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在所考察的时期中,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的货币估计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称为资本消耗补偿(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的经过、论述的可行性及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一)选题的经过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和和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处在物价变动的经济环境中,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缺点逐渐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运营,按照配比法原则的要求,应在固定资产折旧初期提高较多的折旧,在使用后期提取较少折旧,折旧费用呈递减趋势,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尽快得到补偿。重视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从而企业尽最大可能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减少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二)论述的可能性本论文以以往相关系统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相对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指导,为论述该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智力和知识上的支持。加速折旧法也称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多提,后期则少提。从而相对加快固定资产折旧的速度,以便使固定资产成本加快地得到补偿的折旧的计算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有一定的作用。国家为了鼓励采用新技术,允许某些企业才采用加速折旧法。 (三)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意义企业固定资产的改变亦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但前提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看。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能为企业增强发展。采用加速折旧法,目前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的最快补偿的方法。因为折旧费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要素,提高了每期的折旧费促使企业固定资产能更新更快,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也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所的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到企业税负的轻重。由于在折旧方法上存有差异,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显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好折旧方法是关键,使其既谨慎又具有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题意义,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可行性,该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之类的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内容摘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过当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流动资产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但目前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在保证信息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还是在服务于企业管理目标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郑百文”、“麦科特”、“东方电子”、“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以及郑州市合作银行支行巨额小金库案纷纷见诸新闻媒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缺陷、无效与不执行是诱发上述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二)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1、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会计是对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在收集、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2、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4、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洁,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3、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单位的亏损。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二)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帐,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三)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四)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市场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三)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结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其基本日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小失控制,同时,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参考文献:1. 财政部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22日2.赵鑫道:“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载《会计之友》,2002年第8期3.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4.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载《现代企业管理学报》,2004年第6期6.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载《机械管理开发》,2005年第5期7.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内容摘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过当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流动资产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但目前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在保证信息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还是在服务于企业管理目标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郑百文”、“麦科特”、“东方电子”、“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以及郑州市合作银行支行巨额小金库案纷纷见诸新闻媒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缺陷、无效与不执行是诱发上述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二)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1、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会计是对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在收集、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2、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4、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洁,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3、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单位的亏损。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二)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帐,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三)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四)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市场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三)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结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其基本日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小失控制,同时,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参考文献:1. 财政部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22日2.赵鑫道:“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载《会计之友》,2002年第8期3.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4.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载《现代企业管理学报》,2004年第6期6.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载《机械管理开发》,2005年第5期7.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浅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内部控制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在会计电算化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以确保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在计算机会计中,由于会计处理高度集中在计算机内部,其处理高度自动化,而且会计信息主要载体变为磁介质,因此,与手工核算相比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大变化。(1)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通过以下分析了解会计电算化核算下会计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原始凭证→授权批准→财务审核→对合格凭证进行凭证输入(制单)→电算审核→机系统处理→账表输出。从以上工作流程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帐务的集中化处理,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人员操作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手工条件下的一些控制措施,在计算机会计中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进行平行登记、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核算程序的变化,这些控制已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其次,手工会计中的一些平衡检查在电算化会计中将移入计算机系统内部,通过计算机程序体现出来。如,记账凭证的借、贷平衡效验;账户中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的检查;各核算业务模块间数据的核对;报表数据的钩稽关系检查、会计平衡的等式的检查等等。因此手工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电算化条件下已难以发挥其作用。(2)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电算化会计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再加之计算机系统更具隐蔽性,因此,其控制的内容更加复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计算机会计人员的重新分工和新的内部牵制;系统安全控制以及系统开发、系统资料文书化控制;系统的组织和操作管理控制;系统的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内部稽核机制发生变化。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实行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自动化、控制的程序化,各种手续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统一执行,会计工作的分工、岗位职责、权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4)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环境下,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因此,在计算机会计中,控制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人,而变成了第一,人工处理控制;第二,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控制;第三,会计信息输出控制;第四,人机交互处理控制;第五,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等多方面。(5)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存储方式的改变。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是纸介质,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会计数据所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纸张上的书面数据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各不相同的笔迹也可作为控制的手段。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被直接存储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并可做到不留痕迹,从而失去了直观性。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核算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电算化系统下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许多传统的会计控制方式消失了。就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这就迫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2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措施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此外,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电算化部门内部必须把职责分工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会计电算岗位可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出纳人员、审核记帐、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岗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还有其他相关资料,字数的限制只能发一篇给你了希望对你有用!!

