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歌词隐喻研究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歌词隐喻研究英文论文

集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院 (系) 专业 年 月 日论文题目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英语隐喻汉译)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本选题旨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重点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径。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隐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三、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分五个部分。一、简要介绍隐喻与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并简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论述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三、分析隐喻的特点,从人类文化的共性论述其可译性。四、讨论隐喻的汉译标准、难点、过程、基本方法以及根据语境而确定译法的原则。五、详述隐喻汉译的方法和技巧,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对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能走极端。结论部分,总结研究隐喻汉译所具有的实用价值。1.引言2.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隐喻的定义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术语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3.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习用性隐喻新生隐喻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4.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翻译的标准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过程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5.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直译法意译法转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四、参考文献:[1]Aristotle. “Rhetoric” (W. R. Roberts, Trans.) In W. D. Ross (Ed.) The Works of Aristot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Written ca. 330 .), 1924.[2]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s in Metaphor. College English, 1988, (1): 89-94 [3]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London: Routledge, 1997.[4]Jin Di and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6]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Maryknoll of N. Y. Orbis Book, 1981.[7]Soskice, . Metaphor and Religious Languag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8]Tylor, Edward Burnett.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71.[9]陈宏薇(不加汉语拼音,下同).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0]陈文伯.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3]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4]冯明之. 英文成语故事 [M],香港:万里出版社,1992.[15]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7]徐莉娜. 隐喻的翻译 [J],中国翻译,1999,(3):18-22.五、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1.2007年4月25日 完成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2.2007年5月9日提交论文第二稿。3. 2007年5月16日提交论文第三稿。3.2007年5月17日-6月9日继续修改论文直至定稿。5.2007年6月13日提交毕业论文。6.2007年6月14日-23日准备论文答辩。7.2007年6月24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进度计划不能照抄,应根据实际情况从3月5日起至6月24日止编写计划。)六、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一)条件1.已经修完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跨文化交际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2.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具备有关本论文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3.已经收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4.具有上网条件及丰富的网上资源。(二)方法及措施1.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网;2.小组讨论交流。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建议:签名:年 月 日注:此表前六项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依据

歌曲赏析(别嫌长) Paul. Simon & 是掘起於60年代中期的二人组合唱团,当时流行乐坛正吹起一股电子合成乐风,但Simon & Garfunkel却坚持自然曲风,独树一格。El Condor Pasa(老鹰之歌)、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恶水大桥),以及这首电影“Graduates(毕业生)”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均是耳熟能详的代表作。 六O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的年代,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背负著『越战』沉重的包袱。内忧外患之际,美国人的精神领袖约翰·肯尼迪(John )总统於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全国悲恸。由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领导的反暴力反种族歧视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反越战的声音也甚嚣尘上。美国人民的梦在肯尼迪总统倒下的一刻,也跟著粉碎了! 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 )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发人深省的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献给了动荡的六O年代。只可惜这样一首针砭时弊的好歌,於1964年发行时,却得不到青睐,人们依旧是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这首歌在电台播放的频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不会考虑将这首歌重新编曲,以单曲发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华洋溢如保罗赛门是不该被时代埋没的。於是史上最优美的二重唱西蒙与加丰科(Simon & Garfunkel)便在这首重新编曲的『寂静之声』中浴火重生。 六O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的年代,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背负著『越战』沉重的包袱。内忧外患之际,美国人的精神领袖甘乃迪(John )总统於1963年11月22日在德州的达拉斯遇刺身亡,举世震惊,全国悲恸。由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领导的反暴力反种族歧视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内反越战的声音也甚嚣尘上。美国人民的梦在甘乃迪总统倒下的一刻,也跟著粉碎了! 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美国的民谣歌手保罗赛门(Paul Simon )创作了这首家喻户晓、发人深省的歌曲:沉默之音(The Sound Of Silence),献给了动荡的六O年代。只可惜这样一首针砭时弊的好歌,於1964年发行时,却得不到青睐,人们依旧是听而不闻(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若非一位DJ特别钟爱这首歌,增加这首歌在电台播放的频率,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也不会考虑将这首歌重新编曲,以单曲发行。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才华洋溢如保罗赛门是不该被时代埋没的。於是史上最优美的二重唱赛门与葛方柯(Simon & Garfunkel)便在这首重新编曲的『沉默之音』中浴火重生。且让我们详细探讨这首发人省醒的『抗议歌曲(song of protest)』吧!在探讨这首歌时,你也许会有个疑问,到底这首歌是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s of silence 或是 The sounds of silence?如果是赛门一个人唱,就是The sound of silence,如果是赛葛两人一起唱就是 The sounds of silence。有没有定冠词 The?第二张专辑的曲目为 Sounds of silence,并没有 The。所以这要看你买的是哪张专辑,不过大部分的音乐书刊都印为The sound of silence。正确的曲名应是如此。 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结构严谨,翻译时要形、音、义兼顾面面俱到,实在很难,所以我只好舍去音韵的部分,尽力在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保留原诗的形与义(内容与结构),待来日翻译的技巧精进时再重翻一次。现就这首歌的涵义,以逐段探讨的方式来挖掘它的深层意义。 这首歌共分为五段,段与段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首段叙述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语言表达具有修饰作用,运用应用语言学理论,解读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以分析模式特点的方式,对隐喻有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隐喻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

隐喻,语言现象;应用语言学:

引言:

隐喻又称简喻,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通常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描绘,从而将抽象的事物更加直观地进行表现,因此,合理应用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事物,促进人的认知。这也使得隐喻在语言学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伴随着后者理论体系不断成熟,隐喻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无论是在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这就引发有关隐喻特征,以及模式特点的思考,用于更加深刻的认知隐喻的作用,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升华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隐喻简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有学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可以被替换的概念,同时支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获得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通过多种方法针对隐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特定环境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分析,从而认知隐喻在社会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促进隐喻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结合。这为早期研究隐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后人的研究通常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多重单一角度衡量隐喻在应用语言领域的具体作用,或从语言学,或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单一逻辑思维下隐喻的作用,这也使得隐喻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地位[1]。受语言学理论不断成熟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针对隐喻展开相关研究,对基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从应用语言学角度展开隐喻研究,更加追求实际,会设置具体的语言框架,针对句法词语,交际目的,以及历史等因素进行衡量,从而实现对隐喻的正确认知,区别于以往有关隐喻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隐喻在实践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研究侧重点方面,主要以语言形式为主,而非原结构。着名语言学家卡梅伦提出,围绕隐喻的研究应借助多方位研究体系进行,其在相关研究中通过三个角度围绕隐喻进行研究[2]。第一个角度是从理论层次分析隐喻的理论体系。第二个角度是基于处理层次,主要分析隐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处理状态。第三个角度则是从神经学层次分析隐喻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隐喻的模式特点

1.阶段模式

作为隐喻的主要表现模式之一,阶段模式具有明显的形式逻辑特征,主要是通过间接隐喻的形式实现对语言的表现。具体包括对文字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以及深刻了解文字内在含义阶段。前者的表现基础是环境,要求针对表面意思进行准确了解,才能进行后续的深刻隐喻剖析。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于表达意思的挖掘。部分情况下,两个阶段的耗时相同,也就是通过理解表面意思就能挖掘内在含义,而只有较为晦涩的隐喻才会在第二阶段耗费大量时间。

