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脸识别与人脸检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人脸识别与人脸检测毕业论文

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的题目都好写啊

网络、网站,或管理系统都可以的

==你是本科还是硕士啊论文的话应该主要是算法的研究和改进吧……问题比如:你采用了哪种人脸识别算法你对这种算法的改进在哪里(你不只要说明改进在哪里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实验收集下数据来对比说明算法在改进后对性能有了提升)新算法比其他算法好在哪里(还是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比一下)分析下算法的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可能都会要求毕竟图像分析很占空间)然后是怎样进行优化的实验采用的样本是哪些(我们当时用的UCIrvineMachineLearningRepository下面会有CMUFaceImages大家一般都用这个库来作为样本)怎样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模式识别的话还可能关心怎样选的特征值和特征空间(计算量大的话是怎样减少计算量的)训练样本采用的什么算法实验的识别率是多少算法的性能是不是稳定……==我想到的都是本科的问题如果是研究生的话可能还会问的更难

1 KM-1 键混器的设计 1 Sw3204V监控器的设计 1 基于射频遥控型(单片机)交通灯的设计1 Sw802V视频切换器的设计 1 无线数控多相位灯从机的设计1 基于RS232遥控型交通灯的设计1 Sw802A音频切换器的设计1 Sw6408V监控器的设计 1 KM-3键混器的设计1 无线数控多相位灯主机的设计1 SW162V数字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基于RS232监控切换器1 SW401V 数字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1 RS485转RS232的模块设计1 基于LCD显示的波形发生器的设计1 4-20mA转RS-485模块的设计 1 基于RS232流量计的设计 1 基于PTR2000的交通灯控制器主机的设计1 基于RS485量水仪的设计1 压力采集控制器的设计 1 数字量转4-20mA模拟量输出的模块设计1 正弦波形发生器的设计1 基于PTR2000的交通灯控制器从机的设计1 基于RS485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LCD车速里程表电路设计1 LED车速里程表电路设计1 MSK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1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开发1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1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设计1 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的VB实现1 基于单片机的多波形发生器的应用1 基于单片机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设计1 个人理财管理系统1 基于CAN总线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1 基于DSP平台的FIR滤波器设计1 于Matlab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1 基于TMS320VC5402-DSP的最小系统硬件设计1 基于单片机的热水控制器 1 基于单片机的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1 于单片机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系统的设计1 基于液晶显示的乘法口诀测试仪的设计1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 用AT89C51做 洗衣机全自动控制.doc1 数显频率计的设计.doc1 数控车间温度湿度控制系统设计.doc1 三角波斜率测试仪设计.doc1 人脸几何特征提取1 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程序设计.doc1 乞丐论文.doc1 教学楼毕业设计.doc1 建立海上风电场的技术要求分析与探讨.doc1 基于凌阳61A的数字式温湿度检测仪.doc1 基于几何匹配和分合算法的人脸识别.doc1 基于单片机数字钟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数据通用采集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数据采集器.doc1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报警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终端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路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家用安保系统的设计.doc1 基于VHDL的数字频率计.doc1 基于SystemView的OFDM系统仿真设计.doc1 基于SystemView的OFDM系统仿真设计 基于PLC的烧结配料控制系统设计.doc1 基于MSP430的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MATLAB工具箱的数字滤波器设计.doc1 基于MATLAB的扩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doc1 基于GSM短信息通信方式的路灯无线监控系统.doc1 基于FPGA的信号源设计.doc1 基于EPP协议的AVR与PC并行通信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交通灯.doc1 单片机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的设计.doc1 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系统 单路口交通信号PLC控制系统的设计.doc1 城市路口多相位自寻优交通信号控制设计.doc1 陈洁(螺旋瓶盖的设计).doc1 八路竞赛抢答器.doc1 matlab信号与系统.doc1 GSM系统的研究与SystemView仿真.doc1 蒯申红智能语音报站系统设计 MT8888在家庭安全电话报警系统中的应用设计1 基于FPGA的频率与功率因数在线测量1 基于FPGA的误码测试仪如果需要定做的话系 Q 273546756

人脸检测和识别论文

《刷脸背后》(张重生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刷脸背后

作者:张重生著

豆瓣评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8-1

页数:234

内容简介:

人脸识别是当今热门的研发方向,在安防、金融、旅游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刷脸”背后的技术,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脸检索相关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技术。本书中讲解的算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本书,研究人员、工程师能够在3~5个月内,系统了解、掌握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脸检索相关的原理和技术。本书内容新颖、层次清晰,适合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人脸识别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张重生,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大数据团队带头人。研究领域为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库、数据流(实时数据分析)。

博士毕业于 INRIA,France(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得优秀博士论文荣誉。2010年08月至2011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系,师从著名的数据库专家Carlo Zaniolo教授,从事数据挖掘领域的合作研究。 2012-2013,挪威科技大学,ERCIM/Marie-Curie Fellow。

《刷脸背后》(张重生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刷脸背后

作者:张重生著

豆瓣评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8-1

页数:234

内容简介:

人脸识别是当今热门的研发方向,在安防、金融、旅游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刷脸”背后的技术,包括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脸检索相关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技术。本书中讲解的算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本书,研究人员、工程师能够在3~5个月内,系统了解、掌握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人脸检索相关的原理和技术。本书内容新颖、层次清晰,适合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人脸识别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张重生,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大数据团队带头人。研究领域为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库、数据流(实时数据分析)。

