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入耳朵,到达鼓膜,形成震动,再到达耳蜗,形成冲动,再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入大脑中的听觉中枢,听觉就形成了。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耳蜗组成;外耳和中耳是传音系统,内耳是感音系统。外界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刺激耳蜗内的纤(也称: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到的,形成听觉。作用于,使其感受处于兴奋并引起的冲动以至于传入信息,经各级分析后引起的震生感。听觉是仅次于的重要。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重点16~20000赫兹),以(重点1000~3000赫兹)是最为敏感。
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卵圆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图12-10)。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图12-11)。另外,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此外,声音传导除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外,尚可通过颅骨的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骨传导极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气传导。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神经性耳聋。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可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在一般情况下,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也叫可听声。不过,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也不相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的声波,50岁以上的人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波。一般人对16赫以下和20000赫以上的声波,是难以听到的。当声强超过140分贝时,声波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压痛觉。
声音是一种振动波,声波经空气(或其他介质)传到耳朵,耳朵的耳廓有聚拢声波的作用,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震动后经三块听小骨放大传导到内耳圆窗膜,震动内耳淋巴液,淋巴液的震动带动耳蜗毛细胞的摇摆,毛细胞摇摆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神经传导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经听觉中枢分析后就形成听觉了。
说白了就是耳膜的震动
人类听觉很灵敏,从每秒振动16次至20000次的声波都能听到。当外界声音由耳郭收集以后,从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的频率和声波的振动频率完全一致。声音越响,鼓膜的振动幅度也越大。
鼓膜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有了听觉真好,它让我们能欣赏到了各种美妙的声音。耳朵还有一个功能你知道吗?那就是保持身体平衡!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耳朵。
272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10 回答
147 浏览 8 回答
136 浏览 8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4 回答
334 浏览 2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7 回答
89 浏览 4 回答
297 浏览 2 回答
239 浏览 7 回答
121 浏览 6 回答
191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5 回答
300 浏览 6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281 浏览 2 回答
193 浏览 6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359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