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德国洪灾和中国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德国洪灾和中国对比研究论文

博士研究生 教育 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好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博士计划书 范文 ,仅供参考。 博士计划书范文篇一: 一、 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 1. 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于2012年 毕业 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Mechatronics Engineering)。该校在2013年加拿大麦考林最新 大学排名 中,名列第六,世界大学排名第88位。主修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计算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主要涉及芯片植入编程以及程序debug,计算机编程涉及C#、C语、Ocamel和SQL。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专业课题毕业设计研究---Capstone:由五名学生为一小组,购买一辆指定型号的遥控 赛车 ,于一整学年期间,将这辆遥控赛车改装成运用嵌入式系统编辑的芯片进行跑道定位、自动导航行驶,使其可以避开跑道上的障碍物,通畅行驶。 本人于2013年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商学院国际 市场营销 系(International Marketing),该校在英国2013卫报综合排名第33位,商科全英国排名第12位,该学位类型属于MSc(Master of Science) ,所学课程偏向理科。其中包括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以及电子商务,还学习了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编辑分析的统计管理学。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奢侈品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是要研究西方和东方国家之间的 文化 差异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调查鼓动年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因素以及分析其他因素影响到中国年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商品。 二、 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研究课题论证: 1、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 大型高精度自动贴装系统设计 2、拟开展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受国外高精技术封锁影响,国外自动表贴设备及技术无法引进国内。国内阵列贴装工作大都靠手工完成。传动手工表贴工艺,存在涂胶厚度不均匀、涂层形状难以控制、溢胶严重、碎片率高、玻璃片定位不易控制、盖片后气泡问题难以监测等诸多缺陷,称为制约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瓶颈问题。 目前,德国在自动贴装机系统研究与技术成果一直雄霸学术界与国际商业市场,美国及日本紧随其后。德国的玻璃阵自动贴装系统技术,目前不仅应用于SMT表贴系统中,而且在太阳电池阵贴装、航天器保护层贴装系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产品质量可靠性得到了西方各大航天机构的认可,每年都有十分可观的订单。美国自动贴装机原理与德国相似,但性能不及德国,主要由美国NASA机构自产自销。日本在阵列自动贴装系统技术研发方面独树一帜,贴装机构精密小巧,但受自身机构强度的影响,无法维持高精度寿命,目前日本低精度贴装机占据了商业市场60%以上的份额。 大型高精度玻璃阵自动忒装系统的研究,能够弥补我国在高精度自动贴装系统的空白,解放劳动生产力,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对我国工业生产和航天工业将会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考生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基本内容及重要观点 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首先,采用高强度材料、低热应变材料组装大型加工机床,为了保证高精度设计要求,在机床平台、坐标机器人、工具手上布设多个传感节点,实时监测机床的应力变形,并实现高精度定位校正功能;深入探究、分析各类涂胶工艺 方法 的优缺点,控制滴胶量并保证胶层的均匀性,针对不同的贴装用途,选择最优的涂胶工艺方法;借助激光\视觉检测传感器,辅助贴装定位,保证贴装精度和工艺质量;贴装材料的自动拾取装置;优化贴装结构的模块化,在保证机构强度的前提,紧凑各部件,同时使减少各组件间的耦合影响,使机构达到易于拆卸维修和故障查询;改进上位机软件功能:将数据库管理原理应用于工程项目文件设计中便于项目管理和进程监督,加强计算机对贴装区域辅助决策功能,传感器与机器人状态监测状态指示,自动定位算法开发等。 基本内容:对加工平台及坐标机器人材料特性及弹性力学特性进行深入探究,参考国外大型高精度加工设备机构,选择合适的加工材料和机械架构,探究系统作业时,加工平台、坐标机器人及工具的运动力学特性及振动特性,同时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验证推算结构,优化机构力学强度薄弱点,并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加强黏性流体动力学学习,优化涂胶工艺更适用于自动机械化,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完成替代手工操作的革命性技术实现;依靠激光、视觉检测系统以及传感器监测网络,参考国内高精度加工机床定位算法设计出适用于阵列自动封装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算法,提高封装定位精度和工艺质量;在上位机工程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控制系统的延时特性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优化涂胶机构、封装操作机构的动作控制算法。 重要观点:保证该系统高精度的两个关键性因素是机械结构强度及其检测子系统和封装定位闭环控制子系统,需要设计组对机构材料和构型着丰富的 经验 和认知,并在贴装机种布置足够的检测与定位校正传感组成传感网络保证系统可靠性和重复精度;同时,涂胶工艺及盖片后的固化保持处理工艺是产品合格率的保证,除了对黏性流体动力学有着深入的了解,也需要严格控制生产环境中的各项因素,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与测试来不断修正理论模型,才能保证工业生产的质量要求。 博士 学习计划 书范文篇二: 本人是工作了三年后又重新回到校园攻读博士,师生角色变换,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感慨万千。经历三年的 社会实践 ,自己有了新的感悟。一方面,在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更加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薄弱点在哪里,哪些方面是急需加强的;另一方面,年纪逐渐变大,孔子说“三十而立”,本人已然三十了,却立不起来,以前同学大多成家了或者准备成家,而自己还在求学路上。虽说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可是,也不能脱离大多数人发展轨迹太远了。在硕士和工作期间,由于不够努力以及容易感情用事,过去五年没有努力,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 当攻读博士的第一天起,本人就告诉自己不可以像过去那样,不努力,不上进,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最终一事无成。开学典礼上李书记和几位院长殷殷教导,都要求务必确立目标,不可以虚度这宝贵的几年时间,9月12日某老师也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因此,本人依据学校博士培养计划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拟定博士期间的学习计划。 一、整体目标 2014年是本人人生的而立之年,也将开启本人人生的新篇章。在结合三年的工作经历和父母、老师、领导、同事的意见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本人确定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老师,并将为此奋斗终身。因此,本人选择攻读某教授的博士生,合理利用三年博士学习时间,抓住学习机会,巧用学校有利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深入学习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 英语阅读 和听写能力,不断增强人文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在发展管理学某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三年的时间里发表五至六篇高档次论文保证能够顺利毕业。 二、实施策略 为了顺利实施计划,特拟出以下三点实施策略: (一)坚持做人为本,尊师重道,治学为先; (二)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努力上进; (三)虚怀若谷,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多向老师、同门等等请教; (四)坚持锻炼身体,健强体魄,以完成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 三、具体 实施方案 (一)认真听课,提高专业水平 在考博复习期间虽然阅读了几本书,但是还是远远不够,在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活中,本人打算仔细研读《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论文写作规范》、《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治理理论》等等书籍,还打算选修《计量经济学》课程,为求奠定扎实的管理学基础,提高研究水平和技能,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做好充实的准备。 除了研修课程外,参与学术活动也是直接接受知识和领悟专家思想的有效途径。三年里本人计划参与学术活动30次。 (二)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首先,按照导师的要求,按时完成阅读书目。了解发展行政管理学发展历程的概括和前沿研究 热点 问题。 其次,系统阅读导师的专著,梳理相关论文,列出相关书籍作为本人的 必读书目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加强理论修养,寻求研究的突破点。 最后,基于本人对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欠缺,计划从哲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管理学等各领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因此,在经过认真分析和考虑之后,本人计划将选择性地补充阅读以下几方面的书: (1)哲学方面。管理学源于哲学,本人将阅读中西方哲学史(至少精选中西方各2本以上阅读)。 (2)制度经济学方面。认真研读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人的著作。 (3)社会学方面。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原理、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社会学与管理学的结合点。 (4)生态学方面。认真研读李百炼教授、李文华教授等的著作。 (5)法学方面。法学与管理学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研读法学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6)管理学方面。主要学习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念,特别是治理理论方面。 (三)积极参与研究,增强研究能力 修课程、读书还只是吸收理论的过程,而搞课题研究是实践理论的过程。导师的课题很多,可以时刻参与到科研中去,多向导师学习,努力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争取多发 文章 ,完成毕业论文 力争三年内能至少发表6篇文章。计划每年发两篇,三年毕业时手中有6篇C刊论文,不仅仅出于毕业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找工作更有竞争力。 此外,尽早形成博士论文观点,理清博士论文思路,积累相关材料与研究方法,以便完成一篇能够经得起推敲的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初步计划在第一个学期末大致确立论文方向;第三个学期开学初就能拿出开题基本思路,第三个学期中能基本拿出开题初稿;第四个学期和第五个学期撰写论文初稿,第五个学期末完成论文初稿;第六个学期准备论文答辩。 罗蒙诺索夫说“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部尔卫也强调说“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本人将洗心革面,惕励自省,以过去的三四年虚度年华为耻,努力上进。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本人将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在博士三年期间有所成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碌碌无为。 在博士学习期间,本人将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主动与导师交流 学习心得 和研究体会,以使自己在其中找出不足并加以提高。总之,本人将努力让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过得充实,富有意义。 非常感谢某教授不嫌弃本人资质愚钝而收入门下,本人必将刻苦努力,不辜负自己、家人及导师的期望! 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书范文篇三: 汇报提纲 : 选题来源及性质 选题依据及意义 研究框架 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可能的创新。 选题来源及性质 : 选题来源 导师指导下的自选题目 选题性质 应用与理论结合研究 选题依据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洪水灾害,据统计,洪水灾害占了50%-60%,损失严重,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社会防洪战略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移我国的洪水 保险 在20世纪80年初恢复保险业务时就存在,但至今仍然没有单独的洪水保险条款。商业保险公司因水灾赔偿亏损而意欲萎缩洪水保险业务。 2005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六章第41条明确规定对蓄滞洪区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制度 。 蓄滞洪区是我国江河防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抗御历次大洪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蓄滞洪区内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及从事生产活动,是我国的特色。 洪水保险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性 措施 ,对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帮助制定合理的地土开发规划,提高人们了防洪意识及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洪水保险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协调分洪区和洪区的经济利益,提高洪灾损失的补偿程度和洪灾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推动洪水保险理论的发展、加强我国洪水管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选题依据及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我国蓄滞洪区的洪水保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洪水保险从经济学上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就涉及到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企业和家庭需要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如何设计和经营好这一产品,政府如何设计好制度来管理这一产品,是洪水保险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研究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国内外洪水保险的现状 第三章:洪水灾害损失的经济分析 第四章:洪水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章:蓄滞洪地区洪水保险的管理策略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研究的主要内容 损失评估的经济分析:这部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定量分析,对灾情作迅速的统计和分析,为保险公司定损、赔付提供依据。 洪水保险的经济学分析: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这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洪水保险风险与效用分析 (2)洪水保险的市场需求分析 洪水保险风险与效用分析: 1、期望效用与洪水保险保费分析 2、洪水保险的道德风险分析与对策 3、洪水保险的逆选择分析与对策 4、洪水保险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期望效用与洪水保险保费分析 运用期望效用理论对洪水灾害保险保费进行定量分析。 洪水保险的道德风险分析 被保险人采取任何防洪减灾措施,就得支付额外费用,减少他的期望效用,而增加保险的效用。同时,保险人为了监督和促使被保险人采用防洪减灾措施,就会增加支出,减少其期望效用。显然,正是由于保险合同把采取防洪减灾措施的利益从被保险人那转移给保险人,而被保险人承担了额外的成本,才出现了道德风险。拟通过用期望效用规律分析来防范道德风险的出现。 (1)、在设计保险合同时,通过免赔额及最高赔付额使保单持有人承担至少是某种损失的费用。(2)、奖励采取防洪减灾措施的保单持有人。 (3)、如何确定免赔额及最高赔付额是本节的难点。 洪水保险的逆选择分析 原因:保险购买者试图利用其对洪灾风险的更多了解,以低于公平保费的价格取得保险。 目前的洪灾保险的格局是:多保多赔,不保不赔,这就造成保险公司对洪水保险没有积极性。 逆选择是洪水保险市场上的更为一般的“柠檬市场”。因此目前洪灾保险难以将其商业化,只有政府进入管理与干预。 拟通过对洪水保险市场的逆选择分析,提出防止逆选择的对策。 洪水灾害保险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在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洪水保险分析时,委托方为保险公司,代理人为投保人。 拟从信息对称的情况与信息不对称的两种情况来讨论建模求并能求出最优化解,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方面入手。 洪水保险的市场分析 洪水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表现为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提供服务和赔偿货币商品。也就是说洪水保险市场就是该特殊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既然是商品就存在供给方与需求方,洪水保险市场的供给方是保险人,需求方是被保险人。 1、构建洪水保险的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的参数主要从影响洪水保险需求的因素来确定。初步认为,最有影响的是价格,对于保险来说是保险费率(P)因素。 其它 的还有居民或企业的财务情况(I)、洪灾风险情况(R)、经济制度(E)等因素。洪水保险需求量可以看做是这些因素的函数,也就是:Qd=f(P,I,R,E) 构建洪水保险供给函数影响洪水保险供给函数的因素有:保险费率(P)、可用于洪水保险业的资本量(C)、利润率(Rp)、洪水保险商品成本(Ci)、洪水保险业经营技术与管理水平(Mf) 洪水保险供给量可以看成是这些因素的函数,即洪水保险的供给函数可以设成:Qs=f(P,C,Rp,Ci,Mf) 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1)、常用的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2)、运用期望效用理论厘定(3)、基于资本定价模型来厘定(主要是针对保险费率的附加费率的定价)(4)、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确定。(5)、通过供需函数来确定(供需函数达到均衡的价格就是保险费率)(6)、还可以运用贝叶斯方法来修定已存在保险费率。 蓄滞洪区洪水保险的管理策略 通过以上对洪水保险的经济学分析,对蓄滞洪区实施洪水保险提出相关的管理策略,由理论指导实践,加速蓄滞洪区洪水保险建设进程。 洪水保险的非传统风险转移方法 推行洪水保险难度,主要是因为洪水保险承担的是一类小频率,大损失的巨灾风险。这类风险不具有风险同质和适用大数法则的特点。因而,传统的保险或再保险很难有效地转移洪水损失风险。因此资本市场引入到洪水保险中,一方面能够克服传统保险固有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增强保险公司承担洪灾损失的能力,有效防范信用风险。这对于推动中国洪水保险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目前国际保险业新兴的非传统风险转移方法。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对国内外洪水保险制度的现状的研究,采取对比研究方法来阐述。对洪灾损失的经济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主要采用的模型有灰度预测理论、模糊识别法、类神经网络中的逆向传递法来进行研究。对洪水保险的经济分析主要采用期望效用理论与博弈论方法,对市场分析主要采用数学建模,并求解。 可能的创新 : 本文接受前人先进的评价方法的前前提下,从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保险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蓄滞洪区的洪水保险,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建立洪水保险的经济学模型。从政府、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三者一体的视角来看待洪水保险问题。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光临指导

