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多孔沥青路面降噪原因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多孔沥青路面降噪原因研究论文

(1)有实验次数1中的数据:车速为80km/h时,多孔沥青路面噪声为78.5,普通沥青路面噪声为85.4,故可得出同一辆车在车速一定时,沥青路面孔越多,噪声越小,车速为100km/h?的桑塔纳轿车的噪声比车速为80km/h 的噪声大,故可得出同一辆车在相同路面上行驶,车速越大,噪声越大供珐垛貉艹股讹瘫番凯.故答案为:同一辆车在车速一定时,沥青路面孔越多,噪声越小;同一辆车在相同路面上行驶,车速越大,噪声越大.(2)此题为开放试题,无固定答案,只要合理即可.故答案为:可能是噪声传到小孔里,经过反射被吸收,所以孔越多噪声越小.

城市道路可以从排水、降噪、节能减排方面入手,比如温拌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大空隙透水沥青路面、彩色沥青路面等。 ...

柏油马路何以"吃"噪声?专家解释说,这段路最下层是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中间5厘米厚是由大至2.5厘米、小至1厘米以下的各种石料与沥青混合而成的混凝土,最上一层4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中,掺杂着1%的大小仅3毫米的废橡胶颗粒。"中间一层沥青混凝土保障了路面的强度,尔沥青混凝土+废橡胶颗粒,是降噪吸音的奥妙。"当中小型车辆时速超过50公里时,车轮与地面的接触噪声就会随之提高,成为交通噪声的主要成分。在沥青混凝土中添加废橡胶颗粒,其原理就像在地板上铺了层地毯,减弱行走之声。

因为沥青有弹性

沥青路面论文文献

浅谈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论文

目前,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问题突出,除重载和施工因素外,大多与路面性能及排水有关。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论文,欢迎来参考!

摘要:

以半刚性基层方案为研究对象,采用BISAR3.0软件,分析20~100MPa路基回弹模量条件下的路表弯沉值与面层剪应力变化,最后根据数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新建公路回弹模量应确定在40MPa以上;②路基的回弹模量并不会对面层上剪应力造成太大影响。

关键词: 路基;回弹模量;路表弯沉值;面层剪应力

0引言

回弹模量在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其数值大小不仅会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还关系到公路整体使用品质。本文借助BISAR3.0计算软件,深入分析不同回弹模量对公路弯沉值和剪应力造成的实际影响。

1路面结构方案确定

对半刚性基层而言,其拥有良好的刚度、稳定性和强度,适宜作为路面主要承载层,同时还具有造价低、设计与施工成熟等诸多优势,是国内常用的典型路面结构。运用单轴双圆均匀荷载条件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及其基本理论分析各种回弹模量水平下弯沉、剪应力、面层压应力、基底拉应力实际变化规律,以此明确回弹模量对于公路路面带来的实际影响。此次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有标准轴承、垂直荷载等,如果当量圆的半径等于10.65cm,则轮间距可确定为3倍当量圆半径。采用BISAR3.0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为方便计算,给出的假定条件有:路面的横向用y轴表示;车辆行驶的方向用x轴表示,也就是路面的纵向;路面深度方向用z轴表示。在计算得出的结果当中,拉应力与压应力分别为正、负值。在对某个参数所具有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时,其余参数均不发生变化。

2回弹模量的实际影响分析

2.1弯沉影响分析

弯沉值是指路面中各个结构层次和路基整体变形的总和。为分析弯沉值受回弹模量变化的影响,路基的回弹模量分别选择九种情况,变化区间为20~100MPa(以10MPa标准递增),各结构层除弯沉值外的参数均不发生变化,通过对比深入分析路面结构的受力,以此得出回弹模量实际变化趋势。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2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58mm和0.53mm,后者占前者92%;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3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45mm和0.40mm,后者占前者90%;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4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38mm和0.33mm,后者占前者87%;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5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33mm和0.28mm,后者占前者85%;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6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30mm和0.25mm,后者占前者83%;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7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27mm和0.22mm,后者占前者82%;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8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25mm和0.20mm,后者占前者80%;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9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24mm和0.19mm,后者占前者79%;当路基的回弹模量为100MPa时,路表和路基顶面的弯沉值分别为0.22mm和0.17mm,后者占前者77%。(1)路表弯沉值下降约62%,路基顶面弯沉值下降约67%,路基顶面弯沉值占路表弯沉值的百分比在77%~92%范围内,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2)相比较小的回弹模量所带来的弯沉值实际影响较大,若回弹模量在40MPa以内,弯沉值的曲线有较大陡度;而超过40MPa后,曲线较为平缓[2]。

