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常秀芹

发布时间: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常秀芹

不知道啊帮不到你不好意思

论“生活世界”视阈下的幼儿教育摘要: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批判实证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幼儿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幼儿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关键词:生活世界;儿童生活世界;成人生活世界;幼儿教育一、“生活世界”的概念阐释(一)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这一命题给予当时沉闷的机械式的传统教育以重大打击,对当时的教育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出于挽救欧洲科学危机、批判实证主义而提出的,他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1]在此过程中,人被科学化、机械化。科学对生活世界和对人的遗忘使科学也丧失了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科学不再为人类服务,反而成了人类的危害者。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主控自然世界能力的加强,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充分启蒙的世界却弥散着胜利的灾难”。[2]由于万能的科学“却恰恰解决不了那些最令人关心的涉及世界与人生意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与人的主体性方面内在相关的。”[3]所以,为了解决科学危机、重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胡塞尔认为必须重新追寻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找寻富有本原性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二)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他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就使用过“生活世界”这个概念,但从20年代开始,“生活世界”才逐渐成为了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但尽管如此,他并未给“生活世界”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胡塞尔认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两个世界存在:即“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其中,“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存在的前提,它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生活世界”指的是我们在其中生活、感知,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具体的生活境域。它是具体的、直接的、可感知的、现实存在着的生活环境。而“科学世界”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域,它运用理性的逻辑之网过滤“生活世界”的直接性和主观性,以达到一种超直观、超主观的客观性。[3]二、生活世界理论下幼儿教育的归属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括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教育相对应的生活世界有两种:成人生活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以这两种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成人生活世界为归属和对象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或把教育对象成人化,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等都按照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来安排。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一切教育活动的。在幼儿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一群注重形象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世界的孩子。要使孩子们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育者必须把孩子看成孩子,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归属,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去安排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也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取材。三、幼儿教育的现状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过生动的描述。“百草园”是孩子心中的乐园,无论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墙角断砖里油蛉的低唱,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而“三味书屋”则成了禁锢着孩子自由与心灵的“雷锋塔”。在我们当今的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立。由于幼儿相对成人来说,其身体较柔弱,精神世界也较苍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成人的帮助。因此,成人也就理所当然地主控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是未成熟的,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和帮助。而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态有着生长的可能性,有着发展的潜力。杜威曾说:“一般动物出生不久即能啄食和行路,儿童则需长期抚养才能独立生活,表面上儿童居于弱势,殊不知这较长的生长时期正好蕴藏着使他们进行复杂而高深的学习的可贵潜能。因此,一般动物仅能被环境所制约,人类则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改造环境。”[4]因而,我们应该开发儿童的这种发展潜力,而不是一味的用自己的观念去控制他们、禁锢他们的自由。然而,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世界正在日益缩小,孩子们的生活空间被成人世界侵占。成人对孩子的“保护”不但没有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而且使孩子们日益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空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就像生活在凄苦地牢里的一个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结实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把他们压垮。”[5]人们把儿童当作种子一样来灌溉和培育,但一切又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忽略了种子的特点和各自的特殊性。也许,成人为培育这些柔弱的种子准备了气候温度都恒定的温室,使其不受严寒酷暑的打击,但是这种温室却让孩子们带上了无形的枷锁,使他们不能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下自由的成长,处处都是按照别人的意愿而活着。四、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生活世界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它是形象的、具体的,周围环境中形形色色的现象都体现在其中;它接近人们的生活本原,与人们日常的具体生活相贴近。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出于对生命的关爱,对人本性的关注,所谓的教育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回归到人的现实和具体的状态。在幼儿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幼儿教育的归属是儿童生活世界。然而,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儿童生活世界正逐渐被成人生活世界给掩盖,儿童生活世界的丧失,使得找寻失落的儿童世界成为了当今幼儿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幼儿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一)幼儿教育应走进儿童生活世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本源胡塞尔曾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在先被给予的世界,是奠基性的,直观的世界。这个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众所周知,儿童的世界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世界,儿童喜欢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毫无拘束的活动,在活动中自己寻找快乐,享受童年的乐趣,如鲁迅先生心中的百草园便是孩子们的乐土。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一切教育活动的安排都应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契机,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厌学、恨学。况且,孩子们不仅仅处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他们也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与学生互动,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二)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儿童的成长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人应理解到儿童生活世界的这一特点,给予儿童生长和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然自由地生活。幼儿教育中所谓的“天才教育”、“完人教育”,就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典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给予了人的内在精神以无限自由:“若无自由,人完全受外在必然的摆布,如何创造,如何生成!”[6]人只有自由自然地生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本身,教育即生活,除此以外,别无目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一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学生以知识,特别是对人们物质生活有着极大影响的科学知识。教育的成果在于受教育者知识总量的增加,并在不久后的实际生活中把这些知识再现出来,运用于实际;另一种认为知识的授受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总量的多少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基本上只感知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因此,幼儿教育的重点应是通过科学知识等的传授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自由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己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参考文献:[1](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施燕.在“生活世界”中学习,在“主(观世界”中徜徉[J].幼儿教育,2006,(1).[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秘密[M].中国发展出版社,.[7](德)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8]常秀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学生观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9]牛翠平.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J].教育导刊,.[10]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