2.本体和喻体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两个组成部分,都是呈现隐喻所表达含义的直接形式。本体是需要进行表现的事物,而喻体则是针对本体进行表现的事物,隐喻的主要作用就是借助喻体对本体进行表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体和喻体的形态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3.平行分布式处理信息

心理学领域主要基于信息处理模式,针对隐喻进行相关研究,涉及隐喻的应用,将计算机比作人脑,通过拆解分离隐喻的方式,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最终形成隐喻的认知。部分情况下还会通过平行分布方式展开隐喻研究,在本质上与信息处理模式相同,同样将人脑视作计算机,通过数据推理计算的方式,实现对隐喻的具体分析。

三、隐喻的应用语言学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开展隐喻本质以及相关特点的研究,需要着重考虑隐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以及呈现出的本质。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之前,必须充分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实现对隐喻特征以及应用性的探索。在所组建的体系中,应强调对于语法、词性、词义的关注,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亲疏关系、交流环境、语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最后针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3]。国内学者在开展隐喻相关研究时,也充分认识到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探索形式不断挖掘隐喻的本质及特点,为应用语言学领域有关隐喻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许多学者在针对隐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都会关注到其在语言领域的运用效果,这恰好符合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际运用为侧重点的特征,即在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最终形成对隐喻的定论。从现阶段有关隐喻的研究理论成果而言,许多学者都在认知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转变,不再只注重理论研究,转而更加关注隐喻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需要进行层次划分,在研究表层含义的同时,朝深层次研究深入,进而对隐喻的特征予以全面揭示。其次是确保对每一个层次都能进行全面分析。再次是针对不同类型隐喻框架进行有效甄别。最后是保证分析的全方位性,能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通常读者在接触隐喻领域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喻体部分,随后针对喻体的含义进行思考。当大脑中存在这一过程时,才能实现对预期所蕴含意思的理解。具体而言,本体和喻体属于人脑内部存储的认知模式,可能是因感官或者是思考而引发的,这些都是人类识别隐喻的重要部分[4]。当遇到隐喻时,基础信息就会出现,此时大脑进行筛选及判断,从而获取隐喻的具体含义。整个过程表现出动态化特征,尤其是当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水平不断增长会引发这一过程的变化,此为隐喻的框架体系。

在充分分析隐喻的框架体系之后,围绕隐喻展开研究,应关注以下要点。首先,必须确保有关隐喻的研究建立在充实理论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关注同步进行的其他层次的处理情况。其次,需要强调关于隐喻层次的研究应当基于框架最低和最高基础性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需要合理选择隐喻的理论框架,选择标准主要为隐喻的类型。最好是保证分析框架性,能够实现多层面解释隐喻。

四、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

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隐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但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多数人不会关注语言形式的存在,这也使得有关隐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缺少语言和隐喻之间关系的认知,这就强调有关隐喻的研究应关注语言在不同层面所发挥的实质作用的重要意义。例如,从词、语句等多个层面展开有关隐喻的理解和运用研究。具体而言,在语言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在于实际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表层,很少会探究语言生存概念。大量语言学家在针对隐喻概念进行区分时,都会基于原因和概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关于隐喻运用方式的正确理解。但考虑在完整的语篇中必须包含修辞、对比、暗示等部分。比如,将语言隐喻“Our Friendship is Based on the Mutual Trust”可以简单地解释概括成 B is C 的基本形式“Love is a Journey”,显然,这种条件的设定会阻碍研究的进展,具体表现为模糊了隐喻的运用准则。

因此,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展开隐喻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语言形式之外,还会关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变量因素。而在展开实际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原型是能够直观了解喻体的本质,包括其所具有的表层语言形式,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层次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学者莱可夫与约翰的相关理论,喻体来源于隐喻,其所反映的是概念系统和本体领域之间的映射,就等同于喻体特征反映的是本体的特征。大量语言研究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母语方面,从而探寻常规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得出隐喻在运用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原构建、激发和限制等[5]。同时还指出在具体语境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领域结合对于人体的大脑思维具有激活作用,并且会呈现出具体的概念,能够与感官记忆融合,实现对嗅觉和听觉联想的激发。

无论是隐喻本体或者是喻体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并不会局限于特定的名词或动词形式,可以呈现出词句篇等多种丰富形式。一些特殊句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本体和喻体,此时需要读者分析,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掌握的语感理解句子中的喻体。由此可见,应用隐喻具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处理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应从实际语境出发。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在语言应用领域十分常见,除了表现出具体的应用价值之外,更关乎人类语言的发展进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形象的一种模式,属于社会发展衍生文化形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信息相关。

五、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

1.隐喻具有抽象性

在应用语言领域,对于隐喻的使用表现出抽象性特征,具体而言,是将一种非具象的喻体针对比较抽象的文体进行展现,而在复杂环境下,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具有抽象性。

2.隐喻具有一致性

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构成隐喻情况,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存在逻辑性的联系,这也使得隐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

六、隐喻对教学的启示

在现代语言领域使用隐喻进行修辞十分常见,因此,研究隐喻的使用方法,以及价值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基于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一些较为难以呈现的问题进行转换,放置于中文语言环境中,或者是构建有效的教学氛围,可以说,在语言领域,隐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通常隐喻中所包含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明显差异,而通过隐喻又可以将二者进行联系,这就体现出隐喻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价值,能够促使读者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规避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并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此时可以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辅助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语言教学课堂的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形成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本质的初步认知,并认为隐喻可以作为文化理论,以及知识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研究隐喻实现复杂文化现象的科学化转变,对于文化或民族的理解将更加深入。在进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类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而基于隐喻的研究成果能够支撑系统化学习过程,实现对于语言学框架体系的拓展,从而获得更多应用语言学的知识范围,借助隐喻对语言现象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针对零散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组织,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记忆,以及科学应用。

七、结语

通过对隐喻构成要素的研究,可以明确运用隐喻的目的,了解隐喻中本体、喻体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同时还深入探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隐喻所表现的特征以及本质,认识到隐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之一,并且具有抽象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我们应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相信今后随着隐喻理论知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关于其在实际运用中价值的思考,隐喻在语言领域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对于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应用领域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大。

参考文献

[1]于彦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2]王劫.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特点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

[3]梁婧玉,汪少华美国两党医保国情咨文(1946--2015)架构隐喻的历时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18(1).

[4]胡春雨,徐玉婷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7(5).

[5]孙亚,钱玉彬,马婷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7(5).