2.2剪应力影响分析

在车轮施加的横向作用力下,面层将产生一定剪应力。同样借助BISAR3.0软件,对不同回弹模量造成的剪应力影响进行分析。在回弹模量小于30MPa的情况下,将单圆荷载的中心位置作为控制基准点,重点探讨深度和回弹模量对剪应力带来的影响。

2.3面层压应力影响分析

采用BISAR3.0软件,对双圆荷载中心各个位置上的面层底部竖向应力进行计算,此时路基的回弹模量确定在30MPa。通过计算可得,在双圆荷载中心外15.98cm的位置上,面层底部竖向应力达到最大值。选择不同层位,对深度造成的竖向应力实际影响进行分析,选择6cm,9cm和15cm层位,深入研究竖向应力受基层模量的实际影响。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面层竖向应力和深度成反比关系,即伴随深度不断增加,面层竖向应力减少。路基的回弹模量不会对压应力造成太大影响。

2.4基底拉应力影响分析

在半刚性基层中,无论层间连续或滑动,面层通常都处在受压区,无法发挥控制作用,所以基底拉应力为路面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实践表明,基底拉应力是结构层产生开裂现象的主要原因,路面使用时会受到荷载长期作用,长时间处在应力和应变的交迭变化情况下,导致结构强度不断降低。在荷载达到一定作用次数以后,基底拉应力就会造成路面开裂。通过对基底拉应力受路基回弹模量变化影响的分析可知,回弹模量由20MPa以10MPa标准上升至100MPa,基底拉应力共降低31%。

3结论

本文借助BISAR3.0计算软件,将半刚性基层方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回弹模量对于弯沉和剪应力带来的实际影响,最终可得出下列结论:(1)路基顶面的弯沉值约占路表弯沉值的80%~90%,而且伴随回弹模量不断增大,其对路表弯沉值带来的影响逐渐减弱,回弹模量在40MPa以内时,弯沉值的曲线有较大陡度,而超过40MPa后,曲线较为平缓。基于此,新建公路回弹模量应确定在40MPa以上,以此提升路面整体承载力。(2)深度在10cm以上时,面层剪应力在深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明显降低,说明路基的回弹模量并不会对面层上剪应力造成太大影响,提高回弹模量不是解决波浪、堆挤等病害的有效措施。(3)随深度不断增加,面层竖向应力减少。路基回弹模量不会对压应力造成太大影响。(4)基底拉应力是结构层产生开裂现象的主要原因,路基回弹模量的不断增大,会降低对基底拉应力造成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亢建勋.路基回弹模量变化规律及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影响[J].交通世界,2015(7):108-109.

[2]苏红敏.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设计参数的影响[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8):9-10.

[3]李会勋.路基回弹模量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分析[J].交通世界,2016(32):34-35.

沥青路面的压实度检测常采用钻芯取样法和核子密度仪法,两种方法检测的时间是有所区别。 钻芯取样法应在沥青路面压实作业完成后,再经过一昼夜的冷却,才能进行,不然钻芯取样时会对混合料有较大的扰动;核子密度仪法可以在碾压过程中或者碾压完成后进行压实度检测,这是因为核子密度仪检测方法简单。压实度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压实度不够是高速公路发生早期损坏原因之一,通过压实度试验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减少公路损坏的发生。压实度一般采用钻孔取芯试件的视密度和标准马歇尔试验视密度进行计算。我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压实度的检测方法,是从成型的面层中钻取芯样,按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规定方法测定芯样密度。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以沥青拌和厂取样试验的马歇尔试件密度为准。路面中取出芯样密度测定方法应与马歇尔试件标准密度测定方法相同。这样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标准密度计算的压实度称为马歇尔密度的压实度,我国规范对压实度要求规定为96%。钻孔作为压实度辅助性检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实验室标准密度、最大理论密度、试验路密度中的1~2 种作为钻孔法检验评定的标准密度计算压实度。

