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柑橘皮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柑橘皮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

橘子和桔子是一种水果,橙子皮不行陈皮,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陈皮味甘苦,但有橘子的清香,在保持干燥的条件下,可长久放置储藏。陈皮如果是冬柑的皮晒制而成的,则其质量较好,它的外表呈现深褐色,且皮瓤薄,放在手上觉得很轻而容易折断,同时还伴有清香味。功效与作用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气香宣散,可升可降;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的功效;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乳痈疥癣,中鱼蟹毒、酒毒。营养价值(好处)1、陈皮中含有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所以其味甘苦,但这种类柠檬味平和,遇水易溶解,因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2、陈皮中还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维生素C等成分,对身体有益。副作用(坏处)陈皮是理气药,喝过头会有呃逆的感觉。因此,未经处理的陈皮最好不要用来泡水当茶饮.陈皮性温、辛、苦,并非人人可以饮用。有发热、口干、口臭、白塞氏病、便秘、尿黄等症状者,不宜用陈皮泡水喝。食用可以,陈皮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的功效。怎么吃陈皮一般每次用量为6~10g,煎汤服。陈皮偏于温燥,假若是阴虚燥咳症见咽干、无痰或少痰、舌红少苔的人群不宜单独使用陈皮。禁忌人群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食陈皮。适宜人群一般人均适合食用陈皮。陈皮适宜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之人食用。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之人、急性乳腺炎者也适合食用陈皮。

都可以!陈皮是柑桔等水果的果皮经干燥处理后所得到的干性果皮。其皮干燥后可放置陈久,故称陈皮,也称贵老。陈皮味苦,有橘子的清香,故常用于烹制某些特殊风味的菜肴,如“陈皮牛肉”、“陈皮鸡丁”等。 营养功效: 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陈皮用于烹制菜肴时。其苦味与其他味道相互调和,可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陈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通气的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 食而有道:烹饪时适量添加,每次10克左右,不宜多放。适合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痰多咳嗽者食用。内热气虚、燥咳吐血者忌用。陈皮在食用时可加糖调口味。泡茶饮完后最好连渣一起吃掉。因为其中还有很多的营养成分。 精选妙藏:以冬柑的皮晒制而成的陈皮质量较好。它外皮呈深褐色。皮瓤薄,放在手上觉得很轻而又容易折断,同时还发出清香。陈皮必须保持干燥,应晒干后再放入密封玻璃瓶内收藏,贮藏期内如发觉潮湿,就要再度晒干或焙干,如此可长期收藏。

一般来说是样橘皮的吧

柑桔,是桔、柑、橙、金柑,柚、枳等的总称,柑桔原产中国。我国是柑橘原产地之一,栽培柑橘已有4000多年历史,柑橘形成了许多品种(品系),可分为柑类、橘类、橙类、柠檬类和柚类,柑橘果实色香味兼优,果汁丰富,风味优美,除含多量糖分、有机酸、矿物质外,还富含维生素C、多种甙类物质,营养价值极高。柑橘果实除鲜食外,还广泛用作制汁,提取香精油、果胶等物质。柑橘中不少品种还是优良的中药材原料。 柑橘中的食物纤维庚炔有抑制淀粉酶形成中性脂肪的作用,多食柑橘可减肥. 柑橘:生食有益气、强身、助消化、健脾胃、降血压作用,对防治化脓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糖尿病、病毒性感冒有一定效果。因柑橘富含胡萝卜素,如果吃得过多会引起胡萝卜素血症(俗称橘黄症),出现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同时,多食柑橘会上火,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口腔溃疡、舌炎、咽炎等症。 柑橘汁中富含的钾、维生素B和C,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心血管疾病,含有抗氧化、抗癌、抗过敏抗氧化成份,并能防止血凝。多吃柑桔防视力退化,柑橘类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多酚、邻吡哺酮、单萜、三萜、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化合物群,柑橘类重要成分P-玉米黄质和川皮甙等具有良好的抑制癌症效果或具有抑制癌症的机理。这几种成分的含量在柑橘种类中各不相同,如P-玉米黄质在温州蜜橘中含量最高,为每100g含,其次是澳洲水黄皮为,丹西红橘,伊予柑和巴伦西亚橙,甜橘,而圆柚和柠檬则为零。

柑橘植物组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成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广阔领域,除了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业生产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快速繁殖优良种苗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是生产上最有潜力的应用,包括花卉和观赏植物,其次是蔬菜、果树、大田作物及其它经济作物。快繁技术不受季节等条件的限制,生长周期短,而且能使不能或很难繁殖的植物进行增殖。 快速繁殖可用下列手段进行:通过茎尖、茎段、鳞茎盘等产生大量腋芽;通过根、叶等器官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诱导产生不定芽。试管快速繁殖应用在下列研究中:1.繁殖杂交育种中得到的少量杂交种,以及保存自交系、不育系等。2.繁殖脱毒培养得到的少量无病毒苗。3.繁殖生产上急需的或种源较少的种苗。 由于组织培养周期短,增殖率高及能全年生产等特点,加上培养材料和试管苗的小型化,这就可使有限的空间培养出大量的植物,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幼苗。 组织培养突出的优点是“快”,通过这一方法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扩大植物的数量,以一个茎尖或一小块叶片为基数,经组织培养一年内可增殖到10,000~100,000株。 二、无病毒苗(Virus free)的培养 几乎所有植物都遭受到病毒病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种类甚至同时受到数种病毒病的危害,尤其是很多园艺植物靠无性方法来增殖,若蒙受病毒病,代代相传,越染越重。自从Morel(1952)发现采用微茎尖培养的方法可得到无病毒苗后,微茎尖培养就成为解决病毒病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若再与热处理相结合,则可提高脱毒培养的效果。对于木本植物,茎尖培养得到的植株难以发根生长,则可采用茎尖微体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无病毒苗。 组织培养无病毒苗的方法已在很多作物的常规生产上得到应用,如马铃薯,甘薯,草莓,苹果,香石竹,菊花等。已有不少地区建立了无病毒苗的生产中心,这对于无病毒苗的培养、鉴定、繁殖、保存、利用和研究,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统程序,从而达到了保持园艺植物的优良种性和经济性状的目的。 三、在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育种提供了许多手段和方法,使育种工作在新的条件下更有效的进行。如用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用原生质体进行体细胞杂交和基因转移;用子房、胚和胚珠完成胚的试管发育和试管受精等 ;种质资源的保存等等。 胚培养技术很早就有利用,在种属间远缘杂交的情况下,由于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原因,杂种胚常常停止发育,因此不能得到杂种植物,通过胚培养就可保证远缘杂交的顺利进行。到五十年代在实践上的应用就更多了,在桃、柑橘、菜豆、南瓜、百合、鸢尾等等许多园艺植物远缘杂交育种上都得到了应用。大白菜×甘蓝的远缘杂交种“白兰”,就是通过杂种胚的培养而得到的。对早期发育幼胚因太小难培养的种类,还可采用胚珠和子房培养来获得成功,利用胚珠和子房培养也可进行试管受精,以克服柱头或花柱对受精的障碍,使花粉管直接进入胚珠而受精。 花药、花粉的培养在苹果、柑橘、葡萄、草莓、石刁柏、甜椒、甘蓝、天竺葵等约20种园艺植物得到了单倍体植株。在常规育种中为得到纯系材料要经多代自交,而单倍体育种,经染色体加倍后可以迅速获得纯合的二倍体,大大缩短了育种的世代和年限。 利用组织培养可以进行突变体的筛选。突变的产生因部位而异,茎尖遗传性比较稳定,根、茎、叶乃至愈伤组织和细胞的培养则变异率就较大。培养基的激素也会诱导变异,因浓度而不同。此外还有采用紫外线、X射线、?射线对材料进行照射,来诱发突变的产生。在组织培养中产生多倍体、混倍体现象比较多,产生的变异为育种提供了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利用组织培养,采用与微生物筛选相似的技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突变体的筛选更加富有成效。