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信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信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企业诚信及其重要性 1.企业诚信的定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企业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着自身的信誉度,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诚信建设。企业诚信蕴藏着多元化的内涵。 诚信是一种道德观念。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必须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遵循“游戏规则”,以诚为本,打造企业品牌。 诚信是一种价值标准。东方人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言必行,行必果”,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形成诚信的价值观,诚信为荣,失信为耻。 诚信是一种行为准则。它使企业在行动中时刻受到约束,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念来看待企业的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企业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呵见诚信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社会责任感。 诚信是一种经营理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在对待客户、维系交易等方面以诚信把关,树立“诚信经营、用户至上”的指导思想。 诚信是一种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 2.企业诚信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对企业来说,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通行证。企业的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形成良好信誉,在生意往来中处于有利地位,成为扩大交往、促进合作、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2)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企业的基础和生命线。只有实现诚信基础上的客户认同感,企业才能长期受益。 (3)诚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商场如战场,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战。谁赢得了优良的市场信誉,谁就能更好地争取客户,进而最大程度地占领市场。 (4)诚信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强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运用、融资、理财等多个领域,比有形资产更加可贵。在西方有“信誉就是金钱”的理念,中国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信条,可见讲诚信是企业潜在价值最大的无形资产。 (二)私营企业诚信的特殊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成长较为迅速,其发展过程表现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但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也严重限制了私营企业更快的发展。特别是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私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受传统观念影响,私营企业的社会认同感比较低。谈及私营企业,公众往往有“私营企业信誉差”的认识。为了塑造在人们心中的好印象,私营企业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2.私营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有一席之地,一些私营企业往往选择丢掉信誉保利益。实际上,越是规模低、实力弱的企业越要注重诚信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找准市场定位,以信誉求得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私营企业是家族制。有时,为了获取利益,违反诚信、有悖道德也在所不惜。这无疑是杀鸡取卵的愚蠢行为,为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4.私营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确实较多。失信已经给私营企业贷款、招工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了私营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 很显然,在私营企业的发展中,其生存环境、竞争条件都相对较弱,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难以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抗衡。在这种形势下,惟有特色和信誉最重要。但特色的形成也要依赖于上述各种客观条件,只有信誉是首先从主观上可以认识并努力创造的。而诚信正是信誉创造的基石。所以说,私营企业的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二、我国私营企业诚信状况分析 (一)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广大私营企业的艰苦努力,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拾遗补缺”到“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起来。时至今日,私营企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私营企业不仅成长迅速,而且在稳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消除短缺经济、扩大出口以及稳定社会促发展等各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诚信状况也较之创立初期有所改变和提升。主要影响因素有: 1.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快,整体规模有所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 2.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其市场形象和社会信誉度有所提升,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私营企业的不良印象。 3.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私营经济的比重不断扩大,社会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认识在态度上有了转变。 4.私营企业自身更加注重诚信建设,部分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常抓不懈。 (二)私营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私营企业有很多发展亮点,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见利忘义、制假造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和劳资关系不协调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私营企业在诚信方面还存在较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品质量偏低,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以次充好较为普遍。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私营企业的形象。 2.私营企业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其劳资纠纷比其他企业增长快,使企业无法吸引优秀的员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财务不透明,私营企业往往做三本账,一本给税务局,用虚减利润的方式偷税漏税;一本给银行,以虚增利润的办法取得贷款;再留一本自己用,在计件工资制条件下可以少付员工报酬,形成了税务信用、贷款信用、财务信用缺失的不良状况。 4.公司治理薄弱,私营企业以家族制居多,企业领导人搞一言堂,订好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不规范。 5.赖债、躲债、恶性逃避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使私营企业之间存在大量且长期不能缓解的相互拖欠款,严重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毁合同、打官司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履约率仅有60%左右②,导致私营企业在交往过程中提心吊胆,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7.私营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也是其信用缺失的一种表现。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搞低价倾销等,导致广大消费者对私营企业整体的不信任。 造成私营企业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自身的责任,也有外部原因。 1.政策法规的缺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使许多债务企业能够钻法律的空子,乘机逃避债务。同时,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政策、法律、规范和约束不同,使私营企业在市场进入上有很多限制。 2.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它使企业觉得有机可乘,为私营企业制假、贩假提供了温床。信誉好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信用差的企业却能凭着价廉畅通无阻。久而久之,许多私营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就向着“低信誉、高收益”的方向发展。 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过多披露失信的私营企业,忽略了正面宣传,挫伤了私营企业树立诚信价值观的积极性。另外,私营企业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旦一家私营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它又会用同样的伎俩去别的企业,使坑蒙拐形成恶性循环。 4.私营企业自身的原因,是其诚信缺失内在最根本的原因。从企业自身分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发展基础薄弱。私营企业多是白手起家,没有很殷实的家底,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为了维持生存、谋求发展,往往选择投机取巧。 (2)受利益的驱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尚未形成,商品买卖过程中的主动权仍旧掌握在卖方手中,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销货渠道,利益驱动下的制假贩假就不会停止。 (3)管理水平低。私营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很难获取及时准确的市场情报,果断的分析与决策更是难上加难,惟有靠不正当竞争等失信手段牟取利益。 (4)竞争实力弱。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各个方面,私营企业都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大企业抗争,在这种状况下,靠假冒伪劣、投机取巧赚钱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它们的首选。 (5)私营企业的自律性较差。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制,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企业领导人的权利不受监督,惟利是图是其本性,为了牟利可以不择手段。 