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对平津战役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对平津战役的研究论文

分太低 。,我三大战役的研究生材料 采纳后发给你

平津战役的胜败原因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军事方面1、指挥:共军由林彪、罗荣桓指挥,有辽沈战役作为练兵机会。国民党是傅作义指挥,受制于军事指挥、调动权力的各方面掣肘,2、战术:共军开始采用了围而不剿的战略战术,有效分化了国军。而国军反应缓慢,战术失当。3、后勤:国民党的后勤保障是部队建制,通常一个前线的士兵要有五到十人的后勤保障才行,而国民党没有那么多的后勤部队。共产党的军队没有后勤保障部队,后勤保障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通常一个作战士兵有大约十人的老百姓供应补给,“小米加步枪”更节省军事成本。4、军心:共军携辽沈战役大胜之势南下,势如破竹,而国军屡战屡败,军心涣散。5、地理:华北平原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国军被共军包围。5、暗战:共产党地下党势力活跃,打入国军内部,完成多次情报输送,并成功实现策反。二、政治方面1、国民党政治失败,失去民心,失去老百姓的支持;而共产党在国内声势大振,各党派为之欢呼,民心所向;2、国际政治方面,国民党失去美国支持,而中国受到苏俄多方援助。三、经济方面1、国民党遭遇金融危机,军费紧缺;2、国民党内贪污腐败横行,大地主与大资产阶级损公肥私,克扣军饷;3、美国不再向国民党提供军费贷款,长期奉行的高支出养军战略捉襟见肘。综合来看,国共两党在平津战役中胜负之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就的,但归根结底是胜负之势早已经逆转,国军回天乏术。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 解放天津 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战役研究论文英语

你先写个汉语的 再翻译成英语的

这么高难度啊?英语论文……帮不了你

描写战役的例文Liao Shen campaign, a major battle in the history of our armyThe Liaoshen campaign is a strategic decisive battle of the Northeast Field Arm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gainst the Kuomintang army in the western Liaoning, Shenyang and Changchun areas from September 12 to November 2, 1948. It is one of the three decisive battles in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War. The battle of Liaoshen lasted 52 days, annihilating more than 470000 Kuomintang troops and liberating the whole northeast.翻译我军历史上的重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精神研究论文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人民的大力支持,并给与的巨大帮助;国民党违背民意发动内战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

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战争北京: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永远搞不懂的战争。不仅是淮海战役,整个解放战争都让人搞不懂。国民党军队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都不曾如此快的失败,而且国民党军队1948年与1937年无论是训练、指挥和装备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淮海战役全部都是黄埔系军队,都是传统的王牌部队,包括血战昆仑关的第5军等。全部被消灭掉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呀!

