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论文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章为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作者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来源论文发表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文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大力实施文化产业空间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国东部地区,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优先发展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专业化、富有创新活力的产业集聚,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升级和功能再造,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为又好又快的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促进高科技和创意结合的新兴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政府应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涵养文化生态,重点发展依托于独特地方文化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和文化产品生产。 (2)借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之机实施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虽然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致力于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诸项新技术引入文化产业,但是这种行动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高新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势必体现为对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投入不足,体现为投入行动的无系统性。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战略引导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 (3)设计科学高效的财税信贷支持体系。 第一,提高政府对文化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常常离不开政府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补贴。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没有文化市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补贴是拓展文化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市场空间受制于民众有限的购买力水平,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文化消费的财政补贴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界的一致认识与心声。 第二,鼓励文化内容出口,建立文化内容出口退税制度。 第三,对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和文化基地实施优惠性的土地政策。 第四,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4)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优化工作。大力推动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产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打造规模大、专业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以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为手段,促进文化企业的跨地区并购和经营,改变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地域分割和地域垄断的局面。 (5)针对不同产权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具体而言: 第一,加大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近几年来,我国以制造“文化航母集团”为目标,将大量资金投放在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上。但是,正如德国的经验所显示的,在文化经济中,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部门。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有其特殊之处。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有标准化、规模化、大众化的要求,也有区域性、差异性、小众化的特点,比起一般产业,文化生产单位更为丰富多样,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个体都能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且相互不可替代。那些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企业,小而精干反倒是其优势所在。此外,文化产品对独创性要求很高,很多情况下一些文化生产单位常常以个体或人数很少的创意团队完成。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在当前乃至未来若干年里都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而言,大学生正是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本,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不过,想要发挥这部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政府必须加大对于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这类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保驾护航。倘若政府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不仅能显著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将会化负担为优势,借机迅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文化的大繁荣。就这个取向而言,国际经验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都证明,企业孵化器是达到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借孵化器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财政资助和服务资助。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尤其关注中小型文化企业,首先要赋予中小型文化企业以合法地位,然后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的方式,向这类企业在政策、资金配置和服务方面给予广泛和有效的支持。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来鼓励文化小企业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建议,对于雇员5人以下,或者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的文化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 第二,在财政扶持上打通体制内外。政府要跳出国有、民营的界线,不再将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目标仅仅寄托于国有文化企业,而是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要具备做大做强的实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政府都可以扶持。民营文化单位其实是中国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市场培育的最基础的群体,面对垄断的渠道,民营企业的议价能力非常弱。在财政对产业资金进行分配的时候,应该有所倾斜。为此,政府应该改变扶持对象遴选标准,一方面不再强调产权的国有属性,另一方面强化对企业实力的要求。由于目前一方面国有企业集聚了大量优势的资源,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项临时的平衡性措施,在“十二五”早期,政府还应该适度偏向民营企业,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说,在设计扶持对象的遴选指标体系时,给予民营企业更高的权重。 第三,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监管。国有文化企业是行业垄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监管,构成在文化产业避免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点。