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诗歌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诗歌的论文题目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时间珍贵,以此为题,可以写议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知道呀么不知道!

艾青诗歌的论文题目

《艾青诗选》共集结了四辑,53篇,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同时还引起了诗坛的注目。每一篇都让人有不样的感受,极为真实的反映历史,蕴含着诗人最深沉的情感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艾青诗选》读后感

写诗歌赏析论文的题目

一、约 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当时怎样的情景?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二、雨过山村(唐)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简要分析“闲“字的表达作用。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故人”指谁?“烟花”指什么? 2.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四、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五、咏 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这首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六、绝 句(唐)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七 、入若耶溪(唐)王 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使我们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达到了“动中见静意”的美学效果,试找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其效果。八、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前三句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九、登科后(唐)孟 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说说“龌龊”和“放荡”在诗中的各自含义。2.三、四句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抒写了怎样一种感情?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既写平日思亲之经常,又写 思亲之强烈。2.诗人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以虚拟中的兄弟怀念之情,反衬出远在异乡的自己的思亲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十一、春夜洛城闻笛(唐)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折柳”是一首曲子,还是一个动作? 2.“折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十二、过华请宫(唐)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这首咏史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 2.通过 ,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 。十三、送 春(宋)王 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十四、送友人(唐)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 对 , 对 ,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写“萧萧班(分别)马鸣”的作用是什么?十五、观书有感(宋)朱 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阅读下面对诗的理解,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一、二句展示的形象,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讲道理,发议论,很有理趣。C.“渠”是个代词,相当于它,这里指代“水渠”。“清”,包含着“深”,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点。 D.“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提炼出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十六、游山西村(宋)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怎样的情境?表现怎样的情绪?2.诗人仕途不畅,从全诗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七、论 诗(清)赵 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此诗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下面对诗的解说和理解有不当的一项的是 A.开头两句举出李白、杜甫为例,说他俩的诗歌虽然领袖一代,万口传诵,全面而广阔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但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新鲜了。 B.三、四两句进而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才人”,写出本时代的风貌,开拓一代诗风,但也必然像李、杜一样,反映数百年之后的世界。 C.这首以诗论诗的论诗诗,观点鲜明,言简意深。运用典型事例论述,不显抽象、空洞。 D.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诗歌创作必须随时代而创新的正确主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一、约客1、雨下等候客人。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二、反村春天养蚕季节农家的繁忙,含蓄而富有韵味。三、1、孟浩然;春天的景色。2、后两句;写诗人长久地望着远趋的朋友,直到他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景中含情,含蓄隽永。四、1、简陋。2、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五、1、比喻、拟人、设问。2、裁;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称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天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风写活了。六、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2、欢快、舒畅。七、颈联;以蝉噪鸟鸣的声响所产生的动态来衬托静意,直接电初动静相称的关系。八、1、九个名词排列组合在一起,言简意丰,给读者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2、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九、1、处境的不如意河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摆脱拘束,畅快自由。2、渲染烘托得意之情。十、1、节时。2、比直接写自己的思亲更感人。十一、1、曲子。2、思乡之情。十二、1、七绝。2、送荔枝一事;淫逸误国。十三、1、杜鹃;暮春。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十四、青山、白水;北郭、东城。2、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步衬托出双方难分难舍的情谊,深沉、含蓄。十五、C(方塘)十六、1、写出了水迂回曲折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对前途的信心。2、希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十七、B(不可能反映……)

人教版课后的古诗十首,就是中招试题的来源。主要是从诗歌赏析的角度来命题。

古诗词鉴赏题的四种题型及解析:

