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幼儿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蒙台梭利教师运用身体语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语言有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之分,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我们的身体语言,也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肢体态势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有声语言。这种肢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语言乃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语言修养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得到的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作为蒙台梭利教师,其讲课语言既要符合对所有教师的一般语言要求,又要有反映蒙台梭利教育特殊规律的特殊语言要求。蒙台梭利教师的语言修养,将决定着孩子在活动中的效率。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乃至其它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一名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用纯熟、优美的身体语言将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工作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教学中常见的态势语有眼势语、手势语、头势语、面势语和体距语。 (一)眼势语 (1)注视。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或某物。注视辅以不同的视线、视角和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亲密注视会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2)环视。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环视可使教师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灵活。如果课中完全没有环视行为,就会给学生以教师呆板、不热情或高傲的印象。(3)盯视。使视线集中在某一范围内,目光不流转,甚至连眼都不眨一下。这种眼势用于事物,可表示强烈兴趣。 (二)手势语(1)翘拇指。主要表示高度称赞、非常佩服、绝对的首屈一指。(2)伸食指。食指与嘴唇垂直并靠拢嘴唇或与嘴唇接触,表示“请安静”。这时嘴唇通常撮起,眼睛要稍稍睁大。(3)丁字手势。丁字手势的含义为“暂停”。(4)按掌。单手下按用于个体,表示坐下,双手下按用于群体,其义是要求坐下,引申为“停止做某事”。(5)抬手。单手上抬用于个体,表示起立,含有请的意思。双手上抬表示起立,还象征坦诚、真诚,这时手掌不是上抬,而是向两边摊开(拥抱前)。 (6)鼓掌。鼓掌的基本含义是赞许、肯定。也可用来表示打节奏、提醒、暗号、讽刺等含义。 (7)握拳。攥紧拳头,置于胸前,拳心向内,前后挥动数次,以示力量(命运)。 (三)头势语 (1)点头。基本含义是同意或赞成。(2)摇头。表示不同意或不相信。头部呈拨浪鼓式快速摇动,表示坚决的无通融余地的否定。(3)侧首。基本义是“关注”,结合面部表情的不同,显现“感兴趣”和“怀疑”两种意思。(4)鞠躬。主要表现为浅鞠躬:将头部垂下成低首态,然后再抬起来。其含义有二,一是致意,二是表示告别。

幼儿害羞行为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孩子特别害羞怎么办,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大,你开心吧!但他却不善于与人交流,说话做事唯唯诺诺,当家长的看了也是挺着急的,下面就告诉大家几个小方法帮助大家走出害羞哦!

怎样让孩子不害羞【1】

理解孩子的个性,平时多给孩子生活空间

杜绝 “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越自私;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越胆小

让孩子大胆尝试新的挑战,不要永远在自己的摇篮里长大

和孩子多出去走走,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

做出进步积极鼓励

鼓励孩子需要注意的是: 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不能用”你真棒!"这种宽泛的语言表达,而是对他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方法进行评价。

如“你真努力!”“你做的很认真,不错!”“这件事情你做得挺好,因为动了脑筋!”而不能用”你真棒!"

为孩子营造良好氛围,以身作则, 孩子会受影响。

害羞在幼儿中非常普遍。

对于害羞的孩子,家长多少会有些担心。

其实害羞并不全是坏事,和同龄孩子相比,害羞的孩子比较听话,遵守规则,行为和生活都比较有规律,智力上没有什么差异。

如果孩子在其他人周围不会感到非常不自在或者被忽视,那么就不需要过多干涉。

但是,如果孩子的害羞表现持续时间很长,或者在没有明确的引发事件时也会表现害羞的话,家长就应该加以注意。

孩子的害羞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孩子,孩子经常独自玩,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约束过多;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总在人前说孩子不好,比如孩子没有和人打招呼,就当众指责孩子……这些做法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害羞。

此外,过度溺爱、过度照顾和迁就,也容易造成孩子害羞、胆怯的性格。

对于害羞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多鼓励,少批评;可以通过练习口头表达和表演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比如教给孩子社交语言,如“我也能玩吗”、“我们一起玩吧”;带领孩子玩角色游戏,和孩子一起扮演“上幼儿园”、“叔叔来我家”、“买东西”等各种主题游戏,让孩子练习在不同交往场合的应对方法。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此外,幼儿园是集体生活场所,有更复杂的交往模式,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对于幼儿克服害羞有很大的影响。

尽量让孩子多去幼儿园,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温暖的、可靠的,如果遇到困难,老师会给予帮助。

家长也要多与老师沟通,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

孩子害羞怎么办【2】

1、玩“勇敢者”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爱玩,不过,您应该注意他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

许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欢玩一些没有伤害性的安静的游戏,如看书、画画、拼图、搭积木等,比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欢一个人玩。

您应该鼓励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

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的游戏都需要一点勇气。

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嗑嗑碰碰,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好办法;

2、让孩子开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场、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让孩子多开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

不过,爸爸妈妈要耍点小“花招”。

例如,陪孩子去商场买玩具时,让他自己对营业员说:“我想买这个玩具,请问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愿开口,就不买玩具。

一开始,他不好意思说的话,您就先说一遍,让孩子学着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声音够不够大,您都应该鼓励他。

说得多了,孩子就习惯了。

在鼓励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您也可以教他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这样,人们会更喜欢您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也增加了开口说话的自信心;

3、孩子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害羞,那么您应该反省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保护?过多的保护和代劳只能束缚住孩子的手脚,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不爱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岁以后,您就可以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的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

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办”的孩子更活跃,更愿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4、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

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

有条件的'话,您也可以在小区的邻居中给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让他们经常在一起玩;

5、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

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平时,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害羞”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

时间长了,孩子会以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

6、让孩子当“小司令”

害羞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往往不“出挑”,因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躲在别人的后面。

因为害羞,他会失去在人前表现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少了,孩子更害羞了。

这是一个很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恶性循环。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

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

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孩子害羞怎么办【3】

首先,对于经常害羞胆小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责骂孩子。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的你的责骂,你一定冷静对待。

你的责骂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得孩子更加害怕,更加封闭自己,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就不好办了。

