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以觉醒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发布时间:

以觉醒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我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500至1000写左右,不知道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南昌,这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却蕴涵着不平凡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这22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红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园,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风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称,成就了南昌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的壮观。 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当时,南昌还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条装载着我国富饶的产物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畅游邻国的船只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沧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却,可仍然隐藏不了岁月的痕迹,湮没不掉历史的足迹..。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抒写了南昌历史的新篇章,开创了新纪元。虽然南昌起义失败了,但是它标志着我们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点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见证了这一历史的时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辉。 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袅袅余音,处处弥漫着历史的香气。屹立在广场南端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高耸入云,成为南昌革命历史的丰碑。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更增添了南昌历史的韵味。隆重得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景致。古树参天,清净幽雅的青云谱道院,真实的记录了明末清初水墨写意派大师在八大山人的隐居生活。还有岗峦叠翠,飞瀑流泉,景色清幽,气候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以及经历三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至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的洪崖丹井。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景观陆续诞生。各种风味,不同情调的风景区,为南昌刷亮了新的历史! 纵使南昌没有北京胡同的历史绵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纵然南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发达城市的热情豪迈。但是它的特点,它的历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拟的。在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和鱼米之乡上,交融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历史传情。 南昌,不仅仅是风景秀丽,古迹众多;而且还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汉的点点滴滴,真不愧为“英雄城” 深呼吸,刹那间,感受到了南昌历史的气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风俗民情。 我爱南昌,我爱这山水之都,我爱这历史名城!~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麻木的中国人们,你们快点觉醒吧!也许有人会痛斥我;“你怎么回事,在这个新世纪里谁还麻木,谁还没有觉醒?”但如果你那样想你就大错而特错了,请让我举几例给你看看。例1;在人多的长途汽车站上,一位妇女拽着一个小女孩上车,小女孩大骂她是人贩子,而周围的“观众”却只是看,竟没有一人上前问几句!例2;在公共场合,一个小偷公然抢了一位妇女的钱包,妇女在后面喊;“抓小偷啦”!但周围得人都是袖手旁观,在前面的甚至躲到一边去给小偷让道。例3;在马路上,有一人躺在血泊里呻吟着围观群众有百人竟无一人把他送往医院,全都驻足不前却又不伸出援救之手。例4:在公园里清洁工正在努力的打扫着垃圾,而前面一对情侣正边说笑边吃瓜子,瓜子皮跟在他们的身后!很长很长……够了,够了,再举上上百件也说不完这类丑行。每看完一个例子,你心中是何等感觉。先别忙着生气,让我来分析一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例1和例2中的人们不去帮忙是怕会有刀刺向自己;自己会有危险。例3中的人们不去帮忙是怕受伤者醒来后找不到撞自己的人而赖上帮助自己的人。例4中的人们是纯粹没有道德,不保护环境,只顾自己享乐,不为他人着想以上四个例子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私自利!自私啊自利!你像一条毒蛇侵占了人们正义的心灵;你像一瓶麻醉剂麻醉千千万万人的正义感。犯罪分子们正是看透了大家的这种思想。想到自己的坑猛拐事业在这种自私自利的铺路石上飞黄腾达。他们如何会不做坏事?当然,世上还有好人,可数量很少,人啊!让我们把自私自利抛掉吧!让正义吓跑坏人,让正义永存世界!麻木者们,听到了吗?这是来自一个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喊——麻木者,求求你们觉醒吧!让正义围绕在你的心头,让大家互相帮助吧!只要人人都有正义感,世界怎会不成天堂?”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