相关范文:公司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摘要】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会计人员是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分离会计控制权,而分离会计控制权的尝试性方法是独立会计主管。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权; 独立主管会计 由于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非市场机制加以妥善解决,即出资者将资本授权给经营者经营后,必须辅以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实现会计管理的预定目标。这种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而由于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使得外部监督的成本高、效益差;相比而言,内部监督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 (一)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会计本身就具有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中,监督职能反映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的作用,而会计的监督职能自古就有。我国西周的司会掌管全国财政收支的全面核算,由总司审计监督大权,进行财政收支的审核与监督。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责任。强调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而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是会计工作的职责之一。会计监督的完整含义是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指导、控制和促进,调节和指导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经济活动方法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按照合理、合法的轨道进行,促进与控制则是对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性给予直接的支持和制约。会计人员的受托责任来自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方面,既要对所有者负责,也要对经营者负责。一方面,会计人员受托于所有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可靠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受托于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营者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最大效率地达到经营者所要求的经营目标。 (二)从会计人员在公司中的地位来看,会计人员也是最适合的内部控制执行者 在公司内部,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几乎全部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会计环节转换为会计信息,会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沟通,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而会计无疑是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由会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可以避免注册会计师审计常常会遇到的审计范围受限等情况。因此,通过会计这个环节来建立企业权力约束制度,是由会计工作本身的地位所决定的。 二、以会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分离会计控制权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人员既要对所有者负责,也要对经营者负责,必须时时注意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而在实际中,会计常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的泥潭中,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在事实上也难以持久,这就是企业所面临的会计控制权问题。 会计控制权是指对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所拥有的支配权。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企业代理人即经营者拥有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但不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而企业委托人即所有者交出了企业经营控制权,最终却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的不对等,弱化了对代理人的制约和控制。而本应同时受托于两个控制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实际中却直接为经营者所控制,所有者的会计控制权被完全弱化。因此,要形成权力的制衡,减少风险,就有必要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控制权中分离出来。 分离会计控制权更实际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是进行会计监督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应具有可验证性、中立性和报告的公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的独立保证了会计人员的公正态度,避免会计信息中带有会计人员的个人意识。由于风险的存在,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会计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风险越大,主观性越大,而对这种主观性的控制则掌握在会计人员手中。会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以中立的态度充分地反映会计信息,让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对企业所有者是如此,对经营者也是如此。会计人员协助经营者执行会计管理职能时,应将个人意见与提供给经营者的会计信息分开,保证经营者个人决策的独立性。会计人员如果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反映会计信息,也就是代替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或决策,那么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必然失真。如果会计人员不独立,就不能保持中立而偏向其受托的某一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会产生有利于该受托方的误导作用。 三、分离会计控制权的尝试性方法——独立会计主管 曾经在我国一些地区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可以认为是一种分离会计控制权的方法,但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由政府机构派出,可能会产生政企不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不过,它能很好地将会计控制权分离出来,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建议,企业可以像设立独立董事一样设立独立会计主管,即企业的会计主管由股东大会从会计公司聘请专业会计人员来担任。独立会计主管采用固定年薪制,有任期规定,可以续聘亦可改聘,但续聘有最长任期限制。 (一)独立会计主管的任命 独立会计主管的聘用权掌握在股东大会手中,企业经营者可以提供聘用意见但无决定权。在人员选择上,最好由股东大会直接委托专业会计公司提供候选者由股东大会定夺。这样可以较好地做到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代理人手中转移给企业委托人,形成权力的制衡;同时也避免企业外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会对企业的自主经营产生负面作用。 避免由企业经营者提名独立会计主管人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独立会计主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产生良好的市场反应。另外,为避免专业会计人员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影响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公司不应聘请独立主管会计所属会计公司的专业会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或委托承担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公司提供独立会计主管人选。考虑到现实专业会计人员执业中的同业竞争状况,非同一公司的专业会计人员在审计中一般不会对独立会计主管有任何包庇,这反而也会成为对独立会计主管提高工作质量的一种鞭策。 (二)独立会计主管的激励和约束 独立会计主管是否也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呢?独立会计主管制度所面临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独立会计主管能够独立地行使职责。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问题,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法律保证、声誉保证和经济激励三种方式,其中前两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独立会计主管。 1.法规保证。独立董事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或企业章程来履行其受托责任。倘若独立董事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履行职责,那么他们要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考虑到独立会计主管的工作主要还是属于企业内部经营及解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范畴,因而对于独立会计主管的职责权限可以由股东大会制定于公司章程之中。 但如果在企业章程中规定独立董事没能履行其职责时企业可以免除对他们的赔偿要求,则会弱化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责这一机制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决策很难独立于企业管理层。由于独立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解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与股东都无权单方面免除对独立会计主管没能履行其职责时的赔偿或惩罚要求。 2.声誉保证。独立董事必须胜任并努力维护其作为企业经营监督人的声誉。如果一个独立董事屡屡由于其品德问题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责任赔偿,那么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这样的独立董事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 与公司内部会计人员相比,专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性要强得多。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行为多为领导的授意,即使被揭露,只要不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一般而言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不大;而专业会计人员的声誉往往对其职业生涯有决定性作用,实行独立会计主管制度更应该大力推行专业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制度。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信誉激励对专业会计人员的作用会更大,独立会计主管并不会因为其报酬额固定而没有提高其工作质量的动力,相反其良好的工作记录将有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师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薪酬水平;独立会计主管的任期规定可以增加独立会计主管的岗位压力,如果出现严重失误或是欺诈行为,将会被股东大会解聘,其不良记录也会不利于其未来再被其他企业所聘用;而最长任期限制则是为了避免独立会计主管逐渐演变为非独立的企业“内部人”。 3.经济激励。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可以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但作为专业会计人员,其声誉保证本身就可以间接导致在会计师市场上的经济效应。而为了消除独立会计主管为获得更高的奖金而粉饰财务状况的动机,独立会计主管更适合采用固定年薪制,不适于进行类似于独立董事的经济激励。【参考文献】 〔1〕 朱学义.中级财务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对税务、资产账面值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固定资产类论文开题报告

