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小学中段语文互动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中段语文互动策略研究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2.1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2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3.1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3.2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3.3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论文研究

[1]David Hopkins[英]著.杨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赵宏平:农村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丁岩: 小学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9).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近些年,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不断深入。对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纠偏以及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不仅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也设立了新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师讲生听的封闭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掌握具体知识的任务,其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着,两者的既定角色主次分明,更不用说“教”与“学”深层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了。 按照《新课程教学设计》所阐述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念,“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由此可见,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也是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性能充分发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其次,它还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展开,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一、师生互动运行之理论因素 1.课堂教学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紧紧束缚在规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中,这样使得学生的 语文学习 脱离了丰富的语文生活,也使得所学 语文知识 无法有效投映到学生的生活需要中,课堂互动更无从体现。“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具体讲,应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在教某一课时,针对学生而设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而应该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内容、联系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给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课堂知识引导方式的开放性上,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师问生答,而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语文课延伸至课外,才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互动,让教学目的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兴趣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因素。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最能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内在情感的。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语文的这一内在功能已作为“情感目标”得以明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上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尽力做到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而这一趣味性对师生互动课堂效果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发掘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讲解,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这都是课堂师生互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 此外,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时教师必须注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在增强其趣味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和感官特征的学生,其所设计的趣味性必须与之相符或相适。这样才能从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3.提高学生主体性 要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必须让教师和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与语文知识传承、语文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它的活动形成与有效运行不仅依靠教师优秀的教育 方法 、适当的知识指导以及有效的学习监督,同时也依赖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自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可以促成的条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明白“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其从愿意学逐渐转向喜欢学、能够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不仅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所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重视,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应不断强调并促成其不断发展。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动”,启发他们以所学知识为基点,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和思考空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其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知识的重要活动。 二、师生互动运行之行为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除了前面所论述的总体理论性因素外,具体来讲,还包括言语互动行为和非言语互动行为。自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沟通和合作一直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由教师向学生传送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大多都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言语并以此为媒介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内容外化为学生能接受和感知的显性语言,并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让学生明确其所获得的知识,而学生也是通过言语活动向教师或他人反馈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可见,言语互动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互动行为。 但言语互动行为并非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唯一途径,眼神和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语言的外显性并不能很精确地反映内心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甚至会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而眼神和手段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有时,师生任何一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不自主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予对方重要的信息,引发强烈的共鸣。另外,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学校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筑起了一个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运用PowerPoint、Flash动画等辅助工具,教师通过播放演示文稿和动感影像资料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语言和运用辅助工具上需要做到配合得当、张弛有度,这不仅能为整个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影响。师生双方都应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重视和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得以传递。让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正常且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便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合理运用的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黄珊珊.追求情境之乐,感悟探究之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5(94).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2:《浅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宝贵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此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本文意图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开放且具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着这些理念,发挥才智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对知识拥有无尽好奇心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行为范式对他们的潜移默化影响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呆板的进行知识讲解,而应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唐诗时,教师除了为学生梳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词内容和艺术特色外,还应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期加深学生对这首送别诗的感悟。例如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常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两位学生扮演这两位古人,对送别场景进行情景表演,这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诗人折柳送别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而后教师可对此进行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送别友人的 故事 。用此种方法能够比较有效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的想象和分享 经验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将能使学生对古代的送别诗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友人相送的悲伤之情,这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语文之美。 在讲授一些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注重灌注情感,使学生身临 文章 之境,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感悟和思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推己及人。比如在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家庭负担所做的努力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情,教会学生体会子女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宝贵的。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可造之材,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 记忆力 较为出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往往是十分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最好方式。众所周知,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对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进行重点考察,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对重要的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将有效的缩短学生的阅读时间,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与精简,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因此这些阅读的文章不能够太过困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这样能够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 除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与写是不能够分开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后,训练学生进行 读后感 的写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想,无论是对于小女孩贫困的同情,或是想要对小女孩施以援手,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写作的读后感抒发出来。长期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的语库和写作角度得到拓宽。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成绩有好有坏,教师不应当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歧视学生,亦不应因为某位学生的成绩优良而过分优待。对于学习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首先,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提问活动不应只针对成绩好的同学,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教师也应一视同仁的进行提问。学生若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好,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夸奖赞扬;学生若不知道答案或答得较差,教师也应进行鼓励并指出错误,以期学生能够得到进步。 其次,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一篇诗歌,有些学生可能朗诵的有感情,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比较快,有些学生可能背诵的好却默写不出来,还有些学生可能会默写但是错字较多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背得不好的学生就多背诵几遍,容易写错字的学生就将错字誊写几遍,多看多写。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得到补充。其他类似的一些学习问题教师也可适当的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最后,因材施教,求同存异要求教师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要有包容心。一个班级里,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的较快,一些学生学得较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慌乱,而要耐心的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耐心,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拥有求同存异的教学态度。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全面培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 其它 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扮演角色;多媒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 儿童 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一、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 体操 、 音乐欣赏 、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2、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我在教学生学习拼音时,就采用了“拼一拼”“找一找”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三个复韵母的拼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当我出示音节卡片时,学生们轻声拼读h-u-ang-huang,随着我抽动卡片,同学们一会儿拍手,一会儿摆头,主动积极的学习着,一张张音节卡片,一个个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创设了极佳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就有几处对话,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些头饰,还在黑板上画了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 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三、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 反思 。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 渠道 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 学习方法 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猜你喜欢: 1.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3. 浅谈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 4.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5. 小学语文教育相关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学中段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方法的论文

