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红高粱论文答辩记录表

发布时间:

红高粱论文答辩记录表

概要: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它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经典作品,斩获了多项重量级大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与小说的对照,从叙事、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影片《红高粱》对原作的背离与超越。 关键词:叙事;人物 ;主题 首先关于叙事。 叙事语言。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一个共同的点在于它都在讲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影片采用了12处旁白,大量的色彩渲染,还有五处很典型的民俗音乐的插入。可以说它极大地使用着发挥着影视语言的叙事优越性,其中,出彩的空镜长镜头的运用,和民歌的点缀,都是观者所惊喜的要点。 文本的叙事语言是“浓厚”的,它的语言是浓厚的,他的抒情是喷薄的,它的色彩是浓厚的,它的画面呈现是浓厚的,以至于读完整本书,仿佛双手安在屠宰板的血肉模糊中一样沉重油腻不知所措。在于它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不吝笔墨,在于它寓言式的大量的铺垫暗示呼应。(比如:双片;手舞足蹈的尸体)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音乐讽刺反差比小说中大雨的到来要更具悲剧色彩,文本通过常见的雨的意向来寓言暗示主角的悲惨,电影就借着一望无际的黄土和跟送丧曲没多大差的曲子做表达,我觉得电影更胜一筹。叙事色彩的选择也有不同。影片偏爱红色,全篇贯穿着高粱一样的热烈的强烈的血腥的红色,红色的高粱,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袄子,红色的窗花,在张艺谋看来,红色是中国人某种血性某种热烈某种生机的象征,是悲剧极致的表达,这在后面他固执的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悲剧色彩选择中也不难发现,可能,一个多情的点是,红色,是政治立场最张扬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红色在故事中承担了这样多的色彩,影片才有了机会有了空隙捕捉生活,捕捉最平凡生命的起伏波动。色彩趋向于单一化,血腥试图隐晦化。原作的色彩则是比较多元的,我有注意到莫言他除了用大量的红色描写之外,他还用了比较多的紫色,其中还有黄色,文本他不考虑逻辑的自洽,在叙事和氛围的渲染中,我以为莫言选择了后者。 叙事时序。时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逻辑的连贯。电影的叙事是编年史的叙述,按时间发展娓娓道来。莫言的文本则是有跳跃和穿插的,他的这种穿插没有提示,就混在一整篇小说中,跳来跳去,读者不得不时时确定,这段话或者这个文字到底是他哪个时期的爷爷。虽然电影看起来很流畅,但故事情节的缺失和人物的删减使得它的逻辑和衔接也不是很流畅自然。因而,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都有极大的跳跃感,只不过,原作的跳跃感可以找到很好的落脚点,电影就有些牵强。 叙事效果。这个我主要想说的是,真实与魔幻的互相摒弃和靠近。无论是对于张艺谋还是莫言来说,《红高粱》都不算是自己成熟的作品,因而他们魔幻的不彻底,现实的不彻底,张艺谋坚定了自己的真实,同时又借助魔幻升华了莫言的某种魔幻,莫言小说中有几处很不合时宜的政治立场的陈情,现在看来自然是没必要的,而张艺谋借助高贵的红色拥有了删减这些色彩的特权。 张艺谋选择了真实同时补充了魔幻,比如说结婚当晚冰冷的残缺的月亮在九儿一声尖叫后变圆,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冷色调的画面,因而那月亮那么大却偏偏少了一块,让人觉得不真实;还有于占鳌与九儿高粱地里那个片段,他跪大地,有种祭祀的庄严,这中庄严,与后来的两次祭酒不谋而合,他似乎也在宣扬某种性意识的解放和重新解说,这个莫言也很感兴趣,我们从莫言的小说中,从那些污秽血腥之中,往往能发现他对于器官,对于虐待,对于人所能承受的肉体的摧残的想象和描绘,相比之下,看似污秽的性,变的平淡正常可以接受了。他是为了树立某种陌生化,某种神秘和敬畏。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他的后来加入的一点现实现在看来更像是政治立场的赤裸裸的宣告,这是不太合适的。 悲剧叙述。莫言体现着悲壮的牺牲艺术。他热衷于悲剧和死亡,他的语言变态的描述每一个死亡,他的笔下,很少有人死的容易,他对人器官的迷恋有些疯狂。无论是他檀香刑中对檀香刑不厌其烦地细致的描写还是生死疲劳中对于人与伦理的混合,他似乎要存心恶心读者,一遍遍挑战读者的想象和视觉界限,在红高粱中并没有收敛,他写死亡,他写器官,他写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死亡手段。因而他的魔幻中我往往觉得他有做某种专门恶心读者的努力,他时时挑战着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恐惧。 在这之前,有不少作家选择用女性的某些器官来实现文明的流氓窥探,这样看来,莫言喜欢虐待男性,每一个男性几乎都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死去。莫言的小说里面承载着一种看似畸形或者说就是畸形的对破败撕毁破坏毁灭的快乐,张艺谋就显得正常,他把悲凉放在人的生命之中,放在刺眼的红色,格格不入的乐调之中,因而莫言给我们一大幅灰暗的、人间炼狱的背景,而张艺谋选择用无边的黄土和那一轮红的模糊的太阳作为悲剧的成全。张艺谋偏重于稳定平淡,偏重于表现女人的美丽和男性的朝气,他不激烈,因而他没有选择成全一个激烈的革命先进分子余占鳌,也没有塑造一个光辉的高贵的信仰一样的九儿。