于这些星系的红移,这一膨胀宇宙的观点也在1927年被勒梅特在理论上通过求解弗里德曼方程而提出,这个解后来被称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哈勃的观测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和星团在视线速度上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的距离曾经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极高密度且极高温度的状态,在类似条件下大型粒子加速器上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 2003 年 2 月 12 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探测器拍到的宇宙“婴儿期照片”,为宇宙大爆炸理 论提供了新的依据。根据这张照片科学家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是 137 亿年。图 片中的微波光线来自宇宙大爆炸后的38万年,大约是在130多亿年前。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 这张照片中可以观测到的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电磁波里包含的微观模型信息,显示了形成星系以及我们周围一切结构的萌芽的特征。这次公开的宇宙“婴儿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这个遗迹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另外, 图片还显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2亿年后,比许多科学家认为的要早 得多。宇宙起初是由不断相互影响的粒子和射线所构成的一团炽热且无定形的云状物组成的:大爆炸后又过了40万年,宇宙膨胀和冷却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性原子,它们再 与周围的射线相互影响。 经过科学研究,目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结论是: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片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但,若真是四大皆空的状态,那么宇宙为何会爆炸?爆炸后的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不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守恒的,那么这个宇宙大爆炸是如何无中生有的呢? 二、黑洞 黑洞(black hole)是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即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 根据第七节课影片的介绍,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很小、密度趋向很大。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2010年11月16日凌晨1点30分,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这是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据科学家揣测,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超巨型黑洞。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据推测每个星系都有,质量一般约为星系总质量的。目前,关于超巨黑洞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随着星系的诞生一次性产生的。但也有推测说,超巨黑洞是以质量更小的黑洞为基础形成的,后者就好比是一些“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成了巨型黑洞。 因为所有的能量都是守恒的,科学家们提出设想,既然宇宙中有黑洞,那么一定存“白洞”。黑洞可以用强大的吸力把任何物体都吸进去,而白洞可以把这些东西都吐出来。科学家们设想,黑洞与白洞是连在一起的,黑洞把物质吸进去,物质在里面会经过一个叫做“奇异点”的东西,然后物质就到达了白洞的“管辖范围”,会被白洞“吐”出来。然后物质就到达了另一个宇宙(第一平行宇宙到达第二平行宇宙)。但是,如果白洞存在,所有的物体将会以极快的速度离开。这会是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原因吗?我们是否就生活在被白洞所抛出的物质至上呢? 三、玛雅预言 关于玛雅人预言的2012世界末日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地球上有多处迹象表明玛雅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过,可是他们为什么消失了?在过去的时间里,也曾有许多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但当所被预言的那一刻真正到来时,所有的预言就不攻自破了。那么玛雅预言也是这样吗?随着2012的渐渐来临,关于玛雅预言的有关事迹、传闻、猜测越来越多。玛雅预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按照这一传说,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太阳纪”,而2012年左右将是“第5太阳纪”的开始;并且,当时的玛雅人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在我们生存的家园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玛雅预言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等于20天,一年等于18个月,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民族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 玛雅古国有五大预言:1:玛雅文明的终结。也就是他自己的末日,自己预测到了。却改变不了。 2:汽车,飞机,火箭的出现时期。 3:大魔头(希特勒)的出生和死亡的大致时期。 4:毁灭性战争的爆发时期(一二战)。 5:2012年12月21日太阳落下以后。将不会出现。 这五大预言中的前四个都已准确的实现,如今就差世界末日这一预言。它会像前四个预言一样准确的实现吗? 科学家对玛雅预言并不信以为然,他们首先利用玛雅历法来揭穿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因此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不过,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日子。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也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地球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2012世界末日说纯粹是为了提醒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最近世界总是不太平静,地震、暴雨不停侵袭着人类的家园,造成人类巨大的损失。无论2012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都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四、外星文明 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发展科学技术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100亿至150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因此,我始终坚信外星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某一个星球上,只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无法发现对方。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在想办法和外星文明联系上。在20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中,我们已在不停地用电波轰击太空,现在电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经传播了70光年,覆盖了数千个恒星系统。我们可以设想,某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现在已经打开收音机,正在收听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目前科学家一直不懈的努力着、假设着外星人的一切,外星人居住的环境或许与地球相似,但由于大气比例不同,他们生活的星球或许比地球高温,或许比地球潮湿,或许比地球压强大。或许那个存在生物的星球的环境真的会像视频中那样,有飞鲸、跟踪鸟、气球草! 天文学的一切以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不停的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人们不停假设、不停研究,想要知道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黑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外星人是什么模样?在几千年的天文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天文学家的努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他们的结论中,我们对自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对自己的来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生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①乔治·爱德华·勒梅特:1894年7月17日—1966年6月20日,比利时牧师、宇宙学家。 ②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弗里德曼:1888年6月16日-1925年9月16日,苏联数学家、气象学家、宇宙学家。现代动力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 ③埃德温·哈勃:1889年—1953年,美国天文学家,第一个使用霍尔望远镜的天文学家。哈勃的研究引导了对宇宙诞生的新研究。 ④史瓦西半径:是任何具重力的质量之临界半径。1916年卡尔·史瓦西首次发现了史瓦西半径的存在,一个物体的史瓦西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我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体有了系统的了解。它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期待天文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期待我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93年,楼主应该迈入大学的校门了吧?那应该充分的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向楼主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到文献库中搜索。无论学校的质量如何,必定会购买几个文献库的使用权,国内的数据库中,CNKI和万方使用的人数最多。在文献库中搜索“平行宇宙”,相信能得到数以千级的论文。说实话,国内文献虽然不乏精品,但是总体水平比起国外的文献还是低了一个档次的。可以到一些国外的数据库搜索,比如Web of Science,相信楼主读过几篇之后能比较出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道这个平台可能没有满足楼主的需求,不妨到更宽阔的空间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尸校的《尸子》一书中。尸佼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宇”是表示空间,“宙”是表示时间。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宇宙的界限,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逐渐扩大。我们的祖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只能用眼睛观测大地万物,因而错误地认为宇宙是有边界的,所以人们常说“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虽然先祖关于宇宙边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但他们在2300多年前就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欧洲在中古以前,还是把空间与时间割裂开来的。关于宇宙的思想,我们的祖先要比当时的西方人丰富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工具日益先进,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加深,从太阳到太阳系,再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现已能观测到2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这个范围内包含了10亿个以上的星系。“物理宇宙”即从物理现象上进行解释的宇宙。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沿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部分为人们所见,即“观测到的宇宙”,大部分是人们的观测所不能及的。宇宙分为凝聚结构宇宙与耗散结构宇宙,凝聚结构的宇宙是无生命的宇宙,那时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所有的物质能量都向宇宙的核心收缩,慢慢的凝聚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能量团。这时的宇宙中的物质(质量体)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小于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所以宇宙便凝聚成一个超巨物质能量团。宇宙的这种状态并不能长久维持,当宇宙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其内部的温度与压强的升高,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慢慢的变快,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的速度慢慢的变慢,当这种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后,整个宇宙便发生逆转,逐渐物质转化成能量的速度远远的大于能量的速度,整个宇宙开始急剧澎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宇宙便发生大爆炸,于是宇宙便开始释放与辐射能量,这便是耗散宇宙的开始,耗散宇宙便是生命宇宙。因此,宇宙是散则生,聚则死;而生命是聚则生,散则死。宇宙与生命是如此的辨证统一的。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第二个可供人类生存的星球了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补充回答: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天文论文5000字