小学语文作文方法的论文一

一、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

小学生的思维通常都十分活跃,然而,能否将这些思维过程转换成一些好的想法与见解,并且将其有效的表达在自己的文章中,这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教学启发。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在写到一些学生们并不熟悉的主题作文时,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挖掘,教师的思维启发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对于相关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体验,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提升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认知。

只有当学生真正融入到这个主题中,在文本写作时才能够有更多的想法得以表达,这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我的祖国”这篇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

相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同样的题目会将写作重点放在对祖国热爱的表达上。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能充分感受到祖国给其带来的影响。

为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拥有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刘金玉的大好河山和各种军事的装备,让学生从内心感触祖国的伟大,焕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随后的文本写作中,笔者并未给学生限定写作的方向,而是在给学生提供较多作文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写作。

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开阔。同时,在有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更容易找到文本写作的切入点,这些都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优质的文章。

二、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还可以透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一个可以有的教学切入点。小学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很多写作主题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写作中探讨的很多内容或者事物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

当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找不到出发点,思维找不到出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化解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写作内容来让学生展开研习探究,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维。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间进行一些观察实践的活动,结合写作主题来进行写作思维的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当学生在文本写作中碰到思维瓶颈时,教师还可以透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化解这一问题。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我的同桌”这篇作文题目,引导其从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描述,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邀请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引导学生将讲台上的学生当作同桌去写。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就慢慢清晰起来了,写作难点也在逐渐突破。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可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思维引导,在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辅助下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思维锻炼。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范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上,教师在深化对于学生的思维引导的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要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好的课外阅读文本,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攒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且让学生了解更多好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这个过程也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将会让学生对于很多问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入手,这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些趣味性的阅读活动,可以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情况,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交由班长保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

其次,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同学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阅读更多有趣的内容与题材,为其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扩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丰富学生的阅读范畴才能够为学生打下好的写作基础,这也是思维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点。

小学语文作文方法的论文二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在积累

(一)在生活中积累

在教学“生活中的见闻”时,建议学生利用休息日陪母亲逛菜市场,了解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体会母亲“当家”的辛苦。茶余饭后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新鲜事。与好友走进图书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

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亲自感受了,所见所闻才会跃然于纸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学生才能乐于表达生活。