他只是讲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命运。他似乎更文明,他把狗头换成牛头,他不忍——至少不会那么张扬地冲撞时代的文明规范。其次关于人物。影片与原作共有的人物主要有四个,一是罗汉,二是花脖子,三是余占鳌,四是九儿。 对野蛮的征服与引导,对自然的崇拜与妥协——我发现影片给九儿提供了大量的男性陪衬,整部影片似乎只出现了两个女性,这种弱化九儿其他的社会关系,无疑是给这个女人以某种神秘独立化,但这种独立似乎没有体现出莫言一再强调的那种高贵,反而消解了文本中的自立,把她对男性的依恋做了某种暗示。这个我也以为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妥协。 九儿与一群男性,在四下无人黄土漫天的十八里坡,热烈的努力地生活,就像是在一方不被打扰的天地里,随性所欲的存在毁灭,他们有着某种供奉神明的信仰,他们只管用力的活、大气的死,他们因而被陌生化了。他们不是英雄,他们是选择了自我存在与毁灭的生命的跳动。片中的九儿没有娘,娘是继承的象征,九儿仿佛独立的个体,仿佛天上的神明一样,仿佛火红的太阳,火红的高粱一样,仿佛火红的一切事物,一样,奉若神明。 影片中有一个空镜头我觉得很妙,就是绿色的高粱地向天边延展延展成无边无际火红的天空,就仿佛那些本该属于高粱的鲜艳的红流到了天边,流到了天边的天上,那是不是——一身红的九儿,在血光在弹雨在豆官的送行民谣中,也住到了天上红红的角落,也许是太阳,也许是父亲眼中永远擦不掉的那一抹红。这里,似乎才可以窥见一点儿九儿的“高贵”。 我隐约觉得,九儿身上可能寄托了莫言对于母亲的热爱与迷恋,莫言笔下的九儿始终是自主聪明的,是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他没有给这个女人以任何粗暴的描写,是个神一样的指导的存在。而在影片中,九儿趋向于真实现实,她有认命有依赖有规矩,张艺谋后来也说,后悔没让九儿更野,他之前的选择,也是向之前社会背景的呼应。书中九儿与罗汉多人有染,在影片中,张艺谋不愿揭露这份真实,选择了一系列暧昧不清的镜头蒙混过关。 花脖子的改编很有意思,也很成功。原作中花脖子是为了成全于余占鳌某种霸气、匪气以及他和九儿之间的爱情而死,他裸露着死于河中;电影中他死于日本鬼子的逼迫中,他那样一个土匪,最终为民族而死,是很震撼的,一方面震撼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气,一面震撼于日本的残暴,在日本兵出现之前,土匪是最大的灾难,很显然,这灾难同日本侵略相比,更为渺小。这里的悲剧性也很浓烈。影片在这里强调了民族血性和民族精神,这种处理我觉得更为高级,比原作中为了说明于余占鳌像个土匪要高级。 余占鳌明面上没有直接地沾上人命,张艺谋模糊隐晦的表达无疑是他对中庸的选择,他只要不明说余占鳌杀了谁,那观众没有绝对的理由抨击他的意识形态地输出。有个例外是小说中豆官的身份最后才揭晓,而电影中则是直接给了美满的肯定,这可以看作是张导对中国观众市场的妥协,也是逻辑不能自洽的所在。小说给了这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理由,电影就直接安排,显然过于跳跃了,这对于中国的伦理道德来说都是不太允许的。 罗汉的改编也值得注意。书中九儿称罗汉为罗汉大爷,罗汉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他们之间有某种关系,而电影中,九儿称罗汉为大哥,没有强调年龄,似乎在有意营造九儿的某种“贞洁”,罗汉也的死因也用一句共产党代替,这我以为是张导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以理解,他确实没办法像莫言一样一边写着九儿的淫荡,一边大言不惭的说她是最高贵的人,影视作品很少做到这样。小说中说罗汉是为东家而死为忘恩负义的骡子而死,这样比起来,电影似乎在成全罗汉形象的伟大。张导用花脖子和罗汉的惨死为后面的悲壮牺牲给了理由。 还有豆官。电影是真实化的,小说偏向于魔幻。对比会发现,电影中的人物比小说中少。那些被取掉的人物,比如曹县长,冷麻子。都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跟莫言所说人的的矛盾有了距离。而这些差异性,这些形象的削弱或者说某些方面的加强,本质上来讲,是时代环境的选择。 最后关于主题(的偏向) 市场上把这部片子定义为抗日爱情片,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它花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述故事,然后一句旁白引入抗日的情节,这些情节仿佛是为了给这些平凡的人镀上某种火红的色彩,这是有些突兀的;原作则不一样,原作本身对抗日做了大量的情节铺垫和人物设计,比如曹县长,冷麻子,后来都有参与,也是在这些人的共同作用下,余占鳌的性格得以凸显,这是电影所没能塑造的复杂。 张艺谋认为,《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赞美生命正常的欲望。 莫言觉得红高粱是一个令他不太满意的故事,莫言小说表现的是对野性、对远早生命形态的追逐。 因而,无论是作品还是电影,把它们归为抗战片或者说主要讲抗战爱情主题我是不认同的,我以为,他就是对于人生对于人性对于常态的思考剥离远离靠近夸张与预告。 《红高粱》不算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红高粱》不算是莫言最好的小说,可它们,无论是作为作品还是影片,都给读者和观众、给中国的文学和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态度,它们的启发意义,它们的氛围与色彩,值得我们为之着迷和思考,我以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善写论文,也不善编小说,不善讲故事,不善去学习,我写任何东西,最后主观会占据主导,甚至为了呈现主观而不管客观的矛盾,没办法,我只能写我以为的我以为,说自以为的自以为是。今天是在家的第一天,一切都很好,我很喜欢,我想长长久久地待在这个小镇,待在石头山上会长出毛茸茸的草的夏天。明天见啊,明天的我们。晚安。

