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汉语言文化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汉语言文化毕业论文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

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

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

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

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

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

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

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

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

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

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

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

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

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

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语言类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课改培训,这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影象、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二、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线的,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线文种。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线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线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 *** ”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巨集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定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定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定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定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大一的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因此,要重点掌握理解基础写作知识,设定是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文种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因此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知识的应用和互补。而大四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单位急需实操性文书,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实践训练。 另外,在家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写作实践,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推广到整个班级,从而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解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摘 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改革办法,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以及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进行发展利用,做到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13+115.

[4]次旺罗布.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4,06:95.

英语本科英汉语言与文化毕业论文

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 文化 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篇1 浅探习语语言在英语中文化要素 1 历史发展的文化要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受民族迁徙、异域民族入侵、民族内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语言被烙上了清晰的印痕。作为富含深层文化内涵的英语习语,更是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英国历史上,英法两个国家战争不断,其中以英法七年战争和英法百年战争最为著名,法国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 例如习语French leav(e不辞而别)、French frie(s炸薯条)、stew in one’s own juic(e自作自受)等。其中Frenchleave 指在 18 世纪的法国流行一种参加宴会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辞而自行离去的习俗。而在法语中,也有“英国式告辞(不辞而别)”之说。这也是两国人相互调侃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罗马人曾经统治英国达四百年之久,古罗马文化对英国文化的影响烙印深刻。英语中受古罗马文化影响的习语俯拾皆是,像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历史上英国和荷兰为争夺海上的霸主地位,两个国家在短短 26 年(1652 年至 1678 年)中就进行了2 次战争,双方胜负各半。 为了发泄对战争失败的不满,英国人喜欢把交战国的名称赋予某种贬义加以丑化。诸如习语I’m a Dutchman, if..(.如果我……,我就不是人)、beat the Dutc(h了不起)、Dutch uncl(e严厉训斥者)等都是英国人讽刺荷兰人粗鲁、莽撞无礼的最好例证。到近代,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地区的局部冲突,都对英语产生了影响。习语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就产生于这一时期。1936 年 10 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受到德国法西斯军队和西班牙叛军的联合进攻,在进攻前的动员大会上,西班牙叛军将领Emilio Mola公开宣称,叛军和德国联军的四个纵队正在向马德里展开猛攻,并且他的第五纵队也已经在马德里城内展开活动。后来英语习语the fifthcolumn 专门用来指代被别国收买了而颠覆自己国家的叛徒或别国派入的间谍。 2 岛国地理环境中“海的文化”要素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特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的”。(王葆华,2010)英国岛国四面环海,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这种特殊的“海的文化”影响。大多数英国人以 捕鱼 为生,因此鱼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和鱼相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俯拾皆是,像nEither fish nor fow(不伦不类)、The best fish swimnear the bottom(好货难求)、cool fis(h怪人)、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等。 长期海上生活中积累的 经验 也反映在习语语言中,如know the rope(s掌握窍门)、cut and ru(n三十六计走为上)、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先发制人)、sail under false colour(s假冒伪劣)等。其中 sail under falsecolours 指中世纪海盗猖獗期间,海盗船上常常悬挂假旗号,以便于接近其他船只而不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此习语指代“假装”或“冒充”的东西。此外,习语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来历是指煤都纽卡斯尔的煤矿储量丰富,如果生意人想运送煤碳到这个城市的话,那肯定会血本无归。由于岛国上的可耕土地很少,所以英国人特别注重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中也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 比如lose one’swoo(l大发雷霆),因为羊毛能给牧羊人带来客观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了羊毛,也就断了财路,人当然平静不了。再比如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指的是羊叫起来声音很大,但产出的羊毛却很少。 3 风俗习惯的文化要素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是“一个群体的习惯和准则的总和,群体人员的创造和遵循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Worsley, 2008)身处在特定的社会风气和传统习惯的氛围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受到影响,语言也必然会体现出这些影响。例如习语let one’s hair down(身心轻松)就是英国早期习俗的体现。 古时英国的妇女不论地位高低,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的头发梳洗得整整齐齐,但是当她们回到家中独自一人时,为了身心的放松,就把头发披散下来,习语“身心放松”的含义由此产生。另一个例子是来源于中世纪的英国生活习俗,在餐桌中间往往放置的是盐器,宾主落座时,盐器上首坐的是贵宾,而下首坐的是一般客人或随从,习语above the sa(lt德高望重的地位)和below the sa(lt无足轻重的地位)由此产生。 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是英国人日常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习语中也体现出了这些食品的重要地位,如bread and butter(生计之需)、bread and chees(e日常食品)、take the bread outof someone’s mou(th抢某人的饭碗)、like a hot knife throughbutte(r易如反掌)、cry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half a loaf isbetter than no brea(d聊胜于无)等。 4 宗教信仰的要素影响 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是宗教信仰,它渗透到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语言交际体系中。早在公元 3 世纪初,英国就设立了__教会,因此大多数英国人信仰基督__信上帝。祈求上帝保佑时,英国人会用手指在胸前划十字,口中说God bless me ;骂人时说God damn you ;不愿意某事发生时说God forbid ;人死了说depart to God。在信徒的眼中,上帝无所不能,一切万物、包括人类在上帝面前都微不足道。 习语Man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直接来自《圣经》中的 故事 和比喻的习语也有很多,如来自《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的习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说的是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后穷奢极欲、荒淫无度。一日,他邀大臣一千多人在宫中狂饮,许多金银器皿被拿出来待客,席间宫墙上突然有一手伸出来并写下三个神秘的词,大家看后无人能解,于是赶紧把先知但以请来来解字。但以解释说 :你的统治地位已结束,你的国度将倾裂。果然,当夜伯沙撒就遇刺身亡。类似来自《圣经》的习语还有很多,如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t the eleventh hou(r关键时刻)、theparting of the way(s紧要关头)、in sackcloth and ashe(s悲痛忏悔)等。 5 神话寓言的要素影响 世界 文化不仅相通,而且相互影响。“ 英语的 发展史是外来词汇的变异积累过程,也是受民族的 文学作品逐渐浸润、融合、变异的进化过程。”(Herrnst Ein, 2009)民族神话、 传说 和 寓言故事 在 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是影响英语习语的两大主要文化要素。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是“兼具人之外形和情感的神令自然人悟其之渺小”。