(二)从文本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等类似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摘抄材料的过程中进行积累,而后转化为自己的素材。

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抓住语句优美段落:“索溪峪,西南紧连张家界,西北毗邻天子山,面积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点二百多处。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

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学生在反复诵读这一段的基础上抓住“奇峰起伏,交错成趣”“幽深神秘,其妙无比”等语句进行品析,体会作者如此运用辞藻,便赋予这秀丽山水鲜活的生命力,使无限情态尽现眼前。

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更能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得到升华。扩大阅读量是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写作要与阅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分析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贵在练笔

让学生经常有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文字这个工具,形成读写能力,并经常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最终形成文字。坚持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事情无大小,用心感受就好,做到说真话吐真情,才能发出心底的本能的呼唤。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环境。譬如,在万物生的春季,与其将学生困在教室内,不如将其解放,让学生尽情地在草地上打个滚,在花丛中闻花香,尽情地拥抱自然。这样的情景一定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叙述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写作资源。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范文。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训练要点,随文练笔是一个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在教学诗歌《妈妈的爱》时,可让学生模仿文本模式进行仿写。诗中写道:“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这段小诗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足以唤醒学生对妈妈的爱。教师要抓住让学生练笔的好时机,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妈妈的爱还像什么。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因此很容易仿写出这样的诗歌来。在这次仿写诗歌的小练笔的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件生活中妈妈关爱“你”的事,这样就由写诗歌上升到写一篇记叙文。这样阶梯式的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恰当讲评

讲评是指导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少讲多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在讲评过程当中可采取自评、师评、互评方式。其目的在于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方式中找出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出色的作文拿出来作范文,供其他同学观摩、借鉴。让每位同学在作文讲评当中都能有所收获,了解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将会一同看到生活之源的“半亩方塘”和“天光云影”;学生将学会触摸感悟,体验生命赋予的平凡与感动,最终,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高。

小学语文作文方法的论文三

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写作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难,不知道写什么素材,正是由于缺乏较好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为教学中,就应当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的联系生活以培养其观察能力。

例如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和事情。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素材都围绕着“节日”来进行,而关于“节日”的素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每个学生所观察到的素材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观察。

同样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对于人物的观察和对于事情的观察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对人物的观察可能首先就是人物的外貌,然后是其性格、人物关系、行为语言等等。而对于事情的观察则首先是事件的整体经过,包括时间、地点、经过、缘由、结果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也应当针对不同观察内容的特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开展写作技巧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有着表达错误或者表达技巧匮乏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将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技巧可能有很多,教师需要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总结,穿插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以人物描写为主题作为写作《我的妈妈》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朗诵几篇范文,在涉及到写作技巧的部分时进行停顿,让学生自行思考该语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果学生没有回答上来或者没有回答完全,教师可以进行提示。

通过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写作比赛,选出几篇比较好作文进行奖励,然后在班级内朗读出色作文,在朗读的过程中配合写作技巧讲评,同样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写作技巧的目的。

例如在写作《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中,首先由教师在班级中选择出色的学生作品,然后进行朗读和讲评,如“同学们,该同学在记录这件事的过程中使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那么谁能告诉我,在这里使用这种写作方法到底好不好呢?”。在这种讲评和讨论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这也是提高学生作为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教学方法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也较为适合应用于小学语文作为教学。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段情景的模拟,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由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角色扮演,然后由教师讲评。

在情景扮演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不仅参与到角色扮演过程中,更应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情节和人物的观察,以此作为作为的写作素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应当对于学生的角色扮演的情节和观点进行固化,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造,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阐述角色以及演绎情节,从而也就能够获得多个层面的总结和发现。

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相应的从多个角度对情节模拟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模拟“拾金不昧”这一主题的情节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模拟情节,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有着更多的素材。

小学语文作文方法的论文四

一、帮助学生进行日常的词汇积累,养成组织语言和记日记的习惯

充足的词汇量可以给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就好比盖房子,词汇就是一块块的砖头。而这些词汇只能靠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积累,是一个慢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词汇的积累。

