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历史性的概念:这两大阶级是工业经济时代和古典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阶级。应该说,进入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与现代资本主义阶段后,这两个阶级同时发生了衰退,被一个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智力劳动阶级即人力资本阶级所取代了。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高位反思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相互关系,与当年的马克思和与他同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资产阶级思想家更注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同一性,以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辩护,并且企图把这种统治永久化。马克思则更多地看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性,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他们的结论竟然都被历史否定了。历史发展常常超出思想家们的意料之外:资产阶级永久统治的幻想固然破灭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激情也逐渐消退;两大对抗阶级握手言和并且趋于一体化了。这可能使大家都很失望,以至开始时非常不习惯。传统的资产阶级(物质资本所有者)自然在拼命找回昔日的特权和荣耀,为了维护物质资本的权力和利润而斗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和激进的思想家们则在拼命寻找新的革命动力和革命主体。资本家们甚至并不害怕产业无产阶级和他们的工会组织,但是他们却在新兴的、咄咄逼人的人力资本家面前惶惶不可终日,并且一方面害怕他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把大部分权力和利润让渡给他们。而激进的左翼革命家们、批判家们,既对日益衰退的产业无产阶级失去信心,也对“新工人阶级”即知识劳动者日益认同于资本主义感到愤怒,他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学生、女权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第三世界无产者以及某些社会的另类和边缘群体。难道历史给人开了一个荒谬的玩笑吗?难道几百年来无产阶级的奋斗、牺牲都付诸东流了吗?难道社会主义理想从此永远破灭了吗?难道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要求已经过时了吗?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无产阶级(严格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即不拥有生产资料而以出卖简单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被支配、被剥削并遭受政治压迫的阶级,而资产阶级(初始意义上的资本家,即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劳动的物质资本家)是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占主导地位的、并凭借物质资本所有权索取工人剩余劳动的阶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便建立在这一事实上,恩格斯则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这一事实有大量经验的、触目惊心的描述。应该说,马克思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要求,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表现出罕有的理论勇气;作为出身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宁愿放弃优越的地位和生活条件,宁愿忍受贫穷、痛苦、流亡的生活,而公开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献出毕生精力,也表现出一种高尚、伟大的人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确实,要求无产阶级默默忍受其贫穷困苦和令人绝望的生活,消极被动地等待上帝的拯救或社会的自然进化带来的公平和福祉,这是不公道的;指望资产阶级大发慈悲,主动放弃资本主义的优势地位而与劳动者共享利润,也是不现实的。于是,无产阶级通过团结一致的工会运动和政治活动(如选举),谋求改善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便是完全合理的;而当无产阶级的和平斗争努力被资产阶级置之不理甚至加以暴力镇压时,无产阶级“以暴抗暴”,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并进而改变经济制度的斗争,也具有道义上的理由。问题在于:资本的历史功能已经完成了吗?资本家真是一个“非生产性”的阶级吗?他们真的就是“剥削”以至“罪恶”的化身吗?在运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后,无产阶级真正能够建立一个完全取代资本的公有制吗?这一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经济可行性吗?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回答:在工业经济和古典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仍然是最重要的和稀缺的生产要素,在一种比它更重要和稀缺的生产要素没有形成之前,资本就会在经济生活中牢牢地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通过消灭资本来实现社会完全的公平,而只能通过制约资本和分有资本来减弱社会不公平。相反,如果强行消灭资本,只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生产率、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停滞以至倒退,这对全社会(包括无产阶级本身)都是不利的;二是在人们阻挡不了的、追求财富和幸福的要求的冲击下,“资本”将改头换面地、乔装打扮地在公有制社会中得以复活,而且由于与某些非经济因素(如政治权力)发生互动,这个资本化的过程将比从前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更不公正。因此,如果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的话,也不能立刻强制性地消灭资本并实行公有制,而只能通过国家政权宏观的法律和政策调控,引导资本主义体系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或者反过来说,使无产阶级的权利要求和平地“渗入”资本主义——比如通过职工持股),这才符合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对资产阶级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资产阶级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相对于封建地主阶级而言,是一个进步的阶级——马克思曾经明确无误地确认了这一点。但在他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分析以后,“资产阶级”则已经消失不见了,或者准确地说,资产阶级的生产性和创造性以及对经济本身的贡献看不见了。资本家只成了一个剥削者,成了资本统治劳动这种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和“承担者”。这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历史分析,而忽视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我们读《资本论》,看到商品向货币转化,货币向资本转化,资本向剩余价值转化,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这仿佛是一个自动发生的、纯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是一个物质范畴的客观推演过程。但实际上,这一系列转化过程,是由人来推动的——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是这一转化过程得以完成的关键和不可或缺的环节。资本决不可能自动增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拥有资本的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破产,血本无归。资本家的投资意识、冒险意识、奋斗精神、上进心和成就欲、经营管理能力等等,具有真正的“生产性”,是资本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把这个阶级完全归结为“剥削者”、“寄生虫”并要求把他们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也是不公道的。后来,当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能力或“企业家才能”从资本家身上相对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时,大部分物质资本所有者也基本上能适应这一历史进步潮流,努力将物质资本投入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力图成为人力资本家,真正坐吃资本利息的寄生虫只是极少数。这是后话,此处略述。那么,在这一基本的历史格局中,无产阶级便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历史地位:面对强大的资本和资产阶级,他们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只要他们还没有成为最大的生产力,只要他们没有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们将依然处在这一地位;他们虽然承担着社会的苦难,但他们本身还没有能力创造一种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和更公平的制度;他们团结一致抵抗和削弱资本、资产阶级的统治,要求消灭剥削和压迫的运动(包括工会运动和政党运动、和平运动与革命运动)具有毋庸置疑的正义性和足够的历史合理性,并且事实上构成一种资本主义的校正力量、对资产阶级的反弹和制约力量,迫使资产阶级使自己的统治更为文明、更为理性、更寻求道义上的支持,迫使他们向无产阶级在基本人格、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作更多的让步,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使无产阶级也在“整体上受益”。但他们试图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强制性地消灭资本和资产阶级并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则是不现实的。
写作思路:
以工业革命后英国家庭的变化为主题,突出工业革命的变化,结合个人感悟。
正文:
在工业革命前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从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妇女则被排斥于主要的生产部门之外,从事附属性的劳动和家务。
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
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妇女有了经济独立,不再从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庭观念必会随之产生变化。
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是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赋予其经济独立,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这是妇女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这个问题是在考工业革命的影响,你就从影响方面论述就可以了。例如工业革命产生了工厂制度,这样会使家中的男子去工厂工作而非从事原有的农业畜牧业,甚至有的工厂还出现了女工,展开论述即可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及其经济独立 在工业革命前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从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妇女则被排斥于主要的生产部门之外,从事附属性的劳动和家务。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 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妇女有了经济独立,不再从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庭观念必会随之产生变化。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是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赋予其经济独立,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这是妇女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她们开始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机器上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灵活。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灵活和肌肉的紧张逐渐被水力和蒸汽机所代替,这样很明显就愈来愈没有必要使用劳动力昂贵的男人,而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女工和童工,这也随之导致了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在这里首先对当时的妇女就业情况作一简要说明。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大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人数的34.3%。而在纺织业和家庭服务业妇女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同年,如家庭服务业工人共103万,其中男工13万,女工90万,裁缝、女服裁缝、女帽匠,男女比例极为悬殊,男工494人,女工34万;洗衣业、花边制造业、杂役、草帽编制业、手套制造业等有工人32万,其中男工2万,女工30万。