对于“事业体制,企业运营”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坚决剥离其经营性业务,使其转变为纯粹的事业单位。 (6)设立创意产业扶持基金。建立国家和省市三级文化发展基金,文化发展基金占政府支出比例的1%~3%左右。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按非赢利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鼓励文化风险投资。研究和建立促进文化投资的税收和融资机制。 (7)延续《“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措施,继续促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8)针对不同的文化产业领域,除了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作之外,我们还建议:在电影和舞台表演领域,应尽快打造中国自己的全国票务网络系统,尽快制定和实施电影分级制度。建设覆盖国内大中城市的票务销售网络,可以把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终端市场把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链的健全与发展,有利于扶持国有院团增强市场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整合集成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力,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强大国际竞争实力。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质是对电影审查标准化、透明化的期待。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虽然已经多次有人提出应该建立这样一套机制,但是这一制度迟迟不见出台。我国对电影的审查就是通过对电影中某些镜头的删减以达到让所有年龄观众都可以观赏的目的。所谓“众口难调”,这种“老少咸宜”的要求对电影创作构成显著的制约。由于目前电影内容的贫乏直接导致观众对影院的冷淡态度,如果分级实行,则电影创作会有更大的空间,毕竟分级制度能照顾到更多层次观众的口味。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章为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作者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来源论文发表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软实力作文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博大深沉的五岳灵宗培养了华夏子孙的气魄风骨。毋庸讳言,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在崛起,中国的GDP总值正年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正大幅度提高。然而,仅仅是经济的翻番就能代表大国崛起吗?不,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发展,除了经济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而软实力中最具影响力的即为文化。现在看见满大街的“耐克”“阿迪”衬衫、鞋子,看见日本动漫走俏,不禁阵阵担忧。本土的衬衫和舶来的“打钩”衬衫竟存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差价,价格差距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文化认同感的隐患。美国、日本在经济日益强大的同时,其意识形态也正在向我国渗透。通过宣传他们的思想,美国文化、日本文化正潜移默化地被国人逐渐认同,而其后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疏远甚至淡漠。较之国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捧,端午节、清明节的冷清实在令人寒心;较之国人对日本动漫的了如指掌,其对祖国历史、风俗、人物的熟悉程度也着实令人汗颜。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种思想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几亿的国人在帮美国、日本扩大他们的文化市场而不自知,这样发展下去是很可怕的。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子孙们不但不懂得发扬运用,还嘲笑古人,破坏遗产,这难道是孝的表现吗?端午节被韩国人抢走,我国文化保护的漏洞已初现端倪;屈原归属问题引发的两国争论更使漏洞越扯越大。难道要等到文化一项一项地流失,才会使我们觉醒,才会意识到我们曾经很富有吗?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靠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要正确,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体现独创性,而不是模仿。向西方引进技术只会成为二流国家。古人的文化不仅蕴含商机,还包含许多治国哲理,至今仍能施用。儒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应该将它带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使理念上升为主义,让它成为一种道。围家的崛起,决定于文化的崛起。文化的崛起,需要培养大批精英人才,是观念型人才而不是技术型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公理”似乎已经在许多人的脑子里牢牢生根,导致我国的理热文冷。一流人才读理科,二流人才读工科,三流人才读文科成了这种可悲现状的写照。谬哉,且不说文化需要传承,单就从培养文科型人才的重要性来说,这种现象也是不应该发生的。历史上,只有在数次思想观念的变革之后才引发了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一个国家也只有在出现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后才能实现伟大的腾飞。文科和理科人才都是在拉动国家,不同的是,理科研究怎么拉,文科决定往哪拉。只有观念对了,所做的努力才有用。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制定一系列制度,唯有制度而非措施才能使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调控整个国家,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只有文科型的宏观人才才能真正进入国际上层建筑,协助处理国际事务。为什么中国至今的地位仍未达到理想的位置?为什么我国的文化遗产被人随意夺走?正因为上层建筑中缺乏华人的精英人才,缺乏对国际事务法规的了解,才发生如韩国申报世遗成功、中国商品侵权等令人痛心疾首之事。时代呼唤文科型人才的出现!中华文化正在出现一个大的断层,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国软实力发展中面临的切实隐患。我们确实需要辅国救民的“江左夷吾,’,亟待文科型人才的出现。国人确实需要觉醒了!【点评】现在,谈经济的人多,谈文化、谈国家兴亡的人少。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商品大潮的强势冲击之下,依然关注民族文化并为之大声疾呼,其精神可贵且难得,可谓不失赤子本色!文章开首,作者劈头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经济的翻番就能代表大国蛾起吗?在巨大的经济成就面前,作者并未陶醉,而是清醒地提出了后续的目标——软实力的提升。第一段文字并不多,但是却非常清楚地分清了经济和文化发展问题,一下子抓住了本质,既使读者迅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又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明确的基础。接下来,作者列举当今我国传统文化的尴尬境遇:外国文化攻城掠地,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甚至被改变了身份。作者由此指出: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一种思想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话语之中饱含忧虑,令人警醒、令人深思。一篇文章中能够出现一两句这样的富有哲理味道的话语,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再下来的一段,作者论述了文化的崛起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这也是针对重理轻文的社会观念有感而发的。在这里,作者再次展现了其思路清晰的特点:在纷繁芜杂的各类人才中,紧紧抓住文科型人才和理科型人才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十分自然地回归到了本文的主题——文化。崛起的重要性。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热血与激情以及较为深厚的论说功底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当然,由于阅历所限,作者的部分观点与论述还有需要商榷之处。我想,只要作者依然保持此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些问题一定会很好地解决的。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章为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作者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来源论文发表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研究论文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1】