很多家长会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谁怎么样,那个谁怎么怎么样来和孩子对比,甚至嘲讽孩子,什么都不是,这样的话,孩子不但会恨你,而且会恨那些你所说所谓“好孩子”,更加的独立自己,不愿意交朋友,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活动,话也会很少。

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对比嘲讽容易害羞胆小性格的孩子。

前面讲到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好的行为,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千万别犯错。

接下来,说说,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什么,我们该怎么给予孩子帮助。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你的鼓励和信任,帮孩子打气,而不是打击孩子。

你温和的和孩子说话,没有任何一点归罪他的意思,支持他,给他信心,鼓舞他一定能成功的,下次一定会有进步的。

这样孩子才会慢慢走出自己的内心,因为有你的背后支持,充满自信,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说到给予孩子的自信,就要多赞美孩子,肯定孩子,多关注孩子,去寻找他的优点,让他在自己的优点上找到自信。

不要以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要求孩子,给他设立很多的目标,让他一个一个的完成,当他慢慢完成自己的目标之后,就会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害羞胆小的怪圈,寻找到了自信满满的自己。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都是怎么来教育和要求孩子的方法。

其实,在这些管教实施的前提是,家长们,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充分做出榜样,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我们看到很多的孩子,性格都是随着父母的。

所以说,要改变孩子胆小害羞的性格,家长们再孩子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出表率,让孩子以你为榜样,这样,你的教育也才更加充满说服力。

针对幼儿平常的言行,多给予鼓励。多鼓励他与人交往,大胆表达,踊跃展示。多带孩子出席一些交往活动,借机鼓励孩子上台展示。与人交往先从叫人开始,有机会叫孩子去多与人交流,孩子会逐步成长的。有时环境很重要,很多时候,能力也是环境逼出来的。

幼儿行为培养的研究论文

《幼儿养成教育初探》

摘要: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一要通过故事启发幼儿的认知;二要通过游戏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三要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幼儿的抑制能力;四要通过榜样法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30-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斯金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的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并且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后就很难改变。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习惯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成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应运而生。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关注点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而相对忽略幼儿阶段的养成教育。

一、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意义

从人们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来看,幼儿期普遍指的是3~6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1]。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础的阶段。因此,从长远来看,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学会辨别是非,形成初步的善恶观念。幼儿对事件对错的判断主要是依赖于成人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能够让幼儿获得基本的是非观念,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辨别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成人的教育,成人通过创设各种情景,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儿童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习惯。

二、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单一的培养方式

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人们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就是说教,即通过语言灌输的方式将一些行为习惯的条条框框填塞给儿童。这样的说教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片面化的知识传授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幼儿养成教育的效果离不开幼儿对养成教育的认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人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存在一种片面化注重知识的现象。人们谈到幼儿的养成教育时,通常将养成教育等同于幼儿对行为习惯知识的获得,变成一种纯知识的教育,使得养成教育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3.家园合作不到位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家园合作意识逐步在增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园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幼儿在学校能够和别人分享东西,知道谦让,懂得助人为乐;另一方面,幼儿回到家就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产生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和家长未能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家园合作的不到位,使得幼儿养成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成效。

三、幼儿养成教育的路径

1.通过故事启发幼儿的认知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并不能了解规则的真正意义,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只是基于对成人权威的服从。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发现,幼儿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他们服从规范是为了避免惩罚[2]。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现象,在成人的要求下,幼儿会按照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事,但当问道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通常的回答都是“XX说的这样做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正如古人所说的一样,“万事始于行,诸行始于知”。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是基于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因此,教育中注重启发幼儿的认知成为了教育的应有之义。

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具体的情景和生动的形象,而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故事情节的情境性和故事人物的形象性。因此,故事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普遍的

吸引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还必须关注在有能力人的指导下,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基于此,通过故事法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最主要的是所选故事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在给幼儿讲解故事时应绘声绘色,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讲完故事后,成人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如在故事《窗外的垃圾》中,教师讲解完故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窗外的垃圾是谁丢的?”“它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小兔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既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又对幼儿的环保意识进行了启蒙教育。

2.通过游戏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人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具有情感。在目前的幼儿养成教育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通常是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相对忽略在养成行为习惯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明了只有通情才能达理的道理。情感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力[3]。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做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4]因此,游戏应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注重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在团队游戏中,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并体会到由此带来的快乐;在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学会相互帮助,享受“助人”和“被人助”时的愉悦体验。

3.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由西方生活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他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观性。受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许多教育家针对教育和生活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如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综合相关研究观点可发现,他们都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应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教育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

教育、人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人接受教育的一个途径之一就是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5]。习惯指的是人们做某事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过多意识的参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人们坚强的意志,而所谓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人要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意志的力量[6]。幼儿的意志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做事情缺乏坚持性,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意志力进行培养,如有的幼儿有挑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蔬菜、水果等,这个时候成人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挑食的危害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克服挑食的毛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的幼儿做事情总是很容易产生懈怠,针对幼儿这种“三分钟热情”的做事态度,成人应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当值日生发碗筷等),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力。

4.通过榜样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幼儿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幼儿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首先,幼儿模仿的常见对象是父母、教师等。因此,作为成人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要让幼儿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成人自己就不应乱丢垃圾;要让幼儿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成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总之,要想让幼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人自己就必须首先成为那样的人。其次,幼儿同伴也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替代性经验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如当班上某个儿童具有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时,教师就可以当着班上其他幼儿的面,给予这名幼儿以口头表扬(XX今天帮助了别人,真是一个好孩子等)或物质表扬(如奖励小圆点、五角星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强化幼儿的好的行为,另外一方面则能为其他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习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习惯是基于正确的认知、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并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为了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时应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单纯就行为培养行为,以免造成幼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生。同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使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反复性。教师和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时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并且,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总是处在一不个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养成教育应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除了需要加强家园合作外,还应注重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开发,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相互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将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冯勇刚.家庭道德启蒙教育的情感艺术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11(4).

