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社会史的研究问题及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社会史的研究问题及意义论文

就写黄帝到清朝末年

1、加强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发展的需要。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第四,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还可以为清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俗、封建主义残余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生活史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生活史含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较为全面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析其源,辩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偷的形式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本书内容宏富,覆盖面广,立论平实,且富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行文简洁流畅,叙述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

作者:王海燕

[论文关键词]地方;整体;社会史;政治史

[论文摘要]社会史能否研究政治史以及怎样研究政治史?这是目前史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在持社会史是一种新“范式”观点的学者看来,社会史不但有能力研究政治史,而且还能更好地研究政治史。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是将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地方社会的历史场景中,对传统的政治史进行重新解读,这种新思路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史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标签式”、只着眼于对宏观政治本身的演变的研究,使政治史的研究更加缜密和细致,更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社会史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复兴以后,作为一种颠覆“传统史学”的新“范式”的史学,发展到现在,不仅在与它相对立的或者有分歧的派别争论中、同时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修正其理论和方法,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它从“边缘日渐走向中心,其羽毛渐丰”川的今天,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澄清,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史”能否研究或更确切的说有没有能力研究“政治史”,以及怎样研究政治史的问题。

对前者的回答应该说不难,因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史”或“生活方式史”或“社会行为史”,而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即是一种新“范式”。既然是一种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范式,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政治史呢?虽然作为新范式的社会史是与传统的政治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但它并不是不要政治史,这一点在社会史学者那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至于社会史有没有能力研究政治史?这也是无须多费口舌辩驳的问题。因为绝不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研究政治史的学者注重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的活动,而社会史学者则钟情于人们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社会史和政治史在所关注的问题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鸿沟”。很显然这是对社会史的最大误解,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仍然是把社会史理解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更严重一点说是对社会史学的不屑一顾和鄙视态度的表白。其实,政治史与社会史从来都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在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区域以及任何历史侧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现和研究这种联系为政治史和社会史学者扩展了研究空间和找到了结合点”。有的学者更明确的提出来“对‘区域社会史’的理解也应更多地关注‘政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如何与‘地方性知识’达成了某种张力关系的”。既便是早期的年鉴学派,也从来没有“摈弃政治史,只是反对历史以政治史为主体,所以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20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述评》中说年鉴学派的著作,‘国家就连经济都包括在一种内容广泛的社会思考之中。这并不意味着政治因素遭到了忽视”’。然而对后者的回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既然社会史可以而且有能力研究政治史,那么,怎样去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去发现、研究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联系问题以及怎样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这些问题在目前看来,还处在探索之中。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社会史介人政治史较为成功的研究范例,如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孔飞力的《叫魂》以及王笛的《街头政治—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下层民众、改良精英与政治文化》,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大家认同的明晰的思路可供研究者参照。这需要政治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共同努力才行。

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是将晚清至民国国家力量不断扩展的过程,放置于华北的区域社会情境中去加以阐述的;“]孔飞力的《叫魂》亦是从江浙地区的巫术骚动讲起,进而讨论帝国官僚体制的运行,从地方事件中去窥见国家政治的;王笛的《街头政治—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下层民众、改良精英与政治文化》同样也是以对20世纪初的成都街头政治的考察而由此揭示出政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的。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最具启发意义的是,他们都将国家政治,放在一个区域社会里边去考察,都是首先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切人,进而扩展到国家“跨区域”的宏观政治。尽管他们的研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如对地方社会错综复杂的状况关注不够),但他们的尝试已经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了。因为这样的一种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填充式”或“标签式”、只着眼于宏观政治本身的演变,而忽视了政治是否和怎样影响了地方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有的学者虽承认‘他方史”对政治史的重新解读贡献大,却担心地方史是从各自的地方性视野和脉络中来重绘“整体史”这张地图的,“所以如何拾掇起碎片重新拼贴出一幅整体的政治史图像,又使之区别于‘革命史叙事’支配下的传统解释,仍是有待完成的有趣课题”。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人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但同时却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月]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于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很显然,这些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的观点,仍是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作为方法论意义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如上述提到的杜赞奇、孔飞力和王笛的三部论著,他们虽然是以区域为切人点,但最终讲的还是国家的宏观政治。他们的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他们有别于传统思路的社会史视角。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确实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们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作出某些适当的调整。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一个个“叫魂案”。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的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既立足于‘他方”,同时又不断的“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其结果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致于造成“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不但能够使我们窥探到的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至于怎样拾掇起碎片去重新拼贴出一幅整体政治史的图像,需要的是综合的研究和理论的提升,是史学工作者们今后要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