分布•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全国600多座城市90%都存在防洪问题,西高东低的地理地形有利于洪水的汇集和快速到达下游,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暴雨洪水和沿海风暴潮灾害。由于东部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95%的人口生活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我国暴雨洪水形成的主要特点是:①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高量大,全国不同历时的最大点暴雨记录和不同流域面积的最大洪峰流量都与世界各地相应的最大记录十分接近,甚至超过。②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和时序规律,夏季集中出现的雨带主要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北部。③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一个流域重复出现类似的特大洪水和连年发生特大洪水的情况屡见不鲜。④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起,其中少数登陆台风深入内地与从西南部产生的气旋性涡旋北上,往往在局部地区产生特大暴雨。

非常大程度上大程度上成为成为地方 空城计的空间充满电可哦没付出代价

山西灾情和河南灾情对比研究论文

前段时间,河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降雨,而在此之后,山西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降雨,这次的降雨导致山西的各个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山西也是很有名的煤矿大户,所以,此次的降雨导致了很多家煤矿停产,很多不太牢固的房屋倒塌,村庄里面不仅停电还停水,再加上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力的缺失,导致山西已经有很多人由于暴雨的原因死亡。

有关部门对山西这次的暴雨进行统计,大概有5.5万元被迫转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而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山西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山西政府也立马启动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响应,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山西人民带来一点温暖。

对于现在的山西来说,最要紧的应该是如何把受灾后的区域恢复正常,首先,对于那些受暴雨侵袭比较严重的村庄来说,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排水,有关部门必须联系其他省份来进行有效的排水,只有把这些堆积的雨水排出去之后,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灾后重建。其次,政府应该联系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让这些大型企业在短时间之内尽快地将受灾后的区域重建完成。再者,对于受灾后的地区,最重要的应该是金钱的投入,而对比起之前的河南暴雨,山西收到的捐款很显然要更少一些,所以这个时候,山西政府在没有办法保证灾民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地向外界寻求帮助,在社会上争取一些慈善家的捐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早日回家。

暴雨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民来说,暴雨很有可能会引起山洪坍塌等现象,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山区地方的排水问题,而现在很多山区都已经开始修建大型的地下排水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山西和河南发生的暴雨灾害大大减小。

因为山西离黄河非常的近,黄河发洪水就会影响很多的地方了,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十月份,山西这边已经连续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降雨量,而在九月份的时候,也连续下了好几天,就算不下雨的时候,天气也是阴阴沉沉的,所以积水没有办法排除。目前,救援和抗灾还在继续当中,因为山西的这一次受灾范围比较广,所以对于物质方面还有很大的需求,这个需求显示的不是农民需要的,因为受灾比较严重的农民已经被转移出来了,更大一分的物资需求是关于人烟稀少的地方的救援。人烟稀少的地方,看似没有那么重要,但一旦这些地方把持不住了,那么,受到伤害的还是农民,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一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运城的新绛县,从拍摄到的画面可以看到,整个城市都被淹没了,看起来非常严重,可能水位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个范围特别广,所以救援的工作还在继续。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煤矿,房屋,包括村庄等等。根据报道,现在有十几家媒矿都已经停产了,好多木质的房屋已经倒塌了,还有很多村庄也已经停水停电,大雨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现在山西这边已经启动了应急措施,连续转移了五万多人,但是晋中临汾那边还发生了多起崩塌的事故,因为地质疏松,所以导致滑坡造成了一部分的人员伤亡,所以山西这一次面临的情况还是比较危急的。抗洪救灾的人员目前还正在紧急的救灾当中,接下来,新闻会为大家持续报道,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山西的灾情,一起为山西做一份贡献,希望山西加油啊!都说十四省的火炉烧的是我的故土,山西出了事情之后,好像没有几个人关注,一部分的明星也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才要做,山西跟河南对比起来,灾情的范围更加广,难道不配一个支援吗?