博士毕业于 INRIA,France(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得优秀博士论文荣誉。2010年08月至2011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系,师从著名的数据库专家Carlo Zaniolo教授,从事数据挖掘领域的合作研究。 2012-2013,挪威科技大学,ERCIM/Marie-Curie Fellow。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整理了图像识别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由于图像在成像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图像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识别;成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46-02

图像是客观景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影像,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源,它是通过各种观测系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具有直观性和易理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在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已取得的一定的成绩。图像处理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比如人们可以借助于图像处理技术欣赏月球的景色、交通管理中的车牌照识别系统、机器人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等,在这些应用中,都离不开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着重强调图像与图像之间进行的交换,主要目标是对图像进行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后期的图像识别大基础[1]。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但是由于获取的图像本事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1 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的结果。图像处理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图像处理,而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这种处理大多数是依赖于软件实现的。其目的是去除干扰、噪声,将原始图像编程适于计算机进行特征提取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像采样、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编码与压缩和图像分割。

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数字图像数据提取的主要方式。数字图像主要借助于数字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经过采样数字化得到的图像,也包括一些动态图像,并可以将其转为数字图像,和文字、图形、声音一起存储在计算机内,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图像的提取是将一个图像变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的第一步。

2)图像增强,图像在成像、采集、传输、复制等过程中图像的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退化,数字化后的图像视觉效果不是十分满意。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使图像的主体结构更加明确,必须对图像进行改善,即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增强,以减少图像中的图像的噪声,改变原来图像的亮度、色彩分布、对比度等参数。图像增强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图像的质量,使图像中的物体的轮廓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明显。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增强后的图像更加赏欣悦目,为后期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奠定基础。

3)图像复原,图像复原也称图像恢复,由于在获取图像时环境噪声的影响、运动造成的图像模糊、光线的强弱等原因使得图像模糊,为了提取比较清晰的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恢复,图像恢复主要采用滤波方法,从降质的图像恢复原始图。图像复原的另一种特殊技术是图像重建,该技术是从物体横剖面的一组投影数据建立图像。

4)图像编码与压缩,数字图像的显著特点是数据量庞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存储空间。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带宽和的大容量存储器无法进行数据图像的处理、存储、传输。为了能快速方便地在网络环境下传输图像或视频,那么必须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目前,图像压缩编码已形成国际标准,如比较著名的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该标准主要针对图像的分辨率、彩色图像和灰度图像,适用于网络传输的数码相片、彩色照片等方面。由于视频可以被看作是一幅幅不同的但有紧密相关的静态图像的时间序列,因此动态视频的单帧图像压缩可以应用静态图像的压缩标准。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以减少图像的冗余数据量和存储器容量、提高图像传输速度、缩短处理时间。

5)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是把图像分成一些互不重叠而又具有各自特征的子区域,每一区域是像素的一个连续集,这里的特性可以是图像的颜色、形状、灰度和纹理等。图像分割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先验知识将图像表示为物理上有意义的连通区域的集合。即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进行标记、定位,然后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目前,图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区域特征的分割方法、基于相关匹配的分割方法和基于边界特征的分割方法[2]。由于采集图像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会是图像变的模糊、噪声干扰,使得图像分割是会遇到困难。在实际的图像中需根据景物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图像分割为进一步的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是通过存储的信息(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比较实现对图像的识别[3]。前提是图像描述,描述是用数字或者符号表示图像或景物中各个目标的相关特征,甚至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的是目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抽象表达。图像识别技术对图像中个性特征进行提取时,可以采用模板匹配模型。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图像识别除了要给出被识别对象是什么物体外,还需要给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姿态以引导计算初工作。目前,图像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卫星遥感、机器人视觉、货物检测、目标跟踪、自主车导航、公安、银行、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和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主要识别技术有: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一种最实用、最可靠和价格便宜的识别手段,主要应用于身份验证。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的一个部分,它具有不变性:一个人的指纹是终身不变的;唯一性: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3]。一个指纹识别系统主要由指纹取像、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比对、数据库管理组成。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如信用卡、医疗卡、考勤卡、储蓄卡、驾驶证、准考证等。

人脸识别 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使用可见光或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可见光图像识别性能很容易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在户外光照条件不均匀的情况下,其正确识别率会大大降低。而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克服昏暗光照条件变化影响,但由于红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如果待识别的对象戴有眼镜,那么在图像识别时,眼部信息全部丢失,将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4]。

文字识别

文字识别是将模式识别、文字处理、人工智能集与一体的新技术,可以自动地把文字和其他信息分离出来,通过智能识别后输入计算机,用于代替人工的输入。文字识别技术可以将纸质的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如银行票据、文稿、各类公式和符号等自动录入,可以提供文字的处理效率,有助于查询、修改、保存和传播。文字识别方法主要有结构统计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5]。由于文字的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字体字形变化多样,使得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遇到一定的阻碍。

3 结束语

人类在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复杂的环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计算机来讲进行复杂的图像识别是非常困难的[6]。在环境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图像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的图像分割算法之间的性能优越性比较没有特定的标准,以及算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图像识别的最终结果不十分精确等。

参考文献:

[1] 胡爱明,周孝宽.车牌图像的快速匹配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7):90—91.

[2]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范立南,韩晓微,张广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晓慧,刘志镜.基于脸部和步态特征融合的身份识别[J].计算机应用,2009,1(29):8.

[5] 陈良育,曾振柄,张问银.基于图形理解的汉子构型自动分析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5,25(7):1629-1631.

