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论文

至今已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财会月刊》、《律师世界》等优秀期刊上公开发表《最新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解读》、《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现金浮游量及其管理》等近三十篇论文著作1、《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独撰。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精讲与案例》,大家出版社,2010年,合著序二。论文1、《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Influences on the Abilities of Recognizing Moral Issues》,《中澳国际财务与会计会议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合著序一。2、《明晰项目背景下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最新变化》,《审计月刊》,2009年12月,独撰。3、《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变迁及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独撰。4、《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10月,独撰。5、《信息化条件下大型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月刊》,2009年8月,独撰。6、《湖北省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科教导刊》,2009年7月,独撰。7、《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5月,合著序二。8、《论管理思想的演变与会计理论的发展》,《财会通讯》2009年2月,合著序三。9、《探析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主体资格和范围》,《中国审计》2009年1月,合著序二。10、《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准则的新变化及其启示》,《商业时代》,2008年11月,独撰。11、《中美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基础的对比研究》,《商业时代》,2008年9月,独撰。12、《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政治属性分析》,《会计论坛》,2007年12月,独撰。13、《ACCA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9月,独撰。14、《论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绿色大世界》2009年11月,独撰。课题1、《包容性增长框架下财政预算审计监督一体化改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年,主持人。3、《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改革路径和模式研究》,中国博士后资助项目,2010年,主持人。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起草项目,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主持人。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起草项目,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主持人。6、《绩效审计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2009年,执笔人。7、《中国绩效审计规范的国际比较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09年,主持人。8、《中国绩效审计基本规范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09年,主持人。9、《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推进策略与规范建设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9年,主持人。10、《湖北省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效益分析》,湖北省科技厅,2008年,主持人。11、《企业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研究》,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主持人。12、《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成本的控制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08年,主持人13、《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大型审计项目研究》,湖北省审计厅,2008年,主持人

讲授课程主要科研教学成果研究课题1.《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A630012。主持(结项中)2.《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2010年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sk467。主持(结项)3.《会计准则改革与合并/母公司报表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0972011。排名第3(结项)4.《政府审计环境与未来发展问题研究》审计署2007-2008年度审计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07SJ01001。主持之一,排名第2(结项)5、2012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AHSK11-12D216)排名第2(在研)6、2012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业板市场IPO融资成本研究”(SK2012B348)排名第2(在研)学术论文1、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5(CSSCI)2、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基础与风险分析《审计研究》2007.2(CSSCI)3、企业所得税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税务研究》2007.1(CSSCI)4、国有企业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未来发展《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CSSCI)5、国有企业改制后政府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 5(CSSCI)6、合并-母公司报表盈余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评述《当代财经》2010.5(CSSCI)7、战略性业绩评价面临的问题与出路《财务与会计》2008.4(核心)8、股利政策、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会计之友》2010.8(核心)9、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一个分析框架《财会月刊》2010.7(核心)10、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8(核心)11、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未来发展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核心)12、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未来发展《会计之友》2007.8(核心)13、公司高级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5.414、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10.315、创业板市场IPO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1(CSSCI)16、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东视角“看”IPO融资《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CSSCI)

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我毕业的时候就写的这个,呵呵

政府绩效审计研究论文

首先~你可以咨询一下你的导师或者师哥师姐呀~要是还是没思路的话~你可以看下(国际会计前沿),OA期刊~里面都是别人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你可以参考参考吧

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咯~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又好写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宝钢股份为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基于海尔和美的电器的对比南京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碳信息披露问题探讨高股价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吗?--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分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探讨 --以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供给侧改革与公司财务创新研究--以雅戈尔集团为例证监会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美的集团为例企业家背景特征、产权性质与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论财务共享服务(FSS)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试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利润波动与CSR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公共信息服务的PPP模式选择研究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政府绩效审计文献研究论文

