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范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 创新思维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 四年级数学 教学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 方法 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 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小洁 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 总结 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 思维方式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 逆向思维 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 教育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林维旭 工作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冯北小学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水平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自主式,教师学做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些相关的人或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时实行抢答,看谁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的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对,并亲自讲解争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环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欲望。

三、树立标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是理想和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无论是本班的,还是本校的,或是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为学生的标杆性人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严格管理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有成绩要表扬,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虽然要严格管理,但是要注意严中有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爱说、喜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进行一场拔萝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主题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图上内容,说出两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说出它们的表情及内心活动,还有对话内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时候,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人人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后,将合理的算法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在学生得出用计算器、口算、竖式算等方法的时候,我又发动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学生有的说用计算器方法好,最准,但携带麻烦;有的说,口算最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现错误;有的说竖式算得好,又快又准确,不过要注意数位对齐,又费稿纸……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学生争先巩后地抢着说,热情很高,不仅说出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还体验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悦。

五、巧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艺术性地使用游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习了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后,教师故意让学生用它度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当他们忙着忙着自然会产生“要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这时,教师顺势抛疑:“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请你们创造一个,叫什么呢?”诱导学生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名称创造出平方米,进而根据三者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帮助学生类推出平方米的意义。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总之,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他们会受益无穷。

一、整合练习内容,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习题,它们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习得技能的重要载体。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习题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或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缺少对习题本身的思考,甚至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教材习题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立足并尊重教材,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深度解读,让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整合练习的内容,以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以后,教材在“试一试”、“练一练”的基础上又安排了大量的题组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课时的划分及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逐条解决所有习题显然费时费力,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在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内在联系存在高度一致的习题重新组合,赋予新的题组一个更为清晰的教学方向。例如将几组题型单一的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放在一起,在小组接力的活动中通过比赛来做,可以使单调乏味的习题解答变得轻松有趣、简单高效。

二、丰富练习形式,激发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练习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新颖的题型、丰富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让学生成为设计师……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特点,多采用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设置悬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这种寓教于乐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关注个性差异,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练习的应用性

关于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启蒙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极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疑问之时,便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来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数学便随之而出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教育;回归生活

一、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我们这个生活大环境中,处处留有数学的身影,身边多彩的事物都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数学信息。例如,背书包回家途中会发现车、行人、植物、建筑的数量信息,在教室中学生会发现桌、椅、黑板、同学的数量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老师注意去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就会让学生得到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及 记忆力 都将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就切切实实地寻找到他们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数学,这就会使学生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二、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引领学生去建立数学的概念,让学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观察、描述身边的事物。因为生活是万象的、多彩的,数学也是同样的,并是具体而抽象的。例如,数字1可以指新的一天,又可以指一间房、一朵花、一道题。数学自身就没有较具体的实际意义,可是当他与其他事物相互结合,就会有较为全新的意义。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目睹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房子、鲜花、汽车等等,当变为数学概念之时,就成了3间房子、4朵鲜花、5辆汽车,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就有了新的意义,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或方式都将发生改变,数学就会随之而进入学生的大脑之中,成了学生观察与动脑思考的主要方式,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存在。

三、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当我们的学生如能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身边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意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怎样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在路旁植树、给教室的墙壁进行粉刷等等。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分析、理解,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去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概念也能随之而定下来,让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解决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较为美好的事情。数学的规律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发现规律便是自身的一个个体验。

教育部门倡导的新课标的实施,使小学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多的变化。这次改革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曙光,像是一盏指路灯,让教育有了方向和目标。数学教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最重要的是使其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门任务很重的学科,而且也是教授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因为数学语言很抽象,没有感情色彩,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层理解的能力,学习起来很容易没有热情。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师得到了很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体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旧式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和根本。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协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伙伴”,而不是学习的监督人,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进入和感受数学的神奇,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分组教学是一种十分实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结成一个小团队,以此为单位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运用提问答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几个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合大家的想法来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未知一面,促使学生能够多面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交流,增强课堂的和谐氛围

