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荧光定量仪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荧光定量仪毕业论文

论文纲要:【】前言:测量硼酸浓度 的 方法概述;荧光微量滴定法的提出、研究应用现状;本方法用于测量硼酸浓度的特点(创新点);【】简要点明本研究的目的及成果和意义;【】实验部分:1、滴定的仪器、滴定的试剂;2、实验测定的原理、定量依据;【】实验结果及讨论:(1)检测限、最低浓度、灵敏度、加标回收率;(2)样品测定的平行性、重复性;(3)对照试验结果及评价。【】研究成果及讨论【】结论(以上设计,仅供参考深入内容,可以在“房老师391215”贴吧里 交流)

非特异性扩增,或者引物二聚体,建议跑琼脂糖电泳确定,然后调整PCR条件。

荧光探针毕业论文

分子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环境 污染物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与环境微生物关键降解酶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应用相关的分r生物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技 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克隆方 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环境污染物;降解 随着现代j:\地技术的发展,多环芳烃、含氯有 机物和硝基苯类化合物等人工合成井难以降解的 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严重地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 发展。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受污染的水体及土 壤进行处理,凸显了其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研究 人员发现并筛选到一些微生物,它们不仅对环境有 较高的适应性、对污染物有较高的耐受性,而且对 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效率和专一性。然而环境中 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中仅有少于1%可通过传统的培 养方法进行培养、分离和纯化,绝大多数细菌需要 非常严格的营养条件川。因此,为了对修复环境有 所贡献却难以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更全面了解,也为 了筛选到更多有利于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菌 种及其关键酶基因,分子生物技术和手段逐渐被广 泛应用到环境可降解污染物及降解机理方面的研 究中。 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 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了介 绍,并总结了它们在污染物降解基因检测、筛选和 克隆方面的应用。 1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分子生 物技术 1.1PCR及其相关技术 PCR是一种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半保留 复制原理,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 DNA区段从而得到大量拷贝的分子生物技术。根 据其模板、引物来源或扩增条件的不同,PcR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种:(l)反转录pCR(RT一PeR)技 术,将mRNA反转录为cDNA后再对其进行PCR 扩增,可用来构建cDNA文库,分析不同生长时期 的mRNA表达状况和相关性以及mRNA的定量测 定等;(2)巢式PCR技术,在扩增大片段目的DNA 时,先用非特意性引物扩增再用特意性引物对第一 次扩增产物进行第二次扩增,以获得可供分析的 DNA;(3)竞争PCR技术,是一种定量PCR,向PCR 反应体系中加人人工构建的带有突变的竞争模板, 通过控制竞争模板的浓度来确定目的模板的浓度, 对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 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人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 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 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该法已广泛用于基因表 达研究、转基因研究等方面;(5)扩增的rDNA限制 酶切分析技术,根据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 将扩增的rDNA片段进行酶切,通过酶切图谱来分 析菌间的多样性;(6)RNA随机引导PCR技术,基 于任意寡核昔酸引物与RNA之间可能的配对,在 低严谨度条件下经聚合酶催化使链延伸,将细胞总 RNA或InRNA作为反转录反应的模板,此技术结 合单链构象多态性,用非变性胶分辨大小相同而构 象不同的片段,可用于诊断遗传突变及分析污染条 件下序列的多态性;(7)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检测PCR引物结合 位点序列改变的方法,通常以10bp的寡核昔酸序 列为引物,对基因组DNA随机扩增,电泳分离染色 扩‘增产物,再分析多态性。 1.2FISH技术 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在细胞内与特 异的互补核酸序列杂交,通过激发杂交探针的荧光 来检测信号。荧光探针比放射性探针更安全,具有 较好的分辨力,不需要额外的检测步骤。近年来, 由于FISH技术具有灵敏、便捷等优点,迅速发展完 善成为研究环境微生物的有力工具。此外,可用不 同激发和散射波长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在一步反 应中同时检测几个靶序列。该技术主要包括试样 固定、预处理、预杂交、探针和试样变性、杂交、漂洗 去除未结合的探针、检测杂交信号等步骤。由于 165rRNA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成为FISH技术检 测最常用的靶序列。 1.3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是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 酶切扩增等手段获取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 组DNA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让外源基因得 以表达。在已经分离出的许多菌株中,与降解能力 有关的基因多在质粒体上。由于质粒很容易在细 菌的繁殖过程中遗失,对细菌降解能力的长期稳定 非常不利,可将其与污染物降解有关的酶基因重组 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进行表达,以此构建的各种 生物降解特性增强的重组菌可用于污染环境的治 理修复或发酵某些废弃物。 1.4生物信息学 20世纪后期,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数量上和 质量上极大地丰富了基因组数据库、蛋白质数据 库、酶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等许多生物科学的数据 资源。