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西厢记翻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西厢记翻译毕业论文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第一章 扶柩寄寺话说在山西河中府(今永济县西南的蒲州镇)的东边,有一座寺庙,叫 做普救寺,乃大唐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后来荒废倾圮了,由崔相国重新 修建。武座庙字,规模宏大,非同小可。高大的山门,庄严肃穆,楼阁殿堂, 各占地势,错落有致。山门前一大片空场,可以容纳上万人,那是老相国当 年修造时,特地开辟出来准备用来给百姓赶庙会用的。此寺自从重建以来, 香火还算兴旺。凡是到蒲州的过往客商,都要到这里来游览随喜。 那普救寺的方丈法本长老,年纪已七十有余。未出家前是个饱学之士, 满腹经纶,文章盖世。按说取举人中进士不在话下,无奈命运多舛,考了七 八十来次,总是名落孙山,弄得心灰意懒,看破红尘。得当年崔相国引荐, 剃度在这普救寺出家。如今主持本寺,一心礼佛,成了有道高僧。 话说这一天,法本长老正在方丈内打坐静修,却见法聪小和尚从外走进 来,向前合十禀报,说:“启禀师父。”法本长老微开慈目,问道:“何事?” 法聪道:“崔老相国府上管家崔安在外求见。” 长老听得是老施主的家人前来,忙答道:“有请。” 法聪转身出门,不多时,领了一位年过半百、须发略呈花白的老人进来。那老家人趋前一步,低头道:“崔安奉夫人之命,叩见长老。”长老忙起身回礼,道,“管家少礼,请坐。” 崔安原是个家人身分,崔相国府上家规极严,所以不敢放肆无礼,恭立不坐。长老问道:“管家到此,有何见教?” 崔安道:“我家相爷不幸去世,老夫人扶了灵柩打算回博陵老家安葬,因为眼前兵荒马乱,路上极不太平,到此河中府,再也不能前行。老夫人特打发小的前来,意思是想在主刹暂且寄住,等路上稍微平静些再走,请老方 丈给予方便。”说罢,呈上名刺,上写:“未亡人崔门郑氏敛衽”。长老接过名刺,说道:“阿弥陀佛!管家哪里话来。想此寺本是老相爷当年修造的,寺内一切,均是老相爷所赐,但住无妨。请转禀老夫人,容贫 僧出迎。”崔安闻言,急忙转身前行,赶紧去回禀主人。法本长老带了知客诸僧,亲自到山门迎接。 那崔老夫人娘家姓郑,嫁入崔家,丈夫是本朝的相国,着实煊赫一时,享过一番荣华富贵。年纪其实也并不老,才五十开外,保养得又好,真可谓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只因是相国夫人,身分尊贵,又加上当了寡妇,因此 虽在中年,大家却都称她为“老夫人”。 崔老夫人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欢郎,今年只有七岁,并非亲生。因为老 夫人自生了女儿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过,觉得膝下无儿,未免遗憾,女儿最 后总是要嫁出去的,那么老相公就没有继承人了。因此,就在同族中领养了 一个小男孩,取名为“欢”,取“承欢膝下”的意思。为了称呼方便,也是 表示喜爱,故又加上一个“郎”字,一家人都叫他欢郎。女儿叫莺莺,年方 一十九岁,生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兼且性格温柔,为人贤惠, 而且天生聪明,多才多艺,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 样样都会,号称才女。她父亲在世之时,已经为她定下了亲,是许配给她的 表兄郑恒——礼部尚书的长子为妻。这一门亲事其实并不能算数,因为既没 有问名纳彩,也没有六礼三端,只凭了当年老相爷一句话,就算定局了。其 所以联姻,一来是现任相国对现任尚书,符合门当户对的条件;二来女婿是 内侄,中表联姻,亲上加亲,也可以说是老夫人一千促成的。可是女儿莺莺 小姐一直不满意这门亲事。主要是因为郑恒不但人物长得猥琐,而且肚里一 包草,斗大的字不识得一箩筐,看到四书五经,脑袋就发胀。终日里只知和 一班闲人斗鸡走狗,眠花宿柳,十足一个纨绔子弟。由于是中表亲,郑恒的 这些劣迹也传到崔府,大家都认为小姐如果嫁给郑家少爷,简直是一朵鲜花 插在牛粪上,白白糟蹋了一位绝世佳人。对于这些,莺莺小姐也知道得很清 楚,却不敢违抗。所以一直自怨命薄,每每暗自掉泪,只好听天由命。因为 父亲去世,孝服未除,所以尚未完婚。小姐有一个贴身丫环,名叫红娘,年 方一十五岁,是小姐奶娘的女儿,从小就侍候小姐。那红娘生得五官端正, 讨人喜爱,又是千伶百俐,铁嘴钢牙,善于鉴貌辨色,而心地却十分善良, 颇有丈夫气。莺莺小姐和红娘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深厚,如同姐妹一般, 所以小姐十分信赖她。 再说老夫人,只因相爷去世以后,一来官场势利,人在人情在,往日那 些常来常往、奔走门下的所谓知交,现在一个个都如同陌路人一般,不来欺 侮孤儿寡母就算是厚道的了;二来“长安居,大不易”,京师的花费太大, 实在也呆不下去了;三来相爷的灵柩也得运回故乡博陵,叶落归根,入土为 安,所以举家搬迁。老夫人坐在青泥油壁车里,感慨万千。回想当年相爷在世之日,童仆如云,一呼百诺,门生故吏,夤缘奔走,门庭若市,好不威风。如今返乡,冷 冷清清的只有五六个人,今非昔比,好不凄凉!老夫人思前想后,忍不住长 叹一声,滴下两行清泪来。这时,崔安前来回禀道:“禀老夫人,老方丈亲自出迎!” 老夫人从伤感中醒过来,忙用汗巾擦了擦泪水,由贴身丫环春香搀扶着, 下得车来,入眼便看见普救寺山门前的一百零八级台阶,石级尽头处,只见 法本长老头戴毗卢帽,身披绣金线大红百衲袈裟,率领僧众在山门列队相迎。 老夫人一手搭在春香的肩头上,缓步踏上台阶,走走停停,直到山门,倒也不见气喘。 长老见老夫人上来,踏上一步,双手合十顶礼,说道:“阿弥陀佛!老 夫人驾临山寺,不胜荣幸之至!老袖迎接来迟,还请老夫人恕罪!”老夫人连忙答礼,说道:“罪过罪过!惊动法驾,有劳出迎,愧不敢当,折煞老身了!” 长老说道:“老夫人一路辛苦了,请进寺用茶!”欢郎是和奶娘同车的,他瞧见母亲下车,早就跟着下来了。小孩子到了一个陌生地方,样样都觉得 新鲜,东看看,西望望,一跳一蹦。转眼一溜烟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站在 老夫人身边。 老夫人回头看见欢郎在旁,说道:“欢郎!去告诉姐姐,让她和红娘下 车,进寺安歇。” 欢郎应声道:“是!”走下台阶,来到一辆翠幄青绸车旁,高声叫道: “姊姊,娘叫你们下车来,到寺里去休息。” 其时,小姐见马车停了下来,就知晓已经到了普救寺,只是因为未听到 母亲召唤,不敢随便下车,也不敢向车外张望,所以仍然安坐车中,显得十 分稳重。 红娘这小丫头就不那么安生了,终究只有十四五岁,一派天真的小孩子气,虽然因为小姐不曾下车,自己也不敢下车去,却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 早在那里偷偷掀开帘子,借着那条一寸来宽的缝隙,不住地向外张望了。此 刻听得欢郎叫唤,连忙回身对小姐说道:“小姐,小姐,老夫人命我们下车 去呢,快快下车吧。” 莺莺瞪了红娘一眼,曼声斥道:“急什么?傻丫头!”说着,微微弯腰, 轻挽湘裙,缓缓移向车门。说实在的,坐了那么久的车,早闷得发慌,小姐 也想立即下车去了。 其时,红娘早已利落地下了车,放下踏步,在车门外等候。小姐到得车 门边,先放下面网,而后微微提起长裙,由红娘扶着下了车。 但见她一身素服,分外精神。头上青丝绾就了堕马髻,上插展翅彩凤衔 珠银步摇,银丝八宝攒珠鬏髻,两弯柳眉,一双凤目,悬胆鼻,樱桃口,长 就一副瓜子脸,面不敷粉而白,唇不涂朱而红。身上披一件月白色洒金一口 钟,内着白云绢对襟袄儿,下系一条白云绸百褶宫缎裙,三寸金莲上则套着 一双出门穿的高底鹿皮小蛮靴。真是说不尽的风流娇态,描不完的旖旎丰姿。 