综上,私营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失信问题,已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妨碍了私营企业的层次提升,降低了私营企业的社会信誉,进而损害了私营企业的自身利益。广大私营企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加强诚信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构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的私营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要在私营企业中建立诚信体系,就必须认识到:诚信不仅表现为个别私营企业的行为,还应成为私营企业乃至企业整体的行为规范;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对内或对外的行为,还应成为内外统一的社会行为准则;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的行为现象,还应表现为企业稳定持久的行为理念,并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良好境界;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某一层面的特征,还应表现为涵盖企业各种行为的要素体系。所以说,私营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从长远考虑,私营企业若想建立诚信体系,必须将诚信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 (一)构建私营企业诚信体系的目标 通过诚信体系的构建,使诚实守信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为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内部,领导关爱职工,人人敬业奉献;企业之间,坦诚相待,共谋发展。在整个私营企业界树立诚实守信的理念,并将诚信建设推向全社会,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 (二)私营企业诚信体系的构成要素 “诚信指的是眷恋和忠诚,它由三部分组成:目标和企业价值的识别;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代表企业付出努力的意愿”,这是管理学家莫德雷归纳的构成诚信的要素。私营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有其具体的内容和要素,其中有对企业宗旨和性质的概括,有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有对员工的约束,更有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真正建立私营企业的诚信体系,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努力。 (三)私营企业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模式 构建诚信体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包括在私营企业内部对员工负责,员工对企业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对下级负责,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相互负责以及在企业外部对客户、合作伙伴的承诺,进一步还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把诚信贯彻到企业当中的上下左右每一个环节。 1.企业内部建立诚信 私营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首先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培养忠诚,发挥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集中的结构和清晰的管理 私营企业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结构。另外,私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向扁平化发展,减少中间层,消除地位级差,实现所有成员的平等。 (2)领导者以身作则 在私营企业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取信职工的最好方法。领导者以厂为家就能为员工树立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榜样,使企业的诚信理念不走样地传递给职工。所以,以身作则是打造诚信的捷径。 (3)重视集体行为 企业是一个整体,要想把蛋糕做大,需要集体的努力。首先,厂长要有民主意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应该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加强沟通,消除部门间的敌意,鼓励正当的竞争,加快决策进程,改善合作成果。 (4)实现对员工的承诺 在现代企业中,已经把人在企业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企业运营需要人,产品研发需要人,企业管理也需要人。领导层要做到忠于员工,认真履行对员工的承诺。只有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共赢。 (5)培养员工的忠诚 要培养私营企业的诚信,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培养员工的忠诚,要从源头抓起。招募新员工时,加大道德方面的测试力度,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新员工培训时,加强诚信教育;业绩评估时,考核员工绩效的同时,也要参照他们的道德表现,全方位评判。有了这样的用人——培训——考核的标准,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有责任感的团队,把企业带到更高的发展层次。 2.建立客户诚信 在私营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客户诚信建设是重中之重,私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无不依赖于客户的支持与信任。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私营企业始终要树立诚信观念,把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最优的服务,最合适的价格,最满意的表现视为企业的第一要务。 产品诚信是首要的。客户最看中的就是产品质量,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高的企业自然能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在实际工作中,私营企业应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工艺,不满足已有成绩,不断追求卓越,永远使质量处于不断提高的动态之中。 其次是服务诚信。所谓服务诚信就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诚信理念。通过开展服务满意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再次是销售诚信。销售活动中也处处体现着诚信的重要性,只有销售业绩上去了,企业的利润才有望增大。如何提升销售业绩?靠的是过硬的产品、真实的信息以及有效的促销手段。 竞争诚信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同行业企业之间还是买卖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私营企业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竞争诚信的观念,靠公平竞争招揽客户,在同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私营企业应从建立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等几个方面一齐努力,把诚信对待客户作为一项不变的企业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认同感,指引企业不断前进。 3.以诚信结盟 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私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诚信实现联盟。 无论强强联合,还是强弱联合,甚至弱弱联合,都在于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动员和有效利用,以求达到规模效益,发挥1加1大于2的效果,使私营企业在商战中大显身手。 联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目前国内私营企业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直接合作。 私营企业受资金、规模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单靠一个企业的实力往往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要寻求另一家企业结成联盟进行合作。但企业都不愿放弃自主权,权衡之下,往往采取直接合作的方式结盟。 当然,合作并不意味着风平浪静,不能要求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迅速达成一致。但是,在诚信的关系中,遇到矛盾时两个企业会主动寻求共识,达成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4.政府为私营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 私营企业自身的努力是内因,为建立诚信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使私营企业的诚信体系尽快建立起来,并长久保持下去,政府也应该从宏观上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1)投融资方面。政府要鼓励四大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提供无差别的金融服务;应尽快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配套的民间金融体制;健全担保体系,更好地为私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2)行业准入方面。要打破对国内私营企业设置市场准人限制的规定,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私营企业同国有企业参与竞争的门槛应标准化、统一化。 (3)对外贸易方面。应切实降低私营企业外贸领域的准入门槛,建立宽松透明、公平竞争的对外贸易政策及法规,特别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使出口退税真正达到促进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目的。 注释: ①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 ②任兴周.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7). 参考文献: [1]银通投资咨询公司.中国企业信用评级指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庄恩岳.人生每日提醒[M].北京:华文出版社,. [4][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 [5]王鑫.责任与忠诚[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6]中华征信所.征信手册[z].北京:中信出版社,.[7][美]乔丹.D.李维斯.诚信伙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撰写研究论文时,选择正确的参考文献至关重要。参考文献不仅要可信,而且要与文章相关。作者在研究所选主题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来源。在论文中所报告的引文类型为其提供了适当的学分。让我们来看看在文章中推荐什么样的参考文献(基于来源)。1. 来自同行评议期刊文章的参考文献:同行评审的研究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是被认为可信的,因为它们都经历了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由于这篇文章及其相应的参考文献已经被审稿人(所在领域的专家)以及编辑彻底审查过,这些参考文献更值得信赖。但是在引用之前,最好先对它们进行批判性的评估。您可以尝试使用特定学科的数据库或提供同行评议文章列表的搜索引擎来查找适当的参考文献。2. 来自书籍和其他在线来源的参考:研究论文可以考虑引用书籍和其他官方在线来源的数据。但是必须要小心操作!引用的时候必须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来自知名来源且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作品更有可能受到信任。3. 来自博客、新闻文章、论坛或其他网站的引用:除了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外,人们还可以从非传统来源(如杂志、科学帖子、新闻文章或某些研究性论坛)中找到相关和有趣的信息。