1、思维差异,西方人较我们灵活; 2、语言差异,我们较西方丰富些; 3、格式差异,西方人没我们古板; 4、历史差异,西方人没我们悠久; 5、思想差异,西方人较我们开放: 6、性格差异,西方人没我们成熟。

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 (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 (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 (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目(ACKYQ0830)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姜媛媛,女,山东曲阜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姜媛媛(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摘 要] 习语是使用该语言的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浓缩,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具有承传性。本文介绍了习语的相关定义,并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习语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习语的意义的理据性。[关键词] 习语; 认知; 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 H31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610 (2009) 03 - 0085 - 03习语是语言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体现着该语言文化的特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成语或俗语。恰当地使用习语,可以使人们的表达更加精练、生动、形象,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习语的掌握水平往往被看做语言习得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语还是语言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对习语进行更多的研究。传统上人们认为习语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是“死喻”,强调其意义的任意性。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习语进行分析,并认为习语意义是有理据的,是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习语的内涵及外延习语,英语称为idioms,从广义说来看,习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且久经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或语句,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箴言、格言、惯用语等语言单位。(一)汉语习语汉语中的习语俯拾皆是,且多半是四字格成语。就本质而言,这种“四字格成语”就是习语,无非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说法而已[ 1 ]。因此,我们可以将汉语中的习语与成语一词看作同一概念。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例如: 水深火热、一箭双雕。当然,汉语习语或成语也不止“四字格成语”,还包括像“戴高帽”、“穿小鞋”之类的三字格熟语,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谚语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英语习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English (1974)把idiom分为两义:( 1 ) language of a peop le or country, specificcharacter of this.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 ( gram) 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2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whole. [语法]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示各单个意义者。如give way (退让,不能支持) , in order to (为了) , be hard put to (为难,陷入困境)等。以上两义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二、传统与认知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一)传统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在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习语的研究中,习语的可分析性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持不可分析性观点(K·vecses, Szabo称之为“传统观点”[ 2 ] )的人认为习语的语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语义已无法从构成习语的各个词的语义中推测出来,而各个词在组合中也相应丧失了它们原来在语义上的独立性,这类习语被称之为无理据习语。传统观点还认为习语是一种“死喻”( dead metaphor) ,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由于习语意义的不可分析性使得习语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然而,这种传统观点正逐渐受到挑战。以Carter和McCarthy 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习语只是一种纯语言现象,主张从词汇、句法及篇章特点等语言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观倾向于将习语的认知置于纯语言层次,认为习语是独立于人的概念系统及常规只是— 85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之外的,忽视了习语研究的认知本质。(二)认知视角下的习语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疑问,认为语言的共性说明语言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在不可分析为更小单位的词素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但是在构成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词语或词组及在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是有动因的、有理据的、可论证的。只是其动因和理据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语言是由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符号系统作为语言一个重要部分的习语亦是如此[ 3 ]。鉴于传统观点对习语研究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家对习语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下文中我们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三、习语的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们学习和掌握习语不能只靠单纯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理解习语的隐喻概念,注意习语的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意义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具有创造性活用习语的能力。(一)概念隐喻理论基础概念隐喻就是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现和对应。源域( source category)多为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概念和范畴, 而目的域( targetcategory)则多为陌生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和范畴。例如,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中,MONEY是源域, TIME是目的域,源域所具有的特征通过隐喻概念传递给目的域,由此人们可以说“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隐喻概念也是通过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表达方式称为“隐喻表达”(meta2phorical exp ression) 。大量的证据表明概念隐喻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体系之中。据Lakoff & Johnson统计,普通语言中, 70%以上的表达方式是源于概念隐喻。由此,他们提出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4 ]。Lakoff的概念隐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认知体系首先是一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体系,而思维过程中所示用的概念隐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那么,具体说来,概念隐喻是如何为一些习语提供语义理据的呢?(二)基于概念隐喻的习语认知推理The boss is up in arms about the company’s poorsales record in the past few years.该句中, to be up in arms的意义是通过源域概念“人通常会因情绪亢奋而举起双臂,抖动拳头”的实体意义映射到目的域“ANGER IS UP”的概念认识而被理解为to be angry,在这里,“ANGER IS UP”被称为概念隐喻,因而依据这一类似机制,下面各句中习语所体现的概念隐喻分别是:(1)Mrs. Smith sobbed her heart out at the newsof hermother’s HEART IS USED - UP RESOURCE: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史密斯太太哭得死去活来。(2) Intellectuals have certainly come up since theopen policy reformation. H IGH STATUS IS UP: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无疑有了很大提高。( 3 )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IS FIRE:他们之间的爱火最终熄灭了。(4) The house changed hands many times. POS2SESSION IS HOLD ING SOMETH ING IN THE HAND:这幢房屋多次易主。上述例句说明,概念隐喻充当着两个彼此独立且截然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媒介,概念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因此,解读“sobbed her hear out, come up, fire⋯ went out,changed hands”的意义要远比“used - up resource,high status, possession”等意义复杂。假如我们从概念隐喻所构成的思维体系与习语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习语,那么,理解这类习语自然以概念隐喻作为基础。另外,Barcelona指出概念结构是语言的心理体现,是词义运用的基础,是把语言和认知对应起来的中间层次[ 5 ]31 - 58。为了进一步揭示概念隐喻的认知表征,我们还可以从概念映射的动态过程着手,即概念结构的实体性对应与认知性对应加以对比分析。实体性对应是指源域和目的域中概念的静态意义对应。例如,习语“to sp it fire”的一般意义是“to be an2gry”,是根据概念隐喻ANGER IS F IRE一般概念结构得来的。认知性对应是人们运用了概念结构认识上的动态意义对应,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达另一个知识领域的隐喻思维过程中运用了推导。又如,为何习语“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 one’sears”的喻义为“more intense anger”,而不仅仅是“beangry”? 因为人们根据有关特定的概念隐喻知识,即“火变得浓烈而难以控制时是非常危险的”这一认识来解读“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one’s ears”的喻义。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在“fire”的概念结构上运用联想,把“fire”的特殊概念结构与人的情感变化关联起来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当怒气变得强烈且失去控制时同样也是非常危险的,而它的附加意义从“to be angry”到“to be becoming greatly— 86 —说文解字 姜媛媛/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angry”程度的不同变化,则是根据源域“fire”和目的域“anger”的认知性对应得出。多数情况下决定一个习语的一般意义,即习语所涉及的概念时习语里所使用的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认知性对应。所以,在解释习语的认知性隐喻方面,我们发现后者要比前者更为复杂。以上是用概念隐喻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理解。汉语习语的语义也可以用概念隐喻解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四字格习语“如胶似漆”。在这一习语中,我们只看到“胶”、“漆”这两个源域,而目标域却没有在习语中出现。那么,汉民族是如何将两个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去的? 我们知道,“胶”和“漆”都具有黏附力,两者结合无疑表示很强的粘固性。但是黏附必然会牵涉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粘与被粘。换言之,有粘的事物就必然具有被粘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该成语中“如”和“似”均是达至语言隐喻目的的标记词,说“如胶似漆”,肯定隐含着某事和某人“如胶似漆”。其次是依据汉语的共有知识( shared knowledge) ,“如胶似漆”常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这一隐喻成语的解读首先是将“胶”和“漆”这两个源域整合在一起,再将已经整合的概念映射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域上,这样便得出一个新显结构:某人与某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深厚,难舍难分。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英汉习语意义的任意性、不可分析性是不成立的。英汉习语的意义是与我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汉习语。【参考文献】[ 1 ]王文斌,姚俊.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 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础[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5).[ 2 ]K·vecses, Z. & Szabó, P. .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2tive linguistics[ J ]. App lied L inguistics, 1996 (3).[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We L ive By[M ].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Barcelona, A. . On the p 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motivation for concep tualmetaphor. InMetaphor andMeton2ymy at the Crossroads, ed[M ]. Mouton de Gruyter, 2000.(上接第68页)《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饱人。”《广志》曰:“似‘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皮如玉色,滑而且美(在这个句子里,“而”字后面加了一个“且”字,但在句型的用法没有什么影响,算是一个变形。)2. (名词)如/似/若(名词) , (主谓短语)而(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3. (主谓短语)如/似/若(名词) , (形容词)而(形容词) ,两个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实白如肪,甘而多汁。4. 两个“(名词)如/似/若(名词) ”连用。枇杷,叶似栗,子似蒳,十十而丛生。五、句型分析总结“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在《要术》以后的时代里它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因为,笔者在准备本文的过程中,隐约发现,在之前的《山海经》中,这种句式已经大量出现了,说明它的出现的时间上限还应该不晚于那个时代。另外,笔者还从本文分析中发现,这种句式在介绍事物类型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可能更高一些,也有待于日后研究。可以肯定的是,《齐民要术》行文和引文中“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的大量运用,说明这种句式在《齐民要术》的成书时代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参考文献】[ 1 ]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附杂说[M ]. 中华书局, 1985.[ 2 ]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 J ]. 古汉语研究,2004 (4).[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 [M ]. 商务印书馆, 2000.— 87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研究论文