小姐一手搭在红娘肩上,轻移莲步,款摆纤腰,袅袅婷婷地走近老夫人。 这时,众僧人只觉眼前一亮,不由的疑心是否庙里的白衣观世音菩萨走 下了莲台,到此救苦救难,普渡众生。虽然看不到小姐的庐山真面目,单凭 了这副装束、这段身材,也逗引得小和尚们凡心大动,尘念顿生,心里后悔当初剃了光头,口内不住地默念“阿弥陀佛”。老夫人见女儿到了,说道:“儿啊,见过长老。” 小姐禀遵母命,向法本长老恭恭敬敬地道了万福。 法本长老双手合十道:“不敢当,小姐免礼。” 红娘在一边看那法本长老银须白发,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不禁动了顽皮之心,插嘴道:“老和尚,小红娘给你叩头啦。恭祝老和尚再活一百零一岁。”说罢,叩了两个头。 红娘的调皮,在崔府是有名的,连老夫人有时也拿她没办法。但现在初来乍到,对了陌生人还要顽皮,未免太不成话。如果传到外人耳朵里,还不知怎样笑话崔府的家教。于是老夫人把脸一沉,喝道,“红娘,休得无礼!” 法本长老却是无所谓,倒觉得这女娃娃天真可爱,见老夫人沉下脸来, 忙在一旁为红娘解围,笑道:“呵,呵!无妨,无妨,姑娘免礼。”回身向老夫人道:“请进内献茶。” 于是老夫人一行人等随着知客和尚前行,法本长老前面带路,一直来到 方丈,彼此谦让落座。老夫人等小和尚呈上茶来,一阵乱定,徐徐开口问道:“长老一向可好?” 长老欠身合十,答道:“贫僧托老夫人之福,还算康泰,老夫人谅必清健。” 老夫人说道:“老身家门不幸,先夫弃世,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说着不觉掉下泪来。 长老忙劝慰道:“老相爷仙逝,令人痛悼,还望老夫人节哀顺变,保重 身体要紧。” 老夫人取出汗巾,擦一擦眼泪,说道:“老身此次的来意,已命崔安转 达,未知长老应允否?” 长老忙道:“老夫人说哪里话来!想小寺全靠老相爷生前所赐,断无不 允之理,老夫人只管安心住下便是。” 老夫人道:“如此多谢了。惊扰清净,于心不安,且容日后补报。老身 思量着在贵寺稍停数日,着人到京师去把侄儿郑恒唤来一起回博陵去。” 长老道:“既来之,则安之。但请宽心住下,待路途平靖些再作打算不 迟。”老夫人问道:“不知寺内可有安静处所否?” 长老道:“本寺西厢之旁有座院子,房屋颇宽敞,地势又幽静,和小寺有围墙相隔,可称独门独户,绝无闲人打扰,现在全都空在那里,正好安置。 只须着小沙弥打扫一下即可。”老夫人道:“有劳长老费心了。” 长老道:“老夫人不必客套,理当如此。” 这时,老夫人和长老在方大清谈,小姐、丫环等在一侧奉陪。其他人就忙开了:小沙弥们自去打扫院落,老家人则指挥车夫们抬箱笼,扛灵柩,忙 个不亦乐乎。他们忙他们的,放下不提。 且说那座长老用来安置老夫人的院子。院子坐落在藏经阁之后,寺院的 西厢之东,坐北朝南,四面有一丈多高的青砖墙围着。踏进围墙大门,入目 是一座四合大院,院后一座三开间三层小楼,小楼四周,也有砖墙围绕,整 个院子又处在一座大花园之中,四周佳木葱笼。花草繁茂,奇石假山,曲径 通幽,足可供怡心养性。看来这是当年崔相国修建此寺时,精心安排的。本 欲告老还乡时在此处修身养性,礼佛参禅,颐养天年,享一番清福。可惜天 不假年,还没来得及享用,就撒手西归,这也是崔相国始料不及的。进得四合院来,迎面是大厅堂屋,左右是厢房,又都带着耳房。天井里有一条碎石小径,路面都是彩石铺就的■字花纹。大厅前面有两株龙槐,苍 虬挺拔,生机盎然。室内窗明几净,陈设典雅。迎面是落地大屏门,屏门正 中悬一幅张僧繇画的白衣观音像。两旁挂一副虞世南写的对联,上联是“西 天既许分东土”,下联是“南海当移住北方”。前面有一张红木天然几,上 面安放一只博山金香炉,两边一对白铜蜡台,左手里一个三彩大花瓶,中插 白玉柄拂尘,右手一架大理石天然山水紫檀木底座大插屏,佛像前一方红毡 毯,上面放一个蒲团,大概是为住客礼佛准备的。大屏门之后开有一门,通 向小楼。崔老夫人把一切青在眼里,不由得微微点头,表示满意。其实,这院子是法本长老经常派专人打扫收拾的,所以尽管无人居住,不但不曾荒废,还添了几分雅静。 崔家住进来后,东正房的里屋是老夫人和春香,另外一个小丫头秋菊住外房;西正房是欢郎和他的奶娘;西厢房由崔安和他的老伴丁氏占了,丁氏 是厨娘,掌管一家的伙食;西耳房作厨房;崔相国的灵柩就暂时停放在东耳 房内,倒也十分妥当。莺莺小姐和红娘住在后面的小楼上,楼上的一些陈设 布局,自有红娘去安排,不必细说。 这偌大的一座院子,大门一关,十分清静,更没有闲杂人等前来喧扰, 仿佛是世外桃源,烦虑可消。 原来这时节正值暮春天气,花园内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好鸟枝头,啁 啾宛转,大好春光,却将到尾声,岂可随便辜负了?况且初来乍到,正该趁 机踏勘一番。那小红娘又是个闲不住、好生事的。于是在这天早上,便竭力 怂恿小姐,对莺莺道:“小姐,小姐,你看这屋外春景可美着呢!我们何不 出去走走,看看景,散散心,太好玩了!小姐,我们去吧!” 莺莺的心情却不像红娘那么无忧无虑,不烦不恼,她的内心深处,正隐藏着一种无人可诉的幽怨——父母给她订下的那段极不般配的亲事。随时都 在希冀着挣脱这看不见的束缚,冲决这摸不着的牢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 求幸福的生活。可是,这幸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更不敢果断地违反从小接受的那种严格家教。身处在官宦贵族的家规管束 下,她短暂的少女时代就要消磨殆尽,可却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所以,来 在这门掩重关的萧寺之中,面对清雅的住室和一点一点流逝的大好韶光,她 只觉得压抑和苦闷,似乎对一切都不大感兴趣。现在红娘要她到花园里去走 走,也提不起兴趣来,就说道:“不去!” 红娘一团高兴,却被小姐一瓢冷水,心里着实不舒服,但是,她非常了 解小姐的脾气,嘴里说“不”,心里已经动摇了,只要跟她软磨,她就会被 说服的,于是说道:“小姐,坐了那么多天的车子,闷得发慌,也该散散心, 小姐,去吧!” 小姐给红娘一说,心就活动了,说道:“既然如此,待我去禀告母亲一 声。” 红娘一听就觉得不耐烦,抢白道:“小姐,你又来无事生非了。若去禀 明老夫人,又是这个不可以呀,那个不方便啦,岂不是自找麻烦!反正是自 家的院子,又不是到大门外边去抛头露面,用得着去禀明吗?”莺莺道:“这是礼数,圣人说过:‘父母在游必有方。’怎可随便出游?” 红娘“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道:“小姐,你又来了。真像个穷酸秀才。 圣人说得是‘游’,我们是去散步,这是两码事儿。”二人正在辩论之际,忽听门外春香叫道:“红娘,老夫人命你陪了小姐,到佛殿去随喜。” 红娘一听,打从心底下高兴出来,连忙回答说:“春香姊,谢谢你。我和小姐就去。”说罢,对莺莺道:“小姐,怎么样?这下可放心了吧。”莺莺笑着骂道:“傻丫头,就你乱起劲。”说着准备出门。 只见莺莺今天是家常打扮,头上青丝挽了个螺髻,翡翠玉簪拴定,髻前插一根珠凤双股步摇钗,薄施脂粉,淡扫蛾眉,穿一件淡湖绿杭纺对襟大褂,月白云绸百褶湘裙,凤头弓鞋,更显得清秀雅致,人淡如菊。 莺莺和红娘相扶相携,出了房门,沿着碎石小径,曲曲弯弯,经过花园到佛殿去。但见春意阑珊,落英缤纷,片片桃花,飘坠小溪。真是“花落水流红,春去太匆匆”。东风啊,你如何只管催春去,不肯将春留?莺莺本来 是想借观景散心解闷,不承想平添了万种闲愁。说不得也只好带着淡淡的伤 感,随着红娘,往佛殿而去。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翻译:(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作品赏析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请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

