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磁流体发电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磁流体发电机研究论文

三 电磁波在医疗上的应用在科学上,称超过人体承受或仪器设备容许的电磁辐射为电磁污染。电磁辐射分二大类,一类是天然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除对电气设备、飞机、建筑物等可能造成直接破坏外,还会在广大地区产生严重电磁干扰。另一类是人工电磁辐射,主要是微波设备产生的辐射,微波辐射能使人体组织温度升高,严重时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但是对电磁辐射,要正确认识,而且要科学防护。事实上,电磁波也如同大气和水资源一样,只有当人们规划、使用不当时才会造成危害。一定量的辐射对人体是有益的,医疗上的烤电、理疗等方法都是利用适量电磁波来治病健身生物电磁场保健将人体置于姜氏场导舱内接受载有青春信息的植物幼苗发射的生物电磁波。结果发现:人体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降低,韧性增强;甲状腺素、 性激素分泌增加;免疫功能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无明显变化。提示:植物幼苗电磁波有助于红细胞功能的发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青春活力,提高性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对人体发挥返老还青和医疗保健作用。激光治疗激光是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光源。已广泛应用于国防、农业、卫生医疗和科学研究,也是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用它既能切割组织,又能同时止血,能使肿瘤组织迅速气化和雾化,从而使肿瘤在瞬间消失。激光对组织具有热、压、光和电磁场效应的作用。1、热效应:激光能使肿瘤组织在几秒种的短时间内,局部温度高达200-1000摄氏度,使其变性、凝固坏死,继而气化消失。2、压力效应:激光本身的光压和由高热导致的组织膨胀引起的二次冲击波,加深了肿瘤组织破坏。3、光效应:激光被肿瘤组织吸收后,可增强热效应,使肿瘤组织被破坏。4、电磁场效应:激光是一种电磁波。能产生电磁场,可使肿瘤组织离化、核分解而被破坏死亡,如有残癌也可自行消退,这可能与免疫有关。激光制造成激光器、激光手术刀用于治疗体表肿瘤,眼耳鼻咽喉肿瘤、神经肿瘤等。EMF系统EMF系统是由(株)日本MDM公司开发研究生产的新一代脑外科手术器械。根据其作用原理,我们俗称之为“电磁刀”。EMF系统利用高频电磁能对机体组织进行汽化,切割和凝固。因该系统外周围优良组织的热损伤小且不需要对极板,因此尤其使用于脑外等精密外科。对硬性及深部微小脑瘤的去除极为有效。EMF系统与常规的电刀相比,在原理和设计上都有很大区别。EMF系统用于汽化,切割和凝固的输出功率很小(49W以下),为一般电刀所不及。不需要对极板这一特点使单极手术刀用于脑外手术成为可能。没有烧伤感电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危险,安全性高,使用方便。与激光刀相比,不需要眼球保护镜和其它保护附件,操作时对患者和医生均无危害。手术时与患部直接接触,医生可以灵活掌握调节。与超声波刀相比,EMF系统对于硬化深部微小肿瘤的汽化治疗效果尤为显著。HandPiece非常轻便且呈弯曲状,使视野不受影响,并有利于长时间手术。刀头部分可以任意弯曲,适用于各种手术需要。微波治疗微波是指波长在1毫米至1米范围内的非电离辐射高频电磁波。70年代后期微波技术在医疗上得到应用。科学家研究发现,微波治疗有3种:一是大剂量高热治疗肿瘤,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降低肿瘤细胞分裂速度,增强化疗、放疗效果;二是用于局部生物体组织的凝固治疗,具有不炭化、不产生烟雾的特点;三是小剂量的温热治疗,可以解痉、止痛、消炎并促进伤恢复等。电磁波消毒利用电磁波的场效应和热效应,在5-l0分钟内能迅速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消毒要求,对成捆、成扎的纸币、成叠的毛巾、医疗器械具有穿透力强,无残留药毒性的消毒特点,是当今消毒领域的新突破。

自从1959年美国阿英柯公司试验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成功后,世界上磁流体发电的研究,以美、日、前苏联为代表,进展较快。目前已有17个国家在从事这项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其中13个国家重点研究燃煤磁流机发电技术。大部分正进入工业性实验电站研究阶段。

日本早在1966年就把磁流体发电技术作为通产省的第1号国家项目,经连续进行10多年的开发研究后,终于在1981年由三菱机电公司完成了“马克-7”型实验装置,用钢铁系磁铁,形成了高达千高斯的磁场,将煤油变为2900℃的燃气,以每秒1000米的高速流过发电通道,输出功率为100千瓦,连续运行了200小时,但真正达到实用化,需要6万高斯以上的强磁场,最低输出功率为数万千瓦,且要连续工作5000~6000小时。因此,还要进行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目前正在研究100万千瓦级燃煤磁流体发电站。

前苏联主要是研究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磁流体发电技术,已于1991年首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万千瓦级的Y-500型磁流体——蒸汽动力联合循环实验电站。1973年前苏联和美国开始联合研究磁流体发电技术,美国制造的磁流体发电通道和46吨重的6万高斯超导磁铁安装在前苏联的装置上进行试验。前苏联自己还计划在新建的梁赞州火电站中,建造一座100万千瓦级燃煤大型磁流体发电——蒸汽涡轮发电机组合电站。这种电站效率可达50%,节约燃料25%~30%,可连续工作1万小时以上。

美国则以燃煤为燃料,正在建造一座30万千瓦级实验型磁流体发电装置。在1990年曾拨出4040万美元作为磁流体发电技术的科研费。美国防部还计划在1992~1997年间研究军用型磁流体发电装置用于空间航行器上,功率10万千瓦,一次运行时间500秒。

中国已把这项技术作为“863计划”重点项目,在1989年还与美国、前苏联两国科技界分别确定联合研究万千瓦级中试电站的技术概念。千千瓦级磁流体发电机组已完成试验任务,最高输出功率2200千瓦。燃煤磁流体发电通道电级试验装置,也已完成试验任务,到1990年已运行540小时。到2000年的目标是建造一座万千瓦级燃煤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中试电站。

