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粉体造粒技术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粉体造粒技术的研究论文

造粒机有好多种,有的纯粹是利用物理挤压。还有的是一个成形轮和一个脱气轮,脱气轮用于抽掉物料中含有的空气,成形轮则用来挤压成形。

全国高分子材料学术论文报告篇二 浅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摘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在工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创新研究,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近年来,某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工业、国防尖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对聚合物材料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高模量、轻质等,各种特定要求的高强度聚合物的开发研制越来越显迫切。 一、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概况 近50年来,高分子合成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造粒用挤出机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20世纪60年代主要采用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3t/h;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采用连续混炼机+单螺杆挤出机造粒,产量约为10t/h;80年代中期以来。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齿轮泵造粒,产量可以达到40-45t/h,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产量可高达60t/h。在l950年,全世界塑料的年产量为200万t。20世纪90年代。塑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00年增加至亿t至2010年,全世界塑料产量将达3亿t,此外。合成工业的新近避震使得易于璃确控制树脂的分子结构,加速采用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生产。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高速、美观、环保、乘坐舒适及安全可靠等要求对汽车越来越重要.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能的提高带动了零部件及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为降低整车成本及其自身增加汽车的有效载荷,提高塑料类材料在汽车中的使用量便成为关键。 据悉,目前汽车上100kg的塑料件可取代原先需要100-300kg的传统汽车材料***如钢铁等***。因此,汽车中越来越多的金属件由塑料件代替。此外,汽车中约90%的零部件均需依靠模具成型,例如制造一款普通轿车就需要制造1200多套模具,在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模具产业超过50%的产品是汽车用模具。目前,高分子材料加工的主要目标是高生产率、高效能、低成本和快捷交货。制品方面向小尺寸、薄壁、轻质方向发展;成型加工方面,从大规模向较短研发周期的多品种转变,并向低能耗、全回收、零排放等方向发展。 二、现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一***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装置 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是以现双螺杆挤出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外的Berstart公司已开发出作为连续反应和混炼的十螺杆挤出机,可以解决其它挤出机***包括双螺杆和四螺杆挤出机***作为反应器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反应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的经济发展强烈要求聚合物反应成型加工技术要有大的发展。指交换法聚碳酸酯***PC***连续化生产和尼龙生产中的比较关键的技术是缩聚反应器的反应挤出装置,我国每年还有数以千万吨计的改性聚合物及其合金材料的生产。关键技术也是反应挤出技术及装置。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反应加工装置从原理上看都是传统混合、混炼装置的改造产品,都存在传热、传质过程、混炼过程、化学反应过程难以控制、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另外装置投资费用大、能耗高、噪音大、密封困难等也都是传统反应加工装置的缺陷。聚合物动态反应加工技术及装置与传统技术无论是在反应加工原理还是装置的结构上都完全不同,该技术是将电磁场引起的机械振动场引入聚合物反应挤出全过程,达到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和反应制品的物理化学效能的目的。该技术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控制聚合物单体或预聚物混合混炼过程及停留时间分布不可控制的难点,解决了振动力场作用下聚合物反应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及平衡问题,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了装置结构整合化问题。新装置具有体积重量小、能耗低、噪音低、制品效能可控、适应性好、可靠性高等优点,这些优点是传统技术与装置无法比拟或是根本没有的。该项新技术使我国聚合物反应加工技术直接切人世界技术前沿,并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二***以动态反应加工装置为基础的新材料制备新技术 1.资讯储存光碟盘基直接合成反应成型技术。此技术克服传统方式的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能耗大、储运过程易受污染、成型前处理复杂等问题,将光碟级PC树脂生产、中间储运和光碟盘基成型三个过程整合为一体,结合动态连续反应成型技术,研究酯交换连续化生产技术,研制开发精密光碟注射成型装备,达到节能降耗、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物理场强化制备新技术。此技术在强振动剪下力场作用下对无机粒子表面特性及其功能设计***粒子设计***,在设计好的连续加工环境和不加或少加其它化学改性剂的情况下,利用聚合物使无机粒子进行原位表面改性、原位包覆、强制分散,实现连续化制备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3.热塑性弹性体动态全硫化制备技术。此技术将振动力场引入混炼挤出全过程,控制硫化反直程序,实现混炼过程中橡胶相动态全硫化.解决共混加工过程共混物相态反转问题。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热塑性弹性体动态硫化技术与装置,提高我国TPV技术水平。 三、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各个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预备专案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计划***攻关***等专案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成产业化工程配套专案20多项,创办了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新科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使其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新技术与装备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塑料电磁动态塑化挤出装置已形成了7个规格系列,近两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800台***套***。销售额超过亿元,还有部分新装置销往荷兰、泰国、孟加拉等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PE电磁动态发泡片材生产线2000年和2001年仅在广东即为国家节约外汇近1600万美元,每条生产线一年可为制品厂节约21万k的电费。塑料电磁动态注塑机已开发完善5个规格系列,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塑料电磁动态混炼挤出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工作已完成,目前开发完善的4个规格正在生产试用。并逐步推向市场目前新装置的市场需求情况很好,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对广州华新科机械有限公司进行重组。将技术与资本结合,引入新的管理、市场等机制,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新装置年销售额超亿。我国已加入WTO,各个行业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技术与装备的道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由跟踪向跨越的转变;把握技术前沿,培育自主智慧财产权。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界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序,加快我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hris Rauwendaal,Polymer Extrusion,Carl Hanser Verlag,Munich/FkG,l999. [2]瞿金平,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27435. [3]瞿金平,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装置[J].中国专利,I990;美国专利5217302,1993.

只要是正常年粘度就可以适用,或者也可以使用高强度的粘度。下面来看看相关知识。想增强pvb固体树脂的粘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法:1、一是增加PVB树脂固体份数。2、二是在溶剂中添加高分子量的醇,如正丁醇。pvb固体树脂不是粘度越大,固化强度越大,同等固化条件下,分子量大的比分子量小的固化强度好。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是一种白色固体颗粒,产品形成的涂膜具有高透明性、弹性、韧性、耐碱性强、耐油性和低温耐冲击性等优越的特性,同时,对玻璃、金属、陶瓷粉、塑胶、皮革等木材都有优良的粘接力,此外对颜料与染料有良好的分散性,与其他树脂也具有不错的相容性。pvb固体树脂在金属与皮革间起到的粘结能力较强,常添加在防锈漆和皮革涂料中。pvb固体树脂在金属防锈漆中可以增加金属与漆的粘结性,不易掉落。皮革涂料添加pvb固体树脂,可获得优良的黏结性及长久柔软性并可防止涂膜的龟裂脱落。韧性和拉伸性强,常用来制作安全膜。比如,安全玻璃中间膜的主要成分就是pvb固体树脂。另外,一些防脆裂涂料中也会添加pvb固体树脂,防止一些易碎物体破裂碎片伤人。耐水性好,在包装盒纸的含浸过程中可以用到,这可以增加纸盒的耐水性和耐曲折性,这些包装纸盒常用于高档物品的包装,比如高级香烟盒,洋酒盒等。