浅谈天文学 摘要:宇宙中有第二个地球吗?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地球能产生生命?玛雅人为什么会消失?天文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和许多概念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天文观测采用的是目视方法,直接观测天体在天空的视位置和视运动,另外也粗略的估计星星的亮度和颜色。17世纪以后相继有了望远镜、分光镜和光度计,不仅提高了天体位置观测的准确度,而且扩大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到了20世纪,由于大口径望远镜的问世,使得人类探测宇宙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不少模型、学说由观测得到证实,新天体、新发现大量涌现。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无线电方法研究天体和宇宙间的辐射,从而诞生了射电天文学。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把观测范围由地面扩展到地外空间,天文学家可以自由地探测天体的各种辐射。现代,天文空间探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不仅把望远镜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飞行器踏上月球,或把仪器送到其他行星上进行直接观测或实验。 我一直都觉得天文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对于天文学,我最感兴趣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Big Bang)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比利时牧师、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①首先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但他本人将其称作“原生原子的假说”。 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描述这一模型的场方程由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②于1922年将广义相对论应用在流体上给出。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③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的距离正比于这些星系的红移,这一膨胀宇宙的观点也在1927年被勒梅特在理论上通过求解弗里德曼方程而提出,这个解后来被称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哈勃的观测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和星团在视线速度上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的距离曾经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极高密度且极高温度的状态,在类似条件下大型粒子加速器上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 2003 年 2 月 12 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探测器拍到的宇宙“婴儿期照片”,为宇宙大爆炸理 论提供了新的依据。根据这张照片科学家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是 137 亿年。图 片中的微波光线来自宇宙大爆炸后的38万年,大约是在130多亿年前。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 这张照片中可以观测到的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电磁波里包含的微观模型信息,显示了形成星系以及我们周围一切结构的萌芽的特征。这次公开的宇宙“婴儿期照片”清晰地显示了这个遗迹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另外, 图片还显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2亿年后,比许多科学家认为的要早 得多。宇宙起初是由不断相互影响的粒子和射线所构成的一团炽热且无定形的云状物组成的:大爆炸后又过了40万年,宇宙膨胀和冷却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性原子,它们再 与周围的射线相互影响。 经过科学研究,目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结论是: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在这片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但,若真是四大皆空的状态,那么宇宙为何会爆炸?爆炸后的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不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守恒的,那么这个宇宙大爆炸是如何无中生有的呢? 二、黑洞 黑洞(black hole)是由一个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物质和辐射从中逃离的边界即视界所规定的时空区域。 根据第七节课影片的介绍,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很小、密度趋向很大。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2010年11月16日凌晨1点30分,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了仅诞生30年的黑洞。这是有史以来所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据科学家揣测,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超巨型黑洞。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据推测每个星系都有,质量一般约为星系总质量的。目前,关于超巨黑洞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它可能是随着星系的诞生一次性产生的。但也有推测说,超巨黑洞是以质量更小的黑洞为基础形成的,后者就好比是一些“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成了巨型黑洞。 因为所有的能量都是守恒的,科学家们提出设想,既然宇宙中有黑洞,那么一定存“白洞”。黑洞可以用强大的吸力把任何物体都吸进去,而白洞可以把这些东西都吐出来。科学家们设想,黑洞与白洞是连在一起的,黑洞把物质吸进去,物质在里面会经过一个叫做“奇异点”的东西,然后物质就到达了白洞的“管辖范围”,会被白洞“吐”出来。然后物质就到达了另一个宇宙(第一平行宇宙到达第二平行宇宙)。但是,如果白洞存在,所有的物体将会以极快的速度离开。这会是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原因吗?我们是否就生活在被白洞所抛出的物质至上呢? 三、玛雅预言 关于玛雅人预言的2012世界末日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地球上有多处迹象表明玛雅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过,可是他们为什么消失了?在过去的时间里,也曾有许多关于世界末日的说法,但当所被预言的那一刻真正到来时,所有的预言就不攻自破了。那么玛雅预言也是这样吗?随着2012的渐渐来临,关于玛雅预言的有关事迹、传闻、猜测越来越多。玛雅预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谓的“太阳纪”。按照这一传说,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太阳纪”,而2012年左右将是“第5太阳纪”的开始;并且,当时的玛雅人认为,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在我们生存的家园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毁灭悲剧。 