但这些通常不被认为是学术文章中适当或可信赖的引用来源。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是带有偏见的,或者基于作者的态度和信仰,而不是具体的事实或科学证据。因此最好避免此类引用。如果真的需要使用一些数据/引用此类参考文献,则必须在仔细评估其科学价值之后才能进行。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隐瞒真实,就是自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而有信。金口玉言。君子说话,一言为定。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今天付出诚意,明天收获信誉。出局才懂诚信重,进‘宫'方恨知法晚。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诚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时失去的。诚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铸诚信不妨从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国家的坚实基础,推进法治务必要领导带头。诚信是社会的支撑点,法治是社会的生命灯。诚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誉是你的帐号,承诺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诚信 ,你将是一无所有。立身须以诚为本, 治国必以法为基。诚信以心为上, 法治以公为魂。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诚信在心,法治在行。不讲诚信者必被社会所弃, 以身试法者必受国法严惩。诚信凝聚力量,法治诞生希望。诚信法治两手抓,共铸辉煌齐万家。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制大旗共展和谐社会。赏罚分明, 市场经济讲诚信假一罚十; 宽严适度,法制社会护稳定惩教结合 。诚信是社会的通行证,法治是国家的座右铭。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诚信与高尚同行;法治与正义相伴。诚信有法治保障才有号召力,法治有诚信支持才有生命力。树诚信风尚,铸法治长城。谎言浇不开诚信之花,虚伪结不出幸福之果。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你诚信我诚信人人有威信 ,讲法治护法治个个能自治。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社会是由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送东送西送出良心与理智,诚实诚信成就道德与文明。信是为人之道, 法是强国之本。心连心共筑诚信长城 ,手牵手齐建法制社会。守法律己时时尽心报国,诚信待人处处竭力为民。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个个互信,人人守法。诚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谐人间。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诚存人自乐,法正民自安。法治与安定同在,诚信与文明共存。手牵手,与法治同行;心连心,将诚信同铸。倡导法治, 法治执根于社会;谋求诚信,诚信融汇于民心。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助推器和安全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长霞精神耀神州,与时俱进诚信俱佳玉儒形象映中华。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守法。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法纪为天平,岂容人情充筹码;诚信作准绳,不许利欲乱曲直。经营有法有道,交往以信以诚 。生命因诚信而美丽,生活因守法而精彩。诚信不能只挂在嘴上,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铸诚信,万事兴;严法治,国必强。人人参与,共铸诚信;个个努力,推进法治。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做诚信之人, 铸法治之国。虚假呈一时之得,诚信享一世之裕。做人以诚信为本, 治市以法律为基。诚信提升城市品位,法治推动文明进步。欺诈只能得逞一时,诚信才能受益一生。信达于诚,方能勤政。法精于治,方能谐民。诚信缔造和谐社会,法治铸就平安生活。人生百年以诚为贵,国家兴旺依法则灵。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 。诚信展现人格魅力,法治推进社会文明。诚信与责任同在,法治与发展共存 。手拉手共铸诚信,心连心推进法制。吹响诚信号角,高举法治大旗。诚信是面镜子,时刻照射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人讲诚则灵,治国依法则兴。诚信交得天下友,法治换得万家安。法治造就和谐社会,诚信成就积极人生。人无信不立, 国无法不安。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崇尚诚信,华夏春风暖;推行法治,神州正气扬。诚信不可无,贪念不可有;做人莫忘法,做事莫违法。守信万里还嫌近,无信一寸步难行。诚信塑人,法治兴邦。切勿丢掉诚信,当你回过头再去捡它的时候,它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谁如果失去了金钱,他只是失去了他能再次得到的东西,要是谁失去了诚信,他就会失去了他再也不会得到的东西。一、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又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所谓“诚信教育”,就是以诚为本的教育,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对自身、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对科学、学问等所有教育的主客体均实事求是、讲求信誉和信用的教育。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1.诚信是立人之本中国索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即人无信用,不知该怎样立足于社会。他还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当今时代,诚信也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现代人际交往的所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要以诚实守信的精神素养为基础和前提。诚信作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度量一个人的“无形资产”,这笔资产如果丰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赖,还会使人内心充实。拥有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帮助人们获得人生的幸福。当代学子强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然而,不论高等学府给了他多么高超的学识和ji能,倘若他在现在和将来不能以诚信塑造自我。就无法在人群中竖立起值得信任的人格形象.也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这种情形下,就算事业取得暂时的成功,也根本谈不上真正地实现和完善自我。2.诚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非歧视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它们的伦理道德基础正是诚实守信。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诚信,欺诈行为令人防不胜防,那么这些美好的原则就难以在现实中得以实施。所以入世前,经济界就提出:迎接wT0,不仅应当创建“法制经济”,而且更应当创建“诚信经济”。健康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制,也离不开诚信:诚信是法制的伦理和精神基础,缺失了诚信,法律就失去了精神支柱。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法制相当健全的国家,但是,“安然”公司的欺诈事件所造成的信用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却是根本性的。诚信缺失不仅葬送了一个巨型跨国公司,也给一个超级强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危害。这正说明,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良好运行的最基本道德准则。诚信缺失是市场规则得以建立的最大障碍。加入WT0,标志着我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如果社会上普遍诚信缺失,我国的国际声誉必将严重受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那么以往为入世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事倍功半。所以,中国必须创建起诚信经济的良性运作.而要实现诚信经济,就必须而且能立足于做好诚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府的诚信教育。3.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吕氏春秋·贵信>篇中说:“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缺少了“信”则人人自危,使社会陷入无序的状态。诚信做人,诚信地对待工作、家人和社会公众,才可以在人群中普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惟其如此,社会生活才可能健康和有序,道德社会才能真正建立,人类文明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二、大学校园凸现诚信缺失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诚实守信本应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然而,曾几何时,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令人痛心的事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虚假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成绩和成果。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讲过他的经历:有一次他给学生作报告,学生给他递了一张条子:“朱校长,如果告诉你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在考试中作过弊,你相信吗?”朱校长当即回答:“我不相信!我只相信少数人作过弊,因为作弊对个人的学业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朱校长说:“当时,我心里觉得很难过。这样下去还怎么搞科学?我们五六十年代大学生不敢想也绝对不会做的事情,怎么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都无所谓了?”其实,朱校长面对的事实不是个案例,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有屡禁不止的作弊现象,手机、掌上电脑、电子辞典等先进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作弊,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枪手”事件也越来越多地被曝光。除此之外,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也是某些学子心照不宣的常用伎俩,为完成课程作业、毕业论文,在网上搜索一番,下载些资料,东拼西凑随随便便就“创造”了一篇大作,全无做学问的慎重与辛劳,对一部分的大学生来说。这也是早已司空见惯而无所谓了。另外。个人材料造假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时,搞一些假证书、假鉴定、假证明以打败别人,求职时更是随意夸大自己。有一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收到某学校同一班级多名学生的自荐材料。结果发现许多证书或获奖证明都是经过“克隆”的。同一个班上,竟有4位班长。6位校学生会主席。目前高校还出现了一些假特困生脱交学费现象。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开学之初父母也给了报到的学费。但有些学生就是不交,少数学生借助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学费的特惠政策,想方设法开假证明来欺学校,有些学生拿着学费到外边租房子、买手机、买电脑、还有做生意搞传销等等。上述诚信缺失的现象有着相当的普遍性,这就越发提醒我们,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进行以诚为本的教育必须和学业的教诲同步进行