摘要:本文就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以及创新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当前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形成强大战斗力的核心和关键,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份宝贵财富。

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先进的企业文化可很好地协调企业和员工、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思想得以统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无限发展。

纵观我国一些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或者大规模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国际著名的“海尔集团”,海尔集团内部员工之间、上级领导和员工之间都有很好的交流,员工均以企业发展为工作目标,共同为企业发展努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高效整合企业内部各种生产经营要素,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过程,企业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需的。

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优化组合企业内部每一个生产要素,使企业整体能力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企业核心的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个企业没有了企业文化的企业就无从说起这个企业的核心力量。

一个企业如果要不断壮大,不断成长,拥有属于该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缺的。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基本属于水和生命的之间的关系,有了好的水的滋养,生命才能健康的存在才能长久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核心能力的长久发展,用发展企业文化的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的精神力量,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从而从侧面建设起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作用。

企业文化体现在内在方面,而企业形象则是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

两者是不相混淆的。

企业文化最基本的体现在于优美舒适的企业环境,企业环境的好坏也直接给人留出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整体印象和整体的文化素质,从而从侧面体现出企业在社会经营中给人留下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形象。

这是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就意味着企业形象的内涵和基础。

3.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和自身发展的总和素质。

企业竞争力大概分成三个部分:产品,制度与核心。

所谓核心是指包括企业中的文化、远大的目光的和深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是最具核心的竞争力。

4.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气质。

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热情处处反映着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优秀。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有着足够的亲和力,使每个员工不由自主的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维护和贡献所在的企业。

让他们血液主动的融入到这个企业的血脉中,认真的履行每个人人的职责,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为公司创造业绩。

一个好的企业不在于怎么让员工出力,而在于如何让员工能够把企业的是当做个人的事来完成;让工作人员能主动上心企业来为企业奉献力量;让员工把企业的难当做自己的难来看待。

员工们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在做事上更加积极,一心一意为关心企业,为企业图进步求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辩证统一的

1.企业文化同企业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统一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都是企业发展所必备的因素,其宗旨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能量,让企业稳定的前进。

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都是获取利益为宗旨,而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都是帮助企业获取利益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伴随着企业生而生,伴随着企业亡而灭,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经济活动中是非常统一的。

2.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管理作用对象统一

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管理都是依附着企业而存在的,而组成企业的正是企业的员工,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最终都是作用在企业的员工上,都是针对企业的员工所衍生出的产物。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制约监督员工的工作,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对员工行为的限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对员工进行思想的灌输,让员工符合企业所需,不仅仅局限于硬性规定,更要从本质上进行改变。

思想上的改变能引发行为上的变化,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都是以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为最终目标。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主体客体都是员工,故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管理作用对象是统一的,针对的都是企业的员工。

3.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管理互相补充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都是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所存在的,企业管理是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督促以及监督,对员工来说是硬性的。

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精神,对员工的影响在精神层次,二者的目的都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辅相成,在作用上相互促进,在效果中相互补充。

企业管理是维持继续运行的必要因素,只有企业正常的运行才有可能发展壮大,也才有企业精神的存在;其次,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企业管理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的保障之下发挥作用的。

而企业文化正是起到加固企业管理的作用,往往和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相融合,为企业管理注入能量,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观念的创新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主要决策者,是企业发展的带领者,想要实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领导人应以身作则,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总结一些心得经验。

同时,企业领导者应清楚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了解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应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其次,企业领导者应多学习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吸取良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未来发展战略计划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3】。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以市场为需求导向,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带领员工一起发展、成长。

(二)加强企业营销与企业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这些仅仅是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并没有体会出市场化、社会化。

然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其主要宗旨也是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外营销宣传,能够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达到一种宣传效果,也可以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与企业营销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息息相关、辩证统一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优势,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逯哲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浅思[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53-54.

[2]陈燕芬.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03:49-52.

