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的《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倘若现在让我想想小时侯的事情,恐怕不论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意义的我都会忘得精光。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风雨故园”。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都以此为荣。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后来他的爷爷犯了罪,被抓到了京城,判了个死刑。从此,周家败落了,鲁迅父亲的病也就因此越来越严重。鲁迅从此“家、三味书屋、当铺”来回跑。在这期中,鲁迅也曾想过从此不读书,因为他想到了他的爷爷、子凌公公(鲁迅的长辈,考了一辈子,结果连秀才都没考上,最后变疯了)、父亲、三味书屋的寿先生都读了一辈子的书,结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但是,鲁迅的父亲就希望他们三兄弟能读好书,将来好给周家增光。结果真的给他盼到了,鲁迅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了解了鲁迅的童年,我觉得看《朝花夕拾》也就比原来更易懂了,因为我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这位伟人的童年生活。 《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再加上一头一尾的小引和后记,一共有十二篇。刚开始看这本书是一页一页、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接着看,但后来我发现有几篇文章太深奥了,我根本看不懂,所以只好跳过去不看。可是有些文章,就好比《狗 猫 鼠》吧,我虽然可以从文中看出鲁迅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但是我却看不到更深层的意思——《狗 猫 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还有,《无常》我根本看不懂,但是,我可以从导读中理解一点意思,主要还是为了讽刺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在“风雨故园”里,我真的看到了《父亲的病》中所说的那样“要原配的蟋蟀一对”,还有更离谱的呢,要什么了生三年霉的豆腐渣熬成灰,什么三年的陈仓米……唉,那些“名医”真是想得出什么说什么啊!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也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
都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滴,同苦,同哭啊!
我也是省实验初一部的,也有这个作业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一寒假作业,me too too too too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都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滴,同苦,同哭啊!
论文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 文化 批判 论文摘要:《朝花夕拾》是普迅的回忆 散文 集,其中包涵了诸多的温情元素。但透过全书,我们却可以深刻领悟到鲁迅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即对封建制度、 教育 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最透彻最尖锐的批判。普迅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表明了其对社会国民精神状态绝望感的反杭,是其“反抗绝望”这一人生主题的有力体现。 鲁迅一生自始至终对中国封建社会保持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散文集中,除了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场面以外,同样也少不了对封建主义文化制度的揭露,对封建国民性本质的评析,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以及对封建旧式教育的批判,使往事的回忆增强了战斗性,有着“对此腐恶封建势力绝不低首降伏”川的文化批判意识。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残规,传统民间思想中的各种陋矩,让鲁迅在温情追忆过去的同时,不忘对美好背后的丑陋风俗进行讽刺和批判。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那口中的许多“规矩”: 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 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拉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无不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从中可以窥探鲁迅少年时代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萌芽。鲁迅选择具有表现力的日常生活片段,写出阿长身上一些不良习惯和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影响。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阿长的陈旧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奴役人民的恶果,也是旧的传统习惯势力毒害劳动人民的见证。鲁迅对这些封建礼教貌似嘲笑,实质却将批判的锋芒始终对准造成这种愚昧状况的根源—黑暗的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对于阿长这样的受害者却是始终寄予深切的同情的。《父亲的病》中记叙父亲即将去逝时也有类似这样的一堆规矩:“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按照当地的风俗,让鲁迅做的那些病人临逝时的诸多礼节,给鲁迅带来的是对父亲终生的愧疚,这些乡间丧事时的一些庸俗礼仪,让其痛恨至极。而对那些庸医的讽刺既批判了他们的无知妄说,又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没落,鲁迅以洞察底蕴的剖析揭示了封建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质。《无常》这篇散文中,“无常”是作为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审判者的形象出现的,他是底层劳动人民心中的“无常”,讲的是最真实的话,做的是最真实的事,表现了所谓“下等人”惩恶除暴、赏罚分明的愿望。鲁迅通过对“无常”的描绘,借用“下等人”之说,来怒斥封建等级制度,对封建腐朽统治给予最深刻的鞭挞。 在对中国封建主义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主义制度中的封建腐朽观念和等级制度十分憎恶。如鲁迅将封建节烈观视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如《后记》中鲁迅就以曹娥投江觅父的记载进一步揭露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此外,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第严格的礼治秩序成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方式。鲁迅对这种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极为憎恶的。他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鲁迅在其他作品中也对这种森严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动的揭示,他十分深刻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归为封建等第的缘由。他说:“……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 《朝花夕拾》中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更为强烈。