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就是慢慢的意思。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以上内容参考古诗文网-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西厢记毕业论文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型代表,其词章的风韵、人物的典型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剧作的主旨、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 《西厢记》 研究 综述

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早在明代《西厢记》评点本中就有所涉及,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日渐丰富,探析的角度也是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21世纪以来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文章有1300多篇,其中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研究占多数,对建国以来《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突破。下面对近十多年《西厢记》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简要梳理。

一、关于主旨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基本认为《西厢记》的主旨思想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邹尤《发乎情,止乎礼仪——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认为《西厢记》是 “情、礼、义”的冲突,通过崔莺莺和张珙的恋爱过程,展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主题思想。陈兴从历史入手,来分析《西厢记》的情节,进而突出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此观点继承了戏剧正统思想观的发展。刘健《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S1期)和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从内容和文化意蕴角度进行分析。

从对封建的妥协性来揭示《西厢记》主题思想的双重性,是近些年来研究的另一角度。如白忠睿《<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围绕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局的处理,来剖析人物的软弱性和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进而引出《西厢记》主旨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肖志群《<西厢记>主题思想复杂性研究》(《剑南文学》2012年09期)从人物和辞藻,对反叛、矛盾、进步的主题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最后突出的是这一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二、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人物对比研究;第二个领域是人物形象的单论分析;第三个领域是人物心理研究。人物比较研究,大多是和人物气质、背景相仿的形象,例如李阳的《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5期)分别从她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对爱情进行地不懈追求这几方面来论析其形象的差异。王颖卓《紫鹃和红娘比较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期)分析得也很透彻,认为婢女用智慧促进了主人的婚姻。

当然也有与一些外国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崔莺莺和朱丽叶、沙恭达罗的对比。在中外人物对比中,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通过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剖析人物,落脚点是人物共同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赞美了人物的品格美和爱情美。例如张敏的《朱丽叶和崔莺莺形象之比较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和成良臣的《东方剧苑两佳丽——沙恭达罗与崔莺莺形象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研究的。

在第二个领域,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孙鸿钧的《论<西厢记>张生形象特征之“志诚”》(《华章》2012年07期)通过对张生“志诚”的分析,来讨论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所在。罗冠华《红娘的形象何以变化多端》(《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是立足于戏曲的审美,宋剑华《论“红娘”现象的现代演绎》(《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展示红娘的新形象。

在第三个领域,对于人物心理的研究是近些年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王兆才《<西厢记>:写出人物灵魂的深——崔莺莺心灵世界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第6期)和牛晓霞《<西厢记>中崔莺莺叛逆心理剖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丛刊》2005年第 9期)都写到了崔莺莺的心理是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正是长期的封建禁锢迫使她冲破封建儒家文化的藩篱。江奎等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人物心理行为的论证。而作为性心理,一般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崔莺莺的研究者近些年来打开了这一渠道,把她的这种心理和历史和作品联系起来,丁峰山的《崔莺莺性心理探赜》(《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性心理角度考察《莺莺传》中莺莺“先拒后奔”行为的研究成果。李双军《“忍情”与“志诚”——从张生形象看唐元文士心理》(《青春岁月》2013年第6期)是把张生和唐元文士心理联合在一起。

三、关于《西厢记》故事流变的研究

《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个别故事和情节又有所变化。在《西厢记》的演变史中,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蒋佳青《浅析从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发展变化》(《安徽文学》2010年第8期)着眼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遣词造句和结局的改变。其次,杨文榜《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剧本的改编突出人性化的发展。最后,在故事流变的历程中人物家世的考证也是一个新方向,例如崔莺莺身世的研究主要围绕是不是胡女和家世的考证。王悦《谈崔莺莺的“胡女”身份》(《语文建设》2012年第9期)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葛承雍《谈崔莺莺身世角色的探索》(《光明日报》2003年10月8日)也是对其进行论证。许总《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辩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 期)主要通过关于崔莺莺的所有作品中留下的史料和信息考证崔莺莺确系崔鹏之女,与元稹为姨表兄妹。其与元稹相遇之事,是随母扶夫柩归葬博陵并服丧三年后再返长安途经蒲州之时发生的。