诚然,从另一个方面看,上述学者的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在学术研究中,无论它是哪个学科,一种新的方法论的提出和实践,总会伴随着挫折、迷茫、困惑,甚至是缺憾。地方史解读政治史这样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自然毫不例外的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创新的努力。任何事物,不去探索尝试的话,怎么会知道它的好与不好呢?在历史学研究面临困境的今天,创新意识尤显重要,墨守成规只能永远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不但不会给历史学带来繁荣,很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就地方史能否解读政治史和如何解读政治史这个问题而言,既然它是个有趣和有价值的课题,那就需要史学工作者们树立信心,投人更大的精力去研究,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使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社会史学者看来,国家的“宏观政治”在各个区域的表现(或可以叫“贯彻”)是不同的,若要确切的理解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政治的话,就不能脱离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孤立的去考察。国家政治,包括从细小的每项法规条例到大的事件发生,在各地所产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国家的政治力量在各个地方社会所遭遇到的权力网络应对状况是不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很多历史时期共有的现象。反过来,国家政治,亦会根据不同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做出某些调整,以维持其正常的统治秩序,这就形成了“国家”与“地方”二者的互动关系。而地方社会及其个人,在经历一个全国性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自完全不同的表现和体会。正如赵世瑜在《社会史研究反思》中所讲到的“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剧烈的社会变动的产物,不仅是王侯将相,而且每一个经历这一切的人,都会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都会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程度上参与这场变动,也会影响着变动的进程,……甚至就各个不同区域来说,全国性的社会变动对它们会具有并非相同的意义;影响全国、或者是跨区域的事件在各个地方的展演是不同的,反过来说,这种地方性的展演对于大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微观”到“宏观”、由“地方”到“整体”,这种从区域社会的视角切人去考察国家宏观政治的研究方法,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传统方法那种大而粗、笼统而宏观的弊端,即通过对地方社会历史的考察,去管窥国家政治的演变,从而使政治史的研究更趋于填密和细致,更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尽管传统的政治史范式,对问题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但并不是说它的一切都是失败的,应该承认在某些问题上仍有其所长,如王朝的更替、帝王将相等重大问题的研究等等。也就是说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政治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政治史研究模式,取其之长,去其缺欠。尤其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对某些问题,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政治力量对地方社会的渗透给民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地方社会又是如何应对国家政治的?等等,这些不应该仅仅是社会史学者或者是政治史学者独自要去解答的,而是需要二者通力合作,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彻底摈弃社会史和政治史“二元对立”的观念,建立起二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探索出一条双方联系的有益途径,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使政治史的研究真正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回顾近些年社会史的研究,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那些与国家政治相对抗的一些很显眼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成果  “仍强调民众以各种文化和社会象征的形式与政治相对抗的行为”,所以有的学者担心,对“‘地方性知识’的过度强调也容易使人误认为乡村社会的传统一定是和上层社会的价值处于一种截然对立的状态,代表乡村的‘地方性知识’变成了和代表精英上层的‘普遍性知识’相对抗的一种反控制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杜会史学者应该认真地反思,应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完善。其实,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使用之初,因为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缺欠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只要社会史学者始终具有反思和不断追求完善的意识,就能够避免少走弯路,使新的方法逐渐走向成熟。在这里需要特别加以澄清和强调的是,从社会史的角度去解读政治史,并不是说把眼光只盯在地方社会中那些对抗国家政治的力量,同时也会关注到地方社会中那些情愿或不情愿地在国家政治的规范下生活的人们,这些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是用什么样的一种行动,去服从国家的政治?社会史学者对此同样感兴趣。总之,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社会史,在对待政治史的研究上,同样不会局限自己的视野,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犯有自束手脚、“画地为牢”的错误。

另外,很有必要提出来的是,有的学者片面的理解了“地方”和“整体”两个概念,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虽然说作为微观的“地方”研究,往往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所选择的“点”很小,但是它的方法仍然是整体性的。赵世瑜在其论文《社会史研究反思》中所讲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把整体史追求与更为微观的地方性研究对立起来似乎也是对整体史的误解,因为整体史不一定单纯地意指布罗代尔社会科学化的结构史,因为拉迪里的《蒙塔尤》同样可以被理解为整体史的杰作,同时区域史意义上的整体史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追求普遍性”。川从“地方”中可以见到“整体”,而“整体”中一定是包括“地方”,“整体”是建立在“地方”基础之上的。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地方”的视野,才导致它对事件解释的苍白无力。最终使“‘政治史’这块‘帝国版图’迅速被‘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新兴学科所吞噬和支解,最终沦落成为边缘学科”。“社会史”作为新兴学科之一,能够“吞噬”和“支解”“政治史”,说明“社会史”本身具有“政治史”不具备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同样也体现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无论如何,从“地方”到“整体”这种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新思路,将会给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当然,作为一种新方法的社会史视角的政治史研究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这块园地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们来耕耘。