[6] Sanderson C,Paliwal K Fusion and Person Verification Using Speech & Face Information[C].IDIAP-RR 02-33,Martigny,Swizerland,20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图像识别技术论文

人脸识别皮肤检测论文

Shen,Sen Jia, Zhen Ji and Wen-sheng Chen. Extracting local texture features for image based coin recognition, IET Image Processing, in Shen, Li Bai and Zhen Ji. FPCode: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multi-modal biometr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 25(2), pp. 273-286, March, . Baochang Zhang, Lei Zhang, David Zhang andLinlin binary code with application to PolyU near-infrared face database,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 31 (14), , Oct. . 贾森,钱云涛,纪震,沈琳琳,基于光谱和空间特性的高光谱解混方法,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Jul. 2009,Vol. 26(3), pp. . 李玉文,周家锐,沈琳琳(通迅),基于DM6446平台的实时人眼检测系统,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Oct. 2009,Vol. 26(4), pp. . Ian L. Dryden, Li Bai, C. J. Brignell andLinlin Shen. Factore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to face recognition. Statistics and Computing, , Vol. 19 (3): Lin-Linand JI Zhen. Gabor wavelet selection and SVM classification for object recognition. ACTA Automatica Sinica (自动化学报), Apr. 2009, Vol. 35 (4), . 采用精选Gabor小波和SVM分类的物体识别(英文) Shenand Alex Kot. A new wavelet domain feature for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oft Computing and Human Sciences, Jan. 2009, (1), Shenand Li Bai. 3D Gabor wavelets for evaluating SPM normalization algorithm. Medical Image Analysis (SCI 1区,IF: ), Jun. 2008, (3) pp Lin Linand MING Zhong. Automatic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skin masking and improved HMM [J].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 2008, Vol. 25 (1), . 基于皮肤模板和改进HMM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英文) Shen, Zhen Ji and Li Bai. DWT based HMM for face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hina), Nov. 2007, Vol. 24(6), . (Number of citations : 5) Shen, Li Bai and Michael Fairhurst. Gabor wavelets and gener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for face 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J].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May. 2007, Vol. 25(5), . (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Google: 92. 2010 Most Cited Paper Award for the journal of Image & Vision Computing) Shenand Li Bai. MutualBoost learning for selecting Gabor features for face fecognition[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Nov. 2006, Vol. 27(15), pp. 1758-1767. (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Google: 59) Shenand Li Bai. A review on Gabor wavelets for face recognition[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Sep. 2006, Vol. 9(2), pp. 273-292. (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Google: 109) Shenand Li Bai. Information theory for Gabor feature selection for face recognition[J]. EURASIP Journal on Applied Signal Processing, Jan. 2006, Vol (2006), . (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Google: 20) Shen,Sen Jia. Three-Dimensional Gabor wavelets for pixel-based hyperspectral imagery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accepted. 201025. Linlin Shen, Nengheng Zheng, Songhao Zheng and Wei Li. Secure mobile services by face and speech based personal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 Xiamen, Oct. 2010, pp. 97-100 .24. Linlin Shen, Zhen Ji, Yuwen Li and Li Bai. Coding Gabor features for multi-modal biometrics,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Vol. 1, Chongqing, Oct. 2010, - . Linlin Shen, Li Bai and Zhen Ji. Hand-based biometrics fusing palmprint and finger-knuckle-prin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merging Techniques and Challenges for Hand-based Biometrics, in conjunction with ICPR 2010, Istanbul, Turkey, Aug. 2010,200922 . Linlin Shen, Zhen Ji, Lei Zhang and Zhenhua Guo. Applying LBP operator to Gabor response for palmprint identification [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Wuhan, Dec. 2009, . Hieu V. Nguyen, Li Bai andLinlin Shen, Local Gabor binary pattern whitened PCA: a novel approach for face recognition from single image per pers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5555, , June., Shen, Sen Jia, Zhen Ji and Wen-Sheng Chen. Statistics of Gabor features for coin recognition [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iques, Shenzhen, May., 2009. (Citations from Google: 4)200819. Linlin Shen, Li Bai and Zhen Ji. Data Driven Gabor Wavelet Design for Face Recognition [C]. Proceedings of 2008 Chinese Conference onPattern Recognition, Beijing, Oct., 2008, pp. . Linlin Shen and Zhen Ji. Modeling geometric features for face based age classific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ICMLC 2008), July. 2008, Kunming, China, pp. 2927-2931.(Citations from Google: 4)200717. Shen Linlin and Ji Zhen. Object recognition based on optimized Gabor features and SVM[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CCPR 2007), 11-12 Dec. 2007, Beijing, China, pp. ;ngel Serrano,Isaac Martín de Diego,Cristina Conde,Enrique Cabello,Li Bai, and LinLin Shen:Fusion of Support Vector Classifiers for Parallel Gabor Methods Applied to Face 2007: 141-15015. Ángel Serrano,Cristina Conde,Isaac Martín de Diego,Enrique Cabello,Li Bai, LinLin Shen: Parallel gabor PCA with fusion of SVM scores for face (2) 2007: . Linlin Shen, Li Bai and Zhen Ji. A SVM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optimized Gabor features[C].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sual Information System,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781, , 28–29 June 2007, Shanghai, . Linlin Shen, Zhen Ji and Li Bai. Tuning Kernel parameters with different Gabor features for face recognition[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682:, . Li Bai, Linlin Shen, Yan Wang, A novel eye 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radial symmetry transform[C].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06), 2006, pp. . Linlin Shen, Dorothee Auer and Li Bai. 3D Gabor wavelets for evaluating 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 algorithms[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dical Imaging and Augmented Reality,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091, , 2006.(SCI)200510. Li Bai and Linlin Shen. A fast and robust Gabor feature based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C]. The I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maging for Crim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Best Papers), The IEE Savoy Place, London, . Linlin Shen and Li Bai. Kernel enahanced informative Gabor features for face recognition[C]. The 16th British Machine Vision Conference, Oxford, UK, . Linlin Shen and Li Bai, etc. Gabor feature selection for face recognition using improved AdaBoost learning[C]. Advances in Biometric Person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781, pp. 39-49, 2005.(SCI)20047. Linlin Shen and Li Bai. Gabor feature based face recognition using Kernel methods[C]. Proc. of the IEE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 Soel, Korea, 2004. (pdf)6. Linlin Shen and Li Bai. Combining Gabor feature and Kernel Direct Discriminant Analysis for face recognition[C]. Proc.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Cambridge, UK, 2004. (pdf)5. Linlin Shen, Li Bai and P. Picton. Facial recognition/verification using Gabor wavelets and kernel methods[C]. Proc. of the IEEE Inter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Singapore, . Linlin Shen and Li Bai. AdaBoost Gabor feature selection for classification[C]. Proc. of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New Zealand, . Li Bai and Linlin Shen. Face detection by orientation map matching[C].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ing Control and Automation, Austria, Feb. 2003, pp. 363-369. (pdf)2. Li Bai and Linlin Shen. Combining wavelets with HMM for face recogni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SG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mbridge, UK, Dec., . Linlin Shen. Quality measures of fingerprint images[C]. Audio- And Video-Based Biometric Person Authentication, Proceeding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91: pp. 266-271, 2001.(SCI,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Google: 85)

