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研究论文论据

发布时间:

研究论文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简单说,就是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你所说的“根据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分析,推出来的结论”这个属于“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议论文,关键要以理服人,因此,一般都要用上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这样说服力才会强。只用自己的事例和说理,会显得“浅”而“空”。我有篇短文,可看看:

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角度意识、议论意识和条理意识三种议论文写作意识,因为这三种意识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章法,从而写出规范化的议论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议论文论据,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摘要:理想如一座灯塔,它指引着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航行的生命之舟。鼓舞你在航程中博击波涛、勇往直前,驶向光辉的目标。

(1)引言

理想如一座灯塔,它指引着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航行的生命之舟。鼓舞你在航程中博击波涛、勇往直前,驶向光辉的目标。

(2)事实论据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少年达尔文要周游世界

达尔文,查理罗伯特,9岁时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为此他一直在积极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想入非非的“不务正业”的学生。

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海军勘察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解说,从而摧毁了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随后又了表了《动物和值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的内容。

查理达尔文终于成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3)理论论据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英]艾略特《丹尼尔德龙达》

理想是事实之母。叶圣陶《〈国文教学〉序》

有目标,生活才有意义。[英]帕克赫斯特《训戒:框中的典范》

新的建设的理想,是一切言动的南针。鲁迅《〈浮士德与城〉后记》

无论何等显赫的行为,若不是出于伟大的目标,便不能算是伟大。[法]拉罗什富科《箴言录》

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英]恩格斯《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摘要: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1)引言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猩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

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2)事实论据

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钉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包拯的《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周恩来的衣服

周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补,补了再补,已经磨得无绒了仍舍不得丢弃。一件衬衣已经旧得换了袖口领子,一件衣服补得颜色已经不一了,他在穿,当别人要求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旧的可以穿。”

(3)理论论据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廉不贪直不倚。唐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

惟廉者能约已而爱人,贪者必瘦人以肥已。《明史;循吏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临大利而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

临官莫如平,临则莫如廉。《孔子集语漆雕氏》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宋林逋《省心录》

人不贪财鬼也怕。中国谚语

宁可没钱,不可伤廉。中国谚语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概括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今世界面临各种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大力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我们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的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概括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今世界面临各种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大力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我们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的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事实论据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它产量的高低,直接与人类生活,生存密切相关。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1973年,袁隆平在与他人合作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他研究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平均每亩产量比其他良种增加50公斤以上,现已被推广、引种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人类历史上的飞跃

人类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空前进步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这要归功于四次工业革命:第一,二次主要是以蒸汽机、纺织、冶炼技术的工业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主要是化学、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当代依靠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发明兴起,信息产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进步。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的,足以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电磁波的发现

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又叫赫兹波。

赫兹在研究中发现:电路中产生的电振荡会形成波幅射。通过进一步研究,产生出电磁驻波;他测出两个相邻节间的距离,从而测出了波长,实验证明电磁波具有光波的大部分特性,验证了所有光学定律。赫兹的发现,开僻了通信技术的新纪元,为后来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论论据

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存。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必须培养科学的幼苗,撒播科学的种子。陶行知

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致颜黎民》

惟科学足以生实业。鲁迅《科学史教篇》

科学实为科国之第一事。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振作其国人者何人?震怖其外敌者又何人?曰,科学也。鲁迅《科学史教篇》

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扩展资料

事实论据,通常由典型的人物事迹构成,实际是以“点”来表现“面”,以“特殊”来反映“一般”。其最终的落脚点是“面”,意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或阐明一个普适的道理。

比如要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 (普适的道理)的观点,可以勾践卧薪尝胆之事、爱迪生发现钨丝之事、居里夫人发现镭之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典型人物事迹)为论据。

这几个论据旨在说明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科学上、事业上面对失败都不要气馁,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而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方能获得成功。

如果越过以“点”来表现“面”的环节,直接以“面”来表现“面”,也可以取得同样的论证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据

可以呀,论据最好是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才有说服力。

元数据和数据元研究论文

吴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

摘 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数据的特点,在国内外相关元数据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核心元素集合,实现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以加强对地质资料数据的有效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核心元数据 标准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数据,形成了大量不同资源类型、遍及地质各个学科的专业数据集,涉及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学科研等领域。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系统异构,数据格式多样化,是当前地质资料数据的重要特征。

应用的不断深入,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基础数据支撑。地质资料数据的多学科、多标准、多类型、多尺度、海量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深入利用与共享。如何有效地描述、组织、揭示、表达、管理这些数据,以促进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利用、共享、交换和整合,提高数据共享水平,是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提升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基础。