东北抗战史的研究问题和意义论文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看,既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的内在原因,也有世界各国人民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外在原因。从两个原因的主次关系看,内在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内在原因看,起作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但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问题作个发言,谈五个问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1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的抗击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能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领导和影响民众的一个重要标尺。而能否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民众,这是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和条件。众所周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个时间比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早8年,比1941年6月德国进攻莫斯科和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太平洋战争早10年。尽管这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但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立即发起了抗战号召和组织开展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即9月19日、20日,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就先后分别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成立还不到半年时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早9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武装当时虽然力量还很弱小,而且没有所谓的合法地位,还不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但是,却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开展了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推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由局部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抵抗,组织了各种抵抗武装。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力量的联系,并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在此前后中共中央陆续派出了杨靖宇、赵一曼等多批干部到东北工作,加强各级党组织的 领导力 量。这两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最后都英勇牺牲,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英雄。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等几支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共有11个军3万多人,开辟了三大游击区,同日伪军进行了数千次的战斗,曾粉碎敌人上百次“讨伐”,歼灭日军1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下,中国大地形成了一股要求团结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和推动国民党内的抗日派进行局部抵抗。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第19路军发起淞沪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支援。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掀起了察哈尔抗战,中国共产党派遣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参与其中,这次抗战曾乘胜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等大部分失地。吉鸿昌就是这次抗战中涌现出的闻名全国的抗日民族英雄。1936年,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发起了绥远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声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承担起了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2 我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是根本保证。那么,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是由谁团结凝聚起来的呢?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是谁领导和主导的呢?按理说应该由当时处在全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和主导。但是,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看,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的抗战则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和主导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谁倡导的、谁促成的、谁坚持和维护下来的呢?历史告诉我们,是中国共产党。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尔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早在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开始在东北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两党合作抗日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宽广胸怀,捐弃前嫌,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始终尽力维护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抗战就有倒退的危险,就有失败的危险,也就有使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在抗战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较大损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手段,英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的敌视和畏惧,中国抗日几度出现逆转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险,防止了分裂,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也实际上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3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军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就至关重要。从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实行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途径,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与国民党实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这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决定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方向和中国人民的不同命运。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且这个胜利将会是人民的胜利。如果按照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不懈努力,历史和人民作了第一种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战胜敌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 方法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即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观点。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战取得胜利的方针。 1938年5月,他集中全党的智慧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的军事哲学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科学揭示了中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了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的、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描绘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路线图。持久战总的战略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也在国民党及其政府和军队中产生积极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全国抗战形势后来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游击战的战略理论及一系列与之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略战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日双方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也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下正确战略战术的展开和具体实施。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指出红军作战的原则,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由于敌强我弱以及由此产生的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之深远后方独立作战,担负配合友军作战、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它是长期贯穿于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式,是敌强我弱形势下人民战争的最佳方式,是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积小胜为大胜,从游击军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独特有效战法。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4 我谈的第四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力 如上所述,领导和主导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抗战的特殊领导和组织形式。而中国的抗日战场由于国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不同、抗战路线和战略战术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这又造成了中国抗战的特殊战略布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方式,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战场,创建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战场的形成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图谋,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停止战略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成为敌我力量消长变化的关键因素。到战略反攻阶段时,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敌后战场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逐步成为中国坚持抗战和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这些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与敌人作战的立足点,是牵制、袭扰、消灭敌人的出发地和前沿阵地,是实施游击战争的基本条件。这些区域不是从国民党政府的手中划定而得到的,而是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又从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夺回来的。在抗日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把坚持抗战与实现民主统一起来,加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 文化 建设。通过各项建设,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坚强阵地和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而且成为抗日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新中国社会的雏形。 这一切与国民党统治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骨干和主力。在战略防御阶段,随着日军进攻的深入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败退,八路军、新四军果断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创建抗日根据地,成为遏止日军持续进攻的生力军。全民族抗战一开始,八路军115师就取得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时间里,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到5000万以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从陕甘宁一隅迅速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造成对日军重点占领城市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局面。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导致日军赖以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华北主要交通线瘫痪,迫使日军将兵力转向后方,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步伐。从抗战全局看,构成了与正面战场相对应,在战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独立的广大的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成为促使国民党抗战到底的重要因素。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个问题。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与正面战场常规作战的一次次战役不同,敌后游击战的重点是面而不是点,是持续而不是阶段,是整体而不是个别,是战略而不是战役,实质上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场特殊的战略大会战。在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等,使日伪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日本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充斥着对中共游击战无可奈何的感叹。 可以说,这一时期,敌后游击战成为消耗日军力量最为恰当的攻势战略,也成为消耗日军胆略与士气最为有效的心理战略,为改变中日战争力量对比,促使中国度过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的相持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43年敌后战场部分地区开展了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上承担起对日军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1945年底,在全面反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抗日战场,同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写道:“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连当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认为:八路军“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由此可见,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论文 5 我谈的第五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弘扬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被侵略、受欺辱的中华民族能否取得胜利、能否获得解放,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精神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野蛮凶狠,惨无人道,其铁蹄践踏之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毁,无辜平民遭到杀戮,妇女遭到奸淫,大好河山遭到蹂躏。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与横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感染和激励着中国人民。 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正像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深刻内涵。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要面对强大的日军的反复“扫荡”,而日本法西斯实行的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人包围中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大多是穷乡僻壤,物质条件极为贫乏,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怕困难,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因此,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其中,晋察冀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71万人,晋冀鲁豫根据地伤亡的群众约120余万人。 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最大时才100余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面积不到1/9。人口最多时也才约1亿,也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4。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以非常有限的资源,直接取得如此巨大的抗战胜利成果,实属不易。最后,我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点感悟作发言的结束语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和重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也成为人类和平正义事业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坐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候,它一诞生就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践行者,也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维护者。历史启迪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今天,我们研究和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此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是不可忘记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可以警示当下,烛照未来,它可以作为我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的胜利,为其他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树立了榜样。第二,抗曰战争是中国 ***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党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经受了考验,也得到了发展,成了全国范围的党,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20万人,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大力量,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夺取抗战胜利,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