与赖咸院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引用的是诗句,一般应当注明。“间接引用”是引用原诗句的意思,则可注明或不注明。但重要的论文,通常也以注明为好。

与书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关于大学生诚信的相关文献供参考: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 -2005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4期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z1期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10年6期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6期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年3期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8年5期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期

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引用原话,必须用引号,并且除了标明作者和出版年以外,还要标明具体页码,p.与数字之间有空格

如果在正文中提到你要引用的作者,而且是直接引用,则需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出版年,然后在引用的引号后用括号标明具体页码

二、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释原文含义,使之更加简洁、明了。常用的方法有删除次要信息;使用同义词、反义词等;采用注释性说明;改换说法,如改变陈述角度或顺序等。是将整篇文献概括为几句话,甚至一两句话。

1、引用整篇文献的观点

引用整篇文献(即全书或全文)观点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者的姓氏在正文中没有出现。不引用原话,就不用引号,如果在正文中没有提到要引用的作者,则需在引用结束时用括号标明作者和出版年,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的姓氏已在正文同一句中出现,按APA的规范则没有必要在括号夹注中重复作者的姓,只需标明出版年,要紧随其姓氏后用括号标明。

2、引用多位作者写作的同一文献

3、引用同样姓氏的不同作者

4、引用团体作者

5、引用无作者文献

6、引用书信、谈话中的观点或文字

7、引用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

8、同时引用不同作者的多篇文献

9、引用非直接文献

I can't

汉代书信体散文艺术概论摘 要: 汉代是古代书信体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书信分外兴盛,它不仅是人们应对交接、辨事论政、骋才求售的有效实用工具,也是文人辨怨抒愤、思亲叙旧、劝勉诱导、谈道遣怀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以丰富的内容、完善的功能、精美的形式奠定了我国古代书信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和艺术风格。关键词: 汉代;书信;辨怨抒愤;诱导指斥;感慨人生Abstract: Ha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the ancient epistolary prose began to mature. In this time, letterswere very prosperous. They were not only the tools that people associate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the artistic means bywhich people express their emotion. They had layed a foundation of ancient epistolary prose by their plentiful content,per-fect function and elegant words: Han dynasty; epistolary prose; discriminate; persuade;sign with emotion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1)01-0081(03)先秦时期,散体独行之文并不多,郝经曾经说过,“二帝三王无文人,仲尼之门,虽曰文学,亦无后世篇题辞章之文,故先秦不论文”[1]。为数不多的单篇散文,则集中的以书体形式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聘问交接频繁,战国时代献书求售之风盛行,而书体形式灵活,“尽可惟意所向”[2],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臣僚敷奏,朋旧往复,都是书体。汉代以来,文体渐繁,所谓奏、对、说、议等文体纷纷出现。人臣言事于皇上,虽然仍沿旧习以上书相称呼,但实质上与章奏没有什么不同,故我们所说的汉代书体散文,并不包括人臣进御之“上书”。“汉来笔札,辞气纷纭”[3]。汉代书体散文,挟春秋战国之余烈,分外兴盛。它们不仅是应对交接、辨事论政、骋才求售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成为辨怨抒愤、思亲叙旧、劝勉诱导、谈道遣怀的重要手段。在艺术上,它们不再满足于“贵在明决而已”[3],力求形式精美,讲究表达技巧,或以气势酣畅取胜,或以情感真挚动人,或务剀切明白,或求简洁洒脱。因此无论叙事抒怀、说理论政,都能斐然成章,留下了不少广为传诵的名句名篇。尤其是在捃摭经文之风盛行之际,这些作家任情性,不因循,少拘束,少矫饰,大胆吐露心声,使其文章保留了朴实流畅、明快活泼的文风,如“扬子云之报刘歆,则侈述作之事,措词简贵高厉,颇脱《法言》艰深之习”[4],这就给沉闷单调的文坛带来了生气。一、辨冤纾愤:自我情怀的宣泄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可为辨诬白冤的典范之作。邹阳本仕吴国,以文辩著称,作《上吴王书》劝谏吴王勿反,吴王刘濞不从,他便投奔梁孝王,为同僚陷害被梁孝王投入狱中,因此在狱中写下了广为传诵的《狱中上梁王书》。这封书信虽为辩冤而作,却少写自己如何遭人陷害,而是广引前代忠而见疑、信而遭患之事,细加评断,结合自己被谗入狱的切肤之痛,反复称说君臣忠信之理,从而将不平之慨,怨愤之气吐露无遗。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章笔势纵放,酣畅淋漓,磊落激昂,毫无嗫嚅之态。