沥青路面水损害研究的论文

1/12【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作 者】张洪亮【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2/12【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作 者】李小亮【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3/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作 者】赵晶宇【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4/12【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5/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李丽 满玉【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6/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齐太金【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7/12【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8/12【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9/12【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10/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吕权【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11/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12/12【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1/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2/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边卫东【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霍清阁【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4/100【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8/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杨云森【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9/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杜昌芬【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10/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11/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翁雯【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12/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刚平 安平【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1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于合家【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1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作 者】李常青【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15/100【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1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张瑞芳【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17/100【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作 者】郑义坤【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1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李建华【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19/100【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20/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作 者】谢长林【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21/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崔爱民【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22/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赵峰【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23/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徐飙【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2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25/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李奇峰【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作 者】田伟【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2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28/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杨书利【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29/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徐子玉【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3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31/100【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朱军【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32/100【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33/100【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3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张宇【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3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36/100【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3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陈志敏【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3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 者】梁海涛【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39/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4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41/100【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作 者】刘波 赵扶民【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4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作 者】张惠彬【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4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作 者】潘常科【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4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4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作 者】黄振【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4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作 者】高立伟【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47/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4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49/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作 者】杨翠花【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5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王兆顺【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5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杨波【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5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毋文彦【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5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54/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焦保国【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55/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56/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薛松【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57/100【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58/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洋【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5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刘艳峰 魏忠【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60/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曹罡 高文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61/100【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62/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作 者】宫磊[1] 王颖[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63/100【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64/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作 者】盛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65/100【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作 者】黄宽【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6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杨志刚【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67/100【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作 者】范桥辉【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68/100【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69/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訾爱民【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70/100【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71/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72/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7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爱萍【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74/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75/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7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海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77/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78/100【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7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作 者】亓鹏程 阮宾【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8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林桂清【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8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刘红娜【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8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83/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84/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85/100【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8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87/100【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汪向阳【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8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雷畅 杜斌【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89/100【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9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作 者】赵培松【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91/100【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作 者】吴为东【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9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贾乘鹤【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93/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9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作 者】蒋合型【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95/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王静【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96/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姚卓【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97/100【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98/100【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晋安【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99/100【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100/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溥学峰【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1/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2/53【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作 者】谢俊伟【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3/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4/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5/53【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作 者】沙庆林【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7/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刘桂强【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8/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韩立新【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9/53【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1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王福君【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11/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赵永成【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12/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张有安【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13/53【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作 者】王祖东【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14/53【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15/53【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16/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涝谦【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17/53【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作 者】龙锦松【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18/53【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作 者】孙颖【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19/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2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21/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作 者】何玉波【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22/53【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彭亚荣【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23/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24/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作 者】赵保平【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2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王志萍【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26/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郭天龙【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27/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28/53【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29/53【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30/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丁玉录【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31/53【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作 者】徐洪润【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32/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33/53【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作 者】林少扬【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34/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 者】李延慧【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35/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淑平【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36/53【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作 者】无【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37/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38/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39/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40/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41/53【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张勇【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42/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43/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作 者】姚毓君【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44/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作 者】李琳【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4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林伍湖【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4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47/53【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刘立新【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48/53【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侯旭 赫英【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49/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洪秀敏【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50/53【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作 者】董武斌 白茂【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51/53【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52/53【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作 者】张保兴【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53/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浅谈微表处技术在治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应用论文

【摘 要】 贵州省某高速公路经多年营运,出现了车辙、裂缝、坑槽、麻面等损坏现象,急需进行维修养护。相关部门决定采用微表处施工工艺对部分路段进行修复(厚度为10mm),以探索和积累微表处技术在我省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治理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以便为路面养护工作提供更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微表处技术 治理沥青路面 早期病害

一、微表处

微表处是乳化沥青稀浆罩面的高级形式,它适用于重交通道路的预防性养护和路面轻度车辙等的早期修护和新建路面的抗滑磨耗层。微表处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合比拌和成稀浆混合料摊铺到原路面上,不需碾压,并很快开放交通的、具有高抗滑和耐久性能的薄层结构。

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是经聚合物改性的乳化沥青,本条线改性乳化沥青种类为BCR,其软化点大于等于53℃。

二、微表处施工前对原路面的处理

1.原路面结构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否则应事先进行翻修甚至换填路基等方式补强处理。

2.原路面存在的局部结构性破坏,必须在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选择沥青挖补,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

3.原路面的裂缝必须事先进行灌缝处理,否则原路面上宽度大于5 mm的裂缝在通车后便会反射到路面上。

4.对深度在25~40mm的车辙先进行多次车辙填充;深度在15~25 mm的车辙用车辙填补箱单独处理,深度小于15 mm的局部车辙可直接做一次微表处罩面。

5.对原路面上的标线等先进行刨除,在微表处施工前应用鼓风机将路面渣滓等吹净,有油污的路面应彻底清洗干净。

三、施工控制要点

1.集料及矿料级配

集料中要有一定数量的粗料起骨架作用,粗料过少将会造成粗细集料之间嵌挤力下降,导致强度和高温稳定性降低,集料中还需要掺加适当数量的细料以保证稀浆的密实性、粘结性、耐久性和和易性;还应严格控制砂当量指标,低砂当量表明骨料中粘土含量较高,会导致石料与乳液裹附困难,成型后路面会产生细微裂缝。矿料的级配通常采用中粒式或粗粒式(JTGF40/ MS- 2或MS-3型),本次微表处施工矿料根据路段情况及业主的要求,采用了坚硬、粗糙、耐磨耗的玄武岩为粗集料(4.75-9.5mm),其级配满足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要求;采用石灰岩为细集料(0-4.75mm),其级配满足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要求,合成JTGF40规范中 MS-3型矿料级配,矿料级配见下图。并严格控制机制山砂砂当量指标(砂当量不小于65%)。成型后的路面结构厚度为10mm左右。