已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科研组织建立了生物 信息数据库,如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叩ean MolecularBiologyLaboratory)核酸序列数据库和美 国国家生物技术情报中心(Nationaleente:fo:Bio- 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基因序列数据库等。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及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分析这些 数据资源,确定大分子序列、结构、表达模式和生化 途径与生物数据之间的关系,区分生物个体间遗传 差异,揭示DNA多样性。例如,基本局部比对搜索 工具(BasieLoealAlignmentSearehTool,BLAST), 是一套在蛋白质数据库或DNA数据库中进行相似 性比较的分析工具。它基于Altschul等的方法「2〕, 在序列数据库中对查询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工作。 BLAST程序可对一条或多条、任何数量、任何形式的 序列在一个或多个核酸或蛋白序列库中进行比对,甚 至将有缺口的比对序列也考虑在内,利用比较结果中 的得分对序列进行相似性说明。基因的序列分析可 揭示出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在污染治理研究中可用 于生物基因组特殊区域或特异基因的测序。 2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降解 中的应用 2.1土壤试样总DNA的提取 用适当方法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并纯化, 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前 提条件,而后可进行酶切、PCR扩增、核酸分子杂交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 DNA主要分为汽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在 ogram等的方法基础卜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包括2 个步骤:(l)原位细胞裂解;(2)DNA提取和纯化。 直接法提取的DNA超过细菌总DNA的60%且省 力,但提取的DNA常常有折断、腐殖酸污染、甚至 提取物中还夹杂有未知的胞外DNA和真核生物的 DNA。最先报道间接法的是Faegri等[‘〕,其主要包 括4个步骤:(l)分散土壤;(2)分离细胞与土壤; (3)细胞裂解;(4)DNA纯化。间接法提取DNA 产量低且费力,但纯度较高、DNA损伤小,提取的 大片段DNA可用来构建cos而d和细菌人工染色体 文库等。 2.2采用PCR及相关技术扩增分析DNA片段 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必然能产生分解代谢 该污染物的酶。selvaratnam等L’l用编码苯酚单加 氧酶dmpN摹因的RT一PCR技术来检测序列间歇 式活性污泥反应器‘{一,降解酚的假单胞菌。检测结 果表明,RT一PCR技术不仅能检测微生物降解酚的 能力,还能测量dmpN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确定假 单胞菌特殊的分解活性,发现了在转录水平下,酚 浓度与通气时间之问存在正相关关系。 将PCR技术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 合起来,在变性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能分辨一个碱基 对,分辨率较高。染色后的凝胶用成像系统进行分 析,可在一定程度l几反应试样的复杂性。条带的多 少能反应试样「 一 }1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条带的亮度能 反应试样中微生物的多少。基于以上优点,日前该 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和动态研究方面得 到了厂‘泛应用。DGGE可通过分析PCR扩增的基 因点突变来探索微生物的复杂性。徐玉泉等[“〕从 某废水中分离出一株能以苯酚为惟一碳源的菌株 PHEA一2,使用PCR一DGGE技术对该菌165 rDNA进行分析,发现该菌与醋酸钙不动杆菌同源。 M盯sh等r了)利用PcR一DGGE技术获得了活性污泥 中真核微生物的种群变化情况。王峰等下8〕采用 PCR一DGGE技术对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活性污泥培养前后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r 很大改变。 RAPD技术也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以多态性 引物来扩增某些片段的技术。RAPD技术可用于检 测含有混合微生物种群的各种微生物反应器中微 生物的多样性。用RAPD技术分析检测实验室规 模的油脂淤泥培养料中的细菌菌群发现,用油脂淤 泥改良过的培养料比未改良的更适于不同的微生 物种群生长[9j。vainio等t’。〕从516种孤立的菌落 中提取出165rDNA,经PCR扩增后进行测序,检测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结构。这些组合技术的 应用显著增强r对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能力,为理 论研究工艺优化及提高生物处理效率提供了条件。 2.3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起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分离和重组技术, 将目的基因片段,比如可编码降解某种污染物的 酶,转移到受体生物细胞中并表达,使受体生物具 有该目的基因表达显现的特殊性状,从而达到治理 污染的目的。找到特定污染的抗性基因,利用基因 重组技术转基因后也可获得其他抗性植株以及筛 选到可转化污染物的植物,还可开发超量积累植物 进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罗如新等L”〕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fdc基因片 段作探针,Southemblot杂交定位Ll菌株的邻苯二 酚1,2一双加氧酶基因位于Pstl的I片段和BamH I的M、N片段,回收并将其直接克隆至表达载体 pKT230卜,获得的重组子能转化不具开环酶活性 的甲胺磷降解菌P2,得到高于天然宿主21倍的邻 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stingley等{”〕通过构建基 因文库和重组质粒等基因工程方法证实了NidAB 双加氧酶是降解菲的关键酶类,并首次鉴定出此基 因通过磷苯二甲酸实现降解功能。chae等‘”}发现 不能降解苯酚的su如lobusso扣taricu、98/2菌株中 的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基因与能降解苯酚的 sulfolo右u,,o如taricu、咫有[6J源区,分析得知它们 是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把儿茶酚2,3一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表达,可获得有较高降解活 性的双加氧酶。 重金属污染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之一。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修复性蛋白 基因正被从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陆续分离出来, 如汞离子还原酶基因、有机汞裂解酶基因、汞转运 蛋自基因、金属硫蛋白基因、植物络合素合成酶基 因、铁离子还原酶基因和锌转运蛋白基因L’‘〕。