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开发,在育种上展现了一幅崭新的前景。已有多种植物的经原生质体培养得到再生植物,有些植物得到体细胞杂种,这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价值。随着这方面工作的深入,水平的提高,原生质体培养一定会在育种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工厂化育苗 近年来,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已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生产手段,在园艺植物的生产领域蓬勃发展。 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是以植物组织培养为基础,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物质的人工合成培养基上,并附加一定量的生长调节物质,把脱离于完整植株的本来已经分化的植物器官或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在一定的温度、光照、湿度及pH、值条件下,利用细胞的全能性以及原有的遗传基础,促使细胞重新分裂、分化长成新的组织、器官或不定芽。最后长成和母株同样的小植物体。例如非洲紫罗兰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就是取样品株一定部位的叶片为材料,消毒后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在培养室内培养,两个月左右在切口处产生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再切割后又形成新的不定芽,如此继续,即可获得批量的幼小植株,按需要量生产与样品株完全相同的苗子。 工厂化生产组培苗,是按一定工艺流程规范化程序化生产的,具有繁殖速度快、整齐、一致、无虫少病、生长周期短、遗传性稳定的特点,可以加速产品的发展,尽快获得繁殖无性系。特别是对一些繁殖系数低、杂合的材料有性繁殖优良性状易分离、或从杂合的遗传群体中筛选出表现型优异的植株,需要保持其优良遗传性,有更重要的作用。组培苗的无毒生产,可减少病害传播,更符合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要求,扩大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加产品市场的销售能力,同时减少了气候条件对幼苗繁殖的影响,缓和了淡、旺季供需矛盾。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从60年代就巳经开始,并随着生长、分化规律性探索逐步深化,到了70年代仅花卉业就已在兰花、百合、非洲菊、大岩桐、菊花、香石竹、矮牵牛等二十几种花卉幼苗生产上建立起大规模试管苗商品化生产,到1984年世界花卉幼苗产业的生产总值已达二十亿美元,其中美国花卉幼苗市场总值为六亿多美元,日本三友种苗公司有60%的幼苗靠组织培养技术繁殖。1985年仅兰花一项,在美国注册的公司就有100余家,年销售额在一亿美元以上。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花卉新品种的推广。以前靠常规方法推广一个新品种要几年甚至十多年,而现在快的只要l~2年就可在世界范围内达到普及和应用。 我国采用快速繁殖技术,也使优良品种达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如广东切花菊“黄秀风”的应用,使菊花变大,长势加强,花色鲜艳,抗病力增强,打开了进入香港市场的渠道,使三十多种观叶植物的推广很快遍及全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并将自然界的几百个野生金钱莲品种繁种驯化,培养了一批园林垂直绿化的材料,促进了园林业的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也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繁殖效率与商品需要量的矛盾,有些作物由于繁殖方法尚未解决,因而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其次是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减少变异株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应降低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更好的投产应用。总之,随着组织培养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各种培养方法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技术在遗传育种、品种繁育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特别是生物工程和工厂化育苗实施以后,它将以新兴产业的面目在技术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

对泸溪县椪柑产业发展的思考 椪柑产业是泸溪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泸溪椪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上下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泸溪椪柑提质升级。 一、基本情况泸溪椪柑历史悠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自主研究“8304”、“8306”两个优良椪柑品种并进行推广,使泸溪椪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初,全县椪柑产业从2006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椪柑种植面积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县椪柑年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椪柑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万余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建设投入大。每年捆绑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椪柑产业建设。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全县椪柑开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出口基地2万亩。三是果园建设标准化推进。截至2014年,全县7个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3万亩、品改万亩。武溪上堡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全县椪柑产业建设标杆;目前,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力图打造成全州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加工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县有鲜果销售和深加工的公司17家,扶持白沙、浦市等8个乡镇新建万吨椪柑粒粒橙加工项目,椪柑深加工集群效益凸显。五是市场营销品牌化引导。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入大中城市超市”战略,充分利用“泸溪椪柑”一系列“国字号”品牌标识,促进了泸溪椪柑品牌化销售。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县15个乡镇95%以上种植椪柑,品种单一,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无法形成错峰销售。区域布局欠科学,石榴坪、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椪柑,在品质、果实的水分含量上,都不及峒河沿岸一带的椪柑。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灌溉条件设施不足,影响柑橘林果的长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椪柑基地,几乎没有公路,导致产品采运成本高和影响果品质量。仓贮设备简陋,严重缺乏大中型仓贮中转站,椪柑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受到极大影响。三是生产技术欠保障。首先,全县柑橘科研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柑橘研发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实困难。其次,标准园建设投入大,生产要求高,而果农呈散户经营,收益低,加之果农素质总体偏低,致使标准化生产难以落实到位。四是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柑橘生产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4家,但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据调查,全县抛荒、撂荒的橘园90%都是20亩以下橘园,20到50亩的橘园处于半撂荒状态,50亩以上橘园70%还在进行管理。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部分果农进行了土地流转,但手续不完善,存在矛盾纠纷隐患。