专家们预测,目前磁流体发电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随着超导技术的发展,可望将在90年代广泛应用在矿物燃料发电站中,这对整个能源发展,促进经济兴旺,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对地球磁场起源的探索,早在公元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其主要假说有永磁体说、电流说、压电效应说、温差电效应说、发电机理论等,其中永磁体说被实验否定,电流说由于电阻问题而被人们放弃,压电效应说由于现实中的压电效应本身没有涉及温度的影响,其实验值都是在常温下获得的,据此推出的磁场强度微不足道而被人们抛弃,发电机理论由于不能说明南北磁极翻转而受到质疑。那么,地球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呢? 只有存在运动电荷或电流才能产生磁场,因此,地球磁场应该与地球内部的带电结构有关。但是,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还存在着一种小范围的低速运动,这种运动表明地球磁场不仅仅是地球内部的带电部分作旋转运动产生的,在地球内部还应该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电流。那么,地球内部为什么会长期稳定地带电、并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电流呢? 据分析,地球内部地幔的半径约为2900公里,温度大约在1500~3000℃之间,压力为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在通常情况下,构成宏观物体的每个原子所带的正电量和负电量是等值的,这样,经中和后的宏观物体就不带电了。但由于地核及地幔下部物质受到的压力作用较大,温度也较高,笔者认为,一个在常温低压状态下被公认的常识,宏观物体不能自发地稳定带电的观点将不再成立,即在天体内部的高压状态下,物质都是带电量不等的离子体,高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的“相等”是不可能的。 磁流体发电的实验表明,在上千度以上的温度状态下,物质中少量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同时原子则因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种状态称之为低温等离子状态。地核的温度在5540℃左右,如此高的温度势必会使地核中少量原子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同时令构成地核的少量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在压力不是很高的状态下,失去电子的原子及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自由电子通常以等离子状态存在,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及热运动使自由电子不能长期与失去电子的原子脱离开来。但是,当物质是在超高压作用下以密度极大的状态存在时,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电子,将在地核压力产生的巨大挤压力作用下,趋于飘浮到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造成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自由电子与失去电子的原子长期脱离开来,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压电效应。由于地核内部的原子总量非常巨大,可以产生大量的被分离电荷。 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会受到邻近原子中电子的静电排斥作用,由于地核中物质所受压力作用较高,物质密度较大,受到邻近原子中电子的静电排斥作用也相应较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云会部分地失去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空间,使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分布向原子外扩张。与常压状态下金属中可自由运动的自由电子不同,在超高压压力作用下失去围绕原子核运动空间的电子,也不能在地核中其它邻近原子之间自由运动。由于整个地核的压力都较高,因此,地核中少量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将一直延伸到压力较低的地核与地幔交界处甚至地幔中上部。地核中部分以自由电子状态存在的电子在压力作用下,趋于朝压力较低的地核与地幔交界面附近甚至地幔中上部分布,使宏观的地核处于带正电状态,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附近以及地幔中上部处于带负电状态,即发生热压电效应。 原子的基态通常处于较深的负能级状态,较弱的压力作用不能将其激发或电离,但较强的压力作用会以一种令原子最外层电子云运动空间减少的形式,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由于更低的能态已经被其它电子占据,原子最外层电子云只能朝外扩张,使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可以延伸到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甚至地幔中上部,并在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外部形成一个电子壳层。 天体内部的热压电效应主要是将与原子分离的电子挤压出天体内部的高压区,如果电子没有与原子分离,则很难被大量地挤压出天体内部的高压区。 将地核视为一个巨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将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外部覆盖整个地核的带负电荷的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气海洋,地核所带的正电量和地核周围电子壳层所带的负电量是等值的,这样,经中和后的宏观地球外表就不带电了。电子气的比重极小,在超高压与高温共同作用产生的强大浮力作用下,地核中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库仑作用,趋于飘浮到地核外部,并在浮力作用与地核中所有失去电子的原子的库仑作用相平衡的位置,也即在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附近,形成一个覆盖地核的电子壳层。将地核与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原子”,地球磁场的产生就与这个巨大 “原子”的存在有关。 必须强调,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每个飘浮到地核外部的电子的分布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其飘浮的范围甚至有可能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上来,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有可能带有负电荷,在我们的周围也应该存在一个可以测量到的电势梯度,但不知为何没有被测量到。 由于电子气海洋的存在,产生了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层。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并不同步。地核与地幔之间接触面积非常巨大,按照“常识”,充满液态岩浆的地核与地幔之间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应非常巨大,足以使质量巨大的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相对运动在几小时或几分钟的“瞬间”趋于同步,并将其相对运动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冲击波,同时在地球内部产生巨大的震动,由于地壳的厚度只有微不足道的几十公里,地核与地幔所具有的动能足以冲破地壳,产生直冲大气层的岩浆巨浪,可地核的旋转运动竟然能在上亿年的时间里与地幔不同步,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当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或分子时,有获得特殊稳定构型的倾向,其中最重要的是惰性气体结构。在通常情况下,非惰性气体结构的元素只能以原子结合成分子来形成惰性气体结构,但在大量电子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电子壳层中,原子会趋于直接与电子结合成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带电粒子,以使系统处于相对较低能量状态。原子直接与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电子结合成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带电粒子,造成电子壳层中大量原子处于特殊稳定构型的负离子状态。电子壳层中大量电子的静电屏蔽作用,还能令电子壳层中原子之间失去相互作用,不能相互结合生成分子。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存在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电子将趋于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自由电子双双组成电子对。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金属阴离子物质在常温常压下是不存在的,但由于地核与地幔交界面上电子壳层的存在,令地核与地幔接触面上充满了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铁、镍等负离子物质。带有电子的铁、镍等元素的性质非常特殊,由于元素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极小,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铁、镍等负离子物质就如同是具有超流动性的液氦。在地核与地幔的接触面上充满了具有超流动性润滑剂的状态下,地核的旋转运动即使与地幔不同步,地核与地幔在“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也是微不足道的。由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负离子物质具有超流动性,使电子壳层底部的物质不随地幔或地核作同步旋转运动。 有证据表明,地壳及地幔的旋转速度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会发生变化,但影响地壳及地幔旋转速度的各种因素,有些对地核的旋转运动并不产生同样影响。此外,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的铁核、钴核中的稳定同质异能素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同质异能素转化核反应时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造成覆盖地核表面的电子壳层不同区域存在较大温差,使电子壳层底部的负离子物质发生大规模定向运动,尽管巨大的负离子物质风暴的摩擦力对地核与地幔都微不足道,但由于电子气海洋中的铁、镍等金属负离子物质风暴,造成地核与地幔都不断地有大量物质与电子壳层底部中物质进行交换,并给地核与地幔的旋转运动带来不同影响,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就会造成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旋转运动不同步。因此,地幔与地核的旋转运动不同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难想象,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的铁核、钴核中的稳定同质异能素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同质异能素转化核反应时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会造成电子壳层中具有超流动性物质的密度及分布发生巨大波动,由此产生的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电子壳层底部中负离子物质大风暴会非常强烈,强烈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又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 将电子壳层中的多余电子视为超自由电子,由于有大量超自由电子和自由电子的存在,按金属导电的经典电子说,电子壳层的电阻由于电子壳层中的原子与超自由电子之间不存在固有的库仑作用联结。当超自由电子和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时,超自由电子不会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将定向运动所具有的能量传递给电子壳层中的原子物质,构成电子壳层的原子物质的无规则热运动也不会影响到超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因此,地球内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电子壳层是一个没有电阻的高温超导地层。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具有波动性,具有波动性的超自由电子在电子壳层中传播时,由于波长与电子壳层中物质自由电子相差极大,其波长要比电子壳层中物质自由电子大很多,传播时不会受到电子壳层中原子物质散射(或偏析),使超自由电子在电子壳层中的传播不会受到阻碍,因此,电子壳层中的“固有”电阻对波长与其自身的自由电子相差极大的超自由电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存在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超自由电子将趋于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电子双双组成电子对。将地核与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原子”,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会双双组成大量的电子对,这种电子对组态可使系统的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结合。于是,在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将趋于形成电子对组态。由于电子对的惯性质量极小,其热运动不会与电子壳层中的原子产生热能交换,换句话说,超自由电子形成的电子对的热运动不受电子壳层中原子热运动的影响,故利用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和/或超自由电子组成的超自由电子对来传输电磁场能量,则电子壳层的电阻率将与电子壳层中超自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对的密度成反比。由于地核的体积极大,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热压电效应造成电子气海洋中超自由电子组成的超自由电子对的密度极大,电子壳层的导电率极高,堪称是高温超导地层,使得存在于其中的电流就如同存在于超导线圈中的电流那用,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也使得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如上所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会造成电子壳层中具有超流动性物质的密度及分布发生巨大波动,由此产生的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会非常强烈,强烈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又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使得存在于电子壳层的电流分布发生变化,造成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发生一种低速运动,这种低速运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极翻转。 天文观测表明,太阳和木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其中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磁场的20---40倍。太阳和木星上的元素主要是氢和少量的氦、氧等这类较轻的元素,其内部并没有大量的铁磁质元素,而地球上则含有大量的铁、钴、镍等铁磁质元素,那么,太阳和木星的磁场为何比地球还强呢? 众所周知,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而木星内部的温度约为30000℃左右,压力也比地球内部高的多,太阳内部的压力、温度还要更高。热压电效应可在太阳和木星内部产生更加广阔的电子壳层,太阳和木星内部电子壳层的带电量也比地球内部电子壳层的带电量大的多,再加上木星的自转速度较快,其自转一周的时间为9小时56分30秒,木星内部电子壳层的运动的线速度也远高于地球内部的电子壳层,其磁场强度自然也要比地球高的多。 事实上,如果天体的内部温度超过铁、钴、镍的居里点,则天体的磁场强度与其内部是否含有铁、钴、镍等铁磁质元素无关,因为在居里点温度以上,它们的铁磁质性质会发生突变,这时它们已经转化为顺磁质元素了。 正是由于太阳、木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高于地球,因此,太阳、木星上的磁场要比地球磁场强的多。而火星、水星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弱,则说明火星、水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低于地球。 此外,由于中微子具有磁矩,天体的磁场还可能与其引力作用俘获的冷中微子数量的多少有关。众所周知,在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微子,其中部分中微子的运动速度相对较低,有可能被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俘获,堆积在天体的内部。对于引力较强的天体,其内部被俘获的冷中微子数量会较多,如果冷中微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在天体的内部组合成结构较稳定的暗物质,因其不受“明”物质热运动的影响,其可在天体的内部按照一定顺序方向排列,则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磁场。

电磁场能流密度研究的论文

你看看这个吧!!

