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学、对外贸易学、国际经济关系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得出了一些结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除导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六章: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探讨了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接着对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然后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性及其诸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的条件与因素和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等。 第二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现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特点、出口商品结构迅速改善的因素、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几个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进入到一个大调整阶段,今后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有规模的同时,将商品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上;(3)要实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必须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第三章为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和原因,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现状、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工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内 在优势等。从中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单一 落后,贸易“动态效益”甚微;(2)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些 矛盾和问题并不是加工贸易方式本身的产物;(3)加工贸易是世界产 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产业传递的一种表现形式:(0加工贸易在 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5)世界新一轮的产业 结构调整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四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即国别(地区)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 和趋势,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卜、中国 内地同港澳台地区,中国同独联体、波罗的海和东欧国家贸易关系的 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 不平衡的原因和作用等。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门)中 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密切相关,二者相 互作用和影响;(2)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商品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扩 张的程度有限;(3)中国高度依存发达国家市场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 改变:(的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不平衡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 用,但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第五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卞要分析和研究了中 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即东、中、西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特点、趋势和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厂域结构不平衡的原冈与作用。从中 得出如下儿点结论:(1)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是其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结果,反过来将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对外厂放和经济发展的 差距;(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状况短时期内亦难以 改变;(3)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不平衡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 用,但对其消极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六章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对策,在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 际贸易竞争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提 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战略与对策。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所 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现状来看,平衡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 略的必然选择。外贸纬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从外贸结构。ti求取经济效 ill 益。从短期来看,剖析外贸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贸结构进行相应 的调整,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外贸结构归根结 底是由区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诀定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脱 离区域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对外贸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是不切实 际的,只能是拔苗助长。因而,要获取长期的较大的经济利益,仅有 短期的调整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战略与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 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实现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结论部分中,笔者对论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做了进一步的 慨括和说明,指出了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下-步的努 力。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流通活动,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构成了国际贸易。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也需要不断的前行和创新,但由于现阶段的教材出版时间比较老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话,所起到的教学效果必然无法与时代接轨。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课程上的设置与国际贸易大环境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难以适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
(二)重理论轻实践
受到传统 教育 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并比较愿意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来说毫无意义,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操作能力上表现的比较差。再加上学校在实践操作上投入的比较少,最终导致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理论得不到根本性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学校所安排的动手操作课程比较少,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与现代化社会的实践能力要求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很多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 毕业 实习阶段,但由于经费问题或是基地建设等问题,导致最终的效果并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在毕业后学生很难适应岗位上的要求。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 措施
(一)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教材内容落后的情况,应积极的做出改革。教学的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而做出改变,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者作用,作为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进修或者培训,参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会议,丰富自身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及时的得到更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带给学生最新的内容。而对学校来说,应鼓励教师对国际贸易的新规定和技术等进行积极的药酒,将能力和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1]。只有教师本身有了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把握好最新的知识结构,将最新知识带给学生,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运用全新的知识来进行解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结合科技发展
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经济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国际贸易在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每个区域之间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的 网络技术 所代替,在国际贸易教学上应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当前只有结合科学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方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体现出更多的优势。