1 利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张洁 职业技术 2006/20 2 挖掘潜力 激发活力 提升功效——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马兰芳 科技资讯 2006/29 3 浅谈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丛爱农 教学与管理 2006/31 4 小学英语中的韵律儿歌教学 胡维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5 5 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王爱莲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6/03 6 试论音乐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永才 民族教育研究 2006/05 7英文歌曲教学语言文化分析 卢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9 8浅谈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李解人 山东教育 2006/Z5 9广开渠道 轻松交际——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践 李广艳 山东教育 2006/Z4 10浅谈英语歌曲在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课中的运用 甘丽华 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02 12文化素质课《英文歌曲欣赏》与英语教学 王琴琴 大学时代(B版) 2006/06 13英语歌曲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廖英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5 14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李琳 中等职业教育 2006/06 15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刘计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04 16英文歌曲与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探索 梁昆 卫生职业教育 2006/08 17英语歌曲与高职英语教学 朱伟芳 文教资料 2006/05 18利用英文歌曲加强听力教学 郑爱仙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3 19谈有效发挥英文歌曲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黄文洁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20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黄敏 湖南教育 2005/24 21试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开妙方——初探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王灵祖 贵州教育 2005/18 22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侯艳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03 23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方芳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5/03 24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李斯洁 中国轻工教育 2005/03 25让歌声伴随小学生学习英语 张小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5/Z1 26英文歌曲教学效用的探析 陈金莲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03 27英语教学中实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实验研究 邵玲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28对一节课的课堂评析 徐月筠 河北教育 2005/Z2 29英语歌曲与大学外语教学 邓昌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30西方歌曲,我们是否应该把它们列入英语教学计划(英文) 胡甜甜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5/02 31英文歌曲在多媒体大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马俊波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32唱着歌儿学英语 吴幼琦 教育文汇 2005/06 33体验成功 享受乐趣——《快乐英语》第二册 Lesson 8 教学 王玉梅 小学教学设计 2005/12 34高校英文歌曲教学探讨 孙博 内江科技 2005/02 35用英语歌曲辅助英语教学 李湖江 教学与管理 2005/13 36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蔡晓莉 教育艺术 2005/03 37如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有效应用英文歌曲 邓春燕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38外语歌曲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蒋南 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39浅谈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 贺岚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40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浅谈 惠霞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41英语的语言与歌曲 马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42英语教学中音乐的选择与应用 李德新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07 43论英语歌曲及其教育功能 马英莲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44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袁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45英语歌曲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叶桦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4/02 46寓英语教学于优美的旋律中——漫谈听歌学英语 陈小花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01 47英语歌曲中蕴含的语言潜能和实践机会 陈文觉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48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居加妹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49从歌曲的强弱拍看英语语音教学 廖建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04 50歌曲及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李锋伟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7 51歌曲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李慧杰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6 52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魏文清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06 53简论学唱英语歌曲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冯永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07 54论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杨晓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13 55英文歌曲教学与英语口语的提高 苏玉洁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56赏析英文金曲 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 鲍汉峰 山东教育 2003/Z5 57英语教学的“学、说、逗、唱” 管培军 山东教育 2003/13 58从二语习得看多媒体英语歌曲教学 吴雪花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59运用歌曲教英语 袁聪林 湖南教育 2003/06 60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陈玲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61谈英语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英文) 张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62挖掘英语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陆越 辽宁教育 2002/05 63论英文歌曲在培养素质型英语人才中的作用 李群艳 零陵学院学报 2002/06 64英语歌曲教学 诸光 国外外语教学 2000/04 65听歌法在英语听说课上的有效应用 王红 国外外语教学 2000/04 66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孙丽华 教书育人 2000/01 67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郑立雁 甘肃教育 2000/09 68英文歌曲在初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张榕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S3 69通过英语歌曲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寿建颖 社科纵横 1999/01 70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点滴谈 郝爱云 山东教育 1999/Z1 够多了吧,也不知道你要写得具体范围,你自己慢慢筛选吧!希望对你有用!这些文章在中国期刊网上都能找到!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On "19 Ancient Poems"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pecial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thor: Wang Jinguo Instructor: Zou Wenrong Abstract :"19 Ancient Poem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Wu Yan Shi masterpiece, it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ower dec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of state and spiritual survival course, the Writing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a real crisis after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and the sense of life and Life eternal value of the deep thinking, who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loneliness。 such sentiments from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e Late Han foreign land Youzai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special Mentality,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in "19 Ancient Poems" in any class and any works in a different ex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s"; lonelines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离别情感见孤独 所谓相思定当远隔,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必然,孤独亦必然。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一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孤独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竹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里是作者对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孤独。 失意情感见孤独 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孤独,但游子们的孤独似乎比思妇的孤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助少援的孤独。他们对人间冷暖的感受更为深切。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士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孤单。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怅然之间,诗人愤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头发凌乱,于秋冬寒风中乱舞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孤独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倘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飘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或可减轻孤独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松动的心灵。相反,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孤独。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孤独已是一种心灵状态。“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他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只有在温柔乡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温情的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欲归无道。这里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孤独凄楚的心境。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又有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而汉末文人五言诗多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可解释为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 忧虑人生无常之感见孤独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面前,人无法掌控自己,因为他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以前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后来的阮籍的《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于:“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但最终也难逃生命的终结。生逢乱世的穷愁潦倒的文人,命运多舛,生存艰难,朝不虑夕,生存于短促狭小的现实世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束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文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他们叹惋着生命的短暂,但却无法回避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良宴会》中亦迷茫:“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面对现实,这些孱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悲世忧生的痛苦煎熬着他们脆弱的心,死亡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们,让他们倍感生命的孤独。他们试图以对美服、情爱等等的追求来淡化、分散、消解生命的忧伤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孤独忧生情结,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助的诗人们不停地发出悲凉的呻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或感慨“青青”的“陵上柏”和“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永久的“金石”,与自然中的永恒相对比,人生是多么短暂。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为剥夺生命与人生的杀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节序物候的变迁常常激起文人强烈的悲叹:“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在纷繁物象中,频频出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这是时光之流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孤独无助,那么悲凉无望。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亲人、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他所剩的唯有孤独。“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忧生叹逝的孤独成为短暂生命中的永恒的咏叹。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时刻也不能忘却这份孤独。如: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虽说是“良宴会”,有清歌妙曲,可谓欢乐至极。但是诗人要求,“识曲听‘其真’”。要真能体味到:人生苦短,应及时干进。不然的话,连这本无数量的短暂人生也同时没有了质量,只能落得个“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古诗笺》注“坎轲,不遇也”[2]。显然,“其真”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必然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必然的孤独,是人生短暂,他会在无限的时间中孤独,这谁也无法逃脱,故谓之必然;说可能的孤独,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若不能显达,则有穷困潦倒、不遇时、不遇明主、不遇知音的孤独。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把诗人逼近绝路。“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驱车上东门》)作者的眼中弥望着一派死亡的气象,那是松柏夹道、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人是寂寞孤独的,世上的活人更加的寂寞孤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孤独是谁也逃不掉的,服食成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于是,诗人只好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富贵荣华之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它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人生苦短的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出了多种复杂情感中的内在本质——孤独。 2、诗歌表达意象中的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选取意象表达主题方面采取了入诗意象皆悲情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无外乎三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离别、失意、忧郁人生无常。在意象选取方面,像蟋蟀、凉风、秋草这样的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悲凉情致的物象固然能表达这三种人生之悲;像芳草、东风、蕙兰、郁柳等本应象征美好与郁郁生机之物也被诗人注入了伤感气质,成为其表现孤独悲凉情感的物质载体。 人生的别离有很多种,朋友之别,在悲伤中常有共同奋进的鼓励;而男女之别让人感受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汉代的举荐取士制度,使宦游之风盛行。作为游子,客居他乡已使他们饱受分离之苦,而功名的难成又使他们更加想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思妇,她们不只要忍受独守空床的寂寞,更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恩爱难久长的忧虑。所以,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之物、自然之景,也往往由心及物而蕴含伤感,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之感。    从自然景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芙蓉、芳草:用美洁芬芳的植物象征爱情,始自《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诗歌一方面描写美丽的景色,一方面表达游子的思乡怀恋之苦,然而,美丽的哀愁,会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心中的忧伤,会在晴朗天空和良辰美景的映衬下,更加难以排遣。《古诗十九首》在选取芙蓉、芳草意象时,沿用了传统手法,而当诗人想采摘这些东西送给所爱的人时,却“所思在远道”,自己空执爱情的信物,但表达与传递竟是如此之艰难,最终只能“忧伤以终老”。[3]于是,芙蓉与芳草也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而带上了伤感气质,用饱含希望的物象与景致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情绪。 明月:《古诗十九首》涉及月意象的有三首,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人世间亦有相聚和别离。人常常由于物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便通过诗句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月意象表达主题时,月的圆缺常伴着节气的改变而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月圆月缺中有秋的悲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圆月缺中有冬的凄清,读者在万物衰落的寒冷中感受着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其抽象的情绪在可感的环境中被具体化,孤独凄清,使读者感同身受。 从生活器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又名“合昏”、“夜合”、“马樱花”,是一种植物,羽状复叶。一个大叶由多个小叶组合而成,这些小叶一到夜晚就合起来,因而得名。汉时凡是一种两面合起来的物件都称为合欢。“被”本身,即是寝卧之用,将带有鸳鸯花纹的绮裁为合欢被,更有鱼水之欢之意,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远隔孤独的色彩往往是黯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境“著色敷腴”[4]起来,展现出作者因“故人心尚而”而产生的瞬间喜悦,同时,也展现出由这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之苦,在“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期盼中,也只能凭借着鸳鸯合欢被聊以自慰,更突出了那种孤独的苦痛。 衣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歌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物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有不别?”两地相思的游子和思妇,愁肠百转,痛苦于剪不断的离愁当中,神形日益消损。《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现离别给人带来的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离别越久,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就“为伊憔悴”,这种意象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思之信服。南朝乐府《读曲歌》“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鲍照《拟古》“宿昔改衣带,旦暮并容色”,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许多后世作家对衣带意象的种种生发,均由《古诗十九首》而出。衣带意象所表达的痛苦,从侧面体现了情感主体的孤独身境和孤独心境。 从历史典故的悲凉意蕴中见孤独之感   杞梁妻:人物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得并不多,但每一个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其主题。杞梁妻的故事,最完整的见于刘向的《列女传》。杞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她“上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已立吾节?亦死而已”的行为,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行为典范。《列女传》载,杞梁战死,没有儿子和亲近的家属,他的妻子孤苦无依,枕着丈夫的尸首在城下痛哭,悲哀动人,十天之后,连城墙也被她哭倒塌了。故事虽有夸张之处,但杞梁妻的遭遇却极人世之至悲。作者以这一典范人物为意象,既象征着自己理想中的“知音”,又暗含着具备如此品格的知音极难寻觅之意。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所谓典范,一定是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而这类人又一定是群体中的少部分。在动乱的汉末社会环境下,真正意向高远,能守节不移的人少之又少,能与之相遇相知更成奢望,反过来说,能得到一个“知音”的赏识也同样的困难,所以,作者在无尽的企盼中不免失望,在失望中唯有孤独哀怨而已。 鸿鹄:鸿鹄是善飞的大鸟,刘邦《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鸟类以其可以自由遨翔于天空的本性让生活在地上的人类有距离之感,而一飞冲天的鸿鹄,更让人觉得难以追求,难以企及。虽然作者说“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豪言壮语,但如何“奋翅”?又飞到哪里?作者却回答不了,于是也就增添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失意,“空中送情,知向是谁?”[3]看似满载希冀实际却是飘渺空灵无人理解的孤独。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其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创作形式上都体现了深沉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主体是丰富的,他可以是思妇和游子,同时也可以是失意的文人。它的产生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是与汉末动乱的大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东汉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进一步发展了西汉中期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这一制度确实鼓舞了读书人的“进取心”,但是,随着整个东汉王朝的日益衰败,这种取士制度的本身的流弊日趋严重。对于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就必然形成了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再加上汉恒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社会买官公行的黑暗现象,使多数中下层士子游宦无门,人生失意,漂泊蹉跎。“游子”、“荡子”们以各自的文辞表述、抒发着同类的境遇和感伤,这些失意文人通过文字来表达和排遣内心的感伤、失落、恐惧和迷茫,这些情感中折射着内化的孤独。 因而说,《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汉末文人悲吟的一曲凄凉感伤的孤独悲歌。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士禛闻人倓。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陆时雍。古诗镜总论[A]。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姜书阁。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王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西北大学学报,1999。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张一玮。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经验和孤独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11]戴红梅。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万维