最好在网上下载吧

对地球磁场起源的探索,早在公元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其主要假说有永磁体说、电流说、压电效应说、温差电效应说、发电机理论等,其中永磁体说被实验否定,电流说由于电阻问题而被人们放弃,压电效应说由于现实中的压电效应本身没有涉及温度的影响,其实验值都是在常温下获得的,据此推出的磁场强度微不足道而被人们抛弃,发电机理论由于不能说明南北磁极翻转而受到质疑。那么,地球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呢? 只有存在运动电荷或电流才能产生磁场,因此,地球磁场应该与地球内部的带电结构有关。但是,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还存在着一种小范围的低速运动,这种运动表明地球磁场不仅仅是地球内部的带电部分作旋转运动产生的,在地球内部还应该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电流。那么,地球内部为什么会长期稳定地带电、并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电流呢? 据分析,地球内部地幔的半径约为2900公里,温度大约在1500~3000℃之间,压力为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在通常情况下,构成宏观物体的每个原子所带的正电量和负电量是等值的,这样,经中和后的宏观物体就不带电了。但由于地核及地幔下部物质受到的压力作用较大,温度也较高,笔者认为,一个在常温低压状态下被公认的常识,宏观物体不能自发地稳定带电的观点将不再成立,即在天体内部的高压状态下,物质都是带电量不等的离子体,高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的“相等”是不可能的。 磁流体发电的实验表明,在上千度以上的温度状态下,物质中少量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同时原子则因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种状态称之为低温等离子状态。地核的温度在5540℃左右,如此高的温度势必会使地核中少量原子的电子克服原子核引力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同时令构成地核的少量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在压力不是很高的状态下,失去电子的原子及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自由电子通常以等离子状态存在,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及热运动使自由电子不能长期与失去电子的原子脱离开来。但是,当物质是在超高压作用下以密度极大的状态存在时,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电子,将在地核压力产生的巨大挤压力作用下,趋于飘浮到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造成克服原子核引力束缚的自由电子与失去电子的原子长期脱离开来,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压电效应。由于地核内部的原子总量非常巨大,可以产生大量的被分离电荷。 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会受到邻近原子中电子的静电排斥作用,由于地核中物质所受压力作用较高,物质密度较大,受到邻近原子中电子的静电排斥作用也相应较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云会部分地失去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空间,使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分布向原子外扩张。与常压状态下金属中可自由运动的自由电子不同,在超高压压力作用下失去围绕原子核运动空间的电子,也不能在地核中其它邻近原子之间自由运动。由于整个地核的压力都较高,因此,地核中少量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将一直延伸到压力较低的地核与地幔交界处甚至地幔中上部。地核中部分以自由电子状态存在的电子在压力作用下,趋于朝压力较低的地核与地幔交界面附近甚至地幔中上部分布,使宏观的地核处于带正电状态,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附近以及地幔中上部处于带负电状态,即发生热压电效应。 原子的基态通常处于较深的负能级状态,较弱的压力作用不能将其激发或电离,但较强的压力作用会以一种令原子最外层电子云运动空间减少的形式,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由于更低的能态已经被其它电子占据,原子最外层电子云只能朝外扩张,使原子最外层电子云的分布几率可以延伸到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甚至地幔中上部,并在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外部形成一个电子壳层。 天体内部的热压电效应主要是将与原子分离的电子挤压出天体内部的高压区,如果电子没有与原子分离,则很难被大量地挤压出天体内部的高压区。 将地核视为一个巨大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将地核与地幔的交界处外部覆盖整个地核的带负电荷的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气海洋,地核所带的正电量和地核周围电子壳层所带的负电量是等值的,这样,经中和后的宏观地球外表就不带电了。电子气的比重极小,在超高压与高温共同作用产生的强大浮力作用下,地核中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库仑作用,趋于飘浮到地核外部,并在浮力作用与地核中所有失去电子的原子的库仑作用相平衡的位置,也即在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附近,形成一个覆盖地核的电子壳层。将地核与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原子”,地球磁场的产生就与这个巨大 “原子”的存在有关。 必须强调,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每个飘浮到地核外部的电子的分布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其飘浮的范围甚至有可能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上来,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有可能带有负电荷,在我们的周围也应该存在一个可以测量到的电势梯度,但不知为何没有被测量到。 由于电子气海洋的存在,产生了地核与地幔的交界面层。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并不同步。地核与地幔之间接触面积非常巨大,按照“常识”,充满液态岩浆的地核与地幔之间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应非常巨大,足以使质量巨大的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相对运动在几小时或几分钟的“瞬间”趋于同步,并将其相对运动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冲击波,同时在地球内部产生巨大的震动,由于地壳的厚度只有微不足道的几十公里,地核与地幔所具有的动能足以冲破地壳,产生直冲大气层的岩浆巨浪,可地核的旋转运动竟然能在上亿年的时间里与地幔不同步,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当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或分子时,有获得特殊稳定构型的倾向,其中最重要的是惰性气体结构。在通常情况下,非惰性气体结构的元素只能以原子结合成分子来形成惰性气体结构,但在大量电子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电子壳层中,原子会趋于直接与电子结合成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带电粒子,以使系统处于相对较低能量状态。原子直接与以自由状态存在的电子结合成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带电粒子,造成电子壳层中大量原子处于特殊稳定构型的负离子状态。电子壳层中大量电子的静电屏蔽作用,还能令电子壳层中原子之间失去相互作用,不能相互结合生成分子。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存在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电子将趋于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自由电子双双组成电子对。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金属阴离子物质在常温常压下是不存在的,但由于地核与地幔交界面上电子壳层的存在,令地核与地幔接触面上充满了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铁、镍等负离子物质。带有电子的铁、镍等元素的性质非常特殊,由于元素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极小,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铁、镍等负离子物质就如同是具有超流动性的液氦。在地核与地幔的接触面上充满了具有超流动性润滑剂的状态下,地核的旋转运动即使与地幔不同步,地核与地幔在“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也是微不足道的。由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的负离子物质具有超流动性,使电子壳层底部的物质不随地幔或地核作同步旋转运动。 有证据表明,地壳及地幔的旋转速度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会发生变化,但影响地壳及地幔旋转速度的各种因素,有些对地核的旋转运动并不产生同样影响。此外,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的铁核、钴核中的稳定同质异能素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同质异能素转化核反应时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造成覆盖地核表面的电子壳层不同区域存在较大温差,使电子壳层底部的负离子物质发生大规模定向运动,尽管巨大的负离子物质风暴的摩擦力对地核与地幔都微不足道,但由于电子气海洋中的铁、镍等金属负离子物质风暴,造成地核与地幔都不断地有大量物质与电子壳层底部中物质进行交换,并给地核与地幔的旋转运动带来不同影响,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就会造成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旋转运动不同步。因此,地幔与地核的旋转运动不同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难想象,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的铁核、钴核中的稳定同质异能素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同质异能素转化核反应时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会造成电子壳层中具有超流动性物质的密度及分布发生巨大波动,由此产生的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电子壳层底部中负离子物质大风暴会非常强烈,强烈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又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 将电子壳层中的多余电子视为超自由电子,由于有大量超自由电子和自由电子的存在,按金属导电的经典电子说,电子壳层的电阻由于电子壳层中的原子与超自由电子之间不存在固有的库仑作用联结。当超自由电子和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时,超自由电子不会通过电磁相互作用将定向运动所具有的能量传递给电子壳层中的原子物质,构成电子壳层的原子物质的无规则热运动也不会影响到超自由电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因此,地球内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电子壳层是一个没有电阻的高温超导地层。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具有波动性,具有波动性的超自由电子在电子壳层中传播时,由于波长与电子壳层中物质自由电子相差极大,其波长要比电子壳层中物质自由电子大很多,传播时不会受到电子壳层中原子物质散射(或偏析),使超自由电子在电子壳层中的传播不会受到阻碍,因此,电子壳层中的“固有”电阻对波长与其自身的自由电子相差极大的超自由电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存在于具有惰性气体结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的排列不是任意的,超自由电子将趋于由自旋平行且反向的电子双双组成电子对。将地核与电子壳层视为一个巨大的“原子”,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会双双组成大量的电子对,这种电子对组态可使系统的能量降低,形成稳定的结合。于是,在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将趋于形成电子对组态。由于电子对的惯性质量极小,其热运动不会与电子壳层中的原子产生热能交换,换句话说,超自由电子形成的电子对的热运动不受电子壳层中原子热运动的影响,故利用电子壳层中大量的超自由电子和/或超自由电子组成的超自由电子对来传输电磁场能量,则电子壳层的电阻率将与电子壳层中超自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对的密度成反比。由于地核的体积极大,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热压电效应造成电子气海洋中超自由电子组成的超自由电子对的密度极大,电子壳层的导电率极高,堪称是高温超导地层,使得存在于其中的电流就如同存在于超导线圈中的电流那用,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也使得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如上所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地核内部释放核能的不均匀性,会造成电子壳层中具有超流动性物质的密度及分布发生巨大波动,由此产生的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会非常强烈,强烈的负离子物质大风暴又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使得存在于电子壳层的电流分布发生变化,造成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发生一种低速运动,这种低速运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极翻转。 天文观测表明,太阳和木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其中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是地球磁场的20---40倍。太阳和木星上的元素主要是氢和少量的氦、氧等这类较轻的元素,其内部并没有大量的铁磁质元素,而地球上则含有大量的铁、钴、镍等铁磁质元素,那么,太阳和木星的磁场为何比地球还强呢? 众所周知,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温度在5540℃左右,压力大约为350万个大气压。而木星内部的温度约为30000℃左右,压力也比地球内部高的多,太阳内部的压力、温度还要更高。热压电效应可在太阳和木星内部产生更加广阔的电子壳层,太阳和木星内部电子壳层的带电量也比地球内部电子壳层的带电量大的多,再加上木星的自转速度较快,其自转一周的时间为9小时56分30秒,木星内部电子壳层的运动的线速度也远高于地球内部的电子壳层,其磁场强度自然也要比地球高的多。 事实上,如果天体的内部温度超过铁、钴、镍的居里点,则天体的磁场强度与其内部是否含有铁、钴、镍等铁磁质元素无关,因为在居里点温度以上,它们的铁磁质性质会发生突变,这时它们已经转化为顺磁质元素了。 正是由于太阳、木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高于地球,因此,太阳、木星上的磁场要比地球磁场强的多。而火星、水星的磁场比地球磁场弱,则说明火星、水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远低于地球。 此外,由于中微子具有磁矩,天体的磁场还可能与其引力作用俘获的冷中微子数量的多少有关。众所周知,在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微子,其中部分中微子的运动速度相对较低,有可能被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俘获,堆积在天体的内部。对于引力较强的天体,其内部被俘获的冷中微子数量会较多,如果冷中微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在天体的内部组合成结构较稳定的暗物质,因其不受“明”物质热运动的影响,其可在天体的内部按照一定顺序方向排列,则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磁场。

