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是

发布时间:

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是

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下面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属于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1],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2]。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3]。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CIPP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30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10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审题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我们在这里依然强调出来,是因为很多同学还是不厌其烦地犯着不切题意的毛病,关键在于我们同学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

学位论文应该怎么写 我觉得你应该就参考一下那个学长们的那个呃,原先论文写作的那个 方式方法呃,找一下范文来,自己多看一下,呃,注意它的格式和那个内容的要求

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是尔雅

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相关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研究领域创新就是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

其实首先要定好题目,这个是根本了吧,然后研究方法也要定好,其次 打框架 构思提纲 ::::

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下面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属于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

哪一项属于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下面了解自己还不知道的内容属于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学位论文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

作者:新风学术网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一、论文的创新点到底是什么?首先需要认清什么是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重点体现在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的不同,研究内容应该更具有深度和广度。选择论文的创新点,阅读文献是第一步。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国内的文献,还需要阅读外文文献。尤其是行业相关的经典文献,研究领域的开篇文献等。我们需要通过阅读文献来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阅读近五年发表的文献资料。重点要了解研究的目的数据,方法,结果,结论等,可以分别从这些地方寻找创新点,比如可以目的不同,可以数据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等等。二、本科论文的创新点从何而来?1、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即别人以80后为研究对象,那么你以90后为研究对象去写就可以了。(不过现在对90后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蛮多的了。)2、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别人用访谈,你就用问卷调查,别人用问卷调查,你就改用SPSS.3、研究领域上的创新这一种写法难度最大,这种创新实际上要求有着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换而言之,就是需要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方向,研究意义上,自然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理论空缺。

研究领域创新就是学位论文创新的第一步。

学位论文的第一步是

学位论文应该怎么写 我觉得你应该就参考一下那个学长们的那个呃,原先论文写作的那个 方式方法呃,找一下范文来,自己多看一下,呃,注意它的格式和那个内容的要求

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相关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写毕业论文步骤是怎么样的

写毕业论文步骤是怎么样的,每一位大学生在毕业前夕都是需要写一份毕业论文的,如果论文通过的话,才能拿到毕业证书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写毕业论文步骤是怎么样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确定论文题目。论文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择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题目的选择需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研究方向与手中已经拥有的想法。优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与方向,可以节约时间与精力。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与指导老师沟通,请老师把把关,避免走弯路。同时要考虑自己能否将想法用文字很好地组织表达出来,选择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研读大量与自己的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勤思考多总结,保证其可行性。

2、列好提纲。选好论文题目后,不要急于下笔,先整理一份论文提纲。列提纲时要作全方位的考量,多加思考。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别人写过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不值得下笔,必须要有新意。根据论文题目整理好自己的写作思路,先主干后枝叶,论文才能如大树般稳固茂盛。

3、收集相关资料。论文的重点在于论据能否支撑你的论点,证明其正确性、合理性。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注意其可信度与权威性,才能使你的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将相关材料整合分析,从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丰富自己的论文内容。在收集资料时一定要将其出处记录下来。

4、撰写绪论。绪论是一篇论文的基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你搜集、整理、分析的文献完成文献综述,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从原始文献中得到的东西。其内容应当包括引言、正文、结论,附录。文献综述的全面性、丰富性关系到论文的重心、创新点、闪光点,对论文写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全文撰写。将论文题目、相关资料、绪论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撰写全文的工作了。事先做好计划安排,合理分配写作时间,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论文。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写作,切勿拖沓,更不能中断。严格把握论文写作的标准与质量。

6、整理格式。完成全文的撰写后,根据相关格式要求进行格式修改。

7、精心修改。以“十年磨一剑”的严谨态度审视修改自己的论文,通读全篇,看能否说服自己。注意行文的思路与结构,乃至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也可以请指导老师指出自己的论文的不足,加以修改。

如何写论文?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写论文的第一步是要先阅读大量文献。

为什么呢?你的导师身经百战阅文无数,祥衡他不会知道你连最起码的论文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第一次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确实根本没搞明白论文是什么东西。甚至没见过一篇像样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看文献是只会耽误时间,而且看的越多越乱。

因为每一篇文献都很长,有很多论文用词语序又非常涩(可能是降重的后果),如果从头读到尾需要花很长时间。再次,你如果从来没有写过论文,可能无法分辨论文中的垃圾和精华,知网上的论文多如牛毛,毫不夸张的说,很多垃圾文献,读完之后对你的研究成果毫无帮助。就好比,你从来没进过厨房,连菜都不会选不会切,就开始弊答看研读大厨的菜谱,准备做一道大菜了,是不是感觉少了什么步骤?