[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74年版,第41——42页。] 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波尔特著《国家的进步》,第193页。] 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业工厂女工占70.5%,麻纺织工厂女工占7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8页] 甚至在体力劳动的行业中也有女工的身影,根据1841年的数字,当时煤矿女工达到6000人。[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在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英国大量妇女由家庭走向了社会。 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恩格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妇女降为第二性是从经济地位的丧失开始的。因此,妇女改变命运的入口也必须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随着机器生产和低工资,促使资本家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妇女涌入就业市场。而吸引妇女进入就业市场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工资的获得意味着妇女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男人的依赖,有了脱离家庭经济依赖的基础,并使她们有了自由支配劳动果实的权利。例如:出生于曼彻斯特的18岁姑娘简 L,动力织布机机工,看4台织机,一周挣16先令,交给她母亲7先令,剩下的9先令归她本人支配。[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许多人将这笔钱花费在穿戴上,因为她们已拥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劳动报酬,理所当然花费在她们认为有用的地方,而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和责备。如:简 L穿的长外衣用去一磅十六先令六便士,她的帽子用去一磅九先令。她戴丝手套,每副大约花一先令六便士。每年的鞋费大约十五先令。而丝织厂的女工比棉纺厂或织布厂的女工更会打扮。“她们许多人的确穿的很好也很漂亮,其外表之体面即使不超过也至少和成百上千的中等阶级的妇女不相上下。她们星期天穿的最好的服装都很时髦,只要哪里买得到,她们就去买,而且是由某个著名的懂得怎样把料子搭配得最美观的女裁缝做的。”[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而另一些比较节约的女工,则可以存下一笔不小的数额作嫁妆。据估计,一个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轻女工,在16岁到25岁期间,积蓄可达100英镑。[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由以上妇女的工资开销,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妇女已开始重视自我,抛开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是妇女家庭观念转变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独立,其他所谓思想上的精神独立便无从谈起。从前,妇女“只能通过铁条阻隔的窗户窥视她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角。她们竖起耳朵,如饥似渴想听到的只是男人口中传来的一点点知识。”[戴安娜 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美国读本》下册,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67页。] 而现在,随着妇女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参与,她们不必经过男性这个中间环节而与社会有了直接接触,随着她们社会活动空间的逐步扩大,她们的精神独立意识也在经济独立中孕育而升。
(1)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的工人阶级贫困化,工资降低,就业机会减少,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恶化。(2)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此题与工业革命的一般试题的不同之处是:第一,题目通过给出的材料让学生反思工业革命的不利后果,超出了材料和日常教学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第二,题目涉及到了环境保护和一些自然科学的相关问题,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963年,英国史学界出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一出版,立刻引起轰动,受到广泛重视。许多报刊杂志发表评论,各种书评纷至沓来。《泰晤士报》评论说,它“帮助人们重新想起工人阶级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苦恼、英雄事迹和理想追求,凡是对英国人民的历史进程感兴趣的人,都不可不读这本书。”《听众信箱》杂志说:“这是一部生气勃勃、有很高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鲜明的观点,对当代众多的正统观点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书评》杂志说:“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争论,其原因也许仅仅是:许多人已经忘记摄政王时期和维多利亚女王早期英国局势有多么危险了,自哈蒙德夫妇的经典著作出现以来,这是研究那一时期最重要的一本专著。”《论坛报》称它是“一部真正的匠心之作”。书的冲击波甚至越过大洋,穿过大海,在大西洋彼岸和大洋洲引起震动,它不仅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再版印刷,而且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纽约书评》称它是一部“有绝对权威性、经久而重要的著作”;几年中,它一版再版,风靡各国,成为20世纪西方历史学不多的几部创学派的开山作品之一。 这部书的作者当时只有39岁,是利兹大学院外教育部的讲师。他在利维霍姆基金会的赞助下,花了好几年时间,搜寻了大量原始资料,查阅了各种有关书籍,最后写成一本洋洋几十万字的大书,取名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位作者,就是后来闻名世界史坛的当代历史学家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P.汤普森)。 汤普森1924年出生在英格兰,父亲是作家兼诗人,在印度殖民地从事过教育工作,同情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与尼赫鲁等国大党领袖颇有私交。父母的思想对幼年汤普森很有影响;中学时期,他在一所卫斯理派私立学校读书,然后考进剑桥大学学习,这时,他加入了英国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先后在北非、意大利和法国作战。他的哥哥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作战很英勇,晋升到上校,后来在战争中牺牲。哥哥对他的影响很大,战后,他曾与母亲共同写了一本追念哥哥的书,题名为《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第一句话,用在这里,是一语双关。)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剑桥大学继续学业,同时也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并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协助当地的战后重建工作。1956年,由于不满苏联对匈牙利问题的处理,他和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如罗德尼·希尔顿、克里斯托弗·希尔等共同退出共产党,这以后,他成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对政治活动一直很有兴趣,曾参与起草“1968年五一宣言”,反对工党政府实行向右转政策。70年代,他又积极投入和平主义运动,是欧洲反核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汤普森的著作除《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外,还有两本历史学专著,一本是《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到革命》,写的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威廉·莫里斯的生平;另一本是《辉格党人与猎人》,剖析18世纪英国社会冲突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偷猎活动。汤普森还发表过一些重要的历史学论文,它们虽然篇幅不大,但分量很重,并不亚于专著。它们多数涉及18世纪英国的社会问题,在历史学界很有影响。这些论文中特别重要的有:《时间、劳动纪律与工业资本主义》(1967),《18世纪英国民众的道德经济学》(1971),《贵族的社会、平民的文化》(1974),《民间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史》(1978),《18世纪英国社会: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1978),这些论文后来收归为一本书,题为《乡规民俗》。此外,汤普森还写了许多政论文、时事评论等,撰写过反战、反核武器的书。 相对来说,汤普森在历史学方面并不算“多产”,但他的学术影响远不可用数字来衡量。《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基本学术观点。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写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在英国史学界曾经被长期遗忘。 19世纪,辉格派历史学家在英国史坛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观点代表着英国历史学的主流。辉格派史学家主要关心为英国的“宪政”寻找历史的合理性,因此他们把光荣革命以来的英国宪政史作为历史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在他们看来,以光荣革命为起点的英国近代史,是辉格党宪政理想的胜利史;这是一部伟大政治家的历史,记载着这些政治家的功勋,而正是这些政治家,继承和发扬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古老而光荣的“自由”传统,他们领导国家维护宪政、反抗“暴君”的统治。在辉格派的历史中,人民群众是没有地位的;即使有,也只是在遥远背景上隐约可见的一群暴民,可以受到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操纵和利用。辉格派史学家以马考澄 恚 溆跋煲恢毖有 ?0世纪。 下层人民被引进历史学大门是在19世纪末,引路人是费边社历史学家。费边派为了用历史来印证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工会运动上。在他们看来,工会是“工业民主”的寄居处,工人用工会的手段,可以逐渐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稳步“渗入”资本主义。他们研究英国工会运动史,是为了说明民主的精神如何在工会这个组织里根深蒂固;向来就有“工业民主”传统的英国工人,有能力选出自己的代表,把他们送进议会,让他们代表工人管理国家。(参见西德尼和比阿特丽丝·韦伯夫妇著《工业民主》(1897)。)因此,他们的目标实际上是为建立工党、实行“工人参政”寻找历史根据,为“英国社会主义”即工会——费边社传统张扬正名。费边社历史学家是英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学家,其早期代表是韦伯夫妇,在20世纪的代表是G.DH.科尔。 20世纪初,自由派历史学家也开始注意下层人民的历史,于是就产生了哈蒙德夫妇的“劳工三部曲”(《乡村工人》、《城市工人》和《技术工人》)。在政治上,自由派与辉格党有很深的渊源,在历史著作中,自由派也不能完全脱开辉格派的窠臼。哈蒙德夫妇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经历充满同情,对他们的苦难作了催人泪下的描述。他们认为:技术发明造成剥削,而剥削则引起反抗,因此,“这个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技术工人》(伦敦和纽约,1979),第1页。)但他们认为:工人群众中一切带有暴力色彩的反抗都不是工人的本意,所有的暴力活动都是由托利党政府所雇佣的奸细“挑唆”的,托利党政府故意制造“暴力革命”的假相,目的是混淆视听,为镇压合法的改革运动寻找借口。由此可见,哈蒙德夫妇实际上是把劳动人民的历史纳入了宪政改革的轨道,把马考莱的党派偏见融入了英国劳工运动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开始在英国崭露头角,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也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史学流派。1952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创办《过去和现在》;不久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许多学者把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层人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角,帝王将相终于不再霸占历史舞台,历史学家也似乎终于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了。不过,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注重早期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如莫里斯·多布关于资本主义形成问题的研究、罗德尼·希尔顿关于封建主义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克里斯托弗·希尔关于英国革命的研究等),而使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成了相对的研究空白。少数几个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工业资本主义,但又特别偏爱工厂制及其剥削后果(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关于工人问题的研究),而把哈蒙德夫妇开拓的领域长期留在非马克思主义者手里。 