这还用问,肯定是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唐山师范学院是两个性质、层次完全不同的大学,前者是博士授权单位,后者连硕士授权都没有。两个学校所办学报的影响因子肯定不一样。

是唐山师范学院主办的,怎么会是省级期刊呢?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是唐山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大16开本,128页,1、3、4、6期为社科版,2、5期为自然版,单月20日出版。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是省级核心期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查询

不会。还要进行二审三审。通过专家一审,进入副主编二审;大约一周后,自己查询,进入主编三审,时间比较长。

唐山师范学院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099。

学院介绍

唐山师范学院,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

学校创办于1956年,最初名为唐山速成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唐山师范学院;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办,一年后恢复改建为唐山专区教师进修学校,“文革”期间被解散;1979年,恢复建立唐山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4月,唐山师范专科学校与河北唐山教育学院合并;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唐山师范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河北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分为大学道校区、学院路校区和建设路校区,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18575人;设有16个教学单位,55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教职工1020人。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56年,最初名为唐山速成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升格为唐山师范学院。

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办,一年后恢复改建为唐山专区教师进修学校,“文革”期间被解散。

1979年,恢复建立唐山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4月,唐山师范专科学校与河北唐山教育学院合并。

1988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师专”。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唐山师范学院;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评估结论为“良好”。

2014年,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18年11月,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师资力量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5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66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百分比。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约达到㎡,阅览室座位数3036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约万册,生均纸质图书约册;拥有电子图书约万册,电子期刊约万册,学位论文约万册。2020年当年新增纸质图书约43316册,图书流通量约万册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万篇次。

院系专业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5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工学10个学科门类。

特色专业

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特殊教育(师范)、应用心理学、历史学(师范)、法学、文化产业管理、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师范)、商务英语等。

教学建设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精品课8门、在建省级在线课程2门、省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2015年至2018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百分比、考研率15百分比左右。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4个省重点发展学科。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院士工作站4个、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重点实验室8个、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示范机构1个。

科研成果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年学校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684篇,SCI、EI、CSSCI、SSCI、CSCD等高水平论文202篇;出版著作111部;获得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

学术期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主要栏目有冀东文史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经济学研究、政治学法学研究、艺术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科类)、数学研究、化学研究、物理学研究、生物学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理科类)、基础教育教学、区域资源与经济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等。

1988年,在河北省教委组织的全省学报评比中,社会科学版获二等奖,自然科学版获编辑进步奖,是师专高专类学报中唯一的获奖学报。

2009年,在河北省教育系统期刊“三优”评比中荣获“封面设计优秀”奖。

2010年,在河北省高等院校学报研究会第四届评优活动中,荣获“特色学报”奖。

2011年,河北省教育系统期刊审读良好。

文化传统

校训是勤思笃学修身律己。

校徽是唐山师范学院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内环里是学校名称和学校创办时间。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唐山师范学院可以跨专业考研。唐山师范学院的本科生可以报考外校的硕士研究生,各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允许跨专业报考的,只有少数的几个专业不招收跨专业考生,具体要求可以查询欲报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

学校固定资产现值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5165万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216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为全国质量进步期刊和省双优期刊。