2.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根据高速公路路面的情况和要求,我们选用BCR改性乳化沥青,主要特点是可提高高温稳定性,提高与骨料的粘附性,提高路面的抗剥落性,具有很好的韧性及粘韧性等。改性乳化沥青各项技术指标满足下表要求。微表处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3.填料—本混合料填料采用的P. 032.5水泥。

4.水——不得含有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一般饮用水即可。

5.配合比—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由国内沥青权威供产商科氏沥青材料有限公司出具。

6.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

四、在本工程施工中体现出的主要优点

工期短,施工方便、施工使用人员少、施工速度快连续式微表处摊铺机在供料和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保持连续工作,1天之内能摊铺300-400t微表处混合料,折合为6.4 -8.5Km长的标准车道,施工后0.5-2h即可成型通车,交通开放时间快,工期短,施工季节长,可以在不影响交通畅通的'情况下进行路面的维修养护工作,特别适合于高等级公路及城市干道的快速维修和养护。

抗磨耗和抗滑性能微表处封层的磨擦系数大,能够很好地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在自然气象条件差的天气下,提高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防水功能,微表处具有很好的封层效果,在路面形成一个致密防水层,能够有效地阻止雨水渗透到路面下层,因其较薄的结构在桥面上使用,桥面也不会增加太大重量,也不会影响排水,防止桥面由于水损害而产生破坏、病害。

降低费用,首先微表处罩面与沥青混凝土罩面相比,其结构厚度较薄,相应造价较低;其次由于微表处的预养护功能,在路面的寿命期内摊铺3-4次微表处封层,能够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道路维修养护费用。

节能环保,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在常温条件下作业,降低能耗,符合环保要求。 微表处可应用于沥青及水泥混凝土两种不同的路面上(在水泥路面上铺微表处,需洒粘层油)。

五、结束语

通过该高速公路行车实践表明,微表处施工后的路面效果良好,有优良的修复车辙功能,与原路面粘结牢固,脱皮现象极少,微表处技术与其它的路面施工养护措施相比,具有施工快捷方便,大大缩短开放交通时间,节约能源,成本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功能完善的道路养护方法。因此,微表处技术以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沥青路面高温导热系数研究论文

933K为50摄氏度 水的导热系数 液体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液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水在常温下的导热系数0.5---0.7. 气体 导热系数 气 体 导热系数氢气 0.163 一氧化碳 0.0226氦气 0.144 二氧化碳 0.0137氩气 0.0173 甲烷 0.0300氖气 0.0455 乙烷 0.0180氧气 0.0240 丙烷 0.0148氮气 0.0228 乙烯 0.0164空气 0.0233 乙炔 0.0184 具体的50摄氏度的系数 还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测定

导热沥青混凝土及其性能研究内容介绍黑色沥青路面具有很强的吸收太阳能的能力,犹如巨大的太阳能吸收面板,如果将沥青路面收集的太阳能利用起来的话,不仅能够用于路面的融雪化冰,还能给建筑物供暖供冷,从而减少传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使用,大大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并减少CO2等废气的排放。因此,近年来利用沥青路面吸收太阳能成为了一项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该技术能够提供多少能量以及如何提高该系统的集热效率便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增大路面材料导热系数,能够降低路表辐射热损失、加快热量的传递,从而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太阳能的集热效率。本文从提高集热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掺加多种高导热填料,制备出导热沥青混凝土集热面层,并建立有限元模型,用于预测导热沥青路面的温度场分布,为评价导热沥青路面可利用太阳能潜能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导热相填料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掺量的石墨造成沥青胶浆针入度下降、软化点升高、粘度增大、温度敏感性下降;并能够增大沥青胶浆的复合剪切模量,降低其相位角。第二,采用瞬态平板热源技术测量了沥青混凝土的热学参数,研究了不同导热相填料掺量对沥青混凝土热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能够大大改善沥青混凝土的导热性能,但碳纤维对导热性能没有进一步的改善效果。第三,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一个瞬态、二维模型,用以预测路面温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掺入石墨后,导热沥青路面的变温速率增大,温度梯度减小,路面内10cm处的温度比普通路面可升高3.4°C。第四,研究了导热相填料对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以及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下,动态模量随石墨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相位角随石墨掺量的增加而减小;掺入石墨后,导热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大大下降,但碳纤维能起到明显的增强效果;石墨和碳纤维能够大幅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在间接拉伸的应力模式下,掺入石墨的导热沥青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耐疲劳性能,且掺入碳纤维后,疲劳性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效果。最后,本文认为:对于导热沥青路面太阳能集热面层来说,宜同时采用石墨与碳纤维作为导热相填料,且石墨的用量不宜超过沥青胶浆体积比的18%。