[4]张唤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一、 对孩子进行引导,向孩子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并在结束时附带性的说明一下诚实的好处以及说谎话的`坏处。二、 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发现孩子说谎后,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地找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根据找对纠正的方法。如果孩子诚实,则表扬他,叫他继续发扬这种品质。三、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让孩子知道不诚实无所遁形,不能隐瞒任何人;让幼儿自觉说实话,并且对孩子继续予以信任,教育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改了就是好孩子的道理。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

网上应该是可以检索到好多这样的论文吧~你看下(教育进展 )、(创新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等等这样的期刊参考下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对你写论文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幼儿捣乱行为的研究论文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本文认为,适时、适度、与环境相宜的批评和处罚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创造教育契机,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从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批评与惩罚;适时;适度;适宜

幼儿的是非正误认知及其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导向和激励。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有些幼儿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批评和惩罚,成为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批评和惩罚教育的适宜性界定

(一)批评和惩罚。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和错误;对缺点和错识提出意见。所谓惩罚,就是处罚;〔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如此诠释过惩罚:“孩子,我打你,是让你认识到你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2〕当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我是坚决反对用武力来征服来惩罚幼儿。

(二)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内涵

1.批评惩罚和表扬鼓励并重互为调节。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批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批评和惩罚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批评和惩罚,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批评和惩罚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批评和惩罚,创造教育时机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批评惩罚,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同样要抓住时机,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时机把握得准是批评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善于发现和选择时机。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先扬后抑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幼儿就会欣然接受。

(二)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发展水平较快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在提供成功体验的同时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惩罚,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适度运用批评和惩罚,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凡事有个度”。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有些家长和老师,幼儿表现不好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惩罚。这样的批评和惩罚就适得其反了。因此,我们应该强化批评和惩罚这个“度”的意识。

(一)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和惩罚,也是善意的,对幼儿言过其实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批评和惩罚,应恰到好处。批评与惩罚的频度太低,或程度太轻,或许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饱含爱的批评和惩罚。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惩罚绝不是体罚,应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四、批评和惩罚应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以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自信心为目的。

(一)批评惩罚时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批评惩罚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健康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在批评惩罚过程中对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那么,幼儿失去自尊心后,他就会变得不知羞耻,这对其是有害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行为,家长应正面指出。

2.批评惩罚幼儿时要注意场合。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在没有第三者的场时进行。

3.要就事论事批评幼儿。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

4.批评和惩罚幼儿时,成人应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二)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与惩罚。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1.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破坏性的批评,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幼儿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聪明的老师会避免破坏性的批评并善于聪明的惩罚,因此我们在惩罚中一定要讲求艺术,注意及时性,强度适当,最好奖惩并用及指出避免惩罚的途径。

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

[2] 毕淑敏.幼儿,我为什么打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佑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对策

1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由于年龄的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儿童期(6岁一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77.5%),其他依次是品德不良型(占12.9%)、压抑型(64%)和攻击型(32%)。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对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也不同。有学者认为,儿童偶尔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学习和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儿童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影响较严重、需要作耐心和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发展的连续体,因此一般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3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客观性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态度;(2)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即儿童周围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生物条件;(3)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3.2发展性

儿童是有着自己身心发展规律、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评估儿童问题行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儿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现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发展的结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他们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知觉的持续性差,不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对事物的主次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时间和空间知觉还比较模糊。在注意力方面,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思考深层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道德情感在发展当中,但仍是狭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学儿童身上,常出现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为一块橡皮与同桌发生打架、偷拿别人物品等事情。

3.3注意区分“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心理学上两个不同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间题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成为精神病性儿童,一种是形成怪癖性格,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不良,易做出越轨举动,走上反社会道路。

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3.4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交友情况、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人手,收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以克服所获信息的片面性。

此外,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经常性、表现的稳定性、对他人或自身的扰乱性等因素。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总之,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慎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不是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贴标签,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4.1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4.1.1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

(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

(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

(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

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4.1.2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4.1.3惩罚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时间一般认为,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较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

(2)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少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教育者之间(如不同科目的教师、父母)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

(3)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是不对的。因此,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减少不良的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进良好的行为。

4.1.4示范法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4.1.5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例如,进人小学后,儿童对其他人的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们认为侵犯行为是故意进行的时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为加以报复。

4.1.6行为契约法是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与家长或教师达成一个协议,承诺自己为达到某一目标所实施的基本行为策略。同时又作为矫正评估的工具,以此改变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矫治方法。具体实施步骤为:(1)目标选择;(2)目标行为的监控;(3)改变环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标;(5)效果巩固。

4.2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从而科学、有效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近一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技术:

(1)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4.3改变环境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网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良好行为的塑造,营造和谐的环境。