以觉醒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 中华民族形成很早,但民族意识较为淡薄,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而不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这也是一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形成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重要原因。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2]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则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要标志,便是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的形成,它包括这一观念的提出、确立和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 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兴涛教授有长篇论文《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发表(载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第1期创刊号),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这些成果很少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演变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或缺失。实际上,“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一研究,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阶段,[3]也是“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和使用阶段。而最早提出和使用这一观念的便是最早引进和介绍西方民族主义的梁启超。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4] 1902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在是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先用诗一样的语言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基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我中华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语言文字,世界莫能及。我中华有三十世纪前传以来之古书,世界莫能及。”[5]接着,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他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6]不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4年)等文中他又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就“中华民族”自始是单一民族还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则有无“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7] 继梁启超之后,清末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还有立宪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杨度和著名的革命党人章太炎。杨度在1907年发表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不仅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且还比较清楚地说明了“中华”作为民族名称的由来和特征:“中国向来虽无民族二字之名词,实有何等民族之称号。今人必目中国最旧之民族曰汉民族,其实汉为刘家天子时代之朝号,而非其民族之名也。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自命其国曰中国,自命其民族曰中华。即此义以求之,则一国家与一国家之别,别于地域,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远近也。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别于文化,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8]同年,章太炎在《民报》第15号上发表《中华民国解》一文,其中也两次提到“中华民族”,一次是转引杨度的话,另一次是他自己的论述。他说:“中国魏晋以来,异族和会者数矣。稽之谱谍,则代北金元之姓,视汉姓不及百一,今试于通都广市之间四方所走集者,一一询其氏族,旧姓多耶?抑吊诡殊恒之姓多耶?其间固有私自改变与朝廷赐姓者,徵之唐宋人姓氏书中其数犹最微末。夫岂徒中华民族之空模,而以他人子弟充其阙者。”[9] 就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对“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具体使用来看,一方面,无论是梁启超、杨度,还是章太炎,他们都是在“汉族”的涵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梁启超曾明确指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胄”。[10]另一方面,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在“中华民族”是“文化”称谓还是“血统”称谓的理解上又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梁启超和杨度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而非“血统”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的一部分。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就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对其融合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后,他“悍然下一断案曰: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1]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更是一再强调,“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知也. 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己含定义于其中。与西人学说拟之,实采合于文化说,而背于血统说。华为花之原字,以花为名,其以之形容文化之美,而非以之状态血统之奇,此可于假借令意而得之者也。”他并且要人们相信,随着各民族之间融合的加强,不久的将来,“不仅国中久已无满、汉对待之名,亦已无蒙、回、藏之名词,但见数千年混合万种之中华民族,至彼时而更加伟大,益加发达而已矣”。[12]就梁启超尤其是杨度对“中华民族”的论述来看,他们不仅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特征,而且已经初步具有了“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称谓的思想。但和梁启超、杨度不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他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就批评杨度“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的观点有“三惑”:一是“未明于托名标识之事,而强以字义皮傅为言”;二是“援引《春秋》,以诬史义”;三是“弃表谱实录之书,而以意为衡量”。他认为杨度对“华”字本意的理解是错误的,“华”的本意或第一义是地域名和国名,不是族名,不能随意将“华”作“文化”、“华美”或“文明”解。他虽然亦承认历史上的汉族对其他民族的融合或同化作用,其他一些民族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同时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汉族是汉族,满族是满族,满、汉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用他的话说:“夫言一种族者,虽非铢两衡校于血统之间,而必以多数之间同一血统者为主体。何者?文化相同,自同一血统而起,于此复有殊族之民,受我抚治乃得转移而翕受之。若两血统立于对待之地者,虽欲同化莫由”。而现实中的汉族和满族就“立于对等之地”,满族不仅不受汉族的“抚治”,相反还统治汉族,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以满、汉之间不可能像杨度所说的那样完全同化,成为一个民族。[13] 实际上,梁启超、杨度与章太炎认识上的这些不同,是与他们不同的“民族建国”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受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民族建国”是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立宪派和的共同要求,[14]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严重分歧。概而言之,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立宪派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他们曾展开过激烈论战。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一文就是为了批驳杨度的《金铁主义说》而撰写的。在论战中,革命派从“排满”的需要出发,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中所包含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种族民族主义思想,强调汉民族与满族之间的种族区隔,比如刘师培在《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一文中就一再强调,“满、汉二民族,当满族宅夏以前,不独非同种之人,亦且非同国之人,遗书具在,固可按也”。为了辩明满、汉“种界”,证明满、汉不是一个民族,刘师培还特作《中国民族志》一书。陶成章在《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叙例七则》中把满族归入蒙古族,以证明满族与汉族不是同种。自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其《革命军》一书不惜以大量篇幅证明“吾同胞今日所谓朝廷、所谓政府、所谓皇帝,即吾畴昔之所谓曰夷、曰蛮、曰戎、曰狄、曰匈奴、曰鞑靼,其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也”。[15]与革命派相反,立宪派则从“合满”的需要出发,继承了传统的“华夷之辩”观念中所包含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华夏之”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强调满族已经与汉族同化,“不能谓为纯粹的异民族”。[16]康有为的《辨革命书》一文,从种族、文化等多方面论证满族已为汉族的一部分,他说:“今上推满洲种族,则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礼俗,则全化华风,帝位只如刘、李、赵、朱,满族先于南阳、丰沛,其余无不与汉人共之,与汉人同之。”“故满洲在明时则为春秋之楚,在今则为汉高之楚,纯为中国矣。”梁启超在《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一文中针对革命派引用社会学者对于民族的定义(即(一)同血统,(二)同语言文字,(三)同住所,(四)同习惯,(五)同宗教,(六)同精神体质)以及据此认为满族是中国的异民族的观点一一作了批驳,他以大量的事实说明,“民族之六大要素中”,“语言文字”、“住所”、“习惯”和“宗教”这四大“要素”,满洲人已“纯然同化于我”,“血统”和“精神体质”这两大要素虽然还“不能奋下武断”,说满洲人已与汉人同化或没有同化,但满洲人与汉人有血统关系,以及满洲人在精神体质上与汉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所以,“以社会学者所下民族之定义以衡之,彼满洲人实已同化于汉人,而有(与汉人)构成一混同民族之资格者也”。[17]杨度也一再强调,在汉、满、蒙、回、藏这“五族之中,满人文化又己全同于汉,一切语言、文字、宗教、习惯无不同也”,[18]已成为“同一民族”。[19] 就革命派和立宪派在“民族建国”问题上的论战而言,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可以说立宪派的主张是近代中国建立民族国家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在血缘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纯血统的民族存在,在文化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如果像革命派所主张的那样,通过“排满革命”,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那么历史上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会发生分裂,满、汉民族之间就会发生仇杀,其结果不仅近代的民族国家建立不起来,而且还会给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提供机会,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中国的民族危机。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就写道:要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建国真的像革命派所主张的,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那么满、蒙、回、藏等民族也将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结果是“分一大国为数小国,分一大国之人民为数小国之人民,分一大国之领土为数小国之领土”,那些本以瓜分中国为基本国策的西方列强,如俄国和法国,“一见我五族分立,领土瓜分,岂有不欢欣鼓舞投袂而起,一从北方以取蒙、回,一从南方以取黔、粤者乎?以国内瓜分之原因,而得外国瓜分之结果,此不待蓍龟而可决者。而主张五族分立论或汉族独立论者,实俄、法之所乐闻,而思利用之,以为先驱者也。故中国之在今日世界,汉、满、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汉、满、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种”,否则,“一有变动,则国亡矣”。[20]所以,到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派则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逐鞑虏”、建立单一的汉民族国家的主张,而接受了立宪派的“合满”建议,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孙中山向海内外明确宣布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的建国方针:“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21]此后不久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将“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之建国方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建国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和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正如常燕生后来在《中华民族小史》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民族之名多因时代递嬗,因时制宜,无一定之专称。非若国家之名用于外交上,须有一定之名称也。中国自昔为大一统之国,只有朝代之名,尚无国名。至清室推翻,始有中华民国之名也出现。国名既无一定,民族之名更不统一。或曰夏,或曰华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然夏、汉、唐皆朝代之名,非民族之名。惟‘中华’二字,既为今日民国命名所采纳,且其涵义广大,较之其他名义之偏而不全者最为适当,故本书采用焉。惟今日普通习惯,以汉族与其他满、蒙诸族土名并列,苟仅以汉族代表其他诸族,易滋误会,且汉本朝代之名,用之民族,亦未妥洽,不若‘中华民族’之名为无弊也。”[22]因此,在民初,“中华民族”观念不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使用,而且也更多地具有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称谓的涵义。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在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对外宣言书》中郑重宣示:“今幸义旗轩举,大局垂定,吾中华民国全体,用敢以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建设共和民国,布告于我诸邦……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23]就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这是孙中山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也是中国的官方文件对“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使用。3月19日,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发起的电文中他们写道:“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且互相提挈,人道宜然。凡我同胞,何必歧视。用特发起中华民族大同会”。同年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在讲到民国统一时也使用了“中华民族”:“我中华民族本部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关,谊属兄弟。”[24]这是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使用。 辛亥革命后,在沙皇俄国的策划下,哲布尊丹巴等部分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宣布外蒙独立,在库伦成立所谓的“大蒙古国”。哲布尊丹巴等人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遭到了包括蒙古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反对。1913年1月,西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蒙古族各王公在呼和浩特集会,制订了《西盟王公会议条件大纲》,一致决定“赞助共和”,反对外蒙古分裂。乌、伊两盟各札萨克还给库伦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发去文告,陈述“蒙古疆域,向与中国腹地,唇齿相依,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现在共和新立,五族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劝诫他们“翻然悔悟,协助中华”,取消俄库协约,不要“堕俄人狡谋”。[25]就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这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采用政治文告的形式,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在此前后,袁世凯也以民国大总统的身份致信哲布尊丹巴,指出“外蒙同为中华民族,数百年来,俨如一家。现在时局阽危,边事日棘,万无可分之理”。[26]袁氏此处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运用,与乌、伊两盟各札萨克致哲布尊丹巴的文告如出一辙。 [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1931—1945)民族复兴思潮研究”(批准号:09BZS033)和国家民委2011年重大委托课题《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演变及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刊发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2] 郑大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3] 参见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4]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一)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11—12页。 [5]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一)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6]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一)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7] 梁启超:《历史 上中国翠竹 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专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8] 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373—374页。 [9]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号。 [10]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第1页。 [11]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八)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第4页。 [12] 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374页。 [13]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号。 [14] 参见郑大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5] 邹容:《革命军》,《猛回头——陈天华 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16] 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224页。 [17] 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224—226页。 [18]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5页。 [19]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374页。 [20]杨度:《金铁主义说》,《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2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22] 常乃德(常燕生):《中华民族小史》,爱文书局1928年,第5-6页。 [23]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8页。 [24] 《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2年秋版。 [25] 《西盟会议始末记》,《民国经世文编》第18册,第15-16页。 [26] 《袁世凯致库伦活佛书》,见刘学铫《中国历代边疆大事年表》,台北,金兰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附录1,第483页。

首先就是理想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表现出来有为或者是可为的差别,还有就是时间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然后也有得与失,而且提供了完美的素材。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有人不顾小我,依然坚持着战斗。他们充满着正义和力量。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主题,和平。