泵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泵的发展历史,泵的分类及生活中常用泵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应用,并大胆展望了泵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发展史,分类,原理,应用,方向。引言: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我们已经离不开泵。泵的发展史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种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回转泵的出现与工业上对液体输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有关。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四叶片滑片泵的记载,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但直到19世纪回转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损大和效率低等缺点。20世纪初,人们解决了转子润滑和密封等问题,并采用高速电动机驱动,适合较高压力、中小流量和各种粘性液体的回转泵才得到迅速发展。回转泵的类型和适宜输送的液体种类之多为其他各类泵所不及。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最早出现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尽管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在英国的雷诺和德国的普夫莱德雷尔等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离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围和使用领域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泵的分类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如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气体升液泵。泵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例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泵的工作原理容积式泵容积式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改变;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和小流量;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和较高压力;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动力式泵动力式泵在一定转速下产生的扬程有一限定值,扬程随流量而改变;工作稳定,输送连续,流量和压力无脉动;一般无自吸能力,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 ;适用性能范围广;适宜输送粘度很小的清洁液体,特殊设计的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或水输固体物。动力式泵主要用于给水、排水、灌溉、流程液体输送、电站蓄能、液压传动和船舶喷射推进等。其他其他类型的泵是指以另外的方式传递能量的一类泵。例如射流泵是依靠高速喷射出的工作流体 ,将需要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内,并通过两种流体混合进行动量交换来传递能量;水锤泵是利用流动中的水被突然制动时产生的能量,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压升到一定高度;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 ,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气体升液泵通过导管将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送至液体的最底层处,使之形成较液体轻的气液混合流体,再借管外液体的压力将混合流体压升上来。4. 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在用水系统中的应用不锈钢冲压离心泵 ,液控阀门校验泵站 ,主要用于小流量、高扬程的用水系统,如饮用水供应系统、压力锅炉供水系统、高纯度净水系统以及医药、食品、精细化工、造纸等行业的冲洗、喷洒等工艺过程。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最近将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列入“最佳节能实践案例研究”,并对该设备的应用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据了解,传统铸造泵是通过制模、灌模、机械加工等复杂工艺制造,耗电、耗料、劳动强度大,严重污染环境,并且无法铸造出口宽度窄的小流量的叶轮。不锈钢冲压离心泵是采用冲压、焊接工艺制造,取代了传统的铸造工艺。泵体生产可节省材料70%以上,效率提高3%-5%,较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批量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对于冲压离心泵生产厂家,生产2082台不锈钢冲压离心泵,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约不锈钢材料吨,降低铸造电耗7634千瓦小时。对于洗瓶灌装机的用户,在满足生产要求的情况下,水泵的实际运行功率也从原来的千瓦下降到千瓦,每台节电。此外,由于该泵的重量轻、体积小、整体结构合理、维护方便,也减少了维护费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全国铸造泵类年需求量为457万台,合金铸造小流量泵每年需求在38万台以上。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因其外形轻巧美观、效率高且价格比铸造泵低,是进口泵的一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液压水锤泵原理及推广应用实例液压水锤泵的工作原理和提水性能液压水锤泵自动供水设备是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和液压传动原理设计制造的水力能量升级转换装置,主机设备由脉冲发生器、能量耦合器和蓄能器三个组件构成。它是一种新式微型水力站的主机设备,这种水力泵实质上是利用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特种往复泵或泵组,在整体上构成特殊型式的变容式水力机械。在液压系统中,由于某种原因,液体压力瞬间突然升高,产生很高的压力峰值,这种现象称为液压冲击。液压冲击的峰值压力往往比正常压力高出许多倍。水锤泵利用的就是液压冲击原理,即水流在正常流动的过程中,突然关闭出水口阀门,就会在泵体内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利用这个冲击力,就可以把水送到高处。液压冲击是非定常流动,压力波以速度C沿进水动力管道(长引水管)来回传播。在水锤泵设计中,一般都是利用阀门突然关闭后管道压力最大升高量ΔP作为泵的扬水动力。由于液压冲击为一衰减过程,故研究压力升高第一波传至管道入口时的情况。假定管道断面积为A,管长为L,管道液体的初始流速为V,液体密度为ρ,压力波从排水冲击阀门传至上游供水池的进水口的时间为T,对这段时间运用动量方程:ΔP•A•T=ρALV所以 ΔP=ρLV/ T=CρV式中C=L/T,为压力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取C=1400m/s。可以计算水从2m高处经长引水管进入水锤泵后,突然关闭排水冲击阀门产生的最大升高压力ΔP,并由能量守恒定律求水流初始速度V:mgh=mV•V/2,则 V=(2gh)(2**2)≈所以,突然关闭冲击阀门时产生的最大升高压力ΔP为:ΔP= CρV=1400*1000*再计算把水提升100米所需的压力P:P=ρgh=1000**100=可以看出ΔP远大于P,所以从理论上说,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将2米落差水流的一部分水量通过水锤泵提升到百米的高处是不成问题的。简单地说,泵装置由泵室、泵座、蓄能器所组成。泵室中有两个阀:一个是排水冲击阀W,一个是输水阀D,双阀构成一个组合自动阀件。组合自动阀件在落差水流作用下自动启闭产生液压脉冲:由进水管引来的水进入冲击阀W后泄流。当泄流流速达到设计值,冲击阀W突然关闭,因此产生一个升压波,在此高压力下输水阀D开启,一部分运动着的水流入空气罐,然后再从空气罐流向使用点或高位蓄水池。进水管的质量流量的动能由于输水而耗尽,使水暂时停止。此时压力波衰减,输水阀D由于上下压差而自动关闭。由于进水管路和水柱的弹性,在扬水冲击减弱以后,水柱朝流动方向微微往后摆动,于是在泵壳内就出现了负压,促使冲击阀W自行打开。冲击阀W开启继续泄流,然后,不断重复以上过程进行提水。为了获得连续和均匀的流量,在输水侧装置了集水器,也称蓄能器。因此,水锤泵在结构上也就由蓄能器和组合自动阀件二大核心部件组成。泵结构最重要的往复运动部件是冲击阀与输水阀的构造及其特性。通过改进自动阀门可以改进泵的工作性能。水锤泵是在无人控制的条件下工作的,所以要求各零部件的运动及时准确和安全可靠。据资料介绍,水锤泵的冲击阀开关次数最好不少于40次/分。从水锤泵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出,要使泵正常工作,设计生产一种能够自动启闭,反应迅速的组合阀件至关重要。水锤泵液压冲击公式为:△P=CρV=LV/t,式中△P为冲击压力;L为冲击波传播距离;V为冲击前进水管内平均流速;t为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从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液压冲击的压力,必须提高冲击前进水管内平均流速V,缩短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t,及增大冲击波传播距离L。在水锤泵站已建成的先决条件下( H、L、V三者已定),要产生明显的液压冲击并兼顾泵站效率,主要靠减少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t。|^7水锤泵组合自动阀件是两个特殊的专用阀门,其操作动力只有水流的脉动力和其自重。从自动阀门的力学分析可以看出,冲击阀阀门的关闭时间主要取决于有无增速机构、垫胶的弹力、阀盘的重量和出水口的流速等因素。冲击阀阀门的开启时间主要取决于泵壳内负压、垫胶的回弹力、阀盘的重量和出水口的流速等因素。武汉润泽水利技术中心研制的液压水锤泵,其自动冲击阀门在构造上可自启闭且不采用轴承,并力求防止阀杆的磨损。另外,为防止冲击阀关闭时产生的冲击和振动,在构造上采用了缓冲结构,因此泵壳内的冲击力、与泵连接的进水管道作用的应力,以及作用于基础的冲击力均很小。在进行研制开发时,采用特征线法对液压冲击和柔性水锤进行电算分析,并从材料和强度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液压水锤泵通过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合理设计来加大能流密度,精准设计脉冲发生组件液压冲击波的脉冲泵水作用,加快液压水锤泵缷载及加载,从而使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包含辅助增速阀盘装置)实现每分钟30到300次开关频率,达到中高频运转。落差水流从1至7米高处的进水池(泵站供水池),再经长引水管进入底座为泵室灌水,一直灌到进水池的水平面高度,这时自动阀门是关闭的。为了启动水锤泵,须用手多次打开冲击阀W,以进一步增加蓄能器内的空气室压头。当空气室压力达到落差的3倍左右,则进水管水柱回摆所产生的压强足以使输出阀自行打开,并使水锤泵动作起来。这时,空气室压头不断增加,一直上升到输水管出口顶端的压头值,然后压头基本稳定下来。在扬程压头较高时,一般蓄能器的空气室中的空气渐渐被高压水吸收,使空气室最终不起作用,压力峰值不断升高并会造成机械事故。因此,高扬程应用时需要对水锤泵重新设计液压蓄能器部件,主要是采用气囊式蓄能器,或者采取措施对空气罐人工补气或自动补气。落差水源的水头和流量是泵扬程和扬水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另外,泵工作性能还受到引水管安装角度、引水管和扬水管口径及长度、冲击阀开关次数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多次工程试验和现场安装应用测试,得到以下几个经验公式:①、扬程h与水流落差H的关系:h/H=10-50;②、将液压水锤泵作为动力机和水泵的联合体来考虑,其效率可由下式定义:η=qh/(QH)η为泵效率;q为扬水流量;h为扬水高度;Q为进水管来水流量;H为落差水头。泵效率的经验公式:1、η=()((h-H)/H)(h-H)/H=3-17(采用各类空气罐作液压蓄能器)2、90%≥η≥60%, (h-H)/H=2~49(采用隔膜式蓄能器作液压蓄能器)③、水锤泵扬水量q:q=ηHQ/(h-H+ηH)④、引水管长度L: L=7-12H(随落差水头大小相应变化取值)⑤、引水管安装角度α:仰角要大于5°,小于20°,以7°-15°为最佳安装角度。⑥、引水管口径D: D=(60Q)(Q是进泵水源的常年保证流量)⑦、扬水管口径d: d=(随扬程落差比h/H相应变化取值)水锤泵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功率及其效率,但由于受到安装的场所、地形条件及水源等的限制,设计时还应对供给水量、水头、进水管长度、扬水高度和扬水流量等,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设计。据资料显示,国外水锤泵的工作寿命最长可达100年以上,其易损件仅为橡胶垫、密封件、螺栓等。液压水锤泵使用带来的优点1、液压水锤泵通过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合理设计来加大能流密度,精准设计脉冲发生组件液压冲击波的脉冲泵水作用,加快液压水锤泵缷载及加载,从而使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包含辅助增速阀盘装置)实现每分钟30到300次开关频率,达到中高频运转。?.据资料介绍,水锤泵自动冲击阀门的开关频率最好不少于每分钟40次。工程应用的资料表明,国内同类产品一般运行频率较低(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只有每分钟20—40次,不超过每分钟60次)。2、运行噪音小,新型RZ-50饮水型液压水锤泵运转噪音小于80分贝,国内同类新产品(如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运转噪音高达105-130分贝。3、“液压水锤泵”采用不锈钢等耐蚀材料制造蓄能器筒体,以免水锤泵微型水力站的提升水流遭受铁锈污染。4、液压蓄能器有效容积可通过(含手动)充气装置等简单措施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长年运行中不会丧失气室容积和储能量;液压蓄能器的补气不需要泄空补气,不会造成水锤泵停机。国内同类产品(如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大多采用的蓄能器为半蓄能器(没有气体预压缩措施的蓄能器),泄空补气时会造成水锤泵停机。5、液压蓄能器组件采取等温加载循环工作方式,由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的中高频快速加载工作所可能造成的液压蓄能器气室中的热力损失得到降低,并取消了常规水锤消除器(系气囊式蓄能器,采用绝热加载循环工作方式)筒体内表面的聚丙烯套隔离部件,降低了加工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6、“液压水锤泵”,全称“组件式复合液压传动型水锤泵”,由脉冲发生组件、能量耦合组件和蓄能组件这三部分构成。液压水锤泵采用能量耦合组件作为特殊能量转换器实现能量耦合,可以实现直流/交流液压工作方式转换。液压水锤泵自动供水设备—新型RZ系列饮水型液压水锤泵是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和液压传动原理设计制造的水力能量升级转换装置。故液压水锤泵设计原理有别于单一采用水锤原理的传统水锤泵。5. 泵的发展趋势泵的技术发展一如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是由市场需求的推动取得的。如今,历史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在以环保、电子等领域高科技发展及世界可持续发展为主所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大背景下,对于包括泵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或领域都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变革和发展。泵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市场的需求。如今的市场需求正是要求有各自的特色特点,做到与众不同;正是这一点,造就了泵产品的多元化趋势。它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泵输送介质的多样性、产品结构的差异性和运行要求的不同性等几个方面。从输送介质的多样性来看,最早泵的输送对象为单一的水及其它可流动的液体、气体或浆体到现在可输送固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固液气混合物,直至输送活的物体如土豆、鱼等等。不同的输送对象对于泵的内部结构要求均不同。除了输送对象对泵的结构有不同要求外,在泵的安装形式、管道布置形式、维护维修等方面对泵的内在或外在的结构提出新要求。同时,各个生产厂商,在结构的设计上又加入了各自企业的理念,更加提高了泵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总体背景,泵的运行环境对泵的设计又提出了众多的要求,如泄漏减少、噪声振动降低、可靠性增加、寿命延长等等均对泵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或几个着重点并行均需考虑,也必然形成泵的多元化形式。(2)泵设计水平提升与制造技术优化的有机结合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泵的设计人员早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如CAD的利用),大大提高了设计本身的速度,缩短了产品设计的周期。而在生产为主的制造当中,以数控技术CAM为代表的制造技术业已深入到泵的生产当中。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数控技术CAM主要应用在批量产品的生产上。对于单件或小批的生产,目前CAM技术尚未在泵行业当中普遍实施,单件小批的生产仍旧以传统生产设备为主。由于市场要求生产厂商的货期尽可能缩短,尤其对于特殊产品(针对用户要求生产的产品)供货周期缩短,必然要求泵的生产企业加速利用CAM技术,甚至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FMC和FMS)对从设计到制造模具、零件加工等各环节协调一致处理,保证一但设计完成,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也是趋于同期完成,以确保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与此同时,除利用计算机制图外,还将在计算机这个载体上实现产品的强度分析、可靠性预估和三维立体设计,将原来需要在生产中发现和解决的工艺问题和局部结构问题及装配性问题等方面提到生产前进行防范,缩短产品的试制期。(3)产品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在产品出现多元化的同时,泵作为通用产品,总体总量依旧巨大。在市场中,除出现技术性竞争外,产品的价格竞争尤其是通用化产品的价格竞争是必然趋势。在产品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下,要实现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实现产品零部件的模块化是必须的。在众多零部件实现模块化后,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或改变个别零件的特性,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同时,只有当零部件标准化程度提高后才有可能基于产品的多元化基础上实际规模化的零部件生产,用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也可以在产品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缩短产品的交货周期。(4) 泵内在特性的提升与追求外在特性所谓泵的内在特性是指包括产品性能、零部件质量、整机装配质量、外观质量等在内的产品固有特性,或者简称之为品质。在这一点上,是目前许多泵生产厂商所关注的也是努力在提高、改进的方面。而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产品在工厂检测符合发至使用单位运行后,往往达不到工厂出厂检测的效果,发生诸如过载、噪声增大,使用达不到要求或寿命降低等等方面的问题;而泵在实际当中所处的运行点或运行特征,我们称之为泵的外在特性或系统特性。技术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为提高某一产品的百分之一效率常常花费不少心思;而泵运行如果偏离设计的高效点,实际运行的效率远不止降低百分之一。现在,泵生产厂家同时为用户配套包括变频在内的控制设备及成套设备,实际上已介入到泵的外在特性的追求上了。在此基础上,再关注泵的集中控制系统,提高整个泵及泵站运行效率,则是在泵外特性的追求上更上一层楼。从销售角度看,推销产品即是在推销泵的内在特性;而关注泵的外特性则是生产厂商不仅是推销产品,而是在推销泵站(成套项目)。从使用角度看,好的产品必定是适合运行环境的产品而非出厂检测判别的产品。(5)机电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现阶段科技领域中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丰富,跨学科的共同研究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作为泵产品的技术发展亦是如此。以屏蔽式泵为例,取消泵的轴封问题,必须从电机结构开始,单局限于泵本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解决泵的噪声问题,除解决泵的流态和振动外,同时需要解决电机风叶的噪声和电磁场的噪声;提高潜水泵的可靠性,必须在潜水电机内加设诸如泄漏保护、过载保护等措施;提高泵的运行效率,须借助于控制技术的运用等等。这些无一不说明要发展泵技术水平,必须从配套的电机、控制技术等方面同时着手,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提升机电一体化综合水平。参考文献[1] 李云,姜培正主编,过程流体机械.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 孙启才,金鼎五主编,离心机原理结构与设计计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3] 关醒凡主编,现代泵技术手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

