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军用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

军用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

以下简要介绍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各种应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飞机、导弹、智能炸弹都应用下面的电子技术了) 1. 信息获取 军事上获取信息主要有三类传感器:雷达、光电子和声学。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光电传感器由于工作波长短(频率高),所以角分辨率、距离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都很高,特别是能够获取高分辨率图像信息。其缺点是大气传输衰减大(同微波雷达相比),尤其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难以发挥作用。常用的军事光电传感器有: * CCD相机 * 红外(点目标)探测器 * 红外成像仪(热像仪) * 多光谱像机 * 紫外探测器 * 激光测距仪 * 激光雷达(成像、化学战剂和生物战剂探测、测振、测速) * 激光陀螺 * 光纤陀螺 * 光纤水听器 * 其它光纤传感器 值得指出的是,图像信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各级指挥所需要在大屏幕上观察敌我态势,进行判决和决策;精确制导武器用成像制导代替点源制导,可提高目标识别能力和命中精度(譬如攻击一座大型建筑物时,可以选择攻击它的哪一层哪一部分);武器平台的驾驶员凭借图像信息可以更自如地操纵驾驶;甚至小分队和单兵如果有一台显示器在手,能显示他们在战场的准确位置以及周围的敌我态势,那么他们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将大大提高。 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经多年研究,到90年代初开始成熟。美、法、英等发达国家决定以IRFPA取代已使用了10年多的红外探测器组件。基于IRFPA的成像系统不仅显著提高了热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还降低了成本压缩了体积和重量。新一代热像仪的作用距离可以提高40%至100%。现在,正在努力改善碲镉汞材料的工艺以提高成品率,降低造价,并向更大规模发展。同时寻求新的材料,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均匀性和成品率,譬如量子阱IRFPA已有产品被改进的LANTIRN采用。值得注意的另一个发展热点是非制冷IRFPA,等效噪声温差0.075—0.1K;640×640元的即将推出。非制冷IRFPA的性能较差,但价格底、结构简单,适于轻武器观测瞄准,还可以用于战场监视、远距离警戒和某些战术导弹,并且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的用途。 CCD相机在军事中大量使用。在高辐射环境下,作为CCD基片的Si材料易受伤,导致电荷转移效率下降,严重时会完全失效,被称为“CCD的辐射软化”。9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有源像素传感器”(APS)。它的每个像素有其自己的选择和读出晶体管,工作原理类似于RAM器件,将在高辐射环境下取代CCD。 为了在水下或雾天获取图像信息,发展了一种主动成像的“远距离选通成像技术”。它是用激光脉冲照射目标,用带距离门和像增强器的CCD探测从目标反射的回波而成像。由于距离门的宽度很窄(从几个ns到几百个ns可调),可以滤除绝大部分背景噪声,从而获得清晰图像,同时还获得目标距离数据。 2. 信息传输 情报侦察、指挥与控制以及后勤供应都有大量信息要传输分配,特别是图像信息的信息量很大。据美国国防部关于海湾战争致国会的最后报告称:在海湾地区的90天中,他们所进行的电子通信联络工作比在欧洲40年还要多。 作为军用信息传输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和短波通信,并用各种通信手段组成多种网络。以美国为例,美国国防部的通信系统网络有:自动数字网、国防通信系统、国防数据网、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国防交换网、超高频卫星通信和全球军事指挥与控制系统;此外,海军、空军还有各自的通信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激光通信重新活跃。70年代中期,空间激光通信的研究开发曾活跃了一个时期,但由于激光器泵源寿命和效率等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现在,由于DPSSL和大功率二极管的发展,空间激光通信(包括卫星间和卫星对地面通信)研究开发重新活跃。星对星通信主要解决互相对准和精密跟踪(微弧度级)技术,没有大气衰减问题。星对地激光通信则要考虑天气影响,云雾会不会完全遮挡激光。