它的胜利是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

团结和发动人民群众。

赤壁之战经典战役研究现状论文

原因是曹操要统一,孙刘联手要搞分裂,影响是中原的统一一下推迟了N年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历史上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以战争描写为主,表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如果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算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 关云长义释曹操”为止,总共用了八回约四万余字来描写赤壁之战,不可谓不是浓墨重彩。但是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呢?赤壁战败后的曹操为什么又会从此无缘一统全国了呢?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三个部分来论述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决策失败。 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曹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1-02 一、赤壁战前曹操的军事行动和对内措施 (一)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军事行动。 1.官渡之战。 之所以将官渡之战放在本文开头进行论述,是因为此战乃是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至许昌,至此“挟天子已征四方”,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而袁绍也在这一时期击败对手,这样,华北两大最重要的军事集团,决战在所难免。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囤于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乃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平定乌桓。 乌桓,也称乌丸,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联盟之一。春秋时,生活在燕国北部。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1]两汉时期,乌桓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且与袁氏集团关系亲密。后官渡惨败,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熙、袁尚“奔辽西乌丸。”[2]此处的乌丸就是乌桓。官渡战后奔入乌桓的十万余“幽、冀吏民”有相当一部分袁氏集团的“忠臣死士”。这两股势力一旦结合,对曹操统一大业的进程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所以曹操甘冒许昌空虚的危险,也要亲率大军,消灭袁氏残余和乌桓的势力,迁部分乌桓居于内地。至此,曹操解除了来自自己后方的威胁,河北之地基本统一。 (二) 对内政策。 在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消灭诸多豪强军阀的同时,鉴于当时经济凋敝的惨状,曹操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巩固既得利益。 1.屯田制的推出。 曹操诗歌《蒿里行》有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见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确实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曹操夺取政权工作的进行,所以他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用枣祇、韩浩等议,始兴屯田”[3]。曹操治下的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屯田,总的来说都带有强制性。但即使是如此,在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汉末三国时期,屯田制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也有利于区域性的统一,而且对安置流民,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是最为强劲,这也与它从最初开始就大规模推行屯田制有莫大的关系。 2.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汉末大乱,除了安置流民,维持社会正常生产秩序以外,还需要做的就是广纳人才。赵翼谓:“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2]而三雄之中,又以曹操帐下人才最多。他广泛吸纳各方人才,对于己方势力的形成、壮大以及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误 历经官渡之战、平定乌桓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随即挥师南下。可以说,他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时间。南征荆州之时,恰逢荆州之主刘表病重。公元208年7月曹操大军出征,8月刘表病逝,9月其幼子刘琮便投降。之后,当阳轻骑败刘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无愧于曹操作为一个伟大军事家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赤壁惨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主观方面。 占领江陵之后的曹操,错估了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小看了孙、刘两家的实力,即没有认真对比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没有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占江陵之后匆忙奔袭,最终导致了赤壁惨败。 (二)客观方面。 1、蒋干出使江东。 在率军南征的情况下,军中众将领应该如何调遣,对于一军统帅的曹操来说也是至关重要。但是,曹操在这场战役中人事任命上的失误是赤壁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次南征中,除去上阵杀敌的武将,还有形形色色的说客周旋各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相信对一个不成功的说客——蒋干都有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于诸葛亮、邓芝、李肃这些成功的说客,那在蒋干身上又缺少点什么呢?曹操派蒋干出使江东的失误又在哪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比之诸葛亮,少“援”。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中,同样是孤身至江东的诸葛亮,在面对江东“主降派”的轮番攻击时,可谓是从容应付。当然,这不乏作者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了诸葛亮这一人物技高一筹的原因,更重要的就是诸葛亮有“援”。东吴集团中以鲁肃为首的文臣,和以黄盖为首的武将,都劝说孙权连刘抗曹。鲁肃更是在诸葛亮至江东之初,关怀备至;又有张昭等人在东吴君臣议事之时力劝孙权投降,这时坚定的与诸葛亮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又是鲁肃,二人共同劝谏孙权,坚定其抗曹决心;紧接着周瑜欲杀诸葛亮,邀鲁肃相商,鲁肃同样直言曰:“不可,今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4]可以说诸葛亮虽是单身前来,但是却争取到了对方阵营中举足轻重人物的鼎力援助,可谓是第一大助力。 但是我们反观出使江东的蒋干,企图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动决战之心已定的周瑜,这完全就是绝无可能之事。假设一下,蒋干能在出使之前暗中结交张昭,使其能联合“主降派”于孙权面前进言,然后在群英会上不惧生死,抓住机会挑拨东吴主战和主降两派之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那么不费一兵一卒使孙氏来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说,蒋干之败,除了智不如周瑜以外,还有少“援”之故。 (2)比之邓芝,少“勇”。 中国古代虽有“交战双方,不斩来使”之说,但是毁书斩使的情况也是有所发生的。作为一名说客,就应该如蔺相如之出使秦国一般,能用自身的蔚然气度震慑对方,使之屈服。 除蒋干之外,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中,还有作者所塑造的另一位成功的说客形象——邓芝。