流体机械研究论文

1 前言:敝公司为流体机械专业工厂,产品有真空泵浦、齿轮泵浦、离心泵浦及柱塞泵浦等,每一项产品皆经严格品管试验,故性能优越,品质稳定。泵浦为流体输送之中心枢纽,其使用与保养方法之不当,皆影响泵浦之寿命,对泵浦运转影响甚大,甚至造成不可弥补之损失。为期防止无形之损失,有赖您对泵浦的了解,正确的使用,及平时的保养工作。若有任何使用及保养上的问题,请立刻与敝公司连络,敝公司将为您提供最热诚完善的服务。2 安装: 安装前请检视机体各部零件是否齐全,若因搬运中短缺或受损时,请立即通知敝公司,将马上补全或派员处理。 安装地点宜选乾燥通风,装卸及保养便利之场所。 安装泵浦之基础须平直,水平,使共同底座能平均安置於基础台,以免底座承受变形之应力。 埋设基础螺丝时,须等水泥硬化后,共同底座与基础没有间隙才可锁紧基础螺丝。 检查泵浦是否水平,联轴器 (皮带轮) 是否对正,皮带的紧度是否适中,泵浦与基础台是否稳固。 泵浦安装位置距液面愈近愈好。 管接合处应确实锁紧,入口管的外部不宜外加荷重致使管路弯曲。 联轴器之检查要领∶联轴式泵浦一般以挠性联轴器传动,泵浦与马达之中心线角度必需正确,以避免联轴器之不正常损坏及噪音震动。3 配管: 吸入管内为负压,故应使用钢管或其它硬质材料。 泵浦入口尽可能靠近液体,以减少管路损失。 管路完成后,迫紧封闭不可先除去,须等配管完成清洁后才可除去。 入口管路太重时,须作支架,以免泵浦受负荷变形。 入口管路完成后,须作气密探漏,以避免使用时空气漏入,造成流量减少或不能自吸。 管路与泵浦出路口接合处,务必加装防震软管,管路也要加以支撑固定,以避免泵浦受外力变形产生故障。 液体之蒸气压太高时,须以正压流入泵浦,足够的压力才可避免蒸气及吸力不够之情形。 入口真空计及出口压力计之装置,对使用保养甚为便利,最好装置备用。 吸水槽内各泵浦原则上以单独并列安装最为理想。 由小管路进入较大吸水槽时应使向吸入管的水路方向平均流入。 入口管的位置尽量安装於吸水槽的中央。 水路只有一条时,尽量避免各入口管直接排於此水路口。 入口管尽量采用直的短管,假如必须用弯管时,则采用曲率半径大的弯管且距泵浦入口不可太近。 不能在入口管的中途有高低起伏的情形,应从泵浦开始稍做向下倾斜(斜度约 1/50-1/100),以避免中途积存空气。 吸入管之直径大小与泵浦吸入口不同时,应以偏心异径管连接,否则空气将滞留於异径管及管路上部。底阀不得距离水槽的排出口太近,否则会吸入空气。水槽水位至底阀的距离不得太短以免水呈涡流而吸入空气。为防止异物堵塞底阀或叶轮,应使用面积充足的滤器,在树枝、树叶、杂草多的地方,应於上流装设金属网,以防滤器之阻塞。4 电器配线: 依照电动机之额定电流容量,选择适当配线材料。(按电气法规) 保险丝之容量须为马达额定电流容量之2-3倍。 最好使用电磁开关起动泵浦,大容量泵浦请用Star delta starting。 检视转向是否依照箭头指示。5 运转: 运转前: 润滑油的检查:如有异物存在,将在短时间内伤害轴承。a) 采用机油润滑时,油量以填充至油面表之中间程度为宜,不能太多或太少。b) 采用油脂润滑时,油脂不可填满轴承箱以免轴承发热。 检查旋转体间是否有摩擦。a) 如有异物入内,会产生摩擦,影响运转。b) 检查电动机之转向,若转向相反易使装於轴上之叶轮防松螺帽脱落,试转前需灌满水后,才能试转,以免损坏轴封。 试转完毕以上各程序后:a) 引水充满泵浦本体及入口管并抽尽空气,否则无法扬水,且将烧毁轴封。b) 运转时要徐徐转开阀,并注意电流表的读数,不可快速旋开阀引起电动机过负荷现象。 运转中: 轴承部份:a) 最初运转一小时左右应对过热作严密注意,轴承温度不得超过周温+40度C,一般设法维持75度C以下为宜。b) 再次确认全部轴承是否有润滑油作润滑之作用。 填料部份:a) 填料不能过紧以避免过热、损伤或主轴磨耗。b) 填料之松紧程度,通常以填料盖漏出少量之水为宜。c) 填料函之温度通常维持在40℃以下为宜。 本体部份:a) 运转中应时常旋开本体顶端之空气拷克(Air Cock),以检查空气是否漏入。b) 如有空气漏入则应检查入口处有否裂痕或吸水槽有否旋涡发生。 停止: 采用自吸式泵浦於停止时,应先关闭出口阀,然后关闭电源,否则会发生水鎚作用,增加泵浦负荷。 采用涡卷式泵浦时,应於出口管处加装止回阀,防止液体逆流。 操作上之其他注意事项: 填料函所用之封水必须是清水,否则会损伤主轴及填料。如填料受损时,应依液体性质迅速给予更换。 应随时注意轴承用润滑油的污染程度,初期运转时每两星期更换一次。应时常检查轴承之磨耗程度,轴承磨耗不平为造成震动之主要原因。 要避免泵浦长时期运转於与设计点远离之点。 要避免关闭出口阀而长时运转,否则水温会上升而发生蒸气。 将液体排出於液体易凝固之气候,运转需停止时,要打开本体底部之排泄旋塞。 要避免出口阀关闭长时间运转时,会使泵浦体内温度升高,温度一直上升会使压力一直提升到无法负荷下,泵浦本体会爆裂,危险相当高。6 长期停用处理: 切掉主电源。 清除泵浦内部残留液体。 泵浦易生锈部份,请涂防锈油。 每半个月运转三至五分钟。 再使用时,按运转说明操作。7 定期检查及保养事项: 每周检查轴封、压力、轴承、电流,各部螺丝等是否正常。 入口真空计及出口压力计之装置,对使用保养甚为便利,平时关闭,测定时再开。 每个月注入适量黄油在每个黄油嘴上。 运转中若有异常状况产生,请立即停车检查,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使用。 使用於高温液体之泵浦,各部位间隙须予适当配合,详情请洽敝公司。 填料及机械轴封之保养∶ 填料∶填料(迫紧)之作用为防止轴封部之泄漏,其保养之好坏,直接影响泵浦之性能及轴心的寿命,应注意如下事项∶a) 填料经长期使用后磨损,须增加圈数或全数换新。b) 填料在运转中有少量泄漏,有利润滑,不必经常锁紧。c) 锁紧填料时,最好停车调整比较均匀,不可单边调整,避免填料盖卡住轴心,甚至使压盖断裂。d) 更换填料时,须将旧填料取出,清洁填料函,不可留残渣在内。e) 装入填料时,填料之切口须密接,每一环之切口须错开约120度,不可在同一线上。 机械轴封∶使用机械轴封防止泄漏时,必须充份维护与保养,如此寿命才可延长,注意事项∶a) 绝对禁止无液体时空转。b) 配管内之焊渣、铁屑、杂物等必须清除乾净,以防进入泵浦及轴封内部。c) 先用手转动泵浦,以确定泵浦没有异常状况,再起动泵浦。d) 确实防止轴封部液体之固化,以免损坏轴封。e) 长期停用时,务必将轴封部液体排除,并冲洗乾净。8 故障排除: 无法扬水:a) 泵浦无注水。b) 转速低於额定。c) 使用系统的扬程太高。d) 入口高度高於原先设计。e) 叶轮阻塞。f) 运转反向。g) 入口管泄入空气。h) 填料函泄入空气。i) 出入口堵塞或底阀卡死。 水量不足:a) 入口管或填料函泄入空气。b) 转速低於额定。c) 使用系统的扬程太高。d) NPSH(a)不足。e) 入口高度高於原先设计。f) 入口管路阻塞。g) 高温或挥发性液体时吸入扬程不够。h) 底阀太小或底阀故障。i) 叶轮阻塞。j) 叶轮破损。k) 底阀或入口管底端浸水不够深。l) 运转反向。 压力不足:a) 转速太低。b) 使用系统的扬程太低。c) 液体内混有气体。d) 叶轮破损。e) 叶轮外径太小。f) 运转反向。 吸程小:a) 入口管泄漏。b) 填料泄入空气。c) 入口高度过高或NPSH(a)不足。d) 叶轮破损。e) 本体衬料受损。f) 入口管阻塞。 马力超载:a) 转速过高。b) 使用系统的扬程低於额定。c) 液体比重或黏度太高。d) 电压降低致使电流增高。e) 轴弯曲变形。f) 填料盖锁得太紧。g) 旋转元件过紧。h) 泵浦的选用错误。i) 运转反向。 马力过小:a) 叶轮阻塞,无法送水。b) 入口侧阻塞。c) 空转没有液体。d) 底阀故障,注给不足。e) 压力过高出水小。 轴承温度过热:a) 循环油不够完全,循环系统不良。b) 机油不足。c) 润滑油品质不佳,杂质入内。d) 黄油加太满。 压力计、真空计、电流表的读数不正常:a) 压力过高时:a) 压力计故障。b) 实际扬程大於设计扬程。c) 出口阻塞。b) 压力过低且真空过低时:a) 转速降低。b) 叶轮阻塞。c) 运转反向。d) 空气漏入。e) 实际扬程小於设计扬程。f) NPSHA不足。g) 叶轮破损。c) 压力过低且真空过高时:a) 水位降低。b) 入口管路阻塞。c) 底阀故障。d) 液体黏度发生变化。d) 电流表不正常:a) 过高时:电压降低。泵浦内部故障。频率升高。b) 过低时:电压升高。水量太小。空转。空气泄入。e) 指针摆动不定时:a) 发生孔蚀现象。b) 吸入侧泄入空气。c) 入口损失大。 震动、噪音大:a) 机械原因:a) 主轴弯曲。b) 安装不良。c) 联轴器损坏。d) 叶轮破损。e) 轴承损坏。b) 水力原因:a) 孔蚀现象发生。b) 吸入空气。SKH 本体分解组立装配流程组合步骤如下:(数字为构造图之件号)1 轴承与轴组合 9000&2102 轴承座安装 5003 调隙螺栓安装 99034 挡水环安装 94105 填料盖与中座组合 9906&1106 中座与轴承座组合 110&5007 叶轮安装 2008 叶轮键安装 叶轮固定垫圈安装 921610 叶轮固定螺帽锁紧 920511 迫紧安装 40012 机壳安装 10013 加填料 943014 键安装 901515 联轴器安装分解与以上步骤相反,填料与填料盖可不用拆下。