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的论文

谦 让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分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末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做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 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谦让如春风刘兵辉 在生活中,尽管你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但不顺心的事也会时有发生。为此,你要想享受到至真至美情感的温暖,必须学会谦让。 当兵离家之后,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当兵出门在外了,凡事要多替别人想想,不要和人斤斤计较。”到部队后,我一直把母亲的话谨记在心,真切地体会到了“人”字取长补短、相互支撑的含意,体会到了别人离不开你的谦让、你也离不开别人的宽容。 讲谦让,关键是要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有对人宽对己严的风尚,有不怕委屈的肚量。当然,谦让要讲原则,无原则就是中庸。 谦让如和煦的春风,能让秃枝披绿,能让鲜花竞放。当你看见一名怨气难平的朋友而为之奉送一首真诚的心曲,当你看见一个痛苦彷徨的伙伴而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当你受到伤害后尚能心平气和地自我调节时,你的谦让就显示了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的价值。 朋友,学会谦让吧!它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表现,它能给你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谦让的故事2006-08-17 18:28 谦让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想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却很难把它找到。像“谦让”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很少发生,原因很简单:我是个直性子的人。哈哈,照此来说,那“谦让”的例子不就没有了吗?您别着急,在各种宴会上,比如结婚时客人就坐,不就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谦让”关系了吗? 去年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庆典,各色各样的人拥挤在新郎和新娘旁,虚情假意地嘘寒问暖,恭喜他们。我最讨厌这种人了,一看见他们,我便远远地离开那里。该到就坐的时候了,客人们争先恐后地谦让,谁都不肯先坐,把新郎和新娘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有种“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感觉。于是大家们你推我让,大声嚷嚷着。像我这种辈分小的孩子们,被大人们安置在一旁就走了;自己认为可以上座的人都在拉拉扯扯,不放过一刻可以表示自己“谦让”的机会。瞧瞧他们正在推辞的语言,甚为“幽默”: ‘您看看您,您的资格比我高,您应该上座才对啊!’有的说:‘今天您是特邀嘉宾,您请!’还有的说:‘我们哥们几个说说话,您就别客气了!’”事实上看起来像是让座,其实背后藏的诡计,连小孩都知道:就是抢座呗!他们那看似甜蜜的笑脸上暗含着多么可怕的虚伪啊!我看见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不鄙视地想:这些人多虚伪啊,谁上座不都一样吗!我便大胆地走到座旁,大声说:“我坐这了!大家叙旧的叙旧,聊天的聊天,继续!……”那些人看了看我,面面想觑,脸色苍白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现在想想,我真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啊! 我听朋友讲过《聊斋志异》中一个关于“谦让”的乐极生悲的小故事:一群人热闹地让座,有一个人拉住另一个人的袖子,想把他拽上座去。那个被拉住的人使足全身力量向后躲闪。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突然,拉袖子的人手一松,被拉袖子的胳膊猛得向后一冲,正好撞着后面看热闹的人的大板牙上,一声脆响——双牙落地!我听完后,不禁感到后怕:幸亏我不爱看热闹,不然——我的板牙恐怕也会象这个人一样的悲惨下场啦! 近年来,考场让座之风频繁出现。本人也经历过一次。 学校期末考试时,因为是打乱顺序分考场,我也不害怕别人抄袭了,便放松了警惕。我来到考场时,坐在前面的男生说:“大姐啊,我知道你的语文成绩最好,总是第一,您……让我看看行吗?”我想:“这个人这么神通呢,啥都知道,先假装许诺,不让他看!”我说:“行吧,你可别让老师发现了!”他说:“谁我不敢抄啊?”我心想:得,这回碰到个能超的主,真惨! 后来,监考老师转悠到我旁边就不走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前面的“神抄”一看有老师,哪还敢抄啊?!考完以后,他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啊,不到前面看着,在后面看?” 考场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品德的败坏和好学生的软弱,所以,父亲给我的教诲,真是总结了这一点:该让时让,不该让时不要让…… 我将永声铭记……谦让的故事2006年09月16日 星期六 23:35 谦让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想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却很难把它找到。像“谦让”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很少发生,原因很简单:我是个直性子的人。哈哈,照此来说,那“谦让”的例子不就没有了吗?您别着急,在各种宴会上,比如结婚时客人就坐,不就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谦让”关系了吗? 去年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庆典,各色各样的人拥挤在新郎和新娘旁,虚情假意地嘘寒问暖,恭喜他们。我最讨厌这种人了,一看见他们,我便远远地离开那里。该到就坐的时候了,客人们争先恐后地谦让,谁都不肯先坐,把新郎和新娘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有种“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感觉。于是大家们你推我让,大声嚷嚷着。像我这种辈分小的孩子们,被大人们安置在一旁就走了;自己认为可以上座的人都在拉拉扯扯,不放过一刻可以表示自己“谦让”的机会。瞧瞧他们正在推辞的语言,甚为“幽默”: ‘您看看您,您的资格比我高,您应该上座才对啊!’有的说:‘今天您是特邀嘉宾,您请!’还有的说:‘我们哥们几个说说话,您就别客气了!’”事实上看起来像是让座,其实背后藏的诡计,连小孩都知道:就是抢座呗!他们那看似甜蜜的笑脸上暗含着多么可怕的虚伪啊!我看见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不鄙视地想:这些人多虚伪啊,谁上座不都一样吗!我便大胆地走到座旁,大声说:“我坐这了!大家叙旧的叙旧,聊天的聊天,继续!……”那些人看了看我,面面想觑,脸色苍白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现在想想,我真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啊! 我听朋友讲过《聊斋志异》中一个关于“谦让”的乐极生悲的小故事:一群人热闹地让座,有一个人拉住另一个人的袖子,想把他拽上座去。那个被拉住的人使足全身力量向后躲闪。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突然,拉袖子的人手一松,被拉袖子的胳膊猛得向后一冲,正好撞着后面看热闹的人的大板牙上,一声脆响——双牙落地!我听完后,不禁感到后怕:幸亏我不爱看热闹,不然——我的板牙恐怕也会象这个人一样的悲惨下场啦! 近年来,考场让座之风频繁出现。本人也经历过一次。 学校期末考试时,因为是打乱顺序分考场,我也不害怕别人抄袭了,便放松了警惕。我来到考场时,坐在前面的男生说:“大姐啊,我知道你的语文成绩最好,总是第一,您……让我看看行吗?”我想:“这个人这么神通呢,啥都知道,先假装许诺,不让他看!”我说:“行吧,你可别让老师发现了!”他说:“谁我不敢抄啊?”我心想:得,这回碰到个能超的主,真惨! 后来,监考老师转悠到我旁边就不走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前面的“神抄”一看有老师,哪还敢抄啊?!考完以后,他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啊,不到前面看着,在后面看?” 考场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品德的败坏和好学生的软弱,所以,父亲给我的教诲,真是总结了这一点:该让时让,不该让时不要让……我将永声铭记…… _____读《谦让》有感 (作者:梁实秋) 学会谦让 喜悦人生 大中镇中心幼儿园 许映辉 [摘要]1、一个外国故事的描述:一个孩子的谦让故事。 2、谦让是幼儿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3、幼教工作者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关键词] 谦让 必备条件 树立榜样 情感体验 积极疏导 随机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外国故事:一个叫威廉的孩子,人们拿五分和十分的钱币让他挑时他总那拿五分的,许多人都不信,屡次试验,都是如此,人们都说他是傻孩子,一位智者试了一次以后哈哈大笑:“你真聪明!”威廉笑了,这个孩子长大后当上了美国第九任总统。原来,如果威廉第一次就拿了十分的硬币,从此就不会再有人拿硬币让他挑了,那他只能得到十分的硬币,他每次都拿五分的,人们觉得奇怪,才会不断试验,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好多的五分硬币。小威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谦让的交往方法,在不损坏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获得了成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分享和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更是人类群体乃至全社会得以凝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亲人无微不至的爱护,有的甚至娇惯、溺爱,他们身上会常出现斤斤计较、受不得一点委屈、得理不饶人等毛病,经常和同伴闹矛盾,容易发脾气,这些幼儿正是缺少了谦让的良好美德。