国外有人作了全面分析,认为只要地面站选择恰当,只要建3—5个地面站,则至少一个站处在无云雾视线上的概率为99—99.9% 。这就为星对地激光通信扫除了一大障碍。 光纤通信在军用信息传输中有重要地位。在干线通信方面,军用民用没有本质差别。 光纤在武器平台内部信息传输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由于抗电磁干扰和无电磁辐射,二是由于带宽宽,三是由于体积重量远比同轴电缆小。此外,光纤可以把信息传输和传感器结合起来,形成“灵巧蒙皮”和“灵巧结构”。再发展一步,还有可能把信息获取同光电对抗结合起来,即以低功率激光进行测量以获取信息,在发现敌方目标的威胁时,即发射强激光进行对抗。 3. 信息存储与显示 军事上对信息存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而且要求越来越高。 光存储的优点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可用于训练、装备维修等。为适应恶劣环境, 需采用加固措施。星载侦察系统要求很高的存储密度, 人们寄希望于全息体存储, 其理论存储密度可高达1015字节/cm3, 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待研究解决。 显示器作为人机界面,在军事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美空军F-22战斗机驾驶仓里有四个大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屏(AMLCD),中间一个是战况显示,左边一个是防御显示,右边一个是目标攻击显示,下边一个是警告和导航信息显示。此外,高级指挥所需要大屏幕显示,“虚拟现实”(也作“灵镜”、“虚拟实境”)需要双目微型平板显示器以实现三维显示。 4. 光电对抗 光电对抗包括武器平台及其它重要军事设施的防卫(自卫),和对敌方侦察卫星等光电装备进行的先发制人的干扰和压制。常用的有激光警告器、激光干扰机、红外诱饵弹、红外干扰弹、烟幕或水幕、激光防护镜、红外隐身服等。 激光致盲武器研究了多年,美国已有装备,海湾战争时曾运到战场两台装有激光武器的战车,战后又生产了若干台。尽管国际上酝酿签订禁止激光武器的条约,但很难从根本上禁止。对于固定波长的激光器,比如0. 53μm绿光(Nd激光的二倍频),可以用防护镜加以防护,但对波长可调谐的激光器就很难防护.俄罗斯立了一个叫"光子屏障"的课题,拟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包括可饱和吸收、非线性光学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其难点在于既要对强激光迅速(皮秒级)产生极大的衰减(106 — 107),又要不显著影响视觉,即除激光波长以外的可见光要高透过。 从对抗的需求,军方关注3—5μm和8—12μm的强激光源。解决办法之一是用光参量震荡器和其它非线性光学技术。用半导体激光器或其它激光器直接产生这两个波段的相干辐射也许是更好的办法。军用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发展推动下正在迅速发展。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有: 1. 光电子技术同微波的融合 这一融合过程早已开始,比如用光纤传输电视信号的有线电视,用光纤和T/R组件于相控阵雷达等。为了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研制一些新型光电子器件,如光纤微波延迟线、光调制器、光开关、发生极短脉冲器件、光变换型电场采样头等。 2. 光电子器件和系统的微型化 微电子、微机械和微光学的结合,产生了各种微机电和微光机产品。人们正在研制具有各种功能的微型机器人,设想用它们去执行侦察、警戒、破坏等军事任务。为此,需要各种微型光电传感器。即使在较大的武器装备中也希望传感器做得轻小、省电、免维修。因此,各种军事光电子器件和系统的微型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 基于新型材料的光电子器件 光电子器件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有机材料的各种新型光电子器件,包括有机聚合物光波导和发光器件,还有碳60和纳米材料等。 五十年代末出现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开创了光电子技术军事应用的先河,六十年代诞生的激光和七十年代问世的光纤通信大大拓宽了军用光电子技术的活动天地。四十年来,光电子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渗透到各种武器装备中使其威力倍增。广泛采用光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重要标志之一。展望二十一世纪,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个太多了,像歼11B,美国F22\F35等等在机头都会有一个大的光电接收器,用来跟踪探测目标。超大功率激光打卫星;激光雷达;激光陀螺;激光火控;光电遥感;激光制导;甚至最新型的激光反导弹系统。非常多的。。。。。。