线粒体病的研究论文

Beneficial effects of creatine, CoQ10, and lipoic acid in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肌苷,辅酶Q10和硫辛酸对线粒体疾病的有益作用 【作 者】M Christine Rodriguez;Jay R MacDonald;Douglas J Mahoney;Gianni Parise;M Flint Beal;Mark A Tarnopolsky 【刊 名】Muscle & nerve 【出版日期】2007 【卷 号】 【页 码】235-242 【doi】 【影响因子】(2007)  (2015) 摘要: 线粒体疾病具有共同的细胞后果:(1)ATP产生减少;(2)增加对替代厌氧能源的依赖;(3)增加活性氧的产生。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联合治疗的效果(肌酸一水合物,辅酶Q 10,以及针对上述细胞后果的硫辛酸,使用线粒体细胞病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设计,针对多个结果变量。 3例患有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ELAS),4例存在线粒体DNA缺失(3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和1例Kearns-Sayre综合征患者),还有9例其他非线粒体疾病分为前两组。 联合疗法可降低所有患者组的静息血浆乳酸和尿8-异前列腺素,并减轻峰值踝背屈强度的下降,而仅MELAS组观察到较高的无脂肪量。一起,这些结果表明,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多个最终共同途径的联合疗法可有利地影响细胞能量功能障碍的替代标志物。将来需要在相对均一的人群中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确定这种联合疗法是否影响功能和生活质量。 线粒体疾病代表一组影响线粒体能量传导的疾病,其特征是临床,生化和遗传异质性。 18 尽管表型表达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患者合并有乳酸性酸中毒,中风或癫痫发作,头痛,色素性视网膜炎,上睑下垂,运动耐力低下,眼肌麻痹,心肌病,神经病和视力减退。 16 , 29 , 38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许多细胞后果,包括:(1)ATP生成减少;(2)增加对替代厌氧能源的依赖;(3)增加活性氧(ROS)的产生。 16 , 37 没有疗效的治疗线粒体疾病,大多数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上述蜂窝后果。 16 , 18 上的患者的线粒体疾病的治疗策略的报告已经检查的单一化合物的效果,如辅酶Q 10(辅酶Q 10) 2 , 4 , 21 或肌酸(CRM)。 13 ,  14 ,  38 基于的概念,即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一些细胞的病理生理学后果,  33个 为线粒体疾病大多数治疗策略具有相对于单一疗法使用的联合治疗(或治疗“鸡尾酒”)。某些研究已经评估了针对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一种以上的联合疗法的疗效。然而,这些是任何一种情况下报告,  8 ,  25次 开放试验中,  1 ,  19 ,  20 ,  27 ,  32 或回顾性研究。 26 基于线粒体疾病人体试验的潜在功效证据或人体试验或体外研究的证据显示拟议的化合物可以缓解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一种或多种最终常见途径,我们建议评估联合用药的潜在疗效下列化合物:(1)CrM(替代能源 36 和抗氧化剂 30 ); (2)α-硫辛酸(抗氧化剂 17 和可增加CrM的吸收 6 ) ;(3)辅酶Q 10 [作为抗氧化剂 21 并绕过电子传输链(ETC) 19的配合 物I ]。我们在这里报告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的结果,该试验研究了这种靶向联合治疗性鸡尾酒联合CrM,CoQ 10和α-硫辛酸对线粒体细胞病变患者的影响。 患者: 从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神经肌肉和神经代谢诊所招募了17位具有明确或可能的线粒体疾病的患者。结合临床症状,空腹血清乳酸浓度,肌肉活检结果(红色的纤维状或细胞色素 c 氧化酶阴性纤维)和线粒体DNA(mtDNA)分析。仅8、9和13号患者未鉴定出DNA突变,对于线粒体神经胃肠道脑病的患者,仅进行确认试验(胸苷升高,胸苷磷酸化酶活性降低);然而,他们的乳酸浓度升高,组织学异常,运动耐力低下,有氧能力低,被认为具有“可能的线粒体细胞病变”。一名患者由于个人原因未完成研究的一部分;因此,该患者的数据被排除在分析之外。最终分析基于16位患者(10位女性和6位男性),根据他们的诊断分为三组。表中显示了患者人群的特征 1 。 第一组包括三位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的患者(MELAS组)。第二组包括三名被诊断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的患者和一名被诊断为Kearns-Sayre综合征(KSS)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肌肉来源的mtDNA中被检测出缺失(CPEO / KSS组)。第三组包括各种线粒体疾病的患者:六名线粒体细胞病变患者,两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和一名线粒体神经胃肠道脑病患者(其他组) 。该研究获得了我们机构伦理委员会的道德批准,所有患者均提供了知情的书面同意。 CPEO,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细胞病变,线粒体细胞病变;KSS,Kearns–Sayre综合征;LHON,Leber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MELAS,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NGIE,线粒体神经胃肠道脑病(无胸苷磷酸化酶活性,胸腺嘧啶核苷水平高)。 设计/干预。 患者参加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其中每个参与者均接受了2个月的治疗和安慰剂治疗,两次试验之间有5周的清除期。治疗阶段包括3 g CrM + 2 g葡萄糖+调味剂(新碱;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Avicena),300 mgα-硫辛酸(Tishcon,Westbury,纽约)和120 mg CoQ 10(Qgel; Tishcon)每天的0:900和21:00。在安慰剂阶段,将外观相同,品尝相同的粉末(5 g葡萄糖+调味剂; Avicena)和凝胶胶囊(大豆油; Tishcon)用作安慰剂。 禁食4小时后,两个试验的患者在大约每天同一时间(2-3小时内)在每个干预阶段之前和之后完成测试。 测量。 仅在首次访问时记录参与者的身高和体重。所有其他访视均采取了其他所有结果指标。参与者使用定制的力传感器设备进行了握力,踝背屈(关节角度为90°)和膝盖伸展强度测试,数据已直接输入包含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的计算机中,如前所述。 38 对于所有力量测量,参与者都在右侧进行测试,并根据手的大小进行个性化设置,并在每次访问之间保持恒定。为了达到峰值强度,参与者进行了3个5s试验,相隔约30 s。记录具有最佳结果的试验值。参与者还进行了1分钟的等距握力和踝背屈疲劳测试(9秒钟工作时间:1秒钟休息周期)。使用肺活量计(Koko; PDS Instrumentation,路易斯维尔,科罗拉多州)进行肺功能测试,包括1秒内的强制肺活量和强制呼气量。每位患者每次访视均至少完成两次肺活量测定,以确保该值与他们的首次尝试一致。进行生物电阻抗(Prism BIA 101A; RJL Systems,Clinton Twp,密歇根州)以确定身体成分。 静脉血液采样和尿液采集。 从肘前静脉将全血收集到预先冷却的,装有肝素(用于乳酸分析)或EDTA(用于测定CoQ 10)的真空管中,并以2500 rpm离心10分钟。将血浆储存在-80℃。每位患者都提供了尿液样本样品,将其约10 ml快速冷冻并保存在-80°C下用于肌酸,肌酐,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和8-异前列腺素的后续分析( 8-IsoP)。 乳酸 使用YSI 2300 Stat Plus乳酸分析仪(YSI,Yellow Springs,俄亥俄州)测定血浆乳酸浓度。乳酸的批内和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和%。 辅酶Q 10。 使用电化学检测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浆CoQ 10浓度。将血浆( ml)等分到装有1 ml 1-丙醇和 ml辅酶Q 9的10 ml真空容器中,混合5分钟,然后在300  g下 离心5分钟。使用μM注射器过滤器过滤样品,然后将其转移到色谱瓶中,以进行HPLC直接分析。将辅酶Q 9添加到混合物中以作为内标,作为辅酶Q 9的水平在人体血液中微不足道。将所得样品注入装有3μm填料的反相不锈钢色谱柱(150×3 mm)RP‐C18中,该色谱柱带有一个电化学检测器(ESA,贝德福德,马萨诸塞州),该检测器连接到带有单个电极的保卫室(5020型) ; E = +350 mV)和带有双电极的库仑分析池(5011型; E1 = -400 mV,E2 = +300 mV)。使用混合和脱气的甲醇,1-丙醇和乙醇(70:20:10)的流动相,其中含有50 mM乙酸锂作为电导盐,流速为 ml / min,总运行时间少于15分钟 首先通过还原泛醌(E = -400 mV),然后氧化所得泛醇(E = +300 mV)测量辅酶Q 10。辅酶Q 10和辅酶Q 10 H 2在最后一个电极上以最高灵敏度检测到。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变异系数确定为<2%。 肌酸和肌酐。 使用HPLC测定尿液中的肌酸浓度,肌酐和肌酸:肌酐的比例。将尿液(1 ml)等分到微量离心管中,并以10,000 rpm离心10分钟。使用ddH 2 O 将尿液上清液稀释至十分之一稀释( ml上清液至 ml ddH 2O)。使用冷藏自动进样器将稀释的尿液上清液保持在10°C。使用Hewlett Packard LC1100系列HPLC(Agilent,Mississauga,Ontario),将紫外检测器设置为λ= 210 nm,将样品注入250× mm C18 Phenomenex10-μHydro-RP 80色谱柱中。Hewlett Packard LC1100数据分析程序会生成校准曲线并分析所得数据。流动相是使用氢氧化钾以 ml / min的流速将磷酸二氢钾(20 mM)调节至pH 。变异系数为%。 8-IsoP。 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使用商业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MediCorp,蒙特利尔,魁北克)测定尿中的8-IsoP浓度。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变异系数为%。8-IsoP值相对于肌酐(g)表示。 8-OHdG。 如前所述,使用HPLC测定尿液中8-OHdG的浓度。 3  8-OHdG值相对于肌酐(g)表示。 统计。 使用三向(组×处理×时间)或双向(组×处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分析。鉴于先前的假设,即由于三种成分中的每一种都具有抗氧化特性,因此联合疗法可减少乳酸盐并降低氧化应激,我们对氧化应激标志物使用了单尾检验。当发现重要结果时,将运行Tukey HSD事后测试。所有分析均使用Statistica v。5软件(StatSoft,Tulsa,俄克拉荷马州)进行。 P  <的值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SD给出。 辅酶Q 10和肌酸:肌酸酐。 如预期的那样,与安慰剂阶段相比,联合治疗的血浆辅酶Q 10和尿肌酸:肌酐的比率明显更高。联合治疗后(±μg/ ml)的血浆CoQ 10浓度比安慰剂(±μg/ ml)高172%( P  <;  n  = 14),肌酸:肌酐比高600% (±)比安慰剂(±)( P <)。 血浆乳酸盐。 在血浆乳酸中发现显着的治疗×时间相互作用( P  <,单尾),在联合治疗阶段血浆乳酸浓度较低,在安慰剂阶段未观察到效果(图 1 )。*  P  <,单尾。COMB,联合疗法;CPEO,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KSS,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黑柱,联合疗法;开列,安慰剂。 观察到FFM,TBW和%BF的显着三向相互作用(组×治疗×时间)( P  <)(图 2 ),FFM和TBW升高,%BF降低仅对MELAS集团。(A) 三组中每个治疗阶段之前和之后的无脂质量(FFM), (B) 全身水(TBW)和 (C) 身体脂肪百分比(%BF)。*  P  <;**  P  <,单尾。COMB,联合疗法;CPEO,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KSS,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黑柱,联合疗法;开列,安慰剂。 肺功能。 在1 s内未观察到治疗,组或时间对强制肺活量或强制呼气量的影响(表 2 )。 表2. 肺功能( n  = 11)。 CPEO,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FEV 1,用力呼气量1 s;FVC,强制肺活量;KSS,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 强度措施。 尽管对于每个阶段的结束,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峰值握力都降低的趋势不明显( P  = ),但对于峰值握力的处理,组别或时间均无影响。对于握把或脚踝背屈疲劳(表示为峰值疲劳或区域疲劳)或峰值伸膝力量,也没有任何治疗,组或时间效应。但是,观察到踝背屈峰值强度存在显着的双向相互作用(治疗×时间),安慰剂后,踝背屈峰值强度显着下降(从± Nm降至± Nm),但未观察到组合治疗(从± Nm到± Nm)( P <, n  = 16)。 尿液8-OHdG和8-IsoP。 尿8-OHdG没有治疗或组作用;然而,与安慰剂相比,联合治疗后降低8-OHdG /肌酐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 ng / g肌酐与4,165±1, ng / g肌酐; P  = )。观察到8-IsoP的治疗效果,因此与安慰剂相比较,联合治疗后观察到较低的尿8-IsoP /肌酐含量(分别为6,±3, ng / g肌酐与7,±3, ng / g肌酐。 ; P <)。 CrM,CoQ 10和硫辛酸 的联合治疗 可降低静息乳酸浓度,防止峰值踝背屈强度降低和氧化应激降低,这可通过尿中8-IsoP排泄和尿液的显着减少来体现。 所有组中8-OHdG排泄的方向性趋势。此外,在MELAS组中,患者的身体成分发生了积极变化(FFM和TBW增加,%BF降低)。联合疗法对肺功能,峰值握力或膝盖伸展力量,或握力或脚踝背屈百分比或区域疲劳没有影响。 从突变线粒体疾病的结果导致在氧化磷酸化的缺陷,导致在nonaerobic能源的依赖性增加 16 , 38 和一个升高的血浆乳酸浓度。 16 , 29 , 38 无论是磷酸肌酸(PCR)系统,腺苷酸激酶/ AMP脱氨酶,或糖酵解/糖原分解可以被用来提供ATP; 但是,由于对糖酵解/糖酵解的依赖性增加,导致乳酸升高 38 CrM被包括在本研究中用于增强PCr系统的联合治疗中。联合治疗后尿肌酸:肌酐的升高和血浆乳酸浓度的降低间接表明联合治疗中的CrM成分可能为肌肉收缩提供了另一种厌氧能源。 从线粒体疾病患者的肌肉中观察到总肌酸 36 和PCr  14的 水平较低,进一步支持了在此类患者中补充CrM的潜在益处。Kornblum等人的最新研究。 14 研究了补充CrM对CPEO或KSS患者肌内PCr的影响。相反,先前在健康受试者中,观察到的结果 6 , 11 没有导致CrM工作在补充尽管肌酸的血浆浓度显著随着由磷- 31核磁共振光谱法测量增加肌内肌酸浓度。 14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在大脑或骨骼肌中测量肌酸或PCr含量。然而,伯克等。 6 表明,在健康志愿者中,将CrM与硫辛酸联合使用时,肌肉PCr和总肌酸浓度显着高于单独补充CrM时。 因此,硫辛酸在我们的患者中可能会增加CrM的摄取,从而导致观察到的静息血浆乳酸浓度降低。 乳酸浓度较低的另一种或其他解释可能是联合治疗改善了线粒体ATP的产生。辅酶Q 10是ETC中的电子受体,它将电子从络合物I和II转移到络合物III。 16 , 18 , 33 的CoQ的目标10的补充是旁路缺陷在ETC最大化ATP产生。 16 一项使用来自线粒体细胞病变患者的培养淋巴细胞的研究发现,结合CoQ 10的联合疗法可增加线粒体ATP的产生,其中约49%归因于CoQ 10。 19 相比之下,人类研究的结果不是决定性的,对于一些报道报道辅酶Q的有益效果10在降低血浆休息乳酸浓度患者的线粒体疾病, 1 , 2 ,而另一些则没有。 19 , 20 , 38 不同于以往的报道中,病人在我们的研究也给予硫辛酸。 硫辛酸天然存在于线粒体内,是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重要辅助因子。 33 硫辛酸用作有效的抗氧化剂 31 , 33 ,并且降低氧化应激在健康志愿者的标记。 17 硫辛酸对ROS的清除作用增加,可能会减慢线粒体疾病中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ROS的产生会导致mtDNA突变,从而加剧氧化磷酸化的缺陷,从而导致更多的ROS产生 。 16 因此, 辅酶Q 10与硫辛酸结合使用,可能具有增加ATP产生的能力,从而导致替代能源的利用率下降,血浆血浆乳酸浓度降低。 安慰剂治疗后,联合疗法减轻了峰值踝背屈强度的下降。据推测,在联合治疗CRM的成分会导致与安慰剂相比改进的强度值,如CRM有被证实可以改善患者强度与线粒体疾病 35 , 38 或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34 和中老年健康志愿者。 5 鉴于我们没有直接测量肌肉中的肌酸或PCr含量,因此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联合疗法中的CrM成分会导致踝背屈峰值强度下降。其他研究表明,使用CoQ可以改善线粒体疾病患者的强度10补充。 4 , 9 先前的研究表明,补充CrM可以改善人体成分。 5 , 34 的MELAS组在体本研究中证实的改善的组合物,增加FFM和TBW,和降低的%BF-以下组合疗法; 但是,CPEO / KSS或其他组的患者未见这些改善。与本研究其他两组中代表的其他形式的线粒体疾病患者相比,MELAS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表型。因此,患有MELAS的患者在本研究中测量的所有变量(包括身体组成)方面都有更大的改善空间。 高水平的ROS和氧化应激与线粒体疾病的病理生理有关。氧化应激的更高水平已报告患者的线粒体疾病与对照组相比 21 , 39 和患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更高程度的异质性。 7 联合疗法中的所有三种化合物均具有降低氧化应激的特性。 肌酸在无细胞系统中具有直接的抗氧化特性 15, 并为与多种氧化剂孵育的哺乳动物细胞提供细胞保护作用。 30 辅酶Q 10充当脂质的抗氧化剂和线粒体膜 10 , 33 并且还可以通过绕过氧化磷酸化中的缺陷来减少ETC的电子泄漏。 10 最后, 补充硫辛酸后,健康志愿者的尿中异前列腺素水平较低 。 17 我们观察到,与安慰剂相比,联合治疗后的8-IsoP浓度更低;但是,仅观察到了8-OHdG含量降低的趋势。异前列腺素是由花生四烯酸的过氧化作用形成的类似于前列腺素的化合物。 22  -  24 它们是化学稳定的,在体内形成的,并且是一个过氧化特异性产物可检测在稳态水平在多种人类组织和体液中的 24 ;  所有这些特征都使8-IsoP被认为是评估体内氧化应激的最可靠标记。 23 , 24 的8-OHdG由鸟苷残基的羟基化形成,并且经常被用来作为对DNA损伤ROS的生物标志物。 28 , 39 由于的8-OHdG是用于向所有的DNA,不仅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的生物标记物,它是可能的核DNA的存在可能掩盖或稀释用于降低氧化性损伤的mtDNA的联合治疗的有益效果。 很少有随机对照试验检查了营养药物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中的作用。那些已经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单一化合物的唯一的效果,如CRM的 12 , 13 , 38 或辅酶Q 10, 9 已审查。其他的研究,审查的联合治疗效果 1 , 19 , 20 , 26 , 27 , 32 没有使用与我们的研究相同的严格研究设计。结果,与这些研究进行直接比较非常困难,特别是当结合不同线粒体疾病人群中检查了不同的化合物,组合和结果指标这一事实时。考虑到几乎无限的组合,在将来进行临床试验评估之前,必须采用多种筛选方法,基于合理的首要原则测试潜在疗法。方法论,例如使用转基因动物模型或杂种动物,可能被证明可用于评估“线粒体混合物”中目前使用的十几种化合物的许多潜在组合。 我们的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 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三种后果的CrM,CoQ 10和硫辛酸的联合疗法可改善静息血浆乳酸浓度,身体成分,踝背屈强度和氧化应激。 但是,由于一个患者组比其他患者具有更大的获益 (MELAS> CPEO / KSS =其他) ,因此一种治疗策略可能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线粒体疾病。 这项研究由沃伦·拉默特(Warren Lammert)及其家人慷慨捐赠。辅助酶Q 10和硫辛酸由Tishcon捐赠,肌酸一水合物由Avicena捐赠。 8-IsoP,8-异前列腺素; 8-OHdG,8-羟基-2'-脱氧鸟苷; %BF,身体脂肪百分比;辅酶Q 10,辅酶Q 10 ; CPEO,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rM,肌酸一水合物;ETC,电子传输链;FFM,无脂肪物质;HPLC高效液相色谱;KSS,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mtDNA,线粒体DNA;PCr,磷酸肌酸;ROS,活性氧;TBW,全身水 略