四、关于《西厢记》唱词的研究

《西厢记》的曲词优美,历来赞誉的人都很多。关于曲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典故、风格上。高吉利《<西厢记>词汇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统计了剧本中词汇,并分为13类,重点分析了方言词和语气词等突出的词汇。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从对《西厢记》修辞格的分析得出其种类齐全、具有“生活味”“文人气”。王日红《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厢记语言美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是通过《西厢记》的语言美来反映其本身的雅俗共赏。而王晓宁、鲍丽雯和徐荣生等人是从典故入手,来揭示剧作曲词的优美,进一步说出用典是“天下夺魁”的重要因素。对于唱词方面的探析主要是围绕词性、词义和词采三个方面进行,是对建国以来《西厢记》唱词研究的一种深化。

五、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研究

史料中对于王实甫的记载很少,关于其生平研究的文章也是少之又少。谢美生和王华之在《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六则)》(《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根据孙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考订出王实甫居家定州,并进一步确定两个王德信是同一人,即王实甫。而后,刘纯斌在《王实甫之不入“元曲四大家”原因解析》(《文教资料》2006年第7期)提出王实甫由于作品形式“出格”、“依傍”改写、思想与时代不符这三个原因,没能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关于王实甫的已知情况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问题,邓绍基在《王实甫的活动年代和<西厢记>的创作时间》(《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拓展:西厢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王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王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姑娘)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王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姑娘)王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王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王夫人)(王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王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王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王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王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王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王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王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言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们被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自元末明初起,即有“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盛誉,明末清初的大批评家金圣叹将它列为“六才子书”加以仔细评点。《西厢记》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它的现实主义意义有很大关系,相对于《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爱情,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中的现实主义情结确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无论是《孔雀东南飞》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只是属于浪漫主义的杰作。而《西厢记》则以其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真实可信的故事 张生和莺莺在普救寺的相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莺莺和老夫人“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而张生则是“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拜访其同郡同学的武状元杜确。如此自然而然的巧遇,也是故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在古代发生的几率很高,是由于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传统礼教所造成的。在那个时代里,“男女授受不亲”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女子如果多看男人一眼,都会被认为是荡妇,下贱,会被正人君子所不齿。女子的情感只能被压抑着,不能有所表现。那些文弱书生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在十余年的“之乎者也”的熏陶中,更视男女关系为祸害。大门不出的千金小姐与寒窗苦读的书呆子一旦相遇,难免产生心灵的碰撞,有了情感的宣泄口。 莺莺的美貌和其知书达理让张生着迷。而张生的才情也是莺莺心中理想的丈夫人选。一见钟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青年男女的心灵感应。 除此之外,剧中“惊艳”一处和“借厢”之事的描写把和尚描写得“世俗”许多,但这使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如: 【斗鹌鹑】 寺院本是清静之地,法本留老夫人一行皆因此寺由相国修造。法本是出家之人,应知男女授受不亲,而他却又借厢于张生,由此看出其难脱世俗的一面。而张生借厢名为“备考”,其实只为莺莺。这对一个年轻小伙来说,见到如此佳人,动心也是常情。凡此总总,都使故事的真实可信度大大增强。 2、生动感人的情节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这一论断,虽然是就元杂剧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元杂剧作品的社会写实性特征而言,但此论断用来评价《西厢记》之情节也十分恰当。 《西厢记》中“赖婚”是戏剧矛盾的真正展开。如果作者不这么写,请宴之后便是佳期,便索然无味。金圣叹说:“世之愚生每恨于夫人之赖婚,夫使夫人不赖婚,且《西厢记》当止于此矣;今《西厢记》方将自此而起,故知夫人赖婚乃千古妙文,不是当时实事。”红娘、张生、莺莺只道老夫人请宴,要实现自己的承诺,让崔张结婚,了却相思之情。没有料到老夫人赖婚,叫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张生、崔莺莺、红娘三人听到老夫人的话语后反应各不相同: 几句台词把三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老夫人欲以金帛给张生,但张生说:“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则今日便索告辞。”不但把张生的好品格表现出来,而且暗示他对莺莺的钟情是纯真的。 “长亭送别”一折则是情辞并茂之作。曲辞优美,向来为曲家称赏。若论情节结构,则这一折只是过场戏,若改编者删掉,只要在前折末捎带一笔,不影响情节的完整。但我国戏曲最善于抒情,剧作家很少愿放弃这样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人物感情与景物描写有机地融合。老夫人一边许婚,一边提出条件迫使张生不但不能立刻与莺莺结婚,而且将来也不一定能如愿,产生了新的矛盾。崔张两人心中都极不愿如此,只因被迫无奈而处此,长亭送别的情况就显得凄苦。而眼前的秋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萧瑟的秋景与送别的凄苦情景有机融合。酒席上,两人一递一声长吁气。而结尾时:“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是愁情无限。 “长亭送别”无疑是《西厢记》中最感人的一折。此折并没有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价值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3、人物语言逼真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更加逼真。 王实甫写张生在佛殿撞见了莺莺,猛然惊呼:“我死也!”这三个字,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跟着他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反问:“谁问你来?”张生无言以对,转而又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段精彩的对话脍炙人口,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开始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的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着实有几分滑稽之态。等到张生缓过气来,他向老夫人发问: (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敢一言以尽意,不知可否?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偕,小生即当退。 张生一开口便说“告退”,还问老夫人能否让他说话。未等老夫人回应,他就说了一通,其实,老夫人回应“可”,他固然要说;回应“不可”,他也是要说。他的陈辞,东一锤,西一棒,说得语无伦次,却又入情入理。金圣叹说:张生“盖满肚怨毒,撑喉柱颈而起,满口谤仙。触齿破唇而出”。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都表明其对爱情的执着。是爱情的力量,使他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 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让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例如她觉察到张生自报家门的动机,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给张生碰了一鼻子灰。从她的装腔作势和张生不尴不尬的神态中,作者让人们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一根耍弄的棍棒。后来在“拷红”一场,这根棍棒竟发挥了妙不可言的作用。红娘坦率地把莺莺张生的私情和盘托出,跟着对老夫人说: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这番话说的完全是封建大道理。红娘拿起“信义”的大牌子,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一下子抓住其弱点,击中要害。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招,着实有效,老夫人只好自认晦气。从红娘胸有成竹和滔滔不绝的陈辞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语言中,作者让人们看到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 4、人物性格突出 《西厢记》历来为世人所传诵,不只是因为“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也不只是有了“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结局,而在于王实甫为后人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更加丰富了它的戏剧性。 金圣叹道:“西厢记只写得三人,一个是双文(即崔莺莺——笔者注),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其余如夫人……俱是写三个人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可他接下来说:“若更细算时《西厢记》亦只为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若使心头无有双文,如何笔下却有《西厢记》?”这段话既是对整部《西厢记》的总结,也是对它在人物塑造上显著特征的高度概括;事实上,王实甫《西厢记》正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塑造了以崔莺莺为代表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是它最成功之处,也是其艺术成就最突出之处。因此,可以说,一部《西厢记》就是崔莺莺思想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莺莺自我解放的一个过程。 再说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追求。 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攀垣一跳,一把搂着莺莺。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没有想到张生会跳将过来,而且“角门儿”还开着,她惊呼: “是谁?”这一下,约会便失败。 张生接到请柬,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绝再为他俩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可是,当他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他大喜过望,红娘问他:“怎见得着你来?你解我听咱。”他解释:“‘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据此,他便跳墙赴约了。 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至于不会解释,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因在绝望之馀,突然受宠若惊,欣喜之情冲昏头脑,使他连诗也解错了。由于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情的性格展现无遗。 5、环境描写细致 张生因目睹莺莺的美貌而相思,但不知莺莺心意如何,于是作诗相试。莺莺听完大赞:“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莺莺的才华初露锋芒,也更进一步吸引张生,致使张生对莺莺由赏到爱。在落花水流红的暮春时节,才子和佳人的相遇不免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作者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揭示她们情感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感情基调。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 【正宫·端正好】 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重点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萧瑟的是秋景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暮春相遇,深秋离别,这对这对恋人来说是残忍的。 这是后两只曲子。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精彩之处是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了莺莺的思念之情。注:此文是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原文题目为“《西厢记》的现实主义情节”。 感谢你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文章。附: 『一元短篇小说训练营第三期』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西厢记的论文期刊

