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国外俗语文化的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俗语文化的研究现状论文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示呢?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国外研究俗语的现状与趋势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语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而存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热”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汉语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因此词汇教学其实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教学,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文化教学。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类词语,其教学便成为了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词汇方面的学习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再加之存在于不同国家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使得他们不免会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的负迁移,因此在对国俗词语的理解掌握方面便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于国俗词语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对外汉语教师也未能形成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下,国俗词语教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对于国俗词语的学习和熟练掌握,对于学习者们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以及其汉语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目前的情况,本文首先对国俗词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一、二、三册共六本教材中的国俗词语进行详细统计,并具体分析了国俗词语在所有生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特征。接着笔者针对《汉语教程》中的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对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最后总结归纳了国俗词语的教学原则。结语对整片论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概括,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究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面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是十分丰富的。上个世纪 70 年代,王德春先生在借鉴了前苏联学者“语言国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俗语义学”的概念,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①。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后人研究国俗词语提供了参考,同时这也使得王德春先生成为国俗词语研究的先驱者。自此之后,对于国俗词语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也出现了一大批与国俗词语相关的论文,下面就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列举如下: 梅立崇在《汉语国俗词语刍议》中,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探讨了汉语国俗词语的构成以及基本特征。紧接着提出在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国俗词语教学的作用功不可没。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国俗词语的教学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在《国俗语义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蔡振生对国俗语义的定义做了解释:“一个词语所包含的与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关的意义,就是国俗语义”②并指出了汉语中含有国俗语义词语的种类,表达形式以及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教学》一文中,刘晓娟指出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与国俗词语的教学是不能脱离的,然后研究了国俗词的特点、种类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她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教法做了总结。  ........第二章 国俗词语概述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定义及特点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历史发展变化。而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载体,因此词汇也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的特殊的一类词,它在表达和传递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关于国俗词语的界定,较早是来自于王德春先生,他提出“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简言之,即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③”而后来梅立崇先生也对国俗词语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国俗词语,就是别的语言中无法对译的词语,或者说是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④。在笔者看来,如果将两位先生对于国俗词语的定义结合起来,那么对国俗词语的界定将会更加的完善与准确。在结合了许多对于国俗词义的研究资料的同时,本文对国俗词语给出这样的定义,即:国俗词语就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风俗相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也就是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非等值词语”。 ............ 第二节  国俗词语的分类 名字伴随着人的一生,汉民族自古至今都是非重视命名,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     人们用“孝、忠、贞、义、礼、信、仁、炎、黄、华、夏、宗、祖”等来起名字,这些都反映出了汉族人有尊儒崇祖的观念;“刚、武、英、杰、梅、松、柏、兰”这些字也常常被用在名字中,体现了人们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格的崇尚;人们对于幸福、平安、富贵、吉祥的向往,也寄托在名字中,所以常会在人们的名字里看到“福、贵、吉、祥、茂、财、康、健”。 地名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地理特征以及社会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名是当地的地理特征,地势地貌的一个真实反映。如湖北是因为其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得名,湖南是由于其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有些地方的一些村镇是将占村子里大多数人口的姓氏作为名字,比如“王村”“陈村”“郭家村”“秦家寨”等。还有些地方的地名是用对历史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来命名的,比如“中山市”。吉林省的靖宇县,山西省的左权县,分别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杨靖宇、左权而命名的。有些地名则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延庆”“永吉”“安顺”“安庆”“长春”等。  ...........第三章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及分析 ......... 11  第一节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 .... 11  第二节 《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分析 .... 13  第四章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探究 ..... 16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6  一 中低级难度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6  二 中高级难度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 18  第二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原则 ........ 20  一 注重实用原则 ..... 20  二 分层次教学原则 ......... 21  三 可接受性原则 ..... 22 第四章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探究 第一节  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 在对《汉语教程》中国俗词语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的难度级别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名物词语是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的一个反映,因为具有名词的属性,因此名物词语大多都是可以看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物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用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去让学习者们去感受,通过学习者们对于名物的触摸、声音以及影像资料的学习,来达到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效果。 将《汉语教程》第三册中的国俗词语作为例子来说,如在学生学习上册第三课“北京的四季”中的名物词语“颐和园、天安门、十三陵、香山”的时候,可以向学习者们展示这些词语的图片,让学习者们通过对于这些名物词语的图片的直接观察来认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北京建筑。又如在学习下册第二十六课“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名物词语“花轿”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播放影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传统中式婚礼上,新娘坐着花轿到新郎家的片段,这不仅仅让学习者们了解了花轿的实物,同时还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了花轿是中国传统中式婚礼上新郎迎娶新娘时候新娘所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此外也让他们对中国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特色以及习俗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了学习者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结论 汉语国俗词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类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国留学生们对于国俗词语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过程。国俗词语教学在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给出了国俗词语的一个定义,然后系统分析了国俗词语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稳固性、征喻性四个特点。在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自己的总结归纳中,将国俗词语分成七类,即名物词语、专名词语、征喻词语、熟语、制度词语、典故词语、交际词语。国俗词语教学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因此需要不断强调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一、二、三册共六本教材中的国俗词语进行了统计,并具体分析了国俗词语在所有生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分布特征。接着笔者针对《汉语教程》中对国俗词语的分析,对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根据国俗词语的使用频率、国俗词语的来源以及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水平等因素,笔者将国俗词语分成了中低级难度的国俗词语以及中高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名物词语与交际词语为中低级难度的国俗词语,而征喻词语、熟语、制度词语、典故词语则属于中高级难度的国俗词语,并分别对不同种类的国俗词语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名物词语可采用直观法和现场实践法;交际词语可采用分类归纳法和创设语境法;征喻词语可采用汉外对比法和来源讲解法;熟语可采用归纳法和理据法;制度词语和典故词语可采用解释词义法。最后通过笔者的归纳总结,分析得出了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四个教学原则,分别是注重实用原则、分层次教学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教师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教学方法混合搭配起来使用,用以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法仍然需要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去完善和进步,需要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不断努力去促使这项工作的发展。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对外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和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关于国俗词语的教法探究仍然还有广袤的领域等着大家去不断开拓和探索。  ......... 参考文献(略)