这种问题直接向杂志社求证就可以了。

泵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泵的发展历史,泵的分类及生活中常用泵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应用,并大胆展望了泵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发展史,分类,原理,应用,方向。引言: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泵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生活及工业生产中我们已经离不开泵。泵的发展史水的提升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种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链泵(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桔槔(公元前17世纪)、辘轳(公元前11世纪)和水车(公元1世纪)。比较著名的还有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杆,可以平稳连续地将水提至几米高处,其原理仍为现代螺杆泵所利用。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腊工匠克特西比乌斯发明的灭火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备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现了蒸汽机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1840-1850年,美国沃辛顿发明泵缸和蒸汽缸对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标志着现代活塞泵的形成。19世纪是活塞泵发展的高潮时期,当时已用于水压机等多种机械中。然而随着需水量的剧增,从20世纪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渐被高速的离心泵和回转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压小流量领域往复泵仍占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独具优点,应用日益增多。回转泵的出现与工业上对液体输送的要求日益多样化有关。早在1588年就有了关于四叶片滑片泵的记载,以后陆续出现了其他各种回转泵,但直到19世纪回转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损大和效率低等缺点。20世纪初,人们解决了转子润滑和密封等问题,并采用高速电动机驱动,适合较高压力、中小流量和各种粘性液体的回转泵才得到迅速发展。回转泵的类型和适宜输送的液体种类之多为其他各类泵所不及。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最早出现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尽管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在英国的雷诺和德国的普夫莱德雷尔等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离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围和使用领域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现代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泵。泵的分类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积式泵、动力式泵和其他类型泵,如射流泵、水锤泵、电磁泵、气体升液泵。泵除按工作原理分类外,还可按其他方法分类和命名。例如,按驱动方法可分为电动泵和水轮泵等;按结构可分为单级泵和多级泵;按用途可分为锅炉给水泵和计量泵等;按输送液体的性质可分为水泵、油泵和泥浆泵等。泵的工作原理容积式泵容积式泵在一定转速或往复次数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几乎不随压力而改变;往复泵的流量和压力有较大脉动,需要采取相应的消减脉动措施;回转泵一般无脉动或只有小的脉动;具有自吸能力,泵启动后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气吸入液体;启动泵时必须将排出管路阀门完全打开;往复泵适用于高压力和小流量;回转泵适用于中小流量和较高压力;往复泵适宜输送清洁的液体或气液混合物。总的来说,容积泵的效率高于动力式泵。 动力式泵靠快速旋转的叶轮对液体的作用力,将机械能传递给液体,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然后再通过泵缸,将大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能而实现输送。动力式泵又称叶轮式泵或叶片式泵。离心泵是最常见的动力式泵。动力式泵动力式泵在一定转速下产生的扬程有一限定值,扬程随流量而改变;工作稳定,输送连续,流量和压力无脉动;一般无自吸能力,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 ;适用性能范围广;适宜输送粘度很小的清洁液体,特殊设计的泵可输送泥浆、污水等或水输固体物。动力式泵主要用于给水、排水、灌溉、流程液体输送、电站蓄能、液压传动和船舶喷射推进等。其他其他类型的泵是指以另外的方式传递能量的一类泵。例如射流泵是依靠高速喷射出的工作流体 ,将需要输送的流体吸入泵内,并通过两种流体混合进行动量交换来传递能量;水锤泵是利用流动中的水被突然制动时产生的能量,使其中的一部分水压升到一定高度;电磁泵是使通电的液态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 ,产生流动而实现输送;气体升液泵通过导管将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送至液体的最底层处,使之形成较液体轻的气液混合流体,再借管外液体的压力将混合流体压升上来。4. 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在用水系统中的应用不锈钢冲压离心泵 ,液控阀门校验泵站 ,主要用于小流量、高扬程的用水系统,如饮用水供应系统、压力锅炉供水系统、高纯度净水系统以及医药、食品、精细化工、造纸等行业的冲洗、喷洒等工艺过程。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最近将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列入“最佳节能实践案例研究”,并对该设备的应用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据了解,传统铸造泵是通过制模、灌模、机械加工等复杂工艺制造,耗电、耗料、劳动强度大,严重污染环境,并且无法铸造出口宽度窄的小流量的叶轮。不锈钢冲压离心泵是采用冲压、焊接工艺制造,取代了传统的铸造工艺。泵体生产可节省材料70%以上,效率提高3%-5%,较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批量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劳动强度。对于冲压离心泵生产厂家,生产2082台不锈钢冲压离心泵,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约不锈钢材料吨,降低铸造电耗7634千瓦小时。对于洗瓶灌装机的用户,在满足生产要求的情况下,水泵的实际运行功率也从原来的千瓦下降到千瓦,每台节电。此外,由于该泵的重量轻、体积小、整体结构合理、维护方便,也减少了维护费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全国铸造泵类年需求量为457万台,合金铸造小流量泵每年需求在38万台以上。不锈钢冲压离心泵因其外形轻巧美观、效率高且价格比铸造泵低,是进口泵的一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液压水锤泵原理及推广应用实例液压水锤泵的工作原理和提水性能液压水锤泵自动供水设备是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和液压传动原理设计制造的水力能量升级转换装置,主机设备由脉冲发生器、能量耦合器和蓄能器三个组件构成。它是一种新式微型水力站的主机设备,这种水力泵实质上是利用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特种往复泵或泵组,在整体上构成特殊型式的变容式水力机械。在液压系统中,由于某种原因,液体压力瞬间突然升高,产生很高的压力峰值,这种现象称为液压冲击。液压冲击的峰值压力往往比正常压力高出许多倍。水锤泵利用的就是液压冲击原理,即水流在正常流动的过程中,突然关闭出水口阀门,就会在泵体内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利用这个冲击力,就可以把水送到高处。液压冲击是非定常流动,压力波以速度C沿进水动力管道(长引水管)来回传播。在水锤泵设计中,一般都是利用阀门突然关闭后管道压力最大升高量ΔP作为泵的扬水动力。由于液压冲击为一衰减过程,故研究压力升高第一波传至管道入口时的情况。假定管道断面积为A,管长为L,管道液体的初始流速为V,液体密度为ρ,压力波从排水冲击阀门传至上游供水池的进水口的时间为T,对这段时间运用动量方程:ΔP•A•T=ρALV所以 ΔP=ρLV/ T=CρV式中C=L/T,为压力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取C=1400m/s。可以计算水从2m高处经长引水管进入水锤泵后,突然关闭排水冲击阀门产生的最大升高压力ΔP,并由能量守恒定律求水流初始速度V:mgh=mV•V/2,则 V=(2gh)(2**2)≈所以,突然关闭冲击阀门时产生的最大升高压力ΔP为:ΔP= CρV=1400*1000*再计算把水提升100米所需的压力P:P=ρgh=1000**100=可以看出ΔP远大于P,所以从理论上说,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将2米落差水流的一部分水量通过水锤泵提升到百米的高处是不成问题的。简单地说,泵装置由泵室、泵座、蓄能器所组成。泵室中有两个阀:一个是排水冲击阀W,一个是输水阀D,双阀构成一个组合自动阀件。组合自动阀件在落差水流作用下自动启闭产生液压脉冲:由进水管引来的水进入冲击阀W后泄流。当泄流流速达到设计值,冲击阀W突然关闭,因此产生一个升压波,在此高压力下输水阀D开启,一部分运动着的水流入空气罐,然后再从空气罐流向使用点或高位蓄水池。进水管的质量流量的动能由于输水而耗尽,使水暂时停止。此时压力波衰减,输水阀D由于上下压差而自动关闭。由于进水管路和水柱的弹性,在扬水冲击减弱以后,水柱朝流动方向微微往后摆动,于是在泵壳内就出现了负压,促使冲击阀W自行打开。冲击阀W开启继续泄流,然后,不断重复以上过程进行提水。为了获得连续和均匀的流量,在输水侧装置了集水器,也称蓄能器。因此,水锤泵在结构上也就由蓄能器和组合自动阀件二大核心部件组成。泵结构最重要的往复运动部件是冲击阀与输水阀的构造及其特性。通过改进自动阀门可以改进泵的工作性能。水锤泵是在无人控制的条件下工作的,所以要求各零部件的运动及时准确和安全可靠。据资料介绍,水锤泵的冲击阀开关次数最好不少于40次/分。从水锤泵的工作过程可以看出,要使泵正常工作,设计生产一种能够自动启闭,反应迅速的组合阀件至关重要。水锤泵液压冲击公式为:△P=CρV=LV/t,式中△P为冲击压力;L为冲击波传播距离;V为冲击前进水管内平均流速;t为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从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液压冲击的压力,必须提高冲击前进水管内平均流速V,缩短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t,及增大冲击波传播距离L。在水锤泵站已建成的先决条件下( H、L、V三者已定),要产生明显的液压冲击并兼顾泵站效率,主要靠减少冲击阀阀门关闭时间t。|^7水锤泵组合自动阀件是两个特殊的专用阀门,其操作动力只有水流的脉动力和其自重。从自动阀门的力学分析可以看出,冲击阀阀门的关闭时间主要取决于有无增速机构、垫胶的弹力、阀盘的重量和出水口的流速等因素。冲击阀阀门的开启时间主要取决于泵壳内负压、垫胶的回弹力、阀盘的重量和出水口的流速等因素。武汉润泽水利技术中心研制的液压水锤泵,其自动冲击阀门在构造上可自启闭且不采用轴承,并力求防止阀杆的磨损。