60年代初,出现一批更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对“英国式的社会主义”感到失望,因而想全面否定英国工人的传统。他们认为这种传统不能在英国产生群众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也不能产生有影响的革命政党,英国的传统是完全失败的,完全不值得留恋。他们主张抛弃英国的传统,转向“国际主义”,他们中一位代表人物佩里·安德森说:“我们再也不想挖掘自己的过去、去搜集进步的或其他什么历史的传统,来给英国的文化经验主义和政治合法主义脸上贴金了。……失望……把我们赶出英国,去寻找开发更广阔的文化天地,结果就有了国际主义这个理论园地。国际主义信念的基础是: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在19世纪中期诞生时至少汇集了三个不同国家的思想体系,即德国的哲学、法国的政治学和英国的经济学的话,那么它在20世纪中期自由而有成效的发展,也必须靠同样程度乃至更激烈地去突破国界。总之,我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一国的事。”(佩里·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论战》(弗索版),第148—149页。)出于这种思想,他们对“英国社会主义(及人民斗争)的历史不感兴趣,而把注意力放在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上”。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英国工人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苦难经历主要由费边主义和自由主义来塑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知识界产生了无视英国传统、脱离英国实际的倾向。而汤普森试图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英国的这段经历。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在英国出现还有一个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许多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思想上相对左倾,对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抱有同情,他们对自己的父兄——曾用汗水浇灌了工业革命之花的普通劳动者追忆缅怀、又充满崇敬,同时又有一种神秘的好奇感,想在他们的经历中寻找自己的来源。这是一种“寻根热”,《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恰恰就满足了这种愿望。因此它的出现,既扎根在英国历史的传统中,又产生于时代特殊的召唤里。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知识界普遍左倾,苏联的成长和西欧共产党的发展明显对他们产生影响,马克思的著作在学术界广泛流传,出现了像阿尔杜塞和萨特这样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其本身又有很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使西方出现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做出了一些学术性很强、并不为某个党派的特殊政治目的服务的研究成果。这些人特别重视人类活动中文化的因素,如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等等,这是学术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有些人称之为“文化马克思主义”。汤普森的书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中产生的。 汤普森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是英国(乃至欧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不仅是因为作者自己这样说,许多读者这样认为,而且更因为书中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重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下层人民的经历。 不过,汤普森对“阶级”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书中说:“我说的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把一批各各相异、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结合在一起,它既包括在原始的经历中,又包括在思想觉悟里。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的),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原书第9页,下同)这就是汤普森给“阶级”下的定义。在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阶级的“存在”和阶级“觉悟”是同一的,存在不可能没有“觉悟”,觉悟本身就是“存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只有阶级而没有觉悟,阶级不可能先于觉悟而存在。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或是在出生后的某个时候),他就被置于某种生产关系中,在这个关系中处于某种地位。但是,他对这种地位的认识并不与生俱有,他必须通过许多“经历”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当很多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感到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并时常对立时,他们就感到了共同的“存在”,也就是产生了集体的“觉悟”,只有在这个时候——在共同的“觉悟”产生之后,阶级才终于“形成”。因此,“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之间的差别是不存在的,有阶级就必须“自为”,没有觉悟的“阶级”是不可想象的。汤普森把“阶级”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他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倾向。 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认为,他们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为这样一个阶级的定义找到依据。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里谈到19世纪中叶法国的农民问题时曾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根据这段话,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们解释说:这表明马克思认为,仅仅有经济“利益的同一性”还不够,阶级的“形成”,还必须加上“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全国性的联系”、“政治组织”等等。这就证明“存在”本身还不足以成为阶级,阶级的“形成”必须有观念与思想意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过“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1页。),这表明,他们不认为无产者的“存在”就是工人阶级的存在,无产者必须“组织成为阶级”。 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成为阶级”呢?答案是:通过工人的各种斗争,无产者逐步联合起来。个别的行动逐步发展成集体的行动,分散的活动逐步集结为有组织的活动,“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有些地方,斗争转变为起义”。“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愈来愈扩大的团结。这种团结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0页。)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的这些说法论证他们的阶级定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的理论背景。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作者说成(也被多数评论家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作品。 从这个定义出发,汤普森把工人阶级的“经历”看做工人阶级“形成”的关键。汤普森说:“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的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阶级,就不可能理解阶级。”(第11页)。“经历”是“存在”与“觉悟”间的纽带,没有这些经历,意识就不会出现,“觉悟”就不会生成,阶级也就不能“形成”。所以,在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恢弘大作中,他详尽地考察了工人阶级“经历”中的每一个方面:从劳动到生活水平,从组织到政治活动,从宗教情绪到文化娱乐方式。所有这些,都包括在他的“工人阶级的经历”中,而正是这些经历,最终使“多数英国工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和雇主们对立”(第11页),从而“形成”了阶级。我们在翻阅这部巨著时,将不会奇怪书中如何不厌其烦地叙述那么多看起来似乎是毫不相干的琐事,也不会奇怪那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的细节如何会与工人阶级的“形成”有关。汤普森向我们阐述的,正是他关于阶级与阶级“形成”的一个理论,正如他所说:“我想把那些穷苦的织袜工、卢德派的剪绒工、‘落伍的’手织工、‘乌托邦式’的手艺人、乃至上当而跟着乔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都从后世的不屑一顾中解救出来。他们的手艺与传统也许已经消失,他们对新出现的工业社会持敌对态度……他们的集体主义理想也许只是空想,他们的造反密谋也许是有勇无谋;然而,是他们生活在那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而不是我们”;“阶级是人们在亲身经历自己的历史时确定其含义的,因而归根结底是它惟一的定义”(第11页,第12—13页)。 由此我们就不必奇怪:对工人在工业革命中的一切活动,汤普森几乎都抱一种同情的态度,而很少指责它们“落后”、“无远见”或“背叛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等等。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汤普森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英国工人的“经历”,而正是这些经历促进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这本书主要是表达汤普森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但由于它叙述的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涵盖面又极其广泛,因此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有些问题是英国史学界长期争执不休的。对所有这些问题,汤普森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此本书甫一问世,即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书的第一部写“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第12页),在汤普森看来,这些传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清教非国教派的思想与组织传统,这从17世纪革命时期的“千年王国派”开始,经过班扬的《天路历程》和18世纪初的非国教教派组织,到18世纪中叶出现卫斯理宗。汤普森认为,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新教非国教教派经历了意识形态上的“后撤”,即从“千年王国派”坚强的战斗性后撤到18世纪非国教教派对“内在王国的反身自省”之上。汤普森说:“理解这种后撤——以及在后撤之后还剩下什么,对于理解18世纪的情况以及后来工人阶级政治活动中一个持久的因素非常关键”。 到18世纪,在革命的理想破灭之后,非国教教派不再要求建立“圣人的国家”,而是努力适应社会现实,力图与现成的制度达成妥协。在这种妥协中,它们丢弃了原则却保存了组织,使非国教传统得以传留下来。“这些教派在决意耐心地忍受‘现世之苦,”放弃其取得‘政府统治权’的希望时,却也能够把政治上的无所作为与一种蛰伏的激进主义结合起来,……一旦遇到比较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再次燃烧成燎原之火”(第30页)。这样,非国教的思想与组织传统成为19世纪工人反抗斗争的一个深刻的历史根源。 第二种传统是人民群众自发而无组织的反抗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众暴动、抢粮风潮、滋事骚乱等等。整个18世纪,这种人民的“直接行动”始终不断,尽管它无组织、混乱、涣散,而且时常表现为漫无目标,但“在每次这种形式的大众直接行动的背后,我们都能发现某些具有合法性的权利概念”。英国人民始终认为他们的权益是受到习惯的保护的,认为自己有权采取直接的行动匡正社会时弊、维护“道德经济学”,这为日后工人的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 第三种传统是英国人对“生而自由”的强烈认同以及作为“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的强烈自豪感。从17世纪革命时的平等派开始,经过18世纪的许多人民运动(戈登暴动、威尔克斯事件等)和许多贫民思想家(戈德温、斯彭斯等)的填补锻造,到潘恩那里终于发展为集大成。汤普森对潘恩的《人权论》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在形成工人阶级意识方面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人权论》是英国工人运动的奠基之作”(第90页),它和班扬的《天路历程》一起,是英国工人的启蒙教科书(第五章)。 第四种传统就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英国“雅各宾传统”。法国革命在英国造成深刻影响,培养了人民的平等共和意识。下层劳动者第一次感到自己有权参加国家的治理,因而引发出工人群众的激进运动。