觉醒年代是当下非常爆红,而且讨论度很高的一个电视剧,而对于今年的高考,我觉得觉醒年代也是可以提供不少的素材,不仅是关于那一段的历史,而且关于每一个伟人,甚至是电视剧里面一些伟人的台词,其实都是可以为高考提供素材的。其实觉醒年代所讲述的那个时代,本身就是非常战乱纷争的,但是同样也是有非常多热血的青年人要站起来的时代,所以我认为高考本身也是一群青年人的战争。在这样的一个高考中,如果作文能够探讨一下,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有关于那个年代的讨论,让高考考生们来写,我觉得一定是会非常精彩,毕竟大家都是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使命,如果让他们能够感知到那个年代的热血,让他们了解到那个年代我们的历史真正才能够激发起我们对于祖国的保护。而且也能够切合当下时代的一种主题。而我觉得觉醒年代里面的人物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李大钊等等,虽然都是历史书上经常会看到的,但是其实他们是有非常多面的,不仅仅只有历史书上讲述的那样,通过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伟人的故事,而在高考中,我觉得这些伟人们也是可以作为题目的素材的,因为这些伟人曾经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是非常的多,随便一点拿来当作作文素材进行议论文的编写,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也能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真正的在自己心里面去思考,而不是用人云亦云的观点去面对这些伟人。而觉醒年代的台词其实也是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编剧非常用心去撰写每一句台词,其实都是让人觉得非常的有意思的。而且这些台词的运用绝对不是随便乱写,而是切合了主题,切合了当时的年代,甚至也有对于后市发展的一些警示作用。所以我认为,台词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以觉醒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如是我的话,那么我可能会很中规中矩地写,引出当代青年的有为和可为。

很多人在高考之后就说看过《觉醒年代》的人赚大发了,因为高考的作文就是关于这个,所以没看过的人自然也没办法写这块了,可能会有所遗憾的。

我在高考之前也没看过这部剧,所以写的时候,也没办法去直接参考这部剧来写作文,只能按照平时老师讲的作文这块,按照议论文的写法来进行写作文。

其实除了《觉醒年代》这部剧外,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写的,比如说我们开头和结尾要围绕这个主题,开头引出某个观点,结尾则做出个结论。

中间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来写,个人角度讲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有什么作为,社会角度以“年轻人的躺平”入手,然后结合两个角度,升华下中心主题,这样就算是拿不到高分,至少也不会很差。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看过《觉醒年代》这部剧,那么自己的作文可能就拿不了高分,实际上,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毕竟高考的老师都是有自己阅卷标准的,肯定也会参考很多方面的,有些东西写了更好而已。

所以说就算是《觉醒年代》押中了高考题目,没看过的朋友也不要过于担心,毕竟高考阅卷老师也会考虑到这块的,只要你作文写得好,那么还是会有机会得高分的。

事后有很多人在说自己会怎么写,其实怎么说,高考作文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情,我们平时还是要打好基础的,这样作文才能拿高分。

麻木的中国人们,你们快点觉醒吧!也许有人会痛斥我;“你怎么回事,在这个新世纪里谁还麻木,谁还没有觉醒?”但如果你那样想你就大错而特错了,请让我举几例给你看看。例1;在人多的长途汽车站上,一位妇女拽着一个小女孩上车,小女孩大骂她是人贩子,而周围的“观众”却只是看,竟没有一人上前问几句!例2;在公共场合,一个小偷公然抢了一位妇女的钱包,妇女在后面喊;“抓小偷啦”!但周围得人都是袖手旁观,在前面的甚至躲到一边去给小偷让道。例3;在马路上,有一人躺在血泊里呻吟着围观群众有百人竟无一人把他送往医院,全都驻足不前却又不伸出援救之手。例4:在公园里清洁工正在努力的打扫着垃圾,而前面一对情侣正边说笑边吃瓜子,瓜子皮跟在他们的身后!很长很长……够了,够了,再举上上百件也说不完这类丑行。每看完一个例子,你心中是何等感觉。先别忙着生气,让我来分析一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例1和例2中的人们不去帮忙是怕会有刀刺向自己;自己会有危险。例3中的人们不去帮忙是怕受伤者醒来后找不到撞自己的人而赖上帮助自己的人。例4中的人们是纯粹没有道德,不保护环境,只顾自己享乐,不为他人着想以上四个例子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私自利!自私啊自利!你像一条毒蛇侵占了人们正义的心灵;你像一瓶麻醉剂麻醉千千万万人的正义感。犯罪分子们正是看透了大家的这种思想。想到自己的坑猛拐事业在这种自私自利的铺路石上飞黄腾达。他们如何会不做坏事?当然,世上还有好人,可数量很少,人啊!让我们把自私自利抛掉吧!让正义吓跑坏人,让正义永存世界!麻木者们,听到了吗?这是来自一个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喊——麻木者,求求你们觉醒吧!让正义围绕在你的心头,让大家互相帮助吧!只要人人都有正义感,世界怎会不成天堂?”

如果是我,我会写成一篇记叙文,用我的真情实感打动别人,不需要用非常华丽的语句,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语言,进行一下艺术加工。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以觉醒年代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论文

《觉醒年代》讲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冲破旧思想的罗网,看一场有意义的新 文化 运动。主要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后来的五四运动证实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觉醒年代》 观后感 心得,欢迎阅读!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1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 反思 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_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 故事 ,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 教育 。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2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_,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 留学 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3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_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_、牢记_。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_、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 安全生产 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_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4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_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5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题记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觉醒年代》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 文章 :

★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学习心得素材

★ 2021年《觉醒年代》心得体会范文

★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简短范文2021年

★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10篇

★ 2021年《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800字

★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心得感想5篇

★ 《空天猎》观后感5篇

★ 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

★ 弘扬抗战精神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

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们明白了实现民族复兴不是朝夕之功,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坚守。下面是我整理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观后感 简短 范文 2021年,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觉醒年代相关内容推荐↓↓↓

了解近代中国三次民间觉醒的时间

2021年《觉醒年代》心得体会范文

2021年《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800字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学习心得素材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篇一】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 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爷爷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 文化 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 ,更必须要救国,倒袁。 ”一个个字,说出来时是那么有理有据,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我相信这些话一定是肺腑之言!

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 ,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递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篇二】

“为了你们能当家做主,为了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人人都受 教育 ,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正在央视一套开播。《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核心事件,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是由怎样的一群人创建的?他们的初心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何处是源起?这些是《觉醒年代》向观众揭示的问题。该剧的叙事线贯穿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全过程。《觉醒年代》呈现了100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演绎出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他们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李大钊、陈独秀、毛爷爷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爷爷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作出的流血牺牲……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亦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织就丰富的时代人物图谱。这组群像生动诠释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绝不仅仅是一批知识分子的觉醒,它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篇三】

故事 的开始,日本早稻田大学内,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听闻了袁世凯的卖国行为,都感到了羞耻心。众人义愤填膺,纷纷举起了右拳抗议着。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但是却总有一些顽固子弟依旧执迷不悟,推崇着君主立宪制度。与此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单独见面。

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当时陈独秀的外貌,他的头发又长又乱、胡子又长又散、衣服杂乱不堪。

在全国上下中,都能排得上名字的一个人,却似乞丐一样,吃着别人的剩饭。他为革命任务负重、为国家斩草除根、为人民舍弃一切。陈先生是个忠心、聪慧的革命家,他乐观面对 留学 生的唾骂,他依旧面带笑容,他是一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

他回国后,立志救国,没有向那些位高权重、且站在对立面的高管屈服,他积极发表言论、发表 文章 ,决心拯救国人之政治觉悟,觉醒新一代人,为推翻袁世凯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同志的儿子,但是他们没有以父亲的名字和地位欺负别人,而是在上海滩勤工俭学,并且代替其他工友受苦。他们永远不会叫苦,并且孝敬、简朴。