为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提出利用元数据的标准化来统一管理分散的数据资源,并通过 Web 实现数据共享与服务[1-9]。元数据具有描述、揭示、组织、管理、控制、保存、互操作等功能[9-11]。元数据标准和技术是实现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等的重要手段。利用元数据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描述与表达深度,实现对数据资源内涵的描述、发现、处理、评价,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和用户检索数据的查询效率;通过元数据标准化来逐步解决数据资源间的语义独立和异构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互操作,为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交换奠定基础;通过建立相关的元数据记录,建立与数据资源管理相关的维护、保存等信息,加强对数据管理过程的控制,对进一步管好用好地质资料数据具有重要作用。

1.2 现状

目前,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已形成《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表和著录要求》,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等一套地质资料目录标准规范,用以规范地质资料数据成果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目前,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均已建成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初步实现馆际目录间基本数据信息的交换,在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共享、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是对地质资料档案基本信息的描述与组织,是地质资料元数据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地质资料数据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构建地质资料数据的丰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相关元数据标准基本情况

2.1 DC(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素集

DUBLIN CORE 元数据格式由美国 OCLC 公司发起,国际性合作项目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设计,由参与合作项目的机构共同维护修改,适用于网络资源描述,目前最新版本为 version 1.1,1999 年7 月 2 日发布执行。

DC 元数据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通用描述工具,正在为越来越多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DC 元数据标准,主要是指 DC 元数据元素、元素定义和注释等内容及由这些内容构成的规范化或标准化文本。

DC 最初应用目的是为了网络资源的著录与挖掘,由于 DC 元素简单易用,加之 OCLC 的大力推广和网络资源著录的巨大需求,DC 很快适用于任何媒体。简单的元素定义和设置可以很方便地著录,是 DC获得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然而它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著录对象的描述深度不够,不能进行专指度较高的检索[12]。2010 年,DC 元数据的中文版正式发布,《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进一步规范了 DC 中文化的进程[13],语义描述、元素名称等得到了统一与规范。根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DC 由 15 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根据 ISO/IEC 11179 定义 10 个属性,即:

名称(Name):元素名称;

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版本(Version):产生该元素的元数据版本;

注册机构(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元素的授权机构;

语言(Language):元素说明语言;

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选项(Obligation):说明元素是限定必须使用的还是可选择的;

数据类型(Datatype):元素值中所表现的数据类型;

最大使用频率(Maximum Occurrence):元素的最大使用频次,即是否可重复使用;

注释(Comment):元素应用注释。

DC 元素依据其所描述内容的类别和范围可分为三组(表 1):①对资源内容的描述;②对知识产权的描述;③对外部属性的描述(instantiation)。

表 1 DC 元数据元素列表

2.2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

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 for Digital Geospatial Metadata)由美国联邦地球空间数据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发布[4,9,11,14]。该标准 1992 年 7 月开始起草,几经修改,1994 年 7 月 8 日,FGDC 正式确认该标准为美国国家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并于 1997 年 4 月发布其修订版(FGDC1994,FGDC 1997)。

FGDC 数字地理元数据内容标准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的术语及其定义集合,包括满足这些目的的数据元素、复合元素(一组数据元素)以及它们的定义和域值,描述数字地理空间数据集的元数据信息内容。

FGDC 是按照段(section)、复合元素(compound element)、数据元素(data element)来组织的,包括 7 个主要子集和 3 个辅助子集(见表 2),共有 460 个元数据实体(含复合元素)和元素。FGDC 规定了三种性质的子集、复合元素和元素。这三种性质是:必需的,即必须提供的信息;一定条件下必需的,即如果正在建立的元数据包含某子集、某个实体,或某个元素说明的特征,则必需提供的信息;可选的,即该信息是可选的,由用户决定是否将其包含在元数据文件中。FGDC 元数据标准没有规定语法格式或编码规则,因此同 DC 一样,只是一个内容标准。

表 2 FGDC 元素列表

2.3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

ISO TC211 元数据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第三工作组组织研究,项目编号为 15046-15。1996 年 2 月 9 日通过 1.0 版草案,后几经修改,于 1997 年 1 月20 日发布 210 版标准(ISO TC211,1997)[4]。TC211 元数据内容项分为三种类型:必须型(M),指必须给出的内容(M 是 Mandatory 的缩写);条件型(C),指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给出的内容(C 表示 Conditional);可选型(O),指可有可无的内容(O 表示 Optional)。元数据内容采用逐项逐行方式表达;标准中给出了元数据制作、管理等规范。

TC211 元数据标准中把元数据的内容分为 7 类,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子类或具体元数据项,主要包括元数据内容、标识信息内容、数据质量信息内容、空间数据表达信息内容、空间参考信息内容、特征与属性信息内容、数据传播信息内容、数据参考信息内容等方面。

3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

3.1 概念

“核心元数据规范”拟定义一个对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最通用属性描述的数据元素集合,实现对数据信息基本情况的描述。