(Turner,2009)古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神话发展变化而来,到公元前的最后 3 个世纪,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奥维德(Ovid)把希腊神话的内容移植到罗马神话中,把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称换成罗马使用的拉丁文名称,创作出希腊—罗马神话的结合体。 英语习语中有许多就是直接来自这种结合体。例如under theros(e严守秘密)这个习语指的是一天,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Venus)在不惑之年还背着丈夫、儿子与情人偷偷幽会,不料刚好被沉默之神哈坡克拉提斯(Harpocrates)无意中撞见。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Cupid)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但又怕此事传出去后对父亲和自己不利,苦思良久后心生一计,他摘下一朵美丽的玫瑰花送给哈坡克拉提斯,肯求他不要把这件事声张出去,沉默之神对丘比特发誓会严守秘密。还有类似的习语如the web ofPenelop(e永远完不成的任务)、sword of Damocle(s随时到来的危险)、Pandora’s Bo(x万恶之源)、apple of discor(d争斗起因)、Achilles’hee(l致命弱点)等都来自希腊罗马神话。 寓言是习语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寓言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浓缩并升华为习语”。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是《伊索寓言》,如习语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讲的是有一只愚笨之极狗,由于它自己不能吃马槽里的干草,便向正在津津有味吃草的马嚎叫,也不让马吃草的故事。类似的习语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cry wol(f虚张声势)、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伪装友善的敌人)、nourish a viperin one’s bosom(养奸护恶)等。 6 文学作品的文化要素 出自文学巨匠笔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富有教益的哲理和涵义深刻的词句常常成为习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文学语言对习语的来源贡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精彩词句、故事情节、鲜明人物和历史习语”。 (徐振忠,2010)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公认的对英语习语贡献最多的来源之一。莎士比亚作品的习语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种来自剧作的故事情节 ;一种来自作品的词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剧中内容常常被引申成为习语。如hoist by one’s own petar(d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哈姆雷特》[3 幕、4 场 ],早期的炸药箱被称作petard,战争是用于炸开敌人坚固的城池。但由于当时的爆破技术还很不成熟,引爆人点燃炸药后还没等自己撤离,炸药就爆炸了,结果当然是引爆人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类似的习语还有one’s pound offles(h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u(r另外一回事 ;截然不同)等。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简洁优美、寓意深刻,许多习语就是直接来自作品的词句。如bay atthe moo(n空嚷、徒劳)在《裘里斯 · 凯撒》第四幕第三场里的原文是 :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原文中bay 被用作及物动词,而现代英语倾向于用作不及物动词,因此加了介词at。类似的习语还有flutter the dovecotes(闹得鸡犬不宁)《[柯里奥拉纳斯》]、paint the lil(y多此一举)《[约翰王》]、the world is someone’s oyste(r随心所欲)《[温莎的娘儿们》]、thereby hangs a tal(e说来话长)《[驯悍记》]等。 英国文坛还有其他许多对世界文学有较大影响的文学巨匠,如乔叟、米尔顿、柯勒律治、拜伦、狄更斯等。他们的作品也对英语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习语albatross round soneone’s nec(k提醒某人不犯错误之物)出自柯勒律治的长诗《老水手之歌》。 信天翁是一种海鸟,可以在睡觉时翅膀不煽动并浮在空中,据说随便杀死信天翁会招致厄运。柯勒律治的诗歌中讲述了一位水手由于自己的大意,射杀了一只信天翁,结果在航行途中他麻烦不断,还差点丧命。后来他才悟出个中的缘由,上岸后他把那只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脖子上,以表达自己示忏悔的心情。来自文学作品的习语还有all hell breaks loose(闹翻天)(米尔顿,《失乐园》)、at sixs and seven(s杂乱无章)(乔叟,《特洛莱斯和克丽西德》)、mind one’s ey(e小心谨慎()狄更斯,《巴纳比·拉奇》)等。 结语 语言学家Hudson指出 :“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常常难分彼此”。(Hudson, 2011)习语的形成与其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文化是孕育培植习语的温床”(McMordie, 2006),如果对习语的文化背景没有认真的研究,就难以理解它们其中的深刻含义。本文只从六个方面粗略讨论了影响习语形成的文化要素,以期希望对英语习语 爱好 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和恰如其分地运用习语方面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篇2 浅析中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广泛,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较少提及。我国小学已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是有可行的。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的 英语学习 ,学习者能更好地运用英语,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并进行成功交际,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建构理论,认知的过程出发,并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知识;语言意识培养 1.引言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单词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它培养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交际,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突显出来。 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意识指语言的固有能力来处理信息,是洞察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语言能力。本文中的语言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表现为是由文化、政治、社会和习俗等方面组成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点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蕴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语言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思维方式 ,交际也就更能达到理想效果。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或者社会一部分范围内流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信仰,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坤,2008)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2004)中,对文化的理解与概括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把文化理解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根据裴文的表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参见王建坤,2008):(1)语言是一种文化;(2)语言是文化的工具;(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4)语言是文化的形式;(5)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就谈不上语言。语言学习需要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更好地运用语言。 3.从建构主义看语言中的文化教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范琳,2003)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皮亚杰,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学 教育 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是源自 儿童 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清楚地说明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一种 方法 ,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该方法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信息的灵活性,最后获得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4.培养语言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由于技术的发展,旅游的兴旺,经济和政治体系变化,移民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等原因,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日益认识到文化会对交流产生微妙和深刻的影响。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妨碍文化和语际的正常交流。 英语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交流和交际,是为了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出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克服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交际的成功。 5.交际教学法的弊端 巴克斯(2004,参见孙鸣,2007)认为,业内人士大都默认为:交际法不仅是先进的方法,而是唯一正确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根据语言学家威多森(Widdowso ,H. G. 1991,参见孙鸣,2007)对交际教学法的分析与评价,交际教学法注重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表达观念和完成各种交际行为。 它强调“做”、“自然学习”和“自然语言使用”,在学习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经意地学习语言,通过“做”而“知”。交际教学法所关注的是给学习者创造使用该语言的条件和情景,而不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的词句和语法。 从认知角度来看,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始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某物是事实的知识,是人有意识掌握的、可以陈述的、以命题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事实、概念、或观念构成的信息。(孙鸣,2007)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的使用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桂诗春,2002,参见孙鸣,2007)语言的认知设计陈述性知识,而语言的使用则涉及程序性知识。 近几年,交际教学法盛行于我国英语教学中。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交际教学法的不足之处日益显现出来。交际教学法所主张的由“做”而“知”, 忽视了外语学习认知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作用,不符合外语学习认知过程及其规律,并不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环境。 而提倡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语言文化意识,更符合外语学习认知的过程及规律,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需要有文化的参与。