汉语谚语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近几年来对汉语谚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主要涉及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研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哪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关键词 汉语谚语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且含义深刻。谚语概括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对他人和后人都有长久的莫大教益。汉语熟语数量极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极富有民族特色,所以,相关学者越来越重视汉语谚语的研究。本文基于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汉语谚语做一个综述,探讨目前汉语谚语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

一、从本体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钱玉莲在《现代汉语词汇讲义》中提到了汉语谚语的性质,并对谚语的内容作了归纳总结,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除了谚语的性质和内容,书中还提到了谚语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作者在书中对汉语谚语做了总的概括,有利于后人在研究谚语时寻求理论依据。

在由浙江省温州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上,付乔的《浅析关键性语素的解释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一文,从编写谚语辞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谚语语目中可能成为关键性语素的常见类型,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解释好关键性语素在谚语释义中的重要性。大会中,史素芬的《谈谚语的变异问题》通过大量例证,对谚语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这对人们理解谚语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兵的《汉语熟语的民族特色研究》一文,主要从数量、内容、来源、形式上对汉语谚语的民族特色做了研究,作者指出在数目庞大的汉语熟语体系中,谚语占着很大的分量。

该文指出汉语谚语大都是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历史遗存,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笔者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汉语谚语作出总结,说明谚语是极富有民族特色的。

付平平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中介绍了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作者提出之前人们对汉语谚语的解读一般都是关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很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认知角度去解读汉语谚语,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这又开拓了汉语谚语研究的新空间。

刘微微、刘洪泉的《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和王岩在《汉语熟语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框架》都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汉语谚语,主要阐述了汉语谚语的文化属性及其民族文化特征,分析透视谚语中所蕴涵的文化,这些后者在研究汉语谚语的时候都是可以借鉴的。

王鸿雁在《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中研究分析出了谚语在性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按学术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即是“词的等价物”,指出谚语具有不同于一般词语的外显特征,同时又讲到了汉语谚语的功能。他的研究还分析出了谚语的形式:单句形式、紧缩句形式和复句形式,以及汉语谚语的省略形式,这体现了谚语的口语风格,形式上实现了谚语简约的价值。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谚语的研究

研究谚语对比的学者也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英汉对比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汉英谚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近几年来,学者的主要成果是分析两者的异同,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求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刘微微、刘洪泉主要从宗教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点。文中介绍了汉语谚语英译的四种方法: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强调谚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