上面说到开展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增进学生相互交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解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助手。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抛掉原有身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互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不确定或是被取笑,而将自己隔离在活动外。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建立友好的关系,为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能没有压力地学习,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要看到学生的多面特质,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教师要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完美,要试着看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多发现学生的不同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画图很有感觉,说明这些学生的 想象力 强于他人;有的学生对算数题特别在行,能够很准确地得出答案,而且比别的学生计算快;有的学生对应用题擅长,说明他很有逻辑头脑。对于学生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带入到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很多数学的定理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有一个很著名的从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的 故事 。 传说 有一个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来鉴定金子的纯度,苦想多日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在他洗澡时,发现身体进入水盆里的水位高于身体未进入时的水位。他联想到可以把东西放到水里,通过计算溢出的水得到答案,从这个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金子真假的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伟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而不只是学习抽象的数学课本文字。比如,安排一个帮助家长购买盐的课外作业,规定一定的数量,让学生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或是收集家里的水电收费存单,根据金额算出家里使用水电的情况,还能够算出一年的用电用水数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事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运用先进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以前的教学工具,像挂图、卡片都是静态的,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可以给学生带来有声音有动画的学习体验,能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这种氛围的营造下,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教师也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授课任务。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多样图形,像道路两边上车辆提示牌、一些房屋的屋顶、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大家熟悉的一些事物形状,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设计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教师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帮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轻松地教授。综上所述,教师仅有教学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适合让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最可怕的是教师空有学识却不能传授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新课标下,教师要摒弃以前的落后教学方法,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的教学 经验 ,再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要跟着发展的要求一起向前进步,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学校教育做得更加优秀,学生们学到真的本领。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关于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3. 关于数学的论文范文

4.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精选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6.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大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 创新思维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 四年级数学 教学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 方法 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 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小洁 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 总结 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 思维方式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 逆向思维 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 教育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林维旭 工作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冯北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水平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自主式,教师学做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些相关的人或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时实行抢答,看谁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的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对,并亲自讲解争当小老师。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环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欲望。

三、树立标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是理想和目标不同而已。所以,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理想和目标,无论是本班的,还是本校的,或是从本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都可成为学生的标杆性人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更加刻苦和努力。同时,也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严格管理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强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有成绩要表扬,有错误要及时纠正,让学生永远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虽然要严格管理,但是要注意严中有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敢说、爱说、喜说。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然后问:“这首歌大家熟悉吗?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进行一场拔萝卜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主题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图上内容,说出两只小兔各自的位置,说出它们的表情及内心活动,还有对话内容。在得出算式“28+41”的时候,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人人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后,将合理的算法说给教师和同学听。在学生得出用计算器、口算、竖式算等方法的时候,我又发动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学生有的说用计算器方法好,最准,但携带麻烦;有的说,口算最好,速度快,但有可能出现错误;有的说竖式算得好,又快又准确,不过要注意数位对齐,又费稿纸……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学生争先巩后地抢着说,热情很高,不仅说出了这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还体验到了求得新知的喜悦。

五、巧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艺术性地使用游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欢乐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学习了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后,教师故意让学生用它度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当他们忙着忙着自然会产生“要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这时,教师顺势抛疑:“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请你们创造一个,叫什么呢?”诱导学生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名称创造出平方米,进而根据三者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帮助学生类推出平方米的意义。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总之,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他们会受益无穷。

一、整合练习内容,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习题,它们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习得技能的重要载体。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习题的处理仍然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或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缺少对习题本身的思考,甚至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教材习题的功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立足并尊重教材,对教材的习题资源进行深度解读,让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整合练习的内容,以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律”以后,教材在“试一试”、“练一练”的基础上又安排了大量的题组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课时的划分及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逐条解决所有习题显然费时费力,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在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将几个内在联系存在高度一致的习题重新组合,赋予新的题组一个更为清晰的教学方向。例如将几组题型单一的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题目放在一起,在小组接力的活动中通过比赛来做,可以使单调乏味的习题解答变得轻松有趣、简单高效。

二、丰富练习形式,激发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练习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新颖的题型、丰富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让学生成为设计师……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特点,多采用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设置悬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这种寓教于乐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关注个性差异,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贴近生活实际,增强练习的应用性

关于小数点的数学小论文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分享一则关于小数点的故事,具体如下: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发事故——减速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播音员沉重宣布,宇宙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台上,观众看到了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与母亲告别,就在此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

科马少夫告诉女儿不要哭。女儿她强忍悲痛地向父亲承诺“要想英雄一样的活着”,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宇宙飞船坠毁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告别。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告别仪式。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他留下了对亲人对祖国永恒的爱。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它警示着人们: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小数点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一些实用的计量单位也采用十进制,所以很容易产生十进分数,即小数的概念。第一个将这一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魏晋时代的刘徽。

他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 、忽等7个单位;对于忽以下的更小单位则不再命名,而统称为“微数”。

