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文汇报历任社长总编辑

发布时间:

文汇报历任社长总编辑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零售港币6元。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新闻报道公正翔实,及时准确;新闻内容详尽丰富,生动活泼;版面时尚,色彩艳丽,印刷精美。香港文汇报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共设立包括北京新闻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珠三角新闻中心在内的三十个办站机构,拥有一支敬业、勤业的专业记者队伍,其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转载和高度评价。香港文汇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除香港外,每日还在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出版海外版,读者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覆盖全球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华文精英媒体。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王树成先生,河北省平山县人,高级编辑,现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编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他相继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助理,1993年升任副总编辑、总经理;1994年12月调任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1997年底,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2005年底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2008年5月,担任香港文汇报董事、副社长,同年12月任现职。他还相继担任安徽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外联谊协会常务理事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写出百余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人物专访、杂文、调查报告及报告文学等。其中一批稿件被新华社和相关部委评为全国好新闻,《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国庆50周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抗击非典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过“漫游中华大地”等大型丛书的编撰,编著有《风云人物大写真》等人物通讯集和《太行山的呻吟》等报告文学作品。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鉴于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华社高邮分社副社长,苏中二分区《人民报》主编,华中《新华日报》主编,《苏南日报》副总编辑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劳动报》社总编辑、社长,《解放日报》总编辑,1978年任《文汇报》总编辑,发表了许多有关新闻改革的文章,对新闻界较有影响。并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1982年起为上海新闻学会会长。1983年起为全国记者协会理事,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解放日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文汇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第九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新闻学会原副会长,上海新闻学会原会长马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6日14时10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马达同志1941年参加革命并投身抗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两次立功受奖。1952年任劳动报总编辑、社长,1958年起到市委工作,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粉碎“四人帮”后,马达同志任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积极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对新闻改革作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他主持工作期间,文汇报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品,最先报道话剧《于无声处》,刊登小说《伤痕》,为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离职休养后,马达同志仍然关心新闻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撰写了大量新闻理论和业务论文,为新闻改革贡献智慧。马达同志告别仪式将于9月10日下午2时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人民出版社历任社长总编辑