五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目前,该县椪柑销售仍然以马路市场为主,销售椪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理商、营销大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销售链条,缺乏现代网络营销手段,难以把握、运作大市场。三、发展的对策1、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按照《泸溪县2012-2020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和《泸溪县柑橘2013-2020品种改良规划》实施计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重点乡镇集中,向配套设施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以白沙、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良家潭、浦市7个主产乡镇为主,形成峒河沿线优质椪柑产业长廊,打造椪柑生产基地;以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泸溪橙类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生产。2、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我县椪柑一家独大的产业现状难以适应柑橘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新品种,如引入香蜜一号、大分一号、小青柑、葡萄柚、脐橙等一批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柑橘优新品种,大力实行品改低改,扩大高接换种面积,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柑橘品种多元化,切实优化泸溪柑橘品种栽培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3、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设施基础。首先,科学规划。全力抓好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进园公路、园区工作道、集水池、储藏库、气调库等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其次,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确保入园公路、工作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有序推进。4、加强科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抓科研。加大对柑橘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鼓励自主研究创新,积极开展柑橘科研,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抓品改低改。着力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改矮、密改稀、劣改优,促进园区改造全面完成。三是抓技术培训。按照果园标准化生产要求,突出抓好果农培训,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技术人员联点包户,为抓好柑橘培管、采摘、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提供技术保障。四是抓精深加工。引导和组建企业推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5、创新模式,加深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发展。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客商来泸经营发展柑橘产业,引导果农以土地转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6、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品牌营销。一是完善椪柑营销体系。着力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实抓好产业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强化营销窗口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抓好市场窗口建设,抓信息、跑市场、联客商,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服务。三是着力打造品牌形象。抓好“泸溪椪柑”质量加工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规范制度、统一注册商标”,建立健全柑橘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现柑橘产品从田间生产到消费食用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柑橘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标明柑橘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做到“以质量立牌、以品牌创优、以品牌占领市场”,并加大“泸溪椪柑”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发展历史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学说和细胞全能性学说。1839年,Schwann和Schleiden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德国学者Haberlandt(1902年)在发表的《植物细胞立体培养实验》的论文中提出了细胞全能性的观点。Hänning(1904年)进行了幼胚的立体培养,在含有糖、无机盐、氨基酸和植物提取物的培养基上,培养萝卜和辣根菜的幼胚,发现离体幼胚均可充分发育,并且可以提前萌发成苗。1925年,Laibach培养亚麻种间杂交幼胚获得成功,并得到杂交种。从20世纪20年代起,幼胚培养被用来挽救远缘杂交早期败育的胚胎,因此可以认为,幼胚培养和胚胎拯救(embyrorescue)技术是最早应用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20世纪30年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本建立。李继侗(1933年)将3mm以上的银杏胚培养成功,并且发现加入胚乳汁可以促进离体胚的成长。1937年,White发现B族维生素、吲哚乙酸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1937~1939年,White、Gautheret和Nobercourt分别建立了植物组织的连续培养物,使离体的植物组织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不断生长,从而奠定了现代组织培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Cocking等人用纤维素酶来分离植物原生质体并获得成功。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在培养过程中,可长出新壁,进行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获得成功的植物有胡萝卜、矮牵牛、油菜、石刁柏等。在动物学界,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用盖玻片悬滴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而且观察到细胞生长现象,开创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先河。德国胚胎学家Spemamm(1938年)认为,早期胚胎细胞具有高度的分化潜能,将胚胎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可以发育为新的胚胎。Briggs和Kings(1952年)把非洲豹蛙囊胚的细胞核一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了非洲豹蛙的胚胎克隆后代,从而证实了Spemamm的观点。Okata(1962年)发现仙台病毒(Sendal virus)可诱发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细胞,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Cesar Milstein和Geoger Kohler(1975年)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获得了既能在体外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有力的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细胞工程技术发展迅速,试管植物、试管动物、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等相继问世。以色列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人类心脏组织,可以正常跳动,以及美国培养的造血先驱细胞、中国培养的胃和肠粘膜组织等。1977年英国利用胚胎工程技术成功地培养出世界首例试管婴儿,1997年英国首次克隆出绵羊“多莉”,2001年英国又培育出首批转基因猪。