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音室70个,座位7488个,实现多媒体设备集中远程控制和信号网络传输。建有实验教学中心6个,各类功能实验室111个,教师教育类专业实习基地58个,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实习基地3个。教学用计算机2101台,建有千兆光缆至交换机、百兆到桌面、覆盖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的校园网络。现代化教学平台基本建成,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信息技术下的平面构成教学方法探讨 洒玉波 (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2) 摘 要: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平面构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47-02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about Planar Form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A Yu-bo (Th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Fuzhou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2,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people"s life style and education manners. CAI could help teachers to develop thoughts in a creative way for the students. The manners of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on the heels of trends and be mor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ar 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也将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师变“灌输者”为“辅助者”,与时俱进调整教育教学姿态是信息化时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包豪斯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作为所有设计的基础,独立于各种设计专业成为设计基础平台课程之一,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平面构成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平面造形训练以及美学法则的学习、认知,整体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美学意识,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构成规律及构成法则,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一、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面对的是刚刚进入大学、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是经过职校或美院附中的正规训练,有一定的专业理解能力和基本技能。另外一部分是在社会的培训辅导班经过短期、中期或长期的应试训练进入大学,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经历,基础能力良莠不齐。为了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在美学基础上达成一定的共识,构成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想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给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一个平等的平面美学基础知识平台。 传统的平面构成教学,以填鸭式的方法把平面基础造形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大量的手绘作业强迫学生在短期内完成平面造形基础训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画格子和填格子上,学生的基础造形能力没能得到较好、较大的提高。结果导致学生误认为“平面构成”的学习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构成基础课程甚至被学生认为是专业训练课程中的“副科”,这完全背离了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希望能有一个突破点,使构成基础课整体提高,全面改观。 ────────── 收稿日期:2008-04-18 作者简介:洒玉波(1973-),女,黑龙江省鸡西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 147 -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在这方面,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更充分、更直观地展示授课内容,学生能在电脑提供的平面设计软件中进行平面造形的探讨,并能进行资料收集、形体变化、平面展示等创造活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平面构成课程所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 1、计算机辅助平面构成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配合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平面造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美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2、选择简单易学的平面设计软件,如Illustrator ,讲解具体的绘图工具和图形编辑的方法,学生边学习边操作。 3、有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术之后,就可以布置相关课题,由浅入深,分课题展开研究,在限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的课题,手绘大量的草图造形方案。利用头脑风暴法,不使用任何的绘图工具,把所有想到的都表达在纸上,也可用联想发散的方法,从一个基本形态扩展出十个甚至更多的平面基本形态。没有精细画工的限制,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无限的创意,学生的想象力完全放开,创作空间无比宽广,同时也享受着设计与创造的乐趣。接下来对大量的草图进行分类总结,按照课堂讲授的平面构成原理与方法,对草图方案评估与优选,通过理性分析,并与学生共同或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评价标准,最后提交优选方案。方案确定后,实现的手法由原来的手工绘制转换为电脑制作。 4、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完成平面构成作业,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可谓事半功倍。Illustrator 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操作简单易学,所绘制的图形具备矢量化的特点,编辑性强,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高,可将学生的设计意识由模糊、笼统的概念转换为数字、严格的定义。当然,每款计算机软件都有一定的复杂度,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熟练操作似乎勉为其难,在这里,可以去繁就简,只介绍常用的绘图工具及编辑工具,实践证明,学生在一、二天内都可以无障碍操作软件了。例如,基本形练习。基本形训练是平面构成的重点之一,是将学生的思维由具象转为抽象的必要训练,通过对圆、方、角单位形进行A+A的同形混合或A+B的异形混合,形成多种新形。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可以利用图形软件的基本绘图工具就可以实现。重复构成是平面构成的重点之一,也是以往学生手绘量较大的课题,经常需要两天的课时才能完成。利用计算机,简单的复制、移动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再如,基本形群化练习,简单的复制命令节省了重复绘 - 148 - 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使用,寻求基本形群化后的各种组合方式,直观方便。手绘作业需要填涂大量的格子,往往学生都会抱怨眼发花、手发麻,计算机灵活的填充功能,完成此项工作,可谓干净利落。利用平面软件中的数字定义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和缩放的比例,轻松完成渐变、发射及数理分割构成。在没有了直尺、圆规、量角器等等繁杂的绘图仪器的羁绊,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不受限的被打开了。 5、方案制作完成,打印输出,课程总结,展示成果。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理性的引导者,感性的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共同完成课程内容。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三大构成,被艺术设计专业列为设计基础课,它们之间是相互递进的关系。在进行色彩构成学习时,可利用平面构成的构图,实现由黑白到色彩的转变,学生省去打底稿的准备过程。立体构成中的由平面生成立体的练习也可在三维软件中调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直接拉伸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大构成也不例外,它既是设计基础课,也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迈向设计专业的第一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美学原则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可谓一举两得。 三、对未来的展望 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课,除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外,对于其他先进辅助教学手段也应适时引入。目前在很多大学开展并逐渐普及、完善了网络课堂。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实时进行交流、答疑;另外,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国内与国际的流行资讯,方便学生的查询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信息时代对平面构成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研究上也必须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朝仓直巳.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1987. [2] 赵农. 设计概论[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张利国. 设计艺术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校对:韩松青)

1 《〈三国志〉古写本残卷中值得注意的异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学术刊物《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著,第一作者为导师吴金华先生,本人为第二作者)2 《〈贩书偶记〉“子部·释家类·一切经音义二十六卷”条辨疑》,刊于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学术刊物《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独著)3 《唐代书法家、文字学家卫包生平略考》,刊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刊物《中国学研究》第八辑,齐鲁书社2006年出版。(独著)4 《大型辞典一般词汇训释的比较研究》,刊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中州学刊》(增刊)2006年5月。(独著)5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札记一则,刊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1期。 (独著)6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释文商榷三则》,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独著)7 《〈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略考》,中国文字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7年10月。(独著)8 《试论〈马氏文通〉“接读代字”的性质》,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独著)9 《对秦汉出土文献“是是”句讨论的思考》,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第一作者)10 《广西全州县白宝乡石帽脚村土话声母系统》,刊《第十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独著)11 《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增刊3。(独著)12 《赣语泰和方言的三个常用动词》,刊《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13 《略论吐鲁番、敦煌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用字研究的意义》,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独著)14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刊核心期刊《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独著)15 《敦煌研究院藏〈三国志·步骘传〉残卷疑难俗字补释》,刊核心期刊《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独著)16 《〈兼名苑〉佚文四则》,刊《广西语言研究》第五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独著)17 《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系列论文之一》,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2009年4月第31卷。(独著)18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疑难字形四例》,刊《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19 《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文字校读记》,刊《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独著)20 《魏晋南北朝写本俗字兴盛原因管窥》,“中国文字研究与教学暨《中国文字研究》创刊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9年12月13日。(独著)21 《三国志》今译的诤臣----评《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刊于《河池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22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的新篇章——《动词重叠历史考察与分析》评介,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著)23 《百年来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研究编年》,刊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3期。(独著)24 《敦煌吐鲁番出土〈三国志〉古写本通假字例释》,刊《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25 《重刊北京五大部直音会韵》初探,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年9月19日。(独著)26 《中古买地券及镇墓文所见〈汉语大词典〉新词新义拾补》,广西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宣读,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12月12日。(独著)