第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主要战场,始终牵制着曰本陆军主力,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庆大学 牟敏昌教授 *** 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 *** 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

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 *** 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这一胜利,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 ***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 *** 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

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军队对日作战共12.5万余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本侵略军和伪军170多万,牵制了日本侵华军总兵力的半数以上,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 *** 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 *** 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约220万人,抗日根据地大小19块,人口1亿多, *** 员120余万,中国 *** 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进步。 *** 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一直抗击和牵制着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的海空军。

它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日军最多,民族牺牲最大。香港《信报》今年3月23日一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文章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功绩在于,首先举起反法西斯义旗,打响了反法西斯第一枪,为世界树立榜样”。

“抗日战争始终是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牵制并歼灭了日本陆军主力。1937年7月,日本为了全面侵华,把陆军从17个师扩充到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陆军总兵力90%,此后,日军侵华兵力逐年增加,还有半数的空军和海军也用于侵华。

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在海外兵力共350万人,其中侵华兵力196万人,占海外兵力的56%”。“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基本上将其军队用于侵华战争。

在将近四年半的时间内,中国几乎是单独抗击日本侵略的唯一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也仅以11个师对英、美作战,只占其陆军总兵的21%,而侵华兵力为36个师,占70%。

从抗战时间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打了14年,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也打了8年多。美英对日作战不到4年,苏联对日作战仅24天。

从战果上看,日军在整个战争中死伤195万余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伤138万余人,占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参考消息》2005年3月29日)抗战8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达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打败了号称“东方第一强国”的日本法西斯。 由于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牵制、打击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力量,打乱了。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的战争,确实为前所未有。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以中国 *** 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胜利。50年以后回顾那场伟大的战争,我们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样转换祖国命运的,并增进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识。

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 *** ,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

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 *** ,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

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

这个性质不仅仅是用种种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也是用中国人民流成河的血记录下来的。这个性质不仅仅记载在中日双方的文字、图像中,也记载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为全世界所普遍承认的《联合国 *** 》中,记载在遵循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国际法原则的东京国际法庭材料中。

“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 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

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

事实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根本不需要那段历史过去以后才能作出判断。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战争进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员是怎么说的。

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宫崇仁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幕僚,在中国战地广泛考察以后,有感于需要对派遣军总司令部的佐、尉级军官进行教育所写的题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文中说:“明治维新以来,伴随欧美文化的输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权主义的侵略压榨思想,并与欧美诸国一起,对中国实施此等行径,如二十一条要求”。“甲午战争以后滋长了侮华思想”。

“满洲独立后,日本又对华北怀有野心”。“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

如掠夺, *** ,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

“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

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

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50年以后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极力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极力给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翻案。

他们扬言日本侵略中国、侵略亚洲邻国不但无罪,而是有大功。这个大功是把中国和亚洲国家从英美统治下“解放出来”了,促进了亚洲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

那些人并非不知道联合国 *** 精神、东京审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国际上一切严肃历史学者的看法,不知道《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那类文件上记述的基本事实。但是他们仍然无止无休地颠倒黑白,这表明日本至今仍潜在着一股军国主义势力,表明日本社会中至今仍有那么一批蔑视、轻侮中国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温“大东亚战争”、“皇军赫赫战果”的旧梦。

6月间,日本国会通过的《战后50年国会决议》,受到东京各家大报猛烈谴责,认为“可耻,可悲,难以容忍”。这些言论鲜明地反映了广大知识界、大多数日本人的良知,和他们要求保持民族荣音的情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

但《战后决议》大耍花招,颠倒原则,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为想要复活军国主义势力的所谓“法律根据”。中国人民有充分理由对此感到愤慨。

日本政界一些人将把2l世纪的日本,把中日关系引向何处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

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 *** 与 *** 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

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 *** 与。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1、这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胜利和重新振兴的转折点;2、抗日战争中人民武装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从而奠定了新民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基础;3、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总兵力的范,打乱了其侵略计划,支援了同盟国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作战。

(1)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 *** 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 ***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 *** 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在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扩展资料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 *** 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 *** 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抗联史是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东北各地历史研究所、地方史志研究单位中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抗联歌曲研究做为抗联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中对其研究开展的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现有文史资料中,对抗联歌曲收集、整理、记录的居多,对其意义及价值的研究还罕有,所以从东北抗日抗军与抗联歌曲的关系入手,研究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建立合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本学位论文通过对东北史、东北党史、东北抗日联军史和东北革命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入手,在分析抗联歌曲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创作手段、内容分类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抗联歌曲对抗联史的影响与作用,高度评价了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抗联历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抗联歌曲产生的必然性;然后从多个角度划分了抗联歌曲的来源与创作方法,并进一步从不同方向对抗联歌曲进行了分类研究;随后重点研究了抗联歌曲在抗联史中的价值与作用:“抗联歌曲是反侵略的史诗。它反映了”九一八”历史真相,揭露日本侵略嘴脸,证明了东北人民不甘受奴役;抗联歌曲是宣传的利器。激发东北人民爱国斗志宣传抗日思想,教育官兵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抗联歌曲是战斗的号角。鼓舞抗联部队战斗士气,瓦解敌军;宣传统战政策反正伪军等”。 最终得出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抗联歌曲具有党史价值。是史料的补充,史实的旁证;抗联歌曲具有传承民族精神价值。是民族精神的沉淀,让精神的传承有所依托;抗联歌曲具有文化价值。是抗日战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色;抗联歌曲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发扬东北民间音乐,传录下很多民谣曲牌;抗联歌曲具有文学价值。东北抗联歌词中不乏文采飞扬的佳作。抗联歌曲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可以大力开展传唱“抗联歌曲”发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开封历史的背景及意义论文