光电子技术是光波段的电子技术。军用光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它大大扩展了军用电子装备的功能和应用范围。20世纪50年代,硫化铅探测器被用于响尾蛇导弹,开创了军用光电子技术的先河。自从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之后,光电子技术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激光测距、光电火控、光电制导、光电监视、预警、侦察、光纤通信等一系列军用光电子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成为高科技武器装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光电技术应用期刊

是刊期: 双月ISSN: 1673-1255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英文期刊名: Electro-Opt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 Ele-Optic Technol Appl简介: 本刊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主办的集学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科技期刊。

《红外与激光工程》系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刊,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管,创刊于1972年,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30年来期刊不断发展,现已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英国 “科学文摘(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收录,被美国际媒体指南,乌里希期刊指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并入编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本刊是中国航天界光电子技术领域内学术性与工程应用性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国内红外与激光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工程研究报告,集中反映了中国光电技术在宇航、卫星及导弹武器系统中的工程应用水平。期刊的编委会由70余人组成,其中包括王大珩、母国光、张履谦、周立伟、姚建铨院士,及其他国内光电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机械系统及中科院,国内著名大学,有他们审稿把关,期刊质量得到提高。期刊常设专栏包括光电对抗,红外系统技术与应用,激光技术与应用,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目标识别,光学技术与应用,光电器件与材料等。

可以上光学期刊网查看,上面囊括了国内光学相关的所有期刊。

光电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论文

伞书共分10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有:光电检测技术概述、光电检测常用光源、光电探测器概述及光电导探测器、光伏特探测器、光电发射器件、光电成像器件、非相干检测方法与系统、相干检测方法与系统、光电检测技术的典型应用。概括地讲,本书内容包含4部分,即理论基础、各类电光与光电器件、光电变换检测技术与方法、典型应用。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

光电检测技术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而且检测精度高、速度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可以遥测遥控。最重要是寿命长,工作可靠,对被检测物体无形状和大小要求。

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论文

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2.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3.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主干学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铸造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性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崛起,光学工程已经发展为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通讯、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质上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 本专业1998年获得“光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点授予权。本学科专业依托《发光与光信息技术》和《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徐叙瑢院士和简水生院士的指导下,形成如下研究方向:1.平板显示技术与器件 平板显示是采用平板显示器件辅以逻辑电路来实现显示的。由于其电压低、重量轻、体积小、显示质量优异,无论在民用领域还是在军用领域都将获得广泛应用。该方向主要从事发光与信息显示前沿科学问题。既包括发光显示材料(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其相关复合等材料),又包括诸多(场发射、等离子体、发光二极管、液晶及电致发光等)显示器件等方面的研究。2.全光信号处理及网络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光通信网络、光纤传感及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光分组交换全光网的网络技术及支撑光分组交换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如光弹性分组环光纤通信网、全光缓存技术、光开关、光逻辑、光信头识别、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光纤性能在线检测、光纤技术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中的应用等。3.光电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先进制造技术、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内各种几何及物理量的光电检测机理、方法、技术与实现途径,并采用各种信息与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来获得各种评价参数,最终实现对重要零部件与设备关键参数及缺陷的实时检测与故障诊断,确保其运行安全。4.生物分子光探测技术采用先进光电子学技术,以朊病毒、HIV等重要病毒为模型,开展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免疫保护机制研究,开展生物大分子的探测、分子相互作用识别等先进技术研究,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开展新型病毒载体、真核表达载体技术的研究。开发新型疫苗和药物。5.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技术,主要研究先进的晶硅太阳电池工艺,以及单晶硅/非晶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技术、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有机薄膜太阳电池技术、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技术、宽带吸收增强太阳电池技术等。研究稀土发光、半导体发光、白光LED照明、无汞荧光灯、光学薄膜基本设计、光存储、光电探测等材料及光电器件,研究这些材料和器件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它们的应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应修满所要求的学分。2.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一般为四至六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六年。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学分最低应修为12学分。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12学分,其中学位课7学分,非学位课5学分。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光电检测技术的背景,发展 国内外现状,开题报告要写的东西这个你还有吗??求助

电子技术应用投稿

《电子技术应用》在电子类杂志中属于一般般的,投稿量应该还可以。您可以试试看嘛,要有自信!——祝您成功

《电子技术应用》是核心期刊啊,竞争激烈的,主要还是文章质量问题了,之前也是被据稿了,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很快就帮忙修改了,现在都录用了,哈哈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期刊,在核心期刊中投稿难度中等,如有其它问题请追问,解决问题还望采纳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0.16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0.16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173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 第35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 - 第37位

《 电力电子技术》是EI核心期刊,需要实验验证,比较难中。《电气传动》是中文核心期刊,比较好中。《 电子技术应用》最垃圾,投了浪费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