68. 东北方言词汇与多元文化(字数:9192,页数:12 )69. 王家卫电影的人物精神分析与都市表达(字数:9573,页数:12 )70. 《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材料取舍与改编(字数:10818,页数:14 )71. 艰难的辩白——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重新解读(字数:8905,页数:11 )72. 景点命名的语言分析(字数:10523,页数:12 )73. 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救赎向度(字数:8695,页数:11 )74. 《儒林外史》对士阶层现状与命运的省思(字数:21174,页数:28 )75. 从《好奇害死猫》看都市人精神的扭曲(字数:9260,页数:10 )76. 徐志摩、林徽因情诗考述(字数:9045,页数:13 )77. “汉字繁简字之争”的思考(字数:9112,页数:12 )78.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字数:9860,页数:14 )79. 艰难的辩白(字数:8905,页数:11 )80. 宋词中的杭州城市文化研究(字数:11198,页数:14 )81. 论白居易中隐诗(字数:8809,页数:11 )82. 从“穿越小说”看当代女性意识(字数:9438,页数:11 )

时间奖项名称获奖/提名获奖方1988年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获奖《红高粱》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奖《红高粱》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奖顾长卫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获奖赵季平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获奖顾长卫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张艺谋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姜文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获奖《红高粱》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获奖《红高粱》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奖张艺谋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真实新颖奖获奖《红高粱》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获奖《红高粱》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获奖《红高粱》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获奖《红高粱》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获奖《红高粱》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红高粱》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获奖《红高粱》(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

我先给你提供一份大纲你看下合适不合适内 容 摘 要本文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运用基本经济模型与数据进行分析,详细有力地论证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的策略。文章最后,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现今人民币升值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适时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

红高粱论文知网

代表了受旧制压迫的中国妇女形象,同时代表了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的新时期新女性形象。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19岁的少女九儿单纯、善良、聪慧,但却被父亲卖给麻风病人当媳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难之后,九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的女子。在与余占鳌的情感方面,她敢爱敢恨,不惧束缚,勇于冲破封建牢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爱。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望采纳

19岁的少女九儿单纯、善良、聪慧,但却被父亲卖给麻风病人当媳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难之后,九儿逐渐成长为个性鲜明的女子。