救援和恢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一次的水灾情况确实是非常严重的。

美国和中国对比论文题目

主要是从国家面积,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比较相同点: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地大物博)都实行市场经济,而且经济总量大(一个第一,一个第四)都是体育大国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大国(联合国五常之一)在经济合作,保护环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有共同的利益和责任不同点:中国是人口大国,几乎是美国的4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的阶段,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政体和国体不同: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而美国走的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文化不同:中国是强调国家和集体,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而美国是强调个体的民主和自由的人权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战略利益和国际关系准则不同: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站在各国的利益和立场上看问题;而美国则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来处理国际问题

中国和美国的不同的范文: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between Americans and Chinese. The most obvious is that people are very informal in social situ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example, they call each other by their given names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time, including the young to the old. In China, however, this will be regarded as quite impolite. Another difference is in topics in conversation. It is quite all right to ask a Chinese the cost of his possessions while it is quite rude to do so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hinese do not care much if they are asked about their age, their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whereas these kinds of topics are usually avoided in convers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国家,以造福于本国及世界人民,同时维护世界和平。美国的目标则致力于将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时保持国家安全。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中国因为发展时间短,所以很多方面还不足。不够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会越来越好!加油中国!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国际对溢洪道的研究论文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大坝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作业,下面跟着我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土木工程大坝论文的相关内容吧!以供大家参考!

1工程概况

白水河水库位于摆所河一级支流源头河段。白水河水库建成于1977年,由原县水电局进行设计并组织当地群众承担施工,据黔南州小型水库数据库资料记载,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7km2,最大坝高12m,总库容50×104m3,工程任务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防洪功能的小(Ⅱ)型水库,水库设计控制灌溉面积46.667hm2。经调查,水库所在区域岩溶发育,水库库尾有两处大的溶洞水出露。结合地表和地下分水岭,经本次复核,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3km2,主河道长3.17km,加权平均坡降34.82‰。

2大坝现状质量评价

2.1坝基质量评价

根据对坝区地质调查,坝区分布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第一段(P1q1)石英砂岩,夹黑色页岩及薄层灰岩。坝址区岩层产状:281°∠9°,倾下游偏右岸,为横向河谷。坝区岩石为石英砂岩、黑色页岩夹薄层灰岩,溢洪道下游及坝脚见基岩裸露,为灰黄色层石英砂岩与黑色页岩互层,间夹薄层灰岩。坝区地基岩石工程地质条件无大的缺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差异风化导致地基均一性差。由于工程修建时间较早,当时历史背景下施工开挖中对坡积物与全强风化岩可能清理不彻底,未能将有渗漏可能的夹层、风化带、节理裂隙密集带等薄弱部分进行适当超挖回填,可能导致接触不良,形成渗水通道;也未进行坝基灌浆防渗处理,以致坝基及坝肩存在渗漏。根据实地调查及走访当地居民,在左坝肩岸坡及大坝坝脚棱体下有明显水渍区;右坝肩存在一处明显渗漏通道,漏水量在5~10L/s左右。

2.2坝体工程质量评价

大坝为土坝,最大坝高12m,坝顶长度132m,坝顶宽7.5m,坝底宽66.22m,坝顶高程1293.8m,坝底高程1281.8m。上游坝面边坡1∶2.38,下游坝面边坡1∶2.5。上游坝面为干砌块石护坡,下游坝面为草皮护坡。根据资料显示,白水河水库建成时间为1977年6月。经现场调查走访,工程运行以来,存在坝基、肩渗漏问题。推测认为由于建坝时间较早,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大坝清基不彻底,坝基(肩)未作防渗处理。大坝土料主要为黄色粘土夹风化碎石。坝体填筑材料就地取材,为附近山坡上灰岩、砂页岩风化的粘土夹碎石,填筑质量差。根据现场对坝体填筑土料勘察,坝体填筑土料粗颗粒含量约为50%,粗径0.2~10cm不等,粒径变化大,土料质量较差。建坝时施工机械匮乏,工程技术力量不足,碾压质量差,大坝填筑土料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根据填筑土料质量,推测坝体渗透系数在7.5×10-4~8.5×10-4cm/s之间,大于1×10-4cm/s。

3大坝除险加固设计

3.1坝体渗漏处理

长顺县白水河水库工程运行以来,存在坝基、坝肩渗漏问题,推测认为由于建坝时间较早,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大坝清基不彻底,坝基(肩)未作防渗处理,施工质量较差。针对以上情况,本工程大坝坝体防渗处理采用上游坝面铺设土工膜结合帷幕灌浆处理;对右坝肩接触带漏水通道,拆除原有浆砌石挡水墙,先用埋石砼填塞漏水通道,然后结合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理,采取铺设土工膜和帷幕灌浆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

3.2防浪墙设计

3.2.1大坝坝顶高程复核

根据安全评价结论可知,大坝现状条件下溢洪道的泄流能力、大坝抗洪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本次设计通过改造溢流堰、拓宽溢洪道后,溢洪道下泄能力满足规范要求。水库现有坝顶高程为1293.80m,高于水库最高静水位,计入相应的安全超高值后,水库设计洪水位为1294.50m,校核洪水位为1294.43m,均高于现状坝顶高程,坝顶不满足超高要求。

3.2.2防浪墙设计

原坝体坝顶高程为1293.80m,坝顶无防浪墙。根据复核结果,在正常运行工况下,防浪墙墙顶部高程应为1294.50m,校核工况下防浪墙顶部高程应为1294.43m。本次加固设计,在坝顶新建防浪墙,防浪墙高80cm,宽60cm,采用C15砼浇筑,兼作坝顶土工膜固墙。

3.3上游坝面护坡设计

3.3.1铺设

首先将上游坝坡整形,拆除现有干砌块石,挖除表面浮土,然后按拟定的防渗结构铺设复合土工膜。防渗体结构由复合土工膜、保护层及护坡组成,为确保反滤、排水系统始终保持正常工作,对表面防护和复合土工膜的固定采取如下措施:为防复合土工膜被刺破,复合土工膜下面先铺10cm厚的细砂,平整后再铺复合土工膜,在复合土工膜上再铺10cm厚的'细砂,再用8cm厚的六边形混凝土预制块护坡。为防土工膜滑动,坝面设置键槽。在坡顶将复合土工膜埋入坝顶砼内;在坡脚处,为了防止土工膜拉裂,将复合土工膜延长回折,做成压枕,埋入齿墙砼内,选定的复合土工膜为两布一膜。复合土工膜规格的选择与下垫层平整度、材料允许拉应力、材料弹性模量、铺设范围内的最大水头及覆盖层最大粒径等有关,土工膜厚度设计除应考虑主要由水压力要求的强度外,尚应考虑暴露、埋压、气候、使用寿命等应用条件,并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确定设计厚度及实际厚度。复合土工膜的铺设,是该工程施工的关键,土工膜的质量性能关系到防渗的效果。进场的复合土工膜必须有厂家提供的合格证书,性能及特性指标和使用说明书。复合土工膜进场后,随机抽取复合土工膜对其性能指标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复测,复测结果全部合格后方能施工。