研究内容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将细胞工程分为微生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动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⑵细胞融合采用一定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为一个细胞,用于生产新的物种或品系及产生单克隆抗体。⑶染色体工程按人们的需要来添加、消减或替换染色体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培育。⑷胚胎工程主要是对动物的胚胎进行某种人为的工程技术操作,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成体动物,包括胚胎分割、胚胎融合、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性别鉴定、胚胎冷冻技术等。⑸细胞遗传工程主要包括动物克隆和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援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得到稳定、高效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试验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改变生物遗传性形状的有效途径,已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上得到应用。工程应用细胞工程在植物方面的应用⑴微繁殖技术(Micropropagation)的应用微繁殖技术,即以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为外植体,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行植株再生的技术。应用微繁殖技术既可用于克服高度杂合物种因有性繁殖而引起的后代严重分离,如澳大利亚的番木瓜;有可用于名优或濒危物种的快速繁殖,如凤梨、草莓。通过微繁技术已获再生植株的树种主要有番木瓜、柑橘、龙眼、荔枝、苹果、梨、葡萄等,草莓、香蕉等以实现了商品化生产。通过茎尖培养或微嫁接技术,可以脱去植物体内的病毒,获得无病毒苗木,如苹果、草莓等。另外,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通过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条件的变化,可增加其变异,从中可筛选出优良的突变体,从而为新品种的选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等是基因转化的良好受体材料,并且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行植株再生也是实现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环节。此外,微繁技术为种质的保存(germplasm storage)提供了新方法。很多种质资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通过减缓生长和低温处理而达到长期保存目的,并可进行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种质资源收集、互换、保存和应用,即建立“基因银行”(gene bank),实现种质资源的全球共享。例如,在比利时Catholic University的Leuven研究中心有大量离体保存的香蕉种质库。⑵细胞大量培养与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细胞大量培养有用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细胞工程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刺激植物体内某些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然后进行分离、提纯,如某些名贵药物、香精、色素等,实现植物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早在1964年我国就开始进行人参细胞培养。1980年以后,我国研究者相继开展了紫草、三七、红豆杉、青蒿、红景天和水母雪莲等植物的细胞大量培养和研究,并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药用植物的细胞大量培养的小试和中试。其中新疆紫草中试的规模达到100L,并小批量生产了紫草素,用于研制化妆品及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红豆杉细胞大量培养在我国也获得初步成功,从细胞培养物中得到了珍贵的抗癌药物紫杉醇,但产率还有待提高。⑶单倍体(Haploid)技术的应用单倍体育种和相关研究在农业和园艺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Blakeslee等(1922年)和Kostoff(1941年)分别得到了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有利于突变的检测和抗性细胞系的筛选,并且大大缩短了育种的时间。此外单倍体在基因图谱、基因转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然形成的单倍体是极少见的,并且仅限于几种植物。花药培养是单倍体形成的重要途径。自1964年第一例花药培养获得成功以来,花药培养技术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现已取得成功的果树树种主要有番荔枝(Nair等,1983年)、番木瓜(Litz和Conover,1978年)、4个柑橘品种(Chen,1985年)、龙眼(Yang和Wei,1984年)、荔枝(Fu和Tang,1983年)、苹果(Zhang等,1990年)、梨(Jordan,1975年)、葡萄(Rajasekaran和Mullins,1979年)等。薛光荣等(1980年)对东方草莓(四倍体)的单核期花粉进行培养,成功的诱导出单倍体植株。花药培养主要是受基因型、花药的发育阶段、预处理和培养条件的影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倍体的诱导频率低,单倍体自发加倍形成的二倍体与体细胞组织形成的二倍体很难区分。例如,Fowler等(1971年)、Nishi等(1974年)和Rosati等(1975年)以八倍体草莓花药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植株,发现其再生植株仍为八倍体,这些八倍体是由无性器官发育而来,还是由单倍体自发加倍而成则难以区分。除花药培养外,植物的卵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等单倍体细胞通过离体培养可以分化成单倍体胚或愈伤组织。胚珠、子房培养也曾进行了大量尝试,但大多数情况下,在愈伤组织阶段生长停止。⑷胚培养(Embryo culture)胚的离体培养是直接应用于植物改良最早的组织培养技术。胚培养可以克服杂交后胚的衰亡,保证种内或种间杂交的成功,或用于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的培养。胚培养还可以克服种子的休眠和败育。Magdalita等(1996年)和Drew等(1997年)分别进行了番木瓜的种内杂交,得到合适的胚子后,进行了胚培养,以促进杂交成功。Jordan(1992年)得到了愈伤组织,但未得到再生植株。澳大利亚国际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对番木瓜和其野生种的杂交胚进行了培养研究,已获成功,并得到了杂交后代,野生种的抗性、高含糖量等优良性状得到了遗传。荔枝是较难进行离体培养的果树树种之一,Kantharajah等(1992年)培养了长度为3mm的荔枝幼胚。其他通过未成熟胚培养进行再生的树种有鳄梨、番荔枝和番木瓜等。姚强(1990年)对桃、油桃和番桃花后60d的未成熟胚进行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等(1975年)利用甜橙种胚愈伤组织离体培养获得了完整植株。⑸原生质体培养(Protoplast culture)与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n)原生质体是去掉细胞壁的单细胞,它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能够再生完整植株的最小单位。每个原生质体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具有再生成与其亲本相似的个体的全能性。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原生质体的融合,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实现体细胞杂交,从而产生杂交后代。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变异,可从中选择优良突变体。原生质体可以摄取外源细胞器、病毒、DNA等各种大分子遗传物质,是进行

柑橘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以种植贡柑的经济发展为题的议论文:贡柑是由桔和橙自然杂交的稀有品种。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开元年间,在德庆境内已有种植贡柑。贡柑果形美观、果色金黄、清甜香蜜,自古被选为御用贡品。