大数据人脸分析案例

大数据人脸分析案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技能,人脸识别技术也不断普及到各个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大数据的环境下,极大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下文分享有关大数据人脸分析的内容。

基于特征的方法和基于图像的方法

1、基于特征的方法

技术:基于特征的方法试图找到人脸的不变特征进行检测。其基本思想是基于人类视觉可以毫不费力地检测不同姿势和光照条件下的人脸的观察,因此必须有尽管存在这些变化的属性或特征是一致的。当前已经提出了广泛的方法来检测面部特征,然后推断面部的存在。

示例:边缘检测器通常会提取人脸特征,例如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肤色和发际线。基于提取的特征,建立统计模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人脸在图像中的存在。

优点:易于实施,传统方法

缺点:基于特征的算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图像特征可能会由于光照、噪声和遮挡而严重损坏。此外,人脸的特征边界会被弱化,阴影会导致强边缘,这使得感知分组算法无用。

2、基于图像的方法

技术:基于图像的方法尝试从图像中的示例中学习模板。因此,基于外观的方法依靠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技术来找到“人脸”和“非人脸”图像的相关特征。学习的特征是以分布模型或判别函数的形式应用于人脸检测任务。

示例:基于图像的方法包括神经网络 (CNN)、支持向量机 (SVMi) 或 Adaboost。

优点:性能好,效率更高

缺点:难以实施。 为了计算效率和检测效率,通常需要降维。这意味着通过获得一组主要特征来考虑降低特征空间的维数,保留原始数据的有意义的属性。

人脸检测方法

已经引入了多种人脸检测技术。

1、开始阶段:人脸检测自 90 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2000 年之前,尽管有很多研究,但直到 Viola 和 Jones 提出里程碑式的工作,人脸识别的实际性能还远不能令人满意。 从 Viola—Jones 的开创性工作(Viola and Jones 2004)开始,人脸检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Viola and Jones 开创性地使用 Haar 特征和 AdaBoost 来训练一个有希望的准确度和效率的人脸检测器(Viola and Jones 2004),这启发了之后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然而,它有几个严重的缺点。首先,它的特征尺寸比较大。另外,它不能有效地处理非正面人脸和框外人脸。

2、早期阶段——机器学习:早期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一起提取不同类型的手工特征,并训练有效的分类器以使用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检测。

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们通常需要计算机视觉专家来制作有效的特征,并且每个单独的组件都单独优化,使得整个检测流程往往不是最佳的。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提出更复杂的特征,如 HOG(定向梯度直方图)、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URF(加速鲁棒特征)和 ACF(聚合通道特征)。检测的鲁棒性,已经开发了针对不同视图或姿势分别训练的多个检测器的组合。然而,此类模型的训练和测试通常更耗时,并且检测性能的提升相对有限。3

3、最新技术 — 深度学习:近年来,使用深度学习方法,尤其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CNN) 的人脸识别取得了显着进展,在各种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取得了显显著的成功。

与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方法相比,深度学习方法避免了手工设计的不足,并主导了许多著名的基准评估,例如 l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 (ILSVRC)。

最近,研究人员应用了 Faster R—CNN,这是最先进的通用对象检测器之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外,CNN 级联、区域提议网络(RPN)和 Faster R—CNN 联合训练实现了端到端的优化,以及人脸检测基准,如 FDDB(人脸数据库)等。