因此,对孩子来说,学会谦让是将来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一、谦让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好的人缘。无论在成人世界还是孩子世界,善于谦让的人一定会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接纳,因而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也更具有竞争力。 二、谦让可使幼儿获得别人给予的谦让和支持。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可能会使孩子失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却能享受到精神上的真正快乐。一个懂得谦让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三、谦让有助于幼儿以退为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章开头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谦让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谦让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同伴的尊敬,能融洽和同伴的关系,而且也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游戏过程中,甲乙两个孩子为玩积木达成协议,甲谦让,乙先玩,如果甲利用等待的时间向乙学习,哪怕是观察、模仿,等到甲操作时,甲就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玩法。 由此可见,让幼儿学会谦让,是有利无弊的。有的孩子虽然已有了谦让的意识,但也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想使谦让转化为孩子自觉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人合作、参与竞争获得成功,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一、教师树立良好榜样 儿童的学习是从简单模仿开始的,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起,教师应把自己处于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不仅在孩子与自己意见一致时接纳他,更应该在孩子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或相反时,更应该真心地去倾听。 假如一时无法沟通,要允许有再交流的机会。 二、增加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向幼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还可以学习歌表演“让座”,先让幼儿体验老婆婆站不稳,需要别人的关心与照顾,再让幼儿体验为老婆婆让座,汽车上的乘客都为他鼓掌,使幼儿懂得谦让所带来的光荣与愉快。通过情感体验,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 二、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进行行为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谦让的行为。如: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和“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谦让,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谦让的行为也能随之产生。在玩“书报亭”的游戏时,准备数量较少的图书,如果有的孩子拿到了书,有的孩子没有拿到,就可以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孩子没有书看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谦让行为,有的幼儿会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书的孩子,对这些有谦让言行的幼儿进行表扬,以激发其他幼儿产生谦让行为。 三、在幼儿争辩发生时给予积极疏导 幼儿发生争辩时,教师不必惊慌,而应把其看成是孩子间互相交流、协调的机会,给予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争论的过程会让孩子们直接体会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从而使他们获得谦让的乐趣。 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体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是相当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班上有一把小椅子坏了,一位小朋友没有了座位,老师就着急地问:“你没有小椅子怎么上课呢?”孩子们听了有的说:“和我一起坐吧!”有的说:“把我的小椅子给他吧!”边说边递上了自己的椅子。对这些言行一致的幼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幼儿都向他们学习,得到帮助的孩子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让给予帮助的幼儿体会到帮助别人分享与谦让的快乐。平时要注意抓住每个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诱导。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行为练习中巩固分享与谦让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 人生来世上,如苗出土壤,性情俱可塑,育才成栋梁。”毫无疑问,幼教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借助谦让获得健康的心态,使谦让成为孩子将来竞争成功的火花石,让他们体验谦让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吧!“谦让”是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而家长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在它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次午点是吃桔子,桔子有大有小,有的皮比较薄。当时,我们想,可以以次来培养小朋友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了,所以,就让小朋友自己拿桔子、剥桔子。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幼儿见到大的桔子就抢,见好的桔子就夺,有的孩子甚至和别人争抢着一个,更有的因为没有拿到“好”的桔子而哭起来。“哎呀,这个桔子娃娃怎么哭起来了?”听到我惊奇的声音,争夺的幼儿都把手缩了回来,大家都回过头来看着我,“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呀?”“想”大家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边用小桔子的口吻讲解边对幼儿进行谦让的教育:“你们都喜欢大桔子,谁也不喜欢我,我当然难过了,你们别看我个子小,可是我身体里的营养一点也不比哥哥姐姐少。”刚才抢夺的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一个个又都放下了手中的大桔子,拿起了小桔子。“谢谢小朋友,我现在很开心了。如果那么以后能不争抢的话,我会更加高兴的。”我继续趁热打铁,向他们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许多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都觉得刚才争夺桔子的行为是不对了,都表示以后不再去和人家争抢了。然而,独生子女在家中地位比较优越和突出,加上他们物质享受的丰厚,因而,他们最初的“谦让”,只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许,并非“心甘情愿”,有时还会出现家长、教师在或不在,表现不一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就更需要我们耐心地进行正确的诱导,不能对孩子讽刺和挖苦。对有“谦让”行为的幼儿,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但是,“谦让”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细致地加以培养和引导。我们应该时时、事事以身作则,处处留心幼儿的行为,悉心洞察幼儿的心理,循循善诱,使他们逐渐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真正做到“谦让”,心中有他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让 赵佩兰发综合实践新书了!小朋友们听了都很高兴,但是这学期因为转学来了三位学生,学校订的书不够,发到最后缺一本时,我先说明过几天学校买来就会发的,问小朋友: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现在缺一本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可热烈了。生1:最后发的一个同学就不要发了,等下次买来给他好了。生2:这样不公平,应该最后的两个小朋友猜拳,发给赢的。生3:先放在老师这里,等一会儿他们谁乖就给谁。生4:这样也不对,应该全班小朋友中,谁不乖,就不发给谁。……大家各抒己见,唯独没有我预想的方案,就是最好由学生自己说“我的书先给他”这么一句话。我就说:这本书先放在讲台上,等我们学习了新课后再解决吧!我们学习第一课《礼让》,我请学生先自己看看书上介绍的几个小故事,再让他们讲一讲故事的意思,小朋友都会讲《孔融让梨》、《让座》、《小山羊过桥》、《两只公鸡》,而且其中的道理也说得很好。课堂上,小朋友们都懂得谦让是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生活中应处处讲谦让,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遇事不计较得失,心中时刻想着别人,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把好处、方便让给别人。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就会处处自觉效仿。而在今天,当我们学了课文后,我再提出以上问题怎么解决时,仍没有一位小朋友想到把自己这本书先给其他小朋友。在我的反复启发下,一位小姑娘柯雨驰终于站起来了,她轻声说:“我的书先给他”。她刚一说出口,我就激动地为她鼓掌,小朋友也在我的影响下一起鼓掌。