当他们的姨妈带来了包子和蛋汤,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收下,尽管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我敬佩他们的坚持、简朴、不服命运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礼貌。朴素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是新一代的模范,是国家升起的新星。

《觉醒年代》不仅是觉醒国家,更是觉醒人民。以民为本,创建一个新共和国。

只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才能有如此之觉悟,我们新年青也应该有此觉悟!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篇四】

数百年前,中国还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让外国人称自己为“东亚病夫”。那时的中国没有船坚利炮、没有发达的商业工业。

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袁世凯下令同意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日本在中国南满和蒙古东部享有的特殊权利等等。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遭到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如北京、广州、武汉、青岛等地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誓雪国耻,表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流亡海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呼吁革命者回国倒袁。听到这个消息,一群爱国人士,如在日本的李大钊、陈独秀都悲愤不已,立刻决定回国,倒袁,中国那时的爱国人有很多,我最佩服的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编创者,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热情、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爱国、喜欢结交朋友。他写的敬告青年震憾了中国所有的青年,他说:“我写新青年,就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们,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坚持不懈,将来必成大器。"他更是一个有胸襟,不计较,善于发现优点的明智父亲。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为青年了,他们一直记恨着父亲,因为那时陈独秀被所抓,那时他的父母双亡,不能赶回为父母送终,而他的儿子以为他是为了自己享受,去了日本,所以他们一直恨他父亲。那天,家里请客,他们把一只青蛙放在陈独秀的碗里,吓了大家一跳,他们把为什么恨他父亲的原因说了出来,陈独秀一言不发,事后,他却大笑起来,跟大家说:"他们记恨我不回去给父母送终,说明他们是懂仁义的人,他们宁可吃苦也不依赖我,说明他们是自立自强的人,如今乱世,能有这两种品质,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可见,他是多么明智呀!而李大钊,他坚决不做官,只想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他为了爱国不怕牺牲,同时他也是个慈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好父亲,他间接告诉孩子们做官虽然有钱,但是官是为有钱而活的,而他,只一心想为祖国做贡献,哪怕身无分文。

中国因为有他们,才一步步 走向成功,正因为有这些不怕牺牲,一心向国的共产党人,中国才站起来,飞速地前进。历史将永远铭记着他们,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篇五】

作业七七八八的都做完了,闲着没事干,便在平板上看起了老师布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没想到竟然收获颇丰。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竟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会维护自己。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服服帖帖,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最忠诚的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

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有些堕落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只是暗地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 渠道 ,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想着如何安排。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竟然都是进口的。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源自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国产香水只能在两元店卖,当然不是好货。中国造不出超跑,理由竟是怕赔钱。

一心想走出小地方的人却想不到小地方有多少资源未被开发,找工作的人从来不想着自己创业……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简短范文2021年相关文章:

★ 2021年《觉醒年代》心得体会范文

★ 2021年《觉醒年代》观后感范文800字

★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学习心得素材

★ 2021年横空出世的观后感

★ 2021《苦难辉煌》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 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色节目观后感心得感悟5篇