(三)善用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采取小组模式来进行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通过大家的意见来讲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首先,讨论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功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的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答案,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答案留下深刻的印象。讨论式教学能充分的带动学生之间互动。在讨论中,学生不同的 思维方式 将带动班级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结构,不仅教师可以提供建议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将激发教师产生新的想法,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四)加强实践操作锻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操作部分首先应在校内进行实施,通过课堂网络模拟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帮助他们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可以在学校内设置场地,来进行模拟操作,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模拟国际贸易环境,并完成国际贸易的流程。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拓展,专业技能也将得到提升。此外,校外的实践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部分学校根本无法实现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一些企业中来进行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同时也可以安排相关的专家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岗位要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专业的发展。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制作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件。课件中应突出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在理论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听起课来不会感到枯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扩大了教学的信息来那个,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件讲完之后为学生解疑,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主要目标,结合现代科技对学生进行教学。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此提出了建设的建议,希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长远目标。
试谈中国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面对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国际贸易发展政策,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继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国际贸易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复杂,相互之间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国际贸易与国内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在世界贸易迅猛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快于世界贸易增长的平均水平,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的份额逐渐提高。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占全球总额的6.1%,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总额的7.3%,均大幅超越位居第四的日本,跃居世界第三。2009年至2011年,中国始终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货物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7%和11.13%;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了10.32%和11.74%。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199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0%,在1995年上升到40%,2011年则达到了50.1%,2013年外贸依存度虽然出现回落,但仍高达46%。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外需拉动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十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2个百分点。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更离不开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带动。
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构成以及产业间的联系和构成比例。中国的产业结构分配不太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农工商发展不均衡,基础产业实力较为薄弱,重工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为了顺应经济发展,中国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目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小范围的波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有大幅度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现在已经代替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整个产业结构呈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趋势。
虽然中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良好的态势,但是在产业机构调整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过大,内部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产效益低下,优质产品率较低,具有较强竞争力行业较少且对第一产业贡献较小。第二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精神,生产效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迟缓,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较快的传统服务业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差,现代服务业则没有充分发展,这对第三产业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三、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水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的,进行贸易的产品要受国内供给结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等产业结构相关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反映了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国际利益比较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中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会通过贸易中利益比较机制,自发性地调节产业结构,使其向着有利于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模式演变,例如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产业结构就会自发地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货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国际贸易中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会具有竞争力,较低的成本会利于国内的生产资源集中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会促使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贸易通过国际利益比较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与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出口变动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产业的研发新技术和与世界贸易市场适应的能力;进口则给国内产品带来冲击,行业内会对生产资源重新分配,刺激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前进,同时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在产品进入国内时,相应 经验 也会随之而来,这将为相关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试探新时期国际贸易对商务 英语学习 者的新要求及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以及国际贸易更深层次拓展,中国已经广泛且深入地融入国际商务活动中,并且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各国的经济对外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因此,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已成为国家之间新的竞争与发展的领域,与国际贸易活动应运而生的 商务英语 专业人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
(一)国际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表明,近年来国际间经济交往数量总额在不断增加,设计得范围在不断扩大。随着各国经济综合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家经济竞争早已从国内发展到国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企业想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就不要不断壮大自身的企业规模与强化企业竞争实力。
(二)国际贸易交往模式的多元化
国际贸易是一种跨国交易,地域,时间及空间都是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因素,然而,现代技术的完善和进步,改善了国际贸易活动的交往方式。现阶段,我们早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通信与交流技术在各国的日新月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网络技术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企业可以利用邮箱,e-mail,企业也改变了以往的开会模式,运用网上多人视频工作会议等形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方便企业间的经济合作。总之,新时期内,国际经济与发展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交往模式,会逐步与网络通信技术相联系,最终形成经济贸易模式多样化的形式。X
三、新时期国际贸易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新要求
新的经济时代,势必赋予国际贸易新的特点,尤其是外企在我国迅速的增多,中外合资企业与日俱增,单一的学术型的,研究型的外语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外企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一)基础知识是磐石
基础性是指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只是 面试 创新的基石。国际贸易人才的基础性知识有外贸知识,基本的谈判技能,国际 市场营销 知识,国内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等。外贸人才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出色的谈判能力等。这些基础知识就与以往的英语基础知识有所区别。可是,相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得基础英语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熟悉了解基本的国际贸易的知识,谈判口语等等。
(二)系统的专业知识
国际贸易英语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涵盖面试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招商引资和外贸管理,文体教育的商业交往。商务英语学习者还需要掌握金融业务和国际贸易服务以及较强的综合能,如掌握熟悉产品,计算机,外贸等知识。国际贸易涉及的行业多种多样,每个行业的产品销售有所不同。商务英语学习者只有在巩固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地熟悉各行各业的英语表达。除此之外,商务英语学习者还需具备灵活的谈判能力,热情亲和的交际能力,矛盾处理能力及办事意志。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要求商务英语学习者成为综合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加强技能的锻炼,将理论付诸实践。
(三)较高的实践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的实践性标明商务英语学习者只是掌握外贸的理论的知识,根本无法完成外贸工作。综合的应用型外贸人才需要商务英语学习者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全面,深入累计额国际经济活动的各项事务与管理工作,熟悉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各个逛街及相关业务的实务操作技能,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摆脱困境,迎接新挑战