这种激进主义传统从18世纪90年代延续到19世纪中期,是构成工人阶级“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民众激进主义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潘恩的《人权论》,因此《人权论》在激进主义运动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以上四种传统就是英国工人阶级在“形成”时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主要遗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汤普森在探讨英国工人运动的成因时,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地进行某种教条式的演绎,他从英国历史的实际出发,着手于英国的特殊性,体现了英国历史学求实、实证的传统。 书的第二部分“从主观因素转向客观因素,即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第12页)。这一部分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实在令人咋舌,表现了汤普森广阔的知识领域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如果我们把它从书中抽出单独作为一本书出版,题名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经历》云云,它也会成为一本传世之作的,更何况它还组织在一个如此宏大的体系里,用以说明工人阶级的“形成”理论呢! 这里所说的“经历”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工资、物价、生活水平、劳动条件和劳动纪律、宗教与道德、休闲与娱乐、妇女与儿童、工会与互助会组织等等。所有这些内容,都最能体现“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汤普森自称是“社会史学家”,这在书中的这个部分最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文中广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不得不对汤普森作为 “社会史学家”的崇高地位肃然起敬。 这一部分涉及到英国史学界长期争论的最重大问题之一——生活水平问题。还在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的时候,关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问题就已经引起同时代人的争论。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引用官方各种资料说明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亨利·梅休在英国各地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写成致《晨报》编辑部的82封信,也充分揭示了工人群众遭受的苦难。19世纪下半叶,许多中等阶级人道主义者继续这种社会调查,证明在当时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中,贫困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使费边社会主义者对工业革命中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哈蒙德夫妇也支持这种立场。但“乐观”派也大有人在,尤尔牧师1835年写的《工业哲学》是系统地阐述“乐观派”观点的最早一本著作,在以后几十年中,为这种观点辩护的人不断出现。20世纪初哈蒙德夫妇的“劳工三部曲”出版后,在生活水平问题上受到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的猛烈批判,这本书用大量统计数字得出一个“平均”的工人生活水平的曲线图,用以表明工人阶级的实际购买力提高了,因此其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乐观派”的观点在30年代占上风;到5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在这个问题上发起进攻,而“乐观派”则坚守阵地,一直论战到60年代初。就在这时,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出版了,为“悲观派”提供了强大的生力军。 汤普森认为:“平均”的生活水平是没有意义的,“平均”只说明抽象的工人,而每一个具体的工人,那些受苦受难、饥寒交迫的手织工、织袜工、剪绒工等等,他们的痛苦就被悄悄地埋没在这个“平均”水平之下,他们的苦难也就被完全掩饰了。他因此分门别类地逐一叙述各个工人集团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状况,表明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这些人,如何落到了贫困的深渊。除此之外,汤普森还指出:单纯的“量”不足以说明生活水平,“质”的因素必须考虑,而且也许更重要。即便某些工人在实际收入方面确实有所提高,但他们丧失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丧失了“独立”,丧失了娱乐和休闲,丧失了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他们必须服从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生产与机器所控制的仆人。这些代价,是补偿不了物质生活的某些改进的。汤普森以他“生活水平的质”的概念投入论战,使生活水平问题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汤普森还讨论了卫斯理宗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卫斯理宗是18世纪中叶由国教内部产生的一个新教派,它重视在劳动人民中传播“福音”,引起下层人民狂热的“宗教复兴”。汤普森认为,卫斯理宗一方面改造了劳动人民桀骜不驯的性格,使他们成为有自制能力的新人,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培养了第一代懂得服从和遵守纪律的工人。但另一方面,卫斯理宗为工业革命时在现实中总是遭受挫折(包括反抗斗争中失败)的工人提供了精神上的避难所,因为“强调来世的任何宗教都是失败者和失望者的千年王国”(第381—382页)。卫斯理宗由于不肯抛弃任何一个“被遗弃的人”,坚持在普通劳动人民中传播上帝的声音,因此得到劳动者的拥护,使他们在宗教中寻找到一丝慰藉。劳动者在卫斯理宗的小组讨论会、群众性的露天布道、野营传教活动以及担任地区及班组负责人和俗人传教士的工作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为形成某种“觉悟”创造了条件。而且,所有这些形式又都为日后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现成的借鉴,使他们获得了组织工作的经验。汤普森没有对卫斯理宗这样一剂“宗教鸦片”作简单了事的判决,而是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受苦人的角度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卫斯理宗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发挥既作为剥削者的宗教又作为被剥削者的宗教这样双重的作用呢?”(第375页) 书的第三部分题为“工人阶级的存在”,实际上是写19世纪最初30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史,“从卢德运动开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那些可歌可泣的年代。最后,还对19世纪20和30年代的政治理论和阶级觉悟的某些方面进行探讨”(第12页)。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满怀深情地描述了工人阶级有组织反抗的经历,在他的笔下,被统治者长期认定是“叛逆”、“罪犯”的工人运动领袖都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成为在本阶级解放事业中英勇献身的大无畏英雄。作者的同情心跃然落于纸上,他对工人阶级的每一种反抗形式都给予同情的评价,而不管它看起来是如何“原始”、如何鲁莽甚至不合情理。他认为那些就是英国工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经历,都导致工人阶级的最终“形成”。他不愿站在后人的高度上来指责前人的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所用的新武器 新式的重机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克。毒气,另外还有潜水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明(技术,武器)是怎么延长战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大富翁通过iuewiuew越晚覅uyewyf
1796年俄国财政收入1170万英镑—3510万两 约4000万人口178~9年法国财政收入1900万英镑—5700万两 约2900万人口1799年英国财政收入3500万英镑-10500万两 约1500万人口(不含殖民地)1800年奥地利财政收入875万英镑—2625万两 约2200万人口1800年普鲁士财政收入865万英镑-2595万两 约1070万人口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的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能够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其中由法国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就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给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的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的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只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给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因此也使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还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更加的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匈帝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毁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的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熄灭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6. A General Election is held every _____ years and there are _____ members of Parliaments are elected.A. five, 600 B. five, 650C. five, 651 D. four, 65127. The Prime Minister is appointed by _____ and he or she always sits in _____.A.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House of CommonsB.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the House of LordsC. the Queen, the House of CommonsD. the Queen, the House of Lords28. The ultimate authority for law-making resides in _____.A. the Queen B. the CabinetC. the House of Lords D. the House of Commons29. The sources of British law include _____.A. statutes, common law, equity law and European Community lawB. statutes, common law and equity lawC. statutes, common law and European Community lawD. a complete code and statutes30. In criminal trials by jury, _____ passes sentenced and _____ decide the issue of guilt or innocence.A. the judge, the jury B. the judge, the judgeC. the jury, the jury D. the Lord Chancellor, the jury31. ____ tries the most serious offences such as murder and robbery.A. Magistrates’ courts B. Youth courtsC. district courts D. The Crown Court32. London’s Metropolitan Police Force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_____.A. the England secretaries B. the Scottish SecretariesC. Northern Ireland Secretaries D. the Home Secretary33.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K in _____ and based at first on _____.A. 1948, Acts of Parliament B. 1958, Acts of ParliamentC. 1948, the Bill of Rights D. 1958, the Bill of Rights34. The non-contributory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A. war pension B. child benefitC. family credit D. unemployment benefit35. Except that _____ may not be a Roman Catholic, public offices are open without distinction to members of all churchs or of none.A. the lord Chancellor B. the Prime MinisterC. the Speaker D. the ministers of all departments36. About 90 per cent of the state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in the UK attend _____.A. independent schools B. junior schoolsC. independent schools D. primary schools26..C 27. C 28. D 29. A 30. A 31. D 32. D 33. A 34. D 35. A 36. D 不知道有没有用~
你要干嘛!打算不花钱?