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 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第七章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原因、规律》第一节王元林载《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自然环境从地质时代经过历史时期的变迁而至现今,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各因子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今日黄土高原童山秃秃,林草稀少,沟壑多布,侵蚀冲刷严重,出现许多人地矛盾,成为中国二十多个贫困地区之一,这正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破坏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清楚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后果,面对现实,制订相关政策,为当前这一地区的治理服务。 一、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最大恶果是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新石器时代,泾洛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茂盛,草地肥美,各种动物栖息其间,这从今天泾洛流域数以千百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足可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起初,人们在河谷平原和高原之地小范围开垦,对侵蚀冲刷影响不大。随着人口增多,人们已不仅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经营,就是生态环境脆弱之地,秦汉时已出现大规模地开垦高潮,陇东、陕北就是其中代表。随后虽然东汉以后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地区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但农业在一些小的地区仍有经营①。隋唐人口增多,隋代陇东、陕北每县就有上万户,陇东、陕北人口达120多万人,远远超过了西汉。唐天宝时陇东陕北人口近百万。陕北洛水流域近31万人口,是西汉时的近2倍。宋金在陇东、陕北更是驻有大量军队,人口激增。以后各代,这一地区人口一直居高不下。明嘉靖时,虽人口较明初有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减少,但仍达近60万,加上逃户,亦有七八十万之多。再加上沿边驻有延绥、固原镇兵,人口亦当超过百万。“土人耕牧,锄山为田”,开荒耕坡,“虽悬崖偏陂,天地不废”。清乾嘉时这一带人口达285万人之多。虽然陕北仅44万人,但开荒已至山坡险岭,即使梁峁之地也不放过(详后)。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人,需增加耕地—顷。陕北、陇东自然还要多些。这样伐林垦荒,带来的结果只能使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农垦之外,历代在泾洛上游曾置有牧马苑,牧马啃食草根,苑田种植苜蓿或粮食,过度地放牧也会破坏当地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只不过不如垦荒带来的后果严重罢了。一般人对黄土高原垦荒带来的后果认识还不是那样清楚。据调查和推算,黄土高原在有森林覆盖的条件下,土壤年侵蚀模数很小,只有100—200吨/平方公里,而毁林开荒,其年侵蚀模数可达10000—20000吨/平方公里,增加100倍。陇东庆阳、平凉,再加上陇西的定西地区,有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以梁状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年侵蚀模数在8000吨/平方公里左右①。泾水上游侵蚀模数最强烈,年侵蚀模数可达1万吨/平方公里左右。环县北部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7769吨/平方公里,庆阳北部丘陵沟壑区7412吨/平方公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5746吨/平方公里。而黄龙山、子午岭、关山(六盘山脉)土石山地森林区年侵蚀模数分别是238吨/平方公里、500吨/平方公里、800吨/平方公里②。其间森林起到的作用还是巨大的。陇东陕北间子午岭,在同治回民起义前,垦殖指数高达25%—30%,其侵蚀强度相当于现在延安一带,而年侵蚀模数已达8000—10000吨/平方公里③,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了。而今,泾洛流域水土侵蚀仍然十分严重。陇东、陕北大部分市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环县、庆阳、镇原、泾川竟占到100%,而森林较多的合水(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富县(%)、黄陵(%)、黄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14页、18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87页。③唐克丽等:《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人民黄河》1994年第2期。(%),水土流失所占总土地面积稍低。陕北历史上人口密度少,开发程度远较陇东低,今森林仍保持不少,水土流失也就自然不如陇东严重,洛水含沙量自然也没有泾水大。就是渭北旱塬一带,长武(%)、彬县(%)、旬邑(%)、淳化(%)、白水(%)等,水土流失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巨大①。昔日洛川塬所在洛川县,今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3%。这里耕地面积较大,占垦殖指数%,耕地中夏粮又占很大比重,夏收后农田休耕,又正值雨季,暴雨易使裸露的地表发生面蚀和沟蚀;沟头延伸,沟道深切,沟坡变陡,又引起土体的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朱牛乡的月合沟在1923—1955年的32年间,沟头延伸247米(平均每年米),沟床被切深米,沟道加宽米,共损失塬面耕地亩,流失土壤万立方米。这样的沟壑在黄土高原地区不胜枚举。沟壑的增多,沟道面积增大,使地形更加破碎。今泾洛流域除原外,大量的梁、峁、沟等破碎地形遍地皆是。洛川朱牛乡沟道面积已达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仅有90多平方公里),坡度大于25。的陡坡又占沟道面积的53%②。洛川塬地如此,其他破碎地形沟壑之多,面积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大量的土壤表层土被冲刷,土壤肥力自然下降。据统计,被冲刷的土壤中,每吨约含氮肥—公斤,磷肥公斤,钾肥20公斤。黄土高原每年要损失肥分5000万吨,比黄土高原农业年施化肥量多好几倍③。历史时期,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毁林开荒,轮荒乱垦,使宋时陇东陕北“腴田”、“肥田”后皆成为瘠田、薄田。志丹人曾流传的这样俗语:“山保安,牛羊山,米粮川”,当地应是富庶;而清咸丰时,保安(今志丹)“瘠贫之区,水土最劣,以耕稼则多不毛”④,水土流失造成的恶果已显露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222—223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54页。③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18页。④咸丰《保安县志》卷一《地理志》。泾洛流域水土流失,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带来的更大灾难是河流中的泥沙增多,河患频增。今黄河泥沙含量已多达16亿吨,其中陕西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就达8亿吨,占到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一半。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河道淤高,行洪不畅,易发生河患。今黄河下游成为“悬河”,正是历史上泥沙淤积所造成的。而黄河下游洪水灾害不断,其根源正在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历史上黄河下游大约有1575次洪水灾害(包括溢、决、改道),其中先秦时仅发生过7次漫溢,1次改道。西汉时,黄河下游发生3次漫溢,7次决口,2次改道,共发生12次河患。除其他原因外,西汉时由于在包括泾洛上游的黄土高原屯垦,发展农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患也随之增多。东汉以后至隋的五百年间,黄河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这与黄土高原地区多以畜牧为主,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有关。唐和五代时,黄河河患增多,与唐五代时变牧为农有关①。宋金元时期黄河河患远超以前各代,平均每10年分别发生、、次。元时记载人口虽少,但编户数字并不等于实际数字。明代共发生454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次。清代发生485次,平均每10年发生次。民国发生103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次②。河患愈演愈烈,这无疑与人口增多,开垦荒坡沟地,水土流失加重有关。其间水土流失带来的恶果不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本,第102—104页。②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二、引起泾洛流域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泾洛上游为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人们在这里发展农牧业,大力垦田,轮作荒田。特别是秦汉时移民屯垦,使这一流域农田栽培植被面积扩大。唐宋金时期,这里为边防之地,人口增多,屯田面积大增,森林大为减少。明清民国时期,泾洛流域森林遭到彻底破坏。