由于全文起点高、视野广,故境界大、气势壮,结语亦令人信服。虽不曾细辩其冤,而其冤自明。情随理出,文由情胜,一个“抗直不挠”的“恢廓之士”的形象呼之欲出。汉代书信影响最大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钱钟书认为“此书情文相生,兼纡徐卓荦之妙”[5](P935),不为虚语。其艺术成就,历来备受称赞,金圣叹甚至以为“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来番学之,恐未能尽也”[6](P302)。全信虽洋洋洒洒三千余言,却只为抒愤而作,借回答任安自己难于荐士之原由,将获罪由来、忍辱残喘的目的及心中的痛苦一一引出,反复陈述,反复慨叹,惟恐倾吐不尽,惟恐申辩不明,惟恐控诉不清。作者深感蒙受奇耻大辱,悲愤欲绝,情既不堪,语复挟愤带怒,尽所欲言,慷慨激烈。由于气盛情激,出语自然而自有章法,如方苞所言:“如山之出云,如水之赴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盛也。”[7]此书的成功,引出了众多的模仿者。其中很早而自有特色的是杨恽的《报孙会宗书》。他也是借自辩的机会将胸中的不平之气吐露无遗。“(杨)恽,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以言语日奄昧见废,内收稿日期:2000-11-07作者简介:闵泽平(1969- ),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第16卷 第1期 天中学刊 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怀不服”[8],居家以财自娱,而其友又“随俗毁誉”,修书督责,不由得激起他满腹怨恨,因此写下此信。杨恽有才而自矜其能,刻薄不能容人。这封信亦是不分皂白,直以泻愤为快,其《报孙会宗书》中全是讥讽之语、怨愤之情,即使对朋友的善意规劝也还以冷嘲热讽。杨恽心怀不满,便饰以矫枉,以纵横不羁来反抗所受的抑制,故极言家居之乐,“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荒淫无度,不知其不可也”。这种傲岸的态度、放纵的思想在当时实属异端。后逢日食出现,竟有人向宣帝诬告是杨恽骄奢不悔所致,杨恽以此入狱。本文以叙代议,议叙结合,平直中有曲折,激昂中有顿挫,疏散中见缜密。杨恽其母为司马迁之女,“恽报书委屈敷叙,其怏怏不平之气,宛然有外祖风致”[9]。托名李陵的《重报苏武书》亦是仿构中非常出色的作品。此信为李陵叙心声,以他奋勇杀敌、兵败被俘的经过描述为他屈身事敌辩解,以他羁留在匈奴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欲有所作为的心态的吐露,表明他对汉朝的忠贞,以所揭露的汉廷对功臣刻薄寡恩的事实,“陵虽孤恩,汉亦负德”,倾诉他有家难归的辛酸与苦衷。情感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徐缓悱恻,颇能动人。唐刘知几《史通》以后,这封信已基本上被定为伪作,但由于它艺术上的成功,很多人仍不愿接受这一结论,金圣叹评道:“相其笔墨之际,真是盖世英杰之士,……看其段段精神,笔笔飞舞,除少卿自己,实乃更无余人可以代笔。昔人或疑其伪作,此大非也”[6](P309)。总之,这一类书信多以自叙为主,多以气势取胜,多为长篇大论。作者往往身处逆境,遭受过重大挫折,不平之气抑制不住,喷涌而出,故文中虽有自悔、自责与自咎,但更有自诩、自负与自勉,情感激越,气势纵横,体现出了西汉前期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西汉后期与东汉前期,经学蔚为正宗,士人思想僵化,行文不免拘束,少有直抒心声之作。东汉后期,国事日非,经学隳顿,通亻兑之风渐盛,士人通信,挥洒自如,三言两语,率意而成,多短小精悍,间有铺叙之词,也言清语秀,情怀高远,如延笃《与李文德书》写家居之乐:“当此之时,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不知世之有人、己之有躯也。虽渐离击筑,旁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风,方之于吾,未足况也”,与杨恽所言相比,少了一份矫饰与激愤,多了一些自然与自得。二、诱导指斥:政治形势的辨析这类作品来源于谋臣策士的呈书献辞,它以说服对方为目的,方式上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指画形势,陈说厉害,使对方醒悟;形式上便多铺张扬厉、逞性腾说,言词散朗流丽,善用譬喻,带有纵横家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的特点,因此这些书信主要也出现在征伐不断的乱世。陈余的《遗章邯书》当作于秦末,而其文收录于《全汉文》之中。章邯为秦朝名将,骁勇善战,为诸侯西进的重要障碍。陈余的这封劝降书抓住对方惶恐不安的心理,分析他所面临的“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可悲处境,指出唯一的出路是“约共攻秦,分王其地”。此信引用事例典型恰当,形势剖析准确深刻,得失利害对比鲜明,为章邯最终反秦起了很大作用。汉初尾大不掉,列侯觊觎之心迭起,是以大乱繁兴。淮南王厉心怀怨望,骄蹇不法,故薄昭有《与淮南王长书》。吴王濞蠢蠢欲动,故枚乘有《谏吴王书》,邹阳有《上书吴王》。前者旁敲侧击,反复暗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而“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语重心长,耐人深思。后者则通过力量对比的分析,指出“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告戒吴王不可轻举妄动。两汉之际,天下未定,说辞纷纭,如方望、李熊、荆邯、冯衍等都是一时辩士,各有佳作,其中申屠刚的《将归与隗嚣书》、苏竟的《与刘龚书》较为典型。申屠刚质性方直,直言隗嚣“廊庙之计,既不豫备,发军动众,又不深料”,存侥幸之心而有无穷祸患,故不如早日归顺光武。刘龚以纬书自惑,拥兵自重,苏竟写信一一解说图谶,以众多史实和占验指出“皇天所以眷顾踯躅,忧汉子孙者也”,要刘龚明善恶之分,获去就之决,使刘龚很快投降。这一时期煽动性最强的说辞当属广陵思王荆的《诈为郭况与东海王疆书》,此信尽挑拨之能事,先动之于亲情,复晓之以厉害,再以天象鼓舞他,以卑语激将他,“人主崩亡,闾阎之伍尚为盗贼,欲有所望,何况王邪”。朱浮的《与彭宠书》是此时的名篇。作者以贴切的事例和生动的比喻指斥了彭宠行为的愚蠢,文字晓畅,理显词壮,气势夺人。东汉后期,列强纷争,战乱不已,骋词之风复盛。臧洪力屈志扬,为天下义士。袁绍发兵围攻,数年不胜,使陈琳作书“示其祸福,责以恩义”。臧洪的《答陈琳书》,辞气慷慨,矫健快利,无论是言对抗之原由,表袁绍之逆行,驳陈琳之屈解,示自己之殉义,都显得正气凛然。袁谭、袁尚兄弟同生分谤,争校得失,自相残杀,刘表、审配各以书谏,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取破家之祸,翘企延颈,待望仇敌,委慈亲于虎狼之牙,以逞一朝之志”,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另外,陈王圭、张绂等也有不少杰作。