拼音:liqing hunningtu 英文:bituminous concrete 经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或轧碎砾石、石屑或砂、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 分类 沥青混凝土按所用结合料不同,可分为石油沥青的和煤沥青的两大类;有些国家或地区亦有采用或掺用天然沥青拌制的。按所用集料品种不同,可分为碎石的、砾石的、砂质的、矿渣的数类,以碎石采用最为普遍。按混合料最大颗粒尺寸不同,可分为粗粒(35~40毫米以下)、中粒(20~25毫米以下)、细粒(10~15毫米以下)、砂粒 (5~7毫米以下)等数类。按混合料的密实程度不同,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等数类,开级配混合料也称沥青碎石。其中热拌热铺的密级配碎石混合料经久耐用,强度高,整体性好,是修筑高级沥青路面的代表性材料,应用得最广。各国对沥青混凝土制订有不同的规范,中国制定的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以空隙率10%及以下者称为沥青混凝土,又细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的孔隙率为3(或2)~6%,属密级配型;Ⅱ型为6~10%,属半开级配型;空隙率10%以上者称为沥青碎石,属开级配型;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有稳定度、流值和孔隙率等。 配料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沥青与矿粉形成的胶结料的粘结力;另一是集料颗粒间的内摩阻力和锁结力。矿粉细颗粒(大多小于0.074毫米)的巨大表面积使沥青材料形成薄膜,从而提高了沥青材料的粘结强度和温度稳定性;而锁结力则主要在粗集料颗粒之间产生。选择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时要兼顾两者,以达到加入适量沥青后混合料能形成密实、稳定、粗糙度适宜、经久耐用的路面。配合矿料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公式计算,也可以凭经验规定级配范围,中国目前采用经验曲线的级配范围。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适宜用量,应以试验室试验结果和工地实用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有关规范内均列有可资参考的沥青用量范围作为试配的指导。当矿料品种、级配范围、沥青稠度和种类、拌和设施、地区气候及交通特征较固定时,也可采用经验公式估算。 制备工艺 热拌的沥青混合料宜在集中地点用机械拌制。一般选用固定式热拌厂,在线路较长时宜选用移动式热拌机。冷拌的沥青混合料可以集中拌和,也可就地路拌。沥青拌和厂的主要设备包括:沥青加热锅、砂石贮存处、矿粉仓、加热滚筒、拌和机及称量设备、蒸汽锅炉、沥青泵及管道、除尘设施等,有些还有热集料的重新分筛和贮存设备(见沥青混合料拌和基地)。拌和机又可分为连续式和分批式两大类。在制备工艺上,过去多采用先将砂石料烘干加热后,再与热沥青和冷的矿粉拌和。近来,又发展一种先用热沥青拌好湿集料,然后再加热拌匀的方法,以消除因集料在加热和烘干时飞灰。采用后一种工艺时,要防止残留在混合料中的水分影响沥青混凝土使用寿命,最好能同时采用沥青抗剥落剂,以增强抗水能力。

我只知道CO2在1000K时的导热系数为0.0665W/(m.k);O2在1000K时为0.074W/(m.k);H2O在850K时为0.0637W/(m.k)