林安洪、姜诚指出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稳定性、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及宗教方面,揭示出汉语谚语比英语谚语固性定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沈奇在《论英语谚语的汉语翻译方法》中通过对比提出了汉英谚语互译的几种方法: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直译”与“意译”。

杜金有指出谚语是语言文化世界里的奇葩,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从谚语的来源和修辞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异同,揭示出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谚语来源或衍生于外来语。周玉亮在《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中指出汉语谚语和俗语的关系,分别从主要来源、句法特点和语体特点等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讨论了英汉谚语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对应、半对应与不对应情况,并且提出了文学作品中谚语翻译的主要原则,体现了英汉谚语对比研究的现实意义,即它对翻译活动的借鉴作用。同时作者还指出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仅有一些相关的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或论文集当中,专论性著作尚未问世,与英汉成语(或习语)对比研究相比显得尤为滞后。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待后者的研究。

薄鲜娥、冯建民、许丽红、高小燕、王清宁等学者也从汉英谚语对比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的,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宜波(《英汉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孙永红(《中英文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差异》)、周昆翔(《从概念隐喻看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异同》)等,从带有动植物词语等词语的谚语入手,对汉英谚语做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文化差异。

三、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研究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及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汉语热的逐流,一些学者开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试图从中找出汉语谚语教学的好方法。

赵现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中揭示出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可以深入了解汉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谚语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自己的汉语说得更加地道。同时作者提出了谚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如教学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谚语,语交际实践中学习和训练谚语等,笔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借鉴和注意的。

林安洪、姜诚在《英汉谚语的差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出把民族谚语的差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的涵养,笔者的方法在对外汉语谚语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王振来的《熟语的文化附加义》指出初级留学生和谚语接触较少,中高级阶段与谚语的接触逐渐增多,留学生学习谚语难在文化附加义上。笔者就留学生学习汉语谚语难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谚语,就要了解谚语的文化附加义,正确使用谚语。笔者的见解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四、结语

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谚语研究越来越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谚语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门研究汉语谚语的论著还不多,很多都是随着汉语熟语的研究出现的,而且研究都是从大的方面入手,还不够细化。谚语的对比研究成果虽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汉英对比,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谚语对比的很少,而且很粗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汉语谚语起步比较晚,虽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谚语找到了一些谚语教学的方法,也行之有效,但是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对外汉语教材中该选择什么样的谚语,专门的谚语教材如何编撰等问题涉及的很少。总之,汉语谚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我们都可以找到切入点,这些都有待学者们去研究.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ability to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was studied, using sentences con­taining 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aspresented in classroom workbooks. One hundred twentychildren from first,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wereaske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each figurative word orphrase placed in context. Responses were scored on a four­point scale indic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ild used aliteral or figurative translation.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grade levels and figurative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dicating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proceeds along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majority of third grade children were able to translate meta­phors and dual function words into figurative language suc­cessfully.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required a levelof comprehension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most childrenuntil seventh grade, as suggested by Piaget.A recent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metaphor suggest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Piaget's cognitive stagesof thought development (3). Piagetian theory suggeststhat children from seven to twelve years of age developa broad range of transformational skills that allows themto operate on reality, building a repertoire of symbolsand signs (8). This display of cognitive growth representsan enormous expansion of power and abstraction in thatit frees children from the literal aspects of their percep­tions.Inhelder and Piaget suggest that the capacity for poeticusage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on linguistic elementsmay be the last facet of language to develop (3). The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ird grade classrooms, whileobserv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igurative speechas presented in reading workbooks, revealed a wide rangeof abilities in the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and proverbs at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me children had an immediate grasp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erms, whil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amount of explanation given, could not override theircognitive ties to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metaphoric speech occurs at an age beyond the preschoollevel (5). An earl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dual function words,terms that have a joint reference in language to both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ta (1). For example, suchwords as "cold" and "warm" denote thermal propertiesand can serve a dual func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peopl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se termsare an elementary insta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investigated the order in whic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dual terms emer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from three to seven are sensitive only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seven- to eight-year olds demonstrate thebeginn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the terms. The ability to state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terms was clearly developed in the twelve-year-old group(for example, "hard things and hard people are bothunmanageable").Further work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make metaphoric links, to perceive relationshipsamong disparate phenomena (6). Children, ages three tonineteen,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ir knowledge ofliteral meanings of word pairs and then project them ontosensory domains using metaphoric skills. In contrast toearlier find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pacityfor metaphor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and adjectives was evident in young children.A rec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 developmental trendtoward the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s, though it con­cluded that not until the age of ten were children ableto demonstrate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of dual func­tion words (12).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verbs has been explainedby Piaget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ink­ing (10). He proposed that children from nine to elevenyears of age use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proverb intosentences by process of immediate fusion. At this level,there is no analysis of detail in comprehending proverbs,but a general fusion of two propositions without analysisof their meanings. Piaget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that the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does not occur until theformal operations period.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specificallylooking at children's ability to translate classroom materialpresented in context. Context has been cited as an impor­