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属文化部领导。冯雪峰任社长兼总编辑,蒋天佐任副社长,聂绀弩、周立波、张天翼、曹靖华、冯至任副总编辑。由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和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调来部分人员组成基本干部队伍,建立了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编辑部和总编辑室、经理部、办公室。5月,开始出书,第一本书为《平原烈火》。1952年7月,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迁京并入,建立鲁迅著作编辑室,专门从事整理和注释鲁迅著作,准备出版注释本《鲁迅全集》。1953年2月,时代出版社撤销,部分俄文编辑人员调入。3月,古典文学编辑部的民间文学部分并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6月,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建议的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版《鲁迅全集》[2]出版线装本《楚辞集注》。此项配合世界文化名人纪念活动的出书工作,后每年进行,至1961年止。11月,为扩大出书范围,开始以副牌“作家出版社”名义出书,第一本书为《三国演义》。随后又出版《红楼梦》。12月,开始以“艺术出版社”副牌出书,第一本书《演员小丛书》中的《安德烈也夫》。开始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丛书》。1954年10月,建立五编室,专门从事文学古籍的整理重印和影印工作。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该部增设出版局。归文化部局领导。1956年,艺术出版社分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停止业务。1958年1月,社址迁至朝阳门内大街320号,即今166号。编辑部分成十个组,另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0版《西游记》[3]生产部、办公室及美术组、资料组和组联组。2月,原通俗出版社通俗文艺编辑室划归本社,成为一个编辑组。原宝文堂印刷厂并入。因该厂只有排版业务,故更名为排版所。8月,作家出版社分出,由作家协会领导。楼适夷和部分干部调到作家出版社。为适应作家出版社分出,再次调整机构:编辑部分为六组,其中第一编辑组专门从事选拔新创作的工作。9月,开始自办发行。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调来部分职工,建立发行科,直接与全国各地书店联系。1959年,成立编译室。1960年,11月文化部决定,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并入,“仍为文化部的直属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再业务上并受作协和剧协指导。”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三社合并。1963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并入。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编辑出版业务基本停止。1970年,8月原音乐出版社撤消并入,成立音乐组。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与本社正式分开,恢复旧制。年未出书。1971年,恢复出版工作,归国务院出版口(后更名为出版局)领导。[4] 2组织结构编辑总编室总编办公室是协助总编辑处理日常事务的职能机构。负责编订发稿、出版计划,管理书号条码、在版编目、书稿档案及版本书库,统计经营报表,协调编辑部门与生活经营部门的工作关系;国内图书版权管理业务。[5] 编辑部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有当代文学编辑室、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韩国文学丛书”、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青少读物编辑室等6个图书编辑室以及《当代》《新文学史料》《中华文学选刊》《学语文之友》和《帅作文》等5个报刊编辑部。[6] 天天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唯一一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由中国最大的文学图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资组建并实体化运作。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3月,是国家级文学专业出版机构。[7] 3主要刊物编辑中华文学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是创刊于1993年的国家级文学期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刊物自创办以来得到文学大师巴金、冰心、夏衍等人鼓励。致力于文学佳作的传播,关注文学发展道路上的种种论争和探索,关注文坛新现象的出现和新人的成长。是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必选的馆藏文学期刊,在文学界有较高位置。被国外汉学家誉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代文坛的窗口。《中华文学选刊》在2009年全新改版,版面增至200多页。除选取中短篇小说外,每期还将全文选发一部长篇小说精品,是同类文学选刊中,惟一覆盖长中短三类小说的刊物。[8] 新文学史料1978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以发表“五四”以来我国作家的回忆录、传《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四期封面[9]记为主,同时刊登文学论争、文艺思潮、文艺团体、文学流派、文学刊物、作家作品等专题资料,刊登有关的调查、访问、研究、考证文章及不易见到的材料和文物图片等。《新文学史料》在历史转折期创刊,为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做出贡献。这份刊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有良好声誉的名牌刊物。萧军日记原件[9]《新文学史料》的刊名,由茅盾题写;原打算叫“新文学资料”,萧乾认为“史料”更郑重,于是定名。这份刊物是在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创刊的,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们敏锐地感到,在“文革”割断历史、造成文学史空白的情况下,中国文坛需要恢复历史记忆,承续“五四”新文学传统,而大批曾被打倒的老作家重返文坛,也需要有一个园地让他们说话。于是就办了这个刊物。后来这些回忆又出版了单行本,作为“新文学史料丛书”,在文坛很有影响。[10] 当代杂志杂志创刊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发表国内作家最新的长中短篇力作,分别设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栏目。是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20多年来,《当代》杂志刊发表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作品。著名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出自《当代》。[11] 帅作文《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文学故事报》创办于1985年,由当时的社长兼总编韦君宜亲自策划并主持编发,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发行量很快即达到四五十万份。该报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一大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文学作品,为文学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为在文学急剧下滑的情势下,《文学故事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改为《帅作文》后,它将变成一份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帅作文》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学语文之友《学语文之友》创办于1985年。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语文期刊。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量身打造,是一本专业的语文学习期刊。4图书出版编辑50年代的文学创作与出版极为活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logo情推动新文学创作,在重印已有佳作的同时,组织培育新的作家和作品,重印和新出版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家巷》《上海的早晨》《山乡巨变》等,这些作品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都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从1958年起,还先后集中出版了几批优秀作品选拔本,共144种。60年代,是全国出版事业遭遇曲折的年代,反右扩大化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不仅使创作队伍萎缩,作者创作力下降,出版机构的数量及全国年总出版量也呈下滑趋势。作为国家级文学专业出版社,仍出版了一大批在当时有影响的当代作品,如《艳阳天》《播火记》《欧阳海之歌》《我们播种爱情》《风云初际》《秋色赋》《东风第一枝》《将军三部曲》《放歌集》等。70年代大部分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和“左”的思潮的影响,出版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具体表现为出书品种虽然有一定数量,但除了《火红的年代》《青松岭》《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外,大多是像《群众演唱选》、小吕剧《朝阳新歌》、小戏曲《牛栏春暖》等小册子,即使有少量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手稿[12]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如1972年出版的《金光大道》、1975年出版的《大刀记》、1976年出版的《万山红遍》,以及6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出版的“八个样板戏”的普及本,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90年代小说创作扛鼎之作的两部小说《白鹿原》《尘埃落定》先后出版。其他如刘玉民的《骚动之秋》、王火的《战争和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邓一光的《我是太阳》、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天下财富》、周大新的《第十二幕》等作品相继出版,有着十分良好的社会影响。截至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该社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品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13]