我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也鼓掌啊!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柯雨驰,好伟大啊!是啊,在处处讲求竞争的现代社会,一般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时总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就别轻易放弃,也别谦让给别人。没错,不可否认的是类似谦让的事情在你我身边似乎已很难发生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争取、学会竞争。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病人,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美德,你“谦让” 会赢来他人赞许的目光。我们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得到别人关心、帮助、照顾时的感激之情。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如果人人在交往接触中都能做到谦让,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谦让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自觉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的遵守,于人于己都会带来方便。大凡世间万事,无不是争则不足,而让则有余。邻里之间,同学之间,路人之间遇到矛盾,即使“有理”,让一让也会海阔天空,春风拂面。乘公交车时让个座,愉悦会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美好一瞬也会在他人心间永驻;开车能让一让,平安吉祥会一直陪伴身边……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唤谦让精神,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 小草青青 发表于 2006-6-26 9:10:00 在生活中常会看到,有些“血气方刚”的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一点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而互不相让、恶语攻击,甚至大打出手,使事情发展到不欢而散直至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样做不仅使双方怒火中烧,破坏了各自的心情,而且损害了双方的形象,还可能会付出搭钱又搭命的惨重代价。试问,这样做有意义吗?这样做值得吗?不相谦让、斤斤计较的结果既然是害人又害己,那为什么不能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展示自己的涵养,表现自己的大度,谦让一下别人呢?遇到纷争时,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别人也会感激、欣赏、佩服你的谦让和大度。谦让,意味着不要“无理夺三分”,意味着不要“得理不饶人”,如果无理者主动向有理者道歉,有理者向无理者说声没关系,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那种场面不知会让多少人的心中暖意融融呢。谦让是一种风度和境界,如果人人都能谦让,那人人都能受益。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走在山间小路上,两个人不能同时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堕入深谷的危险,最终会导致同归于尽,但如果自己先停住脚步,让他人先过去,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安全的走过这条小路。所以在生活中,只有相互谦让友爱,才能避免纠纷,得到开心。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谦让不但能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激,而且会使你拥有很多知心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怜?“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深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为了把我们的社会变得美好而又和谐,让我们用谦让来对待别人,用微笑来面对别人,用双手来帮助别人,用心灵来关爱别人吧!学会谦让 ※今天又陪女儿下飞行棋,女儿一如既往地想得第一名。下到第三盘时,女儿第一个ROLL到了6。这回她并不急着第一个起飞,想了一下,把这个起飞权让给了我。后来又ROLL到了6,她又把起飞权让给了她爸爸。女儿学会了谦让,她的一点进步让我激动不已。 陪女儿下飞行棋有段时间了。第一次她以放声大哭收场,因为她是最后一名。第二次她第二名,对第一名的我双手叉腰直跺脚。第三次她索性直接在棋盘上放一个6 ,以耍赖取得起飞权。 我也不想她小小年纪就因多次受挫而感到失败,但又不愿她以作弊的手段赢得胜利。想到以前看到的《剥豆》那篇散文中的那个母亲,剥豆速度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其矛盾心理现在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于是潜移默化中,我们把第二个ROLL到的6都让给她,并且跟她说明这是借你的,要停飞一轮。女儿对这办法欣然接受。虽然她还是会在没拿到第一名时大喊大叫。但渐渐地,女儿也会把第二次ROLL到的6让给我们了。 想到平时女儿在说普通话时一发不准的音我就去纠正她,以致她连数数都不愿数出声音来,真该给自己记过处分一次。谦让之美黄超郡 “我年纪小所以挑最小的梨子,大的留给哥哥吃。”这是《孔融让梨》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这个故事之所以至今仍被传为美谈是因为谦让是一种美德,它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实数不易。 其实,不光要在社会上谦让于人,在家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我们家却偏偏“歪风”盛行。我们一家四口都爱吃“清炒土豆丝”。有一回,妈妈炒了一大盘土豆丝,我们几个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完全把还在炒菜的妈妈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等菜上齐了,妈妈正想大饱口福时,发现她最爱的土豆丝不见了,脸色立刻晴转阴,接着她就把脸一沉,把筷子一摔,怒气冲冲地说:“你们能不能懂一点谦让精神哪!,这顿饭我看我是吃不下了,都被你们气饱了。”就这样,妈妈赌气一天不和我们说话,饭也不做,我们都饿得饥肠辘辘了。妈妈平时最疼我的就是我,爸爸和哥哥只能派我去做“说客”。没办法,谁让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呢。我向妈妈道了歉,妈妈让我坐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其实并不是为了那盘土豆丝才生气的,我为的是你们父子兄妹之间竟不懂谦让,看你们那天争来抢去的样子,真是让我太失望了。谦让是中华美德,在生活中,谦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而且,养成这样的习惯,你和哥哥成人之后才会受人尊敬。” 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妈妈今天说的话,我一定会牢记于心,还要传播谦让之美。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分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末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做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 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该让就让,不该让就不让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不在少数;但“让”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内敛的性格,以至于对外交往时显得有些软弱。因此,对于“让”这个问题我们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韩信从市井屠夫胯下钻过,对屠夫咄咄逼人的气势作出了退让,他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明智;“融四岁,能让梨”,他让出了文明,让出了亲情;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历史上“让”的事件不胜枚举,但这些“让”都体现了人的魄力,远见,这些都是些该让的事情,该让就让! 对于一些可以体现个人良好品质的事或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我们能让则让;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或举足轻重的事,我们必须当仁不让。 《红岩》中大部分共产党员在反动派严刑逼供下咬紧牙关,不肯向反动派作出丝毫退让,因为这关系到党的安危,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当然不能让;长征时期王明“左倾”思想泛滥,毛泽东虽无实权但据理力争,不断批评这种错误路线,即使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对他发出威胁,也不让,因为这关系到红军十万士兵的安危,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当然不能让;2004年人权大会上,美国仗势欺人,无端指责我国,我国外交部毫不退让,发表《2004年美国人权记录》以反击美国的污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名誉,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当然也不能让!这些都是事关国家、民族的大事,我们是不能让的。一旦让,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锱铢计较,该让就让了吧,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的胸襟,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一些事关重要的大事,对于一些影响全局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能让! 总之,该让就让,不该让就不让!的确常有人说谦让是美德,不错,我也举手赞成. 但是你不觉得写赞美谦让的什么文章太多太多了吗.再怎么些也是没的什么特色.这样的文章只会让人觉得平庸和可笑.还能有什么? 