3.2 目的

地质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Geology Data Core Metadata,GDCM)拟通过建立一套用以描述各种地质资料数据集的元素集合,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提供一套通用的描述元素及规范,供管理者和用户在通用领域应用中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或属性的数据集,为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检索、整合、交换、服务和共享提供支持。

3.3 范围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是关于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基本描述信息,是由数据资源的共同特点确定的元数据集合。

3.4 原则

3.4.1 用户需求原则

核心元数据作为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基础性、通用性描述数据,在设计与选择核心元素时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深入地揭示信息资源的内涵。在结构与格式的设计、元素的增加与取舍、语义规则的制定等方面,要尽可能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增加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渠道(如开放式的词表系统的使用、增加提供用户反馈的元素等),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检索体系[9]。

3.4.2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

简单性与适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在应用时简单易于理解,便于计算机著录,有利于实现互操作;同时需兼顾适用性,选取最能表达需求的元数据集合,以解决元素过少产生的不准确性,提高检索的精度,做到繁简适当。

3.4.3 互操作与易转换性原则

互操作性是不同数据格式以及异构系统间实现数据交换的重要原则。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间的互操作性,通过建立映射、数据交换机制、语义共享等实现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系统间、不同数据格式间的数据交换。

3.4.4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

专指性与通用性原则要求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统筹考虑各类资源的应用特性,协调好资源应用深度与应用广度。

3.4.5 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可扩展性是指数据方案的生命。随着数字资源内容不断丰富、应用不断深入、需求不断增加,元数据方案必须能够适应资源应用、需求的变化,将一些特殊的应用加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一些具体应用可能会要求更为细致精确的描述,应允许使用者在不破坏已规定的标准内容(如元素的语义定义)的条件下,扩充一些元素、子元素或属性值[9]。可持续性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与现有标准规范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标准的成果,保证元数据方案的可持续发展。

4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元素定义

4.1 基本定义

定义元数据(Metadata)、核心元数据(Core Metadata)和数据集(Dataset)三个基本术语。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核心元数据是指能够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组通用的描述元素及相应的规范;数据集是由相关数据对象组成的一个可标识的数据集合体。将被描述的地质资料数据作为一个群组,一个群组可以看做一个数据集。一个数据集可能是一个较小的数据集合,在物理上或逻辑上位于一个较大的数据集之内;反之,一个数据集也可能由若干数据集组成,是这些子数据集的父数据集。如根据地质资料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一个数据集可以是正文、附件、附图、附表、附件、其他类等的集合。在本研究中,数据集是元数据的描述对象,以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分类组织数据集。

借鉴 ISO/IEC 11179-3 标准,本研究定义元素的属性基本上采用与 Dublin Core 一致的方法,按以下九个方面对元素进行定义:

1)中文名称(Chinese Name):元素中文名称;

2)英文名称(English Name):元素英文名称;

3)标识(Identifier):元素唯一标识;

4)定义(Definition):对元素概念与内涵的说明;

5)类型(Data Type):元素值中的数据类型;

6)约束(Constraint)指明元素是否是限定必须使用还是可选择的(必备性);

7)出现次数(Maximum Occurrence)元素是否可重复以及可重复的次数;

8)值域(Value Domain):元数据元素的取值范围;

9)注释(Comment):对元素的补充说明、著录格式的建议及其它。

4.2 核心元素内容

本研究参考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计划(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发布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V1.1 版)和《信息与文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13],元素的名称、定义、注释、约束、类型的中文翻译参考了上海图书馆的《都柏林核心修饰词》[17],《DCMI 元数据术语》[16],《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18],《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19],《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21],《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22],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15],《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20]。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及定义见表 3。

表 3 地质资料数据核心元数据(GDCM)标准核心元素(拟)

5 结论及思考

核心元数据作为描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部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逐步规范完善。由于地质资料数据涉及范围广,格式、类型多样,需要制定系列元数据标准来系统描述数据资源,并建立多个不同元数据标准间的语义共享与映射,提高对数据的描述深度与层级,优化数据组织方式与结构,不断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服务与共享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冠华 .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增强科技竞争力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5 ~ 9.

[3] 孙枢 .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 [J]. 中国基础科学,2003(1):19 ~ 23.

[4] 李军,周成虎 . 地球空间数据元数据标准初探 [J]. 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55 ~ 63.

[5] 张立,龚健雅 . 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5):127 ~ 131.

[6] 沈体雁,程承旗 . 地理元数据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24(4):34 ~ 37.

[7] 王卷乐,游松财,谢传节 . 地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标准结构分析与设计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1):16 ~ 18.

[8] 刘纬等 .2010. 数字图书馆的语义描述与服务升级 [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9] 肖珑等,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应用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5:29 ~ 35.

[10]http://cdls.nstl.gov.cn/,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基本元数据标准规范,2005—12.