开封,古称老丘、大梁、陈留、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是河南省地级市,地处中原腹地河南省东部、黄河下游南岸之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是我国著名的八朝古都,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大都市区核心成员城市,开封自贸区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开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辽,北宋和金相继在此定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城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开封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发源于此。开封市内五湖四河环绕分布,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开封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书法名城,拥有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每年春天举办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秋天举办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宋都风采 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曾在此建都,号称"七朝都会"。也有人称它是北方水城。 开封这个城市,他的兴盛、发展一直到鼎盛时期,最后慢慢走向衰落也和黄河有很大的关系。魏国在灭亡的时候,秦将王贲掘鸿沟水来灌大梁城,鸿沟水实际上和大梁城是相通的。这是开封第一次遭水患,而且是灭顶之灾。李自成三攻开封的时候 黄河从陕西、山西边境折向乐,流入河南,横贯河南省境内,以湍急之势流经著名的三门峡市。豫西主要指的就是三门峡为主的这个地区。下期我们就为您介绍三门峡市的文物古迹,风土民情。 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曾在此建都,号称"七朝都会"。也有人称它是北方水城。 开封这个城市,他的兴盛、发展一直到鼎盛时期,最后慢慢走向衰落也和黄河有很大的关系。魏国在灭亡的时候,秦将王贲掘鸿沟水来灌大梁城,鸿沟水实际上和大梁城是相通的。这是开封第一次遭水患,而且是灭顶之灾。李自成三攻开封的时候直攻了两次没攻破,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千古之迷,到底是官军扒的黄河呀,还是起义军扒的一直在史学界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不管怎么说当时黄河水过来以后,把整个开封城全部淤没于地下。第三次水患,也就是清代道光21年,也就是公元1841年,这次黄河水,水围城8个月以后,水才退回去也使开封城遭到了严重破坏。通过这三次较大的水患以后,使开封城深深地淤没于地下,以至民间长期流传着:"开封城城落城,地下埋着几座城。"这个谚语。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开封自1200多年以来,它的城池的中轴线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这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开封旧城区的南北中轴线也就是御街,路的下面8米深处就是北宋东京城的御街,到5米左右深的地方是明代的城池中轴线,3米左右是清代的城池南北中轴线,开封虽然经过历次水患,仍然留下了不少的古迹。开封铁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它虽然叫铁塔,却是用褐色琉璃砖砌成的。因为远远看去象铁铸的,人们就叫它铁塔。它设计精巧,砖与砖之间有榫有槽,垒砌严密合缝。 铁塔自建成至今,经过9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他经过了地震43次,风灾19次等等的自然灾害,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但是我们对铁塔进行了一些维修和保护。有一些是后来修上去的,已班驳脱落了,一些是自建成一直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花纹砖。这也代表着当时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和精湛技艺。 铁塔外壁镶嵌的花纹共有50多种,有坐佛。有立僧。还有五个人一组的伎乐。铁塔外部的花纹砖是研究北宋雕刻艺术和塑造艺术的珍品。繁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结构复杂而独特,是中国佛塔从传统的四角形向更为复杂的八角形过度的典型代表。繁塔全身内外镶嵌着佛像砖,每砖一佛,有菩萨,罗汉,乐伎等等共108种7000余尊,形态逼真,大相国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寺院之一。唐宋两代是大相国寺的鼎盛时期,位于寺内八角亭中的千手千眼佛,是清乾隆年间用一整棵白果树精雕细刻而成的,栩栩如生,华美绝伦。她四面有脸有身,好象四个长得一模一样的连体姐妹,高约7米,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手心各有一只慧眼,总计1048只手和眼,所以叫千手千眼佛。开封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商人集资兴修的。会馆集我国建筑、雕刻、油漆、彩绘之大成,是一座罕见的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 从雕刻的技法上来看,它有圆雕,半圆雕,浮雕、多层次的雕刻。把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的内容,全部包括进去,在一个从他的建筑学和它 的力学,美学上来看,我们身后的这个牌楼,可以说是全国全省地方牌楼的上乘之作,它积力学美学于一体,建筑是非常精美的,再一个就是从它雕刻的内容上来说,他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山水树木,花鸟鱼虫,神仙故事,人物故事、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尤其是他的吉祥图案是特别的丰富多彩。把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概括的都集中在这个地方。算盘是咱们中国古代的计算器,从宋代已经就发现了,有句俗话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也就是日进斗金宝器,所以商人把他们的算盘为了要精打细算,就雕刻在画面之上,是让他们的人看到以后要勤俭节约 黄河水埋掉了开封几座城池,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却保留了下来。