★ 2021年高考纪录片观后感

★ 2021年感动中国观后感或学习感悟范文参考

以知青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免费旅游 还管吃管住

2021年12月26日是我们71届初中毕业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光阴流逝,当年的知青岁月,是历史造就了知青,它曾给这一代人谱写了一曲青春时代的凯歌,铺筑一条无法选择的人生轨道。知青也造就了历史,它以成为一个时期的历史产物,并将载入历史的史册,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前,我和同学一样告别了学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我们班同期下乡共有21名同学,有19人分别来到了辽阳县柳壕公社,下乡插队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分配在该公社转轴大队,共计五人,我被分配到该大队第四生产队。这是一段历史潮流,也是一段令人回味的峥嵘岁月,可歌可泣的历史颂歌! 回顾了五十年前的一段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就象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场面不断的呈现在脑海里,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记得1971年,国庆节过后,在校应届学生即将毕业离开学校。有一天上午9时左右,突然有人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引进校办白宝章老师办公室,有二位辽阳市公安局(当年称之为公安为军管会)的同志在此等候。当时我并不知情,简单聊了一会,一位公安老同志主动递给我一份人民日报,交给我手里,选了一篇文章,先让我阅读一遍,之后又让我朗读一段,被叫停后,让我叙述文章中共划分几个段落,大体内容是什么,我简单表述后,填写一张履历表。后来,我才得知他们是在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从事公安工作人员。因文革时期,家庭的成份和历史关糸十分重要。因此,在审核中,我受外祖父、外祖母的历史问题影响,被取缔入选公安系统的资格,这也是我失去留城市工作的第一个机会。外祖母生前年迈90岁高龄时,他老人家还一直感到内疚!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寻求留城的机会,所以,我又开始选择第二个机遇,当兵去,我异想天开,心血来潮的给辽阳市武装部写一封信,数天后,将我的信件和一份回复信,同时退返学校。记得,白宝章老师还亲自找我谈话劝说,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天真幼稚,又可笑。在文章中述说一下,让同学们知道我的一个小秘密。 大约在11月中旬左右,我们71届初中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就将开始了。在同学们都不知道实情的前题下,学校里就已经进行暗箱操作了,有的家长,托熟人做工作私下里搞运作。记得我们班主任陈万丰老师,找我谈话,非常明确,动员我说:你是班级干部要带头上山下乡,而且,你体育又好,下乡后,可以考取体育学院。更不可思异的是在660名本届毕业生中,学挍号召同学们主动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并决定临时采取火线加入共青团组织的举措,激励应届毕业的同学们。我是第6位积极报名带头下乡的。并且,还担负着校方交给动员其他应届毕业同学下乡插队的劝说工作。 在火线上,我也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可以说,这是对我下乡,乃至步入社会,走上从军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70年代初期,在辽阳地区,我们71年应届毕业生,有四个面向可以分配工作,即上山下乡,进工厂,选调公安政法糸统,入读卫生学校。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下乡插队了。那年代的知青岁月是苦中作乐,有过知青生活的人都难以忘怀。知青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独有现象。那时候工业落后,城市就业能力有限,毛泽东同志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我们仅是一名初中毕业,文化并不高,俗称为“知青”,我也是当年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员。 初中毕业后,我被学校首批宣布下乡到农村插队的,可以说,这也是我个人在失去尚未留城机会之后的一项自愿选择。当时有一种愿望,那就是下乡后,可以当兵到部队去锻炼,在有就是考取大学读书深造。这就是当年选择走知青道路的唯一信念。我的知青生活经历并不长久,仅有一年的时间,劳动,生活太苦太累的体验也不多,但在我人生的经历中,曾经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对此,我一生无悔。虽然,自己下了乡,又实现了个人预期意愿,在农村我入伍参军来到了部队,军旅生活二十年,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也渴望知青上山下乡切不可重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命运所决定的 ! 本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见闻,是我亲身经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本人所见的凡凡事事,虽然,带有一些负能量,但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心目中,尤其是在知识青年的生活里,占有普遍性,其主要因素,就是国家贫穷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根本没有生活质量所求,解决吃穿温饱就足够了,也许会在知青同学中产生同感。 我对知青生活的体会最为深刻,而且,终身受益的,就是练就了朴素、善良、乐观、敬业、永不认输、笑对人生的积极生活态度。 我是1971年12月27日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如今,己有50年了。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曾记得有一个顺口溜在辽阳市知青同学中广泛流传,即"眼望白塔尖,眼泪在眼圈,要想回辽阳,不知那一天"! 因此,在大多数知青心里,都隐藏那段知青岁月,不可忘记的历史,己成为知青同学心中的一个秘密,甚至,有的,平时心门紧闭,只在电光石明的一刹那,才会心事翻涌。尤其是女知青,回忆知青岁月,若发至感言时,也许会突然哽咽起来,满眼泪花。这就是历史的现实写照。 知识青年,是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 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群中,大多数年轻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文化教育。我们当年属于初中毕业,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达到初中的文化水平,被迫下乡做农民,务农几年,荒费了青春年华!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大部分下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知青下乡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安置知青的国营企业人满为患,大部分招工返回都去往集体企业和从事服务行业,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党和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知青下乡后,虽然,看到农村以及农民的落后、贫穷、丑陋、愚昧,大为震惊,个别村社的宗族歧视还很严重,我清楚的领略到此民情的实际状况的。 但当年,对于相对远离了喧嚣的革命气氛城市,转眼间来到了农村生活,对农民纯朴忠厚诚实,也感化了知青,或者说软化了知青同学们在长期革命教育下已僵化、硬化的思想与感情,多了不少人性与人情味。 我认为, 知青所受到的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认识了真实的农村与农民,认识了社会的真相、人生的真谛。但同时,信仰崩溃了,理想破灭了,对前途深感茫然。特别对下乡三年以上的老知青,在情绪上造成一些消沉低落,思想消极悲观现象,这也是历史时期客观现实的写照,在众多知青的心灵中不可抹掉的。 我所下乡插队的农村社队,相离市区大约90公里,当年,隶属辽阳市沙岭区柳壕公社,转轴大队第四生产小队,位于太子河下游,生产队有部分农戸村民,仍居住在太子河沙滩河床上,房子的地基,高于河床3米之多,主要防止洪水侵袭后,内涝的侵害。下乡所处之地,距太子河入辽河口很近,地势较低,称俗下口子,水网稻田地发达,渔塘,小溪,灌渠排水站较多,夏季雨天过后,这块土地人不亲土亲,黄黄的泥土,粘粘的贴在脚下。这里,四季农活不断,对于乡亲们来说,是生存的唯一来源和保障,可是,对于我们十七八岁的城市里成长的孩子,用幼小的身躯,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是强加所难。我所在的大队,当年,知青26人,分别有68,70,71三届初中毕业生,分布两个青年点,汉族和回族点,男生9名,其余都是女生,年等不等,稍大的是26岁回族女知青同学叫马维坤,最小的就是我本人了,当年19岁,同时,来到青年点的,还有同班三名女生,一名男生,共计5人。我们生产小队的知青同学有几位抽调回城后,仅剩有4个女生,唯有我一个男生。下乡时,处于寒冷的冬季,刚开始干农活就是刨粪堆,一镐刨下去,使大劲也是刨个白印出来,没有效果,手麻腿软,腰酸背痛,泪洗满面,农民兄弟还暗中嘲笑我。在有就是冬天加固河渠坝提,刨冻士块,用独轮车运至坝顶,两人一个小组,刨不动土块,推不动车,只好用绳子拉车,手掌起泡,两肩磨破,一天也不出多少活,只给半个工分钱,苦不可述说,男人吗!含泪坚持。 