本科生英语论文 范文

范文一:英语本科 毕业 论文

The Spirit of Revolt of Tess --Stu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sis statement:

Everyone knows that Tess’s life is a great tragedy, but she is still a courageous woman who dares to fight by all means. In order to defeat the unfortunate fate she always resists the decadent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the hypocrisy religion.

Outline

Ⅰ.Brief Introduction to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Women’s role in industrial movements during 19th century in England

B. A brief commentary of the novel

1. the writer --Thomas hardy

2.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Ⅱ.Tess’s spirit of revolt all through her life

A.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1. the moribund society

2.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B.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1.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C.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hypocritical religion in that time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D.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s unfortunate marriage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Ⅲ.Conclusion: In a word, Tess has shown a powerful woman's image to common people with her unyielding spirit of revolt. She,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traditional old morals, hypocritical religion, capitalist marriage system, has carried on the strongest revealing and criticism. Her kindhearted enlightenment, noble emotion, strong personality, and her resistance in imbuing all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ever, worth savo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revolt of Tes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ovel. Then,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commentary of the novel. Moreover, it concentrates on :(1) Tess’s fight to the moribund society. (2)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 (3)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hypocritical religion. (4) Tess’s resistance to the unfortunate marriage. And at last the paper reveals that Tess is actually a character with the spirit of revolt all through her life.