你弄清楚大概的差异在那里 然后你这个论文要解决解决什么问题 有些什么书籍参考 有什么社会显示意义 还有你这个论文存在的问题会是那里!

我觉得主要是从对税务、资产账面值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吧,还是多搜些文献看看吧。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的经过、论述的可行性及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一)选题的经过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和和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处在物价变动的经济环境中,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缺点逐渐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运营,按照配比法原则的要求,应在固定资产折旧初期提高较多的折旧,在使用后期提取较少折旧,折旧费用呈递减趋势,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尽快得到补偿。重视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从而企业尽最大可能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减少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二)论述的可能性本论文以以往相关系统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相对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指导,为论述该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智力和知识上的支持。加速折旧法也称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多提,后期则少提。从而相对加快固定资产折旧的速度,以便使固定资产成本加快地得到补偿的折旧的计算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有一定的作用。国家为了鼓励采用新技术,允许某些企业才采用加速折旧法。 (三)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意义企业固定资产的改变亦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但前提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看。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能为企业增强发展。采用加速折旧法,目前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的最快补偿的方法。因为折旧费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要素,提高了每期的折旧费促使企业固定资产能更新更快,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也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所的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到企业税负的轻重。由于在折旧方法上存有差异,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显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好折旧方法是关键,使其既谨慎又具有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固定资产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固定资产管理在一个企事业单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公司中的领导和决策者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固定资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使得设备利用率的增加得以有效的提高,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能。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 固定资产管理的电算化 固定资产效 益分析体系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可利用率以及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得以优化,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合理的安排维修计划以及相关的资源与活动。企业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来实现收益的增加,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不但要进行静态核算外,而且还要现资产的动态管理,比如从资产的申购、资产领用、资产维护一直到资产的报废,整个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日益竞争的商业时代,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对于设备的维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成本范畴了,资产的管理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能。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公司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负责人必须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好《会计法》,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关键是,公司领导必须真正做到并且担任起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责任。一个企业的负责人重视企业的资产管理,应当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管理固定资产,应当设有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

(二)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

对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固定资产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流失毁损;有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达到报废状态,但是没有办理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存在;在对房屋改造、修建应增强建筑物面积和金额的情况下,由于疏忽没有及时管理等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能力弱,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资产状况不清。

(三)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和固定资产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企业的主要资产组成大部分来自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物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生产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以及生产设备的保养和正常维修,决定着物质生命的长短。首先,要对生产设备注重日常维护,以确保延长其物质寿命。否则,固定资产会提前报废,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给企业增加了支出,导致固定资产总值的减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更好的生产设备,从而造成原有生产设备的贬值。有些设备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设备最否达到合理的使用期限。在最适宜的使用年限内使用固定资产,出现年均总成本的最低值,而能使年均总成本最低的年数,这就是设备的经济寿命。技术更新处于相对于缓慢阶段的设备,其更新主要以经济寿命为主,同时兼顾技术寿命。