天气逐渐转暖了,生产队队长杨俊左,知青称为三叔,50多岁,行动敏捷,干活利索,他对我非常关照,时常关心我,体贴我,有一次上工派活时,让我独自赶牛车去大队粮米加工厂去磨米面,轻闲自在,我躺在牛车上穿件被衣服,身糸一条麻绳,草帽掩盖脸上,回味无穷,似乎老牛认识路,往返都自然顺利到达。时隔不久,大地变绿,玉米地该铲头遍地了,有一次,太阳刚刚升起,我随乡亲们扛起工具去铲地了,到地方,一眼望去,地头无边,听说,一上午只能铲二条垄,我跟不上队伍,落后着急,成了除苗高手,打头带队的工头,告诉了老队长,不客气将我拿下,拒绝我铲地了。 第二天,一大早,分配我和几位年龄大的老年男女社员,去香瓜地拨尖,这次又让杨队长失望了,我把带花主干的尖都拨掉了,影响香瓜生长成熟,多次受社员们的指责! 竞管如此,干了几次不争气的农活,对我的磨练还是很大的,我不会忘记暂短的生产队干农活的那段经历。 春天,稻田插秧的季节到了,每天要徒步行走十几里的坑凹不平的乡村小路,往返稻田地插秧,除草,稻田地面积很大,四处干活的社员,人来人往,也没有厕所,农民随地大小便,我们刚下乡还有些不习惯。没有水喝,就在稻田旁边低洼处,挖个坑,将水渗透浮上来,沉淀一会,然后用手取水捧着饮用,那时,田园里没有农药,水源无污染,水质相对还是干净的。尤其,每当耙地插秧除草时,我有三怕:一怕稻田地里的鳝鱼,当地人俗称王八公子,在稻田地里多的惊人,横冲乱撞,万万没想到,现在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二怕蚂蟥爬在腿上吸血,钻进腿脚里,三怕遇有薄冰水中,下稻田里干活,多少也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艰苦磨练,尝试了苦与累的考验,连想起来,还有些回味!刚下乡时,青年点的生活十分简朴,居住条件和环境非常差。青年点,仅有不足300平方米的面积,内设七个房间,含一间库房储存粮食,一个走廊门厅兼厨房,其余二间为男生宿舍,另三间为女生宿会,20多名男女知青同学都容纳这个狭窄的空间里面。当年,正值冬天季节,最难以度过的,就是漫长而寒冷的日子,晚上,暗淡的灯光下,知青们非常无聊,哭的,唱的,低头思乡念亲人的,天天可见,宿舍里,无书报读阅,无收音机收听,屋内安装的喇叭,时而,出现敲打的声音,有时会听到大队传达的通知的噪音。我们青年点邻近大队部,每天晚上,我经常和几个知青同学跑到玉米杆子堆放的柴火垛内,找出来似乎发酶的玉米棒,扒成粒在火炉上烤一烤吃,用来消磨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大约在秋季,老大队部和青年点,要改建为村小学校,大队部和青年点同时要迁移到,在文革初时,拆除的破旧庙遗址处,青年点重新构建几间瓦房。因为急于搬迁,泥土未干,房间阴凉潮湿,四周墙壁上冰霜耀眼,晚上生火取暖时,屋顶开化,如雨水般的下落,四壁墙面,墙角也流淌着溶化的冰霜溶水。第二起床时,发现覆盖的被子湿透后,结成冰体,无法叠起,只好拿到室外太阳凉晒,冬天的太阳照耀时间短,化了又冻,只好,稍干一些,晚上还得继续拿到宿舍使用,男生戴棉帽子睡觉,早上起床,人下床了,帽子还冻贴在墙上,扯下来还要戴头顶上,因为,冬天太冷了!夏天麦收季节,天气炎热,正值夏收繁忙的季节。记得有一次,几位女知青同学,拔麦子返回青年点时,手掌布满了血泡,迈着艰难的步伐回到宿舍,失声痛哭。当时,我在男生宿舍休息,听到后,心里酸酸的,顿时,了解一些情况后,会同三个男生跑到大队养鱼池,跳进养鱼池里,混动水中杂草,围捕几个鱼回来,为她们改善了生活。虽然,行为过激,但觉得心里很高兴,都是少年,男生相对比女生要坚强一些,吃苦受累,并不屈服。当年的知青生活特别艰苦,上顿下顿清水没油的白菜汤,玉米面锅贴大饼子,现在叫一锅出,锅帮上贴玉米饼子,锅底是菜汤,如此生活,在家里从未有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天天几乎都在含泪吃饭。每逢听说乡亲谁家杀猪了,我们男生AA制,买几斤猪肉,拿到厨房做好,找几个女生品尝一下,那就象开荤过大年。72年12月份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我随大队书记田树礼,前去公社开征兵会议,我负责记录,整理材料。会议确定我们大队有三个当兵名额。这也是我首次遇有离开农村的寻找工作的机会,散会后,我主动接近部队带队干部,边做大队书记工作,我想应征入伍。部队首长和接兵干部都认可我,曾有两个部队接兵之争,都愿接收我,到他们所在部队去。可是大队田书记不同意我当兵去,他亲自对我说,现在我培养你入党,以后接我班,我一听,心里有些发慌,入了党何时才能抽调回城,还培养当农村干部,那时也不懂事,心里十分焦虑不安,并且,软磨硬泡,反复做书记工作,最后,还是应征入伍到部队了。 五十年来,我曾四次重回故里,前往我下乡插队时农村,探望仍然居住在那块沃土上父老乡亲。1974年,借我部队公出的机会,第一次返乡时,刚进村子里,就巧遇一群老乡,在聊天咨询过程中,竞然,有几位老乡还清楚的记住我,喊出我的名字,我深感非常的欣慰,这里的父老乡亲还记得我,令我终身难忘!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我ᅳ直在想,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四十多年前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是一群没完成学业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把他们运动到了祖国的“金冠之顶”——大兴安岭的北端。这一群大城市生活惯了的孩子懵懂地走进了林海雪原,等待他们的是艰辛的劳动和血风腥雨的考验。有人给他们一个名字: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但他们未到成年,只能称是“知识少年”。他们心中都铭记着那个日子: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和一九七一年十月六日。那一天他们分别告别了故乡,告别了亲人,风雨雪程八千里,走进了“高寒禁区”一个陌生的世界。 背靠大山脸朝天,脚踏雪原林作伴,一切都是从那一天开始的。数九寒天,山风呼啸,气温降至极点(零下40多度),“哈气成霜,吐淡变钉”,说句玩笑话,雪地里撒泡尿,数秒钟就会变成冰棍。上山采伐,扛木头,拉木头,打伴子,赶爬犁,爬树采籽,森林调查,护林防火、扑火,烧砖房……。我能听到他们在风雪丛林中滚爬哭喊;看见他们躲在严寒的角落里默默流泪。踏上社会的第一课,却巳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身心的磨难,并亲眼目睹了生活在北纬50°东经125°“高寒禁区”的中国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 六十年代未和七十年代初,正时国家在大兴安岭第三次开发的关键阶段。前二次开发,人进去了,木材运不出来,第三次开发筑铁路,修公路,架桥梁,57000多名知青和数万铁道兵战士、林业工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祖国最大的木材生产供应基地。当年,从未成年开始,就经受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极其疲惫,所以很少过问一些事情。几十年过去了,当他们读到《知青风云录》:“高寒禁区”每筑三公里铁路就倒下一名战士,不少知青永远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开始醒悟:原来我们也是开发大兴安岭的一份子啊!有人说:知青是录(回忆),不是史,但这些回忆需要后人来记载。但终有一天历史会记住,大兴安岭会记住,当地的老乡和干部会记住,大兴安岭的开发成功,57000多上海、浙江的知青功不可抹!十年、十二年、三十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峥嵘岁月经历和命运,但生活中炼就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名利,勇于奉献的坚韧个性。有人说“五十知天命”,而他们二十多岁时巳开始对“命”有所知,一场上山下乡运动,使心理年龄增加了十几岁,过早地成熟带来过早地苍老。过去的都是珍贵的,不自不觉地深深烙在潜意识中。 这是一个充满着个性的群体。当他们告别了那块土地,从返原点建立新的生活后,独特的个性令人瞩目。走南闯北,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游刃有余,顽强地乐观地生活着。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一切场合,有时会在台上滔滔不绝,也可以在台下引着起哄,生意场上精明圆滑,酒席台上江湖气十足,干什么事情都仔细认真,苦活、脏活、技术活都难不到他们,工作中能上能下,粗细贯通,干机械、电工、木工活,自做房屋装修,打家俱,修汽车……无所不能。他们重生活,讲义气,为一件不平小事,可以争论不休,为达到目的,也会钻政策空子,走些歪门邪道……。说句老实话,他们过得很苦,“上有老下有小”,过去他们是父母的孩子,现在是孩子的父母(有的巳有了第三代)。他们中的多数人换过很多工作,退休工资都很低,生活并不富余。一生坎坷,去日苦多,小学时遇到了“自然灾害”(60年代初),中学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返城后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世上有多少悲愁,他们幽幽地不明说,人生的多少艰难困苦,默默地不多说,面对现实,他们认了,接受了,从不怨别人,从不怨国家,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就是社会和人生,因为我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造就的一代人——“50后”。 这又是一个充满精神活力的群体。他们从小起就流淌着儒家思想的血液,年轻时一些义无反顾的举动,士大夫的精神,展现的热情和狂热,他们的眼神,行走速度,说话的方式,喜怒哀乐的情绪,高兴劲,孤独感……。有人讲这一代人,思想早熟,学业晚成,争胜好强,珍惜友谊。无论走到哪里,看到对方与自己年相仿,就会猜测是不是知青?“有知青好办事!”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结。十年的岁月磋砣,磋砣的青春磨难,炼就了苦僧风格,坚韧品行,忧患意识,百律传统。岁月静好,45°天空,任白发徒增,我心依旧,大兴安岭给予的生命底色,充实在后知青时代的精神生活中。他们怀旧,他们重情,他们聚会,他们重返大兴安岭探亲访友,他们想在美好的岁月里,留住青春的岁月……。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更真切更实际,对一些关于知青的负面舆论,也有自己的主见。知青是我们国家特殊历史年代造就的群体,应看到95%以上知青的生活主流,偏面地看待知青问题是违背历史的,不能伤害千万个知青的心啊。