那个...你确定是写国家概况方面的论文吗?可是这方面有什么可论的呢?我在知网上找了一下,一下是题目,貌似和国家概况没什么联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策略——以英语国家概况的课堂教学为例12 《英语国家概况》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13 《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探究 14 广西高校开设东南亚国家概况课程的一些看法 15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初探 16 多媒体运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7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8 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运用 19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手段革新刍议 20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探讨
以前我曾经辅导过英语国家概况的,那时候教材没变,现在靠这门真的很难,只能靠背和记,没有什么捷径了,因为里面的东西太多,太难。你配合辅导书,每天背些单词,然后参照译文了解详细意思,高人也没法指点,怎么也要背啊。就连教概况的老师都过不去,呵呵!--------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 毕业 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毕业论文 个人 工作 总结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1
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成长了很多。在这即将毕业的时刻,我对这四年来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做一个小小的自我小结。
从思想上来说,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对别人所做的贡献来衡量的,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也是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学习党的各种理论,并努力把他们付之于实践,对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 文化 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 学习 方法 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 学习 经验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阅览计算机类的书籍,并参加了一些计算机水平的资格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2
从20--年12月份确定论文题目到毕业论文定稿持续半年的论文写作工作,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的毕业设计终于落下了帷幕。回想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受,我感慨万千,在这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收获。
20--年12月份,在与导师的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会上,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论文题目:浅议拆迁条例的问题与出路。因为当时准备 考研 ,指导老师也很是理解,跟我说,先准备考研,到考研结束,在准备论文。我当时很是感动,对我考研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所以在考研结束后,我马上就开始了论文的工作,当初之所以选择介个题目,是因为:
一是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是与本科所学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政策学》等专业学科密切相关;
三是对于拆迁条例的研究和讨论社会参与比较热烈。
当选题 报告 ,开题报告定下来的时候,我当时便立刻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浩瀚的书海真是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我不知所措。我及时将这一困难告诉了导师、向同学请教,在导师细心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对于论文资料的收集有了思路。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一个 笔记本 。我在学校图书馆,大工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在网上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全部记在笔记本上,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然后我将收集到的资料仔细整理分类,及时拿给导师进行沟通。这对于论文的撰写很有帮助。
--年4月初,论文的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但我比没有开始论文的准备工作。因为考研第一志愿没有过复试线,自己也基本上放弃时,指导老师和一个很要好的同学都在劝我不要放弃,他们给了我很大鼓励,所以在研究生调剂系统开通后,根本没有抱什么希望就填上了,在这里强调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的调剂时间是4月2日,但是在4月1日就能填报调剂志愿了。虽在“ 愚人节 ”,但却是真实的。不要小看这24小时,考研调剂关键就在信息的把握上。到4月7号就收到了复试邀请,接下来的半个月的时间里,转入研究生复试的准备工作。
到4月底,我正式的进入论文的实质工作。在前期资料储备的基础上,加上指导老师的及时、多次的帮助,所以论文的第一稿在5月3日就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陈老师,老师也及时的给我回复,论文就在老师不断提出指导意见,我按照老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改,论文就在不断的修改中慢慢成型。
当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打字、排版、校对的任务后整个人都很累,但同时看着电脑荧屏上的毕业设计稿件我的心里是甜的,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这次毕业论文的制作过程是我的专业的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论文中我既充分地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又接触到新的知识,这对于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还萦绕在耳边,知识和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落实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论文准备到论文成型,我体会到其中的辛苦与困难,做学问,搞发明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的,值得每个人的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尊重学术与技术的体现,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来改进。
其次,要学会开放与包容,利用团队精神;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力量在越来越多体现出不足,需要团队的力量来挑战困难,所以在要开放与包容,学习别人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包容别人的不足。我的论文的创造完成就是积极学习吸收他人有关拆迁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此机会我引用那些论文的作者表示感谢。并且我在论文中都已明确注明。
最后,感恩老师,珍惜友情;在此更要感谢我的导师和专业老师,是你们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和心血。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会永远都会记住您对我的谆谆教诲的。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不会忘记这难忘的几个月的时间。毕业论文的制作给了我难忘的回忆。在我徜徉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为了论文我曾赶稿到深夜,但看着亲手打出的一字一句,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毫无疲惫。这段旅程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从资料的收集中,掌握了拆迁条例的变迁史、拆迁条例的修改与完善,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并且让我对最新条例有所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争取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
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 学习态度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3
20--年10月31日上午,学院思政专业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在文科楼W2243举行,检查组专家有:胡老师、陈老师、宋老师、闫老师、赵老师和刘老师等组成。
我作为20--级的硕士生,非常荣幸也非常珍惜有这么一次极其重要的旁听学习的机会,现就自己学习情况做一简单小结,以供参考借鉴。
1、首先声明:论文进行第一轮电子检测时,复制品超过论文内容30%,取消答辩资格;第二轮电子检测,复制品需小于20%;正常情况需小于15%。
2、论文题目:论文题目过大,自己掌控不住;“题目很烫手”;题目长度要适中,字数不宜过多。
3、论文目录:论文目录要明确,有三级目录比较好;目录需自动生成;目录中一般没有摘要和关键词。
4、文献综述:论文的文献综述肯定是有引用的。文献综述是对历史的考察,引用要规范和统一。
5、论文内容:写作中论文题目和论文内容有较大差距,二者不能衔接,甚至差异较大,内容过窄或过宽。论文写作中内容要有逻辑性。论文结构框架3章太少,需进行补充,可再增加1—2章。论文标题要刷黑。做好标点符号、错别字修改检查工作。论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要清晰。对论文中的表格要进行分析。表格也可作为附件附在论文最后面。论文结余是体现自己水平的地方。论文每章另起一页。论文结论一般放在最后。
6、论文参考文献、注释:参考文献格式统一;脚注和尾注要严格要求,遵循学术规范;转引要注明转处。
7、论文史料研究法:史料研究要用史料事实说话,要能具体陈述史料。必须考察史料掌握情况。不要老师提问自己基本什么也打不出来,很尴尬。
8、论文中意见倾听:自己陈述论文结束后,先认真听取专家组老师的意见,老师建议完毕,自己可以再陈述发问请教。不要老师说一句你回应一句。
9、个人启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主动找导师交流请教,让导师了解自己的写作思路,请导师多提意见,千万别太被动。有必要先把论文提前送老师审阅,让老师先审阅论文,有利于给学生提意见。学生尽量脱稿陈述论文,不要读论文给老师听。学生读论文的同时,老师在看,二者分离。很多同学很明显是看书很少,很多理论是很难驾驭住的。做论文需要准备很多资料,资料充足,易于下手写作。不要想当然的去添加一些东西,考虑与论文的相关性。非常感谢老师们给我提供了这么一次学习的大好机会。
非常感谢本科时学校和政管理系领导们有先见之明,对我们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感谢老师们对论文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的进行了严格把关,严格按正规论文格式要求进行写作和排版。有了这些最基本的学术训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老师们很明白,本科时的我学识有限,学术功底很薄弱,很难有很好的创新点和新颖点,但还是对论文形式等做了严格把关,对我严格要求。我也要感谢自己能够有强大的动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论文,不断学习,当然那时我也万分快乐。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4