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上应该对固定资产采购、固定资产发放、固定资产登记与转移、固定资产验收、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盘点、检查制度,应该严格要求以确保固定资产在各个环节中保证账实相符,避免造成损失。

二、管理好固定资产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

企业应当每年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进行固定资产预算,预算得以批准后,一般情况下不予突破,对于“紧急需求”固定资产的情况,应当上报。在制度上有所规定,并从严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公司应根据各部门提出固定资产采购要求,报公司指定指定部门或专人进行审核,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根据现有资产情况,判断是否同意购置新固定资产或直接从 其它 部门调拨固定资产。如需采购,由报相关领导审批后,由负责人员采购。

(二)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制度

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权限和批准方式以及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三)组织责任制度

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接收、使用等环节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对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并相互监督、职权分离。采购的资产由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办理固定资产验收。如发现固定资产与采购要求不符,或者固定资产质量存在明显问题,须立即 报告 负责人,并进行固定资产更换,否则不予入库。由指定部门发放固定资产时,领用人须分别在《出库单》和《固定资产领用明细表》中签字确认。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因保管不善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或毁损的,使用人应当按照规定赔偿。固定资产使用人 离职 时,须归还所有办公资产,经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清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由指定部门负责查核、统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经领导签字确认后,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明确部门对固定资产看管责任。固定资产出现丢失、毁损的,须到由指定部门进行备案,及时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固定资产发生转移的,须经转出部门和转入部门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转移。由指定部门库管员根据《固定资产登记表》的变更情况及时更改资产管理台帐记录,并将相关情况备案至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经专业人员确认无法维修或维修费用超过资产原值时,需申请报废并办理相应报废手续。由指定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自查和盘点,每季度协助进行资产检查及盘点,并做出资产清查盘点情况表。由指定部门进行资产的登记、检查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不定期抽查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每季度,由指定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并出具书面报告。对各部门资产盘盈盘亏的情况,找出原因及责任人,报公司领导批后处理。如果属于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应当追究当事人和管理者的责任,并且视具体情况进行赔偿损失。 (四)记录固定资产的账簿制度

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和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要全套保管好固定资产的申请单、固定资产审批资料、固定资产购买计划等各项会计记录,相关责任人禁止对固定资产的材料进行更换、丢失以及损坏,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实施固定资产卡片,确保固定资产的情况及时反映。设立固定资产台账,更好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固定资产从初始规划到固定资产结束的全过程所形成文字描述、会计账务等相关资料。对固定资产进行归类划分建立相应的动态系统资料。

(五)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

按相关规定,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要以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为原则,以来办理内部的调拨手续,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变更登记。

三、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并且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手工管理、手工统计不再适应工作要求,所以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建立起对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化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预决算、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的报废、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公司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情况,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四、固定资产效益分析体系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应当充分对效益进行分析。一是固定资产购置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预测和有效的分析。二是统计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率,发挥固定资产效能,该报废的固定资产报废,该维修的要及时进行维修。三是预算固定资产的盈亏平衡点,分析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四是对企业固定资产全部实行电算化核算,分析每件固定资产的收入、支出、毛利和毛利率,明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教科文司编,2006年8月第一版

[2]董定芳.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6年第6期

[3]王丽姿.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经济管理中应用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7月第23卷第7期

【摘要】本文针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符等现象,对固定资产的购建管理、日常管理、处置管理、效率管理等,提出了相应的改进 方法 与对策。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购建管理 日常管理 处置管理 效率管理

一、引言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代公司战略部署及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司系统应加强资产管理,着眼未来,推进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符的现象;2.个别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3.固定资产营运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4.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定资产管理改进方法或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建管理

1.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固定资产购建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按照预算管理程序,严格按照经过总经理办公会和省公司批准的年度资本性收支预算安排固定资产购建,对于不可预见的固定资产购建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2.设备物资采购及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充分发挥招投标管理中心在物资采购方面的优势,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严格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管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将设备物资采购和工程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满足工程进度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资金运作,降低资金综合成本。

3.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程竣工决算管理办法》等制度的要求,加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竣工决算报告编制情况进行清理,及时督促上报审查,保证竣工决算的及时审批,有效解决固定资产长期以暂估价值入账带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1.狠抓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包括:1)在资产发生变动时,要求各职能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传递变动信息,确保帐、卡、物一致;2)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度;3)提出资产出租和委托经营管理的程序及职责;4)严格控制以固定资产进行担保的行为;5)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6)建立固定资产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