论中国思想观格局如何针对日本对付美国如果你现在问我当初为什么当兵,我的答案也是保家卫国,如果你问军人该干什么:我的想法很简单,让每一个国人都有饭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不再受别国的欺辱。老百姓没有吃的穿的,军人就应该去别的地方为自己的人民抢过来,让他们吃饱穿暖。有人敢欺辱我们的百姓,军人就应该打过去,打到没人敢欺负为止,这就是老百姓养我们的目的。” A迟疑道:“首长,军人守卫和平才是主旋律,您不觉得您的话是好战言论?” 首长淡然道:“和平从来都是打出来的,还没有听说过真能守出来,打不赢别人什么都是假的。好战?你翻开历史看看,全世界是和平的年代多,还是战争的年代多,军人除了时刻准备战争还有别的选择吗?当没有任何人敢欺负你的时候,军人才稍有资格讲‘和平’两个字!太祖早就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B大声问道:“首长,您刚才提到日本侵华,日本人到现在还不肯认错,站在军人的角度,您觉得应该和平相处,还是应该有其他选择?” 首长:“还是那句话,你打不赢人家凭什么让人家认错?事实上自古以来你别看华夏这么大,人家那么小,可是日本从来没有在实质意义的战争上吃过华夏的亏,反而老是被他打的狼狈不堪,所以日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华夏的,不会有其他国家的惧怕心理。整个华夏国仇家恨憋了这么多年,若是不能报仇雪恨,整个民族在心理上就是侏儒,靠看变态的抗日战争片来自慰是没用的,再有钱都是假的。不需要想那么多弯弯绕,华夏如果不能把日本踩下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强国,他会不停给你使绊子,敢不断挑衅你,不会让你顺利崛起,以此维护自己在亚洲的地位。同样,日本如果不能把华夏踩下去,他也没办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双方会一直纠缠下去,所以两个国家必须要有一场彻底的战争才能解决问题。” 在场是一阵哗然,一伙人的紧张情绪已经被 首长一番话给消除了。A问道:“首长,如果我刚才没听错的话,你说的是对日来一场‘彻底的战争’?” 首长说道:“一场小规模战争对我国不利,就算打赢了也是麻烦不断后患无穷,所以要么不打,要打就往大了打,我不介意明白地说,我希望是一场灭国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麻烦。只要解决了日本,我国的东面五十年内再也难以有人威胁到我们。周边国家面对我们启动的战争机器都要变老实。” C霍然站了起来,大声道:“首长。对日动武凭我们国家目前的实力的确占了优势。可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军事实力尚比不上美国,一旦美国出手帮忙日本,我们的胜算并不大。” 首长说道:“打仗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胜算。敢打就有胜算,不敢打就绝对没有胜算,照你的理论,当年太祖就不会兵发朝鲜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队对干。朝鲜一战,美**队再强大也已经有六十年不敢轻易和我军正面交锋。可以说是太祖在穷得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南征北战威震四方才给我们争取到了六十年的有利发展局面,这是外交谈判一万次也换不来的,没有军事上的底气,脊梁骨就硬不起来,外交就是扯淡。” C毫不避讳地说道:“首长,我说的是一旦美国出手帮助日本,我们的胜算不大,我们的军事实力尚不能和这两个国家同时开战。” 首长淡然道:“那就先把美国给搞垮了再说。” 众人面面相觑,C皱眉道:“首长,我不客气的说,凭我们的军事实力就算单独对上美国也够呛。” 首长说道:“小伙子,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搞垮美国不一定非要直接军事对抗,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就是他们的致命伤,也是我坚持动武的着力点。” A出声道:“您觉得他们的社会制度有问题?或者说,您在否认西方的民主制度?” 首长:“可以这么说?” A:“全世界的潮流都在追求民主,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您认为我们国家不该走民主的路?” 在坐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 首长身上,看他怎么回答。 首长手指微微指了指自己身后的秘书,“我经常告诉他,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假象给遮住眼睛,只要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才能牢牢掌控有利的战略局面。小伙子,我问你,为什么要追求民主?” A沉吟了一会儿,他也说不太清楚,回道:“让人民当家做主,享受充分自由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长问道:“你确认实现民主后就能达到你说的?你不觉得你是在讲笑话?” 一伙人面面相觑,这怎么是笑话?A愕然道:“难道民主不就是追究这个目的吗?” “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吗? 首长反问道:“你觉得那些先进的民主国家真的让人民充分享受了自由?你觉得那些国家的人民真的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确认那些民主国家真正掌握权利的人是普通百姓而不是某些既得利益团体?你确认既得利益团体会管普通人民的死活?” “这个……”陈奉刚无法给出准确回答,只能迟疑道:“应该能保障大多数人吧?专家学者不都这样认为吗?” 专家学者?秘书忍不住扶了扶眼镜,貌似老 首长一直都是把专家学者当做使用工具的,曾有王八理论…… 他偏头看了眼,果然见老首长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貌似漫不经心地问道:“曾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控制军事发展来换取周边国家的安心,避免华夏威胁论,你觉得应不应该听他们的?” A摇头道:“那当然不行,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国家再怎么发展也是别人眼里的一头肥猪。” “知道就好,所以说不要被表面的东西给迷惑了眼睛。” 首长叹道:“小伙子,我来告诉你我眼中所看到的那些所谓的西方民主制度。它据说起源于欧洲,不过在欧洲盛行多年一直是堆臭狗屎,大多欧洲国家穷得一塌糊涂,那时候连给华夏提鞋都不配,所谓的民主制度并没有给他们百姓带来任何好处,真正的兴盛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让国家的军事力量变得船坚炮利后才逐渐强行推向了全世界。” 看了眼给自己重换了瓶点滴的秘书 首长继续说道:“所以说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已经无数次用事实检验了一个事实,所谓的西方民主选举纯粹是扯淡。” C接话道:“这个好像不足以证明在扯淡。” 首长看了他一眼,“那你说欧美民主选举国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相关国家核心机密会对老百姓公布吗?” C跟不上他的思维跳跃性,不知道老 首长这样问是什么意思,想了想只能说道:“肯定不会公布。” 首长微微点头,“对咯,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会告诉老百姓的,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对事实根本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你让大多数老百姓拿选票决定什么?老百姓永远不会用手中的选票去决定国家遥远的将来该怎么走,而只会看到自己眼前过的好不好,他们会觉得眼前谁当选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便把票投给谁。” 不少人微微点头,因为老首长说的是很简单的本质事实,不需要任何的怀疑,都屏气凝神地竖起耳朵听他继续说下去。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致命的问题,希望能当选的政客自然要去讨好老百姓,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力都是不可能无限满足老百姓**的,百姓不会满足眼前的差不多,只会希望更好。百姓希望自己过得更好没错,可是国家的发展速度能不能跟上百姓的**需求要打个问号。” “而那些选举政客不会管那么多,为了能选举上位不得不投民众所好,这样一来必然要超出国家的承受能力。一旦国家承受不了了,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将压力转嫁出去,那自然而然就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以此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可对外侵略攫取利益的基础是要有相应的军事实力,否则还不知道是谁打谁。” “你们可以看看现在所谓的那些民主先进国家,譬如美国、英国和法国之流,为什么到了专家学者鼓吹的和平为主流的时代依然会不断发动战争,那是他们的民主制度注定了无法让国内民众苦练内功来发展,你逼奢侈惯了的老百姓辛苦工作的话,老百姓立刻就会用选票来教训你,所以他们国家要维持发展就必须要对外侵略。” “当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丧失了对外军事侵略的能力后,接下来必然是衰败。当年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之所以会被美国给取代,就是丧失了肆意对外军事侵略的能力,更早的海上强权荷兰、西班牙之流莫不是如此。” V沉吟道:“可是欧洲有些不侵略的国家也还是相当富裕。” 首长叹道:“怎么不侵略?