在与余占鳌的情感方面,她敢爱敢恨,不惧束缚,勇于冲破封建牢笼,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爱。在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

因为一匹骡子,九儿的父母要嫁她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麻风病人。九儿乘坐花轿出嫁时,在途中被一名强盗拦截。九儿的丈夫死后,九儿接管了酒坊。

后来,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九儿的老朋友被日本人杀害,于是九儿要向日本人复仇,她请她的工人来帮忙。为了不让工人们饿肚子,九儿带来中饭犒劳大家,结果被日本人杀害。

扩展资料:

《红高粱》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个性解放”,指“人”的个性的解放。

“人”是“灵”与“肉”,“神性”与“兽性”,“精神”与“物质”,“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的统一。人具有“自然人性”——“人”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高粱

红高粱生命意识的论文答辩问题

参考答案:①红高粱既是人与自然契合的象征,也是历史与现实契合的象征。②森林般的红高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象征着刚强不屈, 象征着苦难、坚韧,象征着复仇、牺牲,象征 着伟大民族的血脉、灵魂和精神。③红高粱象征着狂放不羁、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生命意识, 人物和画面都充满着深刻的寓意。

1、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

这个问题需要从自身专业回答,比如这和自己专业相关,自己可以有很多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等,关键点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

2、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这实际上就是问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自己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个课题背后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做到游刃有余。

3、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需要自己对论文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需要了解论文各章节的内容,大致就是围绕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结果怎样来展开叙述。

4、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这个问题就需要实话实说了,当然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说出来,说出其中一两个,而且被自己解决的就可以了。

5、论文中没有提到但是和该研究课题十分密切的问题还有哪些?

这个就需要拓宽自己的思维了,想一个和研究课题相关但是论文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自圆其说即可。

6、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到现在也没搞清楚的?

这个问题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实话实说,但是问题不能太基础,也不能说太多问题,否则老师会认为你基础知识不扎实。

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它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小说用这样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红高粱,赋予红高粱以生命。 见百度百科,,作品鉴赏。