国外化学研究现状论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技巧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家已经很多,比如中国知网是一个全国比较大家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在这里查找,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

第二大家写国外研究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国外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具体国家的整体数据,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要有了解,这样才可以引述正确。这些资料可以各大国际知名网站查找,美国的很多大学网站对外开放一部分,可以去那里研究一下。

数据的来源需要注明,这点十分重要,同时在做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的时候要明晰的说明的整体对比和结论,要写明国内外相互的关系,相互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介绍:

研究学位的时候,尤其是大学生,都需要研究一些具体的课题和具体的研究方向,这样的研究难度都很大,大学生都需要面临这样的课题,同时还要写一篇针对性的论文,这样才可以大学毕业,合格的研究性论文,并不是很好写,需要很多技巧。

很多论文的提出大多是要有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内容,这样的情况下写论文的难度是很高的,严格的教育才可以出人才,严谨的学习才可以做好事业,所以论文的难度正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其他人员需要挑战的事情。

外国化学趣味化的研究现状: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化学实验趣味化的思路,提出实验趣味化教学实施建议。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摘 要: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实施当下,化学教育改革正面临着来自教育界、论坛等形形色色的争论,众说纷纭。有一点,化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也就意味着,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的化学实验趣味化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衍化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去。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趣味化做个人观点论述,希望广大读者给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趣味化一、 国内外化学趣味化实验现状在众多理科学科学习过程中,化学学科学习有其一定的特点,它不像数学学科计算复杂,没有物理学科学习要求回环灵活,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习者接触时间久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趣味性实验课程的实施对于化学学习来说,更是锦上添花。这里我们来提及一下微型化学,微型化学实验成为了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化学实验形式,化学实验微型化体现国际化趋势。它逐渐跟随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型课程,渐渐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审定和推广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二、 趣味化要绿色化绿色化学秉承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出现在化学领域的研究行列当中,全世界都很关注绿色化学的研究和绿色化学的教育。那么,趣味性化学的开展实施也应该加进去一条就是,在素质教育实现化学实验教学,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的情况下,化学学习和化学趣味性实验应该以绿色化学的实施理念为前提。因此,将化学实验趣味化,还要同时秉承绿色化学的实验理念,并且遵照实行。三、 趣味性实验实施建议1. 课前考虑(1)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眼球,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中,酸与铁的震荡实验,这里典型的说到酸与铁的震荡实验,原因是学生在观察到铁丝表面有气泡生成,后来气泡消失,再后来生成气泡的周而复始实验震荡现象,与“酸与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相矛盾或者相冲突。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课堂启发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的方式还有很多,趣味性化学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视觉盛宴,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2)利用新颖的实验装置来吸引学生,日常化学实验中,学生运用到的是传统的实验装置,使学生对化学有距离感,敬而远之。其实,化学课本翻开第一页前言就能看到,编者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尝试教学生利用生活日用品或废旧品来设置制作实验装置,唤醒孩子的好奇心,这样做不仅方便,节约资源,还消除了学生与实验装置之间的陌生感,让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更贴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化学实验,从而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3)在化学实验中制造兴趣点,也就是根据孩子天生贪玩儿的天性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打个比方,三价铁离子的显色实验,将通有氯气的导管伸入氯化亚铁和硫氰酸钾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变化,激发学生兴趣点,这里学生会发现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再比如说碘的歧化反应,在烧杯中注入1mL浓氨水,加2g碘片进去,45min后会看到有黑色的六氨合三碘化氮细小晶体生成。加水,经搅动后倒入锥形瓶,使黑色粉末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然后小心地洒在地上,使其干燥。干燥以后,用脚踩上去,会有轻微的爆炸声出现,随着脚步的移动,爆炸声持续,所谓进退两难。2. 问题设计(1)提出中心问题,也就是在化学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尤其是关键问题的提出,或者要依附于前者。(2)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死板,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有它的艺术性,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结合新的和旧的知识点,问题要突出新旧知识点的结合所在,也就是精华问题。(3)化学问题的提出不能有很浓的感情所在,而更多的是趣味性问题的提出,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眼球,为后期的教学工作做很重要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课堂。3. 内容设计(1)简单明了的实验设计内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实验状态,让学生消除对实验难度的困扰,更有利于趣味性实验的顺利进行。(2)内容环节摄入,也就是说先设置有趣简单的内容将学生引进去,勾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步步紧逼,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四、 总结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翻开中学化学课本前言部分编者就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衣、食、住、行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每一处都在接触化学,从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什么成分组成,到开车出门汽车尾气的组成原因或成分都可能是一组简单的化学反应,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让化学源于生活而走向生活,是化学学习最简单有用的技巧。