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是严文井,任期是1961 年4 月至文革。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1934年严文井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38年5月严文井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1年严文井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1944年严文井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

1945严文井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严文井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2005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扩展资料:

(1)严文井的主要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1943)、《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1949)、《蚯蚓和蜜蜂的故事》(1950)、《三只骄傲的小猫》、《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1957)、《小溪流的歌》、杂文集《关于鞭子的感想》、游记作品《印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2)严文井主要著作被收录在《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严文井

《中华文学选刊》是创刊于1993年的国家级文学期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刊物自创办以来得到文学大师巴金、冰心、夏衍等人鼓励。致力于文学佳作的传播,关注文学发展道路上的种种论争和探索,关注文坛新现象的出现和新人的成长。是国内外著名图书馆必选的馆藏文学期刊,在文学界有较高位置。被国外汉学家誉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代文坛的窗口。《中华文学选刊》在2009年全新改版,版面增至200多页。除选取中短篇小说外,每期还将全文选发一部长篇小说精品,是同类文学选刊中,惟一覆盖长中短三类小说的刊物。 1978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以发表“五四”以来我国作家的回忆录、传记为主,同时刊登文学论争、文艺思潮、文艺团体、文学流派、文学刊物、作家作品等专题资料,刊登有关的调查、访问、研究、考证文章及不易见到的材料和文物图片等。《新文学史料》在历史转折期创刊,为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做出贡献。这份刊物已成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有良好声誉的名牌刊物。《新文学史料》的刊名,由茅盾题写;原打算叫“新文学资料”,萧乾认为“史料”更郑重,于是定名。这份刊物是在拨乱反正的大环境下创刊的,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们敏锐地感到,在“文革”割断历史、造成文学史空白的情况下,中国文坛需要恢复历史记忆,承续“五四”新文学传统,而大批曾被打倒的老作家重返文坛,也需要有一个园地让他们说话。于是就办了这个刊物。后来这些回忆又出版了单行本,作为“新文学史料丛书”,在文坛很有影响。 《帅作文》的前身是发行了30年的《文学故事报》。《文学故事报》创办于1985年,由当时的社长兼总编韦君宜亲自策划并主持编发,由于适应了社会需求,发行量很快即达到四五十万份。该报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一大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文学作品,为文学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为在文学急剧下滑的情势下,《文学故事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改为《帅作文》后,它将变成一份教辅类报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帅作文》于2011年元月正式创刊。 《学语文之友》创办于1985年。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语文期刊。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量身打造,是一本专业的语文学习期刊。

总编室:总编办公室是协助总编辑处理日常事务的职能机构。负责编订发稿、出版计划,管理书号条码、在版编目、书稿档案及版本书库,统计经营报表,协调编辑部门与生活经营部门的工作关系;国内图书版权管理业务。

编辑部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有当代文学编辑室、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青少读物编辑室等6个图书编辑室以及《当代》《新文学史料》《中华文学选刊》《学语文之友》和《帅作文》等5个报刊编辑部。

天天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唯一一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由中国最大的文学图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资组建并实体化运作。

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属文化部领导。冯雪峰任社长兼总编辑,蒋天佐任副社长,聂绀弩、周立波、张天翼、冯至任副总编辑。

由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和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调来部分人员组成基本干部队伍,建立了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编辑部和总编辑室、经理部、办公室。5月,开始出书,第一本书为《平原烈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方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南方日报总编辑黄常开。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报。 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旗舰媒体。广东报业市场第一份以高端读者为对象的权威政经大报、主流严肃大报。

杨兴锋,男,汉族,1952年4月生,海南海口人,1978年1月入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暨南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编辑。1982年起历任南方日报社记者、科技部副主任、海南记者站站长、政科文部副主任、社会生活部副主任、要闻部副主任、要闻部主任。1992年7月至2005年6月历任南方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社委委员。2006年11月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至2013年3月)、党委书记,南方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至2013年3月) 。2006年10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本届中国记协副主席。 2013年4月9日,杨剑锋被免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2022年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广宁