副高职称论文答辩记录表

问题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内容摘要怎么写 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登记表姓名:准考证号: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内容概述: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答辩小组意见:答辩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论文成绩:内容提要:(另起一页)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录(另起一页)一、知识经济概述……………………………………………1(一)知识经济的定义与特征……………………………………11、知识经济的定义…………………………………………………1论文正文(另起一页)一、知识经济概述[四号宋体加黑](一)知识经济的定义与特征[小四号宋体加黑]1.知识经济的定义。[正文均用小四号宋体]l页面设置:页边距:上厘米、下2厘米、左厘米、右厘米;距边界:页眉厘米、页脚1厘米。l整篇文章段落行距为固定值20磅。l注释用尾注!l所有论文电子版中的彩色部分都要转换成以黑白形式表达。l论文中的图表、图像等图形内容,请以图片格式插入其中,不要在WORD里边直接以绘图或文本框的组合图形表示。注释:[小五楷体](1)张令新:“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载《福建论坛》2001年第3期。(2)张令新:“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3)张令新:《人力资源开发开发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32页。参考文献:(另起一页)[小五宋体]1、张令新:《人力资源开发开发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版。2、…… 问题二:论文答辩记录怎么写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 (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 (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 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问题三:申请职称时,填写论文,能力答辩摘要怎么写 论文发表也是各位评级别的作者最头疼的事情,各种要求搅的作者一头雾水,在做论文之前建议每一位评职称的作者不要着急,先找自己单位问清楚发表论文的要求,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各个地区的各个单位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单位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中文核心,有的单位却要求被SCI、EI等数据库索引的文章,还有就是各个单位要求期刊也不一样,都的要求影响因子大于1,有的期刊不是核心,却也能用来评高工职称,所以在作者想要评高级职称的时候先不着急准备文章,但是一定要把握投稿时间,一般都提前至少3个月开始投稿,准备论文的时候先咨询好自己单位的要求,然后选择期刊,根据期刊的要求写文章,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些评职称和杂志要求,也是大家评职称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1.教育教师系统: 小学高级职称或者以下,2―3篇文章。2000字符左右。省级教育类期刊即可。 中学中级职称,2―3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教育类期刊即可。 中学高级职称,2―3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教育类专业期刊,(教育厅主管单位)。 中专技校职称,2―3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教育类期刊即可。 高职高专讲师,3――5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期刊即可。 副教授(副高)或者正教授(正高)要求4篇左右中文核心期刊,一般杂志数量不定。 2.经济财会系统: 高级经济师:3篇左右文章,3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经济管理类期刊即可。 高级会计师:3篇左右文章,3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经济管理类期刊即可。 3.建筑工程系统: 中级工程师:2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科技科工类期刊即可。 高级工程师:2篇以上,3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科工类或者建筑类等专业期刊。 4.农林水利系统: 中级工程师:2篇文章,2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科技科工类期刊即可。 高级工程师:2篇以上,3000字符以上,省级以上科工类或者专业期刊。 5.医学护理系统: 中级职称,2篇以上,2000字符以上,省级医学类期刊即可。 副高职称,2篇以上,2000字符以上,医学类专业期刊或者国家级医学类期刊。 问题四:申请职称时,填写论文,能力答辩摘要怎么写 论文的完成情况表现出该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从 课题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 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研究、 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 的能力。 论文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楚,叙述文笔流畅。 答辩中自我讲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答辩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回答问题正确。 问题五:毕业论文答辩陈述说什么啊? 首先,将你的论文纲要列出来(主要的论点),方便自己向答辩委员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其次,针对自己所陈述的论点,准备一些与之有关的论文中没有提到的理据(最好是事实论据,即例子),因为,在你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通常会根据你的论文内容,向你提出与论文相关的一至两个问题。比如,我在陈述共性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制约时,老师就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了一个学生质疑精神培养的例子来说明:共性教育唯教材是准不会怀疑教材的准确性;个性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敢于怀疑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例:《桃花源记》中对两个“外人”的解释是否正确,学生就产生了怀疑,这是以往的学生从未发现的问题,这和老师平时对学生敢于怀疑的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老师们很满意我的回答,我的论文被推荐发表。祝你好运! 问题六:论文答辩,演讲稿内容分为哪几部分?可以从摘要,介绍,结论中选取,凑成一片演讲稿吗?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结构的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开头要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犹如戏剧开头的“镇场”,在全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问题七:辽宁大学论文答辩的会议记录摘要怎么写 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 问题八:毕业论文答辩需要讲什么,要注意什么?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九:论文大摘要怎么写 番茄是巴彦淖尔市的支柱产业,番茄产业为该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而番茄的加工产业是整个番茄产业中举足骇重的一环。本文从番茄加工产业入手,立足于河套地区,分析河套地区番茄加工产业的现状,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不合理并给予合理的改正建议及措施。 问题十:毕业设计摘要怎么写 5分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规范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要求选用A4纸打印。 2、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 (1)封皮 (2)成绩评议表 (3)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4)指导教师意见 (5)评阅教师意见 (6)答辩小组意见 (7)中文摘要、关键词 (8)英文摘要、关键词 (9)目录 (10)正文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附录 除“附录”随文章内容可有可无外,其它12项内容缺一不可。 3、工作量要求: (1)论文(设计)字数,理科类原则上不低于3000字,文科类不应少于6000字,工科类不少于7000字。 (2)索引参考文献须达到10篇以上。 4、参考文献:正文之后应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且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文中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的右上角,应用标明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的编录要求: (1)[1…]中的序号应与正文中引用该文献时所标出的“[ 1…]”中的序号一致。 (2)引用文献为期刊时,除序号外,还要标明6项内容,其先后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注意标点符号,如作者姓名和文章名称后用“.” 期刊名称后用“,”)。 例如:[2] 章志英等.四黄斑吉丁虫色斑型变异.江西植保,1993,16(2):26 (3)引用文献为书籍时,除序号外,还要标明5-6项内容,其先后排列顺序为:编(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同样要注意标点符号)。 例如:[5]张格成,姜元振,王金有.果园农药使用指南.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4)引用文献为学术会议论文集时,除序号外,还要标明9项内容,其先后排列顺序为:作者.论文题目.In(见):文集编者姓名ed.(编,多编者用eds.).学术会议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 (5)引用文献为学位论文时,除序号外,还要标明5项内容,其先后排列顺序为: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毕业论文打印格式 (1)纸型:A4;页边距:上3cm、下、左、右2cm;页眉2cm,页脚2cm,应用于“整篇文档”。论文要求双面打印。 页眉内容:小五号楷体,单倍行距,居中对齐,奇数页为“作者:论文题目”,偶数页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页码的格式为:奇数页在右下脚标注,偶数页在左下脚标注。 (2)文章内容的格式、字体要求: 题目:用二号黑体;副标题用三号楷体,与其下内容摘要之间空一行; 摘要用五号黑体,后用冒号,其内容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两端对齐,左右各缩进1个字符;关键词用五号黑体,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与其下英文摘要之间空一行。 英文摘要:题目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对齐,下空行,内容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两端对齐,左右各缩进1个字符,与其下正文之间空一行。 “目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内容用四号宋体,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 正文主体用小四号宋体,行距用固定值19磅,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 一级标题:小三号仿宋体,行距固定值19磅,上空1行、下空行,首行无缩进。 二级标题(如,中间点用半角):四号楷体,行距固定值19磅,上、下各空行,首行无缩进,如需二行,悬挂缩进,即文......>>