玛雅预言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等于20天,一年等于18个月,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民族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 玛雅古国有五大预言:1:玛雅文明的终结。也就是他自己的末日,自己预测到了。却改变不了。 2:汽车,飞机,火箭的出现时期。 3:大魔头(希特勒)的出生和死亡的大致时期。 4:毁灭性战争的爆发时期(一二战)。 5:2012年12月21日太阳落下以后。将不会出现。 这五大预言中的前四个都已准确的实现,如今就差世界末日这一预言。它会像前四个预言一样准确的实现吗? 科学家对玛雅预言并不信以为然,他们首先利用玛雅历法来揭穿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玛雅历法并没有结束于2012年,因此玛雅人自己也没有把这一年当作是世界的末日。不过,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玛雅人的一个重要日子。美国科尔盖特大学考古天文学家安东尼-阿维尼是一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阿维尼表示,“在玛雅历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个轮回,即年。” 玛雅人对于时间的计算比其他许多文化都要精细。阿维尼介绍说,玛雅人曾经发明了所谓的“长历法”,这种历法把最初的计算时间一直追溯到玛雅文化的起源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根据“长历法”,到2012年冬至时,就意味着当前时代的时间结束,即完成了年的一个轮回。长历法于是重新开始从“零天”计算,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阿维尼认为,“这仅仅是一个重新计时的思想,与我们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开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样。” 也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地球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2012世界末日说纯粹是为了提醒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最近世界总是不太平静,地震、暴雨不停侵袭着人类的家园,造成人类巨大的损失。无论2012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都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四、外星文明 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发展科学技术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100亿至150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因此,我始终坚信外星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某一个星球上,只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我们无法发现对方。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在想办法和外星文明联系上。在20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中,我们已在不停地用电波轰击太空,现在电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经传播了70光年,覆盖了数千个恒星系统。我们可以设想,某个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现在已经打开收音机,正在收听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目前科学家一直不懈的努力着、假设着外星人的一切,外星人居住的环境或许与地球相似,但由于大气比例不同,他们生活的星球或许比地球高温,或许比地球潮湿,或许比地球压强大。或许那个存在生物的星球的环境真的会像视频中那样,有飞鲸、跟踪鸟、气球草! 天文学的一切以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不停的勾起人们的求知欲望。人们不停假设、不停研究,想要知道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黑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外星人是什么模样?在几千年的天文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天文学家的努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他们的结论中,我们对自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对自己的来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生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①乔治·爱德华·勒梅特:1894年7月17日—1966年6月20日,比利时牧师、宇宙学家。 ②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弗里德曼:1888年6月16日-1925年9月16日,苏联数学家、气象学家、宇宙学家。现代动力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 ③埃德温·哈勃:1889年—1953年,美国天文学家,第一个使用霍尔望远镜的天文学家。哈勃的研究引导了对宇宙诞生的新研究。 ④史瓦西半径:是任何具重力的质量之临界半径。1916年卡尔·史瓦西首次发现了史瓦西半径的存在,一个物体的史瓦西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我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体有了系统的了解。它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我期待天文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期待我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补充回答: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不知道同学你有没有相关书籍, 我是天文系的学生,专业论文什么的有写过。你指的不很深的论文个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一、天文学进展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深化(从中国古代宇宙观开始,古希腊天文学 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 万有引力和太阳系模型 到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银河系模型 再写些当今宇宙学的内容)二、 如果对宇宙模型很感兴趣,可以讨论下你所了解的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主要) 米尔恩宇宙模型 乔丹宇宙模型 狄拉克宇宙模型 布朗斯-迪克宇宙模型 与稳恒态宇宙模型(次主要) 的优劣三、 可以写写你对于天体距离测距的了解基本方法有 对于河内天体,三角视差法 分光视差法 星团视差法 造父视差法 对于河外天体, 通过挑选距离指示体测定其光度(即绝对星等)根据距离模数公式来测定距离(指示体有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红超巨星、HII区、球状星团、新星与超新星) 土利-费什尔方法 直接测量方法以上三个角度来写你对天文学的理解 或是偷懒的话把上面3种都写进去充字数也行,呵呵~希望能有帮助~