森林破坏,农地增加,水土流失加重,使这里本来就脆弱的自然环境难以恢复,原来森林被覆土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侵蚀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人为干预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无节制地破坏自然,使这一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发生频率增加。虽然不是呈直线式上升,但灾害日益增多的态势已十分明了。将历史上泾洛流域发生的旱涝、雹灾、霜冻、蝗灾、风沙、地震以及饥荒等灾害作一综合对比可以发现,泾洛流域在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上半叶、6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末、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出现6次灾害多发期。这些灾害常常相伴发生,甚至一年中几种灾害并行,旱涝、旱蝗、旱雹、旱震、旱与风沙等灾相互联系,这些大灾多相连发生,增加了灾害的危害性。大灾之后,又常出现瘟疫、饥荒,这在明清民国时期表现最为明显。6大灾期中,第一灾害多发期发生28次大旱,5次洪涝。第二灾害多发期仅西魏至北周和隋代,就发生17次旱灾,8次雨涝。唐代旱灾年达110次,涝灾65次(其中旱涝同年22次),冰雹30次,霜雪冻48次,蝗灾(包括五代)21次。第三灾害多发期为北宋初期,时间不足五六十年,却发生旱灾20次,雨涝12次,蝗灾9次,雹灾霜冻也发生不少。第四灾害多发期为元代,旱灾25次,涝灾10次,蝗灾7次,雹灾12次,虽第三、四灾害期发生次数不如第二灾害期,但其发生频率仍十分频繁。明清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增多,土壤瘠薄,陇东陕北农业难有太大起色,自然环境恶化的兆头已经显露出来。明至1949年泾洛流域共有12次大旱灾期,3次大涝期。这些旱涝灾害常常是毁灭性的。如万历第一大旱期(1582—1583年)的大旱,“人相食”,死尸枕藉。万历第二大旱期(1586—1587年)陕北延安“饥民多死亡”,陇东各县大饥。天启崇祯大旱期(1627—1631年),麦苗尽枯,饥荒尤甚,人死过半,导致了明末大起义。崇祯末(1639—1641年)、康熙末(1720—1721年)、光绪初(1877—1878年)、光绪末(1899—1901年)、民国(1928—1931年)等大旱期亦危害巨大。除气候原因外,明、清、民国泾洛流域少被覆,易发生干旱。明代泾洛流域有63次雹灾记录,清代泾洛流域雹灾记录达247次,而民国则是年年有雹灾记录。霜雪冻灾明代有52次,清代、民国有148次。虽存有记录的失误,但清代、民国霜雪冻灾应高于明代。明代泾洛流域蝗灾达45次,清代26次,民国11次,如此等等。由于泾洛流域大部分地区仰于天泽,灾害发生的多少无疑影响收成的丰歉。水旱之外,泾洛上游即使霜雪雹灾也容易导致饥荒出现。上游陇东、陕北出现饥荒的次数和规模远多于下游关中,与上游自然灾害多,自然环境恶劣有关。明以前泾洛流域饥荒出现的次数少。唐代,关中饥荒出现49次。宋代,泾洛流域发生16次饥荒。金代饥荒3次,元代27次。明代,泾洛流域共出现123次饥荒,全流域的饥荒45次,泾洛下游饥荒28次,上游陇东达30次,陕北洛水上游达20次。清代饥荒发生次数更加频繁,共有167次饥荒,全流域饥荒7次,泾洛下游45次,陇东97次,陕北18次(统计数字不全面)。虽危害程度较明代小,但发生频率无疑是历代最高的。饥荒的出现除了人为原因外,大多与自然灾害有关。明清泾洛流域自然灾害增多,尤以陇东、陕北发生频繁,大量的统计数字和无数事实足以证明,正是明清在泾洛上游锄山为田,开山至顶,肆意毁林开荒,使垦田数增多,水土流失面积亦增大,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增多,饥荒频增,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三、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仅使河流水文状况恶化,而且使河湖湮塞,引起水荒。由于历史时期大量砍伐林木,森林植被破坏,植物被覆作用降低,不但加速了水力侵蚀,河流泥沙增多,也使河流洪枯量变化大,暴涨暴落。唐时洛水、华池水等流域经过农业开垦,林木减少,洪水时“漂沙圻岸去,漱壑松柏秃”,水土流失较大,而像苇谷等一些小的支流,碧波荡漾,与洛水、华池水等还是有区别的,这里侵蚀较弱。清代,葫芦河(即华池水)流域的子午岭林区还未遭到破坏,河水清澈,仍可灌溉附近稻田①,河水清浊显而易见。上述元时灵台的达溪河也还清澈,到清时也已浊浪滚滚。明嘉靖时称今汭水还较泾水清澈,今情况虽然仍是汭清泾浊,但汭水已开始变混浊,上游华亭、崇信一带林木减少,农田多辟。历史上称作黑水的诸河(古油水以及今直罗河等)今已难窥其原貌,多已变浑。原来称作宁江的九陵川,清时水色澄碧,今也已变浑浊。不胜枚举的事例足以证明,河流多已变浑,清流已少见。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道光《鄜州志》卷二《舆地部·水利》。由于森林被覆减少,河流冬枯夏涨、暴涨暴落特点异常显著。甘泉境的洛水支流,“春夏盈而秋冬涸”。即使洛水冬春时仅“水深二三尺,面阔七八丈”,可涉足而过,而夏季暴涨时,河川“一望无涯,浪高一二丈”。泾水流域亦是同样。崇信县各河“旱则河水清盈,汗下欲涓滴”,“潦则汹涌奔腾”,水势浩大,汹涌澎湃,“漫无抑制”,洪涸特征十分明显。暴涨暴落,河患日益增加。历史上泾水支流在平凉、泾川、灵台、镇原、庆阳、环县、宁州、正宁、合水、邠州等县城旁都发生过河患。而且,河道泛滥亦趋亦烈。洛水流域的保安、鄜州、黄陵、同州发生过多次河水侵城的事件。鄜州城不断地内缩,就是受历史上洛水数十次泛滥的影响。就连一些小的支流也在明清时常常为患,平凉城东的浚谷水、泾川的古泾州城和今城外的诸沟水等等皆是如此。河水含沙量大,暴涨暴落,泛滥不断,自然难以航行。西周时,泾水已有航运。此后,“泾河水急石多,深浅不一,商船不致往来”。明清虽曾有试航之举,但由于泾水水浅石多,难以行舟。洛水亦仅可行小船,航行里程仅在大荔以下。形成今天泾洛两河难于航行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泾洛流域水文状况恶化。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还使这一流域水资源枯竭,水利工程难以实施,人们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出现水荒。人们原来居于原上,随着河流的下切,水源远在深谷之中,往来取水十分不便。包括德靖砦、栲栳砦、金汤寨、凤川寨等宋金时的军寨,虽然修建时就建于高处,以利军事需要;但仍考虑到在河川池泉之旁,以利饮用之便。随着河流下切,饮水已成为军寨生存的主要问题。其后这些军寨大多废弃,除军事原因外,饮水不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清泾洛上游居民多向川谷泉池边迁徙,就是考虑到水源问题。宁州城居马莲水、城北河、九龙水之交,而明时,城“内乏井泉”,与数百年来河流下切有关。类似情形在庆阳等处屡见不鲜。笔者去陇东、陕北考察,水窖和池塘遍布各个乡村,吴旗、志丹一带,有些在田间地头,甚至公路两旁,利用地势将雨水汇聚、沉淀,以便使用。在这里,人们把水看作异常珍贵之物,节约用水已成人们的习惯。人们饮水都如此困难,农业生产只有靠降雨来决定丰歉了。建国前,陇东、陕北的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正与河道下切、难以饮用有关。今泾洛上游一带人们往往打数十丈甚至近百丈的深井,就是因为地表水难以饮用而不得不利用地下水。渭北旱塬一带,“居民每苦地高乏水”,也修地窖以聚雨水。明清泾洛下游掀起打井高潮,与地表水枯竭,流水微小难以满足灌溉需要有关。泾洛流域河流泥沙较多,河患频繁,还使泾洛下游诸湖面积缩小或消失,流域内诸泉湮废。除气候原因外,还因森林减少,泥沙增多,湮塞泉泽。泾洛下游的阳华(华泽、赤岸泽等)及其他诸湖的湮废就是如此。甚至黄河下游的大野等大湖泽的消失,也是包括泾洛流域在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河道变迁,泥沙淤积的结果。四、历史时期泾洛流域植被和土壤的变化,使这一流域土壤承载力低,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短缺,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亩产降低,土瘠民贫,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今天,造成黄土高原贫苦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大量的林木减少,地表裸露。明时,陇东“山无木兮山顶秃”,“山头但有农驱犊”,濯濯童山之上仍植糜种菽①。清时,陇东土壤“瘠硗”,沟坡之苗多仰天泽,稼穑难成②。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由于人们长期的垦殖开发,致使原来开垦时还较肥沃的土地,开垦二三年后被迫撂荒,自然肥力尽失。这在陇东、陕北各州县都是如此。不断地撂荒轮耕,不断地去开垦新的土地,使泾洛流域农业一方面垦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也随之扩大。而另一方面,土壤贫瘠,广种薄收,人民仍然贫困不堪。洛川l县一带民众就流传这样的俗语:“种上万万顷,哪怕一亩打半升”,人们不管收获,“有牛没牛尽管种”③。虽辛苦耕种一年,收获却寥寥无几。正如咸丰时保安县人所言,“荒山容易起风沙”,“不管年荒与岁丰,十年总有九年穷”④。原来是“牛羊山,米粮川”的保安,土地承载力大大降低,已难与昔日相比。道光时卢坤所作《秦疆治略》,几乎陕北和渭北旱塬各州县都是“地瘠民贫”。其实,陇东一带“原以土质肥沃,农产富裕”,故历史时期这里人口密度基本上较洛水流域大。加之这里原面较陕北一带大,自然条件优越,故历代开垦多所致力。由于滥垦滥伐,“垦殖无方”,只知扩大耕地面积,撂荒轮作,粗放式经营,“致使土地利用失调”,表层耕土“受雨水冲蚀而流走”,“良田败坏,沟壑纵横。耕田面积日渐支碎”。虽有施肥,但地力消耗和水土流失,使农业单产降低,经济衰微。昔日茂密森林,今为濯濯童山。昔日良田与草原,今为“不毛之沙漠”⑤。随着建国后这一地区人口的膨胀,人均耕地更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走原来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的老路子,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农业终是恶性循环。传统的粗放农业是今日这一地区积贫积穷的重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康熙《宁州志》卷一《地理·山川》引(明)李绅《山水歌》。②(清)张澍:《天心篇》,收入《历代咏陇诗选》。③民国《洛川县志》卷二四《方言谣谚志·俗谚》。④咸丰《保安县志》卷八《艺文》,(清)彭瑞麟《保安杂咏》。⑤民国《甘肃乡土志》第七章第八节《水土保持》。泾洛流域森林草原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土壤承载力降低,粮食亩产减少,而且使这一地区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燃料、饲料、肥料等三料出现短缺。