1、英文期刊论文(1)Wu Qinghua, Wang Pingxin, Ding JuMin,2005,The Determinants of 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service: Evidencefrom China[C],2005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ICSSSM05),IEEE-PROCEEDINGS: 440-444,ISBN:0-78-3-8971-9(EI和ISTP同时收录)。(2) Wu Qinghua, Wang Pingxin, Yin Junming,2006,Audit committee, Board Characteristic and FinancialReporting Quality——A Research Based on the Security Market[J],《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3:385-400(3)Wu Qinghua,Wang Pingxin, 2006, TheEffect of audit opinions and earnings surprises on theTimelines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companies[C],2006InternationalForum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4)Tian Gaoliang,WuQinghua,Wang Fangjun,2008,Ultimate property right, exertion methods of controlright and governance demand of audit committee ——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o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2008 AAAAnnual Conference(入选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 Anaheim, CA,August, 2008。(5)Charlie X. Cai, Michael J.Hiller, Qinghua Wu, 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Study of Voluntary Audit 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AAA AnnualMeeting(入选2009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6)CharlieX. Cai,Gaoliang Tian,QinghuaWu,2009,Agency Costs of Government Ownership: A Study of Voluntary AuditCommittee Formation in China,SSRNonline (曾下载量排名全球前十)。2、国内权威(重要)期刊论文(7)吴清华、田高良,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管理世界,9:124-137(8)戚振东、吴清华,2008,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72-82(9)王平心、吴清华、叶小青,2008,审计委员会治理:防范校企合作创新中逆向选择风险的作用,管理工程学报,1:134-137(10)裘宗舜、吴清华,2003,审计抽样技术之创新——货币单位抽样,审计研究,2:3-6(11)吴清华,2004,作业与作业链绩效:经济效益审计新思维——兼及内部审计职能的嬗变,审计研究,3:83-88(全文被收录于刑俊芳主编:《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P.521-535)(12)吴清华、王平心、冯均科,2006,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审计研究,4:72-82,19(13)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3:53-58(14)吴清华、王平心、丁菊敏,2005,基于作业价值分析的价值链管理:一个理论框架,管理评论,4:27-31(15)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7:49-56(16)吴清华、王平心,2007,公司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1:30-40(17)吴清华,2011,引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科学发展的统领性文件——解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管理评论,录稿通知3、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18)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平衡计分卡研究综述,经济管理,2:44-49(19)吴清华、方宝璋,2002,论会计的适度稳健原则及在我国企业的实现,当代财经,2:76-78(20)裘宗舜、吴清华,2004,财务报告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当代财经,2:51-55(21)王平心、吴清华、殷俊明,2006,审计委员会之弱化治理效应:一种理论假说及其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7-42(22)吴清华、王平心、王颖,2006,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监督效率:制度成因与改革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9(23)何燎原、吴清华,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基于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71-75(24)吴清华、王平心,2006,基于博弈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137-140(25)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基于竞争战略的预算差异分析:模型与案例,科技进步与对策,7:78-80(26)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成本法和产出成本法用于产品组合决策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10:100-1024、全国中文、经济或会计类核心期刊论文(27)吴清华,2002,谨慎性原则的适度性及其量化,财会月刊,A2:52-53(28)吴清华,2001,关于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四川会计,12:16-17(29)吴清华,2002,WTO呼唤会计教育全球化,四川会计,10:53-54(30)吴清华,2009,公司治理环境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31)吴清华、裘宗舜,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11(32)吴清华,2013,助力小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本佳作——读裘宗舜新作《小企业财务会计》有感,会计之友,8(33)吴清华,2013,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研究,会计之友,335、其他期刊论文(34)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议,当代金融家,10(35)吴清华,201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当代金融家,6(36)王平心、丁菊敏、吴清华,2005,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关于公司治理的三维思索,陕西审计,4:5-6(被陕西省审计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37)吴清华、丁菊敏,2005,内部控制之理论框架:业务流程观下的重新审视,陕西注册会计师,1:27-31(38)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5,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初探,陕西注册会计师,12:25-27(39)王平心、吴清华、丁菊敏,2006,终极产权、政府控制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一个研究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分析框架,当代审计与经济,6:4-6(40)裘宗舜、吴清华、丁菊敏,2005,独立董事制度的治理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证据——基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下的考察,会计论坛,1:56-62(41)王平心、吴清华,2004,内部审计职能之嬗变:基于公司治理的思考,陕西注册会计师,10:19-22(42)勒小汶、吴清华,2003,产出价值法:无形资产计量新视点,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7-30(43)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6:101-106(44)吴清华,2009,治理基础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以集团公司为例,当代经济管理,1(45)何燎原、吴清华,2008,房地产业模式突围,商界评论,12(46)吴清华、郭臻,2002,股票期权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国审计报,11月11日(47)吴清华,2003,试论如何改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中国审计报,1月29日(48)范栋华、吴清华,2004,关于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思考,中国审计报,2月4日(49)吴清华,201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探讨,金融街8号,3(50)吴清华,2013,中国华融财富管理业务拓展策略探讨,金融街8号,16、境内外学术网站收录的论文(51)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Availableonlineat: (中国会计学会学术研究网)(52)吴清华、王平心,2005,会计盈余质量:董事会微观治理绩效之考察——来自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强制性变迁背景下的经验证据,available onlineat:http://(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公司治理青年论坛》并交流论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53)田高良、汪方军、吴清华,2008,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available online at: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网),应邀参加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面向大陆商学院的研究培训项目:公司治理、会计和公司财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7、入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论文(54)王平心、吴清华,2003,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规划的整合:一个分析框架,首届管理会计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上海财经大学(55)吴清华,2004,财务呈报质量评估:一种整合的观点——面向会计国际化的视角,会计国际化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清华大学(56)王平心、吴清华,2005,作业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一个整合框架,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厦门大学(57)吴清华、王平心,2005,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盈余质量——一项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58)吴清华、王平心,2006,终极产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需求,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会研讨会,安排大会分组讨论报告论文,暨南大学(59)吴清华,2007,终级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中国会计学刊(CJAR)创刊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60)吴清华,2007,终极控制权、控制权行使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中国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厦门大学(61)吴清华,2008,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运作机制研究,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会计与财务国际研讨会,做小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62)吴清华,2008,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一个制度分析框架,首届中国银行业博士后论坛,做主题报告,中国工商银行(63)吴清华,2009,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第五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应邀做小组报告,担任会议论文评论人,南开大学(64)吴清华,2010,政府控制与代理成本——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与效率的证据,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