我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开始,经过了收集资料、编制论文提纲、完成开题报告等论文撰写过程,现在论文初稿已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的论文主要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委婉语的差异,通过运用对比,分析,举例例证等写作手法进行研究,总结委婉语在中英生活中的运用差异,怎样更好运用委婉语,进而达到使跨文化交际更顺畅的目的。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相关的资料文献较多,针对什么什么,需要在什么什么基础上中大量搜集较为新颖的例证,并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阅读、观看电影、思考、分析和整理。接下来,按照预期的工作进度,下一步,首先要针对论文的文字、格式和内容进行基本的修改,使之精简和升华;其次我需要多翻阅一些参考文献、更有针对性的在什么什么中寻找例证来支持论点,之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再对我论文进行梳理,看能否再找出一些创新点来使论文更加出彩。

首先答辩记录表是一个表格,表格就要有相关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点需要填写:

①学生的姓名、学院以及专业:这一点比较简单,按照你学校的名称以及专业来填写即可,但是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填写不要写简称,一定要写全称。

②学生的学号以及指导教师和职称:如实去填写,老师的话可以去问一下,千万不要将指导老师的名字写错,也不要写某科目老师,要写名字以及自己是否有职称,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填写。

③学生的答辩时间以及论文自述的情况:学生答辩时间按照你第一次答辩的时间来填写,论文自述的情况尽量是要以第三方语气来描写。

④教师提问以及学生回答情况:这一点尽量挑选重点来书写,一些小问题或者没办法加分的情况就不要填写了。

电影红高粱毕业论文

概要: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它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经典作品,斩获了多项重量级大奖,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与小说的对照,从叙事、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影片《红高粱》对原作的背离与超越。 关键词:叙事;人物 ;主题 首先关于叙事。 叙事语言。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一个共同的点在于它都在讲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影片采用了12处旁白,大量的色彩渲染,还有五处很典型的民俗音乐的插入。可以说它极大地使用着发挥着影视语言的叙事优越性,其中,出彩的空镜长镜头的运用,和民歌的点缀,都是观者所惊喜的要点。 文本的叙事语言是“浓厚”的,它的语言是浓厚的,他的抒情是喷薄的,它的色彩是浓厚的,它的画面呈现是浓厚的,以至于读完整本书,仿佛双手安在屠宰板的血肉模糊中一样沉重油腻不知所措。在于它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不吝笔墨,在于它寓言式的大量的铺垫暗示呼应。(比如:双片;手舞足蹈的尸体)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音乐讽刺反差比小说中大雨的到来要更具悲剧色彩,文本通过常见的雨的意向来寓言暗示主角的悲惨,电影就借着一望无际的黄土和跟送丧曲没多大差的曲子做表达,我觉得电影更胜一筹。叙事色彩的选择也有不同。影片偏爱红色,全篇贯穿着高粱一样的热烈的强烈的血腥的红色,红色的高粱,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袄子,红色的窗花,在张艺谋看来,红色是中国人某种血性某种热烈某种生机的象征,是悲剧极致的表达,这在后面他固执的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悲剧色彩选择中也不难发现,可能,一个多情的点是,红色,是政治立场最张扬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红色在故事中承担了这样多的色彩,影片才有了机会有了空隙捕捉生活,捕捉最平凡生命的起伏波动。色彩趋向于单一化,血腥试图隐晦化。原作的色彩则是比较多元的,我有注意到莫言他除了用大量的红色描写之外,他还用了比较多的紫色,其中还有黄色,文本他不考虑逻辑的自洽,在叙事和氛围的渲染中,我以为莫言选择了后者。 