1. Red 红色

英语中有 red-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由于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 red-letter 的转 义 就 是“值得纪念的”;“喜庆的”;“特别重要的” 。(普 通 的 日 子 在 日历上是用黑墨印刷的,但 black-letter day 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

2. White 白色

对西方人而言,白色往往象征着 purity(纯洁), innocence(清白,无辜)。

但英语中的 white lie 则指“善意的谎言”。

3. Black 黑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少词语表示 black(黑色)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等特征相联系,如 blacklist (黑名单), 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

4. Blue 蓝色

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愉快,比如in a blue mood 或 have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烦闷”等。蓝色还常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高贵。如,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 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名字的书。

5. Yellow 黄色

汉语中的“黄色电影”、“黄色书刊” 等如果译成 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 可能没人听懂,因为英语中与此相对应的词汇是 pornographic pictures / obscene movies , filthy books 。

6. Green 绿色

在英语中green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 和 green-eyed monster 以及 green-eyed都表示“嫉妒”。还有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的意思。

★★★我是工程类课程老师,不是代写论文的,仅仅提供资料并进行探讨而已.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 ★(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1.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被引次数:67次 朱耀先 文献来自:中国翻译 1997年 第04期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朱耀先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 2.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 被引次数:3次 卢玮 文献来自: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年 第02期 颜色词与民族心理;(2)颜色词与尊卑等级;(3)颜色词与民俗;(4)颜色词与宗教,探讨了英汉基本颜色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 3. 从英汉颜色词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徐湘平 文献来自: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3期 神与形的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的不同。四、颜色词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词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两种语言丰富的民俗文化用语及历史渊源。在英语文化中各自有许多丰富的典故。汉文化中的大 ... 4. 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陈永烨 文献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4期 更要注重文化个性的冲突。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陈永烨$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 ... 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的语义及其引申意义差异性,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1]张丛江,王雪梅 ... 5. 从颜色词看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1次 郭晓英 文献来自: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3期 产生于社会文化中的颜色词,由于其生成土壤的不同,其所涵盖的信息和赋予的意义也不一样。以下笔者将从七个方面探讨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一、不同政治制度导致的差异各民族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利用不同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 ... 6. 谈英语文化语用教学及颜色词的中西差异 张丽 文献来自: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 第03期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颜色词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1]夏征龙 ... 7. 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5次 韦琴红 文献来自: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与英语民族性注重隐私和个人自主性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这种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礼貌问题上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语用失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1]邓炎昌,刘润清 ... 8. 漫谈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被引次数:4次 潘章仙 文献来自: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 第05期 以便从中窥见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一、颜色词的感情色彩所谓颜色词指的是那些描写事物颜色的词语 ... 9. 浅谈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2次 陈岩 文献来自: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 第02期 词语的文化意义充分反映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现实和该语言社团成员对词的所指对象的心理印象,最能反映民族差异,同时也对词语的理解产生干扰。浅谈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西文化差异@陈岩$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10. 颜色词语与中西文化差异 张立改 刘丽娟 文献来自:河北自学考试 2007年 第08期 颜色词语与中西文化差异@张立改 @刘丽娟<正>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差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不断得到丰富,其意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英语动物隐喻研究论文

关于动物的隐喻Metaphor2animal,beast,brute指的是某人行为举止令人厌恶,常常是由于此人行为疯狂激烈所引起animal也可以用来谈论与感觉本能力量有关,而与性格,智力无关的人的肉体属性 The labourer was a manufacturing animal(干活的动物), perceived as a source of profit. a particular kind of animal该项活动的行家beast 用来以亲切友好的方式来称呼某人,通常指男孩或男人 where is Richard, the little beast? I know he was a grumpy little beast, but I loved 粗鲁地,恶劣地 The weather is beastlybrute brute force/strength 单纯的体力或暴力PREY one person is prey to another 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另一人伤害或利用 one person falls prey to another lonely secretaties fell prey to the charms of his be prey to a unpleasant feeling因为……而闷闷不乐 He was prey to growing despairDomestic animals petpet project 指人们感兴趣, 给予比任何别的项目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项目 He pause before returning to his pet theory pet hate 指对某事非常憎恨 I can't think of any pet hates expect game show. 称呼喜爱的人 it's alright pet, let me do it. DOG 质量很差的物品,the film must be a real dog dog eat dog 形容社会竞争激烈 be dogged by something unpleasant 干扰,受影响 dogged顽固的bitch 泼妇 感到不舒服,不快;It was a bitch of a winter that year说坏话 one bitches about another personhound hound another 恐吓某人以取得利益 hound someone out of position 给某人制造麻烦以让他离职cat fat cat 懒惰,贪婪的人catty 恶毒,令人讨厌,背后说坏话的人kitten 性感,乐于调情的女人 kittenishpig what a pig you are!你真是个混蛋 to pig oneself/pig out 大吃大喝, 尤其吃不健康食品pig-headed固执,即使有错也不改sheep 形容人云亦云,盲目跟从的人sheepish 因为自己做错事或不诚实而显得有点尴尬或惭愧 He returned, looking sheepishlamb 形容所喜欢的人以及温和,好心,不麻烦的人house around指傻里傻气地跟别人起哄