这些 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改造,重组到合适的受休细胞 中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和酶,达到治理难以降解的有 毒有害污染物的目的。sorsa等〔”〕把MTS插人 LamB序列的153位点,在E.eoli中表达MTs,解决 r细胞内MTs对金属离子有限的吸附能力。综L 所述,基因重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性,已逐渐 成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 2.4FISH技术 FISH技术利用核糖体内长度适中(约1500bp)、 高度保守的165:RNA序列作为理想的基因分类靶 序列,其中使用的165:RNA寡核普酸探针一般是 进行了荧光标记的20bp左右特异性核昔酸片段, 利用该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与荧光素标记 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系 统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FISH技术能提供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空间分 布和原位生理学等信息。 硝化细菌是一类生理上非常特殊的化能自氧 菌,传统的研究方法要经过富集、分离、分类和鉴定 步骤,耗时长。HSH技术的引人解决了上述困难。 FlsH技术还被广泛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硝化流化床 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废水处理系统}’61。 基因工程微生物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农业害虫 控制和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 影响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出现了一种新的标记 系统:绿色荧光蛋白(GFP),由于GFP基因表达产 物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且由GFP产生的荧光标记 检测卜分方便、简单。在某些被污染的环境中可分 离出降解该污染物的细菌,通过基因重组等手段使 用GFP分子标记,可更容易的分离检测被标记的 细胞叫。 Bastes等[’8]进行了苯酚降解菌染色体GFP基 因标记实验。通过PCR和Southemblot分析,证明 GFP基因已成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对 标记菌与野生型的降解能力比较结果证明,GFP分 子标记的插人并不影响细胞的苯酚降解能力。 用G即标记Pseudomonasputida,研究活性淤 泥中细菌存活情况{’9飞。Pseudomonasputida被转到 活性淤泥2min后,观察到细胞在淤泥絮凝物间自 由游动;培养3d后,发现荧光细胞减少,大部分已 被合并到淤泥絮凝物中,以防止细菌被原生动物捕 食。用oFP标记石.eozi和Serraliamarceseern,考 察菌株附到絮凝物卜的过程{’()j。使用表面荧光显 微镜能将带有GFP标记的细胞从活性污泥中区分 开,井进行观察和记数。而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可使GFP标记细菌产生三维轮廓,结合表 面荧光显微镜和CLSM观察GFP标记细胞,结果表 明,细胞表面疏水性在细菌附到絮凝物的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两种细菌附在絮凝物上的模式有很大不 同,通过这种方法可更好地理解细菌赫附机理,有 助于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3结语 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可从微观的 角度更细致深人地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具 体生理生化机制,在分子水平 _ _ [揭示生物体吸收、 迁移、积累有害物质最终被毒害,及适应、抗性等生 态问题,从而筛选到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微生物。随 着越来越多微生物全部基因序列的解码,对各种细 菌体内可降解基因的分布和表达会有更深人的了 解,有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必将对污染物的降解过 程有一个整体的、生态水平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l李凤,刘世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 应用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4):88一92 2AltsehulSF,GishW,MillerW,etal.Basieloealalign- mentsearehtool . JMolBiol,1990,215(3):403一410 3魏志琴,曾秀敏,宋培勇 .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研 究进展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4):53一56 4FaegriA,TorsvikVL,GoksoyrJ.Baeteria]andfunga] aetivitiesin5011:seParationofbacteriaandfungibyaraPid fraetionatedeentrifugationteehnique5011BiolBioehem, 1977,9(2):105一112 5SelvaratnamS,SehoedelBA,MeFarlandBL,etal APPlieationofreversetranseriPtasePCRformonitoring exPressionoftheeataboliedmPNgeneinaPhenol- degradingsequencingbatehreaetor . APPIEnviron Microbiol,1995,61(11):3981一3985 6徐玉泉,张维,陈明等 .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和鉴 定 . 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50一455 7MarshTL,LiuWT,ForneyLJ . Beginningamoleeular analysisoftheeukiU洲aleollllllunityinaetivatedsludge. WaterSeiTechnol,1998,37(4一5):455一460 8王峰,傅以钢,夏四清等.PCR一DGGE技术在城市污 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 环境科学,2004,25 (6):74一79 9涂书新,韦朝阳 .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地 理科学进展,2004,23(6):20一31 10VainioEJ,MoilanenA,KoivulaTT,etal . ComParison ofpartial165rRNAgenesequeneesobtainedfromactiva- tedsludgebaeteria . APPIMierobiolBioteehnol,1997,48 (l):73一79 11罗如新,张素琴,李顺鹏 . 邻苯二酚1,2一双加氧酶