另外,为防止冲击阀关闭时产生的冲击和振动,在构造上采用了缓冲结构,因此泵壳内的冲击力、与泵连接的进水管道作用的应力,以及作用于基础的冲击力均很小。在进行研制开发时,采用特征线法对液压冲击和柔性水锤进行电算分析,并从材料和强度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液压水锤泵通过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合理设计来加大能流密度,精准设计脉冲发生组件液压冲击波的脉冲泵水作用,加快液压水锤泵缷载及加载,从而使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包含辅助增速阀盘装置)实现每分钟30到300次开关频率,达到中高频运转。落差水流从1至7米高处的进水池(泵站供水池),再经长引水管进入底座为泵室灌水,一直灌到进水池的水平面高度,这时自动阀门是关闭的。为了启动水锤泵,须用手多次打开冲击阀W,以进一步增加蓄能器内的空气室压头。当空气室压力达到落差的3倍左右,则进水管水柱回摆所产生的压强足以使输出阀自行打开,并使水锤泵动作起来。这时,空气室压头不断增加,一直上升到输水管出口顶端的压头值,然后压头基本稳定下来。在扬程压头较高时,一般蓄能器的空气室中的空气渐渐被高压水吸收,使空气室最终不起作用,压力峰值不断升高并会造成机械事故。因此,高扬程应用时需要对水锤泵重新设计液压蓄能器部件,主要是采用气囊式蓄能器,或者采取措施对空气罐人工补气或自动补气。落差水源的水头和流量是泵扬程和扬水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另外,泵工作性能还受到引水管安装角度、引水管和扬水管口径及长度、冲击阀开关次数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多次工程试验和现场安装应用测试,得到以下几个经验公式:①、扬程h与水流落差H的关系:h/H=10-50;②、将液压水锤泵作为动力机和水泵的联合体来考虑,其效率可由下式定义:η=qh/(QH)η为泵效率;q为扬水流量;h为扬水高度;Q为进水管来水流量;H为落差水头。泵效率的经验公式:1、η=()((h-H)/H)(h-H)/H=3-17(采用各类空气罐作液压蓄能器)2、90%≥η≥60%, (h-H)/H=2~49(采用隔膜式蓄能器作液压蓄能器)③、水锤泵扬水量q:q=ηHQ/(h-H+ηH)④、引水管长度L: L=7-12H(随落差水头大小相应变化取值)⑤、引水管安装角度α:仰角要大于5°,小于20°,以7°-15°为最佳安装角度。⑥、引水管口径D: D=(60Q)(Q是进泵水源的常年保证流量)⑦、扬水管口径d: d=(随扬程落差比h/H相应变化取值)水锤泵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功率及其效率,但由于受到安装的场所、地形条件及水源等的限制,设计时还应对供给水量、水头、进水管长度、扬水高度和扬水流量等,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设计。据资料显示,国外水锤泵的工作寿命最长可达100年以上,其易损件仅为橡胶垫、密封件、螺栓等。液压水锤泵使用带来的优点1、液压水锤泵通过水力能量传输特性的合理设计来加大能流密度,精准设计脉冲发生组件液压冲击波的脉冲泵水作用,加快液压水锤泵缷载及加载,从而使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包含辅助增速阀盘装置)实现每分钟30到300次开关频率,达到中高频运转。?.据资料介绍,水锤泵自动冲击阀门的开关频率最好不少于每分钟40次。工程应用的资料表明,国内同类产品一般运行频率较低(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只有每分钟20—40次,不超过每分钟60次)。2、运行噪音小,新型RZ-50饮水型液压水锤泵运转噪音小于80分贝,国内同类新产品(如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运转噪音高达105-130分贝。3、“液压水锤泵”采用不锈钢等耐蚀材料制造蓄能器筒体,以免水锤泵微型水力站的提升水流遭受铁锈污染。4、液压蓄能器有效容积可通过(含手动)充气装置等简单措施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长年运行中不会丧失气室容积和储能量;液压蓄能器的补气不需要泄空补气,不会造成水锤泵停机。国内同类产品(如引进德国BIL系列水锤泵),大多采用的蓄能器为半蓄能器(没有气体预压缩措施的蓄能器),泄空补气时会造成水锤泵停机。5、液压蓄能器组件采取等温加载循环工作方式,由脉冲发生组件自动冲击阀门的中高频快速加载工作所可能造成的液压蓄能器气室中的热力损失得到降低,并取消了常规水锤消除器(系气囊式蓄能器,采用绝热加载循环工作方式)筒体内表面的聚丙烯套隔离部件,降低了加工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6、“液压水锤泵”,全称“组件式复合液压传动型水锤泵”,由脉冲发生组件、能量耦合组件和蓄能组件这三部分构成。液压水锤泵采用能量耦合组件作为特殊能量转换器实现能量耦合,可以实现直流/交流液压工作方式转换。液压水锤泵自动供水设备—新型RZ系列饮水型液压水锤泵是利用液压冲击原理和液压传动原理设计制造的水力能量升级转换装置。故液压水锤泵设计原理有别于单一采用水锤原理的传统水锤泵。5. 泵的发展趋势泵的技术发展一如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是由市场需求的推动取得的。如今,历史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在以环保、电子等领域高科技发展及世界可持续发展为主所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大背景下,对于包括泵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或领域都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变革和发展。泵的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市场的需求。如今的市场需求正是要求有各自的特色特点,做到与众不同;正是这一点,造就了泵产品的多元化趋势。它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泵输送介质的多样性、产品结构的差异性和运行要求的不同性等几个方面。从输送介质的多样性来看,最早泵的输送对象为单一的水及其它可流动的液体、气体或浆体到现在可输送固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固液气混合物,直至输送活的物体如土豆、鱼等等。不同的输送对象对于泵的内部结构要求均不同。除了输送对象对泵的结构有不同要求外,在泵的安装形式、管道布置形式、维护维修等方面对泵的内在或外在的结构提出新要求。同时,各个生产厂商,在结构的设计上又加入了各自企业的理念,更加提高了泵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总体背景,泵的运行环境对泵的设计又提出了众多的要求,如泄漏减少、噪声振动降低、可靠性增加、寿命延长等等均对泵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或几个着重点并行均需考虑,也必然形成泵的多元化形式。(2)泵设计水平提升与制造技术优化的有机结合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泵的设计人员早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如CAD的利用),大大提高了设计本身的速度,缩短了产品设计的周期。而在生产为主的制造当中,以数控技术CAM为代表的制造技术业已深入到泵的生产当中。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数控技术CAM主要应用在批量产品的生产上。对于单件或小批的生产,目前CAM技术尚未在泵行业当中普遍实施,单件小批的生产仍旧以传统生产设备为主。由于市场要求生产厂商的货期尽可能缩短,尤其对于特殊产品(针对用户要求生产的产品)供货周期缩短,必然要求泵的生产企业加速利用CAM技术,甚至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FMC和FMS)对从设计到制造模具、零件加工等各环节协调一致处理,保证一但设计完成,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也是趋于同期完成,以确保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与此同时,除利用计算机制图外,还将在计算机这个载体上实现产品的强度分析、可靠性预估和三维立体设计,将原来需要在生产中发现和解决的工艺问题和局部结构问题及装配性问题等方面提到生产前进行防范,缩短产品的试制期。(3)产品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在产品出现多元化的同时,泵作为通用产品,总体总量依旧巨大。在市场中,除出现技术性竞争外,产品的价格竞争尤其是通用化产品的价格竞争是必然趋势。在产品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下,要实现产品价格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实现产品零部件的模块化是必须的。在众多零部件实现模块化后,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或改变个别零件的特性,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同时,只有当零部件标准化程度提高后才有可能基于产品的多元化基础上实际规模化的零部件生产,用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形成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也可以在产品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缩短产品的交货周期。(4) 泵内在特性的提升与追求外在特性所谓泵的内在特性是指包括产品性能、零部件质量、整机装配质量、外观质量等在内的产品固有特性,或者简称之为品质。在这一点上,是目前许多泵生产厂商所关注的也是努力在提高、改进的方面。而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产品在工厂检测符合发至使用单位运行后,往往达不到工厂出厂检测的效果,发生诸如过载、噪声增大,使用达不到要求或寿命降低等等方面的问题;而泵在实际当中所处的运行点或运行特征,我们称之为泵的外在特性或系统特性。技术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为提高某一产品的百分之一效率常常花费不少心思;而泵运行如果偏离设计的高效点,实际运行的效率远不止降低百分之一。现在,泵生产厂家同时为用户配套包括变频在内的控制设备及成套设备,实际上已介入到泵的外在特性的追求上了。在此基础上,再关注泵的集中控制系统,提高整个泵及泵站运行效率,则是在泵外特性的追求上更上一层楼。从销售角度看,推销产品即是在推销泵的内在特性;而关注泵的外特性则是生产厂商不仅是推销产品,而是在推销泵站(成套项目)。从使用角度看,好的产品必定是适合运行环境的产品而非出厂检测判别的产品。(5)机电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现阶段科技领域中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丰富,跨学科的共同研究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作为泵产品的技术发展亦是如此。以屏蔽式泵为例,取消泵的轴封问题,必须从电机结构开始,单局限于泵本身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解决泵的噪声问题,除解决泵的流态和振动外,同时需要解决电机风叶的噪声和电磁场的噪声;提高潜水泵的可靠性,必须在潜水电机内加设诸如泄漏保护、过载保护等措施;提高泵的运行效率,须借助于控制技术的运用等等。这些无一不说明要发展泵技术水平,必须从配套的电机、控制技术等方面同时着手,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提升机电一体化综合水平。参考文献[1] 李云,姜培正主编,过程流体机械.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 孙启才,金鼎五主编,离心机原理结构与设计计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3] 关醒凡主编,现代泵技术手册,北京:宇航出版社,1995.