随着跨 文化 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英语专业论文的写作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 热点 ,在写作过程中,论文的题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一)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 广告 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 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2. 浅析汉英 问候语 中的文化差异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 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5. 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 目 标语 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 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二) 1.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3. 培养 英语学习 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4.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5.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6.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7.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8.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9. 中美(西) 家庭 教育 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10.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11.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12.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15.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6. 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7.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 18. 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9. 中西方 儿童 文学的差异 20.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21. 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22. 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3.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英语跨文化论文选题(三) 1. 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2. 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3. 英汉 成语 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4.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5. 文化视角下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6. 英汉情感隐喻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7. 从文化语境看英汉爱情隐喻 8. 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9. 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10. 英汉习语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 11. 从英汉委婉语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12. 文化视阈中的汉英 典故 13. 美国 俚语 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14. 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15.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16.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7.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反思 英语教学 18.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19.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20.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21.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23.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看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 24. 中英礼貌用语之差异 25. 过渡语僵化现象文化因素成因 26. 跨文化交际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27. 英汉隐喻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28. 中英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29.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30.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31. 汉英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32. 民俗风情游--中西“水”文化之比较 33.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适应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观 3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36. 当代中美女性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37. 中美商务谈判礼仪之礼貌用语比较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 2. 英语论文题目文化方向 3. 英语专业文化类毕业论文题目 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5. 跨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汉英"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研究表明:1)汉英"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有少量相同;2)汉语"吃**"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大于英语"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3)在同一"吃/eat**"结构中的实体隐喻投射范围内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隐喻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到莱考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分界线,象征源于中国古代文学,隐喻同古代写作手法中的兴比较相似。和象征类似的是都是有一事物的特点去映射另一事物,两者间至少有一处共同点。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建议你看下张沛写的隐喻的生命和谢之君写的隐喻功能与探索,我最近在写有关隐喻的论文,所以了解一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概念隐喻研究论文

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摘要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最佳关联”和“最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语言哲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6)03-0551-03

中医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产物之一具有普遍的隐喻特征。隐喻为中医概念提供了语言形式和帮助认知中医研究对象,关于中医语言隐喻性及其翻译的研究却不多。在众多的理论中,笔者认为源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很好地指导中医隐喻翻译。鉴于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和研究现状,为了开辟中医英译方法策略新的研究方向,找出能高效传达中医医学信息和文化信息的译法,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策略。

1.隐喻概念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地表达或映射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1]。隐喻是人类主要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式,更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概括起来即: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隐喻的要件有三:“彼事物”、“此事物”、两者的关联。其结果为:由关联而生发出来的喻义。

2.中医语言隐喻特征

隐喻本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本体是指中医医学方面的内容和概念。人们觉察的身体异样或症状被称为病象。中医理论常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变化或性质特征对病症加以解释和分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5]。例如:运用自然界中湿气的隐喻,可以对人体内的一些疾病做出解释。中医术语有“湿胜则濡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人体内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情况”[6]。

隐喻喻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的喻体可分成物象、气象、地象和人象,分别指具体的有形物象、天气现象、地理状象和人的社会生活现象[6]。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从各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和习性上找到丰富的喻体。各种生活工具也可以被作为喻体来表达医学概念。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人体的运行机制,认为人的病痛与这些要素有关。在病症描述和诊断上也常用地理名词,如位置和地貌来表述病症位置及其相应的特点,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可隐喻为人体部位的关系和相关功能[5]。

隐喻喻底特征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一定的喻底才能建立。喻底作为本、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中医语言中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说明本体功能,中医语言常将各种相似性联系起来构造隐喻[6]。

3.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范畴,但其作用不只局限于语用学领域。许多翻译理论和模式受其影响而发展,在西方翻译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研究中引入关联理论已经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运用推理,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才能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是在翻译中达到语用等效的重要前提。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4]。关联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对其进行解释和指导,而翻译活动可以加深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和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都表示语用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同于原文的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语是功能对等翻译中的等效前提,这与关联理论的关联和推理是一致的`[2]。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最佳对等”和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可以整合翻译的双重含义———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为系统、科学、有效的中医语言隐喻翻译提供强坚实理论保障[3]。

4.中医隐喻翻译

对隐喻的认知及翻译决定了中医知识和文化传达的效果。笔者认为关联理论能帮助译者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对读者认知能力提出语境假设,选择正确语境信息,将隐含明示给读者,让其从中推导。等效翻译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译文对等再现源语信息,解决中医翻译中语言处理等方面问题[8]。等效翻译不仅将中医医学信息最大量地传递给西方读者,而且将中医中包含的文学、哲学、文化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与中医翻译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定义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认知语境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交际双方必须互明彼此的认知语境来正确理解交际的意图,接受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文化信息。简单的字面翻译并不能有效传达中医语言中暗含的中医特有文化信息,译者必须准确把握中医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图式,选择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帮助其找到与中医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中医英译追求的不仅是中医语言的文学翻译,更是传达其文化信息的科技翻译。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为读者提供的最佳语境效果、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中医隐喻翻译策略隐喻翻译要实现语言形式转换,更要正确映射和整合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中医语言具有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文学欣赏的古雅性。中医要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中医英译也不可忽视其中博大文化内涵。人们用生活劳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的道理阐释陌生、深奥的中医医学理论,造就了中医学隐喻性语言[7]。因此,译者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实现中医英译中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1)描述喻体、简单直译:人类相同生理构造和对自然界变化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不同民族对自然相似的认知并不是相互学习所获得的[13]。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按照源语篇章中源域和目标域的位置顺序来翻译译语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实现位置完全对应的关联映射。因此,精确描述原隐喻形象和文化特色以丰富和完善译语表达。例如:“雀啄脉”译为“sparrow-peckingpulse”。西方读者了解麻雀进食的动作,他们看到这个译名时,可以将麻雀进食的动作这一信息关联映射到一种脉搏跳动的外在特征上,很容易理解中医隐喻认知和概念,达到最好的语用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蜘蛛胀”译为“spider-likedisten-tion”;“弹石脉”译为“stone-flickingpulse”;“五更泄”(鸡鸣泄)译为“morningdiarrhea(cock-crowingdiarrhea)”。(2)注重文化、合理意译:文化的空缺和错位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翻译中往往注重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而丢失其表层含义[7]。中医隐喻翻译要求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的最佳关联。如果一味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读者却无法找到交际线索,故不能达到最佳关联性。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意译,对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假设,将源语语言形式适当修改,力求把词汇隐含传达给读者,达到对隐喻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提壶揭盖”若翻译为“liftingthejarandtakinga-waythelid”,虽忠于原文语言特征,但西方读者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更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中医思想。故要将此观点映射到西方文化和认知的同等层面上。可以译为“openingthelungqitotreatconstipationordysuria”,这样西方读者可以领悟出它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隐喻。第一种译法违背了关联理论中话段必须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让读者自然做出最佳关联的原则,而第二个译法揭示了隐喻内涵,让读者接收到源语的意义隐含,达到意义所指的最佳关联,保留了原文认知效果的相似性(3)类比推理、增译补偿:中医语言有大量病理治则类隐喻,大部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等理论类比推理得来,因此本体认知都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及明显的心理相似性[11]。单纯直译这类隐喻使西方读者很难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世界里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关联和推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使用文内补偿来増译,更明确地表达内容和阐释隐喻。例如:“青蛇头”(肿胀如青蛇头状的痈疽)如译为“bluesnakehead”,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本内涵;如只译为“ulcer”又丢失源语隐喻特征。最佳译文应为“snake-head-likeulcer”,其中,“snake-head-like”是直接翻译喻体,但又增加“ulcer”一词可以指明实际的病症是“痈疽”。同样地,“龟背”(脊高如龟的佝偻病)应译为“turtle-back-likerickets”;“白虎历节”(游走性关节痛)应译为“acutear-thritis,,“蛇身”(生于皮肤之上状如蛇皮的癣疾)应译为“snake-skin-liketinea”。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医翻译中医语言医哲交汇,言简意赅,善用修辞,文化浓厚,中医英译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文化休克及文化缺省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使译者无法将中医名词术语忠实、客观、简洁地呈现给读者[9]。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意指任何翻译语言因素,化解译文应侧重于源语还是目标语的长期分歧,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区别于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理论。中医隐喻翻译策略翻译旨在完整、准确、充分、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读者能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含义,包括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可以解决中医隐喻翻译中许多难题,准确再现中医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1)术语西化、概念对等:中医隐喻英译可以对照西医概念,转述术语、行话,通俗、形象地表述中医概念,使用西医中对等概念的通俗表述。如果生硬地移用术语,往往会弄巧成拙。例如:表病症的词“虚亏”、“阴阳失衡”、“不足”若译为“unbalanced”或“deficiency”,西方读者无法明白这一病症的实质含义,可译为“abnormal/morbidcondition”或“abnor-mality/dysfunction”(失调状态);含义浅白、指称直截了当。关于治则、治法的术语“平衡阴阳”、“固本培元”不能译为“balanceYinandYang”,可译为“helprecover”或“restorenormalcondition”或“strengthenresistance”。这种译法既简单明了,又通俗易懂。(2)词汇转化、意义对等:中医语言简意赅,通常用几个字就能清楚表达一种病症或治疗方法,甚至一种理论,但英译后的表述却难觅这种特征,若直接按中文字面意思翻译会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例如:“黄疸”若译为“yellowinface”,这只是突出这种病症在人体的外在表象,不妨可借用西医术语译为“juan-dice”。因此,“白喉”译为“diphtheria”而非“whitethroat”;“大汗”和“眼花”分别译为“profusesweating”和“blurredvi-sion”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译语的规范化程度。不能将中医用语机械性的逐字翻译,需找出西医术语中概念对等的词汇和表述。(3)概念转化、文化对等: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英译时要深刻体会、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准确选择译文词语,力求传达文化隐含,让读者能从其本土文化中找到对等概念。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14],此处的“贼风”若译为“thiefwind”,西方读者会理解为“风”自然现象,忽略了文化和语言差异,应该通过具体语境,领会原语中的意义,将其译为“pathogenicfactors”(致病因素)。