俗语的研究现状及对策论文

1、韩语汉字音和汉语的语音比较2、韩语派生词汉字词根和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毕业论文撰写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据学术堂了解,一篇完整、优秀的毕业论文分为:摘要、绪论、文献综述、研究假设、论证过程、研究结论、总结与展望,这七个部分:一、摘要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浓缩和精华,用简短的话语向读者交代这篇论文讲了什么.简单来说,主要包括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最多不超过400字,外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二、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看过大量的文献后,你就会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文献的搜索和整理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同学们可以按照高影响因子、近几年、高相关度的原则筛选文献,从读过的文献中选出十篇高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他们的绪论部分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三、文献综述写论文与写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每一句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出处,要么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论证,要么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持.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当于盖楼的地基,是文章的基石.这一部分是前人研究基础,很大部分是引用文献,因此这一部分更多不是自身原创性思想,引用文献时注意参考学校的格式,这部分的工作在论文的准备工作中就可以完成,在撰写时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有效的筛选并分类陈述.四、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在上一章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你提出了怎样的研究假设,也是你整篇论文的核心观点.研究假设也是你对所研究问题的猜测,需要文章后续进行论证.五、论证过程实证部分就是在你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以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在阅读大量文献时,我们可以积累对于这类研究课题的实证方法,并可以结合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采用比前人的研究更新更广的数据.六、研究结论这一部分其实在整个论文中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金融学来说,因为他不仅仅阐述你的研究过程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你再第三章中提到的假设哪些成立或者是不成立?而且关系到你研究成果或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适用价值.结论体现了论文的价值,要注意结论的全面准确,相关的对策建议适当精简.七、研究不足与展望这一部分更多是出于文章完整性的考虑,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不完美的,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一定能找出一万个缺陷,所以最后自我批评的时候就挑几个不那么原则性的问题说一说,比如:调研对象范围不够广,理论模型可以再细化等等……希望后人可以继续研究等简单展望一下.这里可以参考借鉴一些别人的文献都是怎么样自我批评和展望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

国外英语口语现状研究论文

给你发了~~求分!!

12212323............fdsdsff sfs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talk to yourself The essence of learning to improve spoken English lies in speaking in English. May it be with a friend, or to yourself. Talking to yourself is called soliloquy. It is a good way to shed your fears, and practice English so as to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The importa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while you speak to yourself, you are not dependent on anyone, and since no one else apart from you is involved, so it helps in removal of hesitation in speaking.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getting fluency and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Some of them are listed below.Removal of hesitationThe best part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is that there is no one else involved. So there is no fear that any one will laugh on listening to your English. This is a great advantage, as this will build self confidence very soon in you. The more you gain confidence, the more your hesitation will shed off. The main impact of this is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speak easily in front of others.No dependencyYou can always speak in English anytime. You do not need any of your friends for that, and so it can be practiced as per your level of comfort. It happens that some people like to talk in the night, when no one else is available. In such cases the dependency factor comes into picture. It might be that you do not have anything to talk to yourself, in such cases just grab an English Newspaper and start reading it loudly. This will help you mouth muscles to get used to the English words pronunciation. That's why I have stressed earlier on the use of English Newspaper for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You can practice as per your comfortYou can practice speaking in English in the day, afternoon or at midnight. You just need to be alone at that time, and you are all set to it. Take small breaks from your schedule or fix your free time for this job. You will soon realize building of fluency in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You gain confidence at a fast rateSince the more you practice, the more you gain confidence that you are comfortable with your English. This will help immensely in building your confidence for spoken English. You will get used to many words, and you will be using them often in you spoken Communication.Every thing in this world has their own disadvantages, but you can counterfeit them with proper measures.Disadvantages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killsYou may get overconfidentThe learning process by speaking to yourself is very powerful, even I have done it many times, and still do it. It is great fun as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just shoots up. But you must be cautious for not getting overconfident. In that case, you will stop practicing this technique, and will soon loose rhythm. You still need to test your spoken English skills with othersThe method of speaking to yourself in English, goes hand in hand with other ways for improving English. This is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your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You will come to know about your mistakes which were made earlier, and how to rectify them.That's it for today friends. Improve Spoken English will soon be back with a new way to unleash the power of your communication.