对泸溪县椪柑产业发展的思考 椪柑产业是泸溪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泸溪椪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上下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泸溪椪柑提质升级。 一、基本情况泸溪椪柑历史悠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自主研究“8304”、“8306”两个优良椪柑品种并进行推广,使泸溪椪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初,全县椪柑产业从2006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椪柑种植面积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县椪柑年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椪柑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万余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建设投入大。每年捆绑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椪柑产业建设。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全县椪柑开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出口基地2万亩。三是果园建设标准化推进。截至2014年,全县7个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3万亩、品改万亩。武溪上堡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全县椪柑产业建设标杆;目前,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力图打造成全州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加工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县有鲜果销售和深加工的公司17家,扶持白沙、浦市等8个乡镇新建万吨椪柑粒粒橙加工项目,椪柑深加工集群效益凸显。五是市场营销品牌化引导。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入大中城市超市”战略,充分利用“泸溪椪柑”一系列“国字号”品牌标识,促进了泸溪椪柑品牌化销售。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县15个乡镇95%以上种植椪柑,品种单一,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无法形成错峰销售。区域布局欠科学,石榴坪、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椪柑,在品质、果实的水分含量上,都不及峒河沿岸一带的椪柑。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灌溉条件设施不足,影响柑橘林果的长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椪柑基地,几乎没有公路,导致产品采运成本高和影响果品质量。仓贮设备简陋,严重缺乏大中型仓贮中转站,椪柑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受到极大影响。三是生产技术欠保障。首先,全县柑橘科研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柑橘研发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实困难。其次,标准园建设投入大,生产要求高,而果农呈散户经营,收益低,加之果农素质总体偏低,致使标准化生产难以落实到位。四是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柑橘生产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4家,但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据调查,全县抛荒、撂荒的橘园90%都是20亩以下橘园,20到50亩的橘园处于半撂荒状态,50亩以上橘园70%还在进行管理。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部分果农进行了土地流转,但手续不完善,存在矛盾纠纷隐患。五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目前,该县椪柑销售仍然以马路市场为主,销售椪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理商、营销大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销售链条,缺乏现代网络营销手段,难以把握、运作大市场。三、发展的对策1、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按照《泸溪县2012-2020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和《泸溪县柑橘2013-2020品种改良规划》实施计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重点乡镇集中,向配套设施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以白沙、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良家潭、浦市7个主产乡镇为主,形成峒河沿线优质椪柑产业长廊,打造椪柑生产基地;以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泸溪橙类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生产。2、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我县椪柑一家独大的产业现状难以适应柑橘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新品种,如引入香蜜一号、大分一号、小青柑、葡萄柚、脐橙等一批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柑橘优新品种,大力实行品改低改,扩大高接换种面积,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柑橘品种多元化,切实优化泸溪柑橘品种栽培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3、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设施基础。首先,科学规划。全力抓好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进园公路、园区工作道、集水池、储藏库、气调库等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其次,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确保入园公路、工作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有序推进。4、加强科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抓科研。加大对柑橘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鼓励自主研究创新,积极开展柑橘科研,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抓品改低改。着力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改矮、密改稀、劣改优,促进园区改造全面完成。三是抓技术培训。按照果园标准化生产要求,突出抓好果农培训,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技术人员联点包户,为抓好柑橘培管、采摘、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提供技术保障。四是抓精深加工。引导和组建企业推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5、创新模式,加深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发展。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客商来泸经营发展柑橘产业,引导果农以土地转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6、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品牌营销。一是完善椪柑营销体系。着力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实抓好产业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强化营销窗口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抓好市场窗口建设,抓信息、跑市场、联客商,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服务。三是着力打造品牌形象。抓好“泸溪椪柑”质量加工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规范制度、统一注册商标”,建立健全柑橘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现柑橘产品从田间生产到消费食用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柑橘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标明柑橘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做到“以质量立牌、以品牌创优、以品牌占领市场”,并加大“泸溪椪柑”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锦屏碰柑虽发展迅速,成为全县的主要果 树品种,但要进一步壮大产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还 有一些影响因子及问题需要应付和解决。 