5.结语

中医英译要特别注意对中医语言隐喻特征的把握和翻译,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在对中医隐喻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和译语之间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找出喻本、喻体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对读者的心理期盼与认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者从整体把握、感悟原作,发挥想象去感受意境,借助主体的直接经验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从而找出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和表达方式让译文语义更明朗,表述更精确,从而真正实现“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上映于2006年的古装动作片,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评价便是两级严重分化,豆瓣评分,成绩平平。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分析《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运用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 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的表现形式之一,色彩符号是其表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颜色隐喻特点进行解读,分析电影的色彩选择以及色彩要素在构建多模态语篇的概念意义时所起的作用,导演如何借助色彩这一视觉范畴的概念通过跨域映射构建情感、社会范畴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阐释意义、传递信息以及表达情感。

关键词: 《满城尽带黄金甲》;多模态语篇;色彩隐喻;张艺谋

20世纪80年代,Lakoff等人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之后,学者对众多的语言现象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语言只是隐喻的外在表现。(Lakoff & Johnson,1980)既然如此,语言符号作为隐喻的外在表现,不应该是惟一的,其他的媒介、符号和手段,如音乐、色彩、图案等都可以作为隐喻的表现形式。基于此,以Charles Forceville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隐喻研究可以并应该基于多模态的研究视角,关注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声像音画等符号的概念意义传达,关注各个模态的相互作用、互动关系和意义构建过程,而这个意义构建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所以,对照单模态隐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喻的语言体现,Forceville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多模态隐喻是一种类型隐喻,其目标域和源域用不同的模态体现出来。这些模态可以包括图像或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等人类用来感知世界的全部通道,这些通道都可以接受信息,构建意义。

电影作为多模态语篇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光影、图像以及声音等一系列模态形式动态地构建意义、传递信息。同时其图像或视觉模态的隐喻通过跨域映射实现表意功能,其中,颜色作为视觉模态的主要元素之一承担了重要的意义构建任务。当然该功能的实现有时需借助声音和音乐等载体共同协作,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做综合分析。但同时需指出,电影中颜色隐喻的意义构建和人的认知水平、观察经验和文化基础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以张艺谋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介绍张艺谋电影中的颜色隐喻的功能和作用。

张艺谋电影的颜色隐喻

如上所述,同语言无异,各种表意符号在构建意义时同样具备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本文重点考察色彩隐喻在构建概念意义上的作用。色彩作为一种表意符号,大量应用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几乎张艺谋所有的电影都利用色彩要素传递信息,在增强视觉冲击的同时,更注重其表意功能的实现和感情的传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如此,下面将对该片的颜色隐喻做如下分析。

(一)黄色的隐喻

通过对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分析,笔者认为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和色彩饱和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信息值。(1)色彩明度:明度高的颜色为重要信息,明度低的颜色为次要信息。(2)色相:波长的色彩,如红色,传达重要信息。(3)色彩饱和度:饱和度越高的颜色,传达的信息越重要。这也为张艺谋电影大量使用红色和黄色提供了认知理据,同时也成为颜色隐喻的经验基础。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颜色成为无声的语言,流淌着故事情节,述说着故事矛盾冲突。金黄色作为该影片的重要色彩符号,在影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具有凸显性,是皇权的象征。金黄色的具体表意功能如下:影片中,大王和杰王子在天福官驿会面中,大王身着金黄色铠甲,杰王子身着黑色铠甲,金黄色和深灰色的色彩明度不同,传达的信息不同,金黄色有更强的显著性。这样两种颜色与交际意义之间形成了隐喻映射:明亮(明)—主体(皇权)—统治者;暗淡(深灰)—从属(臣民)—被统治者。这也符合一般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视觉系统首先处理明亮的刺激,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凸显性。

凭借于此,张艺谋通过颜色隐喻凸显或弱化某种关系,如权利关系、君臣关系、等级区分等,在读者认知经验的共同作用下,使颜色发挥了语言的作用,即告知观众王就是王。

在影片中,本片中夺目的金黄色宫廷服装、神圣的宫殿,黄的菊花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透露着伤感,而这种伤感在一定程度上是黄菊花的表意体现,菊花的黄色和具象的菊花共同构建了悲伤的气氛。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丧事的黄色调不无关联。当人们看到黄色的菊花,在大多数人的认识范畴内,会映射出葬礼的画面。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没有明确提出黄菊花的表征意义,但不能否定的是,满眼的黄菊花在观众的心里构建了一个悲剧的符号,预示着片中不伦的恋情、政治反叛以及扭曲的亲情终将走向悲剧的葬礼。黄菊花作为一个符号,通过跨域映射投射到影片的场景中预示着失败和死亡。而与菊花黄饱和度不同的金黄则体现了另外的意义。金黄色对皇权的表达绝无异议,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皇权是不可挑战、不可撼动、不可置疑的,任何对皇权的质疑和反对都将是灭顶之灾。色彩饱和度隐喻的意义差别如下:色彩高饱和度(金黄)——皇权——不可战胜;色彩低饱和度(菊花黄)——死亡——终将失败。在影片的结尾,王后、太子元祥、二王子元杰、小王子元成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只有大王还在,在血腥中凸显出金黄色,因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中肯定的是皇权不可战胜的思想。