熟读并背诵部分课文是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再加上每天写上一两句话可以消除孩子们心中的抗拒心理,天长日久,词汇量就慢慢上来了,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也有了。

到了高年级,可以另外增加课外的词汇积累,如定期背诵抄写成语、古诗词,还可以每天组织学生在课前到讲台前分享自己最近摘抄的好词佳句,鼓励他们将分享内容提前做成PPT幻灯片来展示,这种方式可以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另外,成语接龙的游戏也非常适合高年级来做。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成语接龙可以使他们在愉快竞争的氛围中比较快速地增加词汇的积累。记日记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练笔,而且也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每天选上一两件写下来,对自身的情绪是一种梳理,对成长是一种沉淀。

二、应用模仿教学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很多学生因为受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更偏向于漫画等字少的书籍。看到满篇文字,很多小学生不由地会心生胆怯,更别提要他们去写作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感,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就如说话一样,可以多多采用模仿的方法。

早期可以让学生们模仿造句,如很多词是有多个含义的,可以分别造不同的句子,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小小的成就感中慢慢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拉近自身与语文的情感距离。再下一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模仿写一些排比句或者小段落,不知不觉使得他们组织语言和写作的能力获得提高。

给课文写一段“后续”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做的“后续”往往会让教师为之惊叹,因此,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们的赞美,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如何将其记录下来呢?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故事的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一些启发,如以“记我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给学生讲讲我们的那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自己的第一次,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四、多鼓励,多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不管是造句还是仿写段落,甚至是日记和小作文,及时给学生们恰当的反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学生定期交上来的日记,我们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好像在面对面听他(她)在讲,发自内心的沟通会激发我们心底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