[3]陈镇然.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01:25-26.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论文【2】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推动下,企业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加强,竞争也更加激烈。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是当下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是极为重要的。

对企业而言,管理是生存之本,文化是发展动力。

本文主要是探讨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概述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废墟中迅速崛起,并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这引起了美国学者的关注,他们在对日本企业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

所谓的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创建的具有自己特色、企业员工都认同并且遵循的精神文化。

实质上,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之间达成的心理契约,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二是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三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信念。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具有三个结构:一是视觉文化,如:名字、标志等;二是制度文化,如:企业管理制度、举行的各种活动等;三是信念文化,如:企业发展的宗旨、追求的价值等。

企业文化包括价值、精神、思维、道德、社会形象这六个要素。

二、新经济形势之下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但是,仔细分析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就会发现,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即使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的贯彻;二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三是部分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对企业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认为企业文化可有可无;四是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不得不承认,我国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真正的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中,甚至形成了很多错误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东西,是人们的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再加上,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很多企业甚至连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又谈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主要分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成本管理等。

企业文化会对生产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操作人员内心对生产的具体操作标准不认同的话,他们就不可能按要求操作,进而增加生产管理的难度。

反而言之,如果企业已经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员工对生产的标准、企业的目标、发展的宗旨、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激起员工的主体意识,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

企业文化对质量管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质量的管理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真正的为企业着想,在生产过程中厉行节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环境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企业对环境的设置,比如对员工宿舍、餐厅、卫生间的安排等都能表露出企业的人文思想。

一家企业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是注重创新还是固守陈旧,对员工是平等对待还是区别对待,都可以从企业的建筑和装饰上看出来。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可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统一的行为标准,一旦有员工违背这些标准和规范,就会受到惩罚和谴责。

二是引导功能。

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仅能够引导企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而且还可以引导员工的思想。

如果员工的行为、价值观出现偏差,企业文化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进而保证员工与企业的思想保持一致。

三是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会在企业全体人员心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实力。

四是促进功能。

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借助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员工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

2.企业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所谓的企业管理,指的就是计划、组织、调节、指导、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它囊括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有内容。

虽然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加强管理,把企业文化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当中。

先进的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养,不仅仅可以使他们明白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不惧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五、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要在企业管理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凸显自身的企业个性,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三是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

知道企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关于企业文化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打造江西菸草企业文化软实力之我见

1企业文化与“软实力”

“软实力”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把竞争中的国际政治力量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硬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军事、经济等领域所具有的物质性力量。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因此,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对软实力的研究越来越流行。

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将“软实力”的概念引入企业竞争领域, 就有了企业软实力一说。企业软实力是企业执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的综合力,这种力量与企业价值意识相关。而企业价值意识其实质就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因而兴起了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事实上,管理界对“软实力”的研究早于约瑟夫?奈。20 世纪70 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和日本企业深不可测的竞争力对美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日本的管理学理论,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R?帕斯卡尔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A?阿索斯教授就是其中的研究者之一。他们合著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人员Staff、技能Skills、 作风Style、最高目标Super-ordinate Goal。他们把战略、结构和制度作为企业“硬体”部分,把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统称为企业的“软体”,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

当然,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企业文化软实力,每个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但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文化软实力,从企业文化到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过程,衡量的标准就是企业对资源整合的效果。因此,只有当企业围绕着共享价值观,立足于利益相关者,努力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等发挥了协同、放大和增值效应,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文化软实力。

2打造江西菸草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要求江西菸草必须把诚信、公正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这要求从企业的领导到基层的普通员工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而企业文化软实力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对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行为都会产生导向作用。因此,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的行为,使员工在企业价值观念的薰陶下,即使在没有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约束也能够自觉地按照它来行动,自觉朝着本组织的目标努力。

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卷菸上水平”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竞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要贯彻落实省局领导提出的 “十二五”时期“卷菸上水平”主要目标和任务,要实现江西菸草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恰恰注重对“软体”的管理,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选择出发。它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在管理策略上注重用人性化的柔和管理,能不断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意志品格和综合素质,使管理物件从“要我做”的被动执行,转化为“我要做”的主动践行。