光明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至重庆,先后担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1940年8月,在湖南安化县蓝田国立师范学校任教师,《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为这一时期作品。《英国与印度》一书则是其讲授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的讲稿。并在桂林《力报》任主笔。1945年春,在湖南辰溪《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占领桂林后,他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共出版十七期。1946年春赴上海,9月1日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兼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同年6月,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招致当局不满,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1978年后,五十五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是我国经过了30年的解放运动,特别是3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打垮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取得了震撼全世界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在建国的前夕,《光明日报》诞生了。《光明日报》初由中国民主同盟主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1949年7月起,《光明日报》就陆续开始创办《经济》、《文学》、《文学评论》、《学术》、《新语文》等各种专刊,开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1953年起由中国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合办。1957年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1978年以来,《光明日报》几次调整办报方针,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读者对象始终没有改变。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199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的光明日报社编制方案明确规定:光明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此报的顺序号从创刊第一号“号”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区别于其他某些报纸“期”的称谓。此报当时的零售价为旧币制20元,后升至200元一份。当时《光明日报》社社址在北平西长安街32号,编辑、印刷厂在石驸马大街90号,报社社长未署名,当时报社设有8个部处组,分别有联系电话。 从《光明日报》报纸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当今和谐社会的来之不易。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为党紧密联系和激励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光明日报》从一份民主党派机关报发展为党中央主办、中宣部代管的全国性重要党报,成为“党的喉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49年1月北平解放,时有报纸26家。根据中央对进步、反动、中间性质的旧有报业不同的处理意见,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北平旧有报业的处理除保留《世界日报》和《新民报》二家私营报外皆予查封。旋即由于《世界日报》在刊登新华社来稿的同时还发布国民党新闻稿件,2月25日被当作国民党CC系报纸而没收。时隔2个多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曾提出新中国应该办一张主要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报纸的意见,中共中央指定由中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中国民主同盟接收原北平《世界日报》的产业及人员。《世界日报》是由中国新闻史上唯一一人办三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的报业家成舍我于1925年2月创办的民营报纸。该报除了主要进行军事、政治新闻报道外,同时还兼重教育新闻报道。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日本占领北平,《世界日报》停刊。此时《世界日报》是北平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社会影响极大。其规模、设备、编辑、作者队伍堪称全国一流水平。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20日于北平原地复刊。当时民盟集中了较多的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素有办报的传统,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报经验。1949年5月14日下午,民盟总部在北京饭店举行第11次会议,商讨接手、改造《世界日报》的事宜,就当时黑暗的旧中国面临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光明的政治背景,会议通过决议将报名定为《光明日报》,同时决定5月16日正式接收报馆,社址仍用原《世界日报》西长安街的社址。创刊报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也有人认为是沈钧儒先生所题写的,两者之中无论是谁题写的,这一报头一直使用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后毛主席先后题写了上百家报纸的报头,《光明日报》却是极少数非毛主席题写报头的报纸之一。一切准备就绪之后,6月16日新报出版,由民盟总部所主办的新中国第一张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党派机关报——《光明日报》于北平横空出世。办报伊始《光明日报》每天出版对开四版,星期六增出对开四版称之为增刊,主要有“学术”、“新语文”、“历史教学”、“文学评论”等。版式上采用传统的仍是竖排法。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对排版格式进行改革,开国内报纸横行排版的先河。众所周知,在此以前,我国报纸历来都是竖排版的,没有横排的先例。当时《光明日报》的地位和前苏联的《消息报》很相似,于是把《消息报》作为参考标志进行文字排版改革,最终全国第二大报《光明日报》成了中国第一份文字改版的报纸。到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紧接着全国报刊积极响应。直到反右运动开始前,《光明日报》虽说是由民主党派主办,但同时也接受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的领导。办报经费按照公营报纸实行“供给制”政策,中央人民政府拨给办报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社长由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是第一任社长。历任总编基本上是由具有民主党派和共产党员双重身份人士担任,如第一任胡愈之,第二任邵宗汉,第三任常芝青除了是民主党派人士外都是共产党员,第四任储安平则只是民主党派人士。 《光明日报》创办之时就将主要读者定位为广大的知识分子。报道内容除了重要的国内外时事之外,主要是有关知识界的各种情况。随着1952年4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根据民盟的政治任务明确规定:《光明日报》以文教工作的宣传报道作为报纸的中心内容。此后,文教工作的宣传报道内容每期几乎占1/4的版面。加上《光明日报》拥有诸如包括郭沫若、费孝通、范文澜、翦伯赞、茅盾、老舍、巴金、梅兰芳、程砚秋、俞伯平、沈从文、钱伟长、谈家桢、苏步青、丁石孙、叶剑英、陈毅、董必武等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革命家大批著名的精英作者。《光明日报》办得有声有色,在全国众多报纸中特色鲜明,受到广大读者的深深喜爱。1953年1月,《光明日报》改由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此时正值抗美援朝之际,为大力报道抗美援朝内容,《光明日报》的副刊除“历史教学”外全都被取消了,但不久之后《光明日报》又陆续创办了“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副刊。从1954年春到1957年上半年反右开始,《光明日报》副刊的发展进入到“文革”前的巅峰时期。