一、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从广义看,目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财政预算、决算的审查,各级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机构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等,都或多或少涉及了评价财政资金绩效的内容,但这些行为主要是以监督检查为主要目的,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从财政资金管理看,各级财政部门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也采取了一些绩效管理的方法。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已有初步基础,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总的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二)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而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难以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这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三)未构建规范的指标体系。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侧重于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同时,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指标,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性。技术性缺陷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四)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体现在:一是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评价。从总体上看,目前各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即重点审核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往往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或由于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不能进行项目的效益评价;二是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审核、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五)支出评价结果的约束乏力。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不仅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一)坚持系统化原则,整体规划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改革方案。有效的制度不可能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但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以多少论效率,而是以其客观性、科学性论效率。比如,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的成本与效益遇到的一个技术难题是: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特征,而且某项支出效益的取得又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试图直接、准确地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确实不易。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即在定性评价的前提下采用同类相比的方法实施定量评价。如用于学校教学楼建设的教育经费是“造楼”还是“造人”?从定性的角度看一目了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难度极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绩效评价涉及到某些人或某群人的小利益,但对整个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制度体系的整体规划,应充分认识实施的难度,从理论上论证财政支出的供给范围与规模、预算会计核算模式、政府事业的发展规划、财政支出管理的决策机制、重要项目评价报告的听证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由易到难、由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英国和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公众和议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具体项目开始,逐渐扩展到全部财政支出;从重点评价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转移到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全面评价。经济性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分配不均问题;效率性是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有效性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来衡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现方式也应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由易到难、抓住重点、逐步展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应由财政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扩展到效率性和有效性。(三)按照动态管理的方法,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循环过程中。在收缴环节,采取集中收缴方式明显要比分散收缴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存库环节,开展有效的现金管理可以提高资金效益与加强财政控制;在分配环节,预算目标数量化、分类细化有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清晰地衡量预算分配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取得分散采购方式下不可能取得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支付环节,采取电子化集中式的直接支付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必然要求。因此,财政支出流经的各环节存在一个绩效问题,不能仅就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成果为对象来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应建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四)根据科学化原理,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中心环节。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需要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既通用可比、简单适用,又易于操作。为此,可以按照部门、项目、环节分别建立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评价指标用来衡量部门事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可以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结合起来;项目评价指标是按照分类的原则对不同财政支出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环节评价指标是衡量财政支出运动过程中存库、分配、购买、投资、支付等各环节的绩效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开展绩效评价活动的前提。所以,应建立各部门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绩效审计评价为一体的绩效评价机制。部门自我评价是各部门对年初设定目标与实现情况的对比评价,并做出具体分析和说明;财政综合评价是财政部门对重点预算资金的绩效进行重点评价,对所有财政资金的绩效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以保障各项计划目标及时、顺利地实现,更好地配合下一年度的预算分配工作;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针对一些使用大量财政资金的部门和领域进行的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社会评价是社会民众或媒体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事件进行举报、采访或揭露,以改善财政支出绩效的整体状况。(五)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规模与容量的数据库,需要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分不同行业、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将有关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初始数据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推动数据采集进入标准化工作阶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克服制度障碍,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共享;大力推进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备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性与安全性;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三、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对策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一)划分评价层次。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四类: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由于财政支出项目是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项目支出内容十分广泛、项目间差异大、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因此,对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合理安排财政经费、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单位作为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为财政支出的总体效益。因此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财政部门,评价对象是各政府部门(使用财政经费的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监督机构、财政政策研究机构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是部门财政支出效益的综合反映。综合绩效评价对象具有整体性,其范围可以是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的财政支出。(二)建立评价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还是评价结果的具体应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首先,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要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选择及工作程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统一的制度规范,明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其次,要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中,在收缴环节,采取集中收缴方式明显要比分期收缴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库存环节,开展有效的现金管理可以提高资金效益与加强财政控制;在分配环节,预算目标数量化、分类细化有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清晰地衡量预算分配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取得分期采购方式下不可能取得的规模效益;在支付环节,采取电子化的集中式直接支付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有效途径。因此,财政支出各环节上都存在绩效问题,应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最后,做好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三)完善评价体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就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这种指标库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更依赖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应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考虑,各类指标均可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四种类型。并根据指标性质不同,将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四)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指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为基础,测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又可根据标准的取值基础不同,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时效性可分为当期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标准形成的方法可分为测算标准和经验标准;按照区域可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此外,还可分为政府标准、社会公众标准及民间机构标准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准确衡量绩效的尺度,标准的正确选择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评价标准的制定既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主要环节,也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步骤。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指标与标准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值。。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后,可在条件成熟时研究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数据库。标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如何建立和维护更新标准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可效仿企业绩效评价,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五)创新评价方法。良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被《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所采纳,应用到实践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社会效益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而现有评价方法中,能简便、精准地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际需要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今后,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上,要着眼于增加政府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和社会参与性,深入研究公众评判法等适用于社会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按照民主、科学、简便、精准的原则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六)规范评价流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应由国家统一规定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确定评价的重点,明确评价采取的方法,规范评价的基本流程。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事前与事后评价、定期和经常性评价、当前与长远评价、自我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工作制度。可以设计评价工作的基本程序为: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评价对象,下发评价通知书;组织专业小组,聘请专家,成立评价工作组;制定评价方案,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下达评价通知;督促部门自评,收集、核实数据并实施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做好评价总结;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备案。(七)设立评价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改变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零碎涣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在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组织做好本部门、所属单位以及财政支出项目的具体评价工作。鉴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监督作用,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研究论文