这个不一定的,看期刊的排期,见刊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录用通知其实可以当见刊用的,如果你是用来毕业论文或评职称用。

永磁电机论文

你好,我这边最近对于这个也有所疑惑,请问一下,PMSM与LS-PMSM均是能够变频器控制启动的,同此同步电机当然就是在变频器控制方式中选择同步电机VF、开换矢量、闭环适量等控制,那么后者LS-PMSM呢?在变频器控制时候,是设置为异步电机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还是设置为同步机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器启动?

问的好专业,基本不会有人达了,要找专家!

稀土永磁同步电机的开发与应用扩大了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稀土永磁电机最显著的性能特点是轻型化、高性能化、高效节能。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是许多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它与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可以制造出各种性能优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机器人,电动车,高性能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等。随着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行业逐渐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向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稀土永磁电机又是一种高效节能产品,平均节电率高达10%以上,专用稀土永磁电机可高达15%~20%。 电动机的节能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异步电动机的结构,提高效率和其他性能,异步电动机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应各种工况条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个领域。其次是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可以取得更高的节电效果。 国外提高电动机效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异步电动机的优化设计,增加铜、铝、电工钢板等有效材料用量,降低绕组损耗和铁耗;采用较好的磁性材料和工艺,以降低铁耗:合理设计通风结构和选用高性能轴承,降低机械损耗;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降低杂散损耗,国外己开发出高效异步电机。根据我国国情,高性能的稀土永磁材料已实现产业化,钕铁硼的产量现已居世界第一位,钕铁硼的价格也趋向合理。所以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是新世纪电机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之一。 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要提升传统机电产品的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机电一体化这个环节。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是发展各种机电一体化需用的各种高性能稀土永磁电机,如数控机床用伺服电机,计算机用VCM音圈电机。一台60把刀加工中心,要配备30台伺服电机。变频调速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向高性能方向发展 现代化装备向电机工业提出各种各样的高性能要求,如军事装备要求提供给各种高性能信号电机,移动电站,自动化装备用伺服系统及电机,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高可靠性永磁电机,化纤设备用高调速精度变频调速同步电动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用高调速比稀土永磁伺服电机,计算机用高精度摆动电机及主轴电机等等。 向专用电机方向发展 电机所驱动的负载千变万化,如全部采用通用型电动机,在某些情况下,技术经济很不合理。因此国外大力发展专用电机,专用电机约占总产量的80%,通用电机占20%。而我国恰恰相反,专用电机只占20%,通用型电机占80%。专用电机是根据不同负载特性专门没计的,如油田用抽油机专用稀土永磁电机,节电率高达20%。这方面的节能潜力很大。电机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电机本身,更应当研究所驱动负载的特性,设计出性能先进、运行可靠、价格合理的稀土永磁电机产品。 向轻型化方向发展 航空航天产品,电动车辆、数控机床、计算机、视听产品、医疗器械、便携式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等,都对电机提出体积小、重量轻的严格要求。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其体积小、 节能、 控制性能好、 又容易做成低速直接驱动, 消除齿轮减速装置, 可通过频率的变化进行调速等优点, 在电梯技术上得以开发应用。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技术会朝着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高性能、专用电机、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并日趋完善。

是不是LS-PMSM可以直接接工业电运行,而PMSM需要变频器?PMSM和电励磁永磁同步电机一样,如果有其他原动机将其带转至同步速后,再接入电网也可以运行,运行时可以不需要变频器。LS-PMSM可以直接接工业电直接起动运行,也可以由变频器起动运行。

直流电机研究论文

双闭环调速系统ASR和ACR结构及参数设计一.基本思想本文应用工程设计方法来设计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按照设计多环控制系统先内环后外环的一般原则,从内环开始,逐步向外扩展。在双闭环系统中,应该首先设计电流调节器,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是转速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再设计转速调节器。首先考虑应把电流环校正成哪一类典型系统。从稳态要求上看,希望电流无静差,以得到理想的堵转特性,所以采用Ⅰ型系统就够了。再从动态上看,实际系统不允许电枢电流在突加控制作用下时有太大的超调,以保证电流在动态过程不超过允许值,而对电网电压波动的及时抗扰作用只是次要的因素。因而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即应选择典型Ⅰ型系统。对于转速环,由于要求满足系统抗干扰性能好、转速无静差,并且系统结构决定将转速环校正成典型Ⅱ系统。二.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实际动态结构框图图2-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实际动态结构框图如图2-1。由于电流检测信号中常含有交流分量,为了不使它影响到调节器的输入,需要加低通滤波。这样的滤波环节传递函数可用一阶惯性环节来表示,其滤波时间常数 按需要选定,以滤平电流检测信号为准。然而,在抑制交流分量的同时,滤波环节也延迟了反馈信号的作用,为了平衡这个延迟作用,在给定信号通道上加入一个同等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称作给定滤波环节。其意义是让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经过相同的延时,使得二者在时间上恰好的配合。 由测速发电机得到的转速反馈电压含有换向纹波,因此也需要滤波,滤波时间常数用 表示。根据和电流环一样的道理,在转速给定通道上也加入时间常

//4级速度可调:0、1、2、3; 对应占空比:0、1/4、2/4、3/4#include<>sbit key=P3^6;sbit motor=P2^4;unsigned char key_scan(void);void motor_set(unsigned char v) ;void motor_init(void);unsigned char PWM_H=0,n=0,i=0;void main(){ motor_init(); while(1) { if (key_scan() == 1) { motor_set(i%4); } }}//电机转动void motor_run() interrupt 3{ if(n=4) n=0;}//速度控制,4级速度可调:0、1、2、3; 对应占空比:0、1/4、2/4、3/4void motor_set(unsigned char v){ if (v>3) v=3; if (v == 0) TR1 = 0; else { TR1 = 1; PWM_H = v; }}//电机初始化void motor_init(void){ EA=1; ET1=1; TMOD=TMOD & 0X0F | 0x20;}//扫描按键unsigned char key_scan(void){ unsigned char on = 0,i; while(1) { if(key==0) //判断是否按下 { for(i=0;i<100;i++); //软件延时 if(key==0) //再次判断是否按下 { on = 1; break; //跳出循环 } } } while(key==0); return 1;}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努力吧

双相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就是说通电线圈会产生磁性,与原有磁场相斥,从而有力使其转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受力的作用,使电动机转动。它是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种机器。 电动机使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原理 直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力只能转半圈,要转一圈须要换向器,使其转过平衡位置自动改变电流方向。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转子转动的原理当磁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磁极的磁力线切割转子导条,导条中就感应出电动势。电动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来确定。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假如磁极不动,转子导条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导条中同样也能感应出电动势来。在电动势的作用下,闭合的导条中就产生电流。该电流与旋转磁极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使转子导条受到电磁力f,电磁力的方向可用左手定则确定。由电磁力进而产生电磁转矩,转子就转动起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