邓芝出使,正值吴、蜀两国敌对之际,先主刘备更因此战而命陨白帝城。邓芝初到东吴,“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此时的邓芝完全可以说是用自身的逼人气势打消了对方的锐气,为己方的谋划积蓄气势。 而蒋干于赤壁战前来到江东,甫一见面,便被周瑜一语道破来意,其时表情相当愕然,却也违心地说“特来叙旧”,这在第一时间与周瑜的斗法中就落入了下风。之后群英会上,周瑜更有“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之事者,即斩之!”之言,使得蒋干完全陷于被动,使他不敢也不能多言;当周瑜表明决心:“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时蒋干已吓得面如土色。说客如他,即不能把握时机,也没有出色胆识,又如何能在敌营中挥洒自如,完成出使任务呢?此蒋干必败之第二大原因。 (3)比之李肃,少“谋”。 谋,有谋划、谋略的意思。身为蒋干“同事”的李肃就比他更加高明,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国演义》第三回《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一节中,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谋略高明的说客形象。彼时,董卓正因对手丁原手下大将吕布之勇而大伤脑筋,李肃出列,说了这样一番话:“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故而后续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赤兔马和金珠玉带使得吕布杀主投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肃游说成功的根本就在于其对吕布为人的充分认识,对症下药,效果立显。 反观蒋干,在出使之前即没有好好分析游说对象为人品行,更没有做足功夫琢磨怎么样使自己的劝说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作为曹操身边的谋士之一,尚且不论其在曹营地位如何,但对东吴在孙策之后“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4]”的说法不可能没有耳闻,然而他却听而不闻;更何况,在他之前,远有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与曹操决战之心已定。近有三江门水战前,曹操遣使送书至周瑜,周瑜毁书斩使。这些情况,作为曹营一员的蒋干就不可能不知道,然而此君竟是如此的盲目自信,想赢,岂不笑话? 从以上三点来看,如此的少“援、勇、谋”,既不自知,也不知人,岂有不败之理。 2、曹军可用水军兵力不足。 就双方总兵力来讲,自然是曹军要远大于孙、刘联军,但就经过严格训练及实战操练的水军来说,曹军则少于孙、刘联军。在赤壁战前,其实曹操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说明他在南征刘表前,就有意开始着手操练自己的水军了。而且他为了能利用刘表的水军,也必然会遣知晓水军的亲信前去驾驭降卒。在“玄武池”中训练了几个月,勉强知晓水军和久经长江风浪的孙、刘辖下水军相比谁优谁劣?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么刘表的水军呢?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操得刘表“船步兵数十万”,据此可以推断,刘表的水军应该在十万左右。然而,这十万荆州水军新附曹操,战斗意志散漫,兵将不可能齐心。战争中,兵将不齐心,这是作战时最大的一个忌讳,但不幸的是,在收编荆州水军之后的曹军,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状态下而不自知。 三、赤壁之战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在说到赤壁之战对于当时全国局势的影响,都会认为是:因赤壁之战,导致了天下三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赤壁之战前,正是“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时代,正是由于割据势力的激烈争夺,才酿成了赤壁之战,应该说,分裂割据是赤壁之战的前提而不是结果。战前的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有了立国的条件。通过赤壁之战,吴、蜀两家也有了立国基础。三国分立,实际上就是从东汉末期以来的大破坏大分裂逐渐统一全国的一个过渡过程。 赤壁战前,诸葛亮见孙权,曾以“操军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矣”[5]说服孙权连刘抗曹。于是,以赤壁之战为契机,江南较少战乱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后盾,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在抗衡曹魏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联盟也并非是稳固的,荆州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角色。赤壁战后,刘琦死,刘备领荆州牧。战后五、六年间,刘备取得益州,复领益州牧,三国分立的态势已经形成,同时孙、刘两家对于荆州的争夺也进入了激烈化过程。到孙权擒杀关羽、夺占荆州之后,就宣告孙、刘联盟已经完全破裂,之后虽然恢复往来,但已远不如赤壁之战前后的那般稳固。所以,赤壁之战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在于它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局势,是从局部统一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重要过程。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这场战争伤亡情况很严重,曹军伤亡过半,最后的获胜者是孙刘联军,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的地方是在长江流域附近;发生了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为之后的战争提供了借鉴意义。导致曹操损失很严重,短时间之内不能统一全国。

战役主题论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背景及原因: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又做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国民党派出代表到北京与共产党议和。但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于4月20日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办法。毛和朱签发命令,于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过程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意义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基础。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支持,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在一开始就得到了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各国无产阶级多次响应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呼吁,共同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反对日本对中国的强盗式侵略。

中国无产阶级与其他各国无产阶级共同形成了顽强团结的统一战线。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共产党曾派出医疗队;英美等国则通过媒体报道等,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产生了很大反响。

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了巨额贷款,另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军事专家和军队也来到中国帮助抗战,这些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地支援。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的奋力反抗与其他国家友好支援的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持久战和游击战思想的产生,正确预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合适的道路。另外,在各国人民的帮助下,抗日战争在实力上不断壮大,日本穷途末路,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