主要挑战

人脸检测面临的困难是降低人脸识别准确率和检测率的原因。

这些挑战是复杂的背景、图像中的人脸过多、奇怪的表情、光照、分辨率较低、人脸遮挡、肤色、距离和方向等。

不寻常的面部表情:图像中的人脸可能会显示出意外或奇怪的面部表情。

照明度:某些图像部分可能具有非常高或非常低的照明度或阴影。

皮肤类型:检测不同人脸颜色的人脸检测具有挑战性,需要更广泛的训练图像多样性。

距离:如果到相机的距离太远,物体尺寸(人脸尺寸)可能太小。

朝向:人脸方向和相机的角度会影响人脸检测率。

复杂的背景: 场景中的大量对象会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

一张图像中有很多人脸:一张包含大量人脸的图像对于准确检测率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人脸遮挡:人脸可能会被眼镜、围巾、手、头发、帽子等物体部分遮挡,影响检测率。

低分辨率:低分辨率图像或图像噪声会对检测率产生负面影响。

人脸检测应用场景

人群监控:人脸检测用于检测经常光顾的公共或私人区域的人群。

人机交互: 多个基于人机交互的系统使用面部识别来检测人类的存在。

摄影:最近的一些数码相机使用面部检测进行自动对焦等等。

面部特征提取:可以从图像中提取鼻子、眼睛、嘴巴、肤色等面部特征。 、

性别分类: 通过人脸检测方法检测性别信息。

人脸识别:从数字图像或视频帧中识别和验证一个人。

营销:人脸检测对于营销、分析客户行为或定向广告变得越来越重要。

出勤:面部识别用于检测人类的出勤情况, 它通常与生物识别检测结合用于访问管理,如智能门禁。

2014年前后,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神经网络备受瞩目,深度学习的出现使人脸识别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其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区别于传统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在于一方面通常有5层以上的'多层隐层节点,模型结构深度大;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明确了特征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大规模数据集的最新发展,深度人脸识别取得了显著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自动学习人脸面部特征,从而提高人脸检测效率。

从人脸表达模型来看,可细分为2D人脸识别和3D人脸识别。基于2D的人脸识别通过2D摄像头拍摄平面成像,研究时间相对较长,在多个领域都有使用,但由于2D信息存在深度数据丢失的局限性,收集的信息有限,安全级别不够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

早在2019年,就有小学生手举照片“攻破”了快递柜的人脸识别系统。基于3D的人脸识别系统通过3D摄像头立体成像,由两个摄像头、一个红外线补光探头和一个可见光探头相互配合形成3D图像,能够准确分辨出照片、视频、面具等逼真的攻击手段。

根据使用摄像头成像原理,目前3D人脸识别主要有三种主流方案,分别是3D结构光方案(Structured Light)、时差测距技术3D方案(Time Of Flight,TOF)和双目立体成像方案(Stereo System)。基于3D结构光的人脸识别已在一些智能手机上实际应用,比如HUAWEI Mate 20 Pro、iPhone X。

2009年微软推出的Kinect(Xbox 360体感周边外设)则采用了TOF方式获取3D数据,颠覆了游戏的单一操作,为人机体感交互提供了有益探索。双目立体成像方案基于视差原理,通过多幅图像恢复物体的三维信息,由于对相机焦距、两个摄像头平面位置等要求较高,应用范围相对于3D结构光和TOF方案较窄。

除了能够准确识人,精准判断捕捉到的人脸是真实的也至关重要。活体检测技术能够在系统摄像头正确识别人脸的同时,验证用户是本人而不是照片、视频等常见攻击手段。目前活体检测分为三种,分别是配合式活体检测、静默活体检测和双目活体防伪检测。

其中,配合式活体检测最为常见,比如在银行“刷脸”办理业务、在手机端完成身份认证等应用场景,通常需要根据文字提示完成左看右看、点头、眨眨眼等动作,通过人脸关键点定位和人脸追踪等技术,验证用户是否为真实活体本人。

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良好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效率显著提升,为远程办理业务的身份认证环节提供了可靠保障。

但与此同时,人脸信息保护、隐私安全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种机构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有利于引导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数字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在大范围扩展:

金融领域:远程银行开户、身份核验、保险理赔和刷脸支付等。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入,能有效提高资金交易安全的保障,也提高了金融业务中的便捷性。

智慧安防领域则是为了视频结构化、人物检索、人脸布控、人群统计等软硬件一体形态产品提供基础支撑,重点应用于犯罪人员的识别追踪、失踪儿童寻找、反恐行动助力等场景。实现重点人员的识别及跟踪,在公安应用场景中达到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快速处置的目的。

交通领域主要包括1:1人脸验证和1:N人脸辨识,目前利用人脸核验验证技术的刷脸安检已进入普遍应用阶段,在高铁站、普通火车站和机场皆已大面积推广。

而应用1:N人脸比对技术的刷脸支付主要落地在地铁公交等市内交通,这种技术能够极大提高通勤人员的出行效率,释放大量的人力资源,提升出行体验。同时,人脸识别可以对交通站点进行人流监测,根据人员出行规律预测人流高峰,提前做好疏导预案。

民生政务方面,人脸识别在政务系统的落地,提升了民众的办事效率,公民可以不用窗口排队,实现自助办事,节省了因人工效率低下产生的耗时。部分政务还可以通过在线人脸识别验证,在移动端线上办理,减轻了“办事来回跑、办事地点远、办事点分散”的困扰。

智能家居方面,主要应用在安全解锁和个性化家居服务两个场景。

在线教育领域则是通过人脸识别查验学员身份,避免一账号多个人使用,给网校造成损失,另一用途是帮助在线课堂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弥补网络授课相较于传统授课在师生交流环节上的不足。

