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愉快,很容易;让别人愉快,也不是很难;难的是让自己愉快的同时,也让别人得到了愉快。
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春节晚会上的一个小品《心病》吧。赵本山饰演的“心理医生”赵大宝给别人治疗心病的时候一本正经,“把别人当成自己”,肝胆相照,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别人的心病好了,一笔横财落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却没能“微微一笑”,“把自己当成别人”,结果“嘎”的一声,“抽过去了”。
指点别人得到愉快的,自己却收获了烦恼,这就是生活。
诸葛亮“把别人当成自己”,为刘家的三分之一天下弹精竭虑,鞠躬尽瘁。只是他从未“把自己当成自己”,事无巨细,一概任之,直至死而后已。可惜他一心辅佐的那位习惯了愉快的阿斗,并没能继承他的事业,倒是国破家灭之后依然能够留下“乐不思蜀”的惊人之语。孔明先生九泉之下有知,也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一心为别人愉快的,非但没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愉快,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愉快,这也是生活。
李太白醉中遣高力士脱靴磨墨,被传为千古美谈。醉中的诗仙,毫无顾忌地耍了一把真性情,真正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可是,他却忘记了“把别人当成别人”,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狂傲所得罪的不只是高力士,还有高力士背后的贵妃与玄宗。他自己愉快了,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尴尬的笑脸下慢慢浸渍出来的温怒。所以,他最终被逐出长安,只好无奈地发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牢骚。
只顾自己愉快,藐视别人愉快的,最终一定会失去偷快,这也是生活。
庄周先生对于“自己”与“别人”之关系的认识大概算得上是最复杂的一位了,有时候他坚持“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所以在回答惠子的问题时才会有“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精彩论辩。可有时候他又认为不妨“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甚至因为一时糊涂或者说是因为一时高兴,干脆就搞不清楚是蝴蝶在梦中变成自己还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
庄周先生的大智若愚或许能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处理“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时,我们不妨灵动一些,根据环境与时机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而调整的原则或者说是目标,当然应该以让自己愉快,也让别人愉快为最高追求。
生活中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是,如果剥去身份、地位这些外衣,回归到人作为人的本质,我们到底又有什么区别呢?
请允许我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