总之,这些书信大多能设身处地,代为谋划。他们善于抓住对方患得患失的心理,剖析形势,权衡利害,使对方感悟。因此这类文章固然情感激越,却更以远见卓识取胜,虽不乏虚张声势,浮夸滥饰,但由于针对性强,也常常取得了战争等方式所无法获得的良好效果。在表达方式上,借助于名言警句以增强说服力成为它们的一大共同特色。如申屠刚《将归与隗嚣书》中的“顺人者昌,逆人者亡”;广陵思王荆《诈为郭况与东海王疆书》的“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审配《献书袁谭》开首所云“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便于行”等,都警策凝炼,发人深思。三、告诫劝勉:社会人生的感慨汉代的告诫之书主要以遗令形式表现出来。西汉的遗令并不太多,仅杨贵、东方朔、刘向、尹赏、何并、陈咸等少数人有这方面的作品。东汉以来,遗令则较为常见,并且涌现了一批名篇。这些遗令,主要用来交代自己的生平和后事,以及对后人的告诫、期盼。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尚的一些看法,也表现出了他们的人生感触和价值取向。要求薄葬是两汉遗令最常见的内容。两汉厚葬风气自上而下,非常盛行。“单家竭财,以相营赴。废生事而营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自生民以来,厚终之敝,未有若此者”[10]。·82·闵泽平:汉代书信体散文艺术概论有识之士对此莫不痛心疾首,他们力图通过身体力行来矫世抗俗。杨贵是西汉较早主张裸葬的,他在《病且终令其子》中提出这一主张之后,缯它来信指出这种举动有违“圣人之遗制”[11]。杨贵回信明确说到他的所作所为是“将以矫世也”,他认为“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11],故裸葬当为最理想的形式。此后士人少有如此偏激者,但常常有人主张简易从事,就地安葬,如何并《先令书》要“葬为小椁”,张霸《遗命诸子》要“足藏齿发而已”;崔瑗《遗令子实》云:“何地不可藏形骸”;朱宠《遗令》指示其子“素棺殡殓,疏布单衣”;范冉则更为干脆,《遗命敕子》“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东汉后期,国事日非,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的斗争激烈而残酷。骨鲠之士的遗令便也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的宣言,薄葬成为他们与社会抗争最后的方式。范冉曾云:“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12]这颇得部分士人的心声。张奂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坎坷命运的悲愤和对谗邪的痛恨。他在《遗命诸子》中风趣地说自己活着时仕途升进无望,死后如果“复缠于纩绵,牢以钉密”,这样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要求“朝殒夕下,措尸灵床,幅巾而已”。李固与竖宦斗,与梁冀争,而道亡时晦,无济于事。他的《临终敕子孙》说:“素棺三寸,幅巾殡殓于本郡硗确之地,不得还墓茔,污先公兆域”,则是表达他对政局颓毁,无药可救的愤慨。汉代告诫之书的另外一种常见形式是诫子弟书。它们与遗令之作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郑玄著名的《戒子益恩书》,也是他暮年行将就木叮咛独子、交代后事而作,但此信虽从自述生平入手,更主要的却是想通过自己一生的回顾,总结出修身理家为学之道以引导激励后人。由于作者是将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要求独子的标准,故娓娓道来,朴实无华,使人倍感亲切;同时作者将事业未竟的惋惜之情:“日夕方著,其可图乎”,及对儿子“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的无限关切的舐犊之情融入其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东汉时期比较典型的诫子弟书是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和张奂的《诫兄子书》。它们都是针对侄子的过失提出批评。马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13],马援深感忧虑,在征战交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要谨慎敦厚,不要“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并具体指出何人可学,何人不可学,言辞激烈而态度恳切,谆谆叮嘱中见出其良苦用心。张奂之侄“轻傲耆老,侮狎同年,极口恣意”,因此张奂要求他以礼自持,以谦虚为本,要向蘧伯玉那样知错就改。信中批评与勉励相结合,严厉中透出慈祥。总之,这类作品或为对亲人后代的叮咛关怀,或为将终之时的反思感慨,而无论何者,都是肺腑之语,至诚至性之言,毫无伪饰,真切感人。除一些抗世之作尚情任性、梗概多气外,大部分作品自述胸臆,实话实说,语言平易朴素,句子长短不拘,灵活自由,无板滞凝重之感而富有生气。此外,两汉书信还多用于思亲叙旧,如秦嘉与其妻徐淑的四封书信,当为最早的“两地书”,窦玄之妻的《与窦玄书》,不啻为一首哀怨动人“弃妇诗”。东方朔的“自荐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之后类似的作品接连不断。其他一些荐人之作和论道衡学之作,如张超的《与太尉朱隽书荐袁遗》、杨修的《答临淄侯笺》等,它们的形式也常为后世所效法。书信是一种使用文体,这一时期有相当多的公牍文,如法雄的《移书南郡属县》等等,更多的书信具有相当明确的目的,所论事情非常具体。总而言之,两汉书信继承了先秦书信体的艺术成果,在内容上不断开拓,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书信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和风格。参考文献:[1]郝经.与友人论文法书[A].郝文忠公陵州全集[C].[2]林纾.韩愈文研究法[M].[3]刘勰.文心雕龙·书记[M].[4]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M][5]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6]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7]高步瀛:西汉文举要[Z].[8]班固:汉书·杨恽传[M] .[9]王杼木.野客丛谈[M].卷一.[10]赵咨.遗书敕子[A] .后汉书·赵咨传[M] .[11]班固.汉书·杨王孙传[M] .[12]范冉.遗命敕子[A] .[13]范晔.后汉书·马援传[M] .〔责任编辑 张学松〕·83·闵泽平:汉代书信体散文艺术概论