如《琐记》中鲁迅将学校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一层改良“新漆”包裹着的封建主义揭露得详尽而深刻,将那帮顽固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派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得酣畅淋漓。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有力地揭露了复古势力用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毒害和束缚 儿童 。鲁迅用“都应该灭亡”这样的话语对封建文化势力进行了愤怒的判决。通过自己动手作画,比较指出封建迷信是剥削阶级编造出来,用以欺和统治人民的鬼话,这是对封建糟粕的有力批判和否定。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所反映出来的“读书做官”、“尊孔读经”、“师道尊严”以及对学生的严厉管束等,是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主要问题,是旧私塾教育制度腐朽的缩影。《五猖会》中文末的“何以”一词,不仅表达了鲁迅对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人生道路的否定,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鲁迅的文化批判意识更体现为对封建正统教育有着最为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中国的封建正统教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封建专制政权的巩固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毕竟是和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着显著的腐朽性和愚民性。对此,鲁迅在《朝花夕拾》的众多篇章中表露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封建主义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长期观察体验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国民实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奴化教育,借教育来麻醉愚弄人民,把国民教育成为顺从的奴隶和愚忠的机器。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统治。其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传统的教育方式主张尊孔崇儒、专经复古、轻视自然科学。一味的以孔儒为神圣之理自然会阻碍知识的不断创新,这就必然扼杀了新思想的产生,限制了新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最后,封建教育受制于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在教育中,必然会有强烈的文化专制主义,阿长让鲁迅感到有神力是因为她给鲁迅带回了“禁书”,那么为什么会有“禁书”呢?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受教育的内容只能是“四书五经”之类,不许有其他的阅读材料。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当鲁迅问先生什么叫做“怪哉”虫的时候,先生才会那么生气,因为这不是一个学生该学该问的。从鲁迅和寿镜吾先生这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的威严是仰仗于所谓的封建正统思想,这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是多么沉重的压制和打击。因此对于中国的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教育方式,鲁迅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对封建主义教育摧残人才的种种弊端有着最深切的感受,还对封建教育文化的腐朽本质有着强烈的批判和尖锐的对抗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历时长,传统久,对人们的毒害深,因而即便是封建主义在制度层面被否定和被推翻了,某些封建思想和习性也不可能很快彻底地从人们的头脑中清除,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会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保持下来。鲁迅对中国封建 传统文化 的批判自始至终是执著而又犀利的。《朝花夕拾》中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的文化批判锋芒,这些都源于鲁迅自身对封建主义有着自己最独特且最清醒的认识。鲁迅出身于封建主义家庭,受教于封建主义教育,因此从儿时起便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反抗的意识。而近于中年的鲁迅,在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状况下,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反动文化统治更是有着深刻的认识。 从社会和个人创作背景来看,鲁迅负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太多的积淀。他生活在封建文化之中,封建文化使其无法摆脱传统的影响,也决定了其一生所批判的目标。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态度是“爱也是你—因为你滋养了我,恨也是你—因为你毁灭了我”,此时的鲁迅还局限于对自身的审视。而留洋之后,鲁迅经历的一切表明:封建文化虽然滋养了他,但害了中国。此时的鲁迅由自我走向社会,民族责任感意识呈现。鲁迅《朝花夕拾》的主要作品创作于1926年。这一时期正处于大革命前夕,社会动荡不安,段祺瑞执政府时时处处制造白色恐怖,对进步青年大肆残害屠杀。特别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青年学生的鲜血使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女师大风潮的开始以及“女师大事件”的发生掀起了学生运动的高潮。北洋军阀的反动文人开始觉得恐慌,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叫嚷“治国之道,纲纪为先”,通令全国恢复祀孔,强制学校普遍读经,恶毒否定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鲁迅一直指导着广大青年,与“现代评论派”等守旧势力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论战斗争。《二十四孝图》就是直接刺向封建文人的锐利投枪,是批判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咒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童年的鲁迅接受的是地道的传统的中国最腐朽的封建主义教育方式。鲁迅出身于诗礼传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教育。“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封建 家庭教育 的准则。鲁迅的父亲虽不同于禁止“妇孺”去看赛会的封建顽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摆脱封建之道的束缚。正像鲁迅在《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顾的那样,不论在家中,还是在三味书屋,读的只能是《鉴略》、《论语》之类宣传封建礼教的信条。然而童年的鲁迅从周围的现实中,从自身的感受中,朦胧地感觉到,实际上世间的一切并不像封建礼教的信条所宣扬的那样,甚至恰恰相反。如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就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对封建孝道的反感、怀疑、恐慌,“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以至反感到“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就急速地翻过去了。