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变化。新时期国际贸易对商务英语学习者提出了上述的种种新要求。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使自己成为能够满足外企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才是商务英语学习者应有的态度和出路。
(一)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学习内容
要成为合格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商务英语学习者必须与时俱进,在学习内容和语言特色上都要能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语言的更新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交流的工具,也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和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各民族间不同的 文化 碰撞和融合,英语词汇也不断的出现。学校为商务英语学习者配备的教材可能未必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商务英语学习者只能依靠网络或者参考其他最新的教材来获得最新的英语学习内容。除此之外,商务英语学习者应当多了解相关的西方文化和文明史,多读些英语方面的报纸,提高对西方各个民族和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了解,为以后在企业中工作时能够更加得体,更加顺利的处理各种涉外业务增加筹码。
(二)参与实践,全面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的课程,很多都会有实训的要求。学校也会组织商务英语学习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参加实训来锻炼商务英语技能。商务英语学习者应当抓住一切可以实践的机会,心理不要抗拒,毕竟,这些实习实训都是和以后所从事的国际贸易工作相关。不管是那种语言,没有在实践中使用检验,是无法熟练掌握的。也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商务英语学习者真实地处理外贸业务,才能形成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五、结语
时代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给国际贸易创造了生机,但是却给商务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商务英语学习者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必须通过各种 方法 来发展充实,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相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终究将会被这个经济时代淘汰,无法在国际贸易行业当中立足。
论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对外贸易发展措施主要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但是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针对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我国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叙述:(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调降至3.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0.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2%回落到今年的0.5%,欧元区由2.6%回落到1.4%,日本由2.1%回落到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1.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6.8%回落到今年的5.6%。⑴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3.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0.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0.5%。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70.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7.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99.85,较上年末贬值10.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四)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2%。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年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中国应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我自己写的,但有些是书上的观点,还有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这位仁兄你看着办吧!能不能帮上你!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红斌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87 ·ISBN:7301088183 ·条形码:97873010881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套装数量:1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对国内外主要观点介评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同时分析了外贸要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特征、类型、运行机制及其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指标体系;第二部分分析了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与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贸易本身所出现的新特点,即中国的外贸呈现出量性增长较快、质性发展不足的现状特征;第三部分是对策分析。中国要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关键在于推进外贸创新,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绿色贸易、海外投资、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并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等,同时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金融与外贸等多方面的关系。 目录 导言 一 对几个相关问题的理解 二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三 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四 对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含义的认识 五 本书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 六 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概述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机制 第三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节 加入WTO,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第六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第二节 中国外贸体制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外对贸易结构不合理 第四节 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第三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外贸创新 第二节 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三节 确立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战略措施 第八章 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第一节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 第三节 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第四节 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第五节 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关系 第六节 对外贸易与金融的关系参考资料:
随着世界格局两极对峙的结束,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已在全球开始,这便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展望未来的新格局或新秩序,与其说各国在预想或既定的格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不如说是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谋求适宜于自己的秩序。本文拟从反映世界经济最直接的国际贸易的变化出发,对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把握时势、因势利导。综观这几年国际贸易的变化,有如下一些初露端倪的大势之趋:一、国际贸易仍然是在世界经济的体系和逻辑之下演变,并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体系还是在原先的商品经济市场体系之下演变的,即它是沿着市场化——社会化的途径发展,走的是社会化——一体化——国际化——区域集团化的道路。从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来看,“跨国思想”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新秩序”的核心理论。的确,二战之后,跨国公司蓬勃发展,通过它的全球化经营,既拓展了市场,又渗透于生产,使世界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国际贸易走向国际生产,从世界生产走向世界工厂,从而促进了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货币、金融、科技和商品市场等方面处于霸主的地位。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再生产着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并企图使其久远地保持下去。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字都不想谈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浙江大学茶学系 汤一 刘祖生 杭州310029)摘 要 浙江茶叶出口发展迅速,优势明显,在全国茶叶出口和全省茶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浙江茶叶出口之特点及发展态势,并就如何应对绿色壁垒等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改善出口,贸易条件,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路。关 键 词 浙江;茶叶出口;绿色壁垒;贸易条件;产品结构中图分类号 S55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577一8921(2003)03-155一04 一、当前浙江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1.1浙江茶叶出口量在全国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浙江现与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日本、欧盟等约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主要出口珠茶、眉茶、蒸青茶等。2002年全省共出口茶叶12.11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48.0 4% ;出口创汇总额14275.7 万美元,占全国茶叶出口总值的43.13 写.其中,绿茶出口创汇12952.8 万美元,占全国绿茶出口总值的64. 12%。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量值占全国茶叶出口之比重如表1. 由表 1可 知,浙江茶叶出口增长速度很快,1996年至2002年七年间,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创汇额均翻一番以上,茶叶出口创汇占全国份额呈稳步提高之势,由1996年时的21. 91%增加到2002年的43.13 %。由此可见,浙江省在全国茶叶出口中的领先优势,近几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1.2作为浙江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茶叶的比较优势明显。