与信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人来到世上就是获得和失去生命 与信念。

不好意思帮不了你,我只要发出来,相同内容的论文就会有N多,我想你自己写写也挺好。下面的回答,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采用过了。

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正是这样一位具有深沉宗教情怀的文学家。在他的文学世界中饱含着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和追求心性自由的佛教精神。 一、沈从文的基督教情怀 基督教虽然在16世纪末就传入了中国,但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在留学欧美的作家身上表现更为普遍。而自诩为“乡下人“的沈从文既没留过学,甚至没受过正规的现代教育,基督教文化却对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从文接触基督教是从读《圣经》开始的。1922年夏,二十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虽满怀文学救国的崇高理想,却连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熟悉,更何谈文学创作!当时身边唯一的师傅是一部《史记》,随后不久从燕京大学朋友处偶然得到一本破旧的《圣经》,他立即喜欢上了《圣经》“那接近口语的译文”和“部分充满抒情诗的篇章”,并从“反复阅读中”,“得到极多有益启发,学会了叙事抒情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沈从文作品自然、流畅、平白的风格,与《圣 经》有一定的传承渊源关系。而《圣经》所蕴涵的仁爱、善良、怜悯也成为他精神的寄托与支柱之一,他从中找到了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的精神安慰,支撑他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后来,沈从文认识了著名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一帮学生,如董秋斯、张采真、司徒乔、韦丛芜等。沈从文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间接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这使他对教会生活、基督教知识有一定了解。1925年7月至1926年间,沈从文在其亲戚———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里做事。慈幼院是一个慈善和救助机构,具体由中国基督教非圣职人员经办,沈从文在做事中也与不少基督教信仰者有往来,耳濡目染,受到一定影响。他因此写了一系列有基督教影响的作品,如《蒙恩的孩子》、《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下来的事》等。 基督教“最根本的精神永远是爱———一种完全无私的精神,一种尊重他人并为他人寻求最高的善的行为”沈从文接受的主要就是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在1933年回答有人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沈从文爱美丽,也爱永恒;爱世界,也爱人类。这种爱完全是一种宗教行为,闪烁着关爱人类未来的宗教情怀。 沈从文之所以接受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和冷酷的世界里。在湘西,沈从文难以忘记的是军队中那些血淋淋的杀人场面,无数无辜百姓被军队长官以“土匪”的名义杀掉;在北京,沈从文体验最深刻的是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冷漠。从湘西到北京,生活空间的位移并未改变现实的严酷。人们之间缺少温情,找不到爱繁衍的土壤。既然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爱,那么,爱又在何方呢?沈从文想到了《圣经》———一本充满爱意的圣书。他非常欣赏耶稣的“博爱”精神,并从中找到了永恒的精神慰籍。 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爱逐渐内化为作家的一种心理内趋力,形成沈从文特有的“爱人类”“爱有生”“爱善”“爱美”的“爱的哲学”,伴随着沈从文漫长的一生。 二、沈从文的道家情怀 作为一种文化哲学体系,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个性的一派。崇尚自然,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的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和恒久。强调“天道自然无为”,推重自然人性观是庄子和老子哲学的共通之处。道家的人生观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质量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京派作家身上或多或少都闪现出道家文化的影子,尤以沈从文为代表。 湘西古朴原始、神秘奇丽、浪漫洒脱的苗族文化氛围喂养滋润了沈从文的心灵和感情。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完全是自然孕育造化的精灵。他们性情所至,率力而为,不受任何陈规陋俗羁绊,也不为任何世俗礼法约束。四狗和阿姐在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中“撒野”(《雨后》),儿子特意筑路以方便母亲去庙里与和尚相会(《沅陵的人》)。湘西民间的道德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道德是纯审美的,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 对人性的歌颂是庄子哲学的要义所在,沈从文的生命观、价值观明显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其对健康的人性有着天然的倾心,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4]在他笔下,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童养媳等等,都具有一种生命本性的美。他还在《水云》一文中宣称:“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5]他笔下的画面与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很相似,庄子思想中宣扬清淡无为、反对约束、恢复本性等特点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均有体现。沈从文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风日里长养着”的自然之子,这里的女子心地善良、温柔却刚强,体现着自然人性中和静柔美的一面;这里的男子诚实勇敢、,带有自然原始发力量与生命的冲动。这就是沈从文所认可的自然的人性和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健康的人、人性是沈从文写作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三、沈从文的佛教情怀 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本土特点的禅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禅宗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境界的文化理想。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人类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 认识的深刻性。沈从文最早接触到佛教,是他还在陈渠珍部下当兵的时候,当时他正处在精神上极度苦闷和困惑之中,内心有股难言的苦恼和寂寞需要向人倾诉,并希望有人能对他精神上紊乱的思绪进行疏导和启发。这时候,他饱读诗书的姨父聂仁德适时地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为沈从文带来了儒家理学、佛学、西方近代哲学等以前他闻所未闻的人类文化精华。他在《从文自传》写道:“(聂仁德)为人知识极博,而且非常有趣味,我便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谈‘大乘’,谈‘因明’,谈‘进化论’谈一切我所不知道却愿意知道的问题。”这种谈话显然也使他十分快乐,因此每次所谈的时间总很长很久。但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这里提到的谈话内容,根据沈从文后来思想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中佛学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他读了大量的有关佛教经典。他在一本抗战时期出版的盗印本《月下小景》上的题字中写道:“(在武汉大学教书时)教书时间既不多,因此有四分之一时读书,有机会把碛砂藏内诸故事经卷大致看过一次或二次。”他很多作品如小说集《月下小景》中的小说、散文《七色魇》等都是直接以佛经故事为题材。 追求心灵自由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最深的感悟。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要摆脱个体生命的束缚,达到永恒的自在状态,必须扩张个体的心灵,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沈从文所感悟到的心灵自由是有“神性”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可以与日月同辉。他在追求心灵自由时主要凭借文学创作的方式,因为“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文字去捕捉住此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即终生不灭。”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 心灵自由遨游的一种方式,而且感悟心灵自由时必须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同外物完全隔绝,“心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渣滓,少凝滞,”从而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正因为沈从文执着于生命的“神性”,才使他在现实的“人”的生活中感到精神上有无穷的困惑,不时发出“人生可悯”的慨叹! 综观沈从文的“神性”思想的全部内涵,其最核心部分就是要摆脱日益使人性异化的虚伪、堕落的社会生活,葆有一颗真心,恢复人之为人的神性生命。