《中学英语教育口语教学初探》

摘 要: 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与造就和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构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深化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完成的课题。本文围绕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一主题,阐述了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探究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力图对于培养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生 英语教育 口语教学

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则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哑巴英语”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李岚清同志曾就外语教学的问题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总体外语水平不但不如一些发达图家,也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不但成为我们吸取别国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碍和弱点,也是我们吃亏之处。另一方面,这方面的弱点也成为我国向外国传播和交流中国文化和科学投术成果的一大障碍。”随着进入WTO,中国更加国际化,但现有的英语教学现状却“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使用会读不会说的“哑巴英语”。要纠正这种落后的局面应该把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顼重要的教学方向,这也是在外语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英语学科特点和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探讨了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旨在丰富外语教学理论,尝试英语教学的新思维。

一、口语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一)轻视英语口语的思想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为了应付中学会考和高考,因此他们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时间、机会都不是很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口语训练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的重点还停留在讲解语法点上,结果造成一些学生成为英语“哑巴”,读得出讲不出。但是,中国进入WTO以后,在中学英语教育领域中,由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机等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强调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二)“恐惧心理”的影响

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地思维和顺利地表达。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开口时没有一种方向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恐惧”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三)英语语境的缺乏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All-wright)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学生接触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而在目前大部分中学英语课堂模式中,缺少学生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

二、提高口语能力的对策及主要途径

(一)句型结构操练

这种操练从单词组句开始,再由短句到长句、简单句到复合句,采用漏斗式分解的教学模式。例如对重点句型:Tell sb.to do sth.,Suggest(that) sb.(should)do sth.及其否定形式的漏斗式训练模式如下:

这样训练时,时间可能多一点,但抓住了重点。

有关英语句型操练有很多好的方法,如波浪式的操练(Ripple drill)、从后往前连锁操练(Back-chaining drill)、连锁操练(Chain drill)等。这些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的语言,排除语言障碍,使学生增强信心,人人都能开口说,并说得正确。

(二)内容问答操练(Ask―Answer)

这种操练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常适用于课文教学。笔者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一般将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问答式操练或选择性操练。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读课文,然后针对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或做出选择,这样读说结合的操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还能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三)词语造句操练

对于每课的重点词汇笔者在教学中除加以讲解外,还尽量让学生用词造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词的用法,还强化了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四)朗读训练

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每天抽出15―30分钟时间大声朗读所学的课文,并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或对话等方式加强朗读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和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外语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背诵操练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英语,记得越多,学得越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目前不少教师对背诵却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学生学的东西也不少,可是学得多、丢得多。盖房子需要砖瓦,学语言也必须要掌握词、句等语言材料。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材中的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都必须要求学生背诵。背诵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背诵不但练习了口语,而且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与自信的精神。

(六)模拟情景操练

1.设计日常口语会话情景,训练日常口语会话。

学生要熟练掌握日常口语会话,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际目的。如怎样表示想与陌生人交谈;怎样表示喜爱与厌恶、赞同与异议;怎样问路与指路;怎样发出与接受邀请;怎样处理电话;怎样抱怨与安慰别人;如何购物、求医、求学;节假日或旅游时的交际范围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差异,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在基础会话单元教学过程,笔者针对这一情况首先通过中西方语言差异比较,将学生感到困难的关键句列在黑板上,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组织会话,并进行反复实践,使学生对自己使用不当的语言进行逐步的更正。如学生对购物(shopping)此类感兴趣的话题,我便将各种得体地道的表达形式列于黑板:

Make a list before you go.去之前将要买的东西列一个清单。

They close at five on Sunday.那些商店每周日五点关门。

They’re not open that day.那里那天没开门。

Don’t forget to stop by the grocery,别忘了买什么东西。

Let’s do it tomorrow instead.今天有什么事情,想推到明天去做,就说此话。

Do we need anything special today?我们今天需要买点特别的东西吗?