其中开封的名菜佳肴、风味饮食流传至今而且被发扬光大。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业十分繁荣,名酒楼、饮食店、茶肆比比皆是,近百家风味小吃夜市遍步全城。 豫菜具有"用料广泛,讲究刀功,五味调和,口感适中"的特点,一些中华老字号饭店,如又一新、马豫兴、中兴楼、稻香居至今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特色。我们豫菜的代表菜是 鲤鱼焙面,很有代表性,也有历史性,象鲤鱼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说大吉大利和年年有余。这种面是一种拉面,它拉出来的细度象头发丝一样,如果用卡尺量的话,它就是几丝,一公斤面大概可以拉几千公里。 开封作为豫菜的代表地,不仅豫菜闻名,它的风味小吃也很有特色,象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子、马豫兴的桶子鸡,稻香居的锅贴等等,风味小吃有近200种。其中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就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其特点是皮薄馅大,灌汤流油。在吃的时候,夹起来象个灯笼,里面一包水,象菊花一样,先把汤慢慢的吸出来,尝汤的鲜味,然后再吃,这叫"先开窗,后吸汤,满嘴香。" 鼓楼夜市在开封是远近闻名,由于夜市处在市中心,为了不阻碍交通,每天夜市开市的时候,几分钟之内所有的小吃摊各就各位,马上开始营业了。 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古代文化,其中有许多的文物瑰宝和艺术珍品。至今,开封还保留着汴绣和木版年画等民间的古老技艺。 汴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名绣之一。《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开封皇宫内设有文绣院,绣工数百人,后来汴绣在民间传播发展起来,盛及一时。汴绣以绣制中国古名画而著称,作品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近年来又增加了为各国元首及著名人士绣制肖像。以及绣制油画名品。 汴绣讲究印物象形,象《清明上河图》我们创造了很多种针法比如象那个建筑物的房顶,表现瓦片,我们就用了一种反针绣,反针绣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瓦片鳞次栉比,那种排列,象一些绳索绣,我们就用丝线攒成一些绳子,在作在画面上,这样呢,个印物象形,比如说哪个我们选择了席蓖绣,象水纹呢用哪个滚针绣,动物呢,象驴、马用这种悠针绣,这样表现出来更加生动逼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呢,又显示出刺绣意义的这种特点。 和汴绣一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仍然保留着手工制作,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之一,那么他具有那些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就是神像夸张,这个造形比较夸张一些,第二线条粗旷,再一个颜色鲜艳,色彩鲜艳跟用中药材配成的有关,这个再一个人物没有媚态,它大部分是神像画多,再一个戏曲画,歌颂英雄人物的画比较多。 朱仙镇木版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散发着浓郁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整个黄河流域的人们都非常喜爱鼓乐,喜欢用鼓声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而黄河岸边流动性、舞蹈性最强的鼓,就要属开封盘鼓了。开封盘鼓源于北魏,兴于北宋,当时是用在军事上,用来鼓舞士气,在北宋时期的首都开封因繁华的庆典、祭祀节目活动的需要,鼓的活动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在服装、道具及表演调度上有了统一规范的要求 开封盘鼓应该说自黄河流域的鼓乐来讲,它是具有第一鼓膛比较大,鼓 比较大,特别鼓的面积来讲按照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一尺六寸,这个鼓的高度来讲一尺或一尺二变成这一个鼓以后背在身上以后整个人加上绊带他的左手在绊带里面,他的两条腿是在鼓的下面,那么行进中间呢,那个鼓本身的影响,稍微有一点坎坷,他就不可能行进,靠的是右手解放,跨步提手迈头甩手,把鼓的动作比较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封盘鼓有一种雄壮美,严谨美,神圣美,以他火暴虎威,击如雷,动如涛的黄河气派,表现出了中原黄河儿女们的淳朴和执着。 开封这座古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间工艺,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要想在短期全面地了解宋都开封的民俗,最好的去处就是清明上河园了。 清明上河园位居开封的西北角,是以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的,集中再现了原图的风物景观,是一处欣赏古都风情,体味大宋文化的好去处。清明上河园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京的繁华展现在游客面前,园内店铺林立,在木兰织纺,年画社,文绣院您看到的是巧夺天工的宋代技艺。剪纸、泥人、服装等民间工艺和开封的小吃更可以大饱您的眼福口福。 清明上河园里的杂耍吸引了大量游客,他们的表演难度高,节目惊险。斗鸡表演精彩激烈 开封斗鸡用的鸡可不是一般的鸡,这种鸡脸皮比较细,冠形长的比较规矩,腿是黄腿,毛色红:尾巴乌,没有杂毛腿不起棱叫红鸡。 斗鸡前还要有科学的喂养和训练。 清明上河园中还有定时的精彩表演:编锺乐舞,包公断案,梁山好汉救宋江,宋代科举,王员外招女婿。其实到开封最好还是在深秋时节,那时满城金菊盛开,游人络绎不绝,一年一度的传统花会在这里举行。开封菊花,早在北宋时期就盛极一时,明清时代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近千余种,所以开封素有菊城之称。 今年的菊花花会是跨世纪的盛大花会。高水平、规模大,效果好,龙亭公园在900公里的上布置了8个景区16个展点。今年的主要特点有4个特点,一个是:早,往届都是10月28号开幕,今年早了10天提前10天咱们园林职工在年初的种植菊花的时候,重点培育了早期开花的菊花,第二个就是采取短日照的这种技术方法,让菊花按人们的意志开放,第三个特点是培植了大量品种花卉。菊花会虽然提前了10天,但是开花效果非常好。第二个特点是新。整个景点的创意和构思都非常好,满园菊香回归自然来布置今年的菊花花会效果非常好,第三个就是精,在景点的设置扎花的摆放都比较精致细腻,让观众看是一种精品,第四个是美。用现代园林的大手法、大色块、大气派来布置今年的菊花花会。 开封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貌独特,地位特殊,人才辈出,如果没有黄河之水,开封城里的水就是死水,就不能形成水城风貌,,开封与黄河密不可分