3.3.2截流墙设计

截流墙设采用C15砼浇筑,设计为矩形结构形式。截流墙分为河床部分与岸坡部分。河床段截流墙宽度为2m,高度最小不低于2.5m,具体高度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决定,截流墙底部须深入到基岩不低于0.5m,若遇基岩较深的不良地质地段,截流墙底部也必须坐落于沉积土之上。

3.4坝区右岸接触带渗漏通道处理

针对坝区右坝肩接触带存在一处漏水通道问题,拆除原有浆砌石挡水墙,先用埋石砼填塞漏水通道,然后结合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理,采取铺设土工膜和帷幕灌浆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埋石混凝土埋石率15%。施工时,应先铺一层混凝土放一层块石,再振捣密实至块石沉入混凝土中,不得先摆石再灌混凝土;埋石用块尺寸不得大于一次浇筑混凝土块体最小尺寸的1/3,要求质地坚硬新鲜,无风化或裂缝,饱和抗压强度大于200kg/cm2,清洗干净。

3.5下游坝面护坡设计

白水河水库下游坝坡坡比为1∶2.5,坝坡为草皮护坡,局部有塌陷,杂草丛生,坝面排水沟淤塞严重,对下游坝面的监测影响极大。本次加固设计,对下游坝坡坡面进行修整,培植草皮;对坡面排水沟进行清淤,并在下游坝脚处设置断面尺寸为1.0×1.5m(宽×高)的干砌石护脚。

4结语

针对坝体及坝基渗漏问题,对坝体采用土工膜作坝面防渗处理,坝基及坝肩进行帷幕灌浆防渗处理;针对坝区右坝肩接触带存在一漏水通道问题,拆除原有浆砌石挡水墙,先用埋石砼填塞漏水通道,然后结合坝体和坝基的防渗处理,采取铺设土工膜和帷幕灌浆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针对上游坝面局部干砌块石脱落、塌陷的情况,拆除干砌块石护坡,采用六边形预制混凝土块护坡;针对下游坡面局部有塌陷的情况,对下游坝面进行修整,坝脚处修建干砌块石护脚,培植草皮。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 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1.1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调查评价科技研究

(1)降雨诱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近30年来,降雨型滑坡研究是滑坡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其核心是通过研究降雨与滑坡的各种关系,预测可能的滑坡状态。据初步统计,全球至少有23个国家的学者对降雨型滑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和内地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较多。1984年后,中国香港政府加大了对降雨型滑坡的研究力度。除每年进行降雨滑坡的调查外,特别加强从更深层次上研究滑坡与降雨的关系,降雨滑坡分布发育规律,降雨入渗的水文地质模型,以及应用概率统计和其他数学方法建立更精确的滑坡—降雨关系。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研究者一致认为香港火成岩风化层的非饱和土和残积土特有的性质控制着浅层降雨型滑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的本质在于雨水入渗斜坡后破坏了斜坡的应力平衡。因而,从理论上解释雨水入渗后斜坡应力的变化过程,以及雨水在斜坡中的渗透特性和渗透过程,是降雨型滑坡成因机理研究的关键。

(2)岩溶塌陷发育机理和判据研究

日本学者Nogushi(1970)、苏联学者Xоменко(1986)、美国学者Ralphj Hodek(1984)和Thom-as M.Tharp(1995)、俄罗斯学者Anikeev(1999)等,先后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或数值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非黏性土潜蚀塌陷的过程。国外一些学者还尝试采用岩土工程离心机进行塌陷试验,如:Borms和Bennermark(1967),Marir(1984),Bertin(1978),Howell和Jenkins(1984),Sterling和Ronayne(1984),Craig(1990),Abdulla和Goodings(1996),运用离心机模拟塌陷破坏机理和导致塌陷的临界组合条件,重点研究了上覆在洞穴上方的弱固结砂层的塌陷破坏与洞穴开口大小、洞穴自身强度、弱固结砂层强度和厚度、上覆砂层的厚度,以及地表荷载的关系。

美国、意大利、英国开展的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工作中,包含了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3)区域滑坡和泥石流调查与危险性评价

早期的地质灾害空间预测主要依据野外调查与航空相片解译情况,由专家进行地质灾害敏感性判断和评价,故称之为专家评价法(Aleotti和Chowdhury,1999)。该方法评价结果精度取决于野外调查的详细程度和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评价中运用的隐含规则使结果分析与更新困难,而且不同调查者与专家得出的结果无法进行比较。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区圣马提俄郡的滑坡敏感性图为代表,利用多参数图的加权(或不加权)叠加得到区域滑坡灾害预测图的方法得到大力推广。该方法的优点是克服了使用隐含规则的问题;缺点是权重的确定仍保持主观性,模型的推广应用有一定困难。

20世纪80年代,受统计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在石油运移与矿床预测中应用的启发,Carrara(1983)将多元统计分析预测方法引用到区域滑坡空间预测中,并使该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与推广。如Haruyama和Kawakami(1984)利用数学统计理论对日本活火山地区降雨引发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度评价。Baeza和Corominas(1996)利用统计判别分析模型进行了浅层滑坡敏感性评估,其斜坡破坏的正确预测率达到96.4%,说明了统计预测的适用性。Carrara,Cardinali和Guzzetti等(1991)将统计模型与GIS结合,应用于意大利中部某小型汇水盆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证明统计分析与GIS的综合使用是一种快速、可行、费用低的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制图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以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为主要特点,具有属性数据库与图形库动态连接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其与定量化的地质灾害空间预测模型方法的结合也成为地质灾害研究的新领域。

Mario Mejia-Navarro和Ellen E.Wohl(1994)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Medellin)地区分析滑坡、泥石流等斜坡不稳定性引起的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和土地及生命易损性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两者合成产生了风险评价分区图。Anbalagan和Bhawani Singh(1996)在Anbalagan(1992)关于山区滑坡灾害评估和区划制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评价制图的新方法——风险评价矩阵(RAM)。