这样吧,我给些选题,你自己参考下1.论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 2.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3.基于国家审计公告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 4.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 5.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计算机控制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7.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度及其效果研究 8.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国家审计职能研究 9.基于XBRL的持续性审计研究 10.信息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应用研究 11.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研究 12.审计证据相关性与充分性关系研究 13.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1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15.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6.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17.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创新研究 18.基于风险防范的政府债务审计实施思路 19.协调与合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 20.促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对策研究 2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与管理的思考 22.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23.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24.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25.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 26.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研究 27.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28.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我国独立审计市场机制的现状及其改善 30.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下面是一些关于审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崔振龙.国家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04(01) : 36-39

[2]陈明坤.关于审计报告制度的问题探讨[J].财务会计,2007(09) : 172-174

[3]陈太辉,杨明月.审计取证的'思维流程和思维要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1(06):9-15

[4]董大胜.中国国家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李金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6]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01) : 1-5

[8]刘家义.世界主要国家审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4(21) : 5-10

[9]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J]审计研究,2005(04) : 23-29

[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R].1995-2013

[1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06):

[12]吴秋生.国家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08) : 260-274

[13]石爱中.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法制谠论[J].审计研究,2004(01) : 67-81

[14]文硕着.世界审计史(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15]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 : 17-22

[16]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14(05) : 1-2

[17]尹平.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论受托责任与审计发展

2.关于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的研究

3.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与职能的认识

4.我国审计如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5.论非财务审计范围与体系

6.我国开展管理审计的讨论

7.上市公司筹资渠道与经济效益关联性分析

8.论审计的现代化

9.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与分析

10.关于我国企业推广管理会计的状况探索

11. 关于最佳资本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2. 论审计的作用及其发挥

13. 论审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4. 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完善

15. 论我国审计体系的完善

16. 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

17. 关于敏感性分析

18. 审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19.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20. 大学审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上市公司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 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会计事务所管理的若干问题探索

24. 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25. 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

26.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方向

27.对非财务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28.论企业环境审计

29. 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30.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31.论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会计是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进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