由于浙江省农村生产要素结构表现为人力资源丰裕,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应该优先发展,而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的广种薄收的农作物应受到一定限制川。茶园大都辟在山坡上,对耕地占用少;茶叶采摘、加工等环节需投人大量人力资源。这说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符合浙江省的比较利益。目前,茶叶产值占全省农业产值的1.72 写,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茶叶在浙江省出口农副产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杭州海关统计,1998年茶叶出口创汇8743万美元,在全省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的排序中列第三位,仅次于水海产品和蔬菜,目前这三种产品仍然分列前三位。1.3 市场化的出口经营机制逐步形成,出口经营方式灵活多样。1979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浙江成为单列口岸以来,茶叶出口自主权不断扩大。1993年后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放权,大大调动了茶叶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省从事茶叶出口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目前省内拥有茶叶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有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粮油进出口公司、浙江中大集团公司、浙江华发出口茶厂等二卜家左右。此 外 ,浙 江出口茶的经营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如茶厂自营出口、代理制、补偿贸易等近年来,浙江茶叶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如乌兹别克斯坦等低档绿茶市场、日本蒸青茶市场等,使浙江茶叶出口量节节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1.4绿茶所占的出口比重越来越高.出口茶的产品结构有所改善。绿茶是我国产量最高、出口量最人的茶叶产品。与全国其它产茶省相比,浙江所产绿茶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齐全优势尤为明显,当前国际市场上一半左右的绿茶来自于浙江省的出口。由表艺可知,1996年以来,浙江省出口茶之茶类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目前绿茶出口比重占90%左右,共次是花茶,约占6%,而红茶和其它茶类出I=I量很小。由于 当前 绿茶出口的比重已很高,不同茶类之间的结构调整已缺乏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积极开发新的绿茶品种,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8。年代末期在浙江省率先起步的蒸青茶,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珠茶、眉茶等传统绿茶产品在西北非市场供过于求所带来的市场压力此外,出口企业还不断调整优化绿茶不同花色品种之间的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出口的整体效益。l. 5 出口的交易渠道有所拓宽,但主销市场依然集中在西北非。浙江茶叶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以绿茶为例,西北非占50%以上,其次是亚洲和欧洲,2000年对欧盟之出口尚占900左右之份额,由于受绿色壁垒的影响,2002年这一比重已大大降低。以进口国别而论,当前浙江绿茶最大的上销市场在摩洛哥,占出口总额的31.47 ,其次是日本,占13.8 9写1.6 由出口茶生产基地逐渐发展成为加工拼配基地和出口集散地。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名优茶在浙江茶业经济中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名优茶的大量采制,导致供应出口的毛茶原料受到一定影响,难以满足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浙江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拓宽毛茶进货渠道。据调查,目前,从福建、江西、贵州等地调人高档毛茶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地区,由于前期名茶加工数量较少,故毛茶嫩度与内质均较本地茶好。毛茶供销渠道的调整,促进了浙江与全国其它茶区的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浙江省作为我国出口绿茶加工、拼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正逐步得到确立。二、 面临的挑战2. 1 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I)标准以来.“绿色壁垒至,已成了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我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川。由于浙江以销绿茶为主,对欧盟出口之比}p相对较小,与经营红茶为主的广东、广西等口岸相比,情况要好一些,但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2002年1月~10月,浙江省对欧盟出口仅有0. 22万吨,400万美元,分别比F年同期下降40. 9%和33. 5肠。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亦以食品安全为由,仿效欧盟提高茶叶农残的控制标准日本就通过对进口绿茶实施新的农药残留检查措施等手段限制进口。受此影响,蒸青茶出口出现很大困难['). 2002年,浙江对日本出口绿茶(主要是蒸青茶)仅7886. 2吨,比上年减少24.83%.2.2 出口经营秩序涅乱,贸易条件恶化。当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出日经营机制的不健全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低价竞销问题。90年代以前,茶叶出11由国家垄断或统一联合经营,各口岸一致对外,使绿茶的国际价格基本为我所控制,其利润率较高。外贸体制实行改革后,我国茶叶出口由垄断性经营转为开放性经营,虽然这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出日茶叶的积极性,但出口配套管理机制相对滞后,低价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出口经营秩序的混乱。同时,由于国际茶叶市场总体供过于求,进口商便可通过多点订货杀价,从中渔利。贸易条件的恶化还表现在出口茶叶市场地位的降低。以前,我国绿茶的“天坛牌”等品牌,在西J匕非市场曾是家喻户晓,而目前除了“骆驼牌”等极少数几个,省内茶叶出口企业普遍缺乏自己的品牌,即使小包装出口,也大多采用进口商的定牌包装,出口价格中的品牌附加值几乎丧失殆尽。2.3 茶价连年下降,效益明显减少。近三年来,我省出口茶平均价持续下滑(图1),出口效益明显滑坡,省内茶叶出口企业中,有些已处在保本经营甚至亏损经营状态。无庸讳言,除了经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质量下滑是造成茶价下跌之重要因素。由于对出口茶的感官质量缺乏统一的实物标准样之约束,文字标准往往流于形式,使各出口企业在产品牌号、等级设置上拥有较大“自主权”,质检部门很难按统一尺度对出口茶质量严格把关,水货冲击的现象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杜绝。而且,价格的一降再降,往往迫使出口企业通过减少生产上的投人来降低成本,从而造成低质低价之恶性循环。此种状况,与当前茶业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要求有着较大反差。三、几点思考3. 1 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茶类产品的结构问题。与其它农业部门一样,茶叶属于弱质行业,这是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产品普遍具有的易腐性和易损性使得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有极强时效性,生产者很难通过“待价而沽”而得到利益上的保护,一旦市场供过于求,就容易导致恐慌性的亏本甩卖,市场风险较大。出 口茶 与 内销茶相比,这种弱质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因出口茶大多生产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出口企业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产量和花色等级构成。此外,随着国内茶叶需求趋于高档化,传统的大路货产品早已失去国内市场,出口茶厂是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一旦形成库存积压,就难以通过“出口转内销”加以消化。我国出口茶花色品种多,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出口的总体规模,但对贸易条件的改善,未必有利。以浙江出口的绿茶为例,珠茶、蒸青茶等花色品种,在初制环节就已定型,不能改制,其出口市场又有很大局限性,珠茶销日本不对路,而蒸青茶也进不了西北非市场。因此,就某一种特定的出口品种而言,其主销市场较为狭窄,市场适应性不强,一旦市场需求不足,恶性竞争、削价竞销的现象就较难避免。由此可见 ,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茶类产品的结构是改善出口茶贸易条件之重要途径。较为可行的措施有:其一,扩大名优茶出口,促进茶叶外销和内销市场之接轨;其二,提高传统茶叶产品的加工深度,开发更多的象茶多酚、速溶茶之类的能广泛地适应世界各地消费偏好的产品,通过传统茶与新一代茶制品的多元化组合,提高产品结构的弹性,使茶叶出口具有更多的按国际市场需求灵活调控之余地。当然 ,改 善贸易条件也可以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按国外农业支持体系中的通行做法,建立出口茶风险担保制度。一旦因不可控因素导致市场价大幅下跌,行业协会或其它相关组织对因库存积压遭受损失的茶叶出口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防范恐慌性杀跌现象,稳定市场秩序。3.2 关于完善茶叶出口部门的产业组织结构问题我国茶叶经营分散,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浙江省也不例外。当前茶叶出口企业一头连着国际市场,一头连着提供加工原料的为数众多的家庭生产主体,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一,按目前茶叶生产链源头环节之小农经营方式,茶鲜叶中的“农残”含量很难有效监控。一旦因卫生质量不合格遭到退货,难以追究“污染责任”,出口公司承担全部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其二,出口公司削价竞销之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只得对茶叶加工厂压价,而加工厂又对茶农压价。作为小生产主体,茶农既无获得价格保护的权利,同时也无需承担出口茶农残超标的责任,这种责、权、利关系严重扭曲的市场关系,必然降低生产经营效率。由此可 见 ,提高茶叶基层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推动茶叶产业化进程,其意义十分深远。浙江省的茶叶产业化试点对于跨越“绿色壁垒”已经初显成效,省内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通过“公司十基地+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实现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程质量监控,在2002年上半年全省对欧盟出口大幅滑坡的情况下,该公司向欧盟出口绿茶1166吨,仅比上年同期减少3.2%.3.3 关于进一步完善出口茶叶交易制度问题出口茶的贸易条件之恶化,与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的不尽合理有着一定关系。目前 ,肯 尼亚、斯里兰卡等以拍卖方式出口的红碎茶生产国,在出口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总体保持坚挺,且明显高于我国。这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交易方式可能是重要原因。与我国茶叶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单纯合同订购方式相比,拍卖交易有其固有的优点。其一,作为公平交易的平台,拍卖市场没有进人壁垒,国外中小客商都可参与交易。对出口企业而言,因交易渠道被一些国外大公司垄断所造成的价格上任人摆布的现象,就可得到较好的避免;其二,拍卖市场信息公开,具有价格导向功能,可较好地防范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杀价”行为;其三,拍卖市场的起拍价这一操作工具,能为出口产品提供最低的价格保护。上述几点,几乎都触及到当前我国茶叶出口经营机制之症结。由此 可 见 ,建立合同订购和拍卖相结合的“双轨制”出口交易制度,这是改善我国出口茶贸易条件的一条非常值得探索的途径。浙江省作为全国茶叶出口的龙头,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展茶叶拍卖市场的试点工作。只有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完善茶叶出口交易制度,并在全国作出示范。参考文献1 卫龙宝.中国加人WTO对浙江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浙江省茶叶 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论文集,2001:54^5 72 陈宗愁等.加人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对策,茶叶科学,20 02 ,2 2(1):1 63 屠水根.浅谈余杭燕青茶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茶叶加工,20 02 . 4:18^ 20