1、品味炼字类: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 请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名句赏析类: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 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主旨情感类: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 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 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4、想象描述类: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培、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1 塞下曲 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出塞 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注]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结束:装束打扮。(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4分)(2)这两首诗在任务外貌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任务的精神风貌。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4分)2 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4 [双调] 沉醉东风白朴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补注:忘机友: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傲杀:傲视(1)曲中刻画的烟波钓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4分)(2)开头两句和“点秋江白鹭沙鸥”句,皆为景物描写,试析其对刻画烟波钓叟这个艺术形象有何作用。(4分)5 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3分)(2)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分)6 凤栖梧 无名氏①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注:①《全宋词》将其编为无名氏词。(1)本词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一些特点?(2分)(2)上下两阕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些情怀?结合有关词句,简要且合理地分析。(4分)7 蝶恋花苏 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3分)答:(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答:8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1)这首曲中“花依旧,人比黄花瘦”是借用了 朝词人 《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2分)(2)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在曲中感叹自己什么?(2分)(3)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9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①(其五)[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②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注:○1此诗是绍熙三年(1192)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2赚:。(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2)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释悬念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答:10.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⑴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作简要分析。(3分)⑵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3分)答答案:1、(1)第一首诗以将士们进行艰苦军事训练的场景,以及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嘶鸣的人欢马叫的壮丽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第二首诗以将士在风雪中部锋陷阵的壮举,以及卷旗夜战、肉搏拼杀的血战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评分说明:分层次解说,每一层2分。未分层次笼统解说者,酌情给分)(2)答案示例:第一首诗以“级结束”的“能”,赞美守边将士戎装打扮的英姿,透露出守边将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豪迈自信的情怀。第二首诗以一个“金”字写战袍,传出将士的神采风姿。(以一个“冲”字,写出了将士在疆场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以一个“卷”字,写出了战事的紧急和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以一个“缺”字,状战场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夺取胜利之不易,表现了将士誓死守边的战斗豪情。)2.(8分)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住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3.(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4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4、(1)刻画了一个宁静、淡泊、傲视官府,追求“桃花源”式生活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2)黄、白、绿、红,着色明丽,烘托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满足心情,用“白鹭沙鸥”作景,暗示作者宁静淡泊的情怀。5、(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义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3分,手法l分,作用2分)(2 )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采取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米: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景与情十分交融,全诗浑然一体。(6.(1)参考:①铺陈描写,色彩、形态、声音刻画得形象生动。(1分)上阕铺陈写了暮春初夏时节绿叶成荫,百花凋落,飞燕衔泥,杨柳飞絮,杜鹃声声的景象。②采用了烘托了悲凉气氛。(1分)暮春已至,燕子衔泥入垂杨,应是有巢可归;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犹如人漂泊无依;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不如归去”,更使人倍觉悲摧。③拟人手法;④……合理体会即可。(2)参考:上阕写暮春之景,睹物伤怀,可见作者漂泊无依之感。下阕跋涉山中,无心风月,更有见其客身在外、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羁旅无归之悲。(2分)“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漂泊之人,“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惆怅迷惘、寄身山水的心情。(2分)7.(1)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出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给读者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是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笔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富于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8.(1)宋 李清照 [2分。朝代1分,名字1分。](2)自己(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或年华流逝)。 [2分。](3)曲的开头先怜秋,继而对黄花(菊花)怜惜,再到人的自怜(“自羞”),最后是花怜人(“花替人愁”),全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自叹惋惜人不如花(“人比黄花瘦”)的情感。 [4分。每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满4分止。]9.(1)“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黙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3分)(2) “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言之成理即可。4分)10.(6分)⑴(3分)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⑵(3分)相同: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 不同:周词实写眼前愁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愁状,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表达离别的伤感。

小学诗歌论文题目

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的诗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人所创设的艺术境界的体味,致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我以为,把握诗歌的独特性语言,是深入诗歌意境、领略深层内涵的前提。 一、研究语言,把握跳跃 大家知道,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想象、思索、补充的“空白”。 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这种在其他文体中难以想象的跳跃是实现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及意境塑造的重要的艺术手法。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诗歌意象论文题目

浅析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特色这个就是写开题报告八你把格式,格式内容发给我

新月诗派作为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流派,对新诗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作为新月诗派最有成就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的诗歌典型地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风格与追求,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本文主要从徐志摩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风格影响、徐志摩诗歌的丰富意象与独特意境以及浪漫主义主调下蕴含着的现实批判性这三个方面对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