2.制定定期清查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是完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原则上每年至少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查盘点结束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及时提交清查盘点报告,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整改 措施 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及时处理,资产清查发现重大资产损失情况的,及时上报省公司。

3.动态监控资产增减变动

设计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变动情况月度报表,要求填报月度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按月份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更正,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差错的发生。

4.会同生产部门做好更新改造支出管理

财务部配合运维检修等部门提出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并纳入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在制定更新改造支出计划时,综合考虑各单位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程度等因素。不定期对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更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将技改形成的新增资产调整原有固定资产卡片,避免出现一项固定资产对应多张卡片的情况。

5.严格运行维护支出管理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支出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及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在下达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支出预算时,充分考虑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合理分配,提高固定资产维护效益。

(三)固定资产处置管理

1.固定资产处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的处置根据不同的管理层面,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资产损失核销管理办法》及《河南省电力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对有关固定资产损失及时进行核销、账销案存资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

2.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审批情况

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理由,并提出处理意见,填制相关申请单据,经实物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经主管领导审批,手续完备后进行处置,并及时报价值管理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好残值回收工作,在未获批准前,不得擅自处置。

(四)固定资产效率管理

对于无效低效资产,积极盘活、收回资金。对于非生产用资产,积极按市场化方式出售变现。对于账销案存资产,进一步清理核实,制定专门机构,明确工作机制,积极清理追索。

1.推行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2.制定固定资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切实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落实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保证 安全生产 ;4.建立固定资产使用评价制度,动态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总体思路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控制购建成本,严格处置程序,优化固定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根臣.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 马桂荣.在实施新财务制度中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

[3] 胡蓓蓓.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11.

[4] 王彦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建材报,2009 .

[5]宋凯芳.浅谈企业改制后固定资产管理[N].中华建筑报,2011.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基本实现了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电算化信息化,但是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仍然存有问题,主要是制度和主观因素上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企业固定资产概念及加强意义

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持有和使用时间超过一年,资产价值超过一千元,且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原物质形态的资产。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单位资产合理利用率。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及流通等信息,全面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集中化管理与控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分布和应用情况,合理化分配和协调资产运作,避免和降低资产浪费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明确固定资产操作和应用规划,制定科学资产管理计划,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固定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顺得开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核算不及时且计价不够准确

我国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核算不及时和计价不准确现象。首先,有些企业固定资产调拨、转出、报废等流程较为复杂,需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固定资产处理可能存在不及时现象;其次,当前固定资产填报软件对资产信息要求较为全面,不但需要填写固定资产的金额、品牌、购入日期、型号,同时还需要填写其凭证号、照片等信息。然而由于一些企业前期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较为松散,一些固定资产在填报系统软件时出现严重的核对不实现象,造成资产管理难问题;最后,一些企业在接受捐赠或无偿使用固定资产时,并未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计价和入账处理,同时对于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存在增值价值时,也并未如实对其增值价值进行入账处理。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存在明显偏差。

(二)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应用,一些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仍然未能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操作相结合,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监督机制缺乏实效性仍较为严重。首先,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少必要参照和制定规范约束,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补助,盲目的大量购买单位不需用固定资产,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金,并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其次,购入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入账处理,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也不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和处置程序不够合理和规范,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最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不够准确和全面,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三)利用效率低且报废处置不规范

企业不能合理正常使用相关固定资产,相关资产利用率偏低,同时其报废处理也存在明显不规范现象。首先,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未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购置,极大的弱化了固定资产使用性,降低资产利用率;其次,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购入资产的更新速度和性能,比如大量购置电子产品,而使得一些电子产品尚未使用就被淘汰;最后,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报废处理时并未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审批处置办法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四)核算、预算与 财务管理 相脱节

虽然一些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但其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工作并未能够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同步,进而使得职责管理之间相脱节,造成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出现严重不相符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全部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对固定资产盘点则较为忽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会计人员管理责任意识

企业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当从根本上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及工作责任心。首先,应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道德 教育 和专业能力培训;其次,全面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和付款等相关环节应分开管理,同时,固定资产采购和会计处理也应进行分离,明确不同岗位具体职责,不相容岗位不能同时由一人兼任;最后,全面贯彻并落实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度,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发现隐患或不对现象要及时进行整改,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机制;其次,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价值相符,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全面落实并有效实施;再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定期对固定资产处理进行审查,以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最后,制定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应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固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金的浪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处理时,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及账证相符。