沥青路面工程论文题目

1/12【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作 者】张洪亮【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2/12【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作 者】李小亮【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3/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作 者】赵晶宇【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4/12【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5/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李丽 满玉【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6/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齐太金【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7/12【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8/12【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9/12【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10/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吕权【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11/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12/12【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1/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2/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边卫东【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霍清阁【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4/100【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8/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杨云森【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9/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杜昌芬【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10/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11/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翁雯【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12/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刚平 安平【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1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于合家【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1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作 者】李常青【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15/100【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1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张瑞芳【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17/100【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作 者】郑义坤【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1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李建华【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19/100【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20/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作 者】谢长林【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21/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崔爱民【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22/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赵峰【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23/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徐飙【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2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25/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李奇峰【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作 者】田伟【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2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28/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杨书利【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29/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徐子玉【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3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31/100【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朱军【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32/100【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33/100【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3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张宇【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3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36/100【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3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陈志敏【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3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 者】梁海涛【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39/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4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41/100【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作 者】刘波 赵扶民【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4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作 者】张惠彬【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4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作 者】潘常科【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4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4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作 者】黄振【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4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作 者】高立伟【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47/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4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49/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作 者】杨翠花【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5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王兆顺【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5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杨波【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5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毋文彦【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5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54/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焦保国【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55/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56/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薛松【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57/100【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58/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洋【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5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刘艳峰 魏忠【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60/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曹罡 高文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61/100【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62/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作 者】宫磊[1] 王颖[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63/100【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64/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作 者】盛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65/100【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作 者】黄宽【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6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杨志刚【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67/100【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作 者】范桥辉【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68/100【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69/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訾爱民【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70/100【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71/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72/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7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爱萍【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74/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75/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7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海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77/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78/100【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7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作 者】亓鹏程 阮宾【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8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林桂清【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8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刘红娜【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8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83/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84/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85/100【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8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87/100【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汪向阳【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8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雷畅 杜斌【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89/100【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9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作 者】赵培松【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91/100【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作 者】吴为东【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9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贾乘鹤【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93/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9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作 者】蒋合型【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95/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王静【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96/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姚卓【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97/100【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98/100【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晋安【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99/100【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100/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溥学峰【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1/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2/53【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作 者】谢俊伟【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3/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4/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5/53【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作 者】沙庆林【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7/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刘桂强【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8/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韩立新【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9/53【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1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王福君【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11/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赵永成【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12/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张有安【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13/53【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作 者】王祖东【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14/53【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15/53【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16/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涝谦【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17/53【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作 者】龙锦松【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18/53【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作 者】孙颖【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19/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2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21/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作 者】何玉波【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22/53【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彭亚荣【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23/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24/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作 者】赵保平【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2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王志萍【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26/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郭天龙【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27/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28/53【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29/53【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30/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丁玉录【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31/53【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作 者】徐洪润【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32/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33/53【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作 者】林少扬【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34/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 者】李延慧【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35/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淑平【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36/53【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作 者】无【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37/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38/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39/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40/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41/53【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张勇【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42/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43/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作 者】姚毓君【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44/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作 者】李琳【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4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林伍湖【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4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47/53【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刘立新【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48/53【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侯旭 赫英【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49/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洪秀敏【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50/53【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作 者】董武斌 白茂【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51/53【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52/53【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作 者】张保兴【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53/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沥青在路面运用中常见问题的探讨论文

【摘 要】 近几年交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全国各地一级路、二级路、三级路、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等不断筑建和整修。而沥青作为路面工程的一种结合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公路建设长久使用不衰的一种材料。但由于沥青材质本身的差异,以及受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影响,沥青路面常常出现开裂、泛油、松散、坑槽等常见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加大了汽车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道路投资效益。本文将对沥青运用在路面过程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沥青 路面应用 问题

一、沥青碎石形成离析带问题

1.沥青碎石形成离析带的可能原因

(1)沥青混合料从贮料罐向运输车里输送时,由于高度原因,大骨料滚落在车厢附近,形成粗集料第一次集中。

(2)运输车里的混合料卸向摊铺机时,大骨料滚落在摊铺机半厢附近,形成粗集料的第二次集中。

(3)摊铺机送料器在送料过程中,先将中间集料送于布料器,剩余粗集料留存在料斗中,摊铺机收斗时,形成粗集料的第三次集中。

2.沥青碎石离析的危害

(1)沥青碎石粗集料一旦形成集中,在碾压过程中,集料非常容易被压碎,骨料表面积增大,改变了原设计的路面配合比,油料偏少,造成集料碾压成型后松散,破坏路面结构,影响路面强度、行车安全和行车效果以及道路使用寿命。

(2)粗集料集中,局部密实度差,孔隙率高,容易在路面形成积水,影响路面质量。

(3)粗集料集中,影响路面平整度及路面外观美感。

3.解决沥青碎石形成离析带方法

(1)从运输车辆方面来解决

从拌和机贮料罐向运料车上卸料时,分三层放料,即每卸一斗混合料,汽车挪动一个位置。等一层放完后,再逐次进行第二、三层放料,从而减少粗集料的集中。

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有运料车在等候卸料,即摊铺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较摊辅速度有所富裕。

(2)从摊铺机本身操作方面来解决

在摊铺机螺旋二分之一处,边端装反向螺旋叶片;控制布料器处于中挡或高挡位置;控制适宜的送料仓口开度;均匀操作送料器和布料器;摊铺机摊铺一车料将完时,控制摊铺机速度,关闭送料器,等下车料倒入后再进行均匀送料和布料;在铺筑过程中保持摊铺机布料器不停转动,摊铺机两侧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三分之二混合料。