第一篇 连锁经营是近代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1859年,世界上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连锁店“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此 后,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使得商品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推动了整个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连锁经营已 成为全球流通业的主流。由于中国连锁经营的时间比较短,在经营管理各方面还不成熟,即使经过近些年的培养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很多连锁卖场管理水平往往落后于竞争水平的要求,短命 现象严重,经常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情形,很难做成“百年老店”。这些都是国内连锁经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连锁经营是通过无限复制,从而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性和管理的高效率的。而事实上,尽管现在很多卖场提供的产品质量相同、功能完备,员工素质也一样,价格也相差无几,可表现往往有很大不同,卖场的氛围、服务水平、经营业绩上更是参差不齐。在面对国外零售巨头不断抢滩中国,蚕食鲸吞市场的情况下,经营者们看着自己不佳的卖场业绩与停留在低水平的卖场管理,更是感觉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但他们为此而表现出的行为却又往往是手足无措,而倍感困惑。目前连锁卖场的经营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赢利能力“没有利润,一切都是空谈。”《利润》一书的作者P.T.巴纳姆先生无疑给了所有企业的经营者一句关乎企业生命的忠告。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着市场格局的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少利润的巨大压力,价格战从来没有停止过,整个商业社会已基本进入微利时代。 国内众多连锁企业竞 相开店、抢占市场,形势看似一片大好,而事实上,很多连锁卖场赢利举步维艰。以中国连锁家电市场为例,如果除去被广大厂家深恶痛绝的进场费等相关费用外,很多连锁卖场盈利基本为零,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卖场的赢利能力令人担忧。在开店规模与开店数量都持续扩张的情况下,提高单店盈利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理想中的状况应该是持续的赢利能力。虽然连锁卖场可以利用隐性盈利(如进厂费等)一定程度的来弥补单店盈利,但是,这种所谓的中国特色盈利模式生命力很受质疑,单店赢利能力的提升是连锁企业不可能回避的问题。2.营销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供过于求的时代,产品的生产已基本不成问题,顾客已成了稀缺资源,产品生命周期也不断缩短,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和特色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商家卖难问题突显。卖场营业额的持续提升,销售规模的不断壮大,一直以来都是店面管理人员梦寐以求的目标。从生产与流通的角度来讲,流通效率已远远落后于生产效率,如何将产品“流出去”,也就是如何将产品营销出去成为了最受经营管理者们关注的话题。因此,在买方市场下,如何持续提升卖场的营销力,解决卖难问题,尽快完成商品到货币的“惊险地一跃”,实现资本的顺利流通,甚至成为了企业家们“梦话里”的主题。顾客主权空前壮大,越来越像“上帝”,问多买少;营业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销售拦截,拦截技能停滞不前,成为了众多企业重点解决的课题,可结果往往是难尽人意,缺乏“一劳永逸”的宝典,营销力如何进行持续提升呢?成为了众多连锁卖场“心中的痛”。3.服务一致性复制,是连锁经营思想的核心。这不但要求连锁卖场之间的服务保持一致性,也要求连锁卖场内部的服务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它对于维护卖场的统一性至关重要。连锁企业越做越大,卖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有些大的卖场动辄就是数千平米,员工数百人之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运营标准的一致性越来越差,规模却不见效益。如何让每一位员工的心都融入企业的文化理念,在行为表现上都能体现出本企业独特的文化,并将其传导给消费者?这也许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突破的瓶颈随着连锁卖场的膨胀日益明显,服务的复制往往是有形无神,甚而形神全无。4.卖场卖相卖场卖相是吸引顾客眼球的直接要素,是塑造店面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对实现商品销售的作用异常显著。卖场商品陈列管理、环境管理是构成卖场卖相管理的重要支柱。店面卖相是无声的导购员。因此,如何对连锁卖场卖相进行科学设计与维护,如何对卖场的规划布局、卫生、商品的陈列进行管理都很重要。5.员工激励任何人都不喜欢每天单调重复的工作,如果卖场员工像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一样,长期地面对单调重复的工作,他们自然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恶情绪和倦怠心理,从而员工积极性降低、店面气氛沉闷,顾客服务打折,从而严重影响顾客满意度和卖场销量。同时,面对微利时代,连锁企业为节省成本,各商家的人员编制不断紧缩,尤其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在双休日和传统节假日,人们购买需求旺盛,人流成倍增加,这为服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接待顾客的次数和劳动强度,也难免让服务人员顾此失彼,精神疲惫,对工作失去兴趣。如何打造职业的店面队伍,对店面员工进行激励,使他们从看似平淡无奇的工作中找到乐趣,让其快乐工作、享受工作、乐于工作;如何让我们的营业人员在某一工 作重复了无数遍之后,仍能精神饱满,激情澎湃,而非被动执行;如何让营业团队快乐执行,提升战斗力;如何让营业员全力以赴快乐工作,而非尽力而为。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零售业竞争日益惨烈,微利时代的现代商业社会,恶劣的价格战只能造成两败俱伤,而无益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有特色的产 品和服务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利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从而服务制胜得到了更广泛地认可。因此,以上连锁卖场的经营困惑最终都主要落在一个方面,那就是连锁卖场的服务运营。当喧嚣已静,泡沫渐渐散去时,以传统低成本优势获利的连锁卖场如何迎接 新竞争环境下的挑战,如何通过更好的服务运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获得持续赢利,如何将“持续赢利的服务运营”可以复制,将会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篇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替换旧的制度。按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社会制度就是上层建筑或生产关系的体现,之所以对其进行改革是它以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政治创新即新的生产方式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在新的生产方式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求日益强烈,一个国家如果希望能够维持已经革新的经济制度体系管辖之下的巨大生产力继续迅猛发展,它就必须响应日益迫切的调整新的生产方式之下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的政治要求,政治制度创新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政治制度变革在很多时候可以滞后于经济变革,但更多时候也需要同时发生,在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变革更是先于科技术变革和经济制度变革,革命在一夜之间打破旧的政治体制,从而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打开光辉道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个文人思想家最初发出的“认识世界”的一声弱不可闻的呐喊,随着其思想的广泛传播,最终却酿成了如马克思所说的“改造世界”的庞大运动,科技因此而发扬,经济因此而强盛,政治因此而进步,社会因此而全面革新。一旦经济、政治制度创新得到实现,整个社会的主干结构也就随之发生根本变化,一整套新的社会制度甚至一个崭新的新型人类社会由此而顺利诞生。又如伟大的马克思所说,生产力一旦找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将决定所有上层建筑变成什么样子,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生产力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一切的思想、科技、经济、政治变革,最终将我们的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改造成前人不可想象的样子。而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如果它仍然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那么它将全方位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新生的生产力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如果社会制度体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那么它一方面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迟早会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这样的规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你是先进行了社会革命还是政治革命或是科技革命,虽然在先后次序上会有所差异,但其内在实质不会改变:所有重大发展必须首先以思想革命或创新为基础,然后以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科技创新的依托,接着配合以支持科技创新迸出出来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合适的微观、宏观经济制度,又配合以保障经济制度执行的政治制度创新,最后全面创新原有社会制度体系,创造出一个难以置信的新社会。所有创新的根本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发现、发掘、发扬、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凡是支持生产力发展的变革,就是先进的变革,凡是束缚甚至阻碍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变革则必定是落后的,无论它是思想、科技、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艺术。既然思想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创新、政治创新、社会创新五大连续创新是一个大国成功崛起的内在基因,那么,培育这些成功基因的方法就是造就一个大国的方法。重视教育、开放的态度和政策、言论和研究的自由及支持机构,经济政策、政治政策上的相应法规。企业、政党、甚至个人要成就百年伟大事业,其基本规律与上述国家战略原理相同。企业一旦推动了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能力,它的生命力迟早将悲伤结束。 仅供参考!~~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那中西方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西方茶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摘 要】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亿人饮用茶叶。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规诫相适应。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渐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发源于中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茶叶在全球广泛传播,中国的饮茶器具、制茶工艺连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茶叶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以下路线:(1)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西藏和印度。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2)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茶叶作为古中国的特产,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国。(3)草原之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及广大的欧洲地区。(4)海上之路――东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南传播至中南半岛,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向非洲、欧洲和美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为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四、比较中西茶文化异同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伦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4).