关键词: 关键词:锦屏碰柑 问题 对策 锦屏县是贵州省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 58﹪,素有“杉乡” 美誉。锦屏碰柑具有肉质脆嫩,化渣爽口,风味较甜,有香味,耐贮运等特点。 据 2004 年统计,全县碰柑栽培面积 1560h ㎡,产量 920t,占全县果树总面积的 62﹪,总产量的 71﹪。全县栽培碰柑的农户有 310 户,以栽培碰柑为主,栽培 面积在三百亩以上的果场(基地)有龙池万亩果场、大坡、金榜、兴振、新源、 兴隆等 14 个。虽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锦屏碰柑发展迅速,成为全 县的主载果树品种,但要进一步壮大产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步入可持续发 展轨道,还有一些影响因子及问题需要应付和解决。 锦屏碰柑发展较快,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年产量已达到 100 余万斤。但 碰柑的品位不商,产品特色不突出,生产中有较大的随意性,管理不规范,产品 质量标准不统一,难以打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抗灾害能力薄弱, 贮藏保鲜的条件较差。 要提商锦屏碰柑的产品质量, 唱响品牌,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实现碰柑生产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采 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产品质量,突出产品特色,唱响锦屏杉乡碰柑品牌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已经从数量上的满足转移到 质量的追求。随着人们对农业残留毒物危害的认识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 食品, 无公害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求, 低劣质产品只有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锦屏碰柑的生产绝不能满足于人有我有的现状,碰柑产品质量一定要高, 并有自己的特色,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锦屏杉乡资源丰富,生态环境 优美,在锦屏这样一个山清水秀,林木郁郁葱葱,又无任何工厂烟尘和化学污染 的优良环境中,打造“杉乡”优质果品品牌,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既有条件, 又能打响。因此打造锦屏“杉乡” 牌优质果品,要以绿色环保无公害为原则来 安排生产,以高标准建园为起点,大力推广“空中挂灯、树上挂虽、园中挂板、 梯壁种草、田头建池、节水灌溉、机械喷药、立柱固枝、控水增糖、配方施肥、 设施栽培、轨道运输、完熟采收、品牌销售”等十四项标准果园建设技术,使全 县碰柑管理水平得到逐年全面提高。仅做参考不可抄袭助您成功

大致应该这样写:发展报告提纲主要有几点:1、柑橘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当地发展柑橘产业的优势和有力条件。3、下一步发展的目标。4、当前柑橘产业发展的概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下一步举措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柑橘木质化研究论文

对泸溪县椪柑产业发展的思考 椪柑产业是泸溪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泸溪椪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上下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泸溪椪柑提质升级。 一、基本情况泸溪椪柑历史悠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自主研究“8304”、“8306”两个优良椪柑品种并进行推广,使泸溪椪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初,全县椪柑产业从2006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椪柑种植面积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县椪柑年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椪柑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万余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建设投入大。每年捆绑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椪柑产业建设。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全县椪柑开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出口基地2万亩。三是果园建设标准化推进。截至2014年,全县7个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3万亩、品改万亩。武溪上堡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全县椪柑产业建设标杆;目前,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力图打造成全州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加工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县有鲜果销售和深加工的公司17家,扶持白沙、浦市等8个乡镇新建万吨椪柑粒粒橙加工项目,椪柑深加工集群效益凸显。五是市场营销品牌化引导。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入大中城市超市”战略,充分利用“泸溪椪柑”一系列“国字号”品牌标识,促进了泸溪椪柑品牌化销售。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县15个乡镇95%以上种植椪柑,品种单一,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无法形成错峰销售。区域布局欠科学,石榴坪、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椪柑,在品质、果实的水分含量上,都不及峒河沿岸一带的椪柑。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灌溉条件设施不足,影响柑橘林果的长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椪柑基地,几乎没有公路,导致产品采运成本高和影响果品质量。仓贮设备简陋,严重缺乏大中型仓贮中转站,椪柑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受到极大影响。三是生产技术欠保障。首先,全县柑橘科研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柑橘研发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实困难。其次,标准园建设投入大,生产要求高,而果农呈散户经营,收益低,加之果农素质总体偏低,致使标准化生产难以落实到位。四是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柑橘生产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4家,但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据调查,全县抛荒、撂荒的橘园90%都是20亩以下橘园,20到50亩的橘园处于半撂荒状态,50亩以上橘园70%还在进行管理。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部分果农进行了土地流转,但手续不完善,存在矛盾纠纷隐患。五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目前,该县椪柑销售仍然以马路市场为主,销售椪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理商、营销大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销售链条,缺乏现代网络营销手段,难以把握、运作大市场。三、发展的对策1、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按照《泸溪县2012-2020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和《泸溪县柑橘2013-2020品种改良规划》实施计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重点乡镇集中,向配套设施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以白沙、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良家潭、浦市7个主产乡镇为主,形成峒河沿线优质椪柑产业长廊,打造椪柑生产基地;以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泸溪橙类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生产。