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

创新是企业的力量之源、竞争之本。《财富》杂志在分析总结全球成功企业经验时指出:“成功来自于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是创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江西菸草要想有效突围,真正做大做强江西菸草事业,并最终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掌握创新的真谛,开拓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之路。而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使企业一切创新愿望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活动得到支援,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从而有利于江西菸草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打造江西菸草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提升江西菸草软实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推动,需要员工参与,更需要社会上相关组织的支援和帮助。因此,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提出打造江西菸草文化软实力的策略,希望能给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弗里曼指出,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 *** 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群、媒体、环保主义、自然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结合江西菸草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员工、卷菸销售商、菸农和国家社会是四个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打造江西菸草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策略要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打造江西菸草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面对企业员工,要尊敬人才,打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建设“以人为本”的江西菸草企业文化,提升江西菸草的软实力就是要以企业广大员工为本,做到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培训员工、激励员工。一是尊重员工。要在管理实践中,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公开透明执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信任员工。要在企业建立“公开竞选、公平竞争、公正竞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风气,为员工的晋升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真正的让每一位员工的聪明才智得到一个发展的平台。三是培训员工。应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四是激励员工。江西菸草要进一步完善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员工等级晋升、薪酬管理及考评激励办法,以进一步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敬业高效、开拓创新。

面对卷菸经销商,要完善服务,打造“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文化氛围。

面对广大经销商,我们要完善服务,实现双赢。“双赢”是现代企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江西菸草要取得长远发展, 必须要重视客户的价值体验, 要为他们着想, 设法为他们创造价值,形成的“共赢”价值观。姜局长曾经强调:零售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我们必须维护零售户合理利益。一是是要强化卷菸网路的控制力度,保护诚实、守法的零售户利益不受侵害。要调整供求关系,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使零售户销量合理增长。要切实落实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切实加强专卖队伍建设,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二是开展全员营销, 要秉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把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放在企业生存的高度来看待。要想方设法提高经营卷菸产品的“盈利率”, 帮助客户促销,把客户的利益作为衡量服务水平的标准;精心组织品牌结构,既兼顾市场又满足消费,与经营者共向开发经营适销对路的产品。

面对菸农,要保障菸农收益,打造“烟企、菸农一家亲”的文化氛围。

菸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掌握著菸草发展的命脉。菸草行业要有所作为,就得通过发展产业让菸农的腰包鼓起来,菸农的种烟积极性才有所提高,才能巩固好菸叶的基础地位。首先,在收购的时间坚持合理定级,阳光收购。菸叶分级人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持有上岗证后才允许从事分级工作。采取“阳光收购”,加强政策宣传,做到收购政策、实物样品、收购价格、收购程式、监督举报电话公开,使菸农售烟时对各个环节做到清楚明白,心里有数。其次,建立菸农学校。为了提高菸农的科技种烟水平,丰富菸农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菸农学校,指导菸农科学种烟,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菸叶质量,而且有利于树立“烟企、菸农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面对社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国家利益至上”的文化氛围。

姜成康局长多次强调指出:“要牢牢记住,菸草实行专卖,其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除此以外没有菸草行业自身的特殊利益。我们要把专卖体制所产生的效益真正贡献给国家,回报于社会。要牢牢记住,菸草企业都是国家的企业,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加强严格管理,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首先,江西菸草要用于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加强基层菸草专卖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专卖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将“两个至上”与提高专卖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基层菸草专卖执法队伍。其次,要追求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回报社会。江西菸草除了要努力践行国家菸草专卖法和贡献税收外,还应主动承担社会慈善事业。如各地方菸草公司可以救助本地的贫困大学生甚至创办希望小学;也可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赞助体育专案等等。这些不仅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了江西菸草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是在美日企业管理较量的背景下产生和兴起的。在管理变革思潮的推动下,这种将西方管理理论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社会经济开始衰退,与此同时,依靠美国扶持,并大力学习美国管理的日本,却在经济增长上创造了奇迹。美国发现日本的企业经营效率高于美国企业,日本的管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些引起了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

威廉? 大内1981在《Z理论一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指出企业管理方法被文化所包含[1]。

托马斯?彼得斯1982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找优势》提出企业管理的八大品质,可综合为以关心顾客、不断革新、以人为核心的观点[2]。

阿伦? 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1982合著的《企业文化》指出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礼仪和文化网路,杰出而成功的公司独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以上三部著作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3]。

西方企业文化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派别,一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沙因教授Edgar 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对其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分析。二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为代表的定量研究,他们通过定量分析对企业文化进行测量、评价和诊断,但因过于量化而不能够深入组织文化内涵的研究而受到质疑[4]。