商业领域,利用人脸识别功能实现各种极具创意的互动营销活动。

凡事都有两面。即便拥有以上优势,因人脸暴露度较高,相比对其他生物特征数据更容易实现被动采集,这也意味着人脸信息的数据更容易被窃取,不仅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还会带来财产损失。大规模的数据库泄露还会对一个族群或国家带来安全风险。

在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中,其对两万份调研报告进行统计,问卷中就“便捷性”与“安全性”设置了量表题,请受访者分别依据前述10大类场景中的使用感受进行打分。

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结果显示,在安全性感受方面,受访者给出的分数则明显偏低,体现出他们对安全风险的忧虑态度。

你这个问题说的太大了,按我的理解,是只检测有没有人脸,而不检测是谁是吧。那就比较简单。计算的原理是当图中一片区域出现某个颜色的时候(比如黄种人就是黄色,这个颜色往往是个范围)则认为是有人。我写的程序如下:f = imread('');%人脸的读取图像,往往是一个三维的,比如320*240*3,后面的3表示有rgb三种基色。[m,n,k]=size(f);%得到维度值,比如m=320;n=240;k=3jg=zeros(m,n);%定义一个m*n的0矩阵,当发现f里有颜色和人脸一样使,把当前值赋值为1for i=1:m for j=1:n if f(i,j,1)>150 && f(i,j,1)<200 ... %这个颜色范围你可以自己调整,我用的数据 && f(i,j,2)>150 && f(i,j,2)<200 ... %是我用屏幕吸色器随便找了人脸看了下大体范围 && f(i,j,3)>100 && f(i,j,3)<150 %其中的三个点表示和下面的一行是一个语句。 jg(i,j)=1; %当发现f里有颜色和人脸一样使,把当前值赋值为1 end endend%下面的程序完成:如果某个25的小方块内有20个点以上满足上面的条件则认为有人脸。aa=0;for i=1:m-5 for j=1:n-5 if sum(sum(jg(i:i+5,j:j+5)))>20 aa=1; break; end endendif aa==0 '无人脸'else '有人脸'end

人脸检测和识别本科论文

人脸识别法学论文题目书写: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定人的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而且不容易引起人注意

本科毕业设计做人脸情绪识别难度大。

一般来说还是挺大的,得看你想做到什么程度了,有这个想法挺好,看个人情况做吧。情绪识别原本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情绪的识别,现多指AI通过获取个体的生理或非生理信号对个体的情绪状态进行自动辨别,是情感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事项:

情绪识别研究的内容包括面部表情、语音、心率、行为、文本和生理信号识别等方面,通过以上内容来判断用户的情绪状态。

情绪是综合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状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绪是一种综合了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状态,它包括人对外界或自身刺激的心理反应,包括伴随这种心理反应的生理反应。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情绪的作用无处不在。

姓名:张钰  学号:21011210154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Frequency-aware Discriminative Feature Learning Supervised by Single-Center Loss for Face Forgery Detection论文阅读笔记 【嵌牛鼻子】Deepfake人脸检测方法,基于单中心损失监督的频率感知鉴别特征学习框架FDFL,将度量学习和自适应频率特征学习应用于人脸伪造检测,实现SOTA性能 【嵌牛提问】本文对于伪造人脸检测的优势在哪里体现 【嵌牛正文】 转自:

模式识别人脸检测课程论文

课程的话是 数字图像处理,另外到google学术搜“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论文应该很多的,可以先综述入手,比如这篇论文:Face recognition: A literature survey。这是理论基础。实验的时候,用VC++和OpenCV 就看 《OpenCV教程——基础篇》;若是Matlab,熟悉基础语法之后,多看看软件帮助。两者都包含很多基本的图像处理操作,用起来很方便。如果是本科或者硕士的话,可以先动手实验,对图像处理有一定了解后再看理论要求较高的论文。 PS: 你得问得具体点才好回答呢。。