浪漫国度的茶文化
【摘要】中国和法国虽地处欧亚两端,隔着千山万水,但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主题,分析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历程,以及这种文化交流给两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由茶文化的交流深入至中法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指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这个不可或缺的交流主题在国与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法国;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谈到茶,让我们为之自豪的是我国不仅作为茶的原产地,而且拥有丰富的茶种类、多处的茶产地、异彩纷呈的茶文化。此外,茶无疑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并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饮茶风俗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追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去的。在传播茶的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就显得顺应时事、理所当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以茶作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包含和体现了不同时期下与众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由于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也就必定绽放出不同的耀眼光芒。
提起文化,提起我国,毫无疑问,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提到法国,无需思考,这是个极其浪漫的国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方面都弥漫着唯美、浪漫的气息。也正是由于法国这种文化氛围使这个浪漫的国度在接受外来文化,注重外来文化交流时,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或多或少覆盖了浪漫气息,与众不同地阐释了文化的接受、交流与融合。因而,中国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则更以一种清新、淡雅、浪漫的姿态丰富了茶文化自身的广阔内涵。
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国内,自云贵高原传播到全国各地,即从西南地区的产茶区辐射到东南、东北地区;在国际方面,茶最早开始对外传播的时代虽仍存在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汉代。此后,茶及茶文化在全世界开始广泛传播至亚洲、欧洲、非洲等,可谓是遍及世界各地。
目前,在欧洲,法国这个浪漫国度已经成为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相差无几。在这样一个茶叶的消费大国,我国的茶文化传入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过程,茶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浪漫的文化气息。
中国茶传入法国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来认识,即茶文化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的兴起阶段。
首先,从茶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来认识: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自此,法国人开始接触茶叶。法语中,也开始有了“茶”一词。1700年,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正式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以方便从中国收购茶叶。这样一来,就更加方便了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
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认为茶叶中可能含有一些医药成份而反对饮茶。随后又因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最终胜利,茶的饮用便开始被接受。但由于茶的价格昂贵,最初的饮用仅为皇室贵族所接受。随后,由于皇室的倡导,饮茶逐渐在法国巴黎的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法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较早。原因在于,浪漫的法国人在接受茶的同时,能够从精神层面去体验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调。法国上流社会把茶视为贵族饮料,有文化的人一起喝茶,并试图从茶本身发掘出一种深厚悠远的文化。在饮茶方式上,这一时期的贵族,除清饮茶汤外,逐渐开始尝试其他的饮茶方式,如在茶中加入牛奶等。此外,法国的文人也开始了以茶为对象的文学创作,如蒙忒所作的《茶颂》等。总而言之,早期的茶传入和文化的形成,只局限于法国的贵族阶层,并没有渗透到法国各阶层人民中。
其次,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即在法国大革命后,伴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不再仅仅作为贵族饮料饮用,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开始流行。这个时期,我国茶的品种传入法国的越来越多,专营茶叶进口的茶商开始在法国出现,后来在巴黎等地又出现了一些专营茶叶或以茶为主的商号。这都为中法两国的茶贸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中法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时的法国在经营茶贸易的同时,开始了茶树的试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老舍《茶馆》的上演进军法国,带来了法国的茶馆热。在浪漫的法国人眼中,他们尤其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的茶馆饮茶,他们认为饮茶体现了一种团结和睦的精神。这一饮茶喜好,也直接推动了法国茶馆业的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还表现在法国兴起了喝下午茶之风。随着法国工业化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供应点心的下午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法国人民这种生活节奏,逐渐在法国流行开来。这些都可展现出,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已经扎稳了一定的根基,法国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根据自己的文化氛围与需求,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品茶类型与饮茶方式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法国茶叶的进口与销售都达到了历史上最新水平。法国的中国式茶馆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几乎遍布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时的饮茶群体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经常出入茶馆,品茗小憩。很多法国人认为,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味觉享受,茶文化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在法国人眼里,茶已经成为最浪漫、最富有诗意饮品的代名词。在众多法国文人的创作中,有关茶,茶文化的描写和涉及开始频繁出现。在法国,大多数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他们同样不仅把茶看作是一种东方传入的饮品,更是把茶看作是净化自身心灵的佳品。这样一来,茶的自身定性,茶文化的淡然、净化的内涵,通过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良好的补充和诠释。
伴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茶文化传播在法国的逐步深入,法国人民接受了来自古老悠久民族的茶文化,传播着并丰富着。时代的发展,贸易的往来,交流的密切,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方面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种类和异彩纷呈的样式。自2000年以来,中法茶文化交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现出兴盛场面。其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则是通过茶展、茶文化周、茶文化节来淋漓尽致地诠释茶文化的悠久魅力。在这些文化展示融合中,法国人民根据自身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更加领略到中国茶道的崇高艺术魅力;领略到中国茶艺的精湛技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悠远深刻的内涵;领略到中国这个文化深厚国家的文化宗旨。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也好,在法国的交流也罢,都是以我国占茶文化输出的主导地位而言的。当然,法国在接受和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资料记载中,位居上海的法国人开的茶馆中,客人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茶,也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法国茶,此外,还有很多法国的奶茶,法国的下午茶的品种供客人品尝和享用。这样看来,无疑,茶文化的交流,乃至整个国家文化的交流,都是极具开放性,兼容并包的。
时代是前进的,世界时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的。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中法茶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开展,中法两国的茶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过程中,会发展地更加美好;此外,中法两国各自的传统文化在求同存异、日渐密切的国际交往中,必定也会拥有更加和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朴兵. 略论法国茶文化的演变[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2] 刘建生. 中法文化差异与共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10-15.
[3] 汊汉. 西欧观众为东方茶艺喝彩―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出访法国里昂侧记[J]. 农业考古, 2003,6.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唐斌.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复旦大学,2013.
[3]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李翀.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01).
[7]黄先禄.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
[8]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05).
[9]齐行黎,孙伯良,张志海.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看我国汇率制度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0]罗红兰.谈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5(04).
[11]沈国兵.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5).