董西厢:《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王西厢: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后世成为王西厢“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季思《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西厢五剧注》(1944年,龙吟书屋印行,王季思校注)、《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蒋星煜《明刊西厢记研究》、《西厢记罕见版本考》、《西厢记考证》(上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8)、《西厢记新考证》上海辞书出版社、《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赵雨亭《西厢记新论》 1.西厢记注/王毓骏校注/民国铅印本2.西厢记笺证/陈志宪笺证/中华书局1948年版3.西厢记/吴晓铃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4.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5.西厢记新注/张燕瑾、弥松颐校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6.西厢记通俗注释/祝肇年、蔡运长注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晓航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9.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0.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傅开沛、袁玉琪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1.西厢记集解/傅晓航编辑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2.罗贯中与马致远/谢无量/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13.西厢记与白蛇传/黄裳/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1955年新一版14.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王季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15.西厢记分析/周天/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16.西厢记简说/霍松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版17.论崔莺莺/戴不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18.王实甫和西厢记/潘兆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19.西厢述评/霍松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0.西厢记论稿/段启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1.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22.董西厢与王西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23.西厢记艺术谈/吴国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4.西厢记浅说/张燕瑾/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5.西厢记考证/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6.王实甫及其《西厢记》/王万庄/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27.西厢记鉴赏辞典/贺新辉、朱捷/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28.西厢记新论/寒声、贺新辉、范彪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29.西厢之恋/姚力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0.西厢记论证/张人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1.西厢六论/牧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2.《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蒋星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3.花间美人西厢记/金秋菊、吴国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4.西厢情缘:《西厢记》导读/徐建生、刘和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5.西厢记/段启明/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6.西厢记导读/朱万曙/黄山书社2001年版37.南北西厢记比较/丛静文/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38.董王合刊本西厢记研究论文集/汪志勇主编/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39.西厢六论/牧惠/台湾大川出版社1992年40.西厢记新考/蒋星煜/台湾学海出版社1996年41.《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42.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罗贯中、马致远)/谢无量/香港文心书局1976年43.马致远论稿/瞿钧/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

有关西厢记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一贾宝玉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言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们被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自元末明初起,即有“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盛誉,明末清初的大批评家金圣叹将它列为“六才子书”加以仔细评点。《西厢记》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它的现实主义意义有很大关系,相对于《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爱情,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中的现实主义情结确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无论是《孔雀东南飞》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只是属于浪漫主义的杰作。而《西厢记》则以其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真实可信的故事 张生和莺莺在普救寺的相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当时莺莺和老夫人“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而张生则是“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拜访其同郡同学的武状元杜确。如此自然而然的巧遇,也是故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在古代发生的几率很高,是由于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传统礼教所造成的。在那个时代里,“男女授受不亲”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女子如果多看男人一眼,都会被认为是荡妇,下贱,会被正人君子所不齿。女子的情感只能被压抑着,不能有所表现。那些文弱书生是封建思想的代表者,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金榜题名。在十余年的“之乎者也”的熏陶中,更视男女关系为祸害。大门不出的千金小姐与寒窗苦读的书呆子一旦相遇,难免产生心灵的碰撞,有了情感的宣泄口。 莺莺的美貌和其知书达理让张生着迷。而张生的才情也是莺莺心中理想的丈夫人选。一见钟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青年男女的心灵感应。 除此之外,剧中“惊艳”一处和“借厢”之事的描写把和尚描写得“世俗”许多,但这使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如: 【斗鹌鹑】 寺院本是清静之地,法本留老夫人一行皆因此寺由相国修造。法本是出家之人,应知男女授受不亲,而他却又借厢于张生,由此看出其难脱世俗的一面。而张生借厢名为“备考”,其实只为莺莺。这对一个年轻小伙来说,见到如此佳人,动心也是常情。凡此总总,都使故事的真实可信度大大增强。 2、生动感人的情节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这一论断,虽然是就元杂剧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元杂剧作品的社会写实性特征而言,但此论断用来评价《西厢记》之情节也十分恰当。 《西厢记》中“赖婚”是戏剧矛盾的真正展开。如果作者不这么写,请宴之后便是佳期,便索然无味。金圣叹说:“世之愚生每恨于夫人之赖婚,夫使夫人不赖婚,且《西厢记》当止于此矣;今《西厢记》方将自此而起,故知夫人赖婚乃千古妙文,不是当时实事。”红娘、张生、莺莺只道老夫人请宴,要实现自己的承诺,让崔张结婚,了却相思之情。没有料到老夫人赖婚,叫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张生、崔莺莺、红娘三人听到老夫人的话语后反应各不相同: 几句台词把三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老夫人欲以金帛给张生,但张生说:“既然夫人不与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则今日便索告辞。”不但把张生的好品格表现出来,而且暗示他对莺莺的钟情是纯真的。 “长亭送别”一折则是情辞并茂之作。曲辞优美,向来为曲家称赏。若论情节结构,则这一折只是过场戏,若改编者删掉,只要在前折末捎带一笔,不影响情节的完整。但我国戏曲最善于抒情,剧作家很少愿放弃这样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人物感情与景物描写有机地融合。老夫人一边许婚,一边提出条件迫使张生不但不能立刻与莺莺结婚,而且将来也不一定能如愿,产生了新的矛盾。崔张两人心中都极不愿如此,只因被迫无奈而处此,长亭送别的情况就显得凄苦。而眼前的秋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萧瑟的秋景与送别的凄苦情景有机融合。酒席上,两人一递一声长吁气。而结尾时:“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是愁情无限。 “长亭送别”无疑是《西厢记》中最感人的一折。此折并没有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价值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3、人物语言逼真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更加逼真。 王实甫写张生在佛殿撞见了莺莺,猛然惊呼:“我死也!”这三个字,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跟着他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反问:“谁问你来?”张生无言以对,转而又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段精彩的对话脍炙人口,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开始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的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着实有几分滑稽之态。等到张生缓过气来,他向老夫人发问: (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敢一言以尽意,不知可否?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偕,小生即当退。 张生一开口便说“告退”,还问老夫人能否让他说话。未等老夫人回应,他就说了一通,其实,老夫人回应“可”,他固然要说;回应“不可”,他也是要说。他的陈辞,东一锤,西一棒,说得语无伦次,却又入情入理。金圣叹说:张生“盖满肚怨毒,撑喉柱颈而起,满口谤仙。触齿破唇而出”。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都表明其对爱情的执着。是爱情的力量,使他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 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让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例如她觉察到张生自报家门的动机,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给张生碰了一鼻子灰。从她的装腔作势和张生不尴不尬的神态中,作者让人们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一根耍弄的棍棒。后来在“拷红”一场,这根棍棒竟发挥了妙不可言的作用。红娘坦率地把莺莺张生的私情和盘托出,跟着对老夫人说: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这番话说的完全是封建大道理。红娘拿起“信义”的大牌子,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一下子抓住其弱点,击中要害。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招,着实有效,老夫人只好自认晦气。从红娘胸有成竹和滔滔不绝的陈辞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语言中,作者让人们看到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 4、人物性格突出 《西厢记》历来为世人所传诵,不只是因为“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也不只是有了“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结局,而在于王实甫为后人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更加丰富了它的戏剧性。 金圣叹道:“西厢记只写得三人,一个是双文(即崔莺莺——笔者注),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其余如夫人……俱是写三个人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可他接下来说:“若更细算时《西厢记》亦只为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若使心头无有双文,如何笔下却有《西厢记》?”这段话既是对整部《西厢记》的总结,也是对它在人物塑造上显著特征的高度概括;事实上,王实甫《西厢记》正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塑造了以崔莺莺为代表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是它最成功之处,也是其艺术成就最突出之处。因此,可以说,一部《西厢记》就是崔莺莺思想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莺莺自我解放的一个过程。 再说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追求。 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攀垣一跳,一把搂着莺莺。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没有想到张生会跳将过来,而且“角门儿”还开着,她惊呼: “是谁?”这一下,约会便失败。 张生接到请柬,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绝再为他俩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可是,当他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他大喜过望,红娘问他:“怎见得着你来?你解我听咱。”他解释:“‘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据此,他便跳墙赴约了。 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至于不会解释,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因在绝望之馀,突然受宠若惊,欣喜之情冲昏头脑,使他连诗也解错了。由于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情的性格展现无遗。 5、环境描写细致 张生因目睹莺莺的美貌而相思,但不知莺莺心意如何,于是作诗相试。莺莺听完大赞:“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莺莺的才华初露锋芒,也更进一步吸引张生,致使张生对莺莺由赏到爱。在落花水流红的暮春时节,才子和佳人的相遇不免会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作者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揭示她们情感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感情基调。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 【正宫·端正好】 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重点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萧瑟的是秋景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暮春相遇,深秋离别,这对这对恋人来说是残忍的。 这是后两只曲子。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精彩之处是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了莺莺的思念之情。注:此文是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原文题目为“《西厢记》的现实主义情节”。 感谢你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文章。附: 『一元短篇小说训练营第三期』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翻译毕业论文周记