(3)从混合料本身来解决

减少混合料粒径大小悬差。控制沥青用量,使之偏高于设计用量。

(4)混合料摊铺过程控制其平整度

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机摊铺时,操作人员注意前后、左右的变化,根据既定的摊铺速度进行摊铺。我们使用的两台帕克1000型沥青混凝土拌合楼,其产量为每台70t/h,根据拌和楼产量来确定摊铺速度,运输车数量,每车发车时间间隔及合适的作业段长度,来保证混合料摊铺的连续性,以确保沥青路面平整度。拌和机5个成品料仓贮料380t,5辆太脱拉扩容贮料100t,共480t,混合料总重量达到480t时,前场摊铺机开始摊铺。

二、沥青运用在路面病害的问题

1.路面病害的原因

(1)气候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在我国也不例外气温普遍提高气候反常,北方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冬季气候变暖夏天持续高温时间增长,由于气温的提高,而导致华北地区沥青软化点的不适宜是否应降低标号,值得考虑。

(2)沥青砼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

沥青砼配合比设计按规范要求应经过四个阶段,即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和试拌试铺阶段,各阶段要达到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施工时,有的单位压缩两至三个阶段,有的干脆凭经验进行施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讲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沥青砼内在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现状所致,高速公路工期较短加上标价偏低,碎石料场不规范,大多地材都由个体企业承担,料场分散,设备落后,材料的均质性,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大部分单位在开工前都取样做了筛分分析符合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也检测并予调整配合比,但由于变化大,差异性大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油石比级配都在变化,这是导致路面出现一些常见病害的原因之一。

(3)沥青砼拌合温度的控制

沥青砼拌合温度的控制,从规范角度控制比较严格对石油沥青拌合出厂温度要求在120-165℃,而实际上有些施工单位和个别商品沥青砼厂家,在拌合温度控制方面不是那么严格,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有的沥青砼拉到工地量测将近180℃,而有时不足110℃,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变质,没有粘性使沥青砼松散,温度过低,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匀,影响级配,这些也是导致沥青路面有时局部松散或其他病害的一个原因。

(4)沥青砼的摊铺

目前,国内沥青砼的摊铺的`问题比较大,总的来说走两个极端,一方面高速公路摊铺要求全断面摊铺设备如ABG或费格勒2000型,另一方面个别地市交通部门用的还是过去60-70年代的摊铺设备,面过窄,没有自动找平系统,完全凭经验凭操作人员的感觉进行施工,事实上高速公路有些监理工程师对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要求全断面摊铺,只考虑到了横坡容易掌握和消除了纵向接缝,所带来的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由于摊铺断面宽,沥青混合料从中间通过铰轮输送到两侧由于距离大必然产生离析,这种离析改变了沥青砼生产配合比,其次由于烫平板从机心向两侧悬臂较长,随着摊铺次数的增加产生变形,对路面横坡的控制也有较大影响,此外,由于全断面摊铺需要较大拌合能力,当拌合站较小时,容易造成摊铺机时开时停使路面控制。因此,欧美一些国家和澳洲国家并不主张全断面摊铺,而是两台摊铺机平行作业。

2.沥青在路面运用中的病害根治

高等级公路在选材方面应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路面结构层承载能力应适应当前和在设计年限内交通发展的需要,不能片面追求路面的里程量,而降低路面标准,在这方面应进行科学的比较,有的高速公路通车不到一年,大面积返工,太旧、京石、昌九高速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原因何在,一方面是为了省钱用国产沥青替代进口沥青,另一方面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因此,在这方面应计算一下是一次到位好,还是为了节省点钱多修几公里路好,从综合效益来看,由于节省资金造成的路面破坏远比多修几公里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得多。

此外,在设计方面也应作一些大胆的探讨,如减薄沥青面层,增厚基层或底基层,比如采用4-6cm沥青面层,20-25cm水泥砼或者是15-20cm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结构形式,其造价比现在普通采用的15cm沥青砼面层,15-20cm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础基本相当,这就解决了基层是主要承载层的问题,适应当前交通流量大超重车行驶的交通状况,同时4-6cm厚沥青面层可以做成开级配的中粒式沥青砼,这种设计形式有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优质沥青用量减少,仅仅是面层用4-6cm沥青砼,缓解了国内优质沥青供不应求的矛盾;

二是由于基层采用的水泥砼或沥青稳定碎石是水稳材料不怕雨水浸入,因此,即使在雨天不致于下雨路面过多积水影响行车(排水分成路面纵横坡排水,面层渗水);

三是消除了沥青泛油,车辙等一系列病害;