[11] 冯项云,肖珑,廖三三等 . 国外常用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 [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4:15 ~ 21.

[12] 中文文献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系列报告之一 国外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标准研究项目组(2000 年12 月).

[13] 信息与文献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GB/T 25100-2010(ISO 15836:2009,MOD),2010-09-02.

[14] 薛明 . 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的标准参考模型 [J]. 测绘标准化,总第 62 期第 20 卷 .

[15]http://www.cdi.cn/CMS/searcher/. 中文元数据方案 . 国家图书馆,2002.03.

[16]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6/12/18/dcmi-terms/,DCMI 元数据术语,2006-12-18.

[17]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0/07/11/dcmes-qualifiers/ 都柏林核心修饰词,2000-07-11.

[18]http://dublincore.org/groups/collections/collection-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资源集合描述应用纲要,2006-08-24.

[19]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2004/09/10/library-application-profile/,都柏林核心图书馆应用纲要,2004-09-10.

[20]http://,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1.1),2003-08.

[21] 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 23—2000.

[22] 成果地质调查资料著录表及著录要求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11-11.

这是系统的要求,实现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时,知网需要用户提供以下资源:1.论文全文内容论文全文内容是检测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数据。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是对提交的论文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生成各项检测指标。因此,全文数据是知网系统所需要的必要资源。2.元数据信息元数据指论文相应的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时间、支持基金项目等信息。元数据是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对学术不端类型进行判断所需的基础数据,为了更准确的便于系统做出预判,用户可以在提交检测文献的同时,一并提交文献的元数据信息。

论文的研究数据

毕业论文数据分析的做法如下:

首先,针对实证性论文而言,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必须要提前确定好数据研究方法。而数据研究方法的确定与选择需要根据大家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来确定。

另外,大家也可以跟自己的的论文指导老师多多交流,尽可能多的了解更多关于研究方法的知识,以供自己选择。除此之外,大家还需要大量查找文献资料,见多识广有大量输入之后才能有所输出,本环节需要大家跟导师沟通商议后决定。

接下来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是搜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在这一部分,很多同学朋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知道去哪里找数据,找到的数据可靠性无法保障,需要的数据总是无法搜集全面等等各种问题。

那么在这里需要跟大家强调一下,推荐大家使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泰安、万方等等这些比较权威的网站去搜集数据资料。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国泰安和万方等这些网站是需要收费的,上去看了一下,价格不是很亲民。

给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些数据在国家官方网站确实找不到或者毕业论文所需的最新数据还没及时发布,推荐大家可以上某宝,因为某宝上电子版数据往往都很全面,而且价格大都可以接受。

在此提醒大家搜集到数据之后,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习惯整理保存好,避免后期使用数据时出现差错。

论文数据方法有多选题研究、聚类分析和权重研究三种。

1、多选题研究:多选题分析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多选题、单选-多选、多选-单选、多选-多选。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以多个研究标题作为基准,对样本对象进行分类。如果是按样本聚类,则使用SPSSAU的进阶方法模块中的“聚类”功能,系统会自动识别出应该使用K-means聚类算法还是K-prototype聚类算法。

3、权重研究:权重研究是用于分析各因素或指标在综合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最终构建出权重体系。权重研究有多种方法包括:因子分析、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TOPSIS、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等。

拓展资料:

一、回归分析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同时考虑几个变量的情况,比如人的身高与体重,血压与年龄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精确研究,以致于他们的关系无法用函数形式表达出来。为研究这类变量的关系,就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观测获得数据,用统计方法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变量间的统计规律。而统计方法之一就是回归分析。

最简单的就是一元线性回归,只考虑一个因变量y和一个自变量x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想研究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需要搜集大量不同人的身高和体重数据,然后建立一个一元线性模型。接下来,需要对未知的参数进行估计,这里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最后,要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来验证y是否随着x线性变化。这里,我们通常采用t检验。

二、方差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一件事的因素有很多,人们希望通过实验来观察各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差分析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值是否有显著影响,从而找出较优的实验条件或生产条件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人们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数量指标称为观测值,影响观测值的条件称为因素,因素的不同状态称为水平,一个因素可能有多种水平。

在一项实验中,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的观测值,有的是处理方式不同或条件不同引起的,称为因素效应。有的是误差引起的,称做实验误差。方差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将测量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变异原因的不同分解为因素效应和试验误差,并对其作出数量分析,比较各种原因在总变异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作为统计推断的依据。

例如,我们有四种不同配方下生产的元件,想判断他们的使用寿命有无显著差异。在这里,配方是影响元件使用寿命的因素,四种不同的配方成为四种水平。可以利用方差分析来判断。

三、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用来进行分类的统计方法。我来举一个判别分析的例子,想要对一个人是否有心脏病进行判断,可以取一批没有心脏病的病人,测其一些指标的数据,然后再取一批有心脏病的病人,测量其同样指标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一个判别函数,并求出相应的临界值。

