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的学习素质在逐渐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对高校教师一些抽样调查,总结了当代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是一种知识技能,同时它还是一种信念。它的价值贯穿于教师一生的整个教学当中。并提出建议培养教师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培养教师完善的职业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校方制定完善的师德规范等建议。更多职业道德论文发表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职业道德论文
1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师德是教师准确把握自己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或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以何种思想、态度和行动去处理问题。
2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过程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从教师的劳动对象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层次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既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植物,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社会成员。教师在社会工作中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学识、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品德去塑造人。学生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老师的模仿与学习,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这种工作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个人人格魅力的展现,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就有更高层次。
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创造性 面对自身的劳动对象,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集体的特点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教育。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个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有位教育专家曾说,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不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其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从教师的劳动意义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教育学生,还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还有性格等一些外在的体现,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并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作用,比教书、道德指导、奖罚等制度影响大很多,是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教学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3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2010 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提了出来,指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也是增强广大教师教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在十八大提出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需要完善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核心首先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学生明确自身崇高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德育目标,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引路者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职业道德。
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话说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关键因素,其职业道德素质高低,不仅关系到育人的质量,而且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要培养造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使自己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首先,高校中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其次,教师的高尚道德通过学生的辐射作用推及到整个社会,推动当年社会风气的转变,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再次,高校教师本身就是社会成员,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的提高必须带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通过日常的社会互动活动影响更多社会公民的思想与行为。
4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条件,社会和学校分别为高校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外两个环境。目前,一些行业腐败、不正之风等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应大力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文明、和谐、民主的道德规范准则,构建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公正的文明风尚。学校建设应着眼长远,要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关注教师群体的宝贵意见,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必然能为广大教师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帮助,使广大教师能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正确地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加强自我建设与完善。
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创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首先,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首都师范大学学者研究指出,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分为普遍道德、教师道德和职业道德三个层面,其中职业道德区别于前两者,具体体现为服务于教师使命的履职技能、履职态度、履职能力、履职规范等环节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具体清晰地设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使之准确、具体、可行性大。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应成立教师职业道德评估的各级组织,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价值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机制,就是要表扬先进,树立师德典型。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制定科学的激励标准,明确奖优罚劣的措施,让教师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使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最大值。
加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人才发展的新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热点开展的问题,为了完善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通过完善教师道德系统的基础理论、国家教育法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知识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权力与义务、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等;就要通过树立教师典型、举办师德建设先进的经验交流会、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教育落实到日常工作。注意挖掘先进教师的优良思想与作风,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报纸、公告栏等一些媒体加强宣传,因此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品德。
对于高校来说,安全稳定是办学的基础,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处在基层,掌握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传达着国家、学校的方针政策,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全文如下:
摘 要 :“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消费等方面的特点,给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引导与疏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自立的人格;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明确地位,明确 措施 ,明确职责,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作用,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高校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的稳定是我国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和秩序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就没有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高等院校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 教育 事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能否实现技术的发明创造等。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同时,在高等院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各种因扩招而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必将出现种种破坏校园稳定的因素,从而破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阻碍高等教育改革的继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高等院校的校园稳定也是为高等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二、高校稳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伴随着自1999年伊始的高校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高等教育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而“大众教育”意味着受教育者群体的膨胀,高考这个过滤网的孔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群体素质不一,致使大学校园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诚信差、乱交友、缺乏感恩之心等。