英语作文是个难点,如何让同学们在高考考场发挥出自己的英语作文水平,写出较符合要求的佳作,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我整理了《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5篇》,供大家参考!

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一)

My father likes reading in his spare time. He told me reading was very interesting. I become interested in reading. I like books, because they help me in many ways. This is my father. I am proud of having such a good father.

我父亲在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他告诉我阅读非常有趣.我开始对阅读有了兴趣.我喜欢书,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帮助了我.这就是我的父亲.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个好父亲.

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二)

My father is a tall man with a pair of glasses. Everyone says he is a kind-hearted man. He often helps his neighbours and some strangers whom he doesnt know at all. He has really done a lot for others. I dont like him to do so because I think it has taken him too much time.

我的父亲是一个带着眼镜的高大男子.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常帮助他的邻居和一些他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他确实为别人做了很多.我不喜欢他这样做,因为我认为那花了他太多的时间.

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三)

If I have one thousand dollars, I will buy some flowers for my teachers and my parents, because they teach me a lot. If I have one thousand dollars, I will give some to the poor people and the poor children, let the children go to school and have a richer life. If I have one thousand dollars, I will buy a lot of books for myself. Then I will call my good friends come to my house to enjoy my books together. If I have one thousand dollars, I will save the money in the bank for the future in need.

如果我有1000美元,我会买很多华给我的老师和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教会我很多东西.如果我有1000美元,我会提供一些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儿童,让孩子上学,有更富裕的生活.如果我有1000美元,我会为自己买许多书.然后,请我的朋友来我家一起分享我的书.如果我有1000美元,我将存到银行,以备未来有需要.

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四)

This is my bedroom. It's clean and nice to live in. My favourite bed is on the right with a bluepillow and a quilt on it. There is a big rectangular table near the bed. The closet is next to the table. There are many clothes in the closet which are bought by my mother. The blue trash bin is behind the door while the big mirror is under the air-conditioner.

这是我的卧室.它很干净很适合居住.我最喜欢的床在右边,上面有一个蓝色的枕头和被子.在大床的附近有一个长方形桌子.衣柜就在桌子的旁边.壁橱里有很多母亲买的衣服.还有个蓝色的垃圾桶在门的后面,大镜子则在空调的下面.

我推荐: 高中英语作文100词左右范文

英语周记50字带翻译(五)

I have a dream, is to be a teacher, I hold the view that a teacher is a very glorious thing, I like to teach people to learn to write, I can educate my students to do a useful, and I was their good friend, I can feel so accomplished, I shall also very happy. So I want to be a teacher

我有一个梦想,是做一名教师,我认为做一名教师是十分光荣的事情,我喜欢教别人学习,写字,我可以教育我的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也是他们的好朋友,这样我可以感到有成就,我也会因此十分开心.所以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

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让我们好好总结下,并记录在工作总结里。你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苦恼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专业共有164名毕业生,其中08交运67人,10运升97人。参与指导的老师27人。整个毕业设计从第五周开始,到第十六周结束。有1名同学因为其他课程不及格放弃毕业设计,有3名同学因为提交材料不合格直接进入二次答辩。

6月19日下午、6月20日上午分4组进行了毕业答辩,2名同学没有通过。

6月26日上午进行二次答辩,5位同学全部通过。

二、可取之处

注重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

1、在不同阶段,及时给指导老师相应的提示。

因为涉及到的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多,所以,在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及时通过短信、邮件、电话、开会、偶遇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

尤其是各个时间节点,给每位老师提醒,并说明相关要求。

特别是对于需要指导教师签字的各时间节点,在专业范围内作出明确规定,避免出现矛盾。

2、在专业组织的集体项目,注重规范和细节。

对于要求的各类资料和文件,都有相应的标准格式;在开题报告答辩、中期检查答辩等各环节,制作各种表格,便于指导教师汇总成绩;在毕业答辩阶段,制作了“交通运输专业答辩小组”、“交通运输专业答辩分组”、“交通运输专业答辩办法”、“交通运输专业评委评分表”、“交通运输专业答辩情况记录表”、“交通运输专业答辩成绩汇总表”等一系列文件和表格,以保证答辩过程的规范化、答辩评判的公正化和答辩记录的完整化。

3、在指导方式上,尝试新方法。

在今年的毕业设计中,有些毕业设计小组采用了“随时指导加开会研讨”的指导模式,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根据设计进度,让每个学生进行汇报,然后小组讨论、指导教师点评。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了小组会议的功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在设计成绩评定上,完全用数据说话。