这时候,对于需要判别的病人,还是测量相同指标的数据,将其带入判别函数,求得判别得分和临界值,即可判别此人是否属于有心脏病的群体。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同样是用于分类的统计方法,它可以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也可以用来对变量进行分类。我们常用的是系统聚类法。首先,将n个样品看成n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我们得到n-1类,再找出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变成n-2类,如此下去,最后所有的样品均在一类,将上述过程画成一张图。在图中可以看出分成几类时候每类各有什么样品。

比如,对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可以通过收集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例如GDP,人均收入,物价水平等等,并进行聚类分析,就能够得到不同类别数量下是如何分类的。

五、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对数据做降维处理的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某些公共部分,然后对这些公共部分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多变量的课题时,变量个数太多就会增加课题的复杂性。人们自然希望变量个数较少而得到的信息较多。在很多情形,变量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当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两个变量反映此课题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

主成分分析是对于原先提出的所有变量,将重复的变量(关系紧密的变量)删去多余,建立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而且这些新变量在反映课题的信息方面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

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 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六、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多元统计分析中降维的一种方法。因子分析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主成分分析中,每个原始变量在主成分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这些分量(载荷)之间的大小分布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这就造成无法明确表述哪个主成分代表哪些原始变量,也就是说提取出来的主成分无法清晰的解释其代表的含义。

因子分析解决主成分分析解释障碍的方法是通过因子轴旋转。因子轴旋转可以使原始变量在公因子(主成分)上的载荷重新分布,从而使原始变量在公因子上的载荷两级分化,这样公因子(主成分)就能够用哪些载荷大的原始变量来解释。以上过程就解决了主成分分析的现实含义解释障碍。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观测了许多学生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个科目的成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因子模型,用几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来代表原始变量。我们还可以根据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给公共因子命名。

例如,一个公共因子在英语,政治,历史变量上的载荷较大,由于这些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将它命名为记忆因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几个能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因子,假设有记忆因子,数学推导因子,计算能力因子等。

接下来,可以计算每个学生的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并且根据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因子总得分。通过因子分析,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七、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同样是用于数据降维处理,它用来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对两组变量提取主成分。从同一组内部提取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用从两组之间分别提取的主成分的相关性来描述两组变量整体的线性相关关系。

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诊断

研究生论文依据

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应具体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引用自己的成果也应作必要说明。援引教师授课观点或例证,应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并注明,否则视为抄袭。注重原典(原著)的阅读。严格核实资料来源、引文出处。

无论是自主选题、科研项目还是学生自拟,课题来源就是指选题依据,主要包括:

1、国内外背景,研究动态。

其中国外的动态可以少写一点(毕竟了解得少),就从网上搜集一些数据资料。国内动态,就写一些近几年的研究状况成果什么的。

2、理论及实际意义

阐述下你设计对理论或者实际工作的意义等情况。

3、可以加上本设计的创新点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一般来讲,获得论文选题有五个途径。

1、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导师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该方向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的选题尽可能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取得一致,以便获得导师在学术和经费上的支持,有助于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2、参加专业研讨会

参加国际、国内或地区的专业研讨会是选题的另一个来源。实际上,许多研究人员都是通过这些研讨会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上的信息往往是最新的,从中能理解其他学者最近在从事什么研究,有什么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

通过了解会议主题和参加专题讨论,可以把握同一领域内的其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另一方面,参加研讨会可以接触资深专家,与一些著名专家近距离地交流,向他们请教并建立学术联系。

3、生产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通向知识的大门,许多学科的课题研究都是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实践中会产生许多人们从未研究解决的全新课题,而这些问题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许多横向课题都属此类。如培训机会不如预期有效,产品销售量下降,少数民族员工得不到提升,复杂的多部门项目管理失控,兼并效果不佳等等。

4、文献阅读

通过对有关学科和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了解不同学者的思路特点及研究倾向,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萌发个人见解,进而确定选题。学科交叉与渗透也很重要。

寻找学科交叉地带的“处女地”,对同一课题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也是形成选题的重要途径。阅读文献不仅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为你的研究更加理性而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帮助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5、个人兴趣与好奇心

兴趣与好奇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甚至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些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是带着原单位的课题来深造的,如果能将这些问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往往是较理想的选题。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规范不一样,学硕和专硕的要求不一样,每个学校的又大同小异,但总体上说,论文的结构是有中英文提要,有目录,有正文,有参考文献,有备注(注释),有附录,有致谢等。有字体、字数和排版要求等,查重率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否则不能答辩等。