我们要用心看他们的故事,用心给他们反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需要更多的鼓励,因此,我们要把看到的优点和感受写下来让他(她)看到,把不足之处也委婉地指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写作焕发出更大的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积累词汇、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我们要用更多的陪伴与付出帮助学生们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作文 是重点教学,但是也是作文的教学是小学生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篇1:《浅析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 要:农村 教育 受到经济条件、地域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多年来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目前存在于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制约因素很多,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平台,让他们也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更加多的知识,享有更多学习乐趣,这是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以及农村教育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如何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已经成为了目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维,借助农村现有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 经验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以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 方法 没掌握好或训练不得法等。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激发学生 创新思维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基础学科,教师要立足于这个要点,注意到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写作是培养学生 想象力 与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平台,基于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的专业素质入手,丰富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量,积极转变思维,才能够找到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在确立的创新思路之后,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自然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兴趣被激发,思路也会更加开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我身边的美丽》为题目,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田间,或者是组织一次郊游,到大自然中感受美丽,让学生观察他们平时常见的牛羊、稻谷、飞鸟等等,借助自然的力量,教会学生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美,找到它们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写作的素材,他们的作文不会再空洞无味,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得到锻炼。在现有教学资源并不完善的农村小学中,教师懂得创新教学,善于运用自然给予的有利条件,因材施教,就地取材,展开作文教学,是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写作思维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那么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比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思路,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比如:《一次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这个题目,从 文章 题目来看,最为关键的要点是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要点,如果教师死板的阅读范围,或者是一味的讲解,学生很难找到写作的精髓,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真真正正的进行一次知识竞赛,并运用班费买一些奖品,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哪个小组获胜,就给哪个小组一定的奖励。运用这个方法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热情会非常高涨,因为学生是亲自参与其中,对于知识竞赛的细节记忆得会十分清楚,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场面描写也会更加细致。当然,活动要根据课时,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这样的比赛活动,既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思维,不失为一种好的 教学方法 。 三、借助 日记 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养成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首先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找素材,并且及时地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写作的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学生作文,最常见的缺陷就是思想深度不够,即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一定的内涵。有些学生竟认为平常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要解决此类问题,非记日记不可。 在记下当天所见所闻所感时,学生必然在回顾中 反思 生活,或指出自身不足,或评判他人行为,或为自己加油鼓劲。在抽样调查中,学生日记中具有反思内容的篇目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强,为自己加油的约占总数的八分之一,两者就占了百分之四十多。由此可见,正是日记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日记,顾名思义,要日日记。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恒心,有毅力,能长期坚持下去。而语感的形成,作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写日记正能适应这个需要。别看每天的日记量并不大,但天长日久,日积月累,长期的坚持,每一天学生都要为日记字斟句酌,咬文嚼字,语感就在这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得以形成。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挖掘课程素材,并借助自然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和思路,虽然农村学校在硬件设备上与城市里的学校存在差距,但是农村小朋友却拥有比城市小朋友更加宝贵的财富和资源,那就是大自然,教师应该多带领孩子感受自然,观察景物和动物,给孩子美丽的童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获取更急丰富的内心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 波.农村学生知识储备的现状之读书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上).2013(08) [2] 孙建龙.多途多法谋方略小计小策获真经――农村 小学作文 教学浅探[J].辅导员.2012(33)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篇2:《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摘 要:对于写作来说,是孩子们运用学过的 语文知识 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体现,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但是,所有的小学一线语文教师都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写作都有一种排斥心理,甚至出现了,一到上作文课,孩子们心里就充满了恐惧。那么,在这样的被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孩子们是不可能出现较好的写作状态,就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了。 关键词:小学写作;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写作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孩子们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语文素养方面的综合体现。对于写作来说,是孩子们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体现,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但是,所有的小学一线语文教师都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写作都有一种排斥心理,甚至出现了,一到上作文课,孩子们心里就充满了恐惧。那么,在这样的被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孩子们是不可能出现较好的写作状态,就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了。那么,我们首先谈一下出现这样的写作现象的原因。 首先一点就是教师们不舍得放手,讲得太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出现这样的教学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教师都是受着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因为教师本身就知道学生不爱写作,不会写作,在怕学生写不好的基础上,于是就从审题立意方面,从文章结构方面,从写作素材方面等等,尽可能的多讲给学生作文知识,但是,本身就排斥作文的学生们,又怎们会对这样的枯燥的知识产生兴趣呢? 再有就是完成一篇作文教学战线拉得太长。目前很多的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往往从教给学生写作知识开始,然后学生开始写作,接下来在经过老师的批改,最后还要经历讲评的过程。这样算来一篇文章从开始到结束,就大致需要两周的时间。在这样长的战线基础上,学生就不能及时的得到自己写作情况下的反馈信息,而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还有一点就是教师们教学作文的方式。现如今,很多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在学生达不到自己的心目中定的标准的情况下,常常表现的是对学生的责备。但事实上,有很多的学生,尽管自己的文章写的令老师不满意,但是自己也在努力的按照了老师的要求写好自己的文章,但是努力之后自己还是被老师批评了,这样努力之后体会不到喜悦,更体会不到成功,久而久之,就把写作看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终出现还没上作文课就先发愁的写作状况。 以上谈的这些学生们不喜欢作文课的原因,如果教师们能够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能够改变这些状况的话,相信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学生对作文课的态度,提高作文水平。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写作,我们还是要注意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 1、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要能激起孩子们的写作的兴趣 在我们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都会发现,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即使再难。也能努力地做好。比如说,对于喜欢体育的孩子们来说,在 体育运动 中自己流再多的汗,摔在多的跟头,甚至是在摔破流血的情况下,他也会坚持锻炼。因此上,我们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也是非常的认同的。对于我们的写作课来说,只有调动起孩子们写作的兴趣,孩子们才会喜欢上写作。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1.经常地组织孩子们进行作文交流活动,比如说,让孩子们互相找一找谁的文章中有自己比较喜欢的 句子 。应该说这样的展示要求是比较低的,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中都会有一两句比较精彩的语句;分小组大家互相评一评,谁的文章有哪些长出,谁的文章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就是对于写的比较精彩的文章,要么让他自己朗读,要么我充满激情的进行朗读。