实践教学

经济学基础、经济法、税法、会计学原理、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企业财务审计、建筑工程概论、会计电算化、建筑项目预决算编制与审计、审计电算化、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社会调查与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培养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电算化知识,熟悉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与管理,能熟练地应用各种财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应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能力

综合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承担企、事业机关单位会计、审计工作的能力。

地方政府绩效研究论文

题目: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 with metallocene research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unty town as an example摘要:Since 1980s, the our country many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pects of the many beneficial exploration late start, however,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immature and imperfect place. National regions of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is also relatively lags behind. The main reason is, on the one h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ole transformation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is national district itself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curr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lso insufficiently thorough and perfect. In this double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perfec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metallocen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unties or towns government for example, specific points three chapters cont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rst chapter pres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xperience, explains the author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wh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s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roduc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Chapter 3, mainly to the metallocene national autonomous count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pec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are reviewed.

我们刚帮人完成一篇,客户很满意。有兴趣HI我,保证最好的服务和质量

【1】包国宪,《行政组织冲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2】包国宪等,《正视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1995年第9期【3】包国宪,《对行政组织冲突管理系统的几点认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4】包国宪,《管理人员培养问题刍议》,《1999世界管理大会论文集》,1999年【5】包国宪、何翔舟,《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6】包国宪、何翔舟,《高新技术对甘肃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2期【7】包国宪、何翔舟,《在战略转移中找准振兴西部经济的着眼点》,《社科纵横》,2000年第1期【8】包国宪、王永纲,《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光明日报》(理论版),2001年8月28日【9】包国宪、宋少甫,《我国投资银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10】包国宪,《甘肃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11】包国宪,《关于西部大开发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开发研究》,2001年第2期【12】包国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理论》,《全国“十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2001年8月版【13】包国宪、王永纲,《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4】包国宪、贾旭东,《合并主管——企业并购大潮中的新型领导者》,《领导科学》,2002年第18期【15】聂华林、包国宪,《区域经济板块引论》,《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16】包国宪、王永纲,《规范的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7】包国宪、贾旭东,《中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构调整》,《商业时代》,2001年第1期【18】包国宪、贾旭东,《加入WTO对中国服装业的挑战与对策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9】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研究基础--实践的背景与概念的辨析》,《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0】包国宪、毛义臣,《国有企业骨干员工的激励研究》,《商业时代》,2004年第2期【21】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的战略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2】包国宪、潘旭,《中国西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问题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23】包国宪、李文强,《浅议虚拟企业文化塑造》,《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第1期【24】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激励方法初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25】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沟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2期【26】包国宪、李文强,《虚拟企业的沟通分析模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包国宪等,《兰州试验: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新探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28】包国宪、王蕾,《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29】包国宪、何翔舟,《公共产品生产经营中的政府成本》,《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0】包国宪、潘旭,《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公共政策选择--甘肃省定西市调查结构及启示》,《开发研究》,2005年第5期【31】包国宪等,《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32】包国宪、王蕾,《西北农业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分析及调整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8期【33】包国宪、贾旭东,《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0期【34】包国宪、孙加献,《政府绩效评价中的“顾客导向”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35】包国宪、董静,《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8期【36】包国宪,《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三权”问题探悉》,《中州学刊》,2006年11期【37】包国宪、顾波军、贾旭东,《特许经营与虚拟企业的关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期【38】包国宪、曹西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39】包国宪、张效功,《不完全契约,资产专用性与虚拟企业稳定性》,《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8期【40】包国宪、刘斌、周云飞,《地方政府治理创新视角下的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41】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42】包国宪、王浩权、石富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监管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43】包国宪、周云飞 ,《我国公共行政核心价值取向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44】包国宪、张志栋,《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的自律实现问题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45】包国宪、王石,《绩效评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引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46】包国宪、陈浩宇,《基于知识地图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3期【47】包国宪、马慧贤,《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情报杂志》,2008年第6期【48】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9】包国宪、周云飞,《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2期【50】包国宪、胡佳林,《品牌传播的符号学解读》,《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1】包国宪、周云飞,《西部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52】包国宪等,《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甘肃模式的解析》,《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53】包国宪、周云飞,《英国全面绩效评价体系:实践及启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54】包国宪、任怡、马佳铮,《公务员绩效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5】包国宪、修卿善,《构建高绩效知识型团队的策略》,《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56】包国宪、高选,《欠发达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57】包国宪、任世科,《政府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路径》,《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 0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