(三)提高管理意识及有效利用率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其有效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浪费,应当与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相配合,两者之间应存在必要的相关性和相符性。首先,充分发挥当前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管理起到的重要作用,采购预算计划准确、采购物品性能适当,采购后及时进行核算处理,使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对购置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全面掌握并处理;其次,合理优化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化管理,进而有效减少企业所需运行成本的支出;最后,制定并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管理来提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效率,确保按章办事、按章行事,提高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及盘点办法

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通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物资及使用部门等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控制,必须要做到固定资产账、卡、实三方面内容相符,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至少每年需要盘点一次,并将盘点情况与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将国家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财务制度规定以及信息系统软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核算方法,对企业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进行入账处理,避免账外资产现象的发生。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在所考察的时期中,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的货币估计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称为资本消耗补偿(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的经过、论述的可行性及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一)选题的经过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和和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处在物价变动的经济环境中,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缺点逐渐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运营,按照配比法原则的要求,应在固定资产折旧初期提高较多的折旧,在使用后期提取较少折旧,折旧费用呈递减趋势,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尽快得到补偿。重视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从而企业尽最大可能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减少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二)论述的可能性本论文以以往相关系统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相对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指导,为论述该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智力和知识上的支持。加速折旧法也称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多提,后期则少提。从而相对加快固定资产折旧的速度,以便使固定资产成本加快地得到补偿的折旧的计算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有一定的作用。国家为了鼓励采用新技术,允许某些企业才采用加速折旧法。 (三)课题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意义企业固定资产的改变亦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但前提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看。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能为企业增强发展。采用加速折旧法,目前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的最快补偿的方法。因为折旧费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要素,提高了每期的折旧费促使企业固定资产能更新更快,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也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所的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到企业税负的轻重。由于在折旧方法上存有差异,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显然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好折旧方法是关键,使其既谨慎又具有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固定资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转移到商品或费用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使用固定资产而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摊的固定资产耗费。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是计提折旧的前提。在所考察的时期中,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的货币估计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称为资本消耗补偿(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从对税务、资产账面值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固定资产管理在一个企事业单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公司中的领导和决策者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固定资产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使得设备利用率的增加得以有效的提高,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能。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 固定资产管理的电算化 固定资产效 益分析体系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可利用率以及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得以优化,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合理的安排维修计划以及相关的资源与活动。企业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来实现收益的增加,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不但要进行静态核算外,而且还要现资产的动态管理,比如从资产的申购、资产领用、资产维护一直到资产的报废,整个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日益竞争的商业时代,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对于设备的维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成本范畴了,资产的管理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能。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公司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负责人必须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好《会计法》,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关键是,公司领导必须真正做到并且担任起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责任。一个企业的负责人重视企业的资产管理,应当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管理固定资产,应当设有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

(二)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

对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固定资产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流失毁损;有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达到报废状态,但是没有办理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存在;在对房屋改造、修建应增强建筑物面积和金额的情况下,由于疏忽没有及时管理等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能力弱,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资产状况不清。

(三)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和固定资产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企业的主要资产组成大部分来自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物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生产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以及生产设备的保养和正常维修,决定着物质生命的长短。首先,要对生产设备注重日常维护,以确保延长其物质寿命。否则,固定资产会提前报废,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给企业增加了支出,导致固定资产总值的减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更好的生产设备,从而造成原有生产设备的贬值。有些设备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设备最否达到合理的使用期限。在最适宜的使用年限内使用固定资产,出现年均总成本的最低值,而能使年均总成本最低的年数,这就是设备的经济寿命。技术更新处于相对于缓慢阶段的设备,其更新主要以经济寿命为主,同时兼顾技术寿命。

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上应该对固定资产采购、固定资产发放、固定资产登记与转移、固定资产验收、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盘点、检查制度,应该严格要求以确保固定资产在各个环节中保证账实相符,避免造成损失。

二、管理好固定资产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

企业应当每年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进行固定资产预算,预算得以批准后,一般情况下不予突破,对于“紧急需求”固定资产的情况,应当上报。在制度上有所规定,并从严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公司应根据各部门提出固定资产采购要求,报公司指定指定部门或专人进行审核,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根据现有资产情况,判断是否同意购置新固定资产或直接从 其它 部门调拨固定资产。如需采购,由报相关领导审批后,由负责人员采购。

(二)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制度

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权限和批准方式以及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三)组织责任制度