(二)心理障碍凸现
心理障碍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家庭原因,导致心态不端。比如某些大学生因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从而造成心理孤僻,难以融入群体,流连于网络或游戏,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三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成熟,对异性产生好感。不少女大学生为情所困,不堪失恋的心理重负而轻生。
(三)社交能力低下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深入实施,大学生独生子女者居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享受着溺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包办式的 家庭教育 ,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基本的社会生活技巧。另外,由于网络 文化 的发展,漫游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疏于与外界的联系、交流。由于上述两种原因造成当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四)突发事件层出不穷
大学突发事件自有大学存在那一刻起就存在着,并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内容趋于丰富化。从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无一不表明当前大学生在处理个人情感、个人学习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三、高校辅导员在校园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管理大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包括情感、学习、生活、 职业规划 等各方面。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各种先进 事迹 和光辉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课程帮助他们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个人价值,增强荣誉感,形成与学校共荣辱的理念,从而发扬奉献精神。此外,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还应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积极挖掘和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秀的同学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帮助他们从组织上和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也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提升全部同学思想素质,最终帮助同学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把握学生整体情况,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当学生在学校遇到困难时,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辅导员们就是学生能够寻求帮助的第一人选。这时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解决实际难题,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因此,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学生刚入校的时候,辅导员就要根据同学们报名时的信息进行初次摸底,初步形成对班级整体情况的认识,掌握班级同学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特别是注意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家庭信息捕捉,对这部分同学进行重点帮助和关心。其次就是通过心理测试等对心理状况不太良好、性格上稍有缺陷的同学实施重点帮助,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关注他们的行为,避免对自身和其他同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在时刻关心学生思想、情感等方面动态之外,还要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情绪机制。一方面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形成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知恩感恩的健全人格体系。比如可以通过捡垃圾、服务敬老院老人、关爱留守 儿童 等 社会实践 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辛劳,从而让学生明白要以一颗感恩之心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正确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班级文艺活动、知识技能竞赛等形式,给予学生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沟通的同学,辅导员一方面要对他们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又要对其不合理的思想给予纠正,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比如像一些因为经济困难而自卑的学生,辅导员一是要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给予适当的关心,帮助他们积极申请奖助学金,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二是要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减轻家庭困难,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让他们认识到金钱多寡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尺。 (四)关注突发事件,严格 规章制度
近年来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恰当处理突发事件也成为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最新考量标准。具体到班级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全班委配置,尤其是安全信息员和报送员。要保证班委能在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报送班级同学的异动情况,从而抓住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二是畅通信息 渠道 。通过QQ群、微博、微信联系等方式,全面而广泛地发挥网络工作的信息传播时效性;三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有心理问题,厌学逃课,迟到早退,与社会不明人员来往密切等同学要密切关注,早发现、早解决这些同学的任何问题;四是严格请假和考勤制度。与班级任课教师联系,做好上课考勤,坚持先请假后离校;五是加强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教育。在重大的敏感的政治事件面前,辅导员政治立场坚定,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
如果把教学、科研、师资状况等看作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硬性指标的话,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软性指标。大部分的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软指标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甚至有些人员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无非就是查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督促他们按时学习,没有什么重要性。事实上,辅导员工作对于一个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辅导员不仅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养成、职业发展规划等素质提升问题,不仅要做管理者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亲人。因此,高校辅导员肩负着高校中数量最大的学生队伍的稳定重任,学校及各级领导势必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辅导员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从岗位设置、职业发展、职称评聘等各方面给予辅导员平等的对待。
(二)建立辅导员发展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
学生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烦琐,有人就将辅导员形容成学生的“妈妈”。辅导员由于管理的学生众多,按照现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的比例要求,一个辅导员一般要带200名左右的学生,工作量庞大,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一旦形成了倦怠心理,管理水平必将下滑。因此,如何化解辅导员队伍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眷恋”的重要途径。因而,辅导员队伍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从当前事无巨细的工作类型转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
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律师的形象,职业规划的咨询者,这些角色必将使辅导员工作由原来的“实践型”转变为“实践研究型”。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为辅导员的后续发展提供健全的机制,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的综合发展设计中来,形成健全的发展体系,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与之相应的是,教育部门及高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及综合素质。让辅导员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自我重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关乎学校稳定、学生发展,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三)提升责任意识,明确职责定位
针对我国教育的模式,辅导员们要形成对大学生的独特教育模式。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 安全教育 、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我国的早期教育(小学教育)重视智育,而忽视这一时期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补课既是一种必需,又是一种责任。大学辅导员必须从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帮助;二是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一方面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建议的心理咨询室,为师生交流建立一个私密的渠道,以使学生能够放心地向导师吐露心声;三是对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大学校园是学生走向社会所经历的第一个“类社会”,在社会上能发生的事情,同学们在校园里可能会第一次经历,也会经历各式各样的同学。故而辅导员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对成绩优异和贪玩堕落的同学,对学生会骨干和宅男宅女们的管理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有区别地指导。
论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作用相关 文章 :
1. 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2. 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3篇
3. 大学辅导员工作心得3篇
4. 大学辅导员个人工作心得体会3篇