长期以来,泾洛上游以林木、树枝草灌和作物的秸杆为燃料,树木烧光,就去刨树根。树根、秸杆烧完,就去刨草皮,挖草根,烧牛马粪。这样,自然使三料短缺,生计难以维持。宁夏、固原地区就是三料严重断缺之地①。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开荒种田,特别是建国后人口剧增,大量烧柴用材,使这里的子午岭林区的森林和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到80年代初,除东部几乡在子午岭深林区外,其余全县其他地方已无林可砍,无荒可垦。相应地,水土流失加重。柔远河在上世纪60年代输沙量万吨,70年代增加到万吨。同时,全县大小7700余条沟至70年代末就有6300多条干枯②。农业降产,薪材短缺,饲料、肥料亦成问题,自然环境已恶化。 历史上,受水土流失和人们耕垦的作用,泾洛上游形成沟谷坡地的黄绵土及原地的黑垆土,前者肥力瘠薄,后者成为黄土高原较优良的土壤。而关中受人类长期耕垦和施肥作用,形成耕作性较好的填土。土壤的肥瘠自然影响到农业生产。关中由于自然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美,灌溉便利,虽经自然和人类长期作用,但自然环境恶化的程度远较陇东陕北轻,自然灾害也远较陇东陕北少。有些还因人类的参与,而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发展。前言关中出现的塿土,盐碱地改良自然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关中泾洛下游森林减少,湖陂大多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沿山及滨河一带,砾石、沙子多随洪流而淤积散布,洪潦成灾,原来的“淤田”已变成了“淤沙”。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北山旱塬一带地形破碎,“地瘠民贫”,农业生产环境亦受到很大影响。沙苑自然环境恶化,水草减少,湖泉干枯,已多出现风沙和沙徙现象,屯垦田地多为风沙侵占。可见,泾洛下游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一定的不良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20页。②新编《华池县志》第一编《地理志》。总之,历史时期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给这一流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使许多不良的如盐碱土、沙土等土壤得到了改造,培育出了更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填土、黑垆土等。历史上关中有“膏壤”、“沃野”、“天府之国”的美誉,对粮食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们毁林垦荒,滥垦滥殖,纵火烧山,锄山为田,使泾洛上游和渭北旱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更加破碎。土壤肥力流失,河患增加,甚至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湖泽等都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同时,由于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泾洛流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尤以旱灾最易发生,自然环境的免疫力大大降低。河患频仍,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多浑浊不堪,难于通航。湖泉池陂大多湮废,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已成问题。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广种薄收,土壤承载力降低,燃料短缺等,农业陷入恶性循环,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使包括泾洛上游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成为中国现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试论猪八戒》,中国社科院《未定稿》1984,18(国家级);(2)《猪八戒形象新论》,《云南社会科学》1985,2(国家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10全文复印;(3)《薛宝钗形象管窥》,《云南社会科学》1986,4(国家核心);(4)《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明清小说研究》1986,3(国家核心);(5)《试论西游记的民族文学性》,《云南社会科学》1987,4(国家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11全文复印;(6)《建立科学的西游学势在必行——兼谈西游记研究》,《学术界》1991,2(国家核心);(7)《人类未来的预见者——西游记理性思维新探》,《明清小说研究》1986,3;(国家核心);(8)《西游记在国外》,《世界知识》1991,2;(国家核心)吉林《东南西北》杂志全文转载;(9)《“西游学”的兴起——未来学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的运用》《云南社会科学》1991,1;(国家核心)《文汇报》1991,3,21转摘;(10)《好一部人生的悲喜剧》,《江苏社会科学》1991,4(国家核心)(11)《试论西游记与心学》,《云南社会科学》1993,2;(国家核心);(12)《“华阳洞天主人”与西游记》,《明清小说研究》1995,1(国家核心);(15)《愤世嫉俗 率真明快——读刺丗嫉邪赋》,《语文知识》1993,2(省级);(16)《关于西游记研究的几个问题》,《社科信息》1993,6(省级);(17)《艺术生产论——一个永恒的命题》,《社科信息》1993,11(省级);(18)《继往开来 卓绝一世——试论《醉翁谈录》的历史价值,《社科信息》1994,5(省级);(19)《浅谈〈高祖还乡〉的构思艺术》,《语文知识》1994,4(省级);(20)《西游记与心学新论》《西游记文化学刊》1998,1(国家级);(21)《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测评》,《上海企业》2002,12(国家核心);(22),《美国版的〈萨拉丁〉会怎么拍?》,《世界知识》2003,18(国家核心);(23),《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主题思想新论》,《运城学院学报》2003,2;(24),《“西游学”的崛起——知识经济与西游记研究》,《中国文化与艺术》2004,1(国家级);(25),《民主的启蒙曲——论〈诗经〉的民主意识》,《学术前沿》2004,8(国家级);(26)、《〈礼节传薄〉所载“西游”戏曲考——兼与蔡铁鹰先生商榷》《明清小说研究》2005,2(国家核心);(27)、《似曾相识同归来——吴承恩陶渊明艺术风格比较》《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28)、《〈西游记〉作者之争的回溯与思考——兼与顾洁成先生商榷》《运城学院学报》2005,4;(29)、《丘处机麾下的全真道士不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转摘;(30)、《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回顾及我见》(上)《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31)、《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回顾及我见》(下)《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32)、《也论百回本〈西游记〉定稿人与全真教之关系——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之二》《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33)、《谈吴承恩诗文创作》 《光明日报》2006年7月28日,(国家重点核心)(34)、《诚信:现代公共关系的灵魂》 《公关世界》(A)2005,4;(35)、《新思想新体系新方法——关于高职高专公共关系学创新教学新探》《公关世界》(A)2006,2;(36)、《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新探》 《学术月刊》2007,7;(国家重点核心)(37)、《和谐:现代公共关系的终极目标》 《公关世界》(A)2008,5;(38)、《高考公信力与危机公关》 《公关世界》(B)2008,6;(39)、《新时代的公共关系教学新路径——<公关世界>让我们走进精彩纷呈的世界》《公关世界》(B)2008,8;(40)、《公共关系教学新探索——让<公关世界>点亮我们的课堂》《公关世界》(A)2008,9;(41)、《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新论》 《蚌埠学院学报》2008,6;(42)、《理性、严谨、思考、创新——2007年<西游记>研究述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43)、《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共产党宣言>与科学发展观新探》《高等教育科学》2008,10;(44)、《科学 人文 艺术——公共关系教学与高校素质教育》《公关世界》(A)2009,1;(45)、《公关危机新探》 《秘书》2009,2;(46)、《网络时代的西游记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2009,4;(47)、《2008,中国公关开创历史的新纪元》 《公关世界》2009,2;(48)、《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新探》 《公关世界》(A)2009,2;(49)、《中国政府公关的大手笔,2009,从“大接访”到“规定动作”》《公关世界》(A)2009,3;(50)、《新形势下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方法与技巧》 《办公室业务》2009,3;(51)、《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办公室业务》2009,4;(52)、《一本新颖独特的高质量教科书——评<社交礼仪>》《公关世界》(A)2009,3;(53)、《着力塑造公关教师的教学魅力与人格效应》 《公关世界》(A)2009,5;(54)、《秘书工作的美学原则》 《秘书》2009,6;(55)、《封建家族内部伦理道德沦丧的讽刺剧——<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新析》《阅读与写作》2009,9;(56)、《现代公共关系呼唤科学发展》 