欧洲数学家直到16世纪才开始考虑小数,其中较突出的是荷兰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论十进制》(1583年)一书中明确表示法。例如把记为:5◎7①1②4③或5,7'1''4'''。

而第一个把小数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的形式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他在《星盘》(1593年)一书中开始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间的分界符。

中国比欧洲早采用了小数三百多年。

1、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如:,。

2、把小数点分别向右(或向左)移动n位,则小数的值将会扩大(或缩小)基底的n次方倍。(例如对十进制来说就是10ⁿ)。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数学王国里,每一门课都能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每一个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看来,小数点是数学王国中最奇妙最实用的,它随便移动,都足以让任何一个数随时变大或变小。 在科学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前苏联著名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驾驶“联盟一号”飞船时,仅仅因为地面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而导致飞船不受控制,导致坠船不幸身亡。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事件,足以看来一个小数点单列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如果忽略了它,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生活中小数点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我们每天都要购物,商品的价格就离不开小数点了。总之生活中,小数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总是能够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在学习小数点时,注意小数点的点的位置,要细心,千万不要因为大意而失了荆州。点的位置不对意义就不同。比如衣服是元,把小数点点成元,那这件衣服的价格就不一样了。 在数学王国中,不光小数点与我们的生活栖息相关,面积体积的计量、分数的计算、加减乘除的计算等等,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知识,让数学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数学在生活中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几何的小论文

何谓“几何”?弗赖登塔尔认为,所谓几何就是把握空间,而这个空间对儿童来说,就是他们生活和运动的空间。因此,“几何”又称为“空间几何”,从严格意义上讲,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与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有区别的:1、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1)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是一种论证几何,或称之为证明几何(3)是存在于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中的2、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1)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部分(2)是一种直观几何,或称之为经验几何、实验几何(3)是存在于不太严密的局部组织之中的明确了小学数学几何与数学课程几何的不同点之后,就要来研究究竟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呢?下面分三个部分:一、 小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分析这部分内容又分三个知识点:(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有: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坐标的初步体验等。(二)、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分两个方面表述)1、从活动的特征表述(1)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3)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从内容的特征表述(1)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2)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3)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4)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三)、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两点)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几何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儿童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儿童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像的。二、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下面就结合实例从“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形成”两大方面具体谈谈“空间观念”。(一)儿童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1、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 1)直线和曲线(线能区分)(2)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不能区分)2、水平1阶段(直观化阶段)(1)四边形和三角形(能从边的数量上去区分)(2)正方形和菱形(不能从角的特征上去区分)(3)长方形和长方体(不能区分面和体)3、水平2阶段(描述/分析阶段)(1)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不同分类方法代表不同水平)(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图形内在性质和特征不能区分)4、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2)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能通过动手操作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进行学习)(3)长方形与长方体(能区分面和体)(二)儿童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三点) 1、儿童空间想像力的发展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低年段儿童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儿童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2、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1)对直观的依赖较大“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上《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并与周长作出对比,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3)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已经认识三角形,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到了低年段,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角的大小怎样时,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5)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一年级时,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二、三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6)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用三根“拉杆天线”,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以此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 3、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1、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就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等,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作用是非常大的。2、视觉知觉障碍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三、小学几何教学的主要策略前面我在“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中也已强调两点: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针对这两大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以下三点策略:(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1)利用操作体验来获得对象形状特征的认识比如《三角形的分类》可以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2)利用已经建立的有关图形形体经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之后的,学生自然会按分析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从边、角的方面去分析它们的特征。(二)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1)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比如长方体中有一种特殊的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让学生凭空去想象其余四个面有什么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它的宽和高相等,因此其余四个面是大小完全相等的,从而获得性质,得出结论。(2)注意运用变式如前面提到的认识三角形的高时,应多采用变式,以加深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又如,认识圆的半径、直径时,不必过于强调概念,而是要多一些变式的练习,以反例来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的认识。(三)强化动手操作(1)搭建活动我在上《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帮助学生思考在立方体每个面都打一个直穿洞口的长方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被挖掉的有7个小立方体。(2)剪拼与折叠活动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拼、折叠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实物操作活动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必须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4)测量活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最初提出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度的方法都是量一量的方法,这个测量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引发认知冲突,才会更深入地解决“误差”的问题,更好地引出剪拼、折叠的方法。(5)作图活动四、丰富的想像和有效的交流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小学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丰富的想像是发展学生空间想像力的有效方式,空间想像力不仅包括对方位、立体图形的想像,还应该包括对平面表示的三维图形的透视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再造、组合或分解能力。(这让我想到一种三维图)有效交流也是促进学生几何语言发展的有效手段。我的思考:鉴于以上收获,引发了我的思考。给孩子留一片想像的时空直观演示,该出手时才出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想像的基础上,在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无法达到某个高度时,才去演示和启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不正是我们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吗?但愿我今天的粗浅看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数学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如:各色他告诉他绊脚石关于五十一高速钢第一位桃仁台红骨髓用途归保佑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就会收到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就应通过熟悉的数学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逐步具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相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 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室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是,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 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 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时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2 + 4×2 + 6×2 = 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得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 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的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 + 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 + 14×64)÷(13 + 14)。显然,第一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人为第一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感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 (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 =(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 ×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的论文范文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探究式教学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被推广,数学的教学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篇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启蒙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极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疑问之时,便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来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数学便随之而出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教育;回归生活