因此,在你弄清论文结构之前,千万不要贸然下载一堆文献(讲真下载谨携做了你也看不下去)。因此建议写论文的第一步:你需要隐清搞清楚一篇合格毕业论文的结构是什么。不管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不管是文科商科还是理工科,毕业论文都穗备山有着相对固定的结构。毕业论文一般分为5-6个章节。(根据每个学校或学科的要求可能有些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是这个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理论基础(或文献综述)第三章:研究假设第四章:论证过程第五章:研究结论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展望虽然每个学科的标题和内容不完全一样,但体都是这个思路,并且这几个章节环环相扣,每一章都需要有前一章的佐证。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一般包含几个二级标题:分别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一听标题你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分基野埋本都是空话套话,主要讲的是研究背景和目的,你既租岁慧然选了这个选题,这些内容闭着眼都能写出来,建议先做到脑中有个初步思路即可,不用着急写,建议放在论文的最后时间来写。(不建议论文按照章节顺序来写,比如绪论部分就可以放在偏后的位置。)关于写作顺序我会在第二步氏信握说。

第二章:理论基础(或叫文献综述)部分相对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写论文与写其他文章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每一句观点和结论都必须有出处一要么通过你自己的实验论证,要么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持。因此这一部分的歼庆内容相当于盖楼的地基。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部分正因为是前人研究基础,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引用文献,基本上初稿都不用自己写的,所以也不用花太多时间,最后降重即可严格意义上说,必须是先有了理论基础才能往下一步进行的,但今天如果需要按常理出牌,我就不用来写回答了。既然说的是以毕业为目的完成论文,我给的技巧是:这一步可以放在核心部分之后写。(第二步中我会详细介绍写作顺序)。这里插一句引用文献,关于引用格式可以参考每个学校的引文标注规范。可以边写边标注,也可以写完再统一标注。

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它和第四章是全文写作的核心!请注意我说的是写作的核心,并非答辩和整个论文的核心(整个论文的核心一般是第坦猛三章和第五章),但是对于写论文来说,这两个章节是我建议必须最先完成的。因为学科不同,这两个章雀游节的差异册扮较大,但是总的方向一致。我就拿我自己的论文(社会学类)举例吧。我的第三章内容是实证分析,包含的二级标题是访谈调研、研究假设与模型的建立、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简而言之第三章一般是在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你提出了怎样的研究假设。也是你整篇文论的核心观点。

第四章:论证过程。一般是在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以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这个滚穗部分一般在需要花的时间一般比较长(但非写作时间,而是研究的时间),因为会有计算或者研究的过程。(而且如果做出来验证结果有问题,还得反复重新做)

第五章:研究结论。这一部分其实在整个论文中是极为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应用类的学科。因为他不仅阐述你的研究过程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在第三章中提的假设到底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而且关系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的成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实用价值。请记住:在论文写作时,第五章研究结论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要你第三章和第四章搞定了,第五章的研究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基本上可以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但如果第三章和第四章裹足不前,或出现种种错误,那第五章也不要想写的顺利进行。因此再次强调:第三章和第四章才是写作的重难点。