这种反感是朦胧的,是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的直觉得出的。这直接影响到鲁迅后来背叛了封建家庭,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 从心理状态上看写作《朝花夕拾》的这两年鲁迅的外在处境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情境”。这种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环境与人构成强烈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它会造成人心理的紧张,导致人心理能量的失衡,这种状态若长期继续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所以它必须通过一些 渠道 加以改善和缓解,以疏解现实,排解内心芜杂。而追寻比较切近的个人记忆,可以寄托怀抱、释愤抒情、获得精神与心理的平衡。而且当人沉浸于往事之中,重温其时的心灵体验和情感体验之时,大多怀有弓罗}的情感,对往事往往会采取参与的态度。这样,当叙事者参与到回忆当中之时,和当下便融合在一起了。而这又恰恰表现出鲁迅强烈的“内省”意识。鲁迅正是要通过回顾生命历程、整合记忆碎片—这一特别的内省方式来追寻、省思逝去的自我,进而完成对当下真实自我的确证,对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整合。在这种时候需要静观、沉思和反省而不是通过实际活动来获得自我的完善。《朝花夕拾》是鲁迅“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的表现形式,他深思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体系,将自我的生命体验与之结合, 总结 出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识。 写作《朝花夕拾))时期的鲁迅,历经了社会现实带来的残酷压制和绝望的生命体验,此时的他已放弃了年轻时慷慨激昂呐喊战斗的英雄主义情结,转向到对整个人生的生命哲学的理性思考,重视个体的生存意义。因此我们在《朝花夕拾》的作品中,看到了鲁迅清醒的、战斗的文化批判意识以及现实主义人生态度。鲁迅对于非人间黑暗的体味比任何作家来得更为深刻,因此便有了在《无常》中代表劳苦大众表达对于冥间“公正”的向往,以及与此“向往”相对的对于现实社会不公正的激烈抗议。在《狗·猫·鼠》里复仇意识的萌发。鲁迅的自省颠覆一切权威与偶像,撕去一切假面与伪装,直面人生,亦直面自我。在不断对抗丑恶的社会和蒙昧的国民精神中,也不断审视自我心灵的创伤和痛苦,便将自省走出他者的缠绕,深契人自我生命的体验,追问文化意识的存在及意义。鲁迅是深刻的,因为他充当的不仅是灵魂的审判官,他更是将自己也当作了被审判的犯人—他的双重身份,使他的批判更具力度,在他身上,自审往往和审判同时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具有这种自审意识的人极为稀少,鲁迅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个。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样的自我解剖,迫使鲁迅不再从世俗的善恶、是非之中寻求人性的答案,而是转向内心,挖掘灵魂的黑暗和光亮。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建立在严峻的自审意识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的基础之上。通过不间断的、痛苦的自审和整合,鲁迅才能通过文学创作建立起如此强大、如此深邃的精神主体。鲁迅正是通过对民族性格的改造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自我反省和历史醒悟,通过自省才开辟出中国新文化和中国新文学的创新之路。
1、“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朝花夕拾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2、《朝花夕拾》内容《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思革”。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章背景: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历史背景。
2、作者风格: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如其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
3、文章内容:综述《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评价。
4、文化内涵: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对历史、社会、人生等的深刻思考。
1、“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朝花夕拾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2、《朝花夕拾》内容《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思革”。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一寒假作业,me too too too too
都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滴,同苦,同哭啊!
捧书间刻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神秘更神往的百草园。他整日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不过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奇异的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或美女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先生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专心于各式各样的乐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孩子总是有特别的希望:生活就是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非被父母,家奴管束着。童年,是一段充满色彩和欢乐的回忆,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是一段酸酸甜甜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是最纯真美好的`令人回味的! 和鲁迅先生一样,我们都有着许多回忆.那些有趣的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暗暗发笑.但是有多么单纯啊!年代的不同,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命运.也许大家都认为现在的一切都幸福,至少要比旧社会好的多,但是我认为童年大家都是一样的有着幸福欢乐`阳光明媚.古时有许多规矩,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家长学习,偶尔还调皮的躲起来……这是快乐。抗日战争要和红军一起打鬼子,偷偷的去找枪,耍英雄,这是快乐。封建社会中和鲁迅先生的童年应该差不多,也是快乐。我们的童年,更是快乐.或者说,比起鲁迅,我们的童年或许越来越少了些自然的气息,代之以更多的”人造”和钢筋混凝土之流.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然而细微的怀念仍能被鲁迅刻画的这般美好,那么他对种种自由的向往,应是深深扎根在童趣的梦里边,再翻腾上升到个人的,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猫·狗·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重要篇目《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且,此书也已选入苏教版九下“名著推荐与阅读”,也被选入人教版八上“名著导读”,其中小引,《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读本。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
我也是省实验初一部的,也有这个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