问题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首先要介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现状,比如说,质量不高啊,效益不好啊,这个问题被别人忽视了啊之类的 然后你要说明你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解决办法等等 最后说你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可行性等等 问题二: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 问题三:论文选题依据是什么意思?? 选题依据就是你论文依托的背景及显示意义,同时通过论文研究,解决问题 问题四:什么叫论文立论的基本依据? 题目问的是立论的基本依据,不是立论。 立论的依旧通俗恭说就是:你凭什么提出这个论点。 可以是理论依据,也可以是现实依据。 问题五: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有三:一、来源于资料的阅读;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会遇见感兴趣的问题,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三、源于对别人研究的质疑 问题六:论文立论依据怎么写 论文的立论依据就是 写出当前的研究背景,该研究具有哪些意义和目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还要说明当前可以进行该项研究,这就是立论依据。 也可以到 巴巴适适论文吧 查找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巴巴适适论文吧 提供 问题七:毕业论文选题依据要怎么写 选题依据是什么 与专业相关, 并熟悉这个论题,切记不要太大众化 俺给你出个提纲吧 问题八:论文采用什么技术进行设计及采用的依据 楼主大论文还是小论文啊,什么类型的呢 一般思路是背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展望 具体要看楼主什么类型的了,我是研究生毕业 技术性论文我们可以探讨,其他的应该可以借鉴呵呵

