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历程的大致阶段。那么写的时候就可以按时间顺序写,每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以及慢慢的成熟期,从开始的懵懂到后来的成熟,从开始的不懂事到后来的独立成长,从刚刚开始的无条件依赖到后来的选择性接受并且开始自己做决定和作出判断。 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个人从幼稚变成熟的一个过程,一个成长过程,一个蜕变的过程。按这个思路就好写了……婴儿期 0~ 信任对不信任 基本信任感 不安全感、焦虑童年期 ~3 自主对自我怀疑 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做某些事 感到无法安全控制事情学前期 4~6 主动对内疚 知道自己是发起者、创造者 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学龄期 6~12 勤奋对自卑 丰富的社会技能和认知技能 缺乏自信心,有失败感青春期 12~20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自我认同感形成,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 感到自己是充满混乱的、变化不定的,不清楚自己是谁成年早期 20~24 亲密对疏离 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需要承诺的关系 感到孤独、隔绝;否认需要亲密感成年期 25~65 再生力对停滞 更关注家庭、社会和后代 过分自我关注,缺乏未来的定向老年期 65~ 自我实现对失望 完善感,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 感到无用、沮丧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危机,虽然每个危机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危机的话,就要在特定阶段充分解决这个主要危机,而不同阶段的危机也就是我们不同的社会化任务。社会化的每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建造一幢生命大厦,每个步骤都不可马虎,因为它决定大厦的整体质量。我们可以把婴儿期比喻成大厦打地基的阶段,由于基础决定大厦可以盖多高,有多强的抗震性,鉴于其重要性也引起了心理学家更多的关注。新生儿认识妈妈吗将4天大的婴儿放在特制的椅子上,这个特殊的家伙可以给他们的身体适当的支撑,还允许他们的头从一边转到另一边。然后让他们面对一个灰色的屏幕,屏幕上开了两个窗口。实验开始时,妈妈的面孔出现在一个窗口,另一个窗口则出现一个陌生人的面孔(陌生人的面孔与妈妈的面孔大致相仿)。同时还要让妈妈和陌生人的面孔都保持中性表情,不能移动或讲话,以给婴儿最小的额外暗示。实验结果表明,婴儿看妈妈面孔的时间是看陌生人面孔时间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