几十年来,有关线粒体保留自身基因的可能原因,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假说,但都一直存在争论。分析显示,线粒体保留的基因与其自身结构的建造有关,否则就有被细胞核放置错位的风险。而且,这些基因所在的DNA通过一种非常古老的形态紧密连结起来,从而不会被分解。威廉姆斯和约翰斯顿认为,这种通常不会在我们自身DNA中存在的设计,很可能就是防止线粒体基因在线粒体制造能量时不被分解的原因所在。在线粒体内部制造能量——以三磷酸腺苷(ATP)的形式——的时候,同时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也是受到辐射损伤的常见副产物。从本质上来说,线粒体制造能量的同时也会伴随一定的损伤,而线粒体本身也能够承受这样的损伤。“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你需要有专业的工作者,因为细胞核并不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威廉姆斯说道。研究人员还观察到,线粒体基因的丢失在真核生物界内呈现出相同的模式。这或许告诉我们,演化可能以同样的路径进行了许多次,而且并不总是随机的过程。在细胞内部环境中,不同生物体线粒体基因丢失情况的演变变得几乎是可预知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过去历史中的演化数据,就可以对未来发生的情况作出预测,为合成生物学和疾病探索提供巨大的可能性,”约翰斯顿说道。通过自己开发的算法,研究人员下一步的计划是探索线粒体疾病发生的原因。这类疾病通常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尽管这项研究还不能完全解决我们为什么还保留线粒体DNA的问题,但论文作者称,研究结果的确为争论中的许多不同观点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