要知道,这些方法的运用,就是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孩子们写作的兴趣。2.将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誊写,贴在班级展示台上。3.将以前孩子们装订成册的文章,给孩子们看,因为这些文章很多的都是他们认识的人写的。在孩子们产生羡慕的心里之后,告诉他们,我们班会继续做这样的作文集,然后也会把这样的作文集让下一届的学生们看。通过以上这些激励做法,我们班的孩子写作的欲望都得到了提高。 2、帮助孩子们寻找写作的素材 孩子们之所以会对写作产生比较大的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写作素材,这样,当作文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他们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孩子们还不会注重生活的积累。面对这样的阻碍学生写作的现象,光靠老师一味的说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帮助孩子们找到写作的素材。记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一个国外的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就是很好的帮助学生找素材的方法。再一次语文测验之前,老师和孩子们说,测验用的纸张需要收费,并告知了孩子们具体的费用。孩子们当时反应就特别的强烈,有的说,以前不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有的说其他的老师测验用的纸都不收费;还有的说如果我交了考试纸费用,自己就没有吃午饭的钱了等等。尽管孩子们没有一个愿意交这笔费用的,但是,为了学习下去,有的学生交了钱开始做题,剩下的学生说自己先欠着,也开始做起题来。当做到最后一个题的时候,孩子们读到了这样的题目“老师上课前说的这张测试纸需要收费是你们的,请你们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吧”。当然这个老师当时这样的做的目的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但是,现在,我们想一想,老师这样做是不是就把素材摆在学生的面前了,对于这样亲身经历的事情,孩子们又怎能无话可说呢? 3、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的过程中要注重作文的评价 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及一些表现,是十分的在乎老师的评价的。作文的评价也是如此。好的作文评价,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的作用,让孩子们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最好的作文评价是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作文水平高低等给与不同的作文评价。对于文章写得比较好的,要大张旗鼓的夸奖,给以绝对的鼓励,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哪怕是使用了一个好的词语,写了一个好的句子,老师也要抓住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这样的鼓励中,燃起写作的欲望。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相信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最直接的就是,随着学段的升高,作文分数在语文卷面分中所占的比例逐渐的加大,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 高考作文 的分数几乎要占到了卷面分的一半,因此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是全面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更能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那么,要想改变学生们写作的现状,提高学生们写作的水平,教师们就要采用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篇3:《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摘 要】学的问题在于教的问题,因此,分析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还应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入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低效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目标存在误区;教学内容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存在误区;教学对象存在误区。这些误区有理论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也应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 【关键词】低效原因;培养兴趣;有效评价 三年级作文 是小学作文写作的转折点,从看图写作的基础上逐步向命题或 半命题作文 转化。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 爱好 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常见问题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写作上的情感问题。从理论层面来说,人们对于作文教学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应当予以澄清纠正:第一,对作文及作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第二,作文教学目标定位发生偏差;第三,对作文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误区。 从实践层面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当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第一,作文教学方法策略。从宏观上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实际教学中,对各种教学方法缺乏统筹,应当予以整合;从微观上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实际教学中,偏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忽视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培养,忽视观察、构思、修改等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在教学实际中坚决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符合实际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原则;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未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中彻底根除,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正确教师观、学生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作文教学评价。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法片面,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 学生 自我评价 和学生相互评价。应建立合理的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二、解决办法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习作的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这为作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新的方向。三年级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阶段,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消除惧怕的心理,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住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唤起写作欲望。笔者认为一节好的 作文指导 课应体现三点:乐学,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说,让学生有话可说,议论纷纷;乐写,学生有事可写,乐于书面表达,乐于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三年级的写作课跟口语交际课往往是相关联的,口语交际的内容通常就是写作课写作的内容。三年级的写作课应该把这两部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充分表达,到了写作课才能有话可写而不至于无法下笔。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充分调动他们的表达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有文可仿,逐步学会写作方法。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 语文教材 中有很多课文是很好的 范文 。在指导学生写一段话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范文,让学生仿写,逐步学会写作方法。如学习完《秋天的雨》第一自然段后,笔者让学生仿照这段话,按一定顺序写景,写时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来写,并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年级课文中的看图学文,要教给学生仔细看图的方法。图上有的,文中一般都有;如果图上没有,这就是联想。教学时,笔者经常引导学生看了联想句子后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想的部分常常用些词连接:仿佛、好像……。教给学生这些词语,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经过训练,学生能掌握好这种写作方法。 (三)注意命题结合学生实际。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命题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事物来命题。尽量选择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选择他们能观察到的风景、事物,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事物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此外,学生是喜欢做新鲜事情的,在教写作时也要照顾到他们这一特点,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间一长,学生会对作文不感兴趣。 (四)讲评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评语、评分中品尝快乐。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开始练习习作时,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也就是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强调真实表达,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评语、评分的更大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成功的快乐最甜美。成功能让人精神焕发,对自己充满信心。充分让学生在成功中品尝快乐是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批改作文中,笔者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因此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还把学生的佳作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装订成习作本,由学生自制封面,在二年级的同学间传阅,以点燃他们的写作火花。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习作至关重要,是语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 语文学习 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教师应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为培养孩子的习作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新课改下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7) [2] 张力秦.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3] 陈兰.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5(11) 猜你喜欢: 1. 小学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2.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3. 小学作文评讲随笔 4. 语文学习心得400字 5.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互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怎么写