你可以在网上多看看 最新的毕业论文/?怎么可能找到。。。最新的药学研究方向可能还有些,不过不多的 ,你也可以查看相关专业有没有新的挖掘的研究课题,也许对你有帮助,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找了很久的资料的,有很多论文的网站里 都没有些实质的东西可参考,动不动就是要钱。。很少有免费的,太商业化了吧,我之前在 轻风论文网 里看到了很多论文的资料 而且都是免费的,让我觉得有些意外,我的护理专业 药学的好像也挺多的,你可以去看看。。。。。 药学本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人参二醇的现代药学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药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 改革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探索药学创新人才培药学学科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探讨 以教学评估为契机 加强和完善药学实验室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药学学科建设和管理整体跃升药学类学生专业自选课程管理办法的思考 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社区糖尿病患者药学健康教育浅谈 试论高职药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代谢组学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谈有机化学与药学教学 浅谈药学高职教育中实验教学 药学类院校高等有机化学建设探索 药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 新型荧光探针量子点在生命科学和药学中的应用 你还是自己去看吧 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有帮助的

荧光剂的研究论文

荧光增白剂对人体有害\x0d\x0a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由于其能显著提高纸张的白度,所以荧光增白剂在造纸行业中被广泛地应用,在餐巾纸的生产过程中,有些企业也采用荧光增白剂来达到提高白度的效果.\x0d\x0a由于近几年人们发现荧光增白剂有致癌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害处,所以在造纸行业中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制造食品包装包装纸和餐巾纸等.\x0d\x0a餐巾纸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有一种简单的测试方法.先用水将餐巾纸浸泡一会儿,然后把滤纸条放入其中浸湿,待滤纸条干后在紫外光下检查.若滤纸显示较强的荧光,则纸样中含有荧光增白剂,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虽然速度很快,但准确性欠佳,如果纸样中荧光增白剂的添加量较少,则检验效果不明显,这样就需要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检.

荧光剂对人的伤害小道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国外有机构对上述两个荧光增白剂的毒性、生态影响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将这两个荧光增白剂品种加入到洗涤剂中对人体和环境无甚伤害。

国际上关于分析荧光剂毒理学效应的论文也表明,此类物质的急性毒性很小,且摄入后基本完全从体内排出,没证据显示有刺激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过敏性等。除非是接触过量,才可能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1、什么是荧光剂?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学品的总称,商业上曾经使用过的品种其化学结构有近400个,但是目前国际上用在洗涤剂中的主流荧光增白剂品种是两个,一个是C.I.荧光增白剂351,俗称荧光增白剂CBS,另一个是C.I.荧光增白剂71。

2、荧光剂现状

尽管研究证明小剂量的荧光剂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沈永嘉同时表示,这并不排除有些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负面作用,但这些品种的荧光剂已经被淘汰或者被禁用。

荧光剂对人体的危害:荧光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许多有害的作用,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荧光剂与伤口外的蛋白质结合,还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荧光剂能使人体细胞出现变异性倾向,其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荧光粉论文开题报告

