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研究论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初步探索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该章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2)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1981年11月,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为新农村建设铺开了新的篇章。1982年-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的建设。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对新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育提出了要求,并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2003年初,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 (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却不断拉大,我党针对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概念,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免除农业税,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04-2008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2.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3、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发展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第三,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制。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第四,合理开发和规划,改变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第五,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于以创造“诗意的栖居”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业来说,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特征,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尤为重要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The brief analysis Huizhou village travel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the village traveling is the emerging fashion traveling way, the Huizhou culture is one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representatives, both's mutual union may cause our country's village traveling to have the personal status and the value. Huizhou while develops the village traveling to make certain progress, is also facing each kind of question, in view of it some questions which appear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Huizhou travels the related department to take the countermeasure to deal positively, thus enables the Huizhou village traveling even more to have the development superior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uizhou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Rural tourism is emerging fashion tourism, Huizhou cul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make more of China's rural tourism quality and value. Huizhou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s also fac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for it appear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a number of issues, Huizhou tourism-related departments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should, so that more of Huizhou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初步探索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该章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参见《人民日报》1956年6月24日第5版)。这是中央领导人中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1963年12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提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2)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1981年11月,国务院领导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为新农村建设铺开了新的篇章。1982年-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村改革和新农村的建设。1996年10月,胡锦涛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对新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育提出了要求,并先后开展了“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2063页)。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接着又提出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搞活农村经济。2003年初,把农村改革列入四项改革之首,并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列入第一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 (3)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却不断拉大,我党针对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概念,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免除农业税,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2006年1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参见《人民日报》2006年1月27日第1版)。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04-2008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日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扶贫富民的新渠道。里口山村依托独特的杏花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立工友创业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十里杏花谷”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本文通过对里口山村进行个案调查,对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里口山村;个案调查

1、研究区概况

里口山村隶属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地处烟台市和威海市之间,南依昆嵛山脉,距昆嵛山旅游区约11公里,距养马岛旅游区约12公里,紧依烟威公路,与牟平高铁站、高速路口、蓬莱机场等处于1小时交通圈内,交通条件优越,区域位置独特。全村共203户,342人,耕地570余亩,山岚7000余亩,杏园100余亩,杏树15000余棵。该村已有300多年杏树种植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杏花盛开花深似海,延绵10余里。

2、里口山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实践

2.1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根据本村特色,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订了依托本村十里杏花资源,建设“一条大道、三个片区”的规划方案,即修建一条杏花观赏大道,规划“百户民宿、千亩现代农业、万亩生态山林”3个特色产业片区,同时挖掘村内古泉、金鱼池等人文景观,以杏花大道为轴,四向拓展,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业发展半轴,打造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格局。

2.2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里口山村挖掘本村独特区位优势和杏花资源,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将该村纳入牟平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根据村庄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投资270万元,在牟平区乡村率先实施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铺设300毫米混凝土主管道3460米,110毫米PVC支管2800米,75毫米PVC支管3800米,建设适合旅游景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MBBR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站3处,日处理污水量达50立方米/天,能够满足本地村民生产生活和民宿旅游业发展污水处理需求。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乡村传统污水处理模式,为村庄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在全区起到了示范作用。里口山村先后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清理整治河道2400米,建设3处拦河坝,扩大河道蓄水能力,因水制宜打造水面相连、水绿相依的'河流景观带,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建成2处大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规划设计3个中国庭院建筑,打造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逐步实施了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完成的700亩高标准农田滴灌等农业项目,为农业观光采摘游提供了条件;为方便游客停车,新修建停车场2个,新修建的杏花观赏大道,直通G228国道,使该村交通条件更加优越,旅游观光更加便捷,加之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短途游、近郊游提供了绝好的便利条件。通过对以污水处理为代表的村庄基础设施和以杏花观赏大道为代表的旅游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里口山村更加整洁,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村庄的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了该村经济等各产业的发展。

2.3建立“工友创业园”