天文学的。有案例的。要求是,。具体的格式。

天文学论文5000字模板

浅论天文 天文学历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补充回答: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补充回答: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古代天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

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明清时期,中国开放了千年来“严禁私习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国古代天文学有机会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三、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

也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服务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学者就质疑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是真正的科学。甚至有些激进派的学者直接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打入伪科学的深渊。在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发展总过程的精华,这个精华显然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构成每一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总体上便构成总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所谓科学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都是人们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结果。此外在科学的本质与功能上,马克思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我们反观中国古代天文学,这是一门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毫无疑问它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无数古代先贤们定历法、造仪器、编文献来研究这浩渺天空中天体运转的奥秘。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对社会发展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根据天文学中观测到的星辰位置,发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为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大家觉得航海之术离我们日常生活过于遥远,不能说对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石器时代,人们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粗放的耕作模式导致了极端的低产。不过正是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历法的完善,节气的确立,使得传统农业高度关注农时后,精耕细作的优良方式才逐步趋于成熟,造福了无数黎民百姓。

如果说马克思的观点太过于阳春白雪,那当代科学哲学界的泰斗吴国盛教授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精辟分析了科学的两种基本用法,堪称下里巴人式的真知灼见。第一种是可以依靠它来振兴国家,第二种是某种积极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根据这种观点,中国古代天文学及推动了航海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它又大力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在价值意义上来讲也是毋容置疑的“好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真正的科学呢?

参考文献:

[1]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遵妫.中国天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民出版社,2016.

天文学的。有案例的。要求是,。具体的格式。

宇宙是有限的?镜像是无限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宇宙学——它是从整体角度探讨宇宙结构与演化的天文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已有的物理定律,或利用一些局部成立的定律,合情理地对宇宙作出推论。早在20世纪以前就有有关宇宙的记载。西方有关宇宙的研究可以分为四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启蒙时期,主要是远古时代有关宇宙的神话传说。第二个时期是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以至到中世纪(15世纪)为止,那时地心学主宰宇宙学。第三个时期是从16~世纪到17世纪,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开始把宇宙学从神话中解放出来,到17世纪,牛顿开辟了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学的新经验,形成了经典宇宙学。第四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把研究扩大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为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天文学方面有着灿烂的历史在天象记载、天文仪器制作和宇宙理论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现代宇宙学是从爱恩思坦1917年发表的论文《对广意相对论的宇宙学的考察》开始的,1922~1927年,原苏联数学家佛里得曼()、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提出和发展了宇宙膨胀模型。1948年,邦迪(Bondi,H)、哥尔德(Gold,T)、霍伊尔(Huyle,F.)提出完善的宇宙学原理与稳恒的宇宙学原理模型。还有一些宇宙论研究者,把总星系的膨胀同万有引力常数G联系起来,1975年美国范佛兰登认为G正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减少。有人提出了引力常数G的减少是总星系膨胀的原因。哈勃膨胀、微波辐射、轻元素的合成以及宇宙的测量被认为是现代宇宙学的四大基石。今天的宇宙学研究更依赖于观测技术以及科学水平的提高。这些观测事实都支持了目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观点现代宇宙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现代宇宙模型中主要有五种模型:牛顿无限、静止宇宙模型、爱恩思坦静态模型、佛里得曼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和大爆炸宇宙模型。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的最新宇宙模型令科学界震惊: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 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争论不休的古老问题。今天,根据天文观察资料和理论分析,多数天文学家都认定宇宙是无限的。 日前,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1年发射升空的WMAP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获得的资料,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推断,宇宙其实是有限的,相对说来其实并不大,大约只有70亿光年宽度,形状为五边形组成的12面体,有如足球。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

选修课论文格式1000字

1、题目;2、作者;3、摘要;4、关键词;5、前言;6、主题;7、结论;8、参考文献。

1500字论文格式模板(通用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1500字论文格式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由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通信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全网络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工作。而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分布处理:是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综合信息服务: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设备

网卡(NIC):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集线器(Hub):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

交换机(Switch):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线缆: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公共电话网: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综合业务数字网: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

专线:即Lease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

网: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异步传输模式: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调制解调器(Modem):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在计算机网络时代。

6 结语

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将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联系和沟通下,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企业和个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信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1摘要

“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缩写,建立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评审专家评阅论文时,总是先看摘要,摘要给专家留下第一印象,是评奖的敲门砖。“摘要”包括: 问题背景,要达到什么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模型的主要内容、算法和结论,模型的特色。好的“摘要”能很快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它建立在多次修改、反复推敲的基础之上,具有统揽全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文笔流畅的特点。

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也可写作“问题重述”。是将竞赛试题所给定的问题背景和解题要求用论文书写者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在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这一部分称为 Background或者 Introduction。