key words:tragedy,Spirit of revolt,industrial movement,unfortunate fate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说主人公“苔丝”的“反抗精神”。首先,本文对小说的背景做了介绍。然后,对文本进行简要评论。再次,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本主人公“苔丝”的“反抗精神”进行集中讨论:(1) 苔丝对腐朽社会的抗争;(2) 苔丝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反抗;(3) 苔丝对伪善的宗教的反抗;(4) 苔丝对不幸婚姻的反抗。最后,揭示出苔丝整个人生经历中的反抗精神。

关键词:悲剧,反抗精神,工业运动,不幸命运

范文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主要任务

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英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英语教学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英语 语文知识 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综合素质、研究与创新能力进行检验考核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评估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2、知识要求

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按专业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文学”、“语言及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翻译研究”和“ 文化 与跨文化”等不同类别。按论文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理论型研究论文、应用型研究论文、综述型论文和研究 报告 型论文。每个专业方向都可以有这4种不同的类型。

(1)理论型研究论文指对已有的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文化等学科领域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在翔实、可靠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新意的探讨,这种新意可包括新的命题、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新的 方法 、新的论证、新的结论。理论型研究应熟识与了解现有的科学观点、结论和评价,并进行消化、吸收,针对现有理论中的不足、不确切和未涉及之处进行局部的修正、改进、补充或完善。写理论型研究论文的学生要有较好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正确、科学地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理论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提出理论性问题并对某一具体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应用型研究论文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探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或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应用型研究必须与教学、研究或社会相结合,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提出、分析、论证或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作出有参考或应用价值的结论。选择写应用型研究论文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解决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某一具体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3)综述型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状况作综合叙述介绍的一种论文类型。综述型论文是在大量阅读各种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科中某一具体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做出判断,理出清晰而明确的研究发展脉络,从而展示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问题的症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走向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性研究成果。写综述型论文的学生应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状况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和正确的了解,对材料的归纳 总结 要较好地体现出综合性和概括性,要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结论,而且要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4)研究报告型论文是就某一课题开展调查或测试并对调查或测试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讨论,从而作出结论的调研性论文。研究报告型论文可分为调查报告与测试报告两类。写研究报告型论文的学生需要具有正确采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方法,需要具有在理论上对调查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 1

制定调查或测试方案。

3、能力培养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项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它是学生毕业前独立而系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毕业论文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表明学生相关学科方面的学识水平,表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对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锻炼学生运用连贯的、正确的、科学的英语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来理论性问题或英语实践技能方面的应用性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综合素质要求

毕业论文在英语人才培养中起着一般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毕业论文跟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二者的配合可有效地解决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活用问题,能以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成果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即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能力和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综合,这种结合同时也包括文献资料检索能力、资料筛选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总之,毕业论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多方面综合素质为目的。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读酒店英语中的语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务人员应从与饭店英语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出发,领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以矫正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偏差,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吸收文化和服务客人的目的。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du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元娜.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4]刘燕婷.旅游英语情景体验式教学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浅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强,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征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文化特征在美式英语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文章结合美国文化的产生背景对其语言分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

引言

美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区域和类型来说,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国文化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有着亲缘关系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邻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语言体现了文化。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试图从美国英语所反映的移民文化、价值观念、新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美式英语的形成背景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在北美建立多个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之后不断有欧洲人移民到这片大陆上。自殖民地时期,美国英语就在多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从异族的语言文化中吸取营养,充实内涵,加快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美国英语的独特的融合特征。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印第安语、黑人语言等移民群体的语言词汇不断渗透到美国人使用的英语里。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推动了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美国英语的独立与发展。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有别于英国英语的民族语言,美国英语的形成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不拘一格地创造和使用新词。而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都是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言谈之中。

由于美国新社会特有的力量和群众性语言占据优势,因此,在美国,语言影响的流程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在美国英语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是俚语,俚语是美国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方言和俚语一样分布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美国民族语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美国英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于英国英语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语言。

二、美式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1、个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国英语中的表现

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人主义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表现个人主义的词汇。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e(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负责)、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protection(自我保护)等。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对个人空间和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privacy"(隐私)一词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活空间还是在情感处理上,哪怕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隐私。

2、美国英语与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祖先是具有亚洲蒙古人血统的游牧狩猎者,他们于后冰川时代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大陆。从美国英语中可以找出许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词语。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国英语吸收了约有2000个左右的印第安词语。

印第安人善于狩猎并拥有种植的技艺,因此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称都来自印第安语。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国各州的名称,有一半是来自印第安语。如密苏里州(Missouri)、俄勒冈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犹他州(Utah)等。另外,许多与印第安人的部落关系、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农作物以及社会机构有关的词也来自印第安语。

3、美国英语使用的通俗化和标新立异的意识

美国人在词语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力求形象、易懂。最能体现美国人用词通俗化的是美国俚语。美国俚语是平民百姓的语言,虽通俗形象不矫揉造作,但有些也难免流于粗俗,这些粗俗的俚语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时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总统也敢离径叛道。贵为总统,出言粗俗,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敢于向常规与正统挑战,在语言表达上突出自己的粗犷个性和创新意识。