日本东京大学Umeharu Ohto和日本京都大学Norimichi Nomura团队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研究发现胆汁酸转运蛋白NTCP的结构对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至关重要。该项研究成果2022年5月1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在这里,研究人员报告了人类、牛和大鼠NTCPs在apo状态下的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它揭示了跨膜隧道的存在和底物的可能运输途径。 此外,人类NTCP在LHBs的肉豆蔻酰化preS1结构域存在下的低温电镜结构以及突变和运输试验分析表明了一种结合模式,即preS1和底物竞争NTCP中细胞外通道的开口。重要的是,preS1域相互作用分析能够对人类NTCP中自然发生的HBV不敏感突变进行机理解释。综上所述,他们的研究结果为HBV识别和哺乳动物NTCPs对钠依赖性胆汁酸易位的机制的理解提供了结构框架。 据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在全球影响超过亿人,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估计每年导致82万人死亡。HBV感染的建立需要病毒包膜糖蛋白L(LHBs)与宿主进入受体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NTCP是一种从血液到肝细胞的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然而,目前对于病毒-转运蛋白相互作用分子基础尚不清楚。 Source: 美国加州大学Arash Komeili研究小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发现不同基因簇诱导细菌铁小体细胞器的形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自然》发表了这项成果。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与铁结合的隔室,在此命名为“铁小体”,是之前在厌氧细菌磁性脱硫弧菌中发现的。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员鉴定了三种铁小体相关(Fez)蛋白,它们在D. magneticus中参与形成铁小体。Fez蛋白由特定的操纵子编码,包括FezB,FezB是在系统发育和代谢不同的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现的P1B-6-ATP酶。研究人员揭示了另外两种细菌物种,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和Shewanella putrefaciens,通过其六基因fez操纵子产生铁小体。 此外,研究发现fez操纵子还可以在外来宿主中形成铁小体。使用S. putrefaciens作为模型,研究表明铁小体可能在厌氧适应铁饥饿中发挥作用。总体而言,该工作发现铁小体可能是一类新的铁储存细胞器,并为研究它们在多种微生物中的形成和结构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细胞内铁稳态对于机体至关重要,通过严格调节铁的输入、流出、储存和代谢来维持铁稳态。最常见的铁储存模式使用蛋白质隔室,例如铁蛋白和相关蛋白质。尽管发现了脂质结合的铁隔室,但它们的形成和功能基础仍然未知。 Source: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Peter M Douglas研究组发现小G蛋白香叶酰化可监测细胞内脂质稳态。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 他们描述了一种在秀丽隐杆线虫中进行细胞内脂质监测的机制,该机制涉及核激素受体 NHR-49 的转录失活,其通过与小 G 蛋白 结合的香叶基香叶酯结合到内吞囊泡进行胞质隔离。由脂质消耗引起的有缺陷的从头类异戊二烯合成限制了 香叶基香叶酰化,这促进了 NHR-49 的核易位和 转录的激活,以增强转运蛋白在质膜上的驻留。因此,他们鉴定了一种细胞可感知的关键脂质,及与其相连 G 蛋白和核受体,它们的动态相互作用使细胞能够感知由于脂质消耗引起的代谢需求,并通过增加营养吸收和脂质代谢来做出反应。 据悉,脂质稳态失衡会对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然而,细胞如何感知由于脂质消耗导致的代谢需求并通过增加营养吸收做出反应仍不清楚。 Source: 英国牛津大学Sebastian M. Shimeld研究组探明Hmx基因保留确定了脊椎动物颅神经节的起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该项成果。 他们表明同源盒转录因子 Hmx 是脊椎动物感觉神经节发育的组成成分,并且在小肠绦虫中,Hmx 是驱动双极尾神经元分化程序所必要且充分的,这些细胞以前被认为是神经嵴的同源物。使用绦虫和七鳃鳗转基因,他们证明了茎-脊椎动物谱系中,一个独特的、串联重复的增强子对调节的 Hmx 表达。他们还在绦虫中展示了明显强大的脊椎动物 Hmx 增强子功能,表明上游调控网络的深度保留跨越了脊椎动物的进化起源。这些实验证明了绦虫和脊椎动物 Hmx 之间的调节和功能保护,并指出双极尾神经元是颅感觉神经节的同源物。 研究人员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起源包括与掠夺性生活方式的获得相关的感官处理方面的创新。脊椎动物通过由颅感觉神经节服务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刺激,其神经元主要来自颅基板;然而,由于活体谱系之间的解剖学差异以及细胞类型和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分配困难,阻碍了对基板和颅感觉神经节进化起源的理解。 Source: 美国斯坦福大学Anthony E. Oro团队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研究发现Gibbin中胚层调节模式上皮细胞的发育。该项研究成果2022年5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在这里,研究人员鉴定了由Xia-Gibbs AT-hook DNA-binding-motif-containing 1(AHDC1)疾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Gibbin,它是早期上皮形态发生的关键调节因子。他们发现增强子或启动子结合的Gibbin与数十种序列特异性锌指转录因子和甲基-CpG 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以调节中胚层基因的表达。Gibbin的缺失导致GATA3依赖性中胚层基因的DNA甲基化增加,导致发育中的真皮和表皮细胞类型之间的信号通路的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Gibbin突变的人类胚胎干细胞衍生的皮肤类器官缺乏真皮成熟,导致表达p63的基底细胞具有缺陷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层。体内嵌合CRISPR小鼠突变体揭示了一系列Gibbin依赖性发育模式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反映患者表型的颅面结构、腹壁闭合和表皮分层。他们的结果表明,在Xia–Gibbs和相关综合征中看到的模式表型源于基因特异性 DNA甲基化决定而导致的异常中胚层成熟。 据介绍,在人类发育过程中正确的外胚层模式需要先前确定的转录因子,如GATA3和p63,以及来自区域中胚层的位置信号。然而,外胚层和中胚层因子对稳定基因表达和谱系定型的机制仍不清楚。 Source: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Vinod P. Balachandran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新抗原质量可预测胰腺癌幸存者的免疫编辑。相关论文于2022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癌症免疫编辑是癌症的一个标志,它预示着淋巴细胞会杀死更多的免疫原性癌细胞,使免疫原性较低的克隆体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小鼠身上得到证实,但免疫编辑是否在人类癌症中自然发生仍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调查了70个人类胰腺癌在10年内是如何演变的。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有更多的时间积累突变,但罕见的胰腺癌长期幸存者在原发肿瘤中具有更强的T细胞活性,其复发肿瘤的遗传异质性较低,免疫原性突变(新抗原)较少。为了量化免疫编辑是否是这些观察结果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两个特征来推断了新抗原是否具有免疫原性(高质量),这基于新抗原与已知抗原相似性的"非自体性",以及基于新抗原与野生型肽相比不同地结合到MHC或激活T细胞所需的抗原性距离的"自体性"。利用这些特征,研究人员估计癌症克隆的适应性是T细胞识别高质量新抗原的总成本被致癌突变的收益所抵消。 通过这个模型,研究人员预测了肿瘤的克隆进化,并发现胰腺癌的长期幸存者会发展出具有较少高质量新抗原的复发性肿瘤。因此,研究人员展示了人类免疫系统自然编辑新抗原的证据。此外,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模型来预测免疫压力是如何诱导癌细胞群随时间演变的。更广泛地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从根本上监督宿主的基因变化来抑制癌症。 Source: 美国斯坦福大学Mark J. Schnitzer、Sadegh Ebrahimi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感觉皮质编码和区域间通信的新兴可靠性。2022年5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对小鼠执行视觉辨别任务的8个新皮层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同时进行了5天的成像,产生了超过21000个神经元的纵向记录。分析显示,整个新皮层的事件序列从静止状态开始,到感知的早期阶段,并通过任务反应的形成。在静止状态下,新皮层有一种功能连接模式,通过共享活动共变的区域组来识别。在感觉刺激开始后约200毫秒内,这种连接重新排列,不同区域共享共变和任务相关信息。 在这个短暂的状态中(大约持续300毫秒),区域间的感觉数据传输和感觉编码的冗余都达到了顶峰,反映了任务相关神经元之间相关波动的短暂增加。刺激开始后约秒,视觉表征达到一个更稳定的形式,其结构对单个细胞反应中突出的、逐日的变化是强大的。在刺激出现约1秒后,一个全局波动模式传达了小鼠对每个受检区域即将作出的反应,并与携带感觉数据的模式正交。 总的来说,新皮层通过在感知开始时感觉编码冗余的短暂提升、对细胞变异性稳健的神经群体编码以及广泛的区域间波动模式来支持感觉性能,这些模式以不干扰的渠道传递感觉数据和任务反应。 据了解,可靠的感觉辨别必须来自高保真的神经表征和脑区之间的交流。然而,新皮层感觉处理如何克服神经元感觉反应的巨大变异性仍未确定。 Source: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Jesse M. Engreitz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人类增强子和启动子序列的相容性规则。相关论文于2022年5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名为ExP STARR-seq(增强子x启动子自转录活性调节区测序)的高通量报告试验,并应用它来研究人类K562细胞中1000个增强子和1000个启动子序列的组合相容性。研究人员确定了增强子-启动子兼容性的简单规则:大多数增强子以类似的数量激活所有启动子,内在的增强子和启动子的活动以倍数结合来决定RNA输出(R2=)。 此外,有两类增强子和启动子显示出微妙的偏好效应。管家基因的启动子含有GABPA和YY1等因子的内置激活模体,这降低了启动子对远端增强子的反应性。表达不一的基因的启动子缺乏这些模体,对增强子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性。总之,这种对增强子-启动子兼容性的系统评估表明,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个由增强子和启动子类型调整的乘法模型来控制基因转录。 据了解,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调控是由远端增强子控制的,它能激活附近特定的启动子。这种特异性的一个模型是,启动子可能对某些增强子有序列编码的偏好,例如由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组或辅助因子介导。这种"生化兼容性"模型已被个别人类启动子的观察和果蝇的全基因组测量所支持。然而,人类增强子和启动子内在兼容的程度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测量,它们的活动如何结合起来控制RNA的表达仍不清楚。 Source: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David J. Pagliarini和美国摩根里奇研究所Joshua J. Coon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通过深度多组学分析来确定线粒体蛋白的功能。该项研究成果2022年5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在这里,为了建立更完整的人类线粒体蛋白功能纲要,研究人员使用基于质谱的多组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多个CRISPR介导的HAP1敲除细胞系。这项工作产生了大约 830 万个不同的生物分子测量值,提供了对线粒体扰动的细胞反应的深入调查,并为蛋白质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数据的指导下,他们发现PIGY 游开放阅读框(PYURF)是一种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伴侣,它支持复合物I组装和辅酶Q生物合成,并且在以前未解决的多系统线粒体疾病中被破坏。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推定的锌转运蛋白SLC30A9与线粒体核糖体和OxPhos完整性联系起来,并将RAB5IF确定为第二个含有导致脑面胸腔发育不良的致病变异的基因。他们的数据可以通过交互式在线资源进行探索,表明许多其他孤儿线粒体蛋白的生物学作用仍然缺乏强大的功能表征,并定义了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丰富细胞特征,可以支持线粒体疾病的基因诊断。 据了解,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的中心。近几十年来的开创性努力已经确定了这些细胞器的核心蛋白成分,并将它们的功能障碍与150多种不同的疾病联系起来。尽管如此,数以百计的线粒体蛋白仍缺乏明确的功能,约40%的线粒体疾病的潜在遗传基础仍未得到解决。 Source: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cino J. Silva和Miou Zhou研究组合作揭示,C-C 趋化因子受体 5 (CCR5)可关闭记忆链接的时间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2022年5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他们展示了CCR5(一种免疫受体,众所周知是 HIV 感染的共同受体)的表达延迟(12-24 小时)增加在环境记忆形成后决定时间窗口的持续时间,以便将该记忆与后续记忆关联或链接。小鼠背侧 CA1 神经元中 CCR5 的这种延迟表达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进而负调节神经元记忆分配,从而减少背侧 CA1 记忆集合之间的重叠。降低这种重叠会影响一个记忆触发另一个记忆的召回能力,因此关闭记忆链接的时间窗口。 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与年龄相关的 CCR5 及其配体 CCL5 的神经元表达增加会导致老年小鼠的记忆连接受损,这可以通过 Ccr5 敲除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逆转。抑制这种受体具有临床意义。总而言之,这里报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对塑造记忆链接时间窗口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的见解。 据介绍,现实世界的记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通常不是孤立地获得或回忆的。时间是记忆组织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为时间接近的事件更有可能有意义地关联,而间隔较长的事件则不是。大脑如何区分时间上不同的事件尚不清楚。 Source: 德国海德堡大学Rohini Kuner研究组发现错误连接和终末器官靶向异常可引起神经性疼痛。2022年5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在神经损伤后超过10个月的时间里,以纵向和非侵入性地方式对基因标记的纤维群进行成像,这些纤维群在皮肤周围感知有害刺激(伤害感受器)和轻柔触摸(低阈值传入),同时跟踪这些小鼠与疼痛相关的行为。完全去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最初失去感觉,逐渐恢复正常敏感性,并在受伤几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性疼痛和对轻触的厌恶。这种神经再支配引起的神经性疼痛与伤害感受器有关,这些伤害感受器延伸到去神经支配的区域,精确地再现神经支配的初始模式,由血管引导,在皮肤中显示出不规则的终端连接,并降低了模拟低阈值传入的激活阈值。 相比之下,低阈值传入神经(通常在损伤后完整神经区域中介导触觉以及异常性疼痛)没有重新建立神经支配,导致仅具有伤害感受器的迈斯纳小体等触觉末端器官受异常神经支配。敲除与伤害感受器有关的基因完全消除了神经再支配异常性疼痛。因此,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慢性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这种疼痛是由结构可塑性、异常末端连接和神经再支配过程中伤害感受器受损造成的,并为在临床观察到的对病人产生沉重负担的矛盾感觉提供了机制框架。 据了解,神经损伤会导致慢性疼痛和对轻柔触摸的过度敏感(异常性疼痛)以及受伤和未受伤神经聚集区域的感觉丧失。改善这些混合和矛盾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 Source: 星形胶质细胞在不同疾病中的反应性转录调控不同,这一成果由美国加州大学Michael V. Sofroniew、Joshua E. Burda研究组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2022年5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将生物学和信息学分析(包括RNA测序、蛋白质检测、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定与高通量测序(ATAC-seq)和条件基因缺失)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转录调节因子,这些调节因子调控了超过12,000个与小鼠和人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相关的DEG在疾病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转录调节因子也具有疾病特异性差异,但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在这两个物种多种疾病中常见的由61个转录调节因子组成的核心组。实验表明,DEG多样性是由不同转录调节因子与特定细胞内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同反应性转录调节因子可以调节不同疾病中显著不同的DEG队列。转录调节因子对DNA结合基序的可及性变化在不同疾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DEG变化至关重要的调控可能需要多个反应性转录调节因子。通过调节反应性,转录调节因子可以显著改变疾病结果,并可以将其作为治疗靶点。该研究提供了与疾病相关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DEG及可搜索的预测转录调节因子资源。该研究结果表明,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相关的转录变化是高度异质的,并且可通过特定于细胞内环境的转录调节因子组合产生大量潜在的DEG。 据悉,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作出反应,反应性变化会影响疾病进展。这些变化包括DEGs,然而对DEGs背景多样性和调控知之甚少。 Source: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Karina Yaniv、Rudra N. Da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淋巴管转分化可产生专门的血管。相关论文于2022年5月2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利用斑马鱼臀鳍的循环成像和系谱追踪,从早期发育到成年,发现了一种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的转分化形成专门血管的机制。此外,研究人员证明了从淋巴与血液内皮细胞(EC)衍生出的臀鳍血管在成年生物体中的功能差异,揭示了细胞本体和功能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来描述了转分化过程中涉及的不同细胞群和过渡状态。 最后,结果表明,与正常发育相似,在臀鳍再生过程中,血管从淋巴管中重新衍生出来,表明成年鱼的LEC保留了生成血液EC的效力和可塑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通过LEC转分化形成血管的先天机制,并为EC的细胞个体发生和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体内证据。 据了解,细胞的谱系和发育轨迹是决定细胞身份的关键因素。在血管系统中,血液和淋巴管的EC通过分化和特化来满足每个器官的独特生理需求。虽然淋巴管被证明来自多种细胞来源,但LEC不知道会产生其他细胞类型。 Source: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Thomas Boehm、Dominic Grün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两种双潜能胸腺上皮细胞祖先类型的发育动态。相关论文于2022年5月2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研究人员结合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一个新的基于CRISPR-Cas9的细胞条形码系统,在小鼠中确定胸腺上皮细胞随时间变化的质和量。这种双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两个主要的祖先群体:一个早期双潜能祖先类型偏向皮质上皮,一个产后双潜能祖先群体偏向髓质上皮。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连续提供Fgf7的自分泌导致胸腺微环境的持续扩张,而不会耗尽上皮祖细胞池,这表明有一种策略可以调节胸腺造血活动的程度。 据介绍,胸腺中的T细胞发育对细胞免疫至关重要,并取决于器官型的胸腺上皮微环境。与其他器官相比,胸腺的大小和细胞组成是异常动态的,例如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快速生长和高T细胞输出,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上皮细胞的功能逐渐丧失,初始T细胞的产量减少。scRNA-seq发现了年轻和年老的成年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意外异质性;然而,推定的产前和产后上皮祖细胞的身份和发育动态仍未得到解决。 Source: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Filip K. Swirski、Wolfram C. Poller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大脑运动和恐惧回路在急性应激期间调节白细胞。2022年5月30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急性应激期间,不同的大脑区域塑造了白细胞的分布和整个身体的功能。利用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研究人员证明运动回路通过骨骼肌来源的吸引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诱导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快速动员到周围组织。相反,室旁下丘脑通过直接的、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信号控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从二级淋巴器官和血液向骨髓排出。这些压力诱导的、反方向的、全群体的白细胞转移与疾病易感性的改变有关。 一方面,急性应激通过重塑中性粒细胞并引导它们被招募到损伤部位来改变先天免疫力。另一方面,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介导的白细胞转移可防止获得自身免疫,但会损害对SARS-CoV-2和流感感染的免疫力。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显示,在心理压力期间,不同的大脑区域会不同地、迅速地调整白细胞景观,从而校准免疫系统对身体威胁的反应能力。 据了解,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尽管人们知道心理压力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但将大脑中的压力网络与外周白细胞联系起来的机制途径仍然不为人知。 Source:

中国粉体技术期刊怎么样

powder technology粉体技术双语例句 powder technology developed continuously, the application of roller mill has become thedevelopment trend of grinding industries.因此粉磨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辊式磨的应用已成为粉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 the rapi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food superfine power, the scientists have realizedthat biological powder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many food processing field.生物粉体技术是一种新的食品加工方法,包括对植物和动物原料的加工。

本刊主要介绍在化学工程、冶金和材料工程、采矿和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大气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环保勤务员中涉及的颗粒的特殊概念、特性、现象等以及与粉体有关的工艺过程各单元,如粉碎、分级、混合、改性、造粒、干燥、烧结。散料输运、贮存、粉尘爆炸、粉体应用等也受到了关注。同时该刊也关注粉体及相关材料的合成、聚集、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和测试。并重点报导对颗粒(粉体)的体系、结构及生产设备的认识和应用状况,促进涉及该领域内的冶金、化工、建材、石油、煤炭、地质、医药、食品、轻纺、农业、气象、环保、军工等众多行业根据不同理论和技术进行的科研交流。该杂志内容涉及了气溶胶、流态化、超微颗粒(分子级~100nm)、颗粒测试、颗粒制备和表面处理等多个学术、技术领域。

期刊名 POWDER TECHNOLOGYPOWDER TECHNOL出版周期 Semimonthly 出版ISSN 0032-5910 通讯方式 ELSEVIER SCIENCE SA, PO BOX 564, LAUSANNE, SWITZERLAND, 1001 期刊主页 中科院杂志分区 工程:化工分类下的 3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ELSEVIER SCIENCE BV 出版或管理。 ISSN号:0032-5910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Powder Technology publishes papers on all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particles and their characterisation and on the study of systems containing particulate solids. No limitation is imposed on the size of the particles, which may range from submicron, as in pigments or aerosols, to that of mined or quarried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list of topics is not intended to be comprehensive, but rather to indicate typical subjects which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s interests: Formation of particles by comminution, attrition, precipitation, crystallisation and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ize, shape, surface area, pore 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particles and agglomerates including the origins and effects of interparticle forces Packing, failure, flow and permeability of assemblies of particles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cl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delivery of particulate products to the body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s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operations, pneumatic conveying Applications of particle technology in processing and in production of components using particulate matter.