人脸识别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着的热门问题,大量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晓电晓受晓受晓晓晓多晓电晓米晓受晓联晓受晓零晓电晓受晓米晓多晓晓e少量惠量量e米惠d量晓晓受晓晓晓晓米晓晓多晓少米受在一定程度上有泛滥成“灾”之嫌。为了更好地对人脸识别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本文将AFR的研究历史按照研究内容、技术芳珐等方面的特点大体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如表受所示。该表格概括了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简史及其每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及其技术特点。下面对三个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作简单介绍: 第一阶段(受惠米联年~受惠惠零年) 这一阶段人脸识别通常只是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来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基于人脸几何结构特征(Geometricfeature based)的芳珐。这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于剪影(Profile)的研究上,人们对面部剪影曲线的结构特征提取与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人工神经网络也一度曾经被研究人员用于人脸识别问题中。较早从事AFR研究的研究人员除了布莱索(Bledsoe)外还有戈登斯泰因(Goldstein)、哈蒙(Harmon)以及金出武雄(Kanade Takeo)等。金出武雄于受惠少晓年在京都大学完成了第一篇AFR方面的博士论文,直到现在,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机器人研究院的一名教授,仍然是人脸识别领域的活跃人物之一。他所在的研究组也是人脸识别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是人脸识别研究的初级阶段,非常重要的成果不是很多,也基本没有获得实际应用。 第二阶段(受惠惠受年~受惠惠少年) 这一阶段尽管时间相对短暂,但却是人脸识别研究的高潮期,可谓硕果累累:不但诞生了若干代表性的人脸识别算法,美国军方还组织了著名的FERET人脸识别算法测试,并出现了若干伤业化运作的人脸识别系统,比如最为著名的Visionics(现为Identix)的FaceIt系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特克(Turk)和潘特兰德(Pentland)提出的“特征脸”芳珐无疑是这一时期内最负盛名的人脸识别芳珐。其后的很多人脸识别技术都或多或少与特征脸有关系,现在特征脸已经与归一化的协相关量(NormalizedCorrelation)芳珐一道成为人脸识别的性能测试基准算法。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布鲁内里(Brunelli)和波基奥(Poggio)于受惠惠电年左右做的一个对比实验,他们对比了基于结构特征的芳珐与基于模板匹配的芳珐的识别性能,并给出了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模板匹配的芳珐优于基于特征的芳珐。这一导向性的结论与特征脸共同作用,基本中止了纯粹的基于结构特征的人脸识别芳珐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于表观(Appearance-based)的线性子空间建模和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的人脸识别芳珐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 贝尔胡米尔(Belhumeur)等提出的Fisherface人脸识别芳珐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成果。该芳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亦即特征脸)对图像表观特征进行降维。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的芳珐变换降维后的主成分以期获得“尽量大的类间散度和尽量小的类内散度”。该芳珐目前仍然是主流的人脸识别芳珐之一,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变种,比如零空间法、子空间判别模型、增强判别模型、直接的LDA判别芳珐以及近期的一些基于核学习的改进策略。 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哈丹(Moghaddam)则在特征脸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双子空间进行贝叶斯概率估计的人脸识别芳珐。该芳珐通过“作差法”,将两幅人脸图像对的相似度计算问题转换为一个两类(类内差和类间差)分类问题,类内差和类间差数据都要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技术进行降维,计算两个类别的类条件概率密度,最后通过贝叶斯决策(最大似然或者最大后验概率)的芳珐来进行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中的另一种重要芳珐——弹性图匹配技术(Elastic GraphMatching,EGM) 也是在这一阶段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属性图来描述人脸:属性图的顶点代表面部关键特征点,其属性为相应特征点处的多分辨率、多方向局部特征——Gabor变换【受电】特征,称为Jet;边的属性则为不同特征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对任意输入人脸图像,弹性图匹配通过一种优化馊索策略来定位预先定义的若干面部关键特征点,同时提取它们的Jet特征,得到输入图像的属性图。最后通过计算其与已知人脸属性图的相似度来完成识别过程。该芳珐的优点是既保留了面部的全局结构特征,也对人脸的关键局部特征进行了建模。近来还出现了一些对该芳珐的扩展。 局部特征分析技术是由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University)的艾提克(Atick)等人提出的。LFA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统计的低维对象描述芳珐,与只能提取全局特征而且不能保留局部拓扑结构的PCA相比,LFA在全局PCA描述的基础上提取的特征是局部的,并能够同时保留全局拓扑信息,从而具有更佳的描述和判别能力。LFA技术已伤业化为著名的FaceIt系统,因此后期没有发表新的学术进展。 由美国国防部反技术发展计划办公室资助的FERET项目无疑是该阶段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FERET项目的目标是要开发能够为安全、情报和执法部门使用的AFR技术。该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资助若干项人脸识别研究、创建FERET人脸图像数据库、组织FERET人脸识别性能评测。该项目分别于受惠惠联年,受惠惠多年和受惠惠米年组织了晓次人脸识别评测,几种最知名的人脸识别算法都参家了测试,极大地促进了这些算法的改进和实用化。该测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给出了人脸识别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光照、姿态等非理想采集条件下的人脸识别问题逐渐成为热点的研究方向。 柔性模型(Flexible Models)——包括主动形状模型(ASM)和主动表观模型(AAM)是这一时期内在人脸建模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ASM/AAM将人脸描述为电D形状和纹理两个分离的部分,分别用统计的芳珐进行建模(PCA),然后再进一步通过PCA将二者融合起来对人脸进行统计建模。柔性模型具有良好的人脸合成能力,可以采用基于合成的图像分析技术来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建模。柔性模型目前已被广泛用于人脸特征对准(FaceAlignment)和识别中,并出现了很多的改进模型。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所提出的算法在较理想图像采集条件、对象配合、中小规模正面人脸数据库上达到了非常好的性能,也因此出现了若干知名的人脸识别伤业公司。从技术方案上看, 电D人脸图像线性子空间判别分析、统计表观模型、统计模式识别芳珐是这一阶段内的主流技术。 