汽车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点,美国人经常借用汽车的商标来比喻其他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如,美国Ford汽车公司曾生产一种滞销的Edsel牌汽车,于是,Edlse就常被用来比喻为"彻底失败的产品或人"。

结语

美国英语丰富多彩,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千姿百态。而且,美国英语的每一个演变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与美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国英语中,不仅蕴藏着美利坚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且也突出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正国.从美国地名浅析美式英语来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陈凌.美国文化在英语中的投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张莉娟.美国英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毕业论文汉语言中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

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

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

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

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

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载体,汉语言文学凭借自身独特魅力,逐渐受到广泛认可。

汉语言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的揣摩是一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

有鉴于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无论是字词句亦或是语法修辞,均具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也会有所区别,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特点后,才能对其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了若指掌,进而深入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中蕴藏的内涵。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够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

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具有显著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

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将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仅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去。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出的意境

古诗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其相关课题研究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古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好评,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它在韵律上能够朗朗上口,而是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能使读者营造出清晰、真实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作者所看到的情景,倾听作者听到的声音,感受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未能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能够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

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来加以描述,并通过自己的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

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因此我国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书写文章的方式,来刻画自己,表达自身的凌云壮志,如杜甫、礼拜一行人。

他们往往用诗歌书法自己的内心情感,亦或思乡之愁。

亦或怀才不遇,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进而烘托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是“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

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文章过于空洞。

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需要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是灵活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汉语言的应用成就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沟通技巧,加强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了解,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2]。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言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应用技巧的掌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人类的沟通与交流离不开预言帝使用。

此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更是积累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修养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分析,还需对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了解。

倘若无法掌握汉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意境,便很难进行深度阅读,无法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赋予作品的生命力[3]。

另一方面,每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均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倘若只能凭借语言的分析,很难去领悟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所以还要懂得去分析语言描绘出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投入地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

(三)有助于提升学文笔书写水平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目标,不但涵盖对语言应用于意境的分析,其根本目的,还包括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笔书写水平[4]。

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全面分析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透过文字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四、提高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拓展阅读量

作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增加文章阅读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重心思想。

在阅读量得以拓展的同时,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也会更强,对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阅读量的拓展,还能帮助学生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经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结构清晰的阅读思维,能够在通读全文的情况下,迅速把握文章基调,善于发掘文学作品中,各类语言与意境的深层含义,最终能够对汉语言进行熟练的应用与分析。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

汉语言文学领域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全能型汉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 教育 渗透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修养和自我审美意识。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前提,详细地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和完美渗透,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性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提升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感受中华 文化 的博大精深。

一、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文学作品也带有自身的审美因素,它们是各个作家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去利用这一点,不能完全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从而去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作品的美,从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审美意识,在这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的能力。比如,在古代文学《唐诗三百首全卷》中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大有比兴的意蕴。试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诗人更是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这样的意象,来描述出了诗人美好的愿景,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心中的憧憬。教师就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小细节,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教学中的方式革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若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不动声色地渗透审美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讲放到理解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部分作品初理解的分享与交流。只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名人 故事 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像讲到新月派的现代格律诗的时候,谈到了《徐志摩诗集》,学生可能因为之前了解他因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擅长写一些浪漫的诗文,如《再别康桥》。但是理解还是浅层次的,那么我将徐志摩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遇到的不同女人而写作风格的不同变化一一呈现开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陆小曼四个女人之间的 爱情故事 以及作品的不同特征讲,学生听的也入迷,自然也会激发去自主阅读更多的格律诗歌。

三、利用作品内的作者情感,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也因为不同的作家给我们文学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景观。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或者内心写照,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解读作家的文学作品,而是要解读作家本身的情感。通过作品帮助学生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某种情感。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深刻情感,就靠教师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锻炼了,以此方可追求更深层次的美。比如,在1980年的中国文学就是倾向于对于历史的沉思,以至于整个时代的主旋律为审美中的沉思。通过作家创作的角度看出,历史的沉思以及政治的拨乱反正也正是赋予文学创作的心灵呼唤。像卢新华的《伤痕》,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柯云路的《新星》、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等,在这些作品当中,作家的感情是充分流露出来的。正是由于对人生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直面人生的审美沉思,才使得那个年代的作品富有了独特的意味和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教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来锻炼审美鉴赏。

四、引导学生来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很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讲课的时候过于重视一些纯粹地理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自身实践,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文学课堂的“满堂灌”现象和全班学生的“有口说不出”的尴尬境地。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定要借助熟悉的实物或者情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纯粹的理论呈现,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其实有很多地方就是通过梦境来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拓展,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像中间秦可卿将宝玉安排到自己卧室,然后宝玉就做了梦,梦中与可卿有了儿女之事。让学生通过这个场景来猜想秦可卿这个人物。就有同学说,这个人物应该是有原型的,是曹家实有的一个袅娜纤巧的人,而雪芹可能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她所痴迷,长大后通过理性的分析,出来了红楼梦中的可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文学的优势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4)