一、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我们这个生活大环境中,处处留有数学的身影,身边多彩的事物都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数学信息。例如,背书包回家途中会发现车、行人、植物、建筑的数量信息,在教室中学生会发现桌、椅、黑板、同学的数量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老师注意去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就会让学生得到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及 记忆力 都将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就切切实实地寻找到他们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数学,这就会使学生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二、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引领学生去建立数学的概念,让学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观察、描述身边的事物。因为生活是万象的、多彩的,数学也是同样的,并是具体而抽象的。例如,数字1可以指新的一天,又可以指一间房、一朵花、一道题。数学自身就没有较具体的实际意义,可是当他与其他事物相互结合,就会有较为全新的意义。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目睹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房子、鲜花、汽车等等,当变为数学概念之时,就成了3间房子、4朵鲜花、5辆汽车,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就有了新的意义,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或方式都将发生改变,数学就会随之而进入学生的大脑之中,成了学生观察与动脑思考的主要方式,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存在。

三、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当我们的学生如能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身边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意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怎样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在路旁植树、给教室的墙壁进行粉刷等等。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分析、理解,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去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概念也能随之而定下来,让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解决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较为美好的事情。数学的规律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发现规律便是自身的一个个体验。

教育部门倡导的新课标的实施,使小学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多的变化。这次改革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曙光,像是一盏指路灯,让教育有了方向和目标。数学教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最重要的是使其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门任务很重的学科,而且也是教授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因为数学语言很抽象,没有感情色彩,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层理解的能力,学习起来很容易没有热情。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师得到了很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体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旧式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和根本。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协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伙伴”,而不是学习的监督人,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进入和感受数学的神奇,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分组教学是一种十分实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结成一个小团队,以此为单位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运用提问答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几个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合大家的想法来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未知一面,促使学生能够多面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交流,增强课堂的和谐氛围

上面说到开展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增进学生相互交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解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助手。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抛掉原有身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互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不确定或是被取笑,而将自己隔离在活动外。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建立友好的关系,为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能没有压力地学习,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要看到学生的多面特质,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教师要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完美,要试着看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多发现学生的不同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画图很有感觉,说明这些学生的 想象力 强于他人;有的学生对算数题特别在行,能够很准确地得出答案,而且比别的学生计算快;有的学生对应用题擅长,说明他很有逻辑头脑。对于学生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带入到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很多数学的定理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有一个很著名的从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的 故事 。 传说 有一个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来鉴定金子的纯度,苦想多日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在他洗澡时,发现身体进入水盆里的水位高于身体未进入时的水位。他联想到可以把东西放到水里,通过计算溢出的水得到答案,从这个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金子真假的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伟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而不只是学习抽象的数学课本文字。比如,安排一个帮助家长购买盐的课外作业,规定一定的数量,让学生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或是收集家里的水电收费存单,根据金额算出家里使用水电的情况,还能够算出一年的用电用水数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事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运用先进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以前的教学工具,像挂图、卡片都是静态的,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可以给学生带来有声音有动画的学习体验,能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这种氛围的营造下,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教师也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授课任务。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多样图形,像道路两边上车辆提示牌、一些房屋的屋顶、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大家熟悉的一些事物形状,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设计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教师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帮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轻松地教授。综上所述,教师仅有教学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适合让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最可怕的是教师空有学识却不能传授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新课标下,教师要摒弃以前的落后教学方法,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的教学 经验 ,再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要跟着发展的要求一起向前进步,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学校教育做得更加优秀,学生们学到真的本领。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关于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3. 关于数学的论文范文

4.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精选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6.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