2、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我县椪柑一家独大的产业现状难以适应柑橘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新品种,如引入香蜜一号、大分一号、小青柑、葡萄柚、脐橙等一批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柑橘优新品种,大力实行品改低改,扩大高接换种面积,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柑橘品种多元化,切实优化泸溪柑橘品种栽培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3、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设施基础。首先,科学规划。全力抓好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进园公路、园区工作道、集水池、储藏库、气调库等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其次,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确保入园公路、工作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有序推进。4、加强科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抓科研。加大对柑橘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鼓励自主研究创新,积极开展柑橘科研,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抓品改低改。着力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改矮、密改稀、劣改优,促进园区改造全面完成。三是抓技术培训。按照果园标准化生产要求,突出抓好果农培训,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技术人员联点包户,为抓好柑橘培管、采摘、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提供技术保障。四是抓精深加工。引导和组建企业推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5、创新模式,加深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发展。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客商来泸经营发展柑橘产业,引导果农以土地转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6、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品牌营销。一是完善椪柑营销体系。着力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实抓好产业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强化营销窗口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抓好市场窗口建设,抓信息、跑市场、联客商,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服务。三是着力打造品牌形象。抓好“泸溪椪柑”质量加工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规范制度、统一注册商标”,建立健全柑橘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现柑橘产品从田间生产到消费食用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柑橘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标明柑橘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做到“以质量立牌、以品牌创优、以品牌占领市场”,并加大“泸溪椪柑”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缺锌如果种植三红蜜柚的土壤缺少锌元素,也会导致果树出现落叶和干枯的现象。而且这样的果树长出来的果肉汁水比较少,吃起来也没有什么甜味,果肉也呈现木质化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一般是向阳部位比较阴凉的位置发病比较严重。一般的红壤土里面含有的锌是比较少的,而且锌在酸性土壤中也容易失去活性,加上雨水的侵蚀,土壤就更加容易出现缺锌的现象了。这个时候可以在施肥和追肥的时候适当的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坚持下去可以让土壤里面的有机物转化为有机质,可以有效的补充微量元素。2、缺硼如果果树生长的土壤里面缺少了硼,那么也会导致果肉的果汁比较少,出现疑似木质化的现象来。硼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调节水分的吸收。对于果树的开花结果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果树出现缺硼那么会出现树木顶端叶片黄化和树枝枯萎的现象,果实的表皮还会出现爆裂,严重的还会导致果实里面的汁囊发育萎缩,造成汁水渣多的现象来。一般来说,缺硼的程度决定了其对果实的危害,缺硼越严重,那么果实的木质化程度也就越严重。所以在给果实施基肥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添加硼砂1-2公斤一亩。平时在照顾果树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好果树叶片的变化。及时发现和预防因为缺硼而导致果实出现木质化的现象。

果树的细胞壁由于木质素(苯基丙烷)的衍生物单位构成的聚合物的沉积而变得坚硬、牢固,从而增加了果树的支持重力的能力,其树干内部的木质细胞即是木质化的结果。

泸溪柑橘产业柑橘产业水库移民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奔小康科技特派员总产量总面积果农正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 州南大门,是国家扶贫县、五强溪水库移民库区县,

秦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秦皮 (《本经》) 【异名】岑皮(《淮南万毕术》),梣皮(《别录》),樊槻皮(陶弘景),秦白皮(《药性论》),蜡树皮(《中药志》),苦榴皮(《全展选编·皮肤病》)。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①苦枥白蜡树,又名:梣木(《淮南子》),苦枥木(《淮南子》高诱注),石檀(《别录》),苦树(《唐本草》),盆桂(《日华子本草》),樊鸡木(《集韵》),秦木(《纲目》),秤星树(《植物名实图考》),大叶栲、大叶白蜡树、花曲柳。 落叶乔木,高10米左右。树皮灰褐色,较平滑,老时浅裂;小枝亦平滑,皮孔稀疏,阔椭圆形;芽短阔,密被褐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轴光滑无毛;小叶通常5片,罕有3或7片,小叶柄长5~15毫米,光滑无毛;叶片卵形,罕有长卵形或阔卵形,顶端1片最大,长8~11厘米,宽~厘米,基部一对最小,长4~6厘米,宽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略呈圆形,边缘有浅粗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中脉下部之两侧有棕色柔毛。花与叶同时开放,或稍迟于叶,圆锥花序生于当年小枝顶端及叶腋;花小,花萼杯状,4裂;无花冠;雄蕊2,外露;雌蕊2,心皮合生,柱头2裂。翅果倒长披针形,窄或稍宽,长约3厘米,先端窄圆或窄尖。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阳坡或阔叶林山坡。分布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地。 ②小叶白蜡树 形态与上种相近,主要区别点为:小叶小,卵形或圆卵形,长2~4厘米,宽~厘米,最下一对小叶不较其他小叶小,或微小;叶两面光滑无毛。有花冠,花瓣线形,淡绿色。花期5月。果期9月。 生长于山坡、疏林、沟旁。分布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③秦岭白蜡树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冬芽具锈色绒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叶柄极短;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锯齿,下面中部或其基部具锈色绒毛。圆锥花序长大,顶生;花白色,萼大,4裂;花瓣基部线状,渐向先端扩大为匙形;雄蕊与花瓣等高。翅果线状匙形,长~3厘米。花期6月。 生于山坡或沟岸。分布四川、湖北、陕西等地。 【采集】春、秋剥下枝皮或干皮,晒干。 【药材】干燥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条形,长30~70厘米,径~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往往相杂不匀。外皮不平滑,有浅色斑点,内面黄白色或棕色,有光泽。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无臭,味苦。水浸液黄碧色,并有蓝色萤光。干燥的干皮为长条状块片,不成卷,厚6~10毫米。外皮灰棕色,有红棕色斑点相同成不规则的斑纹,外皮剥离后,可见红棕色的内皮。内面浅棕红色,平滑。余与枝皮同。以整齐、长条呈筒状者为佳。 主产陕西、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地。 商品秦皮,除上述品种外,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以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作秦皮用,但据《本草》记载,秦皮应为苦枥白蜡树的树皮。