[2]王尹华.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刍议[J].北方文学,201(52)[3]师会敏.美育视野中的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5)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写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判断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以及进行日常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方法 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关键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涉及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大,而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重要要求就是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能力也不能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所以,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必然趋势。

1注重教学的长效机制,开启写作系列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的,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难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一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远达不到目的的加强培训课程,需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开一门基础课、并只开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的方式作出改变,重新建立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有效教学方案。注重将课堂的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设置写作系列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四,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模式。

培养基础技能。

在大学的第一年,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素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学生对 文章 的理解和欣赏力。在这个阶段里奠定基本的写作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写作训练,题材不限,形成长效训练机制。倡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积极对写作技巧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基础训练的积累和点评,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进行技能训练。

在大学第二年,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教师可以设置专项训练,让学生们在其中对写作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比如: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样的文体?涉及怎样的写作风格?内容要以什么样的情绪呈现?接着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猜想构思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抒发表达能力、素材积累应用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等。

进行技能提升。

大学的第三年,要对学生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进行指导,在这个阶段中有效提升自己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前面两年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通过拓展来提升自己对文学的鉴赏力。通过多种文体以及不断的写作练习,提升不同文体的写作技能水平,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写作。要对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加强评论性文体的写作实践,通过多次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对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从实践中找到写作的技巧。

写作成果验收。

大四时大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利用好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老师通过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反馈信息来评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写作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对自身的应用文写作水平进行实战演练,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考究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可以推荐一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利于学术交流的同时留下有利的参考资料。

2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不具备统一性,比较多样化,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范例教学是多年教学实践得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 教学方法 之一,那么什么是范例教学呢?就是把教科书中的写作理论与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让抽象的概念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具象化。通过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来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扭转学生惯有的消极学习的状态。只有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才能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的授课时,应当注重将写作课程与其他文学课程进行融合讲解,在写作课程讲授中引入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知识,有效地结合文学与写作理论。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写作中,无论是技能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还是实践性强的学术论文写作,都应从经典的 范文 中提取相应精华和写作理论,在进行相应知识授课前使用适当的例文铺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解结束后通过范文来印证写作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写作更规范。

3建立写作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得出写作教学过程中效果和问题的精确反馈,对今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认识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能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思考写作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在评价收到的信息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因此,科学客观的写作评价体系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课程也分多种,并且各有不同,那么对他们之间的评价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写作评价体系设立完成后,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按照相应标准对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 自我评价 ,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布和点评讲解,对学生差异个体进行尽量全面的 写作指导 ,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能够在点评和指导中对自身进行改进。

4结束语

总之,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就要采取有利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的道路,也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97-99.

[2]徐渊.强化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J].学理论;2011(10):226-227.

[3]黄悠纯.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延续性训练的探索与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发展机遇也存在发展困境。优化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教学发展的策略是: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困境;优化策略

汉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如今其发展已逐渐呈现 出国 际化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体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了新的特色。本文就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一、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基础上,在通过网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行的语言。其主要在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汉语言的一种创新,将部分汉语言赋予了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反映生活中、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比如网络流行语“喜大普奔”,其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 成语 的缩略形式,体现了一种愉悦、激动的心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其表现出了跨越时空、数字化、网路化的特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多媒体网络平台交流与互动,网络语言的出现使人们之间交流更加多样化与富有活力。[1]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利因素。因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有时往往与严格的汉语言语法结构、造词规律有不符合之处,未遵循正确的汉语言用语规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消极的作用,尤其对于正处于学习、贮备知识的青少年而言,会对其使用正确汉语言的习惯产生一定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更不利于 传统文化 的弘扬与发展。[2]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与以往相比较而言,使得受众地位和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中,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传媒载体,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人们使用汉语言的方式与习惯体现出更加随意的特点。在多媒体的影响下,部分人往往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传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与汉字魅力逐渐被人们忽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人们的在网络上发言的权利与用语方式受到很小的限度与制约,同时更多的年轻人已成为了主要的力量,汉语言受众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不利于正确汉语言 思维方式 与规范的形成,对于优秀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搜集、整合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网络资源,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数据等多种题材展现、分析汉语言文学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特点、故事背景等,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同时,教师可以提出网络中比较 热点 的问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组成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老师对于大家的观点进行点评与评析,加以科学的引导。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3]

三、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面临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当规范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予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符合汉语言规范、能够形象反映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与学习,丰富日常用语。然后对于那些不符合汉语言规范、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应当坚决的杜绝,引导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弘扬。[4]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3、建立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本文对于网络时代汉语言发展困境、特点的研究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并对新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对待网络流行语、丰富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用语中都应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4]高岭,土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报告 [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课改培训,这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思考