您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师幼间有效互动策略研究论文

浅谈在活动中师幼行为互动的策略总结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活动中师幼行为互动的策略总结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园的教育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教师也从教育的主体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改变出来,逐步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迈进,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要为幼儿建构一个开放的活动和游戏的环境,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成为一体,和他们共同参与活动的内容,在与孩子的互动XX同发展。结合《纲要》的精神,我们尝试利用活动区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开放、互动的活动形式,使孩子和教师共同得到和谐发展。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优化师儿互动的活动区环境

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我们引导幼儿共同商量创设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区角。

在设置各类活动区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五条原则: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原则;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探索性原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层次性原则;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原则;区域设置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性、指导形式灵活性等方面的多样性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创设了娃娃家、理发店、动物园、火锅店、服装店、水果店、玩具区、操作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等。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换活动区角。如:大班火锅店就是以前的小吃店更换成的。 中班的通讯城就是以前的商店更换的。

在确定活动区位置时,我们把划分活动室区域、布置每个活动区位置的任务交给幼儿,以互不干扰、互为方便为前提,引导他们按照活动室的空间大小、幼儿人数、每个活动区需要的面积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对幼儿不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老师不急着去纠正,而是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讨论,发现其间不合理的地方后和幼儿一起调整各区位置、大小、人数,最后做到动静分工、大小合理、方便行走、利于整理。如大班开始的动物园设置就很大,与火锅店有些影响,后来老师就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想办法:动物园和火锅店要怎样设置才不会相互影响?幼儿通过商量:决定把动物园布置小一点。后来,幼儿就把动物园布置得小巧玲珑,既美观大方,又利于活动。

在区域材料投放上,我们根据活动目标提供丰富、形象、有趣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加活动,并与材料发生互动,材料的提供既做到了动态调整和更换,又做到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成功的愿望。同时,我们也注重引导幼儿自己准备: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酒盒、碎布、旧挂历、泡沫、花生壳、纸杯、蛋糕盘等等都让幼儿收集起来作为活动、探索的材料,形成资源共享。