电子数据证据问题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类的大学学生为了在毕业的时候获得学位而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撰写的论文,其重点在于由毕业学历学生进行的撰写。那么毕业论文怎么写的,如何写好呢?本文将全面讲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欢迎借鉴阅读。PART1 选题论文的主题是论文开头的第一步,它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方向。好的题目要体现学术的价值,最好还能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选题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① 自拟:由自己拟定,通过指导老师批准认定。最理想的选题应该是由自己提出,把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作为选题的来源。② 课题:参与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申请学校设立的创新课题。③ 指定:由指导老师指定一个课题。对于还未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建议直接选择导师给予的选题。PART2框架当你已经选定了一个题目,最佳策略是拿着题目去找导师商量。因为在比较早的阶段得到反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另外导师的指导有助于概念化和组织思想从而发现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避免浪费珍贵的时间。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写作策略,以下是文章大纲的详细元素以作参考。PART3 参考资料论文撰写前期需要准备按照要求的论文字数来准备,一般学校会有写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一篇大学本科论文一般不超过1万字,大概需要参考10-20篇学术论文。硕士论文一般3万字左右,需要准备50篇以上高质量学术论文,著作5本以上,如果研究内容比较前沿、论文还没有出相关著作的参考材料数量则需要更多。● 只需一个知网论文搜集网站建议直接用CNKI 也就是知网,知网的文章最全,独家最多。一般的学校都会每年花钱买的,如果你的学校没有买,建议请其他学校的朋友帮你下载。某些学科或许除了知网还需要一两个辅助的网站,其他一些参考网站有:Google Scholar,SciVerse,web of science/web of knowledge ,ResearchIndex,OJOSE (Online Journal Search Engine,在线期刊搜索引擎)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术大牛,这些学术领域的大师们有更细致的研究方向,且他们的文章属于所有论文类型中的上乘,在你的论文中如果有涉及到的部分一定要有引用。另外你应该了解本校答辩老师们的名单,认真拜读答辩组成员的文章,适当引用他们的观点或者句子。总之,论文质量是需要站在伟人肩膀上的,而搜索自己学科领域的学术大牛和本校答辩老师的作品并认真拜读,让你事半功倍。● 注意技巧① 参考的著作尽量首选最新著作。因为最新著作他人很少引用,知网还不收录,可以更好的降低论文重复率。② 态度严谨。如果你需要数据,不要直接引用他人文章里的,一定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数据来源的网站查最新的数据。③论文资料重新编号。简单而言就是按照论文框架的每一章标题搜集论文材料,然后往里填充。在搜论文的时候给每一篇论文做记录和编号,把每篇的可用信息提炼出来,把对你有用的内容列出来。由于论文参考资料太多容易导致混乱,此时做出编号并列出内容提要,非常方便后续查询。把打印好的论文按照章节需要进行分类,比如一篇文章是论文的第一章需要的材料,就在文章上面写个数字“1”,若毕业论文有5章,所以材料划分为5份放好。PART4 第1版有了大纲,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填充。首先应该注意不要纠结于编辑,不要停下来去选择更好的词或更好的短语或改善句子的结构。此时只需要淋漓尽致写下你的想法,把修改和编辑放在之后再处理。1、题目论文的题目应避免大,太空,太一般,词语的使用必须准确和精细。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核心论点。2、摘要主要包括研究意义,方法和结果。通俗的讲是就是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是什么。首先以一两句话概括课题的意义,引入主题,即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介绍研究方法,概括性地对每一步进行阐述;实验/论证结果要具有严谨性,最好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和意义,如相关性86.9%,准确率90%等。3、引言简单而言包括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即需要说明“是什么”,“前人怎么做的”和“你怎么做的”三个问题,以三段式的形式展开:(1)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介绍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研究意义,由此引入该领域的研究;(2)综述研究现状,这里就需要阅读和总结大量的文献,并在段末说明前人研究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比之中呈现出本文的创新点;(3)研究方法:根据上述的不足,引入本文做了什么研究,每一步怎么做的,与摘要中的步骤相对应,不需要写结论。更加具体的部分可参考下图:4、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行文时要按照摘要和前言中的实验步骤来写,确保主线明确,逻辑清晰。(1)首先要简单地介绍所用的材料,方法或者模型,不需要重复前人文献中出现的具体内容如原理,定义或公式等。(2)实验/论证步骤要保证每个段落一个主题,说明这一步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得到了怎么的结果,做到层次分明。(3)语言上使用简单的短句,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容易产生歧义。很多同学在这里一不小心就容易摘抄过多导致文章重复率较高,因为用到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别人用过的,如“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和“正交试验”等,过多的借鉴前人的研究就容易导致复制比过高。建议大家一定要理解所用的方法,适当借鉴别人的论文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大大降低复制比。5、论证过程论证就是结果与分析,结果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发现了什么,分析就是发现的东西有什么意义。结果与分析的结构与引言部分正好相反,需要罗列成果,分析是主要内容。结果需要有数据支持,注意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验证性,建议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切记不能花里胡哨,简洁明了的说明问题就可以。6 、结论结论是对文章的总结,主要是简要概括研究方案,从正文中的研究中得到或观察到了什么数据和现象,依次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前人研究的异同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研究方案不能像摘要和前言中那么详细,重要的是结果和意义,最后给出展望,即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来进行论文结论的写作: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主要是格式问题,可以使用EndNote等软件直接生成目标期刊的格式,如果需要中英文对照,建议使用原文中的英文。按文中出现顺序,依次排列。PART5 修改完善在完成了上面所有这些内容之后,你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通常情况下,第一版草稿在各方面还差的很远,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你是否能够修改和编辑你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修改论文,得到反馈后再次修改。① 宏观:包括对组织结构,内容以及流程的修改。● 宏观角度最好的修改方式是通过修改文章的大纲来完成。写完之后通读一次,对照大纲检查文章是否结构连贯,论文结果是否有逻辑的呈现,论证过程是否有缺少的环节。接着先不要再读,放两三天再说,这样容易产生新的更好的想法。● 接着是从头开始逐个修改每一个章节,建议一次修改的内容不要超过五页。在修改的时候,要克制去修改语法,单词,语句结构的冲动,专注于你的想法的组织和逻辑。② 微观:包括对用词,句子结构,语法,格式、标点,和拼写的修改。● 微观角度修改一个常用的技巧就是将文章出声地读出来,可以读给自己,或者同学、同事、朋友听,这样能更容易发现文章中不流畅的句子。● 更改是个打磨的过程,必须字斟句酌,可以参考其他好的文章,对照写。● 可以使用一个简单实用的技巧:把文章打印下来,用铅笔在上面标注和修改。PART6 提前查重一般高校毕业论文的查重率在5%到30%不等,硕士论文的学科查重率更是要控制在15%以下,具体要求还是取决于学校。一般来说,对于学历的要求越高,查重要求越严格。所以同学们在上交论文前,可以了解下学校的查重率要求,再根据这一要求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国知网作为现在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查重软件,它的严格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同时也是大部分中国高校所采用的论文查重软件,针对毕业生群体不同,它所对应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因此建议同学们在交论文之前,可以自己提前为自己的论文进行检测。检测好之后会有一个检测报告,上面的标红部分就是重点需要修改的部分,其检测结果也能直接作为学校最终的检测结果的参考。

浅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国际贸易领域引起了重大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笔者将在专家学者文献著作的引导下,就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日后他人研究本课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发布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如何书写论文呢?其实论文的话我们很多时候会想到查重的问题,确实会进行一些相关的查重来,排查,学生是不是去百度去搜索,去抄袭别人的的论文。个人的经历来看,其实写论文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第一步你必须要去参考榜上相类似的论文的书写情况,他们的技术点,知识点,难点。还有他们的关键点。理清他们的思路,然后综合自己的节目或者说项目来进行规划。先把自己的论文进行划分模块。标题,一个个的模块进行去形成思路,把它主次之分。分清楚之后,然后写下来形成自己的思路。或者遇到一些你自己没法书写,但是有其他参考论文的情况下,可以拿别人的论文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自己写出来。不但是不能跟别人的一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查重的问题。

面对论文写作时,我们经常在翻阅众多文献后依然难以敲定自己的论文题目,但殊不知“仿效”并“学习”他人的作法确是文章写作的开端。在思考新的创意或独创的观点时,模仿别人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最简单而基础的方法。