(二)红色的隐喻

影片中,除了铺天盖地的黄,红色也是张艺谋导演钟爱的颜色,在众多的影片中,红色都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实现了导演传递信息和传达感情的目的。从《红高粱》中红色映射的生命之美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色表达的.压抑和欲望,再到《菊豆》的红色展示的涌动和释放以及最后的《山楂树之恋》中红色的凄美,红色在以视觉模态为主要形式的电影语篇中,其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红高粱、红盖头、红色的天空、血红的太阳、红灯笼、血红的染缸、红色的布匹以及红辣椒等一系列的色彩符号向人们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和意义,和观众原有的文化领悟以及经验基础相关联,在每个观众心里形成既相同又不同的认知体验,也就是张艺谋的电影在每个观众心里的个性化版本,而这一点恰恰是基于观众的认知经验对色彩隐喻的个体化处理。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一改对红色的独钟,大面积使用黄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偏爱的红色失去了其地位和功能。影片中,在重阳登高时,大王一家围坐桌旁,红蓝相间的地毯以及朱红色的桌子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王逼王后服药,王后不从,众王子跪求母后服药,唯有杰王子恳求父亲顺母亲的意愿。大王的阴险、太子的猥琐、成王子的单纯、杰王子的正义、王后的不幸都围绕在红色的桌子周围。红色以其较高的色彩饱和度,给观众以迫近感,使观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王室成员箭在弦上的紧张关系,爱情和亲情荡然无存。用源域(红色)来构建目标域(争斗)的原因是争斗会导致带来紧张甚至血腥。

影片中,王后的形象是扭曲压抑的,在绝望和失望中饱受煎熬,王后的服饰也以金黄色为主,金黄色虽属暖色,但给人以高高在上不易接近的距离感。但是在王后正式通知杰王子要发动政变逼王退位而立杰为王的时候,观众会发现王后一改之前的金黄装扮,身着红袍。政变的计划是王后心中希望的火花,王后将对未来的希望,甚至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次政变的成功。政变给王后带来的期盼和希望通过红色的服装得以体现,让观众感受到王后内心的欢喜与希冀,同时在红色的衬托下,王后与杰王子的亲情对话,也使王后的温暖的母性也得到了体现。源域(红色)成功构建了目的域(希望和温暖),和大多数观众的认知经验中暖色的红象征温暖和希望不无关系。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片末是金黄色的海洋,金甲武士,穿戴金黄袍的王室成员。但是,观众不难发现,杰王子带领的每一个金甲武士都佩戴红色蒙面巾,在满眼的金黄中,一点点的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杰王子率领的大军为了捍卫母亲,推翻邪恶的父亲,起而反之,武士佩戴的红色恰恰代表了这种正义的力量。源域(红色)成功投射到目的域(正义),这也吻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认知体验:红色是正义的象征。

在影片最后,大片的黄菊花中流淌着鲜血,最终被鲜血覆盖。这里的红色凸显了它的隐喻意义:即便是王权不可撼动、不可战胜,但是捍卫王权需要付出的是血的代价、骨肉残杀、众叛亲离。在这一环节上,满目黄色中流淌的鲜血使源域(红色)成功映射到目的域(代价),意味着为权利和虚荣付出的巨大代价。

(三)黑色的隐喻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影片中宫廷间的有形的无形的争斗,通过黄色与红色的交替使用得到了揭示,但是令观众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黑绿色的汤药。张艺谋在处理王后喝汤药时,使用了特写,从倒汤药到喝汤药到放下药碗,观众尽收眼底。如此细致的描写,旨在告诉观众在大王的精心设计下,王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黑绿色的汤药,给观众以神秘感和不幸的预兆。此外,大王一直对元祥生母念念不忘,设堂纪念,但当大王得知元祥生母还活着,即刻决定杀其全家以灭口,派出杀手黑色装束,蒋太医惨死。黑色作为色明度最低的颜色,传递着冰冷、无情和恐怖,象征着大王丧失了最基本的感情,为了虚伪的尊严和权利,不惜放弃心中惟一的寄托。源域(黑色)成功映射到目的域(不幸和冰冷),与我们的文化中对黑色的解读和体验相吻合。

结 语

电影作为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模态语篇,电影导演通过对多模态符号的选择、改造和组合利用来实现特定的语篇目的和表达需要。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利用黄色、红色、黑色等一系列多模态色彩符号,通过色相的选择,色彩明度的选择,色彩饱和度的选择,凸显和弱化某些信息、构建不同的概念意义、激发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了对观众的引导和操控。这其中,导演个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和艺术判断都贯穿和体现在电影创作和色彩符号的运用中。作为视觉艺术的主要体现形式,电影语言中色彩的作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虽然有些批评家认为,张艺谋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情节简单、人物空洞,但是大家公认的是若干年后,具体的情节不再为人们熟知,但夺目的色彩和色彩代表的意义却永远留在脑海里。

参考文献:

[1] Forceville C,E Metaphor[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2] Forceville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 Metaphor[A].K :Zwischen Reflection and Anwendung[C].Cologne: Von Halem,2005:264-284.

[3] Lakoff G,M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王炳社.电影隐喻略论[J].电影文学,2010(08).