曳力在矿物分离中的作用?离心选矿机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宗路;蔡改贫;刘志刚;许琴【摘 要】为了研究离心选矿机的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对离心分选过程中处于不同区域的矿物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矿流量、给料质量分数为影响矿物颗粒沉降的主要因素.利用Fluent对离心选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离心选矿机操作参数对质量沉积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最佳操作参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矿流量、给料质量分数的增大,质量沉积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分选锥转速为710 r/min,反冲水流量为68 L/min,给矿流量为 m3/h,给料质量分数为20%时,选矿效果最佳.【期刊名称】《中国粉体技术》【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8页(P65-72)【关键词】离心选矿机;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质量沉积率【作 者】宗路;蔡改贫;刘志刚;许琴【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TD455+.5离心选矿机是一种基于离心原理的重力强化分选设备,具有处理量大、富集比高、运行成本低、水电耗量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能有效回收细粒级矿物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矿山与选矿厂[1-4]。国内外学者对离心选矿机的重选回收率、选矿富集比、设备处理能力做了许多学术研究[5-6]。丁成[7]利用ANSYS对工作时的分选锥进行了静态特性计算和模态计算,对设备结构做了改进设计,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处理能力。刘祚时[8]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尼尔森选矿机的分选锥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研究得出分选锥在工况下的应力均匀分布,局部出现较大变形,对其结构进行了强度和刚度的校核以及应力应变分析。石常省等[9]对Falcon离心选矿机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Eyup等[10]采用田口法设计实验方案,确定了影响尼尔森离心选矿机分选效果的参数。Mark[11]为研究矿物颗粒粒径、流化率、分选锥形状对法尔肯选矿机选矿效果的影响,设计3组的嵌套实验,对一定质量的磁铁矿原矿进行实验,得出磁铁矿的回收率随着矿物颗粒粒径和分选锥锥角的减小而上升,对粒径为50 μm的矿料回收效果最好。Rick等[12]在研究提升Knelson离心选矿机分选清洁煤效率时,在进料流中用空气喷射器注入气泡,用于减小煤粒团块表观密度,实验表明,煤炭回收率增加10%~20%。Greenwood等[13]、Meza等[14]通过Kneslon离心选矿机分别进行了钨矿干选和湿选工艺对比实验,对2种工艺的回收率进行对比,证明了Kneslon离心选矿机有很好的干选潜力。Feridun[15]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细粒煤在法尔肯离心选矿机分选过程中的自由沉降和干涉沉降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两种状态下给矿的极限浓度。上述学者通过仿真或实验,在提高离心选矿机分选效率上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对离心选矿机内部矿物颗粒运动情况研究较少。鉴于此,通过分析矿物颗粒在分选过程的受力情况,建立其动力学模型,以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矿流量、给料质量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数值模拟,探讨离心选矿机在离心分选过程中,各种操作参数对离心选矿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以中心组合响应曲面法设计选矿实验方案,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从而为提高离心选矿机的分选效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 离心选矿机工作原理以STLB20型号的离心选矿实验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离心选矿机等比例大小的物理模型,如图1a所示。矿物颗粒主要是在分选锥中进行离心分选,分选锥三维模型半剖图如图1b所示,由图可以直观显示其内部结构,共有5层分选槽,反冲水孔均匀分布在每层分选槽壁上;反冲水经底部反冲水入口进入内外锥之间的水腔,后由反冲水孔作用于锥内;矿浆通过给矿口进入分选锥,随后矿浆中不同密度的矿物颗粒在离心力及反冲水作用下,在分选槽内实现按密度分离,从而达到目标矿物分选的目的。图1 离心选矿机仿真模型 Simulation model of centrifugal concentrator在离心分选过程中,不同密度的矿物颗粒分选行为主要发生在分选槽内。由于分选槽内的矿浆不断地受到离心力与反冲水的作用,使得不同密度的矿物颗粒在分选槽的近壁面不断地发生替换与富集,因此将分选槽内处于同一高度的矿浆在水平方向划分为2层,从壁面到旋转中轴线方向依次为富集区、分选区,矿浆运动分区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 矿浆运动分区示意图 Sketch map of pulp movement zoning2 离心分选过程颗粒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矿物颗粒在分选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假设矿物颗粒为一光滑的球形颗粒,以一定的速度在分选锥内运动,矿物颗粒在分选区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图3 矿物颗粒受力分析图 Analysis of force of mineral particles分析矿物颗粒受到的主要力。1)矿物颗粒所受惯性力为式中:dp为矿物颗粒粒径,m;ρs为矿物颗粒密度,kg/m3;up为矿物颗粒的运动速度,m/s。2)矿物颗粒的重力为式中:m为矿物颗粒的质量,kg;g为重力加速度,m/s2。3)矿物颗粒所受离心力为式中:r为矿物颗粒所在位置至分选锥中轴线的位移;ω为矿物颗粒运动角速度。4)矿物颗粒在重力场下所受浮力为式中ρ为矿浆的密度,kg/m3。5)矿物颗粒在离心力场中的浮力为6)矿物颗粒所受到的介质阻力(曳力)为式中:ur为矿物颗粒与矿浆流体的相对速度;uf为矿浆流体速度;up为矿物颗粒的速度;CD为矿物颗粒在矿浆介质中与雷诺数有关的函数,式中,Rep=(ρdp|ur|)/μ,其中 μ 为矿浆流体的动力黏度系数。矿物颗粒在X轴轴向相对速度为矢量uf和up的代数和,即由此可知,矿物颗粒在X轴方向上的介质阻力Fdx可以表示为同理,矿物颗粒在Z轴方向上的介质阻力Fdz可以表示为7)矿物颗粒所受到的附加质量力Fa。矿物颗粒附加质量用Mh表示,即则矿物颗粒所受附加质量力为对矿物颗粒在离心分选过程进行的受力分析,可以得出矿物颗粒在分选区的动力学方程 矿物颗粒在富集区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矿物颗粒在富集区,不仅受到分选区所分析到的各种作用力,还要受到反冲水的作用,反冲水是离心分选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合适的反冲水流量可以保证分选床层处于流态化状态,实现离心分选的连续性。在富集区内,由于矿浆浓度较高,矿物颗粒之间碰撞频繁,由碰撞产生了阻挡力及推动力,矿物颗粒之间的碰撞频率可以根据气体动力学中分子碰撞的理论进行类推。假设矿物颗粒直径为dp,矿物颗粒群的平均直径为db,则矿物颗粒在富集区的运动空间形成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直径为(dp+db),横截面积可以表示为π(dp+db)2/4。在富集区中的矿物颗粒之间相互碰撞,根据气体动力学中分子碰撞理论,类推得到矿物颗粒在单位时间内的碰撞次数,即碰撞频率为式中nv为单位体积床层中的矿物颗粒数。富集区内空隙度可以表示为式中VT为富集区体积。由此可以得出单位体积内矿物颗粒群的数目表达式矿物颗粒在富集区受到的动态摩擦力是关于矿物颗粒动量和碰撞频率的函数,可以表示为式中CL为矿物颗粒群与进行空隙渗透颗粒之间的动态摩擦系数,空隙渗透速度是颗粒与矿物颗粒群密度之比函数,即CL可以表示为式中:kp为无量纲修正系数;ρb为颗粒群密度。将式(14)、(16)、(18)代入式(17)可以得到矿物颗粒动态摩擦力的表达式从宏观上,离心分选实验操作参数中的给矿流量与给料质量分数的变化,会对微观上单位体积床层中的矿物颗粒数nv产生影响,即给矿流量越大、给料质量分数越大,则单位体积床层中的矿物颗粒数nv越大,进而影响矿物颗粒间的动态摩擦力FL,从而对矿物颗粒的分选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以确定给矿流量与给料质量分数为影响离心分选效果的2个重要因素。通过增大分选锥转速可以缩短矿物颗粒在分选过程中的沉降时间,离心选矿机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加速度可以达到重力加速度的几十倍到上百倍,使微细颗矿物粒实现快速沉降,由此可知,分选锥转速也是影响分选效果的重要因素。3 分选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矿物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可知,影响离心选矿机选矿效果的工作参数主要有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料质量分数和给矿流量。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不同操作参数下离心选矿机的分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精矿质量沉积率为评价指标,分析各操作参数对离心分选效果的影响规律,寻找最优的操作参数组合。为了能够全面分析出各个操作参数对离心选矿效果的影响规律,每个操作参数分别设置7个水平,采用单因素全组合实验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参数与水平值如表1所示。表1 操作参数与水平值 Operating parameters and horizontal values操作参数 水平值分选锥转/(r·min-1)3804906007108209301040反冲水流量/(L·min-1)405060708090100给矿流量/(m3·h-1)给料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30 分选锥转速的影响为了能够定量描述分选锥转速对离心分选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Fluent后处理模块Flux Reports,对分选时长分别为5、10、15 min时精矿颗粒在分选锥给入和排出的质量流率信息进行提取,图4为质量沉积率与分选锥转速的关系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分选时长下,其他操作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分选锥转速的增大,分选锥内精矿的质量沉积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选锥转速由380 r/min增大到710 r/min的区间内,精矿质量沉积率呈现快速增长,当转速为710 r/min时,精矿质量沉积率也达到最大值;随着分选锥转速继续增大,精矿的质量沉积率曲线开始逐渐下降,转速超过800 r/min后,精矿质量沉积率下降速度变缓,有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在分选锥转速相同的情况下,精矿质量沉积率随着分选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由此可知,随着分选时间增加,分选槽内所富集的目标矿物逐渐增多,单位时间所能富集的精矿质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分选锥的转速为710 r/min时,离心选矿机可以达到最佳的选矿效果。图4 质量沉积速率与分选锥转速的关系曲线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deposition rate and change of rotating speed of 反冲水流量的影响设定分选锥转速为710 r/min,改变反冲水流量大小,在Fluent中进行数值模拟,利用Fluent进行后处理,对分选时长分别为5、10、15 min时,不同反冲水流量作用下分选锥内精矿颗粒给入与排出的质量流率信息进行提取,图5为质量沉积率与反冲水流量的关系曲线。图5 质量沉积速率与反冲水流量的关系曲线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deposition rate and change of flow rate of reverse water由图5可知,反冲水流量的调节在由小到大的过程中,精矿质量沉积率曲线出现一个峰值,这个峰值在反冲水流量在68 L/min附近。在峰值左侧,曲线随着反冲水流量的增加急速攀升;在峰值右侧,曲线随着反冲水流量的继续增加而快速下降,可以看出精矿质量沉积率对反冲水流量改变的响应是非常迅速的,说明反冲水流量对离心分选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反冲水流量过小或过大都不能使离心分选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在相同反冲水流量条件下,随着分选时长的增加,单位时间精矿的富集质量在逐渐减小。分析得出,反冲水流量为68 L/min时,选矿效果最好。 给矿流量的影响设定分选锥的转速为710 r/min,反冲水流量为68 L/min,在此条件下,设置给矿流量为、、、、、、 m3/h 进行仿真模拟,分别提取分选时长为5、10、15 min时,不同给矿流量下精矿给入和排出的质量流率,图6为质量沉积率与给矿流量的关系曲线。图6 质量沉积速率与给矿流量的关系曲线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deposition rate and change of flow rate分析图6可知,精矿质量沉积率随着给矿流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随后缓慢减小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质量沉积率在给矿量为 m3/h时达到最大值。当给矿流量超过 m3/h时,质量沉积率曲线开始下降,但是降幅很小,表明此时的给矿流量超过了离心选矿机单位时间内可以处理的最大矿物量,有更多的精矿随尾矿排出。在给矿流量一定时,随着分选时间的增加精矿质量沉积率逐渐减小,并且呈现出给矿流量越大随着分选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值越大的情况。因此,给矿流量为 m3/h时最为适宜。 给料质量分数的影响设定分选锥转速为710 r/min,反冲水流量为68 L/min,给矿流量为 m3/h,设置给料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25%、30%、35%进行仿真试验,通过Fluent后处理模块提取离心分选时长5、10、15 min时入口与出口精矿质量流率数据,图7为质量沉积率与给料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离心选矿机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下载掌桥科研官方离心选矿机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宗路;蔡改贫;刘志刚;许琴【摘 要】为了研究离心选矿机的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的影响,对离心分选过程中处于不同区域的矿物颗粒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矿流量、给料质量分数为影响矿物颗粒沉降的主要因素.利用Fluent对离心选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离心选矿机操作参数对质量沉积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最佳操作参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分选锥转速、反冲水流量、给矿流量、给料质量分数的增大,质量沉积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分选锥转速为710 r/min,反冲水流量为68 L/min,给矿流量为 m3/h,给料质量分数为20%时,选矿效果最佳.第 1 页【期刊名称】《中国粉体技术》【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8页(P65-72)【关键词】离心选矿机;动力学分析;数值模拟;质量沉积率【作 者】宗路;蔡改贫;刘志刚;许琴【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 文展开全文限免导长图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离心选矿机技术参数1360人阅读离心选矿设备的研究进展分析1000人阅读离心选矿机操作规程 (3)2027人阅读离心选矿机运行质量论文1000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曳力在矿物分离中的作用文件夹化工原理 第三章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 百度文库分1917阅读热度TOP南京理工化工原理课件3 --机械分离和固体流态化 - 百度文库分1359阅读人气好文非均相物系的分离讲解PPT学习教案 - 百度文库分2000阅读剩余19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离心选矿机技术参数免费获取全文离心选矿设备的研究进展分析免费获取全文离心选矿机操作规程 (3)免费获取全文离心选矿机运行质量论文免费获取全文小型离心选矿机设计1867人已阅读为你优选选矿工艺设备的选择和计算(改进版)1000人已阅读百里挑一选矿工艺设备的选择和计算(改进版)1000人已阅读关于选矿技术及设备的研究1282人已阅读关于选矿技术及设备的研究2922人已阅读离心选矿机1502人已阅读运用重力、离心力和振动力连续选矿的选矿机研究分析2628人已阅读选矿工艺设备现状及优化2157人已阅读选矿工艺设备现状及优化1069人已阅读选矿设备的升级研究与发展趋势1000人已阅读选矿工艺流程及设备的改进分析1673人已阅读查看更多APP打开推荐文档集