论文写作要素

论文一般由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组成。这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结构,缺一不可。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要求。1.内容提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无法阅读一个学科所有的论文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了,在筛选论文时他们首先看内容提要,以便了解以下信息: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2)为什么选这个题目;3)用什么方法(或用什么资料);4)得到了什么结论;5)如果有争议,作者怎么看。读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决定要不要看全文。所以研究者在撰写内容提要时,需要体现以上几项内容。篇幅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写足上述要素;当然也不能太长,长了就啰嗦。2. 关键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读者一般使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电子数据库搜索论文时,往往输入关键词。所以,研究者在写关键词时需要斟酌,以便让读者找到自己的论文。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关键词往往很随意,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我们需要以己度人,了解读者喜欢用什么关键词检索。一般来说,关键词要能体现选题的重要方面。就本人所在的考古学科而言,关键词一般包括对象(如器物、遗址、遗迹)、时代(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南北朝)、地域范围(长江下游、河西走廊、太行山)、领域(原始瓷、城市、盐业考古)、理论(世界体系、景观考古、经济人类学)和技术(锶同位素、DNA分析、岩相分析)。3. 前言:此部分为正文的前奏,其目的就是回顾研究文献,提出新问题和研究方案。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个选题的研究史,点评前人的论著,既指出他们的成果,又剖析他们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把文献阅读部分的工作成果收入其中。在前人的遗留问题之中,挑选一个重要的,又可行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锁定了研究对象还不够,在此部分还要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来。写前言时研究者需要注意若干事项。首先,研究者要意识到,前言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问题,而前面的文献回顾起铺垫作用。所以,虽然新问题在前言中最后出现,但是在写作时,是最先要搞清楚的。因此研究者不需要把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纳入前言,只需要反映研究进展的论文就行。其次,研究者需要抱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论前人的工作。现在有些研究者为了避免得罪人,故意不提前人的研究工作;而有些研究者出于个人或派系恩怨,刻意抬高或贬低一些学者。这些都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一个研究者应该客观地肯定前人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到前人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问题,推动一个选题向前迈进。4.正文:此部分要展现论证过程。选题不同论证过程也不同,需要分别对待。文史方面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提供证据,形成子观点;最后由子观点构成大观点。科技考古方面的选题,则需要利用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讨论辨析由此获得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在此部分,研究者需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确保观点与证据链吻合,这就要求观点要有证据支撑,而证据要为观点服务。现在很多研究生不懂论证,喜欢堆砌证据,然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毫无关联的观点,其结果就是证据和观点两层皮。二是,公平对待不同意见。有些问题前人研究过,提出了一些观点。现在很多研究者要么无视,要么轻率地否定他们的观点。公正的做法是,分析这些观点,检验其逻辑、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指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要检验自己的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不能推翻前人的观点,就承认分歧。5.结语:结语的要害在于简要重复论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新问题、研究方法、证据和结论。结语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充分呈现论证过程;不宜太长,长了就有啰嗦之嫌。在这个部分不能出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任何新资料和新观点(想法)只能出现在正文中,结语只是归纳复述正文的重要内容。6.插图:插图样式多样,可以是照片、线图和表格,现在还可以是视频。它是重要的支撑资料,一方面可以说明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提供物证。它们既可以展示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也可以展示物证和数据,支撑论文。它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关键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关键概念、对象,或者呈现数据。在此部分,插图要与正文结合;也就是说正文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器物需要插图来说明,观点需要物证和数据来支撑;同时插图不能茫无目的,要为论文服务,否则就不要使用。插图需要添加文字,说明插图名称、图例、比例。当然,如果插图涉及知识产权,还要注明来源。7.注释: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少不了引用以往的研究成果,或者观点,或者数据(资料),或者方法。为了尊重以往成果,研究者需要做注释,以避免剽窃之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往成果,既有他人的,也有作者自己的。我国不少学者往往在意他人成果,而忽略了自己的成果。做注释还有另外用途,就是方便读者查阅出处,检验论文是否严谨扎实。因为如果研究者在做注时,没有看过所引论文,或者一知半解,容易出错。实际上,注释是一个研究者的信誉晴雨表,如果在注释上不认真,读者会认为研究者是个马虎的人,靠不住的人。至于注释的格式,现在各个大学发布的学位论文规范都有说明。发表时,各个出版社和期刊也有自己的规定,这里就不赘述了。8.文献目录:现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论文末尾放文献目录。但是文献目录一定要与脚注相一致,脚注里面出现的目录有,同时目录有的脚注也得有。

论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写作一篇论文需要遵循可阅读、可检验、可追溯和可检索四条原则。作者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此外,论文还要注意术语的延续性、体悟读者的需要、避免抄袭、使用平实语言和发掘论文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