[5]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 2011(01).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目(ACKYQ0830)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姜媛媛,女,山东曲阜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姜媛媛(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摘 要] 习语是使用该语言的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浓缩,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具有承传性。本文介绍了习语的相关定义,并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习语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习语的意义的理据性。[关键词] 习语; 认知; 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 H31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610 (2009) 03 - 0085 - 03习语是语言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体现着该语言文化的特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成语或俗语。恰当地使用习语,可以使人们的表达更加精练、生动、形象,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习语的掌握水平往往被看做语言习得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语还是语言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对习语进行更多的研究。传统上人们认为习语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是“死喻”,强调其意义的任意性。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习语进行分析,并认为习语意义是有理据的,是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习语的内涵及外延习语,英语称为idioms,从广义说来看,习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且久经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或语句,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箴言、格言、惯用语等语言单位。(一)汉语习语汉语中的习语俯拾皆是,且多半是四字格成语。就本质而言,这种“四字格成语”就是习语,无非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说法而已[ 1 ]。因此,我们可以将汉语中的习语与成语一词看作同一概念。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例如: 水深火热、一箭双雕。当然,汉语习语或成语也不止“四字格成语”,还包括像“戴高帽”、“穿小鞋”之类的三字格熟语,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谚语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英语习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English (1974)把idiom分为两义:( 1 ) language of a peop le or country, specificcharacter of this.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 ( gram) 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2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whole. [语法]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示各单个意义者。如give way (退让,不能支持) , in order to (为了) , be hard put to (为难,陷入困境)等。以上两义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二、传统与认知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一)传统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在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习语的研究中,习语的可分析性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持不可分析性观点(K·vecses, Szabo称之为“传统观点”[ 2 ] )的人认为习语的语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语义已无法从构成习语的各个词的语义中推测出来,而各个词在组合中也相应丧失了它们原来在语义上的独立性,这类习语被称之为无理据习语。传统观点还认为习语是一种“死喻”( dead metaphor) ,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由于习语意义的不可分析性使得习语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然而,这种传统观点正逐渐受到挑战。以Carter和McCarthy 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习语只是一种纯语言现象,主张从词汇、句法及篇章特点等语言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观倾向于将习语的认知置于纯语言层次,认为习语是独立于人的概念系统及常规只是— 85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之外的,忽视了习语研究的认知本质。(二)认知视角下的习语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疑问,认为语言的共性说明语言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在不可分析为更小单位的词素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但是在构成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词语或词组及在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是有动因的、有理据的、可论证的。只是其动因和理据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语言是由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符号系统作为语言一个重要部分的习语亦是如此[ 3 ]。鉴于传统观点对习语研究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家对习语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下文中我们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三、习语的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们学习和掌握习语不能只靠单纯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理解习语的隐喻概念,注意习语的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意义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具有创造性活用习语的能力。(一)概念隐喻理论基础概念隐喻就是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现和对应。源域( source category)多为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概念和范畴, 而目的域( targetcategory)则多为陌生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和范畴。例如,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中,MONEY是源域, TIME是目的域,源域所具有的特征通过隐喻概念传递给目的域,由此人们可以说“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隐喻概念也是通过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表达方式称为“隐喻表达”(meta2phorical exp ression) 。大量的证据表明概念隐喻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体系之中。据Lakoff & Johnson统计,普通语言中, 70%以上的表达方式是源于概念隐喻。由此,他们提出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4 ]。Lakoff的概念隐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认知体系首先是一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体系,而思维过程中所示用的概念隐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那么,具体说来,概念隐喻是如何为一些习语提供语义理据的呢?(二)基于概念隐喻的习语认知推理The boss is up in arms about the company’s poorsales record in the past few years.该句中, to be up in arms的意义是通过源域概念“人通常会因情绪亢奋而举起双臂,抖动拳头”的实体意义映射到目的域“ANGER IS UP”的概念认识而被理解为to be angry,在这里,“ANGER IS UP”被称为概念隐喻,因而依据这一类似机制,下面各句中习语所体现的概念隐喻分别是:(1)Mrs. Smith sobbed her heart out at the newsof hermother’s HEART IS USED - UP RESOURCE: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史密斯太太哭得死去活来。(2) Intellectuals have certainly come up since theopen policy reformation. H IGH STATUS IS UP: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无疑有了很大提高。( 3 )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IS FIRE:他们之间的爱火最终熄灭了。(4) The house changed hands many times. POS2SESSION IS HOLD ING SOMETH ING IN THE HAND:这幢房屋多次易主。上述例句说明,概念隐喻充当着两个彼此独立且截然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媒介,概念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因此,解读“sobbed her hear out, come up, fire⋯ went out,changed hands”的意义要远比“used - up resource,high status, possession”等意义复杂。假如我们从概念隐喻所构成的思维体系与习语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习语,那么,理解这类习语自然以概念隐喻作为基础。另外,Barcelona指出概念结构是语言的心理体现,是词义运用的基础,是把语言和认知对应起来的中间层次[ 5 ]31 - 58。为了进一步揭示概念隐喻的认知表征,我们还可以从概念映射的动态过程着手,即概念结构的实体性对应与认知性对应加以对比分析。实体性对应是指源域和目的域中概念的静态意义对应。例如,习语“to sp it fire”的一般意义是“to be an2gry”,是根据概念隐喻ANGER IS F IRE一般概念结构得来的。认知性对应是人们运用了概念结构认识上的动态意义对应,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达另一个知识领域的隐喻思维过程中运用了推导。又如,为何习语“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 one’sears”的喻义为“more intense anger”,而不仅仅是“beangry”? 因为人们根据有关特定的概念隐喻知识,即“火变得浓烈而难以控制时是非常危险的”这一认识来解读“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one’s ears”的喻义。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在“fire”的概念结构上运用联想,把“fire”的特殊概念结构与人的情感变化关联起来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当怒气变得强烈且失去控制时同样也是非常危险的,而它的附加意义从“to be angry”到“to be becoming greatly— 86 —说文解字 姜媛媛/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angry”程度的不同变化,则是根据源域“fire”和目的域“anger”的认知性对应得出。多数情况下决定一个习语的一般意义,即习语所涉及的概念时习语里所使用的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认知性对应。所以,在解释习语的认知性隐喻方面,我们发现后者要比前者更为复杂。以上是用概念隐喻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理解。汉语习语的语义也可以用概念隐喻解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四字格习语“如胶似漆”。在这一习语中,我们只看到“胶”、“漆”这两个源域,而目标域却没有在习语中出现。那么,汉民族是如何将两个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去的? 我们知道,“胶”和“漆”都具有黏附力,两者结合无疑表示很强的粘固性。但是黏附必然会牵涉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粘与被粘。换言之,有粘的事物就必然具有被粘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该成语中“如”和“似”均是达至语言隐喻目的的标记词,说“如胶似漆”,肯定隐含着某事和某人“如胶似漆”。其次是依据汉语的共有知识( shared knowledge) ,“如胶似漆”常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这一隐喻成语的解读首先是将“胶”和“漆”这两个源域整合在一起,再将已经整合的概念映射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域上,这样便得出一个新显结构:某人与某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深厚,难舍难分。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英汉习语意义的任意性、不可分析性是不成立的。英汉习语的意义是与我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汉习语。【参考文献】[ 1 ]王文斌,姚俊.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 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础[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5).[ 2 ]K·vecses, Z. & Szabó, P. .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2tive linguistics[ J ]. App lied L inguistics, 1996 (3).[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We L ive By[M ].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Barcelona, A. . On the p 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motivation for concep tualmetaphor. InMetaphor andMeton2ymy at the Crossroads, ed[M ]. Mouton de Gruyter, 2000.(上接第68页)《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饱人。”《广志》曰:“似‘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皮如玉色,滑而且美(在这个句子里,“而”字后面加了一个“且”字,但在句型的用法没有什么影响,算是一个变形。)2. (名词)如/似/若(名词) , (主谓短语)而(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3. (主谓短语)如/似/若(名词) , (形容词)而(形容词) ,两个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实白如肪,甘而多汁。4. 两个“(名词)如/似/若(名词) ”连用。枇杷,叶似栗,子似蒳,十十而丛生。五、句型分析总结“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在《要术》以后的时代里它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因为,笔者在准备本文的过程中,隐约发现,在之前的《山海经》中,这种句式已经大量出现了,说明它的出现的时间上限还应该不晚于那个时代。另外,笔者还从本文分析中发现,这种句式在介绍事物类型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可能更高一些,也有待于日后研究。可以肯定的是,《齐民要术》行文和引文中“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的大量运用,说明这种句式在《齐民要术》的成书时代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参考文献】[ 1 ]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附杂说[M ]. 中华书局, 1985.[ 2 ]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 J ]. 古汉语研究,2004 (4).[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 [M ]. 商务印书馆, 2000.— 87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