1.加强古典文学的教育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影象、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二、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 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线的,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 XX 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线文种。 如:“XX 市人民 *** 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线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 这样从连线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 市人民 *** ”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 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 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巨集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定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定与专业特点, 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 XXX 关于年度先进个人、 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 关于召开 XX 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定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定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 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大一的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因此,要重点掌握理解基础写作知识,设定是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文种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因此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知识的应用和互补。而大四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单位急需实操性文书,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实践训练。 另外,在家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写作实践,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推广到整个班级,从而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018汉语言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一直就有着局限性,语文教学工作对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之一。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思考 》

【摘要】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导致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就势在必行。

以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作为基础,再根据现如今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要求,对汉语言谈文学的教育体系做出有效的改革,从该类别的根本上进行改革,力求改善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笔者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创新

1.引言

汉语言文学其培养的就是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的理论,以及其寄出的只是和技能。

从客观上来讲,汉语言文学毕业的专业生,可以考虑新闻文艺出版的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的评论等工作,当然文化以及宣传方面,也有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

2.师范类就业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一直就有着局限性,语文教学工作对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讲,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但现阶段高校语言文学的教学多事重视语言还有文学的理论,对学生的文化底蕴还有素养重视,而且不得不承认,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的大,不光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人力的投入。

但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方面却被搞笑所忽略。

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甚至是一些重点大学,都会在教学时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古代的文学或者是现代的文学等课程,只用小部分的时间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培训。

课程的优化。

想要优化课程,就应该对课程做出创新设置,母语教学教师,是对新生后代的影响最为强烈也最早的一批人,其影响的时间那也是最久远的,我国的人才能否跟得上社会的脚步,

和教师教育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教育的理念非常重要;学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必须得到提高。

作为我国创新教育培养的新一批预备队员,将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传下去非常的有必要,这更可以使得我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摒弃传统的一听到底,就是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提,改变满堂灌等授课方式,就是优化课程的奠基石,老一套的课程体系国语死板,同学在上课期间多数都是左耳听右耳冒,

越听越困越听越伐;虽然这种任课方式将教授的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听课之后,教师脑袋里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对于如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元素也很少去思考。

所以说,优化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就应该将学生带入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的做到熏以及侵,并在之后的刺和提中,做到教学的相长。

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改革,可以从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下手。

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这一点,可以说是该专业最有特色的一点,学生在这里在学习本专业内的知识外,还能感受到非常强的人文关怀。

这对学生将来任课成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增强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为了呼应新的课程改革,做到教学联系实际。

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对于人文教育都非常的提倡,不光可以对学生实施人文的关怀,还可以给学生减压。

所以说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加入人文性的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点,详细的来讲,买就是将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将传统的学生只需带耳朵上课的方式进行改变。

最直观的例子,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内容告知同学,让学生预习,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提问,看谁的问题最有建设性。

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名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践,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讲,对理论课堂知识的`吸取只是最简单的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并检测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其必须知道应该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不懂得时间,就是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

归其根本来讲,就是学得再好不懂得如何教,终究无法成为合格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时间呢管理就在于对老套的实习的改变,以前的实习都会在学业的最后一年,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将学生分配出去并实习一段时间,

这种实践的方法对少部分接受能力快的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剩余的大部分人,对于这种实践的方法却并不适应,即使用心的学也没法达到有效的实习经验的积累,甚至还有刚刚适应这种实践的学生却发现实习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所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对学生的思想上一种根本的改变。

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内,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阶段。

3.文秘方向就业教育的创新

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对比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要好很多,可以说不管是记者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等都非常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代表着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会很高,

近些年文秘专业的学生在表面上确实是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样子,但事实上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之恋个非常地。

所以说对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找到影响就业的原因所在;进一步的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而这也是提高文秘方向工作的根本所在。

而文秘方向的工作,几乎都有着共通之处,就是写作,而写作不单单需要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扎实的书写能力,虽然现社会由计算机代替了手写文件,但不能否认,

扎实的书法以及书写时清晰的思路还有书写的速度,在一定过得场合下,可以给与应聘工作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4.结束语

培养专业技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跟上市场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人才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就是产学结合,而高效的就业教育和教育一样的重要,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使得加强就业指导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为了适应当今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就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陈昙.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周刊,2015(32).

[2]王玉竹,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3.