Aleollt(2000)采用GIS技术对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前缘的皮埃德蒙特(Piedmont)地区的滑坡、洪水、雪崩、山谷口堆积等灾害的危险性及综合风险进行了区划性制图研究。Michael-Leiba等(2000)在澳大利亚的一项城市发展规划项目的斜坡地质灾害研究中,把斜坡灾害的危险性、易损性、风险评价作为一体,以GIS软件为技术平台,分别采用平面和三维评价系统,对凯恩斯(Cairns)地区进行了斜坡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区划研究。Ragozin(2000)从理论上研究了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提出了考虑危险性评估目标有效期限在内的单个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标,并用其主要控制因素的概率乘积表示;对于区域性滑坡灾害评估,用给定地区的面积、滑坡发生面积、滑坡数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定量模型。

10.1.2 监测预报技术方法研究

(1)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与气象预警研究

在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研究方面,各国学者用来确定降雨诱发滑坡临界值的方法很多,其不同点在于考虑的因素不同。Glade(1997)建立了确定诱发滑坡的降雨临界值的三个模型,并在新西兰的惠灵顿地区进行了验证。三个模型要求的基本数据为:日降雨量、滑坡发生日期和土体潜在日蒸发量(通过Thornthwaite method方法计算得到)。模型建立的前提是:①假设最大日降雨量的地区,蒸发量最小;②滑坡由最大降雨量诱发。这三个模型基本概括了当前确定诱发滑坡的降雨临界值的方法。

在对美国旧金山湾地区1986年2月12~21日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警工作中,首先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分析确定,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以及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特别预报方式来进行预警。这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2月14日的6个小时灾害危险期,另一次是17~19日之间的60小时的灾害危险期。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地形条件的变化,这两次预报主要是针对整个旧金山海湾地区,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滑坡灾害地点。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调查,10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点有目击者能提供精确的时间,其中有8处滑坡泥石流所发生的时间与预警的时间段一致。

据研究,旧金山湾地区的6小时降雨量达到4英时(即101.6mm)时,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泥石流。为了监测降雨期间地下水位的变化,他们还设置了若干个孔隙水压力计以观测斜坡中地下水位变化。旧金山海湾地区实时区域滑坡预警系统包括降雨与滑坡发生的经验和分析关系式,实时雨量监测数据,国家气象服务中心降雨预报以及滑坡易发区略图。

1984年开始,香港地区采用雷达图像解译小范围地质构造,用于确定滑坡发生的潜在区域。进而建立了用于滑坡灾害的降雨量监测网络,其中自动雨量计1999年由48个扩展为86个。将雨量资料定时传给管理部门。如预测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75mm或60分钟内市区内雨量超过70mm,即认为达到滑坡预报阈值,即由政府发出通报。香港平均每年约发出三次山洪滑坡暴发警报。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的监测,在美国、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单体滑坡已经达到真正实时监测的阶段。监测内容包括地面位移、地裂缝、地下位移、地下水位(水压力)和水温、地声等。监测技术采用常规监测、自动观测、GPS和卫星通信等相结合(图10.1,10.2)。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于降雨监测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图10.1 使用太阳能无线遥控系统(左图)和变形计(右图)

图10.2 瑞士南部Canton Ticino地区的滑坡实时监测(据)

(3)地面沉降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地下水水位往往与基岩标、分层标布设在同一孔内同时进行自动化监测(图10.3)。一是可以判明是否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所致,即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二是可以与监测到的地面沉降数据进行动态的耦合分析,得出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与地面沉降量的相关关系;再通过水流模型可对地面沉降进行预报预测。同时,作为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数据,能够直接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可靠依据。

图10.3 分层标自动监测系统及原理示意图(据Amelung等,1999)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GPS测量已经取代了区域性的地面标高的水准测量。1986年在该区建了38个GPS监测站,1989年后达到了68个。采用严格的测量程序,其大地高程的精度可达到毫米级。我国上海经过近两年应用Ashtech Z12双频GPS信号接收机测定大地高程,于1999年也取得了大地高程精度达3mm的好成果。其优点是对于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大范围监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美国地调局资料,美国用于探测地面沉降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还处于开发和试验之中(图10.4)。Gabriel等率先于1989年发表了《测绘大区微小高程变化:雷达干扰测量法》的文章。1993年,Massonet等利用雷达干扰测量法测绘了着陆器地震的地面形变场区。Van der Kooij等用太空飞船干涉卫星孔径雷达资料调查研究了荷兰格洛宁根(Groningen)天然气开采区的地面沉降问题。Marco等利用美国实验研究学会干涉卫星孔径雷达资料对美国贝尔瑞吉(Belridge)油田1992~1996年的地面沉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这种探测技术的使用,地面沉降测量的精度已达毫米级,其探测结果能很好地处理成平面二维沉降等值线图。而且该方法可以省去常规水准标石测量的许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不能低估这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前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参照国外成功的经验在我国进行试验。

(4)岩溶塌陷监测技术研究

美国学者Benson(1987)提出利用地质雷达进行监测预报的方法,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西南部的一条军用铁路进行了试验,监测周期为半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桂林柘木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灾害监测站,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岩溶塌陷预测预报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10.4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获得的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谷地

(5)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处理与发布系统研究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监测的信息化工作。例如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和韩国等建立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做到实时预警。针对单种地质灾害开展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多,多灾种的集成系统尚不多见。

10.1.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1)地质灾害防治理论

重视基于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究。如日本针对温泉地区的滑坡特点,研究采用排气工程和地下水截水工程进行滑坡综合防护;法国针对降雨诱发的粘土滑坡采用虹吸排水技术;美国和日本在研究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发生的浅层滑坡,开展采用调整植物类型的生物措施研究等。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普遍采用生物防护系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日本在滑坡治理中,抗滑桩和建筑地基结合,实现防治工程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方法

国外对于复杂支挡结构设计技术、地下水排水技术设计,基于环境和景观设计的技术规程和实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配套的设计计算理论方法和产业化软件。如:美国开发了三维连续体的快速拉格朗日分析软件——FLAC3D,三维模拟离散元程序——3DEC;加拿大开发的地质工程问题和地质环境模拟分析的软件包——GEO-SLOPE Office(GEO-SLOPE Office 5.0 for Windows),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形成了模块化的设计软件和方法。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

