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尼采 ■序摘 □.凯特 尼采和文明之间的那场决斗早已成为过去,当这位傲慢的诗人和不幸的哲学家出现在历史的宁静氛围中的时候,这正是裁判他的时候了,尽管所谓历史——这还需要说吗?——正是为他所不屑一顾的。大众、普通百姓、群众——这同样是为他所不齿的——已经以一种司空见惯的宽宏大量给死者作出了盖棺定论,而这种定论恰好足以成其为一种报复。他们略去尼采的思想不提,而对尼采的形象高唱赞歌。他们承认尼采在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把他的哲学视为胡言乱语,而这类胡言乱语充其量只能让听闻者耸耸肩膀。这个离经叛道者试图摧毁一切清规戒律,重估一切价值,其结局是在《收获》或其他为年轻人编的选集里被敷衍上一页。 在证明他的文风是那种真正罕有的大师风格方面,大众一直以来都遵循着正确的直觉。尼采本国的批评家们认为,他比叔本华甚至歌德都出色。诚如福斯塔夫所言,他教导了德国的散文如何作为世界的一员去正确表达。龙尾似的层层堆砌的笨拙句子变得短小、简洁、明快了。 “我们必须把德国音乐‘地中海化’。”他写信告诉彼得·加斯特。事实上,毫无疑问,他把整个德国文学的文体风格都“地中海化”了。他笔下那峭拔、绝妙的句子大部分要归功于他所师从的那些公认的法国的能工巧匠们:拉·罗什福科,伏尔泰和司汤达。然而有些东西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被充分赋予了居心不良的洞察力,而居心不良总是能令他表达得简洁明快,没有工夫遮遮掩掩。尼采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广的范围内把此种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已臻尽善尽美。尼采是天赋诗人和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尽管他对浪漫主义说尽了刻薄话。富于创造力的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在他的灵魂背景里波涛汹涌,未曾止歇。 正是这两种倾向自然而然要求以警句格言的形式进行创作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每一页纸上嘲笑着,鼓吹着,预言着,赞美着,狂欢着,舞蹈着。德国批评家们把海涅对席勒的描述用在尼采身上,不但没有失之不当,反而愈为恰切:“思想通过他庆祝自身的狂欢。抽象的理念头顶葡萄树叶,挥舞着手杖,像酒神一样狂舞。它们是醉醺醺的思想。”对于自己个性中的许多方面,也许尼采想得过好而不尽明智,但是看来在语言方面他并没有夸大自身。“在路德和歌德之后,”在给罗德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还有待于跨出第三步……我想,通过查拉斯图拉我已经把德语带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对于这样一个狂妄得近似纯粹虚荣的声誉,德国文学界至今为止没有说过“不”。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个不可动摇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于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人们又作何评价呢?霍夫丁承认他有某种较高的“征兆性价值”,但是仅此而已。他的作品具有戏剧的特点,上演的是充满悖论、激情勃发、生机盎然的现代性思想,这些狂暴的思想互相冲突、互相碰撞,很不幸,它们没有找到出口。M.阿尔弗雷德·富耶在其著作《尼采和非道德主义》中把尼采与那位最显赫的“现代性”思想家居友进行比较,得出一堆正回和反题,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互相抵消,其结果看上去显然就像是零。事实上,与其说尼采是一个有条理的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迷狂的直觉主义者。他几乎不在消除自身的自相矛盾上花费任何心思。他作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发动猛烈攻击,他认为就是这种理性主义使古希腊蓬勃的生命力干枯了。他天性是属于先知。预言家那一类人,而预言家从不作论证。把自己的处女作命名为《诗性哲学论》的海因里希·冯·斯坦因就是用其老师的思想方式在说话。更多参考.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