叙事时序。时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逻辑的连贯。电影的叙事是编年史的叙述,按时间发展娓娓道来。莫言的文本则是有跳跃和穿插的,他的这种穿插没有提示,就混在一整篇小说中,跳来跳去,读者不得不时时确定,这段话或者这个文字到底是他哪个时期的爷爷。虽然电影看起来很流畅,但故事情节的缺失和人物的删减使得它的逻辑和衔接也不是很流畅自然。因而,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都有极大的跳跃感,只不过,原作的跳跃感可以找到很好的落脚点,电影就有些牵强。 叙事效果。这个我主要想说的是,真实与魔幻的互相摒弃和靠近。无论是对于张艺谋还是莫言来说,《红高粱》都不算是自己成熟的作品,因而他们魔幻的不彻底,现实的不彻底,张艺谋坚定了自己的真实,同时又借助魔幻升华了莫言的某种魔幻,莫言小说中有几处很不合时宜的政治立场的陈情,现在看来自然是没必要的,而张艺谋借助高贵的红色拥有了删减这些色彩的特权。 张艺谋选择了真实同时补充了魔幻,比如说结婚当晚冰冷的残缺的月亮在九儿一声尖叫后变圆,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冷色调的画面,因而那月亮那么大却偏偏少了一块,让人觉得不真实;还有于占鳌与九儿高粱地里那个片段,他跪大地,有种祭祀的庄严,这中庄严,与后来的两次祭酒不谋而合,他似乎也在宣扬某种性意识的解放和重新解说,这个莫言也很感兴趣,我们从莫言的小说中,从那些污秽血腥之中,往往能发现他对于器官,对于虐待,对于人所能承受的肉体的摧残的想象和描绘,相比之下,看似污秽的性,变的平淡正常可以接受了。他是为了树立某种陌生化,某种神秘和敬畏。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他的后来加入的一点现实现在看来更像是政治立场的赤裸裸的宣告,这是不太合适的。 悲剧叙述。莫言体现着悲壮的牺牲艺术。他热衷于悲剧和死亡,他的语言变态的描述每一个死亡,他的笔下,很少有人死的容易,他对人器官的迷恋有些疯狂。无论是他檀香刑中对檀香刑不厌其烦地细致的描写还是生死疲劳中对于人与伦理的混合,他似乎要存心恶心读者,一遍遍挑战读者的想象和视觉界限,在红高粱中并没有收敛,他写死亡,他写器官,他写一般人所不能想象的死亡手段。因而他的魔幻中我往往觉得他有做某种专门恶心读者的努力,他时时挑战着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恐惧。 在这之前,有不少作家选择用女性的某些器官来实现文明的流氓窥探,这样看来,莫言喜欢虐待男性,每一个男性几乎都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死去。莫言的小说里面承载着一种看似畸形或者说就是畸形的对破败撕毁破坏毁灭的快乐,张艺谋就显得正常,他把悲凉放在人的生命之中,放在刺眼的红色,格格不入的乐调之中,因而莫言给我们一大幅灰暗的、人间炼狱的背景,而张艺谋选择用无边的黄土和那一轮红的模糊的太阳作为悲剧的成全。张艺谋偏重于稳定平淡,偏重于表现女人的美丽和男性的朝气,他不激烈,因而他没有选择成全一个激烈的革命先进分子余占鳌,也没有塑造一个光辉的高贵的信仰一样的九儿。他只是讲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命运。他似乎更文明,他把狗头换成牛头,他不忍——至少不会那么张扬地冲撞时代的文明规范。其次关于人物。影片与原作共有的人物主要有四个,一是罗汉,二是花脖子,三是余占鳌,四是九儿。 对野蛮的征服与引导,对自然的崇拜与妥协——我发现影片给九儿提供了大量的男性陪衬,整部影片似乎只出现了两个女性,这种弱化九儿其他的社会关系,无疑是给这个女人以某种神秘独立化,但这种独立似乎没有体现出莫言一再强调的那种高贵,反而消解了文本中的自立,把她对男性的依恋做了某种暗示。这个我也以为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妥协。 九儿与一群男性,在四下无人黄土漫天的十八里坡,热烈的努力地生活,就像是在一方不被打扰的天地里,随性所欲的存在毁灭,他们有着某种供奉神明的信仰,他们只管用力的活、大气的死,他们因而被陌生化了。他们不是英雄,他们是选择了自我存在与毁灭的生命的跳动。片中的九儿没有娘,娘是继承的象征,九儿仿佛独立的个体,仿佛天上的神明一样,仿佛火红的太阳,火红的高粱一样,仿佛火红的一切事物,一样,奉若神明。 影片中有一个空镜头我觉得很妙,就是绿色的高粱地向天边延展延展成无边无际火红的天空,就仿佛那些本该属于高粱的鲜艳的红流到了天边,流到了天边的天上,那是不是——一身红的九儿,在血光在弹雨在豆官的送行民谣中,也住到了天上红红的角落,也许是太阳,也许是父亲眼中永远擦不掉的那一抹红。这里,似乎才可以窥见一点儿九儿的“高贵”。 我隐约觉得,九儿身上可能寄托了莫言对于母亲的热爱与迷恋,莫言笔下的九儿始终是自主聪明的,是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他没有给这个女人以任何粗暴的描写,是个神一样的指导的存在。而在影片中,九儿趋向于真实现实,她有认命有依赖有规矩,张艺谋后来也说,后悔没让九儿更野,他之前的选择,也是向之前社会背景的呼应。