What do we need from the store this week?这周有什么要在商店购买的吗?

Shopping during the week is easier.周末去购物人太多显得拥挤,工作日期间比较方便。

I prefer going to the mall on Sundays.我更喜欢周日购物。

I usually shop on Saturdays.我经常在周六购物。

然后要求学生用所给的关键句,设计情景,反复实践,直到熟练为止。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我还注意结合所练内容不断给学生补充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及学习密切相关的语句,如:

It doesn’t make sense.莫名其妙!

How’s your day?今天过得怎么样?

Are you mad at me?你生我气啦?

Let’s see some action.来点刺激的。

It sucks/stinks.太差劲了。

Can we move on?差不多啦,就此打住吧。

YadaYadaYada.如此这般……(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绕过敏感内容)

Chill out!冷静点。

Are we still cool?我们之间还行,是吧?

Get it?明白啦?

I don’t get it.我不明白。

I’m screwed.我被坑了。

这些用语地道、实用,是我从广泛的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学生从一般的教科书中很难发现。这样的语句对于贴近生活的描述与表达非常有用,很受学生欢迎。

2.通过对日常生活题材讨论,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对日常生活题材的讨论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和课外的讨论活动,适时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题材相互间进行会话,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其知识面。此类话题涉及邻里关系、购物、运动与健康、家庭生活、抽烟与疾病、教育与发展、少年犯罪等。下面是众多讨论题材中的两则:

A:1)How do Christmas celebrations differ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s in China?

2)Discuss the customs of Chinese New Year.What do people do to prepare for the New Year/Spring Festival?Are there some interesting activities that you do in your family or hometown to celebrate?Explain.

B:1)Describe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happened during your tavel.Can you describe it for me?

2)What is your goal to travel and your reason to travel.

3)Describ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ravel for the country.

4)Why China can attract people to travel?

5)Do Chinese people like to travel now?

6)Which festival do people travel in and where do people travel to?

7)Compare the difference about traveling among Chinese people between 100 years ago and now?

在讨论这样的题材时,有时是全班一起讨论,有时是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然后面向全班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是各小组将各自讨论的结果作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并且由学生即兴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讨论某一问题时,要求每个发言者不能只顾说自己的,而是要针对前一个人的发言做出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学间相互学习和逐步领会驾驭语言的要领,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驾驭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热点话题辩论,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辨能力。

提高学生口语的思辨能力是口语教学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作长篇论述的能力。目前,大多数中国学生需要口语输出时,讲的多是零星片语,而不能形成有序的逻辑主体。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联想与想象这方面的训练,不知道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会话题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如在组织讨论“What is Happiness?”时,我引导学生先作横向讨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中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大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单身汉的幸福观是什么?年轻夫妇的幸福观是什么?老年人的幸福观是什么?知识分子的幸福观是什么?这时可引用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话来总结知识分子的幸福观:我们终生的幸福取决于我们选择困难的难度。再从纵向来讲,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幸福观。笔者用自己的例子加以说明,然后鼓励学生从各自不同的成长阶段寻找例子,或从身边其他人不同的成长阶段发掘例子等。然后从逆向讲,幸福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对幸福的追求中,饱含渴望的过程更为重要。最后再进一步深化讨论的主体,得出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保持心理平衡,并分析、阐释这一观点。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和讨论,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口语的思辨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口语课的后期阶段还采用演讲、辩论或二者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如对老师布置的题材,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准备2分钟,然后上台作即兴演讲,演讲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由此引发出热烈的辩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批判性倾听能力。有时,还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定好辩论的话题,确定正方与反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再综合对比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推理、如何识别与利用不同的资料为自己服务,而且知道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类问题。既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总之,英语口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日常口语,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使用普遍接受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正如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口语课结束时所形容的那样“英语口语课不仅使我们口语流利,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美]Edward G.Seidensticker.美国口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鲍冬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引进与咨询,2004.

[3]秦天文.改进英语教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