毕业答辩之后,将每个答辩小组的评委评定成绩汇总、平均,作为每个同学的答辩成绩;将每个同学的开题报告成绩、中期检查成绩、指导教师成绩、评阅人成绩、答辩成绩按照相应权重加权平均作为每个同学的最终毕业设计成绩。

所以,交通运输专业每位同学的成绩都是算出来的。提高了公正性,降低了随意性。

三、存在问题

1、毕业设计题目方面

虽然毕业设计题目强调以设计为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题目依然过于宽泛,即使是设计类题目,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一类是设计内容过少,整篇的论文,绝大部分抄写的是设计规范,只有少量的设计计算。另一类是设计内容过多,面面俱到,使得学生难以深入。

2、毕业设计内容方面

在设计内容上,主要表现在:设计内容和方法有些过于传统;有些论文,绝大部分篇幅是参考别人的资料或者设计规范,甚至个别论文几乎没有自己的东西。

3、设计图纸方面

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画图,而且早已明确提出了对图纸量和图纸内容的要求。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锻炼学生绘图能力的本意。主要表现在,有些设计类题目的图纸,并没有完全围绕设计内容。至于非设计类题目,所画的图纸更是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同学相互抄袭,图纸质量低下。

4、设计任务书方面

按照常理,设计任务书是由指导教师填写,经过审核之后下发给学生。但是,很多是学生自己写的任务书,这还不是问题所在,要害问题是,这些学生写的任务书完全不是下达任务的语气,而是完成任务的语气。

5、开题报告方面

虽然在4月份开题报告,个别小组进行了开题报告答辩,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和毕业设计材料一起上交,造成了有些学生一直到毕业设计结束才写开题报告,而且开题报告的内容完全没有遵守当初提出的开题报告的要求,甚至有些同学,把毕业论文的目录直接粘贴到开题报告中“论文章节”部分,把教研室下发的毕业设计流程粘贴在“计划进度”中。

6、毕业论文格式方面

为了统一毕业论文格式,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并发给了每位指导教师、每位同学。而且在6月初,专门召开了全专业大会,重申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强调毕业设计答辩要求,但是,依然有格式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同学根本不看、不遵守。

7、外文翻译方面

在毕业设计分组之后,就安排了每位同学的外文翻译资料,但是,依然有个别同学采用翻译软件翻译,造成语句不通,文不对题。

8、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

主要问题是,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不相符合,一个是出去实习,记录的时间和日期不相符合,一个是内容不相符合。

另外,有些实习日记记录的全是今天学了什么,昨天学了什么,而且都是很具体的条目。还有的同学实习报告过于简单,只有半页纸。

9、毕业设计周记

毕业设计周记过于刻板,每周都是四次每次两小时。有些周记,看不出具体内容,体现不出教师的指导。日期、周次空白或者不相符。

周记,目的是考核学生平时出勤情况,但是现在的周记都是补记,完全失去了原有意义。指导教师给周记打分,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看谁写得好、写得工整。

四、原因分析

1、学生的原因

(1)学生的基础差

可以说,毕业设计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完全是由毕业设计造成的,而是四年的学习中各种问题的积累和综合反映。

在毕业设计中,需要综合运用以前的各课程的知识,但是,好些学生几乎完全忘记了。在给一些学生指出制图错误的时候,有的学生甚至理直气壮地说,已经学过两年了,都忘了。

(2)学生不遵守规范

虽然在毕业实习之初就讲了毕业设计实施细则,在论文定稿之前就讲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但是,依然有好些同学不遵守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在图纸方面,好些学生不知道制图规范,更谈不上遵守。

(3)学生缺少基本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好些学生,习惯于复制粘贴,根本不会组织语言自己表达,造成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词不达意。

(4)学生拖拉

有些任务,老师早就布置下去,但是学生迟迟不做。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不按照指导教师要求修改,必须三番两次。

同样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毕业设计材料。

2、教师的原因

(1)老师的积累较少

由于以往的一人一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老师的积累。几年下来,依然是每年忙每年的,忙的时候觉得缺这个少那个,忙过去之后往往就放在了一边,因为下一届毕业设计基本上就不再用。这样,造成每年都是在每个题目的起点上。

(2)教师指导不太到位

有些问题,是应该老师教给学生怎么去做。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往往是没有指导到位。

3、学生就业、考研的冲击

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就业情况和毕业设计的直接关系,但是却有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

(1)很多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无法分身,长期脱离学校,无法接受教师指导;

(2)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以就业为理由,随意离校;

(3)部分考研的学生,在前半阶段忙于准备复试,后半阶段大局已定,并不想把心思用在设计上。

五、结语

我看了看2016届毕业设计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基本没变。

在2016届毕业设计总结中,我说,“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的问题,而是四年教育的问题的积累,是一个综合反映。通过毕业设计,带动学习风气的根本好转,这才是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个风气、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有信心,有毅力,沿着正确的方向不停地推进。”

但是,有些改变真的很难。

这不仅仅是思想的转变,更需要制度的转变、评价体系的转变,而这些,远远超出了一个指导教师所能做的。

六、补充说明:

在去年毕业设计总结中,我提出了“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结合今年毕业设计题目,我申请了学院教研立项“毕业设计精细化指导”。可以说,“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指导”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里,我认为还是一些观念方面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毕业设计根本目的要明确

毕业设计大纲中对毕业设计的目的说的很清楚,但也很抽象。

我认为,毕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有些收获。这种收获,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更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高层次的。

我一直对学生说,具体的知识不重要,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才是根本。

所以,指导老师应该注重综合能力的引导,和训练。

2、毕业设计不要过于强调创新

中国官方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只是用马克思主义做指导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也是如此,更多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规范解决问题。我一直说一句话,比如,别人设计了一张桌子,你也能够设计;别人设计了一座桥,你也能设计一座不塌的桥;这就足够了。而且,在现实工作中,往往都是常规工作,比如,别人设计了一个户型,你也即使创新,又能创新到哪里呢?即使是创新,也是在常规工作中的创新,一些小的改动就是创新。

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观念:创新,不是遥不可及、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贯穿于常规工作之中。最根本的,是要脚踏实地。

交通运输专业有个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在一个物流公司实习,她设计了工作流程图。毕业答辩的时候,我问她,公司之前肯定也有工作流程,你怎么体现出你的工作呢。她说,她刚去公司参加新员工培训的时候,工作流程只是口口相传,她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工作流程画成了流程图,这样,就直观了很多。

我觉得,这样就是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就应该提倡。

毕竟学生在一个单位实习的时间很短,能够熟练掌握流程就很不错了,真的不能期望一个到公司实习的学生就能一眼看出公司的弊端,提出什么创新的措施。

3、毕业设计不要阻碍创新

在毕业设计中,也会有学生有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不合时宜、稀奇古怪,这个时候,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可行性,会接连不断的让学生考虑这里是不是合理、那里是不是能够制造、经济上是不是合算、环境上是否有污染,等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阻碍了一些创新。

所以,只要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新方法,那么,老师首先就要肯定,即使有很多缺点、即使不能自圆其说,老师也应该鼓励深入思考,而不是一枪毙掉。

在交通运输专业有一个学生设计的是防炫目灯罩,因为会车开远光灯会严重影响对面行驶车辆,所以,他设想对左侧远光灯左上角四分之一进行特殊处理,让经过的光线不再直射,而是折射,避免光线照射对方。当然,他的论文写得并不理想。

也许有更好的防眩目措施,也许他的不可行,但是,作为一种想法,不能不支持。

4、毕业设计不要贪多求全

评价毕业设计的效果,不在于论文的长短,而在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收获的多少。现在有些论文越来越厚,但是,有多少是自己写的呢?五月初上交的初稿和六月中上交的终稿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学生自己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从中又能得到多少锻炼呢?