新型纳米粒制粒研究的论文

还有好多这样的论题你可以参考下呀~看看(纳米技术)吧~自己去看下这样的期刊里面的论文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下面是我整理的纳米材料科技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的发展、种类、结构特性、目前应用状况和相关的应用前景,并对我国和国际目前的研究水平和投入做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纳米、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纳米结构

1 引言

著名科学家费曼于1959年所作的《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以“由下而上的方法”出发,提出从单个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设计要求。他说道,“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并预言,“当我们对细微尺寸的物体加以控制的话,将极大得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1]

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使人类首次在大气和常温下看见原子,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2]

2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3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微米以下,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材料的分类

纳米材料大致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等四类。其中纳米粉末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为成熟,是生产其他三类产品的基础。

(1)纳米粉末

纳米粉末又称为超微粉或超细粉,一般指粒度在100纳米以下的粉末或颗粒,是一种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处于中间物态的固体颗粒材料。可用于: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吸波隐身材料;磁流体材料;防辐射材料;单晶硅和精密光学器件抛光材料;微芯片导热基片与布线材料;微电子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的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效催化剂;高效助燃剂;敏感元件;高韧性陶瓷材料(摔不裂的陶瓷,用于陶瓷发动机等);人体修复材料;抗癌制剂等。

(2)纳米纤维

纳米纤维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线状材料。可用于:微导线、微光纤(未来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重要元件)材料;新型激光或发光二极管材料等。静电纺丝法是目前制备无机物纳米纤维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3)纳米膜

纳米膜分为颗粒膜与致密膜。颗粒膜是纳米颗粒粘在一起,中间有极为细小的间隙的薄膜。致密膜指膜层致密但晶粒尺寸为纳米级的薄膜。可用于:气体催化(如汽车尾气处理)材料;过滤器材料;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光敏材料;平面显示器材料;超导材料等。

(4)纳米块体

纳米块体是将纳米粉末高压成型或控制金属液体结晶而得到的纳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为:超高强度材料;智能金属材料等。

4 纳米材料的应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8]、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

5 纳米材料的前景

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纳米材料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21世纪将是纳米技术的时代。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21世纪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纳米材料各种新颖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出各种新型的材料和器件。通过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对传统产品的改性,增加其高科技含量以及发展纳米结构的新型产品,目前已出现可喜的苗头,具备了形成21世纪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纳米材料将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大放异彩的明星展现在新材料、能源、信息等各个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其制备和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精细化工和医药生产等诸多领域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6 结束语

纳米材料在21世纪高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纳米材料由于其无可挑剔的优越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其应用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促使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进。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在部署未来10~15年有关纳米科技研究规划。我国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具有前沿性的科技成果。纳米技术的开发,纳米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

参考文献

[1]孙红庆.科技天地―计划与市场探索[M],2001/05

[2]肖建中.材料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43~50.

[3]吴润,谢长生.粉状纳米材料的表面研究进展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0,14(10):43~46.

纳米材料与应用

摘要 :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分类以及它的基本效应,讲解了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分析了新型能源纳米材料中光电转换、热点转换、超级电容器及电池电极的纳米材料;环境净化纳米材料中的光催化、吸附、尾气处理等;较具体的讲述了纳米生物医药材料中纳米陶瓷材料、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性能 应用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ˉ9m。纳米材料是指在结构上具有纳米尺度调制特征的材料,纳米尺度一般是指1~100nm。当一种材料的结构进入纳米尺度特征范围时,其某个或某些性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纳米尺度和性能的特异变化是纳米材料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

按材质,纳米材料可分为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非金属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纳米非金属材料又可细分为纳米陶瓷材料、纳米氧化物材料和其他非金属纳米材料。

悬浮于流体的纳米颗粒可大幅度提高流体的热导率及传热效果,例如在水中添加5%的铜纳米颗粒,热导率可以增大约倍,这对提高冶金工业的热效率有重要意义。纳米颗粒可表现出同质大块物体不同的光学特性,例如宽频带、强吸收、蓝移现象及新的发光现象,从而可用于发光反射材料、光通讯、光储存、光开光、光过滤材料、光导体发光材料、光学非线性元件、吸波隐身材料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领域。

纳米颗粒在电学性能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独特性。例如纳米金属颗粒在低温下呈现绝缘性,纳米钛酸铅、钛酸钡等颗粒由典型得铁电体变成了顺电体。可以利用纳米颗粒制作导电浆料、绝缘浆料、电极、超导体、量子器件、静电屏蔽材料压敏和非线性电阻及热电和介电材料等。纳米粒子的粒径小,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很大,表面原子拥有剩余的化学键合力,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表面化学反应活性。新制备的金属粒子接触空气,能进行剧烈氧化反应或发光燃烧(贵金属除外)。

纳米材料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它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可减少二次污染等突出特点。纳米材料在生物学性能也有广泛应用,用纳米颗粒很容易将血样中极少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并能准确判断胎儿细胞是否有遗传缺陷。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能满足人类发展中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已被投放市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中国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合作,将导电性能良好的碳纳米管和高容量的氧化钒编织成多孔的纤维复合材料,并将该复合材料应用到超级电容器的电极上,获得了新型的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超级电容器。这种超级电容器是非对称的,包含复合材料的阳极和传统的阴极,以及有机的电解质。其中电极薄膜的厚度要比之前的报道高很多,可以达到100微米上,从而使其可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由于其制备过程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和电容器的生产过程近似,研究人员们认为这种新型电容器的可以比较容易地投入大规模生产。同时,他们也相信该项研究成果向同行们展示了纳米复合材料在高能量、高功率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先进碳材料的应用,综合了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做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活性物质的优点,克服了它们各自存在的缺点,是满足先进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的新一代碳贮锂材料。具有下列优点:微观结构稳定性好,适合大电流充放电;表观性状相容性好,适合形成稳定的SEI膜;粒子形貌、粒径分布适应性强,适合不同的加工工艺要求。适用于先进锂离子电池(液态、聚合物)对下列性能的要求:更高的比能量(体积比、重量比);更高的比功率;更长的循环寿命;更低的使用成本。

应用纳米TiO2泡沫镍金属滤网及甲醛、氨、TVOC吸附改性活性炭等新材料,以及采用惯流风扇取代传统的离心风扇结构,提高空气净化器的性能。光催化泡沫镍金属滤网的特性;镍金属网是用特殊的工艺方式将金属镍制作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金属滤网。它具有:空隙加大,一般大于96%;通透性好,流体通过阻力小;其实际面积比表观面积大很多倍的特性。镍金属网是将纳米级的TiO2以特殊工艺镶嵌在泡沫状镍金属网上,从而将光催化材料的杀菌、除臭、分解有机物的功能和镍的超稳定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它有效的解决了其他光催化材料在使用中存在的有效受光面积小、流体和光催化材料接触面积小、气阻大以及因光催化材料在光催化作用下的强氧化性致使其附着基材易老化和光催化易脱落而使其寿命短的缺陷。活性炭改性工艺及增强性能;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的含碳物质,它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隙构造,是一种优良的空气中异味吸附剂。

纳米TiO2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与废水中有机物更充分地接触,可将有机物最大限度地吸附在它的表面具有更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可快速降息夫在其表面的有机物分解。此外,在汽车尾气催化的性能方面以及在空气净化中广泛应用。

常规陶瓷由于气孔、缺陷的影响,存在着低温脆性的缺点,它的弹性模量远高于人骨,力学相容性欠佳,容易发生断裂破坏,强度和韧性都还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高要求,使它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纳米陶瓷由于晶粒很小,使材料中的内在气孔或缺陷尺寸大大减少,材料不易造成穿晶断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而晶粒的细化又同时使晶界数量大大增加,有助于晶粒间的滑移,使纳米陶瓷表现出独特的超塑性。许多纳米陶瓷在室温下或较低温度下就可以发生塑性变形。纳米陶瓷的超塑性是其最引入注目的成果。传统的氧化物陶瓷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医学材料,在临床上已有多方面应用,主要用于制造人工骨、人工足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骨螺钉、人工齿,以及牙种植体、耳听骨修复体等等。