[3]陈超鹏.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J].商,2015(05).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有效开展策略 》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继承弘扬民族诸多历史成就的标准性指导媒介,对于改善学生基础性人文素质、审美技能有着较强的辅助功效。

因此教师在日常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学生个体学习和审美技能培养结果之上,结合各类技术手段切实地将审美教学因素融入课堂之中。

至于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流程中的各类弊端问题加以客观论述,同时结合已有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化改善措施,为今后学生汉语言文学研习水准和人文素质大幅度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情趣;引导途径;课程架构

前言:透过以往诸多调查结果整理论证,汉语言文学一直被视为高校人文素质拓展的基础性课程,毕竟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为学生标准情感、价值、人生观体系结构梳理,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既有审美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改造,令学生透过不同类型汉语言文学交流实践活动参与,更为细致地感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地位,自觉透过网络和图书馆渠道修缮个人专业技能,避免步入复杂化社会环境后,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压力。

一、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管理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透过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处理上过于单调乏味,无法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致使汉语言情感理解水准大幅度下降现象广泛分布。

至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冲突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引导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透过如今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观察论证,许多教师都片面地进行既有课程内容鸭架式灌输,长时间令学生处于被动境遇之中难以自拔,对于最新文学作品感知欲望骤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善,对于今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综合化布置延展,产生较为深刻的限制效应,最终学生汉语言文学审美技能也势必不够可观。

(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汉语言文学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较差。

结合长远化民族历史和现代社会交接延展层面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本身保留较为强效的审美教学引导功效,方便利用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社会诸多现象映射,使得学生自我价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对日后中华民族优质化文化成就继承延展,创设更多的支持辅助性贡献。

可实际中,诸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中,始终遗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误差结果,包括不能精准化认证掌握该类专业学习价值地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试成绩提升层面之上,不能令个人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改造,使得该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渗透标准化审美控制内容,最终阻碍学生日后就业前景。

二、日后提升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内容解析

想要切实整改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被动状况,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良创新,使得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激活释放,自觉透过不同途径提炼整理最新文学审美辅助因素,为今后诸多样式审美意识强化项目布置交接,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功效。

(一)努力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造,激活学生长久学习兴致。

审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时刻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之中,想要顺利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就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既有汉语言教学引导模式创新改造。

然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考虑时刻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潜能,进行传统教育控制方式逐层创新调试,令学生长久化学习性质得以全面激活,令最终汉语言教学实效获得本质性变化结果。

(二)提炼整理更多样式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辅助因素,改善学生审美理念。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论证,汉语文字本身就属于一类美化因素,毕竟其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家造诣成就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控制期间,教师应该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汉语言文字内容讲解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题材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情感态度得到更为细致地拆解验证。

另一方面,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诸多现象有机融合,令学生主观思维和审美想象空间处于无限度扩张之势。

所谓汉语言文学作品,实际上便是作者针对内心复杂情感的物化、外化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事物和情境,令学生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结果,至此令个体思维结构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学生综合审美和观察技能,深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新审美教育控制指标。

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既定课文内容,竭尽全力塑造起生动化感知情境,确保自身能够深处于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够站在作者思维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词、语句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一直一来保留较为深刻的审美教育功效,教师在联合审美教育因素系统化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过程中,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激活学生自我价值展现和人格魅力养成欲望,避免今后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形成的误差迹象。

今后教师要做的便是透过历史、现实生活中提炼整理更多教学审美辅助要素,令学生审美控制技能变得更加灵活便利,最终朝着社会预设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2]张子程.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

[3]吕绍泽.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使更多新事物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例如网络语言。

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现今时代,其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在为人们生活添加了不同乐趣的同时,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规范自身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摘 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我国的汉语文化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流行起来。学习语言最基础的是学习文化背景,尤其是汉语这样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韵内涵之深,其概括力,语言弹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学习上的难度,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及意境分析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对汉语言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136.

[3]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122.

浅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的和谐与冲突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增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直观性。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关系;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经典文化作品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模式,实现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和谐关系

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进行慢慢品味书中的韵味,而如今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人们在阅读的时间、方式上的选择上更加灵活,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外国的经典名著很难被普通人群所接触到,而如今文学爱好者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品味到更多的优秀外国经典名著。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与象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对生活中的事与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深刻体会到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1、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沉淀的心去体会与细细品味,需要一种氛围与环境。去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心灵的共鸣,去感受作者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实践中,网络技术的普及虽然为人们获取信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在时间上与方式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人们已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人们通过网络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取新闻简讯、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因为网络上有着众多的各类信息干扰,不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因此,在网络上品读经典文学名著的读者还不是很多,网络仅仅只是为人们获取相关的文学资料提供了相应的媒介载体。

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高效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中来,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传统的黑板板书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记好笔记,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上课的效率。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汉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人物传记视频资料、图片、纪录片、文化宣传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内容较长、情节复杂等特点,比如名著《水浒传》里故事的起因、发展、大结局;还有各种人物关系的衔接与变化,仅仅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口头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楚的理解经典名著里的文学价值与内涵。将课堂变成舞台,增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新颖性,比如,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文学著作布置给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截止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目标。

3、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自己品味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有利于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的体会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 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11).

[3] 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牛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