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曾经做了项街头采访:“你的家风是什么”。被问者男女老幼都有,回答却是五花八门。首先是什么是家风,多数被访问者都不清楚,理解成“家教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句什么话”,甚至有人连这样的回答也说不出,努努嘴,摇摇头就躲开了。记者在提问时有时也采用“祖训”“祖上的家风”等概念。但是多数人包括中老年也不一定能说的出。播出的新闻中只有一位老人回忆出族谱上有一句“忠敬孝悌,礼义廉耻”。
家风,正规说起来就是族规祖训,通俗讲是这个家庭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特点,不能漂白成“家教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句什么话”(诸如“要好好学习”,“出门别打架”)。
那些年“破四旧”,将祠堂、族谱视为封建余毒,一直划在清扫之列;这些年,乡村社会的碎片化更是将风土人情中残存的家族遗风给吹荡得零零散散。家族概念上的家风基本是无人知道了,即便是热心修家谱的人士也是在族谱中见到,生活中以此要求家人族人的,基本是没有的了。通俗意义上的家风,也因家庭微小化和谋生异地化而弱化和虚化。
我们苏北沛西杏花陈家,族谱是“三恪堂”,没有考证出“三恪”的内涵。我个人通过文字推衍,周定天下时将前朝历代的皇族进行分封,当时有三家被周天子极为尊重礼遇,出自“妫水”的一支舜帝后裔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堂号可能是自我标榜光荣出身的。有台儿庄族人根据今天的时代解释为“恪天、恪地、恪人”,求取尊重天地人、天人合一的意思,但这种新解毕竟不是本源本义。
老人讲,杏花陈家有祠堂,老早就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村还有手写对联的风气,家家自己买红纸,自己手写或请族内毛笔字写得好的有威望的人代写。父亲说,凡是门口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陈姓人家就都是一个家族和堂号的,因为族谱上和当年的祠堂上就刻印着这副对联。后来了解到,鲁南和苏北一带的好多姓氏在族谱中都标榜这幅对联,都是它的信奉者。
我家姊妹多,农村的穷户,但是就文化程度在建国后的三代人中是村子里较高的,又连着四代是族里的长门,加上他们做人做事的公允,所以历代红白事的执事都是出自我家,也就是说较受家族和同村人的敬重。我总结我家的特点,概括为“孝悌、敬事、守正、倡学”。
2012年重修家谱时,结合村庄解体的新形势,我写了对家风的理解与期盼。现录如下:
世敦诗书,恪守忠孝,此乃人世万年不可磨灭之谱也。父慈子孝,兄弟友悌,夫妻相敬,妯娌相睦,姊妹相亲,邻里相助。不慕富贵,不鄙贫穷,行事问心,立身以正。取财有道,用之有度,不求暴富,不炫奢侈。诚信为本,仁义为重,好学为先,不躁不馁。为商不欺,为官不傲,为学不懈,为军不怯,为民不弃,自尊自重,自强自立。起居有常,应酬有节。酒勿乱性,百毒远身;不行险地,远罪保身;遵纪守法,本分做人。欲做殿宝,务必心存族规,常怀警戒;欲求荣秀,务必训家维常,持正守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三代同心,必出贵人。创业艰难,败家容易,几代积蓄,一代散尽。要之,耕读——传家之宝,勤俭——发家之道,忍让——安家之本,盗贼为居家必防,嫖贱为亡家之路,暴凶为败家之源。吾族后人,当谨记切行,共传家训。
家风,小则为家风,大则为社风、民风、“国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追求的大家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含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反映了现阶段亿万家庭“最大公约数”的家风社风渴求,融合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价值愿望和社会追求。国家昌盛、民族复兴需为了人民幸福,也依靠和体现为人民幸福;国风民风,是为了引导社风家风,也依靠和体现为社风家风。从良好家风做起,我们的社风民风国风也就汇聚成融融和风,国家也就天清云淡、春风骀荡了。
文/陈秀征(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毕业,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天津市特级教师)
图/衣奎伟(山东人,现供职于山东省临朐县教育局)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