在治理技术上,广泛应用土工织物、预应力复杂支挡结构、地下水排水技术。尤其以美国、西欧、日本和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投入大,成就显著。如日本地附山滑坡治理工程,耗资达150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可算得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博物馆。

国外对崩塌和滑坡灾害治理的常见技术工程包括:①冲刷防护工程:防冲坝、沉积坝、护岸、防波坝、丁坝;②减重和反压工程;③地面排水工程:地面排水沟、防渗工程;④地下排水工程:地下排水沟、泄水洞、水平钻孔、集水井和虹吸排水工程;⑤地下截水工程:隔渗芯墙截水,灌浆截水,化学固化法截水;⑥支挡工程:挡土墙、格栅墙、抗滑桩、岩石锚杆;⑦排气工程:用于治理温泉地区的滑坡;⑧生物护坡技术和轻型网状防护系统结合用于崩塌和小型滑坡灾害的治理。

由于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地面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总是被首先考虑的治理技术,也是在大型滑坡防治中首选采用的治理技术。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在滑坡治理中广泛应用地下排水工程技术,采用水平钻孔排水和排水井、排水隧洞联合排水技术治理滑坡。法国采用虹吸排水技术治理100多处降雨诱发的粘土滑坡。它是一个密封的聚氯乙烯管系统。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自流排水,降低滑坡的地下水位。

在支挡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研究应用大截面抗滑桩、锚索抗滑桩、锚索、小型钢架桩加锚索、微型桩群等多种支挡结构,并在锚索防腐技术、通用的计算方法、设计软件和技术标准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减重和反压工程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英国Huchinson提出的“中性线”方法为减重和反压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中,在崩塌和小型滑坡灾害治理中应用轻型网状防护系统与生物护坡系统的配合技术,使防治工程进一步向轻型化和美观化方向发展。如SNS柔性支护系统和生物护坡系统,在欧洲许多国家应用比较普遍。

10.1.4 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科技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未来总体发展趋势是:重视地质灾害早期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和能力,建立3S(即: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发展和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动态实时监测网站和预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和共享通道,提高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技术的支撑能力。

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研究的难点,而降雨型滑坡研究是滑坡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重点是研究诱发泥石流、浅层滑坡的临界降雨量随区域和气候变化而变化,揭示降雨与滑坡的各种关系,预测可能的滑坡状态。

应用GIS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的区域特征分析和灾情空间制图正成为热点。通过计算机高技术手段(GIS,GPS,RS等)将灾情分析与危险性评价、风险性预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时预警决策体系将成为灾害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各种监测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在加强各类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台站建设的同时,均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科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研究方向。各种更为先进的遥感探测系统的应用逐步深入,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都将GPS、干涉雷达遥感在滑坡、地面沉降等动态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防治理论上:重视基于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究;注重防治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结合;形成模块化的设计软件和方法,研究开发新的治理技术方法。

在灾害信息处理方面:各种高速的数值预报已逐步实现;高速、智能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和海量数据操作技术的发展,又使灾害通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开发处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综合的灾害信息网络系统,使各种分散的灾害信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人工智能、多媒体和三维模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灾害信息产品的应用和再加工。