《光明日报》在全国非常畅销,成为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影响最大的报纸。1956年4月,毛主席提出了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使知识分子能感到自己拥有足够的言论自由权,促进“双百方针”的顺利推进,毛主席及党中央充分利用报纸这一宣传工具来调动知识分子的激情。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特别邀请新闻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上问及时任《光明日报》总编常芝青:“《光明日报》是民主党派的报纸,你一个共产党员在那里当什么总编辑。你撤出来,找一个民主人士去当总编辑。”不久之后,中共中央撤销了《光明日报》的党组。让民主党派独自办报。4月1日,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储安平正式就任总编辑,章伯钧仍继续就任社长之职。紧接着在随之而来的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将文艺、学术思想问题的“争鸣”转变为鼓励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向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此毛主席又一次专门召开了新闻出版界代表的座谈会,其中就办报而言,他认为“共产党不如党外人士,现在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样一来,在“整风”、“鸣放”阶段,党外人士、知识分子们显出了无比的热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策。储安平以《光明日报》名义,派出大批记者到全国九大城市采访,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鼓动他们向共产党提意见,并亲自安排版面“发表座谈纪录11次,共占了12个版,约13万字”。在整风发言中民主党派人士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章伯钧、储安平分别提出了“政治设计院”、“党天下”的言论。以此同时,《光明日报》作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报成当时全国两份最活跃的报纸之一,大胆刊出各种“鸣放”声音。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拉开了“反右派运动”的序幕。《光明日报》被定为推行“资产阶级方向”的两家报纸之一,成为新闻界的“毒蛇”,被点名批评:“利用百家争鸣和整风运动,发表大量带煽动性的报道。”1957年6月至7月,《光明日报》有18人被划为右派,章、储两人均被当作“大右派”揪出,名列中国十大右派之榜。1957年反右开始不久,《光明日报》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与中央保持步调一致。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跃进”,新闻界内部也开展了“大跃进”运动。195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社宣布了《苦战三年工作纲要(草案)》,这个纲要其中强调了“千方百计地利用广大读者的来信,使读者来信真正成为丰富报纸内容的源泉,每月争取刊用读者来信600件至1000件……”。在《人民日报》的带动下,新闻界掀起了相互竞赛的热潮。《光明日报》也不甘落后,一改“同人办报”、“专家办报”的作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开门办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在各地文教部门建立了五百多个通讯组,发展了近两千名通讯员”。这样一来,稿件猛增,篇幅显得紧张,于是10月25日编委会在报上登出《本报五种专刊停刊启事》,毛主席看了这个启事后,认为“《光明日报》的副刊和‘哲学’、‘文学遗产’等,应继续办下去,不要停刊”。根据主席的意见,11月2日’又登出《本报“哲学”、“文学遗产”等专刊继续出刊启事》。大跃进时期,报社内也搞大跃进,如排字房案提出“比干劲,放‘卫星’,排字案工显奇能;不论编辑删、倒、花,政治挂帅克服它!”校对室提出“质量要好保时间,分分秒秒都抢先,政治挂帅鼓干劲,校对卫星飞满天”,如同其他报纸一样,《光明日报》也成为推动“大跃进”的有力工具。 1967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省市报可以停刊闹革命,但是不应当停止代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到1968年底,大多数报纸停办,全国报纸数量降为历史最低仅42种,全国性报纸只剩下4种,《光明日报》便是能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全国性报纸之一。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形成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两报一刊”的宣传机构,负责披露“最高指示”、新的运动口号以及运动的最新“战略部署”。“两报一刊”成为全国舆论的指挥棒,是全国人民了解“中央精神”最主要的渠道。当时全国报纸的内容及版式皆以“两报一刊”为样版。内容上,《光明日报》的副刊和专刊全部取消,大量转载刊登政治性的文章,学术色彩削弱,内容单一化。版式上,以《光明日报》报头为例,原本在反右运动开始后为改变“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的急先锋”的形象,就有人提出换掉以前的报头,请毛主席题写。直到1964年夏天,报社穆欣同志为此专门向毛主席写过报告,而毛主席认为(《光明日报》)原先用的报头是郭沫若写的,他曾说过,凡是报上用的鲁迅、郭老写的报头,都不再写。情况并非这样,郭老只题写了“文学遗产”专刊的刊头。经过说明以后,仍然没有应允,这事便拖下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开展,为避免因《光明日报》报头非毛主席所题写,而遭到“造反派”的挑剔,以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1966年12月24日,报社同志用毛主席1963年1月9日手书《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的词末注明“郭词见一九六三年一月一日光明日报”中的“光明日报”四字制成报头,将所制的版样送请毛主席审阅后,于1967年元旦开始使用,此后沿用至今。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新闻界努力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恢复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1978年杨西光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于5月份对《光明日报》进行改版,使之成为以宣传科学、教育为主的文化战线方面的报纸。在国内报业中第一家提出不刊登一般性时政经济新闻,增加科技新闻内容,最先取消报眼处每日刊登的毛主席语录,把马、恩、列、斯、毛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引语由黑体变成宋体,随后其他党报纷纷效仿。改版后的《光明日报》在将科学、教育和知识分子问题放在报道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保持报纸的学术色彩,对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发表意见。《光明日报》在头版全文刊发了了由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揭开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同一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全文,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7家省市报纸均转载了此文。到5月底,全国共30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随着这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的逐步开展,形成了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思想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1982年11月,《光明日报》明确为中共中央领导和主办。1993年,总编辑徐光春提出了改革报纸宣传的十二个转变,其中一切的关键是实现“变科教文报为综合性报纸”。1994年8月,党中央批准光明日报社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宣传部代管的新闻机构,《光明日报》成为全国性重要党报。1978年以来,《光明日报》虽然几次调整办报方针,但努力把报纸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宗旨始终没有变,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这一鲜明特色没有变。