在确定区角内容时,除了一部分由老师预设,其内容是教育目标规定的、幼儿应当或有必要掌握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在关注幼儿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兴趣、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的基础上给幼儿自己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的权利。活动区中老师深入孩子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喜欢玩什么?想玩什么?想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或提议的话就可以让它成为活动区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的时候,如果幼儿兴趣的或提议的 的与老师预设的活动在完成教育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上是一致的,这时,老师就及时调整原有的计划,以幼儿生成的主题开展活动。如:在表演区里,以前就是小朋友听音乐自己唱歌、舞蹈,有一次,有一个女小朋对老师说,昨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了时装表演,那些模特儿好漂亮哟,老师说:你当了模特儿一样漂亮,小朋友听很高兴,马上说,那我们也要当模特儿,于是就玩起了时装表演队,和老师一起收集旧挂历,制作各式服装,进行表演。

(二)创造宽松、自由的活动区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因此,在活动区中,教师很重视与幼儿的情感型互动,时常关注幼儿的情感表达与需要。更注意自己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一是教师在活动区中以朋友的身份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寻找、发现、交流、分享。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活动氛围里,心里没有压力,就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或争论问题;二是采用多种适宜的非语言行为与幼儿交往,如用微笑、抚摸、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信任和鼓励,建立起一种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幼互动的健康发展;三是挖掘幼儿的闪光点,激发幼儿与教师互动的热情。在活动过程 ,老师常常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

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很认真在完成自己喜欢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幼儿,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如大班幼儿在设计服装时,有的小朋友都是设计一种花纹,老师在指导时说;这衣服的花纹很漂亮,幼儿得到老师的赞赏很高兴,接着老师又说:除了这种花纹,你一定还会设计其他的花纹的,我相信你,这下,幼儿就想了想说:对,我还可以设计小鸡、小鱼等,于是就把他想的画出了。又跑去问老师:我画的好看吗?

(三)采用有效的师幼互动方式

师幼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1、感悟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

在倾听中去感悟幼儿,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必须观察,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必须倾听。如中班在娃娃家活动区中,老师扮演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倾听妈和爸的交谈。听到妈对爸说,娃娃生病了,怎么办,爸说送医院,妈就抱着娃娃到处去找医院。一会儿,妈回来了,告诉爸说没有没医院。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想办法,没有医科怎么办,经过讨论,决定开办医院。大家设置场地,寻找材料,并进行分工,不一会儿,小小的儿童医院就办起了。

在自发生成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活动气氛轻松,幼儿的潜能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主题,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给足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提供相应的材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有利于促进师幼互动的发展。

2、理解幼儿的想法,产生师生共鸣效应

在活动区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象、语言又会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大班在玩具工厂里,老师深入活动中和小朋友一起制作,边作边说,我们做了这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把它们送到玩具店去卖,一个幼儿说:我们送给受灾的小朋友吧,他们好苦哟,没有玩具玩,没有衣服穿,还不能上学呢 。走进幼儿的世界时,就会惊异地发现,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思想。这是教师很难预测的。

3、认识幼儿的思维,接过他们抛来的球

教师除了是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记录者以外,还必须成为幼儿活中的共同参与者,并善于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让幼儿在反复的抛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以玩伴的身分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互动,从而把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探索、发现、体验和交流。如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的时候,就不能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应是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同时,也允许幼儿出错的权利。

4、关注幼儿的兴趣,促进情感的交流

抓住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老师在活动中总是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教师和幼儿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迸发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

导读: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怎样改变这现状呢?下面谈谈这两年我园实施《纲要》精神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必须按照求,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及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说,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品味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中班歌表演《走路》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

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歌词。

三、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四、师幼互动中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个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小班的儿童医院中,毛艺龄和刘烨在玩游戏,他们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毛艺龄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王老师说:“王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王老师正忙着与一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过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王老师说着把手伸给艺龄,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着游戏中具有的天然乐趣,不带有教育幼儿的目的,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五、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其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2、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3、理解幼儿想像,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在探索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像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总之,教师要深入学习《纲要》,不断的专业化学习,不断的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