5、毕业设计指导要引导学生凝练主题

一个题目百样写。高考作文题目,以前是全国一样现在是全省一样,但是写出来的文章五花八门。

所以,针对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能写成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我一直强调,当你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就要反复凝练,列出提纲,甚至要思考你将来的总结会怎么写。

在我这个组,有个学生因为报考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交通控制,她就想写交通控制。我就问她:交通控制你打算怎么写。她就说了很多。我说,你说的很全面,但是,写出来只是教材。后来,一次一次的小组会进行讨论,最后确定的写济宁市市中区交叉路口交通信号控制,这样就很具体。最后答辩情况很好,总评成绩是优。

还有一个学生,我给的题目是研究汽车车内污染,他选了。本来我设想的也只是归纳关于汽车车内污染的状况。后来通过小组会反复讨论,他提出在黄岛搞一个针对车内污染的问卷调查,我就觉得很好,让他设计表格。但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在这一部分只是简单地罗列了调查问卷,我又提醒他问卷调查的一些要素一定要体现出来。后来,一次小组会上,他又说,想用solidworks绘制车内污染状况图,直观的表达车内污染状况。我又及时的加以肯定。这些都在论文中体现出来。

所以,有些题目可以通过不断的讨论,由空洞引到具体。

6、毕业设计成绩要“心慈但不手软”

毕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学到东西。

今年实行的过程考核,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引起重视,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毕业设计的效果。质量,指的是论文好坏,而效果,指的是学生从中学到多少东西。

所以,在毕业设计初期,对于学习不用心的学生,一定不能给高分。特别是开题报告,如果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准备,那么,就完全可以给低分。因为开题报告考核的不是题目,而是围绕题目所做的工作。

试想,如果你给的成绩远高于他的.预期,他还会努力吗?

所以,老师给成绩,要“心慈但不手软”。

当然,“心慈但不手软”的前提是“理直,才能气壮”。也就是说要认真指导。

7、毕业设计要注重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包括阶段性考核和连续性考核。

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这些只是阶段性考核,另外还应注重连续性考核,比如,小组会议出席情况,包括是否按时到会、是否积极主动;比如,提交材料是否及时;等等。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的每次小组会都填写“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表”,让学生签到。这样做的好处是,作为过程考核的依据,也是教师平时指导的凭证。有了这些,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一清二楚,教师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点评学生的问题。

本学期,有三位师大学生到我校顶岗实习:邵丽彰、张冬梅和张阁阁。其中邵丽彰同学在胡贺东老师指导下实习九年级化学课;张冬梅同学在刘晓志主任指导下实习八年级数学课;张阁阁同学在赵会青老师指导下实习八年级物理课和九年级物理的辅导课。三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结合自身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努力钻研教材,积极与学生沟通,深受学生喜爱。现将三位同学一学期的实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三位教师思想上要求进步,热爱教育事业,一到学校,就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听课,积累经验,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5.12地震发生后,张冬梅老师(代理063班班主任)率先组织本班发起捐款活动。三位实习老师虽然没有什么收入,但是仍积极参加了捐款活动。

二、业务方面

1、虚心学习,积累经验

三位实习老师在明确实习任务后,利用一周时间跟指导老师同步进课堂,熟悉上课基本模式,积累直观经验。第二周开始,在老师指导下上讲台实习授课。在上课期间,三位实习老师在副校长带领下的听课活动从未间断过,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最多时每周达5节之多。他们既听同学科老师的课,也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他们既从优秀老师的课中吸取宝贵经验,也从其他老师的课中总结教训。在老师的指导下,三位实习老师的教学技能迅速形成,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2、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在三位实习老师中,张冬梅老师教数学课兼063班班主任。在刘晓志主任指导下,张冬梅老师迅速进入角色。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指导班委会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跟同学们谈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德育处组织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中,张冬梅老师和同学们群策群力,一起动手,美化教室环境,增加文化氛围,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教学中,她积极接受刘晓志主任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期中考试中,该班数学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3、服从安排,敢于付出

在三位实习老师中,张阁阁老师刚开始被安排教九年级一个班的物理课并负责九年级每班一节物理辅导自习。后来根据需要,又改教八年级物理,同时仍负责九年级物理自习课辅导。面对新任务,张阁老师快乐地接受了任务,从没说过一句累,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在上课前,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备课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正是这种敢于付出的行动,才有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受到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4、 勇于尝试,大胆改革

三位实习老师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言堂”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上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邵丽彰老师尤其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刘庆龙副校长与他多次交换意见,针对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组织课堂等问题进行研讨。

20xx年x月x日,我带领我院11级土木工程管理班的学生正式开始他们的课外实践阶段,我们一同前往崇左市八大住宅区工地实习。

这次实习对于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次实习尤为重要,在各位的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我们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实习进行的很顺利,收获很大,但同时冶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实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习总体情况介绍

这次实习共有37名学生参加,我和盛丹老师带队,我们一次参观了基础工程,抹灰工程,屋面工程。主要是认真听讲该工地的项目经理的讲解。内容丰富,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这次实习到达了实习的预期目的,为我们学校做了进一步的宣传,同时也为我们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深刻认识。其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自身认识。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与现场的民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的探讨着自己的就业意向与人生规划,不断地向着农民工追问一下技术性的问题,也正是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们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各大高校学生之间的区别,及自己所学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正是这种意识激励了我们的学生,鼓舞着我们的学生再接再厉!

(二)专业知识。在工地现场,我们有幸请到了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总经理为我们指导。在总经理的介绍下,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专业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作用,比如在新疆我们专业主要一造价方向为主而在上海则主要是以工程咨询为主,涉及造价方向却很少。这不仅使大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大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滴选择。

(三)做人的道理。通过与项目经理的交流,同学们都已是到未来自己职业的艰辛及前景,更好的体会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父母对家庭的努力以及付出的不易,学生们都挺感动,便发自内心要好好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多学点知识,为自己未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飞逝,转眼间又一届学子毕业了!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下面就我的点滴感想与各位交流。

一、扎扎实实进行语文训练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于是,我们常常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但我想语文教学的根本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感悟、积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积累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打通课内外壁垒

我们都知道“学好语文工夫在课外”,“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可以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我们开展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中,晨诵、午读、暮省,亲子阅读、经典赏析、书本剧表演等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阅读实践的天地。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重视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常常因为写作的选材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如果我们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如走进缤纷绚烂的大自然摘草莓、放风筝,元宵节扎灯笼、猜灯谜,远足、运动会,年级组开展的辩论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因为亲身参与,有切身感受,写起来得心应手,情真意切,滔滔不绝。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惟情感教育的要素,施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