带动增收致富里口山村在区总工会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乡村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当地村民创业就业创造机会,以“培、联、创、扶”为核心理念创新建立“十里杏花谷工友创业园“,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实施企业民主管理,创造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干事创业氛围,以旅游业为基础,推进工友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帮扶农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培”提升技能。工友创业园加大农民、工友培训力度,定期开设“农民大讲堂”,组织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聘请专家教授现场辅导并深入田间地头、送学上门,组织农民工到威海、招远、寿光等地考察调研,开阔了工友眼界,提升了创业技能。二是通过“联”抱团发展。工友创业园结合自身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杏林湖酒业股份公司、24小时保鲜水股份公司、新希望土地股份公司、健康养生旅游股份公司等本园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开启“1+1>2”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因杏融合,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创”提质增速。在工友创业园的带动下,充分依托当地杏花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旅游赏花节、甜杏丰收节等节庆文艺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赏杏花、踏青、游玩,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响“十里杏花谷”旅游品牌,使该村发展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十里杏花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世博年最佳乡村旅游节”“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出现质的飞跃。四是通过“扶”增收致富。工友创业园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孵化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引导社员自愿入股,上不封顶,扶持每户社员200元原始股;残疾人、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每户在享受自己的资产资源收益分红和社员原始股之外,由创业园为每户垫资300元作为扶贫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脱贫。里口山村工友创业园的创业扶持计划依托本村旅游特色,既坚持了公平自愿的原则,又兼顾了特殊人群,展示了里口山村共同致富、精准脱贫的创业风貌;建立的多个产业、公司在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起到了打响招牌、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会组织支持、乡土特色守正出新、生态资本支撑,都最终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2.4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里口山村秉承“红色党支部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烟台市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实行以发展生态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为切入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合理确定股份,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致富。近年来,合作社与滨州医学院、鲁东大学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十里杏花谷作为三座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以学促旅,学旅结合,极大宣传了当地的旅游文化;成立了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院——再思书院,收藏图书上万册,供村民和游客免费共享,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2019年书院获得市总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农家书屋”称号;合作社健康养生旅游成果显著,乡村旅游产品杏子酒和蜂蜜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农家乐、特色民宿稳步运行,以“杏”搭台,连年举办杏花节、甜杏丰收节,独创“杏”福长街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收益30余万元,总资产2000多万元,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扶持150人创业,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村民、农民工1500人就业。总的来说,里口山村合作社会发展健康有序,已经探索形成一条“红色引领、赏杏花景、采生态果、饮农家酒、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结语

在里口山村发展过程中,以科学规划布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立工友创业园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独特路径,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独特作用,使里口山村发展成为了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典型,对探索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毕业论文

一、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动机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旺,好奇心强,对旅游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大学生活中,充实的课程与快节奏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让大学生感到单调无趣,略有压力,长时间呆在城市的他们想 要去尝试感受新的不一样的事物,相比于 城市的车水马龙,他们更向往安静闲适的乡村,在那里,他们可以放空自己,暂时忘却自己的不愉悦,放松自己,感受大自 然的惬意与美好。相比于其他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花费较少,性价比高,人少,清净,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而且还有特色 的旅游项目例如垂钓,采摘水果等,让人们身临其境,切身的体会到了真正的乡村农家乐, 使得身心愉悦。总得来说,80%以上的人去乡村旅游是为了缓解压力,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乡村惬意安然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匆忙刻板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乐趣;有13%的人选择乡村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而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乡村旅游是为了体验乡村生活。经调查,大部分人在去乡村旅游都会用手机拍照或者其他方式来记录该旅行时光,其中女生对此更加的热衷。二.大学生的出游组织方式总体特征上,大学生在出游组织方式上偏 好"与同伴出游"和"情侣出游"。大学生的主 要任务是完成选择"独自一人出游"方式的意向较低,累计比重为15%。由于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多集中于节假日,他们更多的选择周末或者五一,十一黄金周进行出游,如果可以,他们更愿意逐开人来人往的高峰期进行出游。大学生与不同群体一起出游时选择的出游方式略有不同,与同伴或者情侣出游时更加偏向于跟团游,该方法出行有现成的路线可供选择,节省了时间,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与家人出游时基本是在塞暑假时,此时他们更愿意选择自驾游,避免了跟团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费,还可以自己策划路线,自由选择行程,方便快捷。 三.大学生的特殊消费条件大学生仍是消费一族,他们的经济支柱主要来源于家庭,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对于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等一系列的旅游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看,80%左右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是处于中等水平的,旅游活动消费对于 他们而言仍属于奢侈性消费,他们一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吃:物美价廉,或在当地餐馆饭店就餐,或自备食物,对当地的特色小吃展现出极大的兴趣A(二)住:经济实用,费用在100到200元 之间,更偏爱住在具有民间特色的民宿(三)行:不追求奢华,只需安全至上 方便快捷的的交通工具,例如火车,高 铁,公共交通工具等(四)游:对传统的旅游地兴趣减少,更 多地转向乡村旅游,寻找回归自然的感 觉,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旅游项目,注重个 性与参与性;(五)娱:要求丰富多彩、 偏爱特色旅游项目,例如钓鱼,骑马,采 摘农产品等(六)购:女生更加热衷于购物,多为当地 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四.大学生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对于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他们愿意选择规 划较好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既可以 锻炼身体,亲近自然,享受乡村自然风 光,又可以了解乡村民俗文化,充实自己 的文化涵养。对于乡村旅游活动,65%的 大学生偏爱赏花钓鱼,爬山探险等其他旅 游景点少有的旅游活动,其余有20%的大 学生喜爱欣赏田园风光,棋牌娱乐,拍照 摄影等旅游项目,剩余的对乡村民俗文化 抱有更大的兴趣。当然,几乎所有的大学 生都对品尝风味小吃这一旅游项目趣味盎然。经调查,大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只是让旅游者参观,很少有邀请旅游者参与到其中的民俗活动的项目, 旅游者只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后,才会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并对该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记忆深刻。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发掘 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并邀请旅 游者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了解民俗文化, 共同发扬民俗文化。五.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乡村旅游可以让长久生活在喧嚣热闹的城 市里的人群去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的乡村 进行一定的放松,为他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健康的身体以及一定种新型的休闲方式,可以促进农业产品的发展,并且游客 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体 验乡村民俗文化,比如乡村的民居,戏曲,武术等,并对此进行传承与发扬。乡村旅游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更贴近民风民俗,加强周边的环境建设,多增加一些与传统民俗有关的项目,增加文化的底蕴, 营造文化的氛围。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疫情过后,旅游事业还是要蓬勃发展的,但是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做好检测。