佛教心性论的明心见性思想为他提供了直指内心的思维方式,而大乘佛教的入世精 神又使他不逃避现实社会,呈现出一种天真、勇敢的进取精神。佛教对他毕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晚年还说过:“七四年六月过苏州重买《法苑珠林》一部,作为纪念。四十年人事变迁极大,童心未失,和所读诸佛经有相当关系。”童心未失,生命的“神性”常在,这是沈从文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的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参考文献:1、(英)詹姆士.里德.基督教的人生观[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3、郭国昌.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4、袁启君,论沈从文的宗教情怀,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与信和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诚信,即“诚实、守信”之意。诚实就是对他人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对自己为善去恶,光明磊落。一句话,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与信是辩证统一的,诚信的基础是诚,如果人人都诚实,那就必定是一个可信任的社会。诚信是维系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体;诚信是人类的美德,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之一,不仅是公民待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而且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个人、单位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社会呼唤诚信,个人、组织、市场乃至国家需要诚信。高等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诚信,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养诚实守信的大学人才。既然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那么当代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呢?首先分析一下大学生目前面临诚信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责任意识薄弱、思辨与分析能力欠缺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但是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如:文化层次较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思想开放,传统保守的观念较少;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但也存在众多缺陷: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细心呵护下成长,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不少人心理素质并不成熟,经常表现出以我独尊、心理逆反、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等弊病;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社会阅历浅,对社会上多种不良现象缺乏清晰认识,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他们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各种文化冲蚀着祖国,由于他们缺乏冷静的思辨分析能力,加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自律致使遭遇诚信沦陷。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失衡的现象发生。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纯文化课的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淡化掉。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的挑战。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这并不只是需要坚实的知识底蕴,而且需要坚定的意志,创新的能力,诚信的品质等等。而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品质。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这就是最好证明。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孟信手中牵的不只是一头病牛,而是一条诚信的纤绳。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仅如此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因此尽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涉世虽浅,眼光虽薄,心灵虽弱,但凭着一份执著,靠着一份不辍,携着一份坚强,我们追求着一份美好的信仰,寻觅着永恒的美德,追求着一种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诚信。诚信是大学生的一张身份证,诚信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责任。面对社会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握诚信着张盖有特殊印迹的身份证 然而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许多人忘记了诚信,丢弃了这个我们千年不变的民族信念。他们信仰“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迷失在“利”的旋涡里,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微小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丰厚的利益。我们现在虽然处在校园之中,并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诚信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利益。但这也是微型社会,我们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们也要严守诚信这个规则,把它运用到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也许在潜移默化中诚信就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是重要一环。而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我们,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拥有诚信的品质。如果说社会是一座大厦那诚信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诚信,大厦就会倒塌。 另外,诚信在人际交往中也很重要。你诚信,别人通常也会诚信。这样,群体关系会非常好,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 有诚信品质的人具有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依赖自己,我认为,要作到让人认可与依赖一定要诚信。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诚信是做人的资本,因为它是自我把握的尺度;诚信是一种道德上的准则,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彼此信任,平等相待.

【参考文献】 [1] 刘建秋,刘冬荣.会计诚信解读: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 2. 75-79. [2] 谢德仁.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 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论说[C]. 中国会计教授会论文, 1999. [1] 仇俊林,范晓阳.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2] 孙志敏. 运用法律手段根治会计失信[J].会通讯,2006,(8). [3] 高莲盛. 会计诚信缺失原因探析[J].财会研究,2007,(1). [4] 肖道斌. 最新会计法律解读与操作指南[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陈毓生.200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回顾[J].财会通讯,2004,(1),[2]周丽.浅议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J].海南金融,2005,(3).[3]曹志萍.论会计人员诚信道德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5,(1).[4]李晓东.对会计诫信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山西科技,2005,(1).[5]岳上树.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4).

关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迎春.会计信息化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2.赵晓瑞.会计信息化提升财务管理水平[J].现代商业,2010(14) 3.韩跃.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18) 4.薄向华.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5.赵洁.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途径[J].现代金融.2010(9)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