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接收、使用等环节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对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并相互监督、职权分离。采购的资产由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办理固定资产验收。如发现固定资产与采购要求不符,或者固定资产质量存在明显问题,须立即 报告 负责人,并进行固定资产更换,否则不予入库。由指定部门发放固定资产时,领用人须分别在《出库单》和《固定资产领用明细表》中签字确认。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因保管不善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或毁损的,使用人应当按照规定赔偿。固定资产使用人 离职 时,须归还所有办公资产,经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清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由指定部门负责查核、统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经领导签字确认后,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明确部门对固定资产看管责任。固定资产出现丢失、毁损的,须到由指定部门进行备案,及时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固定资产发生转移的,须经转出部门和转入部门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转移。由指定部门库管员根据《固定资产登记表》的变更情况及时更改资产管理台帐记录,并将相关情况备案至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经专业人员确认无法维修或维修费用超过资产原值时,需申请报废并办理相应报废手续。由指定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自查和盘点,每季度协助进行资产检查及盘点,并做出资产清查盘点情况表。由指定部门进行资产的登记、检查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不定期抽查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每季度,由指定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并出具书面报告。对各部门资产盘盈盘亏的情况,找出原因及责任人,报公司领导批后处理。如果属于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应当追究当事人和管理者的责任,并且视具体情况进行赔偿损失。 (四)记录固定资产的账簿制度

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和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要全套保管好固定资产的申请单、固定资产审批资料、固定资产购买计划等各项会计记录,相关责任人禁止对固定资产的材料进行更换、丢失以及损坏,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实施固定资产卡片,确保固定资产的情况及时反映。设立固定资产台账,更好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固定资产从初始规划到固定资产结束的全过程所形成文字描述、会计账务等相关资料。对固定资产进行归类划分建立相应的动态系统资料。

(五)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

按相关规定,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要以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为原则,以来办理内部的调拨手续,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变更登记。

三、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并且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手工管理、手工统计不再适应工作要求,所以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建立起对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化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预决算、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的报废、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公司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情况,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四、固定资产效益分析体系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应当充分对效益进行分析。一是固定资产购置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预测和有效的分析。二是统计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率,发挥固定资产效能,该报废的固定资产报废,该维修的要及时进行维修。三是预算固定资产的盈亏平衡点,分析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四是对企业固定资产全部实行电算化核算,分析每件固定资产的收入、支出、毛利和毛利率,明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教科文司编,2006年8月第一版

[2]董定芳.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6年第6期

[3]王丽姿.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经济管理中应用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7月第23卷第7期

【摘要】本文针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符等现象,对固定资产的购建管理、日常管理、处置管理、效率管理等,提出了相应的改进 方法 与对策。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购建管理 日常管理 处置管理 效率管理

一、引言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代公司战略部署及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司系统应加强资产管理,着眼未来,推进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符的现象;2.个别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3.固定资产营运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4.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定资产管理改进方法或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建管理

1.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固定资产购建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按照预算管理程序,严格按照经过总经理办公会和省公司批准的年度资本性收支预算安排固定资产购建,对于不可预见的固定资产购建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2.设备物资采购及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充分发挥招投标管理中心在物资采购方面的优势,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严格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管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将设备物资采购和工程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满足工程进度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资金运作,降低资金综合成本。

3.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程竣工决算管理办法》等制度的要求,加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竣工决算报告编制情况进行清理,及时督促上报审查,保证竣工决算的及时审批,有效解决固定资产长期以暂估价值入账带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1.狠抓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包括:1)在资产发生变动时,要求各职能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传递变动信息,确保帐、卡、物一致;2)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度;3)提出资产出租和委托经营管理的程序及职责;4)严格控制以固定资产进行担保的行为;5)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6)建立固定资产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

2.制定定期清查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是完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原则上每年至少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查盘点结束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及时提交清查盘点报告,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整改 措施 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及时处理,资产清查发现重大资产损失情况的,及时上报省公司。

3.动态监控资产增减变动

设计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变动情况月度报表,要求填报月度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按月份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更正,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差错的发生。

4.会同生产部门做好更新改造支出管理

财务部配合运维检修等部门提出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并纳入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在制定更新改造支出计划时,综合考虑各单位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程度等因素。不定期对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更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将技改形成的新增资产调整原有固定资产卡片,避免出现一项固定资产对应多张卡片的情况。

5.严格运行维护支出管理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支出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及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在下达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支出预算时,充分考虑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合理分配,提高固定资产维护效益。

(三)固定资产处置管理

1.固定资产处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的处置根据不同的管理层面,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资产损失核销管理办法》及《河南省电力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对有关固定资产损失及时进行核销、账销案存资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

2.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审批情况

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理由,并提出处理意见,填制相关申请单据,经实物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经主管领导审批,手续完备后进行处置,并及时报价值管理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好残值回收工作,在未获批准前,不得擅自处置。

(四)固定资产效率管理

对于无效低效资产,积极盘活、收回资金。对于非生产用资产,积极按市场化方式出售变现。对于账销案存资产,进一步清理核实,制定专门机构,明确工作机制,积极清理追索。

1.推行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2.制定固定资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切实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落实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保证 安全生产 ;4.建立固定资产使用评价制度,动态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总体思路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控制购建成本,严格处置程序,优化固定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根臣.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 马桂荣.在实施新财务制度中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

[3] 胡蓓蓓.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11.