[12]黄先禄.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3]许罕多.新汇率理论[D].吉林大学,2006.
[14]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
[15]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
[16]谢振东.关于交易者心理预期对汇率影响的量化问题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7]叶莉,林瑞凤.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理论探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3).
[18]赵文胜,张屹山.货币政策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动态[J].金融研究.2012(08).
[19]赵斌.漫谈从马克思主义的汇率观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6).
[1]徐盈之,郭进.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
[2]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J].资源科学.2011(03).
[3]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
[4]刘华军,闫庆悦.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
[5]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
[6]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
[7]黄娟,田野.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
[8]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9]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J].资源科学.2010(07).
[10]杨来科,张云.基于环境要素的“污染天堂假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行业CO2排放测算和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
[11]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02).
[12]刘耕源,杨志峰,陈彬.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城市代谢过程研究——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3(15).
[13]宋树理.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3(05).
[14]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
[1]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01).
[2]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
[3]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01).
[4]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K.Cheng,K.C.Fung,Yun-Wing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
[5]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02).
[6]毕秀水.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
[7]陈艳莹,原毅军.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04).
[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02).
[9]仇睿,姚俭建.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01).
[10]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11]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
[12]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06).
[13]杨充霖,文先明.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求索.2006(04).
[14]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04).
[15]林娅,孙文营.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
[1]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2]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3]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4]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页.
[5]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2-08-12.
[7]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2003-9-28.
[8]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28-33
[2]陈丽珍,王术文.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56
[3]黄晓玲. 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01) .
[4]姚利民 ,唐春宇. 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0) .
[5]崔到陵,任志成.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人力资本成长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
[6]平新乔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闭.世界经济,2007(8):3-13
[7]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47-50
[8]饶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7
[9]Cheung, K.Y., Lin P. Spillover effect 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 vincial dat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 15 (1):25-441.
[10]Hejazi,Walid,Sufarian,Edward.A.Trad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R&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30 (3) :491-511 .
[11]Kokko, A.T.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42 (2) :279-293 .
[12]熊晶晶,史本山.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机理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22) .
[13]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5(5):56-66
[14]崔到陵,任志成.外国,[J].国际贸易问题,2006(3):87-93
[15]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论坛,2006(4):59-65
题目。1、 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 2、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4、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 6、 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7、 试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8、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隐忧 9、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自由贸易与“绿色壁垒”——中国的外贸与环境保护 11、 绿色壁垒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我国服装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14、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中日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 16、 无配额时代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7、 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状况及影响研究 18、 试论欧盟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19、 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 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国与东盟 21、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与对策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对策 23、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24、 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探析 25、 中美贸易摩擦初探(浅议) 26、 论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27、 WTO农业协定与欧盟及美国的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28、 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历史、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29、 WTO反补贴协议对我国政府补贴制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0、 跨国公司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31、 美国贸易301条款:贸易霸权主义还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32、 反倾销法: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33、 WTO国民待遇原则与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分析 34、 东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35、 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 36、 SA8000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37、 东盟零关税水果对中国水果业的影响 38、 新型国际贸易壁垒 39、 新美自由贸易带来的商机 40、 信用证风险如何规避 41、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42、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中国企业技术进步 43、 跨国公司并购对中国企业出口环境的影响 44、 WTO框架下的新贸易主义评析 4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46、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招标中的竞争力分析 47、 中日经济的相互影响分析 48、 跨国公司避税的形式分析 49、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50、 取消纺织品配额对中国纺织出口企业的风险 51、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根源分析 53、 “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 54、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55、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6、 试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 57、 中国外贸运行和展望。 58、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59、 浅析我国频遭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60、 国际贸易实务中货款拖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透析及对策研究。 62、 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63、 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 64、 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政策机制。 65、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 66、 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 67、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 68、 新世纪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及举措。 69、 我国外贸企业应如何防范L/C风险。 70、 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1、 我国应如何合理利用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72、 浅析贸易自由与反倾销的关系。 73、 浅析贸易自由与保障措施的关系。 74、 浅析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 75、 浅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 76、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77、 WTO发展中成员优惠待遇探析。 78、 我国外贸企业盈利能力探析。 7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80、 浅论绿色贸易与多边规则。 81、 关于国际贸易中单证功能的思考。 82、 对报关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加入WTO 后我国国际贸易必然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是否适应WTO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规定,冲破西方国家日益严格的环境壁垒,是真正改善我国贸易出口环境的关键所在。关键词:WTO 环境 国际贸易 环境壁垒 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困扰着全球。这使得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世贸组织(WTO)已将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联系起来,并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规则。以共同解决这类问题。中国加入WTO后,必须全面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包括WTO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义务。在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过程中,如何适应WTO多边贸易体制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的协议,如何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绿色化的趋势,如何冲破西方发达国家日趋严格的环境技术壁垒,使我国国际贸易加速发展,是我国加入WTO后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WTO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内容 WTO在《贸易与环境的决议》以及《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等一系列工作报告和公告中多次指出:赞同和维护一个公平、公开、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和为保护环境与促进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动之间不应有、也不需要有任何政策上的抵触;WTO愿意在不超越多边贸易体制的权限下,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中的各项政策。