3模型假设

任何问题的求解都有它的背景和适用范围,建模试题来自于现实问题,同样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约束。“模型假设”就是界定一个范围,或给出几个约束条件,一使得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至于太复杂,二使得其他人在使用该模型时知晓它的适用范围。“模型假设”不是凭空臆造的,是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挖掘、提炼出来的。

4符号说明

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元素,具有抽象性、准确性、简洁性的特点。数学模型由数学符号组成,模型的求解通过符号的运算来完成。可见,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根据需要随时引入必要的数学符号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根据竞赛要求,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所引入的数学符号要在本模块给出说明,最好的说明方式是列一个表格。

5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解决数学问题最难、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而“分析”,则是迈出这一步的关键。数学建模也这样。建模试题往往由几个子问题组成,这时的“问题分析”既要有全局分析,也要有局部分析。“问题分析”包括: 分析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专业背景知识; 分析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和步骤。这样的分析对于“如何建立模型? 采用哪些数学理论或公式? 怎样求解? 会遇到哪些困难?”具有指导作用。

6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就是将原问题抽象成数学的表示式,主要步骤:

第一步,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当的数学理论或工具。例如,如果是变化率问题,则考虑借助于导数或微分方程的手段; 如果涉及面积、体积、曲线弧长、功、流量等几何量或物理量,则考虑运用积分元素法,将问题转化为定积分、或重积分、或曲线曲面积分; 如果是随机数据的处理,则考虑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二步,确定常量、变量,用符号来表示这些量。

第三步,建立数学模型,即建立常量、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方程、函数或表格。

7模型求解

少数模型可能是简单的数学式子,求解起来比较容易。有些模型虽然也可用数学式子表示,但其中含有难以析出的参数,求解很困难,有的模型面对的就是一堆数据,对于这两种情形,就需要借助于软件 Matlab,Mathematic,Maple,SAS,SPSS中的某一个编程求解。

8模型检验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来自于科技、工程、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方法的局限性,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会有差距,模型可靠性的检验成为必然。为了检验提交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程度,竞赛题中往往会提供一些来自于背景问题的实验数据。“模型检验”就是将给定的数据代入模型,计算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如果误差较大,就要返回去调整模型以提高可靠性。

9模型评价

该标题也可写成“模型的优缺点分析”。分析模型有哪些优点,缺点是什么。也有人将这里的标题改写为“模型评价、推广与改进”。其中的“推广”是将前述“模型假设”中的某些 条 件 适 当 放 宽,看看结果会怎样。“改进”是指对模型或算法做出某种改进。

10参考文献

列式参考的主要文献。

11附录

详细的软件程序、程序运算过程、运算结果; 用于模型检验的数据表格; 其他不宜放在正文中的数据表格。

1、研究背景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2、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3、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摘要: 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关键词: 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总之,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参考文献

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钱志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2069

2、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曹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3048

一、教育理念与现实情况结合

在以前旧式的教育下,学生勤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给家长和老师一个交代,然而数学比较实用,体现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在教科书没有学到。应试教育的弊端逐一体现出来,表明当前我国数学教育体系的情况严重落后,拖慢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新课改和新的教学理念。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改革”看来,我们要从死板的教科书中走出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运用新的理念来改变旧式的数学教育体系。从数学哲学方面讲,数学史最含有生命力和统摄力的教学体系,是否学好数学,不是从数学成绩分数的高低来判断,最重要的是要以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去学好数学,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熟练运用数学观念和方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问题。

在现实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数学观念,不同观念会导致人们不同行为和工作。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艰深难懂、枯燥乏味、很难学好的思想,必然会导致逃避数学,逃避数学老师,不去接触数学读物自行封闭行为。一个教师如果认为数学只是公式、法则、考试,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就是填鸭式的。但实践教学能让学习回归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在:1.让人们知道学习数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其制定和安排教学目标。2.制定符合现阶段学生适应的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3.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其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育方法的改变

课堂作为课改的主要阵地,是新课改是否有成效的直接体现。课堂教育的改变要从体现出来的问题入手,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让教学变得趣味些,不再一味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上,教师不是讲完一个课时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但也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要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要有质量的保证,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只是讲了主要教学重点,其余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学习,不懂再去问教师,切实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性。教师要学会“精讲”,把主要教学内容讲清楚,如重点、关键性的问题等。

在上课时的要求:(1)内容要简洁。扣住主题要求,突显重点、关键问题、难点;(2)方式得当。既要能体现出教学目标,又能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3)言语简洁明了。趣味生动,其提示作用,不要一味的死板,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多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反复的练习,用口、动手、动脑充分运用课堂知识去解决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练习的内容要得当,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不要机械重复去练习,要有分寸。通过练习,让学生稳定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其全面能力,形成技能、技巧。

学生学会思考,去质疑问题,思维的驱动在于质疑,能成为学生的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而以前的旧式教学是以事先确定好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使得课堂气氛僵硬,学生的问答完全按照教师的套路,根本没什么价值所在,又不能有效的省时,这值得我们去反省。在新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在自己思考问题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反之,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是不会产生深刻问题的。教师的提问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条捷径,那些具有提问思考能力的学生是学到了一项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让他们敢于提问和思考。