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纳米材料统称为纳米碳材料。在纳米碳材料中主要包括纳米碳纤维、碳纳米管、类金刚石碳等;纳米碳纤维除了具有微米级碳纤维的低密度、高比模量、比强度、高导电性之外,还具有缺陷数量极少、比表面积大、结构致密等特点,这些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它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使人工器官、人工骨、人工齿、人工肌腱在强度、硬度、韧性等多方面的性能显著提高;此外,利用纳米碳材料的高效吸附特性,还可以将它用于血液的净化系统,清除某些特定的病毒或成份。

目前,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涉及免疫分析、药物控制释放载体、及介入性诊疗等许多方面。免疫分析作为一种常规的分析方法,在蛋白质、抗原、抗体乃至整个细胞的定量分析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特定的载体上,以共价结合的方式固定对应于分析对象的免疫亲和分子标识物,将含有分析对象的溶液与载体温育,通过显微技术检测自由载体量,就可以精确地对分析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在免疫分析中,载体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纳米聚合物粒子,尤其是某些具有亲水性表面的粒子,对非特异性蛋白的吸附量很小,因此已被广泛地作为新型的标记物载体来使用。

近年来,组织工程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在工程化的方法培养组织、器官的过程中,用于细胞种植、生长的支架材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能否使种植的细胞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是支架材料应用的重要条件。据报道,将甲壳素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到胶原蛋白中可以制成一种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与以往的胶原蛋白支架相比,其力学强度得到增强,孔径尺寸增大,表明这种具有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作为细胞生长的三维支架,在力学、生物学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在硬组织修复与替换的研究中,纳米复合材料也开始逐步显示出其优异的性能。用肽分子和两亲化合物的自组装可以得到一种类似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状支架,这种纳米纤维可以引导羟基磷灰石的矿化,形成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研究发现,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与自然骨中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晶粒的排列结构一致。

参考文献:

[1] 陈飞. 浅谈纳米材料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3)

[2] 张桂芳. 纳米材料应用与发展前景概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6)

纳米材料技术作为一门高新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字论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字论文篇一:《试谈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及前景》 [摘要]纳米材料是指材料显微结构中至少有一相的一维尺度在100nm以内的材料。纳米材料由于平均粒径微小、表面原子多、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因而其性质显示出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特性,具有许多常规材料不可能具有的性能。纳米材料由于其超凡的特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纳米材料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纳米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技术。 [关键词]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 一、 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材料的尺寸进入纳米级,材料便会出现以下奇异的物理性能: 1、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投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微粒的颗粒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出新的小尺寸效应。如当颗粒的粒径降到纳米级时,材料的磁性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一般铁的矫顽力约为80A/m,而直径小于20nm的铁,其矫顽力却增加了1000倍。若将纳米粒子添加到聚合物中,不但可以改善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甚至还可以赋予其新性能。 2、表面效应 一般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微粒中表面原子与原子总数之比将会增加,表面积也将会增大,从而引起材料性能的变化,这就是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 纳米微粒尺寸d(nm) 包含总原子表面原子所占比例(%)103×1042044××1028013099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纳米粒子粒径的减小,表面原子所占比例急剧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很容易与 其它 原子结合。若将纳米粒子添加到高聚物中,这些具有不饱和性质的表面原子就很容易同高聚物分子链段发生物理化学作用。 3、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等也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这称为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它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及实际 应用,如导电、导磁高聚物、微波吸收高聚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技术进展 对于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十分广泛,按纳米粒子种类的不同可把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分为以下几类: 1、高聚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由于层状无机物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能碎裂成纳米尺寸的结构微区,其片层间距一般为纳米级,它不仅可让聚合物嵌入夹层,形成“嵌入纳米复合材料”,还可使片层均匀分散于聚合物中形成“层离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粘土易与有机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具有的亲油性甚至可引入与聚合物发生反应的官能团来提高其粘结。其制备的技术有插层法和剥离法,插层法是预先对粘土片层间进行插层处理后,制成“嵌入纳米复合材料”,而剥离法则是采用一些手段对粘土片层直接进行剥离,形成“层离纳米复合材料”。 2、高聚物/刚性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用刚性纳米粒子对力学性能有一定脆性的聚合物增韧是改善其力学性能的另一种可行性 方法 。随着无机粒子微细化技术和粒子表面处理技术的 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纳米级无机粒子的出现,塑料的增韧彻底冲破了以往在塑料中加入橡胶类弹性体的做法。采用纳米刚性粒子填充不仅会使韧性、强度得到提高,而且其性价比也将是不能比拟的。 3、高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于1991年由 发现,其直径比碳纤维小数千倍,其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相当突出。现已测出碳纳米管的强度实验值为30-50GPa。尽管碳纳米管的强度高,脆性却不象碳纤维那样高。碳纤维在约1%变形时就会断裂,而碳纳米管要到约18%变形时才断裂。碳纳米管的层间剪切强度高达500MPa,比传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一个数量级。 在电性能方面,碳纳米管作聚合物的填料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入少量碳纳米管即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与以往为提高导电性而向树脂中加入的碳黑相比,碳纳米管有高的长径比,因此其体积含量可比球状碳黑减少很多。同时,由于纳米管的本身长度极短而且柔曲性好,填入聚合物基体时不会断裂,因而能保持其高长径比。爱尔兰都柏林Trinity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塑料中含2%-3%的多壁碳纳米管使电导率提高了14个数量级,从10-12s/m提高到了102s/m。 三、前景与展望 在高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聚物与纳米材料的分散缺乏专业设备,用传统的设备往往不能使纳米粒子很好的分散,同时高聚物表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我国纳米材料研究起步虽晚但 发展 很快,对于有些方面的研究 工作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较先进水平。如:漆宗能等对聚合物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黄锐等利用刚性粒子对聚合物改性的研究都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另外,四川大学高分子 科学 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明的磨盘法、超声波法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手段。尽管如此,在总体水平上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无可否认,纳米材料由于独特的性能,使其在增强聚合物 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纳米材料的应用对开发研究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有重大意义。特别是随着廉价纳米材料不断开发应用,粒子表面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材料增强、增韧聚合物机理的研究不断完善,纳米材料改性的聚合物将逐步向 工业 化方向发展,其应用前景会更加诱人。 参考 文献 : [1] 李见主编.新型材料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2]都有为.第三期工程科技 论坛 ——‘纳米材料与技术’ 报告 会. [3]rohlich J,Kautz H,Thomann R[J].Polymer,2004,45(7):2155-2164. 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字论文篇二:《试论纳米技术在新型包装材料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一门高新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具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纳米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产生了纳米材料学、纳米化工学、纳米机械学及纳米生物学等,由此产生的纳米技术产品也层出不穷,并开始涉及汽车行业。 【关键词】纳米技术 包装材料 1 纳米技术促进了汽车材料技术的发展 纳米技术可应用在汽车的任何部位,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内饰、车胎、传动系统、排气系统等。例如,在汽车车身部分,利用纳米技术可强化钢板结构,提高车体的碰撞安全性。另外,利用纳米涂料烤漆,可使车身外观色泽更为鲜亮、更耐蚀、耐磨。内装部分,利用纳米材料良好的吸附能力、杀菌能力、除臭能力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洁、安全。在排气系统方面,利用纳米金属做为触媒,具有较高的转换效果。 由于纳米技术具有奇特功效,它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升汽车性能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 2 现代汽车上的纳米材料 (1)纳米面漆。汽车面漆是对汽车质量的直观评价,它不但决定着汽车的美观与否,而且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汽车面漆除要求具有高装饰性外,还要求有优良的耐久性,包括抵抗紫外线、水分、化学物质及酸雨的侵蚀和抗划痕的性能。纳米涂料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纳米颗粒分散在有机聚合物骨架中,作承受负载的填料,与骨架材料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其它机械性能。研究表明,将10%的纳米级TiO2粒子完全分散于树脂中,可提高其机械性能,尤其可使抗划痕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外观好,利于制造汽车面漆涂料;将改性纳米CaCO3以质量分数15%加入聚氨酯清漆涂料中,可提高清漆涂料的光泽、流平性、柔韧性及涂层硬度等。 纳米TiO2是一种抗紫外线辐射材料,加之其极微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能在涂料干燥时很快形成网络结构,可同时增强涂料的强度、光洁度和抗老化性;以纳米高岭土作填料,制得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复合材料不仅透明,而且吸收紫外线,同时也可提高热稳定性,适合于制造汽车面漆涂料。 (2)纳米塑料。纳米塑料可以改变传统塑料的特性,呈现出优异的物理性能:强度高,耐热性强,比重更小。随着汽车应用塑料数量越来越多,纳米塑料会普遍应用在汽车上。主要有阻燃塑料、增强塑料、抗紫外线老化塑料、抗菌塑料等。阻燃塑料是燃烧时,超细的纳米材料颗粒能覆盖在被燃材料表面并生成一层均匀的碳化层,起到隔热、隔氧、抑烟和防熔滴的作用,从而起到阻燃作用。 目前汽车设计要求规定,凡通过乘客座舱的线路、管路和设备材料必须要符合阻燃标准,例如内饰和电气部分的面板、包裹导线的胶套,包裹线束的波纹管、胶管等,使用阻燃塑料比较容易达到要求。增强塑料是在塑料中填充经表面处理的纳米级无机材料蒙脱土、CaCO3、SiO2等,这些材料对聚丙烯的分子结晶有明显的聚敛作用,可以使聚丙烯等塑料的抗拉强度、抗冲击韧性和弹性模量上升,使塑料的物理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抗紫外线老化塑料是将纳米级的TiO2、ZnO等无机抗紫外线粉体混炼填充到塑料基材中。这些填充粉体对紫外线具有极好的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因此这种塑料能够吸收和反射紫外线,比普通塑料的抗紫外线能力提高20倍以上。据报道这类材料经过连续700小时热光照射后,其扩张强度损失仅为10%,如果作为暴露在外的车身塑料构件材料,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抗菌塑料是将无机的纳米级抗菌剂利用纳米技术充分地分散于塑料制品中,可将附着在塑料上的细菌杀死或抑制生长。这些纳米级抗菌剂是以银、锌、铜等金属离子包裹纳米TiO2、CaCO3等制成,可以破坏细菌生长环境。据介绍无机纳米抗菌塑料加工简单,广谱抗菌,24小时接触杀菌率达90%,无副作用。 (3)纳米润滑剂。纳米润滑剂是采用纳米技术改善润滑油分子结构的纯石油产品,它不会对润滑油添加剂、稳定剂、处理剂、发动机增润剂和减磨剂等产品产生不良作用,只是在零件金属表面自动形成纯烃类单个原子厚度的一层薄膜。由于这些微小烃类分子间的相互吸附作用,能够完全填充金属表面的微孔,最大可能地减小金属与金属间微孔的摩擦。与高级润滑油或固定添加剂相比,其极压可增加3倍-4倍,磨损面减小16倍。由于金属表面得到了保护,减小了磨损,使用寿命成倍增加。 另外,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经过纳米技术处理的部分材料耐磨性是黄铜的27倍、钢铁的7倍。目前纳米陶瓷轴承已经应用在奔驰等高级轿车上,使机械转速加快、质量减小、稳定性增强,使用寿命延长。 (4)纳米汽油。纳米汽油最大优点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目前已经开始研制。该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最新纳米技术开发的汽油微乳化剂。它能对汽油品质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促进汽油燃烧,使用时只要将微乳化剂以适当比例加入汽油便可。交通部汽车运输节能技术检测中心的专家经试验后认为,汽车在使用加入该微乳化剂的汽油后,可降低其油耗10%~20%,增加动力性能25%,并使尾气中的污染物(浮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排放降低50%~80%。它还可以清除积碳,提高汽油的综合性能。更令人注意的是,纳米技术应用在燃料电池上,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因为纳米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储氢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在室温常压下,约2/3的氢能可以从这些纳米材料中得以释放,故其能替代昂贵的超低温液氢储存装置。 (5)纳米橡胶。汽车中橡胶材料的应用以轮胎的用量最大。在轮胎橡胶的生产中,橡胶助剂大部分成粉体状,如炭黑、白炭黑等补强填充剂、促进剂、防老剂等。以粉体状物质而言,纳米化是现阶段橡胶的主要发展趋势。新一代纳米技术已成功运用其它纳米粒子作为助剂,而不再局限于使用炭黑或白炭黑,汽车中最大的改变即是,轮胎的颜色已不再仅限于黑色,而能有多样化的鲜艳色彩。另外无论在强度、耐磨性或抗老化等性能上,新的纳米轮胎均较传统轮胎都优异,例如轮胎侧面胶的抗裂痕性能将由10万次提高到50万次。 (6)纳米传感器。传感器是纳米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造价更低、功能更强的微型传感器将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半导体纳米材料做成的各种传感器,可灵敏地检测温度、湿度和大气成分的变化,这在汽车尾气和大气环境保护上已得到应用。纳米材料来制作汽车尾气传感器,可以对汽车尾气中的污染气体进行吸附与过滤,并对超标的尾气排放情况进行监控与报警,从而更好地提高汽车尾气的净化程度,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我国纳米压力传感器的研制已获得成功,产品整体性能超过国外的超微传感器,缩小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有专家认为,到2020年,纳米传感器将成为主流。 (7)纳米电池。早在1991年被人类发现的碳纳米管韧性很高,导电性极强,兼具金属性和半导体性,强度比钢高100倍, 密度只有钢的1/6。我国科学家最近已经合成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使我国新型储氢材料研究一举跃入世界先进行列。此种新材料能储存和凝聚大量的氢气,并可做成燃料电池驱动汽车,储氢材料的发展还会给未来的交通工具带来新型的清洁能源。 结语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已成为当今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纳米科技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有极大部分与纳米技术密切相关,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将会给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零部件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纳米技术的有效运用,有效地促进技术升级、提升附加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必将在汽车的制造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永清.纳米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J].轻型汽车技术,. [2]潘钰娴,樊琳.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 [3]周李承,蒋易,周宜开,任恕,聂棱.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J].传感器技术,2002,(1):18~21 纳米材料与技术3000字论文篇三:《试谈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纳米材料的兴起、纳米材料及其性质表现、纳米材料的应用示例、纳米材料的前景展望,以供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前景展望 1.纳米技术引起纳米材料的兴起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成功地采用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法制得纯物质的块状纳米材料后,纳米材料的研究及其制备技术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由于纳料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晶粒及高浓度晶界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小尺寸量子效应和晶界效应,使其表现出一系列与普通多晶体和非晶态固体有本质差别的力学、磁、光、电、声等性能,使得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成为90年代材料科学研究的 热点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2.纳米材料及其性质表现 纳米材料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高度的弥散性和大量的界面为原子提供了短程扩散途径,导致了高扩散率,它对蠕变,超塑性有显著影响,并使有限固溶体的固溶性增强、烧结温度降低、化学活性增大、耐腐蚀性增强。因此纳米材料所表现的力、热、声、光、电磁等性质,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粗晶状态时表现出的性质。与传统晶体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硬度、高扩散性、高塑性——韧性、低密度、低弹性模量、高电阻、高比热、高热膨胀系数、低热导率、强软磁性能。这些特殊性能使纳米材料可广泛地用于高力学性能环境、光热吸收、非线性光学、磁记录、特殊导体、分子筛、超微复合材料、催化剂、热交换材料、敏感元件、烧结助剂、润滑剂等领域。 3.纳米材料的应用示例 目前纳米材料主要用于下列方面: 高硬度、耐磨WC-Co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的WC-Co已经用作保护涂层和切削工具。这是因为纳米结构的WC-Co在硬度、耐磨性和韧性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的粗晶材料。其中,力学性能提高约一个量级,还可能进一步提高。高能球磨或者化学合成WC-Co纳米合金已经工业化。化学合成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起始溶液的制备与混和;喷雾干燥形成化学性均匀的原粉末;再经流床热化学转化成为纳米晶WC-Co粉末。喷雾干燥和流床转化已经用来批量生产金属碳化物粉末。WC-Co粉末可在真空或氢气氛下液相烧结成块体材料。VC或Cr3C2等碳化物相的掺杂,可以抑制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 纳米结构软磁材料 Finemet族合金已经由日本的Hitachi Special Metals,德国的Vacuumschmelze GmbH和法国的 Imply等公司推向市场,已制造销售许多用途特殊的小型铁芯产品。日本的 Alps Electric Co.一直在开发Nanoperm族合金,该公司与用户合作,不断扩展纳米晶Fe-Zr-B合金的应用领域。 电沉积纳米晶Ni 电沉积薄膜具有典型的柱状晶结构,但可以用脉冲电流将其破碎。精心地控制温度、pH值和镀池的成份,电沉积的Ni晶粒尺寸可达10nm。但它在350K时就发生反常的晶粒长大,添加溶质并使其偏析在晶界上,以使之产生溶质拖拽和Zener粒子打轧效应,可实现结构的稳定。例如,添加千分之几的磷、流或金属元素足以使纳米结构稳定至600K。电沉积涂层脉良好的控制晶粒尺寸分布,表现为Hall-Petch强化行为、纯Ni的耐蚀性好。这些性能以及可直接涂履的工艺特点,使管材的内涂覆,尤其是修复核蒸汽发电机非常方便。这种技术已经作为 EectrosleeveTM工艺商业化。在这项应用中,微合金化的涂层晶粒尺寸约为100nm,材料的拉伸强度约为锻造Ni的两倍,延伸率为15%。晶间开裂抗力大为改善。 基纳米复合材料 Al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其超高强度(可达到)为人们所关注。其结构特点是在非晶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纳米尺度的a-Al粒子,合金元素包括稀土(如Y、Ce)和过渡族金属(如 Fe、Ni)。通常必须用快速凝固技术(直接淬火或由初始非晶态通火)获得纳米复合结构。但这只能得到条带或雾化粉末。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与晶化后的非晶合金相类似,即室温下超常的高屈服应力和加工软化(导致拉神状态下的塑性不稳定性)。这类纳米材料(或非晶)可以固结成块材。例如,在略低于非晶合金的晶化温度下温挤。加工过程中也可以完全转变为晶体,晶粒尺寸明显大干部份非晶的纳米复合材料。典型的Al基体的晶粒尺寸为100~200nm,镶嵌在基体上的金属间化合物粒子直径约50nm。强度为~1GPa,拉伸韧性得到改善。另外,这种材料具有很好的强度与模量的结合以及疲劳强度。温挤Al基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商业化,注册为Gigas TM。雾化的粉末可以固结成棒材,并加工成小尺寸高强度部件。类似的固结材料在高温下表现出很好的超塑性行为:在1s-1的高应变速率下,延伸率大于500%。 4.纳米材料的前景趋向 经过我国材料技术人员多年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探索,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操纵单个原子,纳米技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研究正在半导体芯片、癌症诊断、光学新材料和生物分子追踪4大领域高速发展。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平面显示用发光纳米粒子与纳米复合物、纳米光子晶体将应运而生;用于集成电路的单电子晶体管、记忆及逻辑元件、分子化学组装计算机将投入应用;分子、原子簇的控制和自组装、量子逻辑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纳米机器人、集成生物化学传感器等将被研究制造出来。 近年来还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新动向,如:(1)纳米组装体系蓝绿光的研究出现新的苗头;(2)巨电导的发现;(3)颗粒膜巨磁电阻尚有潜力;(4)纳米组装体系设计和制造有新进展。