[4] 王彦宽.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建材报,2009 .

[5]宋凯芳.浅谈企业改制后固定资产管理[N].中华建筑报,2011.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基本实现了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电算化信息化,但是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工作仍然存有问题,主要是制度和主观因素上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企业固定资产概念及加强意义

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持有和使用时间超过一年,资产价值超过一千元,且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原物质形态的资产。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单位资产合理利用率。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的状态、使用及流通等信息,全面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集中化管理与控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分布和应用情况,合理化分配和协调资产运作,避免和降低资产浪费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明确固定资产操作和应用规划,制定科学资产管理计划,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固定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益,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顺得开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核算不及时且计价不够准确

我国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核算不及时和计价不准确现象。首先,有些企业固定资产调拨、转出、报废等流程较为复杂,需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其固定资产处理可能存在不及时现象;其次,当前固定资产填报软件对资产信息要求较为全面,不但需要填写固定资产的金额、品牌、购入日期、型号,同时还需要填写其凭证号、照片等信息。然而由于一些企业前期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较为松散,一些固定资产在填报系统软件时出现严重的核对不实现象,造成资产管理难问题;最后,一些企业在接受捐赠或无偿使用固定资产时,并未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进行计价和入账处理,同时对于改建或扩建的建筑物存在增值价值时,也并未如实对其增值价值进行入账处理。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都使得我国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存在明显偏差。

(二)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得到了普遍应用,一些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仍然未能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操作相结合,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监督机制缺乏实效性仍较为严重。首先,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少必要参照和制定规范约束,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补助,盲目的大量购买单位不需用固定资产,极大的浪费了国家资金,并造成固定资产大量闲置;其次,购入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入账处理,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也不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和处置程序不够合理和规范,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最后,当前企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不够准确和全面,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三)利用效率低且报废处置不规范

企业不能合理正常使用相关固定资产,相关资产利用率偏低,同时其报废处理也存在明显不规范现象。首先,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未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购置,极大的弱化了固定资产使用性,降低资产利用率;其次,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并未考虑到购入资产的更新速度和性能,比如大量购置电子产品,而使得一些电子产品尚未使用就被淘汰;最后,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报废处理时并未完全按照国家相关审批处置办法执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四)核算、预算与 财务管理 相脱节

虽然一些企业设置了专门的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但其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工作并未能够与财务管理之间实现同步,进而使得职责管理之间相脱节,造成固定资产与账目记录出现严重不相符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全部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因此对固定资产盘点则较为忽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

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会计人员管理责任意识

企业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当从根本上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及工作责任心。首先,应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参加相关职业道德 教育 和专业能力培训;其次,全面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和付款等相关环节应分开管理,同时,固定资产采购和会计处理也应进行分离,明确不同岗位具体职责,不相容岗位不能同时由一人兼任;最后,全面贯彻并落实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度,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制定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发现隐患或不对现象要及时进行整改,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全面管理机制;其次,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价值相符,制定科学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全面落实并有效实施;再次,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定期对固定资产处理进行审查,以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避免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最后,制定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应用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固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金的浪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处理时,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及账证相符。

(三)提高管理意识及有效利用率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其有效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浪费,应当与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相配合,两者之间应存在必要的相关性和相符性。首先,充分发挥当前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固定资产管理起到的重要作用,采购预算计划准确、采购物品性能适当,采购后及时进行核算处理,使单位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对购置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全面掌握并处理;其次,合理优化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化管理,进而有效减少企业所需运行成本的支出;最后,制定并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监督制度,通过监督管理来提高固定资产有效利用效率,确保按章办事、按章行事,提高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及盘点办法

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通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物资及使用部门等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控制,必须要做到固定资产账、卡、实三方面内容相符,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方面,定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和清查,至少每年需要盘点一次,并将盘点情况与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账实不符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将国家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财务制度规定以及信息系统软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核算方法,对企业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资产进行入账处理,避免账外资产现象的发生。

四、结束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