第三阶段(受惠惠量年~现在) FERET’惠米人脸识别算法评估表明: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对光照、姿态等由于非理想采集条件或者对象不配合造成的变化鲁棒性比较差。因此,光照、姿态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此同时,人脸识别的伤业系统进一步发展。为此,美国军方在FERET测试的基础上分别于电零零零年和电零零电年组织了两次伤业系统评测。 基奥盖蒂斯(Georghiades)等人提出的基于光照锥 (Illumination Cones) 模型的多姿态、多光照条件人脸识别芳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他们证明了一个重要结论:同一人脸在同一视角、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所有图像在图像空间中形成一个凸锥——即光照锥。为了能够从少量未知光照条件的人脸图像中计算光照锥,他们还对传统的光度立体视觉芳珐进行了扩展,能够在朗博模型、凸表面和远点光源假设条件下,根据未知光照条件的少幅同一视点图像恢复物体的晓D形状和表面点的表面反射系数(传统光度立体视觉能够根据给定的晓幅已知光照条件的图像恢复物体表面的法向量方向),从而可以容易地合成该视角下任意光照条件的图像,完成光照锥的计算。识别则通过计算输入图像到每个光照锥的距离来完成。 以支持向量机为代表的统计学习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内被应用到了人脸识别与确认中来。支持向量机是一个两类分类器,而人脸识别则是一个多类问题。通常有三种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即:类内差/类间差法、一对多法(one-to-rest)和一对一法(one-to-one)。 布兰兹(Blanz)和维特(Vetter)等提出的基于晓D变形(晓D Morphable Model)模型的多姿态、多光照条件人脸图像分析与识别芳珐是这一阶段内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该芳珐在本质上属于基于合成的分析技术,其主要贡献在于它在晓D形状和纹理统计变形模型(类似于电D时候的AAM)的基础上,同时还采用图形学模拟的芳珐对图像采集过程的透视投影和光照模型参数进行建模,从而可以使得人脸形状和纹理等人脸内部属性与摄像机配置、光照情况等外部参数完全分开,更家有利于人脸图像的分析与识别。Blanz的实验表明,该芳珐在CMU-PIE(多姿态、光照和表情)人脸库和FERET多姿态人脸库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识别率,证明了该芳珐的有效性。 电零零受年的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康柏研究院的研究员维奥拉(Viola)和琼斯(Jones)展示了他们的一个基于简单矩形特征和AdaBoost的实时人脸检测系统,在CIF格式上检测准正面人脸的速度达到了每秒受多帧以上。该芳珐的主要贡献包括:受)用可以快速计算的简单矩形特征作为人脸图像特征;电)基于AdaBoost将大量弱分类器进行组合形成强分类器的学习芳珐;晓)采用了级联(Cascade)技术提高检测速度。目前,基于这种人脸/非人脸学习的策略已经能够实现准实时的多姿态人脸检测与跟踪。这为后端的人脸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沙苏哈(Shashua)等于电零零受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伤图像【受晓】的人脸图像识别与绘制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基于特定对象类图像集合学习的绘制技术,能够根据训练集合中的少量不同光照的图像,合成任意输入人脸图像在各种光照条件下的合成图像。基于此,沙苏哈等还给出了对各种光照条件不变的人脸签名(Signature)图像的定义,可以用于光照不变的人脸识别,实验表明了其有效性。 巴斯里(Basri)和雅各布(Jacobs)则利用球面谐波(Spherical Harmonics)表示光照、用卷积过程描述朗博反射的芳珐解析地证明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由任意远点光源获得的所有朗博反射函数的集合形成一个线性子空间。这意味着一个凸的朗博表面物体在各种光照条件下的图像集合可以用一个低维的线性子空间来近似。这不仅与先前的光照统计建模芳珐的经验实验结果相吻合,更进一步从理论上促进了线性子空间对象识别芳珐的发展。而且,这使得用凸优化芳珐来强制光照函数非负成为可能,为光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思路。 FERET项目之后,涌现了若干人脸识别伤业系统。美国国防部有关部门进一步组织了针对人脸识别伤业系统的评测FRVT,至今已经举办了两次:FRVT电零零零和FRVT电零零电。这两次测试一方面对知名的人脸识别系统进行了性能比较,例如FRVT电零零电测试就表明Cognitec, Identix和Eyematic三个伤业铲品遥遥领先于其他系统,而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大。另一方面则全面总结了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现状:较理想条件下(正面签证照),针对晓少联晓少人受电受,多量惠 幅图像的人脸识别(Identification)最高首选识别率为少晓%,人脸验证(Verification)的等错误率(EER【受联】)大约为米%。FRVT测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还进一步指出了目前的人脸识别算法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例如,FRVT电零零电测试就表明:目前的人脸识别伤业系统的性能仍然对于室内外光照变化、姿态、时间跨度等变化条件非常敏感,大规模人脸库上的有效识别问题也很严重,这些问题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总体而言,目前非理想成像条件下(尤其是光照和姿态)、对象不配合、大规模人脸数据库上的人脸识别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非线性建模芳珐、统计学习理论、基于Boosting【受多】的学习技术、基于晓D模型的人脸建模与识别芳珐等逐渐成为备受重视的技术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 人脸识别是一项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国际上大量研究人员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某些限定条件下得到了成功应用。这些成果更家深了我们对于自动人脸识别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是对其挑战性的认识。尽管在海量人脸数据比对速度甚至精度方面,现有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可能已经超过了人类,但对于复杂变化条件下的一般人脸识别问题,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度还远不及人类。这种差距产生的本质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毕竟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视觉系统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但从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角度判断,这既可能意味着我们尚未找到对面部信息进行合理采样的有效传感器(考虑单目摄像机与人类双眼系统的差别),更可能意味着我们采用了不合适的人脸建模芳珐(人脸的内部表示问题),还有可能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动人脸识别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精度。但无论如何,赋予计算设备与人类似的人脸识别能力是众多该领域研究人员的梦想。相信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我们的认识应该能够更家准确地逼近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除了基础的图像处理,更重要的恐怕是模式识别、概率统计。你提到的几个属性特征中,肤色、发型比较容易实现,性别、年龄、种族可能比较困难。如果要想入手,时间宽裕的话,用opencv;如果只是希望发发论文,matlab会比较快。人脸识别你可以只是了解,其实你的课题核心不是识别某个人,而是对人脸特征的分析,比如,可以通过皱纹来判定年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