比如,①让教师去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去解决,在此过程发现问题,进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②教师要提倡学生主动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从学习的重点、关键点发现问题,学会从书上的例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③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点都是前后联系的,有许多新的知识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所以复习旧的知识,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手段。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需求,这关系到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进去,要正面看待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教学理念,必须身体力行,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爱国篇围绕(示儿)写、爱情就是和唐婉的事了

规范的毕业论文格式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并使行文简练、版面美观。下面是由我整理的1000字论文标准格式,谢谢你的阅读。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方案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Intranet的功能和技术特点,并阐述了构建Intranet的实施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关键词】Internet Intranet 局域网

Internet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企业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成了企业网的形成。Intranet是传统企业网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网络,是一个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机构内联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它通过简单的浏览界面,方便地提供诸如E-mail、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和新闻、数据查询等服务,并且可与Internet连接,实现企业内部网上用户对Internet的浏览、查询,同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发布本企业信息。

Intranet 的主要特征

企业建立Intranet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在管理、信息获取和发布、资源共享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是基于企业内部的需求。因此虽然Intranet是在Internet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和Internet有着一定的差别。并且Intranet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企业网Intranet 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ntranet 除了可实现Internet的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其可作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进销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这种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能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管理、维护,可方便快捷地发布、更新企业的各种信息。

(2)在Internet上信息主要以静态页面为主,用户对信息的访问以查询为主,其信息由制作公司制作后放在Web服务器上。而Intranet 则不同,其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使用,并且大部分业务都和数据库有关,因此要求Intranet 的页面是动态的,能够实时反应数据库的内容,用户除了查询数据库外,还可以增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的内容。

(3)Intranet 的管理侧重于机构内部的管理,其安全防范措施要求非常严格,对网上用户有严格的权限控制,以确定用户是否可访问某部门的数据。并且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机制,控制外部用户对企业内部数据的获取。

(4)Intranet 与传统的企业网相比,虽然还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或多个局域网相连的广域网),但它在技术上则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和Web技术规范为基础,可实现任意的点对点的通信,而且通过Web服务器和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

Intranet 的构建要点

企业建立Intranet 的目的是为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确立所建立的Intranet 所应具有那些具体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Intranet 。所以不同的企业构建Intranet 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Intranet 的实现有其共同的、基本的构建要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

在规划Intranet 的网络拓扑结构时,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布、对多媒体的需求等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般可按以下原则来确立:

(1)费用低

一般地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便大致确立了所要选取的传输介质、专用设备、安装方式等。例如选择总线网络拓扑结构时一般选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选择星形拓扑结构时需要选用集线器产品,因此每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对应的所需初期投资、以后的安装维护费用都是不等的,在满足其它要求的同时,应尽量选择投资费用较低的网络拓扑结构。

(2)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应考虑企业将来的发展,并且网络中的设备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一些设备的更新换代或设备位置的变动,所选取的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方便容易地进行配置以满足新的要求。

(3)稳定性高

稳定性对于一个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在网络中会经常发生节点故障或传输介质故障,一个稳定性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能力,以使这些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减至最小。

(4)因地制宜

选择网络拓扑结构应根据网络中各节点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对于节点比较集中的场合多选用星形拓扑结构,而节点比较分散时则可以选用总线型拓扑结构。另外,若单一的网络拓扑结构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选择混合的拓扑结构。例如,假设一个网络中节点主要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则可以在该两个节点密集的场所选用星型拓扑结构,然后使用总线拓扑结构将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

目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多种。其中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以其技术成熟、组网灵活方便、设备支持厂家多、工程造价低、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局域网中被广泛采用。对于网络传输性能要求特别高的网络可考虑采用ATM技术,但其网络造价相当高,技术也较复杂。

为获取Internet上的各种资源及Internet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规划Intranet时还应考虑接入Internet。目前,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通过公共分组网接入、通过帧中继接入、通过ISDN接入或通过数字租用线路接入,及目前较新的远程连接技术ASDL。在选择以何种方式接入Internet时应根据Intranet的规模、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及企业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数字租用线路方式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和较高的数据传输质量,但是费用昂贵。公共分组网方式数据传输质量较高,费用也较低,但数据传输量较小。ISDN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可同时传输数据和声音,并且费用相对较低,是中小规模Intranet接入Internet的较佳方式。

Intranet 的硬件配置

在选择组成Intranet 的硬件时,着重应考虑服务器的选择。由于服务器在网络中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或是提供网络上可用共享资源,因此对服务器的选择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客户机,同时应该按照服务器的不同类型,如WWW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而应该有所侧重。一般要求所选用的服务器具有大的存储容量,数吉(G)或数十吉(G),以及具有足够的内存和较高的运行速度,内存128M或以上,CPU主频在500MHz或以上,而且可为多个CPU处理器,并且具有良好和可扩展性,以满足将来更新换代的需要,保证当前的投资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便被消耗掉。

其余的硬件设备有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卡和传输介质等。所选择的这些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能使网络稳定地运行。此外,在此前提下,还应遵循经济性的原则。