荧光粉(俗称夜光粉),通常分为光致储能夜光粉和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两类。光致储能夜光粉是荧光粉在受到自然光、日光灯光、紫外光等照射后,把光能储存起来,在停止光照射后,在缓慢地以荧光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在夜间或者黑暗处,仍能看到发光,持续时间长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带有放射性的夜光粉,是在荧光粉中掺入放射性物质,利用放射性物质不断发出的射线激发荧光粉发光,这类夜光粉发光时间很长,但有毒有害和环境污染等应用范围小。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夜光粉长时间发光的特性,制成弱照明光源,在军事部门有特殊的用处,把这种材料涂在航空仪表、钟表、窗户、机器上各种开关标志,门的把手等处,也可用各种透光塑料一起压制成各种符号、部件、用品(如电源开关、插座、钓鱼钩等)。这些发光部件经光照射后,夜间或意外停电、闪电后起床等它仍在持续发光,使人们可辨别周围方向,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把夜光材料超细粒子掺入纺织品中,使颜色更鲜艳,小孩子穿上有夜光的纺织品,可减少交通事故。 目前国内外夜光材料主要是以ZnS,SrS和CaS制成的,发出绿光和黄光。SrS,CaS材料易潮解,给广泛应用带来困难。所以市场上主要是以ZnS为基质的夜光材料。但它的余辉时间只有1~3小时,同时在强光(如太阳光)、紫外光和潮湿空气中容易变质发黑,所以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受到限制。添加钻、铜共激活的ZnS夜光粉虽然有很长的余辉时间,但它有红外淬灭现象,在电灯光(包含较多的红光)照射下,余辉很快熄灭。 元素的排列是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目来排列的,不是根据是否具有放射性,只不过放射性元素多在周期表的后面,使你有这种感觉罢了而且它是第一种人造元素 人造元素一般都具有放射性 因为它在自然界中基本不存在它是核反应堆的主要裂变产物之一,或采用中子作用于98Mo制得。在温度为1000-1100℃时用氢还原硫化物时能制备出金属锝。