基于以上基础上,本杰明?斯耐得1990Beenjamin Scheider在《组织气氛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工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并将使企业文化力度量化为绩效指标。霍夫斯帝德Hofstede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拓展了几个维度,制定出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目前,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主要以量化的方法为主,试图将无形的企业文化转化为有形的制度、规范等加以考评,以达到强化企业文化的目标。

国内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也备受关注。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台湾多采用霍夫斯帝德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如陈正南、黄文巨集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型别》,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刊载在“管理世界”等等。

而在大陆,学者多青睐于沙因Schein式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如代表性的有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胡晓清1998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这种主流文化的缺失正制约著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王利平2000从总体上对我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 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提出了新颖的见解[5]。仲伟周等2000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像, 企业文化建设正是运用满足顾客的多层次需求而在企业内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是对企业经济手段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6]。

总之,国内管理学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由于我国多数企业正处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型期,其理论也侧重家族式管理文化研究,试图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难题提供理论支援。

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各种关于企业文化的观点,现代企业文化公司文化应该是企业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和经济文化的对映综合体。企业文化必须反映管理主体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形态,必须产生产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形成明确的经营意识和经济利益观念以及相应的物质形态[7]。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可以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体现出管理者主体意识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企业文化的构成体系

理论界把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个层次。具体见下表所示。

1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即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二是企业的厂房、装置等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企业的物质文化直接影响顾客的感性认识,进而决定顾客对该企业优劣的判断。

2企业行为文化反映出企业人的行为形态中的浅层企业文化,位于系统结构中的第二层。它是企业人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活动,涉及到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文化现象。

3企业制度文化又称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4企业精神文化,即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它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一种精神支柱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综合。

3现代企业文化的的几点思考

企业文化要从小抓起

无论企业大小,历史长短,从企业建立的那一天起,就酿孕了企业文化的萌芽 ,也许这种企业文化是分散的、良莠并存的,但它都对企业的发展起著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企业历史越长,企业的文化积淀越厚,渗透力越强。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05年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被调查者同意“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一说法,正是这类错误认识误导了我国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迟滞或“无为”行为。

企业文化建设有其自身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不可超越自身发展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不加引导,无为而治,而应该从企业的“幼儿期”抓起,在创业初期有意识的塑造企业文化建设,使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创造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与素质提升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塑造内涵

我国企业由于在对西方文化精髓的领悟不深,不可避免地偏离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许多企业内容为“团结、奋进、务实” 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文化,更是外在形式化的典范。打造企业文化也不是要求员工穿一样的服装,露出一样的职业化的微笑,这种表层的形式,是难以持续的,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内在理念,因而也无法形成有效达的文化推动力,进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员工的创造力。

通过汇入CIS理念是提升企业内涵的一种有效手段。CIS理念并不非如同技术和经验那样可以简单“嫁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而是通过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部分析出沉淀在企业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易地识别出该企业的差异性,从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内涵软实力。

执行力是企业文化实施的保障

在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最满意的企业文化内容中,“行为规范”则居于最末位。可见,企业文化执行力的偏差与发力,使众多企业文化建设束于高阁,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做支撑。从企业文化构成体系来看,制度层的执行不力,使企业缺乏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制度文化的形成基于企业精神的制度化,即通过将企业精神体现于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它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和激励的作用。“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大师德鲁克告诫我们企业管理者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必须做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在企业内部塑造一个执行力组织,确保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为提高文化执行力提高制度保障[7]。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在谈到其成功的秘诀时讲,对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大家都懂,我只是“JUST DO IT!”,这是对文化执行力重要性的有力佐证。

确保企业文化贯彻的连续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只是一线之隔。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实施过程,因此,保持文化建设相对稳定的支援环境和贯彻的连续性至关重要[8]。

然而,在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企业领导层更换的同时,也把领导个性风格和管理模式隐性地植入企业,这种文化理念的频繁变更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丧失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兴趣和信心,对外也难以树立稳定、统一的企业形象。只有持之以恒地灌输企业文化意识,用企业文化思想来指导员工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使文化在员工心里生根、发芽,以至开花结果。