粉煤灰造林研究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材料被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建筑材料中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及应用

1.我国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的现状

对废旧高分子材料进行处理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如果没能够处理好,就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是出现毒有害现象。将废旧材料应用到建筑建设当中,既可以进一步降低高分子材料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还可以为建筑工程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材料的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有更多新型的高分子材料问世,从而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我国处理废弃的高分子材料的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处理方法也只是简简单单的再生及复合再生。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量的废弃高分子材料就会被当成垃圾,随意丢弃,大量的废旧高分子材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环境,例如:分散在土壤中塑料地膜,很容易导致土质板结,不利于农作物对氧、空气、水分、光的吸收;地面上飞散的薄膜碎片也容易导致相关建筑引起火灾;再降解的过程中,部分废旧高分子材料会释放对人们身体健康非常有害的毒素。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处理好这些废旧的塑料、纤维、橡胶等问题。

2.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高分子材料的世界,我们在一方面享受高分子材料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还要考虑废旧高分子的处理问题。处理废旧高分子材料有益也有弊,废旧材料处理得好,则有利于降低高分子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不仅如此,还能够帮助我们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害环境,给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废旧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能够有效解决废旧材料无法处理的难题,一方面可以降低废旧高分子材料的危害,另一方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建筑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材料将会一项接着一项的问世,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首先,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当中可以当做墙体材料来应用。随着我国相关使用粘土砖禁令的进一步公布,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已经开始进一步加强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回收废旧高分子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极大的支援了墙体材料的进一步创新。

现阶段,新墙体材料的相关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并逐步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塑料同玻璃有机结合成在一起形成的样品砖。现阶段,我国已经研制出了将玻璃和塑料复合而成的样品砖,这种样品砖并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二是金属橡胶混凝土。金属橡胶混凝土材料的效能较强,有利于解决混凝土的各种结构问题,例如我们通常见到的隔音差以及抗震效能不够等。三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混凝土保温砌块。这种砌块的规模通常比较小,且具有很强的隔音效果以及抗压强度较高,属于高质量的、质量较轻的墙体材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砌块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外部包裹的水泥浆层起着重要的骨架作用,因此,基本上泡沫塑料不受外力的作用。四是利用粉煤灰和废旧塑料制作成的建筑用瓦,这种瓦的研制,一方面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消除白色污染。五是充分利用废泡沫材料制作新型的保温砖,这种保温砖具有防火效能好、造价低廉等特点。

其次,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每一个建筑材料中都不能缺少建筑材料,如果建筑当中缺乏装饰材料则会极大的影响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甚至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更有甚至,还会引发重大的疾病。因此,我们可以将废旧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建筑装饰材料中,一方面能够降低整个建筑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安全效能,减少了环境污染,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具体来说,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运作:

一是,充分利用废旧塑料来生产建筑装饰板材。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对这方面给予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于是用色素新增剂、废旧塑料、增强剂等原料,以重量为基本单位,现将废旧塑料清洗干净,将其晒干后,进行融化成为细颗粒,再次融化的同时,新增增强剂以及色素新增剂,并将其冷却成为我们需要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涂上鲜艳的色彩,将其制作成成品。

二是,利用废旧高分子材料制作组织燃烧的一种废旧材料。根据相关报道,通过在一些废旧塑料和锯粉末中加入一定新增剂的方式,可以制作有效阻止燃烧的一种建筑装饰材料。经过试验证实,这种材料的阻燃性非常强,因此,完全可以应用到建筑当中,一方面能够为建筑装饰建材提供更多的种类,另一方面还能够保护环境,为美化环境做贡献。再次,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其他建筑材料当中的应用。近些年来,废旧高分子材料逐步应用到建筑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共同制造的防水材料。以普通矽胶为材料,新增少量防腐剂,从而形成质量良好的保温防水材料,该材料能够将防水和保温隔热有机的融为一体,该保温防水材料的强度较高、密度相对较低、保温隔热效能极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屋面保温材料。二是,利用废聚烃类树脂生产塑料地板,现阶段,我国已经研究出该项产品,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世界塑料家族中,“PVC”的产量相对较高,制品也比废品相对较多。

由于“PVC”是一种含卤物质,因此,想要回收该材料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运用这项技术能够生产出很多建筑材料产品,我们常见的有用废农膜、碳酸钙、润滑剂、稳定剂、色浆适量,经混合、密炼等一系列加工可制成塑料地板。总而言之,废旧高分子材料在建筑当中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建筑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保护了环境,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近些年来,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废旧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废旧材料应用到建筑当中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研究,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努力。

>>>下页带来更多的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