对于白光LED的开发课题来说,不仅是亮度的提高,包括均一性、演色性、长寿命化等等多个方面也都是需要强化与努力的,在过去,模拟白光的LED由于无法解决颜色的问题,所以产业界不断地提出各式各样的技术和材料,然而在白光的这个领域中成为研发焦点的,并非是LED芯片本身的效能,而是包括模块技术、封装技术,以及荧光粉和封装材料等等的问题才是重点。提高光输出功率是重要课题白光LED 的制造技术,从以往的蓝色LED和黄色YAG荧光粉组合成仿真白光,朝向各种不同的方向不断努力发展。以前的制造方法导致LED发光的均一性低、封装材料寿命短、更没有可耐久使用的LED特色、红色(R)及绿色(G)的成分少使得演色性下降等问题。此外对于白光LED的应用来说,不仅仅是一般照明用灯,应用包括已经扩展到移动电话用的背光、键盘背光、照相机的闪光灯、LCD-TV背光、汽车用的头灯,医疗用灯等等,所以随着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生产出适合不同领域的白光技术,就变得相当重要也是大家所关心的发展趋势。这些年来,白光LED的发光效率本身确实有所上升。根据LED照明推进协会(JLEDS)的蓝图,预计在2009年左右,白光LED发光效率将有机会达到100lm/W,所以相当多的业者依照这样的期望加速开发出高于蓝图规格的新一代白光LED产品出来。以目前的制程与材料技术来看,白光LED的基板材料已经朝向采用GaN材料,来代替蓝宝石或SiC来做为芯片,期望藉此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内部量子效率,因为注入电子数相对应放出光子数的外部量子效率,是由内部量子效率和光的输出功率的乘积所决定,在材料特性的关系下,因此产业界都对于GaN基板抱有很大的期待。不过虽然GaN材料具有高度的内部量子效率的特性,但是由于GaN基板的高成本关系,使得成本成为大量采用GaN材料做为基板的最大瓶颈,因此普及化的可能性在目前来说依旧不明朗。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期望藉由封装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外部量子效率,LED业者正全力提高光的输出功率,所以如何降低LED芯片的光损失,就成了努力的目标,不断的对封装技术提出更先进的期望要求。LED芯片和封装的技术都需要再提升为了达到更高的光输出效率,利用基板的蓝宝石凹凸结构、覆晶的封装来提高光的输出效率正被业界积极开发中,而包括LED芯片表面的构造和光子晶体构造也有多家业者投入研究。例如,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所开发的「ThinGaN」LED,是在InGaN层上形成金属膜和导电载子(Carrier)的蓝宝石基板,利用金属膜所产生的镜面作用,激发出更多的光得以输出,因此根据OSRAM的推估,利用这样的方式下,LED芯片的输出功率被提高到75%。虽然这样的制程可以改善LED芯片输出功率,但是如果在封装阶段,因为设计或采用材料不良而造成光损失增加的话,那就辜负了前段制程所做的努力。日本OMROM则是开发出新一代的封装技术制程,利用平面光源的结构来大幅度的提升外部量子效率,进而增加整体LED的光输出量。OMROM是利用透镜光学构和反射光学结构来进行组合,让芯片所产生的光,透过引导至被称为「Double Reflection光学结构」的方式,使得炮弹式LED经常因为广角造成的光损失可以藉由这个机制向外输出。OMROM更在结构表面的网眼上,进行2层反射镜构造的加工,让光行进的路线能更进一步得到提升,而获得更高的光输出效果。封装材料和荧光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一般的白光LED是在陶瓷封装等的中间装配LED芯片,并且在LED芯片的周围灌入混合荧光粉的树脂,混合树脂的目的是让荧光粉的间隙被填满,并且让LED芯片所发出的热,被散热鳍片(Heat Sink)和线架(Lead Frame)等吸收,让封装内部不至于过热。这是因为用于封装材料的环氧树脂抗热性较差,往往在LED芯片本身的寿命耗尽之前就出现变色的情况,因此需要依靠散热结构的提高,使得LED芯片流过更多的电流,来增加光输出的可能。目前已经有业者开始研究采用硅材料的可能性,因为硅材料的耐热性更高,即使在150∼180度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变色,所以正逐步代替环氧树脂用于LED的封装材料,采用硅材料的特色不仅如此,还包括400nm的短波长光线都不会被材料吸收,这对于利用紫外光LED搭配RGB荧光粉来达到散发白光的产品,是相当适合的。除了用于封装材料外,硅材料也可作为透镜、透镜固定接着剂、散热材料等等使用,对于不同材质的硅材料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来使用。关于提高Ra的方面,荧光粉就占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了补充模拟白光LED中缺少的R和G,目前有相当多的业者开始开发,在蓝色LED搭配使用红色及绿色的荧光粉,以及利用在紫外光LED中加入红蓝绿荧光粉的技术,藉此提高Ra值,来达到高演色性的目标。

实现白光LED的途径有3 种, 一种方法是用LED芯片所发光激发荧光粉,芯片和荧光粉发出的光混合形成白光,即荧光粉涂敷光转变法;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红光、

手工涂敷荧光粉不现实,改用喷枪喷吧。喷时,杯口朝下比较朝上时要均匀。参考下日光灯管制造工艺与标准吧!

无损检测荧光论文发表

去知网看了一下,刊物还可以,92、04年的核心期刊,不过现在不是核心期刊了。这样的刊物,审稿期怎么也得一个月。几天审稿也是可以的,那都是杂志社的关系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文代理。

和你说哦~~免费的很多都不完整!我之前下了个不到一半!你看看下面的吧!很完整!标准编号:GB/T 18043-2000标准名称:贵金属首饰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标准状态:现行英文标题:Precious metal jewellery content non-damaged test method--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替代情况:被GB/T 18043-2008代替实施日期:2000-9-1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容简介:本标准规定了贵金属首饰含量的X射线荧光光谱无损检测方法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首饰及其他工艺品中贵金属金、银、铂等表层含量的测定及委托检验(需征得委托方及被委托方同意)和生产企业内部管理(不包括生产质量控制)。出处: 下载:

曾获得中物院六所科技进步成果奖24项,获得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总装备部重大科技进步奖6项。曾在《无损检测》、《无损探伤》、《国外无损检测》、《试验机与材料试验》、《核动力工程》等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先后编写了核工业部培训教材《射线探伤基础》、中核总核材料元件无损检测培训教材《超声检测》和《射线检测》。1993年5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科技专著《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40万字)。经过修改与补充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版)(56万字)于2010年10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很多高校指定为无损检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和博士研究生参考书。曾先后于1991年和1995年到德国和美国考察无损检测技术和专业培训。个人业绩被编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世纪专家》、《中华成功者》、《中华百年(人物篇)》、《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等大型辞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