Intranet 的软件配置

软件是Intranet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Intranet的运行方式、用户对信息的浏览方式、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方式等,是网络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Intranet的软件可分为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主要为浏览器,目前常用的浏览器软件有Netscape Navigator、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等。服务器端软件较为复杂,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安全防火墙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选择网络操作系统时,应考虑其是否是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多种网络协议,是否支持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是否具有容错技术和网络管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等。如果企业网Intranet中大多数是于PC机为主体,建议选用Novell Netware和Windows NT。

3.企业网Intranet构建的关键技术

防火墙技术

由于Intranet一般都与Internet互连,因此易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为确保企业信息和机密的安全,需要在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设置防火墙。防火墙可看作是一个过滤器,用于监视和检查流动信息的合法性。目前防火墙技术有以下几种,即包过滤技术(Packet filter)、电路级网关(Circuit gateway)、应用级网关(Application)、规则检查防火墙(Stalaful Inspection)。 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单纯采用某一种,而是几种的结合。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数据保护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把数据变成不可读的格式,防止企业的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删除和替换。

目前,数据加密技术大致可分为专用密匙加密(对称密匙加密)和公用密匙加密(不对称密匙加密)两大类。在密码通信中,这两种加密方法都是常用的。专用密匙加密时需用户双方共同享有密匙,如DES方法,由于采用对称编码技术,使得专用密匙加密具有加密和解密非常快的最大优点,能有硬件实现,使用于交换大量数据。但其最大问题是把密匙分发到使用该密码的用户手中。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可能在密匙传送过程中发生失密现象(密匙被偷或被修改)。公用密匙加密采用与专用密匙加密不同的数学算法。有一把公用的加密密匙,如RSA方法。其优点是非法用户无法通过公用密匙推导出解密密匙,因此保密性好,但运行效率低,不适于大量数据。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如通过公用密匙在通信开始时进行授权确认,并确定一个公用的临时专用密匙,然后再用专用密匙数据加密方式进行通信。

系统容错技术

网络中心是整个企业网络和信息的枢纽,为了确保其能不间断地运行,需采取一定的系统容错技术:

(1)网络设备和链路冗余备份。网络设备易发生故障的接口卡都保留适当的冗余,保证网络的关键部分无单点故障。

(2)服务器冷备份。采用双服务器,它们都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eb服务器软件,但两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不同的任务,一台运行数据库系统,一台运行Web服务器软件,它们共享外部磁盘陈列,万一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通过键入预先编好的命令,把任务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确保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3)数据的实时备份。对数据进行实时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系统安全而稳定低运行。如通过ARC Srever对数据提供双镜象冗余备份,或由SNA Server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热备份。

结束语:

企业网Intranet的构建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较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建立适合自己的Intranet,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Intranet,真正达到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张孟顺,向Intranet的迁移[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8(4):22~24

张金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韩建民,基于B/S模式的生产管理图查询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1995(5):15~28

蔡建,网络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机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8(1):32~34

学农选修课论文

首先我们需要针对这阶段工作有一个概述,也就是描述一下自己的岗位情况。让大家大概了解自己是做什么的,这对于大家了解后期内容有很大帮助。

其次就是根据工作的内容,具体写一下自己的工作感想,当然也可以写一下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建议与意见等等。

我们也许看到这里就会明白问题的关键,朋友们并不是很清楚工作的心得体会怎么写,效果会更好。

学农感想

我们去学农了,我已开始觉得学农很好玩,可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美了,两个字来形容:“累呀”!学农有很多活动,例如:浑水摸鱼,郊外踏青,采茶,炒茶,品茶……可是最令我喜爱的还是烧火灶.煮豆饭。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五,也就是即将于这个地方分别的日子,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带着兴奋与激动,开始了最后的活动——“烧大灶,煮豆饭”。辅导员把我们带到了活动地点,我这个组长就开始分配任务了,“你切菜,你洗菜,你去搬工具,我烧火!”

这一声令下,大家就各顾各的忙了起来,张豪把锅擦了又擦,随后把水,米,菜,乱放一通,让辅导员来引火,终于引着了,其他的同学有的帮忙拿柴,有的帮忙看火,忙的不亦乐乎,可是,毕竟人多手杂,而且都是第一次干这些活,所以火还是快灭了,我急得满头大汗,正在这时,干草来了,才救了火一命。

这回,我们可不敢马虎大意了,一直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灶头,那火被我们服侍的舒服极了。嗯?怎么有股焦味?原来是饭煮好了,辅导员灭了火,等了十分钟,终于开了锅,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我尝了一口,好吃极了,大家狼吞虎咽,有的人还说起了广告词:“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引得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次学农让我收获了很多,不论再苦再累,无论有多么困难,多么辛苦,我们还是很幸福很快乐,因为吃自己煮的大豆饭,和自己采的径山茶,那种兴奋永远超过别人的给予!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所谓“引”就是围绕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体会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

“议”——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在“引”出内容后,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一番评析,亮明基本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或者对寓意深的材料作分析,然后水到渠成“亮”出自己的观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学习体会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而要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文章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联系现实工作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联系现实工作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观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学习体会始终要受“学习”的约束, 开头要引“ 学习”,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学习”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呼应“学习”的内容进行升华。