第六章:就更为简单了:研究不足与展望。这一部分个人认为无关紧要,因为每一篇论文都不是完美的,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一定能找出一万个缺陷,所以最后自我批评的时候挑几个不那么原则性的问题说一说,比如:调研对象范围不够广,理论模型可以再细化等等希望后人可以继续研究等简单展望一下。这里可以参考借鉴一下别人的文献都是怎样我批评和展望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讲到这里,相信你对每一个章节的大体内容已经了解了下面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也是学姐认为针对你们这个阶段,开始写论文前比较重要的一步:写作顺序和时间的分配“简单操作”第二步:在搞清楚结构的基础上,安排好每个章节写作的先后顺序和时间投入。为什么我说安排写作顺序和时间分配非常重要?但凡写过论文的同学自己心里应该有点数,即使给你留够一年的时间写论文,你也一定会拖到不能再拖为止所谓DDL是第一生产力,说你有本事提前半年开始每天匀速有条不素的写论文我是不信的,谁不是最后被DDL逼疯,每天不眠不休的赶进度呢?因此用这个骚操作顺序,合理分配好时间投入以后,即使时间比较紧张,也依旧能如期且出色的完成论文。效率最高的写作顺序如下:先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首先前文已经闸述了,第三四五三个章节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其实当你在你准备选题的时候,这三章的计划就应该早已经有了雏形。如果是有实验的研究,可能需要早就把实验做的差不多了。所以一定要趁着研究过程还热乎着赶紧把核心部分写出来,这时候是效率最高的。如果完成了这四个章节,那你的论文初稿基本已经完成90%了、最后两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不足与展望,那就是洒洒水啦,绝对轻飘飘的搞定。最后说一下时间分配:时间分配上,按照刚才写的写作顺序的章节:第三章(提出假设)——第四章(论证过程)——第五章(研究结论)——第二章(理论综述)——其他(随意),依次送减。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呢?第一是重要性决定时间分配。这个上文已经阐述过了。第二是如果时间真的来不及,从第二章到最后的部分可以在查重前大段复制粘贴,先把初稿完成。再通过降重和修改的方式通过查重,以争取时间。第三步:下载相关文献阅读,只读核心部分虽然我不赞成一上来就阅读大量文献,但你完成了论文框架和第二步写作排序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下载和阅读文献了。但是阅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首先,通过前两步,你已经熟悉了论文的结构和套路,知道了每篇论文的核心在什么位置,那么你开始读文献的时候,一样只要看他的核心部分就可以了。一般先看摘要,大概只要花几分钟,如果觉得有点参考价值,先拉到第五章的研究结论,再看第三章的假设模型。基本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掌握了。通过筛选部分你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你只需要挑选几篇精华文章作为重点参考的内容。那你可能会问,自己写论文时需要的引用文献这么多,真的需要一一看完吗?嘿嘿,这里也分享一个技巧,你筛选的精华论文里,必然也有很多引用文章,所以你可以顺藤摸瓜,直接引用别人论文里引用的文献即可。第四步:按安排好的顺序开始写作。这一步其实已经在第二步中详细讲述了,这里只是提醒一下步骤,前面三步其实都是准备阶段,到这里才开始真正的动笔!第五步:交初稿初稿的写作是从0到1的过程,一定是痛且量大的,但记住,在初稿这个环节,因为工作量巨大,千万别追求完美,只要按我上面的方法,达到字数任务即可。这个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网上流传一句话:“当你把论文初稿糊完交上去的时候,你就成功的把痛苦转移到导师的身上了,因为他要愁怎么给你改论文。关于导师修改这个环节我不便多阐述,因为不同学校不同导师对论文的要求和审核程度天差地别,负责的导师会给你逐段批注修改,也有很多导师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但不论是哪一种导师,你依然要切记,论文还是得靠自己。在这里非实名点赞我的导师,对我的论文修改十分仔细,甚至格式问题也都一一找出,让我在初稿后就不断优化细节问题,避免了不少麻烦。感动…….第六步:降重导师修改的差不多后,就是降重的环节了。写初稿时那时候糊弄的债要现在来偿还了,但不要被吓到,技术上并不是难事。建议第一遍降重的时候先从学校图书馆检测一下,会有详细的重复的地方标注,便于修改。如果学校提供的查重次数有限,也可以使用蝌蚪论文、维普等可靠的查重系统检测,然后根据查重报告进行修改降重。一般查重率最高的地方就是理论基础,因为可能存在大段大段复制粘贴的情况,以及引用内容较多。关于降重的方法,没有什么捷径,就是一句话一句话的修改,但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要用语文知识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阐述一遍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让大家把理论基础不要放这么前面的位置开始写,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先复制粘贴就好,等降重的时候再逐句修改,但此时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需要的只是一点点时间。下面给大家附上一篇之前总结的一些论文降重技巧。第七步:排版,调整细节,提交终稿——请追求完美。关于排版和细节调整,千万不要小看。虽然每个学校对排版和规范性的要求不完全一样,但严谨的排版和避免低级错误是学术规范的体现,也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答辩时导师对你学术不严谨的挑刺。这方面一般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规范手册,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并严格按照要求来修改规范化。最后祝大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第一步是