北宋对外交往活动中,与西夏王朝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主要有三种形式:官方的贡赐贸易,沿边的和市,以及走私买卖等。在官方的贡赐交往中,其使节之频繁,贸易额之巨大,影响之深远,都曾引起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这种交往是在两国之间进行的,但同时主要在宋都开封与夏都兴庆之间架起一道闪光的桥梁。从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来看,既具有开创性,又具有高潮性,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夏文化得以长足进步,大放光彩,而同时使宋文化广为传播,展示其博大的胸怀及应有地位。回顾历史,瞻望未来,有助于让两个城市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再创辉煌。 一宋使在夏国及兴庆的主要活动 在宋夏交往中,从开封派出的宋使,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有四十余次,这不包括以边帅名义派出的人员。从使节名目上看,除押送“岁赐”不计外,主要有持节册封使(或曰册礼使)、旌节官告使、加恩官告使、起复官告使、押赐冬服使、赐生辰礼物使、致祭使(祭奠使)、吊赠使(吊慰使)、诏(招)谕使、议和使、赐皇帝及太后遗留使等等,名堂可谓繁多。 从宋使的活动上看,主要是政治性的居多,同时也有用“赐”的形式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二者兼行,加强了双边关系,下边略举数例: (1)册封。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遣张崇贵、赵湘为旌节官告使,任夏主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封为西平王,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俸如内地”。公元1044年(宋庆历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仁宗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以张子奭、张士元为册礼使,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以及“夏国主印”等(注:《宋史》卷485,《夏国上》。)。1087年(宋元祐二年、夏天仪治平元年),宋哲宗遣刘奉世、崔象先为册礼使,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哲宗与皇太后降诏,特依庆历八年例,赐银绢各三万(匹、两),钱三万贯(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本书以下简称《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正月乙丑。)。以上仅举数例,大凡夏主即位,都求得宋的册封。这种册封本属政治性的活动,但其间的经济意义不可低估,银、绢、茶的数量如此巨大,这是夏国所迫切需要的物品。史载:“册封之使入境,金钱币帛相属于道,边人父老观者太息……”(注:戴锡章:《西夏纪》卷19,元祐三年底记事。)从每次赐物数量上看,仅次于“岁赐”,而高于其他诸使的贸易活动。 (2)恩赐官告。每加恩官告,则赐袭衣五、金荔支带、金花银匣副之,银沙锣、盆、合千两,锦彩千匹,金涂银鞍勒马一匹,副以缨。(注:《宋史》卷485,《夏国上》。)宋每遇吉庆大礼,与百官加恩升级,夏主照例受赐。 (3)祭奠、吊慰。每遇夏国主卒,夏遣使告哀后,宋照例遣使祭奠与吊慰。如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夏主德明卒,宋遣孙祖德、冯仁俊为祭奠使,赐赙布三百匹、绢七百匹及酝米羊面等物,葬时“赐物称是”(注:《西夏书事校证》卷11,明道元年十月记事。)。另外,宋皇太后也赐一份厚礼。再加1048年(宋庆历八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元昊卒,宋遣曹颖叔为祭奠使、邓保信为吊慰使,赐绢一千匹、布五百匹,羊百口、米面各百石、酒百瓶。及葬,又赐绢一千五百匹,“余如初赙之数”(注:《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二月丁丑。)。大体上说,夏国主丧,宋或单遣祭奠使,或祭奠与吊慰二使同往,都按一定规格赐予物品。 (4)赐遗留。宋制规定,皇帝及皇太后亡故,都向百官赐其遗留之物,夏国主照例获取一份。如1085年(宋元丰八年,夏大安十一年)宋神宗卒。哲宗遣使押赐遗留夏国主银器一千五百两,绢一千五百匹。(注:《长编》卷357,元丰八年六月戊子。)有些赐遗留没有载明具体数目,此暂从略,不过,所赐银绢之数不会相差很远,这是可以肯定的。 (5)“岁赐”。宋夏于庆万四年订立和约之时,双方商定,宋每年给夏银、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这其中包括下列几项: “岁赐”,每年为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贺圣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 “贺正旦”,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 “赐仲冬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 “赐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著一千