学农感想

天是我第一次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离家去很远的地方学农。早上,妈妈把兴奋的我送到学校,但没有送我上车。她可能是回家了,或者是在远处看着我,只是我没有看见她罢了。我希望是第二种情况,因为我看见其他同学的妈妈挥手送女儿,也希望我妈妈这样。虽然别人的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比我的妈妈多,可是我还是带着低落的心情来到学农基地。

到了学农基地,教官教我们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形状。站在后面可真不好,虽然个子高些,但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根本不知道怎么叠“豆腐块”。到了宿舍,我努力地试着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可是“豆腐块”却成了“豆腐卷”。不过还好,刘居傲会这样叠被子。她认真地教,我努力地学,终于也能叠出“豆腐块”啦!老师表扬我,还为我和“豆腐块”亲密合影。

开营仪式后,我们去了山上的小动物园。说是小动物园,其实是一个杀鸡、杀猪的场地,里面还养着藏獒。我们去的时候,刚杀完一头猪,地上血淋淋的,我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像地狱的地方。这时,我看见一群小猪正在呼噜噜的吃食,它们还不知道以后会和这头大猪一样的结局,真想带它们去没有杀戮、自由生活的草原。

唉,真是兴奋、失望、难过都纠结在一起的一天。

高二的学农可能是我们在高中期间最后一次大型的集体活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格外珍惜这次的集体生活的机会。而这次学农点点滴滴,辛苦、坚持、欢笑、感动都将被我们铭记,成为高中生涯一篇独特的成长日记。 10月18日,我校高二年级全体同学来到了崇明的前进农场,开始为期6天的学农生活。在来学农之前,凭着印象总以为农村是文人墨客笔下“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乡村美景,或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悠闲的田园生活。可是到了基地后才知道实际的情况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我们面临着环境的考验,起初远离了父母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开始显得措手不及,一切都毫无头绪,毫无章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适应,开始懂得去打理自己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学农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独立、自主。 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东北、性格有点暴躁但爱笑的被我们称为“飞哥”的教官,第一次遇到他,他就强调“我带的团队纪律是最好的!”很高兴的,在最后几天,我们班拿到了纪律红旗。我们每一个人都由衷的绽放出了微笑,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我的脑海中再次回响起了这样两句话:一是我行!我能!我可以!二是如果别人能做到,我即使花上多于别人几倍的努力也能做到。 学农期间,我们参加了拔草、拔黄豆、锄地、犁地等劳动,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我们在基地教官们的带领下积极地参加劳动。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团结。当我们十二个人共同拉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好玩,还有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有我们团结一心所爆发出的动力。学农,真的不只只是学习农业知识,在这个远离课堂的大自然学校,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作为学生的我们,该如何把在学农中体味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到学习中。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好头,就可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做任何事,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要先轻易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潜力,给自己最大的信心去解决在学习路上的任何一只拦路虎。 六天之后的我们,将历史倒着重演了一遍,欢送着我们亲爱的“飞哥”,仍然是挤在崇明的公交车上到了渡口,回头望望我们留下的足迹,乘渡船又晃到了城区,下船,我又看到了六天之前在渡口的那一幅世博宣传海报…… 感觉6天,太短,太特殊,太不舍……对于那六天的,无论是在田间的辛苦的劳作,还是在操场上被严厉的训斥……等等等等,已经成为了历史,你还会去崇明么? 三个月后,谁又会记得,某个六天,我们去了某个基地,在那里,遇到了什么教官,开饭需要遵循4个动作,任何活动之前都要集合,住在拥挤的宿舍,玩着“天黑请闭眼”的游戏,争先恐后地拉着犁,合作地耕者地,不管一切的拔草,齐心协力地剥黄豆,不顾教官穿着拖鞋冲向浴室,广播操比赛拿到了第一…… 可事实就是,我们经历了,经过了,当我们回头,我们会微笑着回想起那六天的生活,轻轻的摇头,笑自己当时的幼稚,然后,骄傲的抬起头,为心中增添的那一份勇敢、坚强。

学农感想我们在农校度过了五天的时间,其中有苦的,也有甜的,五天的生活不光让我们学习到了一些从末见过或听过的知识更新而且也让我们学会了自己生活,也增强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队合作能力。五天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长但也不短,第一天乘车经过2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我们来到了农校,当然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我们来到宿舍,收拾着自己大包小包的东西。下午,我们去参观了陈列室,看到了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也了解了一些宇宙中的奥秘,在老师带领下,我们又去看了一些有生命的小动物和一些农业上比较古老的工具,最有趣的那还是我们给山羊喂草,胆小的我,竟然会跑进去给羊喂草,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它们的温顺和友好让我们感觉到它们的可爱。第二天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这里,我们编草鞋,做蛋糕,做标本,耕地,观赏花草树木等。我现在还想着的,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做蛋糕,我们几个同学一组七手八脚忙着按老师说的做,不停地轮流搅拌,一直到手酸起来时,盆中黄澄澄的蛋已变白。我们的劳动成果放进烤箱中。几分钟后我们享受到了美味的蛋糕,汗水换来了回报。耕地也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拿着沉重的工具为一棵棵树苗除去了旁边的草,最后,同学们的劳动换来了微笑。马上就要离开农校了,其中的生活真让我有点依依不舍,在这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更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回家我就帮父母多做一些事,这五天的生活让我们累得全身酸楚,但也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幸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