书中九儿与罗汉多人有染,在影片中,张艺谋不愿揭露这份真实,选择了一系列暧昧不清的镜头蒙混过关。 花脖子的改编很有意思,也很成功。原作中花脖子是为了成全于余占鳌某种霸气、匪气以及他和九儿之间的爱情而死,他裸露着死于河中;电影中他死于日本鬼子的逼迫中,他那样一个土匪,最终为民族而死,是很震撼的,一方面震撼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气,一面震撼于日本的残暴,在日本兵出现之前,土匪是最大的灾难,很显然,这灾难同日本侵略相比,更为渺小。这里的悲剧性也很浓烈。影片在这里强调了民族血性和民族精神,这种处理我觉得更为高级,比原作中为了说明于余占鳌像个土匪要高级。 余占鳌明面上没有直接地沾上人命,张艺谋模糊隐晦的表达无疑是他对中庸的选择,他只要不明说余占鳌杀了谁,那观众没有绝对的理由抨击他的意识形态地输出。有个例外是小说中豆官的身份最后才揭晓,而电影中则是直接给了美满的肯定,这可以看作是张导对中国观众市场的妥协,也是逻辑不能自洽的所在。小说给了这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理由,电影就直接安排,显然过于跳跃了,这对于中国的伦理道德来说都是不太允许的。 罗汉的改编也值得注意。书中九儿称罗汉为罗汉大爷,罗汉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他们之间有某种关系,而电影中,九儿称罗汉为大哥,没有强调年龄,似乎在有意营造九儿的某种“贞洁”,罗汉也的死因也用一句共产党代替,这我以为是张导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以理解,他确实没办法像莫言一样一边写着九儿的淫荡,一边大言不惭的说她是最高贵的人,影视作品很少做到这样。小说中说罗汉是为东家而死为忘恩负义的骡子而死,这样比起来,电影似乎在成全罗汉形象的伟大。张导用花脖子和罗汉的惨死为后面的悲壮牺牲给了理由。 还有豆官。电影是真实化的,小说偏向于魔幻。对比会发现,电影中的人物比小说中少。那些被取掉的人物,比如曹县长,冷麻子。都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立体性,跟莫言所说人的的矛盾有了距离。而这些差异性,这些形象的削弱或者说某些方面的加强,本质上来讲,是时代环境的选择。 最后关于主题(的偏向) 市场上把这部片子定义为抗日爱情片,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它花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时间讲述故事,然后一句旁白引入抗日的情节,这些情节仿佛是为了给这些平凡的人镀上某种火红的色彩,这是有些突兀的;原作则不一样,原作本身对抗日做了大量的情节铺垫和人物设计,比如曹县长,冷麻子,后来都有参与,也是在这些人的共同作用下,余占鳌的性格得以凸显,这是电影所没能塑造的复杂。 张艺谋认为,《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赞美生命正常的欲望。 莫言觉得红高粱是一个令他不太满意的故事,莫言小说表现的是对野性、对远早生命形态的追逐。 因而,无论是作品还是电影,把它们归为抗战片或者说主要讲抗战爱情主题我是不认同的,我以为,他就是对于人生对于人性对于常态的思考剥离远离靠近夸张与预告。 《红高粱》不算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红高粱》不算是莫言最好的小说,可它们,无论是作为作品还是影片,都给读者和观众、给中国的文学和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态度,它们的启发意义,它们的氛围与色彩,值得我们为之着迷和思考,我以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善写论文,也不善编小说,不善讲故事,不善去学习,我写任何东西,最后主观会占据主导,甚至为了呈现主观而不管客观的矛盾,没办法,我只能写我以为的我以为,说自以为的自以为是。今天是在家的第一天,一切都很好,我很喜欢,我想长长久久地待在这个小镇,待在石头山上会长出毛茸茸的草的夏天。明天见啊,明天的我们。晚安。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我先给你提供一份大纲你看下合适不合适内 容 摘 要本文以人民币升值背景为开端,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运用基本经济模型与数据进行分析,详细有力地论证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总结出我国政府应对的策略。文章最后,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现今人民币升值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适时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