5. 大学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3篇
6.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7. 大学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困惑与对策探讨论文
8.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日益凸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消极影响。因此,要从氛围营造、培养教育、制度管理几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长期的高等教育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1]。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凸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理想信念淡薄,道德认识模糊,缺乏事业心
教师这个称号意味着一份光荣与神圣的使命。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也蔓延到了高校校园,这片净土已不是绝缘于尘世的象牙塔。高校教师由于处在学校这一非盈利性环境里,其个人收入往往不如进入社会其他工作岗位。这在青年教师中尤为常见,收入偏低造成了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于是某些教师在利益心和虚荣心的趋势下开始出现厌教的情绪,他们并不心甘情愿从事教师职业,而只是以教师职业为跳板进行观望。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淡薄直接造成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许多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他们无法专心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丧失了事业心。部分教师心态浮躁、不平衡,于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做兼职或另找门路创收上,这样一来,他们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必然大大减少,这就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实际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功利倾向严重,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进取心
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资格认定中对科研要求较高,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为评职称扫清障碍,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任务不认真,上课得过且过,教学方法不讲求科学互动,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需要一桶水,但是这些水不能是死水,而必须是活水,必须是能从教师的脑子里转变成可接受的知识在流到学生们的脑子里。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科研,还要重视教学,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另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也造成了价值导向的偏差,如在职称评聘、出国培训、申请项目等规定中,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误导,使得部分理想信念淡薄,只看重个人利益得失的教师,把学校当作在激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难得的保险箱,以功利心态指导自己,埋头做科研,一旦出了成果,评上职称后就不再学习,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久而久之,丧失掉进取心,最后造成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两方面的退步落伍。
(三)师表意识模糊,育人观念退化,缺乏引导心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模糊,不仅不注意塑造自我良好形象,还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纪律松散、迟到早退、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甚至课堂上贬损其他同行,攻击社会,任意发泄不满情绪等,丝毫不注意自身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不仅损害了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形象,还污染了育人环境,给学生带来了难以估量恶劣影响。教师本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一旦教师自己放弃了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坚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缺乏引导之心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
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高校职业道德问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新的思路出发,从氛围营造、培养教育、制度管理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尊重、理解、关心教师[2]。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可度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增进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风气,建立一种积极、健康、文明、高尚的道德风尚,从而增强广大高校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2.关注高校教师的合理要求,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正当利益
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有可能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市场化的今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必须关注高校教师的利益需求。要把师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高校教师的实际生活出发,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只有尽可能解决高校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才可能让广大高校教师可以安心于教育事业。
3.注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尊重高校教师的自身价值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肯定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创造平台、提供条件,给高校教师展现自我才能、发展自身事业的舞台和机会,满足高校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注重师德培养教育,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高校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与教育。
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的大脑
定期要求高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对各种腐朽思想的抵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高校教师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增强其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意识,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
2.组织高校教师参加职业道德规范培训
组织高校教师认真学习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教师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育人义务,在肯定教师以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合理性的同时,提倡教师发扬奉献精神。举办人文类讲座,潜移默化影响高校教师内在道德形成,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形成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以及安贫乐教、耐得寂寞的优秀品质。
3.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外在的师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师内化,通过教师的自我塑造、自我修养,才能真正形成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自省自律,以身作则,时刻以师德规范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总之,良好师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当以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生的追求,生命不息,修炼不止。
(三)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评价、激励与竞争机制
高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管理办法与评价机制。
1.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强化对教师师德的监督考评
在师德评估标准体系中,要把评价内容贯穿到教学、科研、实践等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学生、同事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教师、学生、家长、组织、社会共同参与师德考评,形成监督合力,以规范高校教师行为。
2.完善师德各项规范和具体要求,建立有效的师德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准则规范,将鼓励行为、禁止行为、奖惩办法具体化、制度化,提高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要让高校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中来,给予他们发展事业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进取心,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要重视宣传引导,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发挥榜样模范的力量,达到正向引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要将工资、津贴、职称评聘、晋升等与师德挂钩,将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对受表彰的模范教师除给予表彰外,还可给予一定的奖金或长期性物质奖励,如享受与同级别优秀工作者同等的待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并在职称职务晋升评聘、出国进修以及干部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师德评价不过关、业务不达标的教师,要求其参加培训、进修,进行整改;对违反教育行为准则规范教师,要依规查处,既要批评教育,也要在物质上进行处罚惩戒;对品行不端、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高校教师,要将其清理出教师队伍。通过优胜劣汰,优化队伍结构,达到净化高校师风、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耿博超.促进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
[2]张开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
[3]张万勇.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及评价系统[J].教育与职业,2011(20).
250 浏览 7 回答
316 浏览 4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4 回答
119 浏览 5 回答
172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4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