提升国家软实力论文好题目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一、历史回声定位:重回历史的 语境中去考察器乐文化身份 所谓历史回声定位,就是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观察与思考问题。而历史的语境,则是指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历史与文化大背景。其直接所指,就是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在这种典章制度之下的文化样态。仅就这一点,就足让人望而却步,因为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至少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内容。 我们既往的乐器史研究,往往只关注乐器本身的形制和当下的功能用途,很少将其置入生存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执的。比如我们当下所见的一些所谓“乐器”,可能在历史的源头上并不仅仅是奏乐的功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地位。假如我们对当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乐文化一无所知,对该乐器的研究就必然要失之粗浅。周公制礼作乐,确定金石之乐作为两周国家礼乐制度的代表,共行使四大功能:即礼器、祭器、重器、乐器的功能。遗憾的是,此前多数学者的研究对前三个功能往往忽略不计,对先秦金石之乐历史文化身份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 项先生的《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一文首先阐释历史语境,在深入揭示两周礼乐制度的实质之后,否认了学界一以贯之的“礼崩乐坏”引发金石之乐“断层”的论断。他指出,“礼崩乐坏”非但没有葬送金石之乐,反将其推向更辉煌的舞台。由于周代的乐悬制度只规定了乐器摆放的方位(宫、轩、判、特),并未规定乐器的数量,如此,“礼崩乐坏”直接导致了金石之乐数量的内部扩充(从最初的2件逐渐扩充至4、8、16、32、64件),最初只用于礼乐的乐器组合也兼用于俗乐。东周末期,诸侯国大量涌现,金石之乐被作为阶级地位等级的象征而广泛使用,且陈列地点已经不仅限于朝堂,而延展至庙堂、厅堂等,所奏之乐当然也早已超越礼乐之范畴。就这样,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在礼俗兼用的双重作用下,以金石之乐作为主导,与它种乐器组合使用的乐队形式走向辉煌。然而,由于金石之乐的自身局限,以及作为重器功能的逐渐缺失,是金石之乐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以乐观礼”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并结合近几十年来大量金石乐器的出土为据,项先生又对其原有观点做出修正。在《“合制之举”与“礼俗兼用”——对曾侯乙墓乐悬的合礼探讨》⑧一文中,项先生认为西周末期乐悬的内部扩充并非是“礼崩乐坏”的产物,而是合乎周礼之举。乐悬制度(只规定方位不规定数量)为后世金石之乐的“合礼”扩充预置了空间,乐悬用途不断扩展,祭礼、多礼乃至礼俗兼用,日益增加的用乐量为乐悬的内部扩充推波助澜。因此,曾侯乙乐悬为合礼之制下的产物。 此外,项先生的《乐户与鼓吹乐》⑨一文通过对鼓吹乐与乐籍制度的关系、鼓吹乐的]化,以及鼓吹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等问题的辨析,认为乐籍制度与鼓吹乐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鼓吹乐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的音乐品种。而在《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⑩与《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辊?辑?讹两篇论文中,他又通过对古琴、福建南音、西安鼓乐、五台山佛教音乐等几个“活化石”乐种的历史命运的探讨,将乐种的功能与国家制度联系起来考察,得出结论:多数音乐品种(如乐种、曲种、剧种)其实是国家礼乐制度(乐籍制度)下的音乐文化样态(如历史上宫廷、地方官府、军旅之中的礼乐、军乐、教坊乐等),随着社会的变迁积淀在民间,正是这些乐种的综合体承载着中国乐系的血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会真正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性。我们既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各乐种的个体性与差异性,而忽略了在大一统国家礼乐制度下所呈示出来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换言之,我们缺少的,正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从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来认知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任何一个文化事像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假如我们一以贯之地只关注到研究对象之表象,而忽略其文化土壤与历史语境,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客观、全面的认识。由此带出一个重要话题:音乐史该如何书写?对于音乐史长河中的种种案例和事像该如何解读?一句话,应该让那些尘封了数千年的音乐往事重回当年的历史语境,将其再次植入当年的文化土壤(国家制度、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等),历史的枝枝叶叶才有可能鲜活,也才有可能尽量接近历史的真貌。只有运用“历史回声定位”的视角,去审视礼、乐、器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文化关系,我们对传统乐器文化身份的认识才能渐趋真实。 二、“古”←→“活”结合:以双向考察模式 为乐器文化研究接通血脉 这一研究视角着力强调乐器研究的双向思维,即古代乐器向当代追寻,当代乐器向远古求溯,接通古今乐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源流脉络,以客观、严密的考证,一方面厘清远古乐器文化在当下的遗存变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