可以认为,这是WTO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指导原则。但WTO没有具体处理环境问题的协议,只是在如农产品协议、知识产权、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与环境相关的规定。关贸总协定在第八次谈判乌拉圭回合中把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作为优先讨论的议题,于1994年4月达成了《关于贸易与环境的马拉喀什协议》。乌拉圭回合后,各国外贸部长又同意WTO开展贸易与环境的工作,在1995年WTO成立后即设立了贸易与环境专门委员会(CET),以强化WTO对贸易与环境的管理,并在WTO导言中包括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世贸组织又制订了《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这两个协议是目前WTO涉及环境与贸易问题达成的较为具体的协议,它对其成员管制进口产品所遵循的原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阐明,如果存在科学依据或当一成员认为高水准的保护合适时,可以实行或维持一种动植物卫生保护水平,并规定合适的保护水平应基于对周围环境、现有的科学依据、有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及特殊病虫害的流行所带来的风险评估。此外,该协议还规定,当成员处于疾病传播的危急时刻,但又缺乏科学依据时,允许该成员实施动植物卫生保护措施作为预防步骤。上述规定表明,WTO虽然倡导自由贸易,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对自由贸易可能引起的环境退化、污染传播等问题,通过协议的形式加强对其成员的管理,允许其成员采取相应的贸易限制等措施。同时,WTO又强调防止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就是为了发展国际贸易、确保技术规章、标准和认证程序不至于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而达成的。该协议认为,强制性的标准应以科学资料和证据为依据,应该基于国际通行的标准。如果由于地理、气候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成员不能使自己的强制性规定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时,他们有义务以草案形式公布这些规定,让其成员生产商有机会提出意见等。为了防止设置环境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第5条第4款还作出规定,各成员在决定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时,应当考虑到将对贸易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一目标;《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也要求成员确保其技术规定的制定和实施的形式不应对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该协议还规定成员可以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实行“自愿标准”,但各成员的“自愿标准”不可相差太大,否则将对国际贸易带来麻烦。 因此,WTO鼓励各成员在资源允许的限度内,全面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WTO作为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管理环境与贸易问题上最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它的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议也最具影响力,对遏制环境恶化、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世贸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各国设置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技术及绿色壁垒开辟了新的“灰色区域”。随着环保问题不断地提到各国发展的议程,各种名目繁多的环境管制措施必将对国际贸易在不同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双边或多边的贸易磨擦。由此可见,环境与贸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中国来说,了解世贸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环境壁垒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制约了许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品的生产、贸易,相关国际市场将逐渐萎缩;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及贸易,绿色产业、绿色市场的蓬勃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绿色化方向迈进。因各国经济基础、环保形势、技术水平、程度的不同,绿色壁垒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影响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制约,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环保技术,拥有发达的环保产业,因而,对进口商品的环保要求较高,表现在环境技术标准的制定依据、环境技术指标、检测与评价方法都较为严格和苛刻,这就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一种限制性较强的“绿色屏障”。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同样面临上述问题的影响。发达国家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总量、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成本、出口效益等已产生较大冲击,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已远超过“反倾销”。受有关臭氧层保护公约规定的限制,我国已有约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仅国外绿色标志制度这一项,按我国1992年的出口数据就影响到40多亿美元的产品出口;我国因出口产品及包装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遭受的损失,1995年即达2000亿元左右。另外,外国通过出口或直接投资等渠道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这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生态环境,使许多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出口愈加困难。 我国多年来重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变。受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及收入水平、国民素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绿色市场规模狭小、开发难度较大,绿色产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因而,我国目前尚难以有效利用绿色壁垒对绿色产品贸易所提供的发展机遇。我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传统贸易壁垒将会因加入WTO而有所降低、消除,外贸伙伴国对我国进行贸易限制会受到较多限制,我国的出口将有一定的增长。然而,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避免贸易条件恶化、保护国内产业等目的,其他国家仍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绿色壁垒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而且,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身份因加入WTO后而有所改变,优惠、照顾将会减少,我国面临环境壁垒的更大挑战。自然,我国可根据WTO有关条款,通过有关机构来抵制绝对环境壁垒,但由于环保问题的复杂性与隐蔽性,这种保护作用将是有限的。我国也会因加入WTO而在国际绿色市场准入方面更加便捷,但我国利用这种机会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而,至少在短期内我国外贸出口所受环境壁垒的负面影响并不会削弱,反而会更突出、更严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向国际环境标准靠拢、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设法达到进口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环保要求,是加入WTO后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环境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第一,加强环保立法与监督应在研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审查我国涉及外贸、外国投资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发展中国家对环境应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对称原则,清理与WTO相违背的规则,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鼓励实行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产品环境标准、生产过程环境标准和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研究机构应参与并帮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解决与环境有关的情报、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 (1) 由于在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有大量政策法规的工作需要进行协调,因此有必要在国家有关部委之间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特别是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2) 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第三,积极实施ISO14000,加强环境认证和管理自1996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公布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并推广实施,目前ISO14000正逐渐成为一种环境标准的国际语言迅速扩展到全球每一个国家。ISO14000系列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行为标准和产品寿命周期评价(LCA)标准。它要求企业采用与ISO9000系列标准相同的管理体系的方式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来实现环境管理方针和环境目标,按计划、执行、检查、改善(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循环上升,在产品设计的同时进行环境设计LCA,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利用的全部过程进行评定,对每个环节活动进行资源分析、能源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产品寿命周期评定方法使得产品在整个寿命期内能源与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到产品报废时又不产生大量垃圾,能回收再利用的比重大,同时又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要求,提高开发、使用的效率,使资源配置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合理化。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工艺”,从而减少污染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同时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再用降低了产品成本。 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涌动和贸易自由化,企业的“绿色形象”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重要,这是我国众多企业推崇ISO14000的根本原因。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50多项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系列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壁垒,它对那些信息不灵,行动迟缓的国家和组织造成实际上的贸易障碍。各发达国家对ISO14000系列标准持积极态度,同时以此为借口向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受其控制的地位就必须迅速着手开展ISO14000的实施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ISO14000的认证是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此外,通过实施ISO14000,还可以促进我国国内环境法规和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协调并缩小与进口国的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的差距。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 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密切注意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区域性组织在贸易与环境发展动向,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及时调整国家的贸易政策法规。 (2)在世贸组织谈判中,积极推进制定专门的贸易、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仅要适应世贸组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世贸组织的改革,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适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期望。第五,利用WTO的有关规则保护自己。WTO自创建以来,一直奉行利益均享的原则,即不论国家大小、贫富,经济和生活水平都应得到提高,应该照顾到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个原则同样体现在贸易与环境的问题上,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在建立WTO协议的序言中规定,为保护环境,允许“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响应的措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的这种特殊规定,争取在制订环境标准时与发达国家有所差别,或分阶段进行,以延缓环境问题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冲击。综上可见,发展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关键在于如何及时、适当地调整我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趋利避害,变制约为促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世贸组织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规定:《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技术贸易垒协议》,“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3月4日。 [2] GATT/WTO:《贸易与环境》施用海“国际经贸消息” [3]《WTO知识全书》任泉经济日报出版社。 [4]《环境与贸易》,叶汝求、曹风中、夏友富、金增林、程路连、杨昌举(2001),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汇编》,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编(1993)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环境保护和对外贸易》,]陆穗峰(1997),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7]《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楼主,你自己摘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