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流程

同学们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了解了论文写作的流程吗?还是只是导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流程,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分类:

1、论文按照学科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以下再分文理各科。学术论文依照此种标准,可以划分为各种学科或专业的论文,如文学理论论文、文字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哲学论文、数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化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等。

2、论文按学科性质划分,可分为基础学科论文和应用技术学科论文;在同一学科内,也可分为基本理论类型论文和应用类型论文。

3、论文按用途和发表形式划分,可分为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

4、论文按体裁划分,可分为研究型论文和报告型论文。研究型论文可分为立论型论文、驳论型论文、评论型论文、考据型论文、阐释型论文和报告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又可分为调查报告论文、考察报告论文、研究报告论文和实验报告论文等。

论文的性质:学术性;创造性。一篇论文,作为科研成果,一定要有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结论。如果缺乏创造性和新颖性,就不是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就不值得发表。

论文写作流程:

1、论文选题。

确定选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亦即论文题目),这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它决定毕业论文写什么,怎么写,以及是否写得好。选题正确,论文会写得得心应手,写起来又快又好;否则情况会适得其反。

论文选题的'原则是什么?

(1)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选择自己有能力完成的课题;

(3)选题宜小不宜大。

选题的途径有哪些呢?

(1)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

(2)从搜集、阅读资料中获得选题;

(3)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寻找选题;

(4)从好学深思之中得到选题。

2、参考资料的收集筛选。

写作论文是对科学技术信息的再处理,是否充分地利用已有研究文献资料,将决定选题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论文写作的质量。

怎么整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搜集到的文献信息需要加以整理,作为写作论文的参考和依据。

(1)进行分类筛选。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把有用的资料按内容异同加以集中或分开,与此同时,把无用的或参考作用不大的资料加以剔除。

(2)阅读和研究资料,鉴别资料和数据的新颖性和适用性。用有序排列、摘录、做卡片和在电脑中设立专门文件夹的方式建立参考文献档案。

(3)根据所搜集的文献信息,再次考虑最初确定的选题和写作计划及论文纲要,从参考文献中得到启发和依据,以此订正选题,补充写作计划,细化论文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3、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1)拟论文提纲摘要

(2)书写参考文献

(3)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4、论文正文书写

(1)按照拟好的题纲,参考选取的文献,组织论文全文

(2)注意论文格式

(3)书写论文致谢

5、论文答辩(毕业论文)

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相关的书籍;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1],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2]。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3]。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CIPP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30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10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毕业论文写作流程如下:

1、确定写作方向

想要快速写出一篇毕业论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确定论文的写作方向了。有了方向,就能知道要找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材料比较合适,该往哪方向发力了。

总之方向很重要,将方向确定下来,后面一切就会很简单了。

2、搜集材料

第二步就是根据论文的写作方向,来搜集材料了。在搜集材料的时候,可以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搜集。当然在搜集的时候,要着重寻找和我们论文选题相关的资料。

除了可以在图书馆搜集,还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在图书馆搜集材料的话,建议在大型的图书馆中搜集,里面的资料会比较齐全,因而搜集起来会更省时、省力;在网络上搜集的话,可以去知网、支付宝等里面搜集。

3、撰写论文

第三步就是撰写论文了。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大家要先将提纲列出来,然后再根据提纲来撰写,这样就不容易跑题了,也不会写着写着就忘了要写什么了。

此外,撰写论文时,论文格式也是需要注意的,论文格式一定要正确,整篇文章的逻辑要通顺合理。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写,不能脱离论文的主题。

4、修改论文

最后就是修改论文了。修改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论文更完美,并且让论文的重复率更低。

初稿都是不完美的,所以论文写好之后,大家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千万不要写完就不管了,好的论文都是修改出来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