方法如下,.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旅游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据世界旅游组织的2. 研究思路、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实践,结合县域经济相关理论,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从旅游收入出发,研究旅游收入的构成、近几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3. 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统计分析 (一)浙江省桐庐县旅游者的客源分布分析 (二)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分析写写帮文库大家还在搜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开题报告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开题报告旅游战略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山包旅游资源开题报告研 周边游和研学旅行开题报告关于旅游开题报告(精选15篇)2022年7月29日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关于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看久了城市的喧嚣和繁荣,不如回归乡村的宁静与悠闲惬意。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项目。下面是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20**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16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1X年9月17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马桥乡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格式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精选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导语:看久了城市的喧嚣和繁荣,不如回归乡村的宁静与悠闲惬意。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项目。下面是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和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和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一、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9.8%,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二、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工作业绩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9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2002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2003、2004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05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2006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2007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犹石嶂万亩茶叶基地、合溪万亩油茶基地)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村)建设措施

(一)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三)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四)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五)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七)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衷心希望全县30万儿女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在我县领导的带领下,向即将到来的2016交出一份满意的新年答卷!

一、调研的准备

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研组建后,分头查阅有关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我乡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二、调研的行程

20xx年x月xx日我们调研组3人一行来在石泉等村进行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四天我们的行走线路是:石泉上古寨、古民居------金宝塘坡田------上流飞檐台、节孝坊-----霞留小水果基地,每个村一天。

三、调研方法

在调研时我们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之间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保证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及该村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对旅游工作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乡政协旅游工作调查问卷,组织部分公司、社会知名人士等30余名人召开座谈会,完成调查问卷。

四、调研范围

此次调研范围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调研的初步结论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共完成问卷30余份。通过所收集的信息,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举措。从此次调查来看,乡村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于景区周边村镇。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再者,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后,可以实行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进而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马桥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农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第三产业比例较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而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如我乡的花豆、生姜去年吸引来了上千游人。

3、有利于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马桥乡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它将农业与旅游业很好结合起来,实现双业增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我乡有些村民的30%--40%的收入很多来自于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景区销售所得的收入。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大大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增收减缓问题。

4、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石泉等村村民是否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时80%左右的村民表示支持。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根据马桥乡乡村旅游景区村民反映发展乡村旅游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是路变好了,村镇整洁了,水干净了,绿化好了。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5、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环境发展是手段,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发展乡村旅游,虽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但只要使用多予、少取、放活三管齐下的方法,不仅不会触及既得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各方利益,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马桥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些质量等级也比较高如石泉古民居,但知名度并不高。

3、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要待进一步完善。从调查看,特别是一些自驾车的游客对入景区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务设施还是不很满意的。

4、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从调查来看,半数以上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投资旅游业的欲望,但很多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可见在全区未形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等。

5、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缺乏。整个长清从事旅游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层次比较低,人员从业素质也不高。从导游来看,仅仅几人获得国家导游资格,同时缺乏有序的管理。

6、乡村旅游的商品开发不够。缺乏商品意识。全乡旅游景点除花豆、生姜外几乎没有开发自己的旅游纪念品,在各旅游景区所销售的产品大多为农户自发组织买卖,而且大多为初加工农产品,产品附值不高。