四是由于开级配中沥青砼具有良好的抗滑性。

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在北方施工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偏暖,因此,沥青标号宜选择在规定范围内低标号沥青,此外,透层油,粘层油沥青应采用与沥青砼用同一种沥青,特别是油石比的选择应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对其影响。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除了常规的几组马歇尔试验外,还应增加抗车辙的动稳定度试验,并衡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一个条件,由于我国目前也引进这一指标值,虽然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并出了一些成果,而作为施工企业现在采用并不普及,因此,作为交通行业标准,从立法角度来讲,应尽快推广执行。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不利天气施工。

公路养护专业技术总结 本人是一名普通道路养护工人,自1990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主要是从事道班养护工作,近二十几年的工作,培养了我脚踏实地,心细如丝的工作态度。在同事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使我的专业技术知识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工作成绩也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回顾过去的工作情况,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关怀,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道路养护工人。自参加工作以遵守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服从领导工作安排,工作积极、任劳任怨,认真学习公路养护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立足实际,务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是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总结,以便评审组织审查。 一、善于钻研,辛勤认真工作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本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养护、公路工程相关的专业工作。道沥青路路面破碎维修,参与了水泥砼路面破板维护工程,2006年时春季雨水过多,不利于沥青路行车的状况下,本人和班长及班员采取三种处理措施:(1)开挖路肩明沟:春初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6-8开挖一道横向明沟。及时排降除路面水份。(2)挖横断面或路基明沟,不致使路面积水。(3)挖渗水坑,在易于翻浆的路段,挖成直径20-1000px左右的坑,人工定期掏出坑积水,我总结了《沥青路面春季翻浆处治方法及要点》,公路水毁要以预防为主,及时清除水毁隐患,防患于未然,只要能从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重视水毁,采取措施得当,公路水毁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专业技术工作水平在实践逐步提高 。 二、敢于探索,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技术工作成绩显著2008年地方交通实行通通村公路维修与养护,国道三级水泥砼路面有49km,为了交通行车舒适,找出一条即经济又合理的水泥砼路面破板修复办法,通过实践观察发现破板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基层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雨水渗透到基层,在荷载的作用下,基层开始变形发生唧泥,对这种现象,我们为旗交通局养护股提出要加强对水泥砼路面进行缝养的建议,采用科学的缝养和高密度缝养材料,对遏制水泥砼路面的破碎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旗局的领导表扬。老油路路面呈块状,且极不稳定,上报给市处,经实地察看,建议挖除块松动油路基础,进行局部挖一补一措施,通过弯沉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合格,此项目被评为优质工程。本人在汛期时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汛期保通工作方案》,并每明负责收听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到预防为主,防抢结合,确保公路安全渡汛。在汛前对所辖路段的桥梁、涵洞、边沟、截水沟进行了检查和疏通清理。疏通涵洞9道,清理边沟、截水沟12km,清除淤泥124立方米。到冬季时除雪保通,制定除雪保通工作方案。抢前抓早争主动,提前做好准备工作,9月份中旬开始进行冬季整备工作,储备防滑沙,除雪工具等。为保证除雪及时、彻底、高效,我们坚持“以雪为令,雪停即清”的原则,制定了四项保障措施。一是人力保证。分别与公路周边村屯村民取得联系,保证紧急时可雇用村民进行清雪。二是设备保证。与设备站保持联系,保证降雪时除雪设备能够及时到达现场清理。充分发挥机械除雪的工作效率,把机械除雪和人工除雪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除雪速度及质量。养护内业 本人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及时归档,及时统计报表。内业档案基本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5月、10月份开展两次大型路况调查,详细掌握管养路段公路各项技术指标情况,分类整理基础资料,为养护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我一直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我一直在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努力工作。热爱自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养护里程长,养护人员少,任务繁重的现状下,我能够做到跟班作业,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保证公路养护质量。我还经常了解一些养护方面的书籍博采众长。很好的树立了我们当代养路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我们当代养路工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工作二十年以来,我严格要求自已,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公路养护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践和良好的社全经济效益。尽管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做事,做人。但我自问无愧于心,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进行养护,作为一名合格的公路养护人员,很好地履行了养护员的职责,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公路养护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公路养护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在以后的公路养护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不足之处和下一步打算1、有时工作态度不够端正;2、科学养护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工作,细化工作指标,纳入明年的工作计划之中。明年着重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坚持学习,扩展学习内容,要以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2、系统性加强养路工的科学养护知识培训,提高养路工的专业养护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3、加强管理,加大考核力度,从管理要效益;4、在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务实创新,开创新的发展途径,加速养护工作的前进脚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尽最大努力推进交通事业的快发展,实现林口站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