那么我们能不能发思维来思考这个谦让吗? 比如说,有什么时候过度的谦让却发生了一些很不恰当的事,特别可以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来些某件自己经历过或者见过的"谦让"的事.从而发表自己不满所谓的谦让的行为.,那样的文章,只要不是无理取闹.稍微加点文辞修饰,老师觉得会赞你的文章标新立异,独具一格的! 好文章就是要与重不同! 可以无需让的 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 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 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分 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 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 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末 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在生活中常会看到,有些“血气方刚”的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一点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而互不相让、恶语攻击,甚至大打出手,使事情发展到不欢而散直至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样做不仅使双方怒火中烧,破坏了各自的心情,而且损害了双方的形象,还可能会付出搭钱又搭命的惨重代价。试问,这样做有意义吗?这样做值得吗?不相谦让、斤斤计较的结果既然是害人又害己,那为什么不能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展示自己的涵养,表现自己的大度,谦让一下别人呢? 遇到纷争时,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别人也会感激、欣赏、佩服你的谦让和大度。谦让,意味着不要“无理夺三分”,意味着不要“得理不饶人”,如果无理者主动向有理者道歉,有理者向无理者说声没关系,双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那种场面不知会让多少人的心中暖意融融呢。 谦让是一种风度和境界,如果人人都能谦让,那人人都能受益。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走在山间小路上,两个人不能同时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堕入深谷的危险,最终会导致同归于尽,但如果自己先停住脚步,让他人先过去,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安全的走过这条小路。所以在生活中,只有相互谦让友爱,才能避免纠纷,得到开心。 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谦让不但能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激,而且会使你拥有很多知心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怜?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深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为了把我们的社会变得美好而又和谐,让我们用谦让来对待别人,用微笑来面对别人,用双手来帮助别人,用心灵来关爱别人吧谦 让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 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 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 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 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 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 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 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 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 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 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 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 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 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 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 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 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 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 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 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 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 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 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 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 己;在应该不让的的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 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分 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 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 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末 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做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 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 说“nolo 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 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 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 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 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 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谦让如春风 刘兵辉 在生活中,尽管你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但不顺心的事也会时有发生。为此,你要想享受到至真至美情感的温暖,必须学会谦让。 当兵离家之后,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当兵出门在外了,凡事要多替别人想想,不要和人斤斤计较。”到部队后,我一直把母亲的话谨记在心,真切地体会到了“人”字取长补短、相互支撑的含意,体会到了别人离不开你的谦让、你也离不开别人的宽容。 讲谦让,关键是要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有对人宽对己严的风尚,有不怕委屈的肚量。当然,谦让要讲原则,无原则就是中庸。 谦让如和煦的春风,能让秃枝披绿,能让鲜花竞放。当你看见一名怨气难平的朋友而为之奉送一首真诚的心曲,当你看见一个痛苦彷徨的伙伴而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当你受到伤害后尚能心平气和地自我调节时,你的谦让就显示了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的价值。 朋友,学会谦让吧!它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表现,它能给你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谦让的故事2006-08-17 18:28 谦让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想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却很难把它找到。像“谦让”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很少发生,原因很简单:我是个直性子的人。哈哈,照此来说,那“谦让”的例子不就没有了吗?您别着急,在各种宴会上,比如结婚时客人就坐,不就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谦让”关系了吗? 去年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庆典,各色各样的人拥挤在新郎和新娘旁,虚情假意地嘘寒问暖,恭喜他们。我最讨厌这种人了,一看见他们,我便远远地离开那里。该到就坐的时候了,客人们争先恐后地谦让,谁都不肯先坐,把新郎和新娘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有种“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感觉。于是大家们你推我让,大声嚷嚷着。像我这种辈分小的孩子们,被大人们安置在一旁就走了;自己认为可以上座的人都在拉拉扯扯,不放过一刻可以表示自己“谦让”的机会。瞧瞧他们正在推辞的语言,甚为“幽默”: ‘您看看您,您的资格比我高,您应该上座才对啊!’有的说:‘今天您是特邀嘉宾,您请!’还有的说:‘我们哥们几个说说话,您就别客气了!’”事实上看起来像是让座,其实背后藏的诡计,连小孩都知道:就是抢座呗!他们那看似甜蜜的笑脸上暗含着多么可怕的虚伪啊!我看见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不鄙视地想:这些人多虚伪啊,谁上座不都一样吗!