两者的区别:苦枥白蜡树皮常呈卷筒状,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碧色,有蓝色萤光;核桃楸皮常呈扭曲状、绳状,不易成层状剥离,水浸液黄棕色,无萤光。参见"核桃楸皮"条。 【化学成分】苦枥白蜡树树皮含马栗树皮甙、马栗树皮素等香豆精类及鞣质。 小叶白蜡树树皮含秦皮素、秦皮甙、马栗树皮素、马栗树皮甙等多种香豆精类、鞣质、皂甙。种子含油。 【药理作用】①消炎、镇痛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马栗树皮甙10毫克/公斤,对角义菜胶性、右旋糖酐性、5-羟色胺性及组织胺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抑制的强度分别为35,28,20,8%。也有报告,马栗树皮甙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但弱于对角义菜胶性者,而对右旋糖酐性"关节炎"的抑制不明显。马栗树皮素在大剂量时对角义菜胶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马栗树皮甙能抑制大鼠的肉芽肿形成(棉球法),对豚鼠紫外线照射背部引起的红斑反应,也有抑制作用,马栗树皮素之作用较马栗树皮甙更显著,两者都有显著抑制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马栗树皮甙还有微弱的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如以吗啡皮下注射5毫克/公斤的效力作为100%,则马栗树皮甙口服10毫克/公斤之效价为。 ②对尿量及尿酸排泄的影响 早年报告秦皮甙有利尿作用,能促进家兔及风湿病患者尿酸的排泄。马栗树皮甙在大鼠及兔的试验中,各种给药途径均可增进尿酸的排泄。在家兔静脉注射马栗树皮甙后,最初半小时内尿量增加,此后血中尿酸浓度即见上升,半小时后尿量即逐渐减少,而尿中尿酸的排泄却不断增加。尿量之增加,仅指给药后短期而言(可能系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所致),给药3~4小时后,尿量仅为给药前的1/2。尿酸排泄增进之作用原理,据分析,系兴奋了交感神经系统;而且马栗树皮甙对肾脏也有直接作用,即抑制了对尿酸的重吸收所致。血中尿酸浓度之增高为肝中尿酸生成增加的结果。也有报告,马栗树皮甙对正常大鼠并无利尿作用,而对小鼠却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 ③其他作用 马栗树皮甙对其他器官的作用一般皆不显著。对兔的血压、呼吸、肠管皆无作用。对豚鼠离体小肠、子宫、膀胱、胆囊及离体蛙心以及对兔在位子宫、兔耳血管、蟾蜍下肢血管亦无作用;亦不影响兔颈动脉、股动脉的血流量。马栗树皮素对兔有轻度升压作用,还能抑制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轻度收缩蟾蜍下肢血管,离体蟾蜍腓肠肌之兴奋性亦略有降低。秦皮煎剂还有某些抗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作用。马栗树皮甙的化学结构与双香豆素相似,故有某些抗血凝作用,其4%溶液能吸收紫外线,故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照射之损伤。 ④排泄、吸收及一般毒性 马粟树皮甙口服后在小肠上部吸收,胃与大肠不吸收;注射后可出现于胆囊及尿中,肾上腺、睾丸及肾中很早即出现,亦可至脑中。大鼠无论口服或静脉注射,尿中及大便中皆有排出,以原形为主,豚鼠则主要在体内破坏。 马栗树皮甙3克/公斤或马栗树皮素1克/公斤腹腔注射于小鼠,皆不致死,故毒性很低;但也有报告马栗树皮素皮下注射250毫克/公斤即可致死的。日本秦皮提取物给兔灌胃每天3克/公斤,连续45周仅引起轻度的组织病变,如胃肠粘膜呈现分泌亢进、肠神经丛的膨大及肾小球、肾小管的退行性病变;长期注射给药,肝功能及末梢血象皆无显著变化。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块或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纲目》:"气寒,味苦,性涩。" 【归经】入肝、胆经。 ①《纲目》:"厥阴肝、少阳胆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治细菌性痢疾,肠炎,白带,慢性气管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牛皮癣。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 ②《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 ③《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 ④《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 ⑤张元素:"治女子崩中。" ⑥《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 ⑦《吉林中草药》:"治肠风下血。" ⑧《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肠炎腹泻。" ⑨《陕西中草药》:"治麦粒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大戟为之使。恶茱萸。" ②《药性论》:"恶苦瓠、防葵。" ③《本经逢原》:"胃虚少食者禁用。" 【选方】①治热痢下露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伤寒论》白头翁汤) ②治慢性细菌性痢疾:秦皮四钱,生地榆、椿皮各三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③治腹泻:秦皮三钱。水煎加糖,分服。(《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赤眼及眼睛上疮:秦皮一大两。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头缠绵,点下碧汁,仰卧点所患眼中,仍先从大眦中满跟着,微痛不畏,量久三、五度饭间,即侧卧沥却热汁,每日十度以上着,不过两日瘥。忌酢、萝卜(《近效方》) ⑤治麦粒肿,大便干燥:秦皮三钱,大黄二钱。水煎服。孕妇忌服。(《河北中药手册》) ⑥治妇人赤白带下,及血崩不止:秦皮三两,丹皮二两,当归身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⑦治小儿惊痫发热及变蒸发热:秦皮、茯苓各-钱,甘草五分,灯心廿根。水煎服。(《儿科撮要》) ⑧治牛皮癣:苦榴皮一至二两。加半面盆水煎,煎液洗患处,每天或隔二至三天洗一次。药液温热后仍可用,每次煎水可洗三次。洗至痊愈为止。(《全展选编·皮肤病》)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一秦皮煎剂:每40毫升含生药6钱,治疗小儿菌痢共50例。1岁以下每天8~10毫升,1~3岁10毫升,3岁以上15毫升,分4次口服。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平均为天;21例粪便培养至第3天以后均转为阴性。服药后有5例发生呕吐。二秦皮素:各家所用的剂量不一。有人按每日口服50毫克的剂量,制成合剂,不论年龄大小,分4次服。治疗66例(成人30例,小儿36例),有肯定的疗效,但与对照组用合霉素及四环素者相比,效果较差。有人按50~100毫克/公斤/日的剂量,分2~3次服,疗程5~6日,并按病情需要,配合各种对症处理,治疗77例,有效率在71%以上。有人用秦皮乙素按5毫克/公斤/日的剂量治疗67例,痊愈者41例,进步11例,无效15例。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苦枥白蜡树摊皮制成1:1浓度的喷雾液,用气雾发生器射入气雾室,每次吸入30分钟,每日1次,每次2毫升;或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克),每日3次,每次2片内服。均以10天为一疗程。治疗530例,其中气雾组422例,经二个疗程,近控86例(),显效140例();气雾组另68例,经五个疗程,近控24例,显效23例;口服组50例,经三个疗程,近控3例,显效29例。部分患者的咳、喘、痰三症在服药第1天即见效,气雾组治疗3天内三症见效者占60%左右。对喘息症状与哮鸣音的近期控制尤为明显。 【名家论述】①《纲目》:"梣皮,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涩而补也。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淮南子》云:梣皮色青,治目之要药也。又《万毕木》云:梣皮止水,谓其能收泪也。高诱解作致水,言能使水沸者,谬也。" ②《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故仲景用白头翁汤,以此治下焦虚热而利者,取苦以涩之之意也。《别录》方止男子精虚,妇人崩带;甄氏方又治小儿惊痫身热,及肝热目暗,翳目赤肿,风泪不止等疾;皆缘肝胆火郁气散以致疾,以此澄寒清碧下降之物,使浊气分清,散气收敛。故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治妇人科,定五崩,止血带;治大方科,止虚痢,敛遗精;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1.抗炎、镇痛:大鼠腹腔注射10mg/kg,对角叉菜胶性、右旋糖肝性、5-羟色胺性及组织胺性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分别为35,28,20,8%.亦有报道,对甲醛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但作用弱于对角叉菜胶性关节炎;对右旋糖酐性关节炎的抑制也不明显.对大鼠肉芽肿的形成(棉球法)、豚鼠紫外线照射背部引起的红斑反应、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有微弱的镇痛作用。2.对尿量及尿酸排泄的影响:各种给药途径均能增进大鼠及兔的尿酸排泄,对正常大鼠并无利尿作用,而对小鼠却有显著的利尿作用。3.其它:有抗菌、抗血凝以及抑制大鼠眼晶状体的醛糖还原酶等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