本人为了完成这次毕业论文,本人从----年11月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准备,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在这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本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这一课题的问卷调查及对这一课题了解得不是很渗透,但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上网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了。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年11月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本人确定了论文写作的方向和题目,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下载和查阅了大量相关论文,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在仔细分析、征求指导老师之后确定了毕业论文的提纲,并按时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等相关工作。此外,在指导老师建议下,本人还设计了此次论文的问卷,在相关企业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企业的抽样调查,让这次论文的数据等更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本人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并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不断完善论文的写作。
本人抱着早日完成毕业论文,争取顺利毕业的目的,按照提纲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在初稿中,由于本人看错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而且没有仔细阅读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导致出现不少问题;在论文写作中,提纲的有些内容没有论述,重点不够突出,并且语言不够简练等,幸而得到指导老师的及时指导。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重新阅读了本科的论文设计要求,并通过询问同学等,及时改正了这些问题;对于在论文缺少提纲提到的内容,本人也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论文等,把缺少的内容及时补上去;此外,本人还精简了论文的语言,突出论文的重点。因此,在初稿之后,本人论文的重点是规范毕业论文的格式,精简论文语言,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让论文进一步完善。
在指导老师的一次次帮助和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也慢慢的成型了。本人目前对论文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和完善,虽然论文还没有形成定稿,但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使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此外,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增长了见识,这次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使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此外,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增长了见识,这次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5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我校2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要求,为了切实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本教研室于20--年11月13日—至11月15日,在一教410办公室,由四位指导教师对本小组2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论文的开题工作。20人名本科生平均每人用时20分钟,其中学生自述12分钟,指导教师提问8分钟。
主要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工作安排与计划、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等几个部分进行探讨。本届毕业生的论文课题选题新颖、贴近当前食品科学专业正在推进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性研究的热潮,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难度和工作量,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作用。
其中有10位同学的论文题目需要与导师讨论后进行修改;有3位同学讲时过于紧张,没有明确表达论文设计目的及意义;有2位同学准备不够认真,完全按照准备稿朗读,还有些内容不够熟悉,有明显错误,需要在答辩时改进汇报技巧及能力。
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重要文献读得不细致,对实验目的和试验方法没有明确,需要更多地阅读参考文献并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
2、工作安排与进度普遍是前松后紧,一旦学生在后期忙于研究生考试、找工作、参加 面试 等,就难以按计划完成相应实验和综述内容。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 工作计划 的调整,以期更合时的完成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计划,也能更好地安排好学生的毕业前夕的学习与生活。
通过本此小组会议,使全体小组毕业生进一步理清了研究思路,明确了研究的内容,为今后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指明了方向。
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相关 文章 :
★ 毕业论文个人总结
★ 毕业论文的总结
★ 学生毕业论文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毕业论文的总结
★ 论文个人总结范文3篇
★ 毕业设计个人工作总结3篇范文
★ 毕业论文总结5篇精选
★ 毕业论文自我鉴定怎么写五篇
★ 毕业个人工作总结5篇800字
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学习读书,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岁月里大二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而拉得很长的战线也在轰轰烈烈的考试之后落下了帷幕。一起来看看本科大学生 个人 总结 范文 精选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科大学生个人总结1
转眼间,我已经步入了大四的学习生活。过去三年中,在同学间的帮忙、朋友间的扶持、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我也在各个方面逐步成长起来。
一学习方面
大学,是为今后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无论说是在学术的深度上、或是人生经拓宽的广度上,大学生活都是一笔很好的人生财富。在大学中,学业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记得上大学初期,了解了像李开复、俞敏洪、马云、乔布斯等人的人生经历后,我明白了,人生选择有很多种,而学习是通往成功最直接的道路,知识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不论是不是身处学校,人们还是需要不断学习进取。走过了高中时代,那种只埋头于几门功课的时光已经过去。进入了大学,大学学习已经俨然转变成为了另一种形式。学习的目标上,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一样, 兴趣 爱好 也不近相同,学生需要根据自我情景来制定周密的 学习计划 ,能够从自我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也能够从所学专业方面进行考量。学习的资料上,学生不能只单纯地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教授资料,还需要经过很多的复习来融会贯通。剩下还有很多时间去学习自我喜欢的东西。在过去的这一年,我在课外知识拓展方面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每一天听一节自我喜欢的百家讲坛上历史科教节目;二是学习了初级的法语课程;三是经常翻阅类似于中外管理类、当代经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 方面的杂志;四是参加了社会上第二学位关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自学考试;五是每一天坚持阅读半个小时以上的英
文读物。课内的学习实践中,这年参加的金工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亲自尝试了车工、铣工、铸造等各个环节后,我对金工有了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大三这年我也顺利按照预定计划经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英语是我的强项,我仍会坚持不懈地学习,然后把它作为一个语言的工具来帮忙我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大学学习上的时间灵活性也是异常强,这也对学生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根据自我情景合理安排作息,然而万不可懈怠下来或是把很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和游戏娱乐上。 学习 方法 上,作为大学生就应当善于总结 经验 ,对于我所学习的微电子专业来讲,很多学科的知识点是相互交织网罗成一个系统的,要想将这门专业学扎实,就要在每门涉及电学物理方面的课程上下苦功夫,把所遇到的难点重点学通、学透。
二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活是一番新天地,有时能够自由的近似于散漫,有时能够紧张的争分夺秒,就看我们自我如何取舍。大学正是处在一个生活道路的交叉口上,这时也是让人最迷茫的时刻,因为周围的_实在是太多了,未来的选择也太多了。所以我们更需要做到思想上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去一一实现既定的目标。
教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学生们应对教师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大家一齐学习,一齐参与娱乐活动,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
团体生活让我更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他人。我明白了对自我做事负责的定义,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必须要兑现;做事情前要研究后果,事后要能够承担得起后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将我磨砺的更加独立和坚强,困难来临时,我已学会冷静地思考,用最理智的方式来处理。生活就像是一张白纸,所有的色彩都要自我亲自来填涂。若想让自我越发优秀,就要严格约束自我,全方位规划人生目标,然后风雨无阻、无所畏惧地径直走上去。
三生活方面