我便大胆地走到座旁,大声说:“我坐这了!大家叙旧的叙旧,聊天的聊天,继续!……”那些人看了 看我,面面想觑,脸色苍白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现在想想,我真佩服 自己当初的勇气啊! 我听朋友讲过《聊斋志异》中一个关于“谦让”的乐极生悲的小故事:一群人热闹地让座,有一个人拉住另一个人的袖子,想把他拽上座去。那个被拉住的人使足全身力量向后躲闪。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突然,拉袖子的人手一松,被拉袖子的胳膊猛得向后一冲,正好撞着后面看热闹的人的大板牙上,一声脆响——双牙落地!我听完后,不禁感到后怕:幸亏我不爱看热闹,不然——我的板牙恐怕也会象这个人一样的悲惨下场啦! 近年来,考场让座之风频繁出现。本人也经历过一次。 学校期末考试时,因为是打乱顺序分考场,我也不害怕别人抄袭了,便放松了警惕。我来到考场时,坐在前面的男生说:“大姐啊,我知道你的语文成绩最好,总是第一,您……让我看看行吗?”我想:“这个人这么神通呢,啥都知道,先假装许诺,不让他看!”我说:“行吧,你可别让老师发现了!”他说:“谁我不敢抄啊?”我心想:得,这回碰到个能超的主,真惨! 后来,监考老师转悠到我旁边就不走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前面的“神抄”一看有老师,哪还敢抄啊?!考完以后,他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啊,不到前面看着,在后面看?” 考场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品德的败坏和好学生的软弱,所以,父亲给我的教诲,真是总结了这一点:该让时让,不该让时不要让…… 我将永声铭记…… 谦让的故事2006年09月16日 星期六 23:35 谦让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想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却很难把它找到。像“谦让”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很少发生,原因很简单:我是个直性子的人。哈哈,照此来说,那“谦让”的例子不就没有了吗?您别着急,在各种宴会上,比如结婚时客人就坐,不就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谦让”关系了吗? 去年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庆典,各色各样的人拥挤在新郎和新娘旁,虚情假意地嘘寒问暖,恭喜他们。我最讨厌这种人了,一看见他们,我便远远地离开那里。该到就坐的时候了,客人们争先恐后地谦让,谁都不肯先坐,把新郎和新娘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真是有种“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感觉。于是大家们你推我让,大声嚷嚷着。像我这种辈分小的孩子们,被大人们安置在一旁就走了;自己认为可以上座的人都在拉拉扯扯,不放过一刻可以表示自己“谦让”的机会。瞧瞧他们正在推辞的语言,甚为“幽默”: ‘您看看您,您的资格比我高,您应该上座才对啊!’有的说:‘今天您是特邀嘉宾,您请!’还有的说:‘我们哥们几个说说话,您就别客气了!’”事实上看起来像是让座,其实背后藏的诡计,连小孩都知道:就是抢座呗!他们那看似甜蜜的笑脸上暗含着多么可怕的虚伪啊!我看见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无不鄙视地想:这些人多虚伪啊,谁上座不都一样吗!我便大胆地走到座旁,大声说:“我坐这了!大家叙旧的叙旧,聊天的聊天,继续!……”那些人看了看我,面面想觑,脸色苍白地不知该说些什么好。现在想想,我真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啊! 我听朋友讲过《聊斋志异》中一个关于“谦让”的乐极生悲的小故事:一群人热闹地让座,有一个人拉住另一个人的袖子,想把他拽上座去。那个被拉住的人使足全身力量向后躲闪。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突然,拉袖子的人手一松,被拉袖子的胳膊猛得向后一冲,正好撞着后面看热闹的人的大板牙上,一声脆响——双牙落地!我听完后,不禁感到后怕:幸亏我不爱看热闹,不然——我的板牙恐怕也会象这个人一样的悲惨下场啦! 近年来,考场让座之风频繁出现。本人也经历过一次。 学校期末考试时,因为是打乱顺序分考场,我也不害怕别人抄袭了,便放松了警惕。我来到考场时,坐在前面的男生说:“大姐啊,我知道你的语文成绩最好,总是第一,您……让我看看行吗?”我想:“这个人这么神通呢,啥都知道,先假装许诺,不让他看!”我说:“行吧,你可别让老师发现了!”他说:“谁我不敢抄啊?”我心想:得,这回碰到个能超的主,真惨! 后来,监考老师转悠到我旁边就不走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前面的“神抄”一看有老师,哪还敢抄啊?!考完以后,他说:“这老师是不是有毛病啊,不到前面看着,在后面看?” 考场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品德的败坏和好学生的软弱,所以,父亲给我的教诲,真是总结了这一点:该让时让,不该让时不要让……我将永声铭记…… _____读《谦让》有感 (作者:梁实秋) 学会谦让 喜悦人生 大中镇中心幼儿园 许映辉 [摘要]1、一个外国故事的描述:一个孩子的谦让故事。 2、谦让是幼儿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3、幼教工作者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关键词] 谦让 必备条件 树立榜样 情感体验 积极疏导 随机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外国故事:一个叫威廉的孩子,人们拿五分和十分的钱币让他挑时他总那拿五分的,许多人都不信,屡次试验,都是如此,人们都说他是傻孩子,一位智者试了一次以后哈哈大笑:“你真聪明!”威廉笑了,这个孩子长大后当上了美国第九任总统。原来,如果威廉第一次就拿了十分的硬币,从此就不会再有人拿硬币让他挑了,那他只能得到十分的硬币,他每次都拿五分的,人们觉得奇怪,才会不断试验,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好多的五分硬币。小威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谦让的交往方法,在不损坏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获得了成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分享和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更是人类群体乃至全社会得以凝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亲人无微不至的爱护,有的甚至娇惯、溺爱,他们身上会常出现斤斤计较、受不得一点委屈、得理不饶人等毛病,经常和同伴闹矛盾,容易发脾气,这些幼儿正是缺少了谦让的良好美德。因此,对孩子来说,学会谦让是将来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一、谦让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好的人缘。无论在成人世界还是孩子世界,善于谦让的人一定会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接纳,因而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也更具有竞争力。 二、谦让可使幼儿获得别人给予的谦让和支持。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可能会使孩子失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却能享受到精神上的真正快乐。一个懂得谦让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三、谦让有助于幼儿以退为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章开头的故事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谦让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谦让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同伴的尊敬,能融洽和同伴的关系,而且也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游戏过程中,甲乙两个孩子为玩积木达成协议,甲谦让,乙先玩,如果甲利用等待的时间向乙学习,哪怕是观察、模仿,等到甲操作时,甲就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玩法。 由此可见,让幼儿学会谦让,是有利无弊的。有的孩子虽然已有了谦让的意识,但也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想使谦让转化为孩子自觉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人合作、参与竞争获得成功,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谦让。 一、教师树立良好榜样 儿童的学习是从简单模仿开始的,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起,教师应把自己处于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不仅在孩子与自己意见一致时接纳他,更应该在孩子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或相反时,更应该真心地去倾听。 假如一时无法沟通,要允许有再交流的机会。 二、增加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向幼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还可以学习歌表演“让座”,先让幼儿体验老婆婆站不稳,需要别人的关心与照顾,再让幼儿体验为老婆婆让座,汽车上的乘客都为他鼓掌,使幼儿懂得谦让所带来的光荣与愉快。通过情感体验,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与谦让行为的快乐。 二、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进行行为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谦让的行为。如: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和“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学习谦让,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谦让的行为也能随之产生。在玩“书报亭”的游戏时,准备�%F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