二战后的格局让大家不好再胡乱打个不停,苏联九一年一解体,欧盟立刻在九一年成立,白人抱团和美国对全世界其他地区展开打压搜刮,促成了他们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至今还在他们的打压之内,这难度不是变相的侵略?”一名叫张天长的中校站了起来问道:“首长,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国家不能向民主方向发展,如果要发展就要发动侵略战争?” 首长微微摇头道:“我的意思是让大家看清西方鼓吹的民主本质是什么,究竟适不适合我们国家去跟风,别傻兮兮的一脑袋扎进去,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D问道:“那我们国家到底需不需要民主?” 首长回道:“当然需要,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但要看是什么样的民主,是要一盘散沙式的民主,还是要握成一只拳头的民主。我们国家的人口太多,如果是一盘散沙式的民主,沙粒太多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印度就是摆在我们边上的事实。如果一股脑的把西方的民主制度给搬进家里来,那热闹可就大了,我们连下面一个村的民主选举都乱七八糟,一旦推行到全国那就什么事情也别干了,十几亿人乱起来谁都控制不住,这正是国外想看到的。”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制度,叫做民主集中制。我们在民主发展上正走着一条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一条别人从来没有走完的路,所以现在并不完善,也还需要继续付出代价去完善,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只能是慢慢摸着石头过河。” “既然叫做民主集中制,那就是民主要发展,集中也不能放弃。民主能反应百姓的需求和需要。集中则是统筹考量,结合国情和国力来执行,不能盲目乱随从百姓的愿望,否则就和西方的民主制度没什么区别。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我们的路没有错,虽然还有许多需改善的缺点,但是整个国家的发展一直是在向前的,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完善自己。” D忽然看看四周,装着胆子问了句,“首长,既然同样都离不开民主。那您觉得是一党执政好。还是多党轮流选举执政好?”这问题问的够大胆。 首长反问道:“你觉得那种为了选举永远有互相扯后腿的事情好吗?轮流上台捞,捞完了反正兑现不了承诺惹出事也不用负责任,大不了下台把麻烦留给别的政党,只要自己还能扯别人的后退就好。反正自己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大不了等几年而已。国家想要长足发展能反复承受这样的折腾吗?还是一党执政麻烦始终要自己解决,否则人民就要彻底推翻你的好?一边是永无止境的反复折腾,一边是搞砸了老百姓就让你彻底翻不了身。你觉得那个好?” D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C问道:“这和您之前说的搞垮美国有关系吗?” 首长微点头道:“我前面已经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致命缺点,只要能扼制住美国对外的军事侵略能力,他就必然要衰败。” B问道:“想扼制美国的军事侵略能力只怕我们暂时还很难做到。” 首长说道:“你们没发觉我们国家忍辱负重的慢慢崛起,已经逐渐对美国有了些许的军事扼制能力吗?这种能力一出现,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美国在那种制度下就已经不堪重负,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乱七八糟的现象。” B刻问道:“那我们为什么不继续维持这种发展势头,以时间换取我们实力的累积,反过来压迫美国产生更大的内部反应?” 老首长:“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抓住了战机的人就会胜利。就像你们说的,美国的军事实力依然是最强大的,要防止他们在垮塌前狗急跳墙对我们下手,所以我们就必须抓住破绽主动出击,不能错失良机。” 好几个人同时问道:“什么破绽?” 首长断然道:“就是他现在的乱象,正是趁他病要他命的时候。许多专家学者都说民族主义要不得,可在我看来当前依然是保家卫国的最好法宝。可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缺的就是民族主义,不缺的是种族主义制造内部矛盾,加上枪支弹药泛滥,一旦乱起来几乎人人都有武器,想顺利压下去恐怕没那么容易。整个美国可谓具有天然的分裂土壤,只要有人愿意出手帮他们内部扶持一批分裂势力。嘿嘿!一直吵闹的印第安原住民估计会很愿意,墨西哥难道就不想索还自己被美国占领的国土?美国几十个州分裂成几十个国家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英国佬的那种将大国给分裂成小国的办法,对付大国是最有效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群人面面相觑,B不由问道:“这种办法真的可行?” 老V:“不试试怎么知道可行不可行,出手试试又没有什么坏处。人家不是一直在对我们这样做吗?我们用回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一直没人敢对美国这样做,所以不会有人往这头上去想罢了,可是太祖有句话说的好,美国就是纸老虎。我们不求能打赢他,只要有打痛他的能力,我们这样做他就不敢和我们发生直接军事冲动,所以不要怕,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 C皱眉道:“这样做不是不行,但是未必能顺利把美国给分裂,美**方肯定会强力镇压。” 首长说道:“我就没指望能一举将美国给分裂,要的就是给他们制造内乱,他们军方不可能不对内镇压,我们应当趁机适时地对美国进行军事挑衅,说不定俄罗斯之流也会趁机打落水狗,估计俄罗斯是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而美国针对我们的第一反应,必然会让我们家门口的看门狗日本来挑衅,我们等的就是这个借口,对日本不打则以。一打就要将日本一劳永逸地给解决掉。” C有点兴奋道:“这样一来,美国基本上就抽不出手来帮日本,先处理他国内的事情才是第一位的,他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和我们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否则他无法承受内外皆乱的后果。” B沉声道:“不错,我们动手还要快,没有和日本打局部战争的必要,不需要和他比谁的武器好,直接利用我们的优势,一举摧毁他的反抗能力。” D大声道:“用导弹展开充分的饱和攻击。尽量打掉他的武器发射装置。破坏他的机场跑道,让他的飞机无法起飞,或者起飞了就永远没办法回去,军舰离了港也别想再回去。没了制空权。他后面只有挨打的份。” D亦沉声道:“不错。首战一定要快速解决他的重要反抗能力。面对难以挽回的局势,美军就更不会帮他。” 有人接话道:“所以我建议前期动手要快,但是摧毁了日本能威胁到我国土的军事力量后。我倒不认为要很快的结束战斗,反而可以拖长了时间慢慢打。” 有人阴笑道:“我也这样认为,轮战练兵的机会不能错过,各大部队轮流去打。到时候各国对我们的谴责是免不了的,但是估计都在看美国的反应,看美国到底救不救日本……”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异常激烈,门外将领们的脸色都黑了下来,发现里面都是一群疯子,你们一群校官能决定这样的事情? 秘书再次扶了扶眼镜,偏头看向默不吭声的老 首长,发现老爷子有种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味道。 听大家讨论了一会儿后,老首长淡然道:“对日本这样搞,国际上的谴责的确免不了,不过我们可以顺应潮流,倡议全世界一起反对任何国家对外动武,否则各国可以联手制裁打击之类的。如果有人不答应,那刚好,我们可以继续在日本慢慢打下去。如果大家都一致同意,还是我前面说的那样,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一旦失去了对外侵略的能力,一个个都要乱成一团,趁乱把那些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给分裂成许多国家不是什么难事,那样起码能给我们国家再争取六十年的发展机遇,论到练内功发展,全世界暂时还没有我们的对手。” “小伙子们,这只是我们在这里聊天,都不要当真,如果真的要动手,到时候还有许多大家想象不到的麻烦。就算我们说的可行,发动战争的阻力也是巨大的,国内的既得利益团体是要拼命阻止的,譬如那些和日本有经贸往来能获得巨大利益的,你断人家财路人家肯定要反对,还有那些因为战争而不能发财的。” “小伙子们,你们知道一旦战争启动对整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吗?那将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任何一切都在军管状态下,全部要服从军队进行战争的需求,军队对地方上的任何事情随时可以直接插手,拥有不容置疑的一票否决权,因为国家在战争状态。而平常地方政府或各部门遮遮掩掩见不得光的事情也很容易暴露出来,那可不仅是要分人家的权利,而且还可能会要人家的命。所以到时候上上下下阻止战争机器启动的阻力将不会是一般的巨大,是你们无法想象的巨大。” 秘书心中微微叹息一声,若不是阻力如此巨大,怎么能把老爷子也给半软禁在大明园中。 在场所有校官都是一愣,老头子刚把大家的兴奋劲给鼓动了起来,突然又浇下一盆凉水,让一伙人有点不知所措。 “小伙子们,好好努力,当别人把战火烧到我们头上的时候,还是会有你们大展拳脚的机会的。” 一伙校官的脸色微沉,陈奉刚瞪眼道:“等战火烧到我们头上?身为军人不把战火抵御在国门之外,还要等到战火烧到我们头上,这是什么道理?” “其心可嘉,但也要等你们有能力能掌握决定战争是否启动的权利,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好了,我老头子身体不好,跟你们说了这么多有点累了,我回去休息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