(3)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用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张扬个性,确保乡村旅游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规划的编制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是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结合发展需要,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加快建设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水平。

3、重视保护利用。乡村旅游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继承和保护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环境造成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经济利益的做法。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依法管理,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制。

4、积极筹集资金。发展马桥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农户要想投资旅游业也需要资金,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资金筹集的方式和途径,引入市场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改变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树立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消除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障碍,构建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这方面马桥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马桥乡在开发金宝塘坡田生态旅游风景区当中,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整合水库水库出险加固工程资金,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为景区打造良好的景区外围环境,从而激励投资开发商对景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要放宽市场准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缓解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到旅游村镇兴办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

5、加强包装宣传。马桥乡景区很多是有高质量的,但很多却知名度不高,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包装宣传。因此,加强包装宣传十分重要。精心策划能反映和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点)知名度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荐会、说明会、展览会等活动,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营造健康浓郁的特色旅游氛围,拓展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和招揽海内外的游客。加强新闻媒体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宣传报道。鼓励新闻媒体配合乡村旅游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和栏目。

结语

经过我们系统调查掌握的资料显示,马桥乡的乡村旅游有其成功的可借鉴之处。乡村旅游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马桥乡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随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广大农村则山清,水秀,天蓝,空气清新对广大的城市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即可以释放压力,尽情放松,有能来到天然氧吧,调节新陈代谢,改善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必将呈现燎原之势,蓬勃地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而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已经开始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以下是我整理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城市人在经历了繁忙沉重的工作生活后就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此时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此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分析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对如何开发以及如何改善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与娱乐的体验。

朱慧娟2011年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一文中写到我国农村面积较大,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科技发展低,经济实力弱,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一书中提到吸引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元素之一是可以参与、体验乡村才有的项目,包括弄湿活动体验;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垂钓;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体验乡村节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游客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风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件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龚维嘉2008年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一文中提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具备对游客的足够吸引力,运行中则能够使游客感到舒服和不断出现新奇感,运行结束后仍然能够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回味无穷的体会。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开发的的现状着手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

一、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二、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发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措施

结论

四、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掌握我国目前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状况,并且研究如何开发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研究与写作计划:

xx-2-20---xx-2-25 提交开题报告;

xx-2-25---xx-3-25 文献研究,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与开发手段研究;

xx-2-25---xx-4-10 提交论文设计初稿,老师修改;

xx-4-10---xx-4-20 提交论文设计第二稿,提交非指导老师查阅;

xx-4-20---xx-5-10 修改论文设计,提交指导老师的修改;

xx-5-10---xx-5-20 提交论文答辩稿

xx-5-20---xx-6-1论文答辩;

xx-6-1---xx-6-10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学院保存。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7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实意义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23.0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参与

2.1.3 乡村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一体化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理论模型

3.1 模型来源

3.2 研究假设

3.2.1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3.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3.3 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样本选择依据

4.1.2 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4.2.1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4.2.2 社会资本量表

4.2.3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4.2.4 参与能力量表

4.2.5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4.2.6 社区参与度量表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5.3 测量模型分析

5.3.1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4 结构模型分析

5.4.1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5.4.2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6.2.2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6.2.3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6.2.4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6.2.5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6.2.6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把握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网络信息,详细了解文章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为本文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根据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并设计调查问卷,按照样本选择依据选取调研地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的发放,收集原始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对假设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各假设成立的情况,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唐代剑,过伟炯.论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藤头、诸葛、上城埭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11:155-157.

[4]杨洋.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01:78-79.

[5]Karoline Daugstad.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402-426.

[6]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n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04):665-690.

[7]史蒂芬·佩吉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刘劼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Peter W Williams, Robert W Penrose, Suzanne Hawkes.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04):860-889.

[9]Mason P,Cheyne J.Resident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02):391-411.

[10]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11]Zahed Ghaderi. Domestic Tourism in Iran.[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1,22 (2),:278-281.

[12]Murphy P.E. Tourism: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 Methuen Inc,1985.

[13]Pauline J Sheldon,Teresa Abenoja. Rezident attitudes in a mature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aikiki[J].Tourism Management,22(5),435-443.

[14]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15]JE Rosenow,GL Pulsipher. Touris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M].Lincoln,Neb:Century Three Press,1979.

[16]Haywood K.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1988,9(02):105-118.

[17]Chris Ryan. Equity, management, 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 ability: issue of new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1):88-104.

[18]Anahita Khazaei,Statia Elliot,Mar ion Joppe. An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to advance community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the case for engaging immigrants as fringe stak eholder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7):1049-106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