中德对比研究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包含哪些部分? 在我们确定了论文题目, 写好论文大纲, 接下来就得面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了! 下面就来和你分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那些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我们得清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内容如何填写. 一般来讲, 每个学校毕业论文带队老师都会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发给大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组成部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本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目标, 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参考文献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知道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需要对这几个部分一一描述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主要描写你的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论题, 你的这个论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你选择的这个论题有什么意义. 这些内容可以用到你的论文的摘要和引文中.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针对你所选论文查找资料的相关情况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就是写你论文的大纲本课题研究方案就是写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你的论文研究目标及工作进度主要写你所选论题的目标及你们论文各个时段需要完成的相关任务和时间参考文献只需把你写论文需要参考的资料列出即可, 包括参考书和引文地址.下面分享我本人写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论文题目: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影响之对比分析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 目前的德国是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国家,在近8200万人口中,非农就业人口高达96%,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已经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工业化、农民城市化的格局.本文试图研究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并对比中德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为解决中国”农民工”的问题提供借鉴.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比较关注德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专门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却不是很多,只是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如邢来顺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 《在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和迈向强权国家-1830~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两部著作中,研究了德国工业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对德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流动、社会政策有所论述,但并不是很多.就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是从历史学、人口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且多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研究,专门研究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较少.Wolfgang.Köll mann 是较早研究德国工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德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影响的学者,其研究成果有(《Die Bevölkerung in der industriellen Revolution 》、《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 ,该书指出德国农村人口的流向及其速度与城市的发展周期基本一致.三、本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状;德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两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对此问题的思考。四、本课题研究方案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就是根据发展的过程,把过去的政治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的方法.鉴于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式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理清脉络,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文献调查法:基于本文研究的是国外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能实地考察,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的资料,必须通过互联网或文献库检索查找,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吸收和借鉴他人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数据分析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数据,证明或分析相关论点.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研究.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研究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1. 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德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种种原因及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由此在了解中德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影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发展区别所产生对待同种问题的不同的结果。2. 主要特色:运用对比分析法,结合漫画及时下热点问题,展开研究。3. 工作进度:2013年11月中旬导师见面,确定论文题目2013年12月中旬完成论文大纲2013年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2014年3月初完成初稿2014年4月完成二稿2014年4月底定稿,完成摘要,译文2014年5月中旬上交全部资料,指导老师写评语2014年5月底整理文件明细2014年6月初论文答辩六、参考文献:列出你参考的书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需求与企业的需要不尽吻合,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不尽吻合,高等职业教学改革的需求与服务社会的需求不尽吻合等。究其原因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高等职业教育对企业需求的主动适应能力不强,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职能的缺失等等。鉴于此,笔者在比较和借鉴德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策略。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德国使用的概念就是职业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和进修。根据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以下三种形式类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学院(简称BA);(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高等学校(简称FH);(3)技术员培训与师傅培训。这三种形式中,职业学院与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几乎一致。专科高等学校,是德国《高教法》明确的高等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目前全德共有177所,在校生数接近40万。职业学院,是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的第三级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两类学校均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中以“企”为主,并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 (二)德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因 德国的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德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获取如下利益:第一,可以获得国家经费补助。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分配给培训企业,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取培训基金。第二,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学生在“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培训期间可以从企业获得相当于熟练工人30%的培训津贴。这样企业可减少劳动力开支,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可以节省企业对新职工在岗位熟悉、岗位安排和岗位培训等方面的成本费用。第四,可以选择接受适合于本企业工作岗位的优秀学员,获取高素质的员工,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受益。 (三)德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 1.德国企业主导着高职教育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从实践性教学角度看,德国的高职教育类似于我国的企业办学或企业教育,教学行为完全由高职院校行为转变成企业行为。首先,德国的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有至少3个月(有的专业要求6个月)的企业内预实习经历,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进入高职教育的主要学习阶段后,学校专门安排与学生今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的时段,大约3个月,企业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过程及实习效果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与考核。其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主要由企业根据具体岗位要求提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很高。再次,学校规定学生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由此看来,德国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中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企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己动手操作、接触实际的机会,主导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2.德国企业引导着高职教育的校内实践性教学。德国高职教育校内实验、实训课强调的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淡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讨和分析。学生在高职院校里的主要精力是为完成企业提出的问题或项目而设计实验,探索解决方案;在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广泛采用“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即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实际产品的生产方法和过程实施教学,有的教学活动甚至是针对在生产、管理、营销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展开的。另外,德国高职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在企业里完成,一般需要大约半年时间。 3.德国企业承担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经费筹措责任。公立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来自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的经费成了公立高职院校第三渠道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立高职院校的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定单式培养”。当公立高职院校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培训(实习)后,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500欧元的培训津贴,有的州的公立高职院校要收取学费,但其费用的90%也由企业承担。企业的慷慨资助不仅消除了学生经费上的后顾之忧,而且毕业时的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4.企业是评价、考核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工作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时,企业指导人员将为学生出具一份实习工作鉴定;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来自企业的实习报告。同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70%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大多在企业中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 5.德国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承担着科研任务。德国高职院校虽以教学为主,但仍然维持着较高的科研水平,其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的人员培训问题,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的改革及技术难题的攻关等。 二、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现实关系 1.从生存方式上看,“依托型”和“独立型”共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企业的职工教育,成形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得以非常迅速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之初,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各种资源都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协调调度使用,企业是学校名副其实的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都是在主管部门的指挥下完成的,带有明显的计划指令色彩,学校完全依托于政府的某个行业部门。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转型变化,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在哪方面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难以跟上经济快速转型的步伐,经营上出现了许多困难,致使一些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力度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彻底与高职教育分手,许多学校不得不从原先依托的行业企业中剥离出来,独立生存。这些从行业企业剥离出来的学校则必须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合约关系确定新的相互的合作关系,有偿使用相互的资源。 2.从合作责任上看,“双向互动型”和“单向流动型”共存。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高职院校原本依托于某个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校的运行经费、师资、学生的实习、实验等等都由行业主管部门承包,学校只负责正常运行与管理;市场经济时期,由于管理体制的改革,绝大多数学校与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脱钩,新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或隶属于地方政府,或隶属于某集团公司,或隶属于某本科院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具有双向互动的责任。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责任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行业院校都纷纷被剥离出去,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独立承担学校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切,承担学生的一切。只有民营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仍然保持原有的关系。目前,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由原先的“双向互动”逐渐变成“学校向企业提供毕业生”单向流动的关系。 3.从合作的形式上看,“外延合作”和“内涵合作”并存。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局限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安置学生就业、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等方面的对接,而且在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突破,包括行业(企业)集团管理的院校,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董事会,院校举办的集团等。合作关系超越了人才培养范畴,逐渐由外延合作逐步向内涵合作方向上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合作投资、技术开发合作等领域。 4.从合作对象上看,“单一合作”和“多方位合作”并存。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原有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合作,转变成现在的相对灵活,可以是同时与若干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关系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的变化而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比较低,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难以有大的突破。尽管国家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但由于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致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持久的落实,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三、我国企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企业与高职教育关系,推进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 从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德国在政府层面上建立了行业占主导地位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家、州和地区层面建立了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在制度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办学方面的指导,促进了高职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联系。在此过程中,政府自始至终都起到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德国政府出台了比较具体完善的、并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法》,在法律条款中确定了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技术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联合运作机制。联邦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途径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教学保障。 因此,政府出面干预、指导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准确定位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位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应在宏观管理高职教育的条件下,尽快出台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相关配套文件,加快立法,树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中介组织和主导部门。使行业企业在机制上、法律上、社会角色上包括经费投入等方面,能合理合法和有效地介入高职教育,并有可供操作的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同时,政府部门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条块分割、管理功能分散、“证出多门”的现象,从建立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角度出发,设立由行业企业主导和参与、开放多元的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委员会,协调管理职前职后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激励机制,使高职教育发展由学校本位向企业主导转变 政府必须整合校、企双方面的教育资源,融合企业职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促使企业真正履行教育功能;要出台相关法律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导向上,对企业要施加驱动力;在运行机制上,对企业要有驾驭力。具体而言,首先,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共同确立标准的培训体系,融合职业资格培训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其次,政府要逐步推进由社会、企业支撑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师资标准上明确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4年以上企业的经验,要彻底摒弃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高校的学术和论文标准的做法,以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准入门槛和资格标准;再次,政府有关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出台有利于行业企业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购买培训、招标、特殊专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真正糅合起来。 (三)企业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 强化行业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协调企业和高职教育的密切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员工素质提高和技术开发和应用,是建立校企合作体制关键。要建立这种体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企业要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以就业导向向企业需求为导向转变,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和企业办学。具体而言,要积极参与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使企业标准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无缝”对接。 2,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源进行培训,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选择。这种校企合作与社会培训资源的互相沟通,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外交流,智慧碰撞,还可以使受训职工学习感受不同的培训模式、规章制度,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内外文化、管理、策略等的交流。 3.企业协会要主动接受企业和员工就培训所提出的咨询,并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教学安排上的矛盾。参与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行业协会教育委员会对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教育部门反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交涉。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训岗位的变化,密切关注培训质量并及时调整行业教育政策。 4.企业要以主人翁精神来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要积极推进引才、育才、用才等一系列服务的人才综合办公服务机构建设,实现政府、企业与人才中介市场的链接。参考文献[1]吴 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5(05). [2]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冯伟国,德国TAFE指导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02). [4]刘亚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3(05). [5]陈传胜.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教育,2002(04).论文网在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