《公关世界》(A)2009,9;(57)、《情景·参与·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高等教育科学》2009,10;(58)、《提升中国公关品质时不我待》 《公关世界》(A)2010,1;(59)、《当前公关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弊端》 《公关世界》(B)2010,3;(60)、《模块·目标·任务·反馈——构建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新尝试》,《公关世界》(A)2010,3;(61)、《<公共关系学>创新教学实践》 《公关世界》(A)2010,5;(62)、《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6+1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精品课程<公共关系学 >为例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国家核心);(63)、《信访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办公室业务》2011,8;(64)、《Web-based environment to build public relations with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 ITET2011,2011,12;(65)、《From doing to learning to do--Task drive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Relations course teaching 》 ITET2011,2011,12;(66)、《Corporate Planning the curriculum explor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model》ITET2011,2011,12;(67)、《紫金庵彩塑艺术的世俗特征浅析》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68)、《剑气箫心与龚自珍的精神世界》 《名作欣赏》2012,4(国家核心)(69)、《技术主义与当代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价值工程》2012,6(国家核心)(70)、《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ublic relation course new exploration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connotation 》 CCE2012,2012,5 ;(71)、《Information age college Public Relation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HECTR 2012,2012,7;(72)、《From virtual to real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ublic relations” in practice course application 》 ATMCC 2012,2012,8;(73)、《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服务研究》 《情报科学》,2013,4;(74)、《新闻发言人之缺失——北京大学应对“邹恒甫微博事件”反思》 《青年记者》,2013,1;(75)、《网络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培养与公关专业教育》 《价值工程》,2013,4;(76)、《上海婴幼儿奶粉健康安全问题的调查与应对策略》 《价值工程》,2013,5;(77)、《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新论》 《新闻知识》,2013,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唐山师范学院是一所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足迹,一步步开拓跋涉、继往开来,虽春秋欠富,却前程看好的新型本科院校。 1956年初创以来,六七十年代的风雨兼程,八九十年代的温煦积蓄,于世纪之交终获振翼鹏飞之机。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省首批专科升格本科的高等师范院校。 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在为冀东乃至全省培养了 10万人才的基础上,目前正进行着二次创业,主动更新办学观念,全面增强办学实力,扎实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层次,力求为本埠及省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院依托唐山这座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和当今河北经济首强城市的厚势,具有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学院新校区地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占地近千亩,是唐山市规划最合理,校园面积最规范的本科院校,第二期工程完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 26万平方米,招生能力将逾万,拥有10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及资料检索中心,5000人容量的多媒体教室群落,25000平米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场所,3000平米的学生活动中心。 目前学院设立 13个系、开设27个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6大学科门类,并设1所二级国际学院,3所分校(初等教育学院、滦州分校和玉田分校),1所附属高中(唐山八中),拥有覆盖唐山市的数十处从幼教到高中的教育实习基地,同时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文学与戏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为省级优秀学报面向全国发行。 学院目前面向河北省、辐射全国招生。现有本专科在校生 14137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员10000多人。 学院教学实力雄厚,人才群体优势日渐提升。全院有教职工 813人,专任教师588名,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9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08人,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外教长期执教。拥有一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领先的学科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成就显著,系列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文学理论研究的某些领域处全省领先水平,《现实主义冲击波》等学术成果,连续获全国文联大奖和省级奖;生物工程领域的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有的年轻教师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 近三年来,全院教师公开发表的 860余篇论文,-核心期刊发表率占四分之一以上,多篇被SCI、EI索引收录。 升本五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推进系统化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本着“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的理念,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努力建设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社会“五满意”的新型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毕业生保持了较强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几年来,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和超过了 75%和7 0%的较高水平。各专业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的20%;全院 本科生考研率达,并涌现出同一宿舍成员全部考取研究生的校园佳话。 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省市同类高校中表现出了强盛、活跃、健康的势头。学生剧社的剧目在河北高校中独家入围,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进京展演并获得成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举摘得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连年获得省一、二、三等奖;全国电视主持新星大赛中力拔头筹荣获一等奖。 如今,唐山师范学院这艘壮木新芽、夙鹰添羽的文化教育方舟,正乘着新世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季风,广招水手,勇鼓风帆,揽载愿意与之同舟共济的弄潮儿,找准自己的航位,迸发蕴藉的潜能,并栌倍速前行,满怀信心地驶向理想的彼岸。 唐山师范学院作为冀东重镇的文化园府,依凭其近邻京津、信息畅达的地缘优势;广揽贤能、富聚活力的兼容胸怀;瞄准前沿、面向未来,正理窠蕴煦,全方位迎候着四面八方的雏燕新鹰来此孵化、成长,以待蓄势高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是唐山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大16开本,128页,1、3、4、6期为社科版,2、5期为自然版,单月20日出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