大学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预备期,这时我学会打理自我的生活,思想上也变得更为成熟起来。我懂得了我的未来是需要靠自我的努力去创造的,而不是靠父母的庇护。同时我更体味到了父母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供养我生活学习的不易,这些都更使我珍惜现有的种.种,我更能心平气和的从爸妈满满的唠叨中看到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友谊也是我的另外一项收获,和朋友倾心的交谈赶走了烦恼和孤独,给予我心灵上的莫大的安慰。
本科大学生个人总结2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过半,对自我这一年半的学习情景做一个系统的整理,既是对之前的总结,也是对后面三个学期的展望。
20__年9月开始了自我的河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涯,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比较全面,既有专业课程的传授,也有政治理论课程的熏陶,还有公共英语的学习。按照专业课教师们给的书单,自我阅读了一些专科课方面的论文以及学术着作;此外,自我还阅读了几部二战时期的人物传记,比如丘吉尔、罗斯福和戴高乐等。研一下学期则进入了全面的专业课程授课阶段,四门专业课加一门公共外语,结合四门专业课的资料以及写结课论文的过程,自我阅读了约翰洛克的《政府论》、阎照祥的《英国政治制度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着作以及一些中西方民主方面的学术论文,对自我这个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供给了很多的帮忙和知识的补充,受益颇多的一个学期。
一年的时间很快,已经来到了研究生阶段的第二个年头,研二的这个学期也是研究生阶段最终一个安排课程的学期,显得格外珍惜,自我这学期做到了全勤,好好珍惜自我二十年学生生涯的最终一个学期,当然了,这也与这个学期的2门课程的吸引力程度呈正相关,一门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一门是专业外语,都是自我本科时的教师,均是很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所以同学们的出勤率显得格外的高;而自我还有一个原因,自我的 毕业 论文方向选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每节课都在很认真的听课,记笔记。按照教师给出的书单,正在读HR方面的着作,目前已经读过了美国学者罗纳德与约翰共同写就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以及即将读完的李宝元教师的《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都是很有内涵的着作,使自我对HR方面的理解更加的深入与通透,也对自我的毕业论文的思路供给了很大的帮忙。
以上基本就是自我这一年半研究生总共三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景的概况,知识来自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在课堂,生活中处处能够有收获,经过与人的交流,经过一次旅行,经过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而自我在学校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上课时与读专业着作所获得的知识以外,还经过其他的一些途径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首先,便是与自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进入研究生阶段,同学们都经历了大学时期的洗礼,变的更加成熟与理性,大家相互之间交流起来显得更加的从容与方便,本科时大家学的专业各不相同,交流之余也会了解到同学所学专业方面的的知识资料,比如同学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够经过他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了,大家更多的还是生活方面的交流更多,班里的同学都很好相处,课外之于,经常有团体活动,比如一齐去K歌,吃饭,自助等等,聊天之余,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同学既是自我学习的对象,也是自我未来的财富。
如今的时代,网络日益发达,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可谓惊人,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事情,只要传到网上,立马能够让其他地方的人所了解,索马里海盗、拉登之死、卡扎菲被杀等等,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能够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国际新闻;最近出现的被定义为“道德缺失”的搀扶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让我们有时间去对自我的道德思考与对社会的 反思 和拷问;欧元危机对欧盟的冲击以及中国对欧盟援助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等等,无一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除了新闻,还有国外的 文化 与习俗的传播,当然了,也能够说成是文化侵略与资本主义思想的输出,可是对于我们已经具有独立思考本事的并且已经读过大学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所吸收与关注的只是异域文化的了解与好奇心的满足。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还是美剧,其各方面的制作均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满足电影爱好者的口味,并且对于我国各个层次的、各个方面的考试,多看美剧,电影,对于外语的学习更是有益无害。一年一度的美国暑期大片,是许多人所期待的;风靡一时的《friends(六人行)》也是许多英语教师强力推荐给学生要学好 英语口语 而必须看的美剧。如今更贴合年轻人口味的《prisonbreak(越狱)》、《lost(迷失)》、《thevampirediaries(吸血鬼 日记 )》、《gossipgirl(绯闻女孩)》、《thebigbang(生活大爆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的热情,相信经过这些美剧的观看,对于我们的英语口语的学期能够供给很大的帮忙。当然了,网络资源丰富异常,我们也要有选择性的吸收,经过网络,能够让我们更快的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的动态,学术着作与论文,对自我的的知识的积累供给更广阔的平台,而我们同时要学会拒绝暴利等方面的资源。
自我从本科开始越来越多的运用网络来了解自我想要了解的新闻,资源与知识,对自我的知识的积累起到了很大的帮忙,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
生命在于运动,每一天除了学习,上课,上网之外,自我会每一天给自我安排各种运动,这也与自我爱好运动有关,自我体育兴趣十分广泛,踢 足球 、打 篮球 、打 网球 、跑步、打 羽毛球 、 乒乓球 等无一不是自我的兴趣所在,所以自我从不为每一天的运动发愁,经过每一天的运动也同样能够获得知识,有些运动是团队项目,比如足球、篮球,仅有经过相互配合,团队合作才能够战胜对手,而羽毛球等个人项目需要足够多的技巧与经验的积累,每一项 体育运动 都能够让自我有所受益;在从事每一项运动的同时,自我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在足球场,自我认识几个经常一齐踢球的球友,经常相约一齐踢球,一齐看球,交流心得,聊自我喜欢的球队与球员。异常是自我去年去鸟巢观看了意大利超级杯的比赛,有自我喜欢的国际米兰,在鸟巢与几千名内拉祖里一齐为国米助威,相互之间已无需过多的介绍,穿着同样的球衣,就是朋友,第一次见面,却是很熟悉的聊着球,在工体的训练赛、鸟巢的正赛,都认识了一些内拉朋友,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在人人加了好友,经常一齐聊国米。异常是在微博上认识了许多阿根廷的朋友,天下阿迷是一家。经过与他们的交流,自我更深刻的体会了这句话,并且自我经过一个阿迷的帮忙,买到了自我梦寐以求的02年韩日世界
杯巴蒂的那件9号球衣,永远的纪念。
生活中随处能够学习,处处能够有收获。
整个研究生生涯还剩下一年半,没有课程安排的一年半。而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实习。这学期末就要把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了,从寒假开始就要进入全面的毕业论文准备与写作期,准备下学期的论文开题 报告 答辩等。自我目前也在进取的准备毕业论文的资料,看相关的专业着作与论文,争取早日给自我的论文定好方向与题目,早日进入全面写作阶段。相信接下来的一年半必须是既忙碌又充实的一年半,争取经过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使自我的HR方面的了解有一个升华。
自我计划下学期开始一边准备论文,一边开始找地方实习,毕竟已经没有课程安排了,有更多的精力去社会上获得一些经验,增加自我的工作筹码,保定或者北京,自我寒假会写一份完善的 简历 ,参加一些招聘会,期望能够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当然了,实习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且我相信获得的知识更更多。
以上,就是自我对三年研究生生涯的总结与展望,既有课上的学习,也有课外的学习,期望自我经过学习的过程,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为自我将来的事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科大学生个人总结3
本来以为一个学期会很长,长到自我都会忘记太多的东西,可是当学期真的到达终点的时候仔细的想想,其实一个学期也没有那么的长,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所想的那么长。一个学期就那样的过了,仔细的想想也发现其实这学期经历了太多的事。
在这学期总结的时候似乎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是想想又觉得不明白该怎样说。这么久的时间仿佛都是在繁忙中渡过的,每一天都是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往教室跑,然后开始上那些或者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课程,一向到了周末。可是在大家都舒服的享受着周末的时候,依旧得起身去上计算机,虽然不明白教师在讲的是什么,可是依旧得强迫自我坐在教室,真的还以为自我得了强迫症呢。五月,那样漫长的五月还是就那样过来了,看着同样的幕布在我的眼前升起,那么迷茫的感觉还是在脑海中停留了那么一瞬,电脑、投影、幕布……那么多熟悉的东西,眩晕,也许真的以为五月真的还是那样的五月,回首,站在面前的还是熟悉的身影。
这样一个人行走的一个学期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停下匆忙的脚步看那些以往停留过的地方,嘴角会出现那一抹无法察觉的微笑,渐渐的习惯了在这样的夜晚一个人静静的从博远楼走回宿舍,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距离,过程里兜兜转转从这边走到那边。宿舍的人都问我干嘛舍近求远,我其实只是觉得这样的距离和这样的感觉刚刚好就是一个人与人的距离和感觉,不长不短,不多不少。
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个人的路途是安静的也是精彩的,有个人以往说过:“我最宝贵的时间就是走路的时间,因为走路的时候我一向在思考。”可能是这样的吧,在一个人默默向前的日子里总是能够想很多的东西,包括人生,包括命运,包括生命中的你我他。也许很多的时候一群人的喧嚣隐没了脑海里残存的东西,两个的道路上充满了太多的迷离而一个人的空间则刚刚好把这些失去的填补回来,离去的召唤回来。渐渐的将太多的东西隐没在那些喧嚣的日子里,独思的环境了给了冷静的时间。
在这个学期里遇到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每个人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走过,无论是踏着身旁的土地还是踏着心,都是生命中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仅有在你看惯了世间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之后才会明白原先人生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当初的执着,当初的坚守,也以往无数次的问自我,以往的一切后悔吗?无数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后悔可言的,无论怎样的选择和经历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付出都会有回报,这是不变的真理,只是回报的并非都是你想要的。就好像你送出的一枝玫瑰花,你可能不会得到同样的一枝玫瑰花,可是你的手上却留下了余香。