1982-1992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1993年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1995年9月调入作家出版社任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4月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2001年11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3年12月22日,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张胜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同时,还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利润80万元。1995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2001年则飙升1.7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他从一个记者、作家的角色转换成一位出版家后,不负众望,连年把作家出版社的业绩推向高峰。张胜友的改革思路很新潮,甚至将足球赛制引进单位的人事改革中来,他先将优秀编辑组成甲A队,被优化组合下来的则组成甲B队,鼓励甲B冲A。为了给编辑人员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他打破按文学门类划分编辑室的传统做法,把它们变成相应并列的编辑室,允许编辑放手开发各个文学门类的图书,这样既便于公平竞争,又可以使编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他的带领下,作家出版社涌现出了一大批贴近市场、具有“双效”的优秀图书,得了1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图书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2003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获准成立的第一家大型专业性文学出版集团。

新华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1985年12月从河海大学调入扬子晚报工作,历任扬子晚报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 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省委、省政府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主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组建。《新华日报》由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主办,新华日报社现为中共江苏省委直属事业单位。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潘子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18日被国民党查封,共存在9年多。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194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1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一直发行。2012年元月1日起,《新华日报》专门开辟通往北京的绿色通道,北京京西宾馆、江苏饭店、南京大饭店等首都重要窗口单位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当天新鲜出版的《新华日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