论文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问题一: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问题二: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意义怎么写?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 *** 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硕士本科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 问题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憨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的是结论啦 问题四:毕业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的区别 意义是你选的这个题目对现实社会和理论上有什么好处和作用,而目的是你通过做这个论文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意义是已经发生了的,目是预期的。这是最简单的区别。 问题五: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 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选题比较小。因为自己的资料积累的少,视野比较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概括还不够。所以选题呢,比较小。选题小就撑不开。有些学年论文一般3000字,这个训练习惯了,选题一选就选小了。你选题8000字到10000字的,大小要适中,另外难易要适度。就是说你不要选难度特别大的,你自己控制不住。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题过大。选题过大的情况,一般是搜集的材料特别丰富,一下子就觉得什么也要说,就选了个大题目。当然有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叫大,什么样的题目叫小。脑子里有个题目就马上出来了。或者是他脑子里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盲目的去搜集材料,这就更危险。 比如有个学生,他写的一个题目叫《WTO与保密工作》,这个题目太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博士论文了。WTO是个大架势,保密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到底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当代,那你就应该说当代保密工作或者说近几年的。所以我让他换题目。为他是个自考学生,他的题目给我的时候就已经连论题、提纲和论文就都出来了。他们以为写了论文稿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你们以后选了题目以后,一定要注意先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题目的大小、难易都把握好,通过以后,你们再去列提纲,再去写论文。 问题六: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怎么写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问题七: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10分 开题报告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我们在写论文或者是看别人的论文时,总容易被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名词搞混淆; 最近查了一些资料,对以下名词做了相应解释,总结如下: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对象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07 研究方法 正文共:2131 字 1 图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01 研究背景 ① 研究主题的大环境介绍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要做这个主题的研究?? 是行业发展至此,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前存在,一直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② 研究主题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研究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因此,现实背景是现实的需求,理论背景是现有理论的缺陷或者漏洞。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有些论文的研究背景仅是堆砌现有的研究进展,而不明确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如此写作虽然与研究主题相关,但是与后文的衔接缺乏因果关联。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做这项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对成果的预期。 研究意义:做这项研究之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 “目的”的对象更加具体一些,实实在在的做了哪些事情,解决了哪些问题。“意义”可以适当抽象一些,包含自己对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果会对该行业(或者领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推动什么的前进。 03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指具体的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目标是过程,目的是结果。 研究目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所做的具体操作步骤。 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达到这个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要事无巨细的列出来,明确每一步的内容该怎么开展下去。该节内容要注意与“可行性与创新性”相关。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关系 05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们“研究内容”的主体,一般是较为具体事物或理论; 针对该主体使用各类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得到: 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别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从而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 别人已做过,你要重新做实验来验证。 该节注意事项: 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同类材料。 如果没有与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可以选择一些与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07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整理部分如下: ① 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②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③ 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④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⑤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⑥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⑦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问题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地:就是写你们为什么要研究或探讨、想要得出什么结论!;意义:就憨研究完以后得出的结论以及你们做完研究有什么收获。感想之类!总之最重要的是结论啦 问题二:毕业论文中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该怎么写? 先写你研究的选题有什么川陷,因为有了缺陷 所以你才去研究它 这是目的 然后写研究此选题对以后有何影响 问题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0分 1.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 要着重说明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写它有没有必要,你选这个题目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对理论建立和发展有什么补充和推动作用,如难以在理论上有突破,那么对实际有什么指导作用,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有什么现实意义及应用前景)。要简洁、直观,很清楚地告诉人家你为什么要定饥个,有什么意义!切记!!! 2.发展趋势 要扣题,要说明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的好处,从自己的条件看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有了这样细致的分析与估价,写作者就能确定自己的定位,顺利地进入写作阶段。)总之所写的一定要围绕告诉人家你怎么想到定这个题目,为什么写,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说服人家接受你的想法。 问题四:毕业论文的意义和目的是不是摘要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一、......>> 问题五: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区别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 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 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 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特点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利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现在的知识与技术,创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是一种以生产新产品或完成工程技术任务为内容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的特定应用目的不外乎二类: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问题六:毕业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5分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叮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 问题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可以和正文的一样吗? 这个可以是一样的没关系的,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一样要通过论文检测,所以要注意一下。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八:毕业设计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0分 首先,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其次,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再次,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有: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重点在于表示明白论文选题的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者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

除此之外还有:

第一,在相关的选题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去修改和补充的。对选题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第二,进入实战的部分,简单讲述一下该课题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接着阐明选题需要重点去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讨论的范围。

第三,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明这篇论文对理论产生哪些实质的推动作用,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步骤如下:

1、尊敬的各位老师:

2、您们好!

3、我叫xx,xx级xx班,(学号是xxxxxxx),我论文的题目是《xxxxxx》。这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

在此,感谢xx老师的精心指导,同时也对各位评审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论文的审阅和答辩表示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出简要陈述。

4、选题缘由。

5、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

6、资料收集准备工作。

7、选定题目后,为了完成论文,我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一系列程序。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8、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9、本篇论文已经完成,总的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论文中一些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使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10、我的答辩自述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扩展资料

论文作用

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

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

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把全部思维内容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加以扩展,以至把它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限制和公式完全推翻了。

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564页)可见,为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人们交流认识,承接认识成果,必须搞好论文撰写。

⑷、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

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