感激从我生命中走过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最终离开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主角,其实过程和结果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以往在那里留下了一抹永和恒。在这一学期里,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是太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用鼓励的眼光注视着我,当每次眼泪要掉落的时候都在告诉自我“不能让那么多的人担心和难过,不该为了不该为的人伤了不该伤的心”。这段岁月里,也许真的很艰难,也许真的很痛,相蝉蜕那样的痛,虽然我明白即使熬过了这种痛我也还是那只毛毛虫,成不了美丽的蝴蝶,可是至少我能够用自我的双手书写自我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别人给的阴影下自顾自怜。
青春是道明媚的伤,一把闪亮的刀子刺进的是血红的心,流淌一地的只是那份以往不舍的执着。当有一天我能够骄傲的从某些人身旁走过的时候不要说我残忍,我只是用某人教会我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那些不公平的现象罢了。这样的时候我甚至忘记了微笑只是对人的一种礼貌,只明白残忍只是生活中自我所织的保护自我的网。
多谢太多的人让我勇敢,多谢太多的人让我坚强。
看着一地的落叶,明白了即使未到秋天凋零的叶子依旧是满地。开始学着用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很多的事情,最终的最终发现以往那么执着追求的东西真的也没有想的那么重要。就好像人生的事就是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别总是以为你重要到没有人代替的地步,离开里你,地球照样在转。在《仙剑》里,李逍遥觉得灵儿需要他的保护,可是当灵儿真的离开他的时候他才发现其实没有他的保护灵儿也照样活得很好,甚至比他在身边的时候还要好。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时间是个催人老的东西,在时间面前人类渺小的生命只能退居最终。你真的以为你很重要吗?想一想三年之后,十年之后,那人那事真的还是像此刻那么重要吗?人生有几个能够经得起一个又一个的三年和一个又一个的十年呢?
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学习读书,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岁月里大二的生活走到了尽头,而拉得很长的战线也在轰轰烈烈的考试之后落下了帷幕。整天沉浮在草丛之上的岁月,压沉了脊梁的苦读,总以为在结束的时候我们真的会那么尽兴的实行着我们的计划,大睡几个小时,即使昏天暗地,即使不吃不喝,还要高声呼喊出我们的不快的愤怒,可是真的结束的考试之后,只是觉得身体很轻,没有了重负。可是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却辗转反侧,睡觉似乎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渴切,默默的翻开那些书,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自然还是忍不住好奇和炫耀的心,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那些依旧苦读的人面前一扫而过,心里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平衡,最终发现我们走着和别人在草丛中背着书其实也没有两样,都是消磨光阴的不一样方法罢了。只是在那么一刻还是有对于努力过后简便的欢乐。
人生总是这样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幻想着自我的未来,而最终的最终却发现想象中的事并没有想时候的那种欢乐,哑然的微笑其实也是一种禅释的豁然吧。每个人都是一个教师,教会你他的人生经验和生命哲学,不用觉得怎样,只是你要学会用别人的哲学去分析不一样人的态度和人生。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值得去学习。
当昨日的钟声在十二点的位置上停止的时候,其实这学期已经宣告结束啦。大三,那个不愿意被太多人说和提起的字眼最终呀是明显的显露在了眼前。无疑这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时刻,以往缄默的谨慎的岁月,在迎接它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态呢?这是个严重而严肃的问题,得好好的思考。
本科大学生个人总结4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又度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忙下,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我在学习中逐步成长、逐步完善自我。岁首年终,回顾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我收获颇丰,感受颇多。现就这一年来的学习情景总结如下:
一、学习方面。应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我也深刻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真正内涵。于是,在学习上,我始终严格要求自我、刻苦努力、进取向上,经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认真学习了学校安排的各门课程。另外,我还注重课本以外知识的学习,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利资源,自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书籍、资料,争取尽量拓宽自我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我的综合本事。
在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专四考试的那段时间。还记得那时候,我每一天除了上课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在自习室度过的。因为我当时就没有给自我留后路,我觉得专四就是一个检验我的学习成绩的机会,所以我告诉自我:必须一次性经过,否则我这个学生做得就是失败的。经过那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我自我收获了许多。不仅仅是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必须程度的提高,我还深刻的意识到,人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以前我在自习室里面总是坐不住,可是经过了专四那段时间的磨练,我此刻已经养成了每一天上自习的习惯。
二、思想政治方面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年来,我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经过运用互联网、报刊、电台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我坚持每一天看新闻,了解国家的政治走向,并时刻纠正自我的错误思想。此外,自从我大一递交了入党 申请书 以后,我就坚持定期地想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进取参加系里以及班上组织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进取向党组织靠拢。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只要我坚持不懈地以一名党员的身份要求自我,党组织必须会接纳我的。结果证明,努力了就会有收获,我于__年__月__日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虽然我此刻已经是一名预备党员了,可是我明白我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争取使自我的政治觉悟再提高一个层次,也期望自我能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三、工作方面
在工作中,我先后担任班级的心育委员和组宣委员。我始终以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进取组织召开心理班会,进取配个班长的工作。此外,我敢于吃苦、善于钻研,能按规定的时间与程序办事;我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争取更好地服务于同学同时也提高自我的工作本事。
总之,过去的一年,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一年,是进取探索、逐步成熟的一年。由于我加入党组织的时间还不长,政治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在学习上,我的学习方法仍然需要改善;在工作中,我也要弥补不足,尽量提高自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本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相信我必须会在各方面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我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科大学生个人总结5
在这样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不是 口号 ,而是人人都能付诸实施。二年前,我怀着欣喜的心境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长寿区电大分校开放 教育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如今二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这二年来,失去的是少了更多的娱乐和无聊,得的是无论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或是业务学习本事方面,都大有收获,现分述如下:
一、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__思想、邓__理论,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的“____”的思想,进取参加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的自我的政治思想素质,升华了做人的优秀品质。
二、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加强专业知识知识学习
在电大二年业余学习期间,我尽量安排休息时间参加电大集中辅导学习,确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学习时,我一方面向电大班主任请假,另一方面自我将按时将所欠课程自学。力争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经过二年来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学校还安排了如社会调查之类的专业实践活动,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专业毕业论文。这样,不仅仅充实和完善了自我,并且全面发展了自身素质。 三、学以致用,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为了使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电大毕业生,为了从各处方面锻炼和提高自我。在工作中,我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能胜任工作任务。
总之,这二年的学习,我无论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或是业务学习本事方面,都大有收获。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今后,我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将“终身